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大乘义章 >
  • 大乘义章卷第十七(本)

    净法聚因中
      贤圣义二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一释名。言贤圣者和善曰贤。会正名圣。正
    谓理也。理无偏那故说为正。证理舍凡说为
    圣矣。此贤与圣同异有三。一同体名异。其犹
    眼目。以同体故莫问始终。皆名为贤。并得称
    圣。问曰。若言始终皆圣。如小乘中见道已前
    七方便人未有圣德。经论名凡。以何义故得
    名为圣。释言。此等虽复未有真圣之德修学
    圣道似圣名圣。故论说言。因缘圣人名为凡
    夫。说为圣人。二贤圣体别。别有五种。一就
    离过成善分别。离恶名贤。如受五戒防禁五
    恶便名贤者。具善称圣。故涅??云。具七圣
    财名为圣人。谓。信惭愧戒施闻慧。又云。具足
    圣定戒慧故名圣人第二约就三业分别。身
    口意调善名之为贤。内心真正说以为圣。三
    就自利利他分别。爱怜众生化行纯善名之
    为贤。自行真正说以为圣。故涅??中宣说自
    利以为圣行。四约境分别。事中调善名之为
    贤。证理舍凡说以为圣。故涅??云得圣法故
    名为圣人。何者圣法。常观诸法性空寂故。
    五约位分别。见道已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
    见谛已上会正名圣。故仁王中地前并名为
    三贤。地上菩萨说为十圣。此是第二贤圣分
    别。三通局分别。贤通圣局。以贤通故从始
    至终皆名为贤。故经说言。贤者舍利弗贤者
    须菩提等。以圣局故见道已前名为凡夫。见
    谛已上方得名圣。名义如是。次辨其相。贤圣
    众多。要摄唯四。所谓声闻缘觉菩萨及与诸
    佛。佛后别论。今就因门且辨前三。先解声闻
    曲有五门。一释其名。二定其相。三对大分别。
    四对缘觉中乘分别。五当相分别初释其名。
    声闻名义泛解有三。一就得道因缘以释。如
    来所说言教名声。餐声悟解故曰声闻。故地
    论言。从他闻声而通达故名声闻矣。二就所
    观法门以释。如地论说。我众生等但有名故
    说之为声。于声悟解故曰声闻。三就化他记
    说以释。如法华说。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曰
    声闻。三中前二是小声闻后一菩萨。随义以
    名。名义如是(此一门竟)。次定其相。如地论说。
    声闻之人有五种相。一者因集。过去所修狭
    劣善根以之为因。今依起行故曰因集。故地
    论言。修小善根但依自益名因集矣。修小善
    根是其劣也。但依自益是其狭也。二者畏苦。
    深厌三界乐求疾灭。三舍众生。无大悲心。四
    者依心。依师教授不能自悟。五者是观。但
    能观察众生无我成声闻乘。五中前三对大
    明小。后二对中以彰其小。问曰。成实宣说声
    闻见二无我。彼以何故但言观察众生无我。
    此义隐显如前无我章中具释(此二门竟)。次对大
    分别。如法华论。宣说声闻有其四种。一种
    性声闻。是人本来常习小法小性成就。于最
    后身值佛出世乐欲小法。佛依为说证得小
    果。从本立称名种性声闻。二退菩提心声闻。
    是人过去曾习大法。流转生死忘失本念。于
    最后身值佛出世乐欲小法。佛依现欲为说
    小法证得小果。本学大乘今退住小名退菩
    提心声闻。三增上慢声闻。于小法中未得谓
    得未证谓证。此实凡夫。四应化声闻。谓诸
    菩萨随化示小。四中前二是实声闻。后二非
    实。于前二中种性声闻于佛一化决定住小
    不能入大。是故此人望后亦名决定声闻。未
    来无余涅??之后心想生时方能向大。退心
    声闻初虽住小以本习故终能入大。故法华
    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今亦令入是法法
    中。对大如是(此三门竟)。次对缘觉中乘分别。经
    说声闻缘觉之别略有二种。一约所观法门
    以别。观察四谛而得道者悉名声闻。观十二
    缘而得道者皆称缘觉。若从是义声闻人中
    乃至七生须陀洹人。于最后身出无佛世藉
    现事缘而得道者亦名声闻。此声闻中细分
    有二。一声闻声闻。是人本来求声闻道。乐观
    四谛成声闻性。于最后身值佛为说四真谛
    法而得悟道。本声闻性今复声闻而得道。故
    说之以为声闻声闻。二缘觉声闻。是人本来
    求声闻道。观察四谛道悟初果。以钝根故于
    现在世不得涅??。天上人中七返受生。于最
    后身不值佛世藉现事缘而得悟道。以藉事
    缘而得觉故说为缘觉。本声闻性观察四谛
    而得道故说为声闻。是故名为缘觉声闻。此
    是第一约对所观法门以别。二约得道因缘
    以别。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藉现事
    缘而得道者皆称缘觉。若从是义声闻人中。
    从佛闻说十二缘法而得道者亦名声闻。此
    声闻中细分有二。一声闻声闻。义如前解。二
    缘觉声闻。是人本来求缘觉道。常乐观察十
    二缘法成缘觉性。于最后身值佛为说十二
    缘法而得悟道。本缘觉性今复声闻而得道。
    故说之以为缘觉声闻。如迦叶等则其人也。
    对中如是(此四门竟)。次第五门当相分别。于中有
    二。一通相以论。二随别解释。通相论中开合
    不定。增数辨之。或总为一。谓。三乘中一声闻
    乘。或分为二。谓。贤与圣。见谛道前调心离过
    名之为贤。见道已上证理成德说以为圣。或
    分为三。三有三门。一约三慧以说三种。谓。闻
    思修。五停心观亲依教起说为闻慧。总别念
    处去教已远。系意思察身受心法判为思慧。
    以此欲界想心观行未依定起故不名修。??
