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大乘义章 >
  • 大乘义章卷第十四

    净法聚因法中此卷有二十一门(十想义 十一切入义 十圣处义 十种慰喻义 十愿义 十种供养义 十无尽藏义 信等十行义 十明义 十忍义 十无生忍义 十住义 十行义 十回向义 十地义 十功德义 见性十法义 涅??十因义 菩萨十力义 菩萨十无畏义 三乘共十地义)
      十想义五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体性二 就
      处分别三 就人分别四 约受分别五)
    初释名辨相。观心于法取相名想。想别不同
    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无常想。二苦想。三无
    我想。四厌食想。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六死
    想。七不净想。八断想。九离想。十灭想。亦名
    尽想。无常想者。观有为法迁流非恒。故曰无
    常。无常有三。一分段无常。六道果报三世
    分异。于中有二。一者有余身死名在。二者
    无余身死名灭。二念无常。有为念念四相迁
    变。三者自性不成实无常。有为之法因缘虚
    集。无有定性。生即无生。灭即无灭。如龙树
    说。见身尽灭。即是第一分段无常。新新生灭。
    是念无常。生时无来。灭时无去。是其自性不
    成实无常。以此三观能灭烦恼。问曰。有人由
    见无常更增烦恼。惧盛年不久。深起染着。今
    云何言无常之想能灭烦恼。龙树释言。如是
    见者名少分见。不名具足。若具见者则破烦
    恼。云何具足。如佛昔告舍利弗言。当具修习
    无常之想。无常故空。得空之时无常亦无。生
    住灭等不可得故。见生住灭不可得时名为
    究竟自性无常。性既无常。何乐可贪。问曰。若
    言得空之时无常亦无。何故佛说无常之义
    为苦谛实。论言。佛为邪见之人谓世间常。故
    说无常为苦谛实。不为无常是实故说。言苦
    想者。观有为法无常故苦。苦有三种。所谓苦
    苦坏苦行苦。是义如前四谛章中具广分别。
    问曰。若言法皆是苦者。云何得有苦乐及舍
    三受差别。如涅??说凡夫苦中妄生乐想。理
    实是苦。问曰。若法无常故苦。圣道无常体是
    苦不。龙树释言。无常故苦。为于有漏五受
    阴说。不为圣道。所以然者。道能破苦与空无
    我实义相应。故虽无常而非是苦。问曰。圣人
    五阴无常。五阴坏时圣人苦不。龙树释言。
    有着心者法坏则苦。圣人无着故虽无常而
    不生苦。问曰。若言圣无苦者。如经中说舍利
    弗患风病苦。毕陵伽婆蹉患眼病苦。罗婆那
    比丘患痔病苦。云何言无。论言。圣人但无
    心苦。非无身苦。问曰。圣人若无心苦何故灭
    智而取灭度。释言。无者但无追变败坏之苦。
    非无苦苦厌行之苦。无我想者。有为之法无
    常苦故不得自在。故无有我。又一切法皆无
    定性。故无有我。无我有二。一众生无我。二法
    无我。此义如前无我章中具广分别。问曰。现
    见有所为作。云何无我。论言。但是五阴和
    合因缘起作。实无有我。问曰。无常苦与无
    我为一为异。体若是一不应说三。体若是异
    佛不应说无常即苦苦即无我。论言。事一随
    义分三。五义分之。一随观分三。为无常行。
    所观察者说为无常。苦行观者说之为苦。无
    我行观名为无我。二所为分三。修无常想为
    不入三界。修习苦想为知三界过。修无我想
    为舍三界。三治见说三。修无常想对治常见。
    修习苦想对治乐见。修无我想对治我见。四
    除障说三。修无常想断除爱心。修习苦想断
    除慢高。修无我想断除诸见。五本末分三。论
    说。五阴是其无常。无常是苦。苦是无我。以此
    诸义故分三种。厌食想者。观所食物多从不
    净因缘而生。如肉从于精血而生。乳酪之属
    从于血生。余食多为虫鼠垢污。种种污秽至
    其口中。胸涎流下与唾和合。入腹成粪。无可
    贪乐。又观所食多功力得。为求是食受种种
    苦。故应厌离。复应观察食贪罪过。生地狱中
    吞铁饮铜。生饿鬼中受饥渴苦。生畜生中食
    诸粪秽。如是一切无量诸苦多由食生。故应
    生厌。一切世间不可乐者。观诸世间皆无常
    苦。无可贪乐。此世间中有其二种。一众生世
    间。二器世间。众生世间有五种事。不可贪乐。
    一具八苦故不可乐。二具无量烦恼结使故
    不可乐。三具诸恶业故不可乐。四难具好事
    故不可乐。或有行善而身苦恼。或身安乐而
    行不是。或好施而贫。或有富而悭。或柔濡
    而贪。或少欲而多?。如是一切难可具备。五
    难称可故不可乐。或见卑下而谓谄曲。或见
    端直而谓慢高。或见亲附而谓贪求。或见疏
    远而谓憎嫌。如是一切众生世间有是五事
    不可贪乐。器世间中亦有多种不可贪乐。或
    热或寒或水或旱或厄或?M或增不善或多恐
    怖。如是一切故不可乐。问曰。前说无常苦等
    即是叵乐。何须别说一切世间不可乐乎。论
    言。观行有总有别。前无常苦是其总观。此是
    别观。又复前说无常苦等为呵法过。此不可
    乐观众生过。又前有漏此是无漏。又前见
    道。此是修道。故复说之。言死想者。观察是
    身。不久摩灭。当为无量狐狼野干之所食?n。
    不净想者。观察是身五种不净。一种子不净。
    是身过去业烦恼等以为种子。现以父母精
    血为种。二住处不净。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
    藏之上安置己身。三自体不净。三十六物集
    成己体。四自相不净。九孔常流。五终竟不净。
    是身死已埋则成土。烧则为灰。虫食成粪。竟
    无一净。断离灭想释有通别。所言通者如成
    实说。断一切行。名之为断。离一切行。说之为
    离。灭一切行。目之为灭。此等同体随义分
    三。龙树亦言。缘涅??法断诸结使。名之为
    断。离诸结使。说之为离。灭诸结使。名之为
    灭。同体义分如苦无常无我法等同体义分。
    所言别者如成实中。五义辨之。一?ザ弦焉?br> 未生之恶。名之为断。断恶业也。令其欲尽更
    不重生说之为离。离烦恼也。以断因故五阴
    不生。名之为灭。二断无明漏。名之为断。离欲
    漏有漏。说之为离。灭此二果。称之为灭。三断
    无明得慧解脱。名之为断。除离贪爱得心解
    脱。名之为离。断除离贪爱得心解脱。名之
    为离。得俱解脱灭尽痴爱。说以为灭。四以圣
    道断诸烦恼。名之为断。得有余涅??。说以为
    离。得无余涅??。称之为灭。五得尽智。名之为
    断。得无生智。说以为离。身智俱亡。说以为
    灭。依大智论三义辨异。一断三毒。名之为
    断。断三涂因。离爱名离。离人天因。苦尽名
    灭。灭五趣果。二修四现忍远离烦恼。名之为
    离。修无漏道断诸烦恼。说之为断。入涅??时
    灭尽诸苦。说名为灭。三得有余涅??断诸烦
    恼。名之为断。得无余涅??灭尽诸苦。说之为
    灭。此二方便说名为离(此一门竟)。次辨体性。于中
    有二。一就心法分别。如论中说。此十是其智
    慧自性。问曰。若此是智慧性何故名想。释有
    三义。一心心法更相受名。如四念处。体实是
    慧而名为念。此亦如是。体实是慧而名为想。
    二从伴为名。慧与想俱故名为想。故论释言。
    与观无常慧相应之想名无常想。余亦如是。
    第三义者随时受名。行有三时。初习善法受
    法不失。名之为念。修行之次转相转心。说之
    为想。言转相者转昔凡时所取定相。言转心
    者转先凡时定计之心。行修终成。于诸法中
    决定无疑。名为智慧。二就有漏无漏分别。论
    自释言。初三后三通漏无漏。初学有漏终成
    无漏。中间四种一向有漏(此二门竟)。次就处论。处
    别有二。一禅地处。初三后三。若有漏者在十
    一地。谓欲界地八禅未来中间。若无漏者诸
    宗不同。?酬挤ㄖ形ㄔ诰诺亍8?舅撵?蠢?br> 中间及三无色。成实法中在七依处及欲界
    电光。大乘法中在十一地。与有漏同。大乘
    欲界及非想地有无漏故。中间四种是有漏
    故。在十一地。二境界处。厌食不净唯缘欲界。
    余通三界。三道位处。如龙树说。初三见道。次
    四修道。后三无学。处别如是(此三门竟)。次就人
    论。如龙树说。凡圣通起(此四门竟)。次约五受分
    别十想。如龙树说。初三后三若无漏者喜乐
    及舍三根相应。在初二禅喜根相应。在第三
    禅乐根相应。在余禅中舍根相应。自余一切
    四根相应。除一切苦根。十想如是
      十一切入义四门分别(一释名辨相 二体性 三就处分别 四约对余门辨定优劣)
    初释名辨相。一切入者。经中亦名一切处
    也。入者犹是处之别称。定心自在。能令所缘
    相无不在。名一切处。处别不同一门说十。十
    名是何。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
    八风九空十识。若依涅??去火一切。加无所
    有令以为十。行者初先系意。安静于己身分
    取少青相。极令明了如明镜中见诸色像。以
    渐广之。周满世界。同为一青。名青一切处。黄
    赤白等类亦同然。此青黄等。由四大造故次
    观之。始于自身观少地相。极令明了。以渐广
    之。周满世界。悉为一地。名一切处。水火风
    等类亦同然。患色多过。次舍色相缘无边虚
    空。先缘咽喉鼻口等空。极令明了。以渐广之。
    见一切界。同为一空。名空一切处。患彼空观
    外缘之恼。次舍空相缘无边识。始观一识。极
    令明了。所谓观于缘一空识。以渐广之。缘无
    边识。皆令明了。名识一切处。问曰。心识云何
    无边。论言。以其空无边故。缘空之识亦复无
    边。问曰。何故不观受等。成实释言。取于地等
    其唯心识。故偏观识。又识是主。故偏观识。问
    曰。何故偏说空识。为一切处。不说非想及无
    所有。为一切处。杂心释言。行者先入前三
    解脱。不能胜进。次入八胜。虽入胜处不能无
    边。故入青等四一切处。此青黄等何所依止。
    依四大造。故观地等四一切处。云何于此而
    得胜进。所谓觉知知无边空。此知依何。谓。
    依心识。识复何依。便无所依。故上不立。龙
    树释言。虚空广多。佛说虚空无量无边。故
    说虚空。为一切处。向前九种一切观中。皆有
    心识。心识能缘一切诸法。一切法中皆见有
    识。故说心识。为一切处。无所有中。略去多
    识。唯缘一识。一识不广。是故不说为一切
    处。非想地中。心志微细。而复精纯。难得取
    相。难可令广。故亦不说为一切处。又复空处
    方便道中。能缘下地无边之色。就之观空。识
    处方便能缘下地无边色空。就之观识。故此
    二地名一切处。上不如是。为是不立。涅??
