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五 >
  • 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下

    自下第二释心生灭门。此中有二。一者略表
    其体。二此识有二。以下广说其义。心生灭者
    显名也。依如来藏者是第八识也。有生灭心
    者是第七识也。此言依者同时相依。如影依
    形。此之二句妄有所以。此妄之中随妄转流
    名第八识。下正表体有三句。所谓不生不灭
    者其体常住。随缘成妄。而体非无常。如上说
    也。此之一句正表体常。与生灭和合者随缘
    令妄。和合如一。此之一句明随妄义。非一
    者性常住故。非异者令和合故。此之二句辨
    随缘相。以此三句辨第八识也。名阿梨耶识
    者是梵语也。此翻名为无失没识。虽在生死
    性不失没。故名无没。名随义翻名为宗识。
    妄所依故亦名藏识。备有一切诸净法。故此
    等名者经论非一。而非正翻也。自下第二广
    释其义。此中有三。一者辨其解惑根源。二者
    复次生灭因缘相者以下真妄依持之义。三
    者复次有四种法以下辨其染净熏习之能。
    就初中有三。一者举数略释。二者云何以下
    立列章门。三者所言觉义以下广释章门。言
    此识有二种义者是举数也。言能摄能生一
    切法者是略释也。生死涅??之根源故。是故
    名为摄生义也。自下列章门。觉者解也。非
    是修习生用为解故名解也。斯乃异于木石
    等。故心神为解。又复对于无明?。故名之为
    解。言不觉者此是惑也。无明七识以为不觉。
    自下第三广释章门。此中有三。一者释觉章
    门。二者所言不觉义以下释不觉章门。三者
    复次觉与不觉以下料简同异。所以料简者
    于一体中有觉不觉二义相返。是故第三料
    简同异。又复亦可上三句文此中广释。言觉
    义者释上略中不生不灭。不觉义者释上略
    中与生灭和合句中生灭义也。言同异者释
    上略中非一非异也。就第一中有三。一者表
    其八识生死之根源。二者复次本觉随染以
    下表其八识佛果根源。三者复次觉体相以
    下总表理体。就第一中有三。一者显其觉体。
    二者又以觉心源以下明究竟非竟。究竟是
    其真照行也。非竟是其缘照行也。三者是故
    一切众生以下总结真妄。就第一中有二。一
    者明其本觉是真照体。二者始觉者以下明
    其始觉是真照用。此用是中非宗而对来耳。
    就初中有二。一者出体。二者依此法身以下
    释名。就初中有二。一者正出其体。二者离念
    相者以下释其义。所言觉义者题名也。谓心
    体者是第八识。非色无作。诸心中实故名为
    体。言离念者绝名相境界。超出妄想故名离
    念。自下第二释义。离念相者显名也。言等
    虚空界者非是太虚。此是真实法性虚空也。
    太虚空者此是事无。虽今无有生灭之相终
    归尽灭。故名无常。岂真识理终灭空等乎。理
    法之中有真空真有。然心非空外。空非心外。
    心非空外故等虚空界。遍一切处。空非心外
    故净法湛然。故曰真空。问曰。有法还灭可尔。
    太虚无法。云何更灭。答。以有对故是无无灭
    耳。若理寻言以因感故。因力灭时终归灭尽。
    感因物者有无齐等。岂无无灭。问。若无常者
    何故涅??经中。诸常法中虚空为最。答。彼经
    中最者今我言法性虚空是也。何故为最者。
    诸佛行体皆本有。故不灭常也。法性之理不
    生不灭故。湛然常故言为最。何得言乎佛得
    常中太虚为最。太虚流无。佛常具得。汝所
    言者于诸明中萤虫为最。问曰。云何得知太
    虚灭耶。文殊师利问菩提论中问此事能。佛
    告。太虚灭者佛眼所见。文殊白佛。若无虚空
    诸菩萨等。依何住而得修行。佛告文殊。依法
    性虚空住。此为最胜。以此文证定知。太虚是
    灭法也。既言灭者明知无常也。言法界者诸
    种种法差别不同。名之为界。言一相者心是
    一相也。言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者非但众生
    身中之理。诸佛以此为体原故。故言即是也。
    自下第二释名。此中有二。一者立名。二者
    何以故下释名所以。言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者以名寄法。自下第二释名。何以故者立本
    所以也。对始觉义说者。修习以后起始有用
    名始觉也。此觉本无今有。以此对故名之为
    本。自下第二释始觉中有二。一者覆体即同。
