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五 >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七

    一问论上说下。引前所说以为义宗。即前
    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
    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等。又真如门及真
    如体相中具说。何故下对以成难。意云。众生
    真如即同佛体。但念真如。便可得道。何用别
    更修诸行耶。斯乃但可只用直心。不合更说
    后二
    初喻论摩尼等者。宝体虽净而相不净。故要
    治之
    一正合论真如等者。约体虽本来空寂。约相
    则现有尘劳。若不起行对治。无以得同诸佛。
    将知佛与众生但体同。而相不同也。众生相
    则六染炽然。诸佛相则众善普会。霄坏之远
    何可雷同。故天台圆教具明六即。即故真如
    平等。六故行位元殊。岂同?证但理而已。故
    宜修进蠲去尘惑。若其但念未免沈空。止观
    相须方为佛法。目足之喻宜可思焉
    二委释。论以垢等者。谓众生从无始来。背觉
    合尘。于色声等一切法上。起贪?等无量烦
    恼诸垢染法。今既觉知过患。宜起对治。所治
    之垢既多。能治之善宁一。其犹病多药非一
    种故。修一切行也。金刚亦云。以无我无人。修
    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等
    三顺真。论自然等者。诸不善行既违真理。一
    切善行诚宜顺真。疏外违等者。如行布施外
    违悭贪。内顺无悭。乃至般若外违无明。内顺
    明体也。重显方便者。以前答所问云不以方
    便熏修终无得净。今此重明所修方便。前但
    发心未行其事。今兹所说正是所行。则前为
    能起之心。此为所起之行。故前疏标皆言行
    本应知前文但显发心相。此明修行相
    一标数。论言方便者。泛论有四种。一进趣方
    便。二权巧方便。三修行方便。四集成方便。此
    文正当一三。兼于二四也
    疏注文三者。如次是前三心所起之行。前后
    相对如文可知。初科不住道者。两意。一者不
    犹无也。道即因也。无住之因行故。故本疏云。
    无住行。二者道即真如性。此性本无住故。二
    意合论方同论旨。盖以性本无住故。以无住
    之行而随顺之。论一者下标名。行之方便即
    根本故。以明此科与后二利行为根本尔。论
    谓观下正示。下皆仿此。疏智者。若见诸法有
    生灭。即成凡夫妄识。是住生死。当知反此宜
    称为智。亦即依真如不变义。修止行也。论因
    缘等者。若染因缘和合。即恶业苦果不失。若
    净因缘和合。即善因乐果不失。斯则染恶等
    唯三涂。净善等通人天二乘及佛道也。起大
    悲者。既见因缘和合善恶果报故。可翻迷成
    悟转凡为圣。乃起大悲咸欲济度。修福等者。
    具修施戒忍进禅定。以摄众生。谓布施摄贫
    穷。持戒摄毁禁等。以此五行是福德门故。斯
    则为化众生而修福德。因利他而自利也。故
    净名云。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等。不住下若
    住涅??。则一向寂静。既言化生修福。当知不
    住亦是依真如随缘义。修观行也。以随下明
    所以法性本来非有故。今不住生死。本来非
    无故。今不住涅??。又以性不变故。不住生死。
    随缘故不住涅??。乃至凡圣断常一异等。诸
    二边法不可尽言。离此二边方名随性。今以
    即悲之智。为自利行本。以即智之悲。为利他
    行本。又此一文即以一心三观义同。谓观法
    无生。即空观观真谛也。观因缘和合。即假
    观观俗谛也。随顺法性。即中观观第一义谛。
    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不纵横并别谛观皆然
    断德中。疏勤断二恶者。已起之恶断令不续。
    未起之恶断令不起。止持者。以约恶法而论
    故。止名持作名为犯。论惭愧者。即善十一之
    二数。惭谓尊贵增上崇重贤善。羞耻过罪息
    诸恶行。愧谓呵厌增上轻拒暴恶。羞耻过罪
    息诸恶业。悔过者。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陈
    露先罪改往修来。于中能止一切恶法六字。
    通已起未起。余皆局于已起也。是恶皆止故
