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五 >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九

    二释本觉名。疏二。初随文别释。责意云二
    者。但反覆成难。而实无二故。本疏云。进退成难
    以对等者。下云。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今
    此且约对于新生。立为本有。以始觉从修新
    生。本觉性自元有。由是对始以立于本。又以
    下约别义释。前约对始名本。今约生始名本。
    原其始觉是本所生。内因熏习外假缘力。创
    然而有。故名为始。生于始故名为本也。苟无
    所生亦不名本。如女生子方得母称
    以至下此辨但名觉之所以。以始本既合。则
    无二相。无二相故但是一觉。故下文云。亦无
    始觉之异。以四相本来平等同一觉故。又此
    下约别义释。前段是辨一觉所以。此即辨始
    觉所以。意明此段论。文是明始觉。以依本起
    始。始还同本故名始觉。以始得无念之觉。名
    真始觉也。已前虽亦名始觉。以未离念犹名
    不觉。或立相似随分等名。至此念尽已觉初
    相。故名始觉。是知直待合同本觉心源。故名
    究竟觉。智净相等并同是始觉也
    问若下。二问答违妨。异不成始者。以前文云
    是本所成故。融同本体方名始觉故。同不成
    始者。以前云至心源时。始本无二平等一相
    无所待故。既而同异二俱不立。如何说言对
    始立本耶。此问因次前疏文中来。答意昔日
    不觉而今始觉。若穷其体与本不殊。就生灭
    门相待义边。得名始本也。形本不觉者。形本
    觉故立为始。形不觉故立为觉也。若至心源
    已属真如门摄。不同前难。而实始觉等者。无
    不觉之染缘可形待。故无觉名。与本平等不
    殊。故无始名。但名真如。不名始本觉也。由是
    真如门中。但显于体不显相用
    二始觉疏明起等者。正明始觉。文虽在后。转
    推其源元因本觉。由迷本觉方有妄念。妄念
    即不觉也。则前依如来藏有生灭心。后依觉
    故迷等。如依不睡人有睡人也。论依不觉有
    始觉者。如依睡人方有觉人。疏三。初别解文。
    本觉等者。下云。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
    以熏习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等。
    究竟同本者。下云。而实无有始觉之异。本来
    平等同一觉故。下文引证者。即随染本觉中
    文。斯则本觉离染初净。便名始觉
    此文下二通辨论意。此如好人成睡人。睡人
    成觉人。此显展转成立也。始觉同本下明展
    转泯绝也。如觉人同好人。以同好人故。即无
    睡人。无睡人故即无觉人。无觉人故即无好
    人。无好人故平等。平等亦不可。言平等者。无
    始本异故。再言之者有二意。一则始觉与本
    觉平等。始即本故。本觉与不觉平等。不觉即
    本觉故。二即始本不觉竟无差别。本自平等。
    又差别平等亦复平等。离言者。欲言始觉体
    同本故。欲言本觉无所对故。欲言不觉体即
    觉故。言之不及。故云离言。以离言故无相可
    得。心行处灭故云绝虑。此即泯同真如门也
    是故下三总结示。圆融者。圆摄染净。觉与不
    觉融归一体。清虚无累故曰解然。迷觉中道
    一不住着。故名无奇。况有三身异者。以三身
    由始本所成。始本既不安立。岂有三身之殊。
    此拣权教定说三身差别。于中分为无为别
    及三常之异也。但随下释疑也。或曰下说不
    思议业相缘熏习镜报身应身。又云。无明尽
    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此岂非报
    化之用。何言无三身耶。故此释之。但约机见
    有异名为报化之身。若约果海实无身说。下
    文即真如用大。文云。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
    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可见之法。但随
    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科始觉者。亦可前略明始觉体。今广明始觉
    相。后始不异本。即结相同体。初标因果。疏染
    心者。即六染心。性净者。即如来藏。以污净成
    染故。说净为染源。故下文云。是心从本以来
    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
    ?相者。即转现二相并六?等。转现亦是细
    中之?。并为?相。生相即业相妄中最细者。
    以?从细生故。说细为?源。故下文云。?中
    之细。细中之?菩萨境界。细中细是佛境界。
    然心源之言疏中两解。初解依士释。次解依
    士持业二释俱通。或可净心即源持业释。此
    解与疏初解。俱约所证之极。疏之次解约所
    断之极。斯则心源二字通于真妄。觉之一字。
    即是始觉。始觉至于生相。生相足以断除。始
    觉至于性净。性净足以冥合。故下文云。觉
    (始觉)心(性净)初起(生相)心(冥合)无初相(断除)以远离微细念(上所
    断者)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上注合者)名究竟觉(能所合已别立
    此名)始觉道圆者。道即因义至此位中因满成
    果。无始本异名究竟觉。即佛地也。不了等者。
    有生相等之所隔故。金刚等者。金刚喻定无
    间已还。乃至一切异生。即下文随分相似及
    不觉等是也。斯则究竟是果。非究竟是因

    疏前三者。则灭异住。觉此三相已还名不究
