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五 >
  •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并序)

    详夫性海虚凝。迥架名言之表。寂门圆应。潜
    该相用之源故由常湛妙因。作涛浪之渊府。
    缘生幻果。依涅??之起灭。出入冥会。动静相
    和。理不乖事。不转性而成物。事不乖理。不坏
    物而归性。是则性非自性。多门所以立焉。物
    非他物。一相所以存焉。乃知含孕太虚而不
    增其量。隐秘纤芥而不减其形者。??唯法界
    无差别之缘起乎。将以智求。即乖其实。欲以
    情测。即失其真。如来示灭。兹道陵替。后之
    学者。或守权乖实矣。有坚慧菩萨。杰出中天。
    位登证实。声高五印。思欲光扬万行。匡赞一
    乘。罄己所知。略示群品。其为论也。理超谓
    迹。以菩提心涅??界为因果之胜地。清净土
    功德山为缘性之本辙。善苗擢叶即返流以
    契本。白法开华。自还源而造极。亘烦恼海不
    思议而一味。满众生界岂断常而万殊。若虚
    空在云。无以蔽其寥廓。如摩尼处垢。不足染
    其清明。文略义玄。喻近意远。开夷路也。平等
    朗然而不变。则勇进者乘真而直入。辨实相
    也。缘起纷然而不作。则羸退者知迷而率服。
    岂烦众异妄见之?剥而重娆其心哉。作者
    之致。庶几于颜子矣。然大乘。即简异小甄
    别所宗。法界无差别。简实异权。标其玄奥。
    论即解释精微。一卷言无二轴。余义下当别

    将释此论。略作十门。一教起所因。二明藏所
    摄。三显教分齐。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
    所诠宗趣。七释论题目。八造论缘起。九传译
    由致。十随文解释
    初教起所因者。先通。后别。通者。如瑜伽六十
    四云。欲造论者。要具六因。一欲令法义当广
    流布故。二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随
    一当能入正法故。三为令失没种种义门重
    开显故。四为欲显略摄广散义故。五为欲显
    甚深义故。六欲以种种美妙言词。庄严法义
    生净信故。今别辨此论。略有十因。一为助佛
    扬化。光辉佛日。令法久住。报佛恩故。二为末
    世钝根。于佛深经不能开悟。方便解释令法
    解故。三为外道辈讪谤佛法。引导令彼起净
    信故。四诸部小乘不信大者。巧示大乘令信
    受故。五于大乘中守权教者。解释深旨。令彼
    舍权归此实故。六略摄如来广大甚深玄奥
    之义令易入故。七为显真实大菩提心。是佛
    根本要妙所依。令彼含识起行求故。八解释
    经中众生心内如来藏法。令彼决定信有此
    故。九为释经中永无二乘。唯有一乘为究竟
    故。十为显佛果法身。与诸众生如来藏法。
    一性无二因果平等唯一味故
    第二藏所摄者有二。先约三藏。谓一契经藏。
    二调伏藏。三对法藏。于此三中。对法藏摄。二
    约二藏。一菩萨藏。二声闻藏。于此二中。菩萨
    藏摄。以所依经及所释义。皆悉非是二乘法

    第三显教分齐者有二门。一叙诸说。谓戒贤。
    智光各立三教等。并如华严疏中说。二述现
    宗。谓现今东流一代圣教。通大小乘及诸权
    实。总有四宗。一随相法执宗。谓阿含等经。婆
    沙等论二真空无相宗。谓般若等经。中百等
    论。三唯识法相宗。谓深密等经。瑜伽等论。四
    如来藏缘起宗。谓楞伽密严等经。起信宝性
    等论释此四宗。略举四义。一约乘者。初唯小
    乘。次二具三乘。谓此二乘宗。同许定性二乘
    不成佛。后唯一乘。以此宗许入寂二乘亦成
    佛故。智光三教。及梁论第八。并同此说。二约
    识者。初二唯说六识。后二具说八识。于中初
    说六识有。后说六识空。后二中。初说八识唯
    是生灭。后说八识通如来藏。具生灭不生不
    灭。三约法者。初唯说有。二唯说空。三说亦空
    亦有。谓此宗许遍计所执空。依他圆成有。四
    说非空非有。谓此宗许如来藏随缘成阿赖
    耶识。即理彻于事也。许依他缘起无性同如。
    即事彻于理也。以理事交彻。空有俱融。双离
    二边故云也。此四约法。就多分说。四约人者。
    初是小乘诸师达磨多罗等所立。二是龙猛
    圣天等所立。三是无着世亲等所立。四是马
    鸣坚慧等所立。余随宗义别。并准可知。此论
    正当第四宗摄
    第四教所被机者。于上四宗中。初小乘宗。一
    切众生皆非此为。以彼宗中总无人向大菩
    提故。次依第二第三宗。于一切众生内。半为
    半不为。谓五种性中。菩萨种性及不定性。是
    此所为。余三定性。即非此为。以各无因故。
    第四宗中。明一切众生皆此所为。以悉有佛
    性并当成佛。涅??经中。除草木等无心。为非
    佛性。凡诸有心。悉有佛性。佛性论中。言一分
    无性为不了义。宝性论等。为谤大乘因。依无
    量时故。说无佛性。非谓究竟无清净性。楞伽
    五性中。无种性人亦当得佛。以如来不舍诸
    众生故。如此等文。广如别说。定性二乘入涅
    ??后。要皆当得发菩提心。法华第三。生灭度
    想入于涅??。而于彼土求佛智慧。是故唯以
    佛乘而得灭等。法华论。决定声闻根未熟故。
    菩萨授记方便令发心等。又云。彼以诸禅三
    昧为涅??。本无实涅??。入楞伽。三昧酒所醉
    等。乃至云。酒消然后觉。得佛无上身。密严第
    一颂云。涅??若灭坏。众生有终尽。众生若有
    终。是亦有初际。应有非生法。而始作众生。解
    云。此亦是圣教。亦是正理。若入寂二乘灰断
    永灭。则是众生作非众生。若令众生作非众
    生。则应有非众生而始作众生。唯识论中。说
    有漏生于无漏。则难勿无漏法还生有漏。今
    亦例同。既众生入灭同非众生。勿非众生法
    而还作众生。况复此是圣言。彼非佛说。又胜
    ?经。无上依经。佛性论。宝性论。皆同说三界
    外。声闻缘觉及大力菩萨。受三种变易身。
    又智论九十三。引法华第三释云。有妙净土。
    出过三界。阿罗汉当生其中。是故定知入灭
    二乘。灭?分段名入涅??。实有变易在净土
    中。受佛教化行菩萨道。若不尔者。未回心
    时既无变易。回心已去。即是渐悟菩萨。不名
    二乘。故知于三界外所受变易。小乘以为涅
    ??。大乘深说。实是变易。本无涅??。胜?云。
    声闻缘觉。实无涅??。唯如来有涅??故。此论
    下云。应知唯有一乘道。若不尔者。异此应有
    余涅??故。同一法界。岂有下劣涅??。胜妙涅
    ??耶。以此当知二乘之人既无涅??。无不皆
    当得菩提故。一切众生皆是所为也。余义如
    别说
    第五能诠教体者有五门。一随事门。二遍通
    门。三归识门。四同性门。五无碍门。初中有四
    句。一或唯以名句文为性。谓以音声但是所
    依。非正体故。唯识论云。若名等不异声者。法
    词无碍。境应无别。二或唯以音声为性。谓名
    句等依声屈曲。假立无体故。杂集论云。成
    所引声。谓诸圣说。无性摄论第一云。依弘誓
    愿。立菩提声。三或具二为性。谓以耳意两识。
    缘声处法处二境。方得闻解故。净名经云。有
    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又十地论云。说
    者以二事说。听者以二事闻。谓音声名字等。
    四或俱非声名以为其性。谓二事即空故。文
    字性离故。净名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
    听法者无闻无得。十地论中。文字犹如彩画
    虚空。音声犹如空中风相。俱无所得。如是
    说法。即是不说说也。此四句中。别取前三。通
    于小乘。具此四句。唯在大乘。又此四句合为
    一教。以无异法故。有无无碍故。二遍通门者。
    谓色等六境。及余一切法。皆可轨生物解。悉
    为教体。或默然等。如净名经及楞伽等说。可
    准知之。三归识门者。谓前声等一切教法。皆
    悉各是识所现故。是故就实。无不唯识。谓说
    者识中名言种子生起现行。成言说事。为增
    上缘。令闻者识上文义相现。方为教法。摄论
    十一识中言说识经云。我说识所缘。唯识所
    现故。起信论云。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
    相。并准可知。四同性门者。谓则前门能变境
    识。当相从缘。即无自性。无不皆是一真如性。
    起信论云。唯依心现。本不离真如。又云。是故
    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
    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
    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
    念。不可得故。准之。五无碍门者。于前四门。
    心境理事。混融无碍。同一缘起。存亡自在。不
    相障碍。以为教体。以前四门所引圣教。皆
    不相违故。义不相离故。法体无二故。思准

    第六所诠宗趣者。于中先宗后趣。宗中寻名。
    即以法界无差别义以为宗。分别此义。略作
    二门。一定其义。二辨开合。初中有三门。一约
    染净门。二约权实门。三约理事门。初中。若
    就染门。随流生死。违真性故。名差别法界。
    下文引不增不减经云。即是法身为本际。无
    边烦恼藏所缠。从无始来。生死趣中。生灭
    流转。说名众生界等。又下文与烦恼俱。名
