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大乘义章 >
  • 大乘义章卷第九

    净法聚第四。有一百三十一门。净法聚因法中。有一百十三门。此卷有九门(一发菩提心义 二回向义 三金刚三昧义 四断结义 五灭尽定义 六一乘义 七二种庄严义 八二种种性义 九证教二行义)
      发菩提心义三门分别(释名辨体一 因起次第二 就位分别三)
    第一释名辨其体相。发菩提心者。菩提胡语。
    此翻名道。果德圆通故曰菩提。于大菩提起
    意趣求名发菩提心。然此发心经亦名愿。要
    大菩提令来属己故名为愿。名义如是。体
    相云何。随义不同。略有三种。一者相发。二息
    相发。三者真发。言相发者。行者深见生死之
    过涅??福利弃舍生死。趣向涅??。随相厌求
    名相发心。言息相者。行者深悟诸法平等。知
    其生死本性寂灭涅??亦如。生死寂故无相
    可厌。涅??如故。无相可求。返背前相归心正
    道故名为发。良以取相违背正道故名舍相
    以为发也。盖乃废外以归其内故名为发。亦
    可离相平等之心。始起名发。故经说言灭诸
    发不发是发菩提心。言灭发者灭诸相发。言
    不发者不起相发。是发心者是无相发。无相
    心起名为发矣。言真发者。菩提真性由来己
    体。妄想覆心在而不觉谓之在外。向外推
    求。后息妄想。契穷自实。知菩提性由来己体。
    无异趣求。知菩提性是己体故。菩提即心无
    异求。故心即菩提。舍彼异求归心自实故名
    发心。良以外求违背正道。是故舍彼归心自
    实说为发心。此亦废外以归其内故名为发。
    亦可真证菩提。之心始起名发。体相如是
    (此一门竟)。次明因起次第之义。先就相发以明
    因起。彼相发心因何而生。因大悲生。悲因何
    生。由依信慧。信慧因何。由闻正法。闻法因
    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萨先近善友。由近友
    故得闻正法。闻何等法。谓闻生死大苦涅
    ??至乐。因闻生信。信生死苦涅??大乐。因闻
    生慧。知生死苦涅??大乐。由信慧故便起慈
    悲。信知生死是大苦故。念众生未出故起大
    悲。信知涅??是至乐故念众生未得。故起大
    慈。由慈悲故起菩提心。悲念众生。于苦未出
    欲为济拔。自我不出无由化他令出生死。是
    故发心愿出生死。慈念众生未得涅??欲为
    授与。自我不得无由化他令得涅??。是故发
    心愿得涅??。故因悲慈起菩提心。次就息相
    以明因起。息相发心是修慧摄。彼依何生。由
    思慧生。思因何生。由于闻慧。闻慧因何。由
    闻正法。闻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萨先近
    善友。由近友故得闻正法闻何等法。谓闻生
    死涅??法空。如大品等。既闻是已便知生死
    本性寂灭涅??亦如。成就闻慧。依闻起思。思
    惟生死涅??法空。依思起修。观诸法空。见法
    空故舍彼相求。安心如道。名息相发。息相
    如是。次明真发因起次第。真发即是证行所
    摄。彼由何生。由于修慧。修因何生。因思而
    发。思依何起。依于闻慧。闻由何生。由闻正
    法。闻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萨先近善友。
    由近友故得闻正法。闻何等法。闻知真实
    如来藏性是己自体。如胜?经楞伽经等。既
    闻是已便成闻慧。因闻起思。思量真实如来
    藏性是己自体。因思起修。观察彼实。因彼舍
    妄便证自实。以证实故名真发心。因起如是
    (此二门竟)。次就位论此三发心。随义通论统于
    始终。约位以分非无差降。位要有三。广开为
    六。言要三者如马鸣论说。一信发心位。在种
    性。此即是前相发心也。二解发心位。在解
    行。此即是前息相发也。三者证发位。在地
    上。此犹是前真发心也。言广六者。始从外凡
    终至法云摄以为六。一者外凡随想趣求名
    为想发。二十信位中真信已成。以信趣顺名
    为信发。三习种位中真解成就。以解趣顺名
    为解发。四性种位中真行成就。以行趣向名
    为行发。五解行位中如观道立。观心趣顺名
    为观发。亦名道发。六初地已上证行成就。
    证心趣顺名为证发。发心之义略之云尔
      回向义三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修之所为二 约对余行辨定因异辨宽狭三)
    第一释名辨其体相。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
    所趣向。故名回向。回向不同。一门说三。一菩
    提回向。二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菩提回向
    者。是其趣求一切智心。回己所修一切善法
    趣求菩提一切种德。名菩提回向。众生回向
    者。是其深念众生之心。念众生故回己所修
    一切善法愿以与他。名众生回向。问曰。佛
    法无有自作他人受报。他亦无他作自己受
    果。菩萨何须回己善法施与他人。设令与之
    他人云何得此善利。释言。佛法虽无自业他
    人受果。亦无他业自己受报。非无彼此互相
    助缘。以相助故得以己善回施于彼。以回
    向故于未来世常能不舍。利益众生助令修
    善。故须回向。又复回向即是己家能化之
    因。回向力故未来世中众生见者敬顺受法。
    即是己家能化之果。良以佛法自作自受故。
    须回向以成己家能化之因。使未来世成就
    己家能化之果。堪能益物。三实际回向。是厌
    有为求实之心。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己善
    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名实际回向(此一门竟)。次
    明修习回向所为。何故修习菩提回向。所为
    有三。一者为去。二者为住。三为增广善根。言
    为去者。一切凡夫心性乐有。若不回向所修
    善法坚住三界不得出离。以回向故令所修
    善出离诸有。故修回向。言为住者。一切有为
    无常磨灭。若不回向所修善根三有受报。受
    报已灭不得常住。以回向故令所修善尽未
    来际常住不灭。故经中说。如海龙王注一滴
    雨欲令此雨经劫不灭。若经平地无由可得。
    降之大海经劫不尽。回向如是。求菩提故令
    所修善常住不尽。言增广者。为有修善局狭
    不多。为佛修善广多无量。故修回向。是义
    云何。菩提果德广大无边。用一善根回求彼。
    故于大菩提一一德边皆有善生。一善回向
    增广既尔。一切善根回向例然。是故经中宣
    说回向以为大利。为是三义。故须修习菩
    提回向。何以故修习众生回向。所为亦三。
    一者为去。二者为住。三为增广善根。言为去
    者。一切众生心乐自乐。若不修此众生回向。
    得乐便住不能随物在苦摄化。以回向故得
    乐不住。常能随物化益众生。言为住者。若不
    修此众生回向。得寂即灭不肯住世饶益众
    生。以回向故常在世间。饶益众生。为增广
    者。自善狭。小旷益善多。为令诸善随物广多。
    故须修习。是义云何。如修一善用以回施一
    切众生。众生无边令此一善增广无边。一
    善回向增广既尔。一切善根增广例然。为是
    三义。是故修习众生回向。何故修习实际回
    向。所为亦三。一者为去。二者为住。三为增广
    善根。言为去者。一切众生心性取着。若不修
    此实际回向。所修善根随有系着不能舍离。
    以回向故令所修善舍相出离。故须修习。言
    为住者。情相之法性自浮危。依之起善磨灭
    不住。要与理合方得固安。故经说言。以法
    常故诸佛亦常。为令诸善合理常住。故须修
    习。为增广者。随相修善局狭不多。行与理冥
    方乃广大。如理无边。是故菩萨为令所修
    诸善如理广大。是故修习。所为如是(此二门竟)
    次对余行辨其同异宽狭之义。先辨同异。问
    曰。愿心亦愿菩提。愿利众生。愿证实际。与三
    回向有何差别。释言。此二有同有异。所愿
    修所向三义不殊。故说为同。所言异者真尔
    ??求。名之为愿。挟善趣彼说为回向。次辨宽
    狭。问曰。回向遍回众善。精进之心通策诸行。
    何者为宽。释言。此二虽并通遍。回向恒宽。精
    进恒狭。何故如是。精进但策未生诸善。故名
    为狭。回向通回已起未起一切善法。故名为
    宽。问曰。随此宽回向边有精进否。答言。亦
    有问。此精进与回向俱。何为不宽。答曰。精进
    虽复与彼宽回向俱。而彼回向通回三世一切
    善法。故得名宽。精进但策未生回向。不策所
    回向已起善法。故说为狭。问曰。若言精进
    之心但策未生不策已生一切善者。四正勤
    中已生善法方便令广。云何说言不策已生。
    释言。彼说已生善法令增广者。令已生善流
    类在于未来之者续起[苏-生+(恙-心+皿)]添。令前增广。非谓
    策修已生善体。策断已恶义亦同然。回向之
    义随行异论。广别难穷。今据一门辨之且尔
      金刚三昧义五门分别(释名一 体性二 开合辨相三 就位分别四 有惑无惑五)
    第一释名。金刚三昧出涅??经。言金刚者
    借喻名德。世间金刚有十四义。一能破义。
    如经中说。譬如金刚所拟之处。无不破坏。谓
    坏一切沙砾瓦石及诸鬼毒。三昧如是。能破
    一切烦恼业苦及诸外道魔怨等事。二清净
    义。如世金刚体无瑕秽。三昧如是。体性清净
    无诸垢秽。三体坚义。如世金刚自体坚固非
    物能俎三昧如是。不为一切烦恼业苦外道
    魔怨所能阻坏。四最胜义。如经中说。譬如金
    刚诸宝中胜。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诸三昧中
    最为殊胜。五难测义。如经中说。譬如金刚一
    切世人无能平价。金刚三昧亦复如是。一切
    众生诸天世人无能平量。六难得义。如世金
    刚贫穷之人所不能得。金刚三昧亦复如是。
    世间众生所不能得。七势力义。如转轮王金
    刚轮宝飞行自在有大势力。三昧亦复如是。
    具不思议六神通力。故经中说。菩萨住是金
    刚三昧及身如佛。遍满十方恒河沙刹。又一
    念顷能至十方恒河沙界。如是等也。八能照
    义。如世金刚光明清净能有所照。金刚三昧
    亦复如是。能放智光照穷法界。故经说言。菩
    萨得是金刚定目一切皆见明了无障。九不
    定义。如经中说。譬如金刚若置日中色则不
    定。金刚三昧亦复如是。以此定力能于十方
    现种种身而无定相。十者主义。如转轮王金
    刚轮宝为众宝主。一切诸宝悉皆随从。亦如
    轮王为诸一切小王随从。金刚三昧亦复如
    是。为诸行主一切诸行悉皆随从。十一能集
    义。如世金刚若有得者一切宝物自然聚集。
    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若有得者一切种德自
    然而集。十二能益义。如世金刚能益贫人。金
    刚三昧亦复如是。能益众生。十三庄严义。如
    世金刚能严身首。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能严
    行者法身之首。十四无分别义。如世金刚虽
    具众德而无分别。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虽有
    所作而无分别。故经说言。菩萨住是金刚三
    昧虽见众生无众生想。虽见诸法而无法想。
    虽有所断而无断想。虽有所作而无作想。菩
    萨行德具是众义如世金刚。是故就喻名曰
    金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云正定。心体寂
