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中观论疏卷第3_因缘品第一

      因缘品第一
    以此二偈叹佛下第二次明释八不。开为二。
    第一青目释八不。第二龙树自释八不。就初
    为二。第一总释两偈意。第二别释二偈。初
    问答释第二偈。从不生者以下释初偈。以此
    二偈者标二偈也。叹佛略说第一义者释二
    偈意也。龙树所以标二偈在论初者。有二种
    意。一为叹佛。二明第一义。叹佛者叹能说之
    人也。明第一义谛辩所说之法也。在义虽多
    唯有人法。故标斯二。又叹佛者明教用也。辩
    第一义者明教体也。教用谓显正破邪。教体
    即八不中道。又叹佛明二智中道。辩第一义
    明二谛中道。又叹佛明说教意。辩第一义正
    明说教也。二谛二智有二种之母。若二谛生
    二智即二谛为生母。二智为子。故璎珞经佛
    母品二谛为母也。若二智说二谛即二智为
    能说。二谛为所说二智为说母。智度论以波
    若望佛具二种因。即是二母。波若望佛能生
    于佛。即是生母。佛说波若佛是说母。然斯言
    有离有合。若合而言之二偈俱叹佛。初偈叹
    佛法身。法身即是中道。故涅??经以中道为
    佛。后偈叹佛应身。谓应身能为众生演说于
    教。又初之一偈明二身体。法身则俱离假实
    生灭。应身则不生而生。非灭而灭。离实生灭。
    故一八不具真应两身。后偈叹佛能为众生
    说此二身。灭诸戏论令一切众生得佛二身。
    故二偈俱叹佛也。二偈俱第一者初偈法第
    一。次偈人第一。初偈教体第一。次偈教用第
    一。又初偈明谛第一。次偈明智第一。正意初
    偈明中道。后偈明正观及经。此并明佛之中
    观经也。佛因中发观观辩于心演之于口。故
    云经也。若离而言之初偈正明第一义。次偈
    正明叹佛。问初偈具明三种中道。何故偏言
    正明第一义耶。答三种中道并是第一。以其
    最上莫过故称第一。深有所以目之为义。故
    偈中云。诸说中第一。则知。不偏主真谛。又
    云。八不虽具明二谛但第一义谛为本。故略
    明第一义。是以观十二因缘品初云。上以闻
    摩诃衍入第一义。今欲闻谷闻法入第一义。
    故诸佛虽依二谛说法意在第一义谛。又此
    八不正是第一义悉檀。故名第一。智度论释
    第一义悉檀。而引中论八不。故知。八不是
    第一义悉檀。问第一义悉檀是何等法。答南
    方云。是真谛顽境。北土称实相。亦是无知。今
    明不尔。智度论云。缘是一边。观是一边。因是
    一边。果是一边。乃至中偏虚实并是二边。第
    一义悉檀非缘非观非因非果。乃至非虚非
    实。故论云一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无名
    相中为众生故强名相说。随义目之对三悉
    檀故名第一义。待偏称中。形虚为实。能发
    观智称之为境。生观智之果。是故名因。故波
    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也。问何故偏明第一
    义悉檀耶。答三悉檀可破可坏。第一义不可
    破不可坏。今欲明究竟不可破不可坏。最上
    无过法。故明第一义悉檀也。又第一义悉檀
    是本。由第一义悉檀故发如实观。故有三世
    佛。为众生如实而说。故有十二部经及八万
    法藏。今欲令末世众生弃末寻本。是故偏明
    第一义悉檀也。师又云。此非世谛之第一义。
    乃是中道第一义耳。故仁王经云。有谛无谛
    中道第一义谛。所以明中道第一义者。虽牒
    八不明二谛。为欲开不二道。若不为开不二
    之道。诸佛终不说于二道。以道未曾真俗故
    名为第一。问曰诸法无量者第二偏释后偈。
    所以知初问答释后偈者答曰。略以八事破。
    以八不破不八戏论。故偈云。善灭诸戏论。破
    即灭也。此释定宜用之。就初前问后答。问从
    第二偈上半生。上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
    论。问意云。戏论诸法无量。如外道九十六
    内学五百论师。何故但说八事便能灭耶。此
    问凡有二意。一者将法以征不。法既无量。不
    亦应然。如病多故药亦应多。二者将不以征
    法。若不唯有八法亦应然。今何故法多不小
    耶。若法多不少。则破病不尽申教未圆。又
    有此问来者法门无量。云何止取汝所解八
    事。欲释一切大乘经耶。答曰法虽无量者。第
    二释法多而不少意也。在法虽多略说八事。
    则病无不破。教无不申也。总破之言亦是偈
    云。善灭诸戏论。诸是不一之名故也。不生
    者下第二次释初偈。即是释八不文。此文有
    二义故来。一者释上总破一切法。以无生
    无灭故余六事亦无。则二不遍破一切法。况
    复八不耶。二为释八不文故来。就文为二周
    解释。山中旧云。前周就第一义门释。后周就
    世谛门释。所以就二谛释者。诸佛说法常依
    二谛。八不既是佛说。亦是二谛。故就二谛
    门释也。前释第一义。后释世谛者。第一义为
    本。世谛为末。故前释其本。次释其末也。问何
    以知。前为第一义。后为世谛。答后云。世间现
    见故则知。是世谛。后既是世谛。则知。前是
    第一义谛。山中大学士道安法师处余年十
    九听之。彼人云。前第一义谛借生以显无生。
    故举诸论师生以明无生。次世谛则借无生
    以显生。故云后次万物无生也。举万物无生
    欲显成因缘生也。问上云。真谛破假生。俗谛
    破实生。若尔前破诸论义师计生。应是破假
    生后方是破实生也。答真谛则假实俱绝具
    破二生。诸论师则假实俱立。故破诸论师计
    生。则是明真谛中道也。初既假实双破。后则
    但破于实义。亦无失也。师又云。诸论师所计
    生于如来即是第一义。如经云。一切世谛若
    于如来即第一义谛。又二周释八不。同破一
    切有所得人颠倒定执。同申佛二谛中道。但
    初周总释。约为三根人作四对释之。后周别
    据一现事以解释之。所以为异也。又初周直