    顶已上依于禅定修慧而起判之为修。二约
    外凡内凡及圣以别三种。五停心观总别念
    处判为外凡。暖等四心说为内凡。见道已上
    说以为圣。义如后释。三约方便学无学道开
    分为三。见道已前修七方便名方便道。五停
    心观总别念处??等四心是七方便。苦忍已
    上于理专求说为学道。阿罗汉人于理息求
    名无学道。问曰。??等亦求于理以何义故不
    名学道。释言。通说彼亦是学。于中别分彼学
    不专。又学不成故不名学。问曰。修学其义
    相似??等四心学意不专。学行不成不名学
    者。修心不专修行不成以何义故三慧门中
    判为修慧。释言。修学并有通局。学中通者依
    三学门。一切修学戒定慧等亦得名学。是则
    暖等亦得名学。学中局者。苦忍已上学心专
    精学行成就。方名为学。??顶忍等学未专成
    故不名学。修中通者依三慧门。依闻依思所
    起诸行齐名为修。是则??等俱得名修。修中
    局者须陀果后于谛重观方得名修。余者随
    义更与异名不得名修。齐释如是。隐显论之
    修宽学狭。不得齐类。修云何宽。世俗八禅皆
    修慧摄。暖等并依禅定修起。故得名修。学云
    何狭。学唯望理。暖等于理始学。观察未专未
    成故不名学。问曰。何故修通世俗学唯望理。
    释言。修者具有两义。一修习义。于未得法修
    习令起。二修治义。于已得法修治令得。凡夫
    本来已得禅定。后起染污或令不净。修令
    净。故望世俗八禅定等得名为修。学者唯是
    故习之义于未得法故习令起。出世圣道由
    未来得习学方证。故望圣道说之为学。于已
    得法学义微隐。故于世俗曾得之法不说其
    学。隐显且尔。或分为四。四有两门。一约道
    说四。谓。方便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是其四
    也。苦忍已前修七方便道。名方便道。见道
    修道其义云何。入圣之初于四真谛推求明
    白名为见道。于四圣谛重虑增进说为修道。
    位分何处。若依成实入无相位名为见道。故
    彼论言。信法二人入见谛道名无相行。世
    第一后须陀果前空观无间名无相行。若依
    ?酬伎嗳桃讶ナ?逍亩ッ???馈Q允??br> 者断见谛惑有十六心。谓。八忍八智。八忍无
    碍。八智解脱。彼断欲界见谛烦恼有四法忍
    以为无碍。谓。苦法忍乃至道法忍。有四法
    智以为解脱。谓苦法智乃至道法智。断上见
    惑有四比忍以为无碍。谓苦比忍乃至道比。
    有四比智以为解脱。谓。苦比智乃至道比。此
    十六中前十五心是须陀向。判为见道。末后
    一心是须陀果。见道不收。为是不说。见道如
    是。问曰。??等亦观四谛以何义故不名见道。
    彼虽学观而未能见。为是不取。斯陀行后乃
    至那含金刚已还定判修道。重缘谛理断修
    惑。故须陀洹果?酬挤ㄖ信形?薜馈3墒捣?br> 中文无定判。唯义推之亦判为修。此云何知。
    彼论说言。信法二人入见谛道名无相行。不
    言入见名须名须陀洹。明知。须陀是修非
    见。又?酬贾信形?薜馈3墒挡环恰C髦?9灿?br> 论判如是。以理细推彼须陀果亦见非见。亦
    修非修。云何是见复言非见。见有二种。一
    推求义。二明白义。彼须陀果证断见惑迷谛
    ?尽。照谛明白故得名见以是见故大智论
    中名为见地。又须陀果于大乘中义当初地。
    地经论中宣说初地名为见道明知。须陀得
    说为见。然须陀洹是其证果。息观之处暂止
    推求于见不顺。以是义故复言非见。以非见
    故论中判之以为修道。又须陀洹于大乘中
    义当初地满足之心。地持宣说初地满心为
    修慧行。明知。须陀是修非见。云何是修复
    言非修。修有二种。一于诸谛傍观增明。名之
    为修。二于诸谛重观增明。进断修惑故名为
    修。彼须陀果出离谛惑容裕之边傍修宽多。
    现在唯缘道下一行。未来傍于四谛十六圣
    行之中悉得增明。随所欲观悉明见故。行从
    是义故得名修。以是修故论名修道。未于四
    谛重虑观察。进断修惑故名非修。以非修故
    论名见地不名薄地。正义如是。有人宣说。须
    陀洹果证断见惑定属见道不得名修。是义
    不然。若须陀果证断见惑偏名见者。彼罗汉
    果证断修惑应名修道。彼不名修。须陀似彼
    何劳致疑。阿罗汉果名无学地。问曰。向说。须
    陀洹果证断见惑。亦见非见两义不定。阿罗
    汉果证断修惑。亦复如是不定以不。释言。罗
    汉经名无学不名为修。以义细推亦修非修。
    是义云何。修有二种。一于诸谛重观增明。名
    之为修。二于诸智傍修增明。说之为修。彼
    阿罗汉谛观满足不更增进。故名非修。以非
    修故经名无学。而阿罗汉无学心边傍修诸
    智皆令增明。故得名修。以是修故杂心宣说。
    无学心现能令一切诸德增明。名为大明发
    彰修矣。问曰。前说须陀洹果亦修非修得类
    罗汉。亦是无学非无学不。释有同异。言其
    同者须陀洹果亦修非修义如上辨。彼阿罗
    汉亦是无学亦非无学。于理息求名为无学。
    于论三昧神通等事犹须故习。故名为学。言
    其异者。须陀果后别有斯陀阿那含等以为
    正修。须陀简彼名为非修。于小乘中罗汉果
    后更无无学。不得简彼说阿罗汉为非无学。
    此是初门。约道分四。二约果说四。果谓须陀
    斯陀那含及阿罗汉。辨此四中曲有三门。一
    释其名。二定别其相。三明制立。名义如何。须
    陀洹者是外国语。义释有三。一当名正翻名
    修无漏。如涅??说。须名无漏。陀洹修习。以修
    无漏名须陀洹。二随义傍翻名为逆流。逆生
    死流三途生死永不受故。三随义傍翻亦名?
    债。将拒三途因而不受果。故曰?债。斯陀含
    者亦外国语。义释有二。一当名正翻名为轻
    薄。形前立称。欲界九品修惑之中断六品在。
    故云轻薄。二随义傍翻名曰频来。简后为目。
    欲结未尽。于欲界中频数受身。不如那含一
    去不还。故曰频来。旧翻经中悉彰此名。阿那
    含者亦外国语。此云不还。形前受称。欲界结
    尽不复来生。故曰不还。阿罗汉者亦外国语。
    外国语中。三名相通。一阿罗诃。此云应供。二
    阿卢汉。此云杀贼。三阿罗汉。此方正翻名曰
    不生。随义三翻傍说为无着。无着因亡。于三
    界法不复爱染。不生果于襄于三界地不
    复爱受身。此四隐显。理实含通。以含通故
    俱名须陀。乃至俱名为阿罗汉。如涅??说。以
    此四种皆修无漏。同逆生死并能?债。是故
    一切俱名须陀。皆薄烦恼。是故一切通号斯
    陀。于所断离皆悉无还。是故一切通名那含。
    皆有无着不生之义。是故一切俱名罗汉。为
    分贤圣隐显彰名。是故初果偏名须陀。乃至
    第四偏字罗汉。等分贤圣。何故初果偏名须
    陀。乃至第四偏字罗汉。亦有所以。其义云何。
    超凡入圣先修无漏。是故初果偏名须陀。无
    漏转增能薄烦恼。是故第二偏号斯陀。烦恼
    转薄于欲不生。是故第三偏名那含。不生穷
    极永出诸有。是故第四偏名罗汉。又修无漏
    明习道因。薄烦恼者明证诚果。因先果后义
    之次第。是故初果明修无漏。其第二果明薄
    烦恼。前薄烦恼明其因亡。不还果丧。因先
    果后亦是次第。故第三果明其不还。前不还
    果明苦分尽。不生全尽。从分至全亦是次第。
    故第四果明其不生。问曰。此名局在小中。亦
    通大乘。释言。若入隐显论门偏在小乘。若入
    通门大中亦有。如涅??说。并亦能修习无漏
    住薄不还不生义故。名义如是。次第二门别
    定其相。须陀有三。一者守果。依如?酬肌Nǖ?br> 十六道法智心名须陀洹。若依成实无相行