    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名义如是(此一门竟)。次
    辨体性。于中有二。一就心法分别。二就心体
    分别言心法者。所谓一切诸心数法。今此三
    昧诸心法中用慧为体。观理断结唯慧能故。
    是何等慧。小乘法中四谛之慧。缘觉法中十
    二缘慧。大乘法中了达法界如实慧也。体性
    如是。若论眷属旷备法界一切种德。问曰。
    若此体是慧者何故经中说为三昧。释有四
    义。一诸心数法更相受名。如四念处体实是
    慧。而名为念。此亦如是。二从伴称。是金刚慧
    共定相随。故从伴目说为三昧。良以散慧无
    所成办。即定之慧堪有所能故。此金刚从伴
    名矣。三就能为名。是金刚慧能令诸行正
    定不动。故从功能名曰三昧四随义受称。是
    金刚慧体含多义。于中含有正定安固不动
    之义。故曰三昧。心法如是。次就心体言其体
    性。心别有三。一者事识。所谓六识缘事之心。
    二者妄识。亦名业识亦名现识。所谓第七虚
    妄之心。三者真识。所谓第八如来藏心。小
    乘金刚用彼分别事识为体。于事识中第六
    意识。分别观解能断四住。不为四住烦恼所
    坏。故曰金刚。大乘法中金刚有二。一缘治金
    刚。二者真证。缘治金刚妄识为体。于妄识
    中观空之解。能除?障不为?惑之所破坏。
    故曰金刚。真证金刚真识为体。真识之心本
    性清净。空义隐覆遂成垢染。息除妄染心净
    照明。照明净慧证法本如。不见一法可起妄
    想。不起妄故能除?惑。不为惑障之所破
    坏。故名金刚。以是金刚体是真故。故经中
    说以为佛性智印三昧首楞严等。体性如是
    (此二门竟)。次辨其相。先就?酬伎?媳嫦唷?酬挤?br> 中义别两门。一唯分取非想地中修道无碍。
    以为金刚。第二通取非想地中见修两治。以
    为金刚。先就初义开合辨相。总之唯一修道
    无碍。或分为二。一者法智。二者比智。言法智
    者。谓欲界中灭道法智。此能治非想修惑。
    是故说之为金刚也。何故唯取灭道法智不
    取苦集。释言。欲界灭道二境细于非想所受
    境界。观细离?。是故观彼欲界灭道。能除非
    想修道之结。欲界苦集?于非想。观?境界
    不能离细。是故不取苦集法智为金刚也。言
    比智者。所谓苦集灭道比智。此比智中分取
    非想对治无碍为金刚矣。或分十三。灭道法
    法智即以为二。苦集及道三比为三。通前
    令说五灭比有八。谓观初禅乃至非想八地
    中灭合为八也。以此通前合为十三。问曰。道
    比何不分八。唯分灭比。释言。上界八地之道
    是有为法。互相因起故合观之为一道比。上
    八地灭是无为法。随其所灭分别各异。不相
    因起故别观之。或复开分为五十二。如杂心
    说。前十三智但观谛理。一一智中皆四行观。
    是故离分有五十二。何者四行。如前四谛章
    中广释。苦下有四。谓苦无常空与无我。乃至
    道下道如迹乘是其四也。或分八十。如杂心
    说。此之八十根本二十。何者是乎。即就向前
    十三智中开道比智。以之为八。谓观上界八
    地道故。以此通余合有二十。此二十智各四
    行观。故有八十。一义如是。次就非想见修两
    治开合辨相。总之唯一非想对治。或分为二。
    一非想地见道对治。二非想地修道对治。
    或分为三。一者比忍。二者法智。三者比智。初
    一对治非想见惑。后二对治非想修惑。或分
    十三。如杂心说。非想地中见惑对治有四比
    忍。修惑对治有九无碍。是故通合有十三也。
    或复开分为四十五。何者是乎。非想地中
    见道对治有四比忍。修道对治有四十一。通
    前合为四十五也。何者是其修道之中四十
    一乎。灭道法智即以为二。苦集及道三种比
    智通前为五。灭比智中有三十六。通前合为
    四十一也。何者是其灭比智中三十六种别
    观上界八地之灭有其八智。谓观初禅乃至
    非想对治之灭。二二合观有其七智。三三合
    观有其六智。四四合观有其五智。五五合观
    有其四智。六六合观有其三智。七七合观有
    其二智。八地合观有其一智。从八至一通合
    有三十六也。或复分为一千四百九十二种
    金刚三昧。如杂心说。何者是乎。次前四十
    五金刚中。初四比忍各四行观。即为十六。
    此之十六名数一定更不开分。后四十一修
    道对治各四行观。即有一百六十四种。然此
    一百六十四种。一一皆治非想地中九品修
    惑。各分为九便有一千四百七十六数。通
    前见道十六比忍合有一千四百九十二也。
    问曰。何故见谛道中十六比忍不作九品。独
    修道中各为九品。释言。上界一切见惑通相
    断治。以一品治治九品惑。是故不作九品
    别分。修惑随别九品断治。是故治道九品别
    分。此千四百九十二种从未来禅乃至四禅
    皆得具起。空处唯起四百六十八。何者是乎。
    于前四十五金刚中唯得起于十三种智。谓
    苦集道三种比智。灭比智中离合有十。别观
    无色四地之灭。有其四智。二二合观有其三
    智。三三合观有其二智。四地合观复有一智。
    是故灭智离合有十。通前三比合为十三。一
    一皆作四种行观有五十二。一一皆治非想
    地中九品修惑为九无碍。便有四百六十八
    也。何故不起见道四忍。彼宗无色无见谛故。
    何故不起灭道法智。无色不缘下地有漏。故
    亦不缘下地对治。何故不缘四禅中灭为灭
    比智。亦以无色不缘下地有漏法。故不缘彼
    漏对治之灭。问曰。无色得缘下地无漏道
    不.释言。有得。有不得义。下地道中治下地者
    无色。不缘治于自地及上地者无色缘之。空
    处如是。识无所有次第渐减。准之可知?酬?br> 如是。次就成实开合辨相。成实法中文无定
    判随义以论开合不定。总之唯一空观无漏。
    或分为九。谓非想地九品无碍。随别广分品
    数无量。以无量心断烦恼故。大乘法中开合
    不定。总之唯一。谓如实智。或分为二。一一切
    智。二一切种智。知一切空名一切智。知一
    切种事相差别名一切种。或分为三。如地持
    说。一清净智。谓真谛慧。二一切智。谓世谛
    慧。三无碍智。于世谛中知之自在名无碍智。
    又更分三。一世谛智。二第一义智。三一实智。
    或分为四。一世谛智。知世事相。二第一义智。
    知诸法空。三一实智。知非有无。四法界智。谓
    知真实如来藏中法界门别。随门异辨。旷别
    难穷。开合如是(此三门竟)。次就位论金刚之义。有
    通有别。小乘法中通别有五。一简圣异凡。见
    道已上无漏圣慧能破难坏通名金刚。二简
    修异见。唯取修道对治无碍。以为金刚。余
    者皆非。三简上异下。如杂心说。唯非想地见
    修无碍是其金刚。余者悉非。四简胜异劣。
    如杂心说。唯非想地修道无碍以为金刚。余
    者皆非。五简终异始。唯非想地修道治中末
    后一治是其金刚。余者皆非。以此穷终破障
    毕竟。故偏说之。大乘法中通别有五。一简信
    异谤。十信已上信心成就。永离谤法同曰
    金刚。二简住异退。习种已上解行成就。坚
    固难坏齐名金刚。三简出世异于世间。初地
    已上证真无漏。能破惑妄不可破坏悉名金
    刚。四简上异下。第十地中一切智能皆名金
    刚。故地经中十地菩萨。初入地时得离垢三
    昧。离垢三昧犹是金刚破障之义。五简终异
    始。其唯最后穷终一念以为金刚。故地持
    云。于最后身菩提树下得众相离垢障三昧。
    名金刚三昧所摄。以斯准验局在穷终。位分
    如是(此四门竟)。次明金刚有惑无惑。于中且就穷
    终以论。依如?酬肌=鸶招闹幸嗟糜谢蟆R嗟?br> 无惑。无漏心中烦恼不行。故言无惑。所断惑
    得唯在心边。故云有惑。问曰。若言无漏心边
    犹有惑得不应言断。若当言断不应有得。云
    何说言所断惑得犹在心边。释言。金刚是其
    心法。所断惑得是非色心。良以非心得与心
    并。是故于彼金刚心边得有惑得。是金刚
    心虽与得俱而今惑得更不牵后。故名为断。
    所断惑得是无常法。与金刚心同时谢往后
    更无续。以无续故不复得彼过未烦恼令
    来属己。名得解脱。成实法中亦有亦无。彼
    宗金刚必在相续。实一念中无断结。故于
    彼续中始起之时见理未明。细?犹在得言
    有惑。终成之时见理分明。取执皆尽得言无
    惑。又复不同?酬挤ㄖ兴?匣蟮糜胫瓮?Α?br> 故言无惑。问曰。终成若无惑者无学何别。释
    言。金刚是增进智。力励观理。力励无惑。无
    学智者是顺旧智。容预观理容预无惑。有斯
    异也。大乘法中人说不同。先序异说。次辨其
    非。后显正义。言异说者。昔来相传常有二论。
    一说定有。此云何知金刚心者。是其学收。若
    全无惑应名无学。又经中说无明住地佛菩
    提断。若金刚中全无惑者。佛何所断。又人
    宣说。一向无惑。此云何知金刚心者。治惑明
    解。解惑不并云何有惑。又若有惑此惑须断。
    应金刚后更立金刚。更不立故明知无惑。异
    说如此。次辨其非。先破定有。若定有惑是金
    刚心则不能断。若不能断不名金刚。不名无
    碍。得名金刚。得名无碍。定知能断。以能断故
    不得言有。若言能断复言有者。灯能破?。
    是灯之中应当有其所破之?。彼不得有。此
    亦应然。又复若言金刚心中有无明地令佛
    断者。应名佛智以为金刚。应名佛智为无碍
    道。而彼佛智不名金刚。非无碍故。不应说言
    金刚心中留残无明令佛正断。又若佛智无
    碍正断便与经违。如大品说。无碍道中名为
    菩萨。解脱道中名之为佛。云何言佛为无碍
    断。又若佛智作无碍道正断无明。小乘法中
    应用尽智为无碍道断非想惑。彼既不然。此
    亦不尔。次破定无。若定无惑应名无学。非无
    学故不应全无。又若金刚一向无惑。所见之
    理应与佛齐。所成智能应与佛等。如地经
    说。十地菩萨遍满一切界如稻麻苇。比如
    来智百千万倍乃至算数毕竟不及。定知金
    刚惑障未尽。又复诸佛所以为常由惑尽故。
    证理穷故。若金刚心一向无惑见理应穷。惑
    尽理穷何为不常。辨非如是。次显正义。金
    刚心中亦得有惑。亦得无惑。是义云何。无明
    有二。一异相无明。于诸法中缘而不了。相返
    明解。故曰异相。二自性无明。即彼缘照对治
    金刚相。虽明照性是?惑名性无明。是二难
    分。宜以喻显。异相无明所缘不了如?中视。
    自性无明如梦中见。虽有所了性是昏?。惑
    相如是。金刚心中异相。无明一切尽故得言
    无惑。自性无明犹未尽故得言有惑。以无惑
    故于佛境界照见悉知与佛无别。是故经中
    说为等觉。问曰。若等云何得分佛菩萨异。释
    言。金刚力励除?。佛心容豫。又金刚心缘
    照无惑。佛心无缘。有斯异也。问曰。若言金
    刚无惑何故经说无明佛断。释言。彼说解脱
    证除。不关无碍。又以金刚犹有惑故学分所
    收。又金刚心中所有之惑体是妄识攀缘之
    心。缘心未息。情与法别不能融心如法广大。
    是故十地德劣于佛。至佛舍之唯有真心。真
    心离缘无简彼此。故能融心如法广大。又真
    法中统含法界恒沙佛法。随法论论心广
    统法界。无一门中而无佛心。是故佛德广
    大无量超?十地。故地经云。十地菩萨遍
    满十方一切世界如稻麻苇。比佛功德毕竟
    不及。良在于此。又金刚中所有之惑体是无
    常生灭法。故未同佛德常住不动。问曰。有
    惑谁之所断。释言。金刚无碍正断。种智心
    起解脱证除。问曰。金刚与惑同体。安能正
    断。若能正断不应同体。释言。断除异相无明。
    明起?灭解生惑丧。两不相应。不得同体。断
    性无明解惑同体而得相断。是义云何。断有
    二种。一以金刚观察唯真无妄相。故能令
    自体更不牵后。断其为因牵后之义。故名为
    断。二以金刚缘真力故令后同类不起赴前。
    断其为果酬因之义。故名为断。问。为偏断?
