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五 >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一

     此文之作本乎石壁。石壁慈甚蔓于章句。凡伸一义。皆
     先问发。次举疏答。后方委释。虽不忘本母之体。而有
     太过。大不及焉。讲者用之。未至稳畅。今就其文取
     要当者笔而存之。其繁缓者削以去之。仍加添改。取其
     得中。俾后学者不虚劳神智照无昧也。故曰。笔则笔。
     削则削。因以笔削命题云尔

    中印度境有??罗尾[仁-二+尔]者。此方翻为马鸣。于
    佛灭后六百年内破邪见幢。树正法宝。宗诸
    实教。造兹一论。名曰大乘起信。说有五分。大
    判为三。初因缘分。即序分也。明论发起由八
    因缘。非同率尔无利益故。后之一分劝修利
    益。即流通也。劝于论生信思惟修习。得大利
    乐流至后代益众生故。中间三分。即是正宗。
    谓立义一分。略标纲要。立一心法列二。种门。
    举三大义。因果俱运。略为下文而张本故。解
    释一分。由前略标义理未畅。是宜广释令义
    昭然。以生解故。信心一分。说四种信五种修
    行。令诸众生信根成熟入不退故。此上三分
    是前因缘所起。是后一分所劝。由是俱号正
    宗。已知论文三分大节。应知能解疏文。若何
    以疏前有序。为序分。开章已下为正宗分。后
    文既无批。述回向。乃阙流通。既而三分不具。
    即分为二
    初论疏题目二。初标题目者。以题是一部大
    纲。不得不预知悉故。须略解题中五字。可对
    天台五重玄义。天台凡解经题。皆约五义。今
    言大者体也。乘者宗也。起信用也。论者教也。
    一论所诠唯体宗用五字合故。是即名也。大
    谓体者。此有总别。总以一心为体。论之主质
    无出于斯。谓信所缘故。解所了故。行所趣
    故。证所入故。因所感故。果所显故。故论初标
    以为法体。文云。摩诃衍者。一法二义。所言
    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
    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等。此是直目其
    法。名之为大。谓竖穷横遍无碍圆融。当体受
    名不因待小。故涅??云。不因小空名为大空。
    涅??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别者约义所
    论。即有三种。谓体相用。即开前一心以为三
    义。即大涅??三德是也。如下文云。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
    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
    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
    果故。故大之一字通于三也。乘谓宗者。即从
    因至果以取体故。乘者就喻彰名。运载为义。
    如世舟车可以运重致远也。即喻菩萨乘。此
    大法越生死野。度烦恼河。到菩提乡。登涅??
    岸。故下文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
    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此中能乘是始觉。所
    乘是本觉。能所冥符始本不二。名究竟觉。即
    是所至之处。一相一味究竟平等。更无三异。
    于一体中义分能所尔。亦名一乘。亦名无上
    乘也。起信谓用者。以此论中能破疑执生正
    信故。起即显发。信谓忍乐。谓于前大乘一心
    三义境上。显发忍乐之心。名为起信。故论云。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
    不断故。此信起时。必内由本觉为因。外由师
    教为缘。因缘和合内外相资。故能显发。下论
    云。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
    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
    涅??修习善根等。然信之一法为众善之源
    万行之始。解行修证皆悉由之。证极之处名
    得涅??。苟非其信焉办斯事。故华严云。信为
    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
    爱河。开示涅??无上道。然此论中不唯起信。
    亦兼解行。谓五分。论文二三是解。四五是行。
    既含多义普协舆情。欲令自浅之深。是故但
    标起信。论谓教者。即圣人被下之言。教愚成
    智教凡为圣故。论者。议论也。谓假立宾主自