    何故除火一切。立无所有。为一切处。如增集
    论释。彼为事火婆罗门。故作如是说。若当宣
    说火一切处。增彼耶见。是以去之。无所有处。
    虽无多识非无少识。为成十数。故通说之。为
    一切处(此一门竟)。次辨体性。于中有二。一心法分
    别。随相别分。前之八种是无贪性。贪欲治故。
    后二想性。通则十种皆想自性。假想观故。成
    实亦云。十皆慧性。以观法故。二就有漏无漏
    分别。此十有漏。意解观故(此二门竟)。次就处论。
    处中有三。一禅地处。十中前八依第四禅。空
    处识处皆当地说。彼前八种依第四禅解脱
    道起。为防过故。后二是其空处识处方便道
    摄。方便道中能广缘故。二境界处。依阿?酬?br> 及大智论。前八欲界净色为境。为防欲界贪
    欲过故。成实前八欲色界中色法为境。故彼
    成实一切入品云。若缘欲界色界之色复有
    何咎。后二皆缘当地之法。问曰。所缘为虚为
    实。论言。初实后则虚假。意解见故。问曰。所
    见与彼神通所作何别。释言。神通所作色像
    能令他见。此但自见。又通所作得实受用。此
    但意解不得实用。有斯异耳。三人位处。凡夫
    圣人皆得修起(此二门竟)。次对余门辨定优劣。于
    中以初八一切处对八胜处及八解中初三解
    脱辨定优劣。依如成实一切处下。一向有漏。
    起在外凡。八胜为中。初学有漏。终成无漏。起
    在内凡。解脱最上。一向无漏。起在修道。若依
    ?酬记叭?馔炎芟喙邸9仕滴?钕隆0耸ご?br> 广。说以为中。一切八入者最为广观。说为
    上。大智论中亦同此说。故彼文言。下品之
    行名为背舍。中品行名为胜处。上品之行
    名一切处。是义云何。始修背舍。五欲事中不
    须喜乐。未尽漏故。中间生结。爱着净色。复
    ?ゾ??洗俗判摹V?司簧?有南肷?F┤?br> 幻师见于幻事不生着心。是时背舍转名胜
    处。然此虽胜未能宽广。是时行者。还取净
    相。以渐广之。周遍虚空。悉见青黄赤白等
    相。及见地水火风等相。是时胜处。转名一切
    处。十一切处。辨之略尔
      十圣处义
    十圣处义如成实说。生圣之处名为圣处。又
    圣依处亦名圣处。圣处不同一门说十。十名
    是何。一断五法。二成六法。三守一法。四依四
    法。五舍伪谛。六舍诸求。七不浊思惟。八离身
    行。九善得心解脱。十善得慧解脱。断五法者。
    断五上分结。得阿罗汉。五上结义如前广释。
    成六法者。成六妙行。广如前解。守一法者。系
    念观身无常苦等。依四法者。依四圣种。尽形
    乞食。乃至有病服陈弃药。舍伪谛者。能达实
    相。断一切见。证得初果。舍诸求者。如彼论
    说。求有三种。一者欲求。求欲界法。二者有
    求。求上二界。三梵行求。求于学道。舍此
    三求。得无学果。名舍诸求。不浊思惟者。灭欲
    界中修道烦恼。得前三果。离身行者。除欲界
    结。获得四禅。心解脱者。谓得尽智。慧解脱
    者。得无生智。十中前二从阿那含。得阿罗汉。
    次四圣处。从外凡夫次第增进得阿罗汉。后
    四圣处。从须陀果终得罗汉。十圣处义略之
    云尔
      十种慰喻义
    十种慰喻出中阿含舍利弗教化病经。彼有
    长者。名须达多。身遇重病。遂便遣使问讯世
    尊。并请舍利弗。愿垂一顾。舍利遂往。须达遥
    见。即欲下床。舍利止之。别坐一床。慰喻之
    曰。长者莫怖莫怖。所以者何。愚痴凡夫成就
    不信。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长者今
    日无有不信。唯有上信。因上信故。或灭苦痛。
    生极快乐。或得斯陀。或得那含。长者先得须
    陀洹果。为是不说。此初慰喻。具足善戒以为
    第二。多闻第三。惠施第四。善慧第五。正见第
    六。正志第七。正解第八。正脱第九。正智第
    十。一一之中。慰喻之法与初相似。十中前五。
    是世间善。后五出世。就出世中正见正志是
    无碍道。慧名正见。正思惟者名为正志。正解
    正脱是解脱道。慧名正解。余心心法名为正
    脱。学等见者名为正智。学人重观四谛之理。
    名学等见。十种慰喻。释之?尔
      十愿义五门分别(一释名义 二据修分别 三就行分别 四行位分别 五因果分别)
    第一释名十愿之义出十地经。随求义名之
    为愿。愿别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供养
    佛愿。亦名摄功德愿。二护正法愿。亦名摄智
    慧愿。三摄法上首愿。四增长众生心行愿。五
    知众生愿。亦名化众生愿。六知世界愿。七净
    佛土愿。八同心同行愿。九三业不空愿。十
    成菩提愿。第一愿以一切乐具供养一切佛。
    名供养愿。以此功德摄胜功德。是故亦名摄
    功德愿。问曰。五度皆是功德。何故是中偏愿
    供养。以摄功德。释言。初地檀度为宗。供养是
    其檀度所收。故偏论之。理实齐具。又问。诸处
    多供养三实。今此何故偏愿供佛。释言。道理
    愿供三宝。就初就胜略言供佛。又佛是其所
    求之果。示所趣求偏言供佛。第二愿于诸佛
    教法行法证法摄持不失。名护法愿。以此护
    法增长智慧。是故亦名摄智慧愿。第三愿于
    一切诸佛八相成时尽往供养。摄法为首。名
    摄法上首愿。第四愿以一切菩萨所修诸行
    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名增长众生
    心行愿。第五愿知一切所化众生差别。名知
    众生愿。随其所知化。令生信入三乘道。是故
    亦名化众生愿。第六愿知众生所居一切世
    界净秽差别。名知世界愿。第七愿求诸佛净
    土摄取众生。名净佛土愿。第八愿与一切菩
    萨同心同行。名同心同行愿。言同心者智慧
    心同。言同行者功德行同。第九常愿身口意
    中益物不空。名三业不空愿。第十愿成无上
    菩提。以菩提道利益众生。名成菩提愿。名义
    如此(此一门竟)。次据修义分别十愿。修不顿成。必
    藉以渐。初七修始。次二修熟。后一修成究竟
    得果(此二门竟)。次就行论。行谓自利利他之道。十
    中初二是自行。始自行无出功德智慧。次五
    是其外化行愿。约化中初一为物求法。第二
    依法化增善心。第三知其所化众生。第四知
    其所化住处。第五自求清净佛土。摄取众生。
    后之三愿自他不定。随相别分。第八一愿自
    利行成。第九一愿利他行成。第十自利利他
    得。果菩提自体是自利果。菩提作业是利他
    果。通论后三皆是自利。并是利他故。地论
    释言。此后三种显示自身并利他。故地论释
    言。此后三种得如实教。若复通论十俱自利。
    十俱利他。故地论中解释大愿有二种胜。一
    常?バ形蘖啃小9始词亲岳?6?胍磺兄谏?br> 同行。言同行者十尽示现。即是利他(此三门竟)
    次就行位分别十愿。十中前七就行分别。行
    如上辨。后之三种就位分别。位在何处。如地
    论说。第八愿者得地校量胜。第九愿者得菩
    萨地尽校量胜。第十愿者得一切地尽校量
    胜。始从初地乃至九地。行修渐增。名地校量
    胜。十地学穷名为地尽校量。佛地穷满名为
    一切地尽校量。此等皆就所愿言耳(此四门竟)。次
    就因果分别所愿。前九求因。后一愿果。亦可
    前七以为一分。初六为因。后一为果。后三一
    分前二为因。后一为果。前果依报。后是正果。
    十愿如是
      十种供养义两门分别(一明供养 二明供心)
    十种供养出地持论。十名是何。一身供养。
    二支提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
    自作供养。六他作供养。七财物供养。八胜供
    养。九无染供养。十至处道供养。十中初二
    所供差别。于佛色身而设供养。名身供养。供
    佛灵庙。名支提供养。依僧只律有舍利者名
    为塔婆。无舍利者说为支提。地持论中通名
    支提。次二约就时处分别。门别虽二。随事分
    三。一现前供养。面对佛身及与支提而设供
    养。二不现前供养。于不现前佛及支提广设
    供养。三共现前不现前供养现前供养佛及
    支提。并供不现佛及支提。现前供养得大
    大功德。不现供养得大大功德。境界宽广故。
    共现前不现前者得最大大功德。次二就其
    供人分别。门别虽二随事分三。一自作供养。
    自身供养佛及支提。二他作供养。有小财物
    不依懈怠教化施作。三自他供养。彼此同为。
    自作供养得大功德。教化供养得大大功德。
    自他供养得最大大功德。次二一对心事分
    别。以己财事而为供养。名财物供养。财有三
    种。一资具供养。谓衣食等。二敬具供养。谓香
    华等。三严具供养。谓余一切宝庄严等。以殊
    胜心为前供养。名胜供养。胜心有三。一专精
    解心。善解施设种种供养。二纯净信心。信
    佛德重理合供养。三回向心。求佛心中而
    设供养。后二一对就行分别。供行离过名无
    染供养。无染有二。如地持说。一心无染。离一
    切过。二财物无染。离非法过。供行顺果名至
    处道供养。佛果是其所至之处。供养之行能
    至彼处。名至处道。此至处道供养。维摩经中
    名法供养。地论之中名行供养。于中有三。一
    财物供养。为至处道。二随喜供养。为至处道。
    三修行供养。为至处道。于佛供养既有此十。
    于法僧类亦同然。供养法十者。一供养法。
    供佛所说理教行法。二供养经卷。余八如上。
    供僧十者。一供养僧。谓供一切三乘圣众。二
    支提供养。供三乘众形像塔庙。又供圣僧及
    凡夫僧。亦得分二。余八同前(此一门竟)。次明供
    心。供心有六。如地持说。一福田无上心。生福
    中胜。二恩德无上心。一切善乐依三宝出。三
    生一切众生最胜心。四如优昙钵华难遇心。
    五三千世界独一心。六一切世间出世间具
    足依义心。此明如来具足世间出世间法。能
    与众生为依止处。名具依义。以此六心少物
    供养。能获无量无边功德。何况多。供养之
    义略辨如是
      十无尽藏义
    十藏之义出华严经无尽藏品。德广难穷。名
    为无尽。无尽之德苞含曰藏。藏别不同一门
    说十。十名是何。一信二戒三渐四愧五多闻
    六惠施七慧八念九闻持十辨。于法决定名
    之为信。信何等法。如彼经说。信一切法空无
    相愿。及闻种种差别法门。闻不可思议。皆能
    生信。防禁曰戒。戒有十种。一饶益戒。饶益
    众生。二不受戒。不受一切外道邪法。三无着
    戒。不着三有。四安住戒。安住净法。五不诤
    戒。常令他喜。不与物诤。六不恼害戒。不学咒
    术诸药草等恼害众生。七不杂戒。不杂异见。
    八离邪命戒。菩萨不作持净戒相。欲使他知
    亦非无实。诈现德相。专为正法心无异求。
    九离轻慢戒。不自慢高轻贱他人。十清净戒。
    舍离十恶。具斯十种。名为戒藏。于过自羞。名
    之为渐。过有多种。广如经说。作过羞他。称之
    为愧。亦有多种。备如经说。于一切法具足闻
    知。名多闻藏。所闻如经。惠舍名施。施有十
    种。一者施法。菩萨施仪所畜诸物。悉为众生
    不自为己。二最后难施法。菩萨有物自用则
    乐施他。即死宁自身死施与众生。名最后难
    施。三内施法。菩萨所受上妙之身他求施与