    惑义边。亦断金刚能治之义。释有通别。别而
    分之唯断?惑无知之义。?体尽故明亦随
    灭。如灯油尽明亦随灭。通而语之解惑俱尽。
    良以金刚观真大明故灭无明。观真寂灭无
    分别故能息缘治。故经中说。不观是菩提离
    诸缘故。菩提道中具一切义。随其所观各有
    所离。是故金刚解惑俱断。问曰。解惑俱是无
    常。自然灭谢。何假金刚观真断乎。释言。此
    虽无常自灭力能牵后相续不断。故须金刚
    截令不续问曰。解惑二俱灭谢。谁作种智释
    言。菩萨金刚心中非唯妄智亦有真德。妄虽
    灭尽真德犹存。真明独曜说为种智。问曰。
    金刚义含真伪。为当真妄共断烦恼。单妄
    除惑。释有两义。一简因异果。单妄能除。缘
    治为因真为果故。以金刚中真德未显故不
    说断。二就义通论真妄共断。妄智缘真。故
    能灭惑。真相渐显故能除障。金刚心义粗述
    如是
      断结义九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治道差别二 缘境总别三 渐顿四 假实五 品数多少上下之义六 依禅地七 就位分别八 就识分别九)
    就初门中。先释其名后辨其相。言断结者。烦
    恼?惑结集生死。名之为结。又复烦恼结缚
    众生。亦名为结。解生结尽目之为断。宗别不
    同。说断亦异。先依?酬挤直鸾馐汀S谥邢让?br> 所断之结。后明治断。结有二种。一者现起。二
    成就得。对缘现行贪?痴等名为起惑。是惑
    起已谢入过去。种类当生。在于未来。于其中
    间有一非色非心惑得。在于心边得彼过去
    未来之惑。击属行人名成就得。此得连持如
    绳系物。是故世人说为得绳。惑相如是。次辨
    治断。治道有四。一方便道。学观未成。二无碍
    道。观心始熟。三解脱道。顺旧纯熟。四胜进
    道。发修上进。四中初一遮伏现起。后三断得。
    初无碍道正断惑得。此言断者。与得同时使
    不生后。故名为断。非令惑得不与道俱名之
    为断。彼无碍道与得同时谢往过去。解脱道
    起证彼惑得尽处无为。第三胜进远令前得
    毕竟不起。持前无为使之不失。有漏无漏断
    结齐尔。次就成实以辨治断。于中亦先明所
    断结。后明治断。成实法中惑亦有二。一者
    现起。二成就得。现起烦恼与?酬纪?3删椭?br> 得与?酬家臁3墒挡凰当鹩蟹巧?切牡梅ā?br> 但说假人成就过未烦恼因果。名为成就亦
    名为得。惑相如是。次辨治断。先修八禅伏
    其现起。如修初禅伏欲界结。修第二禅伏初
    禅结兼伏欲界。乃至修习非想地定。伏无所
    有兼伏下地。后修观理断其所得。总分?
    尔。于中细论理观之中有伏有永。是义云何。
    圣道有三。一方便道。学观谛理而未能见。
    二无碍道。观而正见。见中增进三解脱道见
    中顺旧。三中初一与前禅定同伏现起。后二
    永断所得烦恼。无碍正断。解脱证除。无碍
    增明。故能正断。解脱顺旧。故但证除。断相云
    何。烦恼之因起在过去。所生惑果成就当来
    道。起于中隔彼因果令过去者不能为因。使
    未来者不能为果。故名为断。据实论之正遮
    后惑。令其不生名之为断。但未来惑不起之
    时。令过去惑因义不成。义说断因。非谓现有
    过因可断。若说现有过去因力可断除者。是
    则过去复有过去。云何过去复有过去。过
    去烦恼起已谢往。是一过去生后之力流来
    至今。为道断灭是二过去。此二过去成实已
    破。明知现无因力可断。问曰。若现令无因力
    谁牵后惑未来得生。释言。过去所起惑因当
    起之时招感已竟然后谢往。未来之惑远由
    彼力所以得生。非现有力牵后令起。问曰。
    过去所起惑因一道能断。多道共治。释言。多
    道。何故如是。过去一惑能生未来多品惑果。
    多品果中有?细中。圣道初起先断未来多
    品之惑。?惑断时令过去惑生?惑边因义
    不成。?因虽断中细惑因义犹在后道起
    时。方能断尽故藉多道。次就大乘以辨断相。
    亦先明惑后辨治断。惑有二种。一者四住。
    二者无明。诸爱及见是其四住。痴?无知是
    其无明。四住之中有?有细。?者对缘作意
    现生。细者与彼无明同体任性成就。无明之
    中有?有细。?者是其异相无明。细者是其
    自性无明。于诸法中缘而不了。相返明解名
    为异相。七识心体性是痴?。设于诸法缘照
    分明犹名?惑。名性无明。如人梦中虽有所
    知性是昏睡。亦如乐受性是行苦。惑相如是。
    次辨治断。断四住中。?起之者与成实同。微
    细之者要灭无明四住随亡。其中治断如无
    明说。断无明中。异相无明治断有二。一就地
    前出入观心以明治断。二就地上相续观心
    以明治断。地前如何先修禅定以为治因。后
    修无漏而为正治。正治有三。一方便道。随于
    何法观而未见。二无碍道。观而始见。三解脱
    道。见而顺旧。初方便道制伏无明令不障后。
    良以无明先成在心不可制伏令其不生。故
    但制伏令不障后无碍正断。其犹世?明生
    ?灭。解脱证除。地前如是。地上云何。初地已
    上无漏观解运运相续。念念之中无不断障。
    于彼相续明解之中随义分别。望其当分所
    除无明说为无碍。即此无碍望其前念所断
    无明累外而生说为解脱。望其后念所灭无
    明。有能遮伏令不障后。使其后解相续得生
    即名方便。如是一切。断此异相缘照无碍。缘
    照解脱。断性无明用前总相缘观之解以为
    治因。后修真观以为正治治别有三。一方便
    道。观真无妄而未能见。二无碍道。见真无妄
    而未舍妄。三解脱道。见真无妄而能舍妄。
    于此三中。初方便道渐觉体虚名为伏断。第
    二无碍正能永断。良以无碍正见唯真无妄
    想。故能令自体更不牵后后不起前。故能正
    断。以断自体性无明故治亦随亡。如油尽故
    明亦随灭。第三解脱累外证除。证法本如体
    无妄故。于此门中缘照无碍。真证解脱。治断
    如是。第二明其治道差别。于中有四。一就
    有漏无漏分别。二见修分别。三忍智分别。四
    法比分别。漏无漏者依如?酬贾蔚烙卸?R?br> 有漏道。谓世八禅攀上厌下六行断结。何者
    六行。观察下地为苦?障。观察上地为止妙
    出。合为六也。如观欲界为?苦障厌断下
    结。观初禅地为止妙出??求上静。以此六行
    断欲界结。乃至观察无所有处为苦?障。观
    非想地为止妙出。断无所有结。非想一地无
    上可攀等智不断。然此六行多人合说。人别
    论之。于下三中随观一行。于上亦然。不具观
    六。二无漏道。所谓四谛十六行观。以此理观
    断诸烦恼。何者十六。观苦有四。谓苦无常空
    与无我。观集有四。因集有缘。观灭有四。灭止
    妙离。观道有四。道如迹乘。此义如前四谛
    中释。然此十六多人合说。人别论之一一谛
    下随观一行。成实法中有漏唯伏不能永断。
    故彼论言。世俗道中无断结故。见谛道中不
    得名为行三果者。论其永断要在无漏。大乘
    法中断除五住性结烦恼要是无漏。以此迷
    理见理断故断事无知或是无漏。习学五明
    断事无知是其有漏。断无明地令彼事中无
    知不生必是无漏(此一门竟)。次就见修分别治道。
    依如?酬既?绶衬丈阄??帧J即佑?缰?br> 无所有。见谛烦恼为第一分。非想地中见谛
    烦恼为第二分。三界修惑为第三分。此三
    界中非想见惑唯见解断。三界修惑唯修道
    断。无所有下见谛烦恼治断不定。若凡夫断
    用修道断。世俗八禅修道摄故。若圣人断用
    见解断。问曰。凡夫既无见解。云何能得断见
    谛惑。释言。凡夫虽无见解而用八禅。总厌下
    过不分见修。是故断彼三空已还修道惑时见
    惑随灭。问曰。凡夫断三空下修道惑时见随
    灭者。圣断三界见惑之时修道烦恼何不随
    去。而须别用修道解断。释言。凡夫断惑无有
    分齐。总相厌离。是故通断。云何总厌。总观下
    地一切有漏为苦等故。圣人断惑必有分齐。
    见理之时虽除理迷染事犹在。故须别断。
    成实法中一切见惑唯见道断。一切修惑唯
    修道断。大乘法中与成实同。不杂对治(此二门竟)
    次就忍智分别治道。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
    境决断。说之为智。依如?酬级霞?谢笕涛?br> 无碍。智为解脱。断修道惑智为无碍。智为解
    脱。何故见惑忍为无碍不得名智。释言。见
    解安理名忍。所断惑得犹与心俱。心俱得中
    有其疑得带疑不决。故不名智。何故见惑智
    为解脱。疑得已舍心决了故。何故修惑智为
    无碍智为解脱。疑唯障见不障修道。修道治
    边一向无疑。故皆名智。何故疑惑唯障见谛
    不障修道。释言。疑是迷理烦恼。故唯障见。不
    迷事故不障修道。问曰。若言疑迷理故唯障
    见者。圣人修道亦观谛理。何故不障。释言。圣
    人见谛道中见理分明已舍疑得。修道门中虽
    重观理缘无不了。是故不为疑结所障。问曰。
    若言疑不迷事不障修者。现见有人迷事生
    疑。如夜见机疑为是杌为是人等。云何说
    言不缘事生。释言。此疑是不染法不能障道。
    是故不论。问曰。圣人修道心边一向无疑。无
    碍解脱俱名为智。义则可尔。凡夫所起八禅
    修道亦断疑得得与心俱。何故无碍得名为
    智。释言。凡夫所修八禅虽断疑得缘事断结。
    事?易了缘之心决故得名智。缘何等事谓
    观下地一切有漏为苦?等。问曰。圣人观下
    为苦得名缘理凡亦缘苦。何故名事。释言。圣
    人观彼念念微细行苦。行苦理通故得名理。
    凡夫但观生老病死爱别离等八苦事恼。故
    名缘事。问曰。缘事安能断彼迷理之疑。释
    言。虽不观理明白断彼疑得。而观下疑为苦
    ?等。故能厌断。?酬既缡恰3墒捣ㄖ幸磺兄?br> 道通名为忍。通名为智。以心安法故通名忍。
    决断无着故通名智。大乘法中忍智亦通。如
    说五忍。该始至终。二谛智等通初及后。随
    义具分非无义异。始观名忍。终成曰智
    (此三门竟)。次就法比分别治道。言法智者亦名现
    智。如论中说。初知法故名为法智。知现法故
    亦名现智。言比智者正知之时亦知于法为
    别法智。从初为目故曰比智。要依现智比度
    知故。此二如后十智章中具广分别。治断如
    何。?酬挤ㄖ屑?酪亚把Ч畚闯伞5??从?br> 断。苦忍已上法比观成方能永断。欲界见惑
    法忍无碍法智解脱。何故不用比忍为治。境
    界别故。又复比忍依法智生。法智生时欲界
    见惑已断灭。故不至比忍。上界见惑比忍无