    后顺旧之智名须陀洹。余者悉非。以此证果
    苏息处故。二者摄因。前七方便及见道心趣
    向须陀。以终摄始。果因从果皆属须陀。三者
    进向。须陀果后进断欲结有六无碍五解脱
    道来未至后果。以始摄终皆属须陀。今此四
    中通摄三种合为须陀。以其不分行果别故。
    斯陀含者泛解亦三。一者守果。欲界修治有
    九无碍九解脱道。第六一品解脱道心是斯
    陀含。余者悉非。以此证果苏息处故。二者
    摄因。须陀果后进断欲界六品修惑。有六无
    碍及五解脱趣向斯陀。以终摄始。以因从果
    皆属斯陀。三者进向。斯陀果后进断欲结。有
    三无碍二解脱道未至那含。以始摄终。通名
    斯陀。依涅??经此三种人通名斯陀。观方已
    行。今此四中唯分守果及与进向以为斯陀。
    亦以不分行果别故。摄因一种收属初果。为
    是不取。阿那含者亦有三种。一者守果。欲界
    修治。九解脱中第九一品是阿那含。以此证
    果苏息处故。二者摄因。斯陀果后进断欲结。
    后三微品有三无碍二解脱道趣向那含。以
    终摄始。以因从果皆属那含。三者进向。那含
    果后进断初禅乃至非想一切修惑。除非想
    地第九解脱其余一切无碍解脱。以本摄末
    通名那含。今此四中偏分守果及与进向为
    阿那含。亦以不分行果别故。摄因一种推属
    前果。为是不取。阿罗汉者有其二种。一者守
    果。非想一地九解脱中末后一品是阿罗汉。
    余者悉非。以此无学证果心故。二者摄因。那
    含果后进断初禅至非想结。一切无碍除后
    一品解脱道心。其余解脱趣向罗汉。以终摄
    始。以因从果皆属罗汉。罗汉果后无上可趣
    故无趣向。今此四中偏分守果以为罗汉。摄
    因一种收属那含。为是不取。问曰。何故初
    果之中摄因从果余不如是。释言。于彼初果
    之前更无余果可以推属。故摄初从后。后三
    果前有果可推。故不从后。问曰。何故一切
    进向皆属前果而不属后。释言。起后进向道
    时。前果之得犹成未舍。故从前名。后果之
    得未成未现故不从后。又复从后便坏四果
    差别之义。故不从后。云何坏乎。若摄前向以
    从后果。斯陀住薄杂不薄义。那含不还杂有
    还义。罗汉不生杂有生义。故名为坏。若摄
    进向以从前果不坏须陀修无漏义。不坏斯
    陀住薄之义。不坏那含不还之义。不坏罗
    汉不生之义。故须属前。又复四果纯净功德
    出障处说。前向未纯故不从后。又若摄向以
    属后果圣人便有增上慢过。云何增慢。未薄
    之处已生薄想。未不还处生不还想。未不生
    处生不生想。故名增慢。以斯多妨。是故一切
    进向之道四果别分。故属前果而不从后。问
    曰。从后若有多过何故初果摄向从后。此如
    上释。初果已前无果可属。故牵从后。问曰。若
    言初果之前无果可属。摄向从后。余前有果
    推其后向而属前者。彼八禅中初禅已前更
    无禅定。彼未来禅可属初禅。二禅已上乃至
    非想前有禅故。彼一切禅方便道中无碍解
    脱应属下地非上禅收。释言。应齐。立义左右。
    不可全同。云何左右。彼八禅定约果分业。一
    切方便与根本禅同牵一果。故悉从后。四果
    辨义分果异因。故前方便推属前果。分相如
    是。次第三门制立四果。圣果细分应有无量。
    今以何故定立此四。依?称派扯嘁逯屏ⅰ2?br> 可具论。今此略以五义制也。一约出观以制
    四果。凡是制果必约出观。何故而然。出观
    之处生得证想。故就制果。云何得知。缘觉之
    人修道断结与声闻同。以不数出不制多果。
    明知。声闻制立多果正由数出。何故缘觉不
    数出观不制多果。声闻偏尔。缘觉利根。以利
    根故烦恼轻薄。如人大力担轻不息。缘觉如
    是。声闻钝根。以钝根故烦恼深重。如人小力
    担重劬息。声闻如是。以劬息故制立多果。断
    除三界见惑穷处其必出观。就此出处制立
    初果。问曰。何故此处必须出观。释有两义。一
    创断见惑多用功力。疲弊故出。二断见惑超
    凡成圣。永绝三涂庆嘉故出。除断欲界六品
    修惑亦必出观。故就此处制第二果。何故至
    此复须出观。解亦两义。一由此惑?强难息
    断之用功。疲弊故出。二离?过庆嘉故出。断
    除欲界修惑穷尽亦必出观。故就此处制第
    三果。何故此处复须出观。亦有两义。一断
    欲界贪欲?恚悭忿嫉妒无惭愧等诸?烦恼
    用力增多。疲弊故出。二离?过庆嘉故出。断
    上二界一切结尽亦必出观。生其四智究竟
    之想。故复约此制第四果。何故此处复须出
    观。亦有两义。一断上界一切烦恼用力增多。
    疲蔽故出。二永绝生死究竟无学。庆嘉故出。
    以此四处必定出观故就制果。余出不定。故
    不制果。问曰。何故断见谛惑要尽方出断修
    数出。释有两义。一见谛惑迷心易灭。其犹
    折石不假中息而能断尽。如人下阪易故不
    息。修惑难除。如绝藕糸。一观相续不能断尽。
    故须数出。如人上山难故劬息。二见谛惑能
    感三涂增上苦报。畏苦情猛。为是不息。如行
    ?M地走亦不息。修惑能招人天生死。人天优
    游厌畏心弱。是故数息。如无畏处少走多息。
    问曰。等是修惑之中。何故断除欲界修惑中
    息制果。上界不尔。解有三义。一欲界惑凡夫
    多起。习使力强难可制断。故须中息。上界烦
    恼凡夫本来起之希小使力轻薄。不假中息
    亦能断尽。二欲界惑多难可断尽。故须中息。
    上界惑少不息能尽。彼云何少。?恚悭嫉无
    惭愧等彼处无故。三欲界烦恼二因缘起。一
    者因力。不断使性。及助思惟。二者缘力。所谓
    色声香味触等。以是二力起惑难断。故须中
    息。上界烦恼虽从因起缘力微少易可截制。
    不息能尽。不息尽故不制多果。问曰。等是欲
    界之中。何故断除六品惑尽。方息制果。断后
    三尽制一果乎。释言。前六过是?重。圣人于
    此厌畏增强故尽方息。后三轻微厌畏情少。
    故后别断制一果矣。又?易断。倍尽方息。故
    断前六共制一果。细难舍远。故断后三立一
    果耳。若尔上界烦恼转细转难舍离。应制多
    果。此如前释。更有余义。后番论之。此一义
    竟。二约四表制立四果。断除见惑示相表制
    立初果。又断见惑永绝三途出恶趣表。故立
    初果。欲界此九品修惑之中前之六品其性
    ?重能发无作。断除彼结出无作表。故就此
    处制第二果。欲界地中有其不善。断后三
    微出不善表。故就此处制第三果。上界烦恼
    性是染污无记之法。断除彼故出离染污无
    记之表。故就此处制第四果。此两义竟。三约
    四流制立四果。如?称派乘怠6暇??髦屏?br> 初果。于欲流中断其小分立第二果。欲流全
    尽立第三果。断绝有流及无明流立第四果。
    问曰。何故断绝欲流别立二果。断有无明共
    立一果。以欲流中?细易别故开分二。有及
    无明?细难分故合为一。此三义竟。四约四
    生制立四果。亦如论说。对舍湿生及与卵生
    制立初果。此二多在畜生道。故离胎少分立
    第二果。全舍胎生立第三果。永出化生立第
    四果。此四义竟。五对五趣制立四果。亦如
    论说。出下三趣制立初果。对人少分立第二
    果。全舍人道立第三果。出离天道制第四果。
    亦可。舍人及天少分立第三果。全出天道立
    第四果。制立如是。上来增数四门分别。或
    分为五。一者外凡。五停心观总别念处。事中
    安心未观谛理名之为外。具足死凡鄙之法
    故名为凡。二者内凡。??等四心。学观谛理
    得圣人性故名为内。凡法未舍故称为凡。三
    者见道。四者修道。五无学道。或分为六。如
    涅??经迦叶品说。彼说恒河有七众生。涅??
