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中观论疏卷第10_涅槃品之余

    涅??品之余

    灭后有无等下。第二明诸见与涅??平等。所
    以有此一章者凡有五义。一者种种显不二
    门。如净名三十余菩萨明于不二。今亦尔。
    上辨世间涅??不二。今明诸见与涅??无二。
    二者上通明不二。以世间是通。诸见是世间
    中之别。故前通明不二。今别明不二。三者上
    明世间涅??不二。今明邪正不二。问世间与
    邪何异。答世间未必是邪。世谛名为世间。
    今别明邪见。异上世谛。是故重说。问何故
    诸见即是涅??。答净名经云。诸佛解脱当于
    六十二见中求。此欲明邪正不二泯寂异心
    故也。四者此是举诸见为喻。以释上世间涅
    ??不二义。佛法内大小乘人知六十二见毕
    竟空。不知世间即是大涅??。是故今举诸见
    为喻。汝既知诸见毕竟空者。涅??亦毕竟空。
    例如大品恒举我。以喻于色乃至种智。问今
    文何处作此释耶。答显在长行。寻文自见。
    五者上明涅??世间平等无二。惑者便云。
    以了悟故平等。不了悟者便不平等。而起迷
    悟两见。是故今明不但二际无别。亦迷悟不
    二。以诸法未曾迷悟故也。就文亦二。初偈列
    诸见。次两偈明诸见空。初又二。上半明诸
    见体。下半辨起诸见处。上半明诸见体为二。
    初句明于出世人中起于四见。次句辨世间
    法中八见。所以俱明此二者。众生起见不过
    世出世也。下半明起见处者。明出世四见依
    涅??起。问计如来有无依如来起。云何依涅
    ??起。答惑者见如众涅??。是故推拆。或
    谓毕竟涅??无复如来。或言法身常住犹有
    于佛。又云。应身无法身有。又云。佛是中道故
    非有非无。故计如来有无从涅??起也。下明
    八见依二世起也。问此偈何故世出世二见
    合一处列耶。答此中举涅??四见等诸邪见。
    皆是一类。故并破之。如来品中亦尔。前明如
    来空不空四见。次及常边等于八见合列之。
    如经中云。佛见法见及断常见。皆一类也。长
    行为四。前释偈文次释偈意。前释上半。言三
    种十二见者。出世四见世间八见。此之三种
    为十二。如来灭后有无等下第二释下半偈
    意。明起见处同。故知平等。四见既毕竟空。
    涅??亦尔。第三从如来灭后有无等不可得。
    下明正观捡察俱不可得故。是故下等四总
    结无异故平等也。一切法空故下。第二两偈
    明诸见空。即举一异者一异为本诸见为末。
    本来皆空也。诸法不可得下。此偈来有远近
    三意。一者总结二十五品明大乘观意。故长
    行云。从因缘品来至涅??品。横破二十五条。
    竖穷四句皆不可得。即是诸法实相。名为中
    道。故云诸法不可得。以因中发观故横灭二
    十五条。竖除四句戏论。无人者下半略结无
    五事。一无九道所化众生。无处者二无有净
    秽五种国土。五种谓。一纯净。二纯不净。三前
    净后不净。四前不净后净。五净秽杂土。报应
    各五名为十土。佛者三明无三世十方诸化
    主也。亦无所说者四无所化教门。略即五乘。
    广即八万法藏。皆不可得。五明无有三世时。
    此句出在长行。二者是此品第三。前之二门
    略广破邪涅??。申正涅??。在义以竟。今是第
    三次明总结破申大意。上半还牒总破。如前
    释。下半别结五事。一无禀涅??教人。二无说
    涅??教处。三无说涅??教时。四无说涅??教
    主。五无涅??可说也。三者近结前之二偈。破
    六十二见也。长行释三偈为二。前释初两偈。
    次释第三偈。释初偈一切法者谓。生死涅??
    也。一切时者三世时也。此二列所观之法。
    一切种者明观门也。以观门无量故云一切
    种。如智度论释。一切种知一切法。论云。智
    慧门名为种。从众缘生毕竟空者。初两句空
    即是缘尽于观。一切种空谓观尽于缘。故非
    缘非观。缘观俱寂。如是法中下释偈后三句
    也。何者是有边谓法空也。谁为有边者明
    人空也。何者是常释第二偈。前总列诸见。从
    如是六十二见。下辨诸见空。六十二见阿含
    梵动品中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数纸文。不
    可具述。今依智度论七十卷解佛母品。离十
    四难为六十二见。常无常四边。无边四。如
    去不如去四。合为十二。及身神一身异神异
    为十四难也。问此十四难约何世论之。答异
    解云云。今明。常边等八句直辨神体。不约世
    故明神体是常无常等也。如去不如去此别
    明后世。所以别明后世者智度论云。后世事
    要惑者多迷。是故别说。开六十二者一阴四
    句。五阴二十。常无常二十。边无边如去不如
    去亦二十。故成六十。一异为本成六十二。诸
    有所得皆息下释第三偈。从因缘品至涅??