    四外施法。有求王位及外财物菩萨施与。五
    内外施法。身及外财并皆施与。六一切施法。
    若他所求国城妻子头目支节一切诸物悉皆
    尽施。七过去施法。闻过去法心无取着。但为
    化生随顺说法。八未来施法。闻未来法心无
    取着。九现在施法闻现在法心无取着。十究
    竟施法。见有众生来求身分。则自观察当必
    摩灭。毕竟无有一念贪惜。而施与彼。名究竟
    施。具斯十种名为施藏。于一切法悉如实知。
    名为慧藏。于过去世一切诸法悉能念知。名
    为念藏。于佛所说一切教法悉能忆持不失
    一句。名闻持藏。得深广智说一切法。无碍自
    在不违一切诸佛所说。名为辨藏。十无尽义。
    释之略尔
      信等十行义九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三对治 四因起次第 五修行分别 六所成分别 七约对六度共相收摄 八离合废立 九浅深分齐)
    第一释名。信等十行如地经说。名字是何。
    一信二悲三慈四舍五不疲倦六知经书。亦
    名知经论。七知世智八惭愧九坚固力。亦名
    不动力。亦名勇猛力。亦名勇健力。十供养诸
    佛。如说修行决定名信。恻怆称悲。爱怜曰慈。
    惠施名舍。策修不惰。名不疲倦。善达五明。名
    知经书。亦名知经论。善解时宜。名知世智。于
    过羞耻。称曰惭愧。所修善根不为缘坏。名
    坚固力。不随缘变。称曰不动。于缘不退。名勇
    猛力。心不怯弱。名勇健力。行修上顺。名供养
    佛。顺教奉修。名如说行。此等十种造缘。集起
    故通名行(此一门竟)。次辨其相。依如地经。信有二
    种。一者信因。二者信果。地持论中说信有八。
    一者信佛。二者信法。三者信僧。四信诸佛
    菩萨神通之力。五信真实义。六信种种因果。
    七信得义。义谓菩提。八信得方便。谓信菩萨
    所修学道。悲有三种。一众生缘悲。缘苦众
    生欲为济拔。依如地经。观诸众生十二因缘
    生死流转。而起悲心。依地持论。缘诸众生
    百一十苦。而修悲心。二法缘悲。观诸众生
    俱是五阴因缘法数无我无人。而起悲心。观
    无我人云何起悲。释有两义。一念众生妄为
    我人之所系缚。受生死苦。深可哀愍故起悲
    心。二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则真实拔众生
    苦。故名为悲。三无缘悲。观诸众生五阴法数
    毕竟空寂。而起悲心。观法空寂。云何起悲。还
    有两义。一念众生妄为有法之所缠缚。受生
    死苦。故起悲心。二念为众生说如斯法。是
    则真实拔众生苦。故名为悲。慈亦有三。一众
    生缘慈。缘诸众生欲与其乐。二法缘慈。缘诸
    众生但是五阴因缘法数无我无人。而起慈
    心。三无缘慈。观一切法毕竟空寂。而起慈心。
    法缘无缘云何起慈。释与悲同。舍有二种。一
    者内施。谓舍一切头目支节手足耳鼻。二者
    外施。施余资生。不倦有二。一世间行中精??br> 不倦。二出世行中精?ゲ痪搿9阍蛭蘖俊V?br> 论有四。如地持说。一于五明处成就闻慧。
    二成思慧。三成修慧。四成证行。知世智中
    有其二种。如地持说。一如世间知。二如世间
    转。如世间知是其解也。如世间转是其行也。
    知世知中有其二种。一知世间事。谓知众生
    及器世间。二知世间义及第一义。谓于世间
    八行观察。何者八行。广如上说。谓观世间
    苦世间集世间灭世间道世间味世间过世
    间出世间第一义。此八行中前七观察世间
    之义。后一观察世第一义。如世转中亦有二
    种。一随自所宜。二随他所宜。量宜摄他。
    惭愧有四。如地持说。一所不应作而故为之。
    心生惭愧。二所应作不随建立。心生惭愧。三
    所不应作作已覆藏。而生惭愧。四所应作作
    已反悔。而生惭愧。勇猛力中有其二种。一不
    退力自分不失。二不转力胜进能入。供养有
    二。如地论说。一利养供养。财物奉施。二行供
    养。行修上顺亦得分三。如地经说。一利养
    供养。谓衣食等。二敬供养。谓香华等。三行
    供养。所谓修行信戒施等。或说十种。如地
    持论(此二门竟)。次明对治。如地持说。放逸懈怠不
    受菩萨戒。违佛菩提。以信对治。问曰。信心
    应治不信。何缘乃治放逸懈怠不受戒等乎。
    释言。以其内心不信故为放逸。不受禁戒。举
    此为彰内心不信。于诸众生有杀害想。违于
    大悲。大悲以对治。于诸众生有?恚心。违
    于大慈。以慈对治。顾身命财。违于惠施。以舍
    对治。于诸众生多求众具。违于不倦。不倦对
    治。问曰。不倦应治懈怠。何缘对治多求众具。
    释言。以求世间事故。妨修出道故。以不倦对
    治求众具。无方便智违于知论。以知论对治。
    不善随顺违随顺他。以随顺对治。于修善法
    放逸懈怠违于惭愧。以惭愧对治。于生死苦
    其心怯弱违于勇猛。勇猛对治。于佛疑惑违
    于供养。以供养对治。对治如是(此三门竟)。次明因
    起次第之义。如地持说。闻菩萨藏。信有菩
    提。故先明信。信菩提故。念诸众生在生死苦。
    不得彼法。故起悲心。悲众生故。欲度脱之。
    故起慈心。以悲慈故修行慧施。故次明舍。为
    法施故。修行正义。心无厌惰。故次不倦。以不
    倦故能知圣教。故次知论。知经论故善解时
    宜。故知世间。知世间故久在世间。喜生深
    过。故起惭愧。以惭愧故不随烦恼。得勇健力。
    勇健力故能修善法。多获财利供养如来。次
    第如是(此四门竟)。次据行修分别十行。行谓自利
    利他之道。如地论说。初一信心是自利行。
    信诸佛法求必得故。悲慈利他。以能安稳与
    乐心故。舍者以财摄利他行。不疲倦者自摄
    法行。知经知世者。以法摄他行。后之三种摄
    护前七。通利自他。惭愧勇猛护前七种。问
    曰。惭愧云何护前。以惭愧故令前七种离障
    清净。故名为护。问曰。信心能治不信。乃至知
    世能治不知。何须惭愧。而言惭愧护前七种。
    令其离障。释言。对治有远有近。信治不信。
    乃至知世对治不知。是近对治。以惭愧故令
    前离障。是远对治。治相云何。以惭愧故修起
    信心。远离不信。以惭愧故起悲慈心。远离?
    恚。乃至以有惭愧心故学知世间。远离不知。
    如六度中。以精进故修施治悭。乃至以有
    精进心故修慧离痴。此亦如是。问曰。勇猛
    云何护前。以勇猛故令前七种善法不坏。故
    名为护。第十供养。如说修行摄前七种。问曰。
    供养云何摄前。释有两义。一摄之令生菩萨
    为修行供养故起前七种。二摄令得果。二种
    供养得二种身。令前七种同得二身。何者二
    身。如地论说。一利养供养。得上妙身。此亦
    名为功德色身。二行供养。得调柔心。此亦名
    为智慧法身。问曰。修行云何摄前。释言。菩
    萨如说行故起前七种。若复通论十俱自利。
    修此自求菩提果故。十俱利他。修此求佛。利
    众生故(此五门竟)。次就所成分别十行。如地论说。
    初之三种深心成就。后之七种修行成就。地
    持论中说为二净。前三心净。后七名为行方
    便净。善法建立名为成就。出障无染故云清
    净。通则十种俱皆是心。并是其行。但今分
    相。前三是其行方便心。说为心成。后七是
    其造缘正行。故名行成行方便净。所成如是
    (此六门竟)。次约六度共相收摄。初一信心起行方
    便。六度不收。余九是其六度所摄。悲慈二门
    是禅度摄故。彼十二门禅之中。八禅及与
    四无量心通名为禅。舍是檀度。不疲倦者是
    精进度。知经知世是其慧度。惭愧戒度。坚
    固力中义有两兼。处苦不动。是其忍度。于诸
    善法勇猛不退。是精进度。第十门中如说修
    行通摄六度。供养诸佛义有两兼。财物供养
    是其檀度。行供养者通摄六度(此七门竟)。次辨离
    合废立之义。先释离合。问曰。悲慈心数法中
    一无?性。何故分二。惭之与愧心数法中
    是别心数。何故合乎。释言。悲慈心法虽一四
    义不同。故分二种。一功能不同。悲能拔苦。
    慈能与乐。二治患不同。悲止害觉。慈息贪欲。
    又悲能除微细之?。慈遣?重。三境界不同。
    悲心多缘苦众生起。慈缘无乐众生而起。四
    得报不同。悲得空处。慈生遍净。惭之与愧
    心法虽别四义同。故合之为一。一功能同。
    同令诸行出障清净。二治过同。同离杀盗邪
    ?H等过。三境界同。同于离过集善行中生惭
    愧心。四果报同。所得果报无异处故。离合
    如是。次辨废立。问曰。经说四无量心。为利他
    行。今此何故偏说悲慈不论喜舍。释言。法门
    有其二种。一具义门。有行皆说。二隐显门。有
    立有废。今据隐显偏立悲慈。废其喜舍。良以
    悲慈正是拔苦与乐行。故所以偏立。喜舍助
    行不能正益。故废不论(此八门竟)。次明十行浅深
    分齐。分齐有三。一缘修十行。谓于六识七识
    心中修行信等。二是真实有作十行。谓于六
    识七识心中修习诸行。勋发真心。令真心中
    诸德集起。三者真实无作十行。真识之心体
    是一切功德之性。烦恼覆故于己无用。后修
    对治断烦恼时。本隐真心显成今德。说为信
    等。德从缘显。不从缘生。故名无作。三中初一
    义等如火。次一如似金庄严具。后一如金。故
    地论言。信等善法犹如真金。摄德从体。后之
    二种通说如金。如真金故说为地体。十行如是
      十明义
    十明之义出华严经。知法显了故名为明。明
    义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他心智明。一
    切众生心心数法悉如实知。二天眼智明。一
    切色像明了无碍。三宿命智明。于过去世他
    及自身八种事六种同行皆如实知。四入未
    来际无碍智明。一切众生未来世中生死流
    转若出若没皆如实知。五天耳智明。于十方
    界一切音声。若闻不闻随意自在。六安住无
    畏神力智明。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大神通力。
    于十方界若来若去自在无碍。七分别一切
    音声智明。一切众生语言差别皆如实知。八
    出生无量色身智明。种种色像悉能现化。九
    知一切法真实智明。于一切法悉如实知。十
    入一切法灭定智明。入一切法寂灭正受。而
    不舍于一切所行。此十犹是六通所摄。初一
    是其他心智通。第二第四是天眼通。第三是
    其宿命智通。第五第七是天耳通。第六第八
    是其身通。后二是其漏尽智通。若分第九为
    法智通。此十便是七通所摄。十明如是
      十忍义
    十忍之义出华严经。慧心安法。名之为忍。
    忍行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随顺音声
    忍。二顺忍。三无生忍。四如幻忍。五如炎忍。六
    如梦忍。七如向忍。八如电忍。九如化忍。十如
    空忍。随声忍者。闻说一切真实之法不惊不
    怖。信解受持。爱乐顺入。修习安忍。名随声
    忍。言顺忍者。随一切法。若深若浅若理若事
    若真若忘如实观察。不违诸法。故名顺忍。
    无生忍者。观一切法无生无灭平等寂静。名
    无生忍。如幻忍者。观一切法皆悉如幻。一备
    一切一切成一。因缘虚集无有定性。名如幻