    云一切。此文已起之恶。既令不增。未生之者
    自然不起。论以随下明所以。性本离过。起过
    则违。今既止之。故当顺理。过尽性显名为法
    身。法身即是断德故。今疏中以此名科
    二智德。疏勤修二善者。已起之善修令增长。
    未起之善修令发生。故今文云。发起增长。是
    标二义也。作持者。谓约善法所论作故名持。
    止故名犯。论供养者。然有三种。财法观行。礼
    拜者。勒摩三藏说。有七种。一我慢礼。二唱和
    礼。此二非仪。三恭敬礼。敬从心发运于身口。
    五轮着地。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五
    起用礼。观身与佛同一缘起。如幻如影。普运
    身心遍礼一切。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
    佛不缘他佛。七实相礼。若内若外若凡若佛。
    同一实相见佛可礼亦是邪见。观身实相观
    佛亦然。名平等礼敬。故文殊偈云。不生不灭
    故。敬礼无所观。准离垢慧所问礼佛法经。总
    有八重。一供养。二赞叹。三礼佛。四忏悔。五
    劝请。六随喜。七回向。八发愿。八中正意礼
    佛。余七皆是礼佛缘由。谓供赞是礼佛流类。
    忏劝随喜是礼佛之意。七是都回礼等功德。
    向于三处。八是叙陈意所希望。然此八重各
    能除障。供养除悭贪障。感大财富。赞叹除恶
    口。得无碍辩才。礼佛除我慢。得尊贵身。忏悔
    除三四障。得依正具足。劝请除谤法。得多闻
    智慧。随喜除嫉妒。得大眷属。回向除狭劣。成
    广大善。发愿除退屈总持诸行。今此文中具
    有五法。前文有忏悔。后文有发愿。然阙回向。
    影在文中也。约缘修行者。约三宝胜缘。修入
    住正行。爱敬四句可知。若准儒教说。母唯爱
    君唯敬。父兼爱敬。故孝经云。资于事父。以
    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
    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然此且约
    多分而说。今以事父之心。奉于三宝。故兼爱
    敬。论淳厚者。郑重(厚也)之心而无杂乱(淳也)亦有
    四句。一淳而不厚。谓暂时诚恳。二厚而不淳。
    谓长久浑杂。三俱谓没齿无乖。四不俱。谓辄
    无虔想。今取第三也。论信增等者。从十信位
    迁入正定也。此则内因修行力。又因下外缘
    加护力。亦可前名生智益。后名灭障益。消业
    等者。前礼赞等各能除障。已如前配。复能成
    善。如下第四分中所说。论以随下明意。性本
    离其痴障。今以修智断障。岂非顺性。此行成
    就即显报身。报身即智德故。为此科
    利他行中论发愿者。发谓策励运意。愿谓希
    求乐欲。然有四种。要约其心。故名誓愿。今此
    段文即四中之一也。余之三愿已在前文。谓
    能止方便及消障离痴。即无边烦恼誓愿断。
    发起善根增长方便。即无量法门誓愿学。行
    此二法皆为菩提。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疏
    长时心者。度尽为期不限劫数。故尽来际。广
    大心者。无有拣择。四生九类悉皆度故。第一
    心者。超过人天二乘之境。令得无上寂灭乐
    故。论以随法性下。次第释前三心所以。初二
    句释长时心。谓法性常住无始无终。故今度
    生尽于未来。无有疲厌而随顺也。疏文可
    解。论法性下三句释广大心。谓性遍满平等
    无二。故今化度无有拣择。平等济拔而随顺
    也。不念下二句释第一心。谓性本无彼此分
    别。常寂静故。故今化令咸至寂灭究竟涅??。
    是顺性也。然后之二段释所以文。但初标法
    性。后结故字而不逐段一一标结随顺等言
    者。译人巧略也。疏二明下指后二段。文意可
    知。亦常心者。意明此文有究竟寂灭之言。故
    名常也。然与长时实有相滥。智者详焉
    发心利益者。由前发心行诸妙行。故得入初
    住。见于法身。起用利益也。一显胜德。疏依人
    空见者。以于人空得自在故。若约法空但相
    似见。未是证故名为少分。若依人空。此即已
    证但未得法空故名少分。此约兼明非今正
    意。发心住中作此事者。随其悲愿之力。能作
    八相成道。利乐众生同今释迦化仪也。此如
    华严所说。然此科中有自利利他之异。详之
    可见。若前后相望说者。由佛菩萨教故发直
    心。行无住行由护法故。发深心行自利行。由
    大悲故发大悲心。行利他行。又由自利行故。
