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中观论疏卷第3_因缘品第一

      因缘品第一
    问曰阿?酬既嗽浦罘ù铀脑瞪?隆5诙??br> 人举四缘救义。此救从三处生。一者从八不
    生。论主引经明八不无生。外人亦引经明法
    从四缘生。生与无生俱是佛说。破则俱破。申
    则俱申。若偏破生而申无生。亦应偏破无
    生而申生。是故经云。宁起身见不恶取空。
    不以是身见堕恶道中。又若破生则无世谛。
    无世谛云何有第一义耶。二者从上如诸法
    自性不在众缘中生。外人云。以众缘中有自
    性故假缘得生。若无自性虽复假缘终不得
    生。如涅??经答琉璃光难云。有漏之法以有
    生性故生能生。无漏之法无有生性故生不
    能生。佛大乘经亲说有性假缘得生。汝何
    故言性不在众缘中耶。三者从最后长行末
    生。若言四句求生不得故无生者。今亦明诸
    法从四缘生故应有生也。问此论既称破迷
    大乘人。应大乘人引四缘救义。云何乃引??br> 昙立耶。答关内影法师云。此偈为问。盖是青
    目伤巧处耳。所以然者论主直引四缘遍摄
    众师。破四缘生亦遍破众师。但青目意局故
    偏主?酬肌Jг谧⑷瞬挥ξ室病=袂??嗄?br> 通者凡有八义。一者?酬纪ù笮 H绨⒑??br> 大小故。迦叶云方等阿含。又摄大乘论云。分
    别大乘义是大乘?酬肌B奘苍啤N崛粼齑蟪?br> 阿?酬加惺ゅ褥寡幼印R源送浦??酬纪?br> 于大小。二者此是点同破。如前八不不来不
    出。显内若作此立则同外道。今显大乘人若
    执四缘实有生则同小乘。故有所得小犹是
    外道。有所得大犹是小乘。三者部虽二十而
    五部盛兴于世。五部中萨婆多偏行于世。小
    乘法中有三藏教。正量部偏弘于律。律是住
    持佛法之本。上座部偏弘经。经是三藏根本。
    佛灭后二百年中。从上座部出萨婆多部偏
    弘?酬肌?酬际钦媸捣ā9史鹈鸷笕?傥迨?br> 年。迦旃延解佛?酬甲靼私《取A?倌晔桶?br> 健度造?称派场F甙倌晡?派程?愎史ㄊぴ?br> ?酬肌N?ㄊぬ?郧?曛?浯锬ピ煊谠有摹?br> 如此皆是萨婆多部?酬家濉9?酬际⑿小N?br> 此部何故盛行。答此部明三世是有见有得道。
    与凡夫心相应故世多信之。又时数应尔。前
    五百年多说无相法。后五百年多说有相法。
    故有正像二时。今是像法中故多学?酬加?br> 相法也。四者此部唯得人空不得法空。见诸
    法有生不信诸法无生。故障大乘无生。如五
    百部闻大乘毕竟无生如刀伤心。此皆是萨
    婆多部之枝流。今破?酬级ㄊ涤猩?T虮槠?br> 五百部也。问此部立四缘生有几义。答有二
    义。一者执小乘生拨大乘无生。大乘无生非
    佛说。是调达作。余亲闻彼僧云。大乘方等经
    是龙树道人作故不信也。二执小乘四缘疑
    大乘经明无生。若言无生者经何故说从四
    缘生。如上云。闻大乘法说毕竟空即生见疑
    等也。五者此论破小乘生明诸法无生。即是
    具申佛大小乘权实两教。今求生不可得。即
    知本性无生。故实有生是方便。无生是真实。
    无生是真实即显真实相。生是方便即开方
    便门。故法华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
    知本性无生是真实义。我虽说涅??是亦非
    真灭。故知生灭是方便也。六者问此论何处
    有斯文耶。答缘缘章云。真实微妙法此即可
    信。随宜所说不可为实。此分明释法华也。七
    者示破有次第。如百论初舍罪次舍福。今亦
    尔也。外道障小乘故破外道而申小乘。小乘
    障大乘故破小乘而申大乘。所以偏破?酬?br> 也。问不得法空小乘不信无生。故破生申无
    生。如舍利弗?酬济饔诙?铡3墒德鄣纫嗝?br> 二空。应不被破。答无生有二种。一破生明无
    生。二本性无生。小乘之人先有生拆之。方得
    无生非本性无生。是故宜破。故大品云。若法
    先有后无者诸佛菩萨即有过罪。问?酬枷?br> 出可得洗之。成实后兴应不被破。答但令病
    同则便被破何论先后。若先论不破今迷则
    古方不治今病也。八者小乘有二。一不可转
    入大。二可转入大。今为可转人即转为大乘
    人。故法华云。为声闻说大乘。当知。声闻是
    回小入大之人也。不可转凡有二人。一圣人
    谓断惑已尽所得究竟。故不可转。二凡夫保
    小不受于大。又恐丧一生学业失于名利。如
    此之人憎恶大乘以大乘好破之。故大乘人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恒起怜愍心得神通智
    慧。当除其小见也。问大乘人何故不出救义。
    答有二种大乘人。一如方广之流。闻无生乃
    更增其执心。故不救义。二者有所得大乘若
    闻无生便谓是真谛。若闻四缘生便言是世
    谛。则起生无生二见。如此之流并入小乘救
    内摄之。又有不空假生大乘人。但言空无性
    实生不空假生。亦入小乘救摄。就立中有三。
    一长行二偈本三解释。长行有二。初立四缘
    生。次斥无生。问阿?酬际欠鹚怠T坪纬影??br> 昙人耶。此非?酬既嗽熳魉脑怠T坪巫鞔司?br> 耶。答佛说四缘如炎如梦。故四缘是非缘。缘
