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五 >
  • 大乘起信论义疏下之下

    自下第二明对治邪执。于中两门分别。一者
    明种种邪执不同。显示正义。二者随文解释。
    就初中有三。一者就事识中对治邪执。显示
    正义。二者据妄识中对治邪执。显示正义。三
    者约真识中对治邪执。以显正义。就事识中
    邪执有八。一者执之定一。有人宣说。六识之
    心随根。虽别体性是一。往来彼此。如一猕
    猴六扃现。俱非有六猴。心识如此。六根中现
    非有六心。对此邪执说心非一。识无别体。缘
    知为义。六识之心。所依根异。所缘亦异。云何
    定一。若定是一常了一尘不应转变。又复心
    法无往来义。随有知处。即彼处生。不得说言
    一而往来。又彼所引猕猴为喻证心一者是
    义不然。凡夫愚人谓猴定一六扃中现。然实
    猕猴念念生灭。此扃现者不至彼扃。心识如
    是。依眼生者不至余根。如是一切。二者执定
    异别。有人宣说。六识之心体性定异。对此
    邪执说心不别。于事分齐相续一卢。非全别
    体。一猕猴游于六扃。非有六猴。若言六识各
    别有体别体之法不相[怡-台+干]?。眼识还应从眼
    识生。乃至意识还从意生。不得相起。现见五
    识从意识生。意识从于五识而生。眼非别体。
    又若六识各别有体别体之法不相妨碍。不
    相妨故六识之心常应并有。恒应并用。不常
    并。故明无别体也。三者执定常。有人闻说三
    世之中业果不断。谓心定常生死往来常是
    一识用。虽兴废心体不变。对此邪执说识无
    常。人中心异。天中亦异。六道之心各各别异。
    云何是常。又如经说。苦相应心异。乐相应心
    异。不苦不乐相应心异。如是一切各异。云
    何是常。但诸凡夫不知心相。妄谓是常。犹如
    小儿见旋火轮谓不断绝。若心常者善应常
    善。恶应恒恶。无有变异。以变异故定知无常。
    四者执定断。有人闻说心识无常。便谓定断。
    对治此执说心不断。现世造业。后必得果。云
    何定断。譬如乳酪转变虽异置毒乳中。酪则
    害人。心亦如是。此身造恶。必未受苦果报。明
    非是断。五者执定有。如?酬妓怠J?私绲雀?br> 住已性。是有不空。谓言空者但空阴上横计
    我人。不空法体。法不空故心识定有。对此
    邪执说识是空。空相云何。识者正以别知为
    义。如一念识即具四相。初生次住终异后灭。
    于四中何者是知。为初相知为中为后。若初
    相知者余应不知。余若不知则不名识。若余
    相知初应不知。初若不知初不名识。若言四
    相各别是知便是四念各别。知法何关。一念
    具足四相。答言。四相别非是知。和合之中
    方知者非知共合。云何有知。如百盲聚。岂
    有所见。又复四相都无合理。云何无合者。生
    相现时余相未有。余谁共合。乃至第四灭相
    现时余相已谢。复与谁合。进退推求都无合
    义。云何说言和合有知。知义既无。焉有定识。
    是故经说。色乃至受想行识一切皆空也。六
    者执定无。有人闻说五阴空寂。便谓世谛因
    缘亦无。对治此执说识非无。若无心识云何
    而得见闻觉知。现见六识各有作用。明知。不
    无。又若无识则无善恶。若无善恶亦无苦乐。
    则入邪见断善根中不宜受之。经言空者就
    真为论。于世谛中不无心识。七者执心识独
    立。无数如来实说。对治此执说有同时心心
    数法。故涅??云。我诸弟子不解我意。唱言。佛
    说定无心数。又涅??说十大地中心数之定。
    明非无数。又龙树云。譬如池水珠在则清象
    入便浊。水喻心王。珠象喻数。于彼喻中可说
    言。水珠象一心法如是。宁无别数。八者执
    心外定有数。如?酬妓怠6灾未酥疵鞣嵌ū稹?br> 故涅??云。我诸弟子不解我意。唱言。佛说定
    有心数。若使心外定有别数。无预心事无心
    之时何不别起。又若心外定有别数。识从意
    生。诸数亦应别有所依。若别有依是义不然。
    云何不然。于彼宗中说三性心相应各异。如
    欲界地善心起时二十二数相应共生。不善
    起时二十一数相应共生。无记起时有十二
    数相应共生。从无记心起善恶时十二同数