    释。后周证释。证释者外人闻初释不生而不
    信受。故举即目眼之事以显释之。故是证释
    也。又初周直明即事不生。次周明本来不生。
    故后文据劫初明不生及以不来出等。兴皇
    有学士云。初周破诸论师实生明不生。就世
    谛门释。次周始得从性起假息假明于真谛。
    故后就真谛门释。就初作四对释之。即为四
    别。初对为二。前正释不生不灭。次明摄法。就
    初文二。前释不生。次例明不灭。释不生为二。
    初牒不生章门。次释章门。不生者标章门也。
    诸论师下第二释章门也。就文为二。前释生
    次释不生。释生为二。初总明诸论师所计。次
    别出九计。问此论破迷大乘义。大乘人亦禀
    八不。云何乃明其计生耶。答彼虽言学大乘
    但作二谛定解。谓世谛自有生真谛自无生。
    佛只说生者无生。而彼谓生异无生。故须破
    之也。有所得人明生与无生。望无所得义并
    皆是生。是故破生也。又有所得人不知无生
    生。而作世谛生义不成。是故今破生也。又小
    乘论师执诸法决定有生。不信大乘无生。则
    障八不无生。今欲破于小乘障申八不无生。
    是故破生。生病既去则无生不留。故五句一
    无所依。问今申佛八不二谛中道。云何破诸
    论师生辩真谛中道耶。答此可两望之。若就
    佛二谛中道。则明因缘生即是不生。故名第
    一义中道。即显非是异生而有不生。即生者
    不生。故名不生。若就破迷教之病。则破诸论
    师计生义不成。不生自属外人。然后始得明
    因缘生即是不生。名为第一义也。师又云。佛
    只破众生横计生。故名无生。即名此为第一
    义。何处离此生别有第一义。论主今只申佛
    破生之教。故申第一义耳。亦言。破病故申教。
    亦可即是申此破故名申教也。问诸论师有
    几种迷耶。答诸论师不知生无生。故迷第一
    义谛。亦不知无生生。故迷于世谛。问今列
    诸论师。与前八谬何异。答前八谬是外道所
    计。为佛所破。今诸论师是内道学。为龙树所
    破。或谓因果一。或谓因果异者第二别列九
    计。就此文虽正破是内迷。今具明内外所立。
    以此论正破内傍破外故也。僧?胰宋揭蚬?br> 一体。卫世人执因果异体。勒沙婆明亦一亦
    异。亦一犹是属一。亦异犹是异。若提子明非
    一非异。非一犹是异。非异犹是一。故此中
    但列二家。则具含四执。佛法内根本二部。一
    大众部谓因果一。故变种子为牙。转少为老。
    二上座部明无转变义。故种灭于前牙生于
    后。少灭于前老生于后。则是因果异义。?酬?br> 同上座部义。成实同大众部执也。或谓因中
    有果或谓因中无果者僧?颐饕弧R挥淌怯小?br> 卫世辩异异犹是无。上座明二世有。即是因
    中有果。大众明二世无。即是因中无果。?酬?br> 同上座。成实同僧只。若言成实不同二世有
    无者是义不然。成实论文唯有二世有无两
    品。故知。破有立无同僧只义也。或谓自体生
    他生共生者问自他之外既有共生。一异有
    无何不尔耶。答互文现意也。外道计自性能
    生众生。众生若灭还归自性。自性即是世性。
    此是从众生种类还生众生。外物亦尔。佛法
    中如?酬即有源笊?麓蟆3墒荡永泶笊??br> 大。并是从自性生义也。他生者十二门论云。
    有外道。谓我自作五阴苦名为自生。或云自
    在天作名为他生。?酬既肆⑺?饕蛞蚬?R?br> 法生时万法不障。万法生时一法不障。亦是
    从他生义。成实云。学习顽境生于灵智亦是
    他生。又二世有义有果性。是自体生。二世
    无无有果性。一向假缘是他生义。共生者外
    道尼?b子计。未有天地万物。前有一男女。共
    和合生于众生。数人云。八相相扶共起。则
    展转相生。成实云。四微和合有柱。五阴和合
    成人也。并共生义。或谓有生无生者有人言。
    此是犹结上七计。七计不同不出有无。故总
    结也。今谓不然。此文称于或谓。则是别计。非
    结上也。次解云。有即是有因。无是无因。众
    计既多不可具举。是以最后以有因无因域
    之。亦不同此释。破如前也。今明可有两义。一
    者上七计明法体。此两执辩生相。如萨婆多
    及?称抨A婆提计法体外别有生相。故言有
    生。无生者僧只及即法沙门部明法体外无
    别有生相。故言无生也。又有生者计生相是
    有为。如数论也。无生者计生相是无为。如
    ?称抨A婆提也。二者上明果有无义。今明因
    有无。或谓因是有法。以有为因能生诸法。因
    是无法。以无为因能生诸法。故异有因无因。
    无因乃是无有于因。今明以无为因也。问此
    是谁义。答内外法中具有此执。外道中有二
    师。如服水外道。计水能生一切万物。即是从
    有生也。口力外道计太虚能生四大。四大能
    生药草。药草能生众生。此从无生也。佛法中
    亦有此计。如琛法师计诸法本来是无从无
    生有。即是无生也。地论人计本有佛性。从此
    能生万物违顺等用。谓从有生。又释。以世
    谛为体。真谛为义也。即有生也。真谛为体世
    谛为义。谓无生也。如是等说生相皆不然者
    第二释不义。又开三别。一总非。二指后。三结
    成不义。总非有三意。一明夫论无生者生宛
    然而无生。亦无生宛然而生。外人既不识生
    无生。岂识无生生。故生义不成。二者外人
    既不识无生生。颠倒横计有性实生。世谛之
    中亦无此生。故云不然。三者此之九计自相
    是非。如计一者破异执异者破一。则知。一异
    并是虚妄。故皆不成。问佛破八计生辩无生。
    龙树破九计亦明无生。与佛何异。答经云。四
    依出世当知如佛。以同悟无生故无异也。而
    开师弟子不同者佛说无生。论主申无生。是
    故异也。是事后当广说者第二指后破。即是
    释无生义。通而为论二十五品并是明无生。
    所以知然者破三相品云。求生相不可得。故
    名无生。次破住灭云。当知住法即是无生。灭
    义亦尔。故知求一切法不可得。即一切法并
    无生。若别而为言。自他共三计指龙树释八
    不偈破。因中有果无果指四缘偈破。因果一
    异指因果品破。有生无生指三相品破。生相
    决定不可得者第三结成不义。二谛中决定
