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中观论疏卷第10_四谛品第二十四

    四谛品第二十四

    所以有此品来者有所得心必有依着。前二
    十一品立世间人法。论主求之无从。仍举出
    世如来证有世间。次求出世如来不得。便举
    世间颠倒证有出世。上品求世间颠倒不得。
    外云。若尔应都无世出世。今实有四谛。则应
    有世与出世。故苦集二谛则是世间。灭道二
    谛名出世间。是故不应无世出世。今观四谛
    不可得。则成前非世出世义。既非世出世即
    是中道。故因中发观戏论此灭。二者外云。
    颠倒是如来所离。四谛是如来所证。亦是如
    来所说。如来一期出世初后不同同明四谛。
    故初教转四谛法轮。乃至涅??明心喜之说。
    所以初后皆明四谛者。四谛是迷悟之本。迷
    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是故始
    终皆明四谛。若尔不应无世出世。三近从颠
    倒品生者。颠倒是能迷之惑。四谛是所迷之
    境。以见四谛则破四倒。故前求能障无从。今
    责所迷不得。故有此品。但四谛有二种。一
    有量。二无量。三界苦果名苦谛。感三界苦业
    烦恼名集谛。无为涅??名灭谛。治此烦恼名
    道谛。此有量也。释有量四谛诸小乘论师不
    同。?称派吃啤?酬颊咚滴迨⒁蹩嗝?嘹小S?br> 漏因是集谛。数灭是灭谛。学无学是道谛。譬
    喻部云。名色是苦谛。结业是集谛。结业灭是
    灭谛。止及观是道谛。?婆?婆提云。八苦是
    苦是苦谛。余苦虽苦非苦谛。感当来爱是集
    谛。余爱及余有漏法虽是集非集谛。当来有
    爱尽是灭是灭谛。余爱及余有漏法尽非尽
    谛。八正是道是道谛。余学法及一切无学法
    非道谛。问四谛摄法尽不。答虚空及非数灭
    此非四谛摄。欣厌立四谛。彼非厌故非苦集。
    非可欣故非灭道。又此二无漏故非苦集。是
    无记故非灭道。又因果立四谛。彼非因果
    故非谛。问云何名谛。答二义。一者实是苦。
    二生不颠倒解故名谛。问云何名圣谛。答圣
    人所解。故名圣谛。又昔有凡夫与圣人诤
    谛。凡夫云。有常乐我净。圣人云。无共至佛所
    决之。佛云。如圣人所知。以圣人诤得此谛故
    云圣谛。数论但解有量。而义不同。数明苦通
    三聚。成论但是心。论苦通漏无漏。数但有漏
    也。数集通三聚。成论但取业烦恼。数因集有
    缘酬前是果。生后为因。但能生义属集。所生
    是苦。成论即此能生亦是苦报。毒蛇之?即
    是报法名苦谛也。数但取烦恼灭为灭谛。无
    漏法灭非灭谛。成论明无漏灭亦是灭谛也。
    数明方便道中永伏诸结是非数灭。成论明
    五方便中灭亦是灭谛也。数明一切无漏行
    是道谛。不取相似。成论明真似皆道谛也。数
    明无被导法义。成论明有被导之心。次无量
    四谛者二生死为苦。五住为集。灭二死五住
    为灭。治此五住惑真解为道谛也。而量无量
    复名作无作者。有量之后犹有所作。如分段
    苦后更有变易苦可观。名为有作。变易苦后
    无复余苦可观。故名无作。余三亦尔。今言破
    四谛者。一破学大乘人谓四谛是无。二者破
    小乘人谓四谛是性有。此大小摄一切迷尽。
    今破此二人所解。故云破四谛。所以然者。大
    乘人拨无四谛。是坏佛四谛义。小乘人计性
    有亦坏四谛。又有二人坏四谛义。一者谓。论
    主执空故坏四谛。二者自执性有故坏四谛。
    此二并是小乘人。而谓有他破之与自立。故
    成二种。今破此二事。故云破四谛也又显此
    二人并不解佛大小义。小乘人不解佛因缘
    有成性有。大乘人不解佛大乘空成邪空。既
    迷大小俱惑二谛。论主明慧内充慈风外扇。
    救济此大小乘人。故破彼两迷明无如此空
    有。故云非空非有即是中实。中实者实无如
    此有无也。即申佛因缘有无。方是假名。假名
    故有中道。如下云。亦是假名。亦是中道。又
    破此大小。明无如此大小。是中实方是因缘
    假名大小。即是假名因此大小令识道未曾
    大小也。又观论始末意从因缘品至四谛之
    前。外人执有难论主。此品初外人执空难论
    主。初执有难显外人不识空。今执空难明外
    人不识有。即迷二谛也。亦是初执小乘难论
    主。今执大乘难论主。显外人不识大小。又初
    已来执性有难论主。显外人不识因缘有今
    执邪空难论主。显外人不识正空。论主怜愍
    如此迷倒。是故破此空有明毕竟无如此空
    有。后申因缘二谛空有也。又显外人上来执
    有难论主。不依空难难不成难。今执空难论
    主取空相。难难亦不成难。执定性空有难不
    成难。执定性空有答不成答。问何故就此品
    显外人空有俱破四谛。答自论初以来。单破
    世间或单破出世。但四谛既总摄世间出世
    间。为佛法大宗。故就此品显外人空有俱破
    四谛。问论主有四谛不耶。答论主不曾有四。
    亦不曾无四亦四不四非四非不四。故法品
    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也。问论主既不
    曾有四不四。何故佛经说有四谛。答虽非四
    不四为众生方便说四不四。故下偈云。诸佛
    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大品云。二谛中众生虽
    不可得。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论释云。
    为着有者说空。为着空者说有。今亦尔。为着
    有四者说无有四。为着无四者明有四谛。至
    论诸法未曾四不四也。品开为二。第一外人
    过论主执空为共。第二论主破外人执有为
    共。盖是寄外人以破空见。息执教者之断
    心。就论主破有除谓情之常见。四谛既是佛
    法之大宗。具摄世出世法。故就此品破断常
    见。显示中道令因中发观也。就外人过论主
    中又开为二。一长行二偈。长行可有二义。
    一者生起从颠倒品。次有四谛品所由。二者
    将欲过论主空。故前立有四谛义。就偈为二。
    第一过论主无四谛三宝无出世法。第二过
    论主无因果罪福无世间法。初又二。前半行
    牒论主执空。如是则无有下。第二为论主生
    过。又开二别。初明无四谛。次明无三宝。以
    无生故则无苦集。以苦是所生集为能生故
    也。以无灭故则无灭道。道谛能灭。灭至灭
    谛。既其无灭。何有灭道。以无四谛故下第二
    明无三宝。又开二别。初别明无三宝。次半
    行总结无三。别明无三即为三别。就无僧宝
    中又开为二。初两偈别明无僧。次半偈总结
    无僧。两偈为二。初偈明无四行。次偈辨无
    向果。文并易见。又初一偈无四谛境。次一偈
    无四谛智。第三偈去明无僧宝。此解好宜依
    之。后论主还外人过。亦作此别之。空法坏因
    果下。第二过论主执空失因果罪福。问前已
    明无四谛。三宝总破世出世因果。今何故复
    说。答凡有三义。一者上来明执空之人。无
    佛趣鹿园所说四谛三宝。讫至双林之教。今
    明无佛初成道。为提谓等说人天因果罪福。
