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大乘义章 >
  • 大乘义章卷第二十(本)

    净法聚果法中此卷有七门(五分法身义 五眼义 六通义 十力义 十号义 十八不共法义 百四十不共法义)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三三学分别 四三聚分别)
    第一释名。五分法身诸经多说。名字是何。谓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其五也。此之五种
    义通因果。经中多就无学说之。无学之中统
    通大小。今论佛德。所言戒者。据行方便防禁
    名戒。防禁诸过永令不起。就实以论。法身
    体净无过可起。故名为戒。所言定者。据行方
    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
    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所言慧者。据行方便观
    达名慧。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目之
    为慧。言解脱者。据行方便免缚名脱。就实而
    辨。自体无累故曰解脱。解脱知见者。据行
    方便知己出累。名解脱知见。就实以论证穷
    自实知本无染。名解脱知见。问曰。知见慧之
    别称。举一便足。何劳并说。龙树释言。知之
    与见亦有别义。或有是见而非是知。如彼小
    乘八忍之心。推求名见而未决了。故不名
    知。或有是知而不名见。如彼小乘尽无生智。
    于境决了故得名知。无学息求故不名见。今
    说异彼。知而是见。是故宣说解脱知见。于己
    所得观求名见。觉了曰知。又龙树云。为牢
    其义。知见并说。此之五种分别名分。又分是
    因。此之五种成身之因。故名为分。法名自体。
    此之五种无学自体。故名为法。又法是其轨
    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
    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又德聚积亦名
    为身。名义如是(此初门竟)。次辨其相。戒有三种。
    一别解脱戒。如遗教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
    故名解脱。又复随分免绝业?亦名解脱。散
    心受得不与定道二种心俱。故名为别。二者
    禅戒。亦名定共。禅定心边别有无作离恶法
    生。故名禅戒。此与定俱。有定则有。失定则
    舍。故名定共。三者道戒。亦名道共。圣道心边
    别有无作离过法生。故曰道戒。此与道俱。故
    名道共。此义如前三律仪中具广分别。于此
    三中。分果异因。偏取佛果俱生道戒以为戒
    身。摄因成果。一切皆是。次辨定身。定有二
    种。一者事定。谓世八禅。事中安心息除事乱。
    故名事定。二者理定。三三昧等。理中安心息
    除性乱。故名理定。取性违理。名为性乱。又住
    实际。除灭一切妄想分别。亦名理定。相之
    心名妄分别。此二定中。简果异因。唯取佛果
    相应理定为佛定身。摄因成果。一切皆是。次
    辨慧身。慧有二种。一者世智。了知世法。二第
    一义智。知第一义。此之二种并通因果。简果
    异因。果中之智是佛慧身。摄因成果。一切皆
    是。次论解脱。解脱有二。一有为解脱。无为
    圣道免绝羁缚。二无为解脱。灭谛涅??灭
    离众缚。此二解脱并通因果。简果异因。果中
    解脱是佛如来解脱之身。因中则非。摄因成
    果。一切皆是。又就有为无为之中。分相言之。
    有为解脱是解脱身。无为则非。何故而然。解
    脱身者。是慧中差别。故有为是。无为非慧。所
    以不取。又复身者。是聚积义。有为功德有积
    聚义。故名为身。无为之法无积聚义。故不成
    身。摄相言之。一切皆是。问曰。无为无积聚
    义。云何成身。释言。身者是其体义。无为解脱
    亦是如来功德法体。故得名佛。故华严中说
    佛十身。始从愿身乃至智身。十中第九是其
    法身。论自释之。言法身者。谓无漏界。无漏
    界者。所谓涅??。故无为法亦得成身。与华严
    中涅??佛同。就有为中复有二种。一心解脱。
    断除四住。功德心净。二慧解脱。除灭无明。一
    切智净。此二通名解脱身矣。次辨知见。知见
    有二。一自知解脱。于己所得觉了分明。二
    知他解脱。知三乘人一切所得。此二通名知
    见身也。辨相如是(此二门竟)。次约三学而为分
    别。戒定智慧是三学也。前五身中。初一是戒。
    次一是定。后三是慧。问曰。何故慧行之中独
    分为三。戒定各一。人亦释言。慧有多能。故独
    分三。戒定不尔。故各为一。一相且然。未可专
    定。云何不定。经中或时分戒为多。定慧各一。
    如六度门。前四戒学。第五是定。第六是慧。以
    戒行始。多法佐助方乃能成。故分为多。余不
    如是。故独为一。或时分定。戒慧各一。如彼四
    种无罪乐门。戒行为一。名出家乐。定分为二。
    谓远离乐及寂灭乐。初禅远离欲恶不善名
    远离乐。二禅已上觉观止息名寂灭乐。慧行
    为一。名菩提乐。禅定息苦乐相增强。故分为
    多。戒慧不尔。故独为一。或时分慧。戒定各。
    如七净门。慧中分五。所谓见净。度疑净。道非
    道净。行净。行断智净。戒行为一。名为戒净。
    定行为一。名为心净。除障离过慧有多能。故
    分为五。戒定不尔。故独为一。或戒定慧三行
    俱分。如八正门。戒分为三。正语正业及与正
    命。定分为二。正念正定。慧分为二。正见正思
    惟。良以诸行各有异相。所以并分。今说五
    身。偏分慧行。戒定各一。义当向前七净之门。
    良以法门离合非一。故不专定(此三门竟)。次约三
    聚分别五身。色法心法是其三也。依如??br> 昙。五分法身要唯色心。初戒是色。余四是心。
    何故心中偏分为多。人多释言。心有多用。故
    分为多。色法不尔。所以为一。盖亦是其一相
    言之。未可专定。此义云何。经中或时广色略
    心。如十二入。或时广心而略其色。如五阴门。
    或时色心二事俱广。如十八界。或时色心二
    事俱略。如名色门。今说五身义当五阴。以此
    多门离合非一。故不专定。若依成实。初戒身
    中。作戒是色。无作是其非色非心。后四是心。
    如此说者。初一戒身非情为体。后四是情。问
    曰。何故非情法中独立为一。情法为四。人多
    释言。良以心法成人中强。故分为四。此非专
    定。经中或时分戒为多。如六度门。或分心为
    多如七净门。或戒与心并分为多。如八正
    门。宁可一定。依如大乘。戒通三业。说十善道
    以为戒故。于中作戒是色是心。身口作业名
    之为色。意地作业说以为心。无作是其色心
    之法。非色心事。色心止业从色心生。名色
    名心。非是形碍。复非虑知。以是义故非色
    心事。此义如前三聚戒中碍复非虑知以是
    义故非色心事如前三聚戒中具广分别。戒
    身如是。余四心法。若说无为解脱为身。解脱
    身亦非色心。五身如是
      五眼义八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三修成次第 四约境分别 五就人分别 六所见分齐 七明因 八约对上十眼共相收摄)
    第一释名。五眼之义诸经多说。照瞩名眼。眼
    别不同。一门说五。五名是何。一是肉眼。二是
    天眼。三是慧眼。四是法眼。五是佛眼。五中肉
    眼及与慧眼就体彰名。用肉为眼名为肉眼。
    用慧为眼名为慧眼。故云就体。法眼一种从
    境立称。以能见法名为法眼。故云从境。天眼
    佛眼得名不定。云何不定。天眼得名凡有三
    种。一从人立称。人从义目。诸佛菩萨名为净
    天。生在人中。报得眼根彻见三千大千世界。
    从彼净天以立其名。故名天眼。二就趣彰名。
    始从四王上至非想。通是天趣。生彼天中。报
    得眼根能远照瞩。故名天眼。三从因受目。如
    地持说。一切禅定于三住中名为天住。依此
    天住修得净眼。从因以彰。故名天眼。良以天
