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大乘义章 >
  • 大乘义章卷第十七(末)

    次明须陀受生多少。于中曲有四门分别。一
    明须陀受身多少。二明润惑品数多少。三明
    烦恼润生多少。四明断惑损生多少。初言受
    生身多少者。须陀有四。其第一人现修进得
    阿罗汉果。则于现身入般涅??。其第二人现
    修进得阿那含果上界受身。或受一生或二
    三四乃至极多。或受十五或受十六。言十五
    者。有乐定人四禅遍生有十一身。初禅二处。
    上三禅地各有三处。合为十一。加四空处故
    有十五。言十六者。有乐慧人四禅遍生有十
    一身。加五净居故有十六。此等差别广如后
    释。其第三人现身修得斯陀含果欲界受身。
    于人天中多受二生少受一生。其第四人于
    现在世唯证初果欲界受身。或受一生或二
    三四乃至极多。受七生往来十四生。死此
    之十四于人天中往来受之。不得类并。何故
    如是。以其觉苦厌离心故。此须陀洹曾以观
    苦觉苦心盛。人中受生则觉人苦求生天中。
    天中受生复觉天过求生人中。为是不并。问
    曰。于彼十四生中何处先生。是义不定。人中
    得道舍人身已先住天中。天中得道舍天身
    已先生人中。故杂心云。人中超升人间满七。
    天亦如是。问曰。何故极唯七返不增不减。业
    力持故不减七返。道力制故不过七返。又复
    业力势极如此。如七药树七步毒蛇七日之
    药七世事等。问曰。此人过七返已唯得涅??
    有生上者。经论不同。依如?酬技俺墒德邸R?br> 切圣人欲界地中曾经生者。厌苦情深悉不
    上生。欲界身中定得涅??。依阿育王传经所
    说有上生者。彼经宣说。有一经生病须陀洹
    优波麴多化生五净。明得上生。化之因缘备
    如经说。须陀差别义有四阶。此四人中初一
    名为现般须陀。中二名为现进须陀。后一名
    为受生须陀。次第二门约就欲界受生须陀
    明其润生烦恼品数。润生烦恼?分为三。细
    分为九。中分为五。?分三者。谓。上中下。此
    义不定。就过论之?惑过重说之为上。细惑
    过微说以为下。非?非细说名为中。若据功
    力?惑浮浅。障道力微说以为下。细惑根深。
    障道力强说之为上。中惑异前说名为中。故
    经宜说。无明住地其力最上。今此且依初义
    分之。?惑为上。细名为下。两楹说中。细分九
    者。?中三品。所谓上上上中上下。中惑亦三。
    所谓中上中中中下。细惑亦三。所谓下上下
    中下下。中分分五者。谓为下中上上中上
    上于中。初二名为上上。次二上中。次二名
    上。次二名中。后一名下。此五与彼五阶熏
    禅五阶分善其义相似。问曰。分九便足何劳
    说五。今为约此明润多少故须辨之。次第三
    门明其烦恼润生多少。于中曲有三门分别。
    一明诸惑有润不润。二明用惑润生不同。三
    明诸惑润生多少。初言诸惑润不润者。有人
    宣说九品惑中有乘断者不能润生。不乘断
    者用之润生。此义不然。乘断已竟可不润生。
    未断之时何为不润。当知。一切齐能润生。但
    润有二。一者现起亲润受生。二者成就冥助
    资润。其乘断者未断之时得有冥助资润之
    义。亦有现起亲润之义。云何得有。义如后释
    (此一门竟)。次明用惑润生不同。于彼九品修惑之
    中何者现起亲润受生。何者成就资润受生。
    随次论之所有惑中最上?品缘中现起亲润
    受生。余悉成就资润受生。据实论之惑起无
    序。发业润生例非一准。惑上中下不可一定。
    是义云何。于受生时有人钝根。或睹胜缘起
    增上结。则用此结亲润受生。中下资助。有人
    中根。或对中缘起中品结。即用此结亲润受
    生。上下烦恼成而随助。有人利根。或逢弱
    缘起下品结。则用此结亲润受生。上中随助。
    上结生者受身必多。中结次少。下结最少。为
    是须陀九品烦恼虽全未断不妨受生多少不
    定。以是义故九品惑中。应乘断者亦得现起
    润业受生资助已竟(此二门竟)。次明诸惑润生多
    少。经论之中文无定判。然今且可准义论之。
    九品惑中最初二品。五品分别同是上上。品
    类同故齐润三生。于中初品独润三生。余结
    资助润十四生。于中后品独润三生。余结资
    助润十一生。此云何知。彼第三品第四品结
    各润二生。此初二品?于彼结。故润三生。与
    彼相邻不得过三。又余品结二品。二品润生
    齐等。以后类前最初二品同润三生。问曰。此
    二同润三生。有何差别。初品?强受生速疾。
    后品惑微受生迟迟。如人见物贪强疾取贪
    微后取。又初品?受报?劣。后品惑微受报
    精胜。又复初品?强有力。定润三生。后品劣
    薄。或润二生。或润三生。而非决定言同润。三
    就极为语。其次两品五品分别同是上中。品
    类同故齐润二生。于中初品独润二生。余品
    资助共润八生。后品之结独润二生。余品资
    助共润六生。此云何知。前初二品各润三生。
    此二细彼。故二不多。又第五品及第六品各
    润一生。此二?彼。故二不少。又复于彼十四
    生中前之六生。是第一品第二品惑之所润。
    故断第一第二品结。损却六生余八生在。论
    言。若断三四品惑余二生三生是名家家。言
    三生者人三天三即是六生。言二生者人二
    天二即是四生。余八生中断第三品润生之
    结受余六生。名为家家。明知。第三独润二生。
    断第四品润生之结受余四生。名为家家。明
    知。第四独润二生。有何差别。别如前释。彼第
    五品第六品结。五品分别同是上品。类同故
    齐润一生。于中前品独润一生。余品资助共
    润四生。后品之结独润一生。余品资助共润
    三生。道理应然。但此一品有乘断义。若彼乘
    断不用润生。若未乘断容将润生。问曰。云何
    得知。此二各润一生。以前二品各润二生。此
    品细彼。润一不多。第七第八共润一生。此品
    ?彼。润一不减。又论宣说。断第四品润生之
    惑余受四生。名为家家。及断第五第六品竟
    成斯陀含。唯二生在。明知。此二各润一生。问
    曰。此二各润一生。有何差异。异如上释。彼第
    七品第八品惑。五品分别同是中品。品类同
    故共润一生。余品资助共润二生。此云何知。
    次前二品各润一生。此品细彼。故合润一。又
    复斯陀余二生中若断第七第八品结唯减一
    生。一生犹在。明知。此二共润一生。问曰。此
    二共润一生。有何差别。释言。前?润生力强。
    后品微细润生力薄。佐助而已。问曰。此二共
    润一生。断第七品彼第八品云何润生。释言。
    第八无有独润半生之理。若断第七彼第八
    品与第九品共润一生。故?称派乘怠6系谄?br> 品受于一生。断第八品亦受一生。彼第九品
    五品分别是其下品独润一生。问曰。何故七
    品八品共润一生。此品转细独润一生。以此
    垂终系缚牢固。度此已后更无生处。力竞坚
    缚故独润一。问曰。?酬妓怠P胪愉∫牢蠢挫?br> 而入圣道。所依未来应治烦恼。云何得有九
    品具结而用润生。释言。未必是未来禅皆能
    治结。若先修得未来禅已。作六行观则能断
    结。若不作者诸结全在。是故须陀虽依未来
    而入圣道。不妨得有具结润生。问曰。成实宣
    说。须陀必依初禅至无所有七依处定而入
    圣道。得彼定时伏断欲结。得须陀已用何润
    生欲界受身。有人释言。用彼过去曾起烦恼
    润生受身。此义不然。过去虽有现在不行。于
    境不爱。云何受身。有人复言。彼宗圣人不退
    圣道得退禅定。以退定故得起欲界烦恼润
    生。若尔须陀不退定者应当上生。须陀上生
    经论不许。明知。下生不由退定。今正解释。欲
    界惑中?细无量。能伏之定从凡至佛阶别
    无数。须陀所依事定?浅。但伏?品细惑犹
    行。细惑之中义分九品。用之润生。此是第三
    润生多少。次第四门明其断惑损生多少。于
    中曲有两门分别。一明断不同。二约断明损。
    断有二种。一阶别异断。二者乘断。随惑?细
    渐息渐断名别异断。因断前品后品乘除名
