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中观论疏卷第1_因缘品第一

      因缘品第一
    将欲释文大明二义。初释因缘品名。二论开
    合。释因缘品名略为五门。一通别门。二正
    名门。三释名门。四破申门。五同异门。问何因
    缘故标中观论。复题观因缘品。答略明四义。
    一者中观论是一部之通名。观因缘谓一章
    之别称。示所显之理无二故中名唯一。能显
    之教非一故有众品之殊。二者所申之理唯
    一故总名无二。所破之病非一故有众品不
    同。三者题中观论标章门也。观因缘品者释
    章门也。问观因缘品云何释中观论耶。答以
    观此正因缘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故此因
    缘即是中道。因于中道发生正观。观辨于心
    论宣于口。故知观于因缘释中观论。如下偈
    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
    是中道义。问斯乃是观正因缘明中道。云何
    名破因缘耶。答观正因缘既不生不灭。即破
    邪因缘是断常生灭。是故偈云。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能说是因缘。谓显正也。善灭诸
    戏论谓破邪也。问观之与破有何异耶。答亦
    得不异。亦得言异。云不异者。正观检邪因
    缘不得。即是破邪因缘。言其异者。观名据申
    正。破名约破邪。如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不
    可言破身实相破佛亦然。故观约申正。破据
    破邪。问应以论题正因缘。何故称观因缘耶。
    答即此观名是论字也。以观辨于心论宣于
    口。观此因缘不生不灭故称为观。问若尔何
    故不云论因缘品而言观耶。答示诸佛菩萨
    如行而说。显论从于观生。欲令众生如说而
    行。因论发观故立观名也。四者标中观论是
    中发于观。观因缘品明观发于中。论主因中
    发观。故名中发于观。为众生故观于因缘。显
    因缘是中。故是观发于中。所以观发中者。欲
    令众生亦因中发观故也。正名门第二。问品
    题因缘。是何等因缘。答总谈论意因缘有三。
    一从下破四缘受名。以四缘摄生义尽。今破
    四缘欲释八不毕竟无生。显于中实令因中
    发观。故从所破受名故以目品。二者因缘义
    总。故标在论初。以生死涅??凡圣解惑皆是
    假名相待无有自性称为因缘义。故因缘义
    总。又九十六种术非因缘义。以对外道非因
    缘义明一切佛法皆是因缘义因缘义总。问
    何故辨此因缘耶。答亦为释成八不义。以万
    法皆是因缘无有自性。以无自性是故不生。
    显于中实令因中发观。是以建首辨通因缘。
    三者此品观十二因缘。故云观因缘品。问何
    以知观十二因缘以目品耶。答凡有三证。一
    者论主偈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能说
    是因缘者。谓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等。故知
    是十二因缘。故青目释云。前为声闻人说十
    二因缘是生灭法。后为菩萨说十二因缘不
    生不灭。二者论引大品经云。菩萨坐道场时
    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三者后小乘两
    品外人问云。前已闻大乘法入第一义。今欲
    闻声闻法入第一义。论主还举十二因缘答
    之。小乘从十二生灭门入第一义。则知大乘
    悟十二无生灭门名入第一义。以三义推之。
    故知观十二因缘以目因缘品也。问何故从
    观十二因缘立名不从破四缘受称也。答略
    明十义。一者十二因缘正明内法过患。菩萨
    欲度十二因缘河。故观于十二。四缘通有为
    无为。不正明内法过患。故菩萨不欲度于四
    缘河。故不就四缘以明观行。但为外人不受
    十二无生故举四缘生立有生义。今破四缘
    生还成十二无生义。所以观十二缘也。二者
    十二因缘通于得失苞含大小。是故观之。如
    不达因缘成于两见。一邪因外道。二无因执
    计。举此二迷则总收九十六种术。得于因缘
    亦有二人。一者声闻。二者菩萨。是故十二
    该罗得失苞含大小。三者经言。三狩同度十
    二缘河。二乘未尽其原。犹如兔马。大士方
    彻其底类彼象王。此论欲明菩萨所行故观
    于十二。四者经曰。凡夫顺十二因缘故流转
    生死。二乘逆十二因缘沈彼涅??。大士体此
    因缘本自不生故不同凡夫之顺。今亦不灭