    问自答。循环研?。究畅真宗。商议论量。如上
    法义。教诫学徒也。然论有宗释之异。此宗论
    也。谓马鸣大士宗法华涅??楞伽思益等百
    余部。实教大乘之所造故。实谓义丰文约。无
    法不收。故下文云。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
    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又云。如是摩
    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又云。诸佛甚深广
    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等。然此论文是证真
    大士。后得智中宗经所造。后人不思绠短。却
    谓泉枯。往往谤之言非圆实。下文劝信非不
    殷勤。闻思修益备彰功利。不信毁谤受苦弥
    劫。岂不勉哉。如上五字。即法喻因果。解行理
    智能化所化。能诠所诠无不具足。括尽一论
    以立此名也。疏者。疏也。决也。谓疏理法义旨
    趣。决择文言章句。令悉通畅也。然上大等六
    字。约六释分别。总成五对。一能乘所乘对。谓
    人为能乘。大为所乘。所乘即大。能乘之大大
    之乘故。持业依士依主三释兼通。二能起所
    起对。谓大乘为能起。信为所起。即大乘之起
    信。依主释。三能信所信对。谓信为能信。大乘
    为所信。所信即大乘。大乘之能信。持业依主
    二释。四所诠能诠对。谓大乘起信为所诠。论
    为能诠。五能释所释对。谓疏为能释。上五为
    所释。二皆依主。并者。兼共及也。序者。叙也。
    谓叙述一论之大意故。又训绪也。此文即制
    疏入作之端绪故
    二述注人名。西太原寺者。即长安崇福寺也。
    以天下有五寺。俱名太原。为拣余四故言西
    也。东即扬州。南即荆南府。西即长安。北即太
    原(亦名崇福)中即东都(今之福先)俱称太原者。以则天生
    于太原。此既皆彼舍宅所置。为敬生处故以
    为名。沙门者。释众之通号。此云勤息。谓勤修
    戒定慧。息灭惑业苦故受斯称。法藏者。俗姓
    康氏。华严第三祖。敕?贤首大师。德业恢隆
    广如传录。述者。明非造作也。如仲尼云。述而
    不作。信而好古。明己劳谦故云述也。草堂寺
    名。在终南山。宗密者。姓何氏。?为定慧禅
    师。是乃学穷内外道映古今。盛德大业备所
    闻见。先以论疏二本别行。致其学者不能周
    览。既成互阙功进难前。今列疏文以就于论。
    既论下有疏论上有科。文义昭然章段备矣。
    学者披释。得不荷其优赐乎
    序文二。初总叙宗旨二。初序论之大意。文四
    段。所以列此四者。盖叙一论之意。论之大意。
    莫越于斯。从始至末摄无不尽。今初四句明
    一心法立义。文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
    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
    诃衍义。解释文云。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
    二种门。乃至二门不相舍离等。今此叙之也。
    言夫者。发语之词也。如云夫孝德之本教之
    所由生。又云。夫易广矣。大矣。或句中句下皆
    语词也。真心二字正指法体。真谓真实拣非
    伪妄。心谓灵鉴要妙中实。凡言于心。然有其
    四。一者梵语讫利驮耶。此云肉团心。则人之
    心藏也。其色赤形如莲华。上有七叶。色法所
    摄。二者质多此云集起。即第八阿赖耶识。以
    能集诸种子起现行故。三者缘虑心。此通八
    识心王。以各能缘虑自分境故。四者干栗驮
    此云坚实心。谓如来藏自性清净不生不灭
    心也。今所明者。正是此尔。所言真者。拣余心
    故。若称实言之。但是一心贯于真妄。以论标
    立为大乘法体。即总相心也。于一心中方开
    二门。今虽云真。乃是以别显总。此心若在
    初门但名真如。若在后门但名本觉。应知真
    心是总。真如是别。寥谓空寂。廓谓旷大。空即
    中无妄染。寂乃其性湛然。旷谓德用无边。大
    则体周法界。故下文云。从本已来一切染法
    不相应故。此心之空义也。又经云。妙觉湛然
    周遍法界。斯寂义也。又经云。觉性遍满圆无
    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乃至八万四千陀
    罗尼门。遍满法界。斯旷义也。又下论云。是一
    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等则大义也。既而清净
    本然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妙德无边。由是乃
    云。真心寥廓故。华严疏云。寂寥虚旷冲深包
