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五 >
  •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蹄。冲漠希夷。亡
    境智于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
    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
    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缘而起灭。
    虽复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源。静谧虚凝。
    未尝乖于业果。故使不变性而缘起染净
    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其犹波无
    异水之动故。即水以辨于波。水无异动之
    津故。即波以明于水。是则动静交彻。真俗
    双融。生死涅??夷齐同贯。但以如来抂世。
    根熟易调。一禀尊言无不悬契。大师没后。
    异执纷纶。或趣邪途。或奔小径。遂使宅
    中宝藏叵济乏于孤穷。衣内明珠弗解贫
    于佣作。加以大乘深旨。沈贝叶而不寻。群
    有盲徒。驰异路而莫返。爰有大士。厥号马
    鸣。慨此颓纲。悼斯沦溺。将欲启深经之妙
    旨。再曜昏衢斥邪见之颠眸令归正趣。
    使还源者可即返本非遥。造广论于当时。
    遐益群品。既文多义邈。非浅识所?。悲末
    叶之迷伦。又造斯论。可谓义丰文约。解行
    俱兼。中下之流。因兹悟入者矣。然则大以
    包含为义。乘以运载为功。起乃对境兴
    心。信则于缘决定。往复折征。故称为论。故
    云大乘起信论。余义下当别辨。将释此论。
    略开十门。一辨教起所因。二诸藏所摄。三
    显教分齐。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
    宗趣。七释论题目。八造论时节。九翻译年
    代。十随文解释
    初教起因者。略有十因。一依何智。二示何
    法。三云何示。四以何显。五依何本。六藉何
    力。七为何义。八以何缘。九由何起。十几何
    益。初依何智者。谓依论主洞契心源之智。
    随机巧妙之辩。十地论云。叹辨才有三种。
    一真实智。谓无漏智故。二体性成就无量义
    辨才故。三者果字义成就。复是滑利胜上
    字义成就故。解云。此初是根本智为依。二是
    后得智为因。三是言说教为果。是故教起
    内依智也。二示何法者。谓一心。二门。三大。
    四信。五行等法。此即是大乘之中起信之法。
    是所示也。三云何示者。谓以巧便开一味
    大乘。作法义二种。分一心法。复作二门。析
    一义理。复为三大。由此善巧而得开示。四
    以何显者。谓妙音善字譬喻宗因。方令义理
    明了显现。五依何本者。谓佛圣言。及正道
    理。定量为本。六藉何力者。谓归命三宝。承
    力请加。赖彼胜力。有所分别故。能造论。
    七为何义者。谓助佛扬化。摧邪显正。护
    持遗法。令久住世。报佛恩故。八以何缘
    者。谓缘于众生欲令离一切苦得究竟
    乐故。造斯论。九由何起者。谓由菩萨大悲
    内融愍物长迷。由此造论。法施群品。十
    几何益者。略有六种。一未信者。令生信故。
    二已信者。令得闻慧故。三已闻者。令得思
    慧故。四已思解者。令得修慧故。五已修行
    者。令证入故。六已证入者。令圆满故。略
    有如是十因缘故。令此教兴。更有六因。
    如瑜伽六十四云。欲造论者。要具六因。一
    欲令法义当广流布故。二欲令种种信解
    有情。由此因缘。随一当能入正法故。三为
    令失没种种义门。重开显故。四为欲略
    摄广散义故。五为令显甚深义故。六欲
    以种种美妙言辞。庄严法义生净信故。此
    论下八因缘等。及十住?称派陈邸2⒋?称?br> 沙等。各有因缘。可寻彼知之
    二明藏摄分齐者有二。初约所诠三故。教
    则为三。后约所为二故。教则为二。前中为
    诠三学故立三藏。一修多罗藏。或云素怛
    蓝。或云修妒路等。并以应语梵名。难得曲
    耳。此翻名契经。谓契理合机故。名为契。
    贯穿缝缀。目以为经。佛地论云。贯穿摄持
    所应说义及所被机故。名素怛蓝。即诠定
    之教。契经即藏。持业释。二名?衬我?亍;?br> 云?衬且?;蛟?衬帷9欧??稹N缴碛镆?br> 恶。焚烧行者义同火然。戒能止灭。故称为
    灭或。云清凉。以能息恶炎炽相故。今翻
    为调伏。谓调是调和。伏是折伏。则调和控
    御身语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调伏是
    行。即所诠戒行。调伏之藏。依主释。以从所
    诠为名故。三阿?炒锬ゲ亍;蛟瓢?酬肌9?br> 译为无比法。谓阿?吃莆薇取4锬ピ品ā<?br> 无分别智分别法相。更无有法能比于此
    故。云无比法。今译为对法。谓阿?呈悄芏?br> 智。达磨是所对境法。谓以正智。妙尽法源。
    简择法相。分明指掌。如对面见。故云对
    法。对法是所诠之慧。即对法之藏。亦依主释。
    从所诠为目。又或名伏法择法数法通法
    大法等。并随义之名。如余说。问若此三藏
    于彼三学各诠一学。何故杂集论第十一
    云。复次开示三学立素怛蓝。开示戒定名
    ?宠鸵???净垩???炒锬ァ4鹑粢揽?br> 性门。如前各诠一。若依兼正门。则如集论
    说。以经宽故具三。律次具二。论狭唯一。亦
    是本末门。谓经是本。余二次第末也。此论于
    彼三藏之中。对法藏摄。问如瑜伽八十一
    云。谓诸经典。循环研?。摩怛理迦。且如一
    切了义经。皆名摩怛理迦。谓于是处世尊
    自广分别法相。准此文证。纵对法藏。亦是
    佛说。此论既是如来灭后菩萨所作。何得亦
    入达摩藏收。答有二义。一准瑜伽。是彼种
    类故。入彼摄。二准摩诃摩耶经。佛说马鸣
    善说法要。既言善说。即是如来悬印所说。
    故知亦得入此藏收。因此通论。如来说法
    有其三种。一佛自说。二加他说。三悬许说。
    此论即当悬许说也。二约所为二故。教即
    为二者。但根有利钝。法有浅深故。合三
    藏分为二种。故庄严论第四云。此藏由上
    下乘差别故。复说为声闻藏及菩萨藏。问。
    彼三及二云何名藏。答由摄故。谓摄一切
    所应知义。解云。是故为彼声闻钝根下乘
    依法执分别。施设三藏。诠示声闻理行果
    等。名声闻藏。为诸菩萨利根上乘依三无
    性二无我智。施设三藏。诠示菩萨理行位
    果。名菩萨藏。问经中为诸缘觉说因缘法。
    何故独觉不立藏名。答若依普超三昧经
    及入大乘论。即约三乘而立三藏。今依摄
