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五 >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四

    问有三段。一指前按定。论悉有真如等者。
    凡是有情皆具本觉无二圆满。以皆具故。熏
    义合齐故。云等皆。论云何下。二述其所疑。现
    在等者。约横说也。现今且见有信者寡。无信
    者众。论无量等者。合云前后无量差别。译者
    回文不尽也。未来等者。此约竖说。约望未来
    发起信心。迟速不等故云前后。更有厚薄进
    退邪正等异。故云无量差别。此乃横则有无
    差别。竖则前后差别。前后之言亦通过去。内
    熏等者。熏既是齐信亦合齐。不合有于如是
    差别。论皆应下三结成其难。一时者有二意。
    一拣信之有无。二拣起之前后。自知有真如
    法。是信解勤修方便是行。等入涅??是证。一
    时之言须通此三而转。执别等者。谓执有信
    无信前后等别。便疑真如亦有等类不同也
    论答中二。初标所疑也。本一者。凡圣一体平
    等无二也。净名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圣贤
    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此一句标所疑之
    通。下则释所执之别
    论而有下。二释所执三。初明所依根本差别
    也。疏根本等者。既是生灭妄法法尔。不得平
    等。众生具此各各不同。不同真如一体平等。
    故云厚薄。前后亦尔者。厚者即迟信。薄者则
    速信。信之厚薄进退等例知。非彼等者。过在
    无明有厚薄。不是真如成等差
    论过河沙下。二约能依。二障差别。二先所知
    障等上者。意明烦恼数过河沙等上。又约所
    障法门。既多能障之惑遂成无量故。云河沙
    等上。等者。等微尘也。详之。疏无知者。迷俗
    谛门中事法以不能正知不能尽知故。?分
    者以所知中有二分故。一迷理者为细。二迷
    事为?。天台号为尘沙。小乘名为不染污无
    知。今是此分也
    论我见下。二烦恼障也。疏四住者。即六?之
    中二也。何故不对五意。以五意是所依众生。
    无知四住是彼所有。今取此二正障。信心及
    诸观智故偏举也。疏文亦尔。何故二障俱名
    烦恼。以此二障体皆虚妄性喧烦故。非是寂
    静通名烦恼
    论如是下三双结难了。疏皆依下若据生起。
    即次第而生。今此横论故皆依无明也。非一
    谓二障互为前后差别。则等分偏增有殊。佛
    了等者。降此已还各随其分。未能尽知。唯佛
    穷证。故能知也。故前疏云。若至心源得于无
    念。则遍知一切众生一心动转四相差别
    立理中。疏若独等者。反纵所难。然今下顺通
    其义。故致下结答。故上下引证。并可见
    喻中论木喻众生。火性喻本觉。人知喻佛等。
    方便即钻燧之事。喻悲愿说法。烧木即先有
    火起。火喻发心修行。烧木喻断烦恼。此中若
    无及不假之言。正显阙缘也
    法中论为缘者。即慈悲愿护说法教导。合正
    用钻燧等。入涅??者。合上火出木尽灰飞烟
    灭也。上喻中虽无显文。以烧木之言。便含此

    阙因中论未有熏力者。如湿木之遇绳钻。虽
    有火性而钻之不生。障者亦尔。虽有本觉闻
    法亦不悟解。不能究竟等者。亦有闻法信受。
    暂时发心。然鲜克有终。不能久永。如下所说。
    或有见佛色相。或供众僧。或因二乘。或学他
    发心。悉不决定。或退凡夫二乘之地。此如湿
    木钻时还有热气。然不能出火烧木。如世间
    法甚众。于中信解修趣者实难其人。良以内