    博。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也。问太虚空界亦空
    寂亦旷大。与心何异。答太虚则以无为体故
    云空。一向凝然故云寂。阙其德用旷义不成。
    为心所包大义无准。岂同真心弥满清净。中
    不容他。德用无边性起为相。冲虚妙粹炳焕
    灵明。越彼太虚方之海印也。此上则显心之
    德相也。绝言下明心之离过。绝谓断绝于辞
    也。言谓语言。即闻慧境。象谓似像属于义也。
    即思慧境故。系辞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筌是捕
    鱼之器。[罩-卓+弟]即网兔之具。此二即言象喻也。今
    显真心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云
    绝也。谓心体离言非可以言语取。心体离念
    不可以识情求。口谈词丧心缘虑亡。故下文
    云。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又云。非色
    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等。
    皆明心离过也。筌[罩-卓+弟]喻言象者。[罩-卓+弟]能网兔。喻
    言能取象。筌能捕鱼。喻象能取意。今法喻双
    举者。为成文故。然筌[罩-卓+弟]之语。是周易略例正
    文故。彼文云。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
    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
    着。故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犹[罩-卓+弟]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罩-卓+弟]。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然则言者。象之[罩-卓+弟]也。象者。意之筌也。存言者
    非得象。存象者非得意。象生于意而存象焉。
    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
    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易中举此明寻言
    得象。寻象得意。得意须忘象。得象须忘言。
    苟不能忘皆非得旨。此乃约人以明劝人舍
    筌。今文但约本性。直就法体说离言象。非约
    劝修。虽借彼文不同彼意。苟欲强说于字来
    由。恐乖文旨。冲漠下别约横竖。以显心之德
    相。冲谓深也。此明心之体性。竖穷三际而洞
    然无底。故经云。甚深法性诸佛行处。又云。幽
    邃深远等。漠谓沙漠。此显心之德相。横遍十
    方而旷然无边。故经云。觉遍十方界本性圆
    满故。此乃穷三际而三际不迁。遍十方而十
    方无外。又冲谓刚柔得所。漠谓名目难及。以
    此心性虽体离相。而随缘成事。虽随缘起而
    本性不变。此随缘不变之体。不可以智知识
    识名言名目。故云漠也。经云。不染而染难可
    了知。染而不染难可了知。希谓无声。夷谓无
    色。老子云。听之不闻曰希。视之不见曰夷。此
    乃重显深广之相。深故听之不闻。广故视之
    不见。谓此心体唯证相应。非是见闻之所及。
    故忘境等者。此亦显心离过。忘谓于法不记。
    斯亦绝无之义。境谓所证之理。智谓能证之
    心。凡言境智能所者。盖约反迷从悟。对染说
    净。皆属生灭。今此显示非染净之一心。绝迷
    悟之极致。尚不可立真妄之名。岂存乎能所
    境智。故楞伽云。无有佛涅??。亦无涅??佛。远
    离觉所觉。又圆觉云。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以一心之体绝凡圣亡因果。离性离相不有
    不无。焉可更言境智能所。故云忘也。楞严云。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斯
    之谓欤
    非生灭下二显真如门。前门但约绝待亡诠
    旨离性相故。云寥廓冲漠等。今门约对生灭
    显不生灭。待妄立真故云真如门。即下立义
    文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解释文
    云。心真如者。即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
    心性不生不灭。乃至云。以离念境界唯证相
    应故。今疏叙彼故云。非生灭等。非无也。不
    也。然生灭与不生灭。须约三性分别。且约三
    性自相说者。谓遍计妄法一向生灭。圆成实
    性一向不生灭。依他假法相同遍计似生似
