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大乘义章 >
  • 大乘义章卷第十三

    净法聚因法中此卷有九门(八禅定义 八解脱义 八胜处义 八行观义 八大人觉义     八法摄摩诃衍义 九次第定义 九想观义 九断智义)
      八禅定义四门分别(一通解八禅 二别释八禅 三明定具 四明定难)
    通中别以八门分别(释名辨性一 定别诸地
    并辨味净无漏等别二 支因有无三 所灭不同四
     得舍成就五 入缘不同六 四缘分别七 大小不
    同八)
    第一释名。辨其体性。先辨其名。名别不同。略
    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
    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
    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
    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思惟修者。从因立称。于
    定境界审意筹虑名曰思惟。思心渐进说为
    修习。从克定名思惟修寂。亦可此言当体为
    名。禅定之心正取所缘名曰思惟。思心增进
    说为修习。功德丛林者。从果为名。智慧神通
    四无量等是其功德。众德积聚说为丛林。定
    能生之。因从果目。是故说为功德丛林。所言
    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
    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定如前
    释离于邪乱故说为正言正受者。正同前释。
    纳法称受。三摩提者。是外国语。三摩三昧
    本是一名。传之音异。此名正定。定用现前名
    三摩[跳-兆+代]。奢摩他者。亦外国语。此翻名止。摄心
    住缘。目之为止。言解脱者。绝缚之称。言背舍
    者。背离下过故云背舍。又舍龙树云。背净
    五欲舍离着心名为背舍。问曰。此等所名之
    法为一为异。释有通别。通而论之。一切禅定
    皆具此名。于中别分。经论不等。依如?酬肌?br> 四禅名禅。八解脱者。名为背舍。四无色定灭
    尽无想通名正受。空无相无愿名三摩提。故
    彼论言。诸禅及背舍正受三摩提。用此四名
    表别诸定。若依成实。四禅名禅。四空名定。
    八解脱者名为解脱。一切禅定用现在前名
    三摩提。以此四名名别诸定。若依地论。四
    禅名禅。四无色定说为解脱。四无量心名为
    三昧。五神通者名三摩提。用此四名名别诸
    行。又更分别。四禅名禅。四空名定。空无相无
    愿名为三昧。得理相应名正定故。灭尽无想
    名为正受。是处无心身纳法故。四无量心名
    三摩提。众生缘中用现前故。八解脱者名为
    解脱。绝下缚故。又背下过故。云背舍。一切
    禅定始习方便止意住缘名奢摩他。名字如
    是(此一门竟)。次辨体性。宗别不同。所说各异。若依
    ?酬肌4税遂?ǘㄊ??濉S嘈男姆ㄓ攵ㄏ?br> 应。是定眷属。故通名定。若依成实。唯心为体
    不说心外别有定数。故彼论言。若由定数
    令心住者。定数亦应由他故住。然彼定数自
    能住缘。不从他住。心亦如是。自能住缘。何
    从定数。故知彼论唯心为体。大乘法中心有
    ?细。随心辨定差别不等。云何不等心有三
    种。一者事识。二者妄识。三者真识。事识中定
    定数为体。与?酬纪?9柿?髟啤F┤绯厮?br> 象入则浊。明珠置中水得澄净。心亦如是。烦
    恼入中。心则浑浊。定数在中。心则澄清。涅
    ??亦云。十大地中心数之定数。明同?酬肌U?br> 识中定唯心为体。更无别数。故维摩云。若离
    一切数。心如虚空。妄识中定义有两兼。?则
    用彼定数为体。细则唯用心识为体。此云何
    知。如马鸣说。第七识中义别六种。从无明地
    至相续识。此六重中。根本四重心外无数。于
    中辨定。指心为体。后之两重心与数异。就
    中辨定。定数为体。体性如是。第二门中义
    别有三。一辨禅地相。二明味净无漏等别。三
    就禅地明味净等通局之义。禅地云何。宗别
    不同。所辨各异。依如?酬肌I隳┐颖尽l?赜?br> 八。所谓四禅四无色定。分末异本。禅地有十
    门。所谓八禅未来中间。八禅可知。未来禅者。
    是初禅家方便之定。从欲界地向初禅时。修
    九无碍九解脱道。断欲界结。然后证得初禅
    定体。彼九无碍九解脱道未来至彼根本定
    体。故名未来。以其未至根本定故。论中亦
    名未至禅矣。中间禅者。从初禅地向二禅时。
    除觉观在名中间禅。问曰。是中除觉之时。用
    何为治。释言。是中用彼二禅方便内净。以为
    治耳。故地论云。内净对治灭觉观禅也。问
    曰。是中有初禅观。复有禅二禅方便内净。
    正用何者为中间禅释言。正用初禅残观为
    中间体。与初禅定同在一处受果报故。问曰。
    若用初禅残观为中间禅。不以二禅方便内
    净为中间者。是则初禅方便觉观断欲界结。
    应当用彼欲界残结为未来禅。不以初禅方
    便觉观为未来禅。释言。不类。欲界残结非定
    法故。不得说之为未来禅。初禅残观是禅法
    故。说为中间。问曰。未来及中间禅。八禅地
    中何地摄乎。释言。此二是初禅家眷属定故。
    摄属初禅。问曰。何故初禅地中独分此二。余
    不如是。释言。初禅创背下过多用功力。故
    立未来以为息处。余不如是。故废不立。又
    复初禅向二禅时。有觉有观。二种过患除觉
    观在。故立中间。余禅相向单有一过。除之尽
    处即是后地。故无中间。若依成实。摄末从本。
    禅地有九。所谓八禅。及欲界中如电三昧。故
    成实云。如须尸摩经说。欲界更有如电三
    昧。分末异本。禅地有十。于初禅中分出中
    间。通余十也。故成实云。初禅梵王能至中间。
    如电三昧?酬疾宦邸N蠢挫?叱墒挡凰怠<?br> 别故尔大乘法中摄末从本。禅地有九。与成
    实同。所言异者。成实唯说欲界地中有电光
    定。无余三昧。大乘宣说欲界地中有无量定。
    故龙树云。佛常住于欲界定中名无不定此
    与电光有何差别。释言。声闻暂得彼相说为
    电光。更无别法分末异本。禅有十一。所谓八
    禅未来中间及欲界定。禅地如是(此一门竟)。次
    辨味净无漏等别依如?酬肌l?腥?帧R徽?br> 净定。二无漏定。三者味定依世俗道断除下
    结。而得上静名曰净定。即理定静名无漏
    定。言味定者。义释有三。一通相具论。上二
    界中一切烦恼有着境义。悉名为味。定地法
    故。说之为定。二简强异弱。诸烦恼中爱着境
    强。偏说为味。定义同前。又爱着境相似禅定。
    故说为定。三简体异伴。上二界中。一切烦恼
    相应定数是味定体。故杂心云。味则爱相应
    (此二门竟)。次就禅地明味净等通局之义。于中且
    就未来中间八禅地说。净禅宽通遍一切地。
    无漏禅者。依如?酬肌G熬诺赜小7窍氲匚蕖?br> 故杂心云。无漏大王不居边地。欲界非想名
    为边地。以非想地心志微劣故无无漏。若依
    成实。非想虽无增观无漏。非无顺旧游观无
    漏。故彼论说。入灭定三昧。必从非想无漏心
    入。余同?酬肌H粢来蟪恕N蘼┍樵谝磺械刂小?br> 云何得知非想亦有。如龙树说。云何菩萨非
    想处定。与实相俱是为菩萨非想处定。与实
    相俱。明是无漏。若论味定。八禅地中一向定
    有。未中间有无不定。是义云何。味有二种。
    一正爱。二受生爱。得彼八禅根本定已。于
    中生著名正受爱。求上界生名受生爱。八禅
    地中具此两爱。未来中间无正受爱但有受
    生连琐之爱故云不定。何故此处无正受爱。
    未来求彼初禅地中根本未得。中间求彼二
    禅地中根本未得。无可贪着故无此爱。第
    三门中义别有二。一明诸地支因有无。二明
    味净无漏禅等支因有无。诸地有无相状如
    何四根本禅一向有支经论大同。未来中间
    一向不具未来但有觉观舍根。更无余支。中
    间但有观及舍根。亦无余支故云不具。何故
    未来更无余支。以彼未来未出欲恶故无喜
    乐。未得初禅根本定故无其一心。问曰。一心
    是其禅体。彼既名禅。何故无体。释言。应有。
    微故不说。何故中间无其余支。以中间禅求
    上未得故无喜乐。未得二禅根本定故无其
    一心。理亦应有。微故不说。彼四空定经论不
    同。若依璎珞。齐有五支。所谓想护止观一
    心。依舍利弗阿?酬贾小M?咚闹АS胨撵???br> 自余经论并皆不说。当应俱有。名同四禅。更
    无别异。所以不论(此一门竟)。次辨味净无漏禅等
    支因有无。净禅有。味禅非具功德法故。一
    向定无。无漏禅者经论不同。?酬即蟪擞刖?br> 禅同。成实少异。异相如何。无漏初禅有乐一
    心。无觉观喜。一心定体。故有一心。无漏之法
    在身名乐故有乐支。以何义故无其觉观。无
    漏必依禅定之中根本定生。所依净禅至一
    心时。已舍觉观所生无漏焉得有之。故无觉
    观。何故无喜如彼成实二禅品说。喜必从于
    取假名生。着我故起。圣人离之故不生喜。问
    曰。若无无漏喜者。七觉支中应无喜支。又若
    圣人不生喜者。何故经言佛见众生修善则
    喜。又若无喜亦应无其无漏猗乐。彼论释言。
    何故得有喜觉支者。觉支有二。一是有漏。二
    是无漏。有漏有喜。无漏则无。但无漏支从有
    漏生。仍本因故应名喜支。言佛喜者。论自释
    言。佛常行舍。无忧无喜。随化众生乐言有
    喜。云何得有无漏猗者。论自说言。得无漏
    时。离?重过。身心调适。故得有猗。何故得有
    无漏乐者。论言。不说无漏智外别更有乐。
    但无漏法初来在身义说为乐。故得有之。问
    曰。为当一切圣人皆悉无喜。为独无学。论
    言。学人入观则无。出观则有。无学圣人入出
    常无。第二禅中有乐内净及与一心。无其喜
    支。以彼内净即二禅体故有内净。余同前释。
    第三禅中略无安慧。余皆具足。以彼安慧摄
    入念中故不别论。故彼论言。三禅后分中无
    安慧支。何者后分。无漏从其有漏禅生。故
    名无漏。以为后分。为彰圣慧与正念俱故
    摄念中。第四禅中四支具足。此乃论者立意
    不同。难以消息。支因缘有无辨之?尔
    第四门中所灭不同。所灭有二。一灭染障。八
    禅皆灭十使烦恼。如得初禅灭欲界地十使
    烦恼。得二禅时灭初禅地九使烦恼。乃至修
    得非想定时灭。无所有九使烦恼。以初禅上
    无?恚故。但灭九使。亦为乐障。通断其得。二
    灭乱障如经中说。初禅灭语言。二禅灭觉观。
    三禅灭喜。四禅灭乐。空处灭于色想。识处灭
    于空想。无所有处灭于识想。非想非非想处
    灭无所有想。此灭乱障但令不行。名之为灭。
    不舍其得。善法得上不舍下故。问曰。觉观是
    言说因。觉观之心初禅未尽。云何已得灭于
    语言。论释不同。若依?酬肌>豕塾卸?R徽叱?br> 禅。背欲求静。二者坏禅。背静起说。初禅中但
    有成禅觉观之心。无坏禅者。故灭语言。若依
    成实。得彼初禅根本定时。已离觉观。觉观无
    故言语不生。名之为灭。若尔初禅亦灭觉观。
    何故但云灭语言乎。释言。初禅根本定中。虽
    无觉观。前后有之。故不名灭。若尔前后亦有
    语言。何故说灭。释言。觉观能与初禅作方
    便。故不得言灭。语言唯障非方便。故说语言
    灭问曰。初禅若灭语言。得初禅人云何起说。
    释言。入定虽灭语言。出时用彼欲界地中威
    仪心说。或用初禅威仪心说。故得起言。问
    曰。语言能障初禅。得初禅竟。以欲界心起语
    言时。失初禅不。释言。不失。问曰。语言与欲
    界结同障初禅。得初禅人以欲界心起言说
    时。不失禅者。起欲界结亦应不失。释言。染障
    与乱障异。下染正与上地净违故。起欲染退
    失初禅。语言直是妨修故障。非是正违。故虽
    起言。不失初禅。诸地染乱例皆同尔。问曰。初
    禅犹有威仪觉观心。故可得起言。二禅已上
    无此觉观。依何起说。论释不同。若依?酬肌=?br> 初禅地威仪心说。此言借者。上威仪心流类
    似于初禅心故。名之为借。不从彼来。问曰。上
    禅唯得借下威仪之心。不得借下善。何故而
    然。良以威仪是浮漫心。非力厉生。上地所起
    流类同下。故说为借。善生力厉。随地各别。
    上地所起不与下同。故不名借。若依成实。上