    熏力微惑障厚重。以喻类法。昭然可见
    明得中论因缘具者。如干木之遇绳钻也。诸
    佛等者。此则拣异二乘等。以显遇真善知识
    也。然此段文有二种加义。初以慈悲等是冥
    加。由冥加故起信修善。次从以修下是显加。
    谓现身说法。由显加故进行证果。于中修善
    成熟一句。蹑前起后也然前喻文正喻初段
    冥加之意。若喻后段显加之文。应如加之以
    积薪鼓之。以烈风则令前木都尽也。疏自分
    者。创发其心。始修善行。此亲赖前因缘之力
    故。云自分也。胜进者。若推其本。亦是前来内
    外熏力。今约末而论。并前自分。又校一重故
    云胜进。示义等者。谓示义令解。教行令行获
    大法利故生法喜。斯则自分当信位。胜进当
    解行。向即十回向。道即地上行。涅??即佛果
    也。然善友与行人相值诚难。且如世间有欲
    发心者。则不遇真善知识。有真善知识。则不
    见发心之人。感应道交实为不易。如涅??中
    针芥之喻。并法华中龟木之喻。此皆显善友
    难值。今之行者傥偶斯缘。闻法解悟。岂不思
    夙植德本。而无欣庆乎。而不求进乎。岂不思
    后世为先业所牵。得如今世遇胜友乎。诚宜
    勉之
    二征列。疏为于下约能应明差别。凡小是
    机为彼机故。现形不同也。谓应以佛菩萨等
    身得度者。即现其身等。随机万变不可一准。
    以彼事识从境而起。不了唯心。随其分别情
    量所不同也。此则差别在佛。差别即缘也。
    亦可下约能感明差别三乘不同。已是差别。
    况复各有胜劣之异宜乐之殊。此则差别在
    机。缘即属佛。差别之缘也。然由机之差别。遂
    令应有差别。非谓佛身有异相。尔如镜光是
    一像异由形也。谓三贤下出差别缘体。下说
    十住菩萨便能现八相化利众生。况其上位
    岂不然乎。为诸下约能化显平等。菩萨则始
    从信位。终至十地。业识者。必兼现转。但现一
    味佛身。更无三乘之异故云唯现。以此菩萨
    深解境界唯心。不外执定相。故现平等佛身。
    与其为缘。此即平等在佛也。故下文云。以同
    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亦可下约所
    化显平等。同发大心同信大法。同解大义。同
    修大行。同无退转。故皆平等。此则平等在机
    也。故文云。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身。持
    业依士亦同前说。谓初地下出缘体。谓登地
    已去菩萨。以无分别智证平等理。知一切
    众生真如平等无异。故现平等佛身应众生

    一感用因。疏机欲人者。此人是乐欲修进之
    机。即诸求三乘人也。外缘体者。即三贤已上
    菩萨。及佛皆能作此缘故。修行时者。谓始起
    厌求修习善根时也。于中有发意求三乘道果
    之异。论乃至得佛者有二义。一则于中有罗
    汉辟支。故云乃至。二者。此中但说从始发心。
    终至成佛中间所经劫数。值遇外缘不能具
    叙时节。故超越而言云乃至也。器者喻也。方
    圆大小各有分量。三乘胜劣可以类之。则受
    道之机器也
    开总中。论父母等者。如释迦之度罗睺。父之
    力也。又度诸母子侄等。眷属诸亲力也。又如
    净德与净藏净眼。共化妙庄严王。亦眷属之
    力也。谓彼等宜以此类化度故。佛为现父母
    等身。余意例同。论给使者。即供给走使。涅??
    经云。荣豪自贵。我于其人为作仆使。趋走给
    侍。净名云。见须供侍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
    其意。乃发以道心。论知友者。知闻朋友。如?