    则异二乘之逆。故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
    萨行。此论欲申明菩萨所行故观于十二。五
    者此论引大品云。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
    缘不生不灭如虚空不可尽。即具三种波若。
    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即实相波若。由十二因
    缘本无生无灭发生正观即观照波若。为众
    生故如实说之即文字波若。问观因缘但是
    般若亦是伛和不。答大士体因缘虽毕竟空
    于六道众生宛然而有。以照因缘有本来毕
    竟空名为伛和般若。照毕竟空于众生宛然
    而有名般若伛和。以因缘能生权实两慧为
    法身父母。故命初观之。六者大涅??经明五
    种佛性。盖是诸佛之秘藏万流之宗极蕴在
    因缘之内。所以然者十二因缘不生不灭谓
    境界佛性。由十二因缘本无生灭发生正观
    即观智佛性。斯观明了即名菩提果佛性。正
    观既彰生死患累毕竟空永灭。即大涅??果
    果佛性。然十二因缘本性寂灭未曾境智。亦
    非因果。不知何以目之强名正性。正性者五
    性之本也。然此五性更无别体。但因缘一法
    转而为五。因缘既具五性。是以命初即须论
    之。七者涅??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
    灭已寂灭为乐。雪山大士叹斯一偈为全如
    意珠。为此半行偈弃舍身命。若住十二因缘
    回流生死。是则无有常乐我净。此论观彼十
    二因缘本自不生今亦无灭。即生灭便息。生
    灭既息是则为常。既其有常即具我乐净。有
    斯大利故初观因缘。八者此论虽无法不穷
    无言不尽。统其要归会通二谛。然二谛随处
    明之今就因缘辨。则其言显易。因缘宛然常
    毕竟空名第一义。虽毕竟空而因缘宛然称
    为世谛。此论正申二谛。故观因缘。九者欲
    释中观论三字。故明于因缘。十二因缘不生
    不灭具三种中道故称中。发生三观目之为
    观。以观辨于心论宣于口目之为论。一部始
    终但释三字。是以因缘建乎首篇。十者大明
    物病不出二种。一者执性。二者迷假。此论
    正破性假二生悟入无生。故观因缘。问云何
    破性假耶。答既称因缘。即知假因托缘无有
    自性。故性病便息。本对自性是故有假。在性
    既无。假亦非有。性假若空便入实相。是故论
    云。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有自性云
    何有是法。问此论但应破洗迷执萧焉无寄
    玄道自通。何故乃解五种佛性及三种波若。
    答关内中论序云。其实既宣。其言既明。则
    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朗然悬解矣。菩萨之
    行为因。道场之照为果。内外迷执既尽大乘
    因果则成。斯乃总摄万流。岂止乎十义。因缘
    一品既具此十门。自下诸文其义亦类。若精
    鉴斯意则如白日朗其胸衿甘露流其四体
    矣。问三种释因缘。正用何耶。答正用通因
    缘。以通必摄别。十二门亦然。释名门第三。问
    云何名为因缘。答依下偈云。因缘所生法我
    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略明
    因缘凡有三义。一者因缘是空义。以因缘所
    生法即是寂灭性故知。因缘即是空义。二者
    因缘是假义。既无自性故不得言有。空亦复
    空故不得言空。为化众生故以假名说。故
    因缘是假义。三者因缘是中道义。即此因缘
    离于二边。故名为中道。盖是论文自以三义
    释之。四者依名释义亦有三种。一者种子亲
    而能生为因。水土疏而助发故为缘。二者本
    无互体。辨之令有故称为因。有可生之义假
    缘助发。故目为缘。故互具有无二义种受因
    缘两名。故曰因缘。三者?酬既嗽啤I阋蛭?br> 缘故名因缘。又经有三说。一者但作因名。如
    六因十因之例。六因如杂心说十因地持论
    明。二者但作缘名。如四缘十缘之流。四缘
    经论皆备。十缘如舍利弗?酬夹稹H?咭蛟?br> 两说皆如十二因缘。此皆适化不同故立名
    非一也。破申门第四。问上云破因缘名因缘
    品。破何等人耶。答异执乃多略标四种。一
    摧外道。二折?酬肌H?懦陕邸K暮谴笾础W?br> 谈外道凡有二计。一计邪因。二执无因。言邪
    因者略明三种。一者即一因外道。谓自在天
    等之一因缘能生万类之果。二者宿作外道。
    谓万法之果但由往业无有现缘。三者现缘
    外道。谓四大和合能生外法。男女交会能生
    众生。二者无因外道。谓万法自然而生不从