    空如来藏。显成惑染差别法界。二约净门。
    反流出缠顺真性故。名无差别法界。起信论
    云。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此则万行契真。冥同一味。起信又云。始觉即
    同本觉。是故名为无差别法界。今此论正辨
    此义。故以为宗。二权实门者。就净法中。若约
    三乘权教所辨。许定性二乘不向大故。是则
    三乘因果差别。亦名差别法界。若约一乘实
    教所说。一切二乘无不皆得大菩提故。是则
    名为无差别法界。此论正显此义。故以为宗。
    依此二义。涅??经第十云。迦叶菩萨云。我今
    始知差别无差别义。差别者。声闻如乳。缘觉
    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酥。如来佛性犹如醍
    醐。无差别者。声闻独觉于未来世悉是其常。
    譬如众流皆归于海。是故此论但明彼经无
    差别法界也。三约理事门者。就此一乘法界
    之中。若约随事行果缘起相异。及理事非一。
    故名差别法界。今此论正明此义。故以为宗。
    二明开合者。先开法界。后合无差别。前中亦
    二。一法。二界。法谓依生圣法也。界谓本有
    真性也。法亦二义。一因位行法。二果位德法
    也。界亦二义。一因位名如来藏。二果位名法
    身。二合显无差别者。亦有四义。一约界。谓如
    来藏与法身无二无别。以无异性故。二约法。
    谓因位行法与果位德法无二无别。以转因
    成果无异法故。三约法界。谓修生本有亦无
    差别。以法身随缘同彼法故。修生无性即法
    身故。因位法界。当知亦尔。四约圆融。谓总前
    四义。令二法界无碍缘起因果混同。通为自
    在法界无差别义也。二趣者。显说此法。为令
    众生于此信受。生解起行。证契成果。称真法
    界。起无思大用。横遍十方。竖该三际。无断无
    绝。是其意也
    第七释论题目者。大乘。简别其宗。法界。辨定
    其义。无差别。显其意趣。论者。剖柝所诠。谓
    释大乘中法界无差别义。故以为名。又大者。
    当体为目。包含为义。乘者。就喻为名。运载为
    功。体用合举。故云大乘。大有三义。一体大。
    谓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相大。谓具足无漏
    性功德故。三用大。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
    善因果故。此依起信论。又有七义。如庄严论
    等。乘亦三义。一理性为所乘。妙智为能乘。佛
    果为乘至处。此依佛性论也。二以无分别为
    所乘。万行为能乘。亦佛果为所至。三以理智
    万行俱是所乘。菩萨假者以为能乘。佛位人
    法为乘所至。故摄论云。乘大性故。名为大乘。
    亦大亦乘名大乘。此通依主持业二释可知。
    法有三义。一持义。谓自性不改故。二轨义。谓
    轨范生解故。三对意义。是意识所知故。界亦
    三义。一因义是界义。谓依生圣法故。摄论云。
    法界者谓是一切净法因故。中边论意。亦同
    此说。三性义是界义。谓法之实性。起信论云。
    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又云。法
    性真如海。故云也。三分齐义是界义。谓诸法
    分齐各不相杂。故名为界。前二皆法之界故。
    名为法界。后一法即界故。名为法界也。无差
    别者亦有三义。一约位。谓凡夫染位。菩萨染
    净。诸佛极净。三位虽殊。法界之性实无差别。
    二约法。谓十种无差别。如下文说。三约行。谓
    因唯一乘。果唯一味。是故因果法界各无差
    别。论者。剖析深义。解释佛经。令其妙理指
    掌现前。简异本经。故称为论。即是集义论

    第八造论缘起者。坚慧菩萨者。梵名娑???br> 底。娑??4嗽萍峁獭D┑自苹邸F腥?摺>咴?br> 菩提萨?省V盥弁ㄊ汀S衅淙?濉R淮泳澄???br> 以此二法是所缘境故。如骨观等。菩提云觉。
    即所求佛果。萨?拭?星椤<此?戎谏?R?br> 智悲内起。是以外缘二境。一云。菩提是所求
    佛果。萨?适悄芮笮姓摺N角笃刑嶂??省<?br> 境智和合目。一云。菩提同前。萨?试朴旅汀N?br> 有志有能。于大菩提勇猛求故。谓此论主。
    有称理求佛坚固正慧。故以为名。三藏云。西
    域相传。此是地上菩萨。于佛灭后七百年时。
    出中天竺大刹利种。聪?币萑骸1盖钏椎洹3?br> 家学道。慧解?明。大小乘教。无不综练。但
    以行菩萨行。留意大乘。以已所游平等法界。
    传示众生。方为究竟广大饶益。是故造究竟
    一乘宝性论。及法界无差别论等。皆于大乘
    舍权归实。显实究竟之说矣
    第九翻译由致者。有于阗国三藏法师提云
    般若。此云天慧。其人慧悟超伦。备穷三藏。
    在于本国。独步一人。后为观化上京。遂?
    梵本百有余部。于垂拱年内届至神都。有敕
    慰喻。入内供养。安置魏国东寺。令共大德十
    人翻译经论。仍令先译华严。余以不敏。猥蒙
    征召。既预翻译。得观宝聚。遂翻得华严不思
    议境界分。华严修慈分。大乘智炬陀罗尼经。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已上各一卷成。造像功
    德经二卷。法界无差别论一卷。沙门慧智等
    译语。沙门法华笔授。沙门复礼缀文。沙门圆
    测慧端弘景等证义。其余经论。并未及译。三
    藏遂便迁化。瘗于龙门。与日照三藏同处。敕
    甚优礼。道俗钦慕。如丧考妣焉
    第十随文解释者。此论之中。分为二分。初一
    颂。是标宗致敬分。二从菩提以略说下。明开
    宗演释分。以是略论。故无结说回向分也。
    就初一颂中。有其二意。一为归敬三宝意。二
    标宗解释意。初中或唯敬法宝。以菩提心总
    别体能是法宝故。二或亦通敬佛宝。以所得
    法身果是佛宝故。三或具三宝。以菩提心正
    在因位菩萨所有故。所得法身是佛果故。因
    果二处俱有法故。二标下十二门中初果门
    故。举此觉心能成彼果。是故便即致礼此心。
    于中初一句总标致敬。下三句别辨胜能。前
    中。首是头也。稽是至也。以头至地。故名稽
    首。相唯身业。实通三也。菩提云觉。谓佛果大
    觉。于此大觉起心正求。从境目心。故云菩提
    心也。又释准下自性净心。则是性净菩提。故
    云菩提心。此乃菩提即心。故云也。此上总显
    所礼。下三句别显胜能中。初句能成胜因。此
    有二义。一能与殊胜果法为方便因。此即胜
    之方便。二即此觉心当体殊胜。故能与佛果
    为方便因。此是胜即方便。唯此觉心能为此
    用。故云能为胜方便也。下二句别显所得果。
    于中显法身果。离六种患。一无生。二无老。三
    无死。四无病。五无苦依。六无过失。于中初三
    离业报。次二离二障。后一离误失。并如下释。
    第二开宗演释分中有四。一开数总标。二所
    谓下。依数列名。三此中下。明生起次第。四何
    者下。依章解释。初中三。初略标举数。二结成
    论体。三劝物应知。初中略有二种。一要略。二
    省略。今是要略。谓诸圣教中。说菩提心乃有
    多门。如华严经五十九。说菩提心有二百余
    门。今此十二无不统取。故云要略。二结成论
    体者。此十二义。是此一部论之所辨。故云是
    此论体。三劝物应知者。以是要妙精粹之法。
    唯是聪明胜智慧者之所能知。是故劝彼胜
    人如次应知。二所谓下依数列名。初果者。是
    菩提心所得故。此有二种。一涅??果。如初颂
    说离六患等。二菩提果。如后颂说益三位等。
    二因者。是菩提心所从起故。别有四种。谓信。
    慧。定。悲。三自性者。是菩提心之体状。此有
    二相。一离染相。二具净相。四异名者。依法界
    等类有多名。谓约果有四名。即常乐我净。
    约因有二名。即自性清净心。及不思议佛
    法。五无差别者。名虽有异。体无若干。谓无有
    作等十种差别。六分位者。体虽无别。随缘染
    净位分不同。谓众生菩萨诸佛三位染净分
    故。七无染者。心性在缠。与烦恼俱。而无染
    污。八常恒者。此显心性在生老死中不变坏
    故。九相应者。显性与恒沙功德净法相应。
    十不作义利者。此显凡位虽与如是功德相
    应。然为无明覆故。不能起自他饶益。十一
    作义利者。此显心性出缠佛果广大饶益。十
    二一性者。明在缠出障性无二故。谓因唯一
    乘。果唯一味。故无二也。第三此中下释十二
    门生起次第。亦释建立十二。不多不少。此中
    者。此十二之中也。何故最初显菩提心果者。
    谓令众生见彼胜利求其因故。二次则说彼
    所起之因者。既见胜利。次辨能起彼心之因
    也。三然后安立等者。既具彼因。次宜显彼所
    发心性。望心性为出也。望心相为生也。同金
    刚般若中。一切诸佛从此经出。阿耨菩提等
    皆从此生等。以得生了二因。故此心相名出
    名生。四及显异名者。谓自性既立。必有名
    彰。名随义立。故云异名。五而无差别者。谓名
    虽有异。义体不殊故。六于一切位者。义虽不
    殊。就染净位而恒不一切故。七无有染着
    者。既遍诸位。在凡染中应为所污。以常净故。
    无染着也。八常者。或虽不染。应为生老死之
    所迁坏。释以常故。无改变也。九与净法而
    共相应者。明非直不为染污所易。而亦常与
    恒沙功德净法相应。十不净位中无诸功用
    者。既有恒沙功德相应。何不能起大利用耶。
    释以有障故。如粪中金。虽实是贵。不成器
    用。十一于清净位能作利益者。既以在障未
    起用故。出障则便有大义利。十二一性涅??