    故执空之人备破五乘教也。二者上明无内
    法因果罪福。今明无外法因果罪福。谓世间
    仁义礼智等。三者上来明无罪福境。今明无
    有罪福三宝。四谛是罪福之境。信之则生福。
    谤之则招罪也。答中三十四偈。大开为三。
    第一十三行明外人迷空。汝上所说空法有
    过者下第二破外人着有。若无有空下第三
    二行诫劝。诫令舍定性空劝学于因缘。就初
    又二。第一明外人迷空横生邪难。汝谓我着
    空下第二明论主悟空是故无失。二章各四。
    初章四者第一明外人不解三法横生疑难。
    第二明外人不识二法故横生邪难。第三叙
    外人不解一法故横生邪难。第四以不解上
    三门。封执定性一法。障佛不得早说大乘。
    问何故叙外人不知三法。答凡欲答外问必
    须识是问非问。今叙外人不解三法。横生疑
    问则不成问。即是答问也。初明不知三法者。
    一不知空。小乘人虽得人空。执诸法是有不
    知本性空也。二空因缘者。谓说空之意佛为
    治有病。是故说空。若复着空佛所不化。三
    空义者外人不解安处此空。佛说第一义为
    空。不言世谛亦空。汝不应闻空谓失因果罪
    福。故因缘品云。若都毕竟空云何有罪福报
    应等。如是则无二谛。又空义者说空为明不
    空。故下云。空亦复空。汝封执取空相故不知
    空义。诸佛依二谛下。第二明外人不解二法。
    故兴邪难也。以不知有宛然而无所有。故不
    知第一义。不知虽无所有宛然而有。故不识
    世谛。是以兴上邪难也。问外人何时失二谛
    耶。答从论初至四谛之前。执诸法有实性不
    信毕竟空。故不知第一义。从四谛品执毕竟
    空。谓无三宝四谛。不识世谛又叙说二谛。来
    还释成上三法。上云不知空者。不知第一义
    本性空也。空因缘者。诸佛住二谛中。为众
    生说法。为着有者说空。为着空者说有。空
    义者正是第一义谛空。非世谛空也。又叙二
    谛来者外人着空失于世谛。既失世谛亦失
    第一义。如因缘品中叙之。今对外人无二
    谛。故明有二谛。所以今文述二谛也。又叙说
    二谛即是论主自免过。我有二谛义。第一义
    则空无三宝。世谛则有三宝。汝若就第一义
    难则成我义。若就世谛难我世谛有三宝。复
    何得作无三宝难耶。又叙说二谛意。上来明
    空者无汝所见因果等法。故言无耳。非无佛
    法因缘二谛也。又此品明四谛。二谛是谛之
    流类。故明二谛也。三偈即开为三别。初偈
    明论主识佛依二谛说法。故无上过。第二偈
    明外人不识二谛。故于空有中并皆有失。
    第三偈明释疑难。初上半正明依二谛说法。
    下半列出二谛名。问何故云佛依二谛说法。
    答依世谛说法。则三宝四谛宛然不失。故无
    上过。即显外人不知世谛故横生过。以依第
    一义说法故。我上来明一切空。即显外人执
    法有性失第一义。问云何称依二谛义耶。答
    于凡圣所解空有皆实故称二谛。依此二实
    而说故所说皆实。故云依二谛说也。问云何
    是二于谛。云何是教谛。答所依即是二于谛。
    以于凡圣皆是实故秤二于谛。亦是于二谛
    谓色未曾空有。于二解是实。故云二于谛。
    百论引枣奈望[?`/瓜]皆不虚。智度论引无名指
    形有名指皆实也。能依即是教谛。佛依此二
    谛为物说法。皆是诚谛之言。故称为实也。
    问能依有异不。答依第一义说此是真实说。
    依俗说者此是方便随宜说也。问说人天及
    二乘是方便说。今说大乘人法等。云何依俗
    说法皆是方便。答实相不可说方是真实。凡
    一切言说皆是方便也。问二于谛为是失为
    是得。答一往二于俱是得。于凡是实故于凡
    为得。于圣是实故于圣称得。若以凡圣相望
    则凡失圣得也。问叵有凡圣皆失不。答若言
    一色未曾空有空有自出二情。则凡圣俱失。
    今文是总判凡圣。故以凡为失。以圣为得。
    又三句。一但失非得。谓凡于也。二但得非
    失。谓佛于也。如涅??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
    即是第一义谛。三亦得亦失。即二乘之圣形
    凡为得。望大士为失也。讲此文多有异说。
    慎勿信也。宜以长行为正也。下半明二谛名。
    而世俗称谛者。此于世俗人是实故称世俗
    谛。亦勿信人语也。第一义则有二实。一者体
    是诸法实相。故名为实。二于圣人了达有于
    实解。复是真实。世俗体非真实。但有于凡
    是实。故二谛实义异也。问俗但有于情为实。
    亦有法体实耶。答就俗之中亦有因果。不可
    差异。故名为实。但望第一义皆是妄谓皆是
    不实。亦第二偈显得失者。外人不识空有
    二谛故失三利。谓自利他利共利。论主识二
    谛故具三利。以解第一义故生波若。了世俗
    故生方便。有波若方便则生三世诸佛。故净
    名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是生也。自悟二谛名为自利。令他解
    谓他利。俱解即共利。又解第一义生实慧为
    自利。解世俗生方便为他利。具了为共利。
    问长行释世谛何故举本性空。答欲释成于
    义。明理实性空但于凡谓有故名为谛也。又
    欲辨由空故有。所以释有而举空也。下释第
    一义亦举有释空。贤圣了六道颠倒本性空。
    故于圣为实是谛。若谓一切法不生下。第三
    明二谛相资。若望百论释疑故来。外人云。
    第一义有二实。一道理是实相故名实。二于
    圣人得如实解故名实。具此二实可得是谛。
    又佛可依之说法。以三世十方佛皆欲令人
    得实利故也。俗有二义故非实。一非实境。二
    非实解。云何名谛。佛复何故依之说法耶。
    问第一义二实文出何处耶。答前文云。于圣
    是实。此是解实。今文云。一切法本不生是第
    一义。此是境实。第一义既二实。世俗二不实
    可知也。偈上半正答问。世俗虽是二不实。但
    要因世俗为方便得显第一义耳。如理虽无
    三要因三为方便得悟一。问云何世俗为方
    便耶。答一切言皆是世俗。因世俗言得无言。
    故以无言言为世俗。言无言为第一义也。问
    有几种言耶。答有二种言。一者说世俗中言
    如瓶衣等。亦表第一义无言之道。故涅??云。
    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故宣说世谛耳。二者
    以言言于无言。即为第一义立名名为第一
    义。因此言欲显无言。若不言于无言。众生何
    由识理无言耶。问二言之中今用何言。答后
    意为正。若依百论答者俗虽具二不实。但于
    凡是实故称谛也。若依今文生起此偈来者。
    我已知俗是凡谛。但应立圣谛。何须立凡俗
    谛耶。问此与旧何异。答旧是龙树义。云何
    乃问与旧何异。问他亦作此释。云何异耶。答
    须知。世谛虽说而未尝言。真虽无言而教弥
    法界。下半云。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者。
    亦异释云云。今明。以见第一义生波若。灭诸
    烦恼故得有余涅??。灭报身得无余涅??。问
    涅??与第一义何异。答不敢信人慢语。涅??