    可有所依。自余别数意何所依。若无依生是
    则心法无次第缘。经说不许。若无别依依意
    生者与识同依。明非心外。道理云何。即彼心
    体同时具有。受想行等诸义差别。不同成实
    前后建立。就一心体随义别分不同?酬家?br> 体建立。两义兼通故非诤论。次就妄识。对治
    邪执。邪执有六。一者执定无。有人闻说但
    有六识无第七情便言一向无第七识。对治
    此执说有七识。如楞伽中说八识义。胜?亦
    云。七法不住。若无妄识说何为八说何为七。
    经中所言无七情者。事相之中无。第七情非
    无妄识。二执定有。有人闻说有第七识。便谓
    七识别有体性。对治此执明妄无体。当知。如
    来就心法中分取虚妄别之义为第七识。何
    得于中别立体性。如似世人见绳为蛇。绳是
    实事。喻彼真识。蛇是妄有。喻彼妄识。蛇依
    绳。故蛇无别体。妄依真立。云何有体。迷梦等
    喻类亦同然。又经中说。若无真识七法不住。
    若自有体云何不住。又若识自有体性便是
    实有云何名妄。三者执事识以为妄识。有人
    闻说真识名心妄识名意事名意识。便言。小
    乘七心界中之意根界者是第七识。对治此
    执宣说妄识不同事识。七心界中意根界者。
    即是六识生后义边说为意根。更无别法。妄
    识与彼分齐条异。云何言一异相。如何如今
    论说妄识有六。始从无明乃至相续广如上
    辨。事识有四。从执取相。乃至第四业系苦
    相亦如上辨。分齐各异。何得说言意根界者
    是第七识。又楞伽云。第七妄识唯佛如来住
    地菩萨所能觉知。余皆不觉。云何说言意根
    界者是第七识。问曰。妄识若非意根何故楞
    伽及此论中说为意乎。释言。彼乃借名显示。
    非即意根。如楞伽中。说第七识。以之为心。今
    此论中宣说真识以之为心。岂可名同便是
    一物。心名虽同真妄两别。意名虽一何妨差
    别。四者执?为细。有人宣说。眼见色时不
    知色空。即是七识迷惑之心。余亦如此。若解
    色空即是七识明解之心。余亦如此。对治此
    执须显其异。言见色等不知空者。是六识中
    取性无明非第七识。此之取性犹是向前事
    识之中执取相也。问曰。若是六识中无明心
    者。与七识中无明何别。此如上辨。以于心外
    事相法中执性迷空。故非妄识。又于心外事
    相法中解知无性。是事识中分别之解非七
    识智。五者执不灭。有人宣说。七识之心未
    见理时生灭无常。见理即常究竟不灭。对治
    此执说妄终灭。七识妄心体唯痴?。相唯分
    别。得圣会如。舍其分别见实明照。尽其痴?。
    更有何在。而言不灭。道理如此。须以文证。如
    涅??说。譬如男女燃灯之时。灯炉大小悉满
    中油。油喻烦恼。明喻智慧。油尽之时明亦随
    灭。烦恼尽已智慧随灭。故知。妄心解惑俱
    已。又楞伽云。断七种识名出佛血。故知。妄
    灭。又龙树云。觉观之心望于欲界。是善是治。
    若望二禅即是罪过。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于
    下为善。望于出世还是罪过。智慧亦尔。望世
    为善。若对实相还名罪过。既说为罪。何为不
    灭。又大智论解释如义。彼云。实相如水性冷。
    观智如火。水随火热。若火灭已水冷如本。故
    名为如。是实相者随观转变。是观灭已实相
    如本。故名为如。明知。妄解终竟灭尽。若观不
    灭水冷之时火应不灭。有人说言。经中说灭。
    但灭智中无明?障。不灭智体。是义不然。宝
    性论中自有戒文。不但灭?。亦灭智解。故
    彼论中说有四障不得如来净我乐常。一者
    缘相。谓无明地障佛真净。断离彼故得佛真
    净。二者因相。谓无漏业障佛真我。断除彼故
    得佛真我。三者生相。谓意生身障佛真乐断
    除彼故得佛真乐。四者坏相。谓变易死障佛
    真常。断除彼故得佛真常。无明等外别说无
    漏。以之为障。别说断除。云何而言不灭无漏。
    又言智体不灭尽者。不灭之体即是真心非
    第七识。问曰。若七识灭者谁得菩提。谁证涅
    ??。释曰。心相虽复灭尽心性犹在。心性在者
    即是真识。是故就此说得说证也。六者执定
    灭。有人闻说妄心终灭。便言定灭无熏习义。