    灭。性是圆成不生不灭。若称实言之。则三性
    皆无生灭。虽然且无义不同。何则谓遍计即
    无法可生无法可灭。如绳上蛇。依他乃即生
    无生即灭无灭。如麻上绳。圆成即中。无前二
    生灭之法。如麻上无绳无蛇。唯识颂云。初即
    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
    性圆成实性。即是真如。故云非。生灭也。然此
    但明圆成当体不生不灭。亦不和会泯于生
    灭之法。故圆觉云。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
    故下文云。所谓心性不生不灭。又云。非前际
    生非后际灭。毕竟恒常等。此即显真心不变
    也。四相等者。四相有三种。一微细四相。谓一
    刹那有九百生灭。但是有为皆为所迁。即生
    住异灭也。二果报四相。即生老病死。涅??经
    中名为四山。如彼经云。有四大山从四方来。
    欲害人民。当有何计而能免彼。波斯匿言。设
    有此来无逃避处。唯当专念持戒布施。佛赞
    善哉。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常来
    切人等。三一期四相。谓始从迷真终至造业。
    八相生灭通束为四。谓生相有一。住相有四。
    异相有二。灭相有一。若反迷断时。始从初信
    止灭相。终至十地断生相。如下具明。今言不
    迁者。即微细四相兼于余二。以四相但迁有
    为之法。心是无为非所作性故。不能迁。文中
    略举初后以摄中间。故云非生灭也。无去来
    者。谓此真心不向前际去。不从后际来。亦不
    现在住。现在住者。即是诸有为法故。成唯识
    云。住表此法暂有用。今不同彼。故云无也。三
    际等者。际时限也。莫无也。易谓变改三际。虽
    是能易之法。但能迁变有为。令其改易心非
    有为故。不能易。净名云。但以文字数故说有
    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但以下三叙生灭门。即下立义。文云。是心生
    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解释文
    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有生灭心。所谓不生
    不灭与生灭和合乃至此非心识分别能知。
    以真如自在用义故。今叙之也。文有四句。于
    中上句标生灭。所以余句释生灭相。初句言
    但者。词也。以由也。此性虽寂寥虚旷冲深包
    博。非生非灭不垢不净。然不住此一向寂灭。
    非染净中而随彼能熏成一切法。随染即九相
    生灭。随净即三乘圣道。皆由真如。以无住为
    其种性。亦由性是无住故。能然也。净名云。从
    无住本立一切法。楞严云。本此无住以立世
    界及诸众生。非同他宗明真如体。一向坚密
    犹如玉石。不受熏习不能随缘。但说赖耶为
    染净本。受熏持种也。随派下喻明也。水分流
    谓之派。路分径谓之岐。今取岐派共为一喻。
    谓如一源之水随何岐路分流成派。真心亦
    尔。随何因缘作凡圣等。如下即明。逐迷下正
    辨生灭之相。逐随也。任从也。迷则背觉合尘。
    悟则背尘合觉。然其迷悟各具因缘。迷中以
    无明为因。境界为缘。悟中以本觉内熏为因。
    师教外熏为缘若随从迷中因缘。即沈于生
    死。则一切有漏染法。起一切无漏净法灭(灭则隐灭)
    若随从悟中因缘。即升于觉路。则一切无漏
    净法起。一切有漏染法灭(灭即亡灭)如下文说。无明
    为因生三细。境界为缘生六?。即沈沦五道。
    是为逐迷也。本觉内熏为因。师教外熏为缘。
    发解起行即超升佛果。是为从悟也。迷之与
    悟皆是性为。迷悟虽殊不思议一。故经云。无
    始时来性一切法依止。由此有诸趣及证涅
    ??果。华严经中性起法门。即斯义也。又涅??
    云。佛性随流成众味等。楞严云。譬如虚空体
    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日照则明。云屯
    则?等。皆显真如不住自性。随缘成法也
    虽复下四明二门不二也。上说真如生灭其义
    迢然。虽行相不同。然理归一揆二而不二故。
    有此门。即下解释文云。复次显示从生灭门
    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
    境界毕竟无念。乃至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
    得随顺入真如门。今此叙之也。文二。初法
    二。初正明不二。文中四句。前二句明生灭不
    碍真如。后二句明真如不碍生灭既互不相
    碍。即不二之义也。今初虽复者。词含纵夺贯
    下二句。繁多兴起鼓动跃跳也。繁则染净多
    途。兴则新新生起。鼓则体非常住。跃则相不
