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大乘义章 >
  • 大乘义章卷第十九

    净法聚果法中此卷有九门(净土义 三佛义
     三智义 三不护义 三念处义 四一切种净义 二智义 四智义 四无畏义)
      净土义六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明因三 约身明土四 凡圣有无五 质之同异六)
    第一释名。言净土者。经中或时名佛刹。或
    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
    刹净界净国净土。刹者是其天竺人语。此方
    无翻。盖乃处处之别名也。约佛辨处。故云佛
    刹。佛世界者。世谓世间国土境界。盛众生处
    名器世间。界是界别。佛所居处。异于余人故
    名界别。又佛随化住处各异。亦名界别。约佛
    辨界。名佛世界。言佛国者。摄人之所。目之
    为国。约佛辨国。故名佛国。言佛土者。安身之
    处。号之为土。约佛辨土。名为佛土。若论其
    国。王领者有。不王者无。土即不尔。有身皆
    有。刹之与界其义则通。此无杂秽。故悉名净。
    刹性海莲花须弥。诸如是等。宽狭别称。问
    曰。国土众生共俱。何故偏名佛国土乎。今明
    佛土不说余故。又佛是主故。名佛土。名义
    如是(此一门竟)。次辨其相。为明佛土兼辨余义。分
    别有三。一事净土。二相净土。三真净土。事净
    之中三门分别。一总辨相。二别显之。三约谛
    以定。总相云何。言事净者。是凡夫人所居土
    也。凡夫以其有漏净业得净境界。众宝庄严
    饰事相严丽名为事净。然此事净。修因之时。
    情有局别。受报之时土有分限疆畔各异。又
    此修时。取相执定。受报之时。国土庄严诸相
    各定。总相如是。次别显之。事净有二。一是凡
    夫求有净业所得之土。如上诸天所居等。是
    由从求有善业得故。受用之时。还生三有烦
    恼结业。不生出道有生者。别由善友教化之
    力。所以能起。非是所受境界之力。二是凡夫
    求出善根所得净土。如安乐国众香界等。由
    从出世善业得故。受用之时。能生出道。如众
    香饭。其有食者。灭惑生道。如是等也。问曰。
    此土诸天境界为当纯是求有业生。为当
    有出世善得。理亦兼有。故涅??中。佛说我
    义。无量鸟狩闻说发心生于天中。明知。亦有
    出善往生少故不论。别相如是。次约四谛辨
    定其相。前两门中初门之因。唯是集谛。分段
    因故。初门之果。体唯苦谛。分段果故。后门之
    因。有其两能。一正感佛果。二傍招净土。正感
    佛边。一向非集。能生佛德。不集生死诸有果
    故。傍招土边。亦集非集。形于向前初门之因。
    得言非集。求出善根。是其相似道谛摄故。当
    分实论。体性是集。能招有为生灭果故。后门
    之果。形前非苦。是其相似出世果故。故论
    宣说。无量寿国不属三界。彼无贪欲故非欲
    界。以在地故不名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
    以是相似道家之果。摄之属道。故不名苦。似
    佛净土。菩提道摄。当分实论。体是苦谛。生灭
    果故。有漏报身所依处故。事净如是。次辨相
    净。于中亦以三门分别。一总辨相。二别显之。
    三约谛辨定。总相云何。言相净者。声闻缘觉
    及诸菩萨所居土也。如龙树说。有妙净土。
    出过三界。是阿罗汉当生彼中。如是等。是此
    诸贤圣。修习缘观对治无漏所得境界。妙相
    庄严离垢清净。土虽清净。妄想心起。如梦所
    睹。虚伪不真。相中离垢故名相净。然此相净。
    修因之时。情无局别。受报之时。土无方限。又
    此修时心无定执。所得境界。随心回转。犹如
    幻化。无有定方。总相如是。次别显之。别有两
    门。一约行分别。二约心分别。言约行者。行别
    有二。一是声闻缘觉之人。自利善根所得之
    土。虚寂无形。如无色界所安止处。问曰。无色
    云何有处。释曰。四空但无?色。非无细色。故
    得有处。故经宣说。菩萨鼻根闻于无色宫
    殿之香。如龙树说。有妙净土。出过三界。罗
    汉生中。闻法花经。即其事也。由从自行善根
    生故。受用之时。但生自行厌离善根。不能自
    然起慈悲愿利他之行。设有起者。由佛菩萨
    教化之力。非是所受境界之力。二诸菩萨化
    他善根所得之土。不舍众生。随物受之。如维
    摩室。由从化他善根生故。受用之时。自然能
    起利他善行。约行如是。言约心者。心别有二。
    一事识中缘观无漏能得净土。二妄识中缘
    观无漏能得净土。事识无漏。有其二种。一
    增相观所得净土。相续住持证实方舍。二息
    相观所得净土。暂现如幻。妄识无漏。亦有二
    种。一增相观所得净土。相续住持证实方舍。
    二息相观所得净土。暂现即灭。别相如是。次
    第三门。约谛以定。相净之因。形前非集。道谛
    摄故。当分是集。变易因故。相净之果。形前
    非苦。道果摄故。如佛净土菩提道摄。当分实
    论体性是苦。变易果故相净如是。次明真净
    四门辨之。一总辨相。二别显之。三约谛决定。
    四随义广辨。总相云何。言真净者。初地以上
    乃至诸佛所在土也。诸佛菩萨实证善根所
    得之土。实性缘起。妙净离染。常不变故。故曰
    真净。然此真净因无缘念。土无缘念土无相
    状。如梵天王顶上宝珠体虽是有。向无青
    黄赤白等相。亦如比丘无作戒法体虽是色
    而无一相。有而无相土之妙也。又此真土因
    无定执。土无定所。因无分别。土无彼此自他
    之异。总相如是。次别显之。于中曲有三门分
    别。一对妄分别。真行有二。一离妄真。保诸
    菩萨所成真行。为妄所离。所得真土。还与妄
    合。如空在雾。于此门中。土随位别阶降不
    等。随诸地位分分渐增。妄土渐灭真土渐现。
    如雾渐消虚空转现。二纯净真。谓佛如来所
    在之土。纯真无杂。如净虚空。土虽清净应与
    染合。二约行分别。行要唯二。一智二悲。智依
    空成。以智摄行。行皆离相。所得之土。还同彼
    因。妙寂离相。犹若虚空。悲随有生。以悲摄
    行。行皆为物。所得之土。还同彼因。随物所
    现。犹如净珠。无色不现。故地经云。虽知诸
    佛国土如空。而观无量庄严土行。三约法分
    别。于彼真实如来藏中。法门有二。一寂灭门。
    依之得土。还同彼法寂灭离相。二是缘起作
    用法门。依之起土。无所不现。如如意珠随心
    所求无所不现。别相如是。次约谛论。于此门
    中。净土之因。或道或灭。行因体起是道谛
    收。法门力起是灭谛摄。果亦如之。或菩提收
    道果摄故。或涅??收灭果摄故。似佛法身。约
    谛如是。次第四门随义广辨。于中开合广略
    不定。或总为一。唯一佛土。或分为二。唯真与
    应自所诧。名之为真。随他异现。说以为应。
    其真土者。即是平等法门之土。妙寂离相。圆
    备众义。形无定所。无处不在。其犹阴阳五
    行之法。此喻似法。持宜审记。土既如是。诸
    相庄严。宁可别取。虽无别状。不得言无土。虽
    妙寂与是缘起作用之性。万物依生。化应
    所托。其犹阴阳五行等法能造世间一切色
    像。真土如是。其应土者。随情现示有局别。
    染净躯分形殊。善恶诸相庄严事别各异。应
    土如是。或分为三。一法性土。二实报土。三圆
    应土。法性土者。土之本性。诸义同体。虚融无
    碍。犹如帝网。亦如虚空无碍不动无所有等。
    同体义分。地经所说真实义相。即其义也。
    一切世界本性恒尔。而诸众生妄想覆心。自
    累成隔。无碍法中。见为定碍。有处定有。无处
    定无。染处定染。净处定净。地处定地。水处定
    水。如是一切。后息妄想。彼土实性。显成我
    用。名法性土。实报土者。菩萨显前法性土时。
    旷修法界无尽行业。以此净业勋发之力。于
    彼无边净法界处。无量殊异庄严事起名实
    报土。此实报土。义别三种。同后报身。一依法
    说。还同法性。诸相庄严。融同无碍如海十
    相。一一充遍。圆应土者。前二真土。犹如净
    珠。能随众生。种种异现。用无缺少。名圆应
    土。或分为七。如地经说。一同体净。二自在
    净。三庄严净。四受用净。五住处众生净。六者
    因净。七者果净。七中前四明土体相。第五一
    种。寄人显胜。后之两门。举因显果。就前四
    中。初之两门。明其土体。第三一门。辨其土
    相。后一土用。初二体中。前一明其土体无别。
    后一彰其土体清净。同体净者。事相隔碍名
    为不净。同体处融名为净矣。云何同体。分
    别有三。一本末分别。法性之土。是其根本。报
    应为末。一切报应。法性为体。故名同体。二真
    应分别。一切应土。用真为体。故名同体。三就
    应中诸土相望。同体无别。故名同体。如此娑
    婆土田世界异种众生。于此土上种种异见。
    如螺髻王见宝庄严。如是等也。所见异土。同
    用娑婆土地为体。如是一切。故名同体。故经
    说言。一切佛土即一佛土。一即一切。三义如
    前。自在净者。泛论净义。有二种。一是相净。
    诸宝庄饰清净严丽。如安乐界众香国等。二
    自在净。犹如净珠。美恶斯现。所现无碍。故曰
    自在。由土体净故。能如是无碍自在。举用显
    体。名自在净。今此所论义当后门。故经说
    言。一切国土平等清净。净相之土。彼秽此净。
    不名平等。自在净者。染净圆通。法界齐等。故
    曰平等。此二土体。庄严净者。是其土相。泛论
    有三。一人庄严。胜善众生。居住其中。土名净
    矣。下五住处众生净者。即其义也。二法庄
    严。具诸佛法。其土名净。故地论言。人及诸法
    庄严。三事庄严。五欲殊妙。此三种中。地经偏
    说一事庄严。为庄严净。土中有三。一神通
    庄严。一切境界变现无碍。二光明庄严。常有
    光明灭除?冥。三相庄严。众宝庄饰。故经
    说云。神通庄严光相具足。受用净者。是其土
    用。净土境界。受用之时。能灭烦恼出生道。此
    前四种。明土体相。第五住处众生净者。寄人
    显胜。无量功德智慧众生。悉满其中。故土
    胜矣。又以善人居住其中故土清净。后两门
    中。初因净者。举因显果。因有二种。一净土行