    品云。亦名如法性实际涅??。则知。涅??是第
    一义异名耳。但对世故名第一义。对生死故
    名涅??也。不能正观空下。第三明有所得人
    不解一法。横为生过。一法者谓一实相空也。
    由不善达空故自堕无三宝四谛。故为空见
    所害非是空义。破三宝四谛也。故失在于外
    人。过非是龙树。故经云。宁起身见不恶取
    空。不以身见堕恶道中。世尊知是法下。第四
    偈明有所得人不善达前三门故。障如来初
    成道。不得早说大乘无所得法。上来叙外人
    障菩萨。不得说无所得法。今叙外人障佛。不
    得说无所得法。又接上文生者。上明呪术难
    作不如不为。今法相难说不如不说。上半正
    明空义甚深。如法华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
    第一。大品亦云。我初成佛常乐默然不乐说
    法。下半明众生钝根障佛。不得早说大乘。
    亦如法华云。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
    之等类云何而可度。有人云。此论但释波若
    不释法华。盖是不看论耳。汝谓我着空下。
    第二论主悟空自免过。七偈亦分为四。第一
    明空义无失。第二明空义为得。第三略出有
    过。第四引经证空为得。初又二。第一明空无
    失。第二明空为得。初偈上半牒下半正免过。
    若是邪见之空此则有过。若是二乘但空此
    亦有过。今是无所得空空不住空。故空有俱
    离。所以无失。又是不坏法说空。是故无过。第
    二偈上半明由空故一切法成。显论主无过。
    下半明无空义一切不成。显外人有失。问云
    何由空一切成耶。答前偈空亦复空。则是非
    空非有。今明非空非有空有得成。故云一切
    成。又由第一义空故有世谛。故二谛成则一
    切成。若无空则第一义不成。则世谛亦不成。
    故一切坏也。又以有空一切成者。由第一义
    空故生波若。由波若断烦恼有三世佛。由佛
    故说世出世一切教。故长行云。世出世皆
    成。汝今自有过下。第三略释执有为过三偈
    为二。初偈明外人有过不自觉知回与论主。
    第二两偈略出外过令外觉知。初偈上半法
    说。下半譬说。譬说云。乘马人自忘己所乘
    之马。而谓他人乘马。外人自有无三宝四谛
    等过。而不觉知谓他人有无罪福之失。若汝
    见诸法下。第二两偈释执有为过。即二。第一
    偈略明无因缘过。汝见法有自体则不须假
    缘藉因。故破因缘破因缘则破空。破空则破
    二谛及中道。第二释前偈。广明有三种过。一
    破因果。二破人法。此二破体。下半破相也。
    众因缘生法下第四引经证。显前有所得定
    性有过。显论主无所得空无失。两偈为二。初
    偈明因缘生法离断常过。第二偈摄法。则显
    外定性有为失。释此一偈多种形势。今略述
    数条。一者就破病渐舍释之。因缘所生法者
    破自性故且言因缘。此一转意也。我说即是
    空惑人复谓。乃无性有而有因缘。故今明。
    因缘生是无耳。何时因缘生是有。此二转也。
    亦为是假名惑者复云。既是空。即作无解。
    故今明。只空是假。何故尔。成论师明真谛
    空非假。故今更反掷。只空即是假。即弹空心。
    彼即谓。若尔是二谛相即前有即空。今空即
    有。只是空有二谛义。故今明。此即是中道。何
    时是二谛。借中以弹二。二去不二亦舍。即了
    悟也。次直依因缘正义释者。所言因缘所生
    法者。经说因缘或离或合。皆作因名犹如佛
    性。皆作缘名犹如四缘。亦因亦缘如十二因
    缘。如无明望行体未有。而为无明所辨。亲义
    为因。行起望无明我非都无。但假借汝起故
    无明是缘。所以无明亦因亦缘。今明。随缘离
    合义无定也。所生法者数人六因四缘所生
    是实法。成论三因四缘所生也。此即是空者。
    以所生是能所能所不自所。不自则不所是
    故所空也。亦为是假名者。空所不自所故不
    所。所空不自空故不空。不知何以目之。故云
    假名说空所假名说所空。此空所所空。皆是
    无名相中为引导众生故假名说耳。问何故
    假名说空所所空耶。答欲为令因空所悟不
    所。由所空悟不空。故言亦是中道义。以空所
    不所所空不空故即中道。次就中假义释者。
    因缘所生法此牒世谛也。我说即是空明第
    一义谛也。亦为是假名释上二谛并皆是假。
    既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是有宛然
    而空。故空不自空。名为假空。空宛然而有有
    不自有。名为假有。亦是中道义者。说空有
    假名为表中道。明假有不住有故有非有。假
    空不住空故空非空。非空非有即是中道。次
    依长行就三是义释者。因缘所生法。大小乘
    人同知诸法从因缘生。我说即是空下。第二
    明因缘是三是义。小乘有所得人闻因缘所
    生法。唯知是有。不识因缘是于三是。今示因
    缘生法是于三是。一因缘生法是毕竟空。所
    以然者。若有自性则不从因缘。既从因缘生。
    即是无自性。所以是空。亦为是假名者示第
    二是。明因缘生法亦是假名。所以秤假者。
    前明因缘生法我说是空。然因缘既本不有。
    今亦不空非空非有。不知何以目之。故假名
    说有亦假名说空。亦是中道义者示第三是。
    明因缘生法亦是中道。因缘生法无有自性
    故空。所以非有。既其非有亦复非空。非有
    非空故名中道。然小乘之人不知三是。即有
    三失。谓失空失假失中。若执诸法自性者亦
    不识因缘。故有四失。第二偈上半摄法。恐
    外人不信因缘谓众缘中有性。是故明摄法
    也。下半结三是。既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亦未曾有一法不是空不是假不是中。今略
    举一耳。问论主引何处经偈。答是华首经佛
    自说之。故称我说即是空也。长行云。汝上
