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五 >
  •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上

    将欲造文。略以三门分别。第一明造论意。第
    二释题目。第三随文解释。第一明造论意者。
    寻夫三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环不息。轮回无
    替者。莫不以断常空有纷纠于怀。所以菩萨
    降生垂范利物。为除空有两执故。开空有二
    门。前明百法有体。为遣执空。后明人法二空。
    为除有见。所以有体。世谛非无。所以言空。真
    谛何有。随病说药。病息药亡。执药成病。悟病
    成药。非空非有。即有即空。既绝百非。又亡四
    句。然因诠显旨故假论以明。既不说而说。亦
    听无所听。论之兴也其在兹乎。此即第一明
    造论意。第二释题目。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
    事分中略录名数者。大是遮小得名。乘以运
    载为义。此言大乘。遮诠立号。非是直诠。言遮
    诠者。简小乘故名曰遮诠。十十名百。广如后
    释。持自性故名之为法。明者是慧与明为门
    故曰明门。问答往还称之为论。言本事分中
    者。即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也。本事分中文
    繁浩博。此论文略故言略录。非义略也。目召
    诸法。称之曰名。一十百千名之为数。故言大
    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此即第
    二释其题目。第三随文解释者。就此文中。义
    别不同分为三段。第一引经标宗。第二寻经
    起问。第三依问为通
    论云。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者 解云。此初
    第一引经标宗。明法无我。如佛世尊。诸经
    皆说一切法中都无有我。故今举教标以为

    论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者 解云。自
    下第二依经起问。既引圣言。诸法无我未知。
    何者是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论云。一切法等者 解云。自下第三依问为
    通。就答文中有二。初答前问。第二言无我者
    以下答后问。此言一切法者。略有五种。等者。
    此答初问。就初答中有三。第一牒前问举数
    列名。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第三别释五
    法。就初有二。一举数。二列名。此即第一牒章
    举数
    论云。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
    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者 此即第二列
    五法名
    论云。一切最胜故者 解云。自下第二废立
    五法前后次第。问何故第一明其心法。一切
    法中心法最胜。是故经言。心净故众生净。
    心染故众生染。由此心故。或着生死。或证涅
    ??。以胜用强。是故第一明其心法
    论云。与此相应故者 解云。何故第二明其
    心所有法。谓此心法常与心王同依同缘及
    与同时。若约小乘。更有同行。今依大乘。心法
    与王不同其行。所以者何。由心法等与王行
    相各各不同。如缘青色。心王自变心法自变。
    是故不同。此之心法与其心王各缘诸境。一
    时相应。心起即起。心无即无。如王左右不离
    于王。心数相应亦复如是
    论云。二所现影故者 解云。何故第三明其
    色法。谓此色法不能别起。依心及所数之所
    变生。是彼二法所现影故。是故第三明其色

    论云。三位差别故者 解云。何故第四明心
    不相应。谓不相应无别有体。总是假立。于前
    色心及心所有法三法之上分位差别。假施
    设有。是故第四明心不相应
    论云。四所显示故等 解云。何故第五明其
    无为。无为之法相难了知。若不约法以明。何
    能显示。故能依色心心所有法不相应行四
    法之上显示无为。是故第五明无为法
    论云第一心法者 解云。自下第三别解五
    法。于中有五。第一解心法。第二解心所有法。
    第三解色法。第四解心不相应行法。第五解
    无为法。就第一解心法中有三。一牒章。二举
    数。三列名。此即第一牒章
    论云。略有八种者 举数
    论云。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
    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者 解云。自下