    业。所谓布施持戒。行业如维摩说。二净土德
    业。所谓净土三昧法门。得此门同故。一切
    境界。随心回转。如金刚藏所入佛国体性
    三昧。如是等也。住中之中。偏据后门故。
    彼又言。入佛土妙平等境界。名为因净。诸
    佛净土法门。名为上妙平等境界。菩萨证
    入。能有异现。说为因净。言果净者。对因明
    果。泛论有二。一相净果。菩萨旷修净土行。
    得妙净土。诸相庄严能净无秽。二自在净
    果。依前净土三昧德业。种种异现。地经所说
    义。当后门故。彼经中随诸众生心之所乐。与
    为示现名为果净。随别广论。亦可无量。辨相
    如是。次第三门。辨定其因。且约三土以定
    其因。先约法报二土辨因。应后别说。法报二
    土因相云何。分相论之。无始法性。是法土因。
    诸度等行。是报土因。摄相言之。二土并用无
    始法性诸度为因。于中义分有缘有正。缘正
    相对曲有两门。一别相说。法性之土。无始法
    性以为正因。诸度行以为缘因。实报之土。
    诸度等行以为正因。以亲生故。法性为缘。二
    通相说。二土并用无始法性以为正因。虽俱
    法性以为正因。与别名因。法土之因。本有
    法体与后显时。体无增减。隐显为异。报土因
    者。本无法体。但于向前法土因上。从本已来。
    有其缘起可生之义。遇缘便生。如矿中金有
    可造作庄严具义。遇缘便作。非先有法以在
    其中。二土齐用诸度业行。以为缘因。虽俱诸
    度以为缘因。于中细分。其义亦异。异相如何。
    诸度等行。有能生义。说之以为报土之缘。如
    地水等能生诸物。诸度等行有能了义。说之
    以为法性土之缘。前二如是。次论应土。应
    土之因有无不定。摄用从体。更无别因。譬
    如世人因形有影影无别物。业见土异。非我
    为故。分用异体。亦说有因。以是果故。因二
    种。一同类因。还以应行而为应因。诸佛如来。
    得土已久。现修诸行。庄严国。如弥陀佛国
    现修四十八弘誓愿及诸所行。庄严西方世
    界。如是等也。二异类因。实行真法为应土因。
    然就应中义别有二。一是法应净土三昧法
    门力故。现种种刹。二是报应。以本大悲愿力
    因缘。现种种土。义别如是。此二别分。法应之
    土。如来藏中净土法门。以之为因。报应之土。
    大悲愿力。以之为因。悲愿为主。统摄诸行。皆
    为因矣。分相如是。摄相言之。二应并用净土
    法门悲愿为因。于义别分。有缘有正。缘正不
    定。若论法应。净土法门。以为正因。大悲愿等
    以为缘因。若无悲愿。彼法不能独生应土。譬
    如火珠虽能出火要因见日。亦如水珠虽能
    出水要须见月。故经说言。异法有故异法出
    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报应之土。大悲愿等
    以为正因。净土法门以为正缘因。若无彼法。
    虽有悲愿应土不生。譬如音声虽能发响必
    依涧谷。面能生像必依水镜。问曰。应土从实
    悲愿法门力起。何不名真。乃说为应。释言。大
    悲愿力行等。正得真土。增上缘力兼生应土。
    由非正起故不名真。缘力兼生。令人见闻。故
    说为应。辨因如是。次第四门。约身明土。于
    中由有三门分别。一明身土相依本末。二明
    身土相依广狭。三明身土相依总别。言本末
    者。随相言之。身报依土。穷实论之。国土依
    身。故花严云。宝花云香诸庄严具。皆从如来
    法身中出。又彼亦言。三世劫数及诸佛刹。于
    一佛身一切悉现。此即是其土依身也。佛土
    既然。凡土亦尔。随相论之。身报依土。穷实亦
    是国土依身。故经云。宣说三界虚妄唯一心
    作。本末如是。次明广狭。其义不定。分别有
    四。一土宽身狭。如常所见。良以身是自己别
    报。所以局狭。土是共果。彼此同依。所以宽
    广。二身宽土狭。如经中说。或有佛土。在佛菩
    萨毛孔中住。或在菩萨衣文中住。或在菩萨
    天冠中住。如是等也。三身土俱宽。据实以论。
    身如虚空。土亦如之。四身土俱狭。随化众生。
    或现小身。或居方便土。广狭如是。次明身
    土相依总别。总相论之。三身一身三土。以
    一佛身依一佛土。随义别分。用彼三身别依
    三土。法性之身。依法性土。实报之身。依实报
    土。应化之身。还依应土。问曰。法身与法性土
    有何差别。与说相依。释言。身土性虽无别。
    随相分异。故得相依。身之实性名法性身。
    土之实性名法性等。此亦同体义别相依。如
    海十相同体相依。问曰。应身还依应土。能依
    应身初时现凡。后则现圣。所依之土。何不如
    是初秽后净。始终恒定。释言。为化差别不等。
    或土随身。如弥陀佛未成佛前国土鄙秽。成
    佛后国界严净。彼佛现居。不定境故。如是
    一切。或身随土。如此释迦虽久成佛。而于过
    去无量世中。身居秽国。示为凡俗不取正觉。
    如是一切。或身异土。如今释迦身居秽国而
    现成佛。土现为报。报定难改。故始终恒秽。
    如佛色身。现为报故。始终恒定。智行功德。方
    便非报。所以后转故。初现凡后转为圣。身土
    相对分别?尔。次第五门。明其凡圣有无之
    义。昔来诸家所说各异。如生公说。佛无色
    身亦无净土。但为化物。应现住于众生土
    中。如是说者。众生有土。诸佛则无。什公所
    异。诸佛有土。众生全无。但佛随化现土不
    同。故维摩云。为化众生故。现此土为不净
    耳。又人复说。佛与众生各别有土。各别住于
    自业果故。此等所说。义有兼通。不可偏定。是
    义云何。分别有三。一摄实从相。众生有土。诸
    佛无土。随化现居众生处故。故经说言。普
    贤菩萨。依于如如不依佛国。普贤既尔。诸佛
    亦然。生公所立义当此门。二摄相从实。诸佛
    有土。众生无土。于一佛土。随其业行种种异
    见。如佛一身众生异见故。经说言。佛土清
    净如摩尼珠。随诸众生种种异现。维摩亦
    云。我此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
    示是众恶不净土耳。什公所云。义当于此。
    经说既然。生公所立。佛无色身。全无净土。
    义不然。佛无色身。如前涅??章中广破。身
    既非无。土宁不有。又经中说。菩萨修习一
    切种行。为净土因。经说有因。云何无果。人
    亦救言。非全无界。但应非真。若使土果唯
    应非真。如维摩说。一切种行。为净土因。应是
    应修。修因既实。果宁不真。若自不解。唯应访
    诸。何宜辄谤。谤佛果德。其罪至重。勿后更
    言。此是第二摄相从实。三分相异实。众生与
    佛。各别有土。是义云何以业摄果。果随业
    别。故凡与佛各异有土。如恒河水。饿鬼见火。
    如来见水。饿鬼火业自见于火。佛以水业自
    见于水。各自见自业果执非见他事。佛土亦
    尔。螺髻心净见土清净。舍利心垢见土不净。
    如是一切。凡圣有无辨之略尔。次第六门。明
    其所见质之同异。于中有二。一就处分别。二
    就事分别。言就处者。分别有四。一同处异见。
    如一世界随业不同。种种异见。如恒河中。世
    人见水。饿鬼见火。或见虚[土*冗]。如是一切。二
    异处同见。如娑婆界。百亿天下处所虽别所
    见相似。三同处同见。同业众生。于一处中共
    见一事。如恒河无量众生同知见水。如是一
    切。四异处异见。如娑婆界及安乐土。所见
    各别。如是一切。就处如是。次就事论。于一处
    中。随义分四。一者是其一质异见。如此娑婆
    一土地事。众生于中种种异见。或见为水。或
    复见火。或见诸宝。或见虚空。如是一切。二者
    是其异质同见。于一处中。随人所见种种异
    土。一段众生见之唯一土田世界。如是一切。
    三一质一见。同类众生共见一事。质体无别。
    四异质异见。如此娑婆异种众生各别见。如
    经中说。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
    稳天人常充满。如是一切。良以诸法。诸佛
    随心所现。无定性故。见有种种净土之义。
    虽以具摄。且随其要略辨如是
      三佛义七门分别(释名义一 辨相二 约时分别三 明因四 常无常分别五 说不说分别六 次第分别七)
    第一释名。三佛之义。出地经论。金刚般若
    亦具分别。名字是何。一法身佛。二报身佛。三
    应身佛。法身佛者。就体彰名。法者所谓无始
    法性。此法是其众生体实。妄想覆缠。于己无
    用。后息妄想彼法显了。便为佛体。显法成身。
    名为法身。如胜?说。隐如来藏显成法身。法
    身体有觉照之义。名法身佛。问云。人说法
    身体是第一义空。空非心智。云何觉照。释言。
    法身离相为空。而体实有。所谓有于过恒沙
    法。此法皆依真心说之。真心体是神知之性。
    能有觉照故得名觉。是义云何。是以体中。
    从本已来。具过无量恒沙佛法。如妄心中具
    足一切诸虚妄。心于彼法同体照明。由来无
    障。故论说言。从本已来。有大智慧光明义
    故。自性清净识知义故。遍照一切法界义故。
    名为本觉。性虽照明。而为无明?障所覆。相
    似不觉。后除?障。彼心显了始显真心。如其
    本性。内照法界故得名佛。问曰。真心有觉照
    义。名佛可尔。所觉法性。非觉照义。云何得名
    法身佛乎。释言。分相言之。能觉真心说为法
    佛。所觉法性。是其真谛法宝门收。不名为佛。
    摄相言之。通亦名佛。是义云何。解有四义。一
    所觉法性是佛体。故通名为佛。如如来藏
    是众生体。说为众生。故经说言。即此法身。
    轮转五道名曰众生。二所觉法性。虽非佛智。
    而是佛身故得名佛。如佛色身虽无觉照而
    得名佛。如是一切。三所觉法性。虽非佛智。而
    是佛性故得名佛。如似五阴成众生法名曰
    众生。四所觉法法是佛境界。为佛觉照能生
    佛智。从其所生故得名佛。故地论言。智行
    处者。自证知故。自证知者。依彼生故。与大智
    论说智智处同名般若。其义相似。具此四义
    故通名佛。法佛如是。报身佛者。酬因为报。有
    作行德。本无今有。方便修生修生之德。酬因
    名报。报德之体。名之为身。又德聚积亦名为
    身。报身觉照。名之为佛。问曰。报佛亦能觉