    虽缘非缘故不引佛说。今闻四缘作缘缘定
    实而执。故名阿?酬既恕H绾清褥寡游抟陨?br> 灭心行说实相法。生灭心犹是断常心耳。又
    小乘名为半字。以但得缘不得非缘故也。问
    阿?酬嘉那懊髁?蚝蟊嫠脑怠=窈喂什痪?br> 六因但举四缘耶。答?称派持杏兄种质汀R?br> 解云。四缘是佛说。六因非佛说。但迦旃延子
    作六因解佛四缘义耳。六因既非佛说故不
    引之。今欲引佛诚言以难论主。次解云。六因
    亦是佛说。但文脱落。故应在增一阿含六数
    法门说也。次解云。六因实是佛说。但佛散
    说。旃延后集之耳。真谛三藏云。佛在天上说
    六因经。诸天见旃延欲造?酬脊仕徒?础l?br> 延以宿命智观知是佛说。然终不定。故不引
    来也。第二偈本凡有三意。上半列四缘名。第
    二一句明四缘用。四缘总摄有为无为。而但
    生有为。故杂心云。从是六种因转生有为法
    也。更无第五缘者第三辨四缘体。以四缘摄
    一切缘尽。即以一切法为体。故云更无第五
    缘也。故此一偈立三义。谓名用及体也。又分
    为二。三句立有生义。第四句明无生义。外人
    云。我亦有无生义。所言无生者乃是无第五
    缘生耳。非无四缘生也。第五缘生即品初八
    谬是也。又言更无第五缘者。论主欲总摄一
    切生义。凡有生者并在四缘之中。若四缘生
    义不成即一切毕竟无生。故言更无第五缘
    也。长行从后释向。前偈中前列名。次用后体。
    则自末至本。长行前体次用后名。自本至末。
    各示一体也。又偈正举四缘救义。前列名次
    辨用后明体。长行示钩锁相生。故接后句文
    仍即解释。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者。此有
    二意。一者欲明无外道等所计之缘。二者欲
    明佛经虽说种种缘并在四缘中。又如舍利
    弗?酬寄嗣魇?怠R嗌闼脑抵?凇5爻质??br> 亦尔也。以是四缘万物得生释第三句。辨四
    缘用也。因缘名一切有为法释上半。列四缘
    名也。此中带出体以释名。非正释其名字。释
    四缘名为二例。初别释二缘名。次总释后二
    缘。别释初二缘者以初二缘体有广狭故也。
    因缘缘果俱摄三聚。次第缘果通二聚。若心
    灭心生则缘果俱心。若心灭二定补处。则心
    是缘而果是非色非心也。就心中更有除取。
    所言除者除二世罗汉最后心。问此之二心
    何故非也。答有人云。过去是已灭心。故非
    也。现在是罗汉最后心。将入涅??心无果可
    生。故亦非也。有人约成实义有三句。一缘
    而非果。即过去无明初念是也。二果而非缘。
    即罗汉最后心也。三亦缘亦果。从无明第二
    念已去至阿罗汉最后第二心。自此中间诸
    心是也。今并不同此释。今明。此文既称阿??br> 昙救。还用?酬际椭?>臀奈??3趺魉???br> 谓简非次第。二所取。辨是次第缘也。言所除
    者二世罗汉最后心。但是次第缘果。无后心
    可生。故非缘也。不言未来罗汉。数人未来世
    乱凡圣心都无次第。故不说耳。智度论明次
    第缘有三句。一是次第亦是次第缘。除过去
    现在罗汉最后心也。二是次第不与次第缘。
    即二世罗汉最后心是也。又未来欲生心心
    数法亦是也。三非次第亦不与次第缘者。除
    未来欲生心心数法。余未来心心数法是也。
    问二世罗汉无后果可生。云何名意根。答意
    根当体立名。虽无后果可生得名为根。如地
    虽不生草得名为。地次第缘从果立名无果
    可生。故不名次第缘。缘缘增上缘一切法者。
    第二总释后二缘。以此二缘体无广狭故总
    释之。但缘缘之果是心。增上缘果通于三聚
    耳。问六因四缘云何开合。答有四句。因是亲
    义。六因即开亲合疏。合疏者合三缘为所作
    因。开亲者开因缘为五因也。二缘门是疏义。
    故四缘合亲开疏。开疏者开所作因为三缘。
    合亲者合五因为因缘也。三俱开。即十二因
    缘。因之与缘俱有十二也。四俱合。经云。略
    说一有为法。婆沙亦然也。答曰。果为从缘生
    为从非缘生下。第三破四缘生明无生义。问
    为但破四缘生明无生。为明四缘生即是无
    生。答具有二义。阿?酬既瞬坏梅ǹ铡2恢?br> 诸法无生。谓有定性之生。此是不知第一义
    谛。既不得第一义亦不知世谛。故?酬贾瓷?br> 出二谛外。今破无此定性之生。故云无生。如
    智度论云。问曰。欲学四缘应学?酬肌T坪?br> 乃学波若。论主答云。初学?酬妓迫缈山狻W?br> 久推求即成邪见。是故须学波若。又若诸法
    从四缘生谁复生四缘。若更有所从是则无
    穷。若无所从而自生者法亦如是。以此推之。
    故不应学?酬家病S制浦钚〕说梅ǹ找濉K?br> 知无生不知四缘本自无生。拆生而明无生。
    故今破之。二者今申假名四缘生义。良由诸
    法从四缘生故是无生法。若定实即不假缘。
    既其假缘即无性。无性故无生。又他若闻四
    缘即言有生。若闻无生即无四缘。今须反之。
    若闻四缘即知无生。亦闻真谛即须知有生。
    问诸法既空。云何诸法从四缘生。答如水中
    月虽空要从月从水生。虽从此二生而实无
    生。一切法亦尔也。答曰下第三破四缘生义。
    余听师讲及自讲已来恒恨分此品文句不