    所说下。此生第二段还有所得定性人过也。
    又开二别。第一牒外人义。第二推过还外人。
    即对前两章也。如是则无有下推过还外人。
    就文为二。第一对上还其无四谛三宝过。第
    二对上还无因果罪福过。然勿将此性有但
    安萨婆多上。今有所得大小乘人执有一豪
    人法体。则破世出世一切法也。初又二。第
    一对上还无四谛过。第二还无三宝过。就初
    又三。一总明无四谛。二别明无四谛。三总结
    无四谛也。以无生故则无苦集。以无灭故即
    无灭道。执自性有便无四谛。问论主说空。
    空可无有生灭。故无四谛。外人执有有生灭。
    便有四谛。云何无生灭四谛。答无所得无定
    性故。未生可得生。不灭可得灭。有所得既
    是定性。则未生定未生。不可令生。故无生
    也。既其不可令生。岂得有灭耶。譬如定无
    无不可令有。既定有亦不可令无。故无生灭
    也。苦不从缘生下第二四偈。别明无四谛。
    则释前章门。数人正以无常刀切有漏五阴。
    故是苦。无常刀亦切无漏五阴。但无漏被切
    顺向涅??。是故不苦。故能切则通漏无漏。
    所切则有苦不苦。今破云。有漏五阴既有定
    性。无常不能切之是故不苦。成论师明三苦
    各有通别。觉恼为别苦苦。领缘不觉为通苦
    苦。乐受坏为别坏苦。无常迁灭为通坏苦。
    后心追患前心为别行苦。无常所役为通行
    苦。今以二义破之。一者作通别六苦义不
    成。如前苦品引俱舍论释之。以苦受具二时
    苦故名苦苦。乐受坏但一时苦名为坏苦。舍
    受为无常所役名为行苦。行苦则通。余二则
    别。云何言三苦皆有通别。问行苦若通何故
    但约舍受。答舍受无前二时苦。但有行苦。
    故就别说通耳。二者纵汝有通别六苦。无常
    是行坏二苦具。前有无常未有苦。无常何所
    役耶。若即无常是苦。云何复云无常是苦具
    耶。苦若有定性下破无灭谛。成论师云。有
    余灭二心。无余灭空心。故灭三心名灭谛。
    问为坏有得灭。为本有灭。若本有灭则与数
    同。若坏有得灭灭则始生。又问灭既本有
    者为有因为无因。无因则自然同外道。有
    因则无常。问?酬济鹗潜居小?嗉?扔卸?br> 性。则不可灭。云何灭苦集得本有灭耶。若无
    有苦谛下第三总结无四谛。观此文是重破
    道谛。若苦定有性下第二还其无三宝过。就
    文为二。第一总明无三宝。第二别明无大乘
    因果。无三宝即为三别。无三宝中一一对上。
    初别明无僧宝。次总结无僧宝。初一行十二
    字明无四行。若如上分此无四谛智。从及四
    果始是无僧宝。问汝本来有境。亦应本来有
    智。若本不见今见者。亦本不境今境。若本境
    今亦境。亦本不见今不见。若心有可修理。
    若有理则是有。今不须修。今既须修则知无
    理。二若乘前破者本由境生智。前求境既不
    得。智由何生。及四果下第二还外人无四果。
    若无有四果下还外人无八贤圣。以无八圣
    故下还外人结无僧宝。次一行偈明无三宝。
    如文。问曰下第二别明无大乘因果。今观此
    文犹是小乘中佛乘名大乘义耳。前问次答。
    问有二。初领前无也。究竟道下第二立后有。
    立中为二。一立极法。因是道故下立于至人。
    答中两偈为二。初破其人法。第二破无因果。
    答意云。汝立人法自不成。则汝是破人法人
    也。大论第四卷迦旃延云。先有菩提果遣智
    慧信语身云。可修三十二相庄严身。我然后
    来。此先有果后修因。既先有果未有因。是
    何果耶。复何用修因耶。又先有菩提未有佛。
    故汝说不因菩提有佛。问但破小乘因果。
    亦破有所得大乘耶。答正破有所得大乘。
    傍破小耳。问云何破大乘因果。答汝言金刚
    心是无常生死位。后心是涅??佛果常位。生
    死尽于前佛果起于后。因灭无果前。果起
    无因后。岂是因果。因果不成故即自破三宝。
    何关我破也。又问因果定二不。答因无常岂
    是果。果常岂是因。若尔经云。诸有二者无
    道无果。问经云。行因得菩提果。得果竟后入
    生死教化众生。云何无也。答菩萨不为行因
    取果。但为引道众生故。夜半?城舍欲令悟
    无所有耳。若于菩萨何曾言有生死。亦不言
    有涅??。亦不言有因。亦不说有果。并是教化
    众生故开二耳。又问汝行因得菩提。为至果
    为不至。至则常不至则断灭。并无因果。又菩
    提何时是因果。非因假名名之为因。非果
    假名名之为果。亦非四五。无四五果名四五。
    故云五菩提耳。为浅深假名浅深。故发心为
    浅佛为深。四为因佛为果耳。虽复勤精进下
    第二破因果。明汝谓凡夫修因得佛果。凡夫
    时未有佛。佛时无复凡夫。若凡夫时定无佛
    者。虽复勤修终不得佛。以不得定不得无佛
    定无佛。终不得为佛也。又此是用大乘破小
    乘义。大乘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并皆成佛。
    小乘人不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若尔既无
    佛性。虽复修行终不成佛。问小乘人亦云。
    一切众生有三乘性。至忍法时余二性非数
    缘灭。故三乘中随成一乘。云何言不明佛性。
    答大乘中明唯有佛性无有余性。故得成佛。
    小乘不明唯有佛性。则破大乘佛性义。既无
    大乘佛性。云何成佛。又小乘人有佛性。佛性
    是无常破大乘佛性常义。故不得成佛。此偈
    即释涅??经文。故不应言但申波若。又依文
    释此偈。小乘人谓六道性恒非佛性。性者体
    也。故凡圣体异。若尔非定非异定异。云何非
    得成是。凡得为圣耶。又问大乘人明有佛性。
    得成佛不。答有所得大乘人释佛性皆不成。
    如虽有十家释于佛性。皆云佛性定常。但当
    现为异。而众生及心皆是无常。故心与众生
    恒非佛性。云何成佛。若诸法不空下第二还
    其无罪福过。又开为两别。初明无罪福因果。