    照。与前法佛觉照何异。释言。体一随义以分。
    真心之体。本隐今显说为法佛。此真心体。为
    缘熏发诸功德生。方名报佛。法佛如金。报佛
    如作金庄严具。问曰。法佛自能觉照。何用报
    佛。释言。无报法则不显。但使显法必有报生。
    故立报佛。又复法佛。心性照明。为非事用故
    须报佛。如金虽净不中衣食。故须用之作庄
    严具。彼亦如是。又复法报照境。有其别异之
    义。故须别分。义如后释。报佛如是。应身佛者。
    感化为应感化之中。从喻名之。是义云何。
    如似世间有人呼唤则有响应。此亦如是。众
    生机感。义如呼唤。如来示化事。问响应故
    名为应。应德之体。名之为身。又此应德聚积
    名身。应身应觉照目之为佛。问曰。应觉与真
    何别。自知。是真随化现知说以为应。问曰。三
    佛俱能觉照。所觉之法为同为异。释言不定。
    分别有三。一随相分别。法佛唯知无始法性。
    名知理法。报佛能知行修对治。名知行法。应
    佛了知三乘化教。名知教法。又复法佛唯知
    理法。报佛了知自行之法。自行门中。通知一
    切自行为主。是故名知自行之法。应佛了知
    化他行法。化他门中。亦知一切化他为主。是
    故名知化他行法。二宽狭分别。法佛唯知无
    始法性。于此分齐。理外更无异法可知。是故
    法佛唯知理法。报佛所知境界渐广。通知一
    切理行二法。知理所证。知行能证。应佛所
    知境界最广。通知一切理行二法。知理行法。
    通知一切。化众生故。知理知行。以为所诠。知
    教能诠。又复法佛唯知理法。报佛知理及自
    行法。知理所证。自行能证。应佛知理。亦知
    自行及化他法。通缘一切。化众生故。了知理
    法。化他所入。知其自行。起化所畏作知其
    利他。化他之用。三就实通论。法佛通知理教
    行法。知如来藏无始法性。是其理法。觉已真
    心。显了成德。名知行法。知已所证妙音法门。
    能为无尽言说之本。能生法螺无尽言音。名
    知教法。故楞伽中宣说。法佛亦能说法。如
    涅??说。大般涅??。能建大义起种种化。金
    刚三昧起种种说。即其事也。报佛亦知理教
    行法。知理所证。知行能证。知教所依。应佛通
    知义如上解。问曰。三佛通知理法。所知之理
    为同为异。通释义齐。随相分别。法佛知理无
    隐无显。证实返望从来无缘。谁能覆我。故
    本非隐。本既非隐。岂有今显。故维摩云。我
    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报佛
    知。知理从缘始显。于事分齐情外有理。情
    外之理。本为情覆。故说有隐。去情理现故
    说有显。应佛知理缘起作用。知如来藏缘起
    集成生死涅??一切种法故。教众生一切缘
    中息以求真。所觉如是。然此三佛。随相别分。
    名义各别。通而论之。俱名法身。齐得名报并
    得云应。是义云何。三佛莫不依法以成是故
    通得名为法身。又三皆以功德法成故名法
    身。良以三佛皆法身故。于彼涅??三事之中。
    三佛皆悉法身所摄。望因以论。三俱名报。是
    义云何。报者是其果之别称。三佛望因。并得
    称果。是果酬因故通名报。约化以论。三俱名
    应。应随物情显示此三。令诸众生同见闻故。
    但经论中。为别三佛。隐显异名。故初名法。
    第二名报。第三名应。等别三佛。何故初者偏
    名为法。乃至第三偏名为应。此等各随义便
    以彰。法佛是体显本法成。证法义显故偏名
    法。报佛是相本无今有。方便修生酬因义显
    故偏名报。应佛是用化用随物。应成义显故
    偏名应。名义如是。第二门中。辨其体相。佛德
    无量。难以定论。今此随义增数辨之。总唯一
    佛。谓三宝中一佛宝也。或分为二。二有两门。
    一生身法身分之为二。王宫所生相好之形。
    名为生身。戒定慧等五品功德。说为法身。二
    真应不同。开分为二。自德名真。随化所现
    说以为应。真则是其法门之身。应则是其共
    世间身。是二如前涅??章中具广分别。今略
    辨之法门身者。如世阴阳五行等法。亦如一
    切众生体识。心虽是有而无一相。虽无一相
    而实有之。共世身者。随化所现同世色像。或
    时似天。或复似人。如是一切。虽现众相。而无
    一实。虽无一实。无所不为。如涅??说。如来
    非天非不天非人非不人。如是等比是其义
    也。又复平等法门之身。形无所在。无所不在。
    无所在故。菩提无处。以无处故。德满法界。故
    花严云。无一尘处而无佛身。以德满故。诸根
    相好皆遍法界。如海十相。亦如虚空。无碍
    不动。一一充遍。于是义中。用眼为门。眼遍法
    界。诸根相好及佛刹土一切众生。莫不皆悉
    一眼中现。如是一切。共世身者。形有所在。以
    所在故。化别彼此。诸根相好。各有分限。或分
    为三。三有两门。一开真合应。以说三种。二开
    应合真。以说三种。开真合应以说三者。如上
    所列。真中分二。法之与报。应以为一。故说三
    种。于此门中四义分别。一分其相别。二约色
    心非色心等三义分别。第三约就五阴分别。
    第四约就六根分别。言分相者。此之三佛义
    通大小。大小既殊。所说亦异。小乘法中宣说。
    如来事识为体。于事识中。戒定慧等五品功
    德。说为法身。王宫所生相好之形。名为报身。
    如来猕猴鹿马等。化说为应身。若就大乘破
    相门中宣说。如来七识为体。于中宣说破相
    空理。以为法佛。法实非佛。是佛体性。是佛境
    界。能生佛智。相从名佛。七识缘智照空之解。
    说为报佛。空智为主。诸德悉是。丈六等化。名
    为应佛。此之一门。随人且说论无文。经虽
    不说。准依小乘。随化推立理亦无伤。若据
    大乘显实门中宣说。如来真识为体。据佛以
    论。真识之外。更无余识可为佛。故唯识论言。
    诸佛如来所行之处。唯有藏识更无余识。无
    余识故。三佛皆用真识为体。真识之心。本隐
    今显。说为法身。即此真心。为缘熏发。诸功德
    生。说为报佛。地经宣说庄严具譬。正显此义。
    如来藏中真实缘起法门之力。起种种化。说
    为应佛。如涅??说。大般涅??。能建大义。种
    种现化。即其义也。分相如是(此一门竟)。次就色心
    非色心等三义分别。法佛体中备具三义。法
    身色根相好光明。是其色法。此义云何。如
    涅??说。佛性是色可以眼。见彼色显了为法
    身色。又涅??说。念法之义。非色断色。而亦
    是色。非阴断阴。而亦是阴。非入断入。而亦是
    入。非界断界。而亦是界。诸佛菩萨所游行处。
    常恒不变。此等显了为法身色。又涅??说。
    光明者即是涅??常住。不从因缘。云何问
    其因缘。如是一切。亦有因缘。因灭无明。获
    得炽然三菩提灯。以是因缘有是因缘。有是
    光明。如此光明当知。亦是法身色也。诸根相
    好类亦同尔。真识之心。从缘显了。说为智慧
    三昧行等。是其心法。真如之空。绝离一切
    心等相。是其非色非心之法。以非色故。维
    摩说言。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取色
    有。名不观色。不取色无。名不观如。不取色法
    非有无义。名不观性。又涅??云。入于无色
    大般涅??当知。亦是非色义也。以非心故。
    维摩说言。不观受想行识。不观受想行识
    如。不观受想行识性。义同前解。又地经说。
    自体本空智自空故当知。亦是非心义也。有
    人宣说。法体之体唯一空理。都非色心。如涅
    ??说。教空得实。云何唯空。又如经说。如来之
    藏是真识心。复言。佛性体性是色。彼法显
    了说为法身。云何说言都无色心。有人复言。
    法佛之体。唯色与心。一向非空。设言空者。但
    无他相。而体实有。如地经说。自体本空云
    何非空。又论释言。自体空者智自空故。云何
    说言唯无他相。又楞伽云。如来藏中过恒沙
    法。一切皆依法无我说。彼法显了说为法身。
    云何不空。又复如彼起信论说。有人问言。如
    来藏中具一切法。便谓色心各有自体。对破
    此执。说一切法依真如说。真如犹是空之别
    称。彼法显了说为法身。云何不空。法佛如
    是。报佛之体具三义。相好之身是其色法。
    彼相如何。分别有三。一依法说。如来报身诸
    根相好光明音声。与彼平等法门身同妙寂。
    虽相虚融无碍。还似阴阳五行之法。如涅
    ??说。月爱光明。是光无限。非冷非热。非青非
    黄。非赤非白。无有边际。其光既然。诸根相好
    及佛音声一切同尔。此色微妙唯佛独见。故
    涅??经。明金刚身。妙绝众相圆备诸义。唯
    有如来乃知是义。余人不及。二约应辨。如
    花严说。于佛应身。一一相处。各有无量百千
    相海。名字不同。作用各异。杂有是相。而不可
    见。如梵天王顶上宝珠有而叵见。此之相好。
    地上菩萨。渐能见之。三随应说。应化所现。诸
    根相好。光明音声。体即是报。以从过去净业
    生故。此即是佛福德庄严。故涅??云。福庄严
    者。有为有漏有碍非常。是凡人法。即其义也。
    此报?相。地前亦见。问曰。何故有此三异。由
    因别故。因别如何。修有三种。一随事修得第
    三报。良以修时随有可见。是故得报。随有可
    见。又本修时。随有益物。二舍相修破有入
    空。得第二报。良以修时所有诸行。依空以
    成无相可见。得报还尔。无相可见。又复修时。
    依空成德。广多无尽。得报还尔。广多无尽。三
    依实修。息妄契真。得第一报。良以修时无念
    无缘。得报还尔。无相离缘。又复修时行合法
    界虚融无碍。得报还尔。身满法界虚融无碍。
    又复修时常而不动。得报还尔。常而不动。报
    身随因有此三别。报土亦然。宜复深记。色
    法如是。智慧三昧解脱行等。是其心法。数灭
    涅??。是其非色非心之法。问曰。数灭是涅??
    门。云何名佛。释言。分相涅??非佛。摄相言
    之。涅??是佛。故花严中说。涅??佛永灭度故。
    应佛体中亦具三义。所观色形。是其色法。应
    化修成智慧行等。是其心法。五阴所成假名
    行人。名非色心。又如?酬肌K婊???喾?br> 色心(此二门竟)。次第三门。五阴分别。色受想行
    识。是其五也。法佛体中。备具五阴。如涅??