    为乘断。九品惑中第六一品决定乘断。何故
    如是。此品惑尽便证第二斯陀含果。??果情
    猛故。断第五必乘第六。此品乘断诸论大同。
    第九一品论者不同。?称派持幸宦凼λ怠R?br> 是乘断。故彼文言。若断第八则第九品不能
    遮碍。何故此品复须乘断。义同前释。此品惑
    尽证那含果。??果心猛。为是乘断。若依?酬?br> 定非乘断。以此垂终极作障碍所以不乘。如
    守还人未至边处遮抑则缓。若至边处遮碍
    则急。是故义言。若度此已我于何处而受生
    也。故难乘断。自余七品阶别渐断悉无乘义。
    有人说言。第二第八亦是乘断。何故如是。果
    心之后苏息有力。故断第一必乘第二。断第
    七品必乘第八。此义不然。若第二品有乘断
    者经论应说。全无说处。明知。不乘。又第八品
    论说不乘。准后类前。明知。第二非是乘断。??br> 婆沙说。若断第七彼第八品与第九品共润
    一生。明知。第八品非乘断。问曰。前说。有乘
    断者为当一观相续断尽名为乘断。为当一
    世决定断尽名为乘断。释言。一世决定断尽
    名为乘断。非是一观相续断尽名为乘断。但
    于现世无间断尽亦名乘断。简别断尽亦名
    乘断。一世不尽。用之受身。经生乃断不名乘
    断。断义如是。次约断明损。断第一品十四
    生中损其三生。断第二品复损三生。但有八
    生断第三品损其二生。余有六生。人三天三。
    断第四品复损二生。余有四生。人二天二。故
    论说言。若断三四品余二生三生是说名家
    家断第五品乘断第六。复损二生。余有二在。
    断七断八复损一生。余有一在。断第九品复
    去一生一切皆尽。须陀受身多少如是(此二门竟)
    次明家家。于中曲有四门分别。一总解释家
    家之义。二明说意。三明建立家家所以。四对
    余果料简有无。初总解释家家义者。论自释
    言。从家至家故曰家家。此明须陀厌旧生处
    异家受身故名家家。云何异家。此人或时人
    中生已舍人生天。复舍天身还生人中。厌本
    生处异家受生。天中亦尔。离本生处异处受
    生。故曰异处。问曰。若此异处受身名家家者。
    何故论言在于人中或在一处。或二或三在
    于天中。或在一天或二或三。释言。人中或一
    家者或一张家。或一王家名为一家。如是一
    切。不妨于中家门各别。天亦如是。于六天中
    或一天处。不妨于中住处各异。故得名为从
    家至家为家家矣。初门如是。次明宣说家家
    之意。为彰其胜故论说言。须陀胜者名为家
    家。云何显胜。须陀洹中结有厚薄。其结厚者
    不厌旧处容使重生。不名家家。故用初品及
    第二品第三品结所受之身非家家摄。薄者
    不尔。不肯重生。简薄异厚故说家家。说意如
    是。次明建立家家之义。依如论中三义建立。
    一断烦恼。二成无漏根。三者受生。言断烦恼
    简异具薄须陀洹人。成无漏根简异退者。亦
    简凡夫。言受生者简异现般须陀等。故论说
    言。若断三四品成就彼对治。余二生三生是
    说名家家。断三四品是初义也。九品惑或断
    三品。或断四品。问曰。何故要断此惑方名家
    家。九品惑中初三?重。于旧生处憎厌情微
    容使重生。非家家义。为是要断方成家家。问
    曰。若言前三惑?于旧生家有重生者。于人
    天中应并受生。何故从人必生于天。从天必
    人释言。当本现生之时。实觉其苦厌人求天。
    厌天求人。为是不并。?结覆心。久远还爱。故
    得重生。问曰。于彼九品惑中断三用四。断四
    用五。并称家家。何故不说断五用六断六用
    于七八品等为家家乎。释言。断五必乘第六。
    不用受生故非家家。七八品等于人于天无
    二受身。故非家家。成就彼治第二义也。谓
    成三品结四品法家对治无漏。凡夫亦能断
    除三品四品之结而非家家。故须说此余二
    生三生。是其第三受生义也。余二生者人二
    天二合为四生。余三生者人三天三合为六
    生。九品惑中断前三品用第四品受其六生。
    断第四品用第五品受其四生。现般须陀具
    前两义以不受生。不成家家故须说此。此第
    三门明其建立家家义竟。次对余果料简有
    无。问曰。何故初果之中偏说家家余果不说。
    释言。初果于人天中往来多生。有其从家至
    家之义。所以偏说。余无此义。为是不论。问
    曰。那含于上界中亦受多身。何故不说。彼一
    一处无量生义。故非家家(此四门竟)。次就须陀分
    其利钝。开合不定。或分为二。唯利与钝。如
    涅??说。彼文约就现般须陀及受生者以别
    利钝。现般为利。受生人中二生至多通以为
    钝。一生不论。何故不论。一生人中含通利
    钝难以偏定为是不说。云何含通。有人现在
    应得涅??。余缘障难。或乏资缘。或病无力妨
    碍修道。由是不得。经生乃得。此则是利。有人
    现在?バ薏坏谩>??说谩4嗽蚴嵌邸S兴共?br> 定故彼不说。或分为三。谓利钝中。如上所列
    四种人中。总相?分现般为利。中间两人现
    进为中。经生须陀说以为钝。以次细论现进
    人中亦有钝者。于现身中虽得那含上界多
    生方得涅??。经生人中亦有利者。虽于现在
    不得余果。欲界受生而于次身疾得涅??。或
    分为六。退思护住胜进不动义如后释。随别
    细分亦可无量。须陀如是。次别解释斯陀含
    义。阿那含向通名斯陀。一处合论。于中曲有
    四门分别。一定其体。二辨其相。三分利钝。第
    四明其断结多少。言定体者。斯陀之果圣德
    为体。圣德不同。亦有三种。一是果体。依如??br> 昙行修分别。唯取欲界九品治中第六一品
    解脱道心而为果体。得修分别通摄须陀果
    德无漏。并摄斯陀向中无漏。合为果体。是
    义云何。果心现时舍前诸得。别有一种非色
    非心果得现生。得第六品解脱道心。并得向
    前一切无漏。合成一种斯陀含果。若依成实
    唯立行修不说得修。是故但说第六一品解
    脱道心以为果体。余皆谢往现无法体。不说
    为果。细分如是。相续论之因满成果。二学等
    见义。同前解。三胜果道。更修胜解进断七八
    九品烦恼。有三无碍二解脱道。名为胜果。
    (此一门竟)。次辨其相。是斯陀含分别有三。一者现
    般现身修得阿罗汉果入般涅??。二者现进。
    现身修得阿那含果上界受身。三者经生。现
    无异得欲界受身。此三离分亦得说五。现般
    有二。一直现般。于凡身上修得斯陀。即于
    现身得般涅??。二者转世。或于须陀果上经
    生。或于斯陀行中经生。复得斯陀。即于现身
    入般涅??。现进为一。通前为三。经生之中有
    其二种。一者守果。名一往来。二者进向。名一
    种子。此一种子亦三因缘而建立之。谓。断烦
    恼成就对治无漏之根。及上受生。三中少一
    非一种子。论释如是。以此通前合说为五。辨
    相如是(此二门竟)。次分别利钝。开合不定。要摄
    唯二。谓。利与钝。现般为利。余者为钝。亦可。
    经生以之为钝。余者名利。或分为三。谓。利钝
    中。现般为利。现进为中。经生为钝。?判如
    是。以实具论现般人中亦有利钝。直尔现般
    说之为利。转世现般说以为钝。现进人中亦
    有利钝。进到那含中般是利。上生是钝。经生
    人中亦有利钝。一种为利。二生是钝。或分为
    六。退思护住胜进不动义如后判(此三门竟)。次明
    斯陀断结多少。经说。斯陀斯除三结薄贪恚
    痴。断三结者义如上辨。所谓身见戒取及疑。
    前断此无故通说。又复此三亦有斯陀亲断
    之义。如后释。所言薄者。于贪?痴正是所
    断。薄至几许。欲界九品修惑之中。守果斯
    陀除六三在。名之为薄。进向斯陀断七除八。
    或断九品未证解脱。从前为论斯称薄矣。断
    结如是。于中有义同须陀者。类上可知。不劳
    更解。斯陀如是。次别解释阿那含义。阿罗
    汉向通名那含。一处合论。于中亦有四门分
    别。一定其体。二辨其相。三分利钝。四断欲
    结多少。言定体者。阿那含果圣德为体。圣德
    有三。一是果体。依如?酬夹行薹直鹞ㄈ∮?br> 界九品治中末后解脱一念无漏。是其果体。