    二明无世俗法。还对前二也。就初文二。前
    明无造罪福之人。次两偈明无罪福之法。夫
    论罪福不出人法。既无何有罪福。汝云。我说
    空则无人能杀。亦无所杀亦无刀杖故无罪。
    亦无能施所施人。亦无物故无福。若汝今有
    定性能杀所杀及刀杖。各住自性不得动。
    故无罪也。各住性不得施亦无福也。汝于
    罪福中下第二明无罪福之法。两偈为二。
    初明因果相离无罪福。次明因果不相离亦
    无罪福。凡有罪福不出此二此二。既无故知
    无也。初偈上半牒。言不生者此是未生为不
    生耳。下半破罪福因中未有于果。则是因果
    相离。云何因能生果。又以外人执有定性。
    故果报不应从罪福。若不从罪福生。则离罪
    福而有果报。偈文正尔也。第二偈直明因果
    不相离。则是由因有果果无自性。是故果空。
    由果有因因亦空也。又释二偈二开破之。汝
    言有罪福果者。为从因生果为不从因而生。
    初偈破不从。第二偈破从。汝破一切法下第
    二还于世俗过。三偈为二。初偈为总后二为
    别。偈易知也。今问他义。汝世谛有因果。真
    无因果。则一边有。一边无。一边破。一边不
    破。若说真则破世谛因果。说世则破真谛无
    因果。若因果无因果二理并则如二角。又如
    画石。若真俗混成一物则俱失二谛。若破于
    空义下第二别明无世俗。初偈明无人法之
    体。次偈失万物之相。世俗法中不出体相也。
    又初偈无造作过。后偈有常住过。偈易知。
    今问他义。汝因若无果明因生果。则应将无
    作有。以兔角为牛角。若不将无作有便将有
    作有。既已有竟。何须作有。如已有因竟不应
    更作因。已有果竟者何须更生。又若因无果
    而无作有者。色应作心心应作色。常作无常
    无常作常。若有作有既已有。何须作。如是
    无不作有有不作有。亦有亦无亦不作有。又
    汝言从生死无常作佛果常。佛果常复应作
    生死无常。若不尔岂非定性。他问我。人法
    是世谛假有。何时是性。问汝。名字为假实
    为有此假不。若实有此假岂非定性。若言非
    性可得假作无假义以不耶。次偈明无相。如
    文。若无有空者下论主答中第三总结诫劝。
    此品具破世出世。故须明诫劝。又得失是于
    大事。如波若云。波若为大事故起。所谓示
    是道非道。今亦尔。示有所得定性此非是道。
    示无所得因缘名之为道。故次明诫劝。前偈
    明诫。次偈明劝。前偈诫令舍一切有所得定
    性。汝若执有定性世出世一切得者不得。一
    切失者不失。故宜应舍性。偈中以定性故。
    所以未得不得无断烦恼及尽苦也。次偈劝
    学因缘。一切得者。得一切失者。皆失偈中略
    明见因缘。有二种利益。一者见人则是见佛。
    次明见法则见四谛。长行云。见因缘则见法
    身者。因缘即寂灭性。寂灭性则施四句超百
    非。故如来品以寂灭为法身。又只丈六即是
    法身。故高丈六而不见其顶。下岂定下耶。
    若言其高那复丈六。故知。不高不下非边无
    边。故肇师云。岂舍丈六而远求法身。涅??
    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也。问见因缘但见法
    身。亦见应身。答见因缘寂灭即见法身。见寂
    灭因缘即见应身也。若三身明义见七尺身
    具见三身。七尺本寂灭即法身见于法身。与
    法身相应即应身。而七尺宛然故是化身。见
    四谛者见寂灭因缘即见苦集。见因缘寂灭
    即见灭道。涅??经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
    佛。见佛见佛性。即是今论所引。问论主何故
    明见因缘。答须识此论大意及佛法大宗。正
    破性申因缘。上破性有性空竟。今申因缘有。
    因缘有即毕竟空。故是因缘空。宜须以此为
    正意也

    涅??品第二十五

    问何故次四谛品破涅??耶。答大小二乘并
    有四谛一谛。小乘明有量之四。宗归一灭谛
    也。大乘说无量之四。亦宗归一灭谛也。所
    以大小宗归一灭者。三谛皆是有为。唯此一
    灭是无为常住。又此灭是究竟无余极果故。
    三谛归斯一极。故前破四谛今观涅??。又由
    禀四谛教生解。断烦恼故得涅??。故前观四
    谛后观涅??。又成论者云。四谛平等即是涅
    ??。大品盛有此说。故上明四谛空即谓空是
    涅??。是故今品具明四句并非涅??。何得以
    空为涅??耶。问何故二十五品最后破涅??
    耶。答外谓涅??是安神之本宅凡圣所同归。
    故肇师云。九流于是乎交归。群圣于是乎冥
    会。诸方等经亦盛谈此说。故法华云。究竟
    涅??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是故最后论于涅
    ??。二者论佛出世大意。为令众生舍于生死
    得大涅??。若尔必有生死者可舍。涅??可得。
    斯理不差。决定有故最后论之。三者外谓。龙
    树出世作论。破病申经大宗。亦令众生脱生
    死苦得涅??。若不为脱生死苦令得涅??。何
    事破病申佛教耶故知。造论终归涅??。故最
    后论也。四依经说双林最后既说涅??。是故
    论主最后论也。释涅??不同。外道七师小乘
    二说方等四计。外道七师者一执涅??与无
    烦恼不异。二计涅??是无烦恼因。三立涅??
    是无烦恼果。四明毕竟无处名为涅??。此如
    百论破常品说。次檀提婆罗门计于此身即
    是涅??不须更灭。此明欲界为涅??。次阿罗
    罗计无想为涅??。此计色界为涅??也。郁头
    蓝弗计非想为涅??。此计无色界为涅??也。
    此三外道以三有为涅??。合前为七种也。小
    乘二师者。一?酬技莆尬???是常是善。本
    自有之在烦恼外。后断烦恼起得得之属于
    行者。二成实明涅??但是无法。非三性摄。从
    善因得义说为善。大乘四种者。一者明涅??