    说。色是佛性。乃至受想行识是性。彼性显了
    说为法身五阴法也。又涅??说。色是无常。
    因灭是色。获得涅??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亦
    复如是。乃至色者。是不寂静。因灭是色。获得
    涅??寂静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等亦
    是法身五阴。虽说有色。但离色法。犹如比
    丘无作戒法不可事取。余亦如是。问曰。经
    说入于无色大般涅??。云何宣说法身有色。
    释言。经说入于无色大般涅??者。无于凡下
    虚伪之色。非无真色。故涅??云。真解脱者。
    亦空不空。言其空者。谓无生死二十五有。言
    不空者。谓有善色常乐我净。又彼经说。二
    乘解脱名为非色。诸佛解脱。名之为色。故知。
    诸佛法身有色。问曰。经说大般涅??。但有寂
    乐而无受乐。云何宣说法身有受。此前释。
    无其凡下分别之受。非无平等纳法之受。故
    说有之。是义云何。受有二种。一纳受法相应
    纳法在心。二受境界违顺等事。名之为受。谓
    苦乐等。乐受之心受于境顺。苦受之心。受于
    境违。舍受之心。受于境界不违不顺。诸佛
    如来。但有初门。而无第二。第二故名无受乐。
    有初门故名有受阴。问曰。诸佛分别想灭。云
    何有想。释言。诸佛妄想心灭。非无明净了法
    之想。明达一切诸法相故。行之与识类前可
    解。法佛如是。报应二佛。具足五阴义在可知
    (此三门竟)。次就六根分别三佛。眼耳鼻舌身意是
    六。法佛体中。备具六根。如地持说。性种性
    者。六入殊胜展转相续无始法尔。名性种性。
    彼六至果。即名法身眼耳等根。又如经说。众
    生身中。具如来眼如来耳等。如模中像。彼性
    显了说为如来眼耳等根。虽说有之。不可相
    取。当知。悉是法门义异。彼有何用。以是缘起
    眼法门故。出生者尽报应眼根。如依阴阳五
    行之法出生造作一切世事。如眼既然。余根
    亦尔。报佛六根。?同法身。有而无相。无相而
    有。应佛六根义在可知。上来一门。开真合应。
    以说三种。开应合真而说三者。如彼七卷金
    光明说。彼中有一三身之品。专论此义。名字
    是何。一真身佛。二应身佛。三化身佛。前法与
    报合为真身。名为合身。前应身中。开分二种。
    应之与化。名为开应。相状如何。于中分别。曲
    有四门。一分其相。二明立所以。三约诸佛
    以辨三身。第四约就涅??辨之。言分相者。
    此之三佛义释有二。一准依涅??。法报两佛
    名为真身。王宫所生道树现成。说为应身。依
    此应身。出生无量无边化佛。名为化身。故涅
    ??中。如来欲令众生望满足。于其身上一一
    毛孔。化无量佛。受大众供。即是化身。释迦自
    受纯陀之供。即是应身。偈中所说。如来常住。
    即是真身。二依金光明。法报两佛是其真身。
    随化众生。示现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胜。悉
    名应身。此即向前应化两佛。入此门中同名
    应身。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
    鬼。如是一切。同世色像。不为佛形。名为化
    身。此三身中真身为本。依真起应。依应起化。
    如依烦恼而起业行依业受报。分相如是(此二门竟)
    次第二门。明立所以。今此且依金光明经
    所辨论之。以四种义故立三身。一起因不同。
    二治障有异。三所净差别。四随化有殊。起因
    不同立三身者。如彼经说。如来昔在修行地
    中。愿为众生修种种行。彼行满足。得至究
    竟自在之地。能随众生多种。辨了现种种形。
    故立化身。彼经复说。佛昔在因。愿为众生演
    说真谛通达生死涅??一味。趣求佛身。又为
    众生怖畏如来无边佛法。求佛一种相好之
    形。而利益之。彼行满足。能为众生示现佛身。
    演说真谛。而度脱之。故立应身。又佛因中自
    修诸行。断诸烦恼。具一切善。息除妄想。趣求
    实际。彼行满足。得如实果。故立真身。其真身
    者。谓如如法及如如智。其如如法。即是法身。
    如如智者。即是报身。此是第一起因不同故
    立三身。治障异者。如彼经说。一切凡夫三相
    所缚不得三身。翻对彼相故立三身。言三相
    者。一分别相。所谓烦恼妄分别心。障佛真身。
    断除彼故得佛真身。二依他起相。所谓诸业
    依烦恼起。以此罪业。障佛如来相好之果。断
    除彼故得佛应身。三成就相。谓依前业成就
    苦报。以此苦报定碍之形。障佛如来无障碍
    化。断除彼故得佛化身。又经复言。一切凡夫
    有三种心。不得三身。翻对彼故建立三身。言
    三心者。一起事心。所谓四住所起烦恼。此
    惑?强能起业事。名起事心。障佛化身。菩萨
    修习伏结之道。伏除此心。故得化身。二依本
    心。谓四住地依无明起。名依本心。障佛应身。
    菩萨修习断结之道。断除此心。故得应身。三
    根本心。谓无明地。与彼四住烦恼为本。故
    名本心。障佛真身。菩萨修习胜拔之道。灭此
    本心。故得真身。此是第二治障不同故立三
    身。所净别者。如彼经说。如如法性极清净故。
    摄受法身。此名真心。为法身矣。如如智慧极
    清净故。摄受应身。依真起用。故说智净摄受
    应身。以三昧门极清净故。摄受化身。依定起
    用。故三昧净摄受化身。此是第三所净不同
    故立三身。随化不同立三身者。如彼经说。佛
    随众生多种意故示现化身。此为凡夫。佛随
    弟子一种意故示现应身。此为声闻。声闻弟
    子同求见佛名为一意。佛随此意唯现佛身。
    说之为应。随诸菩萨破相心故。显示真身。以
    佛真身遮一切相。非执相境。不同应身。其
    唯一相。不同化身现种种相。菩萨不取一异
    等相。故为显之。此是第四随化不同。故立三
    身。上来四门。合为第二明其建立三身所以
    (此二门竟)。次约诸佛以辨三身。如彼经说。其化
    身者与佛同事。同诸如来变化之事。其应身
    者与佛同。意同诸佛如来显扬佛法化益之
    意。其真身者与佛同体。一切诸佛。以如如法
    如如之智而为体故(此三门竟)。次约涅??以辨三
    身。如彼经说。涅??有二。一是有余。随化现
    灭。二是无余。实证体寂。依前二身宣说有余。
    依后真身宣说无余涅??经。又经宣说。依前
    二身。常随世间不住无余。依后真身。常寂离
    相不住有余。三身如是。或增说四。四有三门。
    一开真合应以说四种。二开应合真。三真应
    俱开。开真合应以说四者。如楞伽说。一应
    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故彼经
    言。云何应化佛。云何功德佛。云何智慧佛。云
    何如如佛。四中初一是佛应身。后三真身。以
    应为一。真分为三。是故名为开真合应。就真
    三中。功德智慧是佛报身。报德虽多。要唯福
    智。福名功德。智名智慧。如如一种。是佛法
    身。胜?经中。亦有此相。彼云。如来妙色身
    等。是佛应身。复言如来色无尽者。是功德身。
    智慧亦然是智慧身。一切法常是法性身。此
    是第一开真合应以说四种。开应合真而说
    四者。如彼七卷金光明说。一化身非应。如来
    为物。等示现一切龙鬼等。不为佛身。名化非
    应。又经说言。佛涅??后。以愿力故。遗身益
    物。此亦是其化身非应。二应身非化。经自释
    言。谓地前身地前菩萨所见佛身。乃从三昧
    法门中现。非是人天六道所摄。以是义故。名
    应非化。三亦应亦化。谓诸声闻所见佛身。彼
    见如来相好之形随道成佛。故名为应。见佛
    在于人中受生相同人类故名为化。四非应
    非化。谓佛真身。此四身中。前三是应。后一是
    真。由应为三故名开应。由真为一故名合真。
    复有四种。开应合真。亦得说四。一真身佛。谓
    法与报。二应身佛。王宫所生道树现成。三化
    身佛。依于应身示现无量无边化佛。四化身
    非佛。谓示一切龙鬼等形。摄末从本。是佛
    所为通亦是佛。是亦第二开应合真以说四
    种。真应俱开而说四者。真中分二。法之与报。
    义如上解。应中分二。应之与化。亦如上释。又
    就应中更得分二。一是法应。谓从三昧法门
    力现。如涅??说。大般涅??。能建大义。金刚三
    昧种种悉为。如是一切。是其法应。二是报应。
    以本大悲大愿力故。能随众生种种异现。此
    从如来报身而起名为报应。一真之中义分
    法报。一应之中。义别两应。故合有四。或分为
    五。谓如来五阴之身。又戒定慧解脱知见五
    品功德。亦得说五。义如后释。或分为六。前法
    佛中义别为二。一体显佛。二缘显佛。摄德从
    本。名为体显。摄德从缘。名为缘显。言体显
    者。如来藏性。从本已来。有何从缘显了之
    义。遇缘便显。言缘显者。旷修诸行。断除垢
    染。净于法界。体虽显了。必藉于缘。缘虽能
    显。必显于体。此二体一随义分二。前报佛中。
    义别亦二。一体作佛。二缘作佛。摄德从本。说
    为体作。如庄严具是金所作。摄德从缘。是其
    缘作。如庄严具工匠所作。体虽能作。作必
    藉缘。缘虽能作。作必依体。此二体一随义
    分二。前应佛中义别亦二。一法应佛。二报
    应佛。义如上辨。摄用从本。应从法起。三昧
    法门之所起。故摄用从末。是从报起。大悲
    愿力之所起故。法虽能起。必藉悲愿。悲愿等
    行。虽复能起。必依于法。此二体一随义分二。
    故合说六。亦得说七。向前六种。实从缘别。废
    缘论实。无隐无显。复以为一。通前说七。亦得
    分八。就前第七无隐显中。义别有二。一就实
    通论。从本已来。实外无缘。缘既不有。知复约
    何说隐说显。以无隐故本则非因。以无显故
    今则非果。此则本来自性常净无为法身。二
    息缘证实。无隐无显。至佛返望。从本无缘。以
    无缘故。本则非隐。今非始显。本时非隐。不可
    名因。今非始显。不可名果。故涅??中。赞叹如
    来获得无因无果报法。此之一门。从因修得。
    乃至得时无因可从。故涅??云。因世谛慈得
    第一义慈。第一义慈。不从因缘。余德悉尔。无
    隐显中义别此二。故合成八。或得分十。如
    花严说。彼有两文。大同小异。一处说言。一
    正觉佛。二者愿佛。三业报佛。四住持佛。五者
    化佛。六法界佛。七者心佛。八三昧佛。九者
    性佛。十如意佛。此直列名。更无解释。一处复
    言。一无着佛。安住世间。成正觉故。此犹是前
    正觉佛也。二者愿佛。愿出生故。此即是前
    第二愿佛。三业报佛。言成就故。诸行皆成。且
    就一信。此即是前业报佛也。四住持佛。随顺
    世间不断绝。故此即是前住持佛也。五涅??
