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大乘义章 >
  • 大乘义章卷第二十(末)

    十号义

    其十号者。是佛如来名称功德。名有通别。释
    迦弥勒阿[门@(人/(人*人))]佛等是其别也。如来等十是其
    通也。应相须分故立别名。实德须显故立通
    称。实德无量。依德施名名亦无边。今据一数
    且论十种。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
    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十经中说之为号。或云名称。通释义齐。随
    相分别。显体为名。标德云称。名称外彰。号令
    天下。说之为号。十中前五是自利德。后五利
    他。就自利中分为两对。初二一对。前明道圆。
    后彰灭极。后三一对。前二因圆。后一果极。初
    如来者。外国名为多陀阿伽度。亦云多陀阿
    伽驮也。此云如来。斯乃就德以立其名。德中
    不定。解有两义。一约佛解。如涅??释。如三
    世佛所说不变。故名为如。佛如而来故名如
    来。若从此释。就义立名。二约理释。如者如理。
    来者是德。故龙树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
    曰如来。涅??宣说。乘六波罗蜜十一空来。
    故曰如来。当知。此亦约理释矣。若从是义。
    如来之名境德合目。又就此等分为异释。道
    言乘如来成正觉名如来者。就其证道解如
    来义。非不如说名如来者。就其教道解释如
    来。乘六波罗蜜十一空来名如来者。就不住
    道以解如来。分相且然。究寻此等共成一义。
    佛依理成故。说乘如来成正觉。乘如犹行。行
    谓六度。故复宣说。乘六波罗蜜十一空来。十
    一空义。如上广辨。此犹如也。内证难彰。寄
    言以显。是以复言非不如说。第二应供外国
    名为阿罗呵也。此云应供。此亦就德以立其
    名。德中不定。解有四义。一对障解。如涅??
    说。一切恶法佛应断故名之为应。二对法解。
    寂灭涅??如来应证故名为应。三对人解。一
    切众生如来应化故名为应。故涅??云。应名
    为乐。诸佛过去为菩萨时。于无量劫。为众生
    故受诸苦恼。终无不乐而常乐之。故名为应。
    此前三义。直就内德以立其名。四对供解。于
    中有二。一将佛对人。解释应供。如来诸过悉
    已断尽。福田清净。应受物供故名应供。此之
    一义。对供显德。二将人对佛。解释应供。如
    涅??释。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等事而供养
    佛。故名应供。此之一义。举缘显德。此初对
    竟。第二对中。前二因圆后一果极。复前二中。
    正遍知者。明其解圆。明行足者。彰其行圆。正
    遍知者。经亦名为等正觉也。此亦就德以立
    其名。然就德中境体合目正者是理。理无漏
    助故名为正。此举境也。于理穷解。故曰遍知。
    称理而知故等觉。等犹遍也。觉犹知也。此
    举德体。如涅??中。更有多义。不可具论。明
    行足者。此亦就德以立其名。佛德众多随德
    释名。义亦非一。略有五种。一唯就因解明行
    足。明是证行证法显了无?曰明。行是教行
    六波罗蜜戒定慧等修起名行。是二圆备。称
    之为足。二唯就果解明行足。如涅??说。明谓
    解脱。以离无明之?缚故。行谓菩提。道行满
    故。足谓涅??果穷极故。三据果寻因解明行
    足。如涅??说。明者所谓阿耨菩提。此举果也。
    行谓戒慧。此脚足故。云何足。此出其因。四
    从因趣果。解明行足。如涅??说。明者所谓
    不放逸心。离痴浊故说为明。行者所谓六波
    罗蜜。足者所谓阿耨菩提。果极名足。五随义
    泛论。明谓三明。如龙树说。宿命天眼及与
    漏尽。是其三明。如涅??说。一菩萨明。二诸
    佛明。三无明明。是其三明。菩萨明者。所谓波
    若波罗蜜也。诸佛明者。所谓佛眼。无明明者。
    谓十一空。彼非智慧照明之性。故曰无明。是
    智境界能生智明故复名明。所言行者。如龙
    树说。戒定慧等。名之为行。涅??宣说。为众
    生故修诸善业。说之为行。足者如彼地持中
    释。止观具足。故名为足。涅??宣说。明见佛
    性。所见穷极故名为足。问曰。此解明行足中
    因果备有。何故前言遍知明行彰其因圆。此
    从初义具为判矣。又经论中多就因解。从多
    言耳。言善逝者。此从德义以立其名。善者名
    好。逝者名去。如来好去。故名善逝。问曰。如
    来果德穷极。更何处去而言好去。释言。此果
    从因而去。据因望果故说为去。又佛如来虽
    无去处。非不能去故名善逝。如劫尽火虽无
    所烧非不能烧。彼亦如是。于中分别略有三
    种。一修教行趣果以释。如涅??说。善者所
    谓初发道心。逝者由心得大涅??。二修证行
    趣果以释。如涅??说。善者所谓见于佛性。逝
    者因见得大涅??。三唯就果解释善逝。如涅
    ??说。善者即是如来之心。佛心柔濡无有慢
    高。故名为善。逝者名高。阿耨菩提位分高出。
    故名为逝。前五自德。后五化德。于中前四德
    能化物。后之一种为世钦敬。就前四中。初一
    明其化他之智。解了世间。第二明其化他之
    能。能调物心。第三明其化他之德。师德具足。
    第四明其化他之行。觉行穷满。世间解者。就
    德施名。然就德中境体合目。世间境也。解
    是体也。依如花严。世间有三。一众生世间。二
    器世间。国土住处。三智正世间。二谛诸法。于
    此悉解。名世间解。依涅??经。世间有五。一
    众生世间。如来能知名世间解。二五阴世间。
    如来能知名世间解。此二众生之差别也。三
    国土世间。如来能知名世间解。四五欲世间。
    如来能知于中不着。名世间解。五八法世间。
    如来能知不为倾动。名世间解。此三器世之
    差别也。通彼智觉。世间之解义别有六。无
    上士调御丈夫。共成一号。就人立称。名无上
    士。叹其胜也。调御丈夫。彰其能也。士者是其
    人之别称。人中最胜。余不能加。名无上士。分
    别有七。如地持说。一身无上。具相好身。二
    道无上。具足自利利他道。三正无上。具足四
    正。所谓正见正戒正威仪及与正命。四智无
    上。具四无碍。五神力无上。具六神通。六断无
    上。烦恼障断及知障断。七住无上。具足三住。
    所谓圣住梵住天住。空无相愿灭尽正受是
    其圣住。四无量心是其梵住。八禅地定是其
    天住。具此七种名无上士。涅??经中但有五
    种。无道无上神力无上。调御丈夫者。佛是丈
    夫。能调丈夫。是故号佛调御丈夫。天人师
    者。就人立称。为师匠益。在于人故能教众生。
    断恶修善。故名为师。如来实是六道之师。天
    之与人能入圣道。受益最多。是故偏名天人
    师矣。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
    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
    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
    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
    故涅??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
    能觉无量诸烦恼已。令诸烦恼无所能为故
    名为佛。觉悟之觉对其智障。无明昏寝事等
    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
    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
    道言自觉简异凡夫。云言觉他。明异二乘。觉
    行穷满。彰异菩萨。是故独此偏名佛矣。言世
    尊者。佛备众德为世钦重。故号世尊。经中或
    复隐其世尊。彰婆伽婆。婆伽胡语。义翻有
    七。如涅??说。一婆伽名破。婆名烦恼。能破
    烦恼名婆伽婆。二能成就诸善法故名婆伽
    婆。三能善解诸法义。故名婆伽婆。四有大功
    德无能胜人。故名婆伽婆。五有大名闻遍十
    方故名婆伽婆。六能种种大惠施故名婆伽
    婆。七于无量阿僧只劫。吐女根故名婆伽婆。
    诸恶烦恼是女根本。如来尽舍故名为吐。十
    号如是
      十力义八门分别(释名一 定体二 辨相三 分齐差别四 作业不同五 次第义六 教化教授分别七 大小所说不同八)
    第一释名。言十力者。一是如来是处非处智
    力。二自业智力。三是定力。四是诸根利钝智
    力。五是欲力。六是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
    智力。九天眼智力。十漏尽智力佛乘边随化
    二乘故说此十。故鸯掘魔罗云。说佛十种
    力。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大乘无量力。故
    佛不思议。初言如来是处非处智力者。如地
    持释。苦乐等报依差别因。名为是处。差别因
    相违故曰非处。照此之解。名之为智。力有
    两义。如地持说。一自行于一切魔舍离得胜。
    故名为力。二就利他堪能一切种利益众生。
    故名为力。理实此力知一切法是非之义。以
    诸外道多迷因果。佛为化之。是故多就因果
    以释。自业智力者。造作名业。能作果故。为简
    外道所说无因颠倒因等业故。说为自明。善
    是其乐家自业。不善是其苦家自业。照此之
    解名业智力。问曰。此力非直知业。亦知烦恼
    及四法受。以何义故偏名业力。释言。经有不
    尽法门。即此是也。良以业是烦恼家果苦乐
    家因。据中而举。故偏言之。寻果知因。故举其
    业。即知烦恼。寻因知果。故举其业。亦知四
    受。何者四受。有法现苦而后受乐。有法现乐
    而后受苦。有法现苦后亦受苦。有法现乐后
    亦受乐。此等名为四法受也。言定力者。心住
    不乱。名之为定。于定自在名为定力。又能
    知定亦名定力。此之定力。非直知定。亦知不
    定。以定为主故名定力。如漏尽通非直知尽
    亦不尽以尽为主名漏尽通。此亦如是。言根
    力者。信进念等宿习今成能生于后。故名为
    根。知根大小利钝等别名为根力。此力非直
    知于善根。亦知不善无记根等。知为授法。经
    多说善。言欲力者。经中或复名??望力。或名
    解力。言解力者。就始为名。先生信解后起??