    品。横绝百非竖起四句。名为诸法实相。即是
    中道。亦名涅??者以超四句绝百非。即是累
    无不寂。德无不圆。累无不寂不可为有。德无
    不圆不可为无。非有非无则是中道。中道之
    法名为涅??。又德无不圆名为不空。累无不
    寂称之为空。即是智见空及以不空。亦名佛
    性。以众生横起百非竖生四见。隐覆实相故
    名为佛性。若知百非本空四句常寂。即佛性
    显称为法身。楞伽经出法身五名。谓真如法
    性实际法界法身。今论出五名。初名实相。次
    如法性实际涅??。问四句有几种。答净名玄
    义明十种四句。今略出三。一者单明四句。
    如此文说。生死涅??一切有。生死涅??一切
    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二复明四句。有有
    有无名之为有。无有无无名之为无。亦有有
    有无。亦无有无无名亦有亦无。非有有有无。
    非无有无无名非有非无。三重复四句。有四
    句名之为有。无四句名之为无。亦有四句亦
    无四句名亦有亦无。非有四句非无四句名
    非有非无。今求此三种四句不可得。乃名实
    相涅??也

    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

    论有二分。前二十五品破大乘人法。明大乘
    观行。今第二两品破小乘人法。明小乘观行。
    佛在世时众生根利。禀于两教同悟一道。末
    世钝根闻于两教并皆起迷。是以四依出世
    双破二迷俱申两教。佛则双说论主双申。则
    知四依犹如佛也。问他亦云大小乘观行。与
    今何异。答他道理实有大乘。但小是方便耳。
    今明正道未曾大小。为众生故说于大小。一
    往大小相望则小为方便。大是真实。若望道
    非大非小则大小俱是方便。故与旧不同。问
    一往开大小者。有异大之小异小之大不。答
    昔虚指大因以为小异。故名于一佛乘。方便
    说三。实无异大之小。今还空点小果。为大因
    名会三归一。亦无异小之大。前论于大后论
    于小。具如初品所明。今略明一意。虽无道二
    彻但悟各有由。故明两教。而着相者未能要
    期会归。遂取信所见闻大乘法空不肯信受。
    故复就彼所见以明其空也。两品即为二意。
    第一申正。第二破邪。申正则显生死过患。破
    邪明断惑入道。小乘之要唯此二门。问何故
    大乘观行二十五章。小乘但有二品。答示大
    乘探奥。是以文多。小乘浅狭唯有二品。又示
    正论大乘故有多品。傍申小乘故有两章。三
    者上大乘中以破一切邪。以明一切观。小乘
    之观小乘之邪广在其中。今但略明则于义
    便足。是故唯有二品。四者佛说小乘。唯有
    二意。一示生死过患。二令断惑得道。禀教
    之徒不寻其根。遂枝流蔓?成五百部。今欲
    令舍末归宗。故但明二品。所言观十二因缘
    品者。问诸小乘论已明十二因缘观。论主何
    故复说。答佛为破无因邪因。故说十二缘生。
    此是借妄止妄。当时即用此了悟。末世还又
    执着。求其定相非但用之通于小乘。亦用此
    解通方等教。是以论主须重论之。问诸部云
    何执此十二。答?称抨A婆提定执十二是无
    为法。余部皆言是有为法。于有为内复有三
    部。一犊子部虽明十二因缘。而计有我法。
    二萨婆多虽知十二无我。而未知十二因缘
    亦空。三者成实论等明十二相生无我无法。
    此之三部是小乘中利钝三品。初未得二空
    名为下品。次我空法有。名为中根。次无我
    无法。名为上根。问论主今明小乘观行因何
    部。答前之三部各执一边。互兴诤论。论主
    知佛方便适化不同。悉可随时而用。如大集
    云。虽有五部不妨法界。文殊问经十八及本
    二皆从大乘出。涅??经三十诤论。论主申佛
    方便。并须用之。皆是执着应须破。但末世众
    生多滞有病。今宜说空。故下破邪见品具破
    人法也。问以何文证具明人法二空。答智度
    论释小乘生法二空。引大因缘经云。是中何
    等是老死。谁为老死。谁为老死即生空。何
    等是老死谓法空也。问论主为末世多执有
    故说二空。佛经说小乘云何。答亦说二空。
    如法华信解品。声闻法空无生无灭无大无
    小。大品云。须菩提不见檀。不见行檀者。
    问何故经论并明二空。答一切凡夫无始来
    常执有故也。问若具明人法二空与大何异。
    答小乘虽明二空而多说生空。少识法空不
    明诸法本性空寂。上已具论。是故为异。今
    重述之。大乘知无明本自不生。尔时见二种
    空。一者有所无空。谓无明不可得。二者即
    见佛性毕竟清净无有烦恼。亦名为空。此亦
    即是见空不空二义。见二种空名见空。即见
    佛性妙有名见不空。小乘并不见此三事。但
    折无明有。是故言空耳。问小乘云何不见无
    明空。答断四住中无明。未断无明住地。故无
    明不空。问智者见不空。与小乘何异。小乘
    亦见四住空。与大乘何异。答如上释。但折
    四住言空。智者知四住本空也。今正观因缘
    入于二空。十二缘灭得于涅??。故以目品。品
    开为二。前问次答。问中为二。一领前大。二问
    后小。而言欲闻说声闻法入第一义者。既乐
    欲闻小。当知。即是钝根。不堪受大法。仍以此
    义破无小乘也。问上诸三部并入第一义不。
    答犊子部云。未入观时此即有我。若入真观
    便不见我。故以无我为第一义。萨婆多人本
    不执我。入观之时故知无我。成论入于真空
    知无法无我。此之三人入第一义。即是深浅。
    若望大乘第一义者。上之三人得其少分。故
    智度论云。二乘之人得于二空如毛孔空。菩
    萨得二空如十方空也。答曰下第二正明十
    二因缘观。问何故声闻入道观十二因缘耶。
    答欲明三乘同度十二缘河。故同观此也。问
    观十二因缘有几种耶。答约三乘人亦得即
    成三品。又智度论释无尽品亦明三品。一者
    下品。即是凡夫顺十二因缘河。二者中品。
    所谓二乘逆十二缘河。三菩萨上品。悟十二
    缘不生不灭非逆非顺。故异彼圣凡名独菩
    萨法。问菩萨为从果观十二。为从因观。答
    智度论云。爱多者从果观。见老病死破着乐
    心。见多者从因观。知因果相生不起邪见。
    菩萨是利根为众生故亦从果观。婆沙问云。
    菩萨于一切根中最上。何故前观果耶。一解
    云。随顺法故菩萨见老病死作是思惟。此老
    病死何由而有。知从生有故前观果。此解与
    智度论同。又解。为初学者前观于果。菩萨
    于最后生名为初学。虽曾无数劫观于因缘。
    复若观时还从本起。如人虽数上树。后若上
    时还从根上。问曰。此是何等菩萨。答此犹
    明三藏中小乘菩萨耳。若本大乘菩萨观因
    果无定。亦不作因果而观。如涅??十二因缘
    具足十不。问若小乘菩萨既从果观十二。今
    此文云何从因观耶。答声闻法中自有利钝。
    钝者从果观。故四十四智。谓老死果老死集。
    老死灭老死灭道。一支有四故成四十四智。
    利根人观十二有七十七智。无明缘行此是
    生法智也。非不无明缘行。此审法智也。一
    世有二三世为六。此六是法住智。并泥洹