    佛。永灭度故。此一与前化佛小异。统而会
    之不舍大悲。大愿力化。方得名为大涅??
    义故。前化佛是。显涅??。六法界佛。于一切
    处。无不至故。此与前同。七者心佛。善安住
    故。此亦同前。八三昧佛。成就无量恒沙功德。
    无所著故。此亦同前。九者性佛。善决定故。此
    亦同前。十如意佛。以普覆故亦同前。随别
    广分。亦可无量。今据一门且说三种。辨相如
    是。次第三门。约时分别。时别有三。一是凡
    时。善趣已前。二是圣时。种性已上。亦此地前
    通名凡时。初地已上名为圣时。三是果时。在
    于后际。约此三时以辨三佛。就初释中。先叙
    异说。次辨过非。后显正义。异说如何。有人宣
    说。三佛之体悉是本有。何故如是。三佛皆
    悉就实而辨。据实佛论。本来无因。因本不有。
    如何待对。而令三佛偏在果时。设言在果。乃
    是世俗凡情所见。非正道理。又如经说。如来
    藏中具一切法。明知。三佛悉是本有。此是一
    论。有人复言。报应两佛。生因所生。偏在果
    时。法佛之体。非生因生。一向本有。此是两
    论。有人复言。三佛是果。偏在果时。因中设
    有。但可名性。不得名佛。此是三论。异说如
    是。次辨过非。初言三佛皆悉本有。是义不然。
    若言就实本来无因。欲令三佛悉本有者。本
    来无因。酬何名报。今若就实。本来无因。亦无
    众生。随何名应。此言文坏。何待多难。若言
    经说如来之藏具一切法令三本有。此言亦
    非。如胜?说。过恒沙法。隐时名藏。显为法
    身。是则就彼法身法中。说具一切。何开报应。
    若使三佛皆悉本有。是则三佛皆了因显。非
    生因生。如彼金刚般若中说。受持经功德于
    实名了因。亦为余生因。彼论自解。于实了因
    望于法佛。为余生因。望于报应。望于报应。既
    言生因。云何本有。又涅??云。若说菩提是本
    有者。犯波罗夷。谤佛法僧。菩提犹是报应两
    佛。云何本有。又涅??中。广就乳酪树子等
    譬。破其本有。若便报应二佛本有。彼何所破。
    又涅??云。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若使报应二佛本有。云何得言本
    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便有
    是处。云何而言无有是处。此之偈义。彼经具
    解。不得异释。又涅??中说四种性。或有佛
    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谓阐提人有不善性。
    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谓善根人有
    善根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有。俱有理性。或有
    佛性。二人俱无。无某果性。若使报应二佛本
    有。云何得说二人俱无。二人俱无。经说难非。
    三佛本有。何须更立。报应本有。佛法大过。宜
    速舍离。无宜强立。此是一非。第二家说。法佛
    一种。一向本有。是亦不然。如胜?说。过恒沙
    法。隐时名藏。显为法身。是则法身彰名在显。
    那得本有。又法佛因。即是佛性。涅??经言。众
    生佛性。不名为佛。云何而言法佛本有。此是
    两非。第三家说。三佛在果。因中定无。是亦不
    然。若言法佛一向本无。如维摩说。一切众
    生即菩提相即涅??相。涅??亦云。大般涅??。
    本自有之。非适今也。菩提涅??。法佛别称。菩
    提涅??。既得本有。法佛云何一向本无。又
    如经说。众生身中。具如来智如来眼等。何
    所乏少不名法佛。若言报应一向本无。是亦
    不然。如涅??说。若有人问。是果子中有树
    无耶。应正答言。亦有亦无。从子生树故得名
    有。即未有树故得言无。乳酪等譬。类亦同然。
    所说如是。若有人问。众生身中有佛无邪。应
    正答言。亦有亦无。从此生彼。故得言有。即未
    有佛故得名无。有无合说名为中道。云何而
    言一向定无。此是三非。辨非如是。次显正义。
    三佛之义。在果圆备。圣时分有。凡时不定。若
    论法佛。亦有无。是义云何。分别有三。第一约
    缘就实分别。约缘论实。实为缘隐而后显时。
    净德为本。但名佛性不得名佛。故经说言。
    众生佛性不名为佛。就实论实。实外无缘。无
    缘覆真。更何所待。而不名佛。故经说言。一切
    众生即菩提相即涅??相。佛亦如之。二约一
    人始终分别。据始论之。实为情隐。在隐未了。
    不得名佛。至佛返望从来无情。由来是佛。故
    经说言。凡夫成佛前菩提为烦恼性。圣若成
    佛时。烦恼是菩提。又经亦言。佛知众生即菩
    提相不复更灭。不更灭故。本是涅??。佛亦如
    之。三约凡佛二人分别。凡佛相异。真体不殊。
    莫不皆以如来藏性佛之为体。据凡论体。体
    为惑隐。而后显时。净德为本。故但名性。不得
    名佛。就佛以望。凡夫之体。由来常净本来
    是佛。故涅??云。有苦有谛有实乃至有道有
    谛有实。是实谛者。即是如来虚空佛性。约法
    论真。真名实谛。据凡论之。实为情隐说为佛
    性。就佛而辨。实本常净。故苦等实即是如来。
    据实论实。实体离相。即名虚空。其义既然。定
    有定无理然须舍。报应两佛有无不定。真义
    体上。从本已来。有可从缘出生之义。名之为
    有。如有乳酪说言有苏。有胡麻者说言有油。
    即未有体。说之为无。义既如是。若言定有。
    是则执着。若言定无。即是妄语。有无合说得
    名中道。约时如是。次第四门。辨定其因。先
    就法报而辨其因。后就应说。法报因中。两
    同分别。一生了分别。二缘正分别。生了如
    何。辨无令有。名之为生。已有令现。说之为
    了。相?分。报佛一向生因所生。以本无故。
    法佛一向了因所显。以本有故。于中细论。报
    佛具足二种因显。一生因生。二了因显。亲
    起之者。名为生因。疏助之者。说为了因。故涅
    ??中。方便之果说为菩提。彼菩提果。有生有
    了故。彼文言。复有生因。六波罗蜜阿耨菩
    提。复有了因佛性菩提。彼文复言。复有了
    因。谓八圣道阿耨菩提。以斯准验。故知。报佛
    有生有了。法佛唯从了因所得。非生因生。以
    本有故。此等因相。至彼缘正门中具辨。缘正
    如何。亲起名正。疏助为缘。法佛既从了因所
    得。了因有二。一正因了。二缘因了。正了有
    二。一就凡时宣说佛性。以为正了。此佛性
    体。从本已来。有可从缘显了之义。名为了因。
    故涅??云。佛性虽有不同虚空。虚空虽以无
    量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佛可见故。遇
    缘便见。可见犹是可了义矣。二就圣时真实
    无作六波罗蜜以为正了。彼前佛性。渐显成
    行说为六度。此之六度。亦有可了圆显之义。
    说为了因。缘了有二。一缘修六度。能显真
    体说为缘了。如火练金。二真实有作六波罗
    蜜。能显真体说为缘了。如庄严具显金清净。
    此之二缘。都在圣时。凡时未有。报佛既从生
    因所生。生因有二。一正因生。二缘因生。正因
    有二。一就凡时宣说佛性。以为正因。此佛
    性者。是报佛性非法佛性。何者是其报佛性
    乎。八识心体是法佛性。彼心体上。从本已来。
    有可从缘生报佛义。名报佛性。更无别体故
    涅??云。佛性虽无不同兔角。兔角虽以无量
    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以可生故。遇缘便
    生。若无如是可生之义。虽以无量百千方便。
    报佛叵生。以可生义。名为生因。二就圣时。真
    实有作六波罗蜜。以为正因。彼前佛性可生
    义故。遇缘熏发。便有无量诸功德生。所生
    功德。说为有作六波罗蜜。此六亦能出生报
    佛。故名正因。譬如乳酪乃至熟苏前后虽
    异。望于醍醐悉名生因。此亦如是。缘因有二。
    一于六识七识心等。缘修六度能熏真心出
    生报佛。名为缘因。二法佛之性及与无作六
    波罗蜜。是亦能成报佛功德。故名缘因。譬
    如见色发生眼识色于眼识名为缘因。此亦
    如是。望于报佛。缘生既然。此缘望报。亦得名
    了义在可知。法报两佛因相如是。次辨应佛。
    应因不定。摄用从体。更无别因。修得真体。自
    然起用。何须别因。随义别分。亦得说因。因有
    二种。一同类因。应修诸行而为应因。如释
    迦佛成来大久示于三大阿僧只劫修诸所行
    成应佛果。名为应因。二异类因。实修诸行而
    为应因。但就应中有其二种。一者法应从法
    佛起。二者报应从报佛生。已如上辨。此之二
    应缘正各别。若论法应。如来藏中缘起法门。
    以为正因。大悲愿力。以之为缘。譬如镜水虽
    能生像要藉于面。涧谷发响要藉于声。火珠
    出火要藉于日。水珠生水要藉于月。所况如
    是。三昧法门。虽能现应。要须悲愿。故经说
    言。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
    若论报大悲愿力以为正因。三昧法门以为
    缘因。大悲愿力。虽能生应。要须依法。譬如
    形质能生影像必依镜水。声能发响要依涧
    谷。日能生火要依火珠。如是一切。应因如是。
    应皆新起非是本有。故不说了。新起法中。随
    义且分。正则是生。缘即是了。亦得无伤。因相
    如是。次第五门。明其三佛常无常义。于中
    进退四门分别。一对理以论。三佛在果悉是
    无常。不如理法非因非果一向是常。云何三
    佛悉是无常。三佛悉是道谛所收。胜?经说。
