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中观论疏卷第5_六种品第五

      六种品第五
    所以有此品来者。佛随虚妄众生种种异说。
    或作五阴之名。或标六种之称。而意在破我。
    令我见息法亦不留。滞教之人不领无我但
    取着于法。上已破其迷五。今复除其惑六故
    说此品。二者诸方等经历法开道。或观五阴
    即是实相。或检六种令悟法身。今欲备释众
    经遍穷诸法故说此品。三者生死之身凡有
    二分。一者有分。二者空分。从因缘竟五阴
    破其有分。此之一品破其空分。令悟此身本
    自非有。今亦不无非有非无即是中道。因中
    发观断诸烦恼故说此品。四者经云诸法甚
    深。谓三解脱门。百论云若离空无相有若智
    若见者。空言无实也。上以明空门。今次说
    无相门。若因空门悟入不须无相。但为取空
    相即便非门。今次破空相。令从无相门悟入
    发生正观。故有此品。所以此品初前破虚空
    相者。意在于此也。又一切法有二。一内体。二
    外相。故经中明自性空自相空。上明无内体。
    今辨无外相。即一切法性相空寂也。所以明
    性相空寂正欲简大小乘二空同异。小乘拆
    性相明空。是生灭教为生灭观。大乘明自性
    空自相空。明无生灭教无生灭观。故论辨性
    相空为大乘人说也。又即令小乘人回小入
    大。故明性相本来空寂。如释法华经也。又智
    度论云。爱见等者从无相门入。爱即毒虫见
    为恶鬼。何由离之当观无相。一切境无相即
    不起取相心。爱见便断得出三界。坏相而观
    无相即出分段。了相本无相得出三界内外
    火宅。累无不寂德无不圆也。五者成论云。四
    大围空识在其中。假名为人。空为四大本。四
    大为识本。识为众生本。自上已来破其末竟。
    今此一品次破其本。以末显故前破。本昧故
    后除。六者自上已来一周破其有以竟。四缘
    谓万法之因。情阴为诸法之果。既破因果惑
    者便谓无因无果乃是虚空之论。故名龙树
    为空论比丘。又如涅??劝发菩提心诸婆罗
    门言。云何令人同于虚空。便谓虚空是无。大
    乘亦尔。是故今品破于虚空。七者从去来竟
    五阴破三有为法。此品次破三无为法。令有
    为无为毕竟空。故十八空有为空无为空后
    辨毕竟空也。八者上五阴品末劝外人依空
    问答。外人便取空相。是故此品次破于空。
    九者诸大乘经多引虚空为喻。大品云。波若
    如虚空。涅??云。佛性如虚空。金光明法身
    如虚空。惑者多不识虚空。即迷所喻法。今
    破邪虚空申正虚空。故有今品来也。今且
    就一事明之。佛身法身犹如虚空。若将常
    遍释虚空。即是外道虚空。虚空喻佛法身
    即是外道法身。若取?酬夹榭帐怯蟹ㄕ摺?br> 佛法身便是?酬挤ㄉ怼H艚?陕坌榭帐俏?br> 法。即是成实法身。在喻既坏即法说便坏。故
    一切大乘经皆坏矣。此品破邪虚空申正虚
    空。即一切大乘经论法喻皆成。此是大事。宜
    深照之。问六种五阴云何同异。答五阴合色
    离心。六种合心离色。又依?酬家逦逡跬??br> 无漏。六种但是有漏。若依成实释者。五阴
    成人义亲。六种成人义疏。如四微成四大。四
    大成五根。五根成色阴。色阴成众生。故四大
    疏五阴亲也。问数论明六种云何同异。答??br> 昙四大有二种。一者实法四大谓四触也。二
    假名四大谓形相地等也。?酬际吨值?怯?br> 漏。成论即通漏无漏。?酬济餍榭沼卸?R徽?br> 有为虚空。如众生身内及井穴门向等空。二
    无为虚空。鸟飞所不及处是也。成论明虚空
    是无法。但是无为。问云何观此六种耶。答
    下云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余五亦如是。
    悟斯六种非有非无即是实相。发生正观断
    诸烦恼。不复更受六种之身。故云观六种品。
    又若见六种是有是无。即生死身现法身不
    现。即法身现与法身相应。即名应身。既得如
    实悟还为众生如实演说。即是化身。故文殊
    十礼经云。诸佛虚空相。虚空亦无相。离诸
    因果故敬礼无所观。故知观六种非有非无
    即是法身。与法身相应发生正观名为应身。
    为物说即是化身。又中观论三字即是三身。
    中即是法身。与中相应发生正观即是应身。
    观照于内言彰乎外。故名论即化身。品开为
    二。初立次破。立有二。前明其相次明法体。定
    相者如地坚相不可令不坚。火热相不可令
    冷也。即有六种者。既有其相即有法体。此是
    体相非标相。故有相即有体也。问上诸品立
    与此立何异。答从因缘至五阴立于有义。今
    明立相义也。上以立有故论主破有明空解
    脱门。今立相故破相明无相解脱门。即次第
    也。答中八偈为二。初七偈破相明无相门。第
    二一偈呵责门破。就理实明无即呵其无而
    谓有。初又二。前六偈破虚空。次一偈类余五
    种。破虚空为二。初五偈半破虚空之法。次
    半偈破知空之人。初有二。第一五偈破虚空
    是有。次半偈破虚空是无。破有中有五偈为
    四。初一偈半举能相破所相。次一偈半举所
    相破能相。第三一偈相可相相待破。第四一
    偈结束破。初一偈半为二。前偈正破。次半偈
    传破。初偈上半明空若待相即堕无空。下半
    明空不待相便堕无相。进退失也。上半破云
    汝前言六种各有定相者。若尔相有故虚空
    是有。相既无。虚空即无。问何者为空相。答空