    得见法身。由利他行故。能现八种等
    二微过中。疏未证等者。但比观相应未离分
    别故。异所以者。此明先世所造世间业因通
    于善恶。斯往业不亡也。论微苦者。二意。一者
    变易行苦。二者随业有分段苦。以得自在不
    同凡夫故云微苦。?短等者。变易之身愿智
    所资。无定齐限。能变?身为细质。易短命为
    长年故云自在。留惑等者。以有大愿故。留烦
    恼不断。润生受报。以有大智故。能自在随意
    长短。不为惑染。非同凡夫为烦恼所使不能
    断也。斯则未名法身故异地上。以其下是所
    以非业系故异凡夫。以有下是所以既上异
    圣人。下殊凡品故当贤位
    三通权教。疏缨络下引所举教。七住前退者。
    第七方名不退住。故然彼经文。但说净目等
    各至第六住。遇恶知识缘故退。而不说彼所
    值因缘行相。待检续入。今释下明释通意。今
    详论中未入正位者。通其两意。一则未入初
    住。二则未至七住。正因不退之位。故云正位。
    前意为正
    四叹实行。疏于下不恋者。谓于二乘凡夫果
    报不生着故。论若闻等者。如法华云。佛道长
    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疏于上不怯者。于菩
    提涅??。有勤勇心。修诸苦行不正畏故。释所
    以者。亦释不恋所以。以知自性涅??终非外
    得。迟速由己。何定劫时。故虽闻是言而无怯
    惧。斯则以于上不怯故。于下不恋。是故疏中
    但释不怯所以也。由此两文之内皆有不怯
    之言。此即下据此以斥彼。此明其实非权说

    一总标。论解行等者。谓依住行位满。发深解
    行。入十向位。非同前信故。云转胜
    一时胜。疏邻初地者。从初住至初地为一僧
    只。今十回向与初地相近。是邻真故
    一总。疏解者。解彻真如故云深解。分明显了
    更无?昧。故云现前。又超前故云深。异后故
    云解也。行者。真如无相顺真如故。所行之行。
    一一无相。如金刚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等
    布施。诸行皆然。故云离相
    二别论无悭贪者。悭谓吝惜己物。辄不与人。
    贪谓希欲他财。以将入己。知法性之中本无
    此事故。疏云解也。论檀波罗蜜者。具云檀那。
    此云布施。波罗蜜此云到彼岸。彼岸即是涅
    ??。涅??即是真如之理。今离相行施与理相
    应。则是到彼岸义。余皆仿之。然则辍己惠人
    名之为施。但顺无悭。以此亦顺无贪之义。何
    则己物尚与他人他物。固应不取以深况浅也。
    谓离下明所离相。三轮即施者。受者所施之
    物。达此三相体不可得故名离也。苟能离相。
    则因成无漏果证菩提。有运转义。故名为轮。
    复能摧辗一切惑障。有摧辗义。号为轮也。以
    十下释离相之由。得法空者。但约深入此观
    未是证得。然此由是约教道说。若其实说十
    信位中。便能深入。如下信心修真如三昧。岂
    非法空也。发心所依者。解即十住。行即十行。
    斯则十向为能依。住行为所依。又住行为能
    发。十向为所发。谓依此解行发回向心故。以
    垢下释顺真之由。谓悭等是障。常乖背性。性
    本无悭等。常不与障合故。行布施等行。外违
    悭等障。内顺无悭等性也。论五欲者。色声香
    味触等五境。此五能令众生起欲心故。故前
    云。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则熏习妄心。令其
    念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又无常
    经云。常求于欲境不行于善事。于境生欲故
    名为过。过即是染。知法性中本无此染也。尸
    者具云尸罗。此云戒。戒谓防非止恶。即离五
    欲过也。论?恼者。因他恼触生?恚故。亦可
    因恼生?。?故热恼。热恼即苦。知性本无此
    苦也。羼提此云忍辱。忍彼辱境即离?恼。论
    懈怠等者。为执身心遂成懈怠。今既性净不
    见身心。为谁懈怠。故云离也。?忱胍?嗽凭?br> 进。精谓精纯一心无杂。进谓进趣勇猛不退。
    即离懈怠。论常定约显体说。无乱约离过说。
    禅者。具云禅那。此云静虑。即慧之定。定即无
    乱。论离无明等者。本觉明中本无不觉故。般
    若此云智慧。智慧即是明明即离无明也。即
    定之慧。故此与第五是自性定慧。本是一法
    但约体用。义分异尔。然准华严说。十地菩萨
    如次行十波罗蜜行者。以彼是证真之后。如