    眼有斯三别。是故得名各别不同。宜审起
    知。佛眼得名凡有二种。一从人立称。人从义
    目。诸佛如来有能觉达。故名为佛。佛人之眼
    故名佛眼。二当体立称。佛名为觉。悟实之
    智号之为觉。说此觉智以为眼。故名为佛眼。
    良以佛眼有其二种。是故得名各异不同。何
    等为二。一总相佛眼。因中四眼流至佛果总
    名佛眼。故龙树云。譬如四河流至大海。通
    名大海。如是四眼流至佛果通名佛眼。如此
    佛眼就人彰名。二别相佛眼。照见真实如来
    藏性名为佛眼。如此佛眼当体立称。佛眼之
    中有斯两种。亦须深记。五眼得名有斯左右。
    次须释之。言肉眼者。形肤曰肉。净肉之眼能
    有照瞩。故名肉眼。言天眼者。解释不定。就趣
    以论。所受自然。目之为天。如地持释。天趣之
    眼故名天眼。若就人解。诸佛菩萨净故称天。
    净天之眼故曰天眼。若依禅释。一切禅定离
    欲清净故名为天。依天得眼故曰天眼。言慧
    眼者。观达名慧。慧能照瞩故名慧眼。言法眼
    者。轨则名法。又成实云。法名自体。善恶等事
    各有自体。故名为法。照法之眼故名法眼。言
    佛眼者。就总以释。佛名觉者。觉人之眼故名
    佛眼。就别而解。佛是觉智。是此觉智能有
    照瞩故名佛眼。名义如是。次第二门辨其
    体相。此五眼中。肉眼一种色法为体。天眼一
    种亦色亦心。后三心法智慧为体。肉眼中有
    其二种。一者是报。二者长养。宿业所得是名
    为报。或以饮食医药等力得胜眼根名为长
    养。天眼有二。一照现色像。色根为体。二照
    见未来。智慧为体。色中有二。一者方便。二者
    是报。言方便者。依禅修得。是义云何。如?酬?br> 说。依于上禅修习天眼。得其上地清净四大。
    与下肉眼同在一处。用之远见名为天眼。若
    依成实。禅定之力转下肉眼令堪远见。即名
    天眼。更无异生。大乘所说与?酬纪?5蒙纤?br> 大所造眼根。与下肉眼同在一处。用之远见。
    方便如是。所言报者。报有二种。一佛菩萨宿
    世行业因缘力故。随所生处报得天眼能见
    远色。二诸天等生在天中。报得净眼能见远
    色。就天报中复有二种。一散善业果。谓欲界
    天。二定善业果。谓色界天。若复通论。无色亦
    有。大乘宣说无色界中亦有色故。彼天眼中
    慧为体者。小法中唯有方便。大乘法中有其
    二种。一者方便。依禅修得。二者是报。诸佛菩
    萨亦修力故报得净智生。便能见未来世事。
    慧眼有二。一是方便。二是报生。言方便者。现
    在时中近友闻法思惟修习见诸法空。言报
    生者。地论名为报生识智。以本修故。随所生
    处自然照见一切法空。不待修习。法眼之中
    亦有二种。一者方便。二者报生。与慧眼同。唯
    有所见境界别异。佛眼之中亦有二种。一者
    方便。学观实性。二者报成。以本修习任性成
    就。以报成故经论之中说为报佛。体相如是
    次第三门明其修成次第之义。行者为欲
    长养己身。先修肉眼。虽有肉眼。但能见?。
    不能见细。但能见近。不能见远。但能见明。不
    能见?。但能见前。不能见后。但见障内。不见
    障外。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故修天眼。以天眼
    故一切悉见。此前二眼次第是定。后之三眼
    次第不定。于中具论。次第有二。义别有八。次
    第二者。苦依观入。先法次慧后明佛眼。若论
    从寂起用次第。先慧次法后明佛眼。义别八
    者。前门之中义别有四。后门亦尔。前门四者。
    其第一门修前天眼但见色事。未能照见一
    切法相。故修法眼。法眼虽见一切法相。未能
    照见破相空理。次修慧眼。慧眼虽见破相空
    理。而未穷尽。以不尽故。次修佛眼。以佛眼
    故。破相毕竟。见空穷极。于此门中佛眼慧眼
    同见空理。尽不尽异。如龙树说。菩萨波若至
    佛转名萨婆若智。义当于此。其第二门修前
    天眼但见色事。而不能见一切法相。次修法
    眼。法眼虽见一切法相。而未能见破相空理。
    以不见故。次修慧眼。慧眼虽见破相空理。而
    未能见如实真空。以不见故。须修佛眼。以佛
    眼故。见如实空。如龙树说。菩萨修学生空法
    空。渐渐修得不可得空。不可得空是真空也。
    如来藏性从本以来。不起不灭。自性常寂。不
    待破法然后为空。故名为真。其第三门修前
    天眼但见色事。法眼了见一切法相。慧眼了
    见破相空理。及见真空。故彼无量寿经说
    言。慧眼见实。此言见者。如涅??说。无法可
    见。故名见空。慧眼虽见一切空理。而不能见
    佛性真有。以不见故。次修佛眼。故了达法
    界如实真有。此前三门约对别相佛眼以论。
    其第四门约对总相佛眼以说。前修天眼照
    见色事。法眼了见一切法相。及见真实如来
    藏中善有之法。而不穷尽。慧眼照见破相空
    理亦见真实如来藏中如实空义。而不穷极。
    以前四眼所见不穷。次修佛眼。以佛眼故。于
    前四眼所不尽处。一切悉见。于此门中。向前
    四眼究竟成满便名佛眼。观入次第四义如
    是。起用次第四义如何。其第一门用前天眼
    见于色事。而未能见破相空理。次修慧眼。慧
    眼见空。而未能见一切众生根欲性心及一
    切种化众生法。次修法眼。法眼虽见一切众
    生根欲性心及化生法。而不穷尽。以不尽故。
    次修佛眼。以佛眼故。见之穷极。于此门中。佛
    眼与前法眼同见。尽不尽异。如龙树说。菩
    萨法眼至佛之时。转名佛眼。义当此门。其第
    二门用前天眼见于色事。次修慧眼见破相
    空。次修法眼见诸众生根欲性心及化生法。
    而未能见如来藏中法界真有。次修佛眼。以
    佛眼故。于真有法。一切悉见。于此门中。佛眼
    与前法眼见别。其第三门用前天眼见于色
    事。次修慧眼见破相空。次修法眼照见众生
    根欲性心及化生法。并见真实如来藏中法
    界真有。虽见此法。而未能见非有非无如实
    真空。次修佛眼。以佛眼故。了达法性如实真
    空。此前三门约对别相佛眼分别。其第四门
    约对总相佛眼以论。前修天眼见于色事。次
    修慧眼见破相空。及见佛性如实真空。而不
    穷尽。次修法眼见法相有及见真有。而不究
    竟。以前四眼不究竟故。须修佛眼。以佛眼故。
    于前四眼不穷尽处。一切穷极。此则向前四
    眼满足便名佛眼。更无异法。修成次第其相
    如是。次第四门约境分别。境别四重。一事
    二法三理四实。阴界入等差别之事。是其事
    也。苦无常等通相之法。是其法也。破相空义。
    是其理也。如来藏中一切种义自性常尔。是
    其实也。此之四重五眼所见。是义云何。今先
    约就别相五眼而为分别。然后约就总别五
    眼而为分别。别相五眼分别云何。肉眼天眼
    唯见事中一色?事。余悉不见。如涅??说。菩
    萨天眼非直见色。亦见彼色生灭之相。若从
    是义。亦分见法。少故不论。法眼见于阴界入
    等一切种事。及见于法。慧眼见于破相空理。
    佛眼见实。别相如是。总别五眼见境云何。前
    之四眼是其别故别见四境。后一佛眼是其
    总故总见四境。就前别中。肉眼天眼见一色
    ?。而不穷尽。法眼见于阴界入等事相之法。
    及见一切苦无常等生灭法数。并见真实如
    来藏中善有之法。亦不穷尽。慧眼见于破相
    空理。亦见真实如来藏中自体真空。而不究
    竟。佛眼见前四重之法。悉皆穷尽。故龙树云。
    当知佛眼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知。以
    其总故。问曰。佛眼正可言见。云何言闻。龙
    树释云。从于耳识而生智慧故说为闻。又复
    诸根佛眼眷属故说为闻。次第五门就人分
    别。人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约就此人
    分别五眼。于中三门。一随相分。肉眼天眼见
    于事相。是凡夫法。判属凡夫。假使圣有。性属
    凡夫。法眼慧眼配人不定。若就观入次第以
    论。法眼见于苦无常等生灭法数。判属二乘。
    故二乘人入见道时。名法眼净。慧眼见于平
    等空理。判属菩萨。若依从寂起用次第。慧
    眼见于阴界入等空无我人。判属二乘。法眼