    有二种相。一标相。二体相。如见柱有知柱外
    即无。因有知无。有是无家标相。二者除柱故
    得柱无。柱无之处为空体相。然此二相俱由
    于柱。若尔柱有故可得有空。若未有柱应未
    有空。又空与柱俱。柱既无常空亦应尔也。问
    上半明相无空即无。为是相待无。为是不相
    待无。答具于两义。若是标相即相待故无。若
    是体相无相即无体也。下半破法不与相俱。
    汝若言未有柱时已有空者。空则无相。汝上
    言六种各有定相。此言则失。问虚空无何等
    相。答未有标相而有于空。故是无相有空耳。
    若言未有体相者。无相即无空也。故无标相
    则堕失相过。若无体相则有二过。一堕无相。
    二堕无体也。长行但释下半。明空堕无相。不
    释上半无法者。至第二偈方释之。又一义无
    相即无法故复是释上半也。问曰。下生第二
    半偈传破无相有空。问外人初言六种各有
    定相。今何故改宗便谓无相有空耶。答外义
    有本有末。据本而言空是常法。相是无常。则
    未有相时先已有空。故空无相。据末而言后
    有色生。因灭色知空故言虚空有相。初言有
    相据其末也。今无相有空约其本也。是故二
    言俱不相违。答曰下破无相有空。一切处无
    有者。此中明无是体相无非标相无。若无体
    相则无此物也。有二法摄一切法。一有为法
    二无为法。有为法以生住灭为相。二无为法
    以无生住灭为相。此二既各有相。是故有法。
    虚空若无相则非有为亦非无为。即无有法。
    故云一切处无有。何者虚空是三无为中一。
    岂得非有为无为耶。又约?酬加形?瘴尬?br> 空。今非有为非无为则无有法。故云一切处
    无有。下半属第二一偈半。举所相破能相。又
    开二别。初半偈明无所相故能相何所相。次
    一偈开二门重责能相。初半偈有二意。一者
    取意救于上半。空若毕竟无相可得无法。先
    虽无相后相来相之。是故有相。以有相故则
    复有法。今纵破之。若前无相后相来相之。相
    终不着。如常云。真谛无名。以名?真去真弥
    远矣。第二意云。若先无相即无有法。后相何
    所相耶。如柱以圆为相。若无圆相即无有柱。
    何所相耶。空以无色为相。若无无色则无虚
    空。何所相耶。长行若谓先无相下释下半。仍
    生第三偈也。有相无相中下。第二偏破能相
    释前偈下半。上半明有无二门相不可得。下
    半摄法。有相中相不住有二义。一者本已有
    相。不更须相。如柱本有圆相。不更须圆相
    以相于柱。二者若本有圆相复更须相者。一
    柱便有二圆。一空便有两相。若一柱二圆亦
    可一圆二柱。又既有二相则有第三。如是无
    穷也。无相中相不住亦有二义。一者本既无
    相复将相来相之。终自不着。二者只以无色
    为空体。既无无色相。则无空体。后相则无
    所相。此偈意深言远。明有为无为二法俱作
    此责之。一切众生并谓有为无为各有相。故
    起取相心。起取相心则是烦恼根。故便生烦
    恼。烦恼故有业苦。今责为无为相不可得。则
    无一切相故。不起取相心便得解脱。长行释
    上半为四。初释无相中相不住。次释有相中
    相不住。后重释无相中相不住。第四结。偈
    中先明有相不住。今先释无相者二义。一是
    外人本宗。本立先无相后相来相之。二为成
    前偈故也。即以角峰为牛体。若无此相即无
    牛可相也。次释有相中相不住。举水火者前
    破众生今破非众生。盖是互举耳。复次下重
    破无相中相不住也。初标无因次释无因。云
    无法而有相者。既言无相则无所相。所相是
    能相之因也。相可相常相因待者。前明无所
    相此明无能相。以无所相之法可待故无能
    相也。是故下第四举偈结。相法无有故者。此
    第四偈相可相相待破。上半明可相待相相
    无故可相即无。下半相待可相。可相无故相
    即无。此亦明体相可相相待以体相无故可
    相即无。二者若就标相作相待破者。前三偈
    名别破。今一偈名交络破。前三明别破者。初
    二偈正破可相。次一偈正破能相。今此一偈
    能所合破。故名交络。问前破可相后破能相。
    今何故前明相无故可相无。后明可相无故
    相无。答此是逐近势破。第三偈正破于相。故
    乘破相之势即破可相。下半乘上半破可相
    仍破相。是故今无相。第五结摄法破。上半结
    前下半摄法。是故今无相。结第四偈下半。亦
    无有可相。结第四偈上半。此是钩锁相生故
    从下起上。下半摄法者。上来破相可相既尽。
    今以相可相摄一切法。一切法不出体相可
    相标标可相。相可相既无则一切法皆无。长
    行云。因缘本末者。有人言因相有可相。因可
    相有相。故名因缘。可相为本相为末。故名本
    末。又互相因故互为本末。今谓因缘者此是
    所以之名。本末者此是始终之目。以一品始
    终求此相可相毕竟不可得。烟亦复有相者。
    白日火为可相烟为相。夜烟为可相火为相。
    作此语者有二种义。一显相可相无定。二显
    相可相摄一切法。问曰若无有有应当有无
    者。自上已来五偈破空是有竟。今第二破虚
    空是无。此问有四义。一者上破?酬纪獾佬?br> 空是有。今破成论虚空是无。成实明虚空是
    无法。然终有此法。若无此无法。谤无三无
    为应不得罪。又上破小乘计虚空是有。今破
    大乘计虚空是无。二者因论主第五偈生。第
    五偈云。无相无可相离相可相外更亦无有
    物。外人云即是此空也。若有相可相等物非
    谓为空。无此诸物故得此空。三者自上已来