    得修分别通摄向前一切无漏。合为果体。是
    义云何。证那含时前得悉舍。一总得生得彼
    欲界九品治中末后解脱。并得前来一切无
    漏。合为一果。若依成实唯立行修无得修义。
    是故唯说欲界治中末后解脱以为果体。二
    学等见。义同前释。三胜果道。更修胜行。进断
    初禅至非想结。唯除非想末后解脱。名为胜
    果。此三通说为那含果。定体如是(此一门竟)。次辨
    其相。那含人中开合不定。增数说之。要摄唯
    三。一者现般。现身修得阿罗汉果入般涅??。
    二者中般。依如成实从欲上生两界中间受
    身得般。故名中般。彼论不立中阴义故。依余
    经论从欲上生中阴身中得般涅??。名为中
    般。三受身般。上界受身然后得般。或分为四。
    一者现般。二者中般。三色界般。色界身中修
    得涅??。四无色般。无色界中修得涅??。或分
    为六。如涅??说。一者现般。二者中般。三者生
    般。四者行般。五者无行般。六上流般。初现般
    者有三因缘。所以现般。一以利根见烦恼过
    速疾断除。所以现般。二得圣道已曾欲界生
    厌苦情深。畏上界生?バ薅灾巍J枪氏职恪5?br> 三有人得未来禅。依之断结。余禅虽得而不
    现前。于上二界无有作业亦无生业。为是现
    般。其中般者有二因缘。一以利根中阴身中
    圣道现前。见烦恼过能疾断除。所以中般。故
    涅??云。以利根故于中涅??。二约业分别。业
    有二种。一者作业。二受生业。从烦恼起名为
    作业。若烦恼行为爱所润能生后果。名受生
    业。此人修得世俗八禅有其作业。于禅不爱
    无受生业。为是中般。故涅??云。欲色众生有
    二种业。一者作业。二受生业。中涅??者唯
    有作业。是故于中而般涅??。问曰。此人既是
    利根。何不现般至中方般。如涅??释。此人虽
    利四大羸劣不堪修道。或虽有力资缘不足。
    为是不得现世涅??。问曰。中般唯极利根。亦
    有差降。如涅??释。有上中下。若有上根软烦
    恼者。未离欲界得般涅??。若有中根中烦恼
    者。始离欲界未至色界得般涅??。若有下根
    上烦恼者。至色界边方得涅??。问曰。何故舍
    欲界身中有涅??上界无之。依如涅??四义
    辨释。一约性解释。欲界众生其性勇健能得
    向果。为是欲界中有涅??。上界不尔故无中
    般。二约烦恼因缘以释。欲界烦恼有二因缘。
    一内二外。不断结使及邪思惟而起烦恼。名
    之为内。六尘生结。目之为外。此二可厌。故从
    欲界中有涅??。上界唯有内因生结无外可
    厌。故无中般。三约二爱而为辨释。爱有二种。
    一者欲爱。着外五欲资生之具。二者色爱。爱
    着妻色。欲界地中有此可厌故有中般。上界
    无此故无中般。四约诸?烦恼辨释。欲界有
    其悭贪?妒无惭愧等诸?烦恼可以厌患。
    故有中般。上界无此故无中般。问曰。经说。中
    般那含有四种心。何者是乎。如涅??说。一
    者非学非无学心。谓受生心。二者学心。起上
    对治。三无学心。证罗汉果。四者非学非无学
    心。谓命终心。问曰。此人何心命终。论自说
    言。罗汉报心及威仪心随顺灭心趣向涅??。
    此四心中二是涅??。二非涅??。二涅??者后
    二心也。第三无学是证有余涅??之心。第四
    非学非无学者是入无余涅??心也。中般如
    是。次解生般行般无行般。此三种人有其作
    业及受生业上界受身。色界地中随在何天
    最初生处随义分三。不局初禅。此三何异。经
    论不同。及有三别。若依?酬忌?阕钍ぁP?br> 般为次。无行最劣。是义云何。论自释言。精??br> 方便修速进道。是其生般。有?シ奖阄匏俳?br> 道。是其行般。无?シ奖阄匏俳?馈J俏扌邪恪?br> ?バ奘サ烂?シ奖恪R岳??仕?匏俪伞<?br> 断余结名速进道。此人何故名为生般。论自
    释言。此人初生起有行道。以?シ奖慵捕嫌?br> 结。初生得般。故云生般。修习无漏十六圣
    行名有行道。初生得般有余涅??。尽寿方般
    无余涅??。有言。初生即般无余。是义不然。论
    言。无有舍寿行故。其第二人?バ尴暗烂??br> 方便。以钝根故所修难成。断结不疾名无速
    道。此人何故名为行般。论自释言。起有行道
    断结得般名为行般。又复依于有为缘定断
    结得名般亦名行般。此人亦修十六圣行名
    有行道。又复此人以利根故观前三谛有为
    之法。亦能断结名有为缘。以无速道断结不
    疾。尽寿方般。其第三人不能精?バ尴笆サ?br> 名不?デ蟆R喔床荒芗捕嫌嘟崦?匏俚馈4?br> 人何故名无行般。论自释言。起无行道断结
    得般名无行般。又复依于无为缘定断结得
    般亦名无行。此人钝根多用有漏等智断结。
    不修无漏十六圣行名无行道。设修无漏断
    非想结。以钝根故观察灭谛无为胜法。方能
    断结名无为缘。以无速道疾断结故尽寿方
    般。若依成实生般为胜。无行为次。行般为劣。
    其第二人自知定当得于涅??。不?バ械馈>?br> 寿得般名无行般。其第三人以钝根故精勤
    行道。尽寿得般名为行般。若依涅??生般最
    劣。行般最胜。无行为中。是义云何。其生般者
    涅??经中名受身般。此人精?ゾ∈俚冒忝?br> 受身般。为是最劣。此与成实行般人同。问曰。
    若此尽寿得般。以何义故名受身般。佛自释
    言。是人受身然后乃断三界烦恼名受身般。
    非初受身即得般故名受身般。有人?バ奕?br> 昧力故不尽寿命断结得般。若为是最胜此
    与成实生般人同。有人自知定得涅??懈怠
    不修。亦以有为三昧力故尽寿得般名无行
    般。是故为中。此与成实无行人同。次解上流。
    此人转钝。于上界中初身不般。二身已后方
    得般者名为上流。流有二种。一烦恼流。二者
    道流。断下烦恼上结渐起名烦恼流。道行渐
    增名为道流。随此二流次第上升故曰上流。
    于中分别略有四种。一不定般。未至广果。于
    中或受二三身等而得涅??。二一切处。次第
    受身。上至广果方得涅??。三者乐慧。生五净
    居。四者乐定。生无色界。此后二人行因各别。
    一乐论议二乐寂静。乐论义者生五净居。乐
    寂静者生无色界。又复五阶。修熏禅者生五
    净居。不以五阶修熏禅者生无色界。何者是
    其五阶熏禅。谓。下中上上中上上。云何熏禅。
    用无漏禅熏于有漏。令有漏定精胜清净。熏
    法如何。行者修得四禅定已初熏第四。初入
    众多无漏心中。次入众多有漏心中。后入众
    多无漏心中。如是往返渐次略之。乃至最后
    二无漏心二有漏心。后二无漏名为熏禅方
    便道成。次复入于一无漏心一有漏心。后一
    无漏名熏禅成。于此成中五返往来。初返名
    下。第二名中。第三名上。第四上中。第五上
    上。熏四禅已次熏三禅。次熏二禅后熏初禅。
    熏法悉同。修熏禅已若不退者经生五净。名
    为生般。不名上流。若有退者下生天中。随
    身多少后还断结。修得四禅还重熏之。熏法
    似前。于彼成中一返熏者生小广天。亦名无
    烦。亦名无凡。二返熏者生无热天。三返熏者
    生善可见天。亦名善现。四返熏者生善见天。
    五返熏者生无少天。外国名为阿迦尼吒。是
    色究竟。问曰。此五直随业别。润惑亦异。释
    言。业别润惑不殊。此等同一系缚地故。如
    欲界中六天受生惑同业别。问曰。于此五净
    居处得有生般上流人不。一义释之。但有生
    般无其上流。何故如是。五阶熏中逐胜受生。
    不先生下后上生故。又解。亦得本在下天。下
    品熏禅生下天中。生彼天已更修胜熏生上
    天中。故得上流。若能如是五阶熏禅则厌呵
    啧无色界定。不生无色。若欲入于无色界者
    则不能修五阶熏禅。六种如是。或分为七。如
    涅??说。六种如上。加无色般。此无色般与前
    六中乐定何异而须别论。前乐定者从色界
    去。此无色般从欲界去。与前不同故别说之。
    亦得说八。七种如前。加上行般。此上行般
    是无色中上流般也。生彼一生即得般者。名
    无色般。二三四身方得般者名上行般。此有
    三阶。如涅??说。一有精进及自在定受于二