    智。故称为七。一枝有七故合七十七也。四
    十四除无明。七十七除老死。就文为二。第
    一明顺观。第二明逆观。顺观为二。第一别
    明十二缘观。第二总结。明十二支即十二
    别。众生痴所覆者。此第一辨无明支。言无明
    者从所无受称。谓无慧之明称为无明。问今
    分别十二相生释名辨体。与数论何异。答经
    云。无明体性本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生。
    无所有故假名无明。是故我说名无明。今分
    别空。谓众生虚妄颠倒故作三世因果。此是
    无分别中善分别故。欲令虚妄众生因此分
    别。悟无分别息虚妄心也。然颠倒众生已有
    十二流转。今复更执有定性而推折之。非但
    十二不除。而更增十二也。以此因缘不同他
    释。问既不同数论所释。应不用数论名教释
    此品耶。答小乘法中亦有四句。一者若三藏
    所无众师横造则弃而不取。二若视经圣口
    得适化之言取而不破。三学教起迷得言失
    意。则破其能迷之情收其所惑之教。四若望
    道门无所破取四句之中。今用其二。一者若
    用佛经名教释此品者是取而不破。二若用
    数论解其文者则亦破亦取。问十使中无明
    三毒中无明与无明支有何异也。答十使中
    无明唯取无明使为无明。三毒中无明除贪
    ?二使。已外余皆是无明。今此中通取一切
    烦恼悉为无明。为发业故又虽通此一切烦
    恼。示无明是生死本故但说无明。为后起三
    行者第二次辨行支。行者以起作为义。谓起
    作生死果也。即身口意三行。亦是罪福不动
    等三行。问无明既具因缘二义。经中何故但
    说无明缘行不说因行。答婆沙云。亦得说
    因。如摩诃尼陀经明。如生为老死因。乃至
    无明为行作因。又解。若言无明因行但言是
    因缘。今说无明缘行具得四缘。成实者云。因
    义生于无法。缘义即二有相由。今说有有牵
    连即生死不绝。故说缘行不说因行。又因亲
    缘疏。疏既牵连不绝。即因义不待说也。问
    大集经云。无明为因行为缘。此义云何。答
    然无明具因缘两义。行亦义尔。但各举一边
    是故互说。问何故言无明缘行。不言行缘无
    明。答婆沙云。十二前后相生前为后缘。非后
    为前缘。故但无明生行。行不生无明。问无明
    皆为十二作缘。何故但言缘行。答近为行作
    缘。远为十二作缘。今说近不说远。问五阴中
    行。四识住中行。此因缘中行。三处何异。答五
    阴四识中行除四阴。余一切有为法悉是行
    也。此中若别取行体。唯取善恶二业。若通相
    说之。亦摄一切善恶有为等法。以起是行故
    随行堕六趣者。随罪行堕三恶道。随福无动
    二亦入三善道。以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者。
    第三明识支。识是当体受名。问五阴中识。十
    二因缘识。四食中识。六大中识。四空中识。
    有何等异。答五阴中识通摄一切有漏无漏。
    皆是识阴。为明摄法故也。六大四食中识唯
    取有漏。为成凡夫身牵有故论云。无漏识不
    立六界中。是四食说一切有漏。为长养当来
    有故说于四食。四空中识处体是四阴。缘识
    故名为识处。所缘之识通漏无漏。此中明识
    唯此受生一念染污识。为明受生故。若就时
    分论之。与识同时一切诸法皆名为识。成实
    论云。五阴中识名了别识。识支名染着识。
    问何故此识必是染污。答此识托生必与烦
    恼相应。故染污识也。问若尔何故复云识支
    是报耶。答识托生时分中有命根。众生种类
    及精血此是报法。而识非报。今云报者?命
    根等为报耳。精血等犹如轻毛。必须惑润。
    然后得立。问中阴属何支。答识支属生阴摄。
    中阴属行支摄。又释。中阴虽未受生报。而属
    识支摄也。以有识着故下第四辨名色支。一
    云。四阴名名色阴名色。以当名色支时。四阴
    微弱才有其名故云名也。阿含经云。痛想受
    乐思惟为名。四大所造为色。故知尔也。次云。
    即以色阴为名色。言此色受众生之名。别异
    非众生之色也。故成论牵经云。心依名色。问
    化生云何识缘名色。答婆沙云。识缘名色此
    说胎生不说化生。评云。化生亦识缘名色。如
    化生者初得诸根。未猛利时说是识。若诸根
    猛利名名色。问名色支于十时中具几时耶。
    答婆沙云。未生四种色根。六入未具但有身
    根。此有五时。一者哥罗罗。二阿浮陀。三卑
    尸。四伽那。五婆罗奢。此时名名色支也。名色
    增长故下第五六入支。六入支即是六根。谓
    六根生六识为识所入之处也。数云。六根能
    发于识。名之为入。发者是根之功能。六者是
    数名也。故六入一支就数及功能两义。得名
    色增长生于四根故有五入。名增长故有意
    入也。情尘识和合下第六明触支。触以触对
    为义。?酬荚啤:伪鹩写ナ?D芎秃细?炯笆?br> 使根识对尘。故名为触。成论人无别触数。但
    明心法触对前缘也。婆沙云。诸根已能为触
    作所依。但未能别苦乐。未能避火蛇毒药及
    诸不净。是名为触。因于六触故下第七明受
    支。受以领纳为义。谓领纳违顺等缘。婆沙云。
    云何为受。谓能别苦乐能避火蛇。尔时但起
    食爱。即涅??经云。染习一爱也。不起?H欲。
    于一切物不生染着。尔时名受。婆沙问。受与
    触是相应共起法。云何触缘受不说受缘触
    也。答虽是相应共起法但触为受因。如灯与
    照虽一时。灯为照因非照为灯因。又解。此中
    说前后法。触是前生。受为后生。故非是触时
    之受。但明触后之受。故触为受因也。以因三
    受故下第八次明爱支。爱以染着为义。然三
    受通为爱作缘。为苦受所逼故贪求于乐。以
    乐受故为爱所使。不苦不乐受亦能生爱。乃
    至如四禅以上不苦不乐受。能生于爱也。问
    三受生几种爱耶。答有五种。于乐受中生二
    种爱。一未曾生乐受欲令生故生爱。二已生
    乐受心不欲离故生爱。于苦受生二种爱。一
    未生欲令不生故生爱。二已生苦受欲令灭
    故生爱。于舍受亦生二爱。一未生欲令生故
    生爱。二已生故欲令不失故生爱。此二名为
    能生于愚痴。故有五也。问何故过去以无明
    为本。现在以爱为本。答婆沙云。无明有四
    事。一通缘漏无漏。二通缘为无为。三通缘
    三世遍不遍使。四通缘自界他界。故在前。爱
    但缘有漏。但缘有为。但不遍使。但自界缘。故
    在后。虽不通四事生未来苦为胜。故说为未
    来本。问爱与受何异。答受支唯有食爱。爱支
    复有欲爱。是故异也。因爱有四取下第九取
    支。以助业取果故名为取。问爱取何异。答婆
    沙云。初生名爱。爱增长名取支。又云。受为因
    爱为果。爱为因还以取为果。此但是一支。
    故分为二。成实者云。贪使为爱。余九使名
    取。此文云。四取者五阴品已释。婆沙云。云何
    名取。以贪境故四方追求。故名为取。此即
    以四方追求名四取。因取故有有者第十有
    支。谓能有来果名之为有。又能令后世三有
    相续故名为有。即从果立名也。婆沙云。追
    求之时起于三业。是名为有。若取者不取即