    第三列名。眼识眼根识能了别。谓此之识依
    于眼根了别色尘。识从所依名为眼识。如眼
    识既然。耳鼻舌身及与意识随义应知。七末
    那者。末那梵音。此翻为意。意以思量为义。此
    即随义立名。八阿赖耶识者。阿赖耶识西国
    梵音。此翻为藏亦名为宅。宅即摄持诸法。藏
    即贮积无遗。藏宅之名此皆从义立名。上来
    第一略释其名。今复略以五门料简八识。第
    一缘境分别。第二四缘分别。第三四界分别。
    第四重数分别。第五三性分别。第一缘境分
    别者。就缘境中有二。初约因位辨。次约果位
    辨。初因位辨者。眼等五识所缘境界西方诸
    师有其两释。第一释云。眼等五识唯缘实尘
    不缘于假。所以者何。眼等五识缘证量尘。不
    待名言不待此余根境。由长短等诸余假色。
    要待名言及待此余根境。是故不缘长等假
    色问曰。五尘之中何者是实何者是假。解云。
    色尘之中。青黄赤白四种是实。余并是假。声
    尘之中。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
    执受不执受大种声此三是实。余并是假。香
    尘之中。好香恶香平等香。此三是实。余并是
    假。味尘之中。苦酢甘辛咸淡。此六是实。余并
    悉假有。触尘之中。地水火风四种是实。余并
    是假有。问曰。眼等五识既不缘假。何故诸论
    色尘之中说有长等假色。乃至触尘之中说有
    滑等假触。解云。所以色尘之中说有假色。乃
    至触尘之中说有假触者。此文但据摄假从
    实。是故合说。据实不缘。问曰。若不缘者。犹
    如阴夜远望树林。唯见长等不见青黄。云何
    眼识不缘其假。解云。此亦得缘青黄实色。阴
    夜远望青黄赤白虽非分明。了了至触而见。
    然亦得缘。是故唯缘青等实色不缘于假。问
    曰。长等假色眼识不缘。此诸假色何色中摄。
    答曰。当知此诸假色法处之中遍计所起色
    摄。问曰。忿等诸惑是贪上假则皆法处中摄。
    何故长等假色是青等上假非色处中收。解
    云。忿贪俱意缘。是故法处摄。长等非眼见故
    非色处收。如色尘中作此分别。乃至触尘分别
    随义应知。又一释云。眼等五识假实并缘。若
    缘于假必缘其实。缘实之时不缘于假。所以
    者何。假依实有。缘假之时其必缘实。实不依
    假。缘实之时不缘于假。此家所说诸假法等
    非法处中遍计性摄。如长等假色即色处中
    收。乃至触尘之中滑等假触处中摄。第六意
    识缘一切法。如其所应随义应知。第七末那
    缘境。西方诸德亦有两释。一释云。末那缘阿
    赖耶识见分为我。缘阿赖耶识相分为其我
    所。问曰。何一心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复执
    阿赖耶识相分为其我所。解云。且如眼识。一
    时尚缘青等种种诸色。一心所缘我我所此亦
    何过。问曰。诸论并云。末那执阿赖耶识为我
    我所。不言执其相分。何故今者乃言执其相
    分以为我所。解云。当知此相不离于见。所以
    诸论并言缘阿赖耶识为我我所。此亦无过。
    又一释云。末那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问曰。
    执阿赖耶识为我。云何复执为其我所。解云。
    谓此末那先执阿赖耶识为我。后复执此所
    计之我。是我家所有。故名我所。问曰。若执
    阿赖耶识相分为我所者。此有何过。解云。诸
    论中但言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不言执其相
    分是其我所。末那直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
    何能复更外执相分以为我所。于义不可。是
    故不缘。第八阿赖耶识缘于种子五根五尘。
    问曰。何故不缘六七等识。解云。阿赖耶识缘
    任运境。六七等识非任运境。是故不缘。问曰。
    何故第六识得缘诸识。解云。第六识分别用
    强。是故得缘。第八识无此分别。是故不缘。此
    即第一约因位辨也。第二约果位辨者。若至
    果位眼等诸识皆缘诸法。第二四缘分别者。
    阿赖耶识当体自望。若约?言但有三缘。约
    细言之具四缘。约?言之具三缘者。种子望现
    行得作因缘。前心灭后心生。得作等无间缘。
    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阿赖耶识前后不
    相缘故无所缘缘。若约细言之亦有所缘缘。
    谓一心起时有其四分。所谓相分。见分。自证
    分。证自证分。此四分中有前后相缘故得有
    所缘缘。阿赖耶识望末那得有二缘。阿赖耶
    识生现行末那故得有因缘。不相障碍故得有
    增上缘。不由阿赖耶识灭故末那得生无
    等无间缘。阿赖耶识不能缘末那故无所缘
    缘。阿赖耶识望第六识得有二缘。阿赖耶识
    生现行六识故得有因缘。不相障碍故得有