    欲。是故就始名为解力。自前信解后起??
    欲。是故就后名为欲力??望力矣。此力非直
    知于善欲。亦知不善无记欲等。知为授法。经
    多说善。言性力者。地持论中名界智力。或
    复名为使智力也。言性言界通知善恶。若言
    使力偏知不善。习欲不改名之为性。界是界
    别。三乘性别故复名界。照此之解名为性力
    及界智力。智慧性成。随人不舍。又能系缚。
    其犹公使。故名为使。照此之解名使智力。为
    欲依此而授对治故说知使。至处道力者。苦
    乐等报为所至处。善恶等因名至处道。照此
    之解名至处道力。问曰。初力已知业果。何须
    此力。成实释言。初力总知此力别知。知如
    是因受如是果。知如是果酬如是因。又复初
    力知是知非。此力知因能生果义。亦复知果
    从因生义。有是不同故须别说。宿命力者。事
    谢于往。名之为宿。往法相续。目之为命。照此
    之解名宿命力。问曰。此力非直知命。亦知过
    去八种事六种因行。何故偏名宿命力乎。此
    如向前六通中释。命是报主故偏说命。又复
    八中命分为多。故偏说命。又命最后据后说
    命。天眼力者。经中亦名生死知力。未来起尽
    名为生死。照此之解名生死智力。一切禅定
    名为天住。依禅得眼名为天眼。依于天眼。照
    见自在名天眼力。漏尽力者。结患斯已。称曰
    漏尽。照此之解名漏尽力。此非直知于漏尽。
    亦知不尽及漏尽方便已起未起。并知漏尽
    增上慢心有起不起。以尽为主。故偏言之。名
    义如是。第二定体。于中曲有五门分别。一总
    定体。第二约就五眼分别。第三约就七通分
    别。第四约就十一智分别。第五约就四念分
    别。初总定体。人说不同。如地持辨。有人宣
    说。信等五根为力体性。有人宣说。智慧为体。
    地持所存智慧为体。故彼文言。经说处非处
    智力。不说处非处信等力。如是一切。明知。十
    力用智为体。非是信等。总定如是(此一门竟)。次第
    二门五眼分别。其五眼者。如上所辨。一是肉
    眼。二是天眼。三是慧眼。四是法眼。五是佛
    眼。五中肉眼色法为体。天眼一种义有两兼。
    一色法为体。照现色像。二智慧为体。言知未
    来生死之事。余之三种。唯智为体。五眼如是。
    十力是其四眼白自性除其肉眼。就十力中。
    初处非处知境宽广。通知一切诸法是非。具
    四眼性。第七至处道力亦尔。了知未来所至
    之处。即天眼故。知五度门为至处道。即是法
    眼。知空无我为至处道。即是慧眼。了知佛性
    如来之藏为至处道即是佛眼。业刀之中。具
    二眼性。见性造作身口等业。即天眼性。见
    起烦恼及意思等。即法眼性。定根欲性宿命
    漏尽。此之六力。是法眼性。天眼力者。即天眼
    性。五眼如是(此二门竟)。次第三门七通分别。前
    六通上加法智通。是七通也。于诸法相了知
    无碍。是法智通。十力之中宿命力者。即宿命
    通。天眼力者。即天眼通。漏尽力者。即漏尽
    通。定根欲性此之四力是他心通以知心故。
    处非处力业力及与至处道力。此之三种是
    法相智通。?判如是。于中细论。处非处中
    即具四通。知其过去因果是非即宿命通。知
    其未来因果是非即天眼通。知其漏尽是非
    之义即漏尽通。知一切法是非之义即法智
    通。业力之中。具有三通。知过去世业果差别
    即宿命通。知未来世造业得果即天眼通。了
    知一切因果道理即法智通。至处道中具有
    四通。知过去世所行之道即宿命通。知未来
    世所至之处即天眼通。知所至处漏尽之果
    即漏尽通。了知二智谛用强盛。说之为力。
    身通但能转变现事。不能于法穷知无碍。智
    力不强故不名力。天耳但能听闻现声。不能
    于法穷知无碍。智力不强故不名力。若尔天
    眼照瞩现色。何故名力。若论天眼。直了现色。
    实不名力。以其天眼见诸众生尽未来际死
    此生彼。见一众生尽未来际死此生彼。尚用
    为难。何况一切。以此难知而能知故。说之
    为力。耳无此能所以不类(此三门竟)。次第四门。
    约十一智而为分别十一智义。如上具辨。苦
    智等十及如实智。是十一也。小乘法中。说佛
    十力。十智所收。大乘法中。说佛十力。如实知
    摄。相状如何。先论小乘。如?酬妓怠3趿?硗?br> 具十智性。知一切法是非义故。第二业力具
    八智性。除灭道智。灭谛非业。故除灭智。无漏
    圣道。破坏生死不集后果。非业所收。故除道
    智。问曰。业力知其业果分段?事不能及理。
    何缘得具苦集智乎。苦集两智义既难备。何
    缘得具法智比智尽无生智。释有三义。其一
    义者。如来业力。非直知业。亦知业果。所知业
    果。通事通理。所知六道差别因果。是事门收。
    能知之解。是等智摄。于彼因上。知其因集
    有缘之义。是通相理即是理集。于彼果上知
    苦无常空无我等。是通相理。即是理苦。知此
    通相因之与果。亦业力收。故得具于苦集智
    等。第二义者。如来业力非直知于世别因果。
    亦知念念相生因果。于彼六道因果之上。知
    其念念相生因果。是苦集理。故能观智得说
    以为苦集智等。第三义者。十力辨义。知法穷
    极。达事穷理。本末俱知方名为力。若不穷本。
    虽知非力。故业力中知其业相。亦知业性。知
    其业相。即是等智知其业性苦集之理。即苦
    集智法比智等。故具八智。定根欲性。此之四
    力。各九智性。除其灭智。所知有漏。即是等智
    及苦集智。所知无漏即是道智法比智等。此
    等通说为他心智。灭非心法。故除灭智。问曰。
    此等知其心事。何缘得具苦集智等。此如前
    释。达事穷理方名为力。故得具之。至处道中
    具十智性。所知宽故。宿命天眼一等智性。所
    知世别非通理故。问曰。前说知事及理方名
    为力。此既是力。何不知理。释言。圣力实能
    知理。但以此二世别局法。乖于道理。理必
    宽通。别则非理。是故不具苦集智等。漏尽力
    中摄智不定。若知漏尽名漏尽力。则六智性。
    除苦集道及他心智。彼非尽故。若证漏尽名
    漏尽力。则八智性。除其等智及他心智。等智
    有漏不能尽结。所以除之。无学息求无推他
    心故除他心。若漏尽人得名漏尽力。则十智
    性。以漏尽人具十智故。小乘如是。大乘法中。
    如实智摄。其义云何。如地持释。离增上慢
    智名如实智。非是不知妄称知。故名为如实。
    何者是乎。彼文自辨。谓清净智一切智无碍
    智。是清净智者。是其证理第一义智。一切无
    碍是世谛智。知法宽广名一切智。知法自在
    名无碍智。如前三智章中具释。彼十力中初
    力。是其三智所摄。业定根欲及与性力。是一
    切智无碍智收。至处道力。亦三智摄。宿命天
    眼。亦一切智无碍智收。漏尽智力亦三智摄。
    自证漏尽是清净智。知他漏尽是一切智无
    碍智收(此四门竟)。次第五门。约四念处分别十力。
    四念处观体性是慧故约辨之。身受心法。是
    四念也。义如上解。依?称派场S??坝胨?br> 命智力唯法念处。余通四念其言有余。更须
    分别。初力宽通具四念处。义在可知。第二业
    力亦具四念。知善不善二种五阴能为业因。
    是因四念。知苦乐阴是其业果。是果四念。第
    三定力。即名以求唯一法念。定是行阴法念
    摄故。随义通论。具四念处。知定共戒。亦定力
    收。即身念处。又知依定起变化等。亦定力收。