    本觉隐显为异。藏识在染名之隐。藏识在果
    名之显。非是先染后随对治为净法也。故胜
    ?言。隐为如来藏。显为法身。此之体义非用
    义也。二者释义。何故同一本觉复名始觉者。
    依本觉故而有不觉。无明之心覆隐真实。而
    依不觉起缘照解。对治众惑然后方显。故
    名始觉。自下第二明其究竟非究竟义。此中
    有三。一者总释二义。二者此义云何以下释
    其相。三者是故修多罗以下引经证成。言觉
    心原故名究竟者真照解也。修成佛故名究
    竟觉。言非觉原故非究竟者。是缘智解终心
    之中。以灭已故非究竟觉也。自下广释其相。
    此中有二。一者释不觉竟。二者得见心下释
    究竟觉。就初中据四位辨。虽复觉不名为觉。
    言凡夫之人前念起恶复念不起不名觉者。
    是第一位。前念四相已谢至后念中方乃觉
    悟。以无解故犹不名觉。如二乘初发心菩萨
    是第二位。觉于念异念无异相者。于四相中
    异相中悟以解少故犹不名觉。初发意者种
    性也。又亦可异相无异相者。心外异心。或中
    无异相。故名念异相也。云何观行。有三种解。
    一者生空观。观察但阴无我人故。二者法空
    观。观法虚假无自性故。三者如观。观察诸
    法非有非无。云何观法非有非无。见一切法
    犹如幻化。有法幻故无法为有。有即非有。无
    法幻故有法为无。无即非无。然则说此幻有
    无为非有无。亦无非有非无可得。还即说此
    非有非无为有无故。故有无之相亦不可得。
    进退推求无法可取。境界既然。心想亦尔。此
    三观中前二观者是二乘所观。后一观者菩
    萨所观。若通论之三乘皆观三种观也。以此
    观故舍?分别执着相也。此十使本末取性
    无明及计名字相也。故下文言执相应染二
    乘与信地菩萨永尽也。种性菩萨为信地矣。
    言如法身菩萨于念住念无住相者。是第三
    初地以上位。于四相中住相时悟一切诸法
    住无住相也。云何观行。有三种观。一者妄相
    观。观察三界虚伪之相唯从心起。如梦所见
    有无有想。心外毕竟无法可得。二者妄想观。
    观妄想心虚构无自体依真而立。如波依水
    如迷依方。三者真实观。观一切法唯是真实
    缘起集成。真外毕竟无有一法可起妄想。既
    无一法可起妄想妄想之心理亦无之。以此
    观故。离分别?念相者谓分别事识解也。以
    初地中六识解惑皆悉尽也。云何得知者。楞
    伽经言。初地菩萨得二十五三昧。离二十五
    有。二十五有是分段三界身。远离彼故名舍
    六识。涅??经中亦同此说。故为出世间也。又
    大智论宣说。入初地菩萨位生菩萨家。舍离
    肉身得法性身。此亦是其离六识也。若论残
    习十地乃尽。问曰。六识尽在初地初地以上
    使无六识。云何得知见闻觉耶。答曰。虽无
    事相六识犹有七识缘照无漏所得法身。及
    与真识缘起法身眼耳等识。是故用此见闻
    觉也。问曰。若以缘照法身见闻觉知。与前六
    识有何差别。释曰。前六是其事识。分别事相
    心外取法。缘照法身所见闻等知外无法。一
    切悉是自心所起。如梦所见。于自心相分别
    照知有异也。问。真识见闻与缘照知有何差
    别。释曰。七识缘照身者。但于妄想缘起法中
    分别缘知。又于真法分别缘法。不能离缘。真
    法身者远妄想心。照明清净法界显自心源。
    名为见闻。非分别知。言如菩萨地尽满足方
    便者是第四位。第十地之满心也。言初起心
    无初相者。于四相中初生相时。悟一切法从
    本以来本无有生。云何观行。有二种观。一者
    息相观。生死涅??本是真识妄随所起。证实
    返源本来无妄。妄想既无。焉有随妄生死涅
    ??法相可得。名息相观。二者实性观。观彼
    真识如来藏体。唯是法界恒沙佛法同体缘
    集。互以相成不离不脱不断不异。良以诸法
    同体缘集。互以相成故无有一法别守自性。
    虽无一性而无不性无有守性。即是如如一
    实之门。而无不性即是真实常乐净等法界
    门也。体性常然古今不变。名实性观也。言远
    离微细念者是七识缘智也。无明灭故缘智
    即灭。问曰。修习而得解者何故空灭乎。答曰。
    是妄解故不得成佛。解故断惑。体是妄解故
    终归灭亡。云何得知明解随灭。涅??经四相
    品中言。譬如男女大小器中。悉满中油燃灯。
    油尽明亦随灭。灯炉犹在下。合中言。油尽者
    喻烦恼灭。明喻智慧。慧虽灭已犹法身存。此
    文显矣。终心之中皆悉灭。故名非究竟觉也。
    自下第二释究竟觉。言得见心性者谓真识
    也。心即常住者始觉是也。名究竟觉者。觉心
    源故修归圆觉也。自下第三引说证成。此