    竟。后一则生相。此一相尽故名究竟。此约反
    流故生相居后。若约顺流则灭相为后
    科显四位者。此同圆觉凡贤圣果之四。或开
    为五位。即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也。或合
    为三。谓信行净心究竟也。广即五十二位。疏
    三。初总叙意文七。今初略标大意。?则灭相。
    细则生相。中间相望互通?。细寄显等者。寄
    托四种尘劳相上。显明始觉功力分齐。是则
    约所觉之?细。辨能觉之浅深也
    然此下二料拣四相。意显真心随无明熏。从
    细至?从惑至业。寄此惑业之上。说为四义。
    乃是一期之四相也。非约等者。刹那之中虽
    具四相。非今所辨故乃拣之
    今以下。三正释本义二。初标列如文
    二释文二。初总三。初总叙起妄二。初正叙原
    者。鞠穷之义。夫语辞也。谓穷此四相之由。本
    因迷心所成也。或二字俱是发语之端。心性
    下叙所迷心体。即真如门。如前文云。所谓心
    性不生不灭。乃至离心缘相等。而有下明迷
    成生灭。即生灭门。如前云依如来藏故。有生
    灭心等
    经云下。二引证。初则涅??。如前所引。又经即
    法身不增不减经。彼云。即此法身为过于恒
    河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
    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今疏略引大
    概。此下下即随染本觉中文
    今就下。二总配四相如文
    佛性下。三引论释成。彼论所说一一有为。莫
    不皆为四相所迁。以证今论一期四相
    二别下二。初略配下文。约位等者。即将此觉
    四相位。对下六染文。即知此四别分各成多
    少不等。如下文云。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
    脱及信相应地远离。即是此文如二乘观智
    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等。下文
    具云。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
    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乃至五者
    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此上
    四染即是此文云。如法身菩萨觉于念住。念
    无住相等。又下文云。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
    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即是此文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
    心无初相等也。以此对彼足见四相别分之
    义。但以彼约净智翻染。一向就烦恼道说。故
    不说于灭相。今文约觉起始终。具论故总明
    四相也。准海东疏配。生相有三。三细也。住
    相四。即七识四惑。异相六。即根本六烦恼灭
    相有七。即身三。口四。然彼所说法体即同。但
    开合有异。今疏即就当论所辨。以要顺宗故。
    无以弃近而就远也
    生相下。二广释四。今初业相者。标名。谓由下
    释相。以无明下结成。表此先无故名生相。甚
    深下别叹。下文下引证。即生灭因缘中文。即
    下文下类摄。初一即业相。后一即根本业不
    相应染。第一即业识。此等下都结。但以所说
    为门不同。而法体是一。故皆摄之。为门不同
    者。九相是明不觉。五意六染是明生灭因缘。
    但五意是生因缘。六染是灭因缘也。由义异
    故。名字不同。及说处亦别以体同故。故通摄
    也。下诸段标释结摄例此
    住相下。二住相。此二等者。已上三细是三不
    相应心。属于本识。此二并在等者。此是?中
    之细属于事识。无明等者。结成也。确然不改。
    故名坚住。后二即转相现相。初二即智相相
    续相。后四即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中四即
    能见心不相应染。所现色不相应染。分别智
    相应染。不断相应染
    言异下。三异相。此在等者。此二是?中之?。
    属于事识。无明等者。惑妄?显能发身口贪
    ?等别。故名异相。下文下类摄。中二者。即执
    取计名字相。初一者。执相应染。以合二相为
    一染故。意识即意之识
    言灭下。四灭相。灭前异心者。谓惑至此终极
    入于业道也。如小乘灭相灭现在心。令入过
    去。以无明等者。从微至着起惑造业。业因既
    成心招来果。一期事毕。故名周尽。以周尽故。
    故言灭相。非谓从此不起烦恼。如人谋事缘
    备事遂。名为周尽。以果下。或问曰。生等四
    相。于九相中已摄前八。何故不摄业系苦相
    耶。故此释之。意云。因则未造者不造。已造
    者转灭。即有可断之义。若至果报已当受处。
    即不可断。如已至地狱。必当须受也。故佛令
    知苦断集不令断苦。是斯意也。故今文中废
    置不说。言第六者。即六?之最后也
    是故下四总结前说。唯一梦心喻也。如有一
    人(真如)忽然睡着(无明)作梦(业相)见(转相)种种事(现相)起心分
    别(智相)念念无间(相续)于其违顺深生取着(执取)为善
    为恶是亲是疏(计名)于善于亲则种种惠利。于
    恶于疏则种种陵损(起业)或有报恩受乐。或遭
    报怨受苦(业系苦相)忽然觉来上事都遣。当知此事
    唯一梦心。皆因等者法也。九相之兴皆依此
    力。如依于睡有诸梦事。经云下引证。即胜?