    地皆用欲界心说。上得寄起欲界心故。第
    五门中差别有三。一明得义。二明舍义。三明
    成就。所言得者。先无今起说之为得。诸论不
    同。?酬季欢ㄓ卸?值谩R皇嵌系谩6嫌?缃?br> 得于初禅。如是次第乃至断于无所有结得
    非想定。二是生得。生二禅时舍于初禅。有漏
    生上必失下。故后还退下生初禅中得本所
    失名为生得。乃至非想生下类然。成实大乘
    但有断得无其生得。彼宗有漏虽生上地。不
    失下故。云何知彼有漏生上而不失下。彼说。
    上界亦得寄起下地法故。无漏禅者。依如??br> 昙。有二种得。一是断得。断下烦恼得上无漏。
    二者退得。退有二种。一退果得。证圣果时。
    舍向无漏。后退果时。得本所失。名退果得。二
    退根得。转根之时。得利舍钝。后退根时。得本
    所失。名退根得。成实大乘但有断得无其退
    得。彼宗无漏无退转故。又彼宗中。得果之时
    因满为果。不舍前因。转根之时转钝为利。不
    舍前体。故无退得。若论味禅。但有退得。有人
    修得第二禅时。舍初禅中味禅烦恼。后退二
    禅得本所失。名为退得。乃至非想退得同尔。
    问曰。非想三界中极。何处退来亦有退得。
    依如?酬肌M寺藓汗?帽宋抖ā9视型说谩3?br> 实非想无此退得。问曰。净禅以何义故无其
    退得。释言。净定修得上时不失下。故退上之
    时下非新得。问曰。无漏以何义故无其生得。
    无漏生上不失下。故无其生得。又复圣人随
    所生处无退下义。故无生得。问曰。味禅何故
    无其生断二得。释言。味禅身在下地。于上地
    中所未断处。一切成就。不得断结方始得。
    故无其断得。彼从上地退生下时。要先退起
    下地味定。然后受生。退时已得。非生始得。故
    无生得(此一门竟)。次明舍义。所言舍者。先成今
    失。名之为舍。论释不同。?酬季欢ㄓ卸?稚帷?br> 一是退舍。先得禅已。后还退失。二是生舍。生
    上地时。失于下法。有漏生上必失下故。成实
    大乘唯一退舍。无漏禅者。依如?酬肌S腥??br> 舍。一是退舍。先得还失。二得果舍。得四果
    时舍向无漏。三转根舍。转根之时得利舍钝。
    若通无余涅??时舍则有四种。成实唯一涅
    ??时舍。余三皆无。大乘法中。缘照无漏入证
    时舍。真则无舍。味定唯有断灭时舍。问曰。净
    禅何故无其得果转根及断舍乎。释言。此非
    向果法故。得果不舍。有漏之法于同地中设
    令重习。唯可纯熟无舍得义。是故无其转根
    时舍。非烦恼故无断时舍。问曰。何故无漏转
    根有得有舍。净禅不尔。解有两义。一无漏法
    转根之时。具以无碍解脱之道。断障转根。阶
    别皆定。故转根时有得有舍。有漏不以无碍
    解脱断障转根。数习便利。久废还钝阶别不
    定。故无得舍。一义如是。二无漏力大。于自地
    法能得舍。有漏力微。于自地中同类之法不
    能裁断全令别异。故无得舍。非烦恼故无断
    时舍。问曰。无漏何故无其生断二舍。释言。无
    漏是不系法。虽生上地。不失下故。无生时舍。
    非烦恼故无其断舍。问曰。味定何故无其退
    失得果转根舍乎。释言。退起下地结时。不失
    上味。故无退舍。凡夫上生必先得定。得定之
    时已舍下味。非生始失。故无生舍。余义如前
    净禅中释(此二门竟)。次辨成就。随身不失名为成
    就。诸论不同。?酬挤ㄖ小R磺芯欢āI碓谙?br> 地。于上地中随所得处皆悉成就。身在上地
    则不成下。以是义故。身在欲界及初禅中。得
    成八禅。身在二禅。成上七地。乃至身在非想
    地中。唯得成就非想处定。下悉不成。成实大
    乘一切净定下得成上。上亦成下。无漏定者。
    一修得已后于三界中随身何处皆悉成就。
    若论味定。?酬挤ㄖ猩碓谙碌亍S谏系刂兴?br> 未断处。皆悉成就。断则不成。若身在上。于下
    地中一切不成。成实大乘圣人生上与?酬?br> 同。于下地中一切不成。断结生故。凡夫生上
    犹成下味。伏结生故。第六门中义别有四。
    一入定不同。二定缘有异。三明入所为。四辨
    定入人。入定不同者。依如?酬肌S卸??闹帧?br> 相状如何。有漏定中次第及超有其八种。无
    漏亦然。有漏无漏间复有八。是故通有二十
    四种。有漏八者。次第有四。超越亦然。次第四
    者。一是顺入。从初禅入。次第上升。乃至非
    想。二是逆入。从非想入。次第下转。至初禅
    出。三逆顺入。从初禅入。至第二禅。却入初
    禅。次第上升。至第三禅。却入二禅。次第上
    升。至第四禅。如是却入而复上升。乃至非想。
    类亦同然。四顺逆入。从非想入。至无所有。却
    入非想。次第下转。至其识处。如是却入。而
    后下转。至初禅出。超中四者。一是顺超。从
    初禅地超入三禅。如是渐超乃至非想。问曰。
    何故唯超一地。声闻超禅不过一故。二是逆
    超。先入非想。超入识处。如是下超至初禅出。
    三逆顺超。谓从初禅。超入三禅。却入二禅。超
    入四禅。却入三禅。超入空处。如是却入。而复
    上超。乃至非想。四顺逆超。作法同前。向下
    为异。有漏既然。无漏亦尔。间中八者。次第有
    四。超越亦然。次第四者。一顺间入。先入有漏
    初禅。次入无漏二禅。如是翻迭乃至非想。二
    逆间入。作法同前。向下为异。三逆顺间入。从
    有漏初禅入无漏二禅。却入无漏初禅。次入
    有漏二禅。复入无漏三禅。却入无漏二禅。次
    入有漏三禅。复入无漏四禅。却入无漏三禅。
    次入有漏四禅。复入无漏空处。如是却入而
    复上升乃至非想。四顺逆间入。作法同前。向
    下为异。超中四者。一顺间超。从有漏初禅超
    入无漏三禅。超无漏四禅入有漏空处。如是
    间超乃至非想。二逆间超。作法同前。向下为
    异。三逆顺间超。从有漏初禅却入无漏二禅。
    超入有漏四禅却入有漏三禅。入无漏空处。
    如是却入而复上超乃至非想。四顺逆间超。
    作法同前。向下为异。声闻如是。诸佛菩萨或
    超一二乃至众多。是则入定具四无量(此一门竟)
    次明诸禅缘境差别。于中亦有二十四种。相
    状如何。依如成实。八禅同以欲界乃至非想
    地法以为境界。?酬挤ㄖ兴撵??啊K奈奚?br> 定唯缘自地及上地法以为境界。不缘下地。
    故杂心云。无色不缘下有漏种。今此且就初
    禅一地论二十四。余类可知。作法如何。略
    有二门。一就能缘分别。二就所缘分别。言能
    缘者。能缘之心有其有漏无漏之别。有漏初
    禅缘九地法。有其八句。无漏初禅缘九地法。
    亦有八句。有漏无漏间缘亦八。是故合有二
    十四种。有漏八者。次第有四。超缘亦四。次
    第四者。一顺次第。谓以初禅缘欲界法上至
    非想。二逆次第。始缘非想下至欲界。三逆顺
    次第。先缘欲界。次缘初禅。却缘欲界。次第上
    缘。至第二禅。却缘初禅。次第上缘。至第三
    禅。如是却缘而复上缘乃至非想。四顺逆次
    第。先缘非想。至无所有。却缘非想。次第下缘
    至其识处。却缘无所有。次第下缘至其空处。
    如是却缘而复下缘乃至欲界。超中四者。一
    是顺超。先缘欲界。超缘二禅。如是上超乃至
    非想。二是逆超。作法同前。向下为异。三逆顺
    超。先缘欲界。超缘二禅。却缘初禅。超缘三
    禅。如是却缘而复上超乃至非想。四顺逆超。
    作法同前。向下为异。有漏如是。无漏八者。类
    上可知。有漏无漏间为八者。次第有四。超越
    亦四。次第四者。一顺次第。先以初禅有漏之
    心缘欲界法。次以无漏缘初禅法。复以有漏
    缘二禅法。如是翻迭乃至非想。二逆次第。作
    法同前。向下为异。三逆顺次第。先以有漏缘
    欲界法。次以无漏缘初禅法。却以无漏缘欲
    界法。次以有漏缘初禅法。复以无漏缘二禅
    法。却以无漏缘初禅法。次以有漏缘二禅法
    复以无漏缘四禅法。如是却缘而复上缘乃
    至非想。四顺逆次第。作法同前。向下为异。超
    中四者。一是顺超。先以有漏缘欲界法。次以
    无漏缘二禅法。复以有漏缘四禅法。如是翻
    迭超至非想。二是逆超。作法同前。向下为异。
    三逆顺超。先以有漏缘欲界法。次以无漏超
    缘二禅。却以无漏缘于初禅。次以有漏缘三
    禅。却以有漏缘第二禅。复以无漏超缘四禅。
    如是却缘而复上超乃至非想。四顺逆超。作
    法同前。向下为异。上来直就能缘之心有漏
    无漏相对分别为二十四。次就所缘有漏无
    漏为二十四。依如?酬肌S?绶窍胍幌蛴新??br> 余通有漏及与无漏。用初禅心缘彼有漏。有
    其八句。缘彼无漏亦有八句。有漏无漏间缘
    亦八。其中作法与前相似。唯就所缘境界之
    中。明其有漏无漏为异。初禅既然。余禅类尔
    (此二门竟)。次第三门明入所为。依如?酬肌K???br> 三。一为入灭定先调其心。二游戏正受自试
    心力。三欲般涅??。以此薰身。令人尊重遗身
    舍利。是三种中。若入灭定及般涅??。但于有
    漏诸禅定中。顺逆次第及与超越。若游戏正
    受则具为之。若依成实。入灭尽定唯顺次第。
    不顺超越。余同?酬?此三门竟)。次辨入人。依如
    ?酬肌7鸺袄??⒙藓喝恕?澳苋缡嵌???br> 种游戏诸禅。钝者不能。那含人得灭尽定者。
    于有漏禅能六种入。所谓顺入。逆入。逆顺
    逆入。顺超。逆超。逆顺超。余者不能堪。大乘
    法中文虽不说。诸佛菩萨一切皆能。第七
    门中四缘分别。于中有二。一明四缘。二就四
    缘分别八禅。言四缘者。一是因缘。二次第缘。
    三是缘缘。四增上缘。如杂心中。离合六因以
    为四缘。言六因者。一所作因。诸法起时万法
    不障。二自分因。一切诸法同类相起。三相应
    因。心法起时同时心法相扶有用。四共有因。
    诸法起时同时之法相扶体立。五者遍因。苦
    下五见疑及无明。集下二见邪见见取疑及
    无明。此之十一遍迷有漏增长诸结。名为遍
    因。六者报因。善恶等业得苦乐报。六中后五
    说为因缘。初一所作说为三缘。心法相生名
    次第缘。六尘生心名为缘缘。六根生心。及与
    一切诸法起时。万法不障名增上缘。四缘如
    是(此一门竟)。次就四缘分别诸禅。先论净定。净
    望净定。三句分别。一具缘多少。此具四缘。自
    分相生。是其因缘。比次相起。是次第缘。净定
    为境还生净定。是其缘缘。前为意根生后定
    心。是增上缘。二就地分别。因缘一种唯在当
    地。若望他地则无因义。净定有漏系地别故
    无自分因。异地相望。非是相应共有法故。
    无相应因及共有因。余三宽通。望于自地及
    望他地。皆得有之。次第望他。大小不同。小乘
    法中。近生一地。远生二地。次第正受近生一
    地。如从初禅生于二禅。从第二禅生于初禅。
    如是一切。超越正受远生二地。如从初禅生
    第三禅。如是一切。声闻超禅不过一。故不生
    多地。大乘法中。近生一地。远生一切。次第正
    受近生一地。超越正受远生一切。如从初禅
    生非想定。从非想定生初禅等。以佛菩萨禅
    自在故。缘缘望他诸论不同。若依?酬肌I??br> 地中一切净定。上下相望皆为缘缘。以色界
    定能广缘故。无色界中。上地望下得为缘缘。
    非下望上。无色不缘下有漏故。故杂心云。无
    色不缘下有漏种。若依成实。无色亦能缘下
    有漏。虽复缘之。心不通畅。如烧筋草。是则
    彼宗色无色界一切净定上下相望皆为缘
    缘。增上望他亲疏不同。意根增上名之为亲。
    万法不障说以为疏。于中亲者。异地相望与
    次第同。疏者。八禅迭互相望皆为增上。以不
    障故。三品数分别。因缘一种望等及胜是其
    因缘。望下则非。非自分故。余三宽通不简上
    下(此一门竟)。净望无漏亦三句说。一具缘多少。
    除其因缘有余三种。净生无漏非自分故无
    其因缘。余三义宽故得有之。二就地分别。自
    地他地皆得为缘。与前门中后三缘同。三品
    数分别。净与无漏异类相生。不可分其上中
    下别。但知通与一切所生为三缘异(此两门竟)。净
    望味定亦三句说。一具缘多少。示除因缘有
    余三种。从净生染非自分故无其因缘。余三
    宽故所以得有。二就地分别。望自地味得具
    三缘。望下亦然。谓退转时生下味。故有次第
    缘及增上缘。他界缘使缘上而起。故有缘缘。
    望上地味无次第缘缘缘之义。但增上缘。何
    故望上无次第缘。上地味定爱着自地。心从
    上地有漏心生。故下净定不得与上为次第
    缘。何故望上无其缘缘。一切烦恼缘于自地