    中有二。一者正证非究竟。二者又心起下证
    究竟觉。是故修多罗说者是楞伽经也。能观
    无念者。七识缘智名为念也。无七识念为向
    佛智也。此是上中证非竟觉也。又心起者是
    真始觉心也。无初相即谓无念者。以始觉起
    时一切妄法无有可知。而言知者无念为知。
    此之证究竟觉也。自下第三总结。此中有二。
    一结不觉。二者以无念等故以下结前觉义。
    就第一中有二。一者结前凡夫不觉。二者若
    得无念以下结前三位非究竟觉。初中有三。
    一者总结。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也。二者
    释所以。本来念念未曾离故也。念者分别执
    着念也。三者重结。故说无始无明是也。本来
    不离故名无始也。自下第二结前三位。若得
    无念知心生住异灭是也。自下第二结前觉
    义。此中有二。一者结前始觉。二者以四相
    俱时以下结上本觉。以无念故。实无始觉之
    异者。以不觉念覆故。显时名始觉。如上始觉
    即同本觉。以本觉异无有始觉。自下结本觉。
    以四相俱时而有者。如?酬技乙濉K南嗑阋?br> 时用在前后。若成实义四相前后非一时也。
    此中似数家义也。皆无自立者。如梦所见无
    实体。本来平等同一觉故者是本觉也。上来
    辨生死根源竟也。自下第二明佛果根源。此
    中有二。一者总释。二者云何以下别释。复次
    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者。法报两种是也。
    同一觉而随染隐显。名之为法。此真识中本
    无今生义。名之为报也。与彼本觉不相离者。
    一体中二义故名相离也。云何以下别释。此
    中有二。一者立二章门。二者释章门。言智净
    相者是法佛性也。不增不减古今湛然非先
    染后净名智净。言不思议业相者。是报佛性
    也。本无法体。以不思议修习力故有始生义。
    造作令成。无而令有。名不思议。造作名业。此
    一体中。体显用生有二种也。自下释章门。先
    释智净。后释业相。就初中有二。一者表其智
    体。二者此义云何下释其体义。就初中有三。
    一者表能治解。二者破和合下显所治障。三
    者显以下正辨所显。智净相者显名也。谓依
    法力者真种资力也。依者缘智也。如实修行
    满足方便者是缘智也。方便者是善巧方便
    也。自下显障。破和合识相者六识障也。灭相
    续心相者七识障也。以缘照解对治六识七
    惑也。自下第三辨其所显。显理法身智净故
    也。自下第二释义。此中有三。一者法说。二
    者如大海水以下开譬。三者如是众生以下
    合譬。言一切心识皆是无明者。六七识心皆
    无明为体也。犹前和合识相续心相也。无明
    之相不离觉者。真妄缘集也。言非可坏者。理
    法常尔故。非不可坏者。以解治妄故。自下
    开譬。如大海水喻第八识。风喻无明。波喻七
    识。水相风相不舍离者。真识与无明缘集合
    成。水非动性者。真无妄性。随妄故成。若风相
    灭动相灭者。无明灭已七识则已。湿性不坏
    者喻彼真识性体常住。如是众生以下合喻。
    自性清净心合上海水也。自无明风动者。合
    上目风也。心与无明俱无形相者。合上水相
    风相不相离也。而心非动性者合上水非动
    性也。若无明灭相续则灭者。合上若风止灭
    动相灭也。智性不坏者合上湿性不坏。七识
    起喻略无合也。彼楞伽言。譬如巨海浪。斯由
    猛风起洪波鼓穴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
    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
    生。此明大海虽为风飘水性不改。性不改故
    名为常住。性虽常住而波水相随风波转。喻
    彼真识虽为妄想境界风动真性不变。性虽
    不变而彼真相随于无始妄想。动发虚伪境
    界起于七识。如海波浪。经本之中境界为风。
    何故论主无明为风。释曰。经中据末。境界为
    风。论主寻本。无明为风。此等皆有飘动义故。
    又后义推真识为海。无明为风。起七识波。七
    识为海。境界为风。起六识波。自下第二释业
    章门。此中有二。先明总释。二所谓下别释。以
    依智净能作境界者依体。起相用故也。以下
    别释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者报佛性也。随
    众生根下明应佛性也。此二性者修心可有。
    非今具有也。自下第三总标理体。此中有二。