    无实性之生。故云决定不可得。问如此生相
    云何不可得。答今且寄近事以晓远旨。就此
    中略破九家。若因果一则因自生因。果自生
    果。米自生米。饭自生饭。若异者米饭无有两
    体。云何得异。若饭异米而饭从米生。饭亦
    异土应从土生。若米异饭而生饭。土亦异饭
    何不生饭。若米中已有饭。饭中已有不净食
    不净物也。若米中无饭。虽复用米终不成饭。
    又米中无饭而生饭者。亦无衣物何不生衣
    物。若饭还从饭自体生。则不从米生。若米是
    饭他而饭从米生。米中无饭自体。待谁为他
    耶。若饭从饭体生。复从米生则二俱有过。若
    言饭从本无生者。则转无作有。若以有为因
    从有生者。有因复从谁生。是故九计决定不
    成。问外云决定有生。此是有生见。论主言决
    定无生。应是无生见也。答论主怀中未曾生
    无生。但为外人言决定有。求彼决定有无所
    有。故言决定无生耳。不灭者此第二破灭。若
    例上者亦应出诸论师种种计灭相。如九家
    不异。但生义已出不待烦文。此文意非是别
    破于灭。但明生无故即是无灭。凡有三意一
    相待破生有故灭有。生无故灭无。二者当有
    生时未有灭用。生义若废则无生可灭。三者
    以生类灭。无生计生既是虚妄。无灭计灭义
    亦同然。以无生无灭故余六事亦无下第二
    次明摄法。摄法者非是别破六事。但明以无
    生故即无有六。故摄六在无生之中。都是为
    显无生义。所以明无生义者。欲显八不无法
    不穷无言不尽。但明无生一句。尚无法不穷
    无言不尽。况具明八不耶。即是释上总破一
    切法也。问云何无生灭即无六事。答二义。一
    者生灭是有为。既无有为亦无无为。有为无
    为无故一切法毕竟空。二者因果相生此是
    世谛。世谛无故真谛亦无。二谛无故二智亦
    无。故一切法空便无六事也。问曰不生不灭。
    以总破一切法者。第二次释不常不断。前问
    次答。问有四意。不生不灭已总破一切法者
    此牒前也。何故复说六事者此问后也。前问
    疑不太少。今问疑不太多。前问见所不多嫌
    能不太少。即是见病多疑药少。今问论主以
    无生无灭故余六则无。见少药能治多病嫌
    不太多。若然者前问答明不不少。此一问答
    明不非多。即是折中说也。二者以后难前。今
    明不生不灭已足。而更说六者。前八事虽足
    亦应更说。若前八事为足不更说者今二事
    以足。不更说六也。三者若言不生不灭足不
    应更说六事。若更说六则六事不无。四者责
    上说。上明无生义。为成为不成。若成不应更
    说。若不成则诸法非是不生也。答曰为成不
    生不灭者此答。明不生不灭于义实足。而更
    说六者为成不生不灭义故耳。余之三难可
    以意知不须答也。就文为二。初标为成。次释
    为成。标为成者约法为言。无生已摄一切法。
    故菩萨唯得无生法忍。实不须说六。更说六
    者为人故说六耳。有人不受不生不灭者此
    第二释为成义。论主破诸法生灭明无生灭。
    外人闻此便不肯受。论主破诸法断常明不
    断不常。外人闻之则便生信。为成此人无生
    信是故说六。所以然者彼谓诸法有因灭果
    生。闻说不生不灭。即破其因果成阐提邪见。
    是故不受。若闻因灭故不常。果续故不断不
    失因果。是故生信。此人谓不生不灭与不断
    不常异。故作此计也。问何人作此计耶。答
    有二种人作如此计。一者僧?椅朗滥酥寥?br> 提子等立有因果义。闻说不生不灭。则谓无
    复因果。是故不受。若言因果相续不断不常
    则不失因果。所以生信。二者正是上九种论
    师及五百部义。智度论云。五百部闻毕竟空
    如刀伤心。毕竟空即是不生不灭。是故不受。
    若闻因果不常不断是故生信。预是得众生
    空。不得法空并作斯执。昙影法师述罗什言。
    亦作此解。彼云。不生则无法可寄。不常则法
    体犹存故受。无生难信不常易也。但须作此
    一释。更有异解者并不依文义。是人情自推
    斥耳。若深求不常不断即是不生不灭者。前
    句出外人谓异。汝谓不生灭异不常不断。是
    故信一不信一耳。今不常即是不生。既信不
    常。即应信不生。若不信不生亦不信不常也。
    有三。初标即次释即后结即。所以云深求者。
    明外人所以谓异者。以不深求故也。若深求
    之则知不异。何以故法若实有则不应无者
    次释即也。此释意明所不无异故能不无别。
    初句将灭配断。法若实有不可令无。而前是
    有后遂无者。当知是断。前有今无即断前有
    今无即是灭。若断即灭当知不断即是不灭。
    若前有性者此将生配常。前有生性当知此
    生即是于常。故知。不常即是不生。此中以
    体为性。下云。自性即是自体。是故说不常不
    断下第三结即也。问此文何故作斯释耶。答
    论其大意者法实有故堕断常。亦实有故堕
    生灭。不实故不断不常。不实故有何生灭。故
    知即也。问生灭云何是断常。答若兼论断常
    者神不灭。更受后身为常。神灭不受后身为
    断。盖是小乘中断常耳。今大乘中才起一念
    有所得心即堕断常。裁言有生即常。裁言有
    灭即断。如金刚波若云。若裁取人相即着我
    人众生。非但取人相着我人众生。若起心取
    法相即着我人。以佛弟子讳着我故举来显
    之。有人虽闻四种破诸法下释第三不一不
    异。问青目何故作四对释之。答详青目意。初
    破论师生明无生。显无生破一切法尽。而后
    更说三对法者。为上中下三种根缘。上根闻
    不生不灭不悟无生。若闻不常不断方悟无
    生。中根闻不常不断不悟无生。闻不一不异
    方悟无生。下根闻六种并不悟。闻一切法根
    本无来无出方悟无生。故知。初对正显无生。
    破病已周显道事足。但为三根人故说余六
    不也。就初文为二。虽闻四种破法者领前破
    也。犹以四门成诸法者此立后义也。此明不
    受前四破立后之四法。是亦不然者第二论
    主答也。又开四句。第一总非。凡有二义。一
    者明今虽立后四。已漏前四门中故不应立。
    二者前四既其虚妄。验后四亦非真实。若一
