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中观论疏卷第2

    问曰何故造斯论下第二明造论意。龙树造
    论唯有偈本。自下长行皆是青目所释。就文
    为二。一问二答。问有二种。一因上生。二者
    孤起。因上生者上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
    论。既叹佛能开中道善灭诸戏论。若尔佛已
    显中道。已灭戏论。汝今何故更复造论。若更
    复造论则佛未显中道。未灭戏论。第二孤起
    问者凡有八意。一者佛经既无量。众生寻读
    犹尚不尽。汝今何故更复造论。若更造者将
    非屏于佛经开显汝论。二者佛言巧智深。众
    生寻读犹不能解。汝言不及佛言。智浅于佛
    智。寻读汝论岂得悟耶。若寻读汝论遂得解
    者则言智胜佛。三者如成实论立论品云。问
    曰。不应造论论佛语也。所以然者一切智人意
    趣难解。若佛自论可名为论。若佛不论余人
    不能论。龙树既未齐佛。何能论佛意耶。四
    者诸佛明见未来根性在世说经。预杜其迷
    逆开其解。斯事已足。汝今何故更复造论耶。
    五者马鸣等已造论竟。汝今何故更复造论
    耶。六者汝已造大无畏论。广明中实广灭戏
    论。中观已在其内。汝今何故更复造耶。七
    者凡造论者多有过失。显他之短明己之长。
    假使内无是非外观多过失故不应造论。八
    者龙树出世如佛重兴。外人不敢遮于造论。
    但未解造论所由故请陈其意。是故问耳。答
    曰下第二论文既长今悬答之。答第一问云。
    佛经已开中实已灭戏论。此但化益当时。末
    世众生亦更起戏论覆障中道。是故我今更
    须造论。答第二问云。正为佛经文言浩博难
    可寻究。是故我今略撮方等中心诸佛要观
    名为八不。则众生悟之为易。故下文云。诸
    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空。又
    佛在世时众生利根闻佛略说则悟。佛灭度
    后众生钝根待论主广[敲-高+??]乃解。如佛直说无
    生。龙树以种种门释于无生也。又佛随机散
    说。论主随义束说。为是因缘应须造论。答第
    三问云。佛虽智深言巧但末代根缘属在于
    我。是故经云。若缘不属佛佛不能度。今缘属
    四依。故四依度之。如阿难度须跋陀事经云。
    答第四问。龙树虽未齐佛少见佛意随力解
    释。是故无过。故成实论云。解者造论不解
    者止。答第五问。如经云。所应度者皆已度竟。
    余未度者为作得度因缘。则未来度之正在
    四依非佛所化。故须造论也。答第六问。马
    鸣造论自为马鸣之缘。龙树造论自为龙树
    之缘。不应责也。答第七问云。无畏之广自
    为广缘。此论之略自为略缘。不应难也。答第
    八问云。今造论者不为破他显己。但以慈悲
    所以造论。如有目人见无目者入深水火境
    若不悟之便非菩萨。今造论破邪显正意亦
    如是。答第九问云。如来在世说经有益。我
    今造论亦有深利益。答前孤起及因上生故
    有九问答也。就答开为二章。第一序佛出世
    说经意。佛灭度后下第二序龙树出世作论
    意也。问外人但问造论不问说经。今但应答
    其造论。何故答说经耶。答解有五义。第一
    明虽复答其说经即是解造论所由。以经是
    所论论是能论。若无所论则无能论。能论所
    论具足方名为论。二者先序佛说经意。即是
    佛说中经。后明造论意即是明论中义。故秤
    中论。此是论中经故名中论。三者论主引佛
    说经以并外人问。汝若遮我不听造论亦应
    遮佛不听说经。所以然者有佛必有菩萨。有
    经必有论。如白日潜光明月接曜。如来戢影
    菩萨舒晖。是故不应遮造论也。四者前序说
    经意。是经生于论。后序造论意。即是论生于
    经。经生于论者龙树禀于佛经发生二智。有
    二智方得作论。故经云。从佛口生从正法化
    生即其事也。云何论生于经。佛灭度后邪义
    障经亦令不复现。今破病申经即是论生经
    也。五者初序说经意。明众生所迷。后序造
    论意。即辨破能迷。若不辨经是所迷则不得
    明于能迷。既不得明于能迷则不得辨于能
    破。便无有论也。就第一序佛说经意中又