    一者略标。二者云何为四以下别释。复次觉
    体相者。犹前本觉相者。即体相也。非相中相
    也。有四大义者。同一体中随义分四。非别
    释体四也。与虚空等者。是法性虚空也。此之
    表四俱无胜劣之异。如净镜者。喻净无染也。
    亦喻相入无障碍。次下别释。此四种中。一一
    之中立名即释。如实空镜者犹前真如。远离
    心镜无法现者就真而望。唯真犹立。本来无
    妄故。经说言。佛不渡众生。众生无故。非觉照
    义故者。虽是一体心法不同。?`心而言。法不
    生知。是真谛理故。非觉照上法性空。即是谓
    也。何故与等以此等余非此与等也。言因熏
    习镜者谓真心也。依因此心缘照熏习故因
    熏习也。一切世间悉中现者。一切诸法心之
    为本。故本中现。然即现故体中生耶。故言
    不出。亦可现无边故现外不出。体中现故。杂
    乱一相故言不入。以不入故妄法败亡。故言
    不失不坏。一云就真法说。绝言离相。超外
    众物而不离有无。故言不出。不离有无而非
    有无。故言不入。故经说言。虽在阴界入而不
    同阴界入也。以万像外而不失坏故言不失
    坏。是为何物。常住一心。何以故。一切真实
    性故。无法不真也。又一切染法不能者。心体
    常住故不能染。非谓用义也。智体不动者释
    不染由。具足无漏熏众生者具净法故。冥资
    众生令修善行也。法出离镜者。犹智净相也。
    真法出于烦恼惑障故言出离也。谓不空者
    恒沙净法湛然满故。烦恼碍者犹烦恼障。言
    智碍者犹智障也。诸惑虽众无出二障。然此
    义者下二障中具广分别也。离和合相淳净
    明者。离六七识心相也。缘熏习镜者。犹上
    不思议业相也。以缘智修习故得名缘熏习
    也。依法出离者。依体起相用。遍照众生心令
    修善者。是报佛也。随念示现者。是应佛也。此
    四之中前二是理。后二是行。理行俱明故无
    余无上。自下第二释不觉章门。此中有二。一
    者明不觉体。二者复次依不觉以下明诸惑
    转生。就初中有二。一者明不觉义。二者以
    有不觉以下对明真觉。初中有三。一者法说。
    二者开譬。三合喻。言不觉义者。是显名也。不
    觉名者。无明别名。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者。
    就境明体。真如无二故名法一也。不觉心起
    者是第七识。而有其念者是染心也。通而言
    之皆是妄识。别而言之不觉是其根本无明。
    染心是其业识。以后乃至相续识也。念无自
    相不离真觉者明其妄法不孤立。故诧真而
    立。若无此真妄不得生也。次下开喻。如迷
    人者诸群盲类诸众生等。迷二谛理不知超
    出生死之津。似是迷人。依方故迷者喻依真
    有妄。若离于方则无有迷者。若无真识不得
    有妄。故胜?言。依如来藏故有生有死。若无
    藏识不得厌苦乐求涅??也。自下合喻。众生
    亦尔者。合上迷人。依觉故迷者合上依方故
    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者。合上若离方则无
    迷也。自下第二明对真觉。此中有三句。一者
    释觉义。谓有不觉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
    觉也。二者绝待明体。谓若离不觉之心则无
    有真识也。三者遣着。虽皆是真亦无真相。谓
    离不觉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自下第二明
    转生义。此中有三。一者总明。二者云何以下
    别释。三者当知无明以下结释。复次依不觉
    故生三种相者。依根本无明心心相渐?。故
    生三种相也。与彼不觉相应不离者。共为第
    七识体也。云何以下别释。此中随义辩者。七
    识中有六。六识之中有四也。然前六中上四
    不相应。下二相应。与六识似故。文中分有二。
    一者明不相应。二者以有境界以下明相应
    也。言无明业相者。无明是其所依。不觉业
    者动义。言能见相者亦名转识。心相转?。转
    起外相。名为转也。此之三心也。言境界相者
    亦名现识。以妄心中妄作境界显现如镜。以
    有境界故以下明其第二相应之义。以境缘
    故生六种相者。是相应故合为一类。言智相
    者前所说境分别染净违顺差别。非明解智
    也。言相续相者。依前智识心相转?。境界牵
    心。心随境界分别不断。如海波浪。又复三世
    因果令不断绝。故名相续。言执取相者。十使
    根本取性无明。言计名字相者。所谓五见?