    增上缘。不由阿赖耶识灭故第六识得生
    无等无间缘。阿赖耶识不能缘六识为境故
    无所缘缘。阿赖耶识望五识有二缘。阿赖耶
    识生现行五识故得有因缘。不相障碍故有
    增上缘。不由阿赖耶识灭故五识得生无
    等无间缘。阿赖耶识不能缘五识故无所缘
    缘。第七末那当体自望。若约?言之有二缘。
    若约细言之有三缘。约?言之有二缘者。前
    念与后念为次第缘。不相障碍有增上缘。
    约细言之有三缘。二缘者如前。更加所缘缘。
    谓一心中有其四分。前后相缘故有所缘缘。
    此之四分如前已说。不烦重列。末那望阿
    赖耶识得有三缘。谓末那熏阿赖耶识故得
    有因缘。末那缘阿赖耶识得有所缘缘。不相
    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由末那灭故阿赖耶
    识生故无等无间缘。末那望第六识得有一
    缘。谓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由末那灭
    故第六识生故无等无间缘。末那不熏第六
    识故无因缘。末那不能缘六识为境故无所
    缘缘。末那望五识得有一缘。谓不相障碍故
    有增上缘。末那不熏五识故无因缘。不由末
    那灭五识生故无等无间缘。末那不能缘五
    识为境故无所缘缘。第六意识当体自望得
    有三缘。谓前后相缘故有所缘缘。前心有开
    辟义故有等无间缘。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
    从阿赖耶识种子生故无因缘。第六识望阿
    赖耶识得有三缘。熏阿赖耶识故有因缘。缘
    阿赖耶识为境故得有所缘缘。不相障碍故
    得有增上缘。不由第六识灭故阿赖耶识生
    故无等无间缘。第六识望末那有二缘。谓缘
    末那为境故得有所缘缘。不相障碍故得有
    增上缘。不熏末那故无因缘。不由第六识灭
    故末那生故无等无间缘。第六识望五识得
    有三缘。谓缘五识为境故得有所缘缘。由有
    开辟义故有等无间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
    上缘。不能熏五识故无因缘。五识当体自望。
    若约?言之有一缘。若约细言之有二缘。约
    ?言之有一缘者。谓五识前后不相障碍故
    有增上缘。五识从阿赖耶识种子生故无因
    缘。五识后必起意识。以间断故自类相望无
    等无间缘。五识前后不相缘故无所缘缘。约
    细言之有二缘者。亦得有所缘缘。谓五识起
    时有四分。前后相缘故得有所缘缘。五识望
    阿赖耶识得有二缘。谓五识熏阿赖耶识故
    有因缘。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不由五识灭
    故阿赖耶识生故无等无间缘。五识不能缘
    阿赖耶识为境故无所缘缘。五识望末那得
    有一缘。谓不障碍故有增上缘。五识不熏末
    那故无因缘。不由五识灭故末那生故无等
    无间缘。五识不能缘末那为境故无所缘缘。
    五识望第六识有二缘。谓五识望第六识有
    开辟义故有等无间缘。生时不相障碍故
    有增上缘。不熏第六识故无因缘。不能缘第
    六识为境故无所缘缘。第三四界分别者。四
    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及无漏界。问曰。八
    识几通四界。几通三界。几通二界。几唯一界。
    答曰。三通四界。三谓意识末那阿赖耶识。三
    通三界。三谓眼识耳识身识。三界谓欲界色
    界及无漏界。二识通二界。二识谓鼻识舌识。
    二界谓欲界及无漏界。此八识中当知无有
    唯一界者。第四重数分别者。眼等五识及与
    末那有其三重。谓种子为一重。现行为第二
    重。第六意识缘为第三重。第六意识有三重。
    种子为一重。现行为第二重。前后相缘为第
    三重。阿赖耶识有四重。谓种子为一重。现行
    为第二重。第六意识缘为第三重。末那缘为
    第四重。第五三性分别者。三性谓善不善无
    记。眼等六识通于三性。第七末那通于二性。
    谓善性无记性。若在因位是无记性。若在果
    位及入观时当知是善性。第八阿赖耶识亦
    通二性。谓异熟无记及与善性。若在因位是
    异熟无记。若在果位即是其善。上来略料简
    八识讫
    论云。第二心所有法略为六种者 自下第二
    明心所有法。就中有三。第一总牒开章。第二
    列名举数。第三别牒具陈。此即第一总牒开
    章。言心所有法者。谓彼心王是其能有。此等
    诸法数心之所有。故名心所有法。言略有六
    种者。举心所有法结六位数名
    论云。遍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
    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者 此即第二列名
    举数