    河中有七种人。始从常没乃至俱行。初一常
    没贤圣不收。后六是其贤圣所摄。即就此义
    以分六种。五停心观乃至??顶通摄以为出
    已还没。忍世第一名出已住。苦忍乃至须陀
    洹果名为观方。斯陀行后尽那含行名观已
    行。阿那含果尽罗汉向名行已住。阿罗汉果
    名为俱行。何故初分名出已没。于此位中乐
    求解脱故名为出。分未决定。遇恶知识退起
    诸过。沈没恶道名出已没。退起何过。念处已
    前有恶斯起。??顶中退经论不同。依如?酬?br> 除一阐提余恶悉起。依涅??经除其四重五
    逆谤法及一阐提。但起十恶及余遮罪。何故
    忍及世第一法为出已住。出如前释。坚守正
    观不退起恶。不堕恶趣故名为住。故涅??
    云。住忍法时当知。无量三恶道报皆非数灭。
    更不受故。又经说言。世上正见者终不堕恶
    道。彼名忍等为上正见。若依成实??心已去
    皆名正见。斯不堕恶齐得名住。何故苦忍至
    须陀果名为观方。观四谛故。问曰。??等齐观
    四谛。以何义故不名观方。偏名苦忍至须陀
    果为观方乎。释言。??等观而未见故不与名。
    苦忍已去观于四谛获得四事故偏名之。云
    何为四。一住坚固道。所有五根无能动者二
    能遍观察。悉能呵啧内外烦恼。见疑无明亲
    迷谛理名内烦恼。贪?慢等依诸见生。不亲
    迷理名外烦恼。三能如实见。所谓忍智八忍
    推求。八智决了。四能坏大怨。谓破四倒。以何
    义故斯陀行后名观已行。依前谛观系心修
    道。为断欲界贪欲?恚愚痴?x慢。故名为行。
    以何义故那含果后名之为住。经释有六。一
    在色界及无色界而受身故名之为住。二不
    受欲界人天地狱畜生饿鬼故名为住。三断
    无量结余少在故名之为住。四远离二爱悭
    贪?恚故名为住。言二爱者。一是色爱。爱染
    妻色。二者欲爱。着余五欲。五不造作共凡夫
    事故名为住。此名?H欲为共凡事。六自无所
    畏。不令他畏故名为住。自无恶行不畏苦果
    故自无畏。于诸众生不恼害故不令他畏。何
    故罗汉名为俱行。水喻世间。陆喻出世。是
    阿罗汉能观烦恼到于涅??。是故名为水陆
    俱行。或分为七。见谛道前随行分三。谓闻思
    修。义如上判。苦忍已上随果分四。谓须陀洹
    乃至罗汉。亦如上辨。又依大品三乘共地亦
    得分七。一干慧地。谓五停心总别念处。不定
    闻思未得定水而自沾润故名为干。二者性
    地。??等四心。学观谛理得圣人性故名性地。
    三八人地。见谛位中具修八忍名八人地。四
    者见地。须陀洹果见谛周尽名为见地。五者
    薄地。斯陀行后渐断欲结名为薄地。六离欲
    地。那含果后超出欲过名离欲地。七阿罗汉
    地。此等如前三乘地中具广辨释。或分为八。
    谓四向果。修因趣果名之为向。成德遂因说
    以为果。果向细分乃有无量。今据一门且分
    为八。八名是何。谓须陀向至罗汉向。须陀洹
    果至罗汉果。于中略以六门分别。一辨定其
    相。二就有漏无漏分别。三就有为无为分别。
    第四约就禅地分别。五明超越不超越别。第
    六明其退不退义。其相如何。依如?酬即游?br> 停心至道比忍名须陀向。道比智心名须陀
    果。若依成实从初尽于无相位来名须陀向。
    无相位后顺旧观心名须陀果。彼于四谛总观
    不别。为是不说道比忍等以之为向。道比智
    心以之为果。须陀果后进断欲界六品修惑。
    有亦无碍五解脱道。名斯陀向。末后一品
    解脱道心名斯陀果。斯陀果后进断欲果七
    八九品修道烦恼。有三无碍二解脱道。名那
    含向。末后一品解脱道心名那含果。那含果
    后进断初禅至非想结。除非想地末后解脱。
    其余一切无碍解脱名罗汉向。断非想结最
    后解脱名罗汉果。相别如是(此一门竟)。次就有漏
    无漏分别。须陀洹向论者不同。若依?酬际?br> 第一前一向有漏。苦忍等心一向无漏。若依
    成实闻思位中。想心观行缘事破我。相似无
    漏性是有漏。??等四心观见谛空渐断诸结。
    虽能如是犹为有心之所间隔。判之以为杂
    相无漏。无相位中一向无漏。须陀洹果定是
    无漏。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
    果阿罗汉向依如成实一向无漏。唯无漏道
    能断结故。若依?酬夹允俏蘼?K嬉寮媛弁?br> 漏无漏。是义云何。斯陀向等有随。圣智断
    结名之为正。等智断结说以为随。正是无漏。
    随是有漏。问曰。一切悉具二种有不具者。释
    言。齐具。问曰。有人纯用圣道而断烦恼云何
    有随。有人纯用等智断结云何有正。依同
    修互相成故。云何相成。用无漏道断下烦恼。
    即成上地有漏功德。若用等智断下烦恼。亦
    成上地无漏功德。所以齐具。阿罗汉果一向
    无漏。问曰。斯陀那含果中依如?酬疾⑺档?br> 智以为随果。说此随果以为有漏。阿罗汉果
    何以故不然偏名无漏。释言。等智以为随果。
    于非想结全无治能故无随果。无随果故纯
    名无漏。有漏无漏分别如是(此二门竟)。次就有为
    无为分别。戒定慧等是其有为。数灭功德是
    其无为。此二若就灭道分别有为功德悉名
    为向。无为功德尽判为果。若就四向四果分
    别。向中具有有为无为。果中亦然。问曰。向中
    既具二种。有为无为何者正向何者非正。解
    有两义。一同类分别。有为无为二种之向别
    望有为无为二果各有正义。其相云何。有为
    之向望有为果同类相生故得名正。又到果
    时得彼因中有为功德。共成一果故亦名正。
    向中无为望无为果同类相成名之为正。又
    至果时得彼因中无为功德。共成一果故亦
    名正。二强弱分别。因中有同为趣果。力强
    判为正向。无为无力判为随向。是义云何。因
    中有为修习之力能生果中有为功德。故名
    为正。复能断结趣向果中无为功德。故望彼
    德亦得名正。无为功德在向名随。无前二
    能故不名正。问曰。果中有为无为二种德中
    何者正果。解亦两义。一同类相望俱是正果。
    果中有为正从向中有为行生名为正果。果
    中无为正摄因中无为德成故亦名正。第二
    约对求心分别。无为正果。有为随果。何故而
    然。圣人源为涅??修道。无为正是贤圣所求。
    故是正果。有为所厌故非正果。良以有为是
    所厌离非正果故。烦恼尽已并道亦舍。无为
    所欣。是正果故。毕竟求证。有为无为分别如
    是(此三门竟)。次就禅地以辨其相。依如成实摄末
    从本禅地有九。所谓八禅及欲界中如电三
    昧。分末异本禅地有十。于初禅中别分中间
    通余说十。若依?酬忌隳┐颖眷?赜邪恕K?br> 谓八禅。彼宗不说欲界有定故但有八。分末
    异本禅地有十。于初禅中别分未来及与中
    间通余说十。禅地如是。依如成实四向四果
    并依初禅至无所有。以此七处无漏所依是
    故名为七依定矣。并依欲界如电三昧除非
    想地。问曰。?酬夹?悼帐段匏?写Σ环⒓?br> 解。成实何故宣说初果及与初向同依无色。
    宗别不同立义各异。依如?酬嘉奚?辉迪?br> 有漏种为苦集观。亦不缘下有漏对治为灭
    道观。是故无色不发见解。成实得缘故依无
    色亦发见解。又问。非想何故不依。无无漏故。
    问曰。成实宣说。非想无漏心后入灭尽定。云
    何说言非想地中无无漏乎。释言。非想但有
    顺旧游观无漏。无其增观断结无漏。为是不
    依何者顺旧游观无漏。先用下定发无漏慧。
    观非想地苦无常等。然后用彼非想地心缘