    及上地生。不缘下故。何故望上有增上缘。虽
    无意根亲生增上。万法不障。增上缘宽故得
    有之。三品数分别。于为缘处不分上中下品
    差别(此净定竟)。次辨无漏。无漏还望无漏之定三
    句分别。一具缘多少。具足四缘。自分相生是
    其因缘。比次相生是次第缘。道谛为境是其
    缘缘。前为意根生后无漏是增上缘。二就地
    分别。无漏非是系地法故。望于自地望上望
    下皆具四缘。于中因缘望于他地通而不局。
    云何不局。于八禅中有无漏处迭互相望皆为
    因缘。于中亦有非因缘者。复当辨之。次第增
    上望于他地。与净禅中望他地净。其义相似。
    缘缘望他诸论不同。若依?酬肌R磺形蘼┩?br> 色界中无漏定心。悉为缘缘。彼广缘故。望无
    色界无漏之心。有是有非。是非如何。无色无
    漏唯缘自地及上地中对治无漏以为境界。
    彼所缘者是其缘缘。彼不缘者则非缘缘。何
    故不缘下地对治。无色心微不能缘下有漏
    法故。亦不缘下有漏对治。成实大乘一切无
    漏皆普缘故。迭互相望悉为缘缘。三品数分
    别。因缘一种望等及胜是其因缘。望下则非。
    望下非是自分因故。若尔。何故得与下地无
    漏之心为因缘乎。释言。无漏不约禅地以分
    上下。乃约治断以分胜劣。或有下地无漏之
    心能治上过。即名为上。故得望彼说为因缘。
    余之三缘其义宽通不简上下(此一门竟)。无漏望
    净亦三句说。一具缘多少。除其因缘有余三
    种。异类相生非自分故。除其因缘。余三义宽
    故得有之。二就地分别。自地他地皆得为缘。
    三品数分别。于为缘处不分上中下品差别
    (此两门竟)。无漏望味亦三句说。一具缘多少。唯有
    缘缘及增上缘。无余二种。无漏缘使缘无漏
    起故有缘缘。于味不障故有增上。非自分故
    无其因缘。非亲生故无次第缘。二就地分别。
    望自地味及他地味说向二缘。缘他上地下
    地无漏。皆得生结。故有缘缘。增上缘宽故得
    有之。三品数分别。于为缘处不分上中下品
    差别(此无漏竟)。次明味定。味望味定亦三句说。一
    具缘多少。此具四缘。准上净等。同类可知。二
    就地分别。望于自地具足四缘。上望下地除
    其因缘有余三种。烦恼系地。异地相望非自
    分故除其因缘。退转之时上味生下。故有次
    第及增上缘。然此上味于下地中一切味定。
    悉有次第增上缘义。不简近远。谓上地之中。
    染污心起。下一切地染心生。故上缘之使缘
    上而起。故有缘缘。下望上地一切皆无。有下
    味时。上地之味但可成就。不现生故。三品数
    分别。一切烦恼上中下品迭互相望皆为四
    缘。问曰。何故净无漏中。望等及胜说其因缘。
    不望下品。此味定中。通望下品说因缘乎。释
    言。善法本无今有。方便习生。习生之法从微
    至着。故下胜因。非胜下因。从胜生下。是退次
    第。非生次第。是以非因。一切烦恼久习性成
    互相熏发。故上望下亦得为因。又从上退起
    下结时。九品烦恼一切顿得。随可先起即以
    为因。故上望下得有因义(此一门竟)。味望净定亦
    三句说。一具缘多少。除其因缘有余三种。二
    就地分别。于自地中具足三缘。望下亦尔。上
    味心后起下净定。防自地退。故望下净有其
    次第增上缘义。依下净定学观上味为苦集
    观。故上地味为下缘缘。望上净定得有缘缘
    增上缘义。是义云何。他人上净缘我下味生
    厌恶心。故有缘缘。我味不障他人上净。故有
    增上。三品数分别。于为缘处不分上中下品
    差别(此两门竟)。味望无漏亦三句说。一具缘多少。
    唯有缘缘。增上缘义非自分。故无其因缘。非
    亲起故无次第缘。二就地分别。望同地者。有
    其缘缘及增上缘。望下亦尔。上地味定为苦
    集境故有缘缘。上不障下故有增上。望上无
    漏与下无漏亦具前二。我味与他上地无漏
    为苦集境。故有缘缘。我味不障他上无漏。故
    有增上。三品数分别。于为缘处不分上中下
    品差别。缘别如是。第八门中。大小不同略
    有十三。一体性不同。小乘禅定事识为体。大
    亦始习事识为体。次除事识妄识为体。终除
    妄识真识为体。二常无常异。小乘所得一向
    无常。大乘法中始修无常。终成是常。真为体
    故。三漏无漏别。小乘初禅至无所有通漏无
    漏。非想一地唯是有漏。成实设有但有顺旧
    游观无漏。大乘八禅皆通有漏及与无漏。故
    龙树言。云何菩萨非想处定。与实相俱是
    名菩萨非想处定。四灭障不同。小乘禅定但
    能灭除四住?乱。大乘禅定能灭一切。五深
    浅不同。小乘定浅。可为缘动。故龙树说。大
    树紧那罗王鼓琉璃琴。迦叶起舞。阿难歌吟。
    以定浅故。如诸菩萨禅定深静。乃至天雷不
    能发动。六缘心不同。小乘禅定有想有缘。大
    乘始习有想有缘。终成离缘。故地持云。如佛
    先为迦旃延说。比丘不依一切修禅。云何不
    依。若地地除。乃至一切一切想除。七缘境不
    同。凡夫禅定事相为境。二乘禅定苦无常等
    法相为境。诸佛菩萨实性为境。八出入不同。
    小乘所得有出有入。大乘法中始有出入。成
    则不尔。于一切时无不定故。九超越不同。小
    乘超禅不过一地。诸佛菩萨于一切地随其
    多少皆悉能超。十受生不同。二乘得禅不能
    回来欲界受生。菩萨悉能于禅定中离系缚
    故。十一起行不同。小乘修禅但为自乐。大乘
    俱利。十二生德不同。小乘禅定但能出生少
    分功德。菩萨禅定出生一切。故地持云。菩萨
    禅定出生功德。声闻辟支不知其名。况复能
    起。十三得果不同。二乘禅定但得小果。菩萨
    所修得大菩提。不同如是。上来第一通解
    八禅。自下第二别解八禅之中。先解四禅。后
    解四空。解四禅中。别有六门。一辨定所释。二
    开合辨相。三支因同异先后体具多少废立。
    四约对道品彰其通别。五修成之相。六随文
    释义。先定所释。禅有三种。一味二净三是
    无漏。味是烦恼。非功德法。今废不论。无漏禅
    果。今亦不释。且解净禅。净有四分。一者退
    分。二者住分。三胜进分。四决定分。言退分
    者。释有两义。一下品净定邻下烦恼。喜为下
    地烦恼所败。故名退分。此可退故名之为退。
    非是已退。二为自地烦恼所杂故名退分。谓
    从净定入味烦恼。从味烦恼还入净定。如欲
    界中微劣善心还为欲界恶法所杂。此亦如
    是。虽复为彼烦恼所杂。不名失定。同地法故。
    言住分者。释有两义。一坚守自地。不为下地
    烦恼所败。故名为住。简上初退。二坚守净心。
    不为自地烦恼所杂。故名为住。简上后退。胜
    进分者。厌自地过趣顺上禅。决定分者。学观
    诸法苦无常等。趣顺圣道。而未得圣。第二
    门中。开合辨相开合不定。总唯一禅。谓三
    学中唯一定学。六度之中唯一禅度。或分为
    二。一是远离。二是寂灭。如地持说。初禅远离
    欲恶不善名为远离。二禅已上息觉观等名
    为寂灭。或分为三。三有两门。一约受分三。初
    禅二禅名喜俱禅。三禅乐俱。四禅舍俱。二就
    觉观有无分三。初禅名为有觉有观。中间名
    为无觉有观。二禅已上无觉无观。或分为四。
    所谓四禅六义不同。故分为四。一灭障不同。
    初禅远离欲恶不善。二禅地中灭除觉观。三
    禅灭喜。四禅灭乐。二灭受不同。如经中说。初
    禅灭忧。二禅灭苦。三禅灭喜。四禅灭乐。问
    曰。初禅忧苦并灭。今云何言初禅灭忧二禅
    灭苦。若依?酬肌3蹯?刂杏醒鄱?砣?渡?br> 在。此三识身苦根所依。故不说灭。若尔。意识
    忧根所依初禅有意。应不灭忧。释言。忧根其
    过?重。定在欲界。是故宣说初禅灭忧。云何
    ?重。忧从欲界贪欲心起。贪着欲界五欲境
    界。见彼散坏方生忧故。苦不如是。故不说灭。
    又后忧根退定方生。苦则不尔。出定便起。
    为是不类。成实所论。不由初禅有三识身欲
    故不灭苦。但彼初禅近欲界地不定之心。不
    定心中能生苦受。故不灭苦。若近欲界。亦应
    生忧。何故说灭。释言。忧从贪喜心起。退定方
    生。若不着欲。终不生忧。苦不如是。故有苦受
    而灭忧根。三别地法异。初禅觉观异于余禅。
    二禅内净。三禅安慧。四禅地中不苦不乐。皆
    各别异。所以须分四。定心?细。故分四禅。如
    经中说。初禅定心如密和糗。心性散动。以法
    摄持。故能住缘。二禅定心如山顶泉。水从中
    出。不从外来。三禅定心如池中华。内外盈溢。
    四禅定心如密室灯。怡然不动。五受果不同
    故分四禅。初禅能得梵众梵辅大梵天果。二
    禅能得少光无量光光音之果。三禅能得少
    净无量净遍净之果。四禅能得福爱福生乃
    至阿迦尼吒天果。第六住处宽狭不同故分
    四禅。如?称派乘怠1擞卸?邸R患宜笛浴3蹯?br> 住处如一四天下。二禅住处如一千界。三禅
    住处如二千界。四禅住处如三千界。复有一
    说。初禅住处如一千界。二禅住处如二千界。
    三禅住处如三千界。四禅住处无量无边。以
    斯不同故分为四。若随法别。亦得分五。所谓
    觉.观.内净.安慧.不苦不乐。地别不同亦得
    分六。谓未来中间根本四禅。心数不同亦得
    分九。初禅五支即为五数。觉是觉数。观是观
    数。喜是受数。乐是猗数。一心定数。第二禅中
    加一内净。通前为六。此内净支依阿?酬肌J?br> 其信数。信下觉观动乱多过。信二禅法寂静
    安稳大智论中亦说为信。喜乐一心与初禅
    同。第三禅中更加舍念安慧三数。通前为九。
    舍者。是其善大地中舍数。念与安慧是通地
    中念慧两数。乐与前喜同是受数。一心与前
    一心支同。故不别论。第四禅中舍念清净与
    三禅中舍念支同。不苦不乐与前喜同。一心
    支者同前一心。为是不说。行名不同离分为
    十。初禅五支即以为五。内净为六。舍念安慧
    通前为九。三禅中乐心数分别与前喜同。行
    名分别与前乐同。不苦不乐通前说十。此不
    苦乐心数分别与前喜支同。是受数故不别
    论。行名分别异前喜乐。是以别说。第四禅中
    舍念一心名不异上。故不别说。行义不同离
    分十一。如?称派乘怠>颓笆?小7掷肿鞫?9?br> 有十一。何故分者。初二禅乐是其猗乐。三禅
    中乐是其受乐。所以分之。若依地论。灭障等
    别则有十六。初禅有四。一者灭障。谓灭欲恶。
    二者对治。所谓觉观。三者利益。所谓喜乐。四
    者彼二依止三昧。所谓一心。初禅既然。余三
    类尔。故有十六。支别不同分为十八。就前行
    名十种之中。觉.观内净安慧不苦不乐。当
    分守一。即以为五。喜及舍念各分为二。通前
    十一。喜分二者。所谓初禅二禅喜。舍念分者。
    所谓三禅四禅舍念。乐分为三。通前十四。初
    二三禅并皆有乐。故分三种。一心分四。故有
    十八。四禅地中各有一心。故分四种。以实具
    论。心法不同有二十三。谓十通大地。想欲触
    慧念思解脱忆定及受。十善大地。所谓无贪
    无?惭愧信猗不放逸不害精进舍。加觉观
    心王为二十三。地别具论。有八十六。初禅地
    中有二十三。后三禅中各二十一。除其觉观。
    开合如是。第三门中义别有四。一支因同
    异。二支因先后。三定体具。四明支因多少废
    立。言同异者。依如?酬肌3蹯?逯?逍愿饕臁?br> 乃至四禅支别亦然。若依成实。始终通论。皆
    即于心心外无数。随其行相非无同异。如初
    禅中。觉观体同前后为异。彼说。?心初思名
    觉。细心后思说之为观。而体是一。初二禅中
    喜乐体同。故彼论言。彼喜初来在身名乐。后
    时名喜。彼说。初禅二禅中乐亦是受乐。故与
    喜一。二禅内净与一心同。故彼论言。内净支
    者。即二禅体。三禅安慧与念体同。故彼论言。
    三禅安慧与念同。故后分禅中不立安慧。无
    漏三禅望有漏禅说为后分。又三禅中舍与
    乐同。故彼论言。我不说舍外别更有乐。即舍
    说乐。第四禅中四支各别。大乘法中心识有
    三。一是事识。二是妄识。三是真识。彼事识
    中心与数异。于中说禅。支因各别。妄识之
    中义别六重。如马鸣说。根本四重心数无别。
    于中说禅。支因体同。末后两重心与数异。于
    中说禅。支因各别。真识之中心数无别。于中
    说禅。支因体一(此一门竟)。言先后者。依如?酬肌?br> 初禅五支体性同时。用有先后。乃至四禅类
    亦同然。若依成实。初禅五支定在先后。不得
    一时。彼说心数不同时故。不同时故。前四灭
    已方得一心。问曰。若言前四灭已方得一心。