    见于一切众生根欲性心。及见一切化众生
    法。判属菩萨。佛眼在佛。义在可知。二简胜异
    劣。上得兼下。下不及上。于此门中。凡夫唯有
    肉眼天眼。无余三种。声闻缘觉具义不定。
    若依向前观入之门。彼有法眼肉眼天眼。无
    余二种。若依向前起用之门。彼具慧眼肉眼
    天眼。无余二种。菩萨之人具前四种。未得佛
    眼。诸佛如来具足五眼。故经说言。具足五
    眼成菩提矣。三简大异小。凡夫二乘是其小
    也。诸佛菩萨是其大也。就彼小中。下不及上。
    上得兼下。义如前解。就彼大中。诸佛菩萨齐
    具五眼。满不满异。约人如是。次第六门明
    其五眼所见分齐。先论肉眼。如龙树说。凡
    夫肉眼极远不能见百由旬。如转轮王。自斯
    已还近远不定。问曰。日月去此四万二千由
    旬。世人同见。云何不能满百由旬。论自释言。
    日月有光反照自体。故人见之。非是眼力。又
    人虽见。不能称实。故不名见。云何不称。日月
    方圆五百由旬。见如扇许。故云不称。声闻缘
    觉肉眼同凡。菩萨肉眼远近不定。如大品说。
    近则见于一百由旬。远极三千大千世界。问
    曰。近处有何定准而言近见一百由旬。龙树
    释言。为别凡夫转轮王等故言见百。其实不
    定。问曰。远处以何义故不能多见。而言极远
    见三千界。论释有三。一义释言。三千界外虚
    空之中有大风轮。与肉眼违。以此障故。不
    能远见。第二释言。若无天眼。强修胜福应能
    远见。以有天眼。更不修习殊异胜福。故不远
    见。第三释言。菩萨肉眼亦能远见。但佛不说。
    后释应善。何以得知。如经中说。阿弥陀国报
    得肉眼彻见无数三千界事。明知不局一三
    千界。大品说言见三千界。据此言耳。问曰。肉
    眼不能见于障外之色。云何能见三千界事。
    论释有二。一义释言。虽见三千。障处不见。无
    障处见。第二释云。菩萨虽复生在人中。以彼
    宿世净业因缘。报得天眼与彼肉眼同在一
    处。以此天眼开导力故。令彼肉眼得见障外
    所有之色。问曰。若使天眼导故肉眼得见障
    外色者。?中之色天眼开导能得见不。释言。
    不得。故论说言。夜?之时天眼独用肉眼不
    见。何故如是。释言。于彼障外色处有空有明。
    生识缘具故。得天眼开导令见。?中之色在
    于?中。色处无明。生识缘阙。天眼虽导而不
    能见。此是一理。又障外色不在障中。彼处
    显了牵心义强。故天眼导即便能见。?中之
    色在于?中。无牵心义。故设导之亦不能见。
    菩萨如是。如来肉眼所见几何。论释有二。一
    云。如来与菩萨同见三千界。第二释言。佛法
    难思。所有肉眼亦能远见。虽能远见。佛多不
    用。不以为实。此义如佛圣自在通中宣说。佛
    于好色不生贪等乐。于彼恶色。不生厌恶。于
    此二色或时行舍。以是义故。虽得肉眼胜过
    余人。而不爱乐。以不爱故不数用之。论释
    如是。问曰若使如来肉眼能见远色。以何义
    故不名天眼而名肉眼。释言。此从肉眼因得
    故名肉眼。又为天眼开导能见。非独自力。故
    名肉眼。肉眼如是。次论天眼所见分齐。如龙
    树说。凡夫之人修得天眼极远能见一四天
    下。凡夫之人报得天眼所见分齐经论不辨。
    今宜准其住处论之。如经中说。初禅住处如
    千四天下。二禅住处如二千四天下。三禅住
    处如三千四天下。四禅住处宽广无量。虽云
    无量不定多少。准前阶降。应如四千四天下
    许。亦可不啻所见应尔。文无成判。未可专定。
    声闻人中有大有小。其小声闻见小千界。与
    彼初禅梵王相似。所言异者。如龙树说。梵
    王身在千世界边。向内能见。向外不见。声
    闻不尔。随身所在。向内向外恒见千界。其大
    声闻见中千界。除阿那律。以阿那律专修力
    故见三千界。是故说为天眼第一。缘觉人中
    有大有小。小者能见中千世界。大者能见大
    千世界。菩萨天眼有其二种。一者修起。二者
    报得。其修起者。随人大小所见不定。论其极
    者。见一切界。故地持云。菩萨以其一切世界
    为通境界。其报得者。大品宣说。极远能见一
    三千界。如来天眼亦有二种。一者修得。见一
    切界。二者报得。与菩萨同见三千界。亦可能
    见无量世界。准前肉眼。其义应尔。后之三
    眼不复可以方所论之。唯得约法浅深分别。
    先论慧眼。声闻缘觉所得慧眼唯见生空。如
    地持亦然。设得法空。少不足言。菩萨慧眼具
    见二空。而不穷尽。如来慧眼见空毕竟。次论
    法眼。声闻缘觉所得法眼但能见于阴界诸
    入及四真谛十二缘等。虽见此法。总相?观
    不能微细。菩萨法眼了达众生根欲性心及
    一切法。于一切法。若总若别?细悉知。而不
    穷尽。如来法眼了知众生根欲性心及一切
    法。悉皆穷极。次论佛眼。二乘全无。菩萨人中
    进退不定。一义分别。地前菩萨闻见佛性。以
    闻见故名大声闻。地上菩萨眼见佛性。以眼
    见故说之为证。若依涅??。九地已还闻见佛
    性。十地眼见而未明了。但见自身所有佛性。
    不见众生。故名不了。又于自身十分见一。故
    名不了。如来佛眼见性穷极。五眼所见分齐
    如是。次第七门辨定其因。五眼之因有通
    有别。通而论之。一切诸行悉共得之。故大品
    云。菩萨修学波若波罗蜜净于五眼。波若既
    然。余行皆尔。何故不言生于五眼乃云净乎。
    龙树自释。菩萨之人先有肉眼。亦有四眼
    分。结使覆故不得净。如镜性明。垢故不见。若
    除其垢。照明如本。如彼天眼慧眼法眼及以
    佛眼。非是新起。故不名生。本有今显故但言
    净。以斯准验。佛德本有。义在不虚。盖一相
    言。于中分别。亦有生义。通相如是。若别论
    之。布施灯明净物因缘得于肉眼。持戒禅定
    因缘力故得于天眼。持戒因缘得于欲界有
    报天眼。禅定因缘得色界上一切天眼。修习
    无量净慧因缘得余三眼。又论宣说。修习无
    量功德智慧得余三眼。次第八门约对十眼
    共相收摄。十眼如彼华严中说。一是肉眼。见
    一切色。二是天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三是
    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差别。四是法眼。见
    一切法真实之相。谓见诸法第一义相。五是
    佛眼。见佛十力。六是智眼。分别了知一切种
    法。七是明眼。谓见一切诸佛光明。八出生死
    眼。见涅??法。九无碍眼。见一切法无有障碍。
    十是普眼。谓见法界平等法门。十中初一是
    前肉眼。亦兼天眼。见细远色是天眼故。第二
    天眼是前天眼。第三慧眼第五佛眼第六智
    眼第七明眼第八出生死眼第九无碍眼。此
    之六种是前法眼。第四法眼是前慧眼。见真
    谛故。第十普眼是前佛眼。佛眼普见平等真
    法故名普眼。五眼之义辨之略尔
      六通义九门分别(一释名 二论体 三修得之义 四大小不同 五三性分别 六三业分别 七通明示现等分别 八修起次第 九依经辨相)
    第一释名。作用无壅。名之为通。通别不同一
    门说六。名字是何。一名身通。二名天眼。三名
    天耳。四他心智。五宿命智。六漏尽通。是其名
    也。于中解释曲有三门。一定其名。二释其义。
    第三料简眼等诸根有其立通不立通义。定
    之如何。六中天耳他心宿命。此之三通名义
    是定。天耳一通就根彰名。他心宿命从境立
    称。知于他心名他心通。知于宿命名宿命通。
    漏尽一通其名是定。其义不定。经论之中唯
    名漏尽。故名是定。及论其义。别有二种。一无
    学圣智能尽诸漏名漏尽通。此之一通就能
    彰名。能尽漏故。亦得名为遣患立称。二知
    漏尽名漏尽通。此之一义从境立目。身通天
    眼。此之二种名之与义并皆不定。身通之中。
    或名身通。或名神通。或曰神足。是名不定。寻
    名解义。其义各异。是义不定。异相如何。其身
    通者。或从所依以彰其名。或复从境。依于自
    己假名色身运变自在名为身通。此则从其
    所依彰名。于外色身转变自在名为身通。此
    则从其境界立称。其神通者。就能彰名。所为