    者。虽有大用。用常寂故。唯是一性。所谓涅
    ??也。应知如是乃至次第开阐者。此文有二
    义。一结前相生次第可知二标后次第解释
    之义。故云开阐也。第四何者下依章解释
    中。释十二分。即为十二段。就初释果分中二。
    初明平等果。二颂曰下。释差别果。又前是
    涅??果。后菩提果。又前法身果。后报化果。
    又前是断果。后是智果。谓以菩提心能为生
    了二因。是故辨兹二果。就前中三。初显所得
    果。二结果由因。三致敬彼因。初中二。先标
    章后释义。释义中二。先总释。后别释。前中
    二。先总举显胜。二所以下。释其所由。前中二
    句。一明所证最寂。二明能证至极。前中言寂
    静涅??者。简二乘所得也。以二乘人望分段
    尽边名得涅??。然三余未泯。故非寂静。谓
    变易报。及彼业。并无明住地。又地上菩萨分
    离前三。犹未永尽。不得名最。唯佛永尽。超于
    二乘越过十地。云最也。涅??。此云圆寂。谓
    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称寂。为圣法所依。
    故名为界。此中有涅??义。如别记说。二此
    唯诸佛下。明能证至极。亦是结法属人。谓标
    果简因。故云非余能得。二释所由中。先征。后
    释。所以者何者。征也。征意二乘亦得涅??。何
    故乃云唯佛非余。下释意。微细烦恼。唯佛能
    尽。二乘菩萨。并所未尽。是故唯佛方能得此
    最寂涅??。第二于中下别释中。言于中者。
    于此涅??平等之中。此于中言。通下六种应
    知。六中。初无生者。标也。永不复等者。释也。
    谓于此法身中。三种意生身永不起故。故者。
    因也。由也。由无彼故。名曰无生。下文故字。
    皆同此释。楞伽中。约地上菩萨。有三种意生
    身。一三昧乐意生身。二觉法自性意生身。三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此并身随意现。故
    云意生。亦名意成。广如别说。又宝性论云。以
    常故不生。离意生身故。二无老者。标也。下
    释。言此功德者。谓此涅??寂静功德也。言
    增上者。在因位之上故。殊胜者。胜过二乘故。
    圆满者。佛果齐备故。究竟者。性同无为故。无
    衰变者。明此等功德皆无衰耗改变。故云无
    老也。宝性论中云。不变故不老。以无无漏业
    故。解云。彼论约能感变易之业。名无漏业。皆
    有衰变。约之显老。三无死者。标也。下释。以
    无微细变易退故。是因位无漏所感之身。细
    患所迁。故云变易。或三种。如胜?等说。或四
    种。如梁论等说。宝性论云。以恒不死。离有不
    思议变易退故。此中变易身义。如别说之。四
    无病者。标也。谓二障及习所病尽故。宝性论
    云。清凉故不病。无烦恼习故。五无苦依者。标
    也。以无始时根本无明住地及习气。为众苦
    所依。今皆永尽。故云无苦依。问。此与前所知
    障何别。答。三藏两释。一云。此是住地无明。
    彼是起时无明。如胜?说也。二云。此是所知
    障中细分为本。是彼所依。以依细起?故。
    若尔。烦恼岂无?细。释云。烦恼?细。与?
    所知。俱是能依。唯此微细。是彼二所依。六无
    过失者。标也。谓佛果三业。错误过失永不行
    故。谓罗汉具此三失。佛永无故。如十八不共
    法中说。又此六中。总摄离四障。第一第三离
    报障。第二离业障。第四第五离惑障。第六离
    误犯障。第二此则由下。结果由因。于中三。初
    为因不失。二得果究竟。三辨定果法。初中显
    此因能得彼果法。谓此胜果虽由万行为因。
    然菩提心是最上方便。以是行本故。言不退
    失因者。非直当成佛果为最上之因。亦与中
    间所修诸行作不退失因。以离菩提心令余
    行退失故。华严云。退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
    为魔业。又释。以此菩提心得果决定。故云不
    退之因。谓此心有二力。一令已成之行不失
    故。二令未成之行不退故。二得果究竟。言一
    切功德得彼果者。明此菩提心力。能令功德
    至究竟位到彼岸处。三彼果者下。辨定果法。
    于中二句。初彼果即涅??界者。简非菩提果。
    二何者下。简非小涅??。即六种转依中。是果
    圆满转。具有恒沙功德为身。故云不思议法
    身。此中有转依义。如别说。三以菩提心下。
    致敬彼因。以此菩提心是胜果之因。故加顶
    礼。如世人见白月初出时。悉皆拜之。能与满
    月为因故。以为吉祥胜相故。如华严经中。弥
    伽良医礼善财童子者。为重菩提心故也。又
    胜天王经云。菩提心如白月。以渐增长故。令
    诸烦恼如黑月。以渐减损故。涅??果竟。第二
    菩提果中二。先颂。后释。颂中。初二句标三
    宗。次一句出三因。后一句举三喻。释中有三。
    初释菩提心能益世间。此有三义。一以菩提
    心故。当得成佛。利益人天。此是展转益也。二
    此菩提心未成佛来。常劝化饶益一切世间。
    令生善法也。三此菩提心人。既若退转。犹得
    人天善报利益故也。文中菩提心能生长一
    切世间善苗。此是立宗。谓未生者能生。已
    生者令增长。故云生长。因云。以是所依故。谓
    世间善法。皆依菩提心而得生长。但为其缘。
    非是亲因。故云所依也。同喻云犹如大地。为
    苗稼生长依处。亦但为缘也。二如海下。明菩
    提心亦能生长二乘圣法。于中此心能生长
    一切圣法。是立宗。以是法宝积聚处故。出因
    也。谓是二乘法宝从菩提心生长。亦有三义
    同前说。同喻云如海者。以大海中出诸珍宝。
    同菩提心海出圣法宝。又释此圣法宝通三
    乘法。非唯二乘。于理亦无违。三如种子下。
    明菩提心能亲生佛果。于中相续出生一切
    佛树者。是立宗。谓望法身为了因。故云出
    也。望报化为生因。故云生也。法从喻名。故
    云佛树。佛果业用。未来际无断绝故。云相续
    也。因者。出因也。以菩提心是佛果正因。不同
    前二故也。同喻如种子者。是亲因。非缘因也。
    犹如大树从自种子生。佛果亦尔。亲从菩提
    心种子生也。此为亲生因。不同前二位但为
    缘也。又不同前门为了因得涅??。故云如种
    子为生因也。释果门竟。第二释因中三。先结
    前生后。二立颂略标。三释颂具显。颂中四句。
    各显一义。释中有二。先问。从答。问。云何此
    菩提心因积集。可知。下答。先喻。后法。喻中
    如轮王子。具四缘生长。一父。二母。三在胎十
    月。四出胎乳养。方成王子。未名为王。今此四
    缘。令菩提心起。故名因。非菩提心与佛为因。
    下别释四义。初释种子。谓于大乘广大法宝
    深起信心。故为种子。以若无信。心不起故。深
    信者。唯识中信别有三。一信实有。谓于诸法
    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
    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
    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依梁摄
    论亦三种。一信实有自性住佛性故。二信可
    得引出佛性故。三信无穷功德至得果佛性
    故。依起信论四种信心。一信根本。所谓乐念
    真如法故。二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
    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信法有
    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信僧能正
    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
    实修行故。二以般若为母者。谓智慧力通达
    于前所信法故。然有三种。一加行智。观求通
    达。二根本智。正证通达。三后得智。照现通
    达。由智为行本。故名为母。经云智度菩萨母。
    此之谓也。三三昧为胎藏者。由禅定中证法
    乐住。摄持一切所修善法。令安住不失。增长
    广大。故如胎藏。四大悲为乳母者。由大悲内
    发。拔苦无倦。遂令种智因此圆满。故如乳母
    养育菩萨。此悲有二种。一是悲。非大悲。救其
    现苦。二是悲。亦大悲。救现未等苦故。佛性
    论。悲者暂救济。不能真实。大悲者。能永救
    济。恒不舍离也。又大悲有三。谓众生缘。法
    缘。无缘。如佛地论。及智论等。具释可知。此
    上四义。一因。二缘。三摄。四养。佛性论。宝性
    论。皆同。此四略作八门。一就地前约多配位。
    即深信是十信。二智慧是十解。三禅定是十
    行。四大悲是十回向。由此地前四行。生成地
    上佛真子也。二约行相。谓一修行信乐大乘
    行。二般若行。三破虚空器三昧行。四大悲行。
    三约破障。谓初破阐提不信障。二破外道我
    执障。三破声闻畏苦障。四破独觉舍大悲障。
    四约建立。谓若无信即不受。若无慧即不入。
    若无定则不持。若无悲则不回救生。是故此
    四不增不减。五约成因。初成净德因。二成我
    德因。三成乐德因。四成常德因。六约地上行
    成。初二三地信乐行成。四五六地般若行成。
    七八九地三昧行成。十地及佛地大悲行成。
    此约寄位。理实遍通也。七约得果。谓净我乐
    常。如次成此四德果。可知。八增起异行。谓梁
    论中。立五法释佛子义。于前四义。更加以方
    便为父。华严经第六十内。二十门释佛子。如
    彼。应知释因门竟。第三释自性门中亦三。初
    征起。次立颂。三解释。颂中上半明无染自性。
    下半明具净自性。各先法后喻可知。二释中
    三。初标数。二列名。三释义。初中谓彼前因积
    集所现菩提之心。有二种相。此则牒前起后
    也。释义中二。先释无染相。有法喻合。法中
    二。先明自性无染。二出障清净。以诸烦恼亦
    有二灭。一性自灭。本来即空故。二对治灭。翻
    迷显觉故。是故所依心性亦二种净。即性净。
    方便净也。智亦有二。谓本觉及始觉。并可
    知。此中约心性说。二喻中亦二。先喻本性