    起烦恼。若复通论十使皆是此二合为烦恼
    分也。言起业相者。谓依烦恼造种种业也。业
    系苦相者。依业受报也。此之六中前二七识。
    后四六识也。自下第三结也。当知无明能生
    一切染者。众惑根本故也。言染法皆是不觉
    相故者。皆无明用相也。自下第三从复次觉
    与不觉下料简因果。亦可释上非一非异。此
    中有三。一者总举数。二者云何以下列名。三
    者同相者以下释章门。就第三中有二。一者
    释同章门。二者释异章门。就初中有三。一
    者开喻。二者如是无漏以下合喻。三者是故
    以下引经证成。譬如瓦器者。喻第七识种种
    妄法也。皆同微尘性相者。喻真如为体也。如
    是以下合喻。无漏无明皆七识也。皆同真如
    者。合上同微尘性相也。自下第三引证。是
    故修多罗中依此义说者。取彼经说释成此
    义也。此有二句。初明理涅??。后明释难。言
    一切众生本来常住涅??菩提者。唯是真识。
    悉无余法故也。言非可修相作相者。非如报
    应也。毕竟无得者。既已常已常得更无得也。
    亦无色相可见者。以理无色故也。自下释难。
    若无色相者。何故得有以相之身利益众生。
    释此难故。而有见色者。唯随染业幻所作也。
    非是真智理色不空性也。何故非理智无色
    者。以智相不可见故也。自下释异章门。此
    中有二。一者开喻。二者如是无漏以下合喻。
    此同异大意者。真妄二识有同异义。同者真
    外无妄。妄外无真故。言异者真妄相返故。如
    水中波。水非波外波非水外名同义也。水波
    非一名异也。自下第二复次生灭因缘者以
    下明真妄依持。此中有五。一者正辨真妄转
    生依持。二者依无明业所起以下。明其转生
    之义非浅智所知。三者染心者有六种以下。
    明返本时六七识惑治断分齐。四者又染心
    义者以下摄众惑中据二障辨。五者复次分
    别生灭相以下明舍灭相。虽上广分治断之
    相摄广令略辨灭相也。就初中有二。一者总
    标转生。二者此义云何以下别释转生之相。
    复次生灭因缘相者是显名也。所谓众生依
    心者是第八识也。意意识转故七六识也。真
    识是其神知之主集起所依。义说为心。妄识
    总对一切境界发生六识。义说为意。事识依
    意。了别六尘事相境界故名意识。经本之中
    同说此三。名字小异。一名分别事识。亦名转
    识。二名业识。亦名现识。三名真相识。分别事
    识者。六识之心以能分别六尘事故名分别
    事。即此六识随六尘转故名转。不同七识转
    起外相名为转也。业相现相是第七识。识之
    中六识之名。以二摄也。真相识者是第八识。
    名字虽异与前三种其义不殊。自下第二别
    释。此中有三。一者明七识心。二者是故三界
    以下明其七识生死根源。三者复次意识以
    下明六识心。初中有二。一者略释。二者此
    意有五种以下广释。此义云何此设问也。以
    依阿梨耶识说者犹上依心。此之名义如上
    说也。有无明者生死根源故。理与无明俱一
    时有。而义说故。依理起迷是根本无明也。无
    明即心。非有心外异有无明也。不觉而起者
    是业相也。言能见者是转相也。言能现者犹
    现相也。能取境界者是智相也。起念相续者
    是续识也。问。上来已辨何故重明。上中明
    其七识惑义。此中明其七识心义。是故异也。
    自下第二广释。此中有二。一者略表数。二者
    云何以下别。名即释此意。复有五种者标数
    也。言业识者。依前无明便有妄念不觉心起。
    说之为业。何故不说无明识者。是根本体故。
    就恒沙中说五种也。言转识者依前业识。心
    虑渐?而取外相。故名为转识。言现识者依
    前转识所起境界还显自心。名为现识。言五