    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壅谓之为通。故曰就
    能。其神足者。从能就喻以立其名。神者从能。
    义如前解。足者就喻。游涉往来事同脚足故
    名为足。天眼通中。或复说为生死智通。是名
    不定。寻名解义。其义各异。是义不定。异相如
    何。天眼通者就根彰名。生死智通从境立称。
    以是义故。身通天眼名之与义并皆不定。定
    之?尔。次须解释。其身通者。色形聚积故名
    为身。于此身中作用无壅故名身通。其神通
    者。穷潜难测故名为神。又复神异亦名为
    神。通义如前。言神足者。神同前释。所为自在
    游涉如足故云神足。天眼通者。一切禅定名
    为天住。依禅得眼故名天眼。照瞩无壅名天
    眼通。生死智通者。未来起尽说为生死。于此
    生死照见无壅名生死智通。然此天眼与生
    死智说有离合。如彼增一阿含之中。别分为
    二。以别分故。彼经之中建立七通。此有何别。
    照现色像名为天眼。因现所见寻知未来死
    此生彼。名生死智。以有此别故分为二。又如
    华严十明之中。亦分为二。照现色像。说之以
    为天眼智明。能知未来死此生彼。说之以为
    尽知未来际劫智明。其余经论多合为一。所
    以然者。由其天眼照现色像。寻知未来死此
    生彼。有此相由故合为一。天耳通者。天同
    前释。依禅得耳故名天耳。听闻无壅名天耳
    通。他心通者。非己之虑名曰他心。于此他心。
    照知无壅名他心通。问曰。此通非直知他心。
    亦知想等。何故偏名他心通乎。以心是主故
    名他心。又复想等诸心数法通名为心。故名
    他心。宿命通者。事谢于往。目之为宿。往法相
    续。名之为命。于此宿命。照知无壅名宿命通。
    问曰。此通非直知命。亦知过去八种事六种
    同行。以何义故偏名宿命。不言宿世名性等
    乎。以命报主故偏言之。又命最后。据后以彰
    故云宿命。漏尽通者。结患斯已称曰漏尽。于
    此漏尽。照知无壅名漏尽通。又无学智能尽
    诸漏。是故亦名漏尽智通。名义且然。次须料
    简眼等六根有其立通不立通义。于六根中。
    三根立通。谓眼耳意。天眼通者。依眼根说。天
    耳通者。依耳根说。自余四通依意根说。三根
    不立。谓鼻舌身。何故而然。若唯就佛。诸佛如
    来六根互用齐得立通。但六通义该及余人。
    今宜通约余人释之。六根之中。眼耳二根离
    中生知。有能远见远闻之义。故得立通。意根
    一种离合俱知。最得自在。故立多通。鼻舌身
    根合中生知。尘来至根方始觉知。无远通义。
    故不说通。问曰。六中有其身通。云何说言身
    根之中不立通乎。释言。身通于彼假名色身
    之中运变自在名为身通。非于身根觉知自
    在名为身通。是以说言身根不立人问。若
    使鼻舌身根尘合方知不立通者。华严经说。
    菩萨鼻根闻于无色宫殿之香。又如十住断
    结经中说有鼻通。过于眼耳。云何说言鼻不
    立通。释言。六通三乘共法。二乘之人鼻舌身
    根无有通义。为是不立。若于大乘不共法中。
    诸佛菩萨六根互用。一一根中具一切用。说
    通无过。又佛菩萨法身自在用无障碍。一切
    诸根悉皆是通。不得取彼将难六通。名义如
    是。次第二门辨其体性。于中曲有五门分
    别。一约色心非色心等三聚分别。第二约就
    六识分别。第三约就十一智义而为分别。第
    四约就十明分别。第五约就慧心二种解脱
    分别。初约色心非色心等而分别者。有人释
    言。眼耳二通色法为体。清净色根为通体故。
    余之四通心法为体。慧为体故。此义不然。须
    有分别。天眼天耳体实是色。不以眼耳而
    为通体。当知通体悉是智慧心法为体。何以
    得知。依如?酬肌=?涫?欠直鹆?āA??br> 悉是十智所收。明知非色。又成实中辨六通
    义创始标言六通智品。若使四通体性是智
    二通非者。彼应标言四通智品。何故乃云六
    通智品。又华严中开分六通以为十明。十明
    是智。何得说言二通是色。又地论云。四通
    名智。天眼名见。四通智者。身通天耳他心宿
    命。彼论既说天耳为智。明知天耳通体非色。
    天耳既尔。天眼亦然。但彼论中以眼照瞩就
    用名见。论体是智。故经名为生死智通。约就
    色等分别如是(此一门竟)。次第二门约就六识分
    别六通。论者不同。若依?酬肌Q鄱??ㄒ?br> 其眼耳二识相应慧数为体。以此二通定外
    用故。余之四通意识相应慧数为体。良定用
    故。彼宗之中诸心心法同时而有。故说相应
    慧数为体。若依成实。六通皆以第六意识彼
    行心中慧为体性。彼宗五识全无智慧。故不
    宣说五识中慧以之为体。又彼宗中诸心心
    法前后别起。故不宣说相应之慧而为通体。
    大乘法中宣说凡夫二乘神通。多同?酬肌R?br> 说心法同时有故。说佛菩萨所得神通悉以
    意识相应之慧。以之为体。以如实慧为通体
    故(此二门竟)。次第三门约十一智而为分别。十
    一智者。所谓十智及如实智。是十一也。何者
    十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即以为四。法智比
    智通前为六。前四谛智在欲界名为法智。在
    上二界说为比智。尽智无生智通前为八。向
    前六智在无学果说为尽智无生智矣。此前
    八智一向无漏。第九等智一向有漏。第十他
    心通漏无漏。十智如是。此义如前十智章中
    具广分别。如实智者。诸佛菩萨离增上慢。于
    一切法悉知。如实知。非是不知妄称知。故名
    如实智。若论其体。如地持说。谓清净智一切
    智无碍智是。此如向前三智章中具广辨释。
    今约此智分别六通。小乘六通十智所收。大
    乘六通如实智摄。小乘六通十智所收。其相
    云何。如?酬妓怠I硗ㄌ煅厶於?廾?4酥?br> 四通一等智性。唯有漏故。他心一通具五智
    性。若知他人有漏之心则等智性。若知他人
    无漏之心则是道智法比智性。知于欲界无
    漏他心则法智性。知于上界无漏他心则比
    智性。知上知下通道知性。知于有漏及与
    无漏通皆是其他心之智。是故他心具五智
    性。问曰。知于无漏他心。以何义故则得名为
    道智性乎。无漏他心体性是道。故知此心得
    名道智。若尔所知有漏他心体是苦集。能知
    之智何故不名苦集智乎。释言。应齐。但彼所
    知无漏他心体性微细。与彼道谛浅深相似。
    知彼心者则能知道。故知彼心则道智性。有
    漏他心事相浮?。苦集之理其义微细。夫智
    ?者不及其细。是故知于有漏他心不得名
    为苦集之智。此释?似细穷犹非。更须微穷。
    问曰。知他无漏心者为当知他无漏心事。为
    当知他无漏心上道如迹乘四义通理。释言。
    正论知他心事。若当知理。理相互通不分自
    他。云何得名他心智乎。问曰。若此知他心事
    不缘理者。论文自判。虽于十六行除?非无
    漏。云何得名为道智乎。释言。此义实难不易。
    须有消息。正论此通知他心时非是无漏。亦
    非道智。而彼论中名无漏者。近于无漏似无
    漏故名为无漏。又近无漏。始末通说故名无
    漏。又复说之为道智。亦以近道似于道观名
    具道智。又复近道。始末通说名具道智。是义
    云何。凡欲知他无漏心时要先观其道如迹
    乘通相之理。然后就上测知他心。是故始终
    通相说之名为道智。名为无漏。简始论终此
    非无漏。亦非道智。问曰。何故欲知他人无漏
    心事要先观理。然后就上测知他心。不得望
    直知他心事。释言。道如迹乘之理从??等来
    数观纯熟。拟心则见无漏他心本来未知。那
    含已上方始学观。凡欲知难必须从易。是故
    欲知无漏他心必先观理。理观是彼决定近
    因。故通说之。云具道智。问曰。若知无漏他心
    必先观理。从近方便名道智者。知有漏心亦
    应如是。何以不得从近方便名苦集智。释言。
    不类。彼无漏中理观在前。知心在后。先易后
    难。故先观理然后知心。彼有漏中凡夫本来
    数知他心。本数知时未观苦集。是故不从苦
    集观入。不从入故不得说之具苦集智。又复
    他人有漏之心本来数知。知之则易。苦集之
    理本来未见??等已来方始学观。知之则难。
    易知之者不藉难知而为方便。苦集之观非
    彼近因。不得通说为苦集智。意见且然。纵