    久停。以染净因缘繁多兴起鼓动跳跃。念念
    生灭未曾暂住。虽不暂住而其体不变。不变
    之性即是心源。心源即未尝有动故下文云。
    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圆觉云。觉者如虚空平
    等不动转。又下文云。虽念因缘善恶果报而
    亦即念性不可得。故云未始等。静谧下二句
    明真如不碍生灭。谧亦静也。静中之静故名
    为谧。静则相非生灭。谧则体绝有无。虚乃无
    碍圆通。凝则寂而常照。又无惑之喧烦曰静。
    无业之迁流曰谧。离色之质碍曰虚。非心之
    生灭曰凝。虽真体若是而用常随缘。随缘之
    用为业为果。善恶乐苦形影不差。故云未尝
    乖等。尝曾也。乖违也。业因果报皆通善恶漏
    与无漏。即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故。净名云。
    无我无造无受者。所作之业亦不忘。下文云。
    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善恶苦乐等
    报。不失不坏
    故使下二释成无碍。前二句释真如不碍生
    灭。后二句释生灭不碍真如。言故使者。即因
    前起后之词。亦通下二句故者。所以义使令
    也。由前真如不碍生灭。所以令其不变之真
    体。任运随缘起成染净。染净二字无法不摄。
    从来不同非适今也。故云恒殊。然此染净全
    性所起故。下文云。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
    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皆同真如性相。不舍下
    二句释生灭。不碍真如由无碍故。所以令其
    不舍差别妄缘。即是一真实性。妄缘差别凡
    圣收尽。凡圣相异而体是一。一体之内。本无
    凡圣故云致一。致理也。遂也。故下文云。一切
    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非前际生非后际
    灭。毕竟常恒等故圆觉云。于实相中实无菩
    萨及诸众生。又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其犹下二喻也。此中四句前二句喻真如不碍
    生灭。后二句喻生灭不碍真如。其者。指法之
    词。犹如也。波动喻生灭染净不同。水湿喻真
    如一体无异。波以动为相。水以湿为性。初句
    反显。以喻生灭门中无有异真如之染净也。
    故云波无等。故即下顺喻由不异故遂能即
    于一心而辨生灭。故云即水等。即喻前文不
    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也。水无下二句喻生
    灭不碍真如。初句反显以喻真如门中无有异
    染净之一心也。故云水无等。次句顺喻由不
    异故。遂能即彼生灭而显真如故。云即波等。
    此喻前文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也
    是以下结成不二也。是以二字结指之词。动
    静等三对说有通别。通则不出真如生灭两
    义。谓动俗生死即生灭。余皆真如别则动静
    约喻。真俗约谛。生死涅??约染净。此诸二法
    本不相是法相迢然。今以一性通之。令动静
    无别。真俗不殊染净同体。一无所异。良以性
    起为相。境智历然。相得性融身心廓尔。故下
    文云如大海水因风波动。风相水相不相舍
    离。又经云。二谛并非双恒乖未曾各。又大集
    云。生死涅??二界平等。即是佛界。此中交彻
    双融夷齐。一贯等正显二法不二之语。彻通
    融和夷平齐等贯通也。对文可见。然上四门
    旨趣微妙。初则标本以彰末。使万有星罗于
    义天。后则摄末以归本。俾群象泯同于性海。
    乍舒乍卷或存或亡。法乃同时义无前后由
    是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陈?硗敛?br> 逾下凡之一念。圆实之旨其在兹焉。问初叙
    一心。后辨二门不二。亦即一心初后何别。答
    初之一心心当能起。后之一心心当所归。虽
    前后体同。且始终义异。但以本是一心离名
    绝相。由其迷悟万法随生。生法本空一切唯
    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由是论依法说。疏约
    论明次第四门故无所越。一论之旨其在兹

    但以下明造论因由二。今初反显者。欲显菩
    萨造论。先明不假论。时如来在世。即时胜缘
    胜根熟易调。即根胜行胜。谓牟尼释尊成道
    已来。未涅??时法化流行。圣贤辅赞人根成
    熟性行调柔。非一佛所种诸善根。于无量劫
    久植德本。一禀下明根行胜相不须再闻。故
    言一承顺圣旨。故云禀尊言者。八音四辩金