    忍。如炎忍者。菩萨觉悟一切世间如热时炎。
    诳相虚集无有真实。无定方处。名如炎忍。
    如梦忍者。菩萨解知一切世间如梦所见。非
    有非无。不坏不着。名如梦忍。如向忍者。菩萨
    善觉究竟彼岸。知一切法皆悉如向。分别众
    声如呼声向。不从内出。不从外出。不从内外
    出。但从缘起。而能巧便种种说法。名如向忍。
    如电忍者。如世电光照众色像。而无分别。
    菩萨如是照一切法。而无分别。名如电忍。如
    化忍者。如世化法非有非无。菩萨如是知一
    切法非有非无。不取不舍。名如化忍。如空忍
    者。如世虚空寂无所有。菩萨如是知一切法
    空无所有。又如虚空体性清净。菩萨如是知
    一切法体性清净。又如虚空无有差别。菩萨
    如是知一切法等无差别。又如虚空不生不
    灭。菩萨如是知一切法不生不灭。又如虚空
    无所分别。菩萨如是心无分别。又如虚空无
    所不容。菩萨如是于一切法无不摄受。又如
    虚空广大无边。菩萨如是身口及意广大无
    边。又如虚空不生不死。菩萨如是不生不死。
    有如是等无量种义。如世虚空。名如空忍。十
    中初一寻诠悟解。后之九种依义以成。十
    忍之义广释如经。但随名字略举宗况
      十无生忍义三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三就位分别)
    十无生忍如地经说。言无生忍者。泛释有
    三。一就法分别。二就因分别。三就果分别。法
    中有二。一妄想法互相集起。名之为生。生体
    虚无故曰无生。此即经中空如来藏。二真实
    法用起名生。体寂无生。此即不空如来藏也。
    因中有四。一据修分别。六地已还次第修道。
    地地之中诸行新起。名之为生。七地已上诸
    行顿修无新起者。故曰无生。二约空有二行
    分别。六地已前空有间起。名之为生。七地
    已上寂用双行无间起者。称曰无生。三就修
    行始终分别。七地已还行修未熟。名之为生。
    如果未熟说为生果。八地已上行报纯熟。故
    名无生。四随义分别。教行集起。名之为生。证
    行寂灭。名为无生。果中有三。一体用分别。
    化用集起。名之为生。德体常寂故号无生。二
    体德分别。有作行德本无今有。方便修起。名
    之为生。性净之体本隐今显。不从缘造。故号
    无生。三智断分别。智德集起。名之为生。断德
    寂灭。说为无生。今此所论就法言耳。法中
    亦有无成无出及无灭等。今据一门且说无
    生。又此十中无生在初。从始为名。故名无生。
    心安此理。名无生忍(此一门竟)。次辨其相。无生一
    味随诠分十。十名是何。一者无生。二者无成。
    大本之中说为无起。三名无相。四名无出。大
    本之中名为无成。五名无失。六名无尽。七名
    无行。八非有有性。九初中后本等。十真如
    无分别入一切智智。如地论说。十中前七名
    事无生。第八名为自性无性。第九名为数差
    别无生。第十名为作业无生。四中初二破相
    入如。破遣染净差别事相以入无生。名事无
    生。破遣一切诸法体性以入无生。名性无生。
    后之二种契实离相。离彼因中三世分异。名
    数差别无生。舍其果中佛智作业。名作业无
    生。事无生中初无生者。遣初地相。于事分
    齐初地净起。名之为生。就理恒如故曰无生。
    言无成者遣其二地至七地相。若有初地净
    法始生。则有二地乃至七地行修渐成。彼
    生既无。宁有此成。故曰无成。以无行修渐次
    相起故。大本中说为无起。言无相者遣八地
    上无功用相。若有生成则可从彼得八地上
    无功用相。生成既无焉有此相。故曰无相。言
    无出者遣佛地相。若有前相则可从彼得后
    际果。名之为出。彼相既无焉有后出。故言
    无出。以无究竟所成之果故。大本中亦名无
    成。言无失者遣外凡相。据事外凡有其染过。
    名之为失。理实本无故曰无失。言无尽者
    遣内凡地断烦恼相。若有染失则可断尽。染
    失本无宁有所尽。故曰无尽。言无行者遣内
    外凡地对治行相。若有所尽则有能尽对治
    之行。所尽既无宁有治行。故曰无行。问曰
    于事既有生成乃至尽行。何故于理得无所
    有。释言。如人梦中所作。于其寤者观之本无。
    此亦如是故。得就理说为无失。性无生中
    非有有性者遣法体性。于世谛中一切诸法
    各有体性。如色碍性心知性等。据理此性本
    无所有。是故名为非有有性。此非有性论中
    说之为法无我。我犹性矣。数差别中初中后
    等遣其因中时差别相。以实从缘因中则有
    三世分异。名数差别。七地已前名为过去。于
    八地中起观之处说为现在。九地十地名为
    未来。废缘论实三世无及。名初中后一切
    时等。业无生中真如无分别入一切智者。实
    从缘起成佛果德。名一切智。此智能解一切
    诸法。说之为入。废缘论实如性平等无有分
    别。佛智可得。故言真如无分别入一切智。谓
    真如中无有分别一切智矣。体相如是(此二门竟)
    次就位论。此无生忍位在何处。义释有三。一
    约五忍分别。五忍如上。此无生忍在于七地
    八地九地。七地始得。八地清净。九地满足。二
    简胜异劣。六地已前一切未得。七地已上一
    切得之。问曰。无生与空无我同。是道理空与
    无我前地已得。何故无生要七地上方乃得
    乎。释言。通论体一名异。得无先后。随义分
    别。观因缘相。破遣定性。名为无我。初地中得
    遣因缘相入法平等。名之为空。谓。前四五六
    地中。得证法本如无相可起。方名无生。故七
    地上始能证会。三就实通辨。初地已上皆得
    无生。故释论中说。初地上得无生忍。初地
    菩萨亦能见法不生灭。故若复通论。种性已
    上亦分得之。十无生忍略辨如是
      十住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三定位  四起说因缘)
    第一释名。十住之义出华严经。行成不退名
    之为住。又复自德相应处所亦名为住。通
    则诸位位莫不是住。故地持中说十三住。别
    则习种初入住分。离退之首偏名为住。故地
    持云。善趣之人数退数进。种性菩萨决定坚
    固无有退转。住义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
    何。一初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
    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
    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住分之始于大
    菩提起意趣求名初发心住。善修自利利他
    之道净治住处名治地住。修护烦恼离小乘
    行。名修行住。圣法中生种性尊贵。名生贵
    住。具足善巧度众生行。名方便具足住。得决
    定智。于佛法中虽闻邪说正见不动。名正心
    住。虽闻异说正愿不动。名不退住。所行真实
    离过清净。如世童子心无欲染。名童真住。亦
    可。菩萨行业清净。如世童子真净无染。名童
    真住。于佛法王所行住处出生正智。堪住究
    竟无上菩提。名法王子住。行修上顺佛智现
    前。名灌顶住。亦可。菩萨学一切智能受佛记。
    名灌顶住。名字如是(此一门竟)。次辨其相。住有二
    分。一是修分。二是成分。于诸住前方便造
    修。名为修分。德成证实广大不动。名为成分。
    故经说言。菩萨种性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
    等。成则证实。分非可言。造修在缘。可以言
    显。故地持云。种性?相我已略说。诸余实义
    唯佛世尊能决定知。修分不同略有二种。一
    者同相。二者别相。于佛所说一切法中解观
    成就。名为同相。故经于彼十住之中皆云。菩
    萨随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一一住中
    所修各异。名为别相。发心住中相别有三。一
    发心相。缘佛法僧及缘众生起菩提心。二所
    成相。因前发心得十力分。从处非处乃至漏
    尽。三所学相。学十种法令菩提心转胜坚固
    成无上道。如经广说。治地住中相别有二。一
    利他行。于诸众生发十种心。如经广说。二自
    利行。学十种法始从多闻乃至安住。亦如经
    说。修行住中相别有二。一护烦恼行。于一切
    法十种观察。谓苦无常空无我等。二护小乘
    行。于众生界法界世界十种分别。生贵住中
    相别有二。一圣法中出生具足行。如彼经说。
    圣教中生修十种法。一信佛不坏。二究竟于
    法。三寂然定意。四分别众生。五分别佛刹。六
    分别世界。七分别诸业。八分别果报。九分别
    生死。十分别涅??。十中初一是同敬智。第
    二一句是自住处毕竟智。第三一句是真如
    智。后七是其分别所说智。二上求佛法无有
    厌足学十种法。谓于三世诸佛法中能解能
    修。堪能具足。即以为九。等观诸佛以为第
    十。方便具足住中相别有二。一化众生行。
    广有十种。谓救众生饶益安乐一切生等。如
    经广说。二知众生行。修学十种知众生法。备
    如经说。正心住中相别有二。一决定信。虽闻
    异说于佛法中正信不动。二决定智。学十种
    智观一切法无相无性不可修等。不退住中
    相别有二。一不退愿。虽闻异说于佛法中求
    心不退。广有十种。备如经说。二不退智。具
    有十种知一切法。亦如经说。童真住中相别
    有二。一得胜行。于十种法心得安住。谓身行
    净口行净意行。净随物受生知众生等。二净
    佛国土。于一切佛刹皆悉能知能动。能持能
    观。能诣能遍至等。法王子住中相别有二。一
    化众生行。善解十种化众生法。二求菩提行。
    于法王处学十种智。权顶住中相别有三。一
    度众生堪能修行。成十种智能度众生。二得
    甚深所入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
    菩萨不能测量。三所知广学十种智知一切
    法。十住位中旷备法界一切行德。略举斯耳。
    体相如是(此二门竟)。次定其位。位在何处。有人释
    言。菩萨十住即是十地。所行与彼十地同故。
    问曰。若此是十地者。何故经言是菩萨种
    性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经言种性明非
    十地。今正论之在于习种。良以习种离退之
    始故说为住。问曰。若尔何故所行与十地同。
    释言。地法上下同依。依之生信。说为贤首。
    依之生解。说为十住。依之起行。说为十行。依
    之以起如实正观。说为解行。依之证得。说
    为十地。故地经言。譬如一切书字数说皆初
    章摄初章为本。十地如是。是一切佛之根本
    也。行是能得一切佛法。以是所学虽是地法
    行在习种(此三门竟)。次明起说因缘之相。六句
    分别。一明说时。经虽不论准依地经应在第
    二七日宣说。二明说处。在忉利天妙胜殿
    上。三明说人。法慧菩萨之所宣说。四明说
    人所入三昧。法慧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无