    解脱无有者此意明。若取者不取。便即解脱
    无复有有支也。从有而有生者第十一生支。
    数人生以起为义。故云世中起故生。成论是
    本无今有义。数人又云。生是生相。从相得名。
    从生有老死下第十二支。衰耄为老。终尽为
    死。数人云。老死是异灭两相。从相立名。从
    老死故有忧悲诸苦恼者。此四于老死支中
    离出。故不别立支也。经云。将死之时恋生畏
    死名之为忧。发声啼哭目之为悲。五根相对
    为苦。意根相对为恼也。如是等诸事下自上
    已来别明十二支。今第二总结过患也。然此
    总文广分别十二。问十二支云何为三道。答
    过去无明现在爱取名烦恼道。过去世行现在
    世有名为业道。现在五果未来两果名为苦
    道。问何故二世同是烦恼。而名字不同。苦业
    亦作此问。答过去烦恼以谢用相既阴故。但
    从无他受称名为无明。现在用相显目之为
    爱。过去业以谢迁流义显。故名为行。现在交
    起相着。故就果立名名之为有。现果交起。但
    用有增微次第。故初彰识乃至说受。复后果
    未起其相既隐。故寄相彰名说为生死。又解。
    生与老死是八苦之名。物情所惮。现在以受
    不可复断。从别标名谓识名色受等。不说为
    老死也。故经云。因时可防果时无可防。如何
    未来说生老死者。以此怖物令不起现在三
    因也。问何故三世之中。过未各立二支现在
    八耶。答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用相既微。故
    但立二。现在显现故立于八。又过去但因未
    来唯果。故各立二。现通因果故立于八。问何
    故尔耶。答因义在前果义在后。过去前故但
    因。未来后故唯果。现在双酬两处。酬前故立
    果。感后故立因。是故因果双说。问无明有因
    老死有果不。答婆沙二释。一云。无明有因。
    谓不正忆念。老死有果。谓忧悲苦恼。但不在
    十二因缘中别说耳。二云。无明有因老死有
    果。亦在十二因缘中说。无明有因所谓老死。
    老死有果所谓无明。现在爱取是过去无明。
    现在名色六入触受。此四若在未来名为老
    死。如说受缘爱。当知。说老死缘无明也。故
    十二缘犹车轮转。问三世各具八支。三因
    五果即成二十四。今何故但说十二。答约一
    身故说十二。实具二十四也。问三界具十二
    不。答婆沙一释云。此中说欲界胎生具十二
    耳。又解。欲界具十二。色界有十一。除名色
    支。无色界有十。除名色六入。评云。三界皆具
    十二。如初生色界众生。诸根未猛利名为名
    色也。无色界虽无色而有于名。虽无五入而
    有意入。应作是说。识缘名名缘意入意入缘
    触。问十二因缘几是一念。几是相续。答婆沙
    云。现在世识未来世生但是一念。余并是相
    续。增一阿含三十卷云。识支具六识则时节
    长久非一刹那。若犹托生唯一意及身识无
    四识也。大福德人托胎则具六识。化生识支
    具六识六根顿足。大集经七七日前属识支。
    智度论云。三七日属识支。问五果几在胎内。
    答触受二果在胎外。余三在内。问无间地狱
    具几支。答极少有八。极多十一。问十二支具
    五阴不。答婆沙云。十二支以五阴为体。智
    度论云。十二时皆具五阴。但识支时名色未
    熟。未有所能故不说耳。余支亦尔。问十地经
    云十二因缘具三苦。云何是耶。答无明至六
    入为行苦。触受为苦苦。爱取至老死为坏苦。
    问十二并苦。亦得皆是集不。答亦得。前生
    为集后生为苦。问三道为论皆是苦者。亦得
    皆是业皆烦恼耶。答今言皆是苦者非三道
    中苦。乃明一切有为皆苦耳。故非例也。问四
    果具几支耶。答罗汉不起三因。故无二果。
    唯有前七支也。三果具十二也。问化生人云
    何有老。答虽无头白老亦有念念老。问八苦
    解义开老死为二苦。今云何合为一支。答八
    苦为欲明苦义是故开之。今总明过患。所
    以合也。问何故三相中开老死为二相。生为
    一相。今用生为一支。老死为一支耶。答三
    相欲明相差别各功用义。故开之为三。今此
    总明过患。合之为一。问病何故不立支。答
    今此一切众生一切时一切处有立支。病非
    一切皆有。如薄拘罗云。我年过八十未曾头
    病。欲界中尚有无病。况上二界耶。故病非
    一切有不立支也。问十二相生六因四缘为
    具几耶。答今且就六因释之。则四缘可解。十
    二既是前后复相生。相应共有是同世因果。
    非是十二之因缘也。有所作自分遍报四因。
    无明若生不善身口意三业者。是所作自分
    遍三因为因缘也。若生善身口意三业者。唯
    所作因为因缘也。行生识者所作及报二因
    为因缘也。识生名色所作自分二因为因缘
    也。名色生六入乃至触缘受者。所作自分二
    因为因缘也。受生爱者唯所作因为因缘也。
    爱生取者所作自分二因为因缘也。取生有
    者同无明生行也。有生生者同行缘识也。生
    生老死者同识缘名色也。问十二相生通三
    性不。答若正取次第相生支体者。无明支中
    通二性。欲界无明支中身边二见是无记。余
    悉不善。上界无明唯是无记。若就时以说无
    明支起时。同时诸法皆是无明支。故亦有善
    恶无记等同时相续。皆是无明支摄也。行支
    亦通三性。别唯善恶也。识支若取一念托胎
    识是不善无记。若就时通于三性。名色六入
    触受通别俱摄三性。爱取同无明说。有同行
    说。生同识说。老死同余四果。问十二几漏
    无漏。几为无为。几学无学。几染不染。答同
    是有漏。同是有为。同是非学无学。婆沙云。
    此十二中若是心心数法染污。余通染不染。
    问十二因缘云何如树。答树有根体华果。二
    因为根。五果为体。三因为华。两果为果。凡
    夫学人有华有果。罗汉无华无果。问十二因
    缘云何破除十使。答说此十二正除身边二
    见。明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破其常见。若是常
    者岂从因生耶。现在三因未来两果破其断
    见。既现在有因生未来果。云何断耶。现在八
    支但是众缘。故无有我。俱破十使者十二既
    是因果。故破除邪见。戒取谓苦为道。十二皆
    苦。故非是道。疑有苦无苦。既有十二则因
    果皎然。故破疑心。倚此身慢他。既是生死
    法。何足自高。既是生死法。不足可贪。是故
    破贪。唯应速灭十二。何故生?。问缘生与
    缘起何异。答婆沙云。因是缘起果是缘生。又
    云。应作四句。一缘起非缘生。未来世法是也。
    二缘生非缘起。过去现在罗汉最后死五阴
    是也。亦缘起亦缘生者。除上二世罗汉死五
    阴。余过去现在法是也。四非缘起非缘生者
    无为法也。所言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
    起故名缘起。又一切众生等从此缘起。故名
    缘起。又有缘生非十二。十二非缘生。亦缘
    生亦十二非缘生非十二。从缘生非十二谓
    罗汉五阴。十二非缘生谓未来十二。亦十二
    亦缘生即凡夫十二。俱非者虚空也。如涅??