    论及庄严论。约上下乘分为二藏。故不立
    也。问何故二教废立不同。答但彼独觉与
    此声闻有同有异。谓约教行少分不同。分
    三乘藏。约彼理果全体不殊故。合为一藏。
    谓同断我执同证生空。果同罗汉。故不别
    立。是故经论开合不同。如是此论二藏之
    中菩萨藏摄
    第三显教分齐者。于中有二。先叙诸教。后
    随教辨宗。前中此方诸德立教开宗纷扰多
    端。难可具陈。略述十家。如华严疏中。又
    古代译经。西来三藏。所立教相。亦有多门。
    略举五家。亦如彼说。今中天竺国三藏法师
    地婆诃罗。唐言日照。在寺翻译。余亲问。说
    云。近代天竺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德论师。
    一曰戒贤。一曰智光。并神解超伦。声高五
    印。六师稽颡。异部归诚。大乘学人仰之如
    日月。独步天竺。各一人而已。遂所承宗异。
    立教互违。谓戒贤则远承弥勒无着。近踵护
    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立三种教。
    以法相大乘为真了义。谓佛初鹿园转于
    四谛小乘法轮。说诸有为法从缘生。以破
    外道自性因等。又由缘生无人我故。翻彼
    外道说有我等。然犹未说法无我理。即四
    阿含经等。第二时中。虽依遍计所执。而说
    诸法自性皆空。翻彼小乘。然于依他圆成。
    犹未说有。即诸部般若等。第三时中。就大
    乘正理。具说三性三无性等。方为尽理。即
    解深密经等。是故于彼因缘生法。初唯说
    有。即堕有边。次唯说空。即堕空边。既各堕
    边。俱非了义。后时具说所执性空。余二为
    有。契合中道。方为了义。此依解深密经
    判。二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提婆清
    辩。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亦立三教。以明
    无相大乘为真了义。谓佛初鹿园为诸小
    根说于四谛。明心境俱有。次于中时。为彼
    中根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
    以根犹劣未能令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说。
    于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大乘。辨心境俱
    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又初则渐破外道
    自性等。故说因缘生法决定是有。次则渐破
    小乘缘生实有之执。故说依他因缘假有。以
    彼怖畏此真空故。犹在假有而接引之。后
    时方就究竟大乘。说此缘生即是性空平等
    一相。是故即判法相大乘有所得等。为第二
    时非真了义也。此三教次第。如智光论师
    般若灯论释中。引大乘妙智经说。问此二
    所说。既各圣教互为矛?J。未审二说可和
    会以不。答此有二义。谓无会无不会。初
    无会者。既并圣教随缘益物。何俟须会。
    即是智论四悉檀中。各各为人悉檀。是故
    虽有相违。而不可会。亦是摄论四意趣
    中。众生乐欲意趣。于一法中或赞或毁。
    是故二说不须和会。二无不会者。通论
    此二所设教门。了与不了有其二门。一约
    摄生宽狭。言教具阙。以明了不了。二约益
    物渐次。显理增微。以明了不了。初中有二。
    先约摄生宽狭者。依解深密经。初时唯为
    发趣声闻乘说。第二时中唯为发趣大乘
    者说。此二各唯摄一类机。摄机不尽。故各
    非了。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此
    中摄机普该诸乘。故云普为一切乘说。摄
    机周尽。方为了义。二约言教具阙者。约机
    取教。则初时唯说小乘。第二唯说大乘。第
    三具说三乘。前二各互阙教不具。故非了
    义。后一具三乘。教满为了义。由此等义。是
    故第三方为了义。戒贤所立依此门判。第
    二门内亦二。初约益物渐次者。谓初时所
    说唯令众生得小乘益。益未究竟。故非了
    义。第二时中虽益通大小。然不能令趣寂
    二乘亦得大乘。是故此说亦非尽理。第三
    时中普皆令得大乘之益。纵入寂者亦令
    回向大菩提故。是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
    二则非真。又云。若以小乘化。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是故此说方为了义。二约显
    理增微者。初说缘生以为实有。次说缘生
    以为假有。后说缘生方是性空。前二所说
    显理未周。会缘未尽。故非了义。后一显
    理至究。会缘相尽。故为了义。由此等义。
    是故第三方为究竟了义大乘。亦即初唯小
    乘。次具三乘。后唯一乘故也。智光所立依
    此门判。由有如此二种门故。是故圣教各
    依一势以明权实。互不相违。问若如所
    说。两宗各初唯说小乘。何故华严亦最初说。
    而非小乘。答此难诸德总有三释。一云。约
    渐悟机立三法轮有此渐次。若顿悟机。则
    最初亦说彼华严等。若尔。密迹力士经初时
    具说三乘之法。此为其渐。为其顿耶。若是
    渐教。应唯说小。若是顿教。应唯说大。是故
    难解。一云。若依显了门。则如前有此三法
    次第。若约秘密门。则同时皆有。若尔。则初
    时小显而大密。何不以大显而小密耶。又
    判此显密。出何圣教。理既不齐。又无圣
    教。故亦难依。一云。但是如来圆音一演。
    异类等解。就小结集。故唯说小。就大结集
    故唯说大。就通结集故说三乘。若尔。说华
    严时。何故声闻不闻自所闻。乃如聋盲无
    所见闻。是亦难解。今解此难。泛论如来圆
    音说法。大例有二。一为此世根定者说。二
    为此世根不定说。初中自有三节。一或有
    众生。此世小乘限性定者。唯见如来从始至
    终但说小乘。如小乘诸部不信大乘者
    是。二或有众生。此世三乘根性熟者。则唯
    见如来从始至终但说三乘。如密迹力士
    经。说佛初鹿园说法之时。无量众生得阿罗
    汉果。无量众生得辟支佛道。无量众生发菩
    提心住初地等。广如彼说。大品经中亦同
    此说。是故后时所说皆通三乘。如诸大乘经
    中说也。三或有众生。此世一乘根性熟者。
    则唯见如来初树王下华藏界中。依海印三
    昧。说无尽圆满自在法门。唯为菩萨。如华
    严经等说。是故诸说各据当根所得。互不相
    违也。二不定根者有二位。一此世小乘根不