    性体是世谛之法。所以然者陶练小智终成
    大觉。累无不寂德无不圆。故涅??名为有法。
    第二释云。以空为涅??。即是实相。实相名第
    一义谛。三释云。涅??非真非俗。世谛是?有。
    真谛为妙无。涅??异彼?有。亦不同妙无。故
    出二谛外。四释云。四句内并非至极起出
    四句方是涅??。唯四师不同大明二种。成实
    者明本始有二种涅??。十地师明性净方便
    净。方便净修因所得。性净则古今常有。然
    方便净犹是始有异名。性净则本有殊称。摄
    大乘论四种涅??。一本性寂灭。二有余。三无
    余。四无住处。释无住处二。初依三身品法身
    不住生死。应身化身不住涅??。次用二无我
    理三无性理。无所住处为无住处。又此四师
    同释。涅??备于三德。谓法身般若解脱。所以
    立三德为涅??者。略有四义。生死与涅??相
    对生死有于三障。谓烦恼业苦。对报障故明
    于法身。对业障故辨于解脱。对烦恼障说于
    般若。二者欲显如来三业自在。有法身故身
    业自在。具般若故口业自在。有解脱故意业
    自在。具如涅??四相品明。三者德虽无穷三
    义足略。无境不照名为般若。无感不应名为
    法身。无累不尽称为解脱。四者为对二乘三
    德不圆。有身智时解脱未足。解脱若足即无
    复身智。故明如来三德圆满。问此品何故破
    涅??耶。答略明四义。一者惑人执非涅??为
    涅??。故须破之。所以然者。涅??不如惑者所
    谓种种推拆横计涅??。故须破之。二者惑人
    执涅??为非涅??。所以然者。生死本是涅??。
    而谓生死非是涅??。故须破之。故下文云。
    生死之实际及以涅??际。如是二际者无毫
    厘差别。华严云。生死非杂乱涅??非寂静。
    三者虽有内外大小不同同言有涅??。若尔
    便成有见。既成有见乃是生死。不名涅??。故
    有所得人若生死若涅??。皆是生死。今求此
    生死涅??不可得乃名涅??。又言有生死则
    为生死所系。执有涅??为涅??所系。涅??名
    为解脱。既是系缚。何名涅??。今此品求生死
    涅??不可得。脱于二系名为解脱。方是涅??。
    四者欲释诸大乘明涅??义。如大品云。若得
    有法过涅??者亦如幻梦。所以然者。诸法未
    曾生死。亦非涅??。但为众生虚妄故成生死。
    为止生死故强说涅??。生死若除则涅??亦
    息。故华严云。生死与涅??二俱不可得。是法
    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也。品开三章。第一论涅
    ??。第二论生死。第三总结。初二。第一论所
    证涅??邪之与正。第二论能证之人邪之与
    正。初又二。第一略破邪涅??申正涅??。第二
    广破邪涅??申正涅??。所以开此二章者。诸
    方等经大明涅??横绝百非。竖超四句。累无
    不寂德无不圆。初略破邪涅??申正涅??。明
    横绝百非。次广破邪涅??辨正涅??。竖超四
    句。初门为二。一者略破邪涅??。二者略申
    正涅??。初又二。初寄外破空非涅??。次就论
    主显有非涅??。所以破此二者空有是诸见
    根。又是障道本。又是大小所执。大乘人多执
    空。小乘人多执有盛行于世。初偈上半牒空
    义。下半正破空。若一切法空则无烦恼生。故
    无所断。则无有余。若一切空则无五阴生。何
    所灭。故称为无余。此难通大小乘人。小乘断
    四住惑。灭分段身名二涅??。大乘断五住惑。
    灭二生死名大涅??。今既言无生无灭。则无
    此大小二种涅??。是为邪见。问上品已云一
    切无生灭。今何故复问。答毕竟空义难解难
    入。作论将竟故数数论之。如大品下帙已去
    说般若将竟。善吉频问。若诸法毕竟空云
    何有六道。若诸法毕竟空云何有三乘。今亦
    然矣。答曰下第二就论主。破有非涅??。上
    半牒有。下半破有。若尔大小内外裁有一毫
    法即是定性。不可断灭。故亦无二涅??也。
    长行云。所名涅??者发下略示正涅??。然前
    破邪亦即是申正。以破有无二见得脱二见。
    即是解脱。名为涅??。今申正涅??亦是破邪
    涅??。所以然者。正涅??既成邪涅??即破。
    如诸方等经直明因缘无所得义。而有所得
    即破。又上是就缘假破。就其觅有无涅??皆
    不成。今是对缘假破。申正涅??对破邪说。
    在邪既去正亦不留也。又前破其有涅??故
    言无。即无汝所见。今破其无。是故言有。皆
    是对缘假破也。无得亦无至者就小乘义。
    有为果名得。无为果名至。尽相续为断。不
    迁名常。诸行始起为生。诸行终为灭。今皆
    不尔。故云无得无至乃至不生不灭也。若
    破大乘者如来是能得之人。三德涅??为所
    得之法。金刚心道谛因为能至。佛果为所至。
    五住惑断为断。常乐果为常。二死尽前心为
    灭。佛果起为生。涅??皆悉不尔。是故云无
    得无至等也。涅??既横绝百非。亦应云非余
    非无余。非性净非不性净。非本非始。今但非
    此六破病略周。类如八不也。复次经说涅??
    下。第二广破邪涅??申正涅??。前长行发起。
    即引经为章门。下偈释经即释章门。所以引
    经者。以一切外人不信论主之言故也。具二
    意。一明涅??绝四句。即是破四句邪涅??。
    申绝四句正涅??也。二者内灭者依楞伽。云
    实无外有无四境可灭。但自由内起四句心。
    见外境有四耳。今息内心四见。即是涅??。
    故名内灭也。偈文二意。一对前略破邪涅??。
    今明广破邪涅??。二者对前略申正涅??。
    今广申正涅??。今此二门常具二义。破邪中
    即申正。申正中即破邪。无别有申正文也。
    所以然者。此论破有二门。一迥破门。二破
    邪即申正门。申正门中亦有二门。一迥申门。
    二申正即破邪门。上来多就迥破申门。此品
    带破申门。若不信此门意寻文自见也。所以
    破四句者。上辨横绝百非。今明竖超四句。
    则于破申略尽。破四句应为四别。今以类例
    分为三章。初七偈破有无是涅??。第二四偈
    破亦有亦无是涅??。第三二偈破非有非无
    是涅??。初七偈为二。前五偈别破有无是涅
    ??。第二两偈合破有无是涅??。五偈为二。初
    三偈破有是涅??。次两偈破无是涅??。三偈
    即为三别。第一偈作老死相破。第二偈作有
    为破。第三作有受破。老死相破者。若破外道
    者此破三有涅??。如上三师檀提欲有为涅
    ??。乃至计非想以无色有为涅??。涅??既是
    三有。便是老死。若破内法有所得义者。必
    言有于涅??则是有得义。有所得义便是二
    十五有。故有老死也。若破地论师亦?可是
    有。妙可非有。又若有而非老死应老死而非
    有。若老死必有亦有必老死。又佛果有生有
    生必有灭。则是有老死。彼若云佛果生是常
    生非三相中生。亦应常老非三相中老。若言
    老是衰谢之法故无老者。亦应生是起动之
    法便无有生。若言常生非起动。亦应常老非
    衰谢。次地论师云。我性净涅??古今常定不
    起不灭。故无上过。问既不起灭有隐显不。答
    有隐显。问既其不生。亦应不显。若取无惑妄
    为显。亦取无惑妄为生。若生论体生亦显论
    体显。既是有所得义。设有言通而理致终屈。
    问此中但迥破有是涅??。何处明申正涅??