    量方便三昧。五明加人。十方各千佛世界外。
    各有千佛世界尘数诸佛。同名法慧。相与
    加被。六明证人。十方各万佛世界外。有十
    佛世界尘数菩萨。同名法慧。云集作证。十
    住之义辨之云尔
      十行义六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体 三修起所为 四起行所依 五定位 六起说因缘)
    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欢喜行。二饶益行。
    三无恚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
    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
    行。喜心行施亦令他喜。名欢喜行。以持净
    戒饶益自他。名饶益行。修忍离?。名无恚恨
    行。?バ蘧??闵闵品āC?蘧⌒小3P薅ㄒ?br> 远离愚痴虚妄分别。名离痴乱行。知法实相
    般若现前。名善现行。以无着心起诸所行。名
    无着行。成就种种殊胜善根。名尊重行。成就
    种种化他善法。名善法行。成就第一诚实之
    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名真实行。名义如是
    (此一门竟)。次辨行体。行有二分。一者修分。随缘
    进习。二者成分。证实平等广大不动。故经
    说言。是菩萨行业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成分即实难以言论。修分在缘。易以言晓。今
    依修分次第辨释。欢喜行者布施为体。故经
    说言。行欢喜时为大施主。悉舍所有等施众
    生。但行施时生喜有二。一生自喜。故经说
    言。施已无悔。不以烦重而生忧恼。倍复欢喜
    我得善利。二生他喜。故经说言。修欢喜时一
    切众生欢喜爱敬。饶益行者以戒为体。故经
    说言。持戒清净于色声等心无染着。设有诸
    魔将诸天女及余乐具不起恶念。但持戒时
    所益有二。一者自益。故经说言。我持净戒
    离一切缠忧悲苦恼成就菩提。二者益他。故
    经说言。一切众生未度者度未解者解。如是
    一切无恚恨者以忍为体。故经说言。常修忍
    辱。设有无量无数众生一一各以无数舌无
    数手毁辱菩萨不生?恼。无尽行者精进为
    体。故经说言。?バ蘧??钍さ谝淮缶??取?br> 离痴乱者以定为体。故彼经言。第一正念
    未曾散乱。于一切行一切法中皆无痴乱。善
    现行者智慧为体。于中分别略有二种。一
    顺空行。成就寂静身口意业。知一切法皆无
    所有。故经说言。知一切众生无性为性。一切
    诸法无为为性。一切佛刹无相为相。究竟三
    世皆悉无性。如是一切。二随有行。故彼经
    言。亦复不舍菩提之心。不舍教化一切众生。
    增长悲慈。如是一切。无着行者。大方便慧
    发起胜行。以之为体。故彼经说。以无着心起
    诸所行。无着心者是方便智。于有不染。于空
    不住。故能起行。所起诸行即是发起殊胜行
    也。尊重行者。以一切种成就善根为体。故
    经说言。菩萨成就尊重善根不坏善根最胜
    善根不可思议无尽无退无比寂静乃至一
    切佛法善根。于中分别略有二种。一报行成。
    先修今熟。二发起胜。旷集众行趣向菩提。
    善法行者。以一切种化众生行为体。故经说
    言。为人天等一切众生作清凉池。具一切
    种陀罗尼门无碍辨才种种音声种种身等。
    真实行者。以所修习诸佛如来一切种德为
    体。故经说言。学三世诸佛真实语。入三世诸
    佛性。与三世诸佛善根等具佛十力四无畏
    等。如是一切。体相如是(此二门竟)。次辨所为。所
    为有四。一为厌有为故修诸行。二为求菩提
    满足佛德故修诸行。三为益众生欲于现在
    及未来世救度众生故修诸行。四为求实际
    为证法如故修诸行。故彼经言。欲知清净平
    等法故修行精进。理实诸行皆具此四。但经
    文中有说不说。隐显故尔。四中前三为求世
    法。后一求理。所为如是(此三门竟)。次明所依。所
    依有二。一依世谛修习诸行。二依真谛。如
    欢喜中依于施者受者财物修行布施。是依
    世谛。不见施者受者财物若业若果。如是一
    切名依真谛。欢喜既然。诸行类尔(此四门竟)。次
    定其位。位在何处。有人释言。在初地上。所
    行即是十地法。故问曰。若此是十地者何故。
    经言。欲令菩萨种性清净愿种不转行种不
    断。以偈颂乎。经中说云种性清净。明非十
    地。今正论之位在性种。以性种中行种建
    立故名十行。问曰。经中直云欲令种性清净。
    云何得知。偏在性种。释言。文中虽无此判
    准说因缘。过前十住劣后回向及与十地。明
    在性种。问曰。若此是性种者何故所行与十
    地同。释言。此义前十住中已广分别。十地之
    法上下同依故。此所学虽是地法不妨成行。
    在于性种。位分如是(此五门竟)。次明起说因缘之
    相。六句辨之。一明说时。文虽不辨准依地经
    当应亦在第二七日。二明说处。在炎摩天宫
    宝庄严殿。三明说人。功德林菩萨之所宣说。
    四明说人所入三昧。说此法时承佛威神入
    菩萨善伏三昧。五明加人。十方各过万佛世
    界尘数界外。各有万佛世界尘数诸佛。同名
    功德林。相与加被。六明证人。十方各过十万
    佛刹尘数界外。各有十万佛刹尘数菩萨。同
    名功德林。云集作证。十行如是
      十回向义四门分别(一释名义 二辨相 三定从 四起说因缘)
    十回向义出华严经。回已善法有所趣向。故
    名回向。回向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
    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
    七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
    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救护
    众生离众生相者。就所回以名。菩萨修行六
    波罗蜜摄取众生。令离一切烦恼业苦安住
    菩提。名救众生。等救济不简怨亲善恶等别。
    名离众生相。回此善根有所趣向。名救众生
    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者亦就所回以名。
    如经中说。于佛菩萨及一切法得不坏信。名
    为不坏。回此善根有所趣向。名不坏回向。等
    一切佛回向者就所学为名。经言。菩萨学过
    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名等一切佛回
    向。于此门中上愿诸佛具一切佛十种快乐。
    谓不思议三昧解脱大悲乐。广如经说。次愿
    菩萨满一切行究竟佛德。下愿众生出离一
    切烦恼业苦。具菩萨行备佛功德。至一切处
    回向者。就其所成行益为名。如经中说。菩萨
    所修一切善根用以回向。以回向力令此善
    根至一切处。譬如实际无所不至。名至一切
    处回向。谓至一切佛法僧处无尽供养。至一
    切行处具足修习。至一切果处具足成满。至
    一切佛刹处具足庄严。至一切众生处具足
    摄化。至一切法处具足解知。如是等也。无尽
    功德藏回向者。就所回向为名。如经中说。
    回已所修无尽功德有所趣向。名无尽功德
    藏回向。亦得从于所求所成以立其名。求佛
    菩萨无尽功德能成无尽功德善根。名无尽
    功德藏回向。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者。从
    所成彰名。回已所修施等善根有所趣向。为
    佛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名随顺一切坚
    固善根回向。故经说言。住此回向为无量
    佛之所守护。得坚固法坚固善根坚固愿。等
    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者。就所益彰名。菩萨
    增长一切善根回。以等益一切众生。名等心
    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如相回向者。就所依彰
    名。菩萨所成种种善根同证一切。故曰如
    相。故经中说。种种善根一观不二。回此善根
    有所趣向。名如相回向。又复菩萨回向之心
    依于种种真如门起。是故亦名如相回向。亦
    可。此就譬况为名。随一切法以辨真如。如义
    无边。如经广说。所谓性如相如法如行如境
    界安立如量如充满如久住如等。回向善
    根同彼如相。于一切法差别异求名如相回
    向。故经说言。如性如善根亦尔。回向求知
    一切法性。如相如善根亦尔。回向求知一切
    法相。如是等也。无缚无着解脱回向者。就回
    向心以立名也。于一切法心无取执。名无缚
    无着。于法自在称曰解脱。菩萨不轻一切善
    法。以无缚无着解脱之心回向彼善法。求普
    贤行能具普贤一切种德。名无缚无着解脱
    回向。法界无量回向者。就所求彰名。菩萨修
    习无尽善根。回之愿求法界差别无量功德。
    名为法界无量回向。名义如是(此一门竟)。次辨其
    相。此十回向大别有三。一回向众生所修善
    根。回向施众生。愿令出离一切烦恼业苦。
    具菩萨行满足佛德。二回向菩提所修善根。
    求一切智。三回向实际所修善法。愿证实际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回向虽众要不出此。体
    相如是(此二门竟)。次定其位。随义通论回向之心
    无处不有。今此所辨在于解行。过前种性劣
    于十地。以此测寻明在解行。以解行中邻于
    出道故修回向。随顺趣入。位别如是(此三门竟)
    次明起说因缘之相。六句辨之。一明说时。文
    中不辨。准依地经当应亦在第二七日。二明
    说处。在兜率天一切宝庄严殿。三明说人。金
    刚幢菩萨之所宣说。四明说人所入三昧。入
    菩萨明智三昧。五明加人。十方各过百万佛
    刹尘数界外。各有百万佛刹尘数诸佛。同名
    金刚幢。相与加被。六明证人。十方各过百万
    佛刹尘数界外。各有百万佛刹尘数菩萨。同
    名金刚幢。云集作证。回向义广难以具论。今
    随宗要辨之略尔
      十地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体 三论位 四起说因缘)
    第一释名。所言地者论释不同。依?称沛?br> 住处解地。故彼论言。十阶住处名为十地。若
    依地持两义辨释。一持义解地。故彼论首标
    举地法。以持释之。二能生释地。彼论言。
    自受行故名之为住。摄受众生。因之为地。若
    依地论四义辨释。一生二成三住四持。故
    彼论言。生成佛智住持名地。生之与成望于
    佛果。始起名生。终满曰成。亦可。望佛为因
    名生。为缘称成。地之一法云何为因。而复称
    缘。据今因时果全未有。辨无令有。故名为