    碍比智解脱。何故不用法忍为治。境界别故
    虽见下谛于上犹迷。是故不治。欲界修惑法
    智无碍法智解脱。何故不用比智为治。比智
    生时欲界修惑已断灭故。上界修惑灭道法
    智及四比智以为无碍。亦即用此为解脱。何
    故不用苦集法智为上对治。偏用灭道二种
    法智。此义如前金刚心中已具解释。欲界灭
    道细于上境。观细舍?。故能治之。欲界苦集
    ?于上境。设使观之不除上惑。问曰。若言欲
    界灭道细于上境治上修惑。何故不治上界
    见惑。释言。修惑缘事而生。观细厌?便能舍
    之。故观欲界灭道二谛除上修惑。上界见惑
    亲迷谛理。要见彼谛方能舍之。是故不能除
    上见惑。?酬既缡恰3墒捣ㄖ腥袈鄯?蟊?br> 智亦能。若论永断要唯理现智。以其现智见
    理明故。大乘法中断迷理惑现智能断。比智
    能伏。断迷事惑现比俱断。治道如是。第三
    明其缘境总别。境谓四谛。?酬挤ㄖ泄圳杏?br> 二。一总。二别。总念处中总观四谛为空无我。
    名之为总。?^顶已上别观四谛。目之为别。
    于中总观但伏不断。见不明故。别中始习伏
    而未断。苦忍已上观成能断。成实法中亦有
    总别。?^顶忍中别而不总。世第一上总而不
    别。世第一法中总观四谛名用虚假。无相已
    上总观谛空。于中若对世俗八禅总别俱断。
    故成实言。从?^等来渐断烦恼见灭乃尽。谓
    无相中见理灭故。若就理观随义分之别观
    但伏。总观之中世第一法总观未成但伏未
    永断。无相已上总观成就方能永断。问曰。
    何故?酬挤ㄖ凶芊?鸲稀3墒捣ㄖ斜鸱??br> 断。释言。两宗立患各异。?酬挤ㄖ虚?为患本。
    故经说言。我昔与汝不见四谛。是故久流生
    死苦海。良以?惑为患本故。总观未明。但能
    伏惑。别观分明。故能永断。成实法中取为患
    本。别观之时取相未泯。故但伏惑。总观泯相。
    故能永断。大乘法中亦有总别。入法平等总
    观谛空。随有差别别观谛有。总别二观俱断
    烦恼。着有之患迷空之?。总观除之。着空
    之患迷事无知。别观遣之。总别如是。第四
    门中顿渐分别。?酬挤ㄖ卸霞?谢蟆Jペ?br> 是渐。品数是顿。四谛下惑次第除之。名之为
    渐。一一谛下九品之惑一治顿断。名之为顿。
    良以见惑迷心易除。是故一治能破九品。故
    论说为折石方便。断修道惑望于谛理非渐
    非顿。于惑品数得名为渐。随缘一谛即能断
    之。不具观四。是故不可说为顿渐。始从欲界
    乃至非想一一地中。九品烦恼品品别断故
    名为渐。良以修惑染事而生缠绵难舍。所以
    渐除。是故论中说断修惑如绝藕丝。成实法
    中断见谛惑望谛为顿。品数为渐。总观四谛
    断迷谛惑。故名为顿。随其?细品数别断。故
    名为渐。断修道惑总观谛空。亦能断除。此
    则是顿。别观亦断。非渐非顿。缘一谛故望惑
    品数唯渐不顿。大乘法中断迷理惑望谛为
    顿。品数为渐。总观法空断彼迷惑。是故于谛
    名之为顿。?细渐除。故于品数名之为渐。断
    迷事惑于境为渐。品数亦渐。渐学诸法次第
    断除。是故于境名之为渐。?细渐断。故于品
    数亦名为渐。顿渐如是。第五门中明断假
    实。?酬挤ㄖ惺捣ㄓ卸稀<僦胁宦邸Jサ滥钅?br> 能断结。故实中有断。彼宗之中无别假法。故
    假不断。以实断故。见道八忍各别一念断见
    谛惑。修道之中九无碍道。各别一念断修道
    惑。若依成实假中有断。实中无断。故彼成实
    假名品云。诸断得事皆是假名。良以一念见
    理不明故实不断。相续乃明。故假有断。大乘
    法中始修之时相续能断。一念见理不明了
    故。终成之时一念能断。相续乃尽。以其念念
    见理明故一念能断。故彼地经七地中说。菩
    萨念念具足一切助菩提法。所俱之法皆能
    治障。是故一念能有所断。以障难穷相续乃
    尽。故地论说。非唯初断亦非中后。前中后取
    方能断尽。假实如是
    第六明其品数多少上下之义。先辨多少。??br> 昙法中断见谛惑有八无碍。谓四法忍及四比
    忍。各别一念。若通解脱有十六心。断修道惑
    有其八十一品无碍。品别一念。断欲界惑有
    九无碍。乃至非想皆有九品。故有八十一品
    无碍。若通解脱便有一百六十二心。见修合
    说有其一百七十八品。成实法中断见谛惑。
    总相一品。别则无量。不止八忍八解脱等。断
    修道惑。地地之中总相?分有九无碍九解脱
    道。细分无量。故彼成实断过品云。以无量
    心断诸烦恼。非八非九。言非八者。不同?酬?br> 唯用八忍断见谛惑。言非九者。不同?酬嫉?br> 地之中用九无碍断修道惑。大乘法中亦无
    量心断诸烦恼。不止八九。始从种性终至
    金刚。念念之中比皆断结故。品数如是。次
    论上下。惑虽众多要为三品。谓下中上。义释
    不定。就过以分?惑为上。以过重故。细惑为
    下。以过微故。两楹之间说以为中。就力以
    分。?惑力微。浮?易遣。说以为下。细惑力
    强。难可制断。说以为上。故胜?云。无明住地
    其力最上。中同前释。解亦有三。谓下中上。?
    解名下。细解称上。两楹之间说以为中。以
    解对惑上下不定。对向初门三品之惑。得言
    下解对治上惑。中对治中惑。上品之解对治
    下惑。此之一义如地持说。故彼文云。解行
    菩萨行下忍时诸过相增。中忍时中。上忍时
    下。若对后门三品之惑。得言下解还治下惑。
    中品治中。上解治上。诸佛胜解能治无明最
    大惑故。品数如是。第七门中依禅分别。??br> 昙法中断见谛惑依六地禅。未来中间根本
    四禅是六地也。次第之人依未来禅。超越之
    人六地禅中随依何地。问曰。何故唯六地禅
    能断见惑非四无色。释言。前六心分?强能
    缘下地有漏之法为苦集观。并缘彼治为灭
    道观。故断见惑。无色心细不能缘下有漏之
    法为苦集观。亦不缘彼对治灭道为灭道观。
    是故不能断见谛惑。断修道惑所依不定。
    若以有漏等智断结。用彼八禅方便之道治
    断下结。不断自地及上地结。以何义故不断
    自地。有漏力微不能断除自地系缚。如人被
    缚不能自解。以何义故不断上结。有漏于上
    唯生欣乐不能厌故。以何义故。不说未来。
    未来即是初禅方便。以何义故。不说中间。
    是其初禅眷属不能断除初禅地结。为是不
    论。若用无漏圣道断结。依六地禅及三无色
    除彼欲界及非想地。无漏大王不居边故。就
    彼所依九地禅中依未来禅所发无漏断一切
    结。依余八地所发无漏唯断自地及上地结
    不断下地。何故如是。无漏力大故断自地。能
    厌上过故断上地。无漏必依净禅而生。净禅
    起时下结已断。是故无漏不断下结。以是义
    故依未来禅所发无漏。能断一切三界烦恼。
    依初禅地所发无漏。能断初禅乃至非想结
    不断欲界。乃至依彼无所有定所发无漏。能
    断自地及非想结不断下地。成实法中。断二
    轮惑并依四禅及三无色。并依欲界电光三
    昧。云何得知依于四禅及三无色。成实说为
    七依定故。云何得知依于电光。成实说言离
    七依处更有欲界如电三昧为所依故。问曰。
    ?酬己喂什凰狄烙诘绻狻?酬妓?涤?绲?br> 中无此定故。又问。成实何故不依未来中间。
    释言。成实一向不说离初禅地别有未来。是
    故不依。然彼论中亦说梵王能至中间。当应
    相从摄属初禅。故不别论。以何义故不依非
    想。非想心微不发无漏断烦恼故。问曰。成
    实宣说。非想无漏心后入灭尽定。云何说言
    不发无漏。释言。有以。先依下地发无漏观。观
    非想地苦无常等断非想惑。然后用彼非想
    定心缘向所观苦无常等。名为无漏。实无
    现观断结无漏。大乘法中。断二轮惑多依
    四禅。以第四禅功力强故。是故如来成道之
    时依第四禅。理实通论依欲界定乃至非想
    皆能断结。问曰。欲界乱地无定。云何说言
    依欲界定。释言。大乘欲界有定。故龙树言。有
    欲界定。佛常依之。此与欲界电光何别。当应
    电光是彼定相。声闻暂得名为电光。又问。非
    想不发无漏。云何说言乃至非想。释言。声闻
    依非想定不发无漏。菩萨得发。故龙树言。云
    何菩萨非想处定。实相相应是为菩萨非想
    处定。实相俱故名为无漏。实相俱故能断烦
    恼。依禅如是。第八门中。就位分别。?酬挤?br> 中一切烦恼摄为四分。非想见惑以为一分。
    非想修惑为第二分。无所有下见谛之惑为
    第三分。无所有下修道之惑为第四分。于中
    初分唯见道断。第二分者唯是那含金刚心
    断。第三分者或凡夫断。或是圣人见道中断。
    第四分者或凡夫断。或是圣人斯陀行去修
    道所断。成实法中断见谛惑位分不定。若论
    无相空慧所断要在见道。若通离相见空所
    断?^等已上皆断见惑。故彼论言。从?^等来
    渐断烦恼见灭乃尽。若通习观想解所除从
    闻思上皆断见惑。故彼论言。多闻因缘思惟
    因缘灭假名心。?^等见灭灭实法心。因和合
    中取立定相名假名心。法和合中取立定相
    名实法心。是二如前假名义中具广分别。问
    曰。闻等。非见谛解。云何能得断见谛惑。彼是
    见道之方便。故所断烦恼通名见惑。修道烦
    恼斯陀行去次第断除。大乘法中。见谛烦恼
    断处不定。若论真见解脱证断要在初地。
    故地论言。诸见缚者先在初地见道时断。若
    论缘见无碍所除解行终心亦能断之。故地
    持言。先解行住诸见缚断。若复通论十信已
    上皆断见惑。彼是见道之方便故。修道烦恼
    断处不定。大位以分二地已上渐次断除。若
    复通论初地之中满心已去亦皆能断。故地
    持中初地满心名修慧行。位分如是。第九约
    就心识有三。一者事识。谓六识心。二者妄识。
    谓七识心。三者真识。此三广释如八识章。
    治断如何。事识之中。隔绝因果名之为断。不
    灭心体。妄识之中。始则解生?灭名断。终则
    妄心尽灭为断。以知妄心本无法故。真识之
    中。融妄名名断。不灭心体。良以真心绝
    妄成结穷之则实更无所除故不灭心。事识
    中断如刀截绳。隔绝而已。妄识中断如火烧
    绳。通体皆尽。真识中断如解绳结。更无所除。
    断结之义辨之云尔
      灭尽定义九门分别(释名辨体一 出入之相二 时节分齐三 就界
      分别四 就地分别五 有漏无漏分别六 就人分别七 对第八解脱辨其同异八 释文九)
    第一门中。先释其名后辨体性。名别不同。乃
    有四种。一名无心定。二名断受定。三名灭受
    想定。四名灭尽定。通释是一。于中别分非无
    差异。无心定者。偏对心王以彰其名。心识尽