    净。二虽其自性下。喻出障净。宝性论云。一自
    性净。以同相故。二无垢净。以胜相故。前中。
    火等喻净心。灰等喻烦恼。四喻。喻四德。一火
    喻本觉般若义。二宝喻本性功德义。三空喻
    性自解脱义。四水喻本性清净义。又释。初是
    我德。二乐德。三常德。四净德。可知。又宝性
    论中。略无火喻。但说三义。彼论第三云。依于
    自性同相如来法身三种清净功德。如意宝
    珠。虚空。净水。相似相对治。应知。言为灰等
    覆者。一灰覆于火。如外道我执障。二垢翳摩
    尼。如声闻畏苦障。三云障虚空。如独觉舍大
    悲障。四土混浊水。如阐提不信障。若通说。即
    贪等一切烦恼。可知。二虽其自性下。喻离垢
    净。可知。三如是一切下。合中。亦初合性净。
    二虽贪等下。合离垢净。亦可知。二白法下。释
    具净相。于中二。先法。后喻。法中亦具二种净
    法。初牒名举体。二为白法所依者。显与一切
    修生净法作所依故。三即以一切而成其性
    者。明具本有恒沙功德为其自性。即此本有
    修生冥合不二。为清净相。前性离治离亦无
    二相。为离染相。又自性离染。其本性德是空
    不空如来藏故。在于因位。又对治离染。其修
    生德是智断二德故。在于果位。又此四义。总
    合为一无碍缘起。随举一门。余皆统摄。如须
    弥山亦有二义。一众宝所依。喻修生德。二即
    以下。喻本性德。谓此山王四宝所成。谓金。
    银。琉璃。及玻璃。可知。释自性竟。第四释异
    名门中亦三。先征起。二立颂。三释颂。颂中有
    二。初一颂。约果明异名。后一颂。约因明异
    名。前中上半简因名。谓此心至佛果时。名为
    阿罗诃。不名菩提心也。阿罗诃。此云应供。
    即十号之一也。后颂中上半明类同法界。谓
    性离所知障。故云明也。性离烦恼障。故云洁
    也。与法界无二。故云同也。下半明说异名谓
    不思议法者。恒沙性德。深广难测故也。三释
    中二。先释初颂。二又如下。释后颂。前中四。
    初牒前智。起后断。为心自性。谓客障永离。胜
    德成就。是故不复名菩提心。二得四种下。释
    转至佛果。则释颂中初三句。谓至佛果。得四
    德圆满。故名如来法身也。三如说下。引经解
    释。此是胜?经文也。宝性论中。释此四德有
    多门。今略述一义。彼第三云。有二种法。如来
    法身有净波罗蜜。一本来自性净。以同相故。
    二离垢清净。以胜相故。有二种法。如来法身
    有我波罗蜜。一远离诸外道边。以离虚妄我
    戏论故。二远离诸声闻边。以离无我戏论故。
    有二种法。如来法身有乐波罗蜜。一远离一
    切苦故。以灭一切意生身故。二远离一切烦
    恼习。以证一切法故。有二种法。如来法身有
    常波罗蜜。一不灭一切有为行。以离断见边
    故。二不取无为涅??。以离常见边故。四如来
    法身下。会文归义。谓此常乐我净之法身。即
    是离染性净心之异名。故云差别名也。二又
    如下。释第二颂中。引不增不减经。释因位异
    名。亦是就法显异名。既此法性即是法界。亦
    名真如。或云实际等。我依此等类故。约无染
    义。说名性净心。约具恒沙佛果德义。说名
    不思议法也。释异名竟。第五释无差别门中
    亦三。先征起。二立颂。三辨释。颂中初半总
    显。谓法身在众生位中。总显无差别。下一
    颂半别显十种无差别义。于中初半列四名。
    后一颂列六名。可知。三辨释中二。先释总显。
    谓颂中法身。即释中名菩提者。显因果一味
    故。性净心即是法身故。二所谓下释别显中。
    十句内各有标释。一无作者。标也。谓性非缘
    作故。以无为故者。释也。以是真如无为故。是
    故无作也。二前际无初起。三后际无终尽。
    四以性非可染法。是故在染常净故也。五性
    空智所知者。标也。谓知性空之智能了此性。
    又释。智性即空。名性空智。以此空智方能知
    空。以一切下。释也。谓以一切法同一无我味
    故。是故能证所证为一味相。以非不彼起无
    以证彼故也。六无相中释内。以真如中无眼
    等诸根积聚之相。是故不可以色等相取故
    也。七圣所行中释内。简彼二乘。故云大圣。
    又简菩萨。故复云佛。唯是如来所知境界。显
    甚深义。地上菩萨少知。唯佛穷尽故也。八一
    切法依止中释内。以染净诸法所依止故者。
    谓此心性。是诸法依处。胜?云。依如来藏有
    生死。是染法也。依如来藏有涅??。是净法也。
    宝性论云。无始世来性。作诸法依止。依性有
    诸道。及证涅??果。此是阿?炒锬Υ蟪司?獭?br> 彼论引胜?经释此颂。总是如来藏为所依
    止。唯识摄论。约阿赖耶识释。故知二宗不同
    也。九非常中释内。染法不常有三义。一随染
    缘不住常性故。如楞伽云。如来藏。受苦乐。与
    因俱。若生若灭。此之谓也。二以能依染法可
    断尽故。令如来藏不常。佛性论中。真如约染
    法有离不离无常也。三以能依染法无始有
    终。故云非常。真如为彼法性。是故从彼能
    依。故立此名。十非断中释内亦三。一性具
    德不可断故。二与能依净法和合。尽未来际
    故。三以诸净法非是可断。为彼法性。从彼立
    名。又此上十中。初三约世。谓三际不迁。次四
    约行。于中前二约因行。初境后智。后二约
    果行。亦初境后智。后三约法。初一总。谓能持
    染净。后二别。谓随染净以立其义。释无差
    别竟。第六释分位门中亦三。一征。二颂。三
    释。释中三。先牒前门。二不净位下。正显其
    相。三如说下。引经证成。就正显中三句。一此
    无差别心性。在于杂染众生位中。名有垢真
    如。亦是自性住佛性。与众生作依因。故名众
    生界。二于染净位中名菩萨者。已断障故名
    净。断未尽故亦名染。又修起净德名为净。
    净德未圆犹带障故名为染。又异前位故名
    净。异后位故名染。是故名为垢净真如。亦名
    引出佛性。三最清净位名如来者。习气永尽。
    福智圆满。故云最极净也。以此心性从障出
    来。至佛果位。名为如来。此是无垢真如。亦是
    至得果佛性。三如说下。引不增不减经释此
    三位。于中二。初正显三位。后是故下。结显无
    二。前中三位即为三。初不净位中亦三。初牒
    举法体。谓即此法身者。是前心性无差别法
    界也。二为本际下。正显法身作众生义。于中
    二。初为本际无边烦恼藏所缠者。明为惑业
    所缠缚也。二从无始等者。明随苦报所漂流
    也。三名为众生界者。依义立名。谓以为惑业
    苦所缠漂故。名此法身为众生界也。又释为
    本际烦恼等者。是动法身之缘也。以无始故
    云本际也。谓本际已来无边烦恼所缠故也。
    又此烦恼是生死之本际故名也。又迷本实
    际起此惑故。以此住地烦恼。能生一切起烦
    恼故。是故名为烦恼藏也。二从无始等者。
    正显法身随彼染缘作众生义。谓此法身。是
    一心性。本来清净。以此心性不染而染。故众
    生也。染而不染。故众生即如也。今就前门。故
    云众生界。问。余处说阿赖耶识随熏变现作
    众生。何故此中乃以法身随缘作众生耶。答。
    宝性论云。众生义甚深。唯佛智境。今历诸宗。
    略辨此义。一若小乘中。一切众生。唯是蕴界
    等法。有为无为俱悉是有。唯无人我。二龙树
    提婆等宗。明众生蕴界处等。有为无为一切
    皆空。是众生义。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
    得成。三无着世亲等宗。一切众生皆自识所
    变。谓异熟识等。但无所执实我实法。而有所
    显真如。及依他幻法。此有为无为。以不相离
    故。非一非异。然其二位恒不杂乱。四依马鸣
    坚慧等宗。一切众生。皆是如来藏自性清净
    心。为烦恼所缠。说为众生。名有为法。此是不
    异无为之有为也。又正作众生时。以相空性
    实故。自性清净。名无为法。此是不异有为之
    无为也。楞伽云。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
    若生若灭。起信论中释此义云。如大海水。因
    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
    风止灭。动相。即灭。湿性不坏。如是众生自
    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
    不相舍离。乃至广说。又密严经下卷颂云。譬
    如金石等。本来无水相。与火共和合。若水而
    流动。藏识亦如是。体非流转法。诸识共相应。
    与法同流转。如是等文。皆明如来藏随缘作
    众生也。广释此义。成立多门。如密严疏中具
    说。二复次下。明染净位中法身即菩提。亦三
    句。初即此法身者。牒举法体。谓即前众生位
    中法身。更非别法。故云即此也。二厌离下。正
    释即菩提义。于中三。一断障。二成行。三结所
    为。前中初厌离等者。是地前起厌行也。舍于
    等者。明地上成断行也。二于十波罗蜜等。
    明成行中。先起别行。谓十地中。各修一度行
    故。二通行。谓八万等遍通之行。为对治八万
    四千诸烦恼故。亦十度门等。转展收摄。有八
    万等故。三为菩提等。结行所为。三说名菩提
    者。依义立名。谓此法身。约起厌断行。求于菩
    提。故名菩提也。胜?经云。世尊。若无如来藏
    者。不得厌苦乐求涅??。何以故。于此六识及
    心法智。此七法刹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
    苦乐求涅??。世尊。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
    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菩提。乃至广说。宝
    性论中释此文。当十种佛性中业性也。彼论
    云。略说佛性清净正因。于不定聚众生。能作
    二种业。一依见世间种种苦恼。厌诸苦故。
    二依见涅??希寂乐故。生求心欲心愿心。又
    云。此二种法善根众生。有一切依因真如佛
    性。非离佛性。无因缘故。起如是心。若无因缘
    生如是心者。一阐提等。无涅??性。应发菩提