    身。二有精进无自在定。有自在定而无精进
    受于三身。三无精进及自在定。两事俱无则
    受四身。圣于四空无重生义。是故极多唯受
    四身。或分十一。如成实说。一是现般。二是转
    世。三是中般。四生。五行。六无行般。七者乐
    定。八者乐慧。九信解脱。十者见到。十一身
    证。现般转世前合为一。于中别分依凡身上
    修得那含。即于现身修得涅??说为现般。圣
    人身上欲界经生后得那含。即于现身得涅
    ??者说为转世。转前圣身得那含故有斯不
    同。故分两别。此转世人有四处来。一须陀果
    上经生而来。二斯陀行中经生而来。三斯陀
    果上经生而来。四那含行中经生而来。初二
    如是。中般生得般行无行般悉如前释。乐定
    乐慧此二是前上流人中随别开分。没上流
    名彰此二矣。义如上释。问曰。前说上流人中
    有其四种。谓。不定般及一切处乐定乐慧。成
    实何故偏彰后二。此不尽语就胜论故。以后
    二人因别果殊所以偏举。虽分此二收摄上
    流故犹不尽。若不尽者彼不定般及一切处
    十一人中收何所。统摄信脱见到所收以此
    二根通摄一切故。此前八种随身随行随义
    以分。现中及生随身分异。行无行般随行分
    异。乐定乐慧随行随身以分其异。转世一种
    随义分异。前八人中有钝根者。名信解脱。以
    信他语得解脱故。有利根者。名为见到。自心
    见法到解脱故。得灭定者说为身证。得灭定
    者心灭自在定与身合。故曰身证。十一如是。
    若随根地种性处所离欲等别则有无量。如
    杂心说。辨相如是(此二门竟)。次分别利钝开合辨
    定。要分唯二。谓利与钝。钝名信脱。利名见
    到。此二遍通。随相?分前六种中现般中般
    是其利根。余是钝根。或分为三。谓。利钝中此
    亦名为上中下根。随别?分前六种中现般
    是利。中般为中。余悉名钝。以实具论现般人
    中有利钝中。直尔现般说之为利。转世现般
    有钝有中。多身转世说之为钝。少名为中。中
    般人中有利钝中。如涅??经及成实说。未离
    欲界而得般者。名之为利。始离欲界未至色
    界而得般者。说之为中。至色界边方得般者。
    说以为钝。生及般行般及无行般有利钝中。
    俱说不定。依如?酬忌?阄??P邪阄?小N?br> 行为钝。故彼说言。依于利根及软烦恼建立
    生般。依于中根及中烦恼建立行般。依于软
    根及上烦恼立无行般。若依成实生般最利。
    与前相似。无行为中。行般为钝。若依涅??行
    般最利。无行为中。生般为钝。悉如上辨。上流
    般中当知亦有利钝中别。如成实说。一身为
    利。二三身中。一切处钝。又更分别。不定为
    利。一切处中。乐定乐慧齐名为钝。若复细论
    一一皆有利钝中别。或复开分为六种性。退
    思护住胜进不动。所得善根可退名退。非是
    已退加以思愿方能不退名思法人。畏烦恼
    退常自防护而得不退名护法人。所得善根
    不退不进名住法人。所得善根必能上进名
    必胜进。所得善根牢固不退名为不动。于中
    或有根本不动。或有增进始得不动。依如??br> 昙从现般人乃至上流齐具此六。利钝如是
    (此三门竟)。次明那含断结多少。如经中说。断五下
    结及无惭愧悭嫉等过成阿那含。何者五结。
    所谓身见戒取及疑贪欲?恚。前之三种先
    断此无。故通说之。又复前三亦有那含亲断
    之义。故通说之。义如后释。后二一向那含
    亲断。此五结中前之三种依如成实具足二
    下。名为下结。一众生下唯凡夫起。二障下果
    亦名下结。唯障初果。若依?酬嘉ㄖ谏?旅?br> 为下结。义同前解。非障下果名为下结。此之
    三种通障须陀斯陀那含三种果故。后二是
    其欲界烦恼。以界下故名为下结。守果那含
    唯断此五。进向那含通断上结。唯非想地末
    后解脱而未克证。那含如是。次别解释阿罗
    汉义。于中曲有三门分别。一定其体。二辨其
    相。三明断结多少之义。言定体者。阿罗汉果
    圣德为体。罗汉果中圣德有二。一是果体。依
    如?酬夹行薹直稹Nǚ窍氲鼐牌分沃心┖?br> 解脱。是其果体。就此体中分为尽智及无生
    智。钝根所得直名尽智。利根所得名为尽智
    及无生智。何故如是。彼钝根者。得此智时能
    尽诸惑。故名尽智。不能保已当结不生。以是
    义故非无生智。利根所得现尽诸惑。复名尽
    智。复能保已当结不生名无生智。问曰。尽智
    及无生智为在一念为当相续。彼宗所立各
    别一念。无相续义。故论说言。尚无二念。况多
    相续。问曰。若此名一念者云何得分四智差
    别。释言。一念义别说四。非前后四。是义云
    何。一念尽集因名我生尽。道行成满名梵行
    立。证灭穷极名所作办。永舍当苦名不受后。
    无生智中义别亦尔。行修如是。得修分别通
    摄向前一切无漏。合成一种阿罗汉果。是义
    云何。证罗汉时因中一切诸无漏得一时顿
    舍。别有一种果得新生。得彼非想末后解脱。
    并得向前一切无漏。合成一种阿罗汉果。若
    依成实唯说行修不立得修。是故唯说非想
    解脱为罗汉果。于此果中莫问利钝。悉具尽
    智及无生智。彼宗所立无学圣慧。尽生死因
    名为尽智。能令后果永更不受名无生智。非
    想解脱具此两能。是故一切齐具二智。二智
    同体随义以分。多念相续不止一念。果体如
    是。二无学等见。尽无生后游观无漏。定体
    如是(此一门竟)。次辨其相开合不定。总之唯一。或
    分为二。一慧解脱。二俱解脱。不得灭定名慧
    解脱。得灭定者名俱解脱。又分二种。一时解
    脱。二不时解脱。其钝智根者假时托处方得
    解脱。名时解脱。其利根者不假时处而得解
    脱。名不时解脱。或分六种。如?酬妓怠R煌硕?br> 思三护四住五必升进六名不动。言退法者。
    本在学地无常方便。无顿方便所得可退。名
    退法人。言思法者。亦无常顿二种方便。堪能
    思愿令行不退。名思法人。言护法者。有常方
    便无顿方便。常自防护令行不退。名护法人。
    言住法者。有顿方便无常方便。所得善根不
    进不退。故名为住。必升进者。有常方便及顿
    方便。而是顿根以二方便堪得不动。名必升
    进。不动法者。有常方便有顿方便。而是利根
    所得坚固故名不动。于中有二。一本来不动。
    二至果中进为不动。此六种中若说退者必定
    退转。乃至必进必定上进。欲界罗汉非上二
    界。彼上二界唯有住法及不动法。若说退者
    可退名退。不必定退。乃至进者可进名进。设
    令退者此人进作思护住等后远退失。住本
    种性不令退失。如上说者三界罗汉悉具六
    种。六中前五是时解脱。后一不时。或分为九。
    如成实说。一是退相。二是守相。三者死相。四
    可进相。五者住相。六不坏相。七不退相。八慧
    解脱。九俱解脱。论自释言。以信等根故有差
    别。最钝根者名为退相。此当?酬纪朔ㄈ艘病?br> 但?酬贾型耸?サ馈3墒捣ㄖ型耸??痢9?br> 无漏智慧不能现前。问曰。若退圣慧不现云
    何得成阿罗汉果。释言。虽退时复还得。得已
    发慧。故成罗汉。言守相者。根少胜前。云何胜
    前。前退法人虽自防护而必退失。此守相人
    不护则退。护则不退。不退三昧。此当?酬蓟?br> 法人也。言死相者。根转胜前。深厌诸有不能
    得定。不得定故无漏智慧难得现前。设得恐
    失故求欲自害。故名死相。如瞿坻等。此当
    ?酬妓挤ㄈ艘病4巳?∮谕朔秩?痢Q宰∠?br> 者。所得三昧不进不退。此当?酬甲》ㄈ艘病?br> 此人住于住分三昧。可进相者。所得三昧转
    深增益名可进相。此当?酬急厣??病4巳?br> 住于增分三昧。不坏相者。所得三昧种种因
    缘不能败坏名不坏相。此人慧利善取三昧
    入住起相。故不可坏。不退相者。此人最胜所
    得功德尽无退失。名不退相。此后二人住达
    分定。当?酬贾胁欢?艘病S谇叭酥胁坏妹?br> 定名慧解脱。得灭定者名俱解脱。九种如是。
    细分无量。辨相如是(此二门竟)。次明罗汉断结多
    少。经中宣说。断五上结成阿罗汉。何者五结。