    经也。彼云。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
    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大论云。譬如大
    地有胜力故。持四重担。故名住地。一大海。二
    诸山。三草木。四众生。无明亦尔。于五住地中
    此最难除。故知力大。下文则九相末都结之

    虽复下五据理融摄。先纵[碟-石+爿]前文。谓细不是
    ?。惑不是业。法执非我执。本识非事识。前位
    异后位。故云阶降。然其下摄彼?细差别。以
    为一念。所言一念有两意。一则但是一无明
    之念。二则一刹那之念。且如一人忽逢一怨。
    便行杀害(业起)如以为张人王人(计名)定言于我有
    怨(执取)恶心无间(相续)分别是怨非亲(智相)彼为所见(现相)
    已为能见(转相)心念起动(业相)即于一念之中八相
    具足。然于二义中正唯前义。亦可一念者即
    一心也。故下文云。一念相应。即无念之一念
    也。谓?下出所以。或问曰。既有?细前后等
    差。何得说为一念。故此释也。谓虽有?细等
    差。而是一心而作。岂有心在灭相。而生相
    中无心。若言无者。生何所依。亦不可分此一
    心以应四相。既心不可分。复无前后。如何四
    相得有前后耶。如人是一梦种种事梦事。虽
    多即无前后。故说下引证。即始觉末文。正云。
    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
    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然未下六决通伏难。或难云。既四相同时。何
    故觉者有其前后。故此释之。达心源下以了
    四相同依心者。方得俱时而知也。如人梦中
    说梦。渐渐而知。或至觉来方可并悟。斯乃得
    失在人。不应疑法。经云下引证。始者下转释
    所引。并可知
    既因下七结成始觉二。初顺流释所觉。所觉
    即不觉也。种种梦念即烦恼障。转至灭相即
    业障。长眠下即报障。既三障所覆。殊不觉知。
    无始至今未曾觉悟。故云长眠。三界即依报
    六趣谓正报。于此六中数数归往。故名为

    今因下。二约反流以明能觉。能觉即始觉二。
    初明起觉因缘。本觉熏者。内因熏也。觉力冥
    熏微妙叵测。名不思议。本觉是体熏令厌求
    是用。此即内因体用也。又因下明外缘熏力。
    真如是体。所流教法是用。此即外缘体用也。
    梁摄论说从清净法界。流出正体。智正体智
    流出后得智。后得智流出大悲心。大悲心流
    出十二分教。清净法界即是真如。据本而言。
    故云真如所流教法。闻熏者。谓以闻慧熏得
    真流之教。反资觉性。令彼有力。是则本觉所
    流教法。还即熏于本觉
    以体下二显觉起功用。即指前内外熏力。能
    起始觉也。体同即外缘之体与内因体无二
    相故。即真如同本觉也。用融即外缘教法与
    内厌求。二相通和不相违拒也。领彼闻熏者。
    正显同融之相。若不同融即不领受。以领彼
    故。遂能资益内熏觉性。起始觉之解。解力既
    增无明力劣故。得反流渐向心源也。始息灭
    相下明其渐向之义。从初信位止其造恶。次
    了我空。渐断法执。觉至本识穷了生相。纤尘
    既尽觉照独存。故曰朗然大悟。即无明梦尽
    成究竟觉也。觉了等者。心源常湛本自不动。
    动相既无对谁云静。下云。觉心初起心无初
    相故。又云。譬如有人迷东为西方实不转等。
    平等者。心无二相故。再言之者平等之相。亦
    复平等故。或即本末平等。能所平等。自他平
    等。以要言之。诸相待法。悉平等故。如经下引