    心。无佛性者。以性未离一切客尘烦恼诸垢。
    于三乘中未曾修习一乘信心。又未亲近善
    知识等。未修习夙亲近善知识因缘。是故
    华严性起中言。次有乃至邪定聚等众生身
    中。皆有如来日轮光照故作彼众生利益。
    作未来因善根。增长诸白法故。向说一阐提
    常不入涅??性者此义云何。为欲示现谤大
    乘因缘故。此明何义。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
    不求大乘心故。依无量时故如是说。以彼实
    有清净性故。不得说彼常毕竟无清净性。解
    云。此亦论中自引华严。成立真如为佛性起
    行之因。是故一切众生悉有性也。又起信论
    中。真如内熏众生令厌求等。涅??云。佛性
    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又密严
    经。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华严性起中。一
    切众生心中。有无师智无相智等。皆约真如
    本觉性得之智。为出世法作正因。与瑜伽等
    宗并不同。以彼宗但约生灭有为明种姓。是
    故许有一分无性。今此宗中约真如无为明
    种姓。是故一切皆有佛性。仍此业用要就不
    定性位方得说。以邪定位中业用未出。名无
    佛性。非谓究竟无也。三极净位亦三。初牒举
    法身。二解脱下。释成如来。于中有四。一断
    障德。二证理德。三殊胜德。四自在德。此四依
    前起后。应知。初中三句。先解脱烦恼藏者。明
    二障随眠永尽也。二远离等者。明四种变易
    苦报亦尽。三除一切等者。明随眠惑及习垢
    悉亦永尽。此明障无不断也。二清净下。明
    证性德。谓理无不证也。亦三句。清净者。证
    前二障尽处法性。极清净者。证苦报尽处法
    性。最极清净者。证习垢尽处法性。谓于此极
    净法性证契而住也。又释。清净者。越凡地故。
    极净者。过二乘故。最极净者。超因位故。三至
    一切众生下。明殊胜德。亦三句。初众生观地
    者。大悲胜德也。二尽所知地者。显大智德也。
    三升无二等者。显大福德也。又释。初是恩德。
    谓众生仰观无厌足故。二明智德。鉴照所知
    无不尽故。三显福德。最胜独出无比类故。
    四得无障下。明自在德。亦三句。一于所知
    自在。故无障。二于烦恼自在。故云无所著。三
    于所证法自在。故云一切法自在力也。此自
    在略有十种。如华严不思议品说。第三说名
    如来等者。依义立名也。上来别释三位竟。二
    是故下。通结无二。于中亦三门。一本末相摄
    门。二全体印定门。三简名定义门。初中言众
    生界者。若别唯结初门。通言具前三门。以佛
    菩萨是众生数故。众生不异法身者。会末归
    本故。法身不异众生者。摄本从末故。密严
    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
    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解云。此中法身
    是如来藏。如金也众生界是阿赖耶。如环也。
    于一金环开为二门。一金。二环。金有二义。一
    不变义不失斤两故。二随缘义。能成环相故。
    环亦二义。一即空义。以离金无体故。二现有
    义。以环相宛然故。此中金环不异。有其四义。
    一金上随缘义即是不变义。以金无二性故。
    谓若不堪作环。非真金故。若不随缘而住
    自体。不成环故。是故二义相须。唯一金也。二
    环上现有义即是空义。以环无二法故。谓若
    不现有。非是环故。若不即空。非是金故。是故
    空有相须。唯一环也。三以金上随缘义即是
    环上现有义。以金举体作环故。由是道理说
    法身不异众生界。四以环上空义即是金上
    不变义。以环尽金现故。依此道理说众生不
    异法身。二众生界即法身等者。明全体印定
    门。于中亦四句。一以金摄环。环无所遗。众
    生即法身。二以环摄金。金无不尽。法身即众
    生。三摄环所归之金。即是所归之环。以无
    二为二故。法身即众生。众生即法身。俱存而
    相即也。四以环所摄金。即是金所摄。随二而
    无二故。众生即法身。法身即众生。俱泯全是。
    更无即也。三此但名异等者。简名定义门。
    于中略作三门释。一能持门。二能依门。三纵
    夺门。初能持中。只得说法身即众生。不得说
    众生即法身。以法身有随缘作众生义。无有
    众生作法身义。以众生一向是所持虚假之
    法。法身唯是能持真实法故。二能依门中。
    唯得说众生即法身。不得说法身即众生。以
    众生妄法。依真无体。即是法身。法身不依
    众生。故不可说法身无体。即是众生。何以尔
    者。以可有无众生而有法身。无有无法身而
    有众生。以真妄别故。能所依异故。三纵夺
    门中。以法身随缘义。纵彼众生界。虽存其相。
    而潜替皆尽。是故众生相。则以法身为相也。
    二以法身不变义。夺彼众生界。令其相不存。
    直显真性。是故众生无差别体。以法身为体。
    是即以实夺虚。体相皆尽。由此道理。众生
    存不存。俱令尽也。法身隐不隐。俱是显也。
    是故唯一法身。挺然露现。名为众生。名为法
    身。更无余法。如眼目异名。而无别法。文意如
    此。释分位门竟。第七释无染门中亦三。谓征
    颂释。颂中。上半喻。下半法。上半在缠。下半
    无染。问。此中将欲明在缠无染。何故乃云。烦
    恼云若除。法身日明显。答。为在缠时即是众
    生而实无染。此难辨故。约显胜说。谓若在缠
    非性无染。后障尽时不应名本来无染。故云
    也。三释中二。先问意云。前门既云法身即众
    生。众生既是染。未审此法身为染为不染。若
    其不染。如何说言即众生界。若其是染。即失
    法身。后离染时何所显现。故云此复云何等
    也。二譬如下答。于中二。先喻。后合。答意云。
    以法身随缘义。故即众生界。又以随缘时即
    有不变义。故性常清净本来不染。是故举体
    即染。性恒清净。是此义也。又法身有二义。一
    约随缘义。举海浪喻。二约不变义。如云日喻。
    烦恼为客者。客亦二义。一无体依主义。二为
    客不无义。今此文中。约法身不变义。及烦恼
    中为客不无义。以此二义本不相到。故云本
    来清净也。又此为客不无义。即是法身随缘
    义故。是故烦恼即是法身。而不染法身。法身
    中不变义。即是烦恼无体义。是故法身即是
    烦恼。而恒常清净也。又常住不失是主义。不
    可久住。必当离去。即是客义。是故当知一切
    烦恼无有不可断义。若不尔者。即非客也。又
    由依主无体故。方是为客不无义。是故常覆
    真如而恒清净。释无染竟。第八释常恒门中
    亦三。谓征颂释。颂中。初一明不同无常法。故
    常也。后一颂。明与无常法为依。故常也。何故
    有此二义者。谓若同无常。即不堪依。故无无
    常也。若异无常。即非无常所依。故失于常也。
    是即不异无常。而不即无常者。方是真如常
    也。各初半举喻。后半法合。三释中二。先释
    初颂。二是故下。释后颂。前中先问意云。前分
    位中既云生死趣中生灭流转。此法身体。为
    常为无常。若其是常。是成生灭。若是无常。即
    失法身。二譬如下答。于中先举喻。后法合。
    答意。以法身是真常故。必不碍于生灭。以生
    灭虚妄故。必不损于法身。问。生灭是虚。不损
    于常性。法身既亦不碍生灭。法身亦应是虚
    常。答。若是情谓之虚常。必碍于无常。方得说
    常。今此是超情之真常。故不异于无常。方乃
    是真常。以常见所不到故。胜?经云。见诸行
    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常。见常见。非
    正见。又以生灭是能依必虚。故同所依。法身
    是所依必真。故遍能依。是故不齐也。既以虚
    生灭。不损真法身。是故如虚空。非劫火所烧
    也。华严经云。譬如世界。有成或有败。虚空无
    增减。无师智亦然。又宝性论云。如虚空遍至。
    体细尘不染。佛性遍众生。诸烦恼不染。如一
    切世间。依虚空生灭。依于无漏界。有诸根生
    灭。火不烧虚空。若烧无是处。如是老病死。不
    能烧佛性。乃至具说三灾等喻云。如是依邪
    念风灾。业烦恼水灾。老病死火灾。吹浸烧坏
    阴界入世间。而自性清净心虚空常住不坏。
    又彼论引陀罗尼自在王菩萨经言。诸善男
    子。烦恼本无体。真性本明净。一切烦恼羸
    薄。?称派崮怯写罅κ啤P榭兆孕郧寰恍母?br> 本。一切烦恼虚妄分别。自性清净心实不分
    别。乃至说虚空等四轮喻。如论应知。言法
    界亦尔者。举法合可知。二是故下。引胜?经
    释第二颂中二。先简妄非真。后显真非妄。前
    中二句。初言生死者但随俗说有者总显虚
    妄。谓就实谛道理。本无体法。是故但约随俗
    虚妄说有生死。而实此法本无所有。二世尊
    下。别显无义。谓但依如来藏。有虚妄根没说
    名死。虚妄根起说名生。而如来藏本不动转。
    如水上波有起有灭。而水湿性本无起尽。非
    以波水动静异故。别谓离水而别有波。亦不
    以离水无波故。别谓此水自体是波。当知此
    中道理亦尔。非如来藏下。显真非妄中。亦二
    句。初明体无妄法。谓与妄为依。举体成妄。而
    其自体本恒无妄。如金作器。而金性非器。准
    此思之。二世尊下。明体具胜德。言过有为
    相者。总显是无为故。寂静下。别显四德。彼经
    名常恒清净不变义。此中寂静。是彼清凉。
    以梵云陀罗。此名清凉。亦名寂静。此中不断。
    是彼恒义。宝性论中。释此四义作二门。一约
    离过门。二约实德门。离过者。彼论第四云。不
    生及不死。不病亦不老。以常恒清净。及不变
    等故。具引如前第一释果门处辨。二约实德
    者。彼论中引不增不减经说。舍利弗。如来
    法身常。以不异法故。以不尽故。以无分别法
    故。如来法身不变。以非灭法故。以非作法故。
    又释。亦得寂静是净德。常住是常德。不变是
    我德。不断是乐德。释常恒门竟。第九释相应
    门中亦三。征颂释。二颂中。初一约喻总显。上
    半喻。下半法。后一约染简定。上半明空如来