    前所观苦无常等。名为顺旧游观无漏。以此
    心微推求力薄。是故不发增观无漏。若依??br> 昙须陀斯陀二果及向在未来禅不通余地。
    良以此等欲结未尽。未得余禅。所以不依。阿
    那含向或六地摄。根本四禅未来中间。其次
    第人必依未来。彼次第人欲结未尽。未得余
    禅。为是不依。超越之人或依未来乃至四禅。
    依未来禅入见谛道则未来摄。乃至依于四
    禅入见则四禅摄。彼宗四空不入见道。为是
    不依。阿那含果亦六地摄。与前相似。其次第
    人亦未来摄。何故而然。彼次第人用未来禅
    所发无漏为无碍道。断欲界结尽。已还用彼
    禅所发无漏为解脱道。故未来摄。不用余禅
    所发无漏断欲界结。是故此果不在余种。超
    越之人或未来摄。乃至四禅义同前解。阿罗
    汉向或九地摄。根本四禅未来中间及三无
    色。或十地摄。加非想地。无漏正向则九地摄。
    若通有漏随向说之则十地摄。云何无漏九
    地摄乎。无漏有二。一者行修缘中现起。二
    者得修成就而已。若论行修于九地中有无
    不定。或具一二三四五六乃至九种。是义
    云何。有人纯用未来禅中所发无漏。断初禅
    结乃至非想则一地摄。或用初禅或用中间
    义亦同尔。或复有人用未来禅及初禅地所
    发无漏。断上界结趣向罗汉则二地摄。或用
    未来初禅中间所发无漏。断上界结则三地
    摄。或用前三加用二禅所发无漏。断上界结
    则四地摄。或用前四加用三禅则五地摄。加
    用四禅则六地摄。加用空处则七地摄。加用
    识处则八禅摄。加无所有则九地摄。此诸地
    中所有无漏用下断上。非上断下。行修如是。
    若论得修一切悉具九地无漏。云何悉具。解
    有四义。一无漏相望依下成上。阿那含人用
    下无漏断下结时。即得上地无漏功德。如用
    初禅未来中间所发无漏。断初禅结则得二
    禅无漏功德。如是一切。二无漏相望依上得
    下。有人凡时或得初禅乃至非想后得圣。已
    随用何地所发无漏断上结。时则得下地无
    漏功德。三就有漏望于无漏依下成上。如用
    二禅方便等智断初禅结则得二禅无漏功
    德。如是一切。四就有漏望于无漏依上得下。
    如用二禅方便等智。断初禅结则得初禅无
    漏功德。同治修故。云何同治。初禅无漏亦
    能对治初禅烦恼乃至非想一切烦恼。二禅
    地家方便等智亦能对治初禅烦恼。名为同
    治。乃至非想方便等智亦能对治无所有结。
    名为同治。以同治故用彼二禅方便等智。断
    彼初禅烦恼之时。即得初禅无漏功德。虽复
    得之少分不多。但得对治初禅结边一分无
    漏。余悉不得。故曰小分。得之云何。彼无碍道
    正断之时。应断此结无漏之得心边发生。乃
    至用彼非想地家方便等智。断无所有烦恼
    之时。亦得初禅无漏功德。虽复得之亦少不
    多。但得应断无所有结一分无漏。余悉不得。
    故曰不多。以彼诸地方便等智望初禅地无
    漏功德得之既然。望余地中无漏功德应同
    治者得之齐然。不同治者一切不得。阿罗汉
    向摄地如是。阿罗汉果亦九地摄。根本四禅
    未来中间及三无色。九地无漏皆能对治非
    想地结得阿罗汉。故于中若据行修分别或
    未来摄。乃至或是无所有摄。用未来禅断结
    证果即未来摄。余地亦尔。若据得修皆九地
    摄。得罗汉时总得九地一切无漏为彼果故。
    禅地如是(此四门竟)。次辨超越不超越义。宗别不
    同所说各异。成实法中一切贤圣悉无超越。
    彼宗凡夫无断结。故?酬挤ㄖ兴南蛭蕹?K?br> 果之中须陀罗汉亦无超越。唯斯陀果及那
    含果有超不超。彼宗凡夫有断结故说有超
    义。相状如何。有人凡时全未断结。入见谛道
    至第十六道比智时。但得名为须陀洹果。或
    复有人先于凡时断欲界结从一二品至五品
    尽。后入见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时。亦是次第
    须陀果摄。而不得名斯陀含向。以于向中无
    超证故。或复有人先断欲结至六品尽。复入
    见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时。不作须陀亦不作
    彼斯陀含向。超证第二斯陀含果。斯陀含人
    所断烦恼悉已无故。或复有人先断欲结至
    八品尽。后入见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时。亦超
    越斯陀果摄。而不得名阿那含向。以于向中
    无超越证故。或复有人先断欲结至九品尽。
    后入见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时。不作须陀超
    证第三阿那含果。阿那含人所断烦恼悉已
    无故。或复有人先断初禅至无所有一切烦
    恼尽。后入见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时。亦是超
    越那含果收。而不得名阿罗汉向。以于向中
    无超证故。问曰。何故果中有超向中无超。释
    言。超证必在道比。彼第十六道比智心是其
    止息证果之处。先断欲结六品及与九品尽
    处。亦是止息证果之处。是义相顺故得超证。
    余品尽处于此止息证处不顺。故无超证。为
    是一切向中无超。问曰。道比与彼六品九品
    尽处果义相顺得超证者。前十五心与向相
    顺。何故不得超证彼向。释言。于前十五心时
    非想一地见惑未尽。次第所断犹未穷尽。安
    能超证。是故超证偏在道比不在余心。良以
    于前十五心中无超证故。一切向中悉无超
    越。问曰。凡时先断六品九品惑尽。尔时何不
    即名斯陀及阿那含。要须来至道比智时方
    得其名。释言。斯陀及阿那含必无见惑。凡时
    虽断六品及九品惑尽见惑犹。故不得名斯
    陀含及阿那含。道比智时见惑始尽。故于此
    处方得其名。问曰。何故初果无超。于初果前
    无所得故。又凡不能断非想地见惑周尽。所
    以无超。阿罗汉果何故无超。凡夫不能断非
    想地修惑周尽。为是无超(此五门竟)。次明有退无
    退之义。须陀向中有退无退。是义云何。五停
    心观总别念处一向可退。??顶二心亦退不
    退。是义云何。依如?酬??心已上无有断善
    作阐提义。名为不退。容起余过堕三恶道。目
    之为退。若依涅??永更不起四重五逆。及断
    善根作一阐提。名为不退。遇恶知识容起十
    恶没三恶道。名之为退。若依成实亦更不起
    四重五逆及断善根。又亦不起兼重十恶堕
    三恶道。名为不退。故成实中说??顶等为上
    正见。往来百千世不堕恶道。容起烦恼造作
    轻业人天轮转。名之为退。忍世第一及见道
    心一向不退。须陀洹果亦无退理。斯陀向果
    那含向果及罗汉向。依如成实于此位中所
    有圣德一切不退。设有退者但退禅定。若依
    ?酬加诖宋恢兴?惺サ乱嗤恕2煌耸且逶?br> 何。分别有四。一约根分别。钝根有退。利根不
    退。不动法人定不退故。二约修分别。散慢有
    退。专修不退。三约行分别。杂用等智而断
    结者容使有退。纯用无漏而断结者牢固不
    退。四约趣分别。人中有退。人中多有退因缘
    故。在天不退。故论说言。诸天不退。阿罗汉果
    依如成实一向不退。设有退者但退禅定。若
    依?酬家嗤瞬煌恕J且逶坪巍7直鹩辛?5谝?br> 约就烦恼分别。烦恼有二。一受生烦恼。于受
    生时妄起贪等。二障道烦恼。对缘现起贪?