    子之化目连。以切磋琢。磨共成其器。论冤家
    者。如未生冤王弑害父母。令其获得果证。又
    如无厌足王以杀事故。令众皆得解脱门。论
    四摄者。一布施。令他附己。二爱语。为他说法
    熏成净种。三利行。随彼所行方便利之。令善
    根成熟。四同事。过恶同恶而断彼恶。遇善同
    善而进彼善。以此四事随机曲诱。摄令入道。
    然于五中唯第四是逆方便。余皆顺也
    二摄别中论无量行缘者。若干种心皆须称
    可。随时方便难以具陈。不能言数。故云无量。
    如法华说观音妙音现化等。即斯事也
    二辨用中。论以起下是能熏。众生下是所熏。
    增长善根是利益也。善根谓信心展转。能生
    解行证等枝叶华果故言增长。若见者。或见
    其形。或覩神变。如前现其差别形事。令彼见
    者欢喜生善破恶入理。乃至一二三四益等。
    故净名云。或有怖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
    断疑等。若闻者。或闻彼教劝令入道。或因闻
    彼所诵经教。寻文生解成闻慧故。或则闻说
    自他功德。而发善心
    一就根开缘中。论近远二缘者。由障有厚薄
    故。遂令内熏有力无力。由内熏故。外值胜缘
    发起善根。遂有胜劣。由胜劣故。令根有熟不
    熟。以此遂成利根钝根入道迟速也
    二各开中。论增长行缘者。诸佛为缘。为令三
    乘行人各增自行。以入正观故。疏方便行者。
    即正观之方便也。见道已前所修诸行。皆是
    入理之方便故。论受道缘。三乘行人入见道
    已去。亲证真如。名为受道。此亦诸佛为缘。令
    其入证也。疏四摄者。谓诸佛菩萨为缘。增长
    彼行人行四摄法。以利他也。三空等者。谓空
    无相无愿解脱门。亦是为彼作缘。令其住于
    三解脱门以自利也。非谓诸佛欲为众生作
    缘。先要内住三空之理。斯二种缘皆依士释。
    然此二缘若据论意。理合遍通因果诸位。如
    未入信前。不信因果三宝真如。名未受道。佛
    菩萨等以之为缘。令彼信受始为道器。名受
    道缘。既入信已。所修十种信心之行。亦假其
    缘。令行增长名增长行缘。如未入十解十地
    佛地等。名未受道。假其缘力而得受解入证。
    得涅??等。俱名受道若从解位已去。修地前
    行。见道已去修地上行。佛等为缘。令其增长。
    名增长行。如八地菩萨。得无相无功用故。拟
    入涅??不进九地。佛为此故现身七劝。然后
    发行进入弥速。岂非增长行缘耶。乃至垂成
    正觉。亦假诸佛为缘也。受道增长或先或后。
    二俱通也。问此是差别缘如前疏文。只配凡
    夫二乘。如何将此为三贤已上耶。答若如疏
    配。何故前论云。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
    佛于中若见若念耶。应知此差别一缘。通为
    凡夫二乘诸位菩萨也。问平等一缘如疏。唯
    配三贤已上。前信位中得有此缘否。答若据
    论意。亦可通前。以下文云所谓众生依于三
    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如十信位。正修真如
    三昧。于中见者岂非平等缘耶。应知前差别
    缘不约定中所见。但是随类随宜。现十界身
    等故名差别。若依三昧见平等佛身。无分齐
    相者。即平等缘。疏中前文且约依识熏习。以
    辨二缘。亦一往尔。学者知之
    一能作平等。疏平等心者。九类皆度不拣择
    故。论自然熏习者有二。一以本悲愿。常熏本
    觉不曾舍离。二无缘慈悲常熏众生。摄取不
    舍不待作意。故曰自然。疏常用者。无作妙用
    有感斯应也。论同体智者。谓此智与真如体
    同故。又能知一切凡圣染净同一真故。此根
    本智也。下云而现作业。即后得智。疏释成常
    用者。亦是释成平等所以。以真如之性平等
    无断无尽。故能普度常不舍离。此如下信成
    就发心大愿平等方便中说。论随应见闻者。
    随彼菩萨位中。所应见者。各见佛身及与净
    土。可应闻者。各闻说法示教利喜。现作业者。
    谓现大小化身。土之业用也。此则现身说法。
    皆是起缘熏之用。故疏云显其用相也。亦可
    文中皆愿度脱是第一心也。度脱即是令得
    灭度解脱也。一切众生是广大心。常恒不舍
    是常心。同体智是不颠倒心。以有智故无人
    我相也。已上皆显平等缘体也。后二句显其
    用相