    实修行。此中六度是随顺修行。浅深有异
    一标地依者。以文云证何境界。所谓真如。
    此则真如是十地所依境也。然地者。就喻彰
    名。以喻真智能生圣法。今约真如是智所依
    故名地依。论证发心等者。然此十地菩萨虽
    断障有分数多少。行行有差别浅深。随其位
    次。一一皆证。其所证者。同一真如。但有满分
    之殊。而无差别之体。故此通标真如为所证
    境界也。华严十地品中亦同此说。故彼出体
    偈云。如来大仙道微妙难可知。非念离诸念。
    求见不可得
    疏根本者。即根本智证真谛理。是真见道也。
    论以依等者。或问曰。真如离心缘相。又若证
    者。离于能所。何以言真如为境界耶。故此释
    之。疏必依转相起者。即此转识约现境处。便
    名现识。竟无别体。但据次第义说相依。斯则
    依能见心有所见境故。前论云。以依能见故。
    境界妄现。本智证者。智与理冥。心与神会。一
    相一味平等平等实无能所之异。故颂云。若
    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
    相故。今但下对此重解。依转识说为境界之
    意。此有二义。一约菩萨未离业识犹有见相。
    入观虽与无分别智相应不分能所。出观则
    与此识相应。约此识上说前证时。以为境界。
    二约后得智中。相见道内重虑缘真。变起影
    像。仿正证时说真为境。此但似境。非谓实有。
    然亦不离是转识现故。疏双标后得智中业识
    未尽也。然至释相。但约业识未尽义说。故云
    转现犹存等也。以后得下出第二义。或问曰。
    如上所说业识未尽。是即闻命。后得智中如
    何分别。故此释之。意明根本实证之时。但是
    一心真见道无分别能所之相。若后得智中
    以能见心。反缘所证。以有此能缘心故。便有
    真如影像当情为所缘境界。像虽不实还似
    真如。?据此义说。后得智中依于转识名境
    界也。如人饮水。正饮之时不能说其冷暖。饮
    水之后方得说之。说时虽不得水体。其如所
    说之水。还似所饮之水也。而实等者。真如是
    所证。智是能证。能所无二方名法身。以法身
    本具理智。理智本无二故。斯则住唯识理。离
    二取相也
    三明用。疏后得者。权智达俗出假化物。一中
    论一念至无余世界者。若准华严说。初地菩
    萨能至百佛世界二地千佛世界。乃至十地
    不可说不可说阿僧只世界。此盖随其分位
    胜劣不同。今此文中意在通论十地。故以
    无余之言而通贯之也。疏请法者。于彼彼世
    界彼彼众中。励己率先为众导首。请佛说法。
    请意者。新译论云。唯为众生而作利益。非求
    听受美妙言辞。夫请说法诚在所显修行义
    意。令其众会如闻摄取思而行之。兼冀展转
    遐益众生。岂在徒听言辞而已耶。则如圆觉
    十二菩萨各伸请问。皆言愿为此会及为末
    世等
    二中疏促等者。谓有一类众生根性怯弱。闻
    说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却生退屈
    不肯修进。是故菩萨为此众生。示现超越位
    地。不经劫数证于佛果。令彼思齐发心进趣。
    如释迦六年修行便成正觉。是兹例矣。又如
    善财一生。龙女一念等。延等者。为有一类众
    生亦欲进趣。将谓佛果容易而成。懈怠因循
    不能勤勇。若复示其超果。转令懈慢终不成
    就。是故菩萨为彼说言。我于无量劫中修行
    方成佛道。以兹警策不令懈怠。使其勤进故
    法华云。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
    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
    即其类也。然促中云示延中但云说者。促在
    一生可令现见。延历多劫但说令知也。结者。
    根器既多方便非一。口不可说心不可测。故
    云无数等。故法华云。佛知众生有种种欲深
    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
    便说法。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是
    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三中论种性根等者。等谓齐同。同是一乘种
    性非三五等乘性故。根谓信等五根有上中
    下。今同是上根非中下故。此二约昔所论故。
    疏云。因等也。疏行等者。同发菩提心。行二利