    当知。亦是身念处摄。知诸禅中喜乐等受。亦
    定力收。即受念处。知于定心是心念处。知定
    数等是法念处。根力之中。知信等根名为根
    力。唯法念处。若论通知二十二根名为根力。
    则具四念。知眼等根是身念处。知五受根是
    受念处。所知意根是心念处。知信等根是法
    念处。第五欲力。即名以求唯法念处。欲是
    行阴法念摄故。?称派乘怠>荽艘舛?H粢来?br> 乘。通知所欲。则具四念。知欲色等。即身念
    处。知欲诸受即受念处知彼乐欲相应之心。
    即心念处。知欲及知所欲之法即法念处。性
    力之中。知欲不改名为性力。唯法念处。泛知
    一切诸法性别名为性力。则具四念。至处道
    中所知法广。亦具四念。知不净等是身念处。
    知所至处苦乐等报是受念处。着我多者。教
    分别界。界中有心即心念处。知慈悲等是法
    念处。宿命智力。即名以求唯一法念。命是法
    故。?称派乘怠>荽宋?浴@硎涤谥幸嗑咚哪睢?br> 具相云何。是宿命力。知过去世八种之事六
    种同行。彼八事中。知如是色如是饮食。即
    身念处。如是苦乐是受念处。知其名字及寿
    命等。是法念处。知彼过去受报心别。即心念
    处。又宿命力。知其过去一生二生至无数生。
    知生阴身即具四念。天眼亦尔。见生未来所
    受阴身具四念处。漏尽力中。知于漏尽名漏
    尽力。唯法念处。若证漏尽名漏尽力。则具四
    念。观一切法断烦恼故。体性如是。次第三门。
    分别其相。于中曲有三门分别。一总别分别。
    二宽狭分别。三长短分别。言总别者。初之一
    力亦总亦别。余之九力一而是别。统摄九
    皆是非收故初是总。于中别分。余之九力。余
    九不摄。复初力在故初是别。如十二部经中
    修多罗部亦总亦别余者唯别。与此相似。彼
    摄诸部莫不皆成一修多罗。故初是总。随义
    别分。余十一部。余部不收。还复在于修多罗
    中。说之为别。又亦如彼三聚之戒。初律仪
    戒亦总亦别余二唯别。统摄三聚皆律仪收。
    故初是总。别分余二。余所不摄。复在律仪。故
    初是别。此亦如是(此一门竟)。次第二门宽狭分
    别。于中初约因果分别。次约有为无为分别。
    后约理事二门分别。初约因果而分别者。知
    因及果名之为宽。因果别知说以为狭。就十
    力中。处非处力至处道力。名体俱宽。名中
    通彰因之与果。故名是宽。理实此力因果俱
    知。故体是宽。业力宿命生死智力及漏尽力。
    此之四种。名狭体宽。业力之中。唯举业因故
    名是狭。理实此力知业烦恼及四法受。故体
    是宽。其宿命力生死智力及漏尽力。名唯彰
    果。故名是狭。理实此力通知因果。故体是宽。
    宿命力中。知过去世如是名等。是其果也。六
    同行中知善知恶。是其因也。天眼力中。见生
    造作身口等行。是知因也。身坏命终生地狱
    等。是知果也。漏尽力中。自知漏尽。知他漏
    尽。是知果也。知漏尽方便已起未起。是知因
    也。是故此曰名狭体宽。定根欲性。名体俱
    狭。名唯举因。故名是狭。力亦知因。故体是
    狭。理实此四亦通知果。经多说因从多判耳
    (此一门竟)。次第二门。约就有为无为之法。以辨宽
    狭通知为宽。别知为狭。色心及与非色非心。
    是有为也。虚空数灭及非数灭。是无为也。就
    十力中。处非处力至处道力。名体俱宽。初力
    通约生死涅??一切因果。以知是非。第七通
    约生死涅??二种至处。以论其道。名中具此。
    故名是宽。力实知此。故体是宽。漏尽一力。名
    狭体宽。名中唯彰知于漏尽无为之法。故名
    是狭。理实此力非直知尽。亦知漏尽方便之
    道已起未起。及知漏尽增上慢心有起未起。
    通知有为及知无为。故体是宽。余之七力。名
    体俱狭。名彰有为故名是狭。力知有为故体
    是狭(此二门竟)。次第三门。约就理事。而事辨宽
    狭。真谛名理。世谛名事。通知名宽。别知名
    狭。就十力中。初处非处及至处道。名体俱宽。
    初力之中。通就一切说是说非。故名是宽。力
    实通知理事是非。故体是宽。至处道中五度
    门等为至处道。是其事也。如地持说。空无
    我理为至处道。是其理也。名中彰此。故名是
    宽。力实知此。故体是宽。漏尽一力。名狭体
    宽。名彰知尽。故名是狭。理实此力知尽是事。
    证尽知理。若不知理。漏终不尽。体具斯义。故
    体是宽。余之七力。名体俱狭。名唯彰事。故名
    是狭。体唯知事。故体是狭。宽狭如是(此二门竟)
    次第三门长短分别。约时辨之。时谓三世。十
    力之中宿命一力。前长后短。前知无穷。名
    为前长。不知后世。故名后短。天眼一力。前短
    后长。不知过去。名为前短。能知现在及未来
    世。说为后长。余八所知统通三世。前后俱长。
    辨相如是。次第四门。彰其十力分齐差别。如
    地持说。知善得乐。知恶得苦。非颠倒受。名
    处非处力。知善恶业得果不失不作不受。是
    其业力。乃至知彼禅解脱等此业非彼。亦是
    业力。知禅解脱三昧正受。三种示现。教授
    众生。是其定力。身业现通。口言说法。意地与
    念。名三示现。乃至知彼诸根相应禅定之心。
    亦名定力。故地持云。乃至知彼净等俱生相
    应之心。名禅解脱三昧智力净是信也。等取
    精进念定慧根。故云净等。与此相应俱生定
    心名为净等俱生心矣。知如是义。属前定力。
    正知众生软中上根是名根力。乃至知彼诸
    根方便生于??望。寻前知后。亦名根力。正
    知众生种种??望名为欲力。乃至知欲成种
    种性知世种子各别不同。寻前知后。亦名欲
    力。正知众生心性各异。知世种子各别不同。
    名为性力。乃至知性起道至果各别不同。寻
    前知后。亦名性力。故地持云。乃至知涅??法
    及顺界道迹。亦名种种界智力。知涅??法是
    依前性所至之处。顺界道迹亦是依前性所
    起之道。界犹性也。随顺小性起于小道。随顺
    大性起于大道。名顺界道迹。知如是义名为
    界力。亦名性力。知一切道种种烦恼种种清
    净各有所至。名至处力。乃至知其过去宿命
    一切趣因。亦名至处道智力。正知过去八种
    事六种同行名宿命力。八种事者。前六通中。
    已列其名。今更辨之。论说不同。依如地持。
    一如是名知其过去名字不同。二如是性知
    其过去氏族有异。谓张王等。三如是生知其
    过去生处有别。谓贵贱等。四如是饮食所食
    不等。五如是苦乐受报有殊。六如是长寿命
    极天算。七如是久住命至长年。八如是寿限
    中年夭丧。若依地论。加如是色。谓好丑等。
    命中为二。命极天算名为久住。余之二种合
    为寿命。当分别知。说为此八。彼此共同名
    为同行。何者是乎。一如是名。二如是姓。三如
    是生。四如是饮食。五如是善恶。六如是寿命。
    正知此等名宿命力。乃至知其过去生死。亦
    名生死智力。知未来生死是生死智力。乃至
    知其未来世中未得究竟漏尽自我所有生
    死。亦名生死智力。知其究竟漏尽自我得涅
    ??法名漏尽力。分齐如是。次第五门。彰其十
    力作业不同。如地持说。处非处力真实因
    果。如实了知。伏因果诤论沙门婆罗门。沙门
    婆罗门。是求理人。故偏举之。彼人或说行善
    得苦行恶得乐。翻违正说名为诤论。初力正
    知因果是非。故能伏之。自业智力自所作业。
    此业受报。如实了知。伏施福诤论沙门婆罗