    二对机中。论三昧。秦言正受。不受诸受故。即
    念佛三昧平等见佛。即法身佛也。以依三昧
    见佛色身。即见法身。以不取色分齐相故。此
    即同真如三昧也。疏无有彼此等。释前平等。
    可知
    一标中。论此体用熏习下略不言相者。与体
    无二故。此以所起行望能熏体用。以辨相

    三释。疏明行劣等者。意识五意皆是妄心能
    所分别。未称平等真如。但依信力修进而随
    顺之。凡即未入信位。菩萨即十信三贤已去。
    此义正如上妄心熏真如处说。论未得等者。
    以未得无分别心故。未与真如体相应。以地
    前菩萨未亡能所分别故。即所起行未与能
    熏体合也。疏正体智。即是无分别心。正能会
    理之智名正体智。体即会合义。正体即智。持
    业得名。若以正体为真如。即依主释。法身体
    即真如也。但以约人所说故。云法身化身等。
    约法所说故。云真如体用等。论未得自在业
    者。以证真之后所有起行。尽是真如妙用平
    等之行。一一行皆从真起。皆称如理是真体之
    业用也。故云自在业。今此位中未得此行故。
    不得与用相应。此则所起行。未与能熏用合
    也。以能熏用从真体起。自在业亦从真起。二
    用若合。同是一体。名曰相应。地前阙此故云
    未得。若至地上即得相应。便能与三贤等人。
    作能熏缘也。问若然者。何以前说三贤起用。
    与小乘等为外缘耶。答前所说者。但是依于
    愿力及三昧力。能起差别缘。实未能有自然
    业用。为平等缘尔疏证真后得智者。证真之
    后所起之智故。或可此智亦能证真。以能重
    虑缘真作相见道故
    二中论法身菩萨者。初地已上乃至十地。皆
    名法身。以得平等智证真如理。以真如法为
    身故。疏如理等者。所起行与能熏体合也。即
    上法身是其所合。谓此菩萨以法为身。人法
    不异故。然如理即前正体之异名。能证真如
    理之智。依主释。论与诸佛等者。既得无分别
    心与理冥会。依真起行遍修一切。自利利他
    合佛智用。二用一体名曰相应。然此段论若
    望前文。有所不齐。以前文说未相应。则正体
    后得各举一能一所。今此段文于前举能于
    后举所。文之巧略互现而已。别无他意。疏文
    顺解便成义补。其理昭然。疏如量智者。即上
    后得之异名。如彼彼众生器量。如彼彼俗谛
    分量。悉皆知故。证真等者。依所证真理为轨
    则。故所行之行皆契真如。故云法力。但有信
    力者。地前既未契真。但能信顺缘真修行。故
    非法力。地上名真修。地前名缘修。即斯义也。
    八地已去者。约无功用行以释自然也。诸说
    自发心修行。已来至此地。已经二无数劫。自
    此之后任运相应。如下水船不劳篙棹。然犹
    更经一无数劫方至佛果。今详此段论意。不
    须别配八地方说自然。但是地上菩萨证真
    起行。皆依法力。皆是自然。末必须到八地。学
    者知之。论熏习真如等者。证真起行还熏真
    如。何有无明而不除灭。如日轮发照还照日
    轮。岂有昏?在中而能违拒哉。疏妄灭行成
    者。谓九相既灭万行成就。万行成故。德备河
    沙。九相灭故妙绝尘累。问地上菩萨亦有智
    识等四意。如何得说相应而异地前耶。答相
    续识是法执分别。初地已除故。得无分别智
    与理相契。智识虽在。但是俱生不障见道。又
    出观即有入观即无。况从一地已去分除。七
    地都尽。二?之识既尽。妙平二智已成。内证
    外现于何所碍。虽残三细之识。以妙智为主。
    不乖相应。故论中但云得无分别心。更不言
    三细之识。由是不同地前事识现行而未相
    应也。疏中不言。文略故也
    染净尽不尽者。上说染净各有功能。互相熏
    习成于世间出世间。未知究竟何胜何劣。何
    法有尽何法不尽。若俱不尽则徒为进修。若
    复俱尽。则成断灭。若言一尽尽于何法。故此
    明也。初文论复次染法至不断者。未入十信
    位前。九相炽然六染相续。惑业习袭报应轮
    纶。尘沙劫波莫之遏绝。故前云。一切众生不
    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
    无始无明。又下云。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
    之相亦无有始。然亦无有悟后更迷之人。故
    经云。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如木成灰不重为