    藏。下半明不空如来藏。又佛性论颂云。由
    客尘故空。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空。与法界
    相随。三释中二。先问。后答。初问意云。既未
    至佛果。云何得知本有佛法。答意云。以佛
    果功德。与此真性相应不离故也。就答中
    二。先释初颂。二复次下。释后颂。前中亦二。
    先立理释。后引教证。前中亦二。先喻况。谓
    总为一灯。别具三义。一体。谓热触为性故。二
    相。谓等焰赤色故。三用。谓舒光照物故。然此
    三义。同时同处。和合无异。二诸佛法下。以法
    合。谓略显佛果三种功德。如宝性论颂云。通
    智及无垢。不离于真如。如灯明??色。无垢界
    相似释云。于如来法界中。依果相应三种。灯
    法相似。一者通。二者知漏尽智。三者漏尽。言
    通者有五通。光明相似。于相对法。以受用事
    能散灭彼与智相违所治?法。能治相似法
    故。偈言通故明故。知漏尽智者??相似法。以
    能烧业烦恼无有余残。能烧相似法故。偈言
    智故??故。漏尽者转身漏尽。色相似法。以常
    无垢清净光明具足相。无垢相似法故。偈言
    无垢故色故。乃至云。于无漏法界中。彼此迭
    共不相舍离。不差别法界平等毕竟。名相应
    义。解云。此中据智随事业用。治所知障。喻之
    以明。二智焚惑障。喻之以热。三净相触。喻之
    以色。此三佛果之德。与众生位中法身体冥和
    不二。故云相应也。二如是说。引教证成中。不
    增不减经证。于中三。初法。次喻。后合。就法
    中言诸佛法等者。总举诸佛功德法与法身
    不离不脱。此中恒沙性功德义。略作五门。一
    辨相。二定义。三相应。四业用。五摄果。初辨
    相中。既云恒沙。不可说尽。略举十种。如起信
    论云。真如体相。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
    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
    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
    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
    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
    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
    身。解云。上六句德中。第五句中四德为四。第
    六句中有二德。余四各一。故有十种。二定义
    者。问。此等功德。如来藏中为实有此。为不实
    耶。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谓若实有。应同有
    为。即乖理失。若非实有。应无恒沙。即违教
    失。释。即实有此功德。而不异真如。然有三
    说。一云。谓如来藏实无如此差别功德。但与
    佛果修生万德为依为性。从彼能依说有功
    德。若尔。在缠与染为依。何不说为过失性耶。
    以是离脱不证故。修德不尔。证此真如不离
    脱故。一云。如来藏实有如此恒沙法性德。
    以圣所说故。如来藏经云。我以佛眼。观众生
    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
    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乃至云如我无异。又
    如模中像等。乃至广说九喻。又华严性起云。
    佛子。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碍。智慧具足。在
    于众生身中。但愚痴众生。颠倒相覆。不知
    不见。不生信心。乃至广说。涅??经云。佛性者
    名为智慧。佛性论以真如为应得因。于中具
    一切佛法等。圣教处处皆说。但以冥同真如。
    不可分异。然其功德决定是有如八功德水。
    同一湿性。不可以功德八故。分一池水作八
    分。是故不同有为法。然其八功德水无不具
    足。是故实有。当知此中道理亦尔。一云。依
    起信论。皆依妄染翻对而说。故论以。问曰。
    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
    有如是种种功德。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
    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
    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复以何
    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此云何示。
    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
    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
    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即有不见之相。
    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
    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
    恼衰变即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
    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即有过恒沙等诸
    净功德相义示现。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
    者。即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
    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解
    云。以差别即无差别故。约真如体平等一味。
    以无差别即差别故翻对妄说恒沙功德。以
    体对无二故。即差别无差别。皆无障碍。又上
    三说。同一功德。以本性功德无不成果。成果
    功德。无非功德。莫不翻染。是故三说方为究
    竟。又初约至得果佛性。次约自性住佛性。后
    约引。出佛性。此三俱在应得因中。如佛性论
    说。可知。第三克分齐者。此诸功德。于真如三
    大中。当相大摄。起信论云。体大者。真如平等
    不增减故。相大者。具足无漏性功德故。用大
    者。能成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以此相大。要
    约妄染相违反对显发说。是故经说如模中
    像。但因模[土*幻]处像有?氏帧R蚰E啻ο裼?土*幻]
    现。是故差别之像皆内模现。当知此中道理
    亦尔。妄染如模。性德如像相违相显。此中通
    论真妄相依。各有四义。约妄中四义者。一依
    真无体义。二违真覆障义。三反自论他义。四
    顺成觉分义。真中亦四义。一随缘义。二不变
    义。三反显义。四熏内义。此真妄中各由初义
    故。随流作众生。各由第二义故。自性常清净。
    各由第三义故。具足性功德。各由第四义故。
    名为佛性作反缘因。又各由前三义故。名法
    身为众生界。由总具四义故。名法身为涅??
    界。此俱是对妄门。不说佛地。又在缠真如具
    此四义无障碍故。是故或有处说真如随熏若
    生若灭。就初义也。或有处说真如本性清净
    不生不灭。据第二义也。或有处说真如具足
    恒沙功德。就第三义说。或有处说真如是佛
    性为出世因。据第四义。是故诸说各当一理。
    互不相违。真如甚深。于兹验矣。今此所辨恒
    沙性德。据第三义说。问。若尔此功德云何得
    有。若在缠时。障故不现。不可为有。若出障
    时。无染可对。亦不可说有。答。正在缠时佛
    眼观见缠内真如。不同妄染翻说净德。问。既
    在缠有染有此净德。岂不同彼因中计果。答。
    既各对妄相翻。即是相由缘起。既就缘说有。
    不同彼计。是故此有。亦不有有也。问。真如
    与染俱。翻染有为说净功德。真如亦与净法
    俱。亦应翻净有为说染过失。答。不尔。以染
    法违真说有翻。故云若离若脱。净法顺真不
    说翻故云不离不脱。第四约相应者。谓此功
    德与法身体相应及自互相应。故云不离不
    脱也。此论略故。但说此二。起信论中有四。略
    无不脱。不增不减经具有五句。一不离。二不
    脱。三不断。四不异。五不思议。一谓一一功
    德。与法身及诸功德。冥和不二。故云不离。二
    谓若是相违之法强不相离。即互相形脱。今
    此不尔故云不脱。又释此诸功德各无齐限。
    不相舍脱。又释此功德性脱诸染。非今新脱。
    故云不脱。三此诸功德。一一各通穷三际。应
    无断尽。故云不断。又此亦是不可断法。故云
    也。四此功德法。各一即是一切。以无二体故。
    非如水乳。异法相和。故云不异。五虽无别异。
    而不碍恒沙。超过寻思。故云不思议。此别即
    无别。无别即别。故不可思也。第四业用者此
    恒沙功德法诸如来藏。在染位中内熏众生。
    令厌生死乐求涅??。此是真如四义中第四
    也。胜?经云。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
    乐求涅??。宝性论引此文释云。略说佛性清
    净正因。于不定聚众生能作二种业。一见世
    间种种诸苦。厌诸苦故。生心欲离心。二见涅
    ??乐。求希寂乐。故生求心。乃至广说。起信论
    云。真如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
    法。备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