    门。有人宣说。布施有福。有言无福。名施福
    诤论。第二业力。知施有福。故能伏之。理伏一
    切。布施行初且约言耳。第三定力有二种业。
    一依禅定三种示现。教授众生。正化之业。二
    能伏对治相违诤论沙门婆罗门。伏邪之业。
    有人宣说。圣道能治。有人宣说。苦行能治。名
    为对治相违诤论。依于定力。如法正教。故能
    伏之。第四根力。知诸众生上中下根。而为说
    法。第五欲力。知诸众生软中上根教修净解。
    离不净解。第六性力。知诸众生心性各异。为
    说对治。教授利益。第七至处道力。以五度门
    教授众生。如声闻地。又授菩萨空无我义。如
    地持说。宿命智力。观察宿命。知现由彼。伏断
    常论沙门婆罗门。生死智力。说诸众生所往
    生处。伏断灭论沙门婆罗门。漏尽智力。善知
    漏尽。伏疑惑解脱沙门婆罗门。作业如是。次
    第六门明其次第。如地持说。佛得阿耨三菩
    提时。顿得十力。后随化用次第现前。于中有
    三。一依世谛智起化。次第先以是处非处智
    力。观察世谛因果部分。次以业力观欲界业。
    而为说法。令离恶业修行善业。次以定力观
    上二界禅定之业。教诸众生。依世俗道。断离
    诸欲。后以根力至漏尽力。教诸众生。依出世
    道。永断诸欲。于此分中。先以根力观察众
    生诸根利钝。次以欲力观其??望。次以性力
    观其使性。次以至处道力。随患不同。以五度
    门而为教授。摄令住心。次用宿命生死智力
    教诸众生。令离断常安住中道。有诸众生。为
    止所缚。不断烦恼。起增上慢。故后用其漏尽
    智力教授众生。令断烦恼究竟漏尽(此一门竟)。次
    依第一义智起化。次第于此门中。先以是处
    非处智力观第一义。次以业力观在家人造
    种种业。令修净业。次以定力观出家人。令修
    定行。后以根力至漏尽力。令诸众生于苦解
    脱以道度之。其中次第与初门同(此二门竟)。三依
    缘起法界之智起化。次第何者。是缘起法界
    法相之有。是其世谛。法相之空是第一义。有
    无俱离。如来藏中过恒沙法。缘起相成名缘
    起法界。于中先以处非处力。观缘起法界。次
    以业力。观世众生作如是业受如是果。次以
    定力。为苦众生三种示现。而教授之。令生信
    解。后以根力至漏尽力。以道度脱。令出众苦。
    于中次第与初门同。次第次如是。次第七
    门。教化教授二门分别。如地持说。初之二力。
    是教化力。后之八力是教授力。泛宣因果。教
    示众生。令生信解。名教化力。辨彰行仪。指心
    曲授。令起行修。名教授力。前二力中。初处非
    处。教化众生。令其远离颠倒因果。第二业力。
    教化众生。令其远离无因无果。后八力中初
    之四力。知物心器。后四授法。就前四中。初心
    求者知心求。何者是心。所谓禅定。何故名
    心。以定住缘。息其外用。息用从体故名心
    为心。心有趣法故名为求。余求亦尔。何故
    明心。如龙树说。散心中慧。不堪入法。如彩无
    胶不住涂物。要依定心方堪入法。故须明心。
    以何义故先明定心。经说不定。依如花严。
    一处之文。性力之后方始说定。一处经文。至
    处后说。诸经多在根力前说。释有两义。一就
    自释。诸佛如来自住禅定方起化用。故先明
    定。二就所化众生以释。众生五根。以慧为
    主。慧前说定。义之次第故先明心。二根求
    者。知根求。何者是根。所谓信进念定慧等。何
    故名根。此如前解。先习令成。能生于后。故名
    为根。何故明根。欲授道法无根不入。故须明
    根。以何义故次明其根。解有两义。一对前释。
    五根之中。以慧为主。定后说慧。义之次第故
    次明根。二对后解。根是先成。欲是现生。先成
    在前故次明根。三??望求者知??望求。何者
    ??望。谓乐欲心。何故名??。欲心求法故名为
    ??。何故明??。欲授道法无欲不取。故须明??。
    以何义故次明??望。解有两义。一对前释。根
    是先成。欲是现生。根后说欲。义之次第故次
    明??。二对后解。于法始求。名之为欲。习欲不
    改。方始成性。性前说欲。义之次第故次明??。
    四使求者知使求。何者是使。谓烦恼性。何故
    名使。性成烦恼。随人系缚故名为使。何故明
    使。欲随其患授对治故。何故次辨。解有两义。
    一对前释。习欲不改。方成使性故。于欲后
    明其知使。二对后解。要先知病。然后授药。是
    故于彼至处道前。明知使性。上来四力。知物
    心器。下四授法。于中初一。授以事法。令诸众
    生事中安心。宿命天眼。授以理法。令其事趣
    入中道。后一漏尽。授以果法。令其究竟。初中
    随人使患不同。以五度门而教授之。多贪众
    生。教观不净。多?众生教修慈悲。问曰。贪嗔
    欲界烦恼正与定违。得禅定者。必无此过。向
    前定力。知他定心。有定心者。已离贪嗔。今何
    以言多贪众生教观不净。多嗔众生教修慈
    悲。释言。凡夫虽得禅定。但伏?起。性使犹
    在。故此教之。又前定力。以定为主。名为定
    力。于中亦知无定心者有定心者。虽无贪嗔。
    有者有之。故此教观不净门等。愚痴多者教
    观因缘。问曰。声闻以钝根故教观四谛。不教
    因缘。缘觉利根教观因缘。今何以言愚痴多
    者教观因缘。释言。愚痴有其二种。一?钝无
    知。如牛羊等无所识别。名曰愚痴。二机性
    聪利妄有建立。迷正因缘果名曰愚痴。今言
    愚痴教观因缘义当后门。虽名愚痴性实聪
    利。故教因缘。教观过去无明行等。令知往因
    离无因见。教观未来生老死等。令知后果离
    无果见。教观现在名色等。因果俱知。问曰。向
    前处非处力及与业力已教因果。今教因缘
    令知因果。与前何别。释言。向前处非处等。虽
    教因果。随语生信。离?邪见。心未见法性使
    还生。今于此中。教观因缘。令自见法。使除使
    性。着我多者。教分别界。依如?酬肌=塘??br> 观。名分别界。四大空识是六界也。涅??云
    尔。又涅??说十八界观名分别界。觉观多
    者。教令数息。此等如前五度章中具广分别。
    从事入理。次以宿命天眼教之。其宿命力。教
    观过去。令知现法从过因生体性非常。其天
    眼力。教观未来。令知现法生后不绝体性非
    断。非常非断名为中道。问曰。向前至处道中。
    愚痴众生教观因缘。观因缘时已知过因。何
    须更以宿命智力教观过因。观因缘时亦知
    后果。何须复以天眼智力教观当果。释言。宿
    命天眼所教不异因缘。但心入法必有阶渐。
    前教因缘直知过去未因果之事。未能将事
    以测其理。今于是中将事验理。浅深不等。故
    须重教。所教众生心。虽入理为止所缚。未
    究竟处生究竟想。是故多起四种慢心。一不
    作作增上慢。二不得得增上慢。三不触触增
    上慢。四不证证增上慢。是故须以漏尽智力
    教除四慢终证漏尽。四慢何别。行有二门。一
    教二证。事中所行。依教修起名为教行。合理
    之契如名证。此二种行。各有始终。教行之
    始。造缘修起。名之为作。于此未作。自谓已
    作。名不作作增上慢。教行终成。名之为得。于
    此未得。自谓已得。名不得得增上慢。证行之
    始。法来现心为心觉知。名之为触。于此未触。
    自谓已触。名不触触增上慢。证行之终。泯情
    会法。目之为证。于此未证。自谓已证。名不证