    痴等妨碍圣道。彼阿罗汉障道烦恼容使暂
    起。名之为退。受生烦恼毕竟不起。名为不退。
    二约烦恼因缘分别。因缘有二。一内二外。不
    断使性及邪思惟而起烦恼。名之为内。五尘
    生结。目之为外。彼阿罗汉已断内因。无有
    内因而起烦恼名为不退。容有外缘而起烦
    恼。名之为退。谓观增上可贪境界暂生欲染。
    寻还断除故经生。三约根分别。钝根有退。
    利根不退。是义云何。彼阿罗汉有六种性。退
    思护住升进不动。义如后释。彼退法人一向
    可退。不动法人一向不退。思护住进义则不
    定。若退法人增进为者容使可退。若不退人
    增进为者唯住唯增无有退义。四约修分别。
    专修不退。散漫有退。故涅??中说退有五。
    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
    家。五乐多游行。以是五事令比丘退。五约行
    分别。钝用无漏断结成者一向无退。杂用等
    智断结成者容使可退。是义云何。此人用其
    世俗等智攀上。厌下断欲界结至无所有。非
    想一地等智不治。用无漏断。由本不牢。为是
    有退。是故旧人沙井为喻。其犹沙井上虽
    ?t叠不免陷坏。此亦如是。第六约就界趣分
    别。界谓三界。欲界有退。上界即无故。杂心
    云。若说退者必退。乃至必升进者必定升进。
    当知。此说欲界罗汉。非上二界。欲界有其退
    转因缘。上界无故。趣谓五趣。人中罗汉则有
    退转。天中无退。人中多有退因缘故。故论说
    言。诸天不退。四向四果辨之?尔。或分十
    三。如?酬妓怠<?械狼捌叻奖闳嗽蛞晕?摺?br> 见谛道中分为二种。所谓信行及与法行。钝
    根之人入见谛道名为信行。信圣人语而起
    行故。利根之人入见谛道名为法行。自心见
    法而起行故。通前为九。修道位中有其二种。
    谓信解脱及与见到。钝根之人在于修道名
    信解脱。信圣人语得解脱故。利根之人在于
    修道名为见到。自心见法得解脱故。通前十
    一。无学位中亦修二种。谓时解脱不时解脱。
    钝根之人至无学果名时解脱。以钝根者待
    时托处得解脱故。利根至果名不时解脱。以
    利根者不得待处得解脱故。通前十三。以见
    道上离分六人故。杂心云。事则说有六。或分
    十四。如?酬妓怠<?械狼八灯叻奖恪<??br> 道中信行法行。修道位中有信解脱及与见
    到。通前十一。阿那含中得灭定者名为身证
    通前十二。无学位中说慧解脱及俱解脱。通
    前十四。不得灭定名慧解脱。得灭定者名俱
    解脱。亦得开分以为十五。见谛道前七方便
    人则以为七。见谛已去四向四果复分为八。
    通前十五。亦得开分为二十三。前七方便则
    以为七。就后四向四果之中分别利钝则有十
    六。通前合为二十三矣。或复开分为二十七。
    此有两门。一则如彼成实论说。见谛道前
    分为二人。一者信行。二者法行。钝根之人名
    为信行。信顺他语而起行故。利名法行。息心
    见法而起行故。大集经中见前分二。亦与此
    同。前二种人入见谛道名无相行。空观相续
    无相间故。通前为三。须陀洹果以为第四。斯
    陀含行以为第五。斯陀含果以为第六。阿那
    含行以为第七。那含果中离分十一。通前十
    八。由其通摄阿罗汉向合为那含。故有十一。
    名字是何。一名现般。是人现世于凡身中修
    得那含。则于此身修得罗汉故名现般。二名
    转世。圣人身上经生已后修得那含。则于现
    世修得罗汉是亦通为现般所收。三者中般。
    是人现世修得那含不得罗汉。舍欲界身向
    上界去。两界中间受身得般。四者生般。于初
    禅上随何处生最初受身。未尽寿命修道得
    般。五者行般。与前生般同在一身。精?バ械?br> 寿尽得般。名为行般。六无行般。亦与生般
    同在一身。不?バ械朗倬〉冒恪C?扌邪恪F?br> 者乐定。于上界中初身不般。展转上生至广
    果天。不得涅??生无色界。八者乐慧。亦于上
    界展转上生至广果生。不得涅??生五净居。
    九信解脱。于前人中有钝根者。名为信解。十
    名见到。于前人中有利根者。说为见到。十一
    身证。于前人中得灭定者。广如后释。阿罗汉
    中差别有九。通前合为二十七人。一是退相。
    此人最钝。以钝根故得定必退。二是守相。根
    少胜前。深自防守容能不退。三者死相。根
    转胜前。深厌诸有不能得定。得已恐失。求欲
    自害。名为死相。四者住相。所得三昧不退不
    进。五可进相。所得三昧转胜增益。六不坏相。
    所得三昧种种因缘不能破坏。七不退相。此
    人最胜所得功德尽无退矣。八慧解脱。于前
    人中不得灭定名慧解脱。九俱解脱。得灭尽
    定。此等一一广如后释。成实如是。更有一种
    二十七人。如中阿含福田品说。彼经偏就
    见谛已上说二十七。不通见前。相状如何。彼
    有居士。名给孤独。请问如来。于世间中有几
    福田人。佛答有二。一是学人。二无学人。见谛
    已上至阿那含名为学人。阿罗汉果名无学
    人学有十八。无学有九。是故通合有二十七。
    学人十八经列不次。名字是何。一是信行。二
    是法行。三信解脱。四是见到。五是身证。六是
    家家。七一种子。八向须陀。九得须陀。十向斯
    陀。其第十一得斯陀含。其第十二向阿那含。
    其第十三得阿那含。十四中般。十五生般。十
    六行般。十七无行般。十八上流。至色究竟正
    有此名。更无异释。准依?酬夹判蟹ㄐ性谟?br> 见道十五心中。钝名信行。利名法行。信脱见
    到准依?酬荚谟谛薜佬胪庸?蟆6勖?磐选?br> 利名见到。此四统摄一切学人。以含通故。余
    十四人于中别分。于前信行法行人中开出
    三人。一则开出须陀洹向次第之人。入见谛
    道十五心中名须陀向。二则开出斯陀含向。
    超越斯陀入见谛道十五心中名斯陀向。三
    则开出阿那含向。超越那含入见谛道十五
    心中名那含向。于前信脱见到人中随别开
    出十三种人。一则开出须陀洹果。第二开出
    斯陀含向。谓。次第人向斯陀含未至果。前于
    现在中修行者是。第三开出家家之人。谓。次
    第人向斯陀含未至果。前分断烦恼迳生者
    是。第四开出斯陀含果。于中细分有异其二
    种。一者超证斯陀含果。二次第证斯陀含果。
    通合为一斯陀果矣。第五开出阿那含向。谓。
    次第人向阿那含未至果。前于现世中修行
    者是。第六开出一种子人。谓。次第人向阿那
    含分断烦恼迳生者是。第七开出阿那含果。
    于中细分亦有二种。一者超证阿那含果。二
    次第证阿那含果。今合为一阿那含果。第八
    开出中般之人。第九开出生般之人。第十开