    二。第一明佛说小乘经意。又第二明佛说大
    乘经意。然至道未曾大小。但赴大小两缘故
    明大小两教。今因此大小以悟非大非小。所
    以前小后大者欲示一途次第。若就三轮初
    明大教。次辨于小。后摄小归大。今欲示从
    浅至深。故自小之至大。问前释云初序佛说
    中经。后明立论意。若尔但应明大乘经。何
    故辨小乘耶。答有二义。一者欲举小对大。如
    法华将欲叹今大先明昔小教。故云分别说
    诸法五众之生灭。大品见第二转法轮。以涅
    ??十三卷明今昔二法轮皆举小对大。二者
    此论具申大小。是故双牒佛说大小也。就说
    小中又开为二。一辨邪兴。二明说正。前亦
    是感后复亦是名应。就说邪兴为二。初别列
    八计。后总结过患。问众计非一何故止列八
    计。答有五义。一者虽有九十六种略说八计。
    如部虽有二十略明五部。二者此八计是众
    计中大。列大则小可知。三者八计之中前二
    计人。后六执法。举法人则总摄一切。四者
    前计二天所说。后六计人所说。人天该罗众
    异。五者八计之中七为有因。一为无因。有因
    无因具摄收万执。问八谬何故偏列计生。答
    凡有二义。一者生为万化之根。若伐其根则
    枝条自坏。二者上列八不则明于药。今叙八
    生次陈其病。若无八生之病则无八不之药。
    良以诸法未曾生与无生。问若唯破生明无
    生即但有破性。明空无本性空也。答为破性
    本不空故言本性空耳。穷考法实非空非不
    空。何破不破。又所以明八计生者。以失诸
    法无生故横计八生。上标八不题其所失。今
    叙八生正陈其失。问下文乃明破八计生辨
    十二因缘生。此是破生说生。岂关破生明无
    生耶。答后说因缘生凡有三义。一者破外道
    生。即应为说大乘本性无生。但为倒情既重
    不堪闻说大乘本自无生。故权说小乘因缘
    生义。此是以轻倒用夺重倒。以[打-丁+屑]出[打-丁+屑]义也。
    二者欲显外道具有二迷。一迷大乘本自无
    生。二迷小乘因缘生义。三者显外道复有二
    迷。一迷第一义谛本自无生。二迷世谛因缘
    假生。自在天生者此中列计具足三宝。有人
    言即僧宝也。自在天谓佛宝也。万物从自在
    天生。作此说之即是法宝也。问三论列彼二
    天有何异耶。答此中所列是佛所破缘。百论
    所列是提婆所破缘。十二门论所列是佛灭
    度后小乘人所破缘。是故异也。又此中论所
    列为明法义。百论所列为明人义。十二门论
    所列通为明人法义。以自在天能造作万物
    即是作者名为人义。六道之苦是自在天所
    作。名为法义。故十二门论破作者门具破人
    法。问云何名从自在天生。答如十二门论说。
    自在天变化造作万法。万法若灭还归彼天。
    自在天三品苦行。下品苦行生腹行虫。中品
    苦行生飞鸟。上品苦行生人天。故生六道故
    有三种苦行。此天面有三目。骑白牛手执白
    拂。又言。头戴日月手执髑髅。并出他经。涅??
    明。第五迦罗鸠驮计自在天生义。韦纽天者
    影师云。前天色界之顶。此天是欲界之极。问
    自在天三品苦行生六道。今云何生耶。答劫
    初之时一切皆空。有大水聚。十方风起能令
    波。波相次风风相持。水上有一人。千头二千
    手足。化从水生。名曰韦纽天。此天齐中有
    一千叶莲华。中有光如万日俱照。有一梵王
    因此华生。亦放光明如万日俱照。梵王作念。
    此处何故空无众生。作是念时光音天子命
    尽之者应生此土。有八天子。一时化生。此
    八天子心念。我从梵王生。梵王亦念。我生此
    八天子。从八天子生天地人民万物。八天子
    是众生之父。梵王是八天子之父。韦纽是梵
    王之父。韦纽手执轮戟。有大威势故云万物
    从其生也。问智度论列三天。二天如上列。第
    三名鸠摩罗伽天。鸠摩罗伽者此言童子。天
    以其是初禅梵王。颜如童子故以为名。亦那
    罗延天。那罗延此云生本。以其是众生之本
    故也。中百二论何故但列二天。答凡有二义。
    一者外道明有三天者。即是彼家三身。自在
    天为本。如内法身佛。应为韦纽。如内应身佛。
    韦纽齐中化为梵王。如内化身佛也。智度论
    具明三身义。所以列三天也。彼家复有真应
    两身义。故中百二论但列二天。二者列二天
    摄得三天。以韦纽齐中即有梵王。故不须列