    证增上慢。破除初慢。令其实作。破除第二。令
    其实得。破除第三。令其实触。破除第四。令其
    实证。实德成就。名证漏尽。如地持说。此八
    教授三处所摄。初五为一。未住心者。令系念
    缘中。次二为一。已住心者。说得自义。正方便
    道漏尽涅??。义利自己名为自义。合理正观。
    与彼为因。趣向彼义名为自义。正方便道后
    一为一。未究竟者终令究竟。教化教授。辨之
    略尔。次第八门。明其大小所说不同。不同有
    七。一体性不同。小乘所说妄心为体。彼说事
    识为力体故。大乘所说真心为体。八识真心
    为力体故。二智行不同。小乘法中。说佛十力
    十智为体。大乘法中。说佛十力用如实智以
    之为体。三心缘不同。小乘法中。说佛十力
    于法攀缘分别而知。大乘法中。说佛十力于
    法无缘而能普知。如镜照物都无缘念。诸德
    齐尔。何故而然。小乘所说。心外有法。法外有
    心。心法别体。以别体故。向外取境。智于缘
    中。攀缘觉了。名之为力。故有缘念。大乘所
    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同体。以同体
    故。不须向外攀缘取法。一切诸缘悉智中现
    名为力。如世万像镜中而现故无缘念。四知
    法不同。小乘法中。说佛十力但能了知阴界
    诸入十二因缘四真谛等。不论余义。大乘法
    中。说佛十力穷知一切乃至甚深如来藏性
    悉能了知。五多少不同。小乘法中。宣说十力。
    不多不少。大乘法中。随化众生。说佛十力。理
    实佛力无量无边。故彼鸯掘魔罗经言。说佛
    十种力。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大乘无
    量力故佛不思议。问曰。佛力实有无量。以何
    义故随化众生但说十种。龙树释言。以此
    十种度生具足。云何具足。初之二种教化力
    足后之八种教授力足。如前具辨。六常无常
    异。小乘法中。说佛十力体性无常终归磨灭
    趣入无余。大乘法中。说佛十力用有兴?体
    真常住无为不变。七得度不同。小乘法中。说
    佛十力菩提树下成佛时得。大乘法中。说佛
    十力种性已上随分得之至佛乃满。故地持
    中宣说。菩萨成就如来十力种性名力种性。
    问曰。于彼三藏教中宣说十力是佛功德余
    人未得。何以说之。龙树释言。为增声闻菩
    萨信故。又欲令彼生愿求故。复欲使彼起于
    念佛三昧心故。并欲令彼外道伏故。如是非
    一。问曰。于此十力之中何者最胜。人说种
    种。如龙树辨。或有说言。初力最胜。摄十力
    故。或有说言。漏尽力胜。至涅??故。有言。十
    力各于自事为最殊胜。知处非处。初力为胜。
    乃至漏尽第十力胜。如是一切。有言。十力皆
    以无碍解脱为本。并皆增上无有优劣。十力
    如是
      十八不共法义六门分别(列名辨相一  辨定是非二 体性三 就处分别四 三业分别五  四缘分别六)
    就初门中先总释名。次别后解。十八不共。如
    大品说。如来功德不与他同。名不共法。通
    而论之。一切功德。悉名不共。故地持中说百
    四十不共之法。今据一门且论十八。名字是
    何。三分数之。初六一分。一身无失。二口无
    失。三意无失。亦名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
    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次六一分。欲无减。
    二精进无减。三念无减。四智慧无减。五解脱
    无减。六解脱知见无减。后六一分。一身业随
    慧行。二口业随慧行。三意业随慧行。四知过
    去无碍。五知现在无碍。六知未来无碍。以此
    通前合为十八。初身口意无失者。如来三业。
    离过纯净。故无过失。何因缘故得此无失。有
    四种义。一无习离过诸恶尽故。二常守念慧
    对治坚故。三修戒定慧对治具故。四住第一
    义对治染故得此无失。无异想者。佛住等
    心。于诸众生。常行舍心。无怨亲想。名无异
    想。何缘能尔。佛无量劫。于诸众生常修平等
    一子想。故见无我人。离怨亲故。见法空寂。无
    彼此故。见诸众生同一佛性法身故。无不定
    心者。佛常一心无有散动。名无不定。问曰。定
    者从未来禅乃至灭定。若佛常定。云何能得
    为人说法具四威仪。龙树释云。欲界有定。
    佛出诸禅入欲界定。故能起说现四威仪。又
    佛住于实相定中。妄想永灭。故无不定。三昧
    法力。无所不为。故能起说。现四威仪。无不知
    已舍者。分别有二。一自行门。二化他门。自行
    门中分别有二。第一约对三受分别。如龙树
    说。余人钝根多觉苦乐。知乐生贪。知苦生?。
    心生厌离。于不苦乐。不能觉知。行于舍心。为
    痴使使。佛于三受咸皆觉知。知已厌离。无有
    不知偏行舍心为痴使使故。佛无有不知已
    舍第二约就止举舍等三门分别。如来善修
    七觉分故。心沈则举。心掉则止。离于二边方
    始行舍。非是不知望直行舍。化他门中分别
    亦二。一就四无量化心分别。如来善知无乐
    众生。慈悲应与之。有苦众生。悲应拔之。得
    法众生。喜应庆之。知其究竟得解脱者。方始
    行舍。非是不知望直行舍。二约身口化行分
    别。如来有时身口息化。入于禅定。一月二月。
    余人生疑。如来出世。为化众生。岂可不知我
    等须化而舍入定。佛言。我知种种因缘。故入
    禅定。非是不知。而舍入定。知何因缘须舍入
    定释有三种。一世人常见心生厌倦。不增渴
    仰。欲令渴仰故舍入定。二欲令人依说修行
    故舍入定。三欲以法付嘱弟子令其宣说故
    舍入定。具此多义故。佛无有不知已舍。欲无
    减者。佛德虽满。而于诸法常欲不息。名欲无
    减。问曰。经说佛断一切善法中欲。云何而
    言佛欲无减。论言。佛断善法欲者。欲有二种。
    一未得欲。二者已得求增长欲。佛德满故断
    此二欲。今不共中欲无减者。佛德虽满。以
    久习故乐欲无减。又知善法有大利故。乐欲
    不减。如转轮王所有马宝。虽到至处去心不
    止至死不已。又亦如彼劫尽之火虽无所烧
    火热不息。又如来白善虽满所化未尽。故
    欲无减。问曰。所化众生未尽。如来何故舍入
    涅??。论言。众生有其二种。一现度佛已度竟。
    二者后度佛当度之。由今未度故入涅??。精
    进无减者。龙树释言。如欲中说。欲与精进其
    义相似。问曰。若欲与精进同。今不共中何须
    别说。解有三异。一始终异欲为初行。是欲增
    长说为精进。乐欲之始。如渴须水。精进之终。
    如集灌绠方便求水。二满外异欲在内心。精
    进在外。造修在缘名为外矣。三通局异欲唯
    在意。精进之行。遍通三业。有是不同。故须别
    说。念无减者。于三世法。持念不共。名念无
    减。问曰。向前意无失者。经中亦名为念无失。
    与此何别。论自释言。前念无失离于错误。今
    念无减。离于减少。又念无失。于彼威仪所作
    事中。无错无失。念无减者。于诸禅定神通
    忆念去来现在一切法中。通达无减。问曰。声
    闻亦有四念牢固不失。何故偏说念无减失
    为佛不共。龙树释言。二乘之人。虽有四念牢
    固不失。而犹减失不能尽达三世之事。故于
    过去极远能知八万劫事已外不知。未来亦