    则无缘若异则无相续者第二略破。释上总
    非。因果若一则不由因有果。亦不由果有因。
    缘谓缘由义也。又因果既一但有于果更无
    别因。故云一则无缘。缘犹是因也。异无相续
    者牙与谷种异。而牙续谷者牙与树异亦应
    续树。又因果若异因时未有果。则有所续无
    能续。若有果时则无复有因。则有能续无所
    续也。然异既无续。一亦无续。一既无缘异亦
    无缘。谷与牙异岂是牙缘。若尔树与牙异。应
    是牙缘。成实师云。假有即实义。有异实义。今
    问四微为成即实之柱。为成异实之柱。若成
    即实之柱即是实义。有何因果相成耶。若成
    异实之柱实与柱相离。云何相成耶。后当种
    种破者第三指后品。破一异处处有文。破相
    续现行业二品。是故复说不一不异者第四
    总结。有人虽闻六种破诸法下释第四对。此
    中但标立而不出破者。一则例上可知。二去
    来品近其文易见不烦破也。问来出中何故
    不举即事乃明根本耶。答此有深旨。上来六
    不不其现事。而惑者不受。今欲穷其根本都
    无来处无有出处。是故当知。无有生灭及以
    一异也。问破来出中何故但明外道立义。答
    此论正破于内傍破于外。以正破内故前三
    对广破。以傍破于外故后一对略破。又此是
    点同破。成实师有流来反去之义。地论师有
    乖真起妄之来息妄归真之去。如此来去悉
    同外道。今列外道即是破内。问云。何破彼义。
    答汝若有众生曾经得佛可言至本处。今既
    未有得佛者。云何言还至本处。彼解云。众生
    本有佛性。本有如来藏。为生死作依持建立。
    今断烦恼故得佛。故是还至本处。今问。为佛
    性自作佛。众生作佛耶。若言众生作佛者如
    经云。昔时鹿王我身是也。为鹿至佛耶不至
    耶。若至佛则犹是鹿。若不至佛鹿灭于前。谁
    作佛。若佛性自作佛者众生应不得佛。问经
    亦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若了悟还归无住。
    乃至颠倒从空而起。了悟还原本净。与外道
    何异。答若必定作此解与外道亦无异。但今
    明来无所从去无所至。盖是不来来不去去
    未曾二相也。复次万物无生下第二周释八
    不。生起如前。问青目何所承。而作两周释耶。
    答青目见论主因缘品一周就理解八不。去
    来品一周就事释八不。今影此意还作二周
    也。二周异义上以具论。今更略叙之。前周
    约为人释。此周显法释。前周为人者无生一
    句破病已周。显道已足。但为人受悟不周故
    须具说八不。此周显法者直显万法是不生
    不灭等也。释八不即为八。初为二。前总标
    总释。次别标别释。万物无生总标也。问何故
    唱万物无生。答禀教之流安置无生义谬。今
    欲周正无生。故唱万物不生。问何人谬耶。答
    五义。一者小乘不得法空。谓无为无生有为
    有生。又小乘人计有为无为异。智度论云。声
    闻法中不说生死即是涅??。唯大乘中说即
    是耳。今破此病故云有为无为一切不生。二
    者昔有不空假义。谓性实法是空故不生耳。
    因缘假不空故有生。今破此病故性之与假
    一切不生。三者心无之论谓心法不生耳。外
    万物有生。今破此病故云万物无生。初周约
    人辩无生。可是心无生。今明外物无生。故
    知。心之与境一切物不生。四者空假名义谓
    二谛异体。世谛自是生为体。真谛以无生为
    体。但不相离故言即耳。今对此病故云一切
    物即是不生。非是真不生也。五者真俗一体
    者终起二见。若闻有生安世谛三假之中。若
    闻无生即入真谛四绝之中。今泯其二见。若
    闻生即须知无生。闻无生即须知宛然生。故
    肇师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
    即神。何以故下第二总释无生也。乃举世间
    现见者。上标万物举境也。今释举智也。凡有
    三义。一无生之言难信。故举现释之。令其
    易解。然论主见无生者。此是现见生者无生。
    既见生无生即见无生生。见生无生是方便
    波若。见无生生是波若方便。外人不见生无
    生。亦不见无生生。故无二慧也。二者智度论
    云。诸论义师利智巧言。有能令无无能令有。
    恐龙树同之实是有生而言无生。是故今明
    现见无生非妄谈也。三者禀教之流闻说无
    生望崖不习。是故举近世事即是无生令取
    信。为易习而行之。故云即目所见皆是无生。
    汝可谛观察之。如大品云菩提易得耳。以一
    切法无生即得菩提也。问为是波若眼故见
    不生。为是世间颠倒眼故见不生。答释此语
    始终凡有五转。一者且开二辙。一者波若世
    间眼故见万物无生。颠倒世间眼自见谷生。
    故以无生灭智照无生灭境。生灭智照生灭
    境。无生灭智不见生灭境。生灭智不见无生
    灭境。故师旧语云。圣见凡所不见。不见凡
    所见。凡见圣所不见。不见圣所见。第二转意
    禀教之流闻于此言。便起二见。是故今明。波
    若之与世间更无有二。若见世间不生即名
    波若。见波若生便名世间。故波若世间更无
    二也。第三转意禀教之流闻向所说。便作一
    解同于外道。犹如一人亦父亦子。亦同地论
    师义。犹如一舍若有相心取则成妄想之舍。
    若无相心取则毕竟空舍。是故今对此病。明
    万物未曾是波若及以颠倒。亦何尝生与无
    生。约了悟名曰无生。于不了者目之为生。外
    道有一人两望成父子。地论有一物两观成
    真妄。今不同此说也。第四转意禀教之流便
    谓。若约了不了故成波若之与世间。若然终
    有一物可从二性。今对此病故明未曾有物
    及以不物。于物者为物。不物者为不物耳。第
    五转意境既如此。在心亦然。未曾心未曾不
    心。心者为心不心者为不心。故肇师云。心
    生于有心。像出于有像。肇又云。圣人了达诸
    法于外无数。于内无心。彼已寂灭。浩然大均
    乃曰涅??。问经中何处有世闻眼见语。而青
    目引之。答华严云世间净眼品。即是事也。世
    间眼见劫初谷不生者第二别标别释。即是
    举别释总也。问现见眼见此有何异。答亦得