    行故若克就地上则同。得无分别智行。如次
    同行十波罗蜜行。然此发心之言通于前位
    所说。证等者。同证二空理故若克就地上。则
    同证遍行真如。乃至十地同证业自在所依
    真如等。论无有超过之法者。此明菩萨因行
    证等既同。更无别有超越殊胜之法可为行
    证也。亦可此是位等。即三贤十圣皆须历故。
    无有超过。以一切下是时等。论疏易解。据此
    亦似通明上诸等之所以。详之可见。论大意
    云。若一种是菩萨种性根器。则发心修行断
    证位次始终劫数竟无差别也。所言阿僧只
    者。若准本业经。初以忉利天衣。仍用彼天时
    分。三年一拂尽四十里石为小劫。次以梵天
    衣。拂尽八十里石为中劫。后以净居天衣。拂
    尽八百里石为大劫。杂阿含中与此有异。又
    劫章颂云。风灾为一数。乃至不可知。此极长
    远时名一僧只劫。谓以此风灾为数。数至不
    可数。更若数时心则狂乱。齐此数不得处名
    一僧只。若以此等计三僧只。方成佛道。则百
    千万人中无有一人发心修进。纵有惧于三
    涂苦者但修人天戒善。或有畏于三界生死。
    亦但修二乘之行。焉敢希冀佛果修菩萨行。
    盖为作此长久而解。有是大失。今所会通则
    特异于彼。何者。且梵语劫波此云时分。大劫
    小劫长时短时下至刹那。皆名时分。阿僧只
    此云无数。无数之言亦不定久近。如人经年
    不相见。便云无数时。竟日不见亦云无数时。
    修行时分意亦同此。谓始从具足凡位。发心
    修进。法尔经无数时。方得亲证真如。名为见
    道。是一无数时。从见道已去。渐断俱生二障。
    法尔又经无数时。方得不假功用。自然相应
    至第八地。是第二无数时。从此任运进趣。消
    遣余累法尔又经无数时方得成佛是第三无
    数时。斯则无数时是定有。然延促不可定也。
    若此所解。方有修行之人。况时无定体。唯心
    所现。故法华说。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
    小劫。时会听者谓如食顷。又论释经劫数之
    言。或云年岁或日月等。又摄论云。处梦谓经
    年。觉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
    四中论众生世界不同者。或分情器。或唯有
    情。通兹二意。以世界及众生。各有无量差别
    故。所见等者。为彼彼众生根机种性乐欲不
    同故示所行业用。乃至现身说法。各随彼彼
    见闻差别也。例如观音妙音品说
    发心相中疏二智所依等者。此二种智本。从
    彼识之所显生故。说为依。非谓现今能与二
    智为体。问二智是净。梨耶是染。云何净智依
    染识生耶。答以有染心故。翻此染心得成净
    智。若本无染净亦不生。故前云。以有不觉妄
    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
    则无真觉自相可说。广如随染本觉二相中
    明也。又梨耶是染净和合净智依生。故无疑
    也。又若随相所明。谓梨耶本有二智种子。从
    无始来以本识为依止处。故云所依也。理实
    等者。既言梨耶。合通三细。今但言业识者。意
    在举细摄?举本摄末也。亦可现相八地尽。
    转相九地尽。尽相十地尽。业相最通故。标通
    者。斯则于诸菩萨无所屈矣。此非下或问。二
    智是净从来未得。今始开发可名发心相。生
    灭业识无始来有。何故至此名发心相耶。故
    此释之。意明此菩萨亦能证真。亦能达俗亦
    有生灭。以证真故。拣异地前。以有生灭不同
    佛位。其犹炼金光色渐显。?矿已落细矿犹
    存。欲显此时。应云几分是金几分是矿。斯则
    不同?矿。亦异纯金。故且通说金已显发。此
    亦如是
    一总中。疏现报等者。即以此身成正觉故。即
    自受用身功德圆满也。论色究竟处者。色界
    之顶是色边际故。最高大身者。色究竟天身
    量一万六千由旬。自在天王身量三万二千
    ?善那。十地菩萨示为自在天王身量倍增。
    故云最高大也。色身之大莫过此天故。疏后
    报等者。依前报体方起此故。即他受用身功
    德亦圆满也。然其因穷果显。但义说二相。时
    无前后现后二报亦复同时。譬如夜尽即晓。
    岂分前后。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智处者。一
    切智人所起智处故。经中说摩醯首罗于一
    念中。能知三千界中雨滴之数。何故下牒难。
    一义下释通。十王等者。准仁王经说。十信菩