    非是有耶。答宜细详偈文。偈云。涅??不名
    有。此则带申正而破邪也。长行意亦然。第
    二偈有为破者。若破外道义既是三有。便是
    有为。破内义者。若执涅??是有则是有所得。
    有所得故不离有为。智度论三十一卷云。有
    人舍有为着无为。以着无为即成有为。五十
    五卷云。汝无为从何而得。若因有为而得无
    为。亦因无为而得有为。若尔此两相因。即更
    相为故皆是有为。若破常义者既称妙有。应
    是妙为。若妙故非为亦妙故非有。彼云。有
    是法体。为即是相。佛果是法体之有。已离生
    灭之相。故非是为。并云。若涅??离相故非为
    者。亦应涅??离始故非生。若始起故名生。
    亦始起故名为。又并。若有而非为亦为而非
    有。长行云。以理推以无常法尚不有者。现
    无常求尚无踪。何呪常不可见。而是有耶。当
    知。即是破有所得常义。旧人不应怪今难也。
    第三偈有受破者。若涅??是有则是有受。受
    是烦恼根。何名涅??。问涅??是有云何名受。
    答汝若作有解即受着有。若不作有解不应
    言有是涅??。唯有此二义。下半明无第三。无
    第三者无有不作受着而是有者。下诸受着
    门并作此三意也。大品云。菩萨得无受三
    昧。行亦不受乃至不受亦不受。汝今乃受于
    有。此是受中之受。何谓无受。问我妙有涅
    ??绝百非故是不受。答虽绝百非心有此有。
    故终是受也。问曰下生第二无是涅??。前问
    次答。问中前领有非。次立无是。若作二外道
    义者。前三外道同立有是涅??。今一外道立
    无是涅??。故百论云。外曰。有涅??是无。
    若就内外义者。前明外道立三有为涅??。今
    是内法数论小乘立灭三有为涅??。若作大
    小乘论者。前是小乘立事断无为。即是世谛
    名之为有。今立真空第一义谛名为涅??。
    若今昔明之前执今妙有。此执昔断无。又外
    云。?有妙有既非涅??。无?无妙应是涅??
    也。答中两偈为二。初相呪破次有受破。相
    况破者有之与无并是诸见。有见既非无见
    宁是。又有是初无是后。则有是无本。本尚
    非况末是耶。又有是妙有尚非。无是小乘断
    无宁是。又有中有涅??法尚非。无中无有法
    云何是涅??。又有是无本。本尚无。而无是有
    末。末宁有耶。又直云。有涅??尚不可。况用无
    为涅??耶。上半借有况无。即是以邪破邪。
    下半明涅??俱离有无。则申正破邪。第二偈
    受着破者还同前也。上受着有今受着无。问
    曰下生第二合破有无是涅??。问有无二句
    何故具离合二种破耶。答有无是众见之根。
    障正观之本。斯病难破。故须二门。又小乘
    人谓无三有为涅??。外道执三有是涅??。此
    内外巨患宜具离合二门。次答。问意云。外
    道计三有非是涅??。佛法明灭三有复非涅
    ??者。离此二何等是涅??耶。又今日妙有
    昔日断无俱非者。离此以外更何处有涅??
    耶。又有所得大乘人闻有无非是涅??。便
    谓真谛洞遣。故有无俱非。若然世谛必应
    有也。又此是外难于内。若有无俱非便是
    方广。又有无俱非行道。安心置何处耶。出
    家何所求耶。又外人云。?有妙有二有俱
    非。无?无妙二无又非何等是涅??耶。答
    曰下两偈为二。初偈直释。次偈引经证释。
    直释者释有无俱非之意。受于今昔大小内
    外等有无即名生死。不受有无等便是涅??
    又然受生死既是生死。受于涅??涅??亦成
    生死。受亦生死亦涅??乃至五句。皆是生死
    不受此五。方是涅??又受之五句。皆是生死
    不受之五。并是涅??。非但涅??是涅??。生死
    亦是涅??。汝上言安心置何处者。正为汝欲
    心安置有无便非涅??。故须洗有无耳。对汝
    有无故言非有无耳。不言非有非无是涅??