    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者。明诸境界一时而
    现。以此识前未有境界但心识相。何故不说
    法尘境乎。答。若通言之理实俱有。而?别
    言为五尘耳。又须法尘更无别尘。逐缘五尘。
    推求境体更无异故。故不言也。言智识者。于
    前现识所显法中分别染净违顺差别。故名
    智识。言续识者依前智识心相转?。境界事
    心心随境界分别不断。故名续识。又复此心
    能持三世善恶因果。令不失坏故名续也。自
    下第二从是故三界以下明其七识根源义。
    此中有四。一者明生死无体妄心而有。二者
    此义云何以下释其所以。三者当知世间以
    下劝人令知。四者是故一切法以下结无体
    依心。初中有二。一者顺释。二者返释。言是故
    者。上明五心相生缘。故以有生死。但心主耳。
    三界虚伪唯心所作也。如梦所见如镜中像。
    无有自体。若言近者心谓七识。若谈远者心
    是八识。离心即无。六尘境者此返释也。此
    义云何设问发起。言一切法者生死诸法也。
    从心起者是真识也。妄不孤立由依真起。名
    从心起。妄念而生者。妄念是其第七识也。若
    言近者生死诸法从妄念生。前明起由后明
    正体。成合生诸法。言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
    者。自心是其真相识也。是真识者众生中实
    就妄缘故。有异妄故。一切心识分别真理者。
    即分别自心。更无别理故也。言心不见心者。
    就真论真。无有分别。无能所故。无相可得故。
    名不见心也。此之德标显生死无体真谛无
    相道理如是。经说二谛。宗要在斯。自下第三
    观知生死无体。当世间一切境者。犹上一切
    法也。皆依众生无明妄心得住持者是正体
    也。无明是其无明识也。妄心是其业识。以上
    乃至续识总名妄心。此之六识生死之体。故
    名住持也。自下第四结无体。是故一切法如
    镜中像。无体可得。言唯心者唯随于心以从
    心故。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故言唯心也。言虚
    妄者是能随法也。自下第三明六识心。复次
    意识者是六识也。即此相续识。依凡夫取着
    转深计我我所者。谓根本取性无明。种种妄
    执随事攀缘者计名字相也。此之明根本也。
    又复说以下明末。中依见爱烦恼增长者。见
    是五见。爱是五钝。自下第二明非浅智所知。
    此中有三。一者显其难知。二者何以故下释
    难知由。三者是故以下总结难知。依无明薰
    习所起识者是显名也。业识以下若细穷论
    无明亦是。自下明知就人以辨。人别不同泛
    有四位。一者凡夫二乘。此人一向非境界也。
    二者十信以上。此人发心始觉观察此理。三
    者初地以上乃至十地。名小分知。四者诸佛
    佛乃穷了真妄缘起相生之义也。文显可知。
    自下释所以。何以故是心本来清净而有无
    明者。真识随缘成妄义也。无明是其无明识
    也。为无明所染有染心者。业识以下名为染
    心。虽有染心常恒不变。虽相成染真性不改。
    故胜?中。自性清净心为烦恼所染。难可了
    知。真而成妄。似妄恒真。此理诸佛所穷。非识
    智所能。是故以下结显难知。是故此义唯佛
    能知者。指佛为证。所谓心性者出其体性。常
    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心不相应
    忽然念起名为无明者。结上为无明所染也。
    上明结者上中自性清净。自下第三明返本
    时断惑分齐。此中有二。一者正明断分齐。二
    者言相应者以下释相应不相应名。就初中
    有二。一者明六识惑灭。二者明七识惑尽。六