    何故如此妄在之时。未得真实则无所勋。证
    实之时。达本无妄则无能勋。又真实中净法
    满足。更无所少何用妄勋。心有此义故无熏
    习。对治此执说有妄有妄熏。如论中言。妄熏
    有二。一事识熏。所谓凡夫二乘所修善。二者
    业识熏。谓诸菩萨所行之道。所熏有二。一者
    熏生。二者熏显。望方便果说为熏在。其犹臈
    印印泥成文。亦如摸舣转金成器。望性净果
    熏之显。如炉治等融石出金。若言妄时未
    得真故今无熏者。得时由彼何为下熏。若言
    据真本无妄故令无熏者。就真论真。真则常
    寂。实不假熏。据妄论真。真随妄染后随妄饰。
    宁无熏义。若言真中净法满足不假熏者。凡
    夫之时虽有净性未显成德。是故须熏。其犹
    宅中虽有宝藏不掘不出。亦如地中虽复有
    水不取不得。故说有熏。问曰。真妄其性各异。
    云何妄修而得熏真。良以真妄不相离。故妄
    染则染。妄净则净。故以妄修熏成真德。次就
    真识对治邪执。执有二。一者凡夫着我执。二
    者二乘着法执。问曰。凡夫亦着诸法。何故
    偏名人着我执。释言。细分亦着诸法。今对二
    乘。凡夫着我及着我所通名人执。诸法皆是
    我所摄故。就凡执中随义具论。略有二种。一
    者执有。二者执无。执有之中别有四种。一
    者执实同神。有人闻说藏识是我。谓同外道
    所取神我。对治此执说如来藏非我众生非
    命非人。二者执真中具足真染。有人闻说生
    死二法是如来藏。便谓真中有生死。对治此
    执说。如来藏自性清净。从本以来唯有清净
    恒沙佛法。无有染污。若言真中实有生死。而
    便证会永离生死无有是处。若言有彼缘起
    作用。随世法门非无此义。三者执有净相。有
    人闻说如来藏中。备有一切诸功德法不增
    不减。即谓真中有色心等自相着别。对治
    此执说。如来藏虽具诸法依真如。说无彼此
    相。无自他相。乃至亦无离自他相。翻对染故
    说彼真中具一切法。又彼真中恒沙等法同
    体缘集无有差别。不得别取差别之相。四者
    执始终相。有人闻说依如来藏有生死。谓如
    来藏始起生死。又复说如来之藏起生死故。
    虽得涅??还起生死。起生死故涅??有终。对
    治此执说如来藏无始无终。以无始故依起
    生死生死无始。是以论言。若有宣说三界之
    外。更有众生初始起者。是外道说。非正佛法。
    以无终故依成涅??。涅??无终。执无之中别
    有三种。一者执空义以为真识。有人闻说真
    识离相是法无我。便谓六识七识空义即是
    真识。对治此执说识不空。经言空者。于真
    识中无彼妄情所取相。故名为空。非谓真识
    一向是空。故唯识论言。对彼凡夫外道之人
    取我我所。故说色等一切法空。非离言境一
    切皆空行者是。其离言境者。谓佛行处唯有
    真识。更无余识及外境界。云何言空。又复如
    彼胜?经说宣说二识。一者空如来藏。谓诸
    烦恼空无自实。二者不空如来藏。谓过恒沙
    一切佛法。又取六识七识空理为真识者。是
    彼二中空如来藏。何关真识不空藏乎。又他
    经中宣说生空法空及与第一义空。此三空
    外别更宣说利耶识空。明知。六识七识心空
    非是真识。又真识中虽有空义不说空义以
    为真识。事识之中虽有空义不以空义以为
    真识。妄识之中虽有空义不说空义以为妄
    识。真识亦尔。不说空义以为真识。真识是真
    实知之性。云何言空。若说心空为真识者。小
    乘法中亦说心空。以何义故不名真识。二者
    执法身以为空。有人闻说如来法身毕竟寂
    灭犹如虚空。是人不知为破着故。即谓法身
    一向是空。对治是执说实不空。所言空者对
    有故说。何处别有空体可得。又论说。一向境
    界但是心有心外无法。若离妄心境界随灭。
    唯有真心无所不遍。即是如来广大性智究
    竟善有非是虚空。三者执真如。以为定空。有
    人闻说世间涅??一切空寂乃至真如亦毕竟
    空离一切相。不知此等为破着故。即谓真如
    唯是其空。对治此执说如来不空具足无量
    性功德。云何言空。次明对治二乘妄执。妄执
    有二。一者执有。二乘之人未得法空。见有生
    死涅??之相。以此见故深畏生死。趣求涅??