    苦集及道三谛无常。故知。三佛悉名无常。其
    义云何。无常有二。一者有始。二者有终。若论
    应佛。有始有终。故曰无常。法报两佛。虽非有
    终。而是有始。故名无常。果时说故。二简本异
    末。法佛是常。应报无常。何故如是。法佛虽复
    从缘始显。性出自古。体非缘生。故名为常。报
    应两佛。本无今有。方便修生。故名无常。三简
    真异应。法报是常。以不迁故。应佛无常。现同
    世间。有起灭故。四对生死妄法而辨。三以
    俱是常。生死妄法。悟要则舍。一向无常。三佛
    真法证实以成。一向是常。问曰。法报是常可
    尔。应佛生灭云何名常。释言。据凡以取其应。
    有始生应。有终灭应。得言无常。就佛辨应。化
    德常然。无时不为。故得名常。现生之用。无时
    不生。现老之用。无时不老。如是一切。是故三
    佛悉得名常。常无常义。进退如是。不得偏定
    次第六门。明其佛说不说义。分别有三。一随
    相以论。应佛有说。法报无说。应佛随化吐宣
    言教。故得有说。真德离言。是故法报二佛不
    说。二推化归本。法报有说。应非说。诸佛如
    来一切言说。皆从三昧法门力起。是法佛说。
    皆从法螺圆音而起。是报是报佛说。常寂之
    声。恒有恒无圆通无碍。是法螺音。应佛乃
    是。众生所见。非佛如来起说之本。故不名说。
    故彼金刚般若论言。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
    者。三通相而辨。三俱说法。此义如彼楞伽
    经说。问曰。应佛说何等法。谓说三乘化教之
    法。于教道中。通说一切。以教为主。名说教
    法。报佛如来说何等法。谓说行法。彼云何说。
    谓诸菩萨行修成就入佛境界。诸佛报身。相
    现其心。名之为说。又于法螺圆音之中。随人
    异闻一切种法。亦名为说。法身如来说何等
    法。谓说证法。彼云何说。谓诸菩萨证入佛法。
    诸佛法身相现其心。故名为说。又以一切三
    昧法力。令人异闻一切种法。亦名为说。如谷
    发响无有穷尽。问曰。三佛俱能说法。以何义
    故不悉名应。释言。望彼诸佛如来寂灭平等
    无言说义。有说随物俱得名应。但于说中。随
    相分别。应佛如来。隐真随物。故名为应。法报
    虽说。显班真德。令他趣入。非隐真德曲随于
    物。故不名应。说不说义。其相如是。次第七
    门。明其次第。次第有二。一观入次第。如地论
    说。应佛?现。随化易睹。先明应身。寻应有
    本。次明报身。寻报有本。后明法身。二本末次
    第。法身是本。先明法身。依法成德。次明报
    身。依德起用。后明应身。三佛渊深难以情测。
    且依诠咒粗述若此
      三智义两门分别(辨相一 摄相二)
    第一辨相。三智之义。出地持论。故彼文言。
    有三种智。名为菩提。名字是何。一清净智。二
    一切智。三无碍智。清净智者。是佛如来第
    一义智。观第一义。断离五住性结烦恼。离障
    无染名清净智。其一切智及无碍智。是佛如
    来世谛智也。于世谛中。了知四种一切法相。
    名一切智。何等为四。谓一切时一切界一切
    事及一切种。是其四也。一切时者。过去未来
    三世时也。于此三世。穷?无余。名一切智。
    一切界者。所谓世界及众生界。于此二界。穷
    知无余。名一切智。一切事者。所谓有为及无
    为事。色法心法非色心法。是其有为。义如
    上解。虚空数灭及非数灭。是其无为。亦如上
    释。于此二事。知之穷尽名一切智。一切种
    者。所谓因果。有为法中。有因有果。善恶是
    因。苦乐是果。无为法中。有因有果。圣道是
    因。涅??是果。于此因果种别法中。了知穷极
    名一切智。余经论中。第一义智名一切智。世
    谛之智。名一切种。今此宣说第一义智。为清
    净智。世谛之智。名一切智。名之左右皆得无
    伤。无碍智者。于前四种一切法中。发心即知。
    不假方便。不同余人思量乃知。名无碍智。辨
    相如是(此一门竟)。次第二门。约对余智。共相收
    摄。于中有四。第一约对三种般若。共相收摄。
    第二约对大品三智。共相收摄。第三约对涅
    ??三智。共相收摄。第四约四无碍慧。共相
    收摄。初门约对三种般若。共相摄者。三种般
    若。如龙树说。一观照般若证空实慧。通则了
    达二谛之智。斯皆是也。二文字般若。谓般若
    经。此非般若。能诠般若。能生般若。故名般
    若。三实相般若。谓真谛空。通则二谛法相皆
    是。简情取法。故云实相。此非般若。是般若境
    能生般若。故名般若。前三种智。入此三种般
    若之中。是其第一观照所摄。非余二种。彼
    非智故。次对大品三种之智。共相收摄。言三
    智者。一一切智。谓诸声闻缘觉之人。了知一
    切阴界入等。名一切智。二道种智。谓诸菩萨
    了知种别化众生道。名道种智。三萨般若智。
    此翻名为一切种智。诸佛如来。觉知一切二
    谛诸法。名萨婆若。向前三智。入此二中。萨
    婆若摄。非余二种。彼二在因不在果故。次约
    涅??三种之智。共相收摄。言三智者。一名
    波若。此翻名慧。二?称派崮恰4朔??邸H??br> ?那。此翻名智。彼经具以两门分别。一约
    人分别。其般若者。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同有
    慧数故名波若。?称派崮巧?旁稻酢1斯鬯?br> 谛十二缘等故。就二乘说?称派帷F潢A那者。
    诸佛菩萨。彼能了达一切法界故名?那。若
    据此门。向前三智入此三中。?那所摄。非余
    二种。波若?称挪辉诜鸸省6?挤ǚ直稹F洳?br> 若者是别相。观了知世谛。?称派崮鞘亲芟唷?br> 观知第一义。其?那者。是彼相观。观察一
    实。破离二谛有无相故。若据此门。向前三
    智与此三种。共相收摄。此?称派峒坝腙A那。
    是前三中清净智摄。同能观理离染障故。前
    一切智及无碍智。是此三中波若所摄。以能
    了知别相法故。次约四辨共相收摄。法义辞
    乐。是四辨也。义如上释。此之四辨。在佛之
    者。与前三智共相收摄。在因则非。就彼果中。
    即名以求四无碍慧。是前三中无碍智摄。随
    义细获。四无碍智有其多种。如地经说。若就
    世谛明四无碍。此四无碍。是一切智无碍智
    摄。以其同知世谛法故。若就真谛法性之理
    名法无碍。则法无碍。是前三中清净智摄。余
    之三种。是一切智无碍智收。若说了知第一
    义谛为义无碍。则义无碍。是清净智。余之三
    种。是一切智无碍智摄。三智如是
      三不护义
    三不护义。如经中说。如来三业。纯净离过。不
    须防护。名三不护。诸阿罗汉三业虽净。常须
    防护方能离过。如来异彼。是故宣说三不护
    矣。问曰。如来何因缘故身口意业不须防护。
    久修净戒性成就故。常住深定未曾出故。三
    业恒随智慧行故。住大涅??永寂灭故。是故
    三业不须防护。三不护义。辨之略尔
      三念处义
    三念处义。如经中说。一切众生。是佛如来生
    念境界。故云念处。念处不同。随境分三。一是
    正众。二是邪众。三非正非邪。如来自知己法
    最胜。然于所受者不生喜心。是初念处。于不
    受者不生?心。第二念处。于彼非受及非不
    受中容人所。不生痴舍。常得净心。第三念处。
    于邪正等。既得分三。于怨亲中三种人所。亦
    得分三。于怨不嗔。是初念处。于亲不爱。第二
    念处。中容人所不生痴心。第三念处。问曰。如
    来何因缘故得三念处。久于众生修习平等
    大舍心故。深观众生无我人故。了知诸法性
    空寂故。故于三众得平等心。三念处义。略之
    云尔
      四一切种净义
    四一切种净。如地持说。佛德离垢。名之为
    净。净随义别。一门说四。四名是何。一者身
    净。二者境界净。三者心净。四者智净。此四穷
    本唯身与心。初二是身。后二是心。但就身中
    境体不同。开分为二。心中随其福智不同。复
    分为二。故合为四。言身净者。烦恼习身永灭
    无余。得最上身生灭自在。故名身净。烦恼习
    身永灭无余。得最上身真身净也。生灭自在
    应身净也。又得上身是身体净。生灭自在是
    身用净。境界净者。种种现化及所言说。无碍
    自在名境界净。种种现化是身境界。及所言
    说是口境界。又复种种现化境界是事境界。
    及所言说是理境界。于此境界。作用自在。缘
    中无障。名境界净。言心净者。明佛福德庄严
    净也。一切福德。以心为主。就主以彰。故云心
    净。故彼文言。烦恼悉离善根成就。名为心净。
    烦恼悉离断德净也。善根成就行德净也。言
    智净者。明佛智慧庄严净也。故彼文言。舍
    离一切无明秽污。一切所知无碍自在。名为
    智净。舍离一切无明秽污除无明地。真谛智
    净。一切所知无碍自在。断事无知。世谛智净。
    四净如是
      二智义
    其二智者。一是实智。二方便智。言实智者。
    泛解有二。一于诸法如实了知。名为实智。
    非是不知妄称知故。故地持云。离增上慢智
    名为如实智。此如实智与彼慢心妄智相对。
    不对方便。于此门中。佛一切智悉名实智。不
    简方便。二知实法名为实智。于中分别曲有
    五义。一对妄明实。知如来藏真实之法名为
    实智。知于妄想情所起法名为实智。如知苦
    谛名为苦智。如是一切。于此门中。实智与彼
    妄智相对。不对方便。二对假明实。知第一
    义真谛之法名为实智。知于世谛假名之法
    名为假智。于此门中。实智与彼假智相对。不
    对方便。三对相明实。知一实谛实性之法名
    为实智。知于一谛有无法相名为相智。知于
    世谛假名之法名为假智。于此门中。实智与
    彼相智相对。亦得说言与第一义世智相对。