    识中惑者有二。一者执取相。二者计名字相。
    对治解者是意识中相应之慧治前二惑。成
    实论中说为空心。计名字者。小乘法中见道
    时断。大乘之中十信时断。执取相者小乘法
    中得无学。时断毕竟也。大乘之中种性时断。
    今此论中略无计名字惑断也。言六染心者
    除无明识。其余皆是为染心也。有六种者通
    举六七识也。一者言执相应。染者是执取相
    也。信相应。地者是种性也。对治慧者。小乘之
    中入无余时尽。大乘法中初地时尽。二者言
    不断染者是犹续识。种性以上乃至初地尽
    也。智相应染者依具戒地者是第二地。无相
    方便地者是七地也。自八地无相方便。故名
    无相方便。现色不相应染言色自在地者是
    第八地。能净佛土名色自在。言能见者是转
    识也。心自在地者是第九地。善知初心名心
    自在。第六业识染菩萨尽地者是第十地。不
    了一法义者是根本无明地也。地前学断。初
    地以上离断。佛地穷尽。故胜?云。无明地佛
    智所断也。对治解者犹是七识。缘照之解治
    前六种。此解亦尽。初地断舍至佛乃尽。问曰。
    如来地中断无明业者。真照断惑合曰断有
    二种。一者正断。二者证断。缘照正断。真照证
    断。今此论中就证断门。故入如来地断也。自
    下第二释相应不相应之名义。释意不同。如
    ?酬家濉P氖??薄P耐跗鹗敝钍?⑵稹O?br> 助成故名为相应。如成实论义。心数前后。识
    心灭后想心同取一青境中。名为相应。大乘
    法中心相转?。染用与心共相应。故名相应
    也。谓心念法异者。念是染用心知。知相缘相
    同故者。心体是知染用亦知。诧境迷故言同
    知缘也。不相应者。即心不觉常无别异。即
    指心体。以为无明。非是心外缘有迷用。全体
    是心。全体是迷。故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者。
    体用无异故也。亦可心与境界共相体故名
    心相应。前六种中现识以后是相应者是?
    判。知识之中染净分别故名相应。若细寻者
    但无明地是。不相应业识以后是相应义。皆
    是恒沙末故。此义更穷应当广论。于中二门
    分别。一对心识明其相应不相应义。二就惑
    体明相应不相应义。言对心者心有三种。一
    者事识心所。谓六识。二者妄识心。谓第七识。
    三者真识心。谓第八识。彼事识中所有烦恼
    有二义。一相应义。谓现起之惑烦恼之心。与
    心别体共心同缘。故曰相应。如想受等。二
    不相应义。谓性成之结。即说心体为烦能性。
    不别有数与彼心王共相应。故曰不相应也。
    妄识之中亦有二义。心有六重。此如上说。此
    六种中根本四重是不相应。末后两重名相
    应义。相应之义释不异前。不相应者即指七
    识。妄想心体以为烦恼。非是心外别有烦恼
    共心相应。名不相应也。问曰。何故?者相
    应细不相应。释曰。?者有时作意别相而起。
    故与心别共相应。细者性成非别起。故名不
    相应。真识之中亦有两义。真妄和合名相应
    义。真妄性别名不相应。次就惑体相其相应
    不相应义。惑体有四。一无明地。二无明起。三
    四位地。四四住地起。四种中无明住地定不
    相应。故胜?云。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也。
    妄识之心体是无明故不相应。无明前起经
    说相应。故胜?云。于此起烦恼刹那相应。而
    随义细论于中亦有不相应义。是云何知。如
    此论中业转现识是不相应染。智识相续识
    是相应染。然而此五皆此无明所起故有无
    相应义。问曰。若尔胜?何故一向说为相应。
    答曰。为别无明故偏言耳。四住地者总相?