    就本宗立义。今外人捉论主破即以为立。故
    未被破即执有。闻论主破即着无。以无始来
    烦恼罪重不能无所依。故涅??经云。众生如
    步屈虫。要因有起无见。因无生有见也。然
    众生于一切法中起有无见。今于虚空一法
    起有无见。起有无即障中道之本。又是诸见
    之根。何者本借虚空喻佛性法身一乘波若。
    今虚空既成断常则佛性法身皆是断常。皆
    是见根。悉成障道本。即道与非道并是非道。
    此所伤事。深宜须破洗也。四者如开善义。明
    虚空是二谛所摄。虚空是世谛故名为有。闻
    论主上破无空。谓真谛遣故无。是故立有无
    也答曰下然破无凡有二种。一者若有无异
    体无有可待。即无有于无。二者有无一体。有
    有故有无。若无有即无无。有无既已无自上
    已来破虚空法竟。今第二次破空所成人。如
    成论云。四大围空识在其中。假名为人今检
    空义不可得。即四大无所围。既无四大识无
    依附。假何名为人。故上破能成之法。今破
    所成之人。以无法故名法无生。以无人故众
    生无生。具二无生得无生忍。二者破境智义。
    上半破无所知之境。下半破无能知之智。故
    有无并夷缘观俱寂。肇师用此明涅??义。故
    云法无有无之相。圣无有无之知。法无有无
    之相即无数于外。圣无有无之知即无心于
    内。于外无数于内无心。彼此寂灭浩然大均。
    乃曰涅??。又所以破知者。虚空实非有无。但
    想知谓有无故破想知者使虚空义寂。是故
    知虚空下第二类破五种。上三句举虚空下
    一句类五种。非有者结破上有即五偈也。非
    无者结破上无半行偈也。非相者结破相第
    三偈也。非可相结破可相品初二偈也。有人
    言。此是解正虚空义。邪计虚空是有是无。正
    虚空即非有非无。今明斥病得作此伴。对数
    论解虚空堕二边故。今明虚空是中道。是以
    众经将空喻法身。即中道法身中道波若等
    也。问中假师非为非非为非于有。若非有者
    本自无有。非何所非。若非非者。既言非有岂
    得非非。又问有对无不。汝信有对无。有既不
    成无即不成。今非有非无对于有无。有无既
    非。则非有非无并不成也。故肇公云。言其非
    有者。明其非是有。非谓是非有。言其非无者。
    明其非是无。非谓是非无。既结非有非无。亦
    结非遍不遍非常不常非记无记。此即远离
    二边不着中道。即知虚空绝四句。乃是正虚
    空。将此空喻法身佛性波若一乘。并皆正也。
    此所论事大可不留心。问何故云非有无是
    愚痴论。摄大乘论为戏论谤。何故复云是中
    道耶。答得非有无意如肇公意者是中道。复
    舍有无而着非有无者是愚痴论也。余五同
    虚空者。如经云。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无相。不
    知何以目之强称实相。由实相故生波若故
    众行立万德成。长行料简前破虚空意。一就本
    末。二约难易。又一义。五种是有为法。上情阴
    中已破。虚空是无为法。上来未破故今前破。
    问曰世间人尽见诸法是有是无下。此生第
    二呵责门。就文为二。初外呵内。次内呵外。问
    意云。世人又尽见五种为有虚空是无。汝云
    何言非有无。若非有无便是一种。何名五耶。
    又世谛有真谛无。今若言非有无即破二谛。
    又世人计虚空具有有无。如外道数人执空
    是有。成论明空是无。云何言非有无耶。今总
    问。虚空为遍不遍。答有二释。一云遍故柱处
    有空。二云不遍故柱处无空。问若言空遍柱
    应客柱。彼答云。质质相碍。故不客柱。次问虚
    空既遍柱应与空一。空既无碍。柱亦应然。柱
    既是碍空亦应碍。若空无碍柱碍。即空与柱
    异。空不遍柱也。若空不遍空即不常。若不遍
    是常遍应无常。答曰浅智见诸法者此正呵
    责。以浅智故见五种为有空种为无。又见虚
    空有及见虚空无。又见世谛有及见真谛无。
    既见有见无即起断常。故诸见即生。有见故
    有爱。爱见因缘即流转生死不得安隐涅??。
    数人言。见有得道此乃是有见。岂得道耶。亦
    是得有见道。实不得正道。成实人云。见无
    得道亦是无见。岂得道耶。又是见于无道竟
    不得正道也。深智之人与此相违。见有知表
    不有见无知表不无。故华严云。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也。问智浅何故但见有无耶。答
    六种之实即是实相。实相绝四句。今但见有
    无未能见亦有亦无。又不能见非有非无。况
    见绝四句耶。以不能彻见绝四之道。故是智
    浅。然本见绝四此得波若实观。今不能见理。
    但是无明故名浅智也。又四句皆是见。今见
    有无乃作见犹未极。况得灭见之道耶。长行
    为三。前明无方便失。第二明有方便得。第三
    结得失。智者见诸法生。此第二明有方便得。
    问愚者见生起有见。见灭起无见。智者应见
    生不起有见。见灭应不起无见。若智者见生
    灭无见。见灭灭有见。亦应愚人见生起无。见
    灭起有。答解此不同。有人言。智者体悟生
    灭不二。知生是灭知灭是生。是以见生能灭
    无见。见灭能灭有见。有人言。此是智者跨
    节悟。非但知生而非有。亦即知生而非无。所
    以然者。生既非有。非有何所无。是故知生而
    非有。为初节悟即知生非无。是第二节悟。故
    言见生即灭无见。如师常云。假有不名有。假