    言异。亦得不异。言不异者现见如此。眼见如
    此。欲令分明故重说也。言异者现见语总。眼
    见语别。又现见语[贝*奈]。眼见语切。又现见举境
    就心。眼见偏就于心。又现见简因缘。故成
    论云。现见事中因缘无用。现见诸法无生。不
    假因缘证据方无生也。眼见简传闻眼亲。见
    无生非传闻所说。问既言现见无生。只应眼
    见现谷无生。何故远举劫初。答有二义。一
    欲穷生之本。本在劫初。本既不生。末岂生耶。
    二者欲显诸法先来无生。非今始无生也。问
    何故举谷耶。答世间共知。如云禾者二月种
    八月就。以调和时生就故也。季岁稔祀载并
    就禾立之。如禾下于为年。以一年知禾故也。
    岁者秽也。一年必为禾所秽。故禾边作之。一
    年念得禾为稔。一年得禾以为祀。一年载禾
    为载。又禾是资身本。显无生是成法身本。何
    以故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者前总标无生。
    此别释无生。又开三别。初明不离故不生。第
    二纵离即应生。第三明夺离故不生。此文难
    明。讲者多加以私意。遂不释文致成纷谬。今
    直释之使焕然可领。不复得从诸异解也。此
    文正是释劫初谷不生。而举今谷者将今谷
    显劫初谷不生耳。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者。
    此是因劫初谷有今谷耳。故不离。即是因义。
    既因劫初有今谷。则今谷有因故今谷有生。
    则知。劫初无因故劫初不生。意正尔也。若劫
    初有因则不名初。既其称初则无所因。无所
    因故不生也。问云何释眼见劫初不生耶。答
    眼见今谷有因。故今谷有生。亦眼见劫初无
    因。故劫初无生。此零然可解。第二句纵离
    则应生者。离劫初谷只是不因劫初耳。若今
    谷不因劫初而今谷得生者。亦劫初无所因。
    而劫初应得生也。而实不尔第三句夺离。眼
    见今谷不因劫初。而今谷毕定不生者。亦眼
    见劫初无所因。则劫初亦毕竟不生也。问若
    尔论主乃不许劫初生。许其今谷生耶。答今
    因劫初。劫初尚不生。今岂得生耶。盖是借今
    以破古。古既去今亦不存耳。是故古今毕竟
    无生矣。论文正尔。今就文外泛破之。古为
    因今为不因今。如其因今既未有。今何所因
    耶。又待后有初则后在初前。初在后后。若以
    古有今即是一时。何名今古。又当古时未称
    为古。至今无复古。云何待耶。又若待今则应
    在今。若不在今则不待今。又古因于今古无
    自性。无自性是则无古。又古更有古则无穷。
    无穷则无因。又古生今者为灭已而生。为不
    灭生耶。灭则无古。谁生今耶。不灭则常。问若
    无生应有灭有此一问者。可有四义。一者外
    人历法而立不必次第。第二无生对有灭名
    欹角并。三者本立有生。论主遂破生令不生。
    则生便灭坏。故应有灭也。四者生是法始灭
    是法终。既有物终。宁无物始。故致问也。答曰
    即答四问。若外人历法而立。内亦历法而破。
    若有无相对此犹是生灭相对。无生故无灭
    可对。无有故无无可对也。生若前有生成可
    坏生令灭。生本不成。何所灭耶。若有法始
    可有物终。既无物始。何有物终。问曰不灭应
    常者。成论者许相续是常。但非是实常耳。然
    实常则是实病。假常则是假病。终是病耳。但
    此问有总有别。总者上既明无生灭。即是常
    也。别者若有灭可非常。既不灭则应常也。答
    曰具?总别。若有无常可得有常。既无无常
    则无复常也。别答者应有四句。一以今难今。
    二以古难古。三以今难古。四以古难今。但文
    唯有二句。上两番以今难古。此文以古难古。
    若是常者种应不坏。现见种坏则古谷不常。
    问曰不常应断者问亦具总别。总者既无生
    灭无常。亦无不生灭常。岂非大断。别者若以
    种坏言不常者。此之种坏岂非断耶。总答意
    云。若有于常可得言断。竟无有常。何所断耶。
    别答若言断者牙不应续。以互续故知不断
    也。问此与他实法不常相续不断者。有何异
    耶。答此是他用今义。非今用他。如百论说。续
    故不断。坏故不常。问若今他俱有。有何异
    耶。答三义不同。一者此是两弹。非是双取。言
    其不常者明其非是常。非谓是非常。断亦尔。
    若他人明不断则便是常。不常则便是断也。
    二者此并是借外人义以破外人。借其种坏
    破其常见。借其互续弹其断见。不如常人有
    假实道理。三者明不常不断即是无生无灭。
    而汝谓不常不断为世谛。不生不灭为真谛。
    故不同也。问曰若尔万物是一亦有总别。无
    生无灭无断无常岂非万物浑然为一。别意
    既相续不断便相续是一。答曰有四意。一者
    谷若作牙则牙时无谷。如泥作瓶瓶时无复
    泥。今现见牙时谷犹在。故知。谷不作牙也。二
    者正破性义。谷守谷性不复作牙。牙守牙性
    不转作谷。若不守性则无谷牙。以无性故则
    无法也。三者谷体若灭是则无谷。以何作牙。
    谷若不灭常。是常法不得作牙。四者谷不
    作牙。牙不作谷。故云不作。作犹是也。问曰若
    不一则应异者问有两意。一者若不许谷牙
    相作。则谷牙有异。二者论主上借异破一。外
    便谓有异。答四意。一者就名难之。牙名谷牙。
    何得异谷。谷亦尔也。二者牙若异谷名谷牙
    者。牙亦异树应名树牙。此是俱异难也。三
    者牙若异谷牙从谷生。牙既异树应从树生。
    此俱生难也。四者牙若异谷牙能生谷。牙既
    异树应能生树。又责其异。若言异者牙在谷
    外则有东西之别。又若言异者应在谷内如
    果在器。既不如此。何名为异。问曰应有来者
    释不来不出。异三论师云。来应对去。但义
    相兼。举来兼去。显出兼入。欲示破义无穷。故
    云来出也。今谓可具两义。一者相兼如上出
    者还去至本处。宜以来兼去也。二者外人虽
    闻六不而终谓有谷牙。以世谛之法不可无
    故。是以最后两不领其大要。必谓有牙。若不
    从外来应从内出。是故次明不来不出。问叵