    然。佛则尽知。又于见道十六心中。声闻不能
    念念具。知佛于此等生住灭时。念念悉知。故
    说不共。慧无减者。诸佛如来得一切智。于一
    切法善分别知。故慧无减。问曰。何缘得此无
    减。论自释言。以久习故。又从多佛广受持故。
    复以无量功德助故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者。
    佛具心慧二种解脱。亦具有为无为解脱。又
    具法界无量无边诸解脱门。名解脱无减。解
    脱知见无减者。佛于一切诸佛解脱中。知见
    了了。无有?障。名为解脱知见无减。问曰。直
    尔说知。便是何劳说见。龙树释言。为明如
    来于所知事深知牢固。故说知见。如两重绳
    缚物则牢。此亦如是。又复如彼小乘法中。但
    说其知。摄慧不尽。但说其见摄亦不尽。故
    须并说。云何不尽。说慧有三。一知而非见。如
    彼五识相应之慧及尽无生智。以五识中慧
    心微劣。不能推求。所以非见。尽无生智。是息
    求心。亦无推求。为是非见。二见而非知。谓五
    邪见及见道中八忍之慧。五见推求故得名
    见。颠倒推求不知法理。故不名知。八忍推求
    故得名见。与疑得俱于法不决。故不名知。三
    亦见亦知余一切慧以有此别。偏举不尽。故
    须并说。又如从人闻法思量。可名为知。自身
    得证。方名为见。又复耳闻得名为知。自睹无
    疑。方名为见。故须并说。问曰。二乘于解脱中
    亦知亦见。何故偏说解脱知见为佛不共。释
    言。二乘于解脱中。虽知虽见。知见不尽。故有
    减少。佛于解脱。知见穷尽无所减少。故名不
    共。问曰。佛德无量无边。何故但说欲精进等
    六事无减。龙树释言。佛于自利利他德中有
    四种事。能有成辨。一者乐欲能为一切善法
    根本。二者精进能作诸善。三者念心守护根
    门。四者智慧观察得失有恶斯断。以此四事
    得二果报。报所谓解脱及解脱知见。故但说
    六。身口意业随慧行者。诸佛如来先用智慧
    观察得失。然后造作身口意业。故无过失。诸
    罗汉等身口意业。不随慧故多有过失。如?x
    梵婆提。食已吐竟而更食之。摩头??比丘。至
    檀越家跳上栋阁。上树上壁。诸如是等身业
    失也。毕陵伽婆蹉。骂恒水神等口业失也。舍
    利习?难陀习贪。诸如是等意业失也。佛悉
    无之。问曰。如来亦骂调达。云何悉无。释言。
    此等为化故尔。不名过失。问曰。前说三业无
    失其义已足。何须复说三业随慧。论言。前说
    三业无失。未明何因得此无失故。今明其随
    智慧行故得无失。知三世无碍者。佛于三世
    一切事中知无碍也。问曰。过去已灭今无未
    来未有现在无住。云何言佛通三世事。释言。
    过去虽复已灭。非不曾有。未来当有现在假
    有。故佛知之。问曰。前说智慧无减无所不知。
    何须复说知三世乎。释言。前说慧无减者。于
    诸法相通达无减。此说于彼三世事中了知
    无碍。故复说之。辨相如是。次第二门。辨定是
    非。十八不共有三种说。一说如前。二迦?钛?br> 尼子所说。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即为十四。大
    悲十五加三念处合为十八。此之一说。龙树
    非之。由作此说。是故名为迦?钛幼铀怠H羰?br> 子说则不如是。佛德如海。无量无边。云何
    还说如来十力四无畏等为不共法。又论说
    言。罗汉辟支及诸菩萨。亦能知于是处非处
    乃至漏尽。云何宣说十力功德为不共法。问
    曰。若言十力功德余人分齐非不共者。身无
    失等二乘之人亦有少分。云何说之为不共
    法。论自释言。我不宣说身无失等为不共法。
    我说身等常无过失为不共法。是故声闻缘
    觉无之。三大智论中更有一说。一者如来具
    一切智。所知宽广。二具无量功德。三具大悲
    心。四智慧自在。所知无碍。五禅定自在。六变
    化自在。七能授又无量记[?`/别]。八所记不虚。
    九言无失。十慧无减。所知不退。十一常行舍
    心。十二知时非时。谓知众生应受化时。及知
    众生未可化时。十三念无失。十四无烦恼习。
    十五无能如法出其过失。十六无能见其顶
    者。十七足下柔濡。众生遇者即得受乐。十八
    得神通力。转众生心令易化度。是为十八。此
    之一说。龙树亦非言。此是非三藏中说。斯乃
    声闻诸论师等。撰录经中赞佛之言为此十
    八。其言无失及念无失智慧无减常行舍心。
    此于大乘不共法中取以为论。无见顶相足
    下柔濡。是佛相好。若说此等为不共法。不共
    众多。何止十八。此三说中。初说为是。后二为
    非。是非如是。次第三门辨其体性。于中曲有
    四门分别。一善恶无记三性分别。如龙树说。
    十八不共体性唯善。二就有漏无漏分别。如
    龙树说。十八不共体唯无漏。三就功德智慧
    分别。论说不定。从主为言。十八不共体唯智
    慧。故龙树云。大乘中说十八不共。一切皆以
    智慧为义。智慧为主。故说为慧。随相别分。十
    八不共功德智慧二门所摄。故龙树云。宣说
    如来智慧功德为不共法。不说自然相好等
    报为不共法。于十八中。无知己于智慧无
    减知见无减。了达三世。此六是慧。余是功德。
    亦可。前六及解脱中智慧解脱体性。是慧。余
    是功德。四约如来五阴分别。就十八中。身口
    无失及与身口随智慧行。此四色阴。无异想
    者。是其想阴。无不定心应是行阴。而论文中
    说为识阴。良以定中息用从体故说为识。非
    正论定。余是行阴。略无受阴。体性如是。次第
    四门。就处分别。论有两说。一说十八在第四
    禅。佛成道时在第四禅得菩提故。第二家说
    身口无失。身口随慧。在欲色界五地所摄。欲
    界四禅是五地也。余不共法。遍通三界九地
    所摄。欲界八禅是九地也。就处如是。次第五
    门三业分别。身业无失身随慧行是其身业。
    口业无失口随慧行是其口业。余不共法悉
    是意业。三业如是。次第六门四缘分别。如论
    中说。身口无失及与身口随智慧行是色法
    故。唯二缘生。所谓因缘及增上缘。非心法故。
    不从缘缘次第缘生。余之十四心法功德。具
    四缘生。从其过去善业熏起是因缘生。心法
    相起次第缘生。缘境而起是缘缘生。万法不
    障增上缘生。十八不共。略之云尔
      百四十不共法义三门分别(辨相一 作业二 对十八不共共相收摄三)
    第一辨相。百四十不共法。出地持论。如来
    功德。不与下同名不共法。分别有二。一对凡
    夫二乘人等。有无不同名为不共。二对菩萨
    满不满异。亦名不共。随德广论。不共无量。今
    据一门说百四十。其名是何。所谓如来三十
    二相八十种好。合为一百一十二法。四一切
    种净合为一百一十六法。十力通前。百二十
    六。加四无畏为百三十。大悲为一。不忘法二。
    加三念处及三不护。通前为八。断除诸习九。
    一切种妙智十。通前一百四十不共为百四
    十不共法也。名数如是。今随门别次第释之。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色形功德一处辨之。福
    状外彰名之为相。又表内德亦名为相。姿媚
    可爱。惬悦人情。说之为好。辨此相好。略有三
    门。一明其果。二辨其因。三明修所为。就明果
    中曲有五门。一正辨列。二定多少。三论真应。