    好。既是旧说。不敢改之。今依论意宜别科也。
    破中为三。第一破四缘能生果。果不从四缘
    生义。第二明非缘不能生果。果不从非缘生
    义。第三双结二门。结果不从缘非缘生故无
    果。果无故结缘非缘亦无。详论文正尔。至后
    当现也。就初又三。初三偈总破四缘生义。次
    四偈别破四缘生。后一偈结破四缘生。前三
    偈为二。初偈双定二关。后两偈俱设两难。就
    初双定二关即为二别。上半定果明破果义。
    下半定缘明破缘义。所以知尔者长行云。若
    谓有果是果为从缘生。为从非缘生。明知。上
    半定果明破果义。下半亦然。问外人前偈云。
    四缘生诸法。即是立果从四缘生义。云何更
    定为从缘为从非缘。答有三义。一者外人虽立
    果从缘生不立非缘。今责其缘成非缘。即谓
    非缘生义。今欲明缘与非缘并不能生。故须
    双定。此即是带破定也。二者内人立果从缘
    生。外道立果从非缘生。如八谬等。今欲遍
    破内外故双定二关。三者论主双定两关者。
    大意欲使执生见摧无生义显。不必须问答
    相对也。又恐破缘不成缘转执非缘。则逆防
    人所以双定。问缘非缘有几种。答凡有三种。
    一者一法名缘非缘。如责外人缘义不得成
    于非缘。二者二法明缘非缘。如乳是酪缘非
    是瓶缘。三者内外明缘非缘。内人立四缘是
    缘。外道八谬是非缘。下半是定缘破缘。纵外
    人是缘能生果。故就缘内责之。问为是二关
    定一执。二关定两执。答若外人但立缘能生
    果。论主即开有无二关破其生果一执。若立
    二世有无即设二关双定两计。长行为三。一
    者双定。二者双非。三者双释。一定如文。二俱
    不然者第二双非。有三种二。并皆不然。一者
    上半定果。下半定缘。则缘果二俱不然。二者
    上半有缘非缘二。三者下半有果无果二也。
    何以故下第三双释。发起后偈也。因是法生
    果下第二两偈俱设二难。讲者多谓。初偈释
    前偈上半破缘。次偈释前偈下半破果。盖是
    见近不见远作此释之。今明。初偈释前偈上
    半。明破果义。次偈释前偈下半破缘义。问此
    偈文正是难外缘成非缘。正是破缘。云何破
    果耶。答须长观偈意。外人云。果从缘生。是故
    有果。破云。果未生时有缘果可从缘生。是故
    有果。果未生时不名缘。云何果从缘生而有
    果耶。果未生时非缘。非缘云何能生果而有
    果耶。故是正破果矣。就偈为二。上半作缘无
    定性破。下半作缘成非缘破。上半缘无定性
    破得缘名而失前后。下半缘成非缘破得前后
    而失缘名。故进退堕负也。上半有三意。一者
    缘若有定性应不由果有缘。由果有缘无定
    性。缘无定性是故无缘。二者破缘定在果前
    义。汝由缘有果缘前而果后。亦由果有缘则
    果前而缘后。三者破缘能生果义。汝由缘有
    果缘生果者亦由果有缘。则果生于缘。下半
    缘成非缘破。还翻上半三义。一者缘有定性
    则不由果有缘。则不名缘应名非缘。二者若
    果不在缘前而缘在果前。则缘不由果何得名
    缘。三者若缘生于果果不生缘。则不由果有
    缘。亦名非缘。此偈具得破数论大乘等前因
    后果义。如?酬荚啤1ㄎ藜枪?雌鹗薄T坪蚊?br> 善恶为因。大乘佛果未起时。云何名金刚心
    万行为因耶。又并之。未生果已名缘者生果。
    竟应名非缘。又并。汝若未生果已名缘缘不
    由果者。亦未有缘时已有果。果应不由缘也
    长行为二。一者释此偈本。二者释前章门
    偈。释此偈本为二。第一总释。第二据事别
    释。总释之中前释上半缘无定性破也。诸缘
    无决定者标无定也。何以故下释无定也。缘
    成由于果结无定也。以果后缘前故者有人
    言。由果有缘则果堕在缘前。缘堕在果后。
    有人言。缘成由果。此是由果有缘。故缘无
    定性则缘不定前。果后缘前故此是由缘故
    果。果无定性缘不定后。今并不然。自前已
    来释上半竟。从此文去方释下半也。就释下
    半中此文即是牒外人义。若如上半所明缘
    得成由自于果。则缘不在前果不居后。汝今
    果遂居后。缘遂在前。所以牒之也。若未有果
    何得名为缘者正举下半破之。若果遂在后
    缘自在前既未有果。何得名为缘。故上半得
    成缘而失缘前果后。下半若得缘前果后则
    缘成非缘。故进退屈也。如瓶下第二周据事
    别释。亦前释上半。若瓶未生时者释下半也。
    是故果不从缘生者。此第二结此偈意即释
    前章门偈。结此偈意者上来二周责缘成非
    缘。是故果不得从缘生。所以前章云。果为
    从缘生义则不成也。何况非缘者。所以有此
    文来为欲释疑。疑云。章门双定缘非缘。今
    何故但破不从缘生。不破从非缘生。是故释
    云。缘尚不生何况非缘。无别非缘。但责外人
    果未生时不名缘。故缘成非缘。缘尚不生非
    缘岂生。即显此偈不破非缘意也。果前于缘
    中下第二偈次破缘。释章门偈下半。就偈为
    二。上半牒而呵。下半责而难。果前于缘中
    者牒也。有无俱不可者非呵也。不可凡有五
    义。一者本安有无置缘非缘中耳。缘非缘既
    不生果。安有无置何处耶。二者上缘非缘既
    不可。今有无亦不可。三者为外人密救前破
    故生。上破云。得缘名即失前后。得前后即失