    是则初禅非五支成。又经中说。初禅地中有
    五支俱。云何先后。又一心时若无觉观。与二
    禅何别。彼成实论二禅品中释通此义。向言
    初禅非五成者。我不说五支尽是初禅。但近
    初禅有觉观等。故说五支成其初禅。经言初
    禅五支俱者。虽小相违。亦名为俱。如言弟子
    与师俱。虽小前后。亦名俱矣。言与二禅有何
    别者。初禅近乱。定未深静。出入皆有觉观之
    心。二禅不尔。出入皆无。是故不同。问曰。初
    禅近觉观故说为支者。亦近五欲。何故不说
    五欲为支。论言。五欲背故不名为近。又复五
    欲不住为因故不说近。问曰。若言至一心时
    已无喜乐。喜乐云何得至二禅。释言。彼宗心
    法不并。故一心边无其喜乐。非断无故。至二
    禅支。初禅既然。余禅类尔。彼论偏执用相
    先后。故违一时。大乘所说与?酬纪?9柿?br> 树言。譬如昼日众星不现。非无众星。心法如
    是。随时受名。非无诸数(此二门竟)。言体具者。如
    ?酬妓怠>捅顺蹯?逯е?小R恍闹д摺J庆?br> 是支。言是禅者。是禅体也。言是支者。是支别
    也。余四是支而非是禅。是其支别非禅体也。
    问曰。此五望何说支。释言。总望初禅之位故
    说为支。一切经论悉同此说。唯璎珞经说。有
    第六默然之心。以为禅体。五支为因。何故不
    同。当应彼经凡圣通说故为此论。前五是其
    世俗禅心说之为因。第六是其圣默然心说
    为定体。成实云何。论无定判。人释左右。有人
    释言。与璎珞同。亦用第六默然为体。以一心
    等名为支。因故是因非体。若依璎珞。凡圣
    通论。理亦无伤。若当直就世俗禅中。言用第
    六默然为体。是义不然。云何知非。如彼论中
    解三昧义。言心住一缘名三昧相。解一心支。
    言离觉观喜一缘中住。是名为禅。与解三昧
    其义相似。若一心外别立第六默然为体。则
    三昧外亦应别立三昧之体。而三昧中住一
    缘外不可更立三昧之体。禅中亦尔。住一缘
    外何为更立默然为体。若言经中说一心等
    为禅支故更立体者。是则经中说七觉支。应
    七觉外别立觉体。又复经中说八道分。应八
    道外别立道体。彼既别无。此亦应然。何得更
    立。问曰。若用一心为体。何故名支。释言。此
    望初禅总位说支。何妨。如望见位八正名分。
    望修道位七觉名支。此亦同彼。于中别分。前
    四是支。后一是体。亦如八正正见是体。余者
    是因。问曰。若尔则同?酬肌T坪蔚帽稹J脱浴?br> 成实但非?酬嘉逯??薄2环且恍囊晕??br> 体明知共用。初禅五支体具既然。余禅类尔
    (此三门竟)。次明支因多少废立。初禅三禅齐立五
    支。二禅四禅同立四支。何故如是。释有两
    义。一对障辨释。初禅二禅同治外乱。三禅四
    禅齐治内乱。外乱有二。一欲恶不善。二初禅
    中三识之身。初禅对治外乱之初。多用功力
    故立五支。二禅对治外乱之终。用功微少故
    立四支。内乱有二。一喜二乐。三禅对治内乱
    中初。多用功力故立五支。四禅对治内乱中
    终。故立四支。二地法应尔。如初禅中。正得立
    五。不得有余。彼背欲恶。要须觉观以为对治
    故有觉观。庆有所离故有喜乐。一心定体理
    必须立。何故无其内净支者。彼治觉观。此有
    觉观。故无内净。又此地中有三识身。如热浊
    泥面像不现。故无内净。何故无彼舍念安慧。
    彼与喜违。此地有喜。故无舍等。又杂心云。初
    二禅中猗乐?动与舍相违。故无舍支。何故
    不立不苦不乐。彼是受数。初禅喜支亦是受
    数。两受不并故阙不立。第二禅中正得立四。
    不得有余。是义云何。彼治觉观及初禅地三
    识身。故须立内净。庆有所得。故立喜乐。一心
    定体。理须立之。何故不立。觉观为支。以此内
    净能治彼故。何故不立舍念安慧。此如前释。
    与喜违故。何故不立不苦不乐。亦如前释。与
    此喜受不得并故。第三禅中正得立五。不得
    有余。为治喜过故。立舍念安慧三支。乐是利
    益。无宜不立。一心定体。理以须存。何故不
    立觉观为支。前已舍故。何故不立内净为支。
    内净是其觉观对治。觉观久无不复须之。如
    人病差不复须药。何故不立不苦不乐。彼是
    受数与此乐受不得并故。第四禅中正得有
    四。不得有余。为除乐过故。立舍念不苦不乐。
    是此利益。理然须立。一心定体。义无不在。何
    故无其觉观内净。义同前释。何故无喜。前已
    舍故。何故不立安慧支者。若依?酬肌5谒撵?br> 中不苦不乐顺无明。品安慧性是明。是二相
    违。为是不立。又三禅中为防二过。一他地喜。
    二自地乐。故立安慧。此地但除他地乐过。为
    是不立。若依成实。四禅安慧摄入念中。故不
    别立。故彼论说。三禅后分尚无安慧。况此四
    禅。何故无乐。与此舍受不得并故。第四门
    中。约对道品辨其通别。禅中行体有其十一。
    所谓觉观喜猗一心内净舍念安慧受乐及不
    苦不乐。道品之中行体有十。谓信进念定慧
    思戒猗喜舍。彼此相望。理实齐通。于中隐
    显非无通别。通别有三。一是禅支而非道品。
    谓观与乐及不苦不乐。何故无观。以彼道中
    慧遍始终。假观义微。所以不说。何故无乐。
    乐性者缘于道不顺。为是不论。若尔道中应
    不立喜。喜忻悦行。治忧重过。发道义强。所以
    立之。何故无其不苦不乐。以不苦不乐顺无
    明品。相与道违。为是不说。二是道品而非禅
    支。谓戒精进何故无戒。禅者名为思惟修习。
    戒非心法。无思惟义。为是不说。又复道中八
    正名轮。须戒为毂。禅不如是。故废不论。何故
    禅中不说精进。精进发动。于定不顺。故隐不
    说。若尔禅中不应立觉。释言。觉者于境审思
    能制?过。发定功强。是以立之。三亦禅亦道。
    谓余法也。于中喜舍及与念慧彼此名同。余
    者名异。道中思者。禅中名觉。思是觉义。道中
    猗者。禅名为乐。猗息?苦故说为乐。道中信
    者。禅名内净。信离疑浊故名内净。道中定者。
    禅名一心。定无异缘故曰一心。历禅别说。义
    在可知。第五门中明修成相。如龙树说。趣
    向初禅。远离五法。断除五法。修习五法。成就
    五法。入初禅地。远五法者。谓离色声香味
    触等五欲法也。断五法者。谓断贪欲?恚睡
    眠掉悔疑等五盖法也。修五法者。所谓欲念
    精进功慧及与一心。??求上静。名之为欲。念
    下地中苦?及障。念上地中止妙及出。故名
    为念。?ハ岸ㄐ摹C????7直鹣鹿???br> 胜益。名为巧慧。守意一缘。称曰一且心。成五
    法者。所谓觉观喜乐一心。广如后释。趣向二
    禅断除二法。所谓觉观。修习五法。谓欲念等。
    成就四法。所谓内净喜乐一心。亦如后解。趣
    向三禅断除一喜。修习五法。谓欲念等。成就
    五法。谓舍念安慧乐及一心。趣向四禅断除
    一乐。修习五法。谓欲念等。求定要因故通
    修之。成就四法。所谓舍念清净不苦不乐一
    心。第六门中依文释义。经言。初禅离欲恶
    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行。难欲
    恶不善是灭障也。释有四义。一离欲界恶不
    善法名离欲恶。二依大智论。远离五欲名为
    离欲。此犹是前远离五法。断除五盖名离恶
    不善。此犹是前断除五法。三依?酬荚独胛?br> 欲名为离欲。断除十恶名为离恶。除灭五盖
    名离不善。四依成实。断贪欲心名为离欲。
    离杀盗等十不善业名离不善。有觉有观是
    其对治。?思名觉。细思名观。譬如振铃。?
    声喻觉。细声喻观。问曰。?酬妓敌男氖?ㄆ?br> 在同时。今何故言?声喻觉细声喻观。龙树
    释言。诸心心法体虽同时。随时受名。譬如昼
    日众星不现。非无众星。心法如是。故得说
    言?声喻觉细声喻观。离生喜乐是其利益。
    庆离欲恶。所以生喜。此亦庆得庆离心多故
    偏说之。以离恶故身心猗适。目之为乐。入初
    禅行是初禅体。此犹经中一心支也。经言。二
    禅灭觉观。内清净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
    乐入二禅行。灭觉观者是灭障也。觉观于前
    虽是对治。望后能障。故须灭之。内净一处
    是其对治。内净治体离前觉观及初禅地三
    识之身。于二禅法证信清净。故曰内净。心一
    处者。是对治相。释有两义。一据修以释。内
    者净常续。离余间隔。故言一处。故地论言。
    修无漏不断名心一处。彼说菩萨所修内净。
    故言无漏。若就余人。直尔内净相续不断名
    心一处。二约境以释。心缘一境故言一处。故
    地论言。行一境界名心一处。何者一境。如
    彼舍利?酬贾惺汀S?绲刂行男辛?ΑK??br> 六尘。初禅已离鼻舌二识心行四处。二禅已
    上复离眼耳及身识。故名心一处。所谓行于
    一法尘境。无觉无观是其治能。谓内净心能
    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其利益。庆得生喜
    名定生喜。此亦庆离庆得心多。故偏言之。乐
    同前释。入二禅行是其禅体一心支也。经言。
    三禅离喜。舍忆念安慧身受乐。诸贤圣能说
    能舍。念受乐入三禅行。离喜灭障。喜于前地
    虽是利益。望后妨乱。故须灭之。二禅?故。
    但灭前治。此禅转细故。灭前益。舍念安慧是
    其对治。舍前喜过故名为舍。简异受舍故言
    行舍。念前喜过故名为念。念与忆俱故言忆
    念。知前喜过故名为慧。随定之慧故言安慧。
    身受乐等是其利益。纳法生适故名受乐。此
    乐在意快遍身心。简前心喜。故说身受。此
    乐深重。唯诸贤圣能说其过。堪能舍离。余
    多不能。故说贤圣能说能舍。举此为显乐之
    深也。念受乐等是其禅体。念自地中受乐之
    过。趣入一心。名念受乐入三禅行。经言。四禅
    断苦断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
    四禅行。断苦断乐先灭忧喜是灭障也。前二
    禅中。所灭之苦此地亦无。故言断苦。三禅之
    乐此地亲除。故言断乐。问曰。苦者是二禅
    断。非此亲灭。何故说之。成实释言。为彰此禅
    是不动禅苦乐双绝。所以举之。亦可即名三
    禅中乐。以之为苦。断彼乐时即名断苦。是故
    说言断苦断乐。问曰。彼乐何故名苦。龙树
    释言。望?心者。说彼为乐。望细心者。即为大
    苦。如人指手打木等事。寤者为乐。乐睡眠者
    用为大苦。此亦如是。忧受先在初禅中灭。喜
    受先在三禅中灭。故言先灭。若尔苦者亦前
    地灭。何不说先。释言。应齐。但忧与喜并前地
    灭故彰先灭。苦虽先灭。对苦之乐此地始离。
    若当说言先灭苦乐。谓乐亦先。是以不彰。问
    曰。忧喜既前地灭。何故此说。成实亦言。为
    彰此禅是不动禅免绝四受。所以说之。不苦
    不乐是其利益。问曰。余禅皆先彰治。何故此
    禅先明利益。乘前便故。对前苦乐彰其不苦
    不乐义便。故先说之。此益是其中容之受。舍
    前苦乐。是故名为不苦不乐。若尔此受亦舍
    忧喜。何故不名不忧不喜。释有三义。一苦
    乐在前。故先对之名不苦乐。二对苦之乐此
    地亲断。是故说为不苦不乐。忧喜并非此地
    亲断。故不对之。三简通异别。五受分别。忧
    喜在于苦乐之外。三受分别。忧之与喜通名
    苦乐。苦乐通故。今此对之名不苦乐。舍念清
    净是其对治。舍前乐过念前乐过。故言舍念。
    前地治喜。今复治乐。治过毕竟故言清净。入
    四禅行是四禅体也。解四空中别有三门。
    一辨其相。二明空识一切入空识二解脱空
    识二种定空识一切处差别相。三随文释义。
    第一辨相。空处定者。行者深见四禅地中色
    相恼碍。故须修之。修法云何。略有四种。一
    方便道。二无碍道。三解脱道。四是定体。方
    便道者。有其二种。一远方便。将修空定。先学
    住心。得住心已学作空想。始缘门户井穴中
    空。还来住心。住已复观。如是往返令心见空
    了了分明。以渐广之。还来住心。住心已复
    广。如是展转见一切界。唯是一空更无色相。
    二近方便。亦依住心学观下法为苦?障。观
    察上法为上妙出。还来住心。住已复观。如是
    往返极令淳熟。此二皆是想心观行未实见
    法。故名方便。无碍道者。由前方便勋修力
    故。入住心中。发生智慧如实见下。或苦或?