    证。即华严经。经云。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
    大河。为欲渡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
    猛施方便故。即便[寤-吾+告]寤既[寤-吾+告]寤。已所作皆息。
    菩萨亦尔。见众生身在四流中。为救度故。发
    大勇猛。起大精进。以勇猛精进故。至不动地。
    既至此已一切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现前。彼
    之意者。说此菩萨从有相有功用。入此地无
    相无功用。得无生忍。不见我及众生菩提涅
    ??生死烦恼故。二行俱息以得法无分别故。
    今此约究竟位。始觉同本无相可觉。平等平
    等。位虽不同大意无异故。云大意如此
    次正下。二别释文二。初示文可知。二正释。论
    四。今初疏总。相征者。意问究竟与不究竟。觉
    约人约法。其义云何。以蹑总标之文。而征起

    十信即劫外凡夫。夫言凡夫。通至地前。今此
    既能止恶。则非迷倒之类。未觉烦恼。又非十
    住已上。正在不定聚中。故云十信
    二所观相。疏未入下且明所觉灭相。未入信
    位。迷倒之时。所行之行。唯恶是从。身有三
    种。谓杀盗?H。口有四恶。谓妄言绮语恶口两
    舌。不了此业定招苦果。以不知故。炽然造作。
    斯则不识因果。罔知罪福之时也。今入下明
    能觉功用。信于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如声响
    形影。必无差忒故。觉灭相者。方知此相过患。
    如是论文。但言觉知起恶。而无灭相之言。故
    疏对之
    三辨利益。疏不造恶等者。前念虽起。但是惑
    门。止后不生终非业道。意地既止。即身口不
    为也
    四结观。疏能知等者。但知善恶之业不亡。不
    知无我无造。由是虽觉即是不觉。此约当位
    释。此但下约望后位释。后位已觉惑故。此位
    但觉于业。惑与觉义敌体相翻。业与始觉犹
    非敌对。故但名止也
    论异相中初能观。疏十解即十住之异名。彼
    名发心。此名发意。名义俱同。等之一字意该
    九住及与行向。故云后也。留惑者伏而未。断
    故不证者。意为利生故。谓此菩萨悟真本有。
    达妄本空。随顺真如修唯识观。双伏二障不
    起现行。但留种子。若准法相宗。说以止观力
    微。不断随眠也。若依涅??经。地前菩萨依教
    起行。不可思议惑障不起。以悲愿力助惑润
    业。受生死身。六道教化。正当此义。若唯识
    说。初地已上悲增菩萨方有留惑之义。今此
    疏中于三贤位。而论留惑者。以此是法性宗
    实教菩萨。根性猛利。初发心时便能顿了本
    性。达妄体空。顺性修行诸波罗蜜。趣理速疾
    于惑自在。故于三贤便说留也。得自在者。能
    入此观能伏此惑故。用观既齐。故同一位问
    论文何故不直言二乘。而言观智者。何谓耶。
    答以二乘偏观人空菩萨双观二空故。分大
    小之别。今但就用人空观。同处为言故。得合
    论也。此则但约观智力用分同菩萨。而非全
    同。如或直言二乘者。恐成滥失。此则不同而
    同。须言观智
    二所观。疏二种者。执取计名字相。分别等者。
    于身内计我。于外计所。于中具含俱生分别
    故。云见爱。然于六根本中。除我见是见惑。余
    皆是爱。如常所论。此二等者。即二乘三贤同
    觉此相。俱能了知此我执故。明本下明所觉
    异相发起因缘。谓未起智时。无明之念与异
    相和合。起诸烦恼。炽然不息。殊不觉知也。而
    今下明能觉功用。谓于无明念中。照察人我
    爱见有无道理。知此烦恼由无明生。始了?