    有异释都谓是难。他心如是。漏尽通中摄
    智不定。或六或八或具十智。若知漏尽名漏
    尽智则六智性。所谓灭智法智比智尽无生
    智及与等智。知欲界灭名为法智。知上界
    灭名为比智。知上知下通名灭智。无学观灭
    名尽无生。有漏心缘则是等智。除苦集道
    及他心智。彼非尽故。若彼圣人无学圣慧
    能尽诸漏名漏尽智则八智性。除彼等智及
    他心智等智不能究竟尽结。故除等智无学
    息求不推他心故。除他心余八皆能究竟尽
    结。故具八智。问曰。法智云何能得究竟尽结
    说具法智。释言。欲界灭道法智能断上结得
    无学故。若当宣说漏尽人得名漏尽通则十
    智性。小乘如是。大乘法中如实智摄。其相云
    何。彼初五通皆一切智无碍智收。漏尽通中
    知于漏尽名漏尽通。亦一切智无碍智摄。若
    证尽漏名漏尽通清净智收。约就诸智分别
    如是(此三门竟)。次第四门约对十明分别六通。十
    明如彼花严经说。彼说六通以为十明。故须
    约之分别六通。相状如何。他心通者。彼说。为
    一他心智明。宿命通者。彼说。为一宿命智明。
    余之四通各分为二。身通为二。一名安住无
    畏神力智明。转变自在于十方界往来无碍。
    二名种种色身智明。能现种种诸身差别。天
    眼分二。一天眼智明。于现色像照瞩分明。二
    尽未来际劫智明。了达未来死此生彼。天耳
    分二。一天耳智明。能闻远声。二无量种种音
    声智明。解了一切众生语言音声差别。漏尽
    分二。一如实智明。证法实性能尽诸漏。二灭
    定智明。了知三乘灭尽之法。约对十明分别
    如是(此四门竟)。次第五门约对二脱分别六通。言
    二脱者。一慧解脱。二心解脱。经说二脱有其
    两种。其一义者。断除爱结定心自在名心解
    脱。断绝无明智慧无碍名慧解脱。故经说言。
    断痴慧明。除爱心脱。维摩宣说。永灭痴爱起
    于明脱。亦当此门。于此门中六通悉是慧解
    脱收。智慧故。心脱乃是六通所依。六通之
    因非正通体。第二义者。如涅??说。断除一切
    性结烦恼真心出障名心解脱。彼文说言。贪
    欲嗔痴永断灭。灭故名心解脱。故知断除性
    结烦恼为心解脱。又彼文言。是心本性不共
    贪欲嗔痴和合。譬如日月虽为烟云尘雾等
    覆。而不与彼五翳和合。以不合故诸佛菩萨
    永破贪欲名心解脱。故知真心出烦恼障名
    心脱。断事无知于一切法照见无碍名慧解
    脱。故彼文言。于一切法所知无碍名慧解
    脱。于此门中六通是其二脱所摄。摄相云何。
    前之五通慧解脱收。故涅??云。因慧解脱昔
    所不闻而今得闻。昔所不见而今得见。昔所
    不到而今得到。亦应说言。昔所不知而今得
    知。文略不辨。不闻得闻是天耳通。不见得见
    是天眼通。不到得到是其身通。不知得知是
    其他心宿命二通。漏尽通中义有两兼。一自
    证漏尽名漏尽通心解脱收。二知他漏尽名
    漏尽通慧解脱摄。体性如是
    次第三门明其六通修得之义。得有二种。一
    离欲得。二方便得。断离下欲得上禅时即得
    依禅所有神通名离欲得。从修方便而有所
    得名方便得。依如?酬急肆?ㄖ新┚∫煌?br> 唯离欲得。天眼天耳唯方便得。余之三通亦
    离欲得亦方便得。何故漏尽唯离欲得。结尽
    之处无漏圣德。即是通故。此乃宣说。自证漏
    尽为漏尽通唯离欲得。若知他人漏尽不尽
    为漏尽通以他心通应须方便。今从一义。故
    略不说。何故天眼天耳二通唯方便得。?酬?br> 宣说。眼耳二通体是无记。定外作用不与定
    俱。断离下欲得上定时不得此通。以是义故
    非离欲得。得定之后别修方便方始得之。以
    是义故唯方便得。何故余三亦离欲得亦方
    便得。彼性是善与定心俱。断离下欲得上定
    时即便得之。故离欲得。离下欲时虽复得之。
    但可成就而不现前。不得现用更作方便乃
    得现用。故方便得。如财异处虽复属己不得
    现用。方便往取始得现用。彼亦如是。若依成
    实漏尽一通唯离欲得。与?酬纪?S嘀?逋?br> 唯方便得。何故如是。彼宗宣说。一切功德
    修得之后成就不失方名为得。无有未修未
    现之法豫名为得。以是义故身通等五离下
    欲时未名为得。修后乃得。故方便得。若依大
    乘诸佛菩萨自证漏尽名漏尽通。唯离欲得。
    知他漏尽及余五通亦离欲得亦方便得。何
    故如是。大乘六通用如实慧以之为体。彼体
    即定。断离烦恼内证寂灭如实定时即得彼
    定通。故离欲得。初修之时假想方便熏发真
    心中作用随生。故方便得。云何得知大乘六
    通皆与定俱。如维摩说。诸佛如来常在三昧
    悉见佛国。不以二相。天眼既然。余通亦尔。故
    皆即定。以即定故悉离欲得。问曰。漏尽离欲
    得者。离何地欲得漏尽通。释言。分别有三。一
    简终异始。离非想欲得漏尽通。离下地欲非
    漏尽故。二据终摄始。断离非想一地欲已。下
    诸地中对治无漏悉皆增明通摄以为漏尽智
    通。三随分通论。于诸地中随分离欲所得无
    漏皆漏尽通。故地持中宣说菩萨有漏尽通。
    问曰。漏尽离欲得者。为离下欲得上功德。为
    离上欲得下功德。为当离于自地之欲得自
    地德。释言。兼有是义。云何。如断欲结得初禅
    地无漏功德。如是一切名断下欲得上功德。
    如断二禅至非想结得初禅地胜分无漏。如
    是一切名断上欲得下功德。何者初禅胜分
    无漏。依如?酬汲蹯?蘼┠芏铣蹯?练窍?br> 结。成实大乘初禅无漏能断三界一切烦恼。
    于此治中能断二禅至非想惑名为初禅胜
    分无漏。此之无漏要断上结方始得之。已前
    不得。断初禅结还得初禅无漏功德。名为断
    除自地烦恼得自地德。如是一切。问曰。一切
    离欲得者。为当得于先所得法。为当得于先
    所未得。若唯得于先所得法无漏功德本来
    未得。离欲之时不应得之。若通得于先所未
    得。是则凡夫离欲之时应得无漏。声闻缘觉
    离欲之时应得初禅一切功德。若具得之应
    同诸佛。余地亦尔。释言。离欲所得不定。或有
    但得先所得法。凡夫本来曾得诸禅乃得依
    禅所生功德。有时退起下地烦恼失上功德。
    后断下结还得本昔所失之法。不得无漏。良
    以凡夫于无漏法无有趣向之方便故。或有
    通得先所未得。圣人断离下地结时通得上
    地无漏功德。先有趣向之方便。故虽复得之
    各有分限。不得过量。为是小圣不得同佛。是
    义云何。今且约就初禅释之。余类可知。初
    禅地中无漏功德品殊无量。于中具有声闻
    缘觉菩萨佛德。随其分限未离欲前作方便
    者。离欲已后则便得之。无方便者。离欲不得。
    为是声闻离欲之时但得声闻无漏功德。不
    得余人无漏功德。如是一切。又初禅德障有
    三种。一下地障。欲界烦恼障初禅德。二自地
    障。初禅烦恼障初禅德。三上地障。二禅已上
    一切烦恼障初禅功德。就下障中?细无量。
    声闻断?得初禅中?品功德。缘觉之人所
    断渐细所得渐胜。乃至诸佛断之方尽所得
    穷极。自地障中品亦无量。声闻断?得初禅
    中?品功德。缘觉转细所得渐胜。至佛乃穷。
    所得方极。上地障中品亦无量。随分断除。所
    得各别。初禅既然。余禅亦尔。以是义故离欲
    虽得先所未得不即同佛。问曰。若言初禅烦
    恼还能障于初禅功德。二禅已上至非想结
    亦能障于初禅德者。菩萨十地初地中障还
    能障于初地德不。二地乃至佛地之障亦能
    障于初地德不。释有同异。异而论之八禅是
    其生得之处。初禅地中所生无漏能断三界
    一切烦恼。所断烦恼望其能断齐有障义。余
    禅亦尔。十地断障分齐别处。初地之解不能
    断二地处障乃至佛地障。以不断故。二地家
    障乃至佛障不障初地。余地亦尔。如见道解
    与修道解不杂对治。又问。十地是断德得处
    可断下过得上地德。八禅既非断得之处。离
    下过时不应得于上禅功德。释言。净禅是断
    得处与十地同。故离下欲得上禅德。净望无
    漏是生得处。故依下禅所发无漏能断自地
    及上地中一切烦恼。断彼结时得下地中无
    漏功德。设用余禅断上烦恼亦得下地无漏
    功德。同治修故不同十地位位别断。异义如
    是。同而论之十地位法一一位中。?细尘算
    障亦无量。且论初地。余类可知。于初地中?