    第三天也。从和合生者凡有四义。一者其人
    推求诸法不应从二天生。所以然者若万物
    从二天生者。二天复从谁生耶。故现见四大
    和合有外物生。父母和合生于众生。所以言
    此执为谬者以其但见缘因不识正因。正因
    谓远由业行。盖是见近不见远是故为谬。二
    者诸法从众因缘生。无有从一因生义。上计
    从二天生者。是从一因而生故不同上说也。
    三者诸法从平等因生。平等因者谓。因能生
    果因复从因。故名平等。自在天等但能生他
    不从他生。故非平等因。四者提婆论中明。有
    一外道计。未有天地本有一男一女。从此男
    女生一切人物。故云和合生也。从时生智度
    论明。时有二种。一者时体是常。但为万法作
    于了因不作生因。是故此时名不变因。不变
    因者谓常相因也。二者谓别有时体。能生万
    物。故为万物作生杀因。如偈云。时来众生
    熟时去即摧朽。时转如车轮。是故时为因。开
    善谓。三相是时。能生万法。与此大同。从世
    性生者即是冥初外道。以神通力见八万劫
    事。自尔之前冥然不知。谓此一冥为诸法始。
    故云冥初。一切世间以为本性。名为世性。成
    论师辨无明流来。地论者执乖真起妄与此
    相似。从变生者。变生者变有四种。一神通
    变如变石为玉。二性自变如少变为老。三
    遇缘变如水遇寒则变为冰。四者外道谓别
    有变法能变生万法。如阿?酬贾掷嘁岳嘤?br> 众生。若执虎变成人鹿变成佛亦犹此执之
    例。然将外道难。数论亦难。何故六道众生
    别有种类。而万法无耶。又若众生别有种类
    万法无者。亦众生别有生法万物应无生。又
    众生自有变异法不须变法变之。亦应自有
    生不须别有生法生之义。若答云四相中已有
    异相。相即是变法者。与外道别有变法变于
    一切有何异耶。从自然生者外道推求诸法。
    因义不成故谓万法自然而生。但解自然有二
    家。若如庄周所论明有之已生则不须生。无
    之未生复何能生。今言生者自然尔耳。盖是
    不知其所以然。谓之自然。此明自然有因自
    然无因。二者外道谓诸法无因而生名为自
    然。故经云。?头自尖飞鸟异色。谁之所作。
    自然尔耳。成实者谓。无明元品之惑托空而
    生。皆无因之类也。微尘生者外道计。至妙
    之色圆而且常。聚则成身散则归本。天人六
    道莫不由之生。数论师云。以细色成?色。而
    邻虚最小。与此执略同。罗什师云。佛不说有
    极微。若说极微即堕边见。但说一切色若?
    若细皆是无常苦空无我令人得道。以诸论
    义师自说有极微色耳。有如是等谬下第二
    总结过患。所以须总结者凡有二义。一者略
    上虽列八计未辨邪正。今欲明此八计是邪
    非正。故须总结之。二者为欲摄法。上略明
    八计则是总摄众邪。故须结也。有如是等谬
    者有二。一不识实相无生而计有生。是故为
    谬。二者不识诸法从因缘而生。谓从八种而
    生。故名为谬。然有此身心。已是颠倒。于中
    更复起邪。既是倒中之倒。所以秤谬。堕于无
    因邪因者凡就此文有三义。一者若就正义
    无如此因故名无因。于彼邪心谓有名为邪
    因。此迷悟合名也。二者即邪因之计具邪因
    无因。万物从自在天生。是邪因。而自在天
    不从他生。是无因义。三者前六后一名为邪
    因。自然一计谓无因也。问何故八计之中不
    以邪因为一类。无因为一类。而前列六计邪
    因。次列第七无因。后列第八邪因也。答示外
    道所计虚妄。初立有因推因义不成。次执无
    因推无因不成。还执有因。是故前后相间列
    也。断常者有因是有故名为常。无因是无故
    所以名断。又从因生果即是本无今有。必已
    有还无故名为断。无因有果此则为常。初义
    就因明断常。后义就果明断常。三者邪因是
    常而果无常。故是断常。无因是无故断。有果
    是有故常亦具断常。邪见者邪见有二种。一
    别邪见。谓拨无因果非此中所明。二通邪见。
    以其所见不正故名为邪。即今文是也。问无
    因邪因五见中何见所摄。答身见者计有于
    我。边见者执我断常。见取是正诸见。戒取
    谓非道为道。邪见拨无因果。此无因邪因非
    四见所摄。四见所不摄者属通邪见。又有数
    论师云。邪因属戒取摄。即苦谛下戒取。然