    念。故云微觉。是觉念中之异义
    三利益。疏既能等者。于无明中。如理照察人
    我之体了无所得。故云念无异相。斯则我空
    义也
    四结观。论以舍等者。此文两势。一则结观。二
    是释前。下二相例知。疏以于等者。以觉我空
    故不起我执烦恼。故云舍?分别等。而犹等
    者。以未能觉法执故。此乃通明二乘三贤俱
    名似觉。以此下释所以也。菩萨未证本分是
    似二乘虽在自乘名为入证。以望大乘但得
    我空。未证法空。亦名未证。故同似觉。斯则望
    于初地证真故。此名似。问中引前为难可知。
    答中先纵。若约下夺也谓依觉有不觉。不觉
    是惑。不觉与觉是正敌对转依不觉之惑。方
    始造业。业与觉义犹隔一重。故非敌对。以敌
    对故名为似觉。非敌对故名为不觉。其犹尘
    镜在匣。匣与镜非正敌对。尘与镜是正敌对
    也。此义亦然
    住相四。初能观。疏初地等者。谓十地菩萨皆
    证真如。依真如法为自体故。名法身菩萨。以
    十地满心便成正觉故。此位中但标前九
    二所观。论觉念住者。以此菩萨于无明念中。
    次第觉于四种住相。谓初地觉相续。从二地
    至七地。觉智相。八地觉现相。九地觉转相此
    四俱名为住。故云觉于念住
    三利益。疏虽知等者意明。此地相续虽亡。二
    地至六地。智相犹在。在观则无。出观还有。虽
    不故意。任运如斯。以是俱生修道惑故。今论
    无住相者。但约在观时及后位说故。又亦可
    此文是却说地前行相。意明在地前时。信教
    修观。知一切法唯是识现不起?念分别执
    着。此即已离前异相也。然未亲证法空。至出
    观后。而于染净法上。尚起法执分别。即相续
    相也。若至初地亲证唯心境界。远离二取分
    别随眠。觉相续相乃至见相。故云念无住相。
    今论无住相者。但通约后位而说也。明彼下
    辨所觉住相生起因缘。谓未觉之时无明之
    念。与此住相和合坚执。而住竟无所改也。今
    与下明能觉功用。谓于无明念中。照察法我
    及能所心境有无道理。了不可得。即转分别
    之心。成无分别智故。故云念无住相
    四结观。疏异前等者。拣异前后。前云?分别
    执着。今但云分别。故异前也。后云微细念。今
    云?念。故异后也。此四下明前九地所觉四
    种住相多少不同。如前所配。此菩萨以于无
    明念中。各随其分。以始觉力。离此念中四种
    相也。然则前不离后。后兼离前。今就别意各
    指一相也。下文即生灭因缘六染义中广释如
    彼。眠生相等者。然今且约通意。而指生相。若
    别而言之。初地尚余智等四相。二地至七地。
    余现等三相。八地余转生二相。九地余一生
    相。由是随其智力。觉彼多少不同。故名随分
    生相初能观。疏学穷者。十地满心有学位极。
    方便道者。是证佛果之方便故。万行已圆。故
    名满足。此明行满。无间道者。自此相应永无
    间绝故。无间道内以此为初。故论云一念。此
    则无念之念也。亦即始觉合本之一念也。此
    明智圆故。对法论云。究竟道者。谓金刚喻定。
    此有二种。谓方便道摄。无间道摄。然准论文。
    依常所配。即此二句是标无间解脱也。以无
    间道断解脱道证故。从觉心下至离微细念
    故。是释无间道。得见心性下是释解脱道。寻
    文可解
    二所观论觉心初起者。始觉觉彼心体初起
    之相。即生相也。起谓生也
    三利益。疏根本下明所觉生相所起因缘。谓
    无始迷时。根本无明转静令动。最初微细名
    为生相。由与无明和合相续不灭。渐至?着。
    起惑造业流转无穷。前位虽觉?相。至此位
    中微念方现也。今乃下明能觉功能也。谓于
    真净心中。照察能起有无道理。于净心中了
    无所得。真净心体本自不动。故云本来寂。由
    是本寂故无初相也。此则十地住心犹有微
    念。及至满心不见微念也。犹如下喻明可见。
    前三下对前辨异。然觉业之位不足可论。且
    第二位中由有二相未尽。第三位中有一相
    未尽。既于念中觉念。未得言心。但于无明念
    中无住相等。唯此穷极洞彻心体。真净独存
    更无别法。故特言心也
    四结观。疏念中最细者。故下文云。无明熏习
    所起识者。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
    穷了。生相者。配属四相也。以在九为业在四
    名生。今约四位故。须配入。又以论中无生相
    之言故。如前凡位亦无灭相之言。疏亦配也。
    此相等者。前诸位中但言以舍以离等。而无
    远字。今以业相最微。更无微细为此相本。既
    能觉了更无遗余。方称远离也。真性现者。以
    妄覆故。真性不现。以不现故。不得见性。今既
    离妄性即现前。以现前故。即得见性。前三下
    对前辨异也。下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
    本已来未曾离念故。既有念在为念所障。岂
    得云见心性耶。仁王云。始从伏忍至愿三昧。
    照第一义不名为见。所谓见者。是萨婆若。前
    三下叙前位也。业识为生灭本。前既未离。岂
    名常住。今生下辨此位也。前但梦中觉梦。今