    木。是知无有初起之。际乃至得佛后则有断
    者。内外熏力发厌求心。始入十信。苟能止业
    犹自未能断除惑染。从三贤位方乃觉除。直
    至佛地始得断尽。是知断字贯通诸位。诸位
    即分断渐断。佛位即普断永断。今以略于下
    位。故云乃至。又云。得佛后断者。以断后始
    得佛故。非谓得佛后方始断。论文语滥故。下
    文云。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又前云。远离微
    细念故得见心性。又云。破和合识。灭相续心。
    显现法身等。诸文非一。此皆灭妄成佛之义。
    是知虚妄之法不能究竟。故云有终也
    次文疏正显者。亦是标也。此中通于因缘体
    用。总名净法。论常熏习者。即内因体相熏习
    也。妄心灭者。以真熏有力减无明。能起行对
    治。妄心则灭。成淳净圆智也。法身显现者。以
    所熏妄心灭故。能熏体相显现。即破和合识
    内生灭之相。显此不生灭体也。即在缠如来
    藏至此显处。名为法身。即前究竟觉智净相
    法出离镜得涅??等是也。起用熏习者。法身
    既现。即能起自然业用。应化众生。此则用熏
    习义。便成差别平等二缘。即前不思议业相
    缘熏习镜成自然业等也。故无断者。则三身
    并常也。不断即常义。今兹实教但说二身相
    即无碍。岂得不常。然今科云有始者。亦且
    一往约用熏义说。若准体相熏习。即无有始。
    故文云。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又前云。从无始
    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等。
    又次云。非前际生。又下云。以如来藏无前际
    故。今且形对妄法权作此科。不可定执同不
    了义。疏文可知
    辨所示义。疏二初叙章意。前法者。即指前
    科生灭心法也。既具明染净法相生灭不同。
    此生灭法遂有显于三大功能故。今指之也。
    问下具如立义分中。诠旨者。诠谓能诠即显
    了义。说文云。诠者具也。谓具说事理故。今此
    真如一门。门为能诠体为所诠。既目门为真
    如。真如即所诠旨。故门之与体无二无别也。
    法义殊者。即一心三大法义也。此等皆如立
    义分中已说
    初体中论一切者。通凡及圣。凡夫谓六凡界
    即一切异生。声闻下即四圣界。此显平等真
    如。从凡至圣若大若小。若因若果。一体无异。
    凡迷未曾减。圣悟未曾增。小大因果例然。又
    染起不增障尽不减。又用隐不减。德显不增
    也。然此体大偏通情器故。经云。一切因果世
    界微尘因心成体。今且偏就有情而言也。疏
    优胜也。谓诸佛最胜凡夫最劣。中间相望。通
    于胜劣。真体等者。谓性德正因。其犹太虚。虽
    茅室绀殿有殊。其中虚空岂有别异。故心经
    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
    减。凡位等者。明此法体非谓于前凡位中。从
    无而有。亦非于后佛位中。从有而无也。然至
    而论之。其实凡位与真如俱无前际。非谓凡
    夫即有前际。真性无前际。佛位亦然。故下文
    云。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
    又云。以如来藏无后际故。诸佛所证涅??与
    之相应。则无后际。然今论意未必约位而言。
    但云穷于过去。非有前际而生起也。鞠于未
    来。亦非有后际而灭尽也。际时也。然观论文。
    大似不无前后际。但是真体。不于前后际中
    生灭也。遂令疏文有兹释尔。有智详之。可以
    意会。论常恒者。盖一义也。疏中别配。亦且一
    往。皆显等者。亦可不增减非生灭。皆是显常
    恒所以。又不生不灭方是不增减。毕竟常恒。
    若有生灭则有增减。非是常恒。又此一句是
    显不垢净也。谓在缠不垢出障不净。若不然
    者。即有变异。岂曰常恒。又如故无增减。真故
    不生灭。后句总结也。又此三义即是前文毕
    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也。如次对之
    一总中论从本等者。显无有始故。云从本已
    来。拣非体外故云自性。明无欠少故云满足。
    意在普该故云一切。功能德业故云功德
    二别论大智等者。此有通别。通则智即是慧