    或障。三中趣一。不须具三。以此正断四禅之
    结。故名无碍。解脱道者。无碍心后即见上
    地。或止或妙或出。三中趣一。不须具三。此累
    外起。故名解脱。如是九遍下缘为无碍。九遍
    上缘为脱解。言定体者。前三皆是空处方便。
    于彼第九解脱道边得空处法名为定体。尔
    时虽得。而未现前。更作方便。?a心趣入方现
    在前。识处定者。患前空定外缘之苦。故须修
    之。修亦有四。一方便道。二无碍道。三解脱
    道。四是定体。方便道中亦有远近。远方便者。
    先得住心。依此住心舍外空缘缘内心识。还
    入住心。住已复缘。如是往返令于心识照见
    分明。以渐广之。缘无边识皆令明了。何者无
    边。如成实说。空无边故识亦无边。此乃用前
    空处定中无边空识为境界矣。余如前释。无
    所有定者。患前识处广缘之苦。故复修之。修
    亦有四。名字同前。方便道中亦有远近。远方
    便者。先得住心。依彼住心唯缘一识。还入
    住心。住已复缘。如是往返极令明了。故复舍
    之。修非想定亦有四种。名字同前。方便道中
    亦有远近。远方便者。先住其心。次依住心。舍
    前所缘。作无想观。还入住心。住已复观。如是
    往返极令纯熟。近方便者。依彼住心。观无
    所有。为苦?障。观非想地作止妙出。如是往
    返极令纯熟。余如前释。第二门中明其空识
    一切入等差别之相。十一切入中。空识一切
    入唯取空识二方便道。能广缘故。余皆不取。
    八解脱中。空识解脱唯取空识二解脱道及
    彼定体。余皆不取。何故如是。彼方便道未离
    下过故非解脱。无碍虽断下地之过。未能出
    累。亦非解脱。又杂心云。无碍下缘。故非背
    舍。非背舍故不名解脱。问曰。为当一切空识
    二解脱道及彼定体悉是解脱。亦有非者。释
    有通别。通则皆是。于中别分。圣得者是。凡得
    者非。故龙树云。空处乃至非想解脱如四空
    定。所言异者。圣人得者名为解脱。凡夫得者
    不名解脱。有退转故。解脱如是。八禅定中空
    识二定义有通别。通而论之。无碍解脱及彼
    定体悉名为定。如未来禅亦名为禅。方便道
    者未得上法。所以不取。别则唯取空识定体。
    以之为定。方便无碍及解脱道是定方便非
    正定体。所以不取。若论空识二一切处。一
    切皆是。故成实云。若定不定。若垢若净。若
    因若果。有漏无漏皆是空识一切处矣。第
    三门中随文辨释。空处定者。经言。过一切色
    想。灭一切有对想。不念别异想。不分别色等
    境界。知无边虚空。即入无边虚空行。过色
    乃至不念别异是其灭障。灭缘色想。问曰。何
    故不灭色体唯灭色想。释言。心患可以修断。
    故灭色想。色体难离。要生空处方能舍之。故
    此不论。问曰。何故不言灭受及余心法。偏言
    灭想。释言。想者取相为义。取彼色相。专是想
    过故言灭想。虽言灭想。余心心法通亦随宜。
    又四禅中多灭诸受。四空定中多灭诸想。故
    偏说之。想所缘色离合不定。总唯一色。或
    分为二。一可见色。谓眼所行。二不可见色。谓
    耳鼻等所行之色。或分为三。一可见有对。谓
    眼所行。二不可见有对色。谓耳鼻舌身所行
    之色。此等皆是有对。有碍色根所对。故言有
    对。三不可见无对。谓意所行。无作之色不为
    对碍色根所对。故言无对。或分为六。谓六
    尘色。眼所行者色体名色。余根所行色数名
    色。或分十一。谓五根五尘及无作色。细分无
    量。今据一门且论三种。对之以明灭三种想。
    过色想者。可见有对色想灭也。故地论言。所
    谓眼识和合想灭。灭有对者不可见有对色
    想灭也。故地论言。谓耳鼻舌身识和合想灭。
    不念别异想者。不可见无对色想灭也。故地
    论云。所谓意识和合想灭。良以意识缘一切
    法。于中别分缘色边灭。故言别异。初句言
    过。第二言灭。第三不念绮互言耳。问曰鼻舌
    二识之身初禅中灭。眼耳身等三识之身二
    禅中灭。何故至此方云眼识乃至身识和合
    想灭。释言。对治有其四种。一坏对治。谓方便
    道及无碍道观察下法苦无常等。可破可坏。
    二断对治。谓无碍道正断下过。三持对治。解
    脱为首。及后一切无碍解脱持前无为。使之
    不失。四远分对治。解脱为首。及后一切无碍
    解脱远能令前所断诸过更不重起。今空处
    定望彼五识相应之想。有持对治远分对治。
    故说过灭。此义一切诸论大同。唯成实中独
    为异释彼。言过色想者。过彼色香味触之想。
    灭有对者。还灭色香味触之想。以彼对碍故
    须灭之。道言不念别异想者。缘声想灭。声从
    众缘击发而生。故曰别异。彼宗不立无作色。
    故为此解释。考论经意。当如前解。不分别色
    等是其对治。知无边虚空是其利益。入无边
    空行是其定体。识处定者。经言。过无边虚
    空想。见外念?分别过患。知无边识处安稳。
    入无边识处行。过无边空想。是其灭障。论言。
    行者深厌色故以空为治。色患既除。空治亦
    舍。如人度河并舍船筏。亦如出贼舍之远去。
    故灭空想。见外念?过是其对治。知识处安
    隐是其利益。入无边识行是其定体。无所有
    定者。经言。过无边识想。见?念分别过患。知
    无所有安隐。即入无处有处行。过无边识是
    其灭障。空无边故。缘空之识亦复无边。识无
    边故。苦亦无边。故须灭之。见?分别过是其
    对治。知无所有安稳是其利益。入无所有是
    其定体。非想定者。经言。过无所有想。见无所
    有念分别过患。知非想非非想安稳。即入非
    想非非想处行。过无所有想是其灭障。见念
    分别过是其对治。前无所有虽舍多想。犹有
    少想。见彼少想。如痈如疮如毒如箭。故复舍
    之缘于非想。复见一向非想为过。谓为愚痴。
    缘非非想。亦可但嫉有想之过。缘于非想。圣
    人以理说为有想。名非非想。知非想安稳是
    其利益。入非想行是其定体。上来第二别解
    八禅。第三门中明其定具。生定之因名为
    定具。具中开合广略不定。或说为四。谓道品
    中四如意足。彼皆定因故名定具。后当广释。
    或复论五如上广解。谓欲念精进巧慧一心。
    或说为七。如地持说。一持净戒。二守根门。三
    食知量。四灭睡眠。五近善人。六知过不犯。
    七有犯能悔。彼说此七为善方便。当知亦是
    定之具也。或分十一。如成实说。一持净戒。
    二得善知识。三守根门。四饮食知量。五灭睡
    眠。六具善觉。七具善信解。八具行者分。九具
    解脱处。十者无障。十一不着。初持戒者。离杀
    盗等七不善业。若复通论。离十不善。定由
    戒生。故须持戒。第二得知识者。能以定法授
    人之者名善知识。定由师发生。故须知识。故
    经说言。善知识者。于得道中具足因缘。第
    三守根门者。眼等是根。念慧心坚守六根。不
    令尘贼于中坏善。定由守成。故须守之。法
    无量。何故唯用念慧守乎。念能牵境。慧能分
    别。故用守之。第四食知量者。行者不为色力
    ?H欲美味故食。但为济身行道故食。若食过
    多。增长烦恼妨修定意。故须节量。节至几许。
    于己所食三分之二能少益善。第五灭睡眠
    者。行者自念。大事未办。事藉?コ伞H衾炙?br> 眠。世事难成。何况出道。故灭睡眠。灭法云
    何。念身无常三恶道苦佛法欲灭睡眠无利。
    以此[革*更]心而除遣之。第六具善觉者。离八恶
    觉。所谓欲觉?恼亲里国土不死族姓轻侮。
    修习八种大人之觉。谓少欲知足远离精进
    念定智慧及不戏论。第七具善信者。信生死
    法鄙恶可厌。泥洹可欣。第八具行者分者。论
    释有五。一者信心。信受师语能随顺行。二者
    不谄。于善知识直言不曲。故论说言。谄曲难
    救。质直易度。如世病人实说病状则易可治。
    三者少病身力具足能修禅定。四者精进求
    定不恩。譬如攒火不息疾得。五者智慧能厌
    有为。令前四行得圣道果。此五名为具行者
    分。第九具解脱处者。论释有五。一佛比丘等
    为其说法。令达语义欢喜猗乐摄心漏尽。二
    首善诵经。三为他说法。四独居思量。五善
    取定相。谓止举舍。五中初三是其闻慧。次一
    思慧。后一修慧。第十无障者。谓无烦恼业报。
    已具四善轮故能无之。五言四轮者。一生中
    国。二依善人。三自发正愿。四宿殖善根。生
    于中国。宿殖善根。能离报障。依止善人。能离
    业障。自发正愿。离烦恼障。第十一不著者。离
    取着心。故在世无碍直向涅??。如水在恒河。
    离八因缘直趣大海。离八缘者。一不着此岸。
    二不着彼岸。三不没中流。四不出陆地。五不
    为人取。六不为非人取。七不入洄?骸0瞬?br> 腐烂。行者亦尔。于内六入不计我人。名不着
    此岸。于外六入不计我所。名不着彼岸。离贪
    ?痴。名不没中流。不起慢高。名不出陆地。不
    近四众。名不为人取。不持戒求天。名不为非
    人取。不退戒还家。名不入洄?骸2环钢亟?C?br> 不腐烂。定具如是。第四门中明其定难。妨
    定名难。难有轻重。轻难无量。略论十五。一多
    言定难。宜默少言。二多事定难。宜止不为。故
    地持云。不多游行。三多觉定难。宜止一缘。
    四颠倒定难。谓多贪人修慈悲观。多?修习
    不净观等。宜正修习。五不等定难。缓急不停。
    宜善调之。六者不能善取定相定难。谓不善
    修止举舍心。宜善修之。七不适定难。或因
    内外一切诸触。令身不适。或因贪忧。念令
    心不适当自消息。八不乐定难。或得好师好
    法处。心不爱乐。当自呵啧。离是因缘。更依何
    法得生禅定。又念。自身性是苦法。知复何处
    有乐可称。九愁忧定难。求定不得便生忧恼。
    当自开解。禅定胜法大功德者。久修乃得。我
    薄福人。云何始习已得禅定。又禅定者。于得
    道中则为过半。若易修得。道非胜法。十怖
    畏定难。于禅定中。见可畏事。心生怖畏。当
    念。虚诳妄心自作。定法有此。不应生畏。十一
    异相定难。于禅定中。或见佛像及女色等。当
    念。心作心外无法。十二憎厌定难。于禅定中。
    见不净相。憎厌过多不能饮食。或欲自杀。当
    更改观念数息等。如律中说。十三欢喜定难。
    于禅定中。见光明等。心生欢喜。当念。此是禅
    定?相非胜上法。不应生喜。又设得禅。是世
    俗法。无常易失。何足可喜。十四慢高定难。于
    禅定中。随所得法而自高举。当念。此是凡
    俗?法。无常易失。未足可恃。又观此法得者
    是谁。而自高举。十五疑惑定难。得法不识。不
    知好恶取舍之宜。当问明师。轻难如是。重难
    之中别亦无量。成实略举十种三法以为定
    难。第一三者。谓无惭愧及与放逸。若人造恶。
    内无羞耻名为无惭。外无耻惧称曰无愧。无
    惭愧故失善随恶名为放逸。第二三者。谓不
    恭敬。难与语。习恶友。此由前生。由放逸故不
    受师诲名不恭敬。违反师言名难与语。远善
    师长亲附恶人名习恶友。第三三者。谓其不
    信邪戒懈怠。此由前生。由习恶友受邪教故
    不信因果名为不信。以其不信正因果故。受
    持乌鸡鹿狗戒等。名为邪戒。受邪戒故谓善
    无利。不肯?バ蕖9噬?傅 4顺墒抵形??br> 四门。然今依彼相生次第。回为第三。第四三
    者。谓不喜善人。恶闻正法。好出他过。此由
    前生。由懈怠故不喜善人。不喜善人故谓无
    真实行者。无实行故恶闻正法。恶闻法故谓
    行正法皆如邪法无所利益。故好出他过。此
    成实中是第三门。今此依于相生次第。回为
    第四。第五三者。谓调戏。不守诸根。破戒。此
    由前生。由出他过心则浮动。故生调戏。以调
    戏故不摄诸根。不摄根故便起破戒。第六三
    者。谓妄忆。不行安慧。乱心。此由前生。由破
    戒故妄生忆念。妄生忆故不行安慧。无安慧
    故心则散乱。第七三者。谓邪念邪行没心。此
    由前生。以心乱故便生邪念。以邪念故便行
    邪道。行邪道故迷没善法。第八三者。谓身
    见戒取疑。此由前生。心没善故便起身见戒
    取及疑。第九三者。谓贪嗔痴。由前身见戒
    取及疑故起此三。第十三者。谓生老死。由贪
    ?痴故生此三。以此十种前生后故。断前后
    灭。问曰。此等何人断灭。成实释言。断前四
    种是在家人净。断离第五出家人净。断除第
    六念处清净。断除第七??等清净。断除第八
    无相位中达分善净。除灭第九是前三种沙
    门果净。除离第十无学果净。八禅之义辨之
    ?尔
      八解脱义六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论体二  就位分别三 就处分别四 得舍成就五 约对余门辨定优劣六)
    初释名辨相。八解脱者。经中亦名八背舍也。
    如龙树释。背净五欲舍离着心故名背舍。又
    背下过亦名背舍。免绝羁缚称曰解脱。解脱
    不同一门说八。八名是何。一内有色相观外
    色。二内无色相观外色。三净色解脱。四空处
    解脱。五识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
    解脱。八灭尽解脱。八中初三从色境为名。中
    四解脱论者不同。若依?酬肌>吞宕φ妹?1?br> 论宣说四空处定为解脱故。龙树亦尔。若
    依成实。就境处彰名。观四空处得解脱故。第
    八解脱当体为名。说灭尽法为解脱故。名字
    如是。相状如何。宗别不同所说各异。依大智
    论。内有色相观外色者。自身名内。他身名
    外。于内外色未灭未坏。以不净想观内外色
    悉皆不净。是初解脱。问曰。是中内外色皆
    未灭坏。何故偏说之内色为有。释言。外色
    初三观中一向未坏有。通前三故。就初中不
    偏说有。内色不尔。初有后无。为别后无故说
    初有。又问曰。是中于内外色皆观不净。何
    故名中偏言观外。释言。此是隐显彰名。内中
    彰有隐其观义。外中说观隐其有义。互举一
    边。理实齐通。又不净观为厌自身。观内易知。
    故隐不论。又此观者先取他身死尸等相用
    方己体。从初方便故言观外。内无色相观外
    色者。预取己身未来死相虫食火烧灭坏等
    相。以方现在作灭坏想。故曰内无。又于现在
    分离破坏。乃至微尘亦无所有。亦名内无。
    观外不净名观外色。问曰。何故不观外无。释
    言。自身无常危脆。无想易成。故说内无。外
    大地等安固难坏。难观为无。故不说之。又
    复自身狭少易尽故观内无。色宽多难可灭
    尽。要至空处方能灭之。故此观中不观外无。
    问曰若言外色宽广难观无者。何故得观外
    色不净。释言。不净是其有观。有顺前境。为观
    易成。故得观外以为不净。无观难就。是以
    不得观外为无。问曰。何故初门之中通观内
    外以为不净。此唯观外。论言。前者观心未
    细。难摄一处。故观内外。此心转细易摄一处。
    故唯观外。又前门中内色未无故观内外。今
    此门中内色已无故偏观外。问曰。内无谁
    观外色。论曰。此是假想之观。非是实无。故得
    观外。此前二门是不净观。净解脱者。除去皮
    肉唯观白骨。又观骨光作其青黄赤白等想。
    名净解脱。观法云何。先取金银诸宝等光用
    方骨相。后得见之。问曰。凡夫于不净中取净
    名倒。此亦观于不净为净。何故非倒。论言。
    女色实是不净。凡夫见净于中染着。所以是
    倒。此净观者唯观白骨。骨望皮肉少有净相。
    所以非倒。又此观中舍其骨相唯观骨光。骨
    光清净。所以非倒。又此观时先取金银诸宝
    色光以方骨色。所取宝色实是清净。所以非
    倒。又虽观净。不生染着。是以非倒。此涅??