    有不名无也。今谓此二意义亦有之。文少不
    便。今明此是直语。智者既见诸法从因缘生。
    何得断无。岂得有生。是故见生即灭无见。缘
    离故灭。岂定有耶。问何故不言智者见生即
    知不有见灭即知不无。答理实应尔。但意欲
    破愚人。若直云生而非有灭而非无。取信即
    难。现见有生。云何非无。是故今明。以有生
    故知非定无。以有灭故知非实有。取信即易。
    如百论云。种灭坏故信知非常。牙相续生故
    知非断。大智论云。见苦集时灭于无见。见灭
    道时灭于有见。即此意也。是故于一切法虽
    有所见下。第三双结得失。前结得后结失。虽
    有所见者。恐外人云智者见生乃不起无见。
    而遂见于生即是生见。是故今明虽生如幻
    而见。幻生不生而生虽生不生也。乃至无漏
    见尚灭者。无漏是不生不灭中道正观。本对
    邪观故说正观。既无邪观岂在正观耶。是故
    下此结失也
      染染者品第六
    所以有此品来者凡有八义。一者上来诸品
    求身不可得。故情阴除此身之有。六种破身
    之无。有无既净即身毕竟空。又情阴除身之
    末。六种破身之本。本末既净即内外皆空。惑
    者复云。若言无身云何有心。既其有心必有
    身也。故十地经云。三界皆一心作。故心为
    六趣之本。本有故末不无也。但身相?显故
    前观。心相微细即后检也。二者生死患累有
    于因果。情阴为果三毒为因。上检无果今观
    无因。涅??明十二因缘始不生灭终无因果。
    明五性义。大品观十二因缘明三波若义。得
    上诸品波若佛性并成。若见十二因缘即缘
    河满性河倾。今观十二不因果即性河满缘
    河倾。本对缘河故有性河。缘河既倾性河亦
    息。即二河俱倾。为众生故有缘性二方便。缘
    性二河俱满义。是以此论观十二因果义也。
    问何故先观果后观因。答果相显因相隐。故
    先观果。问智度论云。钝根者从果观。利根者
    从因观。此论明大乘观行云何从果观。答智
    度论云。菩萨为众生故亦从果观。今此论为
    末世钝根故从果观也。三者自上已来正明
    法空。今此一品人法双泯。染法为因人者是
    果。四者的从上品末生。上云浅智见诸法若
    有若无相。长行云。见诸法生时取相言有。见
    法灭时取相言无。外人云。若尔应有取相。取
    相烦恼。烦恼即是染法。起取相者即是染人。
    是故今品次破取相也。五者欲破一切内外
    大小乘人断烦恼义。净名经云。若须菩提不
    断烦恼亦不与俱。乃可取食。明断不断凡有
    四人。一者在家凡夫。三毒现前不明除断。二
    者出家外道。断三空惑非想一地未能除之。
    故涅??经云。是诸外道将尽三有而复回还。
    释凡夫断惑有二师。数家明凡夫断惑。以数
    人见有得道凡夫亦见有故断惑。成实明见
    空断惑。凡夫不见空相。但就有中伏耳。三者
    二乘之人断三界惑。而未除习气及界外无
    明。四者大乘人具断五住烦恼。总上四人以
    为二类。凡夫之人与烦恼俱。自后三种名为
    断惑。若尔皆为净名所呵。今明了烦恼本不
    生故不与俱。今亦无灭即无所断。乃免被呵。
    今此品求烦恼无从。即广释不断不俱不之
    义。故有此品来也。六者又如诸部本有烦恼。
    更复种种推画兴于诤论。即于烦恼上重起
    烦恼。故惑不除新累更起。今此品观烦恼毕
    竟皆空。即故惑既除而新惑不起名得解脱。
    故说此品也。七者遍释诸大乘经甚深要观。
    如无行经云。?H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
    三法中无量诸佛道。涅??经云心共贪生不
    共贪灭。若能依此品正观烦恼即是心共贪
    生。不共贪灭不如此品观。即心共贪生共贪
    俱灭。又法华呼断结为除粪下贱人。今内外
    大小乘人言。有烦恼可断有智能断。岂非除
    粪人耶。论主怜愍如此等人。并令成长者尊
    贵之子舍除粪之业。故说此品。问大品云一
    念相应慧断烦恼及习。又云菩萨无碍道中
    行。佛在解脱道中行。诸大乘经皆明断惑。又
    如地持论。菩萨断惑障尽。佛断智障尽。云
    何断惑皆是除粪。答大乘经论明断者。以了
    惑本不生故言除耳。非先有惑而后除之令
    无。大品又云。若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即有过
    罪。又二十六卷最后云。诸法本有今无耶。以
    此推之知无所断。无所断即是断耳。亦得有
    无碍解脱。前念知惑不生为无碍。后念无生
    为解脱也。八者遍释诸大乘经方等忏悔义。
    如普贤观云。十方诸佛说忏悔法。菩萨所行
    不断结使不住使海。了此烦恼即是实相无
    烦恼可住。亦无惑可断令此心与实相相应。
    于一弹指顷能灭百万亿阿僧只劫生死之
    罪。况复多时。问何故尔。答夫乖理故为罪。
    罪即虚妄。若与实相相应即便符理。理是真
    实。以实治虚故灭众罪。论主无缘大悲愍末
    世重罪众生示真实方等大忏速灭三障法
    门。故说此品。释染染者不同。一世间人但知
    有三毒不解寻究原由。外道亦明三毒。如僧
    ?揖踮胁痪环种杏泻谌钧?。卫世师求那谛
    中二十一法中有于愚者。愚即三毒中一。当
    知外道同明三毒。然觉与神既有一异等四
    家。染与者亦有一异等四计也。婆沙杂心出
    内学三部。谓三成部二成部一成部。犊子部
    具有三成。有六尘境能生三毒。故事成。有人
    能起三毒故人成。有烦恼为人所起故结成。