    缘名。外救云。得缘名亦不朱前后。未有果
    时而缘中既有果理。待于理果故得现缘之
    名。即是现缘待当果。此是当现待。亦是因果
    相待。是故二义俱成。为此一救故更研缘
    中之果。为有为无。即是破其现因当果相待
    之义。故二偈相成也。四者有无俱坏因果道
    理。不称可因果道理故云不可。五者不称可
    三宝故云不可。如涅??云。若言因中有果。当
    知是人谤佛法僧。若言无果亦有亦无非有
    非无亦谤三宝也。前无为谁缘者责也。既其
    无果不得称为果缘。又不生非果复不得名
    为非果之缘。此之一责无言可对。前有何用
    缘者难也。若未有果可须缘。辨果已有。竟何
    用缘耶。立无果家得缘用而失缘名。立有果
    家得缘名而失缘用。是以二家俱不可。释上
    半也。破地论人云。本有阿梨耶者何用藉十
    地缘修耶。破成实者本有涅??何用修万行
    耶。若言本有于当者当与空未异耶。若异
    空何用缘。未异空何能辨耶。长行为二。一
    双非。二双释。不生余物故者此有三意。一
    者泥中无瓶亦无余物。若二俱无即二俱不
    生。二者二俱是无二俱应生。三者俱无不
    生余物而生瓶者。亦可生于余物而不生瓶。
    问曰以总破一切因缘下第二别破四缘。昙
    影法师云。龙树论意无总别破。但前四偈
    破因缘。后三偈破三缘。四偈破因缘为三。
    初偈开章门双定。次两偈释章门双难。后一
    偈结破也。问何故独以四偈破因缘。后三偈
    各破一缘耶。答次第缘冥昧世所希知。缘缘
    增上疏而少计。故须略破。四偈偏破因缘凡
    有五义。一者因缘在初。二者因缘摄因广。谓
    摄五因。一者相应因。心王与心数同起同缘
    不相违背。二者共有因。心王心数与四相等
    同时共起名共有因。三自分因。善还生善。恶
    无记亦然。四遍因。十一偏使生一切烦恼。故
    名为遍。五报因。善恶之法能生苦乐果报。为
    报为因。摄此五因为缘故言因缘广也。三者
    因缘亲密。三缘即疏。四者因缘事显。五者众
    生多计。是以四偈破之。下三缘不尔。故但
    一偈破也。问青目何所见闻开于总别。答见
    下文云广略众缘中。即知结于总别。又见三
    偈各破三缘。即知一偈别破因缘。影师云。青
    目勇于取类劣于寻文。今捡智度论应如影
    师所说。影师又言。假令有总别意者。因缘一
    偈入于总中。下三偈各破也。今且依青目以
    三偈为总。四偈为别。四偈破四缘为四章。第
    一偈就有无门破。第二三时门破。第三实相
    门破。第四无性门破。然此四门可有二义。一
    者互用。二者合用。合用者四门共破一也。互
    用者既得有无门破因缘。亦得有无门破次
    第缘。既得三时破次第缘。亦得三时破因缘。
    但逐义便。彼计泥能生瓶谷能生牙。是因缘
    义。故宜以有无责之。彼计前心灭后心生为
    次第缘义。宜以三时责之。彼计凡之与圣并
    以心是能缘境是所缘。宜以实相绝于能所
    责之也。彼计万法有性能为他作缘。故以无
    性门破。所言因缘者品初以释。又解云。摄五
    因为因缘故名因缘。有人言。亲者为因如谷
    子。疏者为缘如地水。故名因缘。又言。即因
    是缘。但约义异。无而辨有。于果有亲生力故
    为因。果可生之义故缘也。偈中上三句总非。
    下一句结破。所以总非者可有三义。一者前
    偈已破有无。今不须破。故直非之。二者因缘
    之法名为甚深。即是中道。岂得定有定无。彼
    今乃计于有无不计因缘。此之有无乃因缘
    家障。故但非之。三者有之与无乃是外道之
    类。如二世有义可类僧?摇6?牢抟宸嚼嘤?br> 卫世。亦有亦无同勒沙婆部。问二世有无亲。
    是佛说。云何同外道耶。答外道前兴已计有
    无。今诸部后执。何名为异。若云异者今请责
    之。既称二世有者。为作因时方有果性。未
    作因时已有果性。若作因时方有果性。未作
    因时即无果性。当知。果性团无为有。即是二
    世无义。若言未作因时已有果性。此是本来
    常有如涅??。又未作五逆已有五逆性。未作
    十善已有十善性。问但有性未有事。有何过。
    答后当破之。问若言二世无者因云何引果
    起耶。若引果起即有果可引。何谓无耶。若引
    无者无法是无。云何可引。故师子吼云。空
    中无刺云何言拔。若言虽复是无而有有义。
    今问有义。为出有异无。为未出有未异无耶。
    若出有异无此即是有。何谓二世无耶。若未
    出有未异无何所论有义。故知。两计同彼外
    道。长行为五。若缘能生果此牒也。应有三种
    下第二三关定也。如前偈中说第三破也。然
    破此三句只问其因内果之理耳。若因内有
    果理。即是已出空已入有不须生。若无果理。
    未出空未入有。与太虚兔角不异不可生。半
    有同有半无同无。若不受两半只是一理。理
    有不得无。理无不得有。以相害故即有无俱
    无。如是三种求不可得第四结也。云何言有
    因缘第五呵。即释偈第四句也。次第缘者第
    二破次第缘。初立次破。释次第缘有三家。第
    一成论师云。四心次第。如识灭想生。识灭为
    缘想生为果。第二?酬既嗽啤P耐跣氖?闫?br> 俱灭以俱灭为缘。俱起为次第也。第三异部