    有计内出者不。答外人见种生于牙便谓内
    出。见假水土时节人功而生故谓外来。又谷
    牙是众生业行所感为内出。复云。是那罗延
    天所赐。故云外来。以诸外道事彼天者。谓世
    间好物及男女等皆是彼天所赐。今破此事
    故云不来不出。又计外来是外道无因生义。
    计内出是内道有因生。如十二门论因果门。
    果于因缘中毕竟不可得。是破内道计有因
    义。亦不余处来。破外道无因生义。凡论有生
    不出斯二。是故最后两不摄之。文易明也。初
    之二不偏就古谷。明不生灭次一不偏就今
    谷明不常。次一不偏就牙显不断。一异两不
    总约牙谷。来出二不偏约牙辩。问曰汝虽释
    不生。此是第二章论主自释八不。问青目释
    与论主释此有何异。答大意是同。略有三异。
    一者青目具释八不。论主但释一不。二者注
    人生起八不次第。论主直释而已。三者青目
    次第释。论主括始领终。因缘一品明无生。释
    八不之始。去来一品明无去。解八不之终。此
    中前问后答。问意有两。一结前二生后。注
    人所以作此问答者凡有三义。一者恐子本
    不分。后人便谓偈与长行并是龙树自作。欲
    分令异故作此问。二者无生理深。恐不中诣
    故注人自谦仰推龙树。三者罗睺罗法师是
    龙树同时人。释八不乃作常乐我净四德明
    之。今青目据破病而释。今欲引龙树证同故
    生此问。又云。恐后不信注者之言。引龙树证。
    汝前虽破生明无生论主意何必然耶。今明
    龙树亦作此说。即我言可信。答曰诸法不自
    生者。此下正是论主自释八不。开为二章。第
    一因缘一品释八不之始。第二去来一品释
    八不之终。括始领终中间可类。释八不之始
    为三。第一两偈举四门释无生。问曰阿?酬?br> 下。第二外人立四缘证有生。果为从缘生下。
    第三破四缘显无生。旧分不诣。故今正之也。
    就两偈为二。初偈开章门。第二偈释章门。前
    牒八不即是标方等之中心。今之两偈吐龙
    树之妙悟。以龙树捡四句生不得悟于无生。
    既不受生亦不受不生。乃至不受亦不受。无
    得无依名无生忍。今为众生吐其所悟。故作
    四句觅生不得也。然直读此文未觉其妙。师
    子吼以此偈叹佛。佛能悟四不生即是大觉。
    又此四不生即是无相之相名为实相。凡有
    二种四句。一无自相等四。二无为自相等四。
    外道虽复破?未能除细。若无此四句不生。
    无犹得摄邪归正明实相耶。问前有八谬。次
    有九家。论主云何但破四句。答八谬不出有
    因无因。三句破其有因。一句破无因。则摄八
    在四。九计并计有因生。今三句破有因。则三
    摄于九。问谁执自生等四句耶。答众人立义
    多堕此四。如牙有可生之自体故自生。可生
    之理。可生之义。可生之性。犹是一例义耳。
    虽有可生理复假缘生。即从他生义。有可生
    理复假于缘即共生义。考此生远由无明。无
    明无因即无因生义。生既具四句。灭亦尔。如
    或有可灭之理故得灭。是自灭义。若假治道
    方灭是他灭义。有可灭复假治道谓共灭。从
    来无灭因今始灭。是无因灭义。问何故不破
    一异有无。而破自他共耶。答有三义。一者
    下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
    名。亦是中道义。外人执自性则具失因缘中
    假。若失其因缘中假则破一切法。是故命初
    破自即识因缘。识因缘即是中假。乃至有佛
    菩萨世间乐具也。二者破自即苞摄一切。以
    一切诸法无出自者指自为他。自无即无他。
    三者欲显一切法本自无生。以一切法本无
    其自体。是故诸大乘经皆明本自不生今亦
    无灭。所以不破有无一异者。自体生是有。他
    生为无。共生是亦有亦无。计一是自生。计异
    是他生。今破自他共则摄得一异有无也。第
    八有生第九无生还是有无。入自他门破。偈
    为二。上三句正破于生。下一句结明无生。上
    三句明无生即是中义。下明无生即是观义。
    为众生说之。即是论。论主闻八不即如说行。
    今此一偈即如行而说。自有中发于观观发
    于中。中发观者悟中道发生正观。观发中者
    众生见诸法是自是他。则非中道。今以观捡
    自他毕竟不可得。则是观察中也。又上三句
    明诸法无生。下句明无生忍。又上三句是境
    界性。次句是观智性。如是三波若等。万义
    可知。问云何不自生。答下长行自释。此既是
    龙树偈首。宜寄之游心。智度论释无生品云。
    以众生无生故诸法无生。悟二种无生故名
    无生法忍。众生无生者依此四门求之不得。
    是故无生。五阴内若有众生自体。可从众生
    自体而生众生。以五阴内无众生自体。云何
    从众生自体而生众生。又从众生自体而生
    众生。是则众生不假五阴。既假五阴。故知。
    不从众生自体生众生也。不他生者。惑者既
    闻不从众生自体生于众生则谓。假于五阴
    而生众生。五阴望众生则便是他。故是从他
    生义。今明。阴内若有众生自体。可望五阴
    为他。竟无众生自体。谁望为他。故不从他生。
    又五阴内无人假五方有。此是团空作有。又
    五内无人假五成人。五中无柱何不成柱。又
    五中无一能生一者。亦无有多何不生多。又
    五狗无师子何不生之。不共生者。惑者闻向
    二关求众生不得。便谓阴内本有众生自性。
    复假五阴而成。故是共生。今明。若是共生
    即合有二过。一从众生自体生众生过。二有
    无自有他过故不共生。无因生者惑者既闻
    众生不从自体生。复不假五阴他生。若尔则
    是无因而有众生。是亦不然。尚不从此二因
    生。岂得无因有众生耶。以四处求众生不得。
    故名众生无生。悟众生无生名众生忍。诸法
    无生者今略据二法。一因成法如四微成柱。
    类上四句责之不烦作也。二相待法如长不
    自长。待短故长。长非自生。短中亦无长。故
    不从他生。若短中有长则不名短。若自他共
    有长者具前二过。一有自待长之过。二短中
    有长之过。而长不自长。又不因短。不可无因
    有长。故非无因生义。如长短既尔。生死涅??