    出行般之人。十一开出无行般人。十二开出
    上流般人。此上流中有胜有劣。胜者色界得
    般涅??。劣者生于无色界中。方始得般。彼举
    胜者。是故说言。至色究竟彼向福田。在色界
    者有色有形得受供为世福田。为是偏举。十
    三开出身证之人。那含果后得灭定者。此之
    十三皆是信脱见到中列。学人如是。无学九
    者。经列不次。一名思法。二升进法。三不动
    法。四者退法。五不退法。六者护法。经自释
    言。护则不退。不护则退。七者住法。八慧解
    脱。九俱解脱。经文如是。更无异释。九中前七
    就根以别。后二约法。前之七种犹如?酬贾?br> 六种罗汉。六罗汉者退思护住升进不动。彼
    阿含经分不动人以为二种。故有七也。九中
    退法是?酬贾谐跬朔ㄈ恕>胖兴挤ㄊ潜说?br> 二思法之人。九中护法是彼第三护法之人。
    九中住法是彼第四住法之人。九中升进是
    彼第五必升进人。九中不动及与不退是??br> 昙中不动法人。彼?酬贾胁欢?卸?R槐纠?br> 不动。二至果中进为不动。九中不动当?酬?br> 中因来不动。九中不退当?酬贾兄凉?欢??br> 后二慧脱及俱解脱约法以别。前七人中不
    得灭定名慧解脱。得灭定者名俱解脱。此等
    至后更当广释。此二十七通见道前七方便
    人有三十四。广则无量。开合如是。上来第一
    通相分别。次第二门随别解释。五停心观如
    前五章中具释。总别念处如前道品章中具
    释。??等四门如前??等四种善中具广分别。
    今先别释须陀洹向。于中曲有六门分别。一
    约境分别。第二品数多少分别。三依无碍解
    脱分别。四约修分别。五定是非。六转根分别。
    言约境者。依昙无德一时见谛。依萨婆多前
    后见谛。言一时者案依彼宗。先于见前??顶
    忍中别缘谛空总令纯熟。次于世间第一法
    中总缘四谛名用虚假以之为诠。后入无相
    总见四谛一切法空。念念增明都无间绝。成
    实法中存依此义。言前后者依萨婆多别缘
    四谛见有得道。行者先于总别念中总缘四
    谛为空无我。而于四谛未得明了。至于??等
    四心之中别缘四谛而为方便。苦忍已上随
    别照见。见苦异集。见灭异道。名前后见。诸部
    ?酬即嬉来艘濉N试弧6?泻握呶?恰2⑽?br> 佛。不可偏依。但随人别二说有异。其钝根者
    未能破相见诸法空。多依先后渐次见谛。其
    利根者能破有相证诸法空。并依一时。又复
    二宗立患各异。依昙无德取为患本。虽别见
    谛取执未已。要总见空取患方尽。为是观谛
    先别后总。依萨婆多痴为患本。虽总观谛?
    相未遣。别观分明?相乃尽。故依彼宗先总
    后别(此一门竟)。次明品数多少之义。依如?酬?br> 见道位中唯十五心。通须陀果有十六心。八
    忍八智是十六也。观欲界苦初忍后智。有其
    二心。观上界苦初忍后智。亦有二心。余谛例
    尔。若依成实见道位中有无量心。故彼文言。
    以无量心断诸烦恼。非八非九。言非八者说
    见道中有无量心相续断惑。破阿?酬级ㄋ?br> 八忍。言非九者说修道中有无量心。破阿??br> 昙于一一地定九无碍。何故?酬级ㄋ蛋巳獭?br> 彼宗观有。有相局别。见易明故。何故成实
    说无量心彼宗观空。空无分限见难了故(此二门竟)
    次就无碍解脱分别。依如?酬技?牢恢?br> 具以无碍解脱二道而断见惑。八忍无碍。七
    智解脱。应有八智。后一判为须陀洹果。故但
    说七。若依成实无相位中单有无碍而无解
    脱。何故而然。彼宗所说无碍解脱同是空观。
    于中增进说为无碍。顺旧之智判为解脱。顺
    旧解脱判属须陀。故无中纯有无碍(此三门竟)
    次第四门约修分别。于中有二。一约境界明
    修多少。二约行心明修多少。言约境者如??br> 昙说。于彼见道十五心中现观一谛。未来还
    于一谛增明。现观一行未来傍于一谛之下
    四行增明。随所观察皆明了故。以一谛下四
    行义亲故悉增明。问曰。于前四现忍中现观
    一谛未来傍于四谛增明。现观一行未来傍
    于十六增明。至第十六道比智时义亦如是。
    今此见道十五心中何故不尔。未来唯于一
    谛增明。唯于同谛四行增明。释言。四现及后
    道比是开豫道。心志宽容故修宽多。此十五
    心是速疾道。心志峻狭故修狭少。约境如是。
    次约行心明修多少。修有二种。一者行修。缘
    中现起。二者得修。于所修习得令属己。若据
    行修苦法忍时唯得修习苦法忍心。乃至最
    后道比忍时唯得修习道比忍心。若据得修
    同时相得。或后得前。非前得后。后非得前
    故。初苦法忍十五得得。乃至最后道比智心
    唯一得得。相状如何。苦法忍心现起之时。有
    一非色非心得法。与忍俱起得于现在苦法
    忍心。并得种类在未来者令来属己成就一
    失。问曰。彼忍由得得之在己不失。彼得由何
    在己不失。释言。彼得复由小得得故不失。小
    得由何。还由大得得故不失。其犹二生互相
    生矣。虽有二得今总合故说为一得。余亦如
    是。问曰。向说以后得前非前得后。今云何言
    通得种类在未来者。释言。前说不得后者。苦
    忍时得不得后时苦法智等。非谓不得现起法
    家未来种类。未来之类望今未起犹名已起。
    已起类故苦法智时二得俱生。一得苦智。一
    得向前苦法忍心。如是渐增。乃至最后道比
    忍时。有十五得与之俱生。一得道比。余十四
    得得前十四。问曰。后得唯得向前所得法体。
    亦得前得。义释不定。一义释之。唯得前法。前
    得随法亦成不失。一义释之。通得前得。若
    尔展转有无穷过。论自释言。无穷何失。修义
    如是(此四门竟)。次定是非。问曰。见中用何为道。
    义别四阶。其一义者慧为道体。余者悉非。离
    慧不能忍智法故。第二义者慧及一切心心
    数法并及道戒通为正道。八正用此而为体
    故。诸得四相道中随义不名正道。第三义者
    心法与戒并及四相同时俱起是共有因。相
    扶义亲通说为道。诸得望彼起戒异时非共
    有因。相扶义疏不说为道。第四义者心法与
    戒诸得四相皆有彼此相成之义。通说为道。
    问曰。若依前之三义诸得非道亦应非果。又
    复果者是得证义。诸得顺果。故名为果。见
    道在向。何故论中说得为果。释言。论中说得
    为果。同后一义。得不顺向故不名道。得前世
    间第一法得亦同此释不名第一。问曰。若依
    末后一义得名道者。论中宣说。得彼世间第
    一法得不名第一。今云何言得道之得亦名
    为道。释言。论说得第一得非第一者。同前三
    种非道之义。又世第一位分短促止在一念。
    得彼之得前后多念于彼不顺。为是彼得不
    名第一。见道宽长得复多念。于彼相顺故得