    人云。善心灭还生善心。余心亦尔。故名次第
    缘。评家不许此说。若不善心还生不善即无
    解脱也。但用前灭后生三世次第。不言三性
    次第也。问色法亦前灭后生。何故不立次第
    缘耶。答有三义故不立色也。一者心是神灵
    之法有相开避义。色是无知无有此能。故不
    立也。二者色得善恶并起其起即乱。心即不
    尔。三者众生多计心神是常。故今明心念念
    生灭无有常也。问云何名次第缘耶。答五部
    虽异同以前灭为缘。后生为次第。次第是后
    果。以前灭心与后生次第果作缘故名次第
    缘。后心非越次而生。即次第而生。故名次第
    也。问叵有是心非次第缘不。答小乘义已如
    上释。大乘中常住佛果。及地论人自性清净
    心本来有义。非从前灭而后生。故是心而非
    次第。若作始有义佛果因金刚灭而生者。亦
    是次第缘家果。而非复次第缘也。果若未生
    时下第二正破。今先叙破次第缘意。涅??云。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
    偈名全如意珠。诸行生灭故无常。无常故苦。
    苦故空。空故无我不净。此谈生死义周也。生
    灭灭已即名为常。常即有我乐与净。此说涅
    ??究竟。故此一偈明义具足称全如意珠。今
    此偈破次第缘。正令悟生灭灭已。以求此心
    生灭不可得故生灭便息。故知。此心本性不
    生不灭名无生灭观。称之为常。以常故即我
    乐净。罗睺释八不为四对。深有其意也。此偈
    为二。上之三句破次第缘。下一句结破也。就
    前破缘有离合两破。合破者正以前心灭为
    缘。后心生为果。难意云。后心未生即前不得
    灭前则非缘。假使前灭灭名无所有。何得为
    缘。是以二门俱无前灭为缘。既无前灭为缘。
    岂有后生为果。言离破者上半就果门破缘。
    下半就缘门破缘。果门破缘有三。谓果已生
    未生生时并不得成缘。缘门破缘亦三。谓缘
    已灭未灭灭时亦不成缘。今文相兼。果中举
    未缘即举已已未相兼。缘果既有已未。即兼
    第三时。所言果已起不须缘者。果若未生可
    得须缘辨之。今果已起何用缘为。所言后果
    未起前心不名缘者。前灭本为后果作缘。后
    果未起与谁作缘。生时还同已未不须破也。
    灭法何能缘此句就缘门破缘。亦三。所言已
    灭不能为缘者。已灭是无无所有。不能为后
    作缘。婆薮盘豆破萨婆多云。已灭之法能为
    缘者。已死之鸡应能伺晨而不尔也。所言未
    灭不能为缘者。本以前灭为缘。前既未灭。何
    能为缘。又且有为之法无有未灭。故不名缘。
    若未灭名缘亦应未生名果。未生不名果未
    灭岂名缘。灭时还同已未不须破也。问前心
    灭后心生即是缘义。所以然者前心碍后心
    后心不得生。前心亦灭即后心无碍。故后心
    是果前心为缘。答前心自灭非后心缘。后心
    自生非前心果。此乃自灭自生。岂关前引于
    后后?于前耶。长行为二。初释立次释破。诸
    心心数法于三世中次第生者初简三聚法。
    是次第缘故偏明心法也。而言心数法者简
    无别心数部。故明心心数法也。诸部有二。一
    明有心数。二明无心数。无心数是成实佛
    陀提婆之义。若以前生为王后起为数者。成
    实亦得有之。今文正是立有心数义也。三世
    中者正取三世次第。简非三性次第。问诸部
    无量。何故偏明此计。答此部盛行。故偏破也。
    未来法未生下第二释破。前释三句正破。次
    释第四句结破。释三句为二。前释上半举果
    破缘。次释缘门破缘。释举果破缘二门。一
    就未生门破。二就已生门破。可具二义。一者
    以二关责一家。果既未生现在与谁为缘。果
    若已生即不须缘。次二关破二部义。未生破
    二世无义。未生是无。与太虚不异。与谁为缘。
    若已有即是生破二世有义。异大虚即是有
    异无生。即是已生。何用缘耶。现在心心数
    法无有住时下。释第三句缘门破缘。此可有
    二义。一者是破现在心不得为未来作缘。但
    上就果门破。今就缘门破耳。二者前长行云。
    心心数法于三世法中次第生。上破现在心
    不得为未来作缘。今破过去不得与现在为
    缘。不破未来与谁为缘者。数人未来法乱无
    次第缘。故不破也。就文为三。第一就未门难。
    二就已门。三就灭时门。就未门难有纵夺二
    意。夺意云。现在法若有一念未灭。可许未灭
    为缘。既无一念未灭。何得以未灭为缘。问诸
    部亦有明心法是不灭耶。答上座部中有一
    师云。色法亦生即灭。心法经十五刹那不灭。
    今破此义也。若有住即非有为此第二纵破
    也。纵有一念未灭即一念是常。一念非有为。
    汝义无有一念常。是云何一念未灭。若灭已
    此第二就已灭义破。亦两。一正释二取意。正
    释云。灭是无所有。无有力能引起后。故非缘
    也。此句正顺偈文。又正是破过去不得为现
    在作缘也。若言灭法犹有此取意也。彼意云。
    前心虽灭而有引后之力存。此是数人过去
    冥伏有义。又是迦叶?义。作因不灭住过去。
    待果起方谢。诃梨破之云。此是失已复失。又
    是成实人成就过去义。破云。若前心引后之
    力不灭者即是常。如前罪心不灭。即常是罪
    心。便无有福。福常是福即无有罪。故云无