    四明得处。五辨定优劣。初正辨列。何者是其
    三十二相。如涅??经及地持说。一足下安
    平如奁底相。二足下千辐轮。三纤长指。四蹄
    足跟。五手足网缦如白鹅王。六手足柔软。七
    佣膊踢如伊尼延鹿王。八踝骨不现。九平立
    手摩膝。十马藏如马王。十一身圆满如尼拘
    律树。十二身毛上靡。十三一一毛右旋。十四
    身金色。十五圆光一寻。此论释迦。余佛身光
    远近不定。十六皮肤细软尘垢不着。十七两
    手两足两肩及项七处满。十八上身如师子。
    十九臂肘佣圆。二十缺骨备二十一身佣
    直。二十二四十齿。二十三齿齐密。二十四齿
    白净。二十五颊车方如师子。二十六次第得
    上味。二十七顶肉髻及无见顶共成一相。二
    十八广长舌。二十九梵音声。三十目绀色。三
    十一眼上下瞬如牛王。三十二眉间白毫。三
    十二相名字如是。何者是其八十种好。如地
    持说。手足二十指悉皆妙好。即为二十。两手
    两足表里八处平满。通前合为二十八种好。
    两跟两膝两髀两肩两肘两腕两股两臀藏相
    两圆两膊两胁两腋两乳腰背心齐及与咽
    肠。悉皆妙好。为三十二。通前合为六十种
    好。此咽已下六十好也。上下牙齿悉皆妙好。
    即以为二。两?两?两颊两鬓两眼两耳两
    眉鼻两孔额两角。悉皆妙好。复为十。通前
    合为二十种好。此咽已上二十好也。是为八
    十。相好如是(此一门竟)。次第二门辨定多少。问
    曰。相好为止有此为更有乎。如花严经相海
    品说。于前三十二相之处。一一各有无量无
    边阿僧只等相好功德。是诸相好名字各别。
    于十方界。功德作业利益亦异。虽有是相。微
    妙难见。如梵天王顶上宝珠名因陀罗。一切
    诸天都无见者。又亦如彼如意珠王。是珠具
    有无量势力。珠形可见。是珠力用不可得见。
    佛相如是。化身?相。可以目睹。实德妙相。一
    切人天无能见者。唯大菩萨。知见少分。佛乃
    穷了。但为化度声闻凡夫故。但现说三十二
    相八十种好。问曰。经说如来胸中有一金刚
    万字之相。名曰无比。何故向前三十二中不
    列其名。此乃众多相海所摄。故于三十二中
    不列。多少如是(此二门竟)。次第三门辨定真应。问
    曰。向说相好功德为真为应。分别有二。一对
    离相微妙之身所可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
    好。王宫现生悉名为应。以是应故终归尽灭。
    二就所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随义分别亦
    真亦应。自业所起名之为真。故地论中。名此
    相好为实报身。即此相好。随诸众生精?异
    现。或生或灭即名为应。良以真应不相离故。
    现生之身而常不生。现灭之身而亦不灭生
    灭既然。大小精?义亦同尔。真应如是(此三门竟)
    次第四门。明其得处。对因不同得处亦异。若
    对地前所修善业。净心地已去相好报生。若
    对地上所修之因。随诸地中次第报生。此之
    两义。如地持说。得处如是(此四门竟)。次第五门。
    辨定优劣。如地持说。降佛已还一切众生
    福德积聚。等于如来一毛之相。一切毛相福
    德积聚。等彼如来一随形好。一切随形福德
    积聚。增至百倍。乃得一相。除白毫相肉髻相
    梵音声相。除此三相。得余相矣。余一切相功
    德积聚。增至千倍得白毫相。白毫相功德增
    至百千倍。乃得肉髻无见顶相。白毫相功德
    增至亿百千倍。乃得如来法蠡音相。是故如
    来随意发声。清净梵音。乃至十方无量世界。
    如是如来无量无边功德积聚不可思议。上
    来一门明相好果。次第二门明相好因。经明
    相因。好因不论。明相因中。四门分别。一正辨
    因。二就位分别。三明此因具无量能生相好。
    四明大小所说不同。正辨因中。义别三门。一
    者别因。二者失因。三者通因。言别因者。三
    十二相得因各异。如地持说。持戒忍辱惠施。
    故得足下安平。如涅??说。持戒不动。施心
    不移。安住实语。得足下平。供养父母和上师
    长。苦恼众生为作救护。故得足下千辐轮相。
    不客众生。无劫盗想。于所尊重。先语问讯
    合掌恭敬。以爱念财而为供养。破诸?x慢。得
    纤长指。即上得三相。业得佣足跟。以四摄
    事。摄取众生。故得手足网缦。为所尊重。涂身
    洗浴捉持案摩故。得手足柔软相。修诸善法
    转身无厌。得佣膊踢。涅??经说。专心听法
    演说正教。得鹿王[跳-兆+??]。自受正法。广为人说。为
    法走使。得踝骨不现相。次第修行三业清净。
    瞻病施药。离诸我慢。修习知足。得手摩膝。见
    分离者。以法和合。修习惭愧。施人衣服。得马
    藏相。净修三业。亦教人修。饮食知量。病者施
    药。摄受难业。集聚难财。四大增损能令调顺。
    得身圆满相。即上得佣[月*?]踢。业得身毛上靡。
    修诸善法。智慧明达。思惟诸法微细之义。于
    所尊重。乐修供养。于同住者。以善友摄。教令
    入义。得一一毛右旋。以上衣食车舆璎珞严
    身之具。施于一切。不起嗔恚。得身金色圆光
    寻二相。即上得一一毛右旋。业彼皮肤柔
    软。广施众生供设大会。得七处满。已起未起
    一切善法。为作导首。离于我慢。柔和其性。为
    除不善。教以善法。得上身如师子。即上得
    纤长指。业得臂肘佣圆缺骨满身佣直三相。
    远离两舌。坏者和合。得四十齿齿齐密二相。
    修欲界慈。思惟法义。得齿白净。随众生等欢
    喜施与。得颊车方。施胜法味。坏诸味者。为净
    其味。得次第得上味。受持五戒。转以授人。常
    行悲心。回向大法。得肉髻无见顶相及广长
    舌二相。常修实语爱语时语如法语。方便说
    法。得梵音声。普于众生等行慈心。犹如父母。
    得目绀色眼上下瞬二相。见实德者。称扬赞
    彼。得眉间白毫相。别因如是。次明共因。众多
    相好共一因生名为共因。于中两门如地持
    说。第一约就四修分别。于诸善法决定修者。
    得足下安平相。专心修者。得足下千辐轮佣
    [月*?]肠手足网缦手足柔软七处满缺骨满臂肘
    佣圆身佣直广长舌九相。常修者。得纤长指
    佣指佣足跟立手摩膝身圆满齿齐密五相。
    无罪修者。得余诸相。二约八种净业分别。于
    诸众生。无忿恚心。得手足柔软皮肤细濡二
    相。次第修时。得佣[月*?]踢相。欢喜光明而为供
    养。善心音声而为赞叹。得圆光一寻身金色
    齿白净眉间白毫四相。闻誉不喜。覆藏功德。
    得马藏相。所修善根。回向菩提。得身毛上
    靡四十齿次第得上味肉髻四相。勤修精进。
    得上身如师子颊车方二相。安众生心。如视
    一子。得齿齐密眼绀[月*妾]眼上下瞬三相。修善
    无厌。获得余相。共因如是。次论通因。一切诸
    相因行无别。名为通因。于此门中。差别有三。
    第一总说戒行为因。如地持说。三十二相无
    差别因。皆是持戒。若不持戒。尚不能得下
    贱人身。况大人相。第二宣说百福为因。如
    涅??说。三十二相一一皆为百福严之。其百
    福者。五品心中。修行十善。谓下中上上中上
    上即为五十。始修五十。终成五十。是为百福。
    此百犹是戒行差别。三就一切诸行说因。理
    实通论。一切诸行一一皆得相好之果。无有
    差别。因体如是(此一门竟)。次第二门。就位分别。