    因生。所言?酬家蛟嫡弑居泄?浴<倭?蛩?br> 缘辨之令生。即二世有义。所言成实因缘者。
    虽不明因中本有果性但果有可生之理。故
    假三因四缘辨之得生。即二世无义。所言大
    乘因缘者。如成论大乘明世谛有三假。假是
    不自。而世谛三假名为因缘。如旧地论师等
    辨四宗义。谓?酬荚剖且蛟底凇3墒滴?倜?br> 宗。波若教等为不真宗。涅??教等名为真宗。
    如斯等类并是学于因缘而失因缘。故正因
    缘成邪因缘。如服甘露反成毒药。亦如入水
    求珠谬持瓦砾。此论破洗如此因缘故云破
    因缘品。以破如此邪执因缘申明大乘无得
    因缘。故以目品。问龙树菩萨对缘云何。答有
    四种人学因缘而失因缘。一者犊子云。因缘
    谓性。五隐因缘别有人法生。四大因缘别有
    眼法生。二者?酬家蛟怠N抻腥朔ā6?醒?br> 法。三者成实因缘。明世谛因缘俱有假人法。
    真谛即俱无。四者方广云。都无世谛人法因
    缘。如此四人并学因缘失因缘。故破此四人
    申正因缘。故以目品。同异门第五。问中论
    破因缘品与十二门论观因缘门。此有何异。
    答破邪因缘申正因缘。其义大同。但文有广
    略离合为异。此论因缘一品摄彼三门。亦合
    彼三门为今一品。如因缘门即是此品如诸
    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一偈。第二观有果无果
    门是此品别破四缘初偈。第三观缘门是此
    品结破四缘偈。问何故离此一品为彼三门。
    答彼论欲示总别观义。总谓因缘门。别谓因
    门及以缘门。此论但明总观不明于别观。而
    文互有广略义可知矣。第二明论章开合。寻
    天竺之与震旦着笔之与口传敷经讲论者凡
    有二种。一者直解释。二者科章门。如昙影
    制疏明。此论文有四卷。品二十七。领其大宗
    为破众生断常之病申二谛中道。令因此中
    道发生正观也。二者北立三论师明。此论文
    有四卷。大明三章。初有四偈。标论大宗。第
    二从破四缘以下竟邪见品破执显宗。第三
    最后一偈推功归佛。以初摄初故四偈标宗
    在于初品。以后摄后故最后一偈推功归佛
    在后品也。师云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考圣
    心以息病为主。缘教意以开道为宗。若因开
    以受悟即圣教为之开。由合而受道则圣教
    为之合。如其两晓并为甘露必也。双迷俱成
    毒药。岂可偏守一途以壅多门者哉。具如法
    华玄义以备斯意矣。但末世钝根寻其长文不
    见起尽。讲经论者相与开之。问经有序正流
    通。论何故无耶。答大圣三达圆明鉴二世根
    性。故立通别两序。弟子智犹未逮故不立之。
    又群生不穷大悲无限。非止益当时。欲远传
    遐代故有流通。弟子造论但当时解益不敢
    传通后世。故不立流通。二者造论本为通经。
    故不别立流通也。问余论有正说余势。此论
    何故无耶。答无畏广本故有。今即是略论故
    无。二者因事表理。正以略于初后故名中论。
    自摄岭相承分二十七品以为三段。初二十
    五品破大乘迷失明大乘观行。次有两品。破
    小乘迷执辨小乘观行。第三重明大乘观行
    推功归佛。所以有此三段者正道未曾小大。
    赴大小根缘故说大小两教。而佛在世时众
    生福德利根禀斯两教并皆迷失。论主破彼
    二迷俱申两教。是故有三段之文。又菩萨欲
    遍学诸道。初已知大道。次须识小。则权实
    洞明可得大小双化也。问龙树为何人双破
    大小双申两教。答略为四缘。一者为学大失
    大故破大申大。何以知然。十二门论云末世
    众生薄福钝根虽寻经文不能通了。我愍此
    等欲令开悟。即此论云。闻大乘法说毕竟空
    不知何因缘故空。遂失二谛。故知。为破学
    大失大之缘申于大教也。又三世十方佛赴
    大缘而说大教。三世十方四依菩萨赴大缘
    重说大教也。二者为小缘而申大教。以封执
    小乘障隔大道故须破小而明于大。亦有文
    证故初品破?酬妓脑怠D酥寥伎扇计菲迫?br> 婆多执法犊子部计人。即其事也。又三世十
    方佛为二缘而说大乘。一为直往菩萨。二为
    回小入大之人。三世十方四依菩萨造论亦
    为二人前为学大乘失大故破大申大。即是
    直往之人。次为破学小障大令回小入大也。
    三者为九十六种外道执邪障大乘之正故破
    邪申正。论处处有文。又三世佛就大乘中
    破外道。令外道悟入大乘。如涅??六师及
    十仙之类。三世四依亦尔。破九十六邪令
    回邪入大乘之正。四者四依为未曾学大小
    乘内外之缘。如始出家二众及在家二众。为
    此众生直论大法令其取悟。以此等缘虽未
    曾学大小。内外而无始任运在虚妄失道计
    有内身外物。今直令观行求捡。无从便得悟
    道也。次申小乘亦为四缘。一为学小乘失小