    罪福也。又汝有此力附在何处。若附心体即
    心体已灭。引后之力何所附耶。又若引后力
    不灭。即力常心体自无常。即分一心为二半
    常半无常也。又若续来不灭不灭是一。一那
    是次第缘。又大论不出二意。若念念灭不自
    固。则何能生后耶。若不灭则常。如地论真识
    义。则无次第缘也。若谓灭时能与作次第缘。
    此第三破灭时。文亦二。初取意次破。彼意云。
    灭时为缘。非已灭未灭故二难坏矣。生时为
    果。非已生未生故两难不成也。问彼家云何
    立灭时。答前心欲灭后心欲生。欲灭能动欲
    生。欲生为欲灭所动。故欲灭为缘欲生为果。
    灭时名半灭半未灭此第二破。文有三义。一
    点同破。二征经破。三防退破。点同破者虽
    立灭时还同已未。故半灭为已。半不灭同未。
    前乃是?已未。今为细已未也。又欲灭已灭
    即属已分。欲灭未灭属前未分。欲生已生属
    前已分。欲生未生还属未分。又欲灭未灭后
    果不得生。欲灭已灭无前为后缘后亦不得
    生。欲生未生前为谁缘。欲生已生何用前缘。
    成实义云。识灭时想生。想生时识灭。只是一
    时。今问。若生灭两时同是一时。亦生灭两法
    同是一法。即识想同是一识同是一想。若两
    法不可同一法。亦两时不可同一时。若同时
    而有两法。即离法别有时。又常云。识灭即想
    生。中间若空便是无心人。是故识想一时。今
    问。识灭则想不得生。想生则识不得灭。以一
    时故若一灭一生便是二时。常又云。心是体。
    善恶是心上用。今问。心非善恶亦应心非能
    缘。心是能缘心是善恶。彼答。心有时起善。有
    时起恶。不当善恶。今并之心亦有时能缘。有
    时不能缘。如小乘入灭定及入无余。即不缘
    大乘冥真即真即不缘也。汝若言心是善恶
    者。既断善恶亦应断心。心毕竟不可断。即心
    非恶恶自恶。若尔解自解心非解。若尔缘自
    缘心非缘。又如佛说下第二征经破。向作两
    关破之彼必不受。故引佛经明一切有为法
    念念灭。岂有欲灭未欲灭名第三灭时。问此
    引何经破。答净名云。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
    死。无量义经云。又复观察一切诸法。即时生
    住异灭也。汝谓一念中无是欲灭者。此第三
    防退破。恐彼闻引佛经明亦生即灭便改义
    宗。是故还捉彼义防其退也。山中云。此是长
    行第三涅??破四相也。今明。此乃破灭时中
    第三防退。非涅??破四相也。所言欲灭未欲
    灭者山中云。灭是灭相。不灭是生相。欲灭
    是异相。不欲灭是住相。又解云。灭是灭相。不
    灭是生住两相。欲灭是灭相所相法。不欲灭
    是生住所相法也。今依文并不如。此所言欲
    灭不欲灭者明有为之法。一念生时便有二
    义。一者始生。二者将灭。将灭之分名为欲
    灭。始生之分名不欲灭。但不欲灭语通故泛
    论四法。谓过去未来现在无为也。所以但释
    欲灭不欲灭者。外人闻引经破便欲避之。故
    释以示之。但释此二法而泛论余二。故不释
    余二也。又四法释四。二法释四。四法释四者。
    欲灭者现在将灭分也。不欲灭现在始生分
    也。灭者过去法也。不灭未来及无为也。二法
    释四法者如文。但取现在将灭为欲灭。除此
    以外皆是不欲灭也。是故无次第缘下第二
    结也。缘缘者第三破缘缘。今先叙破缘缘之
    意。无始来常有此心。即有能缘所缘。净名经
    云。心有攀缘即是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
    界。云何断攀缘。谓无所得。今求缘缘不可得。
    即是断众生病本令得解脱也。前立次破。解
    缘缘有五。一云。心是能缘。境是所缘。心境合
    说故名缘缘。二解云。心是能缘。复缘前境。故
    心名缘缘。第三解云。前境是缘。能生心缘。缘
    能生缘故名缘缘。从境受名。四解云。缘缘者
    是心缘之缘。即是果也。万法为心缘作缘。从
    果受名故云缘缘。根本集阿?酬际ψ鞔耸汀?br> 何以知然。大品云。因次第缘增上。而次第
    及增上既是果。则知。缘缘亦是果。故从果受
    名。即此论云。无相无缘。无缘是无能缘。无相
    明无所缘。故知。以心为能缘。万法为能缘之
    心作缘。故云缘缘。五解云。通别两举。所言缘
    者是生心之缘。谓别缘也。此缘复是四缘中
    之一缘是通缘也。故通别两举名为缘缘也。
    偈破中上半举佛说实相。下半明无缘缘。呵
    外人也。问前破两缘与今破何异。答前是纵
    破。今是夺破。夺破者明实相法中无此缘缘。
    诸法无性故无此增上缘。上纵破者纵有因
    缘为有为无。纵有次第为灭不灭。又前是就
    缘假。就彼外情求于因缘及以次第。今是对
    缘假。以佛正法对破邪也。问前破二缘何故
    曲碎穷之。今破二缘但总非耶。答本立四缘。
    两缘既坏后二易折。故但非之。又且前二缘
    于义亲密。故委悉破之。后二疏慢。故但总非
    也。又破因缘故无境。破次第缘是破心。既无
    心境云何有缘缘。今纵妄情言有故破之易
    折也。又前后二门相成。上明。既不得前灭后
    生。云何得缘境耶。即以前门成后。今明。既