    萨婆多二成。实有六尘故事成。有所生三毒
    故结成。无人故不成。譬喻部人不成事不成。
    但有结成无人故人不成也。前境无定。如一
    女色贪人见之为净。不净观人谓不净。无预
    之人无所适漠故非净不净。悲心人见之起
    悲。空观人即见其空。故境不定即境不成。唯
    识论及摄大乘明无有外境。是境不成义。唯
    有于识但是结成。今此品破染染者。即备破
    三种成义。以三部虽异不出人法故也。庄严
    师明有假人体。入三成部摄。光宅师明无人。
    入二成部摄。开善无体入二成。有用入三成。
    斥同两家之义。问既称染染者为心性本净
    故染。不净故染。答僧只及地论云。心性本
    净如日在天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染故不净。
    成论师云。心有得佛之理不为烦恼所染。故
    云清净。而言客尘者烦恼虽复牢固。始终可
    断非永安义。故云客。萨婆多云。本有不净
    心及以净心。但有同时染异时染义。如贪心
    与诸数并起。即缚同时心数。谓同时染义。复
    有前后染义。即是缘缚。谓贪心缘三世境缚
    三世境也。成论师明前三心未起贪?。但是
    无记。名之为净。后行阴起烦恼。染前三心名
    为不净。此但是前后相染无同时染。虽复有
    同时异时。终明有烦恼染心义。为今论主所
    破。问胜?经云。自性清净心为客尘烦恼染。
    难可了知岂不同旧义耶。答此明即众生心
    本清净。于众生成不净。虽于众生成不净然
    未尝不净。即是不染而染。染而不染故云难
    可了知。不言实有烦恼以染心也。问烦恼为
    是心为非心耶。答数论同明烦恼是心法与
    心相应。?称抨A婆提部明烦恼与心不相应。
    知杂心使品末说。今明相应不相应终有烦
    恼染心亦为今论所破。问文具破三毒。云何
    但题破染染者。答三毒俱黑行人故名染。又
    染是三毒初故。又生死本际有二。无明与爱。
    无明是前分本。已起不可治。爱是后分本。论
    主慈悲欲令不起三因得勉二果。故偏破染
    也。问三毒中初是贪。今云何名染。答贪虽是
    染染通三界。贪但欲界。今欲遍治三界惑故。
    破染。又贪染人故名染也。品为二。一长行立
    义。第二破立立中三。一总标。二解释。三总
    结。初如文。贪欲有种种名下第二解释。初名
    爱者如见一色初起想念名之为爱。心遂连
    瞩为着。缠绵深固名染。狂心发动名为??欲。
    方便引取欲为己物名为贪欲。前三尚轻。即
    通于三有。后二遂重。但居欲界。以此三毒
    因缘下第三总结。三业有三种。大品经云。罪
    业因缘故三恶道中生。福业因缘故欲界人
    天中生。无动业因缘色无色界中生。成论及
    禅经明福业从欲界至三禅。第四禅已上名
    无动业。大品总相明义。后据别相说之。答曰
    下第二破十偈。开为六章。初两偈前后门破。
    次一偈一时门破。第三两偈一异门破。第四
    两偈偏就异门破。第五两偈呵责。第六一偈
    类破余法。此六门即是破断烦恼法。大小内
    外言有烦恼以解断之。今六门求烦恼得可
    许断之。求既无从何所断耶。又即是明断烦
    恼法。以此六门求烦恼不得。即是正观名无
    碍道。后念观起称为解脱道也。就初两偈为
    二。一行半明前有前无人不能起染。次半偈
    前有。前无染不能染人。就初又二。前一偈双
    纵次半行双夺。若离于染法前自有染者。上
    半纵其离染法前自有人体。下半偈纵前有
    人体因人起于染用。后半行双夺者。初句夺
    上半离染前有人体。离法不得有人。故云若
    无有染者也。第二句夺下半因人起染用也。
    既无人谁起染。故言云何当有染。问前人后
    染此是谁义。答庄严云。前三心成人而未起
    染。即是前人后起染义。又大小内外多谓前
    有众生而起于贪。今问既未有贪是何人耶。
    又未有贪而有人。如未有五指有卷。未有柱
    梁有舍。未有五阴而有人也。又庄严有人体。
    是上半有人用是下半。开善有人用是下半。
    若有若无染下第二次破染法。亦应有一行
    半偈。一行双纵。半偈俱夺。今示存略故举
    后例前。若有者初一行双纵也。若无者半行
    俱夺也。所言染者亦如是者。若前有染若前
    无染。欲染于者同于上说故云亦如是。问前
    染后人此是谁义。答?酬荚啤N从腥痉ㄒ辔?br> 有人名。因有染故方有人名。开善云。前三心
    有法而无人。并是前染后人也。长行前释一
    行半次释半行。释一行半中初假设作前有
    前无以责外人。从要当下方顺偈本。前无
    人则无人起染。长行前无人则无人受染。具
    二义也。要当先有染者。释纵人有体。然后
    起染释纵有用。若先无染者释夺体。然则无
    下释夺用也。次释后半行易知也。问曰若染
    法染者先后下。第二一时门破。然此三偈如
    涅??纳衣梵志难也。彼难云。身为在前烦恼
    在前为一时有。身若在前既无烦恼谁感身
    耶。若烦恼在前既未有身谁起烦恼。若言一
    时则不相因。佛答云。烦恼与身一时而有。虽
    一时有要因烦恼而有于身。终不因身有烦
    恼也。开善云。此正是流来无明初念同时义
    论因果。庄严云非流来义乃是明于过去身
    因果义耳。此二师同明一时有于因果。若尔
    即如今外人同受论主破也。他问。涅??经作
    此说。若尔论主应是破经。答经中随缘作如
    此说。何得执为定义。若定执经即为论破也。
    所以知者。前云经虽说有名字求实不可得