    戒取虽明非道为道。但此是略举其一。非因
    计因通属戒取。无因是集谛下邪见所摄。以
    拨无集谛因故也。有人言。非因计因如计微
    尘为因。此是执果为因即是迷果。如计杌为
    人正是迷杌故属苦谛下通邪见摄。实有集
    因而拨言无因。是集谛下别邪见所摄。种种
    说我我所者外道有二迷。一者迷法无生。二
    者迷人无生。上来明不知诸法无生横计有
    生。故是迷法无生。今是迷人无生也。迷法
    无生堕无因邪因。迷人无生堕即阴离阴。又
    有外道。非但迷我无我。亦迷无我我。以迷二
    无我谓迷第一义谛。迷于二我谓迷世谛也。
    不知正法者自上以来叙其能迷。此之一句
    明其所迷。所以计人及法者以不知正法故
    也。佛欲断如是等下第二明佛出世破邪显
    正。即是辨应义也。问前既是邪即应障佛。云
    何感佛。答有二种邪。一者若邪定不可改便
    障于佛不得感佛。故法华云。入邪见稠林于
    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二者本
    习正教。中途逢邪缘起于邪迷。此邪将灭。正
    观将生。是故感佛。故智度论云。恶将灭善将
    生。是时见佛闻法也。江南广明有三种感。一
    者未来感佛如上。二过去感佛引法华云。我
    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三现在感佛如胜?
    云。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也。问他亦云恶
    将灭善将生。与今何异。答此是龙树旧义
    他取用之。故非他义也。又他言。有恶之可灭。
    有善之可生。今明。诸法本性清净未曾善恶。
    亦非生灭。但约倒情虚妄故有恶生。倒情若
    歇秤之为灭耳。实非定有生灭也。就文为二。
    一明说教意。二正明说教。就说教意中凡有
    二意。一者破邪。二者显正。佛欲断如此等
    诸邪见即破邪也。令知佛法故谓显正也。此
    是对邪所以说正在邪若去正亦不留。至论
    道门未曾邪正。先于声闻法中下第二正明
    说教。前说教意。谓内智察缘即知病识药。今
    外吐言教谓应病授药。问前云佛欲断邪见
    令知佛法。今云何乃言于声闻法中说十二
    因缘。答凡有二意。一者是内外相对。前明
    诸外道法。今总辨五乘之教。悉名佛法。所以
    声闻教亦名佛法也。二者前云令知佛法者
    此就佛本意。诸佛本意但为大事因缘明于
    佛道。今为钝根之流不堪受佛道。故于一佛
    乘权说小乘教。故前据于本实。今约于末权。
    不相违也。依此义即具三轮。令知佛法即根
    本法轮。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谓枝末
    法轮。后为说大乘。是摄末归本教也。以经
    具三轮。论申于经亦具三轮矣。声闻有四种。
    如法华论说。一决定声闻。谓本习小乘证于
    小果。二退菩提心声闻。本发大心退大取小。
    三增上慢声闻。未得小果谓得小果。四应化
    声闻。方便示现。总此四种名为声闻也。又所
    以名声闻法者。此欲明声闻菩萨两藏相对
    小乘名声闻藏。故云声闻法。大乘名菩萨藏。
    故名菩萨法。问小乘有声闻缘觉二人。何故
    偏名声闻法。大乘中有佛菩萨。云何独名菩
    萨法耶。答立二藏名者此是立教名也。夫立
    教之意正为禀教之人。缘觉不禀教。声闻禀
    教。故名声闻藏。菩萨禀教佛不禀教。故名
    菩萨藏。问法华经言为声闻说四谛。今云何
    乃说十二因缘。答经有通教别教。法华明其
    别教。涅??经云十二缘河三圣俱度。此是通
    教。此论正辨其正意。俱度之义。所以菩萨
    声闻同观十二因缘也。又十二因缘即是四
    谛。略因缘为四谛。广四谛为因缘。故十二相
    生名为苦集。还灭之义名为灭道。问乃知。教
    为通别。今何故就通不取别。乃知。因缘即
    四谛何故辨因缘不辨四谛耶。答夫论设教
    因病而起。经云。众生病有三种。一贪欲病。
    教不净观。二?恚病。教慈悲观。三愚痴病。教
    因缘观。今此八计正是愚痴。故说因缘。若说
    四谛者此是药广而病狭。以四谛遍破三毒
    故则药病不得相秤。是故说十二因缘。问经