    迷覆真如。对治此执说诸法空一切生死本
    性常寂。亦无自灭涅??可得。二者执定无。二
    乘之人分见生空。利根之者少见法空。便取
    此空以为究竟。覆障真实。对治此执宣说佛
    性实有不空。对治邪执旨玄难测。邪俯圣言
    粗术纲绪。次辨随文。此中有二。一者明治邪
    执不同。二者复次究竟离以下明其遣着。前
    治邪非有而犹存治相。故次第二遣治相也。
    就初中有三。一者总立道理。二者是我见有
    二以下举数列章门。三者人我见者以下释
    章门。对治邪执者是题名也。一切邪执皆依
    我见者是正释也。我见是其众惑根本。是故
    数家之义我见非惑。以有我故得修圣道。若
    离于我则无邪执者是返释也。释章门中有
    二。一者释人我章门。二者释法我章门。就
    初中有二。一者略举数。二者云何以下别释。
    此五中前一执无。后三执有。若应具论三种
    识中治邪执也。广如上辨。然今此论就本为
    论。但真识耳。真识之中举要言故说此五耳。
    文显可解。此五中各有二。一者明邪执。二者
    明对治解。法我见者以下明第三法我见。此
    中有二。一者执有。二者执无。而文中但有执
    有。略无执无。此中有二。一者明执。二者明对
    治。自复次究竟下第二明遣着。此中有二。一
    者遣除治相。二者而有以下拨权显实。就初
    中有三。一者题名。二者当知以下遣情。三者
    是故以下遣相。复次究竟离妄执者是题名
    也。但离邪执非是究竟。亦遣能治名究竟离
    也。何故双遣下显其义。当知染法净法皆悉
    相待无有可说者。若窍论理皆不得染净相。
    而就相辨。据妄而望亦得净相。既无妄执所
    对治。净法亦无可立。自下遣相。是故一切法
    者。是染净一切法也。本来无相不可说也。自
    而有言说下第二明其废权。此中有三。一者
    明拨权。二者其旨以下明其显实。三者以念
    以下明其返释。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方便
    引道众生非正显也。言离念者名妄识念也。
    归于真如者是正显也。以念以下文可解。自
    下第三明趣道相。此中有三。一者总表。二者
    略说以下列章门。三者释章门。分别发趣道
    相者是题名也。道者所证之道。发趣者修行
    趣入也。一切诸佛所证之道者释道相也。一
    切菩萨修行趣向义者释发趣也。理行合释。
    略说以下初明举数。后明列章门。言成就发
    心者十信以上也。解行发心者解行以上也。
    证发心者初地以上也。信成就发心者自下
    第三释章门释三章门。故即分为三。就初中
    有二。一者设问发趣。二者所谓以下正释。信
    成就发心者是题名也。依何等人者就人以
    问。修何等行者就行以辨。得信成就堪能发
    心者结问信发心也。自下正答。此中有二。一
    者就人以辨。二者复次信成就发者以下就
    行以释。就初中有二。一者明进入。二者若
    有众生以下明退之人。此十信中进退位故。
    恒遭善缘遂入种性。若遇恶缘还退失也。有
    此二人故分为二。就初中有三。一者表位。二
    者有熏习下明其起行。三者如是信心以下
    明其进入。所谓不定聚众生者。十信是其进
    退不定聚也。自有熏习下第二明其起行。此
    中有二。一者明其信佛心。二者诸佛以下明
    其发心。有熏习善根力者是六识熏习也。信
    业果报者是报果也。能起十善厌苦求涅??。
    值佛供养修信心。迳一万劫者信心成就也。
    自诸佛菩萨下第二明其发心。诸佛菩萨教
    令发心。或因大悲或因护法能自发心。自如
    是信心下第二明其进入。如是信心成就得
    发心者满足万劫也。入正定聚者种性以上
    决定不退。故名正定聚。性种习种与二佛中
    种子正因。故名住如来种正因相应也。自若
    有众生下第二明还退人。此中退者位行二
    退也。若论念退种性亦有。自复次信成就下
    第二就行以辨。此中有二。一者明因分行。二