    迦叶章说。?酬加钟兴闹质??蛟怠R晃奘?br> 十二。谓始不可知。二连琐十二。谓展转三世
    相缚。三刹那十二。明一使起时与诸数共起。
    一刹那中具十二也。四分段十二谓。过去二
    现在八未来二也。长行文既指?酬肌9式穸?br> 就?酬际椭?2槐匦胨淌局嵌?选V钦咚??br> 为下第二明逆观。无明因灭故行果即不生。
    故云此事灭故是不生。此品大意明。此十二
    由痴惑生。则智者不为。故知非是真实。非
    实故所以即空。如是正观便入真谛名为正
    灭。长行如文也

    观邪见品第二十七

    此是第二次破邪见也。问小乘前明因缘。次
    破邪见。大乘亦尔不。答前明八不。即辨十二
    因缘不生不灭。此是大乘因缘。从破四缘已
    后乃至涅??名破邪见。问大小乘明因缘。有
    生灭无生灭二观异者。大乘小乘明邪见。云
    何异耶。答若传望者外道望小乘为邪见。小
    乘望大乘邪见。故涅??明。二乘若空若有皆
    是邪见。如云若以声闻辟支佛心言无布施。
    是则名为破戒邪见。此是二乘空观为邪见。
    又云。若见菩萨八相成道。是则名为二乘邪
    曲之见。此是二乘有解名为邪见。故知。二乘
    空有望大乘皆是邪见。就文明异者。大乘法
    中明诸法实相毕竟空义。一切取相有所得
    无非邪见。故初破四缘终涅??品。横洗万法
    竖穷四句称破邪见。小乘法中但取五见及
    六十二见为邪见也。就今品意有三种邪见。
    一者断常及我为邪见。二者别有我体。如犊
    子及假有体亦名邪见。三者若世谛中都无
    我亦是邪见。下偈云。非是无受。亦复非是
    都无也。问非都无是何言邪。答但假名有我。
    非无假名字我耳。非是有假我体我假用。故
    下结云。此是决定义。决定有二种。一者决
    定无即离二我。二者决定有于假名之我也。
    问论主何故唱决定耶。答有二种义。一者令
    众生决定破我心。二者诸部邪乱。今欲整理
    小乘义。故须唱决定也。问整理何部。答犊
    子计我萨婆多计定法。今决定破此二。故明
    无我无法。问破我有文。破法出何文也。答
    下偈破生死无始破常法。又破无常亦常亦
    无常非常非无常。此四句法并破。故知。明
    决定无法也。问此品何故破我及断常。答我
    是六十二本中之本。断常是边见。是六十二
    本。今正伐其本支末自倾。又一切凡夫不离
    我心。又断常正障中道。如二夜经中常宣中
    道。故须破断常也。又此品破三种邪见。一破
    外道。二破学小乘语意俱失。而自推折所立
    亦是邪见。三破得小乘语不得小乘意。如闻
    十二因缘法。计有实性等。就小乘法中凡有
    四句。一是见非邪。二是邪非见。三亦邪亦见。
    四非邪非见。是见非邪者世间诸正见等也。
    是邪而非见者五钝使也。亦邪亦见者谓五见
    也。非邪非见者余残法是也。就亦邪亦见中
    复有通别。通则五见皆名邪见。别则唯拨无
    因果称为邪见。以拨无因果其过既重独受
    邪名。余小轻更立称。所言五见者谓。身见
    边见邪见见取戒取。五阴名身。于中起见名
    为身见。执我断常名为边见。见取有二。一取
    前见为第一。故名见取。此足上见取也。二生
    死中无乐净计乐净。独头见取也。戒取亦二。
    一以鸡狗等戒为正道。是独头也。二以邪见
    为道。此足上也。邪见如前释。六十二见者上
    已一释。今重述异解。一云。即色是我。离色是
    我。我中有色。色中有我。我有于色。一阴有
    五。五阴二十五。各除第二离句唯成二十。欲
    界二十。色界二十。无色界唯有十六。以除色。
    除色阴四句故合成五十六。三界各以断常
    为本。故有六十二。数人多用此解。又释。世
    出世合论六十二。如前涅??品说。于如来上
    起有无等四见。五阴合二十也。于凡夫上过
    去世起常等四见。五阴合二十。于未来世起
    边等四见。五阴亦二十。断常为本名六十二。
    问经何故云我见摄六十二见。或云断常为
    本。或云一异为本。答我是本中之本。由起
    我见故推我一异。一则身灭神灭。名为断见。
    异则身灭我存。名为常见。此之三本即是次
    第。故经论互说。问前破大乘迷。次申大乘
    教。此两品破学小教迷申小乘教。云何乃破
    五见六十二见耶。答小乘障大乘故前多破
    小乘执。而申于大乘。外道邪见障小乘故今
    破邪见。即是申于小乘。问若尔前但是破小
    申大。非是破大迷而申大。后但是破外而申
    内。非是破内迷而申内。答有所得大犹是小
    乘。故前破小执则是破于大迷。有所得小即
    是外道。今破外道即破小乘。问前破小乘复
    有别破大乘。今破外道亦应即别破小乘。答
    亦有小乘人定执生死无始。下破生死无始。
    当知。亦破定性有所得。但小义也。问今破邪
    见。云何是小乘人入道义耶。答以有邪见是
    故不得入见谛道。今破此邪见即入见谛。乃
    至证于无学。故是小乘入道。开此品者多有
    错误。今分为二。前问次答。问中有二。一者
    领前。今欲闻下生后。答曰下为二。初两偈
    立邪见。次论主破邪见。问小乘初立邪见。
    次破邪见别有破邪见品者。大乘何不尔耶。
    答小乘邪见局。故初别立后则破。大乘横
    收万法竖穷四句皆是邪见。故无别品破之
    也。问若尔小乘可别有因缘品。大乘应无别
    因缘品。答大乘因缘亦通一切法。而别立因
    缘品者欲通别互现。立中初立过去四见。次
    立未来四见。问何故不立现在邪见。答去来
    冥漠难知。故须别立。现在显了易解。故略不
    明。又解。此偈首我于之言即是明现在之我。
    于过去世为有为无。是故此文具三世邪见。
    问下云。略说则五见。广说则六十二见。今
    何故但破边见耶。答边见是断常。为六十二
    见本。在本既破条末自倾。问五见之中何故
    不破我见。答此中破二世见即破于我也。问
    何故不破邪见等耶。答盖是存略故耳。我于