    中名身证解脱。观察净身证得解脱。名身证
    解脱。此三色观。空处乃至非想解脱如四空
    定。所言异者龙树释言。彼四空定凡圣俱
    得。此四解脱唯圣人得。以其解脱更不回
    故。灭尽解脱者。于彼宗中灭定为体。故大品
    经六度相摄品云。菩萨灭定为第八解脱。涅
    ??经中亦同此说。灭定体相广如前释。问无
    想定以何义故不名解脱。论言。此是邪见
    人入出。则还退入邪见中。故非解脱。?酬挤?br> 中。初三后一与龙树同。四空解脱文相少异。
    异相如何。大智论中。四空解脱与四空定通
    局分异。定通凡圣。解脱唯圣。?酬挤ㄖ小??br> 狭分异。定义宽通。无碍解脱俱名为定。解
    脱义狭。不通无碍及命终心。故杂心除四空
    处九无碍道及命终心。其余善法尽说背舍。
    无碍下缘。故非背舍。命终心者。向受生处。亦
    非背舍。问曰。文异。其义云何。释言。义齐。语
    之隐显。龙树多依阿?酬家逦??酃省R嗫?br> ?酬汲?盼薨?懊?招奈?馔颜摺A?鞴?br> 同。龙树所说八解唯圣。?酬疾煌?4艘逶坪巍?br> 如杂心释言除九无碍及命终心其余善法尽
    说背舍。若凡所得非背舍者。不名尽说。成实
    所论与前全别。彼论初三观察色空名为解
    脱。不以亲察净不净等名为解脱。故成实
    论八解脱品云。有人说言。初二不净。第三
    解脱为净观者。是义不然。所以者何。无有
    净观及不净观得解脱故。又复外道亦能观
    察净与不净。明非解脱。但以空观名为解脱。
    问曰。曰外道亦作空观。云何不名解脱。论
    言。外道但信解观非真实观。要实见空方名
    解脱。然彼文中。初三解脱文相极隐。相传
    释言。内有色相观外色者。自身名内。他身
    名外。于此内外五尘之色。未见其空。但见内
    外四大五根假名色空。是初解脱。而名字中
    互举一边。有通内外。内中偏彰。观通内外。外
    中偏说。与前所辨内有色相观外不净。其义
    相似。内无色相观外色者。观察内外五尘色
    空。是第二解脱。而名字中。内上云无。外上
    说观。言绮互耳。此二观察欲界色空。净解
    脱者。观察色界净色为空。此三门中亦见心
    空。为别后故偏言观色。次四解脱与前亦异。
    前者正用四空定体为四解脱。今此所论。圣
    人先得四空定。已随依何禅发无漏观。观已
    所得四无色定。为苦无常空无我等。于中离
    缚名为解脱。故彼论言。圣人因得四无色定。
    能观彼阴苦无常等。名解脱矣。第八解脱与
    前亦异。前说灭定为第八解脱。成实法中灭
    定全非。故成实言。行者证得泥洹之时。诸烦
    恼灭。一切事讫。名第八解脱。不说一切心心
    数灭为第八解脱。明知不同。又言。学人但
    得灭定不得第八解脱。电光罗汉得第八解
    脱不得灭定。明知不同。彼论复言。灭尽解脱
    灭无明等。灭尽定者灭想受等。明知不同。通
    而论之。无学所得二种涅??及灭尽定是第
    八解脱。如此解脱大乘亦有。第二门中辨
    其体性五义分别。一假实分别。有人说言。八
    解脱唯用假人为体。良以烦恼系缚假人故。
    人得脱即为脱体。复有说者。唯实为体。此皆
    大偏。论解脱人。假者为体。说解脱德。实法
    为体。故经中说为慧脱心脱。义既两兼。何
    得偏取。二就有为无为分别。?酬挤ㄖ邪司?br> 有为。前七是其有为心法。第八有为非色
    法。成实法中。前七有为。第八无为。彼说数
    灭为第八故。大乘法中随事解脱始同?酬肌?br> 终皆无为。观空解脱始同成实。究竟终成一
    切无为。不生灭故。三就有漏无漏分别。?酬?br> 法中。初三后二一向有漏。前三事观故是有
    漏。非想边地圣不居中故是有漏。灭定系属
    非想法故亦是有漏。中间三种通漏无漏。成
    实法中一切无漏。故彼论言。是空性故一切
    无漏。大乘法中。前之七种始学有漏。终成无
    漏。第八一种一向无漏。故地持中说灭尽定
    以为圣住。四心非心相对分别。前七心法第
    八非心。五三善分别。无贪?痴是其三善。??br> 昙法中初三是其无贪善。问曰。初三若无贪
    性。何故经中说为观色。观是慧性。云何无
    贪。释言。此乃相近说之。无贪善根与慧相
    随方能离贪。故从强伴说之为观。虽说为观。
    无贪为主。坏贪欲故。问曰。初二是不净观。坏
    贪可尔。第三净观云何坏贪。释言。是中虽
    作净观。为坏贪欲故名无贪。问曰。不净坏贪
    是得。何须净观。论言。行者为欲自试。若见
    不净不生贪欲。未足为奇。见净不贪。方乃为
    奇。故为此观。又复行者若不观净。就之除
    贪。复见净色。或容起贪。为防是过故。先观净
    就之调心。问曰。不净能破贪欲。复须净观
    助破贪者。亲想治?。何故不作怨想助之。释
    言。净想非一向过。如观佛身宝色等相。不生
    欲染。故作净想。助破贪欲。怨想唯过。故不为
    之。又贪难断。故须净观。助而破之。?恚易
    除。故唯亲想独能破遣。次四解脱是无痴性
    慧为体故。故杂心云。如胜色想体性是慧。
    第八非心三善不收。成实法中。前七慧性
    以空观故。第八无为。三善不摄。大乘法中随
    事解脱与?酬纪?9劭战馔延氤墒低?L?br> 性如是。第三门中就位分别。?酬及私馔?br> 释有二。一简圣异凡。八解唯是那含罗汉二
    人所得。那含人中极多成八。少则不定。罗汉
    人中极多成八。极少成七。除灭尽定。以灭尽
    定俱解脱人方始得故。问曰。八中初三解脱
    贪欲对治。那含罗汉已出贪欲。何故修乎。
    释言。此三是防过行。非断过行。圣人畏退起
    下烦恼。故修此三不为断欲。问曰。云何知此
    三种非断过行。论言。初二依于初禅二禅修
    起。第三依于四禅修起。贪欲对治必在未来。
    故知此三非断过行。问曰。须陀斯陀之人何
    故不得。释言。初三依四禅起。后五在于四空
    地中。须陀斯陀不得八禅。为是不得。问曰。
    凡夫亦得八禅。何故不得。以其所得有退转
    故。不名解脱。准大智论。此义决定。二凡圣
    通论。前三解脱及四空处有漏解脱或凡夫
    得。或是那含罗汉人得。若凡夫时修得八禅
    则凡夫得。若得圣已方修八禅则是那含罗
    汉人得。彼阿那含初成名得。阿罗汉人有故
    名得。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无漏解脱及灭尽
    解脱唯是那含罗汉人得。问曰。此等须陀斯
    陀何故不得。以其不得八禅定故。?酬既缡恰?br> 成实八解唯在贤圣不通凡夫。就贤圣中。唯
    在修道及无学道。不通见谛。于彼修道及无
    学中。观空之行通名解脱。不简无碍解脱之
    别。就中初二修起在于斯陀含行至那含向。
    欲界地中烦恼治故成在那含。次四修成在
    罗汉行。上二界中烦恼治故。非想解脱始修
    在于罗汉行中。成在无学。灭尽解脱唯在无
    学。大乘法中。种性以上一切具足。若复通
    论。善趣位中亦分得之。位别如是。第四门
    中就处分别。于中有三。一依禅处。二处身处。
    三境界处。依禅处者。?酬挤ㄖ小3醵?馔?br> 依于初禅二禅修起。何故如是。论言。欲界有
    二种欲。一者身欲。谓五识中贪染之心。二者
    心欲。谓意识中贪染之心。故依初禅修不净
    观对治彼欲。初禅地中亦有二欲。一者身欲。
    谓眼耳身三识身中贪染之心。二者心欲。谓
    意识中贪染之心。故依二禅修不净观对治
    彼欲。二禅已上无有身欲故。三禅上不复修
    之。又三禅中乐自地乐。不肯观彼不净之事。
    第四禅中心性寂静。不喜观彼不净之事。故
    不为之。彼中设有少。故不说。第三解脱依第
    四禅。何故如是。观不净法以之为净。难可
    成就。第四禅中慧力增强方堪为之。余禅
    慧劣。所以不起。又前二种观欲界色以为不
    净。不净实观近则易成。远之难就。故偏在于
    初禅二禅。第三解脱观欲界色。以之为净。净
    是假观。远则易成。近之难就。故偏在于第四
    禅中。下设有之。微故不说。次四解脱当地。
    可知灭尽解脱系属非想。成实八解通依四
    禅及三无色。如依初禅。观欲界色内外空寂
    为初二解脱。观色界空为第三解脱。观已
    所得无色定空为四空解脱。依彼初禅断灭
    一切生死因果为第八解脱。如依初禅。至无
    所有类亦同然。依电光定但得前三及后灭
    尽。不得中四。何故如是。论言。圣人得四空
    定。然后观之无常苦空。名为解脱。电光罗汉
    不得彼定。无所可观。为是不得。非想心劣不
    发增观断结无漏。为是不依。大乘法中观空
    解脱具依八禅。大乘非想有无漏故。随事解
    脱始同?酬肌P行薮渴臁3跞?馔丫咭浪撵??br> 次四当地。灭尽解脱依一切地皆得现入(此一门竟)
    依身处者。依如?酬肌3跞?馔盐ㄔ谟?纭?br> 三天下人堪任修起。非余处身。以是欲界
    贪欲治故。不在上界。问曰。初禅犹有身心两
    种之欲。何故上界不修此治。释言。初禅虽
    有二欲。然此正治贪?H之患。上界已离。为是
    不修。欲界六天虽有贪欲。着乐情深不能
    修起。郁单越人着欲虽薄。慧力微劣。为是
    不修。余趣障难。又无禅定。是以不起。次四解
    脱三界身中皆得修起。其有漏者从下修起。
    然后上生。其无漏者下及当地皆得修起。灭
    尽解脱欲界修起。非上二界。问曰。何故无
    色等得上修起。灭尽不尔。论言。禅定三种力
    起。一者因力。由过所修为自分因故。现能起。
    二者业力。以今修习生上业故。迭相资发在
    上能起。三方便力。谓火灾等怖令修起。由是
    三力故上修起。灭定唯从说力而生。欲界有
    佛说灭定法。故得修起。上无说者。故不修
    起。若依成实。初二解脱唯欲界身而得修起。
    名欲界身。以为内故。第三欲色皆得修起。后
    五解脱三界皆起。大乘法中。始同二乘。究
    竟终成于一切处皆起一切(此二门竟)。次论境处。
    依如?酬肌3跞?馔压塾?绶ㄒ晕?辰纭??br> 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漏解脱唯缘自地及上
    地法以为境界。彼解脱道唯缘自地。胜进道
    者得缘上地。问曰。何故不缘下法。非背舍
    故。又缘下者是无碍道。非解脱故。此三处中
    无漏解脱所缘苦集。唯自及上。不缘下地。无
    色不缘下有漏故。灭谛亦尔。良以不缘下有
    漏故。亦不缘彼对治之灭。道谛之中。自地及
    上一切皆缘下。则不定。若依下禅发无漏道
    治下过者。一切不缘。亦以不缘下有漏故。不
    缘彼治。能治自地及上过者。通得缘之。非想
    解脱唯缘自地有漏为境。灭尽无缘不须论
    之。成实法中初二解脱境在欲界。第三解脱
    境在色界。四空解脱境在四空。灭尽无境。
    大乘法中观空解脱与成实同。随事解脱与
    ?酬纪?5谖迕胖忻髌涞蒙岢删椭?濉O?br> 明其得。先无今有名之为得。?酬及私馔?br> 义释有二。一简圣异凡。八解脱唯是圣人
    功德。于中前三及四空处有漏解脱唯离欲
    得。离下欲时得上法故。下三空处无漏解脱
    有二种得。一离欲得。离下欲时得上法故。二
    者退得。所谓退根退圣果时得于本法。第八
    解脱唯方便得。得八禅已方便修习然后得
    之。问曰。何故前七解脱有离欲得。灭尽不尔
    唯方便得。释言。前七是离欲法正违下欲。
    是故离彼下地欲时。便无所待。即便得之。
    灭尽解脱是灭心法。虽离下欲。上心未已。为
    是不得。二凡圣通论。凡夫所得通名解脱。于