    定故。堪可进入三乘位者。则初闻唯小
    为不了教。次唯说大亦非了教。后具说三
    乘方为了义。故有深密经中三时教也。二
    此世小乘根不定故。堪可进入一乘位者。
    则初闻小乘为不了教。次通三乘亦非了
    教。后唯说一乘方为了教。智光所立当此
    意也。是故由有于此世中根定不定二位
    别故。令此教门或有前后。或无前后也。
    上来总明叙会诸教竟。第二随教辨宗者。
    现今东流一切经论。通大小乘。宗途有四。
    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部是也。二真空无
    相宗。即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所说是也。三唯
    识法相宗。即解深密等经。瑜伽等论所说是
    也。四如来藏缘起宗。即楞伽密严等经。起
    信宝性等论所说是也。此四之中。初则随事
    执相说。二则会事显理说。三则依理起事
    差别说。四则理事融通无碍说。以此宗中
    许如来藏随缘成阿赖耶识。此则理彻于
    事也。亦许依他缘起无性同如。此则事彻
    于理也。又此四宗。初则小乘诸师所立。二则
    龙树提婆所立。三是无着世亲所立。四是马
    鸣坚慧所立。然此四宗亦无前后时限差别。
    于诸经论亦有交参之处。宜可准知。今此
    论宗意当第四门也
    第四教所被机。说有二重。一约权教。即五
    种姓中。菩萨种姓及不定性。是此所为。余三
    非此。以无分故。如瑜伽等说。二约实教。
    一切众生皆此所为。以无不皆当得菩提
    故。问若诸无姓亦当成佛。何得说有无姓
    有情。答论有二释。故佛性论及宝性论。同
    为谤大乘人。依无量时故作是说。非谓究
    竟无清净性。佛性论第二卷中。判说无佛
    性是不了教故也。准此当知。永无种姓
    非尽理说。楞伽文说可知。问如有难言。
    若诸众生等有佛性必当得佛。则众生虽
    多。要当有尽。是为大过。又若悉有性。令
    最后菩萨阙利他行。以无所化诸众生故。
    阙行成佛。不应道理。又令诸佛利他功德
    亦则断绝。以无所化机缘感故。如是三难。
    若为得通。答此所设难。并由妄见众生界
    故。妄起此难。故不增不减经云。大邪见者
    见众生界增。见众生界减。以不如实知一
    法界故。于众生界起增减见。问我所说义
    扶此经文。何者。若诸众生悉皆有性。并当
    解脱。则众生有减。今立有此。无性众生常
    在世间。故无增减。答若尔。汝于有性既
    起减见。即于佛界必起增见。此增减见不
    离汝执。当知经意明一切众生一时成佛。
    佛界不增众生界不减。故彼经云。众生即
    法身。法身即众生。众生法身义一名异。解
    云。况众生界。如虚空界。设如一鸟飞于虚
    空。从西向东。[这-言+至]百千年。终不得说东近
    而西远。何以故。以虚空无分齐故。亦不得
    云总不飞行。以功不虚故。当知此中道理
    亦尔。非有灭度令有终尽。非无终尽。有
    不灭度。故众生界甚深广大。唯是如来智所
    知境。不可辄以狂心限量斟酌起增减见。
    既其无尽。是故三难无不能离。二乘回心
    者。若不定种姓。未入无余前即有回心。此
    不待言。若决定种姓。未入无余前定不
    回心。要入无余。方有回心。以二乘人本来
    不得无余依涅??界故。佛性论第三云。二
    乘人有三种余。一烦恼余。谓无明住地。二业
    余。谓无漏业。三果报余。谓意生身变易身也。
    又无上依经胜?经宝性论等。广明无漏界
    中有三种不思议变易生死。谓声闻缘觉大
    力菩萨。若言此中二乘是不定种姓。理必
    不然。以未回心。有分段故。回心已去是
    渐悟菩萨。非二乘故。论说二乘有三种余。
    非菩萨故。当知定是二乘自位无余依中。
    大乘说彼有三种故。然彼二乘既不能知
    此三余故。是故化火烧分段身。入无余依。
    法尔皆有变易报残。而彼不知。谓为涅??。
    而实但是未烧身前。期以灭智所得灭定。
    法华论云。方便入涅??城故。涅??城者。诸
    禅三昧城。过彼城已。令入大般涅??城故。
    解云。以此当知。二乘无余体虽灭定。亦通
    方便。故云诸禅也。由彼二乘根有利钝。灭
    定防心。种有强弱。是故在定。极[这-言+至]八万乃
    至一念。由佛根欲性智为增上缘力。又由
    本有佛性之力。令心还生于净土中。逢佛
    菩萨善友力故。修大乘道。然此利钝迟疾。
    诸圣教略有七位。谓八万。六万。四万。二万。
    一万等劫。如次以配四果及独觉人。此五
    如彼涅??经说。第六位中。如楞伽云。三昧
    酒所醉。乃至劫不觉。酒消然后觉。得佛无
    上身。此亦利于前。不[这-言+至]万劫。第七位如法
    华第三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
    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
    度想。当入涅??。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
    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而于彼
    土求佛智慧。得闻此经。唯以佛乘而得
    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也。解
    云。此最利根亦舍分段入涅??已。即于佛
    土受变易身。受佛教化入于大乘。亦有人
    解此经文。是变化声闻。理定不然。若是化
    作。必为引摄实类众生。若彼众生受此引
    摄。亦学先入无余涅??。后方回心。而汝所
    执无余灰断。即便误彼所引众生。是则诸佛
    菩萨等。于彼众生使成大怨。何名大悲方
    便摄化。既无此理。故知入寂回心。定非变
    化。此上七位并是定性二乘要入寂已方乃
    回心。不同不定性人未入寂前有回心
    故。问为一切定性二乘入寂悉皆回心。为
    有不回者。答一切皆回。何以得知。法华论
    云。授声闻记有其二种。一者如来。二者不
    轻菩萨。所授声闻有四种。一决定声闻。二
    增上慢声闻。三退菩提心声闻。四应化声闻。
    后二声闻以根熟故。佛为授记。谓应化声
    闻退已还发菩提心也。决定声闻增上慢
    人以根未熟。菩萨与记。方便令发菩提
    心也。解云。决定声闻既在所记之中。故知
    定有发菩提心。又既但云根未熟。不言总
    不熟。故知定有性。又彼论云。我不殊汝。汝
    等皆当作佛者。示诸众生皆有佛性也。解
    云。此是菩萨与记。明知定性声闻有佛性
    也。问何故新翻经论说有入寂定性二乘
    不回心耶。答新经论中。据未入寂定不