    过去世为有为无者。明现在之我于过去世
    为已有。于过去世为未有。若现在之我本来
    已有。则犹是本我。是则为常。若现在之我非
    是过去本我今我始生。是则为断。不得云过
    去无我今始有我。若过去无我。则名正见非
    邪见也。下半明起见处也。第二偈为作不作
    者。亦据现在之我为更作未来世我。为不作。
    若更作则始终不异。则是无边。若不更作则
    与身俱尽。便是有边。下半明起见处也。问
    此二偈既是立邪见。是决定义。云何乃言为
    有为无为作为不作。答上半明见本。见本即
    是邪疑。故云为有为无。下半明世间常等见。
    始是见也。何因缘故名邪见下生起第二破。
    开为二别。初一周就理破二世八见。次周
    指事破二世八见。破此八见不出事理二周。
    如青目解大乘八不。亦就事理二周。龙树解
    八不始末。亦约事理二周。今破小乘八见即
    小乘八不。亦就此二也。就理破二世八见即
    为二别。前广破初偈四见。次略类后偈四见。
    以世异见同故略类之耳。就初又三。前六偈
    破常有句。次四偈破断无句。后一偈合破亦
    常亦无常亦有亦无二句。此三从广至略者。
    一者前后互类。二者常为四句之初。在初既
    破余中后易除。故前广而后略也。初六偈中
    前偈总非。下五偈别破。即是释非。初偈为
    二。上半牒有而非有。下半正明过去不作今。
    过去世有我者。明我遍五道通于三世。故
    过去世本有现在之我。今总非之。故云不可
    得。下半明过去不作今者既古今一。宁有古
    我作今。若古作今则不常不遍。若是常遍便
    不作也。又若本有此我可得以本为今。本实
    无我。故本不为今。又外人谓古我犹是今我。
    故名为作今。非此作也。又古天应是今人。天
    人一体贵贱同质也。若谓我即是下第二五
    偈别破释非。开为四别。初一行半破离阴我。
    次一行半破即阴我。次一偈重破离阴。后复
    一偈总结非即离。就初又二。上半取意立义。
    次一偈正破。上半取意者我遍古今。不相作。
    但身异故说言作耳。次一偈破为二。初半正破
    次半结破。初半破云。若我遍五道而身不遍。
    我通三世身不通者。离身何处有我。又若言
    我是本我。而身非本身。则我离身何身处有
    耶。此即破小乘人犊子及假有体家。次半偈
    结者。上大乘观中处处已破离阴我竟。今但
    略标故云此事为已成也。若谓身即我下第
    二次破即阴。亦开为二。初半牒外义。第二一
    偈正破。初有二句。第一句正改离捉即。若都
    无我者释此句不同。有人言。此是破也。汝
    既避前离破立即义者等是避破。何不言无
    耶。故云若都无有我。又释。彼计我是常身为
    无常。今身既是我便都无有我。但是无常身
    耳。何处有我。又释。离身既无更不过二若即
    是若都无。此释为正也。此偈望前合有二双。
    谓即离一双及有无一双。合此二双还成一
    双。即离是有都无是无。谓有无一双也。余二
    章破如文可解。若离身有我下此第三重破
    离。以计我者多谓我唯是一但六道身异。如
    莎提比丘识唯是一而六道身异。故重破之。
    上半牒非。下半正破。前直明离身不见别有
    我。今明无身应当有我。故两门破离其义异
    也。无身有我可具二义。一者如本住品未受
    身前已有我。二者直令无身而有我也。第四
    章结破为二。上半结非即离。次句结非有无。
    即前两双之义也。又初句结第一破离门。第
    二句结破即门。非无受结第三重破离门。非
    无结前破即中若都无有我门。此是决定义
    者。非即非离非有非无此。是小乘中决定义
    也。以小乘中有假名我。故非是都无。长行
    释总别二章则为二别。释初偈为三。一牒二
    非三释。初句如文。是事不然下第二总非。此
    二门释上半。何以故下第三即释下半。又开
    为二。一者正破。二取意破。正破中又三。初总
    标常过。何以故下次释常过。有无常过故下
    第三结常过。就释中又三。一法说。譬如下第
    二譬说。若先为天下第三合譬。此中大意明。
    古今我一者则天人一体贵贱同质也。若谓
    先世我不作今我下第二取意破。就文又三。
    一牒立。二总非。三释难。就牒中文三。法譬
    合。初法说。如人浣衣时下第二譬说。如是
    我受天身下三合譬。是事不然下第二总非。
    何以故下第三释非。就文又二。初破法说。
    今浣者下第二破譬。又开二别。初两关定之。
    次设二难如文。问曰下释第二段五偈。前分
    五偈开为四门。今释四则四。初离门为二。
    第一上半偈取外人意。第二偈正破。今释此
    二即二也。前释第一。外云。古今我一。故今
    我犹是昔我。今身非昔身。故不得贵贱同躯
    人天一体。答曰下释第二一行偈。正破。偈
    本为二。初半行正破。次半行结破。今前释
    第一。文开四别。一正破。二救。三破救。四总
    结。破中初总非。何以故下释非。文三。初法
    说牒彼义作无用破。如治俗人罪下次举喻
    破。五阴相续下合喻。问曰下破第二救。又
    三。谓法喻合。正明我有用非是无用。言有用
    者有二种用。一所依用。二造作用。法譬合中
    皆有二用。细寻文易解知也。答曰下第三破
    救。十难开为五别。一破作者。二破见者。三
    重破作者。四重破见者。五总破有我。初又
    二。初夺破我。明无有作义。若我是作者第
    二纵破。若见者是我下破见者是我。亦二。
    初夺破但是眼见非是我见。若见者是我下
    第二纵破。纵我能见应不得余尘也。若谓如
    刈者下第三重破作者。亦二。初夺破。若谓作
    者下第二纵破。若谓右眼见下第四重破见
    者。亦二。第一并破。复次有我者言下第二自
    破。又为二。初释非我用。次明自破。复次若有
    颠倒下第五总破有我。又开二别。一者正破。
    二遮通。正破又三。谓法譬合。如文。若谓无我
    下第二遮通。遮通者外云。汝若言始终一我