    云。因缘甚深。愚人云何能解。答此非牛羊
    等痴。乃是世智辨聪邪推僻执计无因邪因。
    故名痴耳。问青目自作此释为有所承。答智
    度论释般若无尽品云。为破世间无因邪因
    故说十二因缘。青目引彼释此也。问云何十
    二因缘治上诸计耶。答上来诸计凡有五句。
    今次第治之。以不识因缘故名为谬。若识因
    缘不名谬也。过去二因生现在五果。现在三
    因生未来两果。治无因也。此十二因缘名为
    正因。即破微尘自在之邪因也。十二相生不
    断不常。以因坏故不常。果续故不断。即破
    断常也。若见十二因缘名为正见。故四谛品
    云。若见因缘法是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则
    破邪见也。但有十二不同无有一我。若有我
    者应有十三。既无有我亦无我所。故说十二
    破我我所也。又为已习行有大心者。下此第
    二明佛说大乘教意。即是说八不。意明说八
    不为大乘人。不为小乘人。八不是大乘教非
    小乘教也。就文为二。初辨教缘。即是感。次辨
    缘教。即是应。问前感应与此何异。答前明邪
    感正应。此是小乘感应。亦是远感应也。今
    是习无生之缘感无生之教。是大乘感应。亦
    是近感应也。问此犹是前小缘转悟入大乘。
    别有大缘耶。答具有二义。一者别有两缘。前
    赴小缘而说小法。今为大缘而演大乘。二者
    犹是前人初即从邪入正。今即回小入大。故
    望法华经意者有二种菩萨。一直往菩萨。二
    回小入大之人。即此事也。已习行者无量劫
    来习无生观。故法华云。有佛子心净柔软亦
    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也。有大心者
    前明过去久习。此明现在大心。又向虽言久
    习或可习小。故今简之明有大心也。堪受深
    法者虽发大心。或未能堪受深法。故大品如
    化品云。为新发意菩萨说生灭如化不生不
    灭不如化。为久行大士辨生灭不生灭一切
    如化。即如今辨一切无生也。以大乘法说因
    缘相下此第二明缘教。就文为二。初正辨教。
    次引经证。一切法不生者小乘人云。无为无
    生有为有生。非一切无生。今明。有为与无为
    一切不生也。故大品经云。虽生死道长众生
    性多。菩萨应如是正忆念。生死边如虚空。众
    生性边亦如虚空。是中无生死往来。亦无解
    脱者。以生死本自不生故无往来。既无生死
    之往来生何所灭。故名为涅??。故无解脱。所
    以生死涅??毕竟皆空。故一切无生。又涅??
    本自不生。生死亦本自不生。故名一切不生。
    毕竟空者若有生有不生则非毕竟空。以一
    切无生名毕竟空。问何故言毕竟空耶。答涅
    ??经云。菩萨犹如香象。彻十二因缘河底。所
    言底者名为空相。今欲简异兔马故有此言。
    如般若中说下第二引大品无尽品证也。问
    此论遍申众经。何故偏引般若。答有六义。一
    者智度论云。三藏中未说菩萨行。般若中正
    明菩萨行。即波若是大乘之初。正对小乘故
    偏引其初也。二者般若明于二道。一般若道。
    二方便道。盖是三世诸佛法身父母。故智度
    论云。于一切大乘经中最为深大。故偏引之。
    三者又般若正显实相破洗颠倒有所得。开发
    正观灭诸重罪。入道为要。故偏引之。四者昔
    江南大令般若师云。般若名为得道经。以其
    得道正由实相故也。五者山中大师云。智度
    论虽广释般若。而中论正解般若之中心。故
    偏引般若。所以然者中论正明实相中道。令
    识于中道发生正观。大品亦正明实相。因实
    相发生般若。以明义正同故偏引之。六者又
    盖是趣引一文不应难也。观十二因缘如虚
    空不可尽者。此中具明五性及三种般若。品
    初已解释竟。言不可尽者凡有三义。一者十
    二因缘如虚空。虚空即是实相。由观实相发
    生正观。故有三世诸佛。过去佛观实相发生
    正观。实相不可尽。余二世佛亦然。故无尽
    品云。过去佛学是般若得成佛。而般若不可
    尽。二世佛亦然。二者实相若是有无四句此
    即有尽极处。名为有尽。以实相绝有无四句
    无尽极处。故名不尽。三者二乘灭十二因缘。
    即是尽义。以二乘灭十二因缘则是但见于