    品之障净心时断得初地中?品功德。其微
    细者二地时断。得初地中渐胜功德。初地家
    障至佛。乃至所得功德至佛乃穷。以初地障
    诸地共断故诸地中所断之障同障初地。余
    地亦尔。华严宣说。菩萨一地普摄一切诸地
    功德。义当此门。此望法位与禅地同。问曰。前
    说。漏尽智通是离欲得。离相云何。如前断结
    章中具辨。不可更论。问曰。?酬妓瞪硗ǖ?br> 亦离欲得。所离之欲与障通壅为一为异。释
    言不同。彼所离欲染污烦恼。障通之壅不染
    无知。又所离欲断离之时得禅。得通障通之
    壅断唯得通。又所离欲偏望身通他心宿命。
    障通之壅遍障五通。又复彼欲断除得通名
    离欲得。障通之壅断除得通名方便得。为是
    全别问曰。此壅五住惑中何住所摄释有两
    义。一分?异细。是四住家眷属烦恼非无明
    地。无明住地二乘不断。障通之壅凡夫二乘
    能断故。二摄末从本。是无明中不染无知。若
    是无明凡夫二乘安能断除。随学暂遮。不能
    永离犹不名断。又问此壅于彼三界九地之
    中系属何地。释言。此壅不同染惑。定属诸地。
    而是诸地壅隔之心在于欲界至第四禅。在
    此地中有壅障故。又随此地有?细故。问曰。
    向说身通等五皆方便得。方便云何。五通依
    于心根根禅而修习之。故杂心云。五通在
    四禅根本非余定。且约初禅明修通相。余类
    可知。修习身通有三种通。一方便道。先入
    初禅根本定心。此即是止。后作飞行往来之
    想或为大小转变之想。此即是观。还入定中
    复作飞行往来等想。如是多返。此是身通方
    便道矣。二无碍道。由前方便熏发之力入定
    发慧。一无碍道断障通壅。三解脱道。无碍道
    后一解脱道证除彼障。从是已后欲有所为
    如前心想即能为之。身通如是。修他心通亦
    三种道。一方便道。亦先入定。次观他心测其
    心想。如是多返名方便道。二无碍道。由前
    方便熏发之力入定发慧。一无碍道断障通
    壅三解脱道。无碍道后一解脱道证除彼障。
    后时欲知他人之心即能知之。修宿命通亦
    三种道。一方便道。先入定中。次起心想。寻忆
    过去所更之事。从近至远。次第寻之。还入定
    中。如是多返。二无碍道。三解脱道。共前相
    似。修天眼通依如?酬嫉?卸?馈R环奖?br> 道。先入定心。次取日月灯明等相。作远见想
    还入定中。如是多返极令纯熟。二无碍道。由
    前方便熏发之力入定发慧。一无碍道断障
    通壅。后时出定欲见即见。彼说天眼是无记。
    故定中不得有解脱道。若依成实及与大乘
    天眼是善与定心俱。如是修者有解脱道。与
    前身通他心等同。修天耳通依如?酬家嘤?br> 二道。一方便道。先入定心。次取诸声作远闻
    想。还入定中。如是多返极令纯熟。二无碍道。
    由前方便熏发之力入定发慧。一无碍道断
    障通壅。后时出定欲闻即闻。无解脱道与天
    眼同。成实大乘亦有解脱。似前天眼。问曰。
    诸通有离欲得及方便得。此二所得有宽狭
    不。义释有三。一义分别离欲得狭。方便得宽。
    其离欲者。但得先来曾所得法。先所未得胜
    妙神通皆由现在方便修起。第二义者。离欲
    得宽。方便得狭。其离欲者。无始已来曾所得
    法。一切皆得。其方便者。于现在世能入者得。
    不能入处则不得之。第三义者。离欲方便所
    得齐等。佛大菩萨随其离欲所得之者皆能
    现入。修得如是
    次第四门明其大小不同之义。不同有五。一
    体性不同。六通皆用智慧为体。小乘六通用
    事识中慧数为体。大乘法中始修之时用事
    识中慧数为体。心外有法。于中自在说名为
    通。次修用彼妄识中慧以之为体。见一切法
    但从心起心外无法。自心法中无碍自在。究
    竟终成用真识中实慧为体。见法唯真于其
    自体真实法中无碍自在。二缘心不同。小乘
    六通凡所为作攀缘分别不能无缘。大乘法
    中始修有缘。次修息缘不能无缘。究竟终成
    平等无缘如日普照而无分别。一切所作法
    力而为都不作心。三常无常不同。小乘六通
    无常生灭。大乘六通始则无常。究竟真常。物
    见兴废体恒不变。四依定不同。小乘六通但
    依事定。事中住心是事定也。大乘六通始依
    事定。次依理定。破相住空是理定也。究竟
    终成依于真实自体寂定。真心性寂是体定
    也。住是定中其心不动。三昧法力自然现
    用。又小乘中前之五通唯依四禅根本定起。
    漏尽一通依于四禅未来中间及三无色。大
    乘法中始修同小。究竟终成依一切禅悉能
    起之。又声闻人随依何定。所发神通入余定
    中不能起用。诸佛菩萨则不如是。随依何定
    所发神通入余定中悉能起用。如龙树辨。作
    用不同。六通别说身通之中不同有十。一上
    下不同。声闻缘觉依于初禅。所发神通但至
    初禅。不能至上。以地度故余定亦尔。但至自
    地不能得过。诸佛菩萨则不如是。依于初禅
    所发神通至一切地。余定亦尔。二宽狭不同。
    如地持说。声闻之人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
    觉之人三千国土为通境界。又龙树云。小声
    闻中不作意者一千国土为通境界。若作意
    者二千国土为通境界。大声闻中不作意者
    二千国土为通境界。若作意者三千国土为
    通境界。缘觉人中有大有小。其小缘觉不作
    意者二千国土为通境界。若作意者三千国
    土为通境界。其大缘觉莫问作意及不作意。
    皆以三千大千国土为通境界。此等名狭。诸
    佛菩萨一切世界一切众生界为通境界。故
    名为宽。三多小不同。声闻缘觉一心一作不
    能众多。诸佛菩萨一时化现十方世界一切
    色像。一时能现五趣之身。四大小不同。声
    闻缘觉化现大身不能入小。化现小身不能
    容大。诸佛菩萨化现大身满三千界。能以大
    身入一尘中。化现小身犹如微尘。能以小身
    容受一切。又佛菩萨于世色物大能入小。小
    能容大。二乘不能。五迟速不同。声闻缘觉
    欲至远处多时乃到。以其不得如意通故。诸
    佛菩萨一念能至十方世界。以其所得如意
    通故。六虚实不同。声闻缘觉凡所化现一切
    境界相似而已不得实用。诸佛菩萨凡所化
    现皆得实用。如地持说。七所作不同。诸佛
    菩萨化无量人。各令有心。随作一事令人异
    辨。二乘不能。八所现不同。诸佛菩萨但现
    一身令人异见。但出一声令人异闻。安住一
    土十方俱现。二乘不能。九根用不同。如涅
    ??说诸佛菩萨六根互用。二乘不能。十自在
    不同。如涅??说。诸佛菩萨凡所为作身心自
    在不相随逐。其身现大心亦不大。其身现小
    心亦不小。其身现喜心亦不喜。其身现忧心
    亦不忧。如是一切。二乘不能。身通如是。天耳
    通中不同有六。一上下不同。声闻缘觉依于