    谢。故曰无心。离于有心分别散动名无心定。
    断受定者。地持论中名断受乐。此对受数以
    彰其名。五受皆亡。故曰断受。离受散动名断
    受定。良以诸苦皆在受中故断此受名断受
    乐。故地持言。随所有受是真实苦。住定受灭
    名断受乐。灭受想者。偏对受想二阴。彰名。
    想绝受亡名灭受想。灭尽定者。通对一切心
    心数法以彰名也。心及心法一切俱亡名曰
    灭尽。又复三界缘心都尽亦名灭尽。如初禅
    中。虽灭欲恶觉观犹在。乃至非想虽灭下过
    自地心在。以是义故不名灭尽。至此定中一
    切斯亡。故曰灭尽。定如前释。名字如是。体
    性云何。论者不同所说各异。如彼佛陀提婆
    所说心法为体。彼人何故作如是说。入灭定
    者犹名众生。若全无心不名众生。是众生
    故明知有心。体虽是心绝离?想。故云灭
    尽。?酬妓?捣巧?姆ㄎ?鸲ㄌ濉J且逶?br> 何。彼论宣说。绝去心虑得一非色非心之法。
    在于身中须补心处。故说非色非心为体。问
    曰。是中灭去心虑。心得灭不。释言。不灭。何
    故不灭。能灭所灭同地法故。如欲界善虽灭
    欲恶不灭彼得。此亦如是。问曰。若此能灭所
    灭同地法故不灭得者。断善根时以欲界恶
    断欲界善。何故断得。释言。阐提断善根时具
    以方便无碍解脱三道断善。极违善故通断
    其得。灭定唯以方便灭心。故不舍得。?酬既?br> 是。成实宣说。心识尽处数灭无为为灭定
    体。问曰。若说心识尽处为灭定体是灭定中
    便无心识。应非众生。又若无心草木何别。成
    实释言。心得在故犹名有心。以有心故亦名
    众生。不同草木。何者心得入灭定者。成就过
    去未来世心。故名心得。不同?酬急鹆⒎巧?br> 非心得也。大乘法中。寻名取义。心识尽处为
    灭定体。以实具论灭尽定中亦得有心亦得
    无心。言无心者。声闻灭定无六识心。菩萨灭
    定全无六识。分有妄识。诸佛灭定六七全
    无。言有心者。声闻菩萨灭定之中犹有本识。
    真妄和合为本识故。佛灭定中犹有真心。若
    有心识云何灭尽。灭?心故。体性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出入灭尽定相。先就?酬家员娉鋈搿H?br> 时云何。依彼论中先得八禅极令纯熟。次
    于八禅六种入定调练其心。故经说言。欲入
    灭定必先调心。何者六种。一者顺入。从初禅
    入次第上升乃至非想。二者逆入。从非想入
    次第下转至初禅出。三逆顺入。从初禅入至
    第二禅。却入初禅次第上升至第三禅。劫入
    二禅次第上升至第四禅。如是却入而复上
    升乃至非想。四者顺超。从初禅入超第二禅
    入第三禅。超第四禅入于空处。如是上超乃
    至非想。问曰。何故唯超一地。声闻超禅不过
    一故。五者逆超。从非想定超无所有。入于识
    处。超于空处入第四禅。超第三禅入二禅中。
    超于初禅起欲界心。六逆顺超。从初禅地超
    入三禅。却入二禅超入四禅。却入三禅超入
    空处。如是却入而复上超乃至非想。然此六
    种皆就有漏根本定中转次相入。不入无漏。
    不由方便。问曰。上入至非想地即得出定入
    散心不。释言。不得。何故不得。若从彼出赴
    于欲界散乱之心便超八地。声闻禅定无如
    是义。如人极上善心之后不起重恶。彼亦如
    是。问曰。若言至非想定不得即出起散心者。
    向前六中第三第六至非想定云何得出。释
    言。彼还次第下入至于初禅或至二禅。然后
    出定起欲界心。若尔便有八种调心。何得言
    六。彼逆入者同第二门。逆次第收故合说六。
    调心如。是如是六种调心已竟。次起要期
    作灭心意。又复要期其时当出。作是念已方
    入灭定。先入初禅根本定中灭欲界心。次入
    二禅灭初禅心。乃至转入非想定中灭无所
    有心。非想心后以本要期心心数法忽然而
    灭。问曰。有人一世之中数入灭定。为当一一
    别须六种入定调心。为当一调能多入定。彼
    宗如来一调已后能多入定。声闻之人随别
    须调。入时如是。出时云何。在灭定中随时多
    少。至本要期欲出之时。以本要期欲出之力
    心心数法忽然而生。?酬既缡恰4尉统墒狄?br> 辨出入。成实法中趣入灭定有二次第。一种
    次第先得八禅。次修圣道断欲界中修道烦
    恼。上至非想非想地结或尽不尽。断此惑已
    次起要期作灭心意并起要期其时当出。
    生此要期后然后灭心。先入初禅根本定
    中灭欲界心。乃至转入非想定中灭无所有
    心。非想心后以本愿力一切心想忽然而灭。
    问曰。成实得八禅已别修无漏断修道惑。然
    后灭心。?酬挤ㄖ泻尾蝗缡恰J脱浴?酬检?br> 定断结。得八禅时无所有下烦恼已尽。不须
    更修无漏断结然后灭心。设修无漏但断悲
    想一地烦恼。故异成实。此成实一种次第。
    第二次第先依电光修习圣道断欲界中修道
    烦恼乃至非想。次修八禅得八禅。已次起要
    期作灭心意。并起要期其时当出。然后灭心
    从初禅入乃至灭定。问曰。?酬家嗟萌缡窍?br> 断修惑后得禅不。释言。不同?酬挤ㄖ小R牢?br> 来禅发无漏观。断除三界修道惑时即得八
    禅。同治修故。虽得八禅不能现前。更起方便
    修乃现前。问曰。向说?酬挤ㄖ杏?朊鸲ㄏ?br> 作六种入定调心。成实法中亦如是不。释言。
    不须但得八禅则能灭心。何故如是。彼论宣
    说。得此禅已别用无漏断诸烦恼。无漏调心
    是故不假。故彼成实六三昧品云。得八禅
    已即能灭心。不假六种。问曰。欲入灭尽定
    时为作意灭为不作意。成实两释。一义释
    云。作意灭心是心方灭。若不作意更缘余法。
    不名灭心。良以行者断烦恼来恒常制心。以
    制心故欲灭即灭。故彼成实引经说言。欲
    入灭定必先调心。第二释云。不作灭意而
    心自灭。如人眠时不念而现。以常修故。入时
    如是。出同?酬肌N试弧3鍪鼻拔抟飧?6ê笮?br> 识依何得生。释言。定前最后之心为意根故
    后心得生。问曰。前心灭谢已久。何能生后。说
    为意根。成实释言。因义成故。虽灭生后。如业
    虽灭能生后果。成实如是。次就大乘以辨出
    入。大乘法中义别有四。一据修始。与?酬纪??br> 先得八禅。六种调心。要期方便后乃出入。二
    据修终。相同成实。直得八禅。要期方便即
    能出入。不假六种。入定调心。三据修纯。始从
    欲界乃至非想。随何地心欲入即入。欲出即
    出。不假先作要期方便。又复不须从初禅入
    乃至灭定次第灭心。四据德成。无时不入。以
    常寂故。无时不出。以常用故。故经说言。不起
    灭定而现威仪为宴坐也。问曰。菩萨何因缘
    故独能常入复能常出。释言。菩萨毕竟不取
    一切心相。故能常入。不取灭相。故能常出。又
    复菩萨善入法界差别法门。法界门中有其
    寂静灭心法门。菩萨住之毕竟不舍。故常灭
    心复有分别不灭心门。菩萨住之无时暂舍。
    故常不灭。出入定相辨之?尔(此二门竟)。次辨
    灭定时节分齐。?酬挤ㄖ小S?缰谏??朊?br> 定时虽能久而不久入。于中极远不过七日。
    若过七日出定即死。何故如是。欲界众生段
    食养身。段食之势不过七日。故过七日出定
    即死。上界众生离段食。故入灭定者能经多
    时。虽经多时不得过于彼报分齐。过出即死。
    成实法中。破?酬技矣?缰谏?问逞?砥?br> 日须出。彼说一切入灭定者。正受持身纵迳
    多劫出亦不死。于中或有出而死者。以本命
    根垂尽之时而入灭定。是故出时即便命终。
    不由在定多时故死。大乘法中。诸佛菩萨所
    入灭定时无限齐。问曰。经说。摩诃迦叶在鸡
    足山待弥勒出。从山而起礼觐弥勒现十八
    变然后灭身。彼今在山为般涅??为入灭定。
    释有两义。若依成实彼入灭定正受持身。故
    后能出礼佛现化。若依?酬急巳肽??。非是
    灭定。若是灭定出即身坏。何能诣佛礼事供
    养广现神化。又复依如阿育王经宣说。迦叶
    欲涅??时往辞世王。云入涅??。定知所入非
    是灭定。又复世尊付法藏中说。佛灭后迦叶
    持法经二十年。摩诃迦叶般涅??后阿难持
    法复二十年。如是次第。故知彼今入般涅
    ??。问曰。若彼入涅??者。后时何能诣佛礼觐
    广现神变。释言。彼是留化神力故能如是。
    如佛世尊般涅??时摩诃摩耶来至佛所。佛
    为起坐。亦如舍利目?b连等化火烧身。此等
    皆是留化力也。时分如是(此三门竟)。次就界论。
    界谓三界。于中别以三门分别。一明得处。二
    明入处。三明成处。言得处者。修得之所名为
    得处。小乘法中。最初修得要在欲地。非上二
    界。藉说起故。欲界地中有佛宣说灭心之法。
    故得修起。上二界中无佛宣说。故不修起。
    问曰。上界无佛说法得修诸禅。何为不得修
    起灭定。释言。凡夫过去已来曾得诸禅。以是
    凡夫常所得法故上修起。凡夫本来不得灭
    定。以非凡夫常得法故上不修起。若退重修
    上界亦得。问曰。上界修得之时为得已得为
    得未得。释言。斯乃得于未得非得已得。何故
    如是。彼非心法不得冥通三世成故。如人得
    戒念念之中皆得未得。彼亦如是。大乘法中。
    始同声闻欲界修得。终则不尔。三界皆得。于
    一切处灭心法门常现前故。言入处者。随身
    所在堪能入中名为入处。小乘法中。欲色两
    界堪能现入。非无色界。何故如是。入灭定
    者断绝心虑。欲色界中灭心色在命根犹存。
    故得现入。四空无色。复绝心虑命根不立。故
    不入矣。大乘法中。诸佛菩萨随身何处皆能
    现入。问曰。无色灭心即死。云何大乘一切处
    入。释言。大乘说无色界犹有形。故虽灭心
    命根犹存。又大乘中说有真心常而不灭。无
    色界中入灭定时虽息心用心体犹存。故不命
    终。言成处者。随身所在成就不失名为成处。
    修得已后于三界中随身何处皆得成就。依
    如?酬济鸲ㄊ瞧浞窍敕ā9嗜?缃猿伞3墒?br> 大乘宣说。灭定不系法故三界皆成。处别如
    是(此四门竟)。次就地论。地谓欲界乃至非想。就
    此诸地以明灭定。先明定体。次论入心。后辨
    出心。灭定之体宗别各异。?酬挤ㄖ行?怠C?br> 定是非色非心有为法故系属非想。与非想
    定同招一果。成实说为无为法。故不属三界。
    大乘法中。义则不定。若说六识七识心灭为
    灭定体。是无为故不属三界。若说第八真心
    体寂为灭定体亦非三界。若说第七妄识心寂
    为灭定体系属三界。总相系属不别诸地。次
    论入心。声闻灭定非想心入。余心?强难可