    回心。入寂已去彼不说故。故不相违。又教
    有了非了。别如佛性论辨。故不可怪。又涅
    ??经中。言佛性有无。皆不解我意者。明佛
    性法离有离无。随言执取。是不解意。非
    谓说有一分无性。佛性论云。是故佛性决
    定是有。离有离无。此之谓也。是故一切众
    生皆此所为。余经论皆准此释
    第五能诠教体者。略作四门。一随相门。二唯
    识门。三归性门。四无碍门。初中有四句。一
    或唯以名句文为性。以声是依非正体
    故。唯识论云。若名句等不异声者。法词无
    碍。境应无别。二或唯以音声为性。名句文
    等声上屈曲。假立无体故。杂集论云。成所
    引声。谓诸圣说。三或具前二事。方为其性。
    维摩经云。有以音声语言文字为佛事。又
    十地论中说者以二事说。听者以二事闻。
    谓声名等也。问大乘中声表善恶。声是无
    记。名句文亦是无记。云何无记为圣教体。
    答诸佛菩萨后得智说故。俱是善也。十地论
    名善字等是也。四或俱非二事以为其性。
    以说即不说故。文字性离故。经云。夫说法
    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此之谓
    也。于此四句中。别取前三通小乘。具斯四
    说为大乘。又此四句合为一教。互有无碍。
    是大乘教也。二唯识门者。谓说者识现为增
    上缘。令闻者识文义相现。下论云。若离心
    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又摄论名为言说
    识。又闻者识上聚集现等。是故一切声名句
    等。皆是自心之所显现。下论云。唯依心现
    不离真如。三归性门者。此识无体唯是真
    如。下论云。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
    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
    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
    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准此
    而知。四无碍门者。谓于前三门。心境理事。
    同一缘起。混融无碍。交彻相摄。圆明自在。
    不相障碍。以为教体。以一心法有二门故。
    皆各总摄一切法故。思以准之。五教通诸法
    门者。谓遍于六尘一切所知境总为生解
    之义。悉为教体。准之
    第六所诠宗趣者。先总后别。总中以一心法
    义为宗。信行得果为趣。即具境行果三也。
    此中境有二种。一法二义。如下文辨。行亦
    二种。一行体。谓四种信心。二行用。谓五门修
    行。亦如下显。果亦二种。一分果。谓令得入
    位。二满果。谓成如来。并如下辨。宗之与趣
    何别老。谓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二别显宗趣。略有五重。一教义相对。以教
    说为宗。用义意为趣。如下文令舍言取
    意等。二理事相对。举事为宗。显理为趣。
    如下文从生灭门入真如门等。三境行相
    对。以真俗境为宗。观心行为趣。四证信相
    对。以成信不退为宗。登地入证为趣。五
    因果相对。以因为宗。克果为趣。此五亦是
    从前起后。渐次相由。准释可知
    大乘起信论 第七释论题目者。大者。当体
    为目。包含为义。乘者就喻为称。运载
    为功。法喻合举。大乘所信之境。体能为义。
    起信即能信之心。澄净为性。心境合目故
    云大乘起信。此即大乘之起信。是对境拣
    心。非是证等也。又亦起大乘之信。则对
    宗别行行。非小乘信也。又大者就义。谓
    体相用三大莫过。乘者约用。谓即佛性三位
    成运。自性住佛性为所乘。引出佛性为能
    乘。至得果佛性为乘所至处。三义体用唯一
    心转。是故亦乘亦大。持业释也。又依杂集
    论。由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一境大
    性。以菩萨道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
    为境界故。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
    广大行故。三智大性。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
    无我故。四精进大性。于三大劫阿僧只耶。
    方便勤修无量难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性。
    不住生死及涅??故。六证得大性。得如来
    法身无所畏不共法等。无量无数大功德故。
    七果大性。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
    建立广大诸佛事故。解云。前五约因。后二
    就果。瑜伽显扬亦同此说。庄严论中。六名
    果大。谓得法身等。七名事大。谓示成菩提
    等。余同此也。又有七义释大乘。如十二门
    论辨。起谓发起。以有本觉内熏为因。善友
    闻熏用大为缘。于此胜境发希有信能令
    心净。如水清珠。唯识论中。信别有三。一信
    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
    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
    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多力能
    得能成。起希望故。依梁摄论亦有三种。一
    信实有。自性住佛性。二信可得。引出佛性
    故。三信无穷功德。至得果佛性。又下文四种
    信心具寻辨之。何故但明信而不言余行。
    以是行本故。论为初机故。故下文云。自信
    己性。知心妄动。修远离行等。又华严云。信
    为道源功德母等。此中起信。据信成就处
    说。谓入住不退。使前信心成根不失故也。
    论者是集议论也。谓假立宾主。往复折征。
    论量正理。故名为论。是故名为大乘起信
    论也
    马鸣菩萨造 马鸣之名。依诸传记。略
    有三释。一以此菩萨初生之时。感动诸马
    悲鸣不息故。立此名也。二此菩萨善能抚
    琴。以宣法音。诸马闻已咸悉悲鸣。故立此
    名。三此菩萨善能说法。能令诸马悲鸣垂泪
    不食七日。因此为名也。言菩萨者。依诸
    论解。亦有三释。一云。若具言之。应云菩提
    萨?省F刑帷4嗽拼缶酢<此?笠病H?省4嗽?br> 有情。即所度也。从境为名耳。若从心说。即