    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
    ??。自信己身有真如法。故发心修行。次复
    有问答释疑。广如彼说。又涅??经云。一阐提
    人。虽断善根。以佛性力故。令未来善根还生。
    如是等文。诚证非一。第五摄果者。恒沙功德。
    就隐时如来藏说。总是因位。名性功德。若就
    显时。总是果位。名为法身。由在因时形染说
    故。至果位时。名为解脱德。由约本觉等说故。
    至佛果位时。得有般若德。由约能持修生果
    说。故至佛果。得有法身德。以此三德略摄佛
    果。是故凡位应得因中皆已具有。故名佛法
    也。恒沙性德。略述如是。余如别说二喻说中。
    有二喻。一灯明破?。喻智德也。二宝珠德
    除贫。喻福德也。又通释。二喻齐举。各有三
    义。一光。二色。三形。体同灯热也。不相离故。
    互不相脱故。三舍利弗下。法合中。先总释。谓
    依梵本云。法身不离诸佛法。不脱智功德。此
    有二义。一明恒沙佛法。与法身不相离故。
    二明法身但脱诸障。不脱智德。又释。以此功
    德等。离所取相。非离法身。故云不离。二脱能
    取执。非脱于法身。故云不脱。余同前释。次言
    所谓下。别显恒沙净德大智慧光明义等。以
    对恒沙染法。况恒沙功德也。释初颂竟。二复
    次下。引胜?经释第二颂二。先标二藏空智
    者。境智合标也。二何等下释中。先释空藏
    有三义。一谓如来藏与妄染俱。不为所染。
    故云名为空。以真妄不相到故。如迷木杌。
    谓以为鬼。即依木之鬼。不到如木。以见鬼者
    不见木故。鬼依之木。不至于鬼。以见木者不
    见鬼故。若离者。显鬼木体相全离。而恒不相
    到。若脱者。以鬼是虚妄不同木故。鬼脱于木。
    以木实真不同鬼故。木脱于鬼。此之离脱。本
    性法尔。依是道理。胜?经云。烦恼不触心。心
    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当有染心。是故要
    对妄法。方有空义。起信论云。若离妄心。实无
    可空。二以如来藏随妄染时。隐自实体。故名
    为空。此是自体空也。三以如来藏随缘义。成
    诸烦恼。烦恼即是如来藏中空义。是故起信
    论云。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
    坏。无行经云。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等。
    又入法界体性经云。佛言。文殊师利。汝云
    何为初行男子女人说法。文殊师利言。世尊。
    我于诸善男子善女人。所教发我见。即是为
    其说法。世尊。我不灭贪欲诸患而为说法。
    所以者何。此等诸法本性无生无灭故。世尊。
    若能灭实际。即能灭我见所生际。乃至广说。
    此等圣法教。同明烦恼依真即空。故同真
    如也。二不空藏中亦有三义。一有自体故。不
    同妄法无体。二具恒沙功德故。不同恒沙过
    患。起信论云。不空者。以有自体。具无漏功
    德故。三体相二大冥和不二故。不同妄法自
    性差别。起信论云。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
    界。唯证相应故。不离等如前释。可知。释相应
    门竟。第十释不作义利中有四。初征起。二立
    颂。三解释。四摄颂。就立颂中。初二句法说。
    明在缠阙用。后四句喻说。显实有未现。就释
    中二。先问。后答。问意云。既众生位中法身即
    与佛果功德相应。何故不起。佛果业用。既无
    起用。如何得知有彼佛法。二应知下答。谓如
    莲未开。非是无莲等。文中有九。前八具障。后
    一阙因。是故此虽未起业用。是有决定。又此
    九所喻法身。有其二门。一通九喻示法身德。
    二别分九喻。各喻法身一德。一莲华未开喻。
    喻法身正行德。为诸邪恶见覆故不现。谓五
    见乖理。俱名恶见。二真金堕粪喻。喻法身真
    德。为邪觉观不正思惟之所污故。三?罗蚀
    月喻。喻法身大我德。为虚妄我慢所隐藏故。
    四池水混浊喻。喻法身大定德。为贪欲混浊。
    定水不清故。五泥污金山喻。喻法身大悲德。
    为?恚众生所违害故。六云蔽虚空喻。喻法
    身空慧德。为愚痴云所蔽障故。七日未出现
    喻。喻法身本觉德。为根本无明习气覆故。八
    世界未成喻。喻法身种姓德。在六处空聚未
    生芽故。宝性论云。真如性如六根聚。经中说
    如是六根。从无始世来。毕竟究竟诸法体故。
    无上依经亦有此文。并以真如为体。若瑜伽
    六处殊胜等。约有为性说。不同此教。九空云
    无雨喻。喻法身阙德义。以阙了因。故云相违
    缘现前。谓不得正顺修行之因。但有无明等
    诸烦恼。故云也。又释。此亦总结诸惑覆障也。
    由前九种因缘故。虽实有彼相应佛法。而不
    得起用。二重颂者。令义明了故。易记持故。初
    三句。明法身在缠。不得起用。有喻有法。略举
    初二喻。余皆等之下一句。明反此出缠。便起
    大用。释不作义利门竟。第十一释作义利中亦
    三征颂释。颂中有六偈。分二。初三颂半。明
    出障故能益生。后二颂半。明具德故能益生。
    就前中初二颂。先明出障。后一颂半。正明益
    生。就前中亦二。初一颂半明喻说。说出障。牒
    前在缠诸喻。皆明出也。初定水澄清喻。二大
    行华开喻。三坚慈出秽喻。四空慧除障喻。五
    我得具德喻。下半法说。合前五种功德。故云。
    离欲解脱时。功德亦如是也。就益生中。初一
    颂举喻显用。上半明智舒光照世益。二福地
    生物善苗益。三德海出其圣宝益。此后二喻。
    前文所无也。下半以法合前三益。谓令众生
    从诸有处得解脱时。亦由三事。一智破障。
    二善根增。三证圣果。上来出障益生竟。二了
    知下。明具德故益生中亦二。先两颂明具德。
    后半颂明益生。前中明具三德。一悲智相导
    德。二心云遍空德。三定持住法德。初中了
    知诸有性者。明大智明了。知三有空寂而不
    染也。言而起大悲者。明大悲不舍众生故。还
    入诸有中以摄他也。言若尽不尽皆无所著
    者。以智了空。故不着不尽也。起悲摄他。故
    不着尽也。以约境既无二故。唯一无碍境。
    约行悲智无二故。唯一无住行。维摩经中尽
    无尽法门。会释可知。云佛心下二句。明心云
    遍空德。以于诸有若尽若不尽既皆不着。何
    处住耶。谓住实际空处。以无障碍故。明佛
    为生说法之心。犹如大云。此应住于诸有之
    处。然于诸有彻无实际。是故现身在三有中。
    即是安住于实际处。如置草等于波上。即着
    于水中。初不离水。常现波上。佛亦如是。下
    起涅??。现身生死。八相化用。亦是法身也。
    常住法身。恒起作用。佛无分二。思之可见。
    三定持住法德。由无量三昧门得法相应故。
    由无量陀罗尼持法不失故。是故方乃为诸
    众生注大法雨。前门中如云无雨者。未出障
    故。世间云雨有四义。一起云。二遍空。三含
    水。四注雨。今尔。佛亦具斯四义。如次四句可
    知。下半明益生。但世间雨下。有二种益。一灭
    炎热。二生长苗稼。法雨亦二。灭惑生德。今但
    约生德。故云一切诸善苗等。未有者令生。
    已生者令长。皆用法雨。是故成于大义利益。
    三释中文有三。一总反前。谓前门在缠。故无
    利用。今此出障。故有大益。二应知下。明具
    智断胜德。于中二。先断德究竟。障无不尽故。
    释前出障。后成就等。明智德圆满。德无不熟
    故。释后具德。三证斯下。以法成益释前二位
    益生。于中二。先成自益。后成他益。前中二
    句。初证法成人益。亦成大菩提益。故云证斯
    乃至等觉。二于常下。受用法乐益。亦是得大
    涅??益。于涅??界中。具四胜德。一常住者。凝
    然不变故。二寂静者。二障习尽故。三清凉者。
    远离热恼苦报尽故。曰不思议涅??界者。总
    结具有无边功德圆寂究竟也。言恒受安乐
    者。领纳如此究竟之乐。尽未来际永无断绝。
    故云恒受等也。又释前四句。显常我及净。
    此中显示四德圆满为究竟果也。又释。常是
    法身。寂是解脱。清凉般若。结三德为涅??。
    云不思议等。二为一切下。明成他利。谓现
    身说法等。令众生归向故也。释作义利门竟。
    第十二释一性门中亦三。谓征颂释。颂中二
    颂分三。初一颂。标异义一性门。次上半。标
    境智一味门。三下半。标因果一乘门。初中言
    此者。此前门中所成佛果也。宝性论云。于无
    漏法界中。依如来藏有四种义。此论下释中
    引颂云。众生界清净。应知即法身故。又宝性
    论中。引不增不减经释此义云。舍利弗言。
    如来藏者。即是法身。故彼论中释此四义。一
    约与恒沙功德法为依止不相离义。名为法
    身。二约得了因引出义。名为如来。三约法体
    离虚妄义。名第一义谛。四约障尽德圆义。名
    为涅??。然此四义无别异性。故云即是也。彼
    论颂云。法身及如来。圣谛与涅??。功德不相
    离如光不离日。广释如彼。二言涅??不异佛
    等者。标境智一味门。于中初句法说。下句喻
    说。前中明此四义。与佛同体。谓四义是所证
    法。佛是能证智。以境智冥和。无别二性。故云
    不异。又以此智。亦以如来藏为性。无别法故。
    是故不异。又宝性论云。觉一切种智。离一切
    习气。佛及涅??体。不离第一义。彼自释云。此
    四种名。于如来法身无漏界中。一味一义。不
    相舍离。不离一法门。不离一法体。此以何义。
    所证一切法觉一切智。及离一切智障烦恼障
    习障。此二种法。于无漏法界中。不异不差别。
    不断不相离。乃至广说。二喻况中。言犹如冷
    即水者。此有三义。一通喻前后三门。皆同一
    性。如冷即水。二别喻此门。明所证涅??。与能
    证智。非如水乳。二体相合。故云不异。以同一
    性。如冷即水。故云不异。此冷喻涅??。以离生
    死诸热恼故。水喻佛智。澄清现照故。又水喻
    涅??。本性润滑故。冷喻佛智。凉惑热恼故。宝
    性论中。如光不离日者。同此义也。三下二句。
    标因果一乘门者。此佛果功德。与众生如来