    故破小申小。即小乘因缘品是。二为破外道
    障于少乘令回邪入正。前令回失从得。今便
    回邪入正。即邪见品是。三为大乘菩萨申于
    小教。自有菩萨解大而未通小。如法华药草
    喻品有此菩萨。今令菩萨解大解小即悟于
    权实二智。二十五品破大申大令菩萨悟实
    智。次两品令菩萨悟权智。便入佛知见得成
    法身。十方三世佛出世大意既尔。四依菩萨
    出世大意亦尔。四依菩萨出世大意亦尔。故
    四依如佛亦即是佛也。四为未曾学大小内
    外之人直为说小乘教。令其悟小乘道果也。
    又总判四种障障于大乘。一外道障中之重
    障中之远。二小乘障中之次。三有所得大乘
    障无所得。四无明都不识大小。而昔本有大
    乘根性菩萨为之说大。令破此四迷又令此
    四人悟入大也。小亦有四种障。一外道。二
    有所得小。三偏执大以大斥小。如法华论偏
    执一乘菩萨。四无明都不识大小。今亦令此
    四人悟入小也。问十二门与中论申破何异。
    答中论破四迷申大小二教。十二门亦破四
    迷而独申大教。第三重明大乘观行推功归
    佛者凡有十义。一者欲示小乘破邪见不尽。
    显大乘破邪见尽。故重明大乘破邪见。二者
    前明从大生小。后辨摄小归大。故重明大。如
    法华经总序十方诸佛及释迦一化。凡有三
    轮。一根本法轮。谓一乘教也。二枝末法轮
    之教。众生不堪闻一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三从一起故称枝末也。三摄末归本。会彼三
    乘同归一极。此之三门无教不收无理不摄。
    如空之含万像若海之纳百川。今论三段还
    申佛三经。初二十五品申一乘根本之教。次
    两品申佛枝末之教。后重明大乘申摄末归
    本。是故有三段之文破此三迷申兹三教。并
    是佛功。故最后推功归佛。三轮之经既无教
    不摄。申三轮之论亦无教不收。是故斯论穷
    深极广也。三者初申大乘。次申小乘。则似
    成大小乘论不专名大论。以其中间虽复明
    小以初后并大故名大论。四者示小不苞大
    大能含小。由具明一化始终大小诸教然后
    始名大乘论。是故第三重论大乘。至论未曾
    大小耳。五者申大有其二门。一者就大申大。
    二者举小显大。二十五品即是就大申大。后
    之两品举小显大。六者前但为大缘申明大
    法。后但为小缘不堪受大故请说于小。所以
    明小。七者此论正明中道。欲辨观中道者凡
    有四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乃至上智观
    故得诸佛菩提。前二十五品已明上智及上
    上智观得菩提。后之两品次辨中下二智得
    菩提义。故此论文云。上已闻大乘法入第一
    义。今欲闻声闻法入第一义。第一义即中道。
    故知。中道无二入者投法不同即其证也。八
    者初明大次辨小。惑者便起大小二见。是故
    最后俱泯二见明正道未曾大小。九者申大
    乘有二门。一者前略后广二者前广后略。初
    七品略明大乘观行。次作者品已去广明大
    乘观行。此是为解义故。二者二十五品广明
    大乘观行。后一偈略明大乘观行。为易持故
    也。十者二十七品双破大小二邪。俱申二正。
    惑者便起邪正二心。是故最后双泯二见。道
    门未曾邪正故后长行云。无人无法不应生
    邪见正见。体用权实亦尔。初大次小。从体
    起用从实起权。次摄用归体收权入实。入实
    则无复有权。亦未曾有实。如是五句故云佛
    不能行不能到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不
    知何以目之约此论则称为中。经则名为妙
    法法身佛性波若。问依经明佛前说声闻法。
    后说菩萨法。论主应前申小教后论大乘。何
    故前大后小耶。答经乃前小后大。但此论正
    申大乘傍申小教。故前申于大后申于小也。
    又佛虽说小意在于大。故法华云。诸佛如来
    但为教菩萨。今欲申佛本意故初明大也。又
    佛经亦前说于大后明于小。如初在道树说
    华严之教。后趣鹿苑转小乘法轮。今亦依佛
    此旨故前大后小。就二十五品旧开为二。初
    二十一品破世间人法明大乘观行。后四品
    破出世人法明大乘观行。所以世出世俱破
    者。禀教之流谓世出世为二。故成二见。故
    大品云。诸有二者无道无果。涅??云。明无明
    愚者谓二。华严云。迷惑贤圣道生死涅??谓
    二。法华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天亲释
    云。众生界与涅??界不离。众生有如来藏故。
    净名云。悟不二故得无生忍。今欲破如此二
    见申无二之道。故前破世间后破出世。今明
    求世间出世间毕竟不可得。即是非世非出