    也。故今明。裁动心则生死。不动则涅??。如华
    严云。流转则生死。不转即涅??。但对转非言
    不转是。然了转既非不转亦非。故非转非不
    转。可谓损之又损之。问曰何故作此百千转
    耶。答斗薮众生诸见耳。非是遣荡也。然讲法
    华云。小乘是化城。不知大亦是化城。望大故
    言小是化。望非大非小俱是化。乃至十地及
    以摩罗皆是化城。故空卷度一切也。第二偈
    引经证破。问此品何故多引经耶。答今欲论
    道此言不易。又涅??是众圣所归之本。此义
    若正则众义自明。故须依经。又论将竟明无
    自作之咎。始自八不终竟涅??皆佛说也。不
    别标般若涅??等经。而通依经者。以一切大
    乘经显道无二。故不须别而引。若别引恐众
    经意不同。假令是小乘经意亦终同此说。如
    种种乘宗归一乘也。明若有若无并皆被断。
    则知。有所得涅??是无所得之生死。有所得
    佛是无所得罪过众生。然既断有断非有者。
    亦断妄不妄断常无常。万义皆例。问曰下第
    二破亦有亦无是涅??。前问次答。问为两。
    一领前无。二立后有。庄严云。今昔涅??异。
    昔是断无。今是妙有。今详此义今昔涅??。
    但是有无二见。昔小涅??为无名为无见。今
    涅??是有。即是有见。有见即常。无见便断。有
    无断常乃是生死。岂是涅??。又云。三德圆满
    名为涅??。亦是有无共合名为涅??。开善云。
    今昔涅??只是一句。就体用明异。昔日但示
    解脱无为未得辨体。今日始明妙有常乐。此
    还是显昔涅??体耳。此即是有无共合为涅
    ??。又开善云。至亡弥存义。弥存义为有至亡
    为无。亦是有无共合也。答曰下第二四偈即
    四。初即解脱破。次有受破。三有为破。四相
    违破。初上半牒下半破。破意云。缚时无解
    脱。时无缚亦有时无无。无时无有。不应有无
    共合而为涅??。又经云。涅??名为解脱。即脱
    于有无。云何以有无名为解脱。此乃取缚为
    解脱耳。又若以有无为脱。亦应脱有无为缚
    也。又涅??是解脱异名。而解脱正是无累。非
    是有无义。不应以解脱为无也。第二偈上半
    牒下半破。破意同前也。第三偈上半牒而总
    非。下半正作有为破。汝受此有所得有无。则
    皆是有为法不勉生老死也。又此有无皆是
    众累。岂非有为。又因有为有无为。既其有因
    则是有为。如百论云。汝有因故说常耶。无因
    故说常耶。若有因则无常。若无因说常亦可
    言无常也。第四偈上半牒非下半破。有无相
    害。都无二法。自破涅??。以何共合为涅??耶。
    下句明?相违者成实云。明?共处是安陀会
    人义耳。问曰下第三破非有非无是涅??。前
    问次答。问有二。一领前二立后。是此中假师
    等用非有非无为涅??。亦是立涅??出二谛
    外名非有非无。又是地论师法界体非有无。
    又摄论师明无住涅??有两解。皆是非有无。
    答曰下两偈为二。初偈责分别破。第二偈取
    意破。初偈上半牒下半责之。明第四非有非
    无是愚痴论。如世愚人不知分别好丑善恶。
    故云以何而分别。影师云。此双非之言于亡
    有余。存之不足。何者凡可造心不出斯二。斯
    二之表无可宅心。无可宅心则应遣之。而复
    言有。竟是何物。故云以何而分别。今依长行
    释意者。此责非有无所因破非有无。二偈为
    四。初半偈牒次半偈责。第三半偈通。第四半
    偈破。初牒易知也。次责者悬标二关也。若因
    有无而分别者已破有无竟。不得因之。若因
    绝四句者。绝四句不可因也。既不得因此二。
    云何得分别非有无耶。第二偈上半牒外人
    之通。下半正破通。意云因前有无故有非有
    非无。此即是分别非有无。何故言不可分别
    是愚痴论耶。下半用前三句破者。若有有无
    可因可得分别非有无。竟无有无可因。云何
    得分别非有非无耶。智度论六十五卷释无
    作品。以二义破非有非无。一用前三句破。
    同第二偈。二者用实相门破。实相绝四句故
    无非有非无。今论云。涅??绝四句。即是实相
    也。今总问汝。为以非有无作药用。为道理
    有此非有无耶。若作药用病尽则药消。若道
    理有非有无。我亦道理有有无。若言求有无
    不可得者。我亦求非有无不可得也。又所以
    有四句者涅??绝四句。四句是表涅??之门
    耳。云何用门为涅??耶。肇公涅??论破非有
    非无云。若有此非有无则入有摄。若无此非
    有无则入无摄。故唯见有无无两非也。如来
    灭度下第二就人门破涅??。以能证之人显
    所证之法。能证之人既非四句。所证之法义
    亦同然。又成论云。如来在世尚非有无。况灭
    度。小乘尚知如来非是有无。况学大乘。言
    佛在四句。问何故将如来以证涅??。答如来
    品已显如来非四句竟。故将已显之人证未
    显之法也。问何故但明二世如来不在四句。
    答过现已起。是故说之。未来末起。是故不
    说。问若尔未来末起者无诸见。答现在说未
    来故于未来见。问若尔现在说未来应言未
    来如来。答今论释迦正辨二世。未来是弥勒。
    是故不说未来佛也。佛现在说离四句。佛灭
    后禀教之流执于四句。未来未有人法故不
    说。亦可存略故耳。涅??与世问下自上已
    来第一正破邪涅??。今第二次论生死。大
    少内外有所得人。闻涅??高出百非之表。
    谓生死在四句之中。是故今明。只生死即是
    涅??。如此方识生死耳。又有此章来者。上
    来破邪涅??。今示正涅??。外云。所证之法
    能证之人并非四句。今用何等为涅??耶。是
    故今略示涅??相。欲识涅??者即生死是也。
    是故此章示正涅??也。问此文乃明生死涅
    ??不二。云何名示正涅??耶。答例如来品则
    知。如来品前破邪如来。后示正如来。故云
    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今亦尔。前破邪涅
    ??今示正涅??。正涅??所有性。即是世间性
    名为正涅??。肇师妙存章亦同此意。又见生
    死涅??为二。则是生死耳。达无二名为涅??。
    故涅??经云。智者了达即是无二。无二之性
    即是实性。又有此文来者。或闻上出世间
    人法绝于四句。言世间人法在于四句。若尔
    还是世出世二见。若是二见即成生死。是故
    今明。非但出世人法绝于四句。世间人法亦
    绝四句。能如此悟即是涅??耶。就文为二。
    第一明世间涅??平等。二明涅??与诸见平
    等。初又二。前偈世间涅??平等。第二明二
    际平等。所以世间与涅??不二者。从因缘品
    至成坏品。求世间四句不可得。从如来品至
    涅??品。求出世间法四句不得。世与出世既
    同绝四句。所以世与出世无有二也。既识无
    二即须知二。悟二无二名为方便般若。了无
    二二称般若方便。法华明诸佛知见有四智。
    了生死涅??二而无二谓如来智。悟不二而
    二名佛智。此二智任运现前谓自然无功用
    智。此三不从师得名无师智。此之四智则是
    诸佛知见。为欲开示悟入此四知见故出现
    于世也。问就谁论二不二。答于道未曾二。
    于缘未曾一。于道未曾二生死常涅??。于缘
    未曾一涅??常生死也。次偈明两际无二者
    前偈在言犹赊。此章切论不二。故辨二际无
    别。他云。从无间地狱上至大乘金刚心。是
    无常行苦位。金刚后心是常乐位。故二际常
    别。今泯此二见。故云不二。复为对真俗异体
    家。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二体恒异。
    即是两际常别。但不相离故称为即。是故今
    明。两无二则二体无别也

    中观论疏卷第十(本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