    有颠倒过者。汝义虽复无我而始终一五阴。
    亦应有颠倒过。若始终一阴无颠倒过者我
    义。亦然。今遮外此通名为遮通。就文为四。一
    牒外难而总非。何以故下正释非。明五阴生
    灭非常。是非一阴。故无有颠倒过也。若始终
    一我下第三重显外过。五阴相续下第四重
    显内无过。汝前说离受别有受者下。第四大
    段总结。若谓离受别有我者下。释偈中离身
    无有我是事为已成也。即是释第二结破也。
    若谓离身无我下。释偈中第二破即阴我。偈
    中为二。初半偈取意。次一偈正破。今还释
    此二也。半偈取意中有二句。第一句云若谓
    身即我。次句云若都无有我。今还牒二句。
    若谓离身无我牒第一句。但身是我牒第二
    都无句。是亦不然下释第二开两门破即阴。
    文易知也。若谓离受下第三释重破离。是故
    我不离受下释第四总结破。是故当知下生
    起第二四偈。破前第二句过去世我不作今
    我。所以须此长行生起者。计过去世四句皆
    言过去世有我。然后方论其作不作亦作不
    作非作非不作。上来就即离门求我不可得。
    论何物作不作耶。是故前结过去世无我。然
    后始破其过去我不作今我。四偈亦开为二。
    第一偈总非。次三偈别破。初偈为二。上半牒
    不作总非不作。下半牒异非异。问上言我于
    过去世为有为无。今云何乃言过去世有我
    不作今我。答前明过去无者无现在我耳。又
    前偈云。我于过去世为无者。现在我于过去
    为无耳。不言过去都无有我现在新有我也。
    问前长行结云。过去世无我。今何故乃云过
    去我不作耶。答前长行是结上夺破明无。今
    纵有之即就其责觅又不可得。亦是无也。次
    三偈别破。即为三意。第一偈明有相离过。第
    二偈传显相离复有过。第三偈更广出其二
    过。问云何失因果耶。答过去我造善恶因。
    竟不得果故是无果。现在受苦乐我非过去
    我。则不修因故失因果也。并易见也。复次
    如过去世中下第三章一偈。次破其第三亦
    作不作非作非不作二句。所以但有一偈破
    者。前二门十偈以广破根本二句。后二句既
    是枝末。是故略破。又亦作亦不作犹是作不
    作耳。非作非不作亦是作不作耳。故以前摄
    后。既破前二后二即破也。问今但应破后二
    句。何故总非四句耶。答一欲以前摄后。二
    欲以前例后。前二既去则例后亦亡。我于未
    来世下。第二一偈次破未来世四见。问何故
    但一偈破。答一欲以前例后。二明世异见同。
    若破于前即是破后也。若天即是人下。第二
    周指事破二世八见。即为二别。初破过去世
    四见。又开二周。第一就即事破于四见。第
    二就道理破除四见。事理一双。又初周就末
    破四见。次破无始义就根本破四见。谓本
    末一双。又初破外道四见。次破小乘迷教堕
    于四见。即内外一双。又初就人破四见。次就
    法破四见。谓人法一双。故知。断常等有二。
    一者人断常。二者法断常。即是小乘中生法
    二空也。初四偈破四见。即为四别。初偈上半
    牒。明堕常过者。上四偈言夺破明过去我不
    作今。此偈纵开。若过去天作人天则为常。下
    半出常过者。外人明过去天作人即是常义。
    不以常义为过。故下半显常有过。明天既是
    常。常则遍于五道。通在三世。云何有过去
    之天生人中耶。第二偈上半牒。明有无常过
    者。明过去天与现在人异。过去天不作今人。
    若尔则堕无常。下半出无常过者。外人既执
    人天异体。即是立无常义。不以无常为咎。
    故下半传显无常之过。问无常有几过耶。答
    有上破过去世四偈中过。复有无相续过。如
    此文说。则昔天自住于昔不转天为人。今人
    自生于今非人续天。故无相续也。第三偈上
    半牒。明堕二边。其人见上有过故今明。天人
    相异故不即。非余众生故不异。而不知因果
    相续不即不异。便谓天分犹在人分更增。犹
    在故即是半天。故常。更增即是半人。故无常。
    天分由在则此分为天。人分更增则彼分是
    人。人天两分合成一身。何得尔耶。故下半直
    非也。长行云。半天是常半人无常者。此据天
    为言耳。若约人返上可解。外人避上二过。欲
    令立义明天虽有我不妨作人。论主若尔天
    有我故是常。作人故无常。故半天半人则堕
    常无常二过也。数人及光宅义明补续义。天
    灭于前后人补处。此同第二句义。开善明转
    变续者则有二力。前举体灭不作人。此是无
    常。复有不灭转变作后人义。此则是常。同第
    三句义。第四偈用前第三句破第四句。以外
    人见前第三句过。便欲会之为一。以更增故
    非常。犹在故非无常。是故今偈上半还牒前
    二句不成。下半明第四句亦不成也。复次今
    生死无始下生第二周。就根本破于四见。佛
    为声闻人令厌离生死故。说生死长远无始。
    而禀教不了者闻过去世无始。便谓是常。故
    今破之。光宅云。众生无头。般若无底。何处有
    始耶。开善云。始于无明初念而言无始者。无
    复始于此者名无始耳。地论云。生死无始违
    真起妄。此妄与真同年。真既无始。妄亦复
    然。今偈正破无始。就文为二。初破无始辨
    无有常义。第二偈以无常故例破后之三句。
    初偈意云。求诸法往来义成可有无始。既
    无往来则无无始。此文分明辨小乘教中有
    法空义。又是破执小乘教起迷也。又亦得
    破外道计无始者也。第二偈举初句例破后
    三句。前偈明合三句无故后句无也。既破
    无始堕于常见。亦破有始堕于断见。如是
    亦始亦无始非始无始堕后二见也。长行云。
    有边无边下生第二破未来世四见。前破过
    去世四见始终合有三周。初十一偈一周就
    理。破过去世四见。次一周四偈就事。破过去
    世四见。后一周两偈就无始。破过去世四
    见。所以三周破者凡有三义。一者初十一偈
    名为广破。次四偈明处中破。后两偈是略破。