    所谓。色染及无色染无明?x慢及与掉戏。色
    界贪爱名为色染。无色贪爱名无色染。此二
    于彼十使门中同一贪使。无明痴使。?x慢慢
    使。此前使性。言掉戏者。是其掉缠。此五是其
    上界烦恼。故名上结。又复那含上人所起亦
    名上结。问曰。此与四流四扼烦恼何别。释言。
    此五通亦是其流扼所摄。然流与扼凡圣通
    起。此五唯是圣人所起。以是那含所起结故。
    此五尽处说罗汉果。故说罗汉断五上结。问
    曰。何故十使之中。偏说罗汉断贪痴慢不说
    余者。五见及疑见道中断。故此不论。?在欲
    界。那含时尽。故此不说。问曰。何故十缠之
    中。偏说断掉不说余者。依如?酬际???小?br> 八在欲界。那含时尽故此不说。睡掉二缠通
    上二界。睡即余结。一切烦恼睡着境界。名之
    为睡。随余结说故不别论。又复睡眠顺于正
    受故不说之。若依成实睡在欲界。故不说睡。
    掉不同前。所以偏举。问曰。罗汉断除掉缠说
    为上结。阿那含人断无惭愧悭嫉忿覆悔眠
    等缠。以何义故不名下结。释言。齐类应名下
    结。但阿那含断过众多。简本异末故就使中
    说五下结。缠垢别论。阿罗汉人断过狭少。故
    通使缠说五上结。问曰。前说。阿那含人断五
    下结。五下结中身见戒取及与疑结须陀断
    尽。摄前从后通为那含所断五结。今说罗汉。
    何为不得摄前从后合断十结。但云断五。释
    言。于彼五下结中初之三种分相论之须陀
    所断。以实细论亦有那含亲断之义。故得摄
    之合为那含所断五结。无有罗汉亲断之义。
    是故不得摄之从后。宣说罗汉断除十结。是
    义云何。五下结中初之三结三处亲断。一次
    第人亲断三结成须陀洹。第二超越斯陀含
    人亲断三结成斯陀含。是人凡时断除欲结
    至六品尽。后入见道断除三结。至第十六道
    比智时即成斯陀。故经宣说。斯陀含人断除
    三结薄贪恚痴。第三超越阿那含人亲断三
    结成阿那含。是人凡时断除欲结至九品尽。
    后入见道断除三结。至第十六道比智时即
    成那含。以有此义是故经中说阿那含断五
    下结。无有断除五下结尽即成罗汉。是故不
    说阿罗汉人断十结矣。罗汉如是。声闻贤圣
    略之云尔。次论缘觉。于中曲有三门分别。一
    释名义。二对小分别。三对大分别。初释名
    义。言缘觉者外国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
    名曰因缘。佛名为觉。缘觉名义解有两种。一
    约所观法门以释。缘者是其十二缘法。始从
    无明乃至老死观斯悟解。从缘得觉故号缘
    觉。二就得道因缘以释。如辟支佛得道因缘
    经中广说。如拂迦沙。思风动树而得悟道。如
    是等皆藉现事缘而得觉悟。故曰缘觉。名义
    如是(此一门竟)。次对小分别。于中有二。一对小辨
    相。二明同异。言辨相者。经说声闻缘觉之别
    有其两门。一约所观法门以别。观察四谛而
    得道者悉名声闻。观十二缘而得道者齐称
    缘觉。若从是义于今现在值佛为说十二缘
    法而得道者亦缘觉收。故经说言。为教声闻
    说四真谛。为教缘觉说十二缘。此缘觉中细
    分有二。一缘觉缘觉。是人本来求缘觉道。常
    乐观察十二缘法成缘觉性。于最后身不值
    佛世。藉现事缘而得悟道。本缘觉性今藉事
    缘而得觉故。说之以为缘觉缘觉。二声闻
    缘觉。是人本来求缘觉道。亦乐观察十二
    缘法成缘觉性。于最后身值佛为说十二缘
    法而得悟解。从佛声闻而得觉故。说之以为
    声闻缘觉。摩诃迦叶即其人也。经中所云为
    诸缘觉说十二缘正当斯耳。此亦名为缘觉
    声闻。故上声闻人中辨之。此前一门约法以
    别。二约得道因缘以别。从他闻声而得道者
    悉字声闻。是故摩诃迦叶之流。虽复观察
    十二缘法而得悟道。以从佛闻得悟解故。经
    中说为声闻众矣。藉现事缘而得道者齐号
    缘觉。若从是义乃至七生须陀洹人于最后
    身不值佛世。藉现事缘而得道者亦缘觉摄。
    此缘觉中细分亦二。一缘觉缘觉。义如上解。
    二声闻缘觉。是人本来求声闻道。观察四谛
    道悟初果。以根钝故于现在世不得涅??。天
    上人中七返受生。于最后身不值佛世。藉现
    事缘而得缘觉故说为缘觉。是故名为声闻
    缘觉。此亦名为缘觉声闻。故上声闻人中辨
    之。是中应作四句分别。一是声闻而非缘觉。
    所谓声闻声闻人。是义如上解。二是缘觉而
    非声闻。所谓缘觉缘觉人。是亦如上释。三
    是声闻亦是缘觉。所谓七生须陀洹人。于最
    后身不值佛世独悟者是。四者缘觉亦是声
    闻。谓最后身值佛为说十二缘法悟解者是。
    辨相如是。次论同异。前四人中先就初果。
    二以辨同异。先论同义。同有五种。一见理
    同。见生空故。地持云。声闻缘觉见阴离阴
    我不可得。阴与离阴无我人性。二断障同。同
    断四住不受分段。如胜?说。三修行同。同修
    三十七道品法故。地持云。道同声闻。四得果
    同。同得尽智无生智果故。地持云。于最后身
    无师自悟得罗汉果说为缘觉。五证灭同。同
    证有余无余涅??。此五细论非不少异。大况
    ?论一切声闻缘觉人等皆悉同矣。次论异
    义异有六种。一者根异。声闻钝根缘觉利
    根。问曰。缘觉见理与声闻同。云何利根。释
    言。见理虽同声闻明净速疾故得称利。又断
    烦恼虽同声闻精进速疾。又不退转故亦名
    利。二所依异。声闻依师缘觉不依。三藉缘
    异。声闻藉于教法为缘而得悟道。缘觉藉于
    事相现缘而得悟解。四所观异。声闻观察四
    真谛法。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法。问曰。胜?宣
    说。声闻缘觉之人初观圣谛。彼文复言。声闻
    缘觉当得世尊为彼宣说四依。言四依者。谓。
    四圣谛。是则缘觉亦观四谛。云何说言缘觉
    偏观十二缘乎。释言。缘觉虽观因缘亦别因
    缘作四谛观。是故经中说之观谛。是义云何。
    彼??顶前别观三世十二因缘事作别念观。
    观十二缘苦无常等作总念观。??顶已上就
    十二缘作其四十四智之观。名为观名为观
    谛。何者是其四十四智。十二因缘因果相属
    有十二对。先就后对为四谛观。谓。老死苦
    老死集老死灭老死道。初则苦观。第二集观。
    第三灭观。第四道观。如是逆推乃至初对各
    为四观。是故通合有四十四。是故缘觉得名
    观谛。问曰。经说。十二因缘下智观故。声闻
    菩提中智观故。缘觉菩提乃至上上阿耨菩
    提。是则声闻亦观因缘。今云何言声闻偏观
    四真谛乎。释言。声闻虽观四谛四中苦集。正
    是生死十二缘法。是故亦名观十二缘。通相
    如如是。于中分别声闻正观四谛法门。缘觉
    正观十二缘门。此第四异。五向果异。声闻人
    中四向四果。缘觉人中一向一果。何故如是。
    声闻钝根。不能一观相续究竟。数出劬息。故
    判多果。以果多故趣向亦别。缘觉利根。一
    入圣观相续无间乃至究竟。无中息处故无
    多果。无多果故不立多向。但于相续一观之
    中。不满之处判为一向。满足之处说为一果。
    故地经中说十圣性。声闻多分八。缘觉立
    二。六通用异。如地持说。声闻之人二千国土
    为通境界。缘觉之人三千国土为通境界。又
    复如彼大智论说。小声闻中不作意者。一千
    国土为通境界。其作意者二千国土为通境
    界。大声闻中不作意者。二千国土为通境界。
    其作意者三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人中有
    大有小。小缘觉人不作意者。二千国土为通
    境界。其作意者三千国土为通境界。大缘觉
    者莫问作意及不作意。皆以三千大千国土
    为通境界。此等名为通用异也。又复如彼成
    实论说。声闻欲知须陀初心至第十六心方
    始得知。缘觉之人欲知初心至第六心即便
    知之。此亦是其通用别矣。问曰。何故欲知
    初心至第六心方始知乎。缘觉作意欲知须