    世乃名中道。所以前破世间后破出世者。盖
    是从易至难为次第故也。就二十一品又开
    为三。初至观业有十七品。破禀教邪迷显中
    道实相。第二观法一品次明得益。第三时因
    果成坏有三品。重破邪迷重明中道实相。所
    以开此三者依智度论释习应品。初正说菩
    萨习应波若。第二明于得益。谓重罪消灭诸
    天守护。三重明习应。诸佛说经既其有三。
    菩萨造论义亦如是。以邪教覆正经其义不
    明照。故破于偏邪显中道之实相。中道之实
    相既显三乘贤圣由之而成。故次明得益。睿
    师序云。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道
    场之照朗然悬解矣。但略说未周兼钝根难
    悟。故重破邪迷重说实相也。就初十七品又
    开为二。初有七品。略破人法明大乘观行。次
    十品。广破人法辨大乘观行。初略后广为解
    义故。又利根易悟略释便解。钝根难了广开
    乃悟。就七品即为七段。就因缘品中自开为
    二。第一牒八不享造论意。第二重牒八不而
    解释之。就第一又二。初牒八不第二序造论
    意。就牒八不分为三别。第一正牒八不明所
    申教体。第二半偈叹八不之用。第三半偈敬
    人美法。初明教体。即是二谛。次明教用。即
    是二智。所以先明二谛次明二智者。然谛智
    未曾一二。不二而二。故谛智方便约缘不同。
    非谛无以悟智。非智无以明谛。如来内智明
    了外照根缘。故说二谛言教。内有二智外
    说名谛。即是智能谛所。谛不说谛谛还说智。
    即是谛能智所。欲明谛智行说因缘。今正赴
    缘说教。故先明于谛次辨于智也。又先明二
    谛后明二智者。前正明说教后明教意。所以
    说八不二谛者。为令众生发生二智故也。望
    佛从本至末。望缘即是因教发智也。又此论
    正申二谛傍明二智义。故先说谛而后智。百
    论正明二智傍明二谛。故先智而后谛也。问
    何故标八不有论初也。答略明十义。一者为
    欲辨经论资申之义。八不即是三世诸佛方
    等要经。论主禀经发生二智然后为物造论。
    此即是经资于论。后解释八不破外道迷失。
    谓论申于经也。所以须牒经者。恐小乘之流
    不生信受。故命初标经八不即明劝信意也。
    二者题标中论。今解释之。初标八不即是中
    道。后解释八不即是明论。是以题文称中论
    也。三者序众生失本。故牒八不在论初。问
    失八不为有几人。答略有四人。一者迷失八
    不故有六道纷然。如涅??经云是一味药。随
    其流处有六种味。即是失中道佛性成六道
    味。八不即是中道佛性也。二者诸外道等求
    此一道而不能得。故成九十六种。如涅??经
    云凡夫之人虽加功苦不得是药。三者二乘
    之人封执诸法决定有生。闻说无生心不信
    受。如智度论云。佛灭度后有五百部。闻毕
    竟空如刀伤心。四者学大乘人闻毕竟空。遂
    成断见失于罪福。又无二谛。如此四人并失
    八不。今欲题其失本以显晓示之。令知所失
    故在论初。四者示众圣得原故标在论初。得
    此八不亦有四人。如涅??云。观中道者凡有
    四种。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
    觉菩提。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
    得诸佛菩提。以为欲明众圣得本故题之在
    首。五者此论以二谛为宗。八不正明二谛故
    标之在初。六者欲示学教人所表。如来说生
    死涅??因果等法者。为表不生死不涅??不
    因果之正道也。七者欲明八不言约意包总
    摄众教。故标在初。智度论云。四悉檀摄十二
    部经八万法藏。三悉檀可破。第一义悉檀不
    可破。虽说三悉檀为显第一义悉檀。第一义
    悉檀是八不。今欲明八不摄四悉檀及十二
    部经八万法藏。故标在初。问何以知八不即
    是第一义悉檀。答智度论引中论八不释第
    一义悉檀。故知。八不是第一义悉檀也。八
    者欲明此论是折中之说。前无序分。后略余
    势。命初即标中道。九者初标中观论是标章
    门。次题观因缘品谓释章门。明八不是释因
    缘。是故偈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也。问
    八不即是因缘。论破因缘应破八不。答了因
    缘即是八不则申而不破。迷因缘即是不八
    即破而不申。故标八不因缘灭不八戏论。此
    即释因缘品在论初意。八不则是因缘八不
    既在论初。因缘即居众品之首。十者欲分大
    小二论不同。故初标八不。小乘论则是生灭
    之论。故有生灭观。大乘论是无生灭论。故
    初明无生灭观。问何以知然。答法华曰。昔于