    口亲宣。闻而获益逮无生忍。故云悬契。又悬
    者。远也。不必亲从金口。但展转传闻。如身子
    闻马胜因缘。目犍连承舍利转教。此之根性
    尚不藉结集之经。岂假菩萨造论。故下论云。
    若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
    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
    大师下正明二。初叙谬述迷二。初总叙也。大
    师者。德业高胜可轨可范。即十号中天人师
    一号也。缘终息化佛日韬光。故云没后。即时
    缘俱劣也。尔时则昏衢失照世皆?冥。正法
    陵迟。故名为劣。异执下明根行俱劣。颠倒计
    著名为异执。乱于正理故曰纷纶。纷乱纶理
    也。此有三类。执计不同故名为异一。凡夫依
    于钝惑执五蕴色心。计为常乐我净。二外道
    依于分别。于五蕴上计其有我。或即蕴离蕴
    着断着常。起六十二见等。三小乘虽破我执。
    而起法见。不知真常而计无常等。四随自见
    解各立己宗。分为二十余部。互相是非。此即
    俱名异执。或趣下明其劣相。或者。不定之词。
    此等根性既劣。或随利钝使成凡外。或闻权
    浅教为小乘也。凡夫外道非佛正法。故名邪
    途。宗习归向名之为趣。小径者。已离我执不
    名为邪。未得法空不名大道。趣理偏僻厌心
    勤劳。切募化城不求宝所。唯贪自利岂能运
    他。既匪大途故云小径
    遂使下别显二。初迷理。遂使者。蹑前起后之
    词。由前根缘既劣异执仍繁。遂令迷本真心
    逐妄流转。功德法宝本有而无用。圆解神珠
    垢覆而不现。孤穷生死之路。佣赁涅??之门。
    动经尘劫飘然浪迹。三德秘藏莫之能入也。
    此中二喻各出一经。一贫家宝藏喻。即如来
    藏经九喻中之第五也。彼文云。譬如贫家有
    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此中。既不自知。又无
    语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一切众生亦复如
    是。如来知见大法宝藏在其身内。不闻不知。
    耽惑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等。匿隐济救
    乏阙也。少而无父曰孤。无财之极曰穷。合法
    可知。二衣内明珠喻。即法华五百弟子受记
    之文。广说如彼。赁力曰佣。给使曰作。余文
    可解
    加以下二迷教也。言加以者。以如来灭度之
    后。虽不亲承金口。然有结集教文。可以寻言
    见象寻象得意。众生根性虽劣。多起异见。苟
    能闻于大法。自然改正。今又否能寻绎废置
    敷宣圆理。既而蔑闻邪见于焉难革圣人既
    灭根行仍微。圆实之教抑又不行故云加。以
    文中四句。前二句明大教颓纲。后二句明迷
    者难改。教非小道运至无上。故曰大乘。终极
    圆实拣异权浅。故名深旨。贝叶者。即多罗树
    叶也。犹此方竹帛简牍之类。载能诠文可以
    披取。见所诠理如说而行。反迷归悟今隐废
    不行。故云沈也。下二句明迷者难改。群有者。
    即前凡夫外道小乘类。各众多故云群有。无
    正法眼不见佛性。故曰盲徒。驰谓奔趣异路。
    即邪途小径也。既不能就之于有道正之以
    圆乘。迷谬日深习以成性。服药不瞑眩。厥疾
    何瘳。还复无因。故云莫反
    爰有下二兴悲造论。三今初悲叹人法也。初
    二句能叹爰曰也。谓如来灭度已。六百年人
    根虽劣正法尚存。圣人示生兴我真教。故云
    爰有大士。谓马鸣论主。本成正觉号大光明。
    迹居八地为法身菩萨。发大心信大法。解大
    义修大行。证大道趣大果。非其小流故云大
    士也。马鸣者。谓此菩萨生时及说法时。感众
    马悲鸣故受斯称。如下广释。慨此下二句所
    叹。初句叹教无声之叹。曰慨颓纲者。喻也。圆
    实之教寻绎既罕。沈废不行。如大纲既颓纲
    目何整人天鱼。无其涝漉佛彼岸何由得致。
    游泳苦海无能出期。道之不行职由斯也。悼
    斯下伤迷悼伤沦沈溺没也。大士见教纲沈
    纲颓而不举。迷徒溺丧沦而不升。叹之伤之
    宁不思救。故经云。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乃至
    不求大势佛及以断苦法。为是众生故而起
    大悲心等
    将欲下二述造论意。文有六句。初二句明教
    显理。次二句破邪归正。后二句令获顿益。今
    初。将者。当也。且也。欲谓希愿。启谓开发。了
    义大乘名为深经。终实圆理故曰妙旨。佛亲
    说时利根者得入。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
    种色。灭度之后昏钝性障。诸阿颠迦其犹昏
    衢。昏衢之体是谓二障。大士思欲发挥圆实
    旨趣。令彼迷者失无明?。佛昔曾破今更重