    空。不见十二因缘即是中道佛性。今正对二
    乘明菩萨。知十二因缘本自不生今亦无灭。
    故言不尽。即此十二因缘不生不灭是佛性。
    故菩萨坐道场时即见佛性也。佛灭度后下
    第二序龙树作论意。分为四别。第一明时节。
    第二明钝根。第三明迷教。第四明作论破
    迷。解佛灭后不同。部执论云。一百一十六
    年分为两部。一上坐部。谓佛毕竟涅??。此小
    乘执也。二大众部。谓佛虽般涅??而不般涅
    ??般之言入。涅??言灭。此明应身虽灭法身
    常存。宋代二师同两部义。彭城竺僧弼作丈
    六即真论云。如月在高天影现百水。水清则
    像现。水浊即像隐。缘见有生灭。佛实无去来。
    此略同大众部义也。次彭城嵩法师云。双林
    灭度此为实说。常乐我净乃为权说。故信大
    品而非涅??。此略同上座部义。后得病舌烂
    口中。因改此迷。引悬镜高堂为喻。像虽去来
    镜无生灭。然境虽起谢而智体凝然。问佛为
    有应法起息应名灭。为无应法起而云灭耶。
    答自古爰今凡有三种释。开善藏师用弼公
    义。众生于佛法身上见有生灭。佛实无生灭。
    故经云。慈善根力令彼见之。五指实无师子。
    庄严?F法师云。别有应法起。故以本垂迹为
    生。息迹归本秤灭。如经云金翅鸟王上升虚
    空。高无量由旬。观彼水性及见己影。即其
    证也。招提琰法师云。具有二义。今明正为
    异论纷纶。或言实灭。或言不灭。或言有应法
    起。或言无起。并是诤论。是故龙树出世破之。
    诸见若息然后乃识因缘假名。无方大用非
    起非不起。非亦起亦不起。非非起非非不起。
    适缘而用具诸善根。虽具诸义亦不同他说。
    盖是起无所起名为不起。不起而起名之为
    起。不可闻起定为起解。闻不起定作不起解
    也。问由佛灭度故众生起迷。佛若不灭则不
    起迷。即咎在于佛。答智度论云。佛有三时利
    益众生。一为菩萨时。二得佛时。三灭度时。
    华严经云。欲令众生生欢喜善故现王宫生。
    欲令众生生恋慕善故示双林灭。既云三时
    利益物。故知。缘自起迷佛无过也。后五百岁
    者问释迦佛法凡有几年。答出处不同。今略
    引六处从小至多。一者俱舍论引经云。释迦
    佛法住世千年。所以然者释迦过去世为瓦
    师。值过去释迦佛。而过去释迦佛法住世千
    年。因是发愿。未来作佛亦名释迦。佛法亦
    得千年。此言千年者但说正法不论像法。二
    者摩耶经云。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合一
    千五百年。三者真谛三藏引?称派吃啤F叻?br> 法住世久近不同。迦叶佛法住世七日。?槟?br> 含牟尼佛法住世六十年。?榱舸逋苑鸱ㄗ?br> 世十二年。释迦牟尼佛精进力故法住世二
    千年。问若住二千年何故摩耶经云一千五
    百年。答不相违也。二千年者此据其本。一
    千五百此约其末。佛法本应二千年。为度女
    人出家损正法五百年。故唯有一千五百年。
    问损五百年。为迫失为不失耶。答凡有三释。
    一云。迫失即是引摩耶经为证。二解云。此五
    百流入像法。此解无所出。三释云。尼修八敬。
    故还复千年。出十诵律文。四者大集经明六
    种坚固。初五百年得道坚固。次五百年多闻
    坚固。次五百年三昧坚固。次五百年塔寺坚
    固。次五百年鬪诤坚固。次五百年愚痴坚固。
    此即三千年也。更捡彼经取定。五者善见??br> 婆沙二十二卷云。初千年得阿罗汉具三明。
    次千年但得罗汉不得三明。次千年得阿那
    含。次千年得二果。次千年得初果。五千年
    已后但剃发着袈裟而已。更不得道。六者外
    国只洹精舍铭出在古涅??经后载之。云佛
    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天竺朝夕众
    中恒唱此事云。佛法若千年已过佛法欲灭。
    老死至近宜须精进。此即佛法一万二千年
    也。后五百岁者此是五百岁后耳。智度论释
    信毁品云。佛灭度后五百岁后有五百部。则
    其证也。像法中者初五百为正法。后五百岁
    即属像法。问佛二月十五日般涅??。四月十
    五日结集三藏。界内有千人。名上坐部。界外
    万余人。名大众部。尔时但有二部名字。以执