    初禅所得天耳。但闻初禅已下音声。上则不
    闻。余禅亦尔。不过自地。诸佛菩萨随依何
    禅所得天耳闻一切声。二宽狭不同。准前可
    知。三顿别不同。声闻缘觉于诸音声别别听
    闻不能一时。诸佛菩萨一时顿闻。四?细不
    同。如地持说。乃至耳语极微细声诸佛菩
    萨一切悉闻。二乘不能。五迟速不同。诸佛菩
    萨于诸音声发心则闻。二乘不能。多作方便
    乃得闻知。六虚实不同。诸佛菩萨于诸音声
    所闻不谬。二乘不尔。容有错谬。天耳如是。他
    心通中不同有七。一上下不同。依如?酬加?br> 三种度不知其心。一者人度。下人不知上人
    之心。二者根度。钝人不知利人之心。三者地
    度。在下禅地不知上地禅定人心。成实法中
    唯说人度及与根度不说地度。成实所说滥
    同大乘。大乘所说诸佛菩萨依下发通。亦能
    知于上地人心。二宽狭不同。声闻缘觉极
    唯知于一三千界众生之心。诸佛菩萨能知
    一切。三顿别不同。诸佛菩萨顿能了知一切
    众生心心数法。二乘不能。四?细不同。声
    闻缘觉但知凡夫小圣?心不能及细。诸佛
    菩萨所知微细。乃至佛心亦能知之。五迟速
    不同。诸佛菩萨于一切心欲知即知。二乘不
    能。多作方便方乃知之。六虚实不同。诸佛菩
    萨所知不谬。二乘不尔。所知容谬。七时分不
    同。声闻缘觉但知现在众生之心。诸佛菩萨
    能知三世众生之心。他心如是。天眼通中不
    同有十。一上下不同。声闻缘觉随依何禅所
    得天眼齐见自地不能及上。诸佛菩萨一切
    悉见。二宽狭不同。三顿别不同。准前可知。四
    ?细不同。诸佛菩萨所见微细乃至邻空微
    尘色等一切悉见。二乘不能。五迟速不同。六
    虚实不同。与前相似。七时分不同。声闻缘觉
    极远能见未来世中八万劫事。诸佛菩萨穷
    见后际。八自他不同。如涅??说。声闻缘觉但
    见外色不见自眼。诸佛菩萨能见自眼。九见
    法不同。如涅??说。诸佛菩萨所有天眼能见
    诸色念念生灭。及见自他不净骨人。二乘不
    能。十知根不同。如涅??说。诸佛菩萨见人形
    色即知其根利钝大小。二乘不能。天眼不同
    差别如是。宿命通中不同有八。一上下不同。
    声闻缘觉随依何禅所得宿命唯知自地及下
    众生宿命之事不能知上。诸佛菩萨一切悉
    知。二宽狭不同。三顿别不同。准前可知。四?
    细不同。诸佛菩萨于过去事巨细悉知。二乘
    不能。五逆迟速不同。诸佛菩萨于过去事
    发心即知。二乘不能。六虚实不同。诸佛菩萨
    所知不谬。不同二乘。七时分不同。二乘极远
    能知过去八万劫事。诸佛菩萨所知无极。问
    曰。经说。迦?陈尴赡苤??グ送蚪偈隆N蠢?br> 亦然。声闻缘觉既是圣人。所知应远。何故同
    彼。释言。此用世俗智知。世俗齐中利根数
    习所知则远。钝根少习所知即近。不简凡圣
    人。八自在不同。如地持说。诸佛菩萨自知
    宿命知他宿命。能令他人知已宿命。能令他
    人自知宿命。能令他人知他宿命。乃至令彼
    其余众生展转相知。二乘不能。宿命不同差
    别如是。漏尽通中有其种。一知他漏尽名
    漏尽通。二自证漏尽名漏尽通。知他漏尽不
    同有七。一上下不同。声闻缘觉但知自地及
    下漏尽。不能知上。诸佛菩萨一切悉知。二宽
    狭不同。声闻缘觉于一世界知他漏尽。诸佛
    菩萨尽知一切。三顿别不同。声闻缘觉别缘
    别知。诸佛菩萨一时顿知。四?细不同。声闻
    缘觉所知?浅。诸佛菩萨所知深细。五迟速
    不同。诸佛菩萨不假方便。发心即知。二乘
    不能。六虚实不同。声闻缘觉所知虚谬。诸佛
    菩萨所知真实。七时分不同。声闻缘觉知现
    众生漏尽不尽不知过未。诸佛菩萨一切悉
    知。知他漏尽不同如是。自证漏尽不同有三。
    一证法不同。声闻缘觉证法?浅。但得人空。
    诸佛菩萨所证渊深。穷解二空。并证甚深如
    来藏性。二除障不同。声闻缘觉但断四住。诸
    佛菩萨五住斯灭。三取舍不同。声闻缘觉得
    寂取证。诸佛菩萨得灭不住。得大涅??不舍
    世间。不舍世间而常涅??。大小不同差别如

    次第五门三性分别。善恶无记是三性也。六
    通之中漏尽一通体性唯善。其余五通泛论
    有四。一是报通如上诸天报得五通。如是一
    切。二者药通。如诸仙等以药力故飞行自
    在。三者咒通。如波罗捺有婆罗门以咒持身
    飞上帝宫。变身为释与舍支夫共行欲事。如
    是等比是其咒通。四者修通。依禅修得。四中
    前三是其无记。后一不定。依如?酬妓?乃?br> 命一向是善。天眼天耳一向无记。身通一种
    体性是善。所起化心是其无记。他心宿命意
    识相应慧数为体。与禅定俱。故性是善。天眼
    天耳眼耳二识相应慧数以通为体。不与定
    俱。故性无记。身通之体亦是意识相应慧数
    与定心俱。故性是善。所起化心定前作意欲
    为诸事。然其所起或自地心。或他地心。不与
    定俱。故性无记。若依成实五通皆用意识地
    中慧行为体。悉为利益众生心起。故性皆善。
    乃至化心亦为利益众生心起。故性亦善。大
    乘宣说世俗五通。多同?酬肌9实爻种行?br> 说无记化化禅矣。诸佛菩萨所成五通实慧
    为体。乃至所起种种变化皆不离定。悉是三
    昧法门力起。体性皆善。三性如是
    次第六门三业分别。身口意业是三业也。穷
    其体性六通皆用智慧为体。慧在内心皆意
    业性。随相论之三业所摄如地论说。初一身
    通。身业清净。天耳他心口业清净。宿命天眼
    意业清净。漏尽一通彼论不辨。身通一种变
    化在形。是故说为身业清净。天耳他心依之
    起说。是故说为口业清净。云何起说。以有
    天耳从佛菩萨听受正法。及闻众生种种言
    音。依之起说。以他心通知物心欲。随之起说。
    以此二通起说中强。故论说为口业清净。宿
    命天眼了知过去未来之事。过去未来隔世
    难知。非意不了。是故说为意业清净。漏尽通
    中自证漏尽内心离染亦意业净。知他漏尽
    名漏尽者。此乃知他众生心中惑尽不尽。依
    之起说。似他心通亦口业清净。三业如是
    次第七门通明示现三种分别。如杂心说。六
    皆是通。以无壅故。明与示现义有隐显。四句
    辨之。一者示现而非是明。所谓身通及与他
    心。此之二通化益众生。生信显了。故名示现。
    不能除离三种愚。故不名为明。三愚如后。二
    者是明而非示现。所谓天眼及宿命通宿命
    除其先际之愚。天眼除其后际之愚。故说为
    明。化物生信不极显了。故非示现。云何不显。
    宿命知其过去世事。说过去事化益众生。隔
    世难知。人多不信。故非示现。天眼知其未
    来世事。说未来事化益众生。隔世难知。人亦
    不信。故非示现。第三亦明亦是示现。谓漏
    尽通。了达真谛证成漏尽。除真谛愚故名为
    明。知他漏尽。说彼众生心中烦恼有尽不尽