    也。问今云何通此经耶。答经乃是明无身亦
    无烦恼。何以得知。此中具破前后一时。但借
    一时破前后借前后破一时。烦恼与身一时
    而有。此是借一时破前后也。要因烦恼而有
    是身。此是借前后破一时。既不前不后亦不
    一时。岂可定执有身及以烦恼。是知虚妄不
    可检责。又经明虽一时者。此是因缘假名人
    法一时。今外人谓有人法两体一时并有。何
    以得知。若无人法两体即无人法论何一时
    耶。故知有人法两体论一时并有也。是以外
    人不解经意。论主深识经意。若因缘一时即
    无自性。无自性即人法皆空也。问人法一时
    是谁义耶。答成论师无明初念人法一时。又
    庄严云色识一时成人。并入此门所破。偈上
    半牒而非。下半作无待难以释。并易见也。长
    行破一时有三过。一不相因过。不相因者有
    人法两体并起即破因缘。若破因缘即破世
    谛及第一义。复破中道。如是世出世一切皆
    破。此是大过也。二明以不相因即有常过。三
    者以常故无解脱过。烦恼常即无有余解脱。
    人常即无无余解脱。又常是染人亦无有余解
    脱。复次今当以一异法破下。第三两偈一异
    门破。上前后一时并是一异。今欲相对更作
    一异破耳。又今作一异通破前后一时。又上
    三门直责人无起染之功染无染人之用。今
    即破无人法之体。若一若异俱无人法之体。
    云何有相染用耶。又前三门就人法前后竖
    破。今就一异横破。就两偈为二。前偈夺一
    异后偈纵一异。又前是章门。后偈解释。又初
    直明不合。后出合过。初偈上半牒人法体一。
    一法云何合。此破人法之用。人法既一。即
    无异染之人起染故。人不与染合。无异人之
    染以染于人故。染不与人合。下半牒人法体
    异。即二体各成不须合也。问一异是谁义。答
    庄严云。有假人体异实法体。是人染异义开
    善云。别有人用异实用。亦是异义。数义无别
    有人。但有人名起于五阴上即是一义。又假
    有即实义。假有异实义具通一异。问若人法
    悉有别体用。即人法并应是实。若一假一实
    即一有体一无体。次问开善。若假无体而有
    用。用本附体无体何所附。若假用附实体随
    体相有实用。而假无用。又假用附实体亦应
    实体附假用。若互相附则应互假互实也。又
    若假用异实用。以实为假体者。亦应香用异
    色用以色为香体。若色不成香非色为香体
    者。色不成香可言其异。实既成假应不得异。
    若一有合者。第二偈纵一异也。上半纵一有
    合。下半纵异有合。上偈明一法无合。故是
    夺。今许一有合以显其过。故是纵关。离伴应
    有合者。正难一合也。伴有亲疏人为染伴。染
    为人伴。此亲伴也。因六根六尘而起贪。此是
    疏伴。又依?酬贾钚南嘁拦财稹R嗍前椤H巳?br> 若一而言合者。则唯是人无有染伴。此应有
    合。不尔则唯是染无有人伴。此亦应合也。不
    尔则非是人亦非是染。直名一物都无人染
    二伴。此应有合也。下半破异有合者。凡有二
    过一者既异染而人自有体。不须染伴异人
    有染自体。染不须人伴。二者近异相须而遂
    合者。东西远异亦应合也。问一异俱称离伴
    有何异耶。答一明离伴此是独合。以无伴故
    言其离。异明离伴。此是各合。有伴而合离伴
    各自合。有二伴而相离也。又一既无伴应与
    空合。而空不可合也。人与染异遂与染合。人
    与柱异应与柱合。又一则无伴异则非伴。犹
    如瓶衣。瓶非衣伴以伴是伴类义故。又问一
    物可得相离不。若不可相离岂得相成合也。
    又若一有合者亦应一法有伴。而一法无伴
    则一法无合。常解。四微成柱凡有二说。或言
    有间。谓色处无香故也。复言无间。谓色处有
    香。今问若言有间则色处无香。云何共合。以
    各二处故。若言无间则色处有香。便是一物。
    云何言异而共合耶。又人法二名。得是一者
    善恶亦二名。色心二名。亦应一也。长行云余
    因缘者。人是染余染是人余。又假内根外尘
    故生于染。此亦是余因缘也。所以作此破者。
    既异染自有人体。则不须根尘因缘生染成
    人体也。问曰一不合可尔者。此生下第四重
    破异。卫世四合知生。是异合义。又外道染
    是无常人是常而共合。求那谛中义正尔也。
    又成论师云。境无浅深生灭。智自有浅深生
    灭。故智会于境。亦是异合义。数人根尘异而
    共合。成实云。人是假染为实。是故合。亦是异
    合。前问次答。问为二。一领上。次举眼见异合
    者。舌立已穷。故举眼救也。答中为二。初偈纵
    异有合。合则无用。后偈明无用故无合。即
    是夺异合也。就前有二。上半牒而责。何事者。
    若染不能自有须人起染。则人有起染之事。
    人不能自成。须染成人染有成人之事。今染
    既自有不须人起故人无起染之事。人亦自
    有不须染成。故染无成人之事。又人染异义
    已成。何事须合。此是直责之辞耳。下半释成
    也。又异则水火何相预事。若染及染者下此
    第二夺异合也。上半牒异。下半破合易见也。
    异相无有成下。第五两偈呵责破。此两偈可
    有二意。一者从品初长行竟于品末而释之。
    外人品初长行知人法异为无成。立人法相
    依为欲合。品初五偈破为竟无成。眼见异法
    合为而复说异相。二者直依偈文次第释者。
    就文为二。初偈序其失宗。次偈呵责其欲合。
    异相无有成者。牒品初二偈也。以二偈责法
    人前后相不成故也。是故汝欲合者序外人