    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
    灭。小乘四谛十二因缘皆是生灭。苦集即是
    相生故名为生灭道为明还灭故是灭义。三
    谛并是有为故入无余。时悉舍故是断。灭谛
    是无为称之为常。三谛有差别名之为异。灭
    谛无差别故称为一。苦集是生死法故名为
    来。灭道为欲反原称之为出。故灭谛名灭止
    妙出。四谛既尔。十二因缘亦然。十二相生为
    生。十二还灭为灭。灭十二为断。得无为曰
    常。十二三世因果不同名之为异。灭十二无
    三世因果名之为一。七果从五因而来目之
    为来。灭十二出生死故称之为出。则知。为
    二乘明生灭法。故是生灭观。成实虽有五聚
    明义四谛为其正宗。?酬贾?饕喔慈缡恰=?br> 欲简异小乘生灭论明大乘无生灭论。诸法
    本自不生。故非苦非集今亦无灭。故非道本
    自无生岂有苦集可断。今亦无灭岂有无为
    之常。下例可知。问何以知不生不灭明无四
    谛耶。答下四谛品外人难论主。若一切法空
    无生亦无灭。如是即无有四圣谛之法。即良
    证也。问生灭论既名四谛无生灭论是何谛
    耶。答即是一实谛。如胜?明一实谛是究竟
    圆极之性。即显斯论是究竟圆极满字论也。
    此即是一种正意释八不也。问法华信解品
    云。四大声闻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大无
    小。小乘亦有八不。与大乘何异。答五义不
    同。一者小乘人但得众生空。故得众生不生
    不灭。未得法空未得法无生灭。大乘则人法
    俱无生灭也。二者设如成实论及智度论。明
    小乘人具得二空俱无生灭者。但是拆法明
    无生。未得本性无生。大乘则明本性无生也。
    三者小乘人灭生灭方得无生灭。此犹是生
    灭。有生灭故是生也。灭于生灭故是灭。故
    小乘无生灭犹是生灭。故涅??云。二乘之人
    名有所得也。四者小乘人但得三界内人法
    无生。大乘人具得内外一切法无生。五者小
    乘人但见虚妄无生。不见中道佛性无生。故
    但见空不见不空不行中道。大乘则异之。见
    虚妄无生又见中道佛性无生也。然八不文
    约义丰。意深理远。自摄岭兴皇随经傍论破
    病显道。释此八不变文易体方言甚多。今略
    撰始终以二条解释。一者就初牒八不略释
    解之。后重牒八不广料简也。就初牒八不述
    师三种方言。第一云。所以牒八不在初者。为
    欲洗净一切有所得心。所以然者有所得之
    徒所行所学无不堕此八计之中。如小乘人
    谓有解之可生有惑之可灭。生死无常为断。
    佛果凝然是常。真谛无差别故一。俗谛方有
    差别不同故异。众生从无明地流转故来。反
    本还原故出。今二十七品横破八迷。竖穷五
    句。以求彼生灭不得故云不生不灭。生灭既
    去不生不灭。亦生灭。亦不生灭。非生灭。非
    不生灭五句自崩。是故论末偈云。一切法空
    故世间常等见何处于何时谁起是诸见。次
    偈推功归佛云。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
    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故此论一部横破八
    迷。竖穷五句洗颠倒之病。令毕竟无遗。即
    是中实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常不断也。然
    非生非不生既是中道。而生而不生即是假
    名。此假生假不生即是二谛。故以无生灭生
    灭以为世谛。以生灭无生灭为第一义谛。然
    假生不可言生不可言不生。即是世谛中道。
    假不生不可言不生不可言非不生。名为真
    谛中道。此是二谛各论中道。然世谛生灭是
    无生灭生灭。第一义无生灭是生灭无生灭。
    然无生灭生灭。岂是生灭。生灭无生灭。岂
    是无生灭。故非生灭非无生灭。名二谛合明
    中道也。师又一时方言云。所以就八不明三
    种中道者凡有三义。一者为显如来从得道
    夜至涅??夜常说中道。中道虽复无穷略明
    三种。则该罗一切故就此偈辨于三中。总申
    佛一切教。二者此论既称中论。故就八不明
    于中道。中道虽多不出三种。故就此偈辨于
    三中。三者为学佛教人作三中不成故堕在
    偏病。今对彼中义不成欲成中义故辨三种
    中也。问云何学佛教人三中不成。答他云。实
    法灭故不常。假名相续故不断。不常不断名
    世谛中道。今谓不常犹是断。不断犹是常。唯
    见断常何中之有。又言。因中未有果事故言
    非有。有得果之理故言非无。非有非无为世
    谛中道。考而论之非有犹是无。非无犹是有。
    亦无中矣。又云。真谛四绝故名为中。今请
    问之。为有四绝之理为无此理耶。若有四绝