    灭故。菩萨法中始同声闻。成则不同。云何不
    同。始从欲界乃至非想一切地心皆能入故。次
    论出心。?酬挤ㄖ谢蚍窍氤觥;蛭匏?谐觥4?br> 第正受非想心出。超越正受无所有出。声闻
    超禅不过一故余地不出。问曰。灭定非想地
    摄。从灭定起无所有心应是次第。以何义故
    说为超越。释言。就地应非超越。论家约就九
    次第说。中间隔于非想定故。成实法中。虽无
    文证以义推之与?酬纪??酬妓?⒈瞬环?br> 故。大乘法中诸佛菩萨于禅自在。一切地心
    皆悉得出。地别如是(此五门竟)。次就有漏无漏分
    别。先论定体。次辨入心。后明出心。灭定之
    体诸论不同。?酬挤ㄖ幸幌蛴新?L迨欠窍搿?br> 有漏法故。成实法中一向无漏。体是数灭无
    为法故。大乘法中。总相论之体是无漏故。地
    持中说为圣住。于中分别亦有有漏无漏之
    义。若说六识七识心灭为灭定体一向无漏。
    若说第八真识体寂为灭定体亦是无漏。若
    说第七妄识心寂为灭定体。相似无漏性是
    有漏。次论入心。?酬挤ㄖ腥胄挠新?7窍肴?br> 故。成实入心一向无漏。问曰。灭定非想心入。
    成实论家无漏唯依四禅三空。欲界电光不
    依非想。云何说言入心无漏。释言。成实非
    想地中亦有无漏。有何无漏。谓有顺旧游观
    无漏。何者是乎。先依下禅发无漏观。观非
    想地苦无常等。断非想结。然后用彼非想
    地心。观非想地苦无常等名非想地游观无
    漏。依此无漏入灭尽定。大乘法中有漏无漏
    皆悉得入。次明出心。?酬挤ㄖ小3龆ㄖ??br> 或是有漏。或是无漏。非想心出一向有漏。无
    所有处或漏无漏。无所有中具有有漏无漏
    心故。成实法中出唯无漏。云何得知。如彼成
    实灭定品中。破?酬荚啤S腥诵?怠H胄挠新??br> 出心或漏或是无漏。是义云何。答曰。非漏。以
    其行者欲入灭定先破一切有为行已然后入
    中故。入无漏。出缘泥洹。故出无漏。大乘法
    中。诸佛菩萨有漏无漏皆悉得出(此六门竟)。次就
    人论。总相论之唯是三乘贤圣所得。别相论
    之小乘人唯有那含罗汉人得。就彼那含罗
    汉人中论说不同。?称派持惺?说弥?N椒?br> 想地九品惑中。从断一品乃至九品即为九
    人。非想地中具缚为一。令为十人。此十
    人中始从具缚乃至断除八品惑来是阿那
    含。断第九品是阿罗汉。成实法中无有非想
    具缚能得。要分断除方乃得云分断几品。
    论中不辨。有人释言。于非想地九品惑中断
    前八品唯一品在。患心劳虑故入灭定。或可
    如此。或断一二三四品等亦能灭心。断之未
    尽。是阿那含尽。是罗汉。大乘法中。种性已
    上一切皆得。若复通论十信已上亦渐得之
    (此七门竟)。次对经中第八解脱以辨同异。?酬挤?br> 中正用灭定为第八解脱。成实法中灭定与
    彼第八解脱一向别体。第八解脱偏在果中。
    灭尽定者通因及果。故成实言。灭尽定者学
    人亦得。第八解脱唯无学得。又彼论言。
    灭尽定者灭心心法。第八解脱灭诸烦恼。彼
    论复言。灭尽定者灭想受等。第八解脱灭无
    明爱。故知全别。大乘所说与?酬纪?9蚀笃?br> 经六度摄品中宣说。菩萨第八解脱灭定为
    体。涅??亦尔(此八门竟)。次释其文。如经中说。过
    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想受灭身作证名灭尽
    定。言过非想非非想者。论释不同。?酬际驮啤?br> 过者名到。到非想地即能灭心。故名为过。非
    谓要断非想烦恼超出名过。成实释云。超出
    名过。故彼论言。学人能见非想地中一切行
    空断非想结。名之为过。但断未尽。不能不生
    故名学人。非是始到说之为过。大乘法中文
    无定判唯义判之与?酬纪?F腥?湮炊戏?br> 想惑随分亦得灭尽定故。想受灭者。依如??br> 昙理实通灭一切心法。但想及受二数强故
    偏说灭之。此云何强。如论中说。烦恼法中受
    为爱根。想为见本。净法之中受修诸禅。想修
    无色。故说为强。成实非此。若说想受二数强
    故偏言灭者。心王最强。何故经中不说心灭。
    又复想受皆依心王。何不说心。若欲释通就
    主而言。应云心灭。但彼灭定灭八禅心。八禅
    定中受修诸禅。想修无色故对想受以彰灭
    矣。成实所立灭尽定中灭一切心灭。一切
    法通名为受。受有二种。一者想受。二者慧受。
    有为缘心名为想受。无为缘心名为慧受。言
    灭想者。明有为缘想受灭也。隐受在想。故
    云灭想。言灭受者。明无为缘慧受灭也。隐慧
    彰受。故说灭受。问曰。心灭通摄空有。何不就
    通说心灭乎。为彰空有二心灭。故余经论中
    多同?酬肌I碜髦ふ摺J侵形扌奈ㄓ猩?怼?br> 定与身合名身作证。故成实言。八解脱等皆
    是身证。何故独说灭定身证。答曰。是中更无
    有心。唯有身故。灭定如是
      一乘义二门分别(释名义一 辨体相二)
    第一门中释其名义。所言乘者对人名也。行
    能运人。为人所乘故名为乘。所言一者释有
    四义。一简别名一。二破别名一。三会别名
    一。四无别名一。言简别者。据实以论唯一
    大乘随化分三。简别彼三。是故言一。言破
    别者。佛随众生假施三乘。众生闻已执为定
    实。佛为破其所执假三。是故言一。故经说
    言。十方佛土唯一佛乘无二无三。又经亦言。
    唯此一实。余二非真。言无二者。一大乘外无
    别声闻缘觉二乘。言无三者。一大乘外无别
    声闻缘觉二乘。并无随化所施大乘。问曰。直
    说无三之时无二已竟。何须别说无二无三。
    释言。声闻缘觉乘者。是大乘家对。然大有
    二。一者实大。二者权大。声闻缘觉非直是彼
    实大家对。当知亦是权大家对。言无二者。无
    实大家所对二也。言无三者。无权大家所
    对二乘并无权大。故言无三。何者实大。如华
    严等所说是也。彼说菩萨实修一切十三住
    中无漏真德。息除妄想证性成佛。故名为实。
    何者权大。如彼三乘别教之中所说是也。彼
    说。菩萨三阿僧只但修有漏六波罗蜜。不习
    诸地无漏真德度三僧只。次于百劫修相好
    业。于最后身修世八禅。厌离断烦恼后观
    四谛道树成佛。言不称实故名权大。破斯权
    大并破余小。是故言一。言会别者。总唯一大。
    佛随众生分一为三。今还摄三以归一大。因
    无异趣。果无别从。是故言一。故经说言。说
    大威仪以为木叉?衬岱ǖ取D静?衬峒创?br> 乘学。又经复言。声闻缘觉乘即是大乘。法
    华亦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良以根本无二
    法故。问曰。向前破三辨一。今复何故会三为
    一。释言。对情破其别取。故说破三。废情就法
    一外无三。是故会别。即是一也。问曰。乘者人
    之所行。三乘人别随人说乘。乘应定别。云何
    为一。释言。此以理一故尔。故经中说三乘
    虽异同一佛性。其犹诸牛色虽种种乳色无
    别。三乘如是。佛性无别。性无别故。证之未
    圆唯一佛因。证之圆极唯一佛果。是故就实
    唯一大乘。故经说言。世若无佛非无二乘证
    二涅??。一切世界唯一佛乘。更无余故无别
    二乘得二涅??。会别如是。言无别者。就实
    论乘由来无别。非有三别可会可破。犹如虚
    空平等无二。是故言一。问曰。一乘以行为
    体。行别千殊。云何乘一。释言。法门有其二
    种。一别相门。二共相门。若就别相乘有无量。
    今就共相。是故言一。其犹众木共成一车。此
    亦如是。然此一乘经论之中亦名大乘。解有
    两义。一随人解释。诸佛菩萨是其大人。大人
    所乘故曰大乘。二当法辨释。备摄宽广。是
    故名大。名义如是。问曰。乘义道义何别。总相
    释之。能通名道。能运名乘。于中别分乃有三
    种。一就行法相对辨异。乘者是行。道者是法。
    行能运人。故说为乘。法为行履能通行心。故
    说为道。然就乘中非无有法。今对道法唯说
    为行。道亦有行。对彼乘行偏说为法。二就
    行中随义分异。一切行德能通名道。能运名
    乘。又复诸行体通名道。用通名乘。云何体通。
    行无障故。云何用通。能运人故。三就法中随
    义分异。能通名道。能运名乘。又复诸法体通
    名道。用通名乘。问曰。乘义门义何别。总相分
    之通入名门。能运名乘。于中分别亦有三种。
    一就行法相对辨异。门唯就法。通行人故。乘
    唯就行。能运人故。二就行中随义分异。一切
    诸行门别名门。能运名乘。又复诸行通入
    名门。运通名乘。三就法中随义分异。一切诸
    法门别名门。运通名乘。又复诸法通入名门。
    运通名乘。问曰。道义门义何别。释言。体一
    随义名异。通入名门。通到名道(此一门竟)。次辨
    乘体。于中略以五门分别。一乘法分别。乘
    有二种。一者乘法。二者乘行。法有三种。一者
    教法。所谓三藏十二部经。二者理法。所谓佛
    性。于中分别二谛一实缘起法界是其理也。
    三者行法。六度等仪。言乘行者要唯三种。一
    闻。二思。三是行修。依教生闻。依理成思。依
    于行法集起行修。问曰。经说闻思修证。今此
    行中何不说证。摄入修故。二行断分别。行德
    虽众无出三种。一智。二福。三者是报。波若
    是智。五度是福。又复波若一向是智。施戒及
    忍一向是福。精进与禅亦福亦智。寿等八种
    是其报也。此三种中依智起福。依福起报。故
    地持言。若报报因及与报果皆依福起。福依
    智起。此三至果转名波若解脱法身。智为波
    若。福为解脱。报为法身。行德如是。言断德
    者。要唯三种。一烦恼断。五住结亡。此前智慧
    所断灭也。二者业断。分段变易二种因亡。此
    前福德所远离也。三者苦断。分段变易二种
    报尽。此前净报所出离也。此三种中断烦恼
    故诸业不生。业不生故苦报不起。苦不起故
    得大涅??。以斯行断为一乘体。三自利利他
    二行分别。自行有二。一厌有为起离过行。二
    求佛智起集善行。利他亦二。一大悲方便。拔
    令出苦。二大慈方便。化令得乐。以斯两行为
    一乘体。自行之乘至果便住。化他行乘毕竟
    无尽。所化众生不可尽故。四证教分别。无始
    法性显成今德。名为证行。依教修起方便行
    德。名为教行。此之两行该始及终。五因果分
    别。因虽众多无出灭道。果虽无量不出菩提
    涅??之德。问曰。因行运人至果可名为乘。
    果德穷满更无进趣。云何名乘。释有三义。
    一乘因至果。果仍因名故说为乘。二者至果。