    光即是明。又智慧即是光明。别则以义目之
    名智慧。以相取之曰光明。智即是体慧即是
    用。光即体之相也。明即用之相也。如摩尼珠
    体有光明。以自莹曰光照物曰明。遍通凡圣
    名大。依法所显曰义。复言自体者。显是即体
    之相无二别故。疏本觉智明者。但取通意尔。
    论遍照等者。即始觉也。法界有二。谓理及事。
    始觉照理即如理智。始觉照事即如量智。理
    量齐鉴故云遍也。疏本觉者。就体而言也。即
    彼本觉显照义边。便名始觉。始觉之体元是
    本觉故。论真实等者。依根所发了境义边。名
    为识知。了如理事永离诸过故云真实。疏无
    倒者。即离四倒及余执计也。论自性等者。非
    假他缘故云自性。在缠不染故曰清净。诸法
    中实乃名为心。疏云。离染但得一义。论常乐
    等者。常谓穷三际而无改。乐谓在众苦而不
    干。我谓处六道而莫拘。净谓历九相而非染。
    此自性涅??之四德也。疏圆备者。诸德虽多
    不过此四。以此四法收一切德故。论清凉等
    者。无惑之热恼故曰清凉。此显般若也。无报
    之生灭故云不变。此法身也。无业之系缚故
    云自在。此解脱也。即离三障成三德尔。疏云
    无迁。亦但三中之一。此文仍与上句义理不
    别何谓清即净义。凉即乐义。不变即常义。自
    在即我义。今但离为三四各说故成二段
    三结论过河沙者。上但略显不能具载故。不
    离者。随举一德全摄真性及一切德。疏文可
    解。论不断者。无始无终。疏云。相续即无终
    也。论不异者。上云不离。恐谓如树不离地。手
    不离腕等。故云不异。不异者。真如即德德即
    真如。故疏云。同味语犹疏略。论不思议者。即
    一性而有多义。即多义而全一性。不可以定
    量所得。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也。疏举一义影
    以显之。论佛法者。佛即是觉。意明上之功德。
    尽是本觉之法故。故金刚云。一切法皆是佛
    法。疏唯佛等者约始觉释佛字。谓佛是始觉
    之极。法即前诸功德。显此诸法非因位而究
    了故。佛之法也。所觉法者。此约本觉释佛字。
    佛即法也。义如前释。论乃至者。越彼河沙故
    云乃至。满足即无所少。意云。乃至过河沙数
    义理悉皆满足。无所欠少也。疏若此下以修
    显性。此反显也。既证下顺释如文。如海有宝
    余人不知。涉海者既获旁底。岂不信乎
    立名中论如来藏者。具有三义。一隐覆义。二
    含摄义。三出生义。广如前说。隐时等者。似当
    初后二义隐故名藏此则如来自隐不现也。
    又因地能生果地功德故名藏也。论如来法
    身者。若以应身为如来。即依士释。若以真身
    为如来。即持业释。然其身者。亦具三义。一者
    体义。真如自体任持不失故。二者依义。为彼
    报应之所依故。三者聚义。一切功德之所集
    故。故唯识云。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显时等
    者。即后义谓万德名法依止名身。然德有修
    性。若约修说。即属报应。成依止义也。若约性
    说。即聚集义也。其体之一义。当于前段体中
    故此不言也问法身既属无为。且非积聚。何
    言聚耶。答功德既是无多之多。何妨聚是无
    聚之聚。斯皆义说。圆回无滞非实法聚有可
    拣也
    一问中论上说真如者。谓前门中云。从本已
    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云
    何下对前正难。前说离相平等。今说功德差
    别。前后矛盾。其义安在
    答中初正明。论虽实下纵存今文差别相也。
    而无下不违前门平等之义。等同一味者。等
    齐也。即指前差别之法。同者。诸法无性唯一
    真如。一味喻明。如水之八德一味无差。一真
    如者。法说。疏亦法喻兼明也
    二征释。疏非能分别者。无虚妄分别故。非所
    分别者。既无虚妄之心。即离所分别相。故前
    文云。心灭则种种法灭。无能所者。由前心境
    并亡故。得差别即无差别同一真如也
    一略中疏既其等者。既而能所俱亡。遂令一
    体无二者。如前差别之相。依何建立。以依等
    者。前云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
    相用故。能显既多所显亦广。俱喻河沙也。且
    举下释举本彰末。可知