    舍前后而立一时也。合相竟无成者。序破一
    时一偈并一异两偈。觅合不成故云合相竟
    无成。此三都是责合相不成也。而复说异相
    者。序外人偏引眼见异相合也。异相不成故
    者。此第二偈呵之也。偈呵最后立异有合。又
    惑者多计异合故偏呵之。此偈上半牒二无。
    下半呵二有。二无者一者无异也。凡论有异
    不出前后一时及上离伴等异。上已明无此
    等异故言异相不成也。合相则不成者。次牒
    无合也。从品初来求先后一时及一异等。一
    切合义不得也。于何异相中下。此呵二有也。
    初句呵无异计异。夫论有异不出先后一时
    及一异中异。汝眼见何物异耶。上来诸门责
    心不见有合。今责眼即眼不能见也。既觅异
    不得故云于何异相中。而欲说合相次句呵
    其无合计合。如是染染者下。第六类破诸法。
    上半牒前。下半类法。又上半牒竖破五句。下
    半横例万法。上来破其合义不成。恐畏谓不
    合应有人法。故复破其不合也。又初两偈明
    人法前后义。即是不合。从一时已下竟品是
    破合义。长行云非前非后者。品初二偈也。非
    合非散者。从一时偈及一异也
      三相品第七
    有此品来者。从因缘竟于染染者明无所相
    法。今此一品明无能相。以能相所相不可得
    则有为空。有为空故无为亦空。为无为空故
    一切法毕竟空。即是诸法实相。令因此实相
    发生正观。灭诸烦恼。故得解脱。所以有此
    品也。问正得何解脱耶。答既明毕竟空即是
    佛行处。故智度论云。毕竟空是佛所行。而此
    论正明一切众生并令成佛。但毕竟空观未
    明故有菩萨。故序云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
    朗然悬解矣。二者就萨婆多义明法有三种。
    一者色法。二者心法。三者非色非心法。因缘
    已来破色。染者破心。今破三相。破非色非心。
    三聚名有为。灭此三名无为。有为无为此是
    法体。有法体故有名字。法体既无则名亦不
    立。故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应名之实。名无
    得物之功。则非名物无应名之实。即非物非
    名。非物名物安在。不知何以目之。强称实
    相。因实相生实观。为众生故还如实说。故有
    正观论三名也。三者上来六情五阴名为别
    法。三相通迁情阴称为通法。上求别法无从。
    今明通相非有。通别既无即诸法皆毕竟空。
    所以明毕竟空者。此是十方三世诸佛出世。
    为一大事因缘。即是示真实相。而有三相不
    同者。此是如幻如梦。随凡夫故说耳。即是开
    方便门。三世十方佛唯有示真实开方便。龙
    树正申此二意。所以明此二者。即令识权实
    二智。入佛知见故得成佛也。三相一品既明
    实权二事。二十七品及三论一切佛法皆亦
    如是。但今品一周观行既竟。故寄此品论耳。
    四者依三解脱门来者。六种破身相。染染者
    品破心相。此二破于所相。今一品次破能相。
    即众相都寂。又六种破空相。染品及三相品
    破于有相。破空有二相即一切相空。五者因
    缘品就四缘求生不得。释八不无生。今此品
    观三相不可得。亦为成无生。所以始终皆明
    无生者。为欲显七品是一周大乘观行已竟。
    都为显无生故也。六者言次相接从染者品
    生者。染品明无世间之因。外云三相是一切
    有为法因。今既有三相即有万化之果。故有
    此品来也。问云何为三相耶。答萨婆多云。离
    法体外别有三相。故法体通于三聚。而三相
    但是非色非心。属行阴摄。成实僧只等云。离
    法体外无别有相。即法起为生法停为住。法
    谢称灭也。问三相为是有为为是无为。答数
    论同云。三相是有为法。?称抨A提云。有为
    之法体不自固。何能相他。遂能相他。当知三
    相是无为法。犹如虚空能生万化。次昙摩崛
    云。生住二相是有为法。灭相是无为法。故三
    相亦有为亦无为也。问三相为一时为前后。
    答譬喻部云。前生次住后灭。故三相前后。成
    实论文云。三有为法皆在现在。净名经云。汝
    等比丘即时亦生亦老亦死。观此经论是一
    时有。阿?酬荚啤L寮赐?庇糜星昂蟆H缛??br> 与法必俱。法在未来相亦未来。法起现在相
    亦现在。法谢过去相亦同谢。故有为法必与
    相共俱。故言体同时而生用之时未有住用。
    住用之时生用已废。故用前后也。问三相为
    是时名为是法称。答诸部并计三相是法。但
    开善言。三相既能生法是时名也。小庄严荣
    法师云。三相是法体名。而时无别体。庄严云
    三相非法非时。是时中精义。问三相为当体
    受名。为从用为目。答一云三相能生。法体是
    所生。从所生作名也。次云从用受名以。有能
    生他之用故名生也。婆沙问云。若一切众生
    悉有灭相者。一切众生并应有死尸现。答若
    根法灭非根法生。即有死尸现。今根法灭还
    根法生故尸不现。二者众生业力持故尸不
    现。问何故破三相耶。答有四义。一者执三
    相者。多是小乘。唯得生空不得法空。谓决定
    有三相。今令其信诸法空故破三相。二者复
    有小乘人。如成实等亦得法空。但不知三相
    本性空。今令其信三相本性自空。故破三相
    也。三者大小内外作三相义互相破斥。义自
    不成。今显其不成之相。是故云破耳。其还是
    立相者自破。非论主破也。如执无别体者。破
    有别体。执有别体者破无别体。四者有所得