    虽无去处非是果德不能运去。如劫尽火更
    无所烧非火不能。此亦如是。以其能运故说
    为乘。三至果中自行虽竟化他未息。乘大涅
    ??周旋齐度一切众生。故得名乘。乘体随
    别难以具论。略举斯五行无不摄。一乘如是
      二种庄严义四门分别(释名一 就位分别二 辨体三 就人分别四)
    二种庄严者。一福德庄严。亦名功德。二智慧庄
    严。言福德者。善能资润福利行人。故名为福。
    福利是其善行家德。如清冷等是水家德。言
    功德者。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
    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言智慧
    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
    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说以为慧通则义齐。
    此福与智经中或复名为庄严。或复说之为
    菩提具。或名助道。或称律仪。言庄严者。如
    涅??说。分别有四。一能严人。二能严心。第三
    严果。第四诸行共相庄严。故曰庄严。能为
    佛因亦名菩提具。资顺菩提名助道法。言律
    仪者。如地持说。内调名律。行合真则。故曰
    律仪。亦可调法名之为律。行合戒律。故曰律
    仪。能严行人。故曰庄严。名义如是(此一门竟)。次
    辨体性。于中别以三门分别。一就行分别。
    二体德分别。三体用分别。言就行者。行谓六
    度。摄此六种以为福智。相状如何。经论不
    同。乃有四别。一依优婆塞经。施戒精进以
    为福分。忍禅波若以为智分。何故如是。施之
    与戒随事修行资助行人。福利义显故说为
    福。不能照见。故不名智。精进虽能遍策诸
    行而彼精进性是发动。随事修行精进相显。
    故从戒施摄之为福。余三种中。波若正是照
    见之性。故说为智。即彼波若安法名忍。忍
    体是慧。故摄智中。如五忍等。然就忍中义别
    有三。一他不饶益忍。加损能受。二安苦忍。逢
    苦堪耐。三法思惟忍。于法能安。此三种中
    前二非慧。后一是慧。彼经偏说法思惟忍为
    忍度。故摄入智中。即彼波若住缘名定。定体
    是慧。故摄智中。然就定中义别有二。一者事
    定系意住缘。二者理定慧心不动。彼经偏说
    理定为禅。是故禅度摄入智中。二依相续解
    脱及地持论。施戒及忍同为福分。波若智分。
    精进与禅亦福亦智。施戒及忍但能资润。故
    说为福。体非慧性。不能照见。故不名智。波若
    慧性。故说为智。简别前门。故不名福。精进与
    禅那体性是福。从其所生故。分二种福之
    与智。故地持说。依精进故修行施戒四无量
    等。是其福分。起闻思修是其智分。依禅修习
    四无量等是其福分。修阴界入巧便观等是
    其智分。问曰。向说。依精进故修行施戒四无
    量等以为福分。何故依禅唯修无量以为福
    分。释言。精进遍策诸行。是故通起施戒等善
    以为福分。施戒散善不依禅生。是故唯起四
    无量等以为福分。又问。精进起闻思修通为
    智分。何故依禅唯起修慧巧便之观以为智
    分。正以精进遍策诸行。是故通起闻思修等
    以为智分。闻思二慧乃是禅因非是禅果。是
    故依禅唯起修慧以为智分。三依大品等经。
    前之五度是其福分。体非慧性照明法故。故
    彼经中说之为盲。波若是智体。是慧性照明
    法故。是故论中说之为眼。四依涅??经。前之
    五度及事中波若同为福分。以其不能见实
    义故。照理波若说之为智。见实义故。故彼经
    言。福庄严者从檀波罗蜜乃至波若非般若
    波罗蜜。慧庄严者是波罗蜜。何者波若。非
    波若波罗蜜。何者波若是波罗蜜。彼说六度。
    各有二种。一者布施乃至波若非波罗蜜。二
    者布施乃至波若是波罗蜜。随事修行不到
    实义。非是自性清净度故非波罗蜜。合理成
    者是其自性清净度故是波罗蜜。于中前五
    体非慧性一向为福。就波若中分取波若非
    波罗蜜助成前五亦判为福。分取波若是波
    罗蜜为智慧也。上来第一就行分别。次就体
    德以分福智。真心为体。从缘修生诸行为德。
    心体本净从缘说染。后息妄染真心始净。真
    心始净内照法界。说之为智。从缘修生方便
    行德。资顺义强。通说为福。体德如是。行体虽
    众无出证教。无始法性显成今德。是证行也。
    方便修生是教行也。教行修起资顺义强。通
    说为福。证行体明照穷法界。说之为智。体
    德如是。次就体用开分二种。体谓证如涅
    ??之行。用谓随缘世间之行。用随世间同世
    福善。说之为福。体则合如照第一义。说之
    为智。随世行中非无有智。隐而不彰。合如行
    中非无有福。隐而不说。故涅??云。福庄严
    者。有为有漏以有果报有碍非常。是凡夫
    法。慧庄严者。无为无漏无有果报。无碍常
    住。是贤圣法。是凡法者。诸佛菩萨常在世间
    同凡行也。以同凡故有为有漏有碍非常。
    是圣法者。诸佛菩萨舍离世间合如行也。以
    合如故无为无漏无碍常住。此二即是地经
    之中常与无常二种爱果。福德是彼无常爱
    果。智是常果。然此二种性不相离。故经中说。
    无常共常常共无常。二种庄严体性如是
    (此二门竟)。次就位论。位别有二。一世间出世间相
    对分别。地前世间。地上出世。然福与智义有
    通别。通而论之并通世间及与出世。所言别
    者如法鼓经说。地前之行名为福德。地上所
    行说为智慧。良以地前在相修行随事犹润
    故说为福。于深法性未能证见。故不名智。
    初地已上于深法性证见分明。故名为智。简
    别前门故不名福。二约眼见闻见分别。如涅
    ??说。初至九地闻见佛性未能眼见。因名为
    福。十地若佛同能眼见说之为智。位别如
    是(此三门竟)。次就人论人。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
    及佛。约就此人以辨福智。略有二门。一对理
    分别。凡夫所行随事资润。说之为福。未能见
    理故不名智。三乘所行见理而成。故通名智。
    简别前门故不名福。二对实分别。实谓不空
    如来藏性。凡夫二乘于实未见。一切所行通
    名为福。诸佛菩萨见实性故。一切所行通名
    为智。凡夫二乘非无智慧。隐而不彰。诸佛菩
    萨非无福德。隐而不说。二种庄严略辨如是
      二种种性义三门分别(行位相对定其先后一 就分别二 就行分别三)
    第一门中。约就行位辨定先后。二种性者。
    一习种性。二性种性。此二种性若据位分习
    种在前性种在后。若就行论性习同时。以同
    时故前后不定。依体起用先明性种后明习
    种。寻用取体先明习种后明性种。与彼证道
    教道相似。就位以论教道在前证道在后。世
    间之行为教道故。所以在前。地上之行为证
    道故。所以在后。据行论之证教同时。以同时
    故先后不定。依体取用。先证后教。寻用取
    体先教后证。先后如是。第二门中。就位分
    别。为辨种性通对解行十地以论。于中义别
    有其四门。一释其名。二约解以分。三就行显
    别。四通解行以彰其异。名字如何。言种性
    者亦名十住。若言十住当分为名。解观成就
    不退名住。若言习种对后立称。依前观解习
    后性种所成行德。修而未成。说之为习。望后
    佛果能生曰种。第二性种亦名十行。若言十
    行当分以名备具法界一切行性。故名为行。
    言性种者对前望后以立其名。前习种中所
    修行德至此位中成就不坏。故名为性。望后
    佛果能生曰种。解行之位名有四别。一名解
    行。二名发心。三名回向。四名道种。言解行
    者。对出世道以立名也。于出世道解而行。故
    名为解行。言发心者。对果以名。于大菩提起
    意趣求故名发心。亦可发求出世之心故名
    发心。言回向者。亦是对果以立其名。回己善
    法趣向菩提。故名回向。言道种者。当分望
    后以立其名。当分中之如观道立故名为道。
    望后佛果能生曰种。十地之位亦有四名。一
    名十地。二名行方便。三名菩提分。四名圣
    种。言十地者。当分以名。行德成就住处名地。
    亦可望后能生名地。行方便者。当分以名。善
    起诸度名行方便。菩提分者。当分为名。出世
    之道名曰菩提。道行差别名菩提分。亦可此
    言对果以名。佛果之道名曰菩提。地上所行
    与彼为因名菩提分。言圣种者。当分望后以
    立其名。当分之中会正名圣。望后能生故说
    为种。名字如是(此一门竟)。次就观解以分其位。解
    别有四。一知教法。知诸教门若权若实。二
    知义法。知诸义门若通若别。三知理法。知相
    空寂。四知实法。知一切法皆从佛性真心所
    起体则是真。通则位位俱解此四。于中别分
    习种位中偏解教法。故华严云。十住菩萨随
    所闻法即自闻解。不由他悟。性种位中寻
    诠达旨。解知义法。解行位中破相归寂解知
    理法。初地已上悟实穷本解知实法。解有此
    别。故分四位。又更分别习种位中。寻诠取法
    知世谛义。性种位中。舍诠求理知第一义。解
    行位中。破离有无趣入中道知一实义。初地
    已上悟实随缘了知缘起无尽法界。解有此
    别。故分四位。第一解知生死涅??染净法相。
    第二解知无相空理。第三解知非有非无一
    实之义。第四解知如来藏中真实法界缘起
    之门。解别如是。理实通论一一位中皆具此
    四。随别论之习种位中观行初起。解知染净
    差别法相。性种位中观解转胜。舍相趣寂解
    知无相第一义谛。解行位中观解转深。破相
    毕竟解知非有非无之法。初地已上观解毕
    竟解知真实缘起法界。解有斯异。故分四位
    (此二门竟)。次约诸行以别其位。行有二阶。一者行
    种。二者行德。此二之中各有始终。就行种
    中习种始。习性种终成。行德之中解行始
    习。十地终成。行有此别。故分四位(此三门竟)
    次就解行以分四位。于中有二。一解行参论。
    二解行并说。言参论者。此四位中分为两对。
    前二一对先解后行。后二一对先解后行。
    相状如何。习种位中成就教解。故华严云。十
    住菩萨随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性种
    位中随起教行。故华严中说为十行。初对如
    是。第二对中初解行住修习理解。是故经中
    说为解行。解为行故。又地经中说彼解行为