    之理则名为有。不得称中。若无四绝之理则
    无真谛。亦非中矣。又真谛定绝不可不绝此
    乃是偏。何谓中道耶。又中是无碍。真谛定
    绝遂不得不绝。既其有碍云何名中。又真谛
    四绝绝除四句。则是无于四句。故名为断。有
    此四绝之理则名为有。故是常见。故成坏品
    云。若有所受法则堕于断常。当知所受法若
    常若无常。彼二谛合明中道者。谓非真非俗
    名为中道。是亦不然。非真犹是俗。非俗犹是
    真。还是二谛。更无别中。以此推之三中不
    成。为对此三种中不成故今明三种中道。问
    云何辨三种中耶。答他有有可有则有生可
    生。则有生可生则有灭可灭。有生可生生不
    由灭。有灭可灭灭不由生。生不由灭生非灭
    生。灭不由生灭非生灭。生非灭生故生是自
    生。灭非生灭故灭是自灭。自生则是实生。自
    灭则是实灭。实生实灭则是二边。故非中道。
    今明无有可有以空故有。则无生可生亦无
    灭可灭。无生可生由灭故生。无灭可灭由生
    故灭。由灭故生生是灭生。由生故灭灭是生
    灭。生是灭生生不自生。灭是生灭灭不自灭。
    生非自生但世谛故假说生。灭非自灭但世
    谛故假说灭。假生不生假灭不灭。不生不灭
    名世谛中道。对世谛生灭明真谛不生灭。以
    空有为世谛世谛假生假灭。有空为真谛真
    谛不生不灭。此不生不灭非自不生不灭。待
    世谛假生明真谛假不生。待世谛假灭明真
    谛假不灭。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二谛
    合明中道者无生灭生灭为世谛。生灭无生
    灭为真谛。无生灭生灭。岂是生灭。生灭无
    生灭。岂是无生灭。故非生灭非无生灭名二
    谛合明中道。问后明三中与前何异。答前明
    二谛中道。是因缘假名破自性二谛。故名为
    中。第三双泯二假称为体中。故前语有四重
    阶级。一者求性有无不可得。故云非有非无
    名为中道。外人既闻非有非无。即谓无复真
    俗二谛便起断见。是故次说而有而无。以为
    二谛接其断心。次欲显而有而无明其是中
    道有无。不同性有无义。故次明二谛用中双
    弹两性。次欲转假有无二明中道不二故明
    体中。此是摄岭兴皇始末。对由来义有此四
    重阶级。得此意者解一师立中假体用意也。
    又初非性有无以为中者此是假前中义。次
    而有而无名为二谛是中后假义。次假有非
    有假无非无二谛合明中道者此是假后中
    义。问破性中此是假前中。二谛表中道是假
    后中。云何是中前假中后假耶。答中前假者
    未说体中。而前明于假。则上而有而无是也。
    中后假者说体中。竟方说而有而无是也。又
    中前假即从有无入非有非无。从用入体。中
    后假非有非无假说有无。从体起用也。中假
    义内具足明之。今略示大宗也。后意明渐舍
    义。则世谛破性生灭。以辨不生不灭明于中
    道。真谛破假生灭。以辨不生不灭明于中道。
    二谛合明中则双泯假性。欲同明二谛俱无
    生义故与前异也。问世谛不性生云不生。真
    谛不假生明不生。此是释八不。今二谛合明
    中道则云非生灭非不生灭。即是非八不。非
    非八不云何是释八不义。答八不言约意包。
    若有生灭无生灭犹是生灭义。非生灭非不
    生灭乃是无生灭义。故二谛理虽泯生无生
    犹是释八不义也。师又一时方言云。世谛即
    假生假灭。假生不生。假灭不灭。不生不灭
    为世谛中道。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二
    谛合明中道者非生灭非不生灭。则是合明
    中道也。问此与上何异耶。答此有二意。一
    者则世谛生是不生。如色即是空。故不生即
    是世谛也。真谛亦不生者此则明相因义。因
    世谛生故明真谛不生。云此是师正意也。二
    者欲示阶渐明义者世谛中不生不灭。即是
    真谛之假。非是破性明中。乃明世谛假生虽
    生不起。世谛假灭虽灭不失。故生灭宛然而
    未曾生灭。故世谛之中即是真谛之假。真谛
    假不生灭此是生灭无生灭。故不生不灭宛
    然而未曾无生无灭。故是二谛合明双泯二
    谛。大意如前。问云何乃取真谛之假为世谛
    中耶。答师云。方等大意言以不住为端。心
    以无得为主。故说世谛为令悟真。故以真谛
    假为世谛之中。如涅??云。欲令众生深识第
    一义故说世谛。又云五受阴空名为苦义。说
    苦为令舍乐亦不住苦故以空为苦义。说俗
    不令住俗乃令因俗悟不俗。故以真谛为俗
    义。真谛之中亦尔。说不生为明非生非不生。
    故非生非不生是不生义。乃至说真俗二令
    悟不二。故不二以为二义。华严云。一切有
    无法了达非有无。即其事也。方言甚多略明