    义未异故至一百十六年分成二部。乃至三
    百年有二十部。既有诸部异计。云何名正法。
    答睿师作喻疑论云。前五百年得道者多。不
    得道者少。无相是非。故名正法。后五百年
    不得道者多。得道者少。但相是非执竞盈路。
    故名像法。此释从人以分像正也。次慧义法
    师杂门论云。前五百年多说无相法。少说有
    相法。故名正法。后五百年多说有相。少说
    无相。故名像法。此从法以分之也。以此释望
    即时讲说人多有分别。作有所得学。不专心
    学无所得观者。盖是时节数之然矣。问龙树
    于像法中何时出耶。答睿师成实论序述罗
    什语云。马鸣是三百五十年出。龙树是五百
    三十年出。摩耶经云七百年出。匡山惠远法
    师云。接九百年之运则九百年出。具如玄义
    中释。问经中何故正法时少。像法时多。答正
    法是好时。像法是恶时。众生薄福好时则少。
    恶时即多。问法华经云舍利弗成佛时何故
    像正时等耶。答舍利弗是净土中成佛。故好
    时则多。得像与正等。人根转下第二明失教
    之意。所以失教者正为人根钝故也。问何根
    钝耶。答正是慧根钝也。亦得云信等五根俱
    钝。又二十二根并钝。故名钝也。佛在世时有
    利有钝。总名利根。佛灭度后虽有利钝总名
    钝根也。就钝根中前五百年既是正法。即是
    钝中之利。后五百年名为像法。是钝中之钝。
    故名转钝。深着诸法下第三正明迷教。即释
    上钝根义也。就文为二。初明迷小。次明迷
    大。佛在世时双说大小。众生根利闻并得悟。
    佛灭度后以根钝故双迷大小。是故龙树霍
    破二迷俱申两教。所言深著者以其埋着诸
    见根深故言深着也。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者。问小乘有几失耶。答总判诸部有三种失。
    一者同失。如同计有五阴谓决定有。佛说五
    阴意在破我。不在于法。而诸部不领无我而
    取着于法。与佛意乖也。二者异失诸部。执五
    阴不同。互相是非起于诤论。是故为失。或言
    色有十一。或言色有十四。或有无作色。或言
    无无作色。或言四心一时。或言四心前后。或
    言别有心数。或言无别心数。遂成诤论。以诤
    论。故便是烦恼因缘。以烦恼因缘即便起业。
    以业因缘即有生死忧悲苦恼。三者佛教所
    无穿凿横造。是故为失。若体佛意我妄不存
    法。心无所依便得解脱。阴门既尔。界入亦然。
    十二因缘者佛欲借妄止妄。故说十二因缘
    生。外道计无因邪因生。是妄中之妄。今借
    轻妄止其重妄。明诸法从十二因缘生。重妄
    既息轻妄亦去。意令悟诸法本自无生。而诸
    部不体斯意。谓决定言有十二缘生。又既决
    定谓有于中。更复种种推斥。如萨婆多之流
    执于因缘定是有为。?称抨A婆提等定执无
    为。遂成诤论。涅??云。以是诤论名为执着。如
    是执著名为能断善根。又破外道自性故。明
    诸法无有自性假诸因缘。然性病若去因缘
    亦舍。然性病虽去实无所去。虽舍因缘亦无
    所舍。心无依寄即便得道。而观诸部有性之
    可舍。有因缘之可立。即是取舍成断常见不
    体佛意也。问小乘人俱迷人法。何故但说执
    于法耶。答今就此文始末大判三计。阶级不
    同。外道执我。小乘计法。大乘着空也。又就
    小乘中自有三执。一计人法俱有。即犊子是
    也。二迷法不计人。萨婆多等是也。三俱不执
    人法。即成论是也。但小乘中少计人多执法。
    是故此中偏叙计法耳。如智度论云。佛灭度
    后五百岁。五百部皆执诸法有决定相。闻毕
    竟空如刀伤心。以此推之。故知。多执于法盛
    行天下。故偏叙之。问小乘中三部何者得失。
    答望文殊问经明十八部及本二皆从大乘
    出。及大集经云。虽有五部不妨法界大般涅
    ??。三部之言皆是如来方便。能开道利人无
    浅深也。若封执定相俱是颠倒。不知佛意也。
    但今望大乘实相言亡虑绝。则计人法俱有
    为下品。无人有法为中品。人法俱空为上品。
    如玄义中叙之也。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下
    第二次明迷大。又亦得云前文着有。此文滞