    二对显论三。初举所迷理。疏所迷理者。即真
    如之理义。具真如门
    论而有下。二别翻配三。初别举八重。初无明
    智慧对论妄心者。即前不如实知也。不觉起
    念即前不觉心动。名为业相。见境界即前转
    相现相。此之三相。即是无明阿梨耶识。又见
    字义宽。亦通四?故。疏云细?也。疏依真下
    即生灭之相。义具前文。将欲下释意。净因染
    得故须然也。真如门无染可对。故无示义。此
    生灭门染净既分。故须翻对以显相大。诸句
    例然者。随文可见。云何显者。牒难以起下文。
    论心性不起者。不起念也。疏既起下故前云。
    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
    故。反显无念即名觉智
    论若心起下。二局见普照对。疏妄见不周者。
    如人见东不见西。近远内外明?等亦尔。故
    经云。众生洞视不过分寸。以存能见心故。故
    于诸境有所不见也。真照圆明者。以无见故
    无所不见。故肇论云。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
    初地得名真见道者。以不存能所见故
    论若心有下三。妄见真知对。非真识知者。动
    则不如实知故非真也疏反之等者。以心无
    动故。则所知真实。真实者。离伪妄故。从此已
    下至不自在。一一文初应合皆有若心有动
    之言。仍于本句之末。更云心性无动等。即随
    句翻对。论文存略。但举能对之妄也
    论无有自性。四无性有体对。疏妄染无体者。
    依真妄动。何有自体净心者。心无动故。离缘
    独立。独立之体本来无染。斯则不逐缘生不
    因境起。故云自性清净心也
    论非常下五。颠倒真实对。疏四倒者。即无常
    苦无我不净。心动故起于有漏色心。有漏色
    心实非常等。凡夫计为常等。故成四倒。反之
    等者。以不动故。色心不起。以不起故。唯真如
    性常住清净自在安乐。故成四德
    论热恼者。六热恼清凉对。疏诸惑者。由心动
    故。起于贪?等惑。烦恼炽然。故成热恼。故
    说等者。心不动故。即是真如。真如无惑则非
    热恼。既无热恼故曰清凉
    论衰变者。七变易凝然对。疏妄染迁改者。以
    心动故。起于九相。九相生住异灭老病死等
    故成衰变。反显等者。心不动故。即是真如。真
    如之中本无九相生灭迁改。故云不变也
    论则不自在者。八系缚自在对。疏业果等者。
    由心动故。起业受报。堕五趣中名为系缚。真
    如自在者。心不动故。即是真如。真如之中。无
    有业系故云自在。上云等者。以此段中皆举
    能显妄染。以对显前净德。论文略故不具列
    之。故今疏中略指后之三义也
    论乃至下。二总举诸法。言乃至者。既过河沙。
    不可具述。故云乃至。对此义者。河沙染法心
    动故成。心不动时。诸净功德亦过沙数。诸净
    等者。即真实识知已下诸义等。疏一一等者。
    以心性动与无动。反覆明诸染净。今要省文
    故。以心动在前无动居后。所显诸法摄在中
    间。于中又阙净德之目。若欲一一别对令人
    易解者。应云若心有动非真识知。心性无动
    即是真实识知义故。乃至若心有动则不自
    在。心性无动则得自在。如前疏文。逐段反显
    是也。若更取类言之。复应云若心有动则是
    系缚。心性无动则名解脱。他皆仿此不可具
    言。然前八对初之两段。各约别义。言起念起
    见。斯亦不出心动之义。若欲各举别义者。真
    实知识等亦有别义。应云心起分别非真识
    知。心离分别即是真实识知义故。乃至心若
    起业。则不自在。心离业系即得自在等。当知
    心动义通。余皆是别也
    论若心下。三别彰满足。疏妄心等者。若于心
    外见法而生追求。终不能足。却有所少。亦可
    若有一法在于心外。是可念者。则性中功德
    有所欠少。如人于他求物。当知家间所无。净
    德等者。以心性无外故。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则可忘怀而契之。不可起心而求之。当知有
    所见者。皆是虚妄。以从分别生故。此意显异
    权宗所说佛果无漏功德并是修生。今此论宗
    但即修显。本自有故。金银生像可以喻之
    论名为下三结得名。双约因果。如前所明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