    因。据彼当果果是可有。可有之法地能令现。
    目之为缘。亦可。地有证教之别。果有性净方
    便之异。望性净果证道为因。教道为缘。望方
    便果教道为因。证道为缘。故得就地说因说
    缘。所言住者当分为言。德成之处名之为
    住。所言持者通望因果。如似初地望二地说
    持。乃至望佛诸地望后次第例然。良以地中
    备含多义故。致释者种种别异。地法不同。一
    门说十。十名是何。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名
    明地四名炎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欢喜地者经
    中亦名净心地也。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
    证圣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住此地时于真
    如中证心清净。名净心地。又于三宝得清净
    信。亦名净心。然此初地对前凡位应名圣
    地。对彼凡夫取我之障应名无我地。对前
    位应名证地。对后修道应名见地。如是多义
    不可并陈。且就利益名为欢喜。离垢地者起
    信论中名具戒地。地持名增上戒地。离能起
    误心犯戒烦恼垢等。清净戒具足名离垢地。
    具净戒故名具戒地。戒行殊胜名增上戒。言
    明地者释有三义。一得他上地证光明相。故
    名明地。地持论言。彼四地上无生行慧。此
    名光明。因彼光明故名明地。二此地中得禅
    方便决定慧明。故名明地。故地持言。三昧
    照明名为明地。二随闻思修照法显现。故名
    明地。故地持云。法照明故名为明地。言炎地
    者释有两义。一就证体释。如地论说。不
    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名炎地。前三地中
    分别之解名为不忘。此为四地智火。所焚义
    说为薪。四地证智对前惑薪义说为火。舍前
    分别故曰能烧。此之治能如世火炎焚烧诸
    物。故名炎地。二就用解释。如地论说。证智
    法明摩尼宝中放阿含光。故名炎地。此明菩
    萨依证智体所起阿含教知作用如殊光炎
    名为炎矣。难胜地者论释不同。若依地持
    得决定智难可胜过。故名难胜。若依地论
    得出世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名难胜地。得
    出世智方便善巧释其难也。能度难度解其
    胜也。度名为到。到出世难胜前三地。到彼方
    便善巧之难胜第四地。以彼不能随世间故。
    现前地者般若波罗蜜有间大智现前名现
    前地。远行地者起信论中名方便具足地。地
    持名为有行有开发无相住。善修无相行功
    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名远行地。
    修道毕竟行方便具足。功用未舍名有行有
    开。有功用行故名有行。有功用修共相开发
    名为有开。寂用双行离间隔相故名无相。不
    动地者起信论中名色自在地。地持论中名
    决定地。亦名无行无开发无相住。报行纯熟
    无相无间名不动地。于此地中修净土行。色
    中自在名色自在。法流水中决定上升名决
    定地。舍离功用名无行无开。离其间隔及功
    用相故名无相。善慧地者起信论中名心自
    在地。地持名为决定行地。亦名无碍住。无碍
    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慧用善巧名善慧地。
    于此地中善知物心名心自在。依前决定上
    上进求名决定行。具足此无碍辨才名无碍
    住。法云地者地持论中名究竟地。亦名最上
    住。菩萨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学中
    穷满名究竟地。菩萨中极名最上住。名义
    如是(此一门竟)。次辨体相。十地是位。位无别体。
    揽行以成。成位之行开合不定。或总为一。所
    谓菩萨愿善决定海纳众行。备苞万德诸德
    相摄。皆得为一。以愿行主故偏论之。或分为
    二。所谓菩萨证教两行备如前解。或离为三。
    谓同相三道。一证二助三是不住。亦如上释。
    又戒定慧亦得分三。或别为四。谓。闻思修
    证。餐教名闻。求义曰思。进行名修。得实云
    证。或说为五。谓。闻思修报生识智及与证行。
    又五方便亦得分五。如地论说。一观方便
    诸地观解。二得方便诸地得证。三增上方便
    依证所成一切行德。四不退方便前三坚固。
    五尽至方便前三满足。或分为六。谓。六决定
    如前六种决定章中具广分别。又六波罗蜜
    亦得分六。或说为八。如彼相续解脱经说。一
    方便净。趣地方便。二者心净。初入地心。三悲
    心净。正住地中起行方便四波罗蜜净。于诸
    地中所修诸度。五见佛净。于地果中多见诸
    佛。六成熟众生净。见诸佛时起四摄法成
    熟众生。七者生净。谓。十王等。八者力净。谓。
    摄根中神力十事及愿智果。或说为十。谓。信
    等十行故。地持云。信等十法净一切地。又
    十波罗蜜亦得分十。并如前释。或复分为三
    十七品。亦得离为八万四千诸度法门。广则
    无量。此等开合各据一门。广无量异盈狭
    无减小。地体如是(此二门竟)。次辨地位。开合不
    定。或说为一。如彼证信二地分别。初地已
    上同名证地。或分为二。谓。见与修。初地名
    见。二地已上同名为修。又复功用及无功用
    亦得分二。七地已还名为功用。八地已上名
    无功用。或分为三。所谓见修及无功用。广如
    上释。或离为四。四中乃有四门不同。一约解
    分别。如仁王说。初二三地名为信忍。四五
    六地名为顺忍。七八九地名无生忍。十地名
    为寂灭忍矣。二据修分别。如地持说。初至
    五地名无相修。六地七地无相修净。八地九
    地无相修果。亦名为广。十地名为无相修果
    成。三就所净以分四种。如彼相续解脱经说。
    一者愿净。谓。初地中起十大愿。二者戒净。第
    二地中净戒成就。三者定净。第三地中禅定
    增上。四增上慧及上上出生净。谓。四地上
    所起行德。四五六地名增上慧。余名上上
    出生净矣。四就位相以别四种。如地持说。
    一净心地。局在欢喜。二行迹地。谓。从二地乃
    至七地。此起修道故曰行迹。三决定地。谓。八
    地上。四究竟地。谓。第十地。或分为五。如地
    持说。就前末后四种之中分决定地以为二
    种。第八一地名决定地。第九一地名决定行。
    通余说五。或说为八。如地持说。四五六地同
    名正见。余各为一。故得为八。或说为十。始从
    欢喜乃至法云。随行细分亦可无量。今据一
    门且论十种。此十难分。故经与论十门阶别。
    其十是何。一者趣他方便不同。如地持说。
    菩萨先于解行地中依世俗禅。修习一切菩
    提分法。广兴大愿转恶趣报入欢喜地。余地
    方便如地持说。修十真心入离垢地。修习
    十种深念之心入第三地。起十思量入第四
    地。修十平等深净之心入第五地。修十平等
    法入第六地。十方便慧发起胜行入第七地。
    总前诸地以为方便。及修十种无生忍行入
    第八地。修十自利利他之行入第九地。总修
    方便以满地分入第十地。二初住有异。欢
    喜地中菩提心生以为初住。第二地中律仪
    戒净以为初住。第三地中修护烦恼护小乘
    心方便摄行以为初住。第四地中十种法智
    教化成就以为初住。第五地中成就十种顺
    如道行以为初住。第六地中大悲为首。大悲
    增上大悲满足。观世生灭以为初住。第七地
    中修无量种无功用行以为初住。第八地中
    无生忍净及得胜行以为初住。第九地中得
    智成就以为初住。第十地中三昧满足以为
    初住。三正住有殊。欢喜地中修信精进回向
    善根以为正住。第二地中摄善根戒净及摄
    众生方便之行以为正住。第三地中修世八
    禅以为正住。第四地中道品行观以为正住。
    第五地中修不住道以为正住。第六地中广
    观因缘以为正住。第七地中二行无间以为
    正住。第八地中修净佛土及十自在以为正
    住。第九地中善知十一稠林之行以为正住。
    第十地中受佛智识职以为正住。四地果
    有别。欢喜地中起十大愿修行十行以为地
    满。第二地中摄生戒成以为地满。第三地中
    得四无量五神通等以为地满。第四中离烦
    恼业起增上欲。报恩精进本心界满以为地
    满。第五地中摄德起修。化生随世以为地满。
    第六地中对治灭障修行三昧。不坏自在以
    为地满。第七地中业净三昧过地胜行以为
    地满。第八地中大胜之行以为地满。第九地
    中智成口成法师自在以为地满。第十地中
    智慧解脱三昧总持神通行等以为地满。广
    如经说。五据修以分。初地修愿。二地修戒。三
    地习定。四地修习道品之慧。五地修行谛相
    应慧。六地修习缘起之慧。第七地中修无
    量种及无功用。第八地中修净佛土。第九地
    修习说法智行。第十地修习微细智行。六就
    行以别。行谓檀等十波罗蜜。初地起檀。二
    地起戒。乃至十地智波罗蜜。广如经说。七
    就报显异。初地多作阎浮提王。二地多作转
    轮圣王。乃至十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八
    寄数彰别。初地得百三昧知百佛神力等。乃
    至十地得十不可说百千佛国土微尘三昧
    等。九就喻论差。喻别有六。谓。胎藏练金山河
    海珠。胎藏一喻论家为况。后之五喻经家
    为譬。十对障以分。障有十种。始从凡夫我相
    障乃至第十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广如上
    释。翻对此障故说十地。位别如是(此三门竟)。次
    明起说因缘之相。七句辨之。一明说时。佛
    成道已第二七日即便宣说。二明说处。在他
    化天自在王宫摩尼藏殿。三明说人。是金刚
    藏菩萨宣说。四明请主。谓解脱月。五明说人
    所入三昧。入大智慧光明三昧。亦名大乘
    光明三昧。六明加人。十方各过十亿佛土微
    尘数世界有十亿佛土微尘数佛。同名金刚
    藏相与加被。七明证人。十方各过十亿佛土
    微尘数界有十亿佛土尘数菩萨。同名金刚
    藏云集作证。十地之相辨之?尔
      十功德义三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三约对五行定其位分)
    初释其名。十功德义出涅??经。功谓功能。
    能破生死能得涅??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
    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如清冷等是水
    之德。此德渊深妙过情取。体寂无为诸相不
    及。故经说言。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不可思
    议闻者惊怖。非内非外非难非易。非相非非
    相。非是世法无有相貌世间所无。然德体虽
    寂而义充法界。法界体德难以定论。今据一