    唯悲与智也。二云。菩提是所求法。萨?适悄?br> 求人。心境合明。人法双称。故云菩提萨?省?br> 三云。萨?拭?旅汀N接兄居心堋S诖笃刑?br> 勇猛求故。立此名也。言造者制作也
    第八造论时节者。诸说不同。今依摩耶经
    云。如来灭后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
    邪见竞兴。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
    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
    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
    燃正法炬。以此经文为定说也
    真谛三藏译 第九翻译年代者。译经纪云。
    沙门波罗末陀。此云真谛。亦云狗那罗陀。
    此曰亲依西印度优禅尼国人。景行澄明。器
    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罔
    不措怀艺术异解。偏素谙练。历游诸国随
    机利见。以梁武帝泰清二年岁次戊辰。见
    帝于宝云殿。帝敕译经。即以太清二年。讫
    承圣三年岁次甲戍。于正观寺等。译金光明
    经。弥勒下生经。大乘起信论等。总一十一部
    合二十卷。此论乃是其年九月十日。与京邑
    英贤慧显智恺昙振慧?F等。并黄钺大将军
    大保萧公勃等。于衡州建兴寺所译。沙门
    智恺笔授。月婆首那等译语。并翻论旨玄文
    二十卷。属侯景作乱。乃适豫章始兴南康
    等。虽复栖遑。译业无辍。即泛舶西归。业风
    赋命。还飘广州。属广州刺史穆国公欧阳
    ?延住制止寺。请译经论。自陈永定元年
    岁次丙子。至讫泰建元年己丑岁。更译佛阿
    ?酬季?邸<熬闵嵘懵鄣取W艹铝憾??k芬?br> 经论。四十四部一百四十一卷。然真谛或铺
    坐具跏趺水上。若乘舟而济岸。接对吏
    君。而坐具无污。或以荷藉水。乘而度之。如
    斯神异其例甚多
    第十随文解释者。此论三分。谓序正流通。
    释有三门。一约论主。二约论法。三约益生。
    初中三者。论首三颂归敬请加。即是论主起
    行所依。二从论曰下。为物宣说。正成论主
    法施之行。三末后一颂。结说回向。即是随
    行所起大愿。是故三分。但成论主光显佛
    日法施群生之行愿也。二约法三者。初因
    缘分。是法起所因。为序。二立义分下。正显
    所说为正宗。三劝修利益分。叹法胜能。为
    流通。由此三分令法无失。久住不坠。三
    约益生三者。一因缘分。举法为机。二立义
    分下正授解行。三劝修分。举益劝修。令佛
    种不断。是故三分。方成众生入法之行。上
    三门中。前一别辨。后二合释。是故五分皆是
    正宗。以俱是论主正所作故。今但依初门。
    先解序内三颂。为明归敬辨意分也○今
    释此文。略作五明。一明诸论有无。二归敬
    之意。三能归仪式。四所归胜相。五释文。初
    中。或有具敬三宝。如智论摄论等。或唯归
    佛宝。如地持论。或但归人法。如十地论。或
    直说无归。如十二门论。此并作者之意。广
    略无在。如龙树广论。已具归依。十二门略
    论。故不别辨。二敬意者。一为荷恩故。谓若
    无佛说。法起无由。若无其法。无所生解。
    若无僧传。己则不闻。由此三恩。得成慧
    悟。今传此法。理须念恩致敬。二请加护
    故。谓末代浇时传化不易。若不仰请三宝
    威力。无由自通。故须致敬。三为生信故。
    谓论主自是不足之人。率己造论。人不信
    受。要归三宝。示有宗承。令物生信。四敬
    仪故。谓如世间忠臣孝子。凡有所作。先启
    白君父。今此菩萨敬重三宝。过于君父。欲
    作此论。光晖佛日。岂不敬启。五表胜故。谓
    如成实论说。三宝是吉祥境界。标之在首。
    以显胜故。六益物故。谓如杂心说。为令
    众生于三宝中。发心趣求。信解观察。供养
    归依。是故顶礼。三能归异相者。无过三业。
    谓表佛天眼见其身礼。表佛天耳闻其语
    赞。表佛他心知意观察。又若在亦见亦闻
    处具三业礼。若在唯见不闻处。以身意
    礼。若在唯闻不见处以语意礼。若抂不
    可见闻处。唯意业礼。又除三业过。成三业
    善。表三轮因。故准此也。四显所敬胜相
    者。明三宝之义。广如别章。五释文者。三颂
    分二。初二明归敬三宝后一申其敬意○
    前中亦二。初归命者。显能归诚至。二尽十
    方下明所敬深广
    归命 前中归者。是趣向义。命谓己身性命。
    生灵所重。莫此为先。此明论主得不坏信。
    尽己所重之命。归向三宝。请加制述。
    故云归命。二归是敬顺义。命谓诸佛教命。此
    明论主敬奉如来教命传法利生。故云归
    命。问归命与稽首何别。答智论云。如小乘
    经中。?成趁磐豕槊?湾然?子喾稹B壑?br> 将非为初重后轻。以小乘人偏贺释迦之
    恩故有斯也。又释。通论。皆具三业。别分。稽
    首属身。归命是意。三业之中。意业为重。如
    仙人起?令三国人死等。可知○二所敬
    中亦二
    尽十方 初尽十方者。明所敬分齐。然有
    二义。一云。非直归于一方三宝。乃欲尽于
    十方齐敬。二云。于十方内非直各归一二
    等刹。亦乃一一方所各尽彼方无尽世界一
    切三宝。何以尔者。显三宝普遍故。敬心广
    大故。简异小乘故。为论[巾*票]帜故。故尽十方
    也○二辨所敬三宝。于中三。初三句明佛
    宝。次三句明法宝。后一句明僧宝
    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初佛
    宝中。作四门释。一约三业分别。最胜者标
    佛位也。谓过小曰胜。超因曰最。以障尽
    德圆果成极位故云最胜也。业者即总举
    诸佛三轮业用谓最胜之业。最胜即业。二释
    可知谓遍知意业胜。无碍身业胜。悲救语业
    胜者。谓结德属人。谓具上诸德之者。所
    谓佛也。二约二利分别者。最胜业总举。遍
    知等别显自利德。于中内有遍知之智。外
    有无碍之色。胜?经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
    复然等。亦同此也。救世等别显利他德。二
    利圆满之者谓佛也。三约三德分别。一者
    最胜业是总标。遍知显佛大智功德。二色无
    碍明佛大定功德。谓依定发通。现色无碍。
    三救世等明佛大悲功德。摄大乘论明佛受
    用身功德。唯说此三也。四按文解释者。
    此中但明报化二身。以法身入法宝摄故。
    最胜如初释。业谓业用。遍知有二。谓一真智
    遍知心真如门恒沙功德等。二俗智遍知心
    生灭门缘起差别等。理量齐鉴。无倒遍知。色