    理实通论。始从发心终尽法云。一一地中。无
    不具修相好之因。随相具分。善趣地中。方始
    修习。种性已上种子成就。解行地中。方便生
    果。初地已上。得果现前。就位如是(此二门竟)。次
    第三门。明相好因具三无量能生相好。如地
    持说。一劫无量。亦得名为时无量也。种性已
    上。三阿僧只大劫修行。故生相好。二心无
    量。安乐饶益一切众生。故生相好。三行无量。
    一切善业。无不备修。故生相好(此三门竟)。次第四
    门。明其大小所说不同有十一门。一就界分
    别。大乘人说。相好之因。唯欲界修非上二界。
    龙树宣说。欲色界修。非无色界。理亦通之。
    一切善业皆悉能生相好因故。二就趣分别。
    小乘人说。人中修习。龙树宣说。通于五趣。如
    彼娑伽龙王等辈。皆是菩萨同修佛因。三就
    处分别。小乘中说。阎浮提修不在余方。龙树
    宣说。三天下修除郁单越。理亦通之。菩萨遍
    在一切处。修皆悉能为相好因故。四就身分
    别。小乘中说。男女身修。龙树通不能男等。
    亦能修习。五就具分别。小乘中说。唯在意修
    不通身口。此之一义。龙树不破理通三业。一
    切礼拜赞叹等善。皆悉能为相好因故。六就
    识分别。小乘宣说。意识中修。龙树说通。七
    多小分别。小乘中说。彼一一相一思为因。多
    思助成。龙树宣说。于一一相。以无量思而以
    为因。八就时分别。小乘中说。佛出时修。余时
    不修。龙树宣说。一切时修。九约位分别。小乘
    中说。菩萨度于三阿僧只劫。别于百劫修相
    好业。极少九十一劫修习。如释迦佛。龙树宣
    说。从初发心至佛恒修。十约境分别。小乘中
    说。缘佛身修。龙树说通。第十一门次第分别。
    小乘法中。有人宣说。先修足下安平之相。要
    先足立后能起余。或有人说。先修如来绀青
    眼相。以此眼相。慈视众生故先修之。龙树破
    此。明修非次。上来第二明相好因。次第三门。
    明修所为。理实齐通。随义且分。修习诸相。为
    净身器摄受阿耨菩提净法。如欲请王先严
    舍宅。欲盛妙食先严宝器。此亦如是。如涅??
    说。此为自利。修习诸好。为摄众生令生爱敬
    乐受所说。又涅??说。世间众生事八十神佛
    为摄取。是故修习八十种好。其八十神。如
    涅??经十德中说。相好如是。四一切种净者。
    所谓身净心净境界净智净。义如上解。其十
    力者。从处非处乃至漏尽。义如上释。今更依
    经略辨其相。经说初力有其九句。一者如来
    树人别德。如地持释。言语所说不乖于如故
    名如来。二是处非处举其力境。净不净果依
    差别因故名是处。差别因违名为非处。三如
    实智出其力体。如地持释。离增上慢智非是
    不知妄称智故。四者是力辨力名义。如地持
    释。于一切魔舍离得胜名之为力。自行力也。
    堪能一切利益众生名之为力。化他力也。五
    者成就简果异因。如地持释。修习摄受随欲
    自在。故名成就。修习摄受力体成也。随欲自
    在力用成也。六者胜妙彰其果圆。无上涅??
    名为胜妙。七者安稳显其因熟。得八圣道。远
    离一切恼乱恐怖故名安稳。八能转梵轮。九
    能师子吼。此二力用化益善人。除恼得寂名
    转梵轮。摧伏邪众令舍异见名师子吼。九中
    前七。是自安道。后二安他。第二业力。经有七
    句。一知三世业。二知身口意三种之业。三知
    四法受。有法现苦后乐。有法现乐后苦。有
    法现苦后苦。有法现乐后乐。如论广辨是四
    法受。四知众生数为造业人。五知众生及非
    众生造业境界。六知业因。七知业果。定力有
    二。一明如来于定自在种种现化。二知众生
    定心有无。随力教修。知他众生软中上根名
    为根力。知他众生软中上欲名为欲力。知他
    众生三乘性别及烦恼性种种不同。是名性
    力。知诸度门教授众生。及知众生种种异见
    各有所至名至处道。知过去世八种事六种
    同行名宿命力。八种事六种同行。如前具辨。
    天眼力者。如来天眼扶净过人。见诸众生好
    色恶色。又见众生身口意等善不善行身坏
    命终。或生善道或堕恶趣。漏尽力者。如来
    自漏悉已断尽。具一切德。亦知众生有尽不
    尽。随宜教授。十力如是。四无畏者。谓一切智
    乃至能说尽苦之道。义如上解。三念处者。如
    来长念我法最胜。然于受者及不受者。不起
    恼心。众有三种。一者正众。二者邪众。三非正
    非邪。于此三众。以正念心。而无增减。名三念
    处。三不护者。佛过永尽身口意业不须防护。
    名三不护。言大悲者。四无量心总名大悲。不
    忘法者。如来于彼身口意等。所可作事常念
    不忘。名不忘法。断诸习者。如来动止观瞻言
    说离于一切烦恼所起相似余习。名断诸习。
    一切种妙智者。佛知三法。一义饶益是其善
    法。二非义饶益是不善法。三非义非非义是
    无记法。不同前二故云非义非非义也。于此
    三中。知恶无记名一切种智。知于善法名为
    妙智。此二合说为一切种智矣。百四十法相
    别如是。次第二门明其作业。此不共法。于十
    方界利益众生。有十种业。一欲令众生信心
    清净受丈夫身起诸相好。二一切所作无碍
    自在起四一切种净。三为益众生断一切疑
    起佛十力。四为开如来一切知见答一切问。
    伏诸邪论建立正义起四无畏。五如来智慧
    调伏众生。随诸众生。于正法中。若住不住。不
    起恼心。起三念处。六一切所作无有过失。起
    三不护。七常以佛眼观察世间。起大悲心。八
    于众生一切所作皆已作故起不忘法。九如
    来所行随顺于如无有余过。起断诸习。十不
    善无记一切远离于诸善法分别显示。故起
    一切种妙智。作业如是。次第三门。对彼十八
    不共之法共相收摄。十八不共。如上广辨。彼
    十八中三业无失三业随慧。百四十中三不
    护收。无异想者。于诸众生。住平等心无怨亲
    想。百四十中三念处摄。无不定心。百四十中
    定力所收。无不知已舍。百四十中不忘法摄。
    智慧无减知见无减。了达三世。百四十中一
    切种妙智摄。解脱无减。百四十中断诸习摄。
    彼十八中欲念精进三种无减。百四十中略
    而不论。百四十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一
    切种净十力四无畏大悲。于彼十八不共法
    中隐而不彰。佛德无量隐显互举。不可具责。
    一百四十不共佛法。辨之略尔

    大乘义章卷第二十(末终)

    右二十六轴所雠校之原本者。古写三本
    校合之善本也。曾延享二年欢喜庵。得东
    都增上寺山内洞誉团海藏本。而令义镜
    沙弥模写矣。近天明之初。明善寺补天。将
    仁和寺及与东大寺两本更参校是非。较
    量同异。法显所藏者是也。(景)宽政九年丁
    巳春。起毫未尽三轴。应二三子需。讲无量
    寿观经。序分讲了。复续于先笔。又夏六月。
    于下总西念寺讲正信偈。秋于自坊续讲
    定善十三观。今年戊午春。朝读散善九品。
    夕讲净土和赞及?称派骋仔衅贰R怨什?br> 得一事校雠。同年腊月上旬第九日。誊写
    之功毕。愧多于三豕点读之谬矣。冀后见
    者。善拣择为是正焉
       东都前光圆寺五乘院释宝景识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