    萨铁轮王王(去声)一阎浮提。十住菩萨铜轮王
    王二天下。十行菩萨银轮王王三天下。十向
    菩萨金轮王王四天下。初地菩萨阎浮王王
    百佛土。二地菩萨忉利王王千佛土。三地菩
    萨夜摩王王万佛土。四地菩萨兜率王王亿
    佛土。五地菩萨化乐王王百亿佛土。六地菩
    萨他化王王千亿佛土。七地菩萨初禅王王
    万亿佛土。八地菩萨二禅王王百万亿佛土。
    九地菩萨三禅王王百万亿阿僧只佛土。十
    地菩萨四禅王王不可说不可说佛土。如来
    法界王王无量佛土。说一切法门。即彼经除
    佛有十三法师。兼信十四及佛十五。今疏不
    论地前及果位故但十王。然第十下显最后
    身菩萨示于彼天成佛之相。即转第十地菩
    萨身以为佛身。若准真实成佛。但当前云功
    德成满。即无方所亦不可见。今为应于十地
    菩萨故。示彼天说成正觉。余义如别说者。以
    此菩萨示成佛时。于第四禅色究竟顶自在
    天上。有妙净土出过三界。十地菩萨当生其
    中。菩萨坐于大宝莲华。其座纵广百万三千
    大千世界。于莲华外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
    尘数小莲华座。以为眷属。各有菩萨而坐其
    上。是大菩萨放十种光。谓于足下出百万阿
    僧只光明。照十方世界一切地狱。乃至第十
    顶上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世界所有诸佛。光
    绕十匝住于空中。成光明云网台。高广严净。
    于光明中。悉雨宝香宝珠缨络诸庄严具。供
    养诸佛。光明入诸佛足下。尔时诸佛一时同
    放白毫相光。照大菩萨。其光即入大菩萨顶。
    又放阿僧只眷属光。照眷属华座诸小菩萨。
    其光各入诸菩萨顶已。应时得佛无量三昧。
    应时得佛无量智慧。即得佛位。堕在佛数。复
    有五意故在彼天。一以二乘人执化八相为
    真佛。不信别有圣人。又不知即心是佛。又信
    彼第四禅中是圣人生处。今且同与二乘在
    彼天处。摄示令知八相非真。故在此天。二缘
    三灾不及故当此天。三缘欲界色质?重。是
    有无色界都无色质。是无今此天中表离有
    无契于中道。故在此天。四为摩醯首罗天王。
    面有三目不纵不横。表证三德。涅??亦尔。故
    在此天。五为下界慧多定少。上界四空定多
    慧少。此天定慧平等故在此天。以禅者翻云
    静虑。静拣于下。虑拣于上。偈云。欲界及无
    色。佛不于彼成。色界中上天。离欲中得道
    科云别者。前但直显德满位彰。今则具明二
    智满相。及显无明顿尽等。即是明前心相中
    二心圆满。一心灭除也。疏始觉等者。此始觉
    慧与本觉心源最初契合之时。名为一念。此
    约究竟相应发始之一念。不是暂时相应谓
    之一念。又此一念前则属因。此一念后则属
    果。其犹曙色在朝夕之端矣。无明等者。无明
    未尽。既有所不知。无明若尽则无所不照。即
    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也。一切诸法种类若
    干。无不知之故。云一切种智。故大般若云。烦
    恼不生名一切种智。若具言之。得三种智。谓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准天台说。因修一
    心三观。果得一心三智。谓修即空观得一切
    智。修即假观得道种智。修即中观得一切种
    智。今此论中依真如门。修奢摩他即是空观。
    果得一切智。依生灭门修?巢?崮恰<词?br> 假观。果得道种智。此二双运为禅那。即是中
    观。果成一切种智。今论举中所成以摄空假
    故。但云一切种智。亦可等者。谓此始觉慧至
    心源时。约断惑边名无间道。约证理边名解
    脱道。即显等者。谓前发心三种相中真心。彼
    有业之所累。犹为菩萨。至此业识永尽无余。
    唯真独存更无所累。故名佛也。上皆下同上
    二报利益。但前标。此释非别有说。显上方便
    者。即前发心相中后得智。至此圆满也。问前
    后皆言自然。则因果何别耶。答前是有心自
    然以带业识故。此是无心自然。唯真独存故。
    昭然可解。又亦下类摄前文。前约法说。此
    约人说。理无别也。皆是下释类摄所以。以前
    文是本觉随染之文。今显果位亦即本觉随
    染。二文既同。故应相摄其实。亦同四镜中之
    后二也。虽约性净随染为门之异。而法体无别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