    藏。不相离故。是故众生无不皆得佛涅??。以
    在因在果。无异法故。故无三乘别异涅??。三
    释中亦三。先释异义一性门。二释境智一味门。
    三释因果一乘门。初中二。先释法身涅??。无
    二义。后具释四义无差别性。前中先牒执总
    非。谓小乘说戒功德法以为法身。要灭此等。
    乃尔方得无余涅??。今即不尔。故言如来法
    身等。二如彼下。引颂释成。言众生界者。是如
    来藏也。清净者。明出缠也。即法身者。与功德
    法为依止。具性德故也。即涅??者。明自性清
    净故障本性灭故。以非障净。无以显德。故云
    即也。言即如来者。显得了因至果德故。名为
    来也。二复次如有下。引胜?经释四义无差别
    性。于中释四事无别。即为四句。一佛果即涅
    ??。二涅??即法身。三法身即如来。四如来即
    圣谛。初中言即阿耨菩提名涅??界者。明第
    一佛果即涅??也。谓菩提云觉。是大智也。涅
    ??名圆寂。即正理也。亦菩提即涅??者。诸
    说不同。一云。以智证理。同无分别。故名为
    即。非彼智法。同理凝然。一云。菩提有二种。一
    修起菩提。谓始觉之智。二本有菩提。谓本觉
    智也。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今就本觉。
    故云即涅??。非谓始觉亦即涅??。一云。即此
    始觉之智。体从缘成。必无自性。无性之理即
    是涅??。若不尔者。岂此智证一切诸法悉皆
    平等。而独自在不等耶。定是故内自平等。
    为大涅??。外不失照。名菩提智。宝性论中。如
    光不离日。是此义也。一云。以此是性净涅??。
    一切法中悉具有故。故说菩提即亦涅??。一
    云。既此智用本从如来藏缘起。是故至果时
    无明障尽。即今此智冥同本性故。起信论云。
    始觉即同本觉。是此义。又梁摄论云。无不从
    此法身流。无不还证此法身。斯之谓也。五释
    之中。今此论宗。当设三释。言即此涅??界名
    如来法身者。明第二涅??即法身也。此真理
    至佛果时。具足恒沙修生本有诸功德法为依
    止故。名为法身也。言世尊如来等者。明第三
    法身即如来义。谓此真性至果中。与智不二。
    故方名如来故。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
    正觉名来。正觉第一义谛。故名如来。言复次
    下。释第四如来即圣谛义。于中二。初标义。
    二引释。初中言此亦不异苦灭谛者。明此出
    缠法身。不异在缠苦法性灭平等真理。谓以
    心性无二故。二是故下引释中。还引胜?经
    释。初非以苦坏名苦灭者。简非也。简彼事
    灭。非此性灭故。谓小乘中。灰身灭智。破坏
    苦尽。方名灭谛。今即不尔。故云非以等也。
    二言苦灭谛者。下显是也。谓明苦等本性自
    灭。非今断离。于中有二。初明苦灭显真。二明
    离染显净。亦是初翻苦谛。以显真如体大之
    义。后反集谛。以显真如相大之义。前中十一
    句。初六句翻苦。后五句显真。前中谓何以此
    苦不待除境自灭者。释有六因。一以此苦法。
    从无始本际来。既从缘起。以彼诸缘各无作
    故。今此苦法本来性灭。故云无作也。二既能
    生之缘本无作故。今所生苦法性自无起。故
    生俱不可得故。云无起也。三从自他苦及彼
    无自。求苦法生俱不可得。故云无生。四既本
    不生。无法可灭。故云无灭。五不待尽。故云无
    尽。六体非可断。故云离尽。二常恒下。五句显
    真。一以本际不生。故云常。二以后际不灭。故
    云恒。三中间无改异。故云不变。四遍穷三际。
    故云无有断绝亦是无住相故也。五处染常
    净。故云自性清净。二远离下。明离染显净中。
    先远离一切烦恼藏者。明性自离染。即空如
    来藏也。二具足等明显净。即不空如来藏也。
    是故下结不空之法。谓揽此法以为佛身。故
    云法身。上来释四义一性竟。言世尊即此如
    来法身下。释第二境智一味门。于中二。先法
    说。后喻说。前中三。初明所证法深。二明能证
    智妙。三结境智无二。前中谓即此法身在缠
    之时。含摄恒沙诸功德法。名如来藏。又此等
    功德。隐在烦恼诸缠之内。故亦名如来藏。此
    即在染而具德故名深也。言世尊如来藏智
    下。明证智玄妙。有三句。一标宗。谓知彼在缠
    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此如来智有其二种。
    一与在缠如来藏合。隐其实德。故云空智。二
    约与出缠身合。故名不空智。今就前义。故云
    空智。又释。是如来藏中本觉之智。隐故名空。
    出缠之时。显故不空。因果虽殊。法体无二。是
    故在缠亦名如来智。三世尊下。据异显妙。谓
    先二乘浅智所不能知。于见道中本所不见。
    于修道中本所不证。又释。创照名见。终契为
    证。此通诸位。胜?本中云。一切阿罗汉辟支
    佛大力菩萨。本所不见。本所不得。解云。大
    力菩萨。虽是地上。然证未极。故非彼境。二唯
    佛世尊下。明唯佛妙智所能证合。于中先永
    坏等。明断德究竟。后具修下。明智德圆满。由
    此智断满足位中。方能证得冥合无二。是故
    下。第三结境智无别。故云与佛涅??无有差
    别也。由此无别。即境智俱泯。楞伽颂云。一
    切无涅??。无有涅??佛。无有佛涅??。远离觉
    所觉。此之谓也。二喻释同前可知。第三复次
    应知下。释因果一乘门。此中有一乘章。如别
    说。文中三。初明因一果无异。破彼小乘异大
    果。二明果一因无异。破彼小乘异大因。三引教
    证成。双显无二。初中言唯有一乘道者。总标
    因果一道解脱。涅??经云。一切众生皆归一
    道。一道者即大乘也。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分
    之为三。华严云。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
    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二若不尔下。释无差
    别。于中二句。先反释。后顺释。前中言若不尔
    者。反责也。谓若守于权教。不信一乘者。应离
    如来大涅??外。别有二乘余涅??耶。既此实
    教宗中。异佛涅??。更无余灭。故知唯有一乘
    法也。胜?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
    尽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事不究竟
    故。当有所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
    去涅??界远。何以故。唯有如来应正等觉。得
    般涅??。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不成
    就一切功德。言得涅??者。是佛方便。唯有如
    来得般涅??。乃至广说。准此经论。二乘之人
    总无涅??。广引教理。如别记说。二同一法界下。
    归顺释。谓同一如来藏法界也。岂有胜劣涅
    ??耶者。谓若有二种涅??。应有二种法界。既
    无此事。唯一法界。故知无有二涅??也。二亦
    不可下。明果一因无异。破小乘因。于中亦二。
    先牒计总非。二以理正破。前中谓彼既得无
    异涅??。而犹执有三乘因别。揽彼别因而成
    一果。谓下中上者。是三乘因也。胜劣者。独觉
    声闻。一胜一劣。二乘望大。亦一胜一劣。三因
    不同。故云诸因。以此三因同得一佛涅??。此
    不应理。故云不可言等也。问。若三乘人因果
    各别。有不成佛。是权乖实。可须破迷。若三乘
    人修因虽异。得成佛果。此有何失。而今破
    之。以处处大乘教经。说二乘之人亦当成佛
    故。答。今此论意。亦不许有二乘别因。然有多
    义。一前约破无学人。不令住彼果。今破有学
    人。不令修彼因。以迂回故。二不可以二乘自
    宗中小行之因。得成无上佛果。故云不可言
    等也。三明彼二乘亦无别因。所修小行亦是
    菩萨道故。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
    习当得作佛。是故总无二乘自因。故云无胜
    劣因而得一果。四明彼二乘异因。皆是大乘
    之法。是故不许有别异因。胜?经云。摩诃衍
    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世
    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乃至广说。前同一
    法界。不许有异果。今即同一大乘。不许有异
    因。是故方为纯一乘也。文意如此。二以现见
    下。以正理破。谓现见世间因若差别。果必非
    一。无有谷麦等多种。同生一芽。此即以果破
    因。既许果一。何得执有多类因耶。是故就实
    究竟。唯一因一果。余并方便也。三是故经言
    下。引经证成。显前无二。于中二。初证无异因。
    二是故下。证一味果。前中三句。初言世尊实
    无等者。总遮无取。谓遮小乘及大乘权教。有
    胜劣差别因法。终证涅??之理。若有实证得
    彼涅??者。实无胜劣差别因法。二世尊平等
    下。显实真证。言平等诸法者。显因无差别也。
    言证于涅??者。由无差别因。方乃证得涅??。
    又释。上句所证。平等法也。证涅??者。能证契
    合也。三世尊平等智下。释成证相言平等智
    者。显能证智平等。离能见也。平等解脱者。
    明所得理平等。离所见相也。平等解脱知见
    证得涅??者。明理智双融。妙绝能所。方为究
    竟证实涅??。二是故下。证成一味果中。有二
    句。先总一味者。显境智无二故。二所谓下。释
    出体状。是何等味。谓平等味者。同一真性故。
    解脱味者。同离二障故。又释平等味者。无间
    道中离能所取故。解脱味者。解脱道证累外
    法界故。此是略论。无结说回向等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