    无碍者。如来色身自在无碍。乃有多种。如
    华严不思议法品说。今略辨四种。一大小无
    碍。谓一一根皆遍法界。而亦不坏诸根之
    性。又亦不杂诸根之相。二互用无碍。谓诸
    根相作而不相碍。三理事无碍。谓现色萧
    然而不碍举体性空。妙理常湛而不碍业
    用无方。下文云。色即智说名智身等。四应
    机无碍。谓圆回之身。十方齐应。多机顿感。身
    亦不分而普现。在此而不碍彼。在彼而
    不碍此。坐不碍行等。思以准之。救世等
    者。世谓世间。有其三种。此明众生世间。是
    所救也。救谓能救。即如来大悲。悲亦有三
    种。谓缘众生法及无缘。无缘之悲。三中最
    胜。故云大悲。佛性论云。悲者暂救济不能
    真实救。大悲者能永救济。恒不舍离者。谓
    结德属人。可知。佛宝竟
    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 第二
    法宝中。泛论法宝有四种谓教理行果。于
    此四中。教浅理深。行分果圆。今此所归唯
    取深圆但归理果。是故约彼佛身以明法
    宝。是果法也。显身之体相。是理法也。文中
    三句分二。初一标。后二释。初中及者有二
    义。一是相违义。显此法宝与前佛宝是二
    事。故云及。二是合集义。非直敬于佛宝。亦
    乃及敬法宝。此中及言。显佛与法是非一
    义。彼身体相。显佛与法不相离。是非异义。
    体谓体大。相谓相大。以用大中辨佛受用
    变化二身。是故体相二大自是法身。属法宝
    摄。以彼用大依体相起。会用归本。故云
    彼身体相也。下二句释中。初法性等者。释
    体大也。无量功德藏。释相大也。法性者。明
    此真体普遍义。谓非直与前佛宝为体。亦
    乃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
    通情非情深广之义。论云。抂众生数中名
    为佛性抂非众生数中名为法性。言真
    如者。此明法性遍染净时无变异义。真
    者体非伪妄。如者性无改异。海者约喻释
    疑。疑云。真既不变。云何随于染净。既随染
    净。云何不变。释云。如海因风起于波浪。波
    虽起尽。湿性无变。无变之性不碍起浪。
    浪虽万动。不碍一湿。是故动静无二法准
    思之。又释。显此真如具德如海。华严云。譬
    如深大海。珍宝不可尽。于中悉显现。众生
    之形类。甚深因缘海。功德宝无尽。清净法身
    中。无像而不现。又有奇特十种相。并况真
    如。准释可知。次释相大中。谓此法身如来
    藏中。含摄蕴积无边恒沙性功德。故云藏。
    有义。此中亦摄教行二法。谓教含所诠之
    功德。行摄所成之功德。是故亦云无量功德
    藏也。当知此中通四法宝俱有含藏。法宝

    如实修行等 第三僧宝者。僧通凡圣。宝唯
    圣位。圣通大小。菩萨为胜。是故此中唯归
    地上大菩萨僧。谓证理起行名如实修。下
    文云。依法力熏习是地前行。如实修行是
    地上行。满足方便是地满位。此中等者。举
    中等取前后也。又依宝性论。就地上菩
    萨约正体后得说二修行。彼论云。一如实
    修行。了如理一味。二遍修行备知一心有
    恒沙法界。今此文中举正体等取后得。故
    云等也。依法集经。总括万行为二修行。彼
    经云。如实修行者。发菩提愿。不放逸修者。谓
    满菩提愿。复次如实修行者。谓修行布施。不
    放逸修者。不求报等。此中亦举初等取后。
    可知。归敬三宝竟○第二申敬意中。余论
    之首多申二意。谓利自他法久住等。今此
    文中略申三意。一为益众生故。二为佛种
    不断故。三为法久住故。即此教法久住。亦
    是佛种不断。如金刚般若无着论中。由善
    付属般若波罗蜜流行世间。为佛种不断。
    文中四句分三。初一举所为人。二明所成
    益。三成益意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
    断故 初中所为众生虽多三聚统收。准下
    文。正唯为不定聚众生故。下云。为未入正
    定众生修行信心等。兼为邪定作远因缘。
    兼为正定具增妙行。别举下文因缘分中
    六位众生。至彼当辨。二所成益中有二。先
    令得离过益。后得成行益。初中由疑故
    迷真失于乐也。由执故起妄种于苦也。
    十地论中。菩萨三种观于众生起大慈悲。
    一远离最上第一义乐。二具足诸苦。三于
    彼二颠倒。解云。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
    本空。得而不觉。于彼得失都无觉知故。
    令菩萨生悲造论。是故以下文立义分及
    显示正义。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
    解不谬。以除疑惑令悟真乐。以对治邪
    执遣其二执。令离苦因。故下云。远离痴
    慢出邪网等。故云除疑舍邪执也。二成行
    者。既于真不疑。于邪不执。未知于何乘
    起行。谓于大乘。以是究竟根本法故。未
    知于此大乘起何等行。谓起信心行。以
    信是众行之本故。亦即翻前疑。故云信。翻
    前邪执故云正。是云起大乘正信也。则以
    下文分别发趣道相及修行信心分成此行
    也。三成益意者。谓令众生离过成行。使信
    位成满。入位不退堪成当果。故云佛种不
    断。下文云。信成就发心者。毕竟不退。入如
    来种中。正因相应等。又释。由此所说。令诸
    众生修行佛因常恒不绝。故云不断。华严
    云。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芽。是故能
    令佛宝不断。此之谓也。又释。由此教法流
    传。如前所释。亦为不断。此当劝修利益分
    所作也。上来归敬辨竟分竟○第二正宗之
    中有二。先标益起说。二说有五分下正陈
    所说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前中
    论曰者。简论异经之辞也。有法能起等者。
    标益也。即显所说之义有其胜用。是故应
    说者。起说也。显能诠之教义要须起也。有
    法者。总举法义一心二门三大之法。即所说
    法体也。能起大乘信者。辨法功能。谓约真
    如门信理决定。约生灭门信业用不亡。
    约义大中信三宝不坏。此中信根者。谓信
    满入住。成根不退。根有二义。一能持义。谓
    自分不失。二生后义。谓胜进上求。又根信相
    对。影成四句。一有信无根。谓随他言信。
    二是根非信。谓余慧根等。三亦信亦根。谓此
    中所辨见理成信等。四非信非根。谓所余
    法。论主因见此益。是故要须起说。此论上
    来大乘起信。是故应说是论也。题目依此
    而立○第二正陈所说。于中有三。先标数。