    门且说十种。其十是何。一入智功德。二起
    通功德。三大无量功德。四十利益成就功
    德。五者五事报果功德。六心自在功德。七
    修习对治功德。八对治成就功德。九修习正
    道功德。十正道成就功德。此乃释者随义
    以名。经中不辨。十中前六自分功德。后四
    胜进观解。趣实名为入智。妙用随缘称曰起
    通。化心深广名大无量。行德建立名利益成。
    胜报圆具名报果成。具金刚定所为无碍名
    心自在。善修四种之离过道名修对治。解
    脱德立名对治成。起修上顺名习正道。道品
    德备名正道成。名义如是(此一门竟)。次辨其相。初
    功德中差别有五。一所不闻者而能得闻。二
    者闻已能为利益。三者能断疑惑之心。四者
    慧心正直不曲。五者能知如来密藏。五
    中初一是其闻慧。次二思慧。次一修慧。
    后一证智。初言不闻而能闻者。圣道佛性菩
    提涅??三宝性相。诸余凡夫二乘法中所未
    曾闻。今因此经悉得闻之。是名不闻而能得
    闻。就思慧中初门成益。后门遣疑。所言闻
    已能为益者。闻此经已书写读诵。为他广说
    思惟其义能见一切诸法义理。自知得近无
    上菩提。具法具义二种无碍。于一切说得无
    所畏名为利益。断疑心者。以思义故于诸法
    中种种疑惑悉得永断。慧心正道直者。凡
    夫二乘虚妄分别斯名邪曲。菩萨依于大涅
    ??经修行圣行。见法实相邪曲永断。故云正
    直。能知如来深密藏者。菩提涅??佛性业
    果是其密藏。依于此经穷证相应故曰能
    知。第二德中差别有五。一昔所不得而今
    得之。二昔所不到而今到之。三昔所不闻而
    今闻之。四昔所不见而今见之。五昔所不知
    而今知之。五中初二是其身通。次一天耳。次
    一天眼。后一他心及与宿命。昔所不得而今
    得者。是身通中转变神通。此通不与外道声
    闻辟支等共。名昔不得而今得之。云何不
    共。略有六种。一缘心不同用。虽百变都无分
    别。余人不尔。二心不随身异于余人。菩萨
    虽复变身为小心亦不小。化身为大心亦不
    大。余人不尔。三多少不同。菩萨一心一时能
    作五趣之身。余人不堪。四所入不同。菩萨能
    以广大之身入一尘中。余人不能。五应现不
    同。菩萨一身能令众生种种异见。余人不堪。
    六虚实不同。菩萨变化一切种物皆得实用。
    余人不能。昔所不到而今到者。是身通中飞
    行神通。菩萨神通一念能至恒河沙刹而无
    去心。余人不尔。昔所不闻而今闻者。十方
    诸声近远?细一时悉闻而无分别。昔所不
    见而今见者。于十方界一切色像近远?细
    一时悉见都无见想。昔时不知而今知者。于
    中有二。一他心通。能知十方诸众生心。二宿
    命通。从今现在及过去世他及自身八种事
    六种同行一切悉知。第三德者。所谓菩萨无
    缘大悲心如虚空无所分别。而能普益一切
    众生。第四德中差别有十。一根深难拔。二于
    自身生决定想。三不观福田及非福田。四修
    佛净土。五灭除有余。六断除业缘。七修清净
    身。八了知诸缘。九离怨敌。十除二边。十中
    前二起行根本。后之八种所起行德。起行本
    中根深难拔明能立始。其体是何。谓菩萨
    不放逸根。般若离过名不放逸。能与无上菩
    提为本。故说为根。又与一切诸行为本。亦名
    为根。解穷实相目之为深。能增信戒施闻智
    慧忍进念定一切善法。不为恶败名为难拔。
    于自身中生定想者明能趣终。自念己身于
    未来世必为无上菩提法器。心亦如是终无
    异求。名于自身生决定想。就后八中前五是
    其摄功德行。后三是其摄智慧行。摄功德
    中初二是其净佛土行。后三是其起法身行。
    净土行中不观福田及非福田者明能等施。
    此即是其舍秽土行。以修等施故离凡夫障
    碍秽土。修净土者明能持戒。此即是其严净
    土行。以修十善离十恶故。得佛之时具众
    生来生其国。法身行中前二是其舍秽身行。
    后一是其严法身行。舍秽身中灭有余者离
    残苦也。断业缘者除残业因烦恼缘也。此等
    通时俱名有余。故涅??中说余有三。一烦恼
    余报。二者余业。三者余有烦恼。余报就凡夫
    说。一切凡夫贪?痴慢增上力故堕于地狱。
    从地狱出于畜生中受种种身。乃至人中受
    恶果报犯四禁罪。言余业者就学人说。须陀
    洹人受七有业。斯陀含人于欲界中受二有
    业。阿那含人受于色有无色有业。言余有者
    就无学说。罗汉辟支无业无结。而有结业二
    家果在。更须转灭故。经说言。无业无结而转
    二果。此三种余菩萨皆舍。问曰。何处菩萨能
    舍。谓。初地上。地前虽舍而未能尽。舍初二
    种犹是向前断除业缘。舍后一种犹是向前
    灭除余有。修净身者修行十善远离十恶。得
    诸相好名修净身。于十善中一一各以五心
    修习。谓。下中上上中上上则为五十。始修
    五十终成五十合为百福。以此百福成于一
    相。如是具修三十二相。为破世间事八十神
    修八十好。下修智中初一摄治。后二离障。
    了知缘者知因缘法空无所有。不取因相不
    取生相。不取灭相不取一异。无有等相名了
    因缘。离怨对者有八种魔。是菩萨怨。菩萨
    离之。言八魔者一烦恼魔贪?痴等。二者阴
    魔。谓五阴身。三者死魔。谓身灭坏。四者天
    魔。第六天子无常无乐无我不净。此四倒心
    复为四魔。通前说八。魔罗胡语。此云杀者。
    此八害善故名杀者。又复四地已还菩萨观
    诸烦恼悉是己怨。常修远离。五住已上得不
    住道。随世化益不以一切烦恼为怨。随而受
    身化众生故。唯用诽谤方等经者以为大怨
    畏而离之。经说如是。离二边者生死有果是
    其一边。爱烦恼因复为一边。菩萨皆离。第五
    德中差别有五。一诸根完具六根不缺。二不
    生边地常处中国际化随物。三诸天爱念。四
    为一切人天大众恭敬供养。五得宿命智。初
    二是报中二是福。后一是智。第六德者谓金
    刚定。如前金刚三昧章中具广分别。第七德
    中差别有四。一近善知识。二专心听法。三系
    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此四种对治诸过。故
    经说言。譬如病人至良医所医为说药。至心
    善受随教合药服之病愈。病人喻于起行
    菩萨。至医喻于近善知识。受教喻于专心
    听法。合药喻思。服喻修行。病愈身。乐喻得
    涅??。第八德中具有八门。一断五事。二离五
    事。三成六事。四修五事。五守一事。六近四
    事。七信顺一实。八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断
    五事者所谓五阴。阴义如前五阴章中具广
    解释分别。菩萨推求知无所有。故能断之。
    离五事者所谓五见。身边邪见戒见二取是其
    五也。此义如前十使中释。菩萨离之。成六事
    者谓六念心。念佛法僧戒施及天是其六也。
    亦如前释。修五事者一是知定。所谓初禅。彼
    有觉观故名为知。二者寂定。谓第二禅。彼
    灭觉观故云寂定。三身心乐定。谓第三禅。彼
    乐殊胜故云快乐。四无乐定。谓从四禅乃至
    非想彼绝四受故云无乐。此四事定。五首
    楞严是其理定。首楞严者此名一切事竟。严
    者此云坚固。守一事者谓菩提之心。亦如前
    释。近四事者谓四无量。亦如上解。信一实者
    谓一大乘随化说三。实唯一大故云一实。心
    慧脱者灭贪嗔痴心得解脱。于一切法知无
    碍故。慧得解脱。灭贪嗔痴即是五住性结亡
    也。所得名为真谛心慧。于一切法知无碍
    者。即是事中无知尽也。所得名为世谛慧脱。
    第九德别差别有五。一者信心二者直心
    三者戒心四者近善友五者多闻。故经说言。
    修大涅??初发五事。以初发故判为胜进。信
    者谓信三宝二谛施有果报及善方便究竟一
    乘。此等犹是地持论中信八解处。三宝为三。
    言二谛者地持论中名真实义。施有报者地
    持名为种种因果。善方便者地持论中名得
    方便。究竟一乘地持论中名为得义。彼菩提
    因名得方便。菩提之果名为得义。此中略无
    诸佛菩萨神通之力。言直心者于自所犯发
    露悔除。无藏过意故名直心。又以实心覆众
    生过赞其善事。所谓佛性令其发心亦名直
    心。戒者菩萨坚持禁戒。正向菩提心无异求。
    不受外道乌鸡戒等。近善友者诸佛菩萨是
    其善友常亲近之。言多闻者凡有六种。一为
    涅??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书写供养名具多
    闻。二除十一部唯持方广名具多闻。三除十
    二部但持涅??名具多闻。四除涅??具足全
    体。其唯受持一四句偈名为多闻。五除一四
    句偈但持如来常住不变名为多闻。六除
    是事若知如来常不说法亦名多闻。云何不
    说经。自释言。诸法无性。虽说诸法常无所
    说。第十德者所谓菩萨三十七品。是义如后
    道品章中具广辨释(此二门竟)。次对五行定其位
    分。言五行者一是圣行。二是梵行。三是天
    行。四是病行。五婴儿行。此义如前五行章
    中已广解释。通而论之五行十德皆遍始终。
    是诸菩萨常所修故随相别分。五行地前。十
    德地上。云何得知。五行地前。如涅??中说。
    初地上不动之地堪忍无畏极爱之地空平
    等地为五行果。明是地前。云何得知。十德地
    上。如经中说。菩萨十德不可思议非是世法。
    世间所无。明非地前。十德如是
      见性十法义
    见性十法如涅??说。一者少欲。二者知足。
    三者寂静。四者精进。五者正念。六者正定。七
    者正慧。八者解脱。九赞叹解脱。十以大涅
    ??教化众生。此十名中备含多义。如来自以
    五番释之。于中义杂难以别名。第一番中
    少欲知足相对辨释。经中先对不善之法辨
    明菩萨少欲知足。后对善法明其菩萨多欲
    不足。就不善中四义辨异。其一义者少有所
    求名为少欲。若有乏少但念善法。心无愁恼
    说为知足。第二义者不从他求。亦不自取名
    为少欲。得少之时心不悔恨说为知足。第三
    义者未得法中能破三欲名为少欲。得而不
    着说为知足。言三欲者。一是恶欲。欲为一
    切大众上首。令一切僧随逐于己。令我所说
    四众信受一切天人尊敬赞叹供养于我。二
    是大欲。欲令世人咸皆谓已得须陀洹乃至
    罗汉。得住初地乃至佛果。得禅解脱一切功
    德。三是欲欲。愿生刹利婆罗门家。愿生天
    上乃至梵天。第四义者不求他敬名为少欲。
    所得之物不为积聚说为知足。上来对恶辨
    明菩萨少欲知足。今次对善明其多欲不知
    足义。四句辨之。一少欲不知足。谓须陀洹
    求小涅??故。学心未止名不知足。且论须
    陀洹。斯陀那含类亦同然。二者知足而非少
    欲。谓辟支佛于自所得生究竟想故名知足。
    辟支化人但现神通不知说法。求说心多故
    非少欲。三亦少欲亦是知足。谓阿罗汉更
    无所求名为少欲。自谓究竟故曰知足。四不
    少欲亦不知足。所谓菩萨求大菩提无量善
    法故非少欲。于自所得不生足想名不知足。
    然此二行有善不善。凡夫所行名为不善。求
    他知故。圣人行者名之为善。所行不欲令
    他知故。言寂静者泛论有四。一者身静而
    心不静。谓有比丘在空闲处。而心积聚贪?