    小乘人名半字教。所以然者。佛说生灭令远
    离二边不着中道。名为满字。而有所得人虽
    破于常而着三相无常。故是半字。如呵迦旃
    延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不生不灭是
    无常义。佛说无常为破于常。亦舍生灭无常。
    故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也。问佛说无常破常。
    复舍生灭无常。今何故偏云不生不灭是无
    常义也。答迦旃延已知无有于常。而未达无
    有生灭无常。今欲令其进舍生灭无常。故云
    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也。智度论与此意同。故
    云若无方便破常而着无常。若有方便即破
    常不着无常。龙树破外人如净名呵旃延不
    异。又诸部有二种失。一得语不得意。二语意
    俱失。得语不得意者。佛说三相令舍常不着
    无常。乃至亦常无常非常非非常。心无依止
    即便得道。而诸部但知舍常不能舍无常。故
    失佛意。二者语意俱失。非但不能两舍。于三
    相中种种推斥更起爱见增长烦恼。是故失
    也。论主今直观三相毕竟不可得。三相既去
    不三亦去。乃至此去无所去。即便得道。离上
    二失故破三相也。问佛凡有言说悉依二谛。
    论主随佛学亦依二谛。今就何谛明无三相。
    答若就二谛门即破二种三相。一破性实三
    明世谛中道。二破假三明真谛中道也。品二。
    初长行立。次偈破。就立中通是一切部义。以
    诸部同计有为有三相。但解三相自不同耳。
    初标体。生住灭下列名。万物下出用。是故下
    由三相故有诸法也。答曰下第二三十五偈
    破。大开为二。初三十四偈破有三相。次一偈
    破无三相。即显三相不可定有。不可定无名
    世谛中道也。又初是破病次是申经。此既一
    周观行已竟。寄此品略示破申之大旨也。又
    初是法说门破。次譬喻门破。总摄诸法破不
    出法喻。又初破三相体。次破三相名。令名体
    都寂。初段又二。第一正破三相。第二段次破
    法体。初又二。前总破三相。次别破。总别各
    三。总中三者初为无为门破。次聚散门破。三
    穷无穷门破。若直立三相即以六门责之。若
    诸部有此六计者。三偈即破此六人也。三相
    无决定者。一意云。佛破常病故说三相。常
    病既舍三亦不留。故三非决定。二者依下偈
    明此三相。如梦如幻无有定相。汝不应言决
    定有三。三者由所相故有能相。即能不自能
    故无能。所以无定。四者三相互相因待。即知
    无自性。故不可得也。五如下为无为聚散等
    门。求之不得故无定也。初偈上半就有为中
    求生不得。下半就无为中求生不得。即毕竟
    无生。故为无为空后明毕竟空。又上半破生
    是有为。此破?酬汲墒导瓣寄︶炔恳濉O掳?br> 破生是无为。破?称抨A婆提义也。生是有为
    即有二失。一者法体是有为。既具三相。生是
    有为。亦具三相。即三中之一复更具三。是即
    无穷。二者生具三相即自相违。相违即都无
    三也。下半破生是无为有三失。一者无相破
    有为。有差别可得具三。无为无差别即无有
    三既无有三。用何物作有为相。二者彼计无
    为有别体能为有为作相。今明止生故名无
    生。如瓶破名无瓶。无有别物。为他作相。三者
    非相破无为法。自可为无为作相。不应为有
    为作相。若无为为有为作相。有为应为无为
    作相。又无为为有为作相。如马为牛作相水
    为火作相。此堕非相过也。又上半明生是有
    为得有为而堕无穷及相违。下半明生是无
    为免无穷及相违而招前三失。故进退堕负
    厝情无地。第二聚散破来者。亦得通破为无
    为。汝言三相是无为者。为聚为散。若无为不
    可聚散。亦无为不可生灭。若别义者从此竟
    品但破有为不破无为。以计有为者多是小
    乘根本义。又符大小乘经。又盛行天竺也。又
    论破二种人。一不曾学问。但知自身有生老
    病死。外物生住变坏。于此内外起贪嗔痴。故
    造三有业受生老病死。论主直为此说无三
    相。汝言有三相者。为是有为为是无为。乃至
    聚之与散。以一切门求无从。即知内外诸法
    皆毕竟空。其人即便见实相生正观断烦恼。
    此是净器人。翻易悟也。二者为内外学理之
    人种种推斥求并无从。以学问之流执有三
    相。不知无三说三。亦不知说三为明无三。故
    不得二智。不入佛知见不得成佛。论主怜愍
    诸部求三无从。而说有三者此是无三说三。
    说三意在无三。即生二智入佛知见。三世十
    方佛出世大意如此。四依出世大意亦然。以
    是故开诸门破三相也。又执有三相多是小
    乘人。闻说三作三解。今破三明三相无。三
    相无故有为无。有为无故无为亦无。即诸法
    毕竟空是佛行处。令小乘人回小入大悟三
    相毕竟空得实智。即知佛昔于小乘中说有
    三是方便得权智。具解开方便显真实也。又
    智度论云。昔说五众是无常生灭。今说五众
    是非常非无常分。则大小乘教经中直唱非
    常非无常。而利根者即悟学。大乘人钝根者
    未了。今广释之。求三相有为不得非无常。无
    为亦无故非常。令始行菩萨悟解大乘非常
    非无常。识中道发生正观。是故破三相

    中观论疏卷第五(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