    中前三及四空处有漏解脱有二种得。一离
    欲得。义同前释。二者生得。凡夫从上退生下
    时得于下法。良以有漏生上失下故。下生时
    还复得之。余如前释。成实无文。准义论之。
    前七解脱唯离欲得。所谓永断下地欲时得
    彼解脱。第八不定。于中所有有余涅??唯离
    欲得。无余涅??或离欲得或方便得。当报不
    起是离欲得。所谓远离非想欲时即便得之。
    现报尽灭是方便得。用边际智通灭报得故。
    罗汉灭定亦方便得。大乘法中随事解脱与
    ?酬纪?9劭战馔延氤墒低?此一门竟)。次明舍义。
    先有今失名之为舍。?酬记叭?跋氯?沾?br> 有漏解脱有二种舍。一者退舍。所谓退起下
    地欲时失上解脱。二者生舍。生上地时失于
    下法。下三空处无漏解脱有三种舍。一者退
    舍。彼宗无漏有退失故。二转根舍。转钝无漏
    无利根时失钝根故。三得果舍。证无学时舍
    学道故第七第八唯一退舍。成实前七唯入
    无余涅??时舍。第八无舍。大乘法中缘修解
    脱真证时舍。真实解脱毕竟无舍(此二门竟)。次明
    成就。随所有处名为成就。?酬挤ㄖ星岸??br> 脱二禅已还随身何处一切成就。生上不成
    有漏。生上则失下故。第三解脱四禅已还一
    切处成。生上不成。下三空处有漏解脱自地
    及下一切皆成。生上不成。彼三空处无漏解
    脱及后二种一切处成。然彼宗中前七解脱
    随所成处皆得现入。第八解脱在欲色界成
    而得入。无色虽成而不得入。彼无形色。若复
    灭心。命则尽故。成实大乘一切解脱一切处
    成。第六门中辨其优劣。于中约对八胜处
    及十一切入以辨优劣。八胜及与十一切入
    后当具论。?酬嘉ň统跞?馔淹?耸さ纫?br> 辨优劣。初三解脱总相观故。最以为下。八胜
    次广说以为中。十一切入最广观故。说以为
    上成实不尔。彼论宣说。十一切入假想观故。
    最以为下。八胜处者初是有漏后是无漏。说
    以为中。八解脱者唯是无漏。说以为上。于中
    下者在于外凡。中者在于内凡已去。上者在
    于修道已上。八解脱义释之?尔
      八胜处义四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论体二  就人分别三 就处分别四)
    第一释名辨相。八胜处者。经中亦名八除入
    也。为此观行。能息贪欲胜烦恼处。故云胜
    处。入者亦是处之别称。除烦恼处故名除入。
    胜处不同。一门说八。八名是何。一内有色相
    外观色少。大智论中名外观色若好若丑胜
    知胜见。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
    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青。六
    黄。七赤。八白。八中初二是八解中第一解脱。
    己身名内。于己身分未灭未坏名内有色。于
    外色中始观一身以为不净。名外观少。何故
    不多。龙树释言。学观之始畏心难摄不敢多
    观譬如鹿游未调不可远放。若好丑者。论
    言。于彼外色之中善果名好。恶果名丑。又外
    色中生?H之处名之为好。生?之处说之为
    丑。又彼三十六物之中骨相名好。皮肉等相
    说以为丑。又外色中忘见净想名之为好。还
    见不净说之为丑。于好于丑不生贪?。但观
    四大因缘和合名胜知胜见。第二内有色相
    外观多者。内有同前。观心转熟能为广观。
    周满大地悉见不净。名外观多。次二胜处是
    八解中第二解脱。于己身分作其死想虫食
    火烧尽灭之想。名为内无。多少同前。青黄
    赤白是八解中第三解脱。于外色中除去皮
    肉作其骨想。后观此骨作其青黄赤白等想。
    为四胜处。观法云何。欲为青观。先得四禅。次
    于外色取少青相。还入定中复观彼青。如是
    往返极令纯熟。名青胜处。黄等亦然。问曰。
    此四与十一切入中青黄赤白四一切入有何
    差别。龙树释言。一切入广普缘一切悉为
    青等。胜处少缘。有斯异耳(此一门竟)。次辨体性。
    于中有三。一就有为无为分别。此观有为。二
    就有漏无漏分别。?酬挤ㄖ幸幌蛴新?3墒?br> 法中通漏无漏。故彼成实八胜品云。始观有
    漏。终成无漏。大乘亦尔。三心法分别。?酬?br> 法中是无贪性。贪欲治故。成实法中是智慧
    性。大乘法中直观事者与?酬纪?<婕?照?br> 与成实同(此二门竟)。次就人论。?酬挤ㄖ谢蚴峭?br> 道凡夫修起。或是那含罗汉修起。成实释
    言。佛弟子起。不通外道。佛弟子中内凡修
    起。以初有漏后无漏故。大乘法中十信已去
    皆能修起(此三门竟)。次就处论。处中有四。一依禅
    处。?酬记八囊烙诔蹯???奁稹:笏囊?br> 于第四禅起。彼成实论八胜品云。依欲界电
    光及色界定皆得修起。二境界处。三修起处。
    四成就处。此等具辨。与八解中初三解脱其
    义相似。八胜如是
      八行观义两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就位分别二)
    第一释名辨相。八行观者。如地持说。于八
    境界涉求名行。照察称观。理实通观一切诸
    法。今此且就一色论之。余类可知。名字是
    何。一者观色。二观色集。三观色灭。亦名色
    离。四观色道。五观色味。六观色过。亦名色
    患。七观色出。八观色第一义。如地持说。八中
    前七观察色义。所谓观察世谛之义。后一观
    察色第一义。就前七中。初四正观色之体义。
    后三观察色之所生。就前四中。初观色者。观
    色体性苦无常等。此即是其苦谛观也。观色
    集者。观察色因因业烦恼。此即是其集谛观
    也。观色灭者。观色尽处数灭无为故名色
    灭。灭离色相故亦名色离。此即是其灭谛
    观也。观色道者。观察彼色对治之道。此即
    是其道谛观也。次三观中观色味者。观色生
    集。缘色生爱味着境界故名色味。观色过者。
    观色生苦。所生苦报是过患法故名色过。亦
    名色患。观色出者。经亦名离。出之与离灭之
    异称故。彼灭谛四行之中。或有说为尽止妙
    出。或复说为灭止妙离。故知出离灭之别称。
    此观色法能生于灭。灭是无法。云何可生。
    观色得灭。义说为生。与涅??中涅??修得不
    名不生。其义相似。何故不说观色生道。道者
    是后第一义观。非全不说。第八观色第一
    义者。观色无我。无我有二。一众生无我色中
    无人。二法无我色性空寂。八中前七是观方
    便。后一正观观色既然。受想行等类亦同尔
    (此一门竟)。次就位论。文无定判。准义推之。?亦
    可知。?酬挤ㄖ小3跛姆奖??等已上渐学观
    察。苦忍已去正见分明。次三方便斯陀行去
    渐次观察无学究竟。第八门中人无我观二
    处通者。成实法中。前七事观。在思慧地。后
    一理观。??等已上渐学修习。无相已去正见
    分明。大乘法中实通上下。随相别分。前七方
    便在于地前。后一正观在于地上。八行观义
    略辨如是
      八大人觉义
    八大人觉者。佛是大人。诸佛大人觉知此法
    为涅??因。名大人觉。所觉不同。一门说八。八
    名是何。一是少欲。二是知足。三乐寂静。四??br> 精进。五守正念。六修禅定。七修智慧。八不
    戏论。于彼未得五欲法中不广追求。名为少
    欲。已得法中受取以限。称曰知足。离诸愦闹
    独处空闲。名乐寂静。于诸善法?バ尬藜涔?br> 云精进。守法不失名为正念。住法不乱名曰
    禅定。起闻思修说为智慧。证离分别名不戏
    论。一一广辨如遗教经。就此八中。前七方
    便。后一正证。八大人觉略之云尔
      八法摄摩诃衍义
    八法摄摩诃衍出地持论。摩诃衍者是外国
    语。此名大乘。大乘行广。八法统收。斯集其中
    故名为摄。八名是何。一名为信。二名闻思。
    三名思慧。四名净心。五初修慧行。六修
    慧广。七修慧果成。八毕竟出离。菩萨种性
    解行位中。于八解处净信成就故名为信。何
    者八胜。谓三宝功德。诸佛菩萨神通之力。
    种种因果。真实之义。得义。得方便。种种因果
    是世谛法。真实义者是第一义。言得义者。无
    上菩提。得方便者。谓诸菩萨所修学道。于此
    八处菩萨皆信。言闻慧者。解行之初欲求出
    道。于出世法具足听闻。言思慧者。解行之
    终于所闻法具足思量。故地持云。菩萨解行
    闻慧思慧思惟。言净心者。初地之始见无
    我理证心清净。故云净心。初修慧行者。初
    地满心起十大愿修行信等。此即是其修道
    所收修道之始。故名为初。修慧广者。二地
    已上乃至七地修道渐增。名修慧广。修慧
    果成者。八地已上报行纯熟。名修慧果成。
    毕竟出离者。谓如来地。如来永离一切诸障
    名毕竟出。八法摄摩诃衍辨之略尔
      九次第定义
    九次第定者。所谓八禅及灭尽正受。如龙树
    说。此九唯取根本定体不通方便。根本定时
    转相入故。八禅灭定广如上释。然此亦名九
    次第灭。入初禅中灭欲界心。入二禅中灭初
    禅心。乃至入彼灭尽定时灭非想心。九次第
    定名字如是
      九想观义八门分别(辨相一 定体二 所缘三 治患不同四 约对十想辨其同异五 约对诸禅辨定先后六 约对道品辨定本末七 修起所为八)
    第一辨相。九想云何。第一死想行者。为欲
    破?H欲贼。先观死想。见人死时言语辞别出
    息不返忽然便死。念我当然所爱亦尔。用呵
    烦恼。第二胀想。见尸[月*逢]胀如韦囊中风异
    于本形。念我当然所爱亦尔。用呵贪欲。三
    青淤想。见彼死尸风吹日曝色变青淤坏本
    形色。念我当然所爱亦尔。四脓烂想。见彼
    死尸青淤已后不久脓烂臭弊可恶。念我当
    然所爱亦尔。五者坏想。观彼死尸风日转
    大破坏在地脓血流出。念已当然所爱亦尔。
    六血涂想。死尸坏已血肉涂漫。念已当然
    所爱亦尔。七虫食想。观彼死尸不烧不埋弃
    之旷野为诸虫狩之所食?n。见己身自方亦
    类所爱亦尔。八骨锁想彼肉既尽唯见骨
    锁共相连柱。九分散想。残筋既断骨锁分
    离名分散想。大智论中少一死想加一烧
    想。见彼残骨为火所烧终成灰烬。忖己当然
    所爱亦尔。问曰。彼论何故除死。彼以初死
    形色未变。犹取净相。为是不说(此一门竟)。次辨
    体性。论曰。此九是想自性。以取相故。若据
    终成。是无贪性。贪欲治故(此二门竟)。次辨所缘。
    此九唯缘欲界地中不净之色。以为境界。为
    破欲界贪欲心故(此三门竟)。次明九想治患不同。
    九想能治贪欲之病。贪有二种。一爱自身。
    五种不净而为对治。如前五度章中具广分
    别。二爱他身。九想为治。爱他身中经论不
    同。依涅??经。说有四欲。一威仪欲。爱其进止
    语言等事。二形色欲。爱其青黄赤白等事。三
    处所欲。或着眼耳。或爱鼻口。或贪腰身。如
    是一切。四细触欲。爱其细滑柔濡等触。此四
    种欲九想别治。初威仪欲死想为治。形色
    欲者青淤浓烂血涂为治。处所欲者胀坏虫
    食分散为治。细触欲者骨锁为治。依大智
    论。染有七种。一着威仪。爱其进止。二着语
    言。爱其音声言语戏笑。此二犹前威仪欲
    也。三着形色。犹前四中形色欲也。四着形容。
    爱其身形。犹前四中处所欲也。五着细滑柔
    濡等触。犹前四中细触欲也。六通着前五。七
    着人相。谓男爱女之女爱男等。七中初二死