    等一切法皆以四门求之不得。以四处求法
    生不得。即是诸法无生。悟法无生名为法忍。
    问论主何以但云诸法不生。不云人不生。答
    法难破人易破。又法为人本。又此论正破内
    人。内人多计有法。又是略示一途。问若执有
    生四门求之不得。计有无生云何破耶。答破
    有多门。一者还用生破。若四门有生可有无
    生。四门生义不成。云何有无生乃至亦生无
    生非生无生。五句自崩。如此了悟方是无生。
    故智度论释无生忍云。不生不灭非共非不
    共是名无生法忍。二者既以四门求生不得。
    还以四门求无生亦不得。若自无生应不待
    生。以待生说无生。故知。非自无生。若待生
    说无生便是从他无生。而生无生本无二体。
    岂是他耶。共则有二过。无生不自因。复不因
    于生云何有无生。以四门求无生不得。亦生
    无生非生无生诸句坏。故于一切法心无爱
    着。则悟无生忍。就此长行唯释破四句生。未
    解第四句结无生。至后偈长行方乃释之。破
    四句生即成四别。就破四句生有离有合。离
    为四难。合成二关。四难者一理夺破。二二
    体破。三失因缘破。四无穷破。合为二难者前
    一为夺。后三纵关。无有从自体生者。佛法
    大小乘无有从自体生。小乘云。至竟无能生。
    用离等侣故大乘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
    生。今既大小不摄。故直拨之。必待众因者
    上标夺。今释夺也。又上明无自。今借不自以
    破于自也。问何故言必待众因耶。答外人但
    谓从己体一因生。今夺之万化藉于众因。岂
    独从自己一因生耶。所言众因者。一切诸法
    有三种因。一正因谓谷子。二缘因谓水土。三
    者生相因。既必待三因方乃得生者。岂从自
    体生耶。若从自体生者第二纵破。纵汝从自
    体生则有自体可从。有物从之。便成因果不
    同能所两别。何得称自。问今但转性牙成事
    牙。宁有两体。答若尔如隐名佛性。显名法身。
    但是一体。则不得称从自体生。故得一体则
    失其能从所从。不成生义。若有能生所生则
    生义得成。而失其一体。若离余因此第三失
    因缘破。此文若从自体生者。前责其一体成
    二体。今复破其二体责能生之体。为更有所
    从为无所从。若更有所从则从从无穷。堕第
    四难。若无所从即堕无因第三难。所生亦尔。
    若更能生他即生生无穷。若不能生则所生
    亦尔。此文若迥生者初难明无有自生必待
    众因。今明若不待因而自生者则失因缘。所
    言余因者如牙自从牙体。而生。则牙体以外
    悉名为余。谷则是其因。水土为缘。并不从此
    因缘生也。若生更有生是则无穷第四无穷
    难。无穷有五种。一遍从无穷。如谷内无牙能
    生牙者。一切物亦无牙亦应遍从众物生。二
    遍生无穷。谷内无牙能生牙者。亦无众物应
    遍生众物。三逆推无穷。牙既从谷。谷复从他。
    四顺推无穷。谷既生牙复生物。是则无穷。五
    常生无穷。以自体常在生无息时。此中无有
    遍生遍从二种无穷。若望更责二体则有逆
    推顺推两无穷。逆推是因无穷。顺推是果无
    穷。若就自体常有则是常生无穷。既本有自
    体而能生一牙者。此自体应更能生无穷牙
    也。以自体只是自性自性不可改。则应常生。
    如业品云。受于果报已则应更复受。汝若言
    自体生牙竟即灭无者。既已有还无。则应本
    无今有。体既本无今有。牙亦本无今有。何得
    从本自体生。若本有自体则是常。常故常生
    无穷也。此无因无穷二难具破由来二家义。
    第一家释无始无明云。以无有始于我者故
    名无始。此立无明有始义。破云。第二念从第
    一念生。可得有因。第一念既在初则堕无因。
    第二家云。无明无有始。故云无始无明。若尔
    第二念有始。初念复更从他生。此则无穷。自
    无他亦无者。前自中具有四以为两双。初双
    自而非生。生便非自。次双从则无穷。穷则
    无因。他生亦然。他而非生如牛马梨奈。生而
    非他如泥瓶蒲?K。既从于他。复有从。从则无
    穷。穷则无因也。三论破他有三门。一总门。一
    切法无非是自。自外无复有他。若破自即破
    他。二相即。如他于他即是自。破自即破他。三
    相待可解。共生则有二过。此破共有两。一者
    明无有共。本合自他名之为共。自他有故共
    有。自他无故共无。二者纵有共生便合两过
    为共过也。无因者问何人起无因计。答钝根
    人多起有因见。利根推斥起无因见。又有所
    得人计因即是无因。以其立因不成。虽言有
    因即是无因也。问山门有无因义不。答他因
    无因二唯是因。不得无因。不得无因岂成因
    耶。今只因是无因。故因无因不二也。问无
    因有几种。答有二种。一者计无有于因。故名
    无因。二者计有因是无因。如初章云。有有可
    有。有是自有。故不因无也。破无因事有四过。
    一常过。二理夺。三反并。四倒感果。常过者既
    不因缘合而生。亦不从缘离而灭。不生不灭
    故是常也。又虚空不从因而是常者。万物不
    从因亦应常也。是事不然者第二理夺破。道
    理之中非是无因。故大论云。诸法实有因缘。
    但愚痴故不知。如人从扇求风从木求火。岂
    是无因。无因则无果第三反并破。因无故果
    即无。亦应果有故因即有。若无因有果亦可
    无果有因也。若无因有果者第四倒感果破。
    理实应云无恶因得恶果。无善因得善果。而