    而劝化之。彼则生信。生信显了故名示现。第
    四非明亦非示现。谓天耳通。不能除前三种
    愚。故不得名明。将此化他生信不显。故非示
    现。云何不显。天耳虽能闻于远声以此语他。
    他人不闻多不信受。故曰不显。又设导彼所
    化之人屏远之言。而欲化之前人便谓从他
    传闻非是自力。故多不信。明与示现隐显如
    是。通而论之悉皆是明。故华严中开分六通
    以为十明。亦悉示现。诸佛菩萨显示此德化
    众生故。问曰。宿命天眼漏尽经说为通。复说
    为明。又云三达。有何差别。通释义齐。于中别
    分非无差异。异相如何。如龙树说。直知过去
    八种事等名宿命通。于中过去知业知果。因
    缘道理名宿命明。知未来世死此生彼名天
    眼通。知业知果因缘道理名天眼明。直知漏
    尽名漏尽通。知更不生名漏尽明。又知从道
    得灭不同亦名为明。于如是等知之穷尽说
    为三达。尽有四重。一知事。尽无事不知。二知
    因果法相义。尽无义不知。三知真谛空理同。
    尽穷相皆空。四知性。尽知如是法悉从本性
    如来藏起相即是实。穷达此名为三达。论通
    共凡唯除漏尽。明共二乘。达唯如来。通明示
    现分别如是
    次第八门明修六通次第之义。理实六通无
    定次第。今且言之次第有三。一修成次第。据
    佛论之佛将成道。魔王波旬恐佛道成故来
    恼乱。如来于时须以神力而降伏之。以是义
    故先修身通。魔既被降。隐形空中。如来于时
    不知所在。须以天眼知其所在。故次第二修
    起天眼。眼虽见形不解其言。须以天耳听其
    所说。故次第三修起天耳。耳虽闻言不测其
    心。不知内心为怯为勇。故次第四修他心通。
    以此通故知其内心惶怖不安。虽知现心不
    知过去福德多少。福若胜我或能障碍妨我
    道成。为知往福次修宿命通。见魔过去作一
    无遮大会因缘今受此报。吾于过去无量亿劫
    为诸众生舍身手足头目髓脑受种种苦我福
    胜彼。既知胜彼不惧彼障。便能断结证成漏
    尽。故次第六明漏尽通。又龙树说。佛于初
    夜得一通一明。言一通者得一身通。言一
    明者得宿命明。于中夜时得一通一明。言一
    通者得天耳通。言一明者得天眼明。于后夜
    时得一通一明。言一通者得他心通。言一明
    者得漏尽明。以何义故先得其通后得其明。
    论自释言。从六通中求三明。持用功力重故
    先得通后得其明。问曰。何故如是次第。论
    自释言。初夜魔来欲行恼乱。为降伏之先起
    身通。既降魔已即自思念。我于一身何因缘
    能得如是大力。便求宿因见己过去多修福
    善得如是力。故起宿命。中夜魔去寂漠无声。
    佛便慈念一切众生。欲闻其言故求耳。以得
    天耳闻于十方五道众生苦乐等音欲见其
    形。故求天眼。于后夜时欲知物心随为教化。
    故求他心。知诸众生皆欲离苦而求其乐。自
    我不得漏尽之乐无能与之。故求漏尽。此亦
    是其修成次第。一义如是。二明修成次第。
    亦约佛说。如律中辨。佛初夜时得宿命明。无
    明。尽明生。?尽光生。于中夜时得天眼明。无
    明尽明生。?尽光生。于后夜时得漏尽明。无
    明尽明生。?尽光生。此三是其修成次第。得
    漏尽已欲化众生。不知何等众生须化。须以
    天耳听诸众生苦乐等音。次起天耳。虽知众
    生苦乐差别彼此隔别难往摄化。次起身通。
    虽到其所不知所欲。无宜授法。次起他心。此
    后三种起化次第。第三直明起化次第。亦约
    佛说。欲化人不知所在先用天眼。既见所在
    须往摄化。次用身通。既到其所不解其言。次
    用天耳。虽解其言不识其根。次用宿命。观其
    过去根性大小虽识往根不知现欲。次用他
    心。虽知其心不知心中烦恼有无。次用漏尽。
    观其心中烦恼有无。为说对治。令证漏尽。次
    第如是
    次第九门依经辨相。如地持说。身通有二。
    一变。二化。改换旧质名之为变。无事不现说
    以为化。是变多种要为十六。一者震动。谓
    能震动一世界。二者炽然身上出火。身下出
    水。如是等也。三者充满身放光明充满世界。
    四者示现。为一切沙门众等。五转作异分。变
    地为水。水为火等。六者来去充行往来无碍
    自在。七者大小。变小为大。变大为小。八色像
    入身。令一切界一切众生悉入己身。九所往
    相似。随其所至现同彼众生。音声语言悉与
    彼同。十者隐显。现出还没如是等也。十一
    自在。能令众生若来若去若住若卧一切随
    心。十二障他神通。除上及等悉能障弊。十三
    与辨无辨众生能与辨才。十四与念失念众
    生能与正念。十五与乐无乐众生能与其乐。
    十六放光身能出光普照一切。变义如是。化
    亦无量。要摄有三。一者化身。化为一切众生
    形类。二者化语。化为种种音声语言。三化境
    界。化为一切饮食等事。就化身中略有五种。
    一化似自身。二不相似。三似他身。四不相似。
    五自身他身相似不相似一切化现化。语有
    七。一妙音说法其声微妙。二广音说法所出
    音声一切普闻。三从自身起化作语言似从
    身起。四从他身起化作语言似从他起。五无
    所从起。六说正法。七随事教责化语。如是
    化境界中作事无量。身通如是。天眼有二。一
    者见于现在色像。二见未来死此生彼。天耳
    通中一切六趣众生音声。圣非圣声?声细
    声辨不辨声化非化声远声近声一切悉闻。
    他心通中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悉如实知。问
    曰。此通为直知心。亦知所缘。依如?酬嘉ㄖ?br> 他心不知所缘。若知所缘则前人作意攀缘
    我心。我缘彼心便有自心变照之过。故唯知
    心不知所缘。若依成实正知他心兼知所缘。
    大乘亦尔。设心自缘竟有何咎。宿命通中差
    别有六。一自知宿命。知己过去八种事等。何
    者八事。一如是名。二如是性。三如是生。四如
    是饮食。五如是苦乐。六如是长寿。七如是久
    住。八如是寿限。知己过去如是八事。名为自
    知。二者知他。知他众生六种同行。何者六行。
    一如是名。二如是性。三如是生。四如是饮食。
    五如是善恶。六如是寿命。知他此事名为知
    他。三令他众生知己宿命。四令他众生自知
    宿命。五令他众生知他宿命。六令余众生展
    转相知。漏尽通中有其二种。一无学圣智能
    尽诸漏名漏尽通。二知漏尽名漏尽通。知漏
    尽中义别有四。如地持说。一自知漏尽。二
    知他漏尽。三漏尽方便已起未起悉如实知。
    圣道是其漏尽方便。四漏尽增上慢有起不
    起悉如实知。未得谓得。名增上慢。六通之义
    辨之略尔

    大乘义章卷第二十(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