    论唯心相应随义细分俱有二义。现起之惑
    共心相应。性成之惑与心同体。名不相应。以
    有此义故杂心中。一家说使定心相应。一家
    说使定不相应。义既两偏不可偏执。四住所
    起一向相应。以彼?起与心别故。故胜?云。
    四住起者刹那相应也。此论中就妄识明相
    应不相应义。自下第四就二障辨。前明六重
    摄为二障。根本无明以为智障。业识以下为
    烦恼障。然此二障且应广论。夫二障者诸众
    生等没生死中重网罗也。众惑之根源。遮涅
    ??路之刚关也。能障圣道名之为障。障乃无
    量。取要言之凡有二。一者烦恼障。二者智障。
    此二障义有三番释。一者四住烦恼为烦恼
    障。无明住地以为智障。二者五住性绪为烦
    性障。事中无知以为智障。无明有二。一迷理
    无明。二事无知。迷理无明是性结也。三者
    五住性结及事无知同为烦恼障。分别缘智
    以为智障。就初番中四门分别。一定障相。二
    释障名。三明断处。四对障辨脱。言定相者云
    何得知。四住烦恼为烦恼障。无明住地以为
    智障。以胜?经对地持论验之知矣。胜?经
    中就二乘人但断四住。不断无明住地。地持
    论中说。二乘人烦恼障净非智障净。烦恼净
    者犹胜?中所断四住。非智障净者犹彼不
    断无明住地。故知四住为烦恼障。无明住地
    为智障也。次释其名。五住之结通能劳乱。齐
    能障智。何故四住遍名烦恼障。无明独为智
    障。答。理实齐通但今为分二障差别隐显为
    名。等就隐显各随功强以别两名。四住烦恼
    现起之结发业生劳乱。义强偏名烦恼。异心
    之惑与解别体。疏远翳障智微劣。故不名智
    障。无明?惑正远明解。亲近翳障智义强。故
    名智障。任性无知非是现起。不能发业招集
    苦报。劳乱微劣故不名烦恼障也。次明断处。
    略有二阶。第一大小相对分别。二者直就大
    乘世出世间相对分别。大小对中义别三门。
    一者隐显互论。二乘之人但除烦恼。菩萨之
    人唯灭智障。二乘非不分除智障。所断微劣
    隐细从?。是故不论。菩萨非不除断烦恼。所
    断相微隐?从细。是故不说。二者优劣相形。
    二乘解劣但断烦恼。菩萨治广二障双除。故
    地持云。声闻缘觉烦恼障净非智障净。菩萨
    种姓具足二净。三者据实通论。二乘菩萨二
    障双除。言就大乘世间出世间相对辨者。解
    行已前名为世间。初地以上名为出世。于中
    分别乃有四门。一??论细。地前菩萨于彼
    二障一向未断。初地以上二障并除。故涅??
    中宣说。地前具烦恼性。二者隐显互论。地
    前世间但断烦恼。初地以上唯除智障。三者
    优劣相形。地前解劣唯除烦恼。地上解胜二
    障双断。四者据实。通世及出世二障双除。相
    状如何。烦恼障中有其二种。一者子结。二者
    果结。子结烦恼地前所断。果缚烦恼地上
    所除。子结之中复有二种。一者正使作意而
    生。二者余习任性而起。正使烦恼声闻缘觉
    乃至性种断之周尽。习起之结习种性以上
    乃至相地断之毕竟。故地持云。初阿僧只过
    解行住入欢喜地。断增上中恶趣烦恼不善
    正使。名为增上习名为中。入欢喜时悉皆断
    也。果缚之中亦有二种。一者正使作意而生。
    二者习气任运而起。正使烦恼所谓爱佛爱
    菩提等。始从初地次第断除。至不动地断之
    周尽。故地持云。第二阿僧只过第七住入第
    八地。微细烦恼皆悉断灭。八地以上除彼余
    习。故地持云。第三阿僧只断除习气入最上
    住。智障之中亦有二种。一者迷相。二者迷
    实。情所趣法名之为相。不能悟解云其本无。
    说以为迷。如来藏性说以为实。不能穷达说
    以为迷。迷相无明地前所除。迷实无明地上
    所遣。迷相无明复有二种。一者迷相立性。二
    者迷性立相。言迷相者妄法虚集以之为相。
    不知虚集建立定相名之迷也。言迷性者情
    而起法无性为性。迷此性故立因缘相也。迷
    相无明声闻缘觉乃至性种断之穷尽。迷性
    无明习种性以上乃至初地皆悉断除。迷实
    无明亦有二种。一者迷实相。二者迷实性。空
    寂无为是其实相。不能知是寂泊无为故名
    迷相。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真实元有是其实
    性。不能穷证说为迷性。此二无明说断不定。
    若依地经初地以上乃至六地除其迷相。是
    故得为明别顺忍。七地以上断迷实性。是故
    证得无生忍体。若依涅??九地以还断其迷
    相。是故说为闻见佛性。十地以上断迷实性。
    是故说为眼见佛性。以验求二障皆是始终
    通断。治断?尔。次辨第四对障辨脱。断烦恼
    障得心解脱。断除智障得慧解脱。是义云何
    分别有二。一者隐显互论。断烦恼障。诸佛菩
    萨世谛心脱断除智障。真谛慧解脱何故如
    是。烦恼染事故断烦恼。世谛心脱断烦恼。理
    实虽随有一切德脱就主为名。遍言心脱。无
    明障理。故断无明。真谛慧脱断无明。时即理
    所成一切德脱就主作名。遍名慧脱。二者对
    障宽狭分别。断烦恼障。唯除事中染爱心故。
    世谛心脱断智障时除无明地。及断事中?
    无明。故二谛慧脱。此初番竟

    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