    陀苦法忍心凝心观察。彼忍已谢入苦法智
    寻后观之。彼智已谢缘上界苦入苦比忍及
    苦比智。缘觉即于欲界有漏法中伺之。彼舍
    上苦缘欲界集。忍时未知至集法智方始知
    之。是故说知第六心矣。初之二人同异如是。
    次将第三约对前二以辨同异。彼须陀中七
    返受生。于最后身不值佛世独觉之者。望前
    声闻声闻之人九同二异。言九同者。一见理
    同。二断障同。三修行同。四得果同。五证灭
    同。六根性同。七观法同。八向果同。九通用
    同。悉如上辨。言二异者。一依止异。于最后身
    不依师故。二藉缘异。不藉言教而得果故。望
    前缘觉缘觉之人七同四异。言七同者。一见
    理同。二断障同。三修行同。四得果同。五证灭
    同。准前可知。六依止同。于最后身不依师教
    故。七藉缘同。同藉事缘而得道故。言四异者。
    一者根异。此人钝根。二观法异。此觉四谛。三
    向果异。此人具足四向四果。四通用异。此人
    通劣。次将第四望初二人以辨同异。于最后
    身值佛为说十二缘法而得觉者。望前声闻
    声闻之人七同四异。言七同者。一见理同。二
    断障同。三修行同。四得果同。五证灭同。悉如
    上辨。六依止同。依师得度。七藉缘同。同藉言
    教。言四异者。一根性异。此人利根。二觉法
    异。此觉因缘。三向果异。此无四果四向之别。
    四通用异。此人通胜。望前缘觉缘觉之人九
    同二异。言九同者。一见理同。二断障同。三修
    行同。四得果同。五证灭同。六根性同。七观法
    同。八向果同。一向一果。九通用同。悉如上
    辨。言二异者。一依止异。此人依师。二藉缘异。
    此藉言教。对小如是(此二门竟)。次对大分别。于
    中有二。一对大辨相。二明同异。言辨相者。缘
    觉有二。一种性缘觉。是人本来习缘觉道成
    缘觉性。于最后身观因缘法证缘觉果。二退
    转缘觉。是人过去曾习大乘。后退住中亦得
    分三。前二如上。更加一种应化缘觉。谓。佛菩
    萨应现为之故。天女云。以因缘法化众生故
    我为辟支。法华亦云。知众乐小而畏大智。是
    故菩萨作声闻缘觉。如是等也。相别如是。次
    对大乘辨其同异。言其同者。彼辟支佛一入
    圣道永更不退。与菩萨同。不如声闻得圣而
    退。何故缘觉一向不退。以利根故纯用无漏
    而断漏结故。良以不退同菩萨故。涅??经中
    说辟支佛与诸菩萨合为熟苏。所言异者。略
    有十种。一者因异。彼辟支佛过去所修狭劣
    善根以为本。不广化生故名为狭不求佛智
    说以为劣。不知菩萨因行广大。二者根异。缘
    觉钝根。菩萨利根。缘觉所解狭浅不速。故名
    为钝。菩萨所解深广峻疾。故名为利。三者心
    异。缘觉畏苦疾求取灭。菩萨不畏常乐处世。
    四所解异。缘觉但观十二缘法悟解生空。菩
    萨普观一切诸法具解二空。五起行异。缘觉
    但修自利之道。菩萨俱利。又复菩萨修行六
    度。缘觉不修。六断障异。缘觉但能断烦恼障。
    菩萨之人二障双除。二障之义广如上辨。七
    得果异。缘觉正得缘觉。菩萨能善有大般涅
    ??。小大涅??义如后释。八起化异。如涅??
    说。缘觉化人但现神通。终日默然无所宣说。
    菩萨不尔。能现能说。何故缘觉不能说法。缘
    觉出世无九部经。无可宣说。又复缘觉无悲
    方便故不能说。以无悲故不起心说。无四无
    量碍方便智故不堪说。九通用异。如后六
    通义中广说。十体义异。缘觉所有身智功德
    悉无常苦无我不净。菩萨真德常乐我净。又
    复缘觉所得涅??唯有乐净而无我常。菩萨
    涅??常乐我净。此之十种亦异声闻。然今且
    就缘觉说之。缘觉如是。次解菩萨于中曲有
    三门分别。一释名义。二对小分别。三当相分
    别。初释名义。菩萨之名是外国语。外国正名
    菩提萨?省4朔酱?咂邢氯ヌ帷H?侣?省9?br> 言菩萨。菩提此翻名之为道。萨?蚀朔???br> 众生。良以此人内心求道备有道行。以道成
    人名道众生。问曰。声闻缘觉人等斯皆求道。
    并有道行同以道成。以何义故不名菩萨。偏
    独此人名菩萨乎。释言。贤圣名有通局。通则
    义齐。故涅??云。乃至须陀亦名菩萨。亦得
    称佛。求索尽智无生智道故名菩萨。正觉共
    道不共道故说之为佛。但经为欲分别贤圣。
    是故偏名大乘众生为菩萨矣。等分贤圣。何
    故偏名此为菩萨。辨有三义。一就愿心望果
    解释。唯此众生求大菩提余悉不求。是故独
    此名道众生。故地论言。一上决定愿大菩
    提偏言菩萨。此据愿心望果释矣。二据解心
    望理解释。凡夫住有。二乘着无。有无乖中
    不会中道。唯有菩萨妙舍有无契会中道。是
    故独此名道众生。三就行解释。入佛法中有
    三种门。一教二义三者是行。教浅义深行为
    最胜。声闻钝根从教为名。声者是教。餐声悟
    解名声闻矣。缘觉次胜。从义立称。说为缘觉。
    缘者是义。于缘得觉。故名缘觉。菩萨最上就
    行彰名。以能成就自利利他俱利之道故称
    菩萨。故地持云。声闻缘觉但能自度。菩萨
    不尔。自度度他是名道胜。以道胜故名道众
    生。名义如是(此一门竟)。次对小分别。菩萨有二。
    一是渐入。二是顿悟。言渐入者先小后大。问
    曰。此人何时入大。释言。小中有二种人。一愚
    法人。二不愚法人。执小迷大名愚法人。知小
    解大名不愚法人。本来习小小性成就。于最
    后身值佛欲小。佛依为说证得小果。得已乐
    着不能入大。未来无余涅??之后。心想生时
    方能向大。劫数长久不可胜计。不愚法者于
    过去世曾发大心。流转生死忘失本念暂欲小
    法。佛依为说证得小果。得小果已自知有余
    发心向大。于现在世即能入之。问曰。此等既
    入大乘。于大乘中位分何处。经无定判。唯义
    推之应在善趣。于大乘中初发心后未至种
    性悉名善趣。二乘入大在此位中。云何得知
    非善趣前。涅??经中说善趣前名为常没。常
    没三涂常没三有。此非常没。故知非前。云何
    得知非善趣后种性位摄。地持宣说。种性菩
    萨六入殊胜无始法尔。此人未能现本法性
    以成六入。故知非是种性已上。又说种性成
    就真实白净之法。此人未成。又说种性六度
    性成。此人未得。又说种性一切佛法种子在
    身。此人未具又说种性二障清净。此人但能
    烦恼障净。种性菩萨堪为物依。此人未能。又
    说种性随所闻法而自开解不由他悟。此人
    由他。是故得知。非种姓上唯在善趣。问曰。此
    等既在善趣。二种死中受何生死。释曰。须陀
    至阿那含。受分段死。罗汉辟支受变易死。如
    胜?说。问曰。胜?说。种性上大力菩萨受变
    易死。罗汉辟支受变易死。与大力同。何故不
    判种性已上。释言。此人所受变易虽同大力
    多义不同。故非种性。问曰。二乘发心求大
    即名菩萨。如此菩萨在善趣中受变易身。胜
    ?经中何故偏说种性已上大力菩萨受变易
    死不说善趣受变易乎。释言。说大有二种门。
    一分相门。分大异异小。唯种性上大力菩萨
    受变易身。自斯已前悉名分段。声闻缘觉虽
    发大心未有大行。仍本名说不名菩萨受变
    易矣。二摄相门。摄小成大。于彼声闻缘觉
    人中发大心者悉名菩萨。若从是义善趣位
    中亦受变易。非唯种姓已上方受。胜?所说
    大力已上受变易死分相言耳。对彼声闻缘
    觉人故。问曰。二乘发心向大既在善趣。于善
    趣中为初为中为在毕竟。释言。此人不同极
    凡。初发心者亦不得名善趣中上。云何得知。
    如涅??说。须陀洹人八万劫到。斯陀含人六
    万劫到。阿那含人四万劫到。阿罗汉人二万
    劫到。辟支佛人十千劫到。经言到者到于阿
    耨三菩提心。应当名彼种姓地心。以为所到
    菩提心矣。去种姓地尔许。劫数。明知。非是善
    趣中上。问曰。一切须陀洹人至辟支佛向种
    性地。悉八万劫至十千劫有不到者。释言。现
    在不愚法者则发大心修学大乘。尔许劫数
    容至种性。若愚法人取小灭者不可称计。微
    尘数劫在涅??中。度是已后心想还生。心想