    明。故云再曜。次二句破邪归正。斥谓指破。心
    行理外总名邪见。非但不信因果而已。此乃
    凡夫外道二乘。俱名为邪。故迦叶言。我等自
    此已前皆名邪见人也颠顶也。以头向下故
    名颠倒。或颠者。病也。眸即目瞳。此举喻也。
    如人眼之有病。妄见空华毛轮二月等。又颠
    即心狂。由心狂故目覩诸物。皆悉不正。谓非
    亲见亲等。彼邪见者亦复如是。于性空处见
    生死涅??。于妙明中成分别见妄。正趣者真
    菩提路也。往而却还曰归。众生迷见不依正
    道。旁行五趣。纵出三界亦落无为坑中。今欲
    令彼不循异辙。还向直道。无诸委曲也。后二
    句结成顿益。初喻。次法。水初出可以滥觞。曰
    源者。即人也。如人??洄穷其水本。名为还源。
    以喻行者反生死流归于本际也。得本际者。
    名觉心源。故下文云。觉心源者。名究竟觉。若
    准他说。三无数劫修习广大行愿。方成正觉。
    如挹流讨源也。今言可即非遥者。谓只于生
    灭之处。示彼因缘无性。四相本自不生死即
    真实。如下论云四相本来平等唯一觉故。又
    云。一切法悉皆真故。皆同如故。圆觉云。知
    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又南
    岳云。道源不远性海非遥。肇公亦云。道远乎
    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斯皆可即
    非遥之义也。如示万派之水。即是本源之水。
    无二别也。如是则一念契真。即名为佛。岂待
    多劫而远求耶。顿益之义昭然可见
    造广下三正造诸论二。初广论。谓甘蔗论。释
    中本楞伽经义味丰美。故立斯称。又造一心
    遍满论。融俗归真论。真如三昧论等一百余
    部。如来灭度方六百载。人根稍利堪受广说。
    故云当时遐远群众品类也。即普该众类远
    及未来。凡是当机皆获斯利。故云遐益群

    既文下二略论三。今初出所以也。既者。已也。
    即印前之词。文多谓甘蔗论六百卷。或云一
    百卷。此方无本难定是非。邈远也。文句既多
    义又深远。后代虽有圆顿根性。心力劣者于
    此文义广博之论。不能备览。非谓一向权小
    之机名为浅识。以此略论。正为大乘顿根令
    悟入故。故下文云。自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
    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又
    云。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
    不谬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
    任不退信故等。斯则正为大乘信解位人。而
    作因缘反知。于此广中但无心力。名为浅

    悲末下二正造论。悲谓菩萨造论之心。菩萨
    发心体于三种。谓大悲大智大愿。悲则度
    生智则求证。愿则总摄。今为拔众生苦与究
    竟乐。而造斯论。故须悲也。下论云。所谓为令
    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
    敬故。末叶约时迷伦约类。以佛灭后二千五
    百年去。解脱智慧多闻禅定俱不牢固。但随
    迷见唯起诤论。如斯类也。诚堪愍之故造此
    论。令其悟入。叶世也。伦类也
    可谓下三彰功益二。今初略能含广。可谓者。
    印叹之词。论唯一轴二十四纸。故云文约约
    略也。所诠之法义备河沙。故云义丰丰多也。
    斯则摄尽十方三世诸佛法藏。故下文云。诸
    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又云。如是
    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解行等者。解即
    立义解释二分。所诠令生解故。行即修行信
    心及劝修利益。所诠令起行故。又云。于真如
    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又云。知心妄动无
    前境界。修远离法等。俱即是兼义意无别。解
    行两足故曰俱兼亦可。俱则具于解行。兼则
    解中有行行中有解。目足更资方到清凉池

    中下下二巧被根缘。谓中根已下之类。皆由
    此论。开示而得悟入佛之知见。若约位说。悟
    当信解入当行证。若依天台兼于开示。总对
    圆教四十位人。即住行向地。如次以配开示
    悟入也。今以深该浅故云悟入者矣辞也。然
    此中下之言。非谓对大指小名为中下。以大
    乘圆顿之根自有上中下别。今是圆根之中
    下也。如圆觉经三根之义。正同于此。今言中
    下悟入。以让上根广论被故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