    不得缘境云何得生灭耶。即以后门成前。又
    各逐义便。彼既立心前灭后生。宜一一就三
    世中责之。今立能缘所缘。故引实相毕竟空
    荡之。问破次第缘与破缘缘云何广狭。答常
    住佛智亦缘境而非生灭。故缘缘广也。问何
    物是缘缘耶。答凡夫六识缘于六尘。圣人真
    俗两慧缘一切境。并是缘缘义。如诸佛所说
    下第二破缘缘。上半牒正。下半破邪。真实
    微妙法者此法绝于境智。以绝境故无境可
    缘。绝于智故无有能缘。今引五事来证释之。
    一者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
    趣非趣悉皆寂灭性。岂有能缘所缘。二智度
    论释集散品云。缘是一边。观是一边。离是二
    边名为中道也。三影法师云。夫万化非无宗。
    而宗者无相。此明无境。虚宗非无契。而契之
    者无心。此明无智。故内外并冥缘观俱寂。总
    无境智也。四肇师云。法无有无之相。此明无
    境。圣无有无之知。此辨无心。无数于外无心
    于内。总结无境智。五摄岭大师云。缘尽于
    观观尽于缘。缘尽于观者凡夫二乘有所得
    大乘此诸缘尽于正观之内。以正观既生如
    此之缘即不生故。云缘尽于观。在缘既尽正
    观便息。故名观尽于缘。非缘非观不知何以
    美之。强名为中强称为观。问若无能缘所缘
    是实相者。今论主禀二谛教发生二智。则境
    是能生智是所生。智为能照。境是所照。应非
    真实也。答作如此解境智能所者亦被破。今
    明。论主因缘境智境虽生而无发。智虽照而
    无知。此境智即是非境智。故不被破。问现有
    能缘所缘。云何言无缘缘耶。答既言能所则
    不所。既言所能则非能。以能所是因缘因缘
    即寂灭。故知无能所也。长行为三。初明无缘
    缘。二释疑。三结无缘缘。就初又二。初法说
    次举譬。法说之中前明缘缘。次明无缘缘。有
    色无色者问何故列色无色等法。答即此色
    是缘缘。求此色不可得。故无缘缘。而不无缘
    缘义。今只明缘缘即是无缘缘。若无缘缘者
    云何得言缘缘空耶。只言色空岂得无色方
    空耶。若闻色自安置世谛。闻空置第一义。此
    是空者自空。不空者自不空耳。则是断常二
    见。今只是有者不有。岂得无有。只明空者不
    空。岂得无空。故知。空有不二。但破偏执定有
    定无。故言非有非无耳。成论十四种色。五根
    五尘及四大也。数人十一种色。谓五根五尘
    及无作假色也。无色者心及无为等总名无
    色。有形无形者形必是色。色未必形故数人
    有三种色。一可见有对色即青黄等。二不可
    见有对色谓五根等。三不可见无对色谓无
    作色。三种色中可见有对是有形。余是无形
    也。有漏者数人有缘缚相应缚名为有漏。无
    此二缚名为无漏。论人无相心名无漏。取相
    心名有漏。有为无为者三相所切名有为。无
    三相名无为。入于法性一切皆空者第二明
    无缘缘。问既有入法性。应有出法性。答有
    二义。就二门说之故名为出入。就差别门说
    故名为出。就无差别门说故名为入。二者约
    迷悟明其出入。以迷故名出。悟故名入。迷
    故言出实无所出。悟故言入实无所入。故华
    严云。一切众生入真实无所入。亦一切众生
    出真实无所出也。问谁是出法性人。答如萨
    婆多分别有色无色决定相者。即是出法性
    人也。无相无缘者无相无所缘。无缘无能缘
    也。譬如众流下第二譬说也。从流入海。海是
    流海。从海出流。流是海流。无有异流之海。无
    有异海之流。若有异流之海则海非流海。若
    有异海之流则流非海流。实法可信下第二
    释疑。疑有缘缘是佛说无缘缘亦是佛说。云
    何以无破有耶。是故释云。无缘缘是真实说。
    有缘缘是随宜说。所以用无以破有。问何故
    就此偈明权实耶。答此偈有二意。一者引正
    破邪。二者举实显权。偈既云真实微妙法。则
    知。有方便随宜法也。是故无缘缘下第三结
    破也。增上缘者解有二家。一云。谷牙生时万
    法不障。是以谷牙得生长增上。故万法为增
    上果作缘。故云增上。此从果受名。次解云。谷
    牙生时万法于牙各有增上胜力。如地有胜
    持空有容受。以万法各有增上之力。故当体
    受增上名也。增上缘有通有别。所言通者一
    切法不障一法。故一法得生则一切法为一
    法作缘。一法不障一切法。故一切法得生则
    一法为一切法作增上缘义。但增上缘通为
    无为。而果但是有为。又虽不相障而终取一
    时因果及前缘后果。无有前后乱相生义也。
    别者如眼识从眼根生眼根望识。但是别相
    增上缘。若如成实云从胜受名。故云增上。如
    空明等生而名眼识不名色识。以从胜受名
    故名增上缘也。破增上缘者然缘缘具摄一
    切法。若破缘缘则已破一切法竟。但纵外情
    更复破耳。偈为二。上半破下半呵。破有三
    意。一者缘果无性。由果有缘缘无性也。由缘
    有果果无自性。即无自性即无法也。二者缘
    果无定。如万法不障牙。牙是果万法为缘。今
    牙不障万法牙即是缘。万法为果。故知缘果
    无有定性。三善恶无定。如施不障人天。故
    是善因者。施亦不障三涂施则是恶因。故无