    生已发心向大。向大之后阿罗汉人更二万
    劫修学大乘方至种性。辟支佛人更十千劫
    修学大乘方至种性。以是义故非一切人悉
    八万劫。问曰。须陀天上人中七返受生至罗
    汉果。七返受生不过一劫。何缘向大。尔许
    差降。或容圣者且作阶降。又更解释。若须陀
    等进断残结至罗汉果。然后向大所受不多。
    更不断结则向大者有此差降。所有残结能
    障法界一切行德。一切诸行悉难成故渐入
    如是。言顿悟者不从小入一生学大。问曰。
    此人不从小入。修何等行能治罪障得入大
    乘。如涅??说。所谓修习身戒心慧。以修此故
    能转罪障趣入大乘。身戒心慧释有八番。广
    如上辨。问曰。此人发何等心名入大乘。发三
    种心。一厌有为心。闻说生死无常大苦深心
    厌离。二求无为心。闻说涅??常乐我净深心
    愿求。三念众生心。缘诸众生有苦无乐决意
    济拔。问曰。此人修何等行名学大乘。修三种
    行。一离有为行。修习实观破离生死。二趣无
    为行。修行六度趣大涅??。三度众生行。修行
    四摄等益一切。问曰。渐顿二种之人俱在善
    趣。何者为胜。释言。不定。从小入者厌有行
    胜。以本习故余二不如。以本学小广大之心
    难成就故。其顿悟者求佛化生二种行胜。专
    意求佛度众生故。厌有不如。常愿在有教化
    众生不专厌故。是故此人在善趣中。受分段
    生未受变易。问曰。此等在善趣中互有胜劣。
    何处可等。谓。种性上。诸行齐成方能为佛决
    定种故。对小如是(此二门竟)。次就大乘当相分
    别。于中初先通相分别。后别论之。通中开合
    增数辨之。或总为一。谓。三乘中一菩萨众。或
    分为二。二有两门。一定不定。二门分别。如地
    持说。善趣菩萨数退数进名为不定。种性已
    上坚固胜进名为决定。二世出世相对分别。
    解行已前名为世间。初地已上名为出世。又
    复地前名为信地。初地已上名为证地。又仁
    王中。地前名贤地上名圣。或分为三。所谓外
    凡内凡及圣。善趣位中名为外凡。种性已上
    名为内凡。地上名圣。于中曲以八门分别。一
    释名义。第二约就解心分别。第三约就解法
    分别。第四约就解缘分别。五约行分别。六约
    惑分别。七约业分别。八约报分别先释名义。
    言外凡者善趣之人向外求理。未能息相内
    缘真性。故名为外。六道分段凡身未舍。故名
    为凡。如小乘中念处已前依事趣观相同外
    道。名为外凡。此亦如是。向外求理。相同声
    闻。未能息相内求真实。故名外矣。言内凡者。
    种性已上渐息缘故内求真性。故名为内。六
    道分段虽分断离未有尽处凡夫身未尽。故
    亦名凡。故涅??中说为凡矣。所言圣者初地
    已上。息妄契真会正名圣。名义如是(此初门竟)
    次约解心以别三位。心有三种。一事识心。所
    谓六识。二妄识心。谓第七识。三真识心。谓第
    八识。外凡位中但依事识修习观解。未有余
    义。内凡位中事识渐灭。妄识事中慧以渐现
    前。初地已上妄识中慧以渐息灭。真识中慧
    以渐现前(此二门竟)。次约解法以别三位。外凡
    位中事识未亡。心外见法。心外法中推求观
    察。见苦无常空无我等未解余义。内凡位中
    息外归内。见一切法唯从心起心外无法。以
    见心外无别法故事识渐灭。见一切法唯心
    起故七识之解以渐现前。此解现时见一切
    法但从妄想自心所现。如梦所睹皆从心起
    毕竟无法。初地已上息妄显真。见一切法唯
    是真实如来藏性缘起集成真外无法。虽有
    所见而无分别。无分别故妄智渐息真德渐
    现。解法如是(此三门竟)。次约解缘分别三位。所
    解之法有证有教。外凡位中于佛教法假他
    开道能方悟解。不能自知。是故判为四依弟
    子。于深证法但能信顺。内凡位中于佛教法
    能自开解。不假他教。故华严中说十住等。随
    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不由他人能自
    解故堪为初依。于深证法独须他教。故地持
    中宣说教授初业菩萨。地经论中说。为一
    切信行菩萨说不思议法。初地已上于诸教
    法能自宣说。于深证法自能证知不假他教。
    故地持云。有佛无佛堪能次第断烦恼障及
    智慧障(此四门竟)。次约行论。行谓六度。外凡位
    中修行有相六波罗蜜。虽少观空微故不说。
    内凡位中修学破相六波罗蜜。观空破悭以
    起檀行。乃至观空破离痴见而起慧行。故地
    持云。解行名为无相修方便。初地已上成就
    真实六波罗蜜。亦名无相六波罗蜜。证法本
    寂无悭无著名檀波罗蜜。自性清净无诸罪
    垢名尸波罗蜜。体无违恼名忍波罗蜜。具堪
    诸法无所缺少名精进波罗蜜。寂静不动名
    禅波罗蜜。永无?障名般若波罗蜜。故地持
    中宣说。初地为无相修。二地已上无相修广。
    八地已上无相果成。行别如是(此五门竟)。次约惑
    论。惑谓五住。于中进退曲有四义。其一义者。
    外凡位中始修无漏断四住地。种性已上观
    解成就断四住地性成之结。是其地也。初地
    已上实慧深明断无明地。第二义者。善趣修
    习事识无漏断四住地。种姓已上修习七识
    缘观无漏断无明地。初地已上修真无漏断
    无明地。问曰。善趣所断四住为伏为永。释言。
    善趣初伏后永。此云何知。经中宣说。种性已
    上大力菩萨受变易身。变易必用无漏为因。
    无漏业因种性前起。明知。永断。第三义者。五
    住烦恼有?中细。其?品者善趣渐断种性
    时尽。以此?品种性尽故地持宣说。种性菩
    萨二障清净。又地持说。种性菩萨离?烦恼。
    义当此门。其中品者种性已上随分渐断。初
    地时尽。以此中品初地尽故。地持宣说。初地
    菩萨出障解脱无罪清净。其细品者地上渐
    断至佛乃尽。以此细品地前未断故。涅??说。
    初依菩萨具烦恼性。第四义者善趣位中修
    事无漏断四住地。种性已上事治渐息。修起
    七识缘照无漏断无明地。初地已上缘照渐
    息真德现前。约惑如是(此六门竟)。次约诸业以别
    三位。业有二种。漏与无漏。分假之因名为有
    漏。变易之因名为无漏。有漏业中有善有恶。
    人天之因名之为善。三涂之因说以为恶。恶
    有五阶。一是阐提。起大邪见断善根业。二谤
    正法。三五逆罪。四犯重禁。五者十恶。若通一
    切威仪之罪恶有六阶。业相如是。今约四业
    以别三位。于中进退略有两义。一偏对恶业
    以别三位。善趣位中修习净信离阐提业。种
    性已上解行成立。永离谤法四重五逆三种
    恶业。初地已上行德纯善离十恶业。乃离一
    切威仪之恶。第二通对善恶分别。善恶二业
    有系不系。善趣修习身戒心慧。转重令轻。断
    离三涂定系之业。种性已上悲愿力成。往来
    自在断离人天定系之业。初地已上德行纯
    净永离人天不定系业。亦可。八地已上离之。
    第三通对漏无漏业而为分别。善趣修习身戒
    心慧断三涂业。种性已上修无漏道渐断人
    天分段之业。初地已上真德渐现断变易业。
    约业如是(此七门竟)。次约报论。报谓分段变易
    之果。分段果中有善有恶。于中曲有两义分
    别。一偏约分段生死分别。分段有二。一恶道
    分段。谓三恶趣。二善道分段。所谓人天。恶道
    分段有正有习。恶业为因四住为缘生三恶
    趣名之为正。恶业为因悲愿为缘生三恶趣
    说以为习。恶道中正善趣已前常没所受。善
    趣渐断种性时尽。恶道中习种性已上渐次
    断除初地时尽。初地尽此离恶道畏。善道分
    段亦有正习。善业为因四住为缘受人天身
    名之为正。善业为因悲愿为缘受人天身说
    以为习。善道中正外凡所受。种性渐断初地
    时尽。初地尽此名出三界。又经宣说。初地菩
    萨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亦当此门。善
    道中习地上渐断八地上尽。七地已还断未
    尽。故大智论中名为肉身。八地已上断之尽。
    故彼名法身。二通约分段变易分别。随相?