    二列名。三辨相
    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 列名中。
    一言不自起制必有由。名为因缘。章别余
    段故称为分
    二者立义分 二由致既兴。次略标纲要。令
    物生信。故名立义分
    三者解释分 三宗要既略。次宜广释令其
    生解。故云解释分
    四者修行信心分 四释既生解。次宜依解
    起行。有解无行。是所不应。故有修行信
    心分
    五者劝修利益分 五虽示行仪。钝根懈慢。
    次宜举益劝修。故有劝修利益分○三依
    章辨相中。释五分即为五段。初中二。先
    标后释
    初说因缘分 释中有四。一问
    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二答
    答曰是因缘有八种 三难
    云何为八 四通答中有三。谓举数。辨相。
    总结
    一者因缘总相 辨相中。初一是总。后七是
    别。所以尔者。总通兼正。别为当机。故须
    尔也
    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
    间名利恭敬故 总中离一切苦者。谓令有
    情离三苦二死故。得究竟乐者。令得无上
    菩提大涅??乐等。非求世间名利等者。有二
    释。一非欲令其求于后世人天利乐等故。
    二论主自云。我为益生。故造斯论。非为名
    利等。此之一门通于一切菩萨之心。非局
    此论。故云总相。又通此一部论为发起之
    由。故云因缘总相也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
    解不谬故 别中各别发起下文。别为当机
    故于中初者。与下立义分及解释分。显示
    正义对治邪执。作发起因缘。以彼文中说
    依一心法有二种门。各摄一切法。即是如
    来所说法门之根本。又生灭门中。本觉名如。
    始觉名来。始本不二。名曰如来。故转法轮
    论云。真谛名如。正觉名来。正觉真谛故。名
    为如来。此即所证真理名如。能证无分别智
    名来。诸众生未有无分别智时。是如无来
    也。今以如来依此心成故。名此心为如
    来根本之义。文中具释此义。令彼地前三贤
    胜解行位诸菩萨等比观相应。故云正解。即
    显示正义文是也。此观离倒故云不谬。即对
    治邪执文是也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
    不退信故 第二者。与下分别发趣道相而
    作因缘。以彼文中令利根者发决定心。进
    趣大道。堪任不退住位故。此当十信终心。
    自分满足。故云善根成熟。进入十住正定聚
    中。使前信心堪任不退故也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第三
    者。与下修行信心分中。初四种信心及四种
    修行文而作因缘。以彼文中令信未满者。
    修行信心。使满足故。此当十信住心。以信
    位未满故。云善根微少。令进修向满故。
    云修行信心也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
    出邪网故 自下四种机。当信位初心。何故
    前三人各以一门摄。此中偏有四者。以前
    三根胜进易退难。不假多方便助成道力
    故耳也。此中根劣。退易进难。赖多方便故
    有四也。四中前三为下中上三人。后一策
    以勤修三中初者。与下修行信心分中。第
    四修行末文而作因缘。以彼文中。令业重
    惑多善根难发众生。以礼忏等方便消恶业
    障。障轻故。内离顽?ǔ章?M獬鲂澳ЯI网
    故。云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也。此当
    下品也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二者。与下第五修行止观门为因缘。以
    彼文中。双明止观遣凡小二执故。云治心
    过也。下自广说。此当中品也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
    心故 三者。与下修行信心分末。复次众生
    初学是法下劝生净土文而作因缘。以彼
    文中。举胜方便令彼观解。分得相应。众生
    恐后报迁遇缘成退故令往生。使不退
    也。此当上品
    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缘所以
    造论 第八者。与下劝修利益分而作因
    缘。以彼文中。举彼损益劝物修舍。即总策
    成前诸行也○第三难可知
    问曰?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 第四
    通中文有二。初与彼问辞。二以众生根行
    下夺彼疑情明须作论。于中有二。初举
    根缘二相以立宗。二如来在世下别释根

    答曰?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
    受解缘别 前中。初根有同异。后缘有增
    微○别释中有二。初说听俱胜。经文尚无
    纸素之传。何况须论。二如来灭下明根缘
    微劣须经须论
    所谓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
    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 前中初约
    胜时以明根胜。二能说人下明缘胜。于中
    三业可知。一音及圆音者有二。初如来一
    音说一切法。无不显了。故名圆音。华严
    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二
    如来同一切音。故云圆音。华严云。一切众
    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以一切音即一
    音故。云一音。一音即一切音。故云圆音。一
    一语音遍穷众生界。而其音韵恒不杂乱。若
    音不遍。则音非圆。若由等遍失其韵曲。则
    是圆非音。今不坏曲而等遍。不动遍而善
    韵。此是如来圆音。非是心识思量境界耳
    ○第二劣中四种。初广略二经。后广略二论
    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
    者 初自力广闻经得解佛意。不须他论。
    故云自力。即具文义二持
    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 二亦