    不对方便。四对教明实。证实法性名为实智。
    寻言始学名为教智。于此门中。实智与彼教
    智相对。不对方便。若名教智以为方便。亦
    得无伤。五对权明实。知于一乘真实之法名
    为实智。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于此
    门中。实智与彼方便智对。今论实智。据后言
    耳。方便智者。泛解有四。一进趣方便。如见道
    前七方便等。进趣向果。与果为由故曰方便。
    此一方便与果相对。不对实智。若名果德以
    之为实。义亦无伤。二施造方便。如十波罗蜜
    中方便波罗蜜。于所修行善巧为之。故曰方
    便。此方便中曲有三种。一教行方便事中善
    巧。如地持说。十二巧便是其事也。二证行
    方便。观空不着。如地经说。十方便慧是其
    义也。三不住方便。于世出世善巧双游。如地
    论说。于世出世方便不染。善巧住故是其义
    也。此三皆是施造方便。此一方便与无方便
    愚拙相对。不对实智。三集成方便。诸法同体。
    巧相集成。故曰方便。云何巧成。一真心中旷
    备法界恒沙佛法。是诸佛法。以同体故。用慧
    为门。余法助成。用定为门。余义助成。如是一
    切。以同体法巧相集成故曰方便。故地论
    言。此法善巧成。是故名方便。又地经中说。
    一切行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而为
    方便。此亦是其集成方便。此一方便与彼一
    切阴界入等事法相对。不对实智。故地论中
    辨六相门说言除事。事者所谓阴界入等。四
    权巧方便实无此事。权巧施之故曰方便。于
    中分别曲有三种。一是身巧。谓佛猕猴鹿马
    等化。二是口巧。实无三乘。随化说之。三是意
    巧。谓方便慧。起前身口二种巧化。如法花
    经。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
    应说三乘。如是等也。今说意巧为方便智。此
    方便智。得与向前实智相对。二智如是
      四智义三门分别(约境辨定一 体相分别二 约对尽智无生智分别三)
    第一门中。约对四谛境界辨定。言四智者。我
    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是
    其四也。此四犹是四谛之智。四谛智中有其
    二种。一者泛尔观境之智。所观谛境。不简自
    他。二无学圣人内证之智。自证已寂。苦集已
    尽。自觉已寂。灭道已满。今此所论义当后门。
    于四智中。何者是其知苦之智。乃至何者知
    道之智。经论不同。乃有三别。第一依彼??br> 婆沙论。我生已尽。是断集智。集因能起未来
    苦果。名之为生。无学断竟。名我生已尽。梵行
    已立。是修道智。梵名为净。无漏圣道。能除垢
    染。出障清净故名梵行。无学圣人道行成满
    名为已立。所作已辨。是证灭智。断障证灭。是
    其所作。无学圣人。证灭功成。名所作已辨。不
    受后有是断苦智。后世苦报名为后有。无学
    圣人。于此后报不复更受。名不受后有。问曰。
    经说四谛法门。先明苦集。后彰灭道。今明
    四智。何不依彼。乃先明其断集修道。然后方
    明证灭除苦。释言。法门说有种种。不可一定。
    经说四谛。依欣厌门。先染后净。又欣厌中。依
    逆观门。先果后因。其四智者。依顺观门。先因
    后果。以是义故。先明集道。后论灭苦。就前因
    中。要先除障。然后善成。以是义故。先明断
    集。后彰修道。就后果中。先灭现过。然后不受
    未来苦果。以是义故。先明证灭。后明断苦。此
    是一异。第二依彼胜?经文。我生已尽。是
    断苦智故。彼文云。二种死中分段死故。说我
    生尽。苦报集起名之为生。无学断竟名我生
    尽。梵行已立。是证灭智故。彼文言。得有余果
    证梵行已立。梵名涅??。无学圣人。证梵行成
    名梵行立。所作已辨。是修道智。修道断障。是
    其所作。无学圣人修人修道事建名所作办。
    不受后有。是断集智。故彼文言。所断烦恼更
    不受后。名不受后有。集因能有后世之果。名
    为后有。无学断竟。更不生后。名不受后。问
    曰。经说四谛法门。先染后净。染净之中。先果
    后因。彼说四智。何不依彼。乃先明其除苦证
    灭。后方宣说修道断集。此亦圣说不同故尔。
    四谛法门已如上辨。胜?所说四智之义。依
    逆观门。先果后因。以是义故。在先明其除苦
    证灭。后方明其修道断集。就前果中。要先
    除障。然后得灭。以是义故。先明除苦。后明证
    灭。就后因中。要先修治。然后剪障。以是义
    故。先明修道。后彰断集。此是两异。第三依彼
    涅??经文。一一智中。各有两义。我生尽中。
    明其断集。亦彰灭苦。彼文说言。永断三世生
    因缘故。是故唱言我生已尽。是断集也。更不
    复受五阴身故。是故唱言我生已尽。是灭苦
    也。若欲同彼?称派乘怠>俟?砸颉H粲???br> 胜?所说。举因显果。梵行立中灭道双明。彼
    文说言。所修梵行已毕竟。是故唱言梵行已
    立。明道圆也。舍学道亦名已立。彰灭极也。
    若欲同彼?称派乘怠>俟?砸颉H粲??耸?br> ?所说。举因显果。所作办中灭道并说。彼文
    说言。如本所求。今日已得。是故唱言所作已
    办。是灭极也。修道得果。亦名已办。是道圆
    也。若欲同彼?称派乘怠>僖蛳怨?H粲???br> 胜?所说。举果显因。不受后中明其断集。亦
    彰灭苦。彼文说言。获得尽智无生智故。是故
    唱言不受后有。获得尽智。是断集也。获无生
    智。是灭苦也。若欲同彼?称派乘怠>僖蛳怨??br> 若欲同彼胜?所说。举果显因。此是三异。约
    谛不同。有此三别(此一门竟)。次第二门。辨其体
    相。先就小说。后就大论。小乘法中。罗汉辟支
    佛所得四智。有体有相。无学圣慧。是其体也。
    尽无生智。是无学慧。正说此慧为四智体。后
    出观已。世俗心中。自缘向前所得圣慧。生其
    四智究竟之想。是四智相。彼四智体具足四
    义。而无四缘。彼四智相具足四缘。而无四义。
    云何彼体具足四义。而无四缘。无学圣慧一
    念现前。能断无始生死因果。说之以为我生
    已尽不受后有。此智现时。即是道圆证灭已
    极。说之以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是故此体
    具足四义。虽具此义。无心分别我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故此体不具
    四缘。以此圣慧。正观谛理。无异缘故。云何彼
    相具足四缘而无四义。无学圣人。出彼理观。
    世俗心中。自缘向前所得圣慧。生其四智究
    竟之想。我向得此圣慧之时。我生已尽。梵行
    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故有四缘。虽作此
    缘。世俗之心。不能令其我生已尽。乃至不能
    令不受后。以是义故。不具四义。小乘如是。大
    乘法中。如来四智亦有体相。证如实慧。是其
    体也。世谛心中。缘已所得生究竟相。是其相
    也。此体与相?同小乘。但小乘中。体相前后。
    入观名体。出观是相。大乘法中。体相同时。佛
    于二谛双观现前无出入。故就同时中。真谛
    之智说以为体。世观名相。于彼体中。亦具四
    义。而无四缘。于彼相中。亦具四缘。而无四
    义。云何体中具足四义而无四缘。彼如实慧。
    一念现时。能绝无穷生死因果。说之以为我
    生已尽不受后有。得此慧时。道行已圆证灭
    已极。说之以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以是义
    故。得具四义。虽具此义。证如之心。正与理
    混。无心分别我生已尽梵行立等。以是义
    故。而无四缘。云何彼相具足四缘而无四义。
    诸佛如来。于世谛中。自缘已寂所得圣慧。生
    其四智究竟之想。我生已尽至不受后故有
    四缘。然此世心。不能令其我生已尽至不受
    后故无四义。体相如是(此二门竟)。次第三门。约
    对尽智及无生智而为分别。于中先辨尽无
    生智。后约四智而为分别。尽无生智经论不
    同。依如?酬肌O侄弦磺猩?酪蚬?っ?≈恰?br> 此之尽智。利钝俱得一切无学。无不现在。有
    所断故。无生智者。于前所断生死因果。决定
    自能永更不起。名无生智。此无生智。唯利
    人得钝人不得。彼说。钝人有退转义。随其所
    断。容便更起。以是义故。无无生智。利人不
    退。随其所断。永更不起。以是义故。有无生
    智。其义如是。体相云何。钝根之人。无学心起
    多念相续悉名尽智。利根之人。无学心起初
    念名尽。第二念后即名无生。然尽智正缘谛
    理能有所尽。故名尽智。非缘其尽。无生亦尔。
    正缘谛理。能令所断后更不起。故名无生。非
    缘无生。问曰。此二缘于何谛。?称派持兴涤?br> 种种。一家说云。唯缘苦谛。何故而然。初入圣
    时。先缘苦谛。故后出时。还缘于苦。如人服药
    初入之者最后出之。一家宣说。摄于集谛。何
    故如是。初入圣时。先缘于果。后出圣时。须缘
    其因。故缘集谛。一家宣说。苦集不定。一家
    宣说。四谛不定。?酬既缡恰H粢莱墒怠R磺形?br> 学都无退理。不可约就利钝别之。但知断除
    生死之因。名为尽智。断生死果。永更不受。名
    无生智。大乘亦尔。佛无退故。尽无生智相别
    ?尔。次约四智而分别之。若依成实宣说。四
    中我生已尽以为尽智。不受后有为无生智。
    大乘亦尔。亦可大中说我生尽为无生智。胜
    ?说为断苦智。故说不受后以为尽智。胜?