    此梦念都尽。是谓大觉。方名常住。佛地论云。
    如大梦觉。即斯义也。论究竟觉者。此正结名
    也。此有五义。故称究竟。一断究竟即前远离
    微细念故。二证究竟即见心常住也。并前行
    满智圆。故成四矣。四事既备。即位究竟也。即
    前云菩萨地尽也。前未下叙前位。既言望到
    则知未至。今即下明此位可知。以更无所进。
    故名究竟也。然此十地满心与等妙二觉义
    说分三。若究其体更无三异。是故此文与后
    相望。互出不定。此中约断四相。只言菩萨地。
    尽断于生相。便是究竟。若下文中。又云。此无
    明所起识者。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
    佛穷了。又云。根本业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
    来地能离。又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
    观察学断。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应知第十
    地觉生相。只一刹那觉生无生。便是佛位义
    说前后也。若准缨络经说等。觉照寂妙觉寂
    照。今见性常住即是照寂。名究竟觉。即是寂
    照。此即一位之中约寂照二义。而分二觉无
    二体也
    一引经证。疏在因者。以因中未能亲观无念
    真理故。但能观无念道理。此约地前说耳。然
    以无念是佛地故。能观此者。是向佛地之智
    也。亦可智字通于所观。是则向于佛智故。后
    译云。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
    慧。以是下明引经意。经中既言观无念者。
    是向佛智。当知佛果决定无念也。此是等者。
    众生是因佛即是果。能观无念即是望义。望
    即向也
    二重释。疏牒上等者。恐闻前觉心初起之言。
    将谓真心实有所起之相。今方觉此名觉初
    相。今欲释出。故此牒之。非谓等者。以迷时谓
    有觉处元无。唯是一心。何有初相。此亦例前
    位。皆无所知之相方成。知异住等。问既下蹑
    前难起故。为下指论以答。如觉下约喻释意。
    觉心下合显论文并可知
    三举失。疏是前下释是故二字。即显下解余
    文。金刚已还者。无间道前诸位菩萨与诸异
    生。故云一切。未离等者。以生相念尽始得名
    觉。当知前之三位皆名不觉。况异生耶。然则
    下对前释成也。以前说随分觉及相似觉者。
    以约无明梦中四相差别。各齐一相而论。故
    有觉义。由分浅深。遂有随分等别。今约无明
    眠之不别。俱名不觉。梦虽有差眠岂有异。无
    明即生相也。此显等者。显无明即为诸法之
    始。以是五住烦恼之端。十二因缘之首故。故
    下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既为能生则
    知无有先于此者。斯则无始属于他染。无始
    之无明依士得名。又无明下约当体释无始
    也。谓此无明无有初际。以依真故。斯则无始
    即无明持业得名。故下文云。以如来藏无前
    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
    四显得。疏若至等者。此显始觉觉至心源见
    自无念。亦知一切众生皆悉转彼静心成。四
    相差别也。虽云知四相。乃是知众生同是一
    心本来成佛也。如华严说。如来成正觉时。普
    见一切众生悉皆成佛。释云等者。佛得无念
    知念本无。众生虽现在念中。佛知彼念亦即
    无念也。斯则佛无念与众生。有念义齐。故云
    等也。以念即无念故。得彼无念。始知四相念
    也。此即生佛相望论等义。又释下约四相相
    望。明等义。意明四相。皆是转彼静心所成。所
    成四相。既各无体。岂不即是一静心耶。静心
    即无念也。既一一相皆即无念。是故平等。以
    平等故得无念者。而能知之。如一珠中现。四
    色像。见珠体者悉能知之。然前以有念即无
    念。为等义。此以四相各即无念。为等义也。此
    上前解是海东疏。依大论释义。则约觉至心
    源。以已得无念故。则知一切众生生住异灭
    也。然据论文。只有知心相之言。且无众生之
    语。今直就论文。更助一解。谓得此无念之时。
    已觉初相本无所起。常自一心本来无念。由
    是则知四相皆然。即是一心。是心之相元未
    曾起。非谓别有生住异灭从心而起也。何以
    故。以一一相皆同。初相即是无念故。云以无
    念等故。无念唯一。故云等也故次文云。四相
    俱时同一觉故。一觉即无念也。故后译云。若
    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异灭。皆悉无相也。即
    符此解。有智请详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九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