    论云。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者
     此下第三别牒具陈。就中有六。第一解遍
    行五。第二解别境五。第三解善十一。第四解
    烦恼六。第五解随烦恼二十。第六解不定四。
    此即第一解遍行五。言遍行者。于一切时恒
    相续起。遍八识有名曰遍行。一作意等者。作
    动于心令心数数外缘诸境名为作意。既作
    意已令其心王触于前境。名之为触。领纳外
    尘觉苦知乐。如是取境名之为受。谓于境界
    取其像貌方圆等相故名为想。令心造作善
    恶无记。如是等业称之为思。即第一解遍
    行讫
    论云。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
    慧者 此即第二解别境五。言别境者。别缘
    诸境名为别境。何者名别。且如其欲。希望前
    境名之为欲。不希望境即无有欲。希望之欲
    与不希望二种有异。名之为别。乃至第五慧
    数简择诸法。名之为慧。不简择法不名为慧。
    简择之慧与不简择二种有异。名之为别。言
    一欲者。于自乐境希望愿求。或善或恶名之
    为欲。于所缘境心生决定是事必尔名为胜
    解。过去曾缘所习境界明记不忘。名之为
    念。于一境界令心不散专住不离名三摩地。
    三摩地名翻为等持。此即定之异名。持其心
    王及与数法等至于境名为等持。简择是非
    分别善恶得决定义。名之为慧。上来第二解
    别境讫
    论云。善有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
    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舍十一
    不害者 此即第三解善十一。言善者。不造
    众恶名之为善。信有三宝四谛心不生谤。名
    之为信。心勇不退精勤策励求诸善法名为
    精进。造诸过恶自羞名惭。造诸过恶羞他名
    愧。又解云。造诸过恶羞天名惭。造诸过恶羞
    人名愧。于世荣利财色等法心不耽著名曰
    无贪。于诸有情心无损害慈愍在怀名曰无
    嗔。于诸善法心无迷惑如实了知名曰无痴。
    身心调畅远离?重适悦安乐名为轻安。耽
    着五欲名为放逸。远离彼尘名不放逸。离沈
    离掉处于中庸其心平等名之为舍。损恼有
    情称之为害。哀愍生故名为不害。上来第三
    解善十一讫
    论云。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
    不正见者 此即第四解烦恼六。言烦恼者。
    恼乱身心名为烦恼。言贪者。于诸有情及资
    具等爱乐耽着。名之为贪。于诸有情起诸损
    害心不安隐。称之为嗔。众财色等而起贡高
    计己胜他。名之为慢。了其真实名之为明。不
    了真实号曰无明。于诸谛中心怀犹豫如立
    衢路。名之曰疑。称境而知名为正见。此见邪
    僻名不正见。上来第四解烦恼六讫
    论云。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
    六谄七?x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
    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干蚴??br> 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心乱者 此
    即第五解随烦恼二十。言随烦恼者。恼乱身
    心烦劳行者名为烦恼。忿等诸惑随贪等起
    名随烦恼。又解云。谓此忿等随顺于心不念
    解脱名随烦恼。言忿等者。于违愤发名之为
    忿。忿后结怨名之为恨。心恨暴怒称之为恼。
    隐实过恶目之为覆。谗诈惑乱称之曰诳。?x
    现恭顺名之为谄。恃荣自举悦豫名?x。无悲
    无愍损恼称害。妒胜忧戚名之为嫉。蕴财贪
    著名之为悭。过不自耻名曰无惭。恶不羞他
    名曰无愧。违正不欲心不清净名为不信。耽
    乐退善名为懈怠。于恶不防名为放逸。滞境
    无堪名曰?干颉P牟患啪苍堤坝?让???br> 举。谓于所说若法若义无所堪能名为失念。
    正了诸法名为正知。邪了不达名不正知。驰
    散外缘其心散乱流转不息名为心乱。上来
    第五解随烦恼二十讫
    论云。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者
     此即第六解不定四。言不定者。谓此四法于
    三界中不定一处。如寻伺二数色界中有。余
    二即无。不定相随故名不定。言睡眠等者。
    略摄于心不自在转越失所作名曰睡眠。于
    已作未作善不善事心怀追悔名为恶作。于
    法推求未审细察令心?转。名之为寻。于所
    寻法数数推求令心细转故名为伺。上来第
    二明心所有法讫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