    说为断集智故。若依?酬肌>≈侵?斜鹁咚?br> 智。无生亦尔。若齐是四。云何得分尽无生别。
    如龙树说。宣示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
    作已办不受后有。是其尽智。利根之人。于前
    所得起决定意。我生已尽永更不生。梵行已
    立不须更修。所作已办永更不作。不受后有
    永更不受。生起如是等决定之意名无生智。
    四智如是
      四无畏义七门分别(释名一 定其体性辨其境具二 智断分别三 自利利他分别四 寄对显德五 约对十力辨其同异六 大小所说不同七)
    第一释名。智心不怯名为无畏。无畏不同。随
    义分四。名字是何。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
    畏。第三能说障道无畏。第四能说尽苦道无
    畏。普照诸法名一切智。缘己有智。于他不怯
    名一切智无畏。结愚斯已称曰漏尽。照己有
    尽。于他不怯名漏尽无畏。堪陈过碍名能说
    障道。缘己有能。于他不怯名为解脱尽苦道
    无畏。此后二种。自缘己能。于他无畏。非缘弟
    子智之与断。名义如是(此一门竟)。次第二门定其
    体性。并辨其境具。体性有二。一是智体。二是
    心体。内照自己具四功德。实有非虚。是其智
    也。外于难辞情安不怯。是其心也。如论中说。
    智光普照名为无畏。即是其智。勇猛不怯。名
    为无畏。即是其心。问曰。无畏用智为体。智是
    慧数用心为体。心是何数。准?酬肌P氖?ㄖ小?br> 更不别立一无畏数。以义推之。凡是有畏苦
    受所收。一切无畏。应乐受摄。若依建立多
    心数家。畏及无畏悉是别数。体性如是。体既
    有二。约对此体。以论境具。境具不定。相状如
    何。若说智慧以之为体。约对此体辨义有四。
    一者是体。二者是用。三者是境。四者是缘。体
    者是其内照之智。内照自己有智有尽并具
    二能。用者是其不怯心也。由前知体。知己有
    德。便于外难起于勇猛不怯之用。境者自家
    四种德是。己智与断并及二能为智所照。故
    名为境。缘者外道四难辞是。寄对彼难而显
    佛德。彼四是其显德之缘。故名为缘。若说勇
    猛不怯之心。以之为体。约对此体辨义亦四。
    一者是体。二者是用。三者是境。四者是具。体
    者是其不怯心也。此心正是无畏之义。故名
    为体。用者是其内照智也。由照自知有德不
    虚。于他不怯。故名为用。境者外道四难辞也。
    无畏之心。正缘彼难而不怯惧。故名彼难。以
    之为境。具者自己四种德也。持己四德。于他
    不怯。故名己德以之为具(此二门竟)。次第三门智
    断分别。通相?分。第二是断余三是智。随别
    细分。前二自德后二利他。前自德中。初智后
    断。利他中。即名以求。能说障道。说障示人。
    令人断除。使他得断。能说尽道。说道示人。令
    他修学。使其得智。依大智论。则不如是。彼说
    如何。能说障道令他识障。除佛得道。得道
    是智。能说尽道。令他识知尽苦之道修以尽
    苦。尽苦是断。智断如是(此三门竟)。次第四门。自
    利利他二行分别。随相别分。初二自利后二
    利他。故地持云。彼初二种是自安道。后之二
    种是安他道。通而论之。俱是自利。自心安稳
    无所畏故。通是利他。如地持说。就利他中。
    初一切智。偏化菩萨。以诸菩萨求一切智故
    偏化之。故地持云。一切智无畏。为化大乘诸
    菩萨故。漏尽无畏偏化二乘。以二乘人多求
    寂灭故偏化之。故地持云。漏尽无畏。为化
    声闻缘觉人故。余二无畏通化大小。大小乘
    人。通求离障。故说障道令其断除。通求出
    道。故说尽道令其修学。故地持云。佛为声闻
    菩萨行出苦道说修多罗。结集经者。集为
    二藏。以说一切声闻所行为声闻藏。宣说一
    切菩萨所行为菩萨藏。自利利他分别如是
    (此四门竟)。次第五门。寄对显德。通而论之。佛一
    切德。皆胜一切。随相别分。彼四无畏。多对外
    道。十力对魔。十八不共。对于二乘。此义如彼
    地论中说。何故无畏偏对外道。外道邪智。难
    佛无德。彼四无畏。彰己有德翻彼邪难。故四
    无畏偏对外道。何故十力偏对诸魔。魔生垢
    弊。坏人善根。十力坚固。不为魔坏。故偏对
    之。故地持云。于一切魔。舍离得胜。名之为
    力。何故十八不共之法偏对二乘。二乘小德。
    上滥如来。故说不共。简别二乘。故偏对之。问
    曰。前说外道邪智难佛无德佛四无畏而翻
    对之。外道何因难佛无德。如来云何而为
    释。通释言。外道执迹为难。如来显实而为
    释通。外道何因难佛如来无一切智。如来有
    时言。迹之中似不具足一切种智。故彼难之。
    是义云何。如来或时。有诸弟子。从远方来。佛
    便问之。彼方何以住止安乐道路清泰四大
    安稳。佛经中说。若人至其城邑聚落问其名
    字。我说。是人非一切智。佛为前问。似若无
    智。外道执此。所以为难。佛对报之。我随世
    间。安慰之义共相慰问。弟子远来。不可默住。
    所以问之。非是不知。世间亦有知而故问。而
    非无智。佛亦如是。报此难时。于他不惧。是故
    宣说一切智无畏。外道何因难佛如来诸漏
    不尽。如来有时言。迹之中似漏不尽。所以难
    之。是义云何。如来或时爱语罗云。似有贪使。
    呵骂调达。似有?使。或时自叹人华人象。似
    有慢使。复教弟子。善持我法。如持油钵。似有
    见使。外道执此。故难如来诸漏不尽。佛对释
    之。我无烦恼。随化故尔。或有众生。软言受
    法。以是义故。爱语罗云。非是有贪。或有众
    生。?言从律。以是义故。呵骂调达。非谓有
    嗔。欲令众生起念佛心。是故自叹人花人象。
    非是有慢。又佛如来德多叹少。所以非慢。
    随世流布。说持我法如持油钵。非谓有见。世
    间亦有无烦恼人言似烦恼。佛亦如是。释此
    难时。于他不怯。是故宣说漏尽无畏。外道
    何因难佛如来不能说障。现见如来诸圣弟
    子。犹有烦恼明。佛如来不善说障令其断除。
    又佛如来。虽说贪等能遮圣道。须陀洹等。常
    行贪欲而得圣道。明知。如来说障道法。不能
    障道。不障道故。佛说不能。外道执此。所以为
    难。佛对释之。我能说障。令人断除。但诸弟子
    力未堪断。非我不能。又我说障实能障道。故
    论说言。若欲在心道法不与。要先除欲然后
    得道。但诸烦恼所障各异。彼须陀等所行烦
    恼。障于修道。不遮见解。不遮见故。不妨得
    道。障修道故。我说障法实能障道。实障道故。
    我说是能。释此难时。于他不怯。故立能说障
    道无畏。外道何因难佛不能说尽苦道。现见
    如来诸圣弟子。须陀洹等。虽得圣果。犹有人
    天生死之苦。明知。如来说尽苦道不能尽苦。
    不尽苦故佛说不能。外道执此。所以为难。佛
    对释之。我说圣道实能尽苦。但诸弟子修之
    少故。诸苦不尽。非道不能。譬如苏药性能破
    热。服之少故热病不除。非苏不能。所说如是。
    以道实能尽诸苦故。我说是能。释此难时。于
    他不怯。故立能说尽苦道无畏。寄对如是(此五门竟)
    次第二门约对十力辨其同异。言十力者。
    一处非处力。二自业智力。三者定力。四者根
    力。五者欲力。六者性力。七至处力。八宿命
    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义如后释。无畏圣力
    有同有异。同相如何。如?酬妓怠3踉蛉绯?br> 力。第二如第十。余二如二七。是名无畏安。论
    文虽然。更须分别。初无畏中。有境有体。佛一
    切智。是其境也。内照自己有一切智。是其
    体也。此境与体。莫不皆是初力体收。处非处
    力摄智广故。第二无畏有境有体。佛漏尽德
    是其境也。照尽之智是其体也。境则第十力
    境所收。同以漏尽而为境。故体则第十力体
    所摄。同皆以其照尽之智而为体。故此境与
    体虽复相似。宽狭不等。无畏体性唯自知尽。
    其义则狭。彼第十力。泛尔观境。其义则宽。彼
    云何宽。如地持说。第十力者。自知漏尽知他
    漏尽。知漏尽方便已起未起。亦知漏尽增上
    慢心有起不起故名为宽。第三无畏有境有
    体。能说障道是其境也。照己有能是其体也。
    体则是其初力所收。以处非处摄智广故。境
    界是其第二力摄。彼第二力。知业烦恼。第二
    能说障道无畏。知业烦恼是障道法。其义大
    同。故彼力摄。?酬季途场J枪市?档谌?尬?br> 如第二力。第四无畏有境有体。能说尽道是
    其境也。照己有能是其体也。体亦是其初力
    所收。以初力中摄智广故。境界是其第七力
    摄。彼第七力。知其处道。第四能说尽道无畏。
    亦知于道。其义大同。故彼力摄。?酬季途彻省?br> 说第四如第七力。?酬既缡恰H粢莱墒怠3跷?br> 畏者即前九力。前九皆是一切智故。第二无
    畏即第十力。义如上释。后二无畏。论全不说。
    若欲辨之。与?酬纪?M?嗳缡恰K?砸煺摺H?br> 彼?酬技俺墒邓怠V翘迨橇ΑV枪馄照彰??br> 无畏。具缘已处。智之与断并及二能。故云普
    照。又论说言。安住是力勇猛不怯是其无畏。
    十力??同魔。不能坏故名安住。以安住故。
    名之为力。于外障难。勇猛不怯。说为无畏。向
    前宣说。智光普照名为无畏。即是智慧为无
    畏体。今言。不怯名为无畏。即是安稳不怯之
    心。为无畏体。论复说言。因名为力。果名无
    畏。以从力心生无畏故。约对十力。同异如
    是(此六门竟)。次第七门。明其大小所说不同。不同
    有五。一心体不同。小乘宣说如来无畏事识
    为体。大乘宣说如来无畏真心为体。至佛更
    无余心识故。二心缘不同。小乘宣说事识之
    心为无畏故。攀缘分别。缘彼外难。而生无畏。
    大乘宣说真识之心为无畏故。心如虚空无
    所分别。无分别德。难以显彰故。对外道四种
    难辞。而以显之。如寄丈尺而显虚空之高下
    矣。三智行不同。小乘宣说如来无畏十智为
    体。十智如上。初中所照一切智者。具十智性。
    能照之慧。唯等智性。以通缘故。就第二中。所
    照之尽。是无为法。十智不收。能照之慧。唯
    第十力应六智性。所谓灭智法智比智尽无
    生智及与等智。今为答难多等智性。就第三
    中。能说障道。唯第二力应八智性。除灭道智。
    今据起说多等智性。能照之慧。唯等智性。就
    第四中。能说尽道。唯第七力。应十智性。今据
    起说多等智性。能照之慧。亦等智性。小乘如
    是。大乘说佛无畏之德是如实智。如龙树说。
    彼清净智。一切智。无碍智是。如实智义如上
    辨。初无畏中一切智者。以清净智一切智无
    碍智三智为体。能照之慧。是一切智无碍智
    摄。就第二中。所照漏尽。三智不收。能照之
    慧。是一切智无碍智摄。就后二中。能说障道
    能说尽苦。是一切智无碍智摄。能照亦尔。此
    是第三智行不同。四照境不同。如小乘法中
    说。佛无畏。但照前境不照自体。分别之心。不
    能及照自己体故。大乘不尔。能照前境亦
    照自体。如涅??说。菩萨眼根。尚能自见。何况
    佛智而不自照。五得处不同。小乘法中。说佛
    无畏唯在道树成佛时得。大乘不尔。圆满在
    佛。种性已上。随分脱得。故花严中宣说。十
    住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等诸如来。
    无畏既尔。余德悉尔。四无畏义。厥趣?尔

    大乘义章卷第十九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