    空即是迷于二谛。故前叙序云。覩空教则谓
    罪福俱泯。闻说有则封执定性。探此文作之。
    就文为四。一则明闻教。二不识教意。三明起
    迷。四结过失。闻大乘法说毕竟空者此闻教
    也。小乘法中不说毕竟空。唯大乘法有毕竟
    空。故言闻大乘法说毕竟空也。不知何因缘
    故空下第二明不识教意。经中所以说毕竟
    空者凡有四义。一为对破有病。所以说空。有
    病既息。空乐亦除。乃至五句无所依止。而
    舍有着空。故不识佛意。故行品云。大圣说空
    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第
    二经说毕竟空者此明第一义谛毕竟空。不
    明世谛毕竟空。而方广之流谬取佛意。谓世
    谛亦毕竟空。故不知说空因缘。如智度论初
    卷云。明人等世谛故有。第一义谛故无。如实
    际等第一义故有。世谛故无。即其证也。三
    者道门非空非不空无名相。中为众生故假
    名相说。称之为空。非空非不空即是中道。空
    不空即是假名。而学教之流不识中假。谓实
    有空。故不知说空因缘。故四谛品云。因缘所
    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长行释云。因缘所生法无自性故空。空亦复
    空。但为教化众生故假名说。即其证也。四者
    因缘有宛然即毕竟空。虽毕竟空宛然因缘
    有。即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不动真际建立
    诸法。而禀教之流闻因缘有即失毕竟空。闻
    毕竟空即失因缘有。故不知说空意也。即生
    疑见下第三正辨起迷。功学毕竟空即发生
    二慧。无方便学毕竟空即生见疑。如涅??
    经云。或有服甘露寿命得长存。或有服甘露
    伤命而早夭。即其事也。就文为二。初列见疑
    二章门。次释二章门。偏执一理名见。犹预二
    途秤疑也。若都毕竟空下第二释二章门也。
    前释于疑后释于见。迷教之心必先疑后见。
    故前释疑后释见也。然空有具得二疑。一者
    以空疑有。若实毕竟空即不应有罪福二者
    以有疑空。若实有罪福则不应都毕竟空。今
    此文是学大乘人谓毕竟空为实。故信毕竟
    空而疑于罪福。正是以空疑有也。如是则无
    世谛第一义下第二释上见义也。既是学大
    乘人即信大毕竟空是尽理之说。故无有罪
    福。既无罪福故即无世谛。因世谛故有第一
    义谛。既无世谛亦无第一义。作此牵文出智
    度论。问小乘人闻毕竟空云何耶。答大乘执
    毕竟空排拨有法。小乘人执决定有斥毕竟
    空。故智度论云。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
    即其证也。问上执有中云但着文字。何故不
    生疑耶。答有则符情。故直起见。空既反情所
    以生疑。问前执有亦失二谛不。答亦失执性
    有乖假有。失世谛尚失世谛。何况第一义耶。
    取是空相而起贪着下第四总结过失。前明
    于空生见。此辨于空起爱见。爱见是烦恼。烦
    恼即有业苦也。于毕竟空生种种过者初生
    疑。次起见。后从见起爱。故名种种过也。龙
    树菩萨为是等故下第四明论主出世造论。
    可具三意。一者总对前大小二人。破先计有
    令有不有故令有见息。破前执空令空不空
    故空见便息。即是中道。问非有非无是愚痴
    论。云何是中道。答不取非有非无为中。乃明
    离有无见乃名为中耳。若离有无而着非有
    非无者即非中也。二者别对上小乘人。一往
    小乘人计诸法有。得于世谛不知诸法空。即
    失第一义。然既不识第一义。亦不识世谛。故
    俱失二谛。今申二谛中道令小乘人识二谛
    中道。发生正观戏论斯灭。故龙树造此中论
    也。三者对上学大乘人。一往大乘人得诸法
    毕竟空。得第一义失于世谛。然既不识世谛。
    亦不识第一义。虽毕竟空宛然而有。故不滞
    空。虽因缘有常毕竟空。故不着于有。即是二
    谛中道。今为破断常二边申于二谛。令学大
    乘人识。人识中道发生正观。故言为是等故
    造此中论

    中观论疏卷第一(末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