    定性也。故无有有相者一有是缘有。一有是
    果有。恐外云虽无定性应有无性因果。故今
    明。有性乃有因果。无性则无因果。下半呵者
    说有是事故是事有此是牒。不然二字则呵
    之。长行为三。初释偈。二结无增上缘。三释佛
    立有四缘之意。初又三。前牒下半。何以故下
    以上半释破之。有相无故已下还取下半呵
    之。是故无增上缘第二结也。问何故就十二
    明无增上缘。答细论十二相生实具四缘。一
    往?论十二相生正是增上缘。故就十二破
    增上缘也。又此论破四缘意欲显十二无生。
    上以破十二中三缘故。今破十二中增上缘
    也。佛随凡夫分别有无故说者。此释破立之
    意。轮主破之经不应明有。经若明有而须破
    者即是破经。故今明。若据理则无。但随凡
    夫分别故说有耳。佛说有无则明不二。汝但
    见二故是愚人。论主了达无二名为智者。汝
    见因缘能所二不信不二。即是破经。论主知
    佛意说二为令悟不二。即是申经也。问此中
    云何名分别有无耶。答若通约四缘则摄有
    为无为之体。故名有无。若偏据增上缘明有
    无者。有即是上是事有故是事有。无即是事
    无故是事无。盖是随凡夫分别十二是有无
    耳。十二本不生故不有。今亦不灭故不无也。
    略广众缘中此第三一偈结破。上半结下半
    呵责。青目意以前三偈总破为略。后四偈别
    破为广。古三论师不用青目注。而四偈破因
    缘。三偈破三缘。此七偈破四缘。名之为广。此
    下四偈结破四缘名之为略。什公云。会指无
    卷为略。散指亦无为广。河西道朗师破四缘
    为略。破六因为广。昙影云。破四缘合生法
    为略。四缘各生法为广。依?酬夹姆ň叽铀?br> 缘生。色法从二缘生。除缘缘及次第。非色非
    心法有二分。若无想定灭尽定从三缘生。除
    缘缘余非色不相应行如色说也。下半呵云。
    因缘中若无者。此是四缘中求果不可得言
    无。非是因中无果之无也。今且依青目意结
    上总别破者。发生下非缘决破意也。以广略
    就缘中求果不可得。当知缘中无果。以缘中
    无果非缘亦无。若二俱是无则不应俱生果。
    是以结破也。又所以结广略者欲生下半呵
    责故也。上虽破而未呵。夫欲呵者必须先腾
    其失方得呵失。故上半腾失下半呵失也。又
    有广略者望十二门论意。上总别破并是广。
    今略广则是略。以摄上总别为今略广。今略
    广为上总别故也。若谓缘无果下自上来是
    第一破四缘生果竟。今第二举非缘决之。问
    何故举非缘决之。答四意。一者明非有非无
    义。四缘中求果不可得。故不可言有。又不
    从非缘出故则果不可无。破有无二见显示
    中道故也。二者欲断执生之心。虽破四缘生
    而意终谓果从四缘生。此心不去。故举非缘
    决之。令计生心毕竟尽。三者欲防外人起邪
    见心。闻求四缘生果不得。便谓非四缘能生
    果。是故今明非缘亦不生。四欲令外人悟缘
    非缘不二。故俱破缘非缘生也。上半取意。意
    云。虽略广求四缘中果无。而果终从四缘生。
    若果不从四缘生。离四缘外更无复法。当从
    何处生耶。又眼见果从四缘中出。是故四缘
    必定生果。又缘非缘终有异。非缘既不生。缘
    则应生。下半举非缘决者。四缘中无果非缘
    亦无。则应等生。不尔应等不生。若等无而缘
    生非缘不生者。亦应非缘生而四缘不生也。
    问此举何处非缘以决之耶。答从初至略广
    偈已来。破外立四缘偈上三句竟。今此一偈
    破外人更无第五缘。彼谓世性等为第五缘。
    故非缘中无果。所以今举非缘决之。令知缘
    与非缘一切不生。又难其四缘生成非缘。此
    非缘亦不生果。又就四缘中互论缘非缘也。
    若果从缘生此是破四缘中第三结破。开为
    二别。初一行半结无所生之果。次半偈结无
    能生缘非缘。一行半为二。初五句结破果不
    从缘生。次一句结破果不从非缘生。五句为
    二。初四句列果不从缘生。次一句结果不从
    缘生。初四句为三门。第一句列所破门。第二
    句列能破门。下半列呵责门。若果从缘生即
    是上四缘生诸法。果即所生。缘是能生。总
    举一切能所也。是缘无自性列能破也。彼计。
    以缘有生果自性果有从缘自性。上总别二
    门求缘无能生之性。求果无所生之性。故云
    无性。又缘由果有缘无自性。果由缘有果无
    自性。又缘复赖缘缘无性也。又果生缘坏。缘
    则改变。故无性也。下半呵云。从无自性生
    者此意非是夺其自性。计其无自生。乃明都
    无能生所生性。云何乃于无生法中计有生
    耶。余并如文。影师释此二偈二意。初偈列品。
    次偈结品。二云。初偈缘无故果无。后偈果无
    故缘无。观长行如吾释也。长行破缘故说非
    缘实无非缘法者。一意云。外人四缘摄一切
    法尽。四缘以外无复非缘。而言有者盖是横
    计有耳。二意云。以破汝缘故缘成非缘。何
    处别有非缘而能生耶。问何以故缘非缘并
    破。但破果不破非果。答内外同见一果故果
    则无异。而内计从四缘生。外执从世性等生。
    故有缘非缘也

    中观论疏卷第三(末)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