    分善趣位中受分段身。从小入者善趣位中
    亦受变易。小故不说。种性已上分段渐舍受
    变易报。初地已上变易渐舍得法身报。三位
    如是。或分为四。地持宣说。种性发心及行
    方便是其三种。加以善趣即为四也。又依大
    品说五菩提。菩提中四在菩萨。亦得分四。五
    菩提者。一发心菩提。在于善趣。论自释言。
    在于无量生死海中发菩提心。是故名为发
    心菩提。二伏心菩提。在于种性解行位中修
    习伏忍。故名伏心。三明菩提。谓。初地上乃至
    六地波若慧明名明菩提。四出到菩提。谓。七
    地上出离众相到无生忍。故名出到。五无上
    菩提。谓。如来地。余不能加。故曰无上。广如
    上说。或分为五。善趣为一。解习净信故。璎珞
    中名为十信。习种为二。修习净解。故华严云。
    随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性种为三。修
    起正行故。华严中名为十行。解行为四。亦名
    道种。修习如观。十地为五。亦名圣种。成就实
    证。或分为六。前四如上。初地已上离分见修。
    故有六种。或分为七。如地持说。善趣为一。种
    性已上六住为六。合为七也。言六住者。一种
    性住。所谓习种。二解行住。三净心住。所谓。
    初地。四行迹住。二地已上。五决定住。八地已
    上。六毕竟住。谓第十地。义如上释。或分为
    八。八有两门。一开前合后以说八种。一初发
    心行。创背生死初发道心。二有相行。依前
    发心修起有相六波罗蜜。修此行时见人修
    善则便欢喜。见人造罪即便嫌恶。三无相行。
    学观空理于生死中不见可厌。于涅??中不
    见可求。修此行时见人造罪心不悒戚。见人
    修善亦不欣务。四方便行。虽观空理而常随
    有情集诸行。此四在善趣位中。习种为五。
    性种为六。解行为七。初地已上圣种为八。开
    后合前以说八种。善趣为一。种性已上七地
    为七。通前八也。言七地者如地持说。一种性
    地。二解行地。三净心地。四行迹地。五决定
    地。谓第八地。六决定行。谓。第九地。依前决
    定上上趣求名决定行。七毕竟地。谓。第十地。
    此义如前七地章中具广分别。或开为九。次
    前八中离分种性以之为二。即是九也。或说
    为十。如涅??说。一初发心善趣中始。二熙
    连河沙佛所发菩提心。能于恶世不谤正法。
    熙连河者于彼恒河四眷属中一种河也。于
    此河中一沙一佛尔许佛所发菩提心。方能
    恶世不谤正法。三一恒河沙佛所发心。于恶
    世中爱乐正法不谤同前。其恒河者是此江
    河故。旧翻经多名江河。于此河中一沙一佛
    尔许佛所发心。方能恶世爱乐大乘。闻此不
    谤。第四人者二恒河沙佛所发心。能于恶世
    爱乐大乘。读诵受持未能解说。第五人者于
    三恒河佛所发心。于恶世中爱乐大乘。读诵
    受持少为他说未解深义。第六人者四恒佛
    所发菩提心。于恶世中爱乐大乘。受持读诵
    为他演说。十六分中解一分义。解何等义。如
    涅??说。谓。解佛性如来常住。云何十六。大涅
    ??中随义浅深如来分判为十六分。此第六
    人始得一分。此前六人同在善趣。齐是四依
    弟子所摄。第七人者名为凡夫具烦恼性。五
    恒佛所发菩提心。于恶世中能说大乘。十六
    分中解八分义。此在种性解行位中。第八人
    者名须陀洹及斯陀含。六洹佛所发菩提心。
    于恶世中能说大乘。十六分中得十二分义。
    位在初地乃至七地。第九人者名阿那含。七
    恒佛所发菩提心。于恶世中能说大乘。十六
    分中得十四分义。此在第八第九地中。第十
    人者名阿罗汉。八恒佛所种诸善根。于恶世
    中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大乘经典。十六分义
    悉皆具解。位在十地。此等得义深浅之相。如
    四依章具广分别。或分十一。地前为一。通
    名信地。地上为十。或分十二。一是外凡。二是
    内凡。备如上判。地上分十。合为十二。或分十
    三。善趣为一。种性为二。解行为三。十地为
    十。合为十三。或分十四。善趣为一。习种为
    二。性种为三。道种为四。十地为十。合为十
    四。或分十五。前十四中分第十地。以之为二。
    所谓。法云及与等觉。十地穷终现与佛齐。故
    名等觉。未是证同。或复开分为四十一。善趣
    为一。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并其十地为四十
    一。言十住者如华严说。一发心住。于大菩提
    起意趣求。二治地住。善修自利利他之道。三
    修行住。修护烦恼护小乘行。四生贵住。圣法
    中生种性尊贵。五方便住。具足善巧度众生
    行。六正心住。得决定智。于佛法中虽闻异说
    正见不动。七不退住。虽闻异说正愿不动。八
    童真住。行业清净如世童子真净无染。九法
    王子住。于佛法王所行住处出生正智。堪能
    究竟无上菩提。十灌顶住。行修上顺佛智现
    前。此十习种如璎珞说。言十行者如华严说。
    一欢喜行。喜心行施。亦令他喜。二饶益行。
    修治净戒饶益自他。三无恚恨行。修忍离?。
    四无尽行。?バ蘧??闵莆蘧 N謇氤章倚小?br> 常修定慧离妄分别。六善现行。观法实相般
    若现前。七无着行。以无着心修起所行。八尊
    重行。成就种种殊胜善根。九善法行。成就种
    种化他善法。十真实行。成就第一真实之语。
    如说能行如行能说。此十性种如璎珞说。十
    回向者如华严说。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
    生相回向。菩萨修行六波罗蜜摄取众生。令
    离一切烦恼业苦安住菩提名救众生。等心
    救济不闻怨亲善恶等别名离众生相。回向
    此善根有所趣向名救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不坏回向。于佛菩萨及一切法得不坏信
    名为不坏。回向此善根有所趣向名不坏回
    向。三等一切佛回向。经言。菩萨学于过去
    未来现在一切诸佛所作回向名等一切回
    向。四至一切处回向。菩萨所修一切善根用
    以回向。以回向力令此善根至一切处。譬如
    实际无所不至名至一切处。至何等处。所谓。
    至于佛法僧处无尽供养。至一切行处具足
    修习。至一切果处具足成满。至一切佛刹处
    具足庄严。至一切众生处具足摄化。至一切
    法处具足解知。如是等也。五无尽功德藏回
    向。回已所修无尽功德有所趣向。名无尽功
    德藏回向。又复愿求诸佛菩萨无尽功德。能
    成无尽功德善根。亦名无尽功德藏回向。六
    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回已所修施等善
    根有所趣向。为佛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坚固愿等。名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七等
    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菩萨增长一切善根
    回以等益一切众生。名等心随顺众生回向。
    八如相回向。菩萨所成种种善根同证一如。
    回此善根有所趣向。名如相回向。又复菩萨
    回向之心依于种种真如门起。是故亦名如
    相回向。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于一切法心
    无执著名无缚无着。于法自在称曰解脱。菩
    萨不轻一切善根。以无缚无着解脱之心回
    彼善法。求普贤行能具普贤一切种德。名无
    缚无着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菩萨彼
    习无尽善根回之。愿求法界差别无量功德。
    名为法界无量回向。此十道种如璎珞说。言
    十地者。一欢喜地。成就无上自利利他。初证
    圣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二离垢地。离能
    起误心犯戒烦恼垢等清净戒具。名离垢地。
    三名明地。随闻思修照法显现。故名明地。四
    明炎地。虚妄烦恼薪智火能烧。故名炎地。五
    名难胜地。得出世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名
    难胜地。六现前地。波若有闻大智现前名
    现前地。七远行地。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
    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名远行地。八不动地。
    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曰不动地。九善慧地。
    无碍力说成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十法云地。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地。或复开分为
    四十二。第十地中别分等觉。通前合为四十
    二矣。随别细分亦可无量。通释如是。次第二
    门随别解释。先解善趣。依璎珞经善趣位中。
    修十种心名为十信。一修信心。二精进心。三
    修念心。四修定心。五修慧心。六修成心。七修
    舍心。八修护心。九回向心。十修愿心。言信心
    者。于入解处净信在前。一心决定乐欲成就
    名修信心。言精进者。闻菩萨藏精?バ尴拔?br> 间善业名为精进。言念心者。常修六念念佛
    法僧戒施及天。广释如上。言修定者于事于
    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
    言修慧者。谓。闻思修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
    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言修戒者。受持
    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净。不犯诸过有犯悔
    际。言修舍者。不惜身财所得能舍。言修护
    者防护己心不起烦恼。又更分别有五种护。
    如地持说。一者默护。得俱生智能疾受法化
    度众生。二者念护。念持于法。三者智护。得坚
    固智观察法义。以默念智离于退分修胜进
    分。四息心护。守诸根门。五他护。随顺他心修
    如是行。名之为护。言回向者。所修善根回向
    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
    际不著名相。言修愿者。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如华严经净行品说。如是等也。此之十种在
    于信位。助成信行故。璎珞经名为十信。自余
    十住十行十回向及与十地悉如上释。三乘
    贤圣辨之略尔

    大乘义章卷第十七(末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