    者菩萨发是心故以下明果分行。就初中有
    二。一者就心以辨。二者略说方便以下就行
    以辨。就初中有三。一者总表举数。二者列
    名即释。三者问答重明。三种心者即是三菩
    提心也。就第三中有二。一问二答。中有二。一
    者开喻。二者如是众生以下明合喻。大摩尼
    宝体性明净者。此喻真如体。而有矿秽之垢
    者。是心为烦恼所染也。方便喻其缘修万行。
    合中可解。自略说方便下第二明行。此中有
    二。一者立名。谓行根方便。二者即释。此有
    三。一者明不住生死行。二者观一切法以下
    明不住涅??行。三者以随下以行即理。就第
    二中有三。一者立名。二者谓惭愧下即释。三
    者随顺下以行即理。后第三第四中亦同此
    三。自下第二菩萨发是心以下二明果分行。
    此中有三。一者明真证行。二者以见法身以
    下明应化行。三者如修多罗下引经证成。菩
    萨发是心故则得少见法身者是证行体也。
    自下明应化。此中有三。一者明依体起用。二
    者所谓以下明八相益。三者然是菩萨以下
    明未尽有漏之业。未名法身者。法身是其初
    地以上也。此业有二释。一云。不系业变易。大
    悲为缘。此业为因堕恶道中不期劫数。名为
    变易。二云。不系业分段。虽受不限劫数报犹
    名分段。有漏业因四住为缘所成之业。故名
    分段。以微细故受不限报也。受苦有二释。一
    云。此业微故小痛小恼无大受苦。二云。虽业
    而微堕三恶故如处受之微故不肯人者。如
    曲引经证。中有二。一者明其权行。二者又
    是菩萨下明其实行。如修多罗。或说退者非
    其实退者非业所堕。未入正位者是不定聚
    也。就实行中有三。一者明其不畏堕二乘地。
    二者若闻以下明其不畏苦难行也。三者以
    信知下明五行体。解行发心者以下释第二
    章门。此中有二。一者明其总胜。当知。转胜解
    行俱明也。二者以是菩萨下明其别胜。就第
    二中有二。一者明其解胜。二者以知法性下
    明其行胜。就行胜中以六度辨。此六之中各
    分有二。一者明理。二者明以理成行。证发心
    者以下明释证发心。此中有二。一者明所证
    法。二者唯真如下明能证行。就初中有五句。
    从净心地至究竟地者就人位辨。证何境界
    者设问发起。十地之中所证理通。所谓真如
    者表所证法也。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者以熏
    修缘故所证境异。若废行缘则无境界之异。
    而此证者无有境界者是遣相也。自下明其
    能证之行。此中有三。一者从初地以上至七
    地以还明能证行。二者又是菩萨发心以下
    明八地以上能证之行。三者又是菩萨功德
    以下明第十地能证之行。就初中有二双。一
    者真应相对以辨。二者而实菩萨以能化相
    对以辨。就初中有二。一者明真身。唯真如智
    为法身也。二者明应身。此中有二。一者别
    明异化。二者如是以下结明应化无边。是菩
    萨于一得顷示越地成正觉。或说无量久远
    劫中修行成佛。众生根性不同则有万差。而
    引要言无出此二。谓懈怠怯弱为此二人故为
    此说也。自而实菩萨下第二双。此中有二。一
    者明能化。二者以一切菩萨以下明所化。而
    实菩萨种性发心所证皆等无超过法者。种
    性以上无利钝差别。而所化不同故种种不
    同也。以一切示化菩萨下所见所闻根欲性异
    者是所化也。故示所行亦有差别者随示能
    化也。自又是菩萨下第二明八地已上能证之
    行。此中二。一者举数表相。二者云何以下列
    名即释。微细相者无功用故。行相微细名微
    细相。此三心中。前一是真后二是妄。自又是
    菩萨下第三明第十地能证之行。就此中有
    二。一者明因满果成。二者以问答重明。就初
    中有二。一者明其因满故报身成立。二者谓
    以一念下明其惑尽之相。又是菩萨功德成
    满者。明因行满也。于色究竟处示世间高大