    以自力寻略经文而能解经意。故亦不须
    他论。此有义持无文持也
    或有众生无自心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 三
    但依经文不能解意。因他广论得解经
    意。故云无自心力也。此有文持无义持

    自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
    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 四此人不耐繁文。
    唯依文约义丰之论。深解佛经所说之旨。故
    言心乐总持而摄多义。此无文义二持。此文
    有二。初辨根劣。二如是此论下对此劣根
    明教之兴
    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
    故。应说此论 如是此论文句虽少。普摄
    一切大乘经论旨。故云总摄如来广大等
    如理智境故云深也。如量智境故云广也。
    深广无际故云无边也○立义分中文别
    有二。初结前生后。二正彰立义。此文有
    三。初标总开别。二寄问列名。三依名辨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摩诃衍者总说有二
    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名中法者。出
    大乘法体。谓自体故。对智故。显义故。即
    宗本法也。大位在因。通于染净耳。义者。辨
    大乘名义。谓何故此心是大乘耶。谓此心内
    具三大义。故名大也。有二运转故名乘也。
    即依宗所显差别义理。大位在果。唯取于
    净也。是故大乘总说有二。谓先显法体。后
    释义理。收义足也○辨相中二。先法后义。
    法中亦二。初举法总立。次何以故下开门
    别立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总中三句。初众生心
    者。出其法体。谓如来藏心含和合不和合
    二门。以其在于众生位故。若在佛地。则无
    和合义。以始觉同本。唯是真如。即当所显
    义也。今就随染众生位中故。得具其二种
    门也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次摄一切世
    出世法者。辨法功能。以其此心体相无碍。
    染净同依。随流返流。唯转此心。是故若随
    染成于不觉。则摄世间法。不变之本觉及
    返流之始觉。摄出世间法。此犹约生灭门
    辨。若约真如门者。则?融含摄染净不殊。
    故通摄也。下文具显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三依于此心显示
    大乘义者。释其法名。谓依此一心宗本法
    上。显示大乘三大之义。故名此心以为法
    也○别中二。先责总立难。后开别释成
    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 前
    中责有二意。一云。心通染净。大乘唯净。如
    何此心能显大乘之义。又云。心法是一。大乘
    义广。如何此心能示于义。释意云。大乘虽
    净。相用必对染成故。今生灭门中。既具含
    染净。故能显也。以废染之时则无净用故。
    此释初意也又心法虽一。而有二门。真如
    门中示大乘体。生灭门中具宗三大。大乘之
    义莫过是三。是故依此一心得显三大之
    义也。立别门中。言是心真如者。总举真
    如门。起下文中即是一法界已下文也。言
    相者。即是真如相。起下复次真如者依言说
    分别已下文也
    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是心生灭者。随熏变动故。总举生灭门。起
    下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已下文也。因缘者。
    生灭缘由。故起下复次生灭因缘已下文
    也。言相者。生灭之状。故起下复次生灭相
    者已下文也。何故真如门中云即示。生灭门
    中云能示者。以真如是不起门。与彼所显
    体大无有异相。诠旨不别故。云即示也。
    以是不起故。唯示体也。生灭是起动门。染
    净既异。诠旨又分。能所不同故不云即也。
    自体相用者。体谓生灭门中本觉之义。是生
    灭之自体生灭之因故。在生灭门中亦辨
    体也。翻染之净相及随染之业用。并在此
    门中。故具论耳。是故下文释生灭门内。具
    显所示三大之义。意在于此。何故真如门
    中直云体。生灭门中乃云自体等者。以所
    示三大义还在能示生灭门中。显非别外。
    故云自也。问真如是不起门。但示于体者。
    生灭是起动门。应唯示于相用。答真如是
    不起门。不起不必由起立。由无有起故。所
    以唯示体。生灭是起动门。起必赖不起。起
    含不起。故起中具三大。余如下说。释法
    毕竟○义大者。起下文复次真如自体相者
    已下文也。此中有二。先辨大。后释乘。前中
    亦二。先标后释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
    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释中三。初体者。
    真性深广。凡圣染净皆以为依。故受大名。
    随流加染而不增。返流除染而不减。又返
    流加净不增。随流阙净不减。良以染净
    之所不亏。始终之所不易故。云平等不增
    减也
    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相
    大者。二种如来藏中不空之义。谓不异体之
    相。故云性德。如水八德不异于水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用大者。谓随染业幻自然大用。报化二身?
    细之用。令诸众生始成世善终成出世故
    也。下文显之。何故唯言善。不云不善者。
    以不善法违真故。是所治故。非其用也。若
    尔。诸不善法应离于真。释云。以违真故。不
    得离真。以违真故。非其用也○乘中二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 先标果望因以解乘
    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后举因
    望果以成运。即始觉之智是能乘。本觉之理
    为所乘故。摄论云。乘大性故名为大乘。立
    义分竟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