    相为治。着形色者青淤脓烂血涂为治。着形
    容者胀坏虫食分散为治。着细触者骨琐及
    与烧相为治。后之二种九相通治。此九破贪。
    ?等诸结皆亦微薄(此四门竟)。次对十想辨其同
    异。十想如后十想章中具广分别。九想望
    彼。有同有异。所言异者。如龙树说。九想初
    学。十想终。初学为因。终成为果。又复九
    想遮未得定人?H欲之心。十想能灭。九想
    能遮如似缚贼。十想能灭如似斩贼。所言
    同者。同治贪欲为涅??因。于中相摄论者不
    同。有人释言。彼十想中不净想者具摄九想。
    有人复言。十中不净食厌世间不可乐想。具
    摄九想。复有人言。彼九想观通摄十想。观
    彼死相分分变异即无常想。若着此法。无常
    坏时则生苦恼。即是苦想。无常苦故不得自
    在。即无我想。观彼死想。九想观身无一净
    相。以不净故。食虽在口。脑涎流下合而成
    味。咽之入腹即成不净。无可贪着。即厌食想。
    以是九想厌离世间。即是世间不可乐想。九
    想观身无常败坏即是死想。知此九想能断
    烦恼。即名断想。用此九想遮诸烦恼。即名
    离想。以九想观令阴不生。即是尽想。亦名
    灭想。同异如是(此五门竟)。次对诸禅辨定先后。如
    论中说。九想是其诸禅方便。先修九想折
    伏烦恼。然后入禅。问曰。经中多先说禅后
    说九想。今云何言九想是其趣禅方便龙
    树释言。先赞诸禅令人爱乐。所乐禅定由九
    想成。故先行之(此六门竟)。次对道品辨其本末。
    如龙树说。九想之观开身念处。身念开导后
    三念处。以四念处开余道品。以三十七品开
    涅??门(此七门竟)。次明所为。如论中说。小乘之人为
    入涅??故修九想。菩萨为怜一切众生集诸
    佛法而度脱之故修九想。九想之义厥趣
    粗尔
      九断智义五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约道分别二 就处分别三 得舍成就四 建立所以五)
    初释名辨相。九断智义如杂心说。烦恼尽
    处名之为断。断是智果。果仍因名。故号断
    智。故杂心云。虽智是智。断是智果。故说断
    智。其犹业果亦名为业。问曰。彼断云何智
    果。释有两义。一望无碍道由智断障。得彼
    断故名为智果。若尔见谛烦恼尽处由忍断
    得。应名断忍。以何义故亦名断智。释言。忍者
    是智眷属。通名为智。通名智故。忍家之果
    亦名断智。二望解脱道。为智证得故曰智果。
    问曰。彼智为缘而证。为当不缘。释言。不缘。
    如集法智。当起之时缘欲界集。不缘彼断而
    能证之。故智不缘。如是一切。名义且尔。体
    相云何。断智有九。欲界地中苦集谛下烦恼
    尽处立一断智。灭道谛下烦恼尽处各别立
    一。通前说三。上界亦然。通前说六。三界修道
    烦恼尽处各别为一。通前说九。问曰。何故上
    二界中见惑尽处不随界别。修惑尽处逐界
    分乎。论自释言。上界见惑对治同故。不随
    界别。修治别故。随界分之。是义云何。见惑
    易除。苦比忍心一念现时。上二界中迷苦烦
    恼一时顿断。余忍亦尔。故曰同治。修惑难
    遣。界界各别断。故云别治。第二门中约道
    分别。具有四义。一约见修二道分别。二依法
    比。三约忍智。四就有漏无漏分别。言见修者。
    望无碍道。前六是其见道断智。见道无碍断
    障得故。后三是其修道断智。修道无碍断
    障得故。望解脱道。前五是其见道断智。见
    谛道中解脱证故。次三是其修道断智。修
    道门中解脱证故。后一是其无学断智。无
    学果中解脱证故(此一门竟)。次依法比二门分别。
    初三断智唯是法忍法智之果。望无碍道。是
    法忍果。望解脱道。是法智果。次三比忍比
    智之果。望无碍道。是比忍果。望解脱道。是
    比智果。次一唯是法智之果。欲界修惑法智
    断故。后二断智或法智果。或比智果。若以
    欲界灭道法智断上修惑。是法智果。用四比
    智断上修惑。是比智果。是则具论。法智有其
    六断智果。见三修三。比智有其五断智果。见
    三修二(此二门竟)。次约忍智二门分别。望无碍道。
    前六忍果忍为无碍。断障得故。后三智果智
    为无碍。断障得故。故杂心云。三断是智果。
    余则是忍果。望解脱道。俱是智果。同皆为智
    所证知故(此三门竟)。次就有漏无漏分别。等智有
    漏。理观无漏。无漏具有九断智果。无漏能
    断一切结故。有漏唯有二断智果。所谓圣
    人以世俗智断欲界色界修道惑故。故杂心
    云。世俗道果二。圣智果有九矣。约道如是
    第三门中就处分别。于中有四。一三界处。二
    禅地处。三道位处。四集断处。三界处者。欲
    界有四。见断三修断一。上界有五。见断
    三修二(此一门竟)。次就禅地分别。断智依未来禅
    具九断智。未来能断一切结故。四根本禅及
    与中间论者不同。依瞿沙说。具八断智。除
    欲界中五下结尽。余皆具足。以欲界中修道
    烦恼未来禅断。非四根本及中间故。依法胜
    说。具五断智。谓上二界见三修二。彼说。欲
    界一切结尽唯依未来。不依四禅及中间故。
    所以不论。如此说者。依四根本及中间禅入
    圣道者。但断上界见修烦恼。不断欲结。欲结
    先除。依彼空处方便之道。得具色界修惑尽
    处一种断智。第四禅中修道烦恼彼能断故。
    依四空中下三空处。得具无色烦恼尽处一
    种断智。用彼无漏能断无色修道惑故。非想
    全无无漏故(此二门竟)。次辨位处。始从外凡乃
    至见道五心已来。一向未有断智之果。彼
    集法智集比忍时成一断智。集比智灭法忍
    来具二断智。灭法智灭比忍来具三断智。灭
    比智道法忍来具四断智。道法智道比忍来
    具五断智。须陀洹果具六断智。斯陀含果
    其义不定。若超越人入见谛道向斯陀含。与
    须陀洹向中相似。若次第人向斯陀含具六
    断智。与须陀洹果中相似斯陀含果亦具六
    断。同须陀果。阿那含义亦不定。若超越人
    入见谛道。向阿那含与须陀洹向中相似。若
    次第人向阿那含与须陀洹果中相似。阿那
    含果成一断智。谓五下结尽处断智。问曰。
    那含但断欲界贪欲?恚二种下结。自余身
    见戒取及疑三种下结先已断除。今云何言
    成五下结尽处断智。释言。身见戒取疑等虽
    先断除。此处集故合为一断。罗汉向中色爱
    未尽唯成就一。与那含同。色爱尽者得成就
    二。罗汉果中唯成就一。所谓三界一切结尽。
    应成就九。此处集断故但云一耳(此三门竟)。次明
    集处。舍前别得总为一得。名集断智。集处
    有二。谓那含果及罗汉果。问曰。余处何故不
    集。唯此二处。论言。得果及度界处方集断
    智。那含罗汉是得果处及度界处。故集断
    智。何故此二得果度界。彼阿那含五下结
    尽。阿罗汉人五上结尽。故此二处得果度界。
    五上下结前烦恼中具广分别。须陀斯陀是
    得果处而非度界。色爱尽处是其度界而非
    得果。余非得果亦非度界。为是不集。处别如
    是。第四明其得舍成就。先明其得先无今
    成。谓之为得。所得不定。或有得一。或二或
    六。言得一者。凡有九处。于彼观谛十六心中。
    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二第十四第十六心。一
    一起时各得一断。即是六处。次第那含果心
    现时。得一断智。通前七处。罗汉向中色爱
    尽者得一断智。通前八处。罗汉果起得一
    断智。通前九处。言得二者。谓罗汉人退无
    色结。得下结尽及色爱尽二种断智。言得
    六者。那含罗汉退起欲界修道惑时。得见谛
    中六种断智(此一门竟)。次明其舍先成今失。名
    之为舍。舍中不定。或有舍一。或二或五。或复
    舍六。言舍一者。凡有三处。一退罗汉果。舍一
    断智。二色爱尽阿那含人退起彼结。舍一断
    智。三色爱未尽阿那含人退起欲结。舍一断
    智。言舍二者。具有两处。一得罗汉时。舍五
    下结尽及色爱尽二种断智。二色爱尽阿那
    含人退起欲结。舍二断智。言舍五者。超越
    那含得果之时。顿舍向中五种断智。言舍六
    者。次第那含得果之时。舍前所成六种断智
    (此二门竟)。次明成就。所得不失。名为成就。多少
    不定。或有成一。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复成
    六。言成一者。凡有三处。一集法智时。二那
    含果时。三罗汉果时。皆成就一。言成二者。有
    其两处。一集比智时。二色爱尽阿罗汉向皆
    成就二。言成三者。灭法智时。言成四者。灭比
    智时。言成五者。道法智时言成六者。道比
    智时。第五明其建立所以。如论中说。见道
    断智四因缘立。一双因灭。二俱系离。三得无
    漏解脱得。四缺第一有。双因灭者。苦集谛下
    见疑无明。彼此相望互为遍因。故名双因。两
    因俱断。名双因灭。俱系离者。苦集谛下遍
    使烦恼。互相缘缚。名为俱系。彼此齐断。名
    俱系离。言得无漏解脱得者。解脱道起证得
    无漏。名得无漏解脱。缺第一有者。所断之
    结上彻非想名缺第一有。苦法忍时四义俱
    无。故不立断智。苦法智苦比忍时。虽得无
    漏解脱得。余缘不具。故亦不立。集下烦恼未
    断除故。双因未灭。俱系未离。上二界中迷苦
    惑在。是故未名缺第一有。问曰。苦比忍心断
    上二界迷苦烦恼。何故不名缺第一有。释言。
    所断烦恼之时犹与忍俱。故未名缺。苦比
    智集法忍时虽得无漏解脱得及缺第一有。
    双因未灭。俱系未离。故亦不与断智之名。
    集法智时四义具足方名断智。云何具足。迷
    苦烦恼先已断除。迷集今尽。故双因灭。俱系
    亦离。彼苦法智苦比智集法智时已证无
    为。名得无漏解脱得。苦比智时缺第一有。故
    名为具。集比智灭道法智灭道比智皆亦如
    是四因缘具齐立断智。问曰。何故一切忍边
    不说断智。不得无漏解脱得故。修道断智
    五因缘立。谓前四上加一界永断。彼欲界中
    九品修惑展转相缚乃至非想。地地皆尔。彼
    欲界中从断一品至八品来。虽得无漏解脱
    及曾缺第一有。余义不具。故一不立断智。
    以有第九微品惑故。双因未灭。俱系未离。
    界未永断。九品断时五义方具。乃立断智。
    初禅地中从断一品至八品来。亦具二缘。谓
    得无漏解脱得及缺第一有。余三不具。不立
    断智。九品断时四因缘具。界未永断。亦不
    与名。二禅三禅义亦同尔。第四禅中八品断
    来与前相似。九品断时五义备足。方立断
    智。四空地中类前可解。以修道中具五因
    缘立断智故。凡夫之时虽以等智断诸烦恼。
    不得无漏解脱得。亦未具缺第一有。故非
    断智。若在凡时。曾断烦恼。后入圣道。为无
    漏智所印证者。得名断智。云何印证。谓凡
    夫时断欲界中六品烦恼。后入见道。道比智
    时印先无为。即为斯陀解脱之果。若在凡
    时。断欲界中九品惑尽。后入见道。道比智时
    印先无为。为阿那含解脱之果。故名印证。于
    欲界中余品尽处及上二界烦恼尽处则不印
    证。以非得果休息处故。问曰。印时为缘。而印
    为当不缘。释言。不缘。修道比智缘上界道。
    而证欲界烦恼尽处。是以不缘。九断智义大
    况?然

    大乘义章卷第十三(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