    身者。明其报身成。自下明相。一念相应慧者。
    是缘智终一念解也。以此解故无明顿尽种
    智现前。以此种智现前故自然而有不思议
    业用。充法界能现十方利益众生也。自下第
    二明答重明。此中有二。一者初一问答上言
    一切种智重明。二者第二问答上言自然不
    思议业重明。就初中有二。一问二答。虚空无
    边者大虚也。无有心想断无明者。妄心差别
    皆悉无也。若无差别心相者。云何名种智。即
    名一切智。就第二答中有三。一者表理体一。
    二者以众生下明凡夫无种智。三者诸佛以
    下明佛种智。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想念者。
    唯真识无妄想也。而凡夫人起妄心故不称
    法性。心有分齐无种智也。自诸佛如来下第
    三明佛种智。此中有二。一者明佛有智体。二
    者有大智下明佛有智用。诸佛如来离见想
    者离妄见也。虽复智体一有智用方便。随众
    生差别开种种法。名种智也。就第二问答有
    二。一问二答。问中初领上。后正问也。就答中
    有三。初法次喻后合。自下结前生后。已说解
    释分。次说修行信心也。自下第三明依理起
    行。亦可为下根故说此修行信心分。此中有
    四。一者就人以辨。二者何等以下设问发起。
    三者略说以下正释信行。四者复次众生初
    学以下明修是法恒生净土。是中依未入正
    定众生者就不定位也。第二故设问中有二。
    一者问信。二者问行。就第三释中有二。一者
    释信心。二者释修行。有五门以下明行。就
    信心中有二。初明举数。二者列名。即释三宝
    与理故有四也。所信之境无出此四故说四
    也。就第二行中有三。一者举数略辨。二者列
    章门。三者广释。修行有五门能成信者。于六
    度中定慧合故。故有五也。就广释中释五章
    门。故复即五。释施门中有二。一者题名。二者
    若见以下正释。就第二中有三。一者明财施。
    二者若见厄下明无畏施。三者若有众生下
    明法施。释戒门中。初题名。次辨正释。就正释
    中有二。一者明行戒。二者不得轻于下明止
    戒。就初中有二。一者明十善行戒。二者若出
    家者以下明威仪戒。就第二正戒中有二。一
    者明性重戒。二者当护以下明威仪戒。就忍
    门中有二。一者明无报心忍。二者亦当忍下
    忍世八风。就进门中有二。一者就自明进。二
    者复次若人以下就他以劝。就初中有三。一
    者明无怠精进二者当念以下据昔以劝。三
    者是故以下结劝。就第二就他劝中有三。一
    明难障众生以为劝缘。二者应当以下明劝
    修因行。三者回向菩提以下明劝修回向。就
    止观中有三。一者略明止观。二者若修止下
    别广止观。三者若修观者对治以下明止观
    相资。就初中有二。一者别释。二者云何随
    顺以下双释。奢摩多者变言名定。?称派崮?br> 者变言名慧。就第二广中有三。一者总明其
    修观定。二者复次精勤以下明修定得益。三
    者复次若人唯修以下别明修观。以就初中
    有三。一者明修方法。二者或有众生下显定
    难相。三者应知外道以下辨邪正相。就初中
    有二。一者明能修之方。二者复次依是三昧
    以下明其所修三昧之相。就初中有二。一者
    明正修人。二者唯除疑以下明不得修人。就
    初中有三。一者明前方便。二者是正念者以
    下明得定相。三者深伏以下明定伏惑。但释
    初段名耳。前方便者一切境界随取皆除。境
    相既亡随心亦除。故文言以心除心。地论之
    中亦同此说。言真如三昧者谓理定也。小乘
    之中但止心流住在一境。名为得定。大乘之
    中解其妄理理中住心。名为得定。故经中云。
    诸佛菩萨常在住定游法性也。就复次依是
    三昧以下第二明所修相。此中有三。一者明
    其定中体。二者当知以下明其诸定中体本。
    三者若人修行以下举益劝修。复次依是三
    昧则知法界一相者。定功用也。解理无二故