    痴等。二者心静而身不静。谓有比丘亲近四
    众心无烦恼。三者身心俱不寂静。谓余凡夫。
    四者身心二俱寂静。谓佛菩萨。身寂静故离
    杀盗?H。心寂静故离贪?痴。又复菩萨三业
    无过亦名寂静。三业策?ダ牍?P奚泼???br> 进。具六念心故云正念。得胜三昧名为正定。
    观诸法空说为正慧。断诸烦恼名为解脱。为
    诸众生称美解脱常恒不变名赞解脱。断烦
    恼故得大涅??。不舍大愿力故教化众生(此一
    门竟)。第二番中修习四依。破四恶欲名为少
    欲。四恶欲者。一为衣恶欲。着粪扫衣而对治
    之。二为食恶欲。乞食治之。三卧具恶欲。树
    下治之。四为有恶欲。为有造业身心寂静而
    对治之。住四圣种说为知足。住四种乐名为
    寂静。言四乐者。一出寂乐。谓持戒乐。二寂
    静乐。地持论中名远离乐。所谓初禅离欲恶
    不善故名寂静。三永灭乐。地持论中名寂静
    灭乐。二禅已上觉观止息故云永灭。四毕竟
    乐。地持论中名菩提乐。出世圣道一得不
    退故云毕竟。具四正?ッ????>咚哪畲?br> 名为正念。得四禅故名为正定。具四圣谛名
    为正慧。永断烦恼名为解脱。呵烦恼过显
    解脱胜名叹解脱。第十如前(此两门竟)。第三番
    中离世间事名为少欲。既出家已不生悔心
    是名知足。近空闲处说为寂静。念已未得沙
    门道果。妄令他人谓己已得。生惭愧心疾疾
    ?バ廾????=?竽??说为正念。随顺天
    行名为正定。菩萨八禅是其天行。正见正知
    说为正慧。正知见故能破烦恼名为解脱。十
    住菩萨为众生故称美涅??名叹解脱。第十
    如上(此三门竟)。第四番中行十二头陀名为少
    欲。行是事时不生悔心说为知足。修空三昧
    名为寂静。得四果已于大菩提心不休息名
    为精进。思惟如来常恒不变说为正念。修八
    解脱名为正定。得四无碍是名正慧。远离
    七漏称曰解脱。七漏如前烦恼聚中具广分
    别。叹美涅??名赞解脱。第十如前(此四门竟)。第
    五番中破坏谄曲名为少欲。学如来行称曰
    知足。近涅??门及五种乐说为寂静。言五
    乐者如地持论说。一者同乐二者受乐三苦
    对治乐四断受乐五无罪乐。亦可。四禅及首
    楞严名五乐矣。坚持禁戒名为精进。有惭
    愧者说为正念。不见心想名为正定。不求诸
    法因缘性相名为正慧。断诸烦恼说为解脱。
    为他称美名叹解脱。第十如上。如是十法虽
    见佛性而不明了。未同佛故。十法如是
      涅??十因义
    涅??十因如涅??说。一信二戒三近善友四
    者寂静五者精进六正念具足七者濡语八
    者护法九者布施十者正慧。信者菩萨信佛
    法僧常恒不变。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戒者菩
    萨坚持禁戒不为一切。唯为最上第一义故。
    近善友者若有能说信戒施闻智慧等法令
    人行者常亲近之。言寂静者深观法界身心
    不动。言精进者常观四谛投头火燃终不放
    逸舍。正念具者具六念心。念佛法僧戒施
    及天。言濡语者离口四过与众生语。言护法
    者常自乐法。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思惟其义
    为他广说。见人护法种种供养。施者菩萨于
    同法者随其所须一切给与。慧者观察如来
    常住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观一切
    法若空若有若常若无常。如是二谛种种差
    别。以此十种能见涅??。十因如是
      菩萨十力义
    菩萨十力出大智论。行心坚固魔法不坏名
    之为力。力义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发
    心坚固力。求一切智不退转故。二大慈力。常
    能不舍诸众生故。三大悲力。不求利养化众
    生故。四精进力。能信出生诸佛法故。五禅定
    力。虽起智慧威仪之行不失坏故。具智
    慧力。远离二边随十二缘。断诸邪见灭戏
    论故。七不厌力。常受生死教化众生。集诸善
    行无疲厌故。八无生忍力。观法实相知无我
    故。九解脱力。入三解脱门。及知二乘得解脱
    故。十无碍智力。于法自在知众生心所趣向
    故。又华严中更说十力。与前十种有同有异。
    十名是何。一直心力。一切世界无染着故。二
    深心力。不坏一切诸佛法故。三方便力。究竟
    一切菩萨行故。四智慧力。知众生心故。五者
    愿力。令一切众生愿满足故。六者行力。尽未
    来际不断绝故。七者乘力。出生普现一切乘
    故。八神通力。于一毛道示现一切清净世界
    一切如来出兴世故。九菩提力。觉悟菩提
    与一切众生心念等故。十转法轮力。于一句
    法分别演说。随顺一切众生??望及诸根故。
    此十种中初直心力是前十中具智慧力及
    无生忍力。第二深心是前十中精进之力。第
    三方便第六行力是前十中不疲厌力。第四
    慧力第十转法轮力是前十中无碍智力。第
    五愿力是前十中初发心力。第七乘力是前
    十中解脱之力。以知三乘解脱法故。后十种
    中神通力菩提力前十不论。前十种中慈悲
    定力后十不说。又首楞严中更说十力。一菩
    提心力。坚守不失。二于不思议佛法得深信
    力。深信不疑。三于多闻得不妄力。坚持不
    失。四往来生死得无疲力。常能处之。五于众
    生得大悲力。常能摄化。六于布施得坚舍力。
    恒施不休。七于持戒得不坏力。坚持不犯。
    八于忍辱得坚受力。常能忍受。九魔不能坏
    得智慧力。不为魔动。十于诸深法得信乐
    力。乐求无厌。此之十种与大智论所说十力
    有同有异。初菩提心力是彼第一发心之力。
    第二深信是彼第四精进之力。能信出生诸
    佛之法。第四无疲是彼第七无厌力也。第
    五于生得大慈者。是彼第二大慈之力。及第
    三门大悲之力。第九于魔得智慧力。是彼
    第六具智慧力。及第十门无碍智力。第十
    深法得信乐者。是彼第八无生忍力。及第九
    门解脱之力。此中多闻布施持戒忍辱之力
    彼中不论。彼中定力此处不说。十力如是
      菩萨十无畏义两门分别(一辨相 二对四无畏辨其同异)
    此十无畏出华严经。名字是何。一悉能闻持
    问答无畏。二除灭众生疑惑无畏。三见一切
    空离邪见无畏。四得佛威仪无畏。五三业清
    净离过无畏。六诸天善神一切诸佛护念无
    畏。七悉能受持一切佛法无畏。八示现受
    生不为生死惑乱无畏。九安住大乘悉能示
    现诸乘无畏。十随化众生普为应现不断菩
    萨愿行无畏(此一门竟)。次对菩萨四种无畏辨其
    同异。四无畏义如前广说。一者总持说法无
    畏。二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
    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
    畏。十中第一即是四中第一第三。十中第二
    即是四中第四无畏。十中第三第七第九即
    是四中第二无畏。知法药故余者不同。无畏
    如是
      三乘共地义三门分别(一释名辨相 二约小论大 三辨明菩萨行之通别)
    三乘共地如大品经灯炷品说。一切贤圣住
    处名地。地别不同。一门说十。说三乘地共为
    此十。名共十地。为别菩萨独法十地故云共
    矣。十名是何。一干慧地。二者性地。三八人
    地。四者见地。五者薄地。六离欲地。七已作
    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者佛地。于此十
    中得名有二。乘别分三。因果为六。地别说十。
    得名二者前之七种据法彰名。后之三种就
    人立称。互从皆得直。以立名不同故尔。乘别
    三者初七小乘。次一中乘。后二大乘。因果
    六者初七是其小乘因果。次一是其中乘因
    果。后二是其大乘因果。地别十者名如上列。
    言干慧者谓声闻中五停心观总别念处。于
    此位中勤修精进持戒之行。或观不净或修
    慈悲。或观因缘或分别界。或为数息或复修
    习念佛三昧。于四念处总别观察。总别之
    相后道品中具广分别。此等皆是假总观行。
    虽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干慧。又此事观
    未得理水亦名干慧。未观四谛十六行故。言
    性地者论言。从??至世第一法。依禅修习
    四真谛观成圣人性故云性地。依何等禅。谓
    四根本未来中间。八人地者论言。苦忍
    至道比忍具修八忍名八人地。言见地者论
    自释言。初得圣果。谓。须陀洹道比智心见
    理周尽故云见地。问曰。何故见修无学三道
    之中。须陀洹向名为见道。此十地中须陀
    洹果名为见地。释言。见义有其二种。一推求
    名见。多在诸忍。二明白名见。多在诸智。须
    陀向中推求义足故。三道中名为见道。须陀
    洹果中明白方具说为见地。各据一义不相
    乖背。言薄地者论自释言。或须陀洹或斯陀
    含。能薄欲结故名薄地。言须陀者欲界九
    品修道惑中。从断一品乃至第六无碍道来。
    是其进向须陀洹果。故名须陀。斯陀含者从
    断六品乃至第九无碍道来。通名斯陀。断第
    六品守果斯陀。断第七品乃至第九无碍道
    来进向斯陀。离欲地者谓阿那含。从断欲界
    第九品结乃至那含金刚三昧通名那含。离
    欲界欲名离欲。地此人亦能断上烦恼。从始
    为言且云离欲。已作地者谓罗汉果。成就尽
    智无生智故名为已作。言尽智者现尽诸漏。
    无生智者保更不起。辟支地者缘觉人中。从
    因至果通名辟支。辟支胡语。此方翻译名
    因缘觉。藉现事缘而得觉悟。不假他教名因
    缘觉。又于十二因缘法中而得觉悟亦名缘
    觉。菩萨地者从初发心乃至法云菩萨胡语。
    此方翻译名道众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
    道众生。又复此人解会中道。从其所会名道
    众生。言佛地者金刚心后种智德备。觉穷法
    性名为佛地。问曰。何故小乘分七中乘为一。
    大乘说二。释言。此等互从皆得。但今且据
    离合法门故为此说。以声闻人行?易别故
    分为七。缘觉之人一入无漏至果乃出。异相
    难分故合为一。大乘法中果德高出。特异
    众圣。理须别树。故分为二。盖乃且据一门
    说言耳。若入余门或分大乘而合中小。如地
    经说。声闻法行缘觉法行菩萨法行如来法
    行。或分小乘而合中大。如涅??经。彼恒河
    中七人是也。彼分小乘以之为五。始从住人
    乃至第七。水陆俱行。辟支菩萨及与如来同
    皆说为水陆俱行。如此离合经中大多。不可
    具论(此一门竟)。次第二门约小论大。如龙树说。
    声闻干慧于菩萨中名初发心。种性已前善
    趣之人始求菩提名初发心。声闻性地于菩
    萨中名柔顺忍。种性解行随顺出道名柔顺
    忍。声闻八人于菩萨中名无生忍。入菩萨位
    此名初地。始入地心为无生忍。不同仁王地
    经论等七地已上方名无生。声闻见地于菩
    萨中名阿?嘲现隆4四顺醯卣?∫押蟆D酥?br> 地满安住不退名阿?嘲现隆I?疟〉赜谄?br> 萨中。过阿?嘲隙现罘衬沼嗥?啾 4舜?br> 二地乃至七地。修道剪障名断烦恼。声闻
    离欲于菩萨中。离欲因缘得五神通。此从八
    地乃至十地爱佛心断名为离欲。净佛国土
    神变自在。知众生心如应说法名得五通。声
    闻已作于大乘中名为佛地。斯乃论主因解
    小中七地差别。乘以类显大乘位分。非前七
    中已含大乘。若前七中已含大乘。何须在后
    更说菩萨及与佛地。人惑在斯最须识知(此二
    门竟)。次明菩萨行之通则。别则菩萨唯行第
    九。是故第九名菩萨地。通则十地菩萨皆行。
    故大品云。菩萨应当具行十地。始从干慧
    乃至佛地。问曰。菩萨行后二地义则可知。以
    何义故行前八地。释有两义。一就自行以论。
    自所行中?近之者相同二乘。故曰通行。二
    就外化以释。为化众生故现行之。故天女云。
    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
    众生故我为辟支。法华亦云。知众生乐小而
    畏大智。是故菩萨作声闻缘觉。龙树亦云。
    文殊过去七十亿反作辟支佛教化众生。
    且言过去作辟支佛。理实过去亦作声闻。三
    乘共地辨之略尔

    大乘义章卷第十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