    名道。是非如是(此五门竟)。次就转根而为分别。
    问曰。见中心道峻速。得转根不有。言。不得。
    于一一行无多缘故。问曰。若言定不得者。依
    如?酬夹欧ǘ?送?诩?馈B壑行?怠P判?br> 是其法行之因。云何不转。又复释言。劣望于
    胜理有因义。其实不转。若依成实同一空观
    实难转根。若依?酬疾畋鸸圳腥萦凶?濉J?br> 义云何。凡转根者于境多观亦能转根。于境
    力励明净心观亦能转根。其四谛法初则易
    知后转难了。行者于前四现忍中学观谛时
    有五种别。有一种人于四真谛未能观察。非
    苦力励。是人入见但为信行。其第二人四现
    忍中于前三谛未熟观察。用道为难力励观
    察。是人入见于前三谛见不极明。名为信行。
    于后道谛照见明了转为法行。其第三人四
    现忍中于前二谛未能观察。于灭于道用之
    为难力励观察。是人入见于苦于集见不极
    明。名为信行。于灭于道照见明了转为于法
    行。其第四人四现忍中于初苦谛未能观察。
    于后三谛用之为难力励观察。是人入见于
    初苦谛见不极明。判为信行。于后三谛照见
    明了转为法行。其第五人四现忍中于四真
    谛并皆力励。是人入见于四真谛并极明了
    入见谛道。唯名法行。五种人中初后二人不
    名转根。中三名转。须陀洹向释之?尔。次别
    解释须陀洹果。斯陀含向通亦是其须陀洹
    摄一处合论。于中曲有六门分别。一定其体。
    二明得舍。三明须陀断结多少。四明须陀受
    身多少。五明家家。六分利钝。言定体者须
    陀洹果圣德为体。圣德不同泛论有三。一是
    果体。依如?酬夹行薹直鹞ǖ谑??辣戎?br> 心是其果体。得修分别通摄见谛十六圣心
    悉为果体。若依成实说无相后顺旧空观而
    为果体。二学等见。须陀果后游观无漏重缘
    谛理而不增进。三胜果道。须陀果后更起胜
    解进断欲结。或一二品乃至六品。此行缘
    于何谛进断烦恼。于四谛中趣缘一谛。问曰。
    何故前断见惑四谛俱缘。此断修惑唯缘一
    谛。释言。前断迷谛烦恼。凡于四谛通皆迷惑。
    故须通观。此断缘事贪?痴等非舍通迷。故
    于四谛趣缘一种能断果后。问曰。此行既缘
    谛理。云何能断缘事烦恼。若依?酬脊巯干?br> ?。是故能断。若依成实一切烦恼皆取性起。
    观空破性。为是能断。问曰。此行所观谛理为
    深于前能断修惑。为与前同能断修惑。若便
    更深深有何相。若当不深安能异断。一释。此
    行观理更深故能异断。但此深相阶别难分。
    唯圣自觉叵以言别。其犹地地九品烦恼难
    可言别。亦如地地生得善根九品难分。虽不
    可别非无阶降。此亦如是。又释。此行观理同
    前亦能异断。何故如是。理虽同前数观心地。
    数观心明。故能异断。如似一药少服减病。多
    能尽病。非多尽病便有异药。亦如一食少敢
    减饥。多食尽饥。非多尽饥令食不一。此亦如
    是。须陀圣德虽复无量要唯此三。辨体如此
    (此一门竟)。次约前后论得论舍。先论舍义。问曰。
    须陀得果之时为舍前向为当不舍。若依??br> 昙证果之时定舍前向。舍有二种。一约行修。
    不行名舍。道比智时前十五心不现行故。二
    约得修。得断名舍。因得断已果得生故。若
    依成实亦舍。以实细分因心谢已果心现
    前。名之为舍。相续论之因满为果。非舍前得。
    名为不舍。问曰。须陀修增进道。向斯陀时舍
    前果不。释言。不舍。何故如是。证果心深所以
    不舍。又复须陀虽起胜行唯依前果而自息
    止。为是不舍。次论得义。问曰。须陀证初果
    时。为得前向合为后果。为当不得。此如前释。
    依如?酬夹抻卸?帧R皇切行蕖6?堑眯蕖H?br> 据行修果中唯有道比智心无前十五。若据
    得修得于前向合为后果。是义云何。证初果
    时舍前向中十五别得。一总得生得道比智。
    并得向中十五无漏合为须陀。问曰。为当直
    得向中所得功德合为后果。亦得向中能得
    之得为后果乎。义解不定。一义释之。唯得所
    得无漏功德合为后果。不得能得。何故如是。
    所得法体体有彼此通成之义。故复得之。能
    得之得非正法体。彼此局别。无有彼此通成
    之义。为是不得。又复所得心法为主。心法宽
    通一起之者必有种类成在未来。未来有其
    可起义故。后复得之合以为果。得非心法。
    无有宽通在未来义。故后不得合成其果。以
    有此别。是故论中说。舍前得更起果得。得于
    前法合为果矣。又更解释。正得前法兼得前
    得。合为后果理亦无伤。故论中问曰。若得
    有得有无穷过。论自释言。无穷何苦。问曰。若
    使果得起时通得前得。何名为断何名为舍。
    虽复得之非彼种类。故得名舍。?酬既缡恰H?br> 依成实唯立行修无得修修义。是故不说得
    于前向合为后果。问曰。须陀起于胜行向斯
    陀时。有得前果成后向不。释言。不得起后向
    时前果不舍。故无异得。得舍如是(此二门竟)。次论
    须陀断结多少。经说。须陀唯断三结。所谓身
    见戒取及疑。问曰。经说。须陀洹人所断烦
    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池。其余在者如一?v。云
    何复言唯断三结。释言。须陀所断实多。以四
    义故偏说此三。一以此三是诸惑本举此摄
    余。故偏说三。云何惑本。迷谛十使须陀悉断。
    就十使中五见及疑唯障见谛。须陀断尽偏
    与断名。贪?痴慢通障见修。障见谛者须陀
    断尽。障修道者须陀未除。由断未尽不与断
    名。就彼所断六使之中三本三随。身见是本。
    边见随。戒取是本。见取随。疑心是本邪
    见随。经中就本说除三使未亦随故但说
    三。二以此三重故偏说。如涅??释。譬如世间
    王来王去。虽多臣流以王重故世人偏说。此
    三如是重故偏说。此云何重。彼经释言。一切
    众生常所起故。又难觉故。如病常发为重病。
    又难识知名为重病。此三尔。众生恒起不觉
    为过故曰重矣。三以此三能为一切戒定慧
    等三学大怨所以偏说。云何为怨。随相?对
    取障戒。名为戒怨。疑盖障定。名为定怨。身
    见障慧。名为慧怨。依?称沛对虿蝗缡恰1怂怠?br> 身见能为戒怨。计神是常苦乐不返不畏业
    果。纵情作罪。妨修净戒故为戒怨。戒取定怨。
    取戒为道妨修胜静故为定怨。疑为慧怨。于
    境犹预不能决了。坊于正智故为慧怨。四随
    化说三。如涅??释。或有众生闻说须陀断无
    量结退心不求。故但说三。所断如是(此三门竟)

    大乘义章卷第十七(本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