    破见之术不出此三。此三既无。众见都灭。
    又初为上根。一闻则悟。次为中根。再听方
    了。后为下根。三闻始达。又虽有三周合之为
    二。前两周破外见。后一周除内迷。此二既除
    则众见并息。今九偈破未来世四见。亦开三
    门。初五偈破边无边二句。次三偈破亦边亦
    无边一句。后一偈破非边非无边。初是广破。
    次处中破。后是略破。又广略互显也。又初二
    句为本中之本。故须广破。次第三句为末中
    之本。故须处中破。后为末中之末。是故略
    破。问前周明无未来。与今何异。答上明世异
    以见同故以当类过。非是正破未来。今此一
    周是正破未来故。前破过去既有三周。今破
    未来四见亦作三周破也。问破过去世四见。
    与破未来四见何异。答前破过去四见束为
    三类。六偈广破初句。次四偈处中破第二句。
    后一偈略破后二句。今则分句与上不同。如
    前释也。复有异义。文自显之。就初五偈为四。
    初标破邪见章门。第二标正见章门。次两偈
    释邪见章门。次一偈释正见章门。此是摄山
    大师作分也。又一意为三。初偈标非边无边。
    次三偈释非边无边。次引四百观论证非边
    无边。于三偈为二。初偈标章门。二偈释章门。
    初偈意明。有边无边俱无后世。有边则与阴
    同。尽故无后世。无边便即是此身故无复后
    世。今实有后世。故非边无边。第二偈明阴阴
    相因故非今非后。所以然者阴阴相因。是故
    不断。所以非边。念念灭故非是无边。即小乘
    正见也。次两偈释邪见章门又二。初偈明。若
    前阴坏不更生后可是有边。前阴虽灭而生
    后阴故非是有边。次偈明。前阴不灭不因前
    阴而生后阴。此则为常可名无边。而实不尔
    故非无边。长行云。世间有二种。今说众生世
    间者。小乘虽具明二空而多说生空。又国土
    可三灾洞尽。物多不计之为常。众生转如寻
    环。物多计之常。故偏破众生。复次如四百观
    论中说下。此生第四释正见章门。付法藏经
    云。提婆菩萨造四百论。今注人引之将来破
    二边也。亦可是龙树自引。例如龙树智度论
    第十八卷叹般若偈。此是罗[目*只]法师所作。但
    龙树罗[目*只]提婆既是同时人。所以智度论引
    罗[目*只]所说。此处引提婆之言。亦可别有此论。
    今所未详。偈意明。得真法说者及以听者。
    则生死便尽故非定无边。不得三事则非定
    有边。问云何得耶。答其说法者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如此之悟则无边边。与
    此相违边而无边。长行云。今当更破下生第
    二破第三句。三偈为二。初偈牒而总非。即是
    章门。次两偈正破。释章门也。释中为二初偈
    就人破。次偈就法破。就人破者明人不应一
    分破一分不破。不破是常破是无常。一人不
    得亦常无常。次偈就法易知也。长行云。今当
    破下生第三章。破第四非有边无边。用第三
    句破第四句。文易知也。一切法空故下论有
    三分。初二十五品破大乘人法。辨大乘观行。
    次两品破小乘人法。明小乘观行。此二竟前。
    今第三重明大乘观行。生起来意具如初品。
    两偈为二。初偈重广明大乘观行。次偈推功
    归佛。又初偈明美法。次偈辨赞人。初偈来意
    者上说未尽。今略明之。一者初大后小。明
    小从大出。显出生义。次前小后大。明收入
    义。出生则从实起权。收入则摄权顺实。盖
    是三世十方诸佛始终权实之大意也。又依
    摄大乘论乘有三种。一者小乘。二者大乘。三
    者一乘。一乘最胜。前两品明小乘观行。二十
    五章明大乘观行。今此一章辨一乘观行。则
    具破三种乘迷。具申三种乘教。又自前二章
    但破大小乘诸见。今此一偈通破大小乘诸
    见之根。问云何名为见根耶。答一有起见人。
    谓九道众生。二起见处。净秽诸土。三起见时。
    谓三世也。由此三种能生大小诸见。今此品
    中明此三毕竟皆空。故无起见根。以根无故
    诸见不起。又接此邪见品生者。小乘破我及
    断常等虽复已竟。论主犹谓不尽。此但破凡
    夫见耳。未破二乘见及菩萨见。故不畅大士
    之怀。故复以大乘毕竟空水洗之。令诸见时
    方见者一切无遗也。又自上已来破大小邪
    见。惑者便起邪正二心大小两念。故今明邪
    正平等大小无二。方摄为理极。故说此偈也。
    又说法有二。前略后广为解义故。前广后略
    为易持。故今是示易持。故最后说大乘法空。
    就偈为二。初句标一切法空。谓横周万法竖
    穷四句毕竟皆空。即显正也。次三句明于破
    邪。初句辨无所起见。次辨无起见处及起见
    时并起见人。瞿昙大圣主下第二推功于佛。
    所以推功者自上已来横破万法竖穷四句。物
    谓盖是龙树自作非佛诚言。便于此论不生
    信受。是故今推功归佛。明上来之破皆是佛
    说非是我也。若不生信不信佛。二者总释大
    小乘观破邪见意。明上来作此破者但是佛
    破邪见耳。非有物可破。如百论云。愚人谓
    炎为水。知者告之言此非水也。为破水想。
    实无水可破。三者经有序正流通。今影大乘
    经亦明三义。初标宗称叹致敬。次后造论破
    邪申教。破邪既讫还称叹致敬也。偈分为二。
    一者称叹。二者致敬。称叹为二。初叹人两句
    叹法。瞿昙者此云泥土。即是姓也。有二因
    缘。一者释迦先祖为王厌世出家事瞿昙仙
    人。时人呼师为大瞿昙。以资为小瞿昙。即从
    师姓也。次小瞿昙被害。以后大瞿昙以土和
    其血分为两分。还遂各生男女。因是已来有
    瞿昙姓称也。问何故不云释迦而称瞿昙。答
    瞿昙是本姓故也。略说五见及六十二见者。
    此偏举外道见耳。然二乘及有所得大乘皆
    是一切见也

    中观论疏卷第十(末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