    今不得尔者。持戒之人无地狱因。应生地狱。
    五逆之人无生天因。应生天也。复次如诸法
    自性。此偈望前偈可为三义。一者为利根唱
    四无生即解。今为钝根重论不自生义。又三
    偈可为三根。上根闻佛八不即悟。中根闻论
    主唱四不生便解。下根待释方悟。二者上破
    非因缘自生义。故直云不自生。今破因缘自
    生义。如?酬加凶孕浴6?僭瞪?9饰脑啤H缰?br> 法自性不在于缘。一切诸法自不出不假缘
    自及假缘之自。故两偈破之尽矣。三者初偈
    正破自他等病生。后偈则申因缘假生。故长
    行云。但众缘和合故有名字也。问何故不言
    初偈标章门。后偈释章门。答青目不作标章
    及释章故也。今若作标章门释章门者。此是
    第二解释章门。论主前开四句释八不。谓以
    论释经。今此偈释前偈。谓以论释论。此偈
    中但释不自不释余三。所以然者龙树牒八
    不释一。余七可明。上虽标四解一余三可领。
    问何故尔耶。答有四义。一者欲显一切法只
    是无生。一切有所得并是生义。佛虽说八不
    则束归一无生。如常云生起为生。只灭始起。
    何故非生。只生谢复是灭。故知。法起灭即是
    生。又一切法中皆有心生。假令言四绝之理。
    即有四绝心生。乃至闻想谓之言。即有想谓
    心生。故于一切法中皆有心生。今破生则一
    切想心不生。故悟无生法忍也。二者一切众
    生以有生故。则有老病死系缚等。今若息生
    则老病死便息。是故但明无生。三者生法既
    无。余七自坏。四者既开四门破生。余七亦
    类。今偈亦三义。一者欲明自摄一切法。若无
    自体则一切法无。二众缘中无自性。亦无余
    之三性。三无自可待。故无有三。如诸法自性
    不在于缘中者。此文可以三义释之。一约就
    缘假破。二对缘假破。三并决破。就缘假破者
    就众缘内捡无有自。如五阴内无人四微内
    无柱。尚无有自性。云何言从自性生耶。二对
    缘假者借于缘自牙两斥之。若有自性则不
    假缘。若必假缘则无自性。三并决破者既本
    有自体不假缘。有亦应自体本生不假缘生
    也。而言如诸法者。若诸法实有性而言无性
    者。则不如诸法。今实无性而言无性。故言如
    诸法也。则显外人计有自性不如诸法矣。又
    还就汝五阴缘中。无有人体性。故云如诸法
    也。以无自性故者下半非是破他。乃显不须
    破他耳。所以不须破他者以自无故他即无。
    即?此为破他亦得也。就缘中既无自性。指
    自为他即无他性。指自他为共即无共性。指
    有者为无即无无因性。此是切论无四句。并
    就果门辩无四句也。若奢论待于人自故有
    五阴之他。既无人自何所待故有阴他耶。合
    人与阴名之为共。竟无人自阴他。云何有共
    耶。人自因人复因于阴名为有因。竟无此二
    因。云何有无因耶。又作一势释此偈上半借
    缘破自。下半借自破缘。上半借缘破自。明
    有众缘则无有自。下半明无自故则无众缘。
    借缘以破自此是借有以破无。借自以破缘
    借无以破有。故云自无故他亦无也。又一势
    释此偈寄卷指显之。卷由指有故卷无自性。
    若言由指有卷故是他性者是亦不然。指望
    卷不得是他。以更无别体故也。若卷望指为
    他而卷由指。卷望柱是他应从柱有。故得他
    则失自。得自则失他。又卷于卷是自而卷无
    自性。指于指是自指亦无自性。无自性则无
    指。云何以指而为卷他。长行为三。第一释
    偈本。第二显偈意。第三追释前一句。就释偈
    中前解上半次释下半。诸法自性不在众缘
    中者。如人体不在阴中柱体不在微中也。但
    众缘和合故有名字者此有二。一为释疑故
    来。若五阴中无人体者。何故五众和合有人
    名。四微和合有柱名。既有别名。则知。别有自
    性。在众缘中。是故释云。但众缘和合故有
    名字耳。众缘中实无体也。二者此是借名以
    弹四家义。一外道计五阴中有实人。二犊子
    计我在五阴中。眼法在四大中。三?酬既四?br> 中有火性。四庄严云。众缘和合别有假体用。
    是故破云。众缘和合但有名字。无体用也。在
    体既无。名无所附。若破开善义云。汝五阴未
    合时未有人用。亦合即有人用。此用属众缘。
    何得离五别有人用。若别有用则是自性也。
    自性即自体者。此句释前章弹异计。前章破
    自体。今文破性。恐人不解。复会之。偈中言自
    性者。此是体性之性。非是理性之性。复有人
    执体而避性。复有避性而执理。今明性体理
    乃犹是异名耳。自性无故下释下半。有二意。
    一待自说他无自故无他。二者他即是自。无
    自即无他。若破自性他性下第二显偈意。应
    有问云。章门偈既具标四。后偈何故唯释自
    他。不释共与无因。答此问云。破自他即是破
    共。不须释共。有因尚可破。何况无因。故不须
    释无因也。又无因不无无。但无于因。故名无
    因。竟不见有因。何所无因耶。破庄子自然义
    云。汝因不自然得自然。则是相因。不自何名
    自然。又问汝有不自然则自然理不遍。若无
    不自然云何有自然。若言实是自然。但妄执
    成不自者。是亦不然。即此妄执亦是自然。云
    何有不自然。于四句求生不可得。此第三追
    解初偈是故知无生。以前未结撮故未得释
    之。今标释都竟始得解也。又欲发下救端。以
    四句无生则生义尽矣

    中观论疏卷第三(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