    名一相。下显其相。谓。诸佛身与众生身平等
    无二也。就或有众生第二定难中有三。一者
    明身业乱。二者或现天像以下明口业乱。三
    者或复令人以下明意业乱。就初中有二。一
    者正明身乱。二者当念以下明对治解。就第
    二口业乱中有四。一者显能说人。二者若说
    陀罗尼下明所说法。三者或令人知以下明
    神通乱。四者皆是以下明其当知非真之相。
    就第三意业乱中有二。一者明其乱相。二者
    以是义故以下明应观察。自应知外道下第
    三明邪正定。此中有三。一者明邪正定相。二
    者真如三昧者以下明真正定。三者若诸凡
    夫以下劝人修定。所言见者谓五见也。言爱
    者谓五钝也。言我慢者谓八慢也。自复次精
    勤下第二明修定益。此中有二。一者总表。二
    者云何以下别释。十止种利益。文显可解。自
    复次若人后修于止下第二别明修观。此中
    有二。一者结前生后。二者修习观者正明修
    观。就第二中有二。一者就五门观明修观慧。
    二者若余一切以下就二谛门以辨观慧。就
    第一中有二。一者正明修观。二者如是当念
    以下明发愿化广。此二犹是既自悟解亦令
    他解。就初中有四。一者明无常观。二者是以
    以下明其苦观。三者应以下空无我令观。四
    者应观世间以下明不净观。就无常观中有
    二。一者明分段无常。二者一切心行以下明
    变易无常。就令观中据三世以辨。言如梦者
    灭无灭相。言电光者住无住相。言如云者起
    无起相。就第二发愿化度中有三。一者如是
    当念以下念所化境。二者作此思惟以下正
    明发愿。三者以起如是以下明化度行。就第
    二二谛中有二。一者若余以下总明。二者所
    谓以下别释。就第二中有二。一者明俗谛观。
    二者虽念因缘以下明真谛观。自若修观者对
    治下第三明止观相资。若定过多则是沈没。
    若慧偏多则是浮升。定慧平等尔乃调柔故。
    复次辨定慧相资。此中有三。一者别明止观
    相对。二者以此义故以下明相助成。三者若
    止观下明不具有损。对治之行有正傍义。定
    能正治凡夫着有散乱之心。兼余二乘怯弱
    异见。慧能正治二乘无悲。兼除凡夫不修善
    痴。自下第四明修止恒生净土。此中有二。一
    者明其佛力摄护令生。二者如修多罗下引
    经证成。正释分竟。次下一分传持末代分。此
    中有二。一者结前上言。二者若有众生以下
    明其劝持。就第二中有二。一者约始终劝持。
    二者假使有人以下举胜劝学。就初中有二。
    一者叹论劝持。二者若人闻是以下明约终
    果劝持此论。就第二举胜劝持中有五。一者
    格量明胜。二者后次有人以下叹胜劝持。三
    者其有众生以下举非返释。四者以一切如
    来以下取人以证。五者是故以下结观修行。
    格量之意。假使有人。三千世界满中众生令
    行十善。但感天报。不得佛果。正思此法。正得
    佛果。更无余因。故名胜也。就第二叹胜中有
    二。一者说德胜。二者何以故下释胜所以。就
    第三举非中有三。一者举不信罪。二者是故
    以下劝生仰信。三者以深自害以下释劝之
    意。有大损故应当仰信。就第四取人证中有
    二。一者以佛为证。若无此信不得成佛。知
    明要法。二者一切菩萨以下因行为证。一切
    菩萨皆行此法。故知要行。此中有二。一者总
    明。二者当知以下别明三世以辨。过去已依
    现在世今依未来当依若尔要者岂容不信。
    是故第五结劝修行论宗释竟。次下回向发
    愿此中有三。一行伤表所作事。二者一句正
    明回向。三者一句明所为人。此论所说理行
    及教。凡夫二乘绝分。故名诸佛甚深广大义
    此之所显不能广辨。故名随分总持说也。以
    行归本。故名回此功德如法性。所修不自。故
    名普利众生界也

    大乘起信论义疏下之末(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