    观分明。观犹解也。初地已上成就理行。故论
    名为行方便持。据此以论习种解行解观成
    就。性种十地行德成也。言并说者。闻思修
    证四种之中。闻思是解。修证是行。习种位中
    依教生解成就闻慧。性种位中依义生解成
    就思慧。解行位中依教起行成就修慧。初地
    已上依理成行成就实证。解行相对分别如
    是。上来四门合为第二就位分别。第三门
    中就行分别。然就行中义别有四。一释其名。
    二辨体相。三明真妄作灭之义。四约时辨异。
    名字如何。性种性者从体为名。无始法性说
    之为性。此之法性本为妄隐。说之为染。随修
    对治离染始显。说以为净。始显净德能为果
    本。目之为种。此乃显性以成种故名为性种。
    种义不坏。故复名性。故论说言。性种性者
    无始法尔。习种性者从因为名。方便行德本
    无今有。从习而生。故名为习。习成行德能生
    真果。故名习种。性义同前。故论说言。若从
    先来修善所得名习种性。名义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体相。此二种性同用真识以之为体真
    识之中义别有三。谓体相用。体谓平等如实
    法性。古今常湛非隐非显非因非果。故经
    说言。非因非果名为佛性。此之谓也。语其相
    也。真实缘起集成心事。所谓一切恒沙佛法
    集成真实觉知之心。此心妄隐义说为染。出
    缠离垢义说为净。净中之始能为果本生后
    果。故说为性种。语其用也。真识在染与妄和
    合起作生死。在净随治集起行德。行德初立
    能生后果说为习种。体相?尔(此二门竟)。次辨真
    妄作灭之义。于中先明真妄两心有作不作。
    后明真妄有灭不灭。问曰。真妄二心之中。何
    心能作习种行德。何心不作。释言。唯真则无
    作义。单唯妄想亦无作理。真妄相依方有作
    义。是义云何。若唯真实而无妄者真即平等。
    故无修作。若唯妄想而无真者。妄想之法化
    化自灭体既不立焉。有众作。故经说言。
    若无藏识七法不住。不得厌苦乐求涅??。由
    妄依真真随妄转。故有修作。问曰。妄心何
    缘能作。释言。妄心有三因缘。所以能作。一
    以现在善友缘力所以能作。谓诸众生于现
    在世由佛菩萨善友教化。故妄心中能修种
    性一切行德。二以过去善行因力所以能作。
    谓诸众生由其过去曾习众善薰发现心。故
    妄心中能修众行。三以所缘真力故作。谓彼
    所依如来藏中。具足一切功德法性薰发妄
    心。故妄心中发生诸善。问曰。真心何缘能作。
    释言。真心亦以三缘所以能作。一以现在善
    友缘力所以能作。谓诸众生于现在世由佛
    菩萨善友教化。故真心中出生诸行。二以妄
    修薰力故作。谓诸众生妄想心中修集众善
    彼善薰心。故真心中起诸善法。三以自体薰
    力故作。是义云何。真心之体是如来藏。如
    来藏中具足一切恒沙法性。彼法薰心故真
    心中发生诸善。若心体中不具一切恒沙法
    性虽加功力善不可生。作善如是。次辨真
    妄有灭不灭。真妄别论。妄想缘修一向尽灭。
    真修不灭。何故如是。妄想之法相有体无。
    穷之则尽。所以尽灭。故楞伽云。妄想尔。涅??
    智彼灭我涅??。真实之法相隐性实。研之则
    明。明显真性说为行德。所以不灭。随义具论
    真妄皆有灭不灭义。是义云何。妄法体虚终
    归灰谢。所以尽灭。藉妄薰真。真实行德由妄
    薰起。故言不灭。妄尽之时真随妄息。不复更
    起。故言真灭。真体常存。故云不灭。作灭之义
    辨之?尔(此三门竟)。次第四门约时辨异。此二种
    性在外凡时但名佛性。不名行德。佛性有二。
    一法佛性。二报佛性。法佛性者是性种因。报
    佛性者是习种因。二性何别。法佛性者本有
    法体。与彼果时体无增减。唯有隐显。净秽
    为异。报佛性者本无法体。但有方便可生之
    义。此二如前佛性章中具广分别。是二佛性
    依至性地名二种性。法佛之性转名性种。报
    佛之性所生行德名为习种。是二种性至解
    行中名得方便及清净向。彼习种性至解行
    中名得方便。彼性种性至解行中名清净向。
    彼得方便及清净向至初地上转名二道。彼
    得方便转名教道。彼清净向转名证道。教
    道至果转名报佛方便菩提方便涅??。证道
    至果转名法佛性净菩提性净涅??。此等虽
    复随时变改其义不殊。二种种性辨之?尔
      证教两行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料简可说不可说义三)
    第一释名。证教两行出地经论。所言证者乃
    是知得之别名也。实观平等契如名证。所言
    教者义别有七。一方便行德。依教修起从其
    所依。故名教行。二差别之行。可以教辨行从
    诠目。故名教行。三知诸佛所说教法。从其所
    知故名教行。四说法智行。能起言说教被世
    间。故名教行。五平等证行。约言分异。异从教
    别。故名教行。六行能显真义说为教。如因分
    行名为说大。七上德下被义名为教。如楞伽
    云。法报说等。然此二行藉教以彰应通名
    教。行成合法应通名证。为别两行隐显异名。
    实观平等证法义显。故偏名证。方便行德诠
    题易及。故独名教。此证与教集起名行。名
    义如是(此一门竟)。次辨体相。义别有九。一修成
    相对以分证教。一切地前造修方便名为教
    行。以比始修依言起故。一切地中所成之德
    名为证行。以此成德证法性故。此二犹是地
    经之中。最初所行成就佛法地证。论释言。
    最初所行是阿含。行成就佛法是证行。此之
    谓也。又此教者是彼说大因分之行。是中证
    者是彼义大果分之行。二就位分别。地前所
    修名为教行。世间之行依言起故。初地已上
    一切诸德同为证行。行熟舍言证法性故。此
    二犹是地经之中叹众二净。彼说地前闻思
    修等为阿含净。犹此教行。十地行德同为证
    净。犹此证行。三真妄分别。一切妄修此名
    教行。一切真修齐为证行。故地论言。闻思
    修及报生识智。是则可说。以可说故名之
    为教。真智不尔。离文字故。以离文字故说
    为证。四直就妄修随义分别。妄修有二。一
    随事造修福德之行。二依理所成智慧之行。
    福依事易以言彰。故说为教。慧依理成照
    理分明。故言为证。问曰。妄修不能会真。
    云何名证。释言。妄修虽不体会缘中相应。
    故得名证。五就真中相实相对。因分之中
    得彼出世真证无相说为教行。彼相现于教
    行中故。寻相得实说为证行。此二犹是地
    经之中增上妙法光明法门。彼增上法是此
    证行。彼光明法是此教行。言光明者。论自
    释言。此大乘法显照一切余法门故。谓显世
    间修行心中。六就真中体德分别。无始法性
    显成今德。是其体也。从缘修起方便之行。是
    其德也。体为证行始显。净智证自体德故
    为教行。方便行德本依言教修习生故。此二
    犹是地经之中金庄严具所况法是。金体清
    净喻于证行。环?等相喻于教行。七就真中
    体用分别。次前证教同说为体。依此体上教
    智外彰说以为用。体为证行。证法性故用为
    教行。正说法智照明世故。此二犹是地经之
    中摩尼珠光所况法是。珠体清净喻于证行。
    光明外照喻于教行。故地论言。证智法明摩
    尼宝中放阿含光。八就真体约诠就实随义
    分别。平等证体说为证行。即此证体约言
    分十说为教道。此二犹是地经之中虚空鸟
    迹虚空画处所况法是。平等虚空喻于证行。
    故地论言。鸟迹住处名句字身住处菩萨地
    证智所摄。空中鸟迹风画之处喻于教行。
    故论说言。非不于中有此言说十地差别。约
    言分十。故从诠目名为言说。九就真中自
    分胜进相对分别。自分所成一切行德若体
    若用斯为证行。自于此法已证得故。胜进分
    中上受佛教名为教行。此二犹是地经之中。
    叹金刚藏证与阿含二力并是。彼中宣说。
    妙无垢智无量义辨演说美言真实相应同为
    证力。犹此证行。于佛教法念坚净慧为阿含
    力。犹此教行。体相如是(此二门竟)。次辨证教有
    可宣说不可说义。于中且就初对论之。余类
    可知。然就初对修成门中义别有三。一就证
    教二行相对。以辨可说不可说义。二唯就证。
    三唯就教证教相对辨之云何。教行可说。
    证行叵论。盖乃就其修证时语始修之时未
    出名相。行外犹有名相可得。用之显修。是
    故可说。得证之时证诸法如。证外更无名相
    可得。知复用何表影实证。是故证行一向
    不说。良以可说偏在教故。地经说言。但说
    一分。言一分者所谓因分。此名始修教道之
    行为因分也。以其修行不可说故。地经说
    言。十地如是。不可说闻。证教二行相对如是。
    次唯就证以辨可说不可说义。然证望教一
    向叵说。于中别论亦有可说不可说义。义相
    云何。分别有五。第一可以总相玄标名为可
    说。故地经中宣说五偈显示义大。又复经中
    说之为证。不可即相指以示人名不可说。
    故地经云。言说不及。此义如彼空中所有鸟
    迹风画等处。可以玄谈名为可说。不可即
    相指以示人名不可说。第二可以拂相显示
    名为可说。不可相论名不可说。何故如是。证
    离名相不可说闻。今还道证不可说闻。言
    当彼法名为说证。故金刚藏彰地难说名显
    义大。若言证法可说可闻。言乖彼法则不名
    说。第三可以况诠显示名为可说。故地经中
    用彼因分所修之行。况显果分离相真德名
    喻相应。喻犹况也。不可直诠显示彼法名不
    可说。第四可以自体真法互相显示名为可
    说。于中或有因果相显。故地经中举彼佛法
    用显地法。或复体用互相显示。如地经说。
    彼经之中金庄严具所况之法以用显体。摩
    尼光等所况之法以体显用。或复行法互相
    显示。故地经中用彼真智显示地法。是等皆
    是自体真法互相显班名为可说。不可用彼
    情相显真名不可说。第五情实相望以说。据
    情望实情外有实。可以谈论名为可说。就实
    望情实外无情。知复用何施名说实。故不可
    说。证中可说不可说义差别如是。次就教行
    以辨可说不可说义。教中随义亦有可说不
    可说义。教行之中义含真伪。伪修可陈名为
    可说。真修难显名不可说。故地经中彰彼因
    分观修之德云。言难说自心知也。证教两行
    辨之云尔

    大乘义章卷第九(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