    三种。至后重牒八不广料简之。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下第二明教用。即是辨二智中
    道。以佛智能说八不中道灭诸戏论。即是教
    之用也。又初一偈正说八不。此偈明说八不
    意。所以说八不者有二种意。一为显三种中
    道。二为灭诸戏论。佛说八不既有二意。今
    标在论初申八不者亦有二意。故摩耶经云。
    龙树燃正法炬灭邪见幢。楞伽云。为人说大
    乘能破有无见也。既是佛智能说故须明于
    二智。此二智由二谛中道而生。二谛既是中
    道。故二智亦是中道。二智谓方便及以实智。
    亦具三种中道。实方便不可定言方便。不可
    定言不方便。谓方便慧中道。方便实不可定
    言实。不可定言不实。名为实智中道。此是
    二慧各明中道。实方便则非方便。方便实即
    非实。非实非方便谓二智合明中道。非实非
    方便名一正观。非真非俗名一正境。境智是
    因缘之义。既称境智是则非智。既称智境是
    则非境。非智非境泯然无际。前虽开境智竟
    无所开。后虽合境智亦未曾合。若游此玄门
    则戏论斯寂。故龙树致敬。问二智二谛皆是
    中道显正性不答亦得也。问与涅??五性何
    异也。答此中明二智与二谛。则二智是果性。
    以明佛二智故也。二谛是佛所照之境。但有
    此两性。此境智皆开发正性。非境非智亦有
    正性义也。问何故彼明五性今明两性。答正
    明二智之能说二谛之所说。不正明因果。故
    但有二性。彼经正明因果开发正性。故明五
    性义也。若就论主悟二谛发生二智。亦是因
    因。开发正性故亦得具五性也。师又释。能
    说是因缘开为二双。上半破邪显正。下半敬
    人叹法。能说是因缘者叹佛智能说三种中
    道因缘。即显正也。善灭诸戏论者第二破邪
    也。谓能说八不因缘灭不八戏论。不八戏论
    者即二乘人是也。令二乘人回小入大也。又
    破菩萨有所得生灭心。令菩萨悟入于大。即
    知。说八不因缘破三乘人戏论。令三乘人皆
    悟入大乘也。又就观法品明戏论有二。一者
    爱论。谓于一切法有取着心。二者见论。于
    一切法作决定解。又利根者起见论。钝根人
    起爱论。又在家人起爱论。出家人起见论。又
    天魔起爱论。外道起见论。又凡夫起爱论。二
    乘起见论。今说此八不灭二种戏论也。师又
    约渐舍义明五种戏论。一者佛有诫劝二门。
    诸恶莫作名为诫门。诸善奉行名为劝门。恶
    有乖理[病-丙+付]坠。损他感苦故名戏论。善是符理
    清升。利他招乐故非戏论。二者善有二门。有
    所得善不动不出名为戏论。无所得善能动
    能出故非戏论。三者得无得二名为戏论。如
    云明与无明愚者谓二。诸有二者无道无果。
    若有得无得平等不二者名不戏论。智者了
    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第四明二
    与不二是二边并是戏论。若能非二不二中
    道则无戏论。次二不二非二非不二并是名
    相皆是戏论。言亡虑绝则非戏论。第五若有
    戏论若有不戏论并是戏论。若无戏论无不
    戏论方是不戏论也。问何故就戏论不戏论
    明二智中道。答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故
    名戏论。无戏论者即是慧眼故名为中也。我
    稽首礼佛者。此第三推功归佛论主致敬。明
    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者。此是佛说非
    是我说也。又稽首者欲请佛加护。敢佛弟子
    有所说法无不承于佛力。今欲申佛无生二
    谛破于众邪。故请佛加护。又龙树未悟无生。
    欲自树为佛从。托迹海宫得无生忍。方以佛
    为师己为弟子。是故礼也。又论主因佛悟无
    生。今报佛恩。是故礼佛。又礼佛者欲令后
    人于论生信。明八不者此是佛说。非天魔外
    道调达等说。亦非我说。此是佛说。以小乘人
    不信一切法毕竟空。如刀伤心故推功归佛
    也。问云何名诸说中第一。答九十六种术名
    为邪说。非是第一。诸佛正法名为第一。就
    佛说中有大乘小乘。小乘不了不名第一。大
    乘了义名为第一。就大乘中此之八不是方
    等中心诸佛要观。是第一中之第一也。问何
    故作此叹耶。答欲明佛略说于前。龙树广敷
    于后。说之于前既是第一之经。敷之于后
    即是第一之论。学此论者盖是第一之人矣。
    又欲劝信故作此言。小乘人云。生灭亦是佛
    说。无生灭亦是佛说。云何说无生以破生耶。
    是故明生灭是方便非第一之说。无生是真
    实名第一之说也

    中观论疏卷第一(本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