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大乘义章 >
  • 大乘义章卷第八

    染法聚苦报义有十四门(一二种生死义 二四生义 三四有义 四四识住义 五四食义 六五阴义 七六道义 八七识住义 九八难义 十九众生居义 十一十二入义 十二十八界义 十三二十五有义 十四四十居止义)
      二种生死义六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就位分别三 就界分别四 因缘分别五 治断分别六)
    第一释名。二种生死。出胜?经。名字是何。
    一分段生死。二变易生死。言分段者。六道果
    报三世分异名为分段。分段之法。始起名生。
    终谢称死。言变易者。泛释有三。一者微细生
    灭无常念念迁异。前变后易名为变易。变易
    是死。名变易死。故地持中。生灭坏苦名变
    易苦。此通凡圣。二者缘照无漏所得法身神
    化无碍。能变能易。故名变易。变易是死。名变
    易死。此该大小。三者真证法身隐显自在能
    变能易。故言变易。变易非死。但此法身。未出
    生灭。犹为无常死法。所随变易身上。有其生
    死。名变易死。此唯在天。虽有三义。胜?所
    说。第二为宗下诸门中。听此言耳。分段生死。
    胜?亦名有为生死。变易生死。胜?亦名无
    为生死。盖乃从人以别名矣。凡夫多起有漏
    诸业。建集有果。名曰有为。有为众生所受生
    死。名有为生死。无为生死翻前立称。圣人不
    起有漏诸业受分段报。名曰无为。无为圣人
    所有生死。名无为生死。名义如是(此一门竟)。次
    辨体相。分段生死开合不定。总之唯一。或分
    为二。一善二恶。人天名善。三涂名恶。或分为
    三。谓三界中所有生死。或分为四。所谓胎生
    卵生湿生及以化生。此如后释。或分为五。谓
    五道中受生差别。或分为六。六道报中生死
    不同。于前五上。加阿修罗名为六道。随类别
    分数。有无量。分段如是。变易之中。亦开合不
    定。总之唯一。或分为二。一事识中变易生死。
    二妄识中变易生死。于六识中。缘照无漏所
    受之报。名事识中变易生死。第七识中缘照
    无漏所得之果。名妄识中变易生死。彼事识
    中变易生死。因果在别。此世造业。余世得
    报。如论中说。有妙净土。出过三界。是阿罗
    汉当生彼中。如是等也。彼妄识中变易生死。
    有?有细。地前名?。地上名细。于中?者。因
    果世别与前相似。微细之者。前念为因。后念
    果现。是中微细。不复可以世别论之。念念之
    中。细分异世亦得无伤。或分为三。谓三乘人
    变易生死。或分为四。如胜?说。一阿罗汉。
    二辟支佛。三大力菩萨。地前菩萨。二轮烦恼
    全未断除。而不为彼烦恼所牵。又于三界受
    生自在。故名大力。问曰。地前大力菩萨。涅
    ??经中说为凡夫具烦恼性。胜?何故说为
    变易。释言。涅??对初地上出世圣人。名为凡
    夫。未断地上二轮之惑。名具烦恼。若对声闻
    辟支佛等。此是大圣二障清净。何为不得说
    为变易。故涅??中说。须陀洹八万劫到。乃
    至辟支十千劫到。谓到性地阿耨菩提。此既
    大圣。变易何疑。四意生身。初地已上受生如
    意。名意生身。意有何义。生如意乎。意有三
    义。一能速疾。二能遍到。三能无碍。初地已上
    受身如是。或分为六。如胜?说。谓此三地及
    彼三种意生身等。此三地者。谓此地前罗汉
    辟支大力菩萨三乘地也。彼三种者。谓初地
    上三种生也。三种意生如楞伽说。一三昧意
    生身。谓从初地乃至五地。禅度增上故名三
    昧意生身也。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六七八
    地慧行成就。知法有性。知法无性。名为觉法
    自性性身。前自性者。是法有性。有法之中色。
    为碍性心为知性。如是一切名为自性。复言
    性者。是法无性。无是一切法之实性。故名为
    性。此有无性皆能善照。故名为觉。三种类俱
    生无作行意生身。谓九地上无功用行。任运
    转起。名种类俱生无作行身。此三彼三。
    九地已上行报纯熟。前七地中所修种类。至
    彼地中。报熟现前名种类俱生。法流水中任
    运上升。舍离功用。此三彼三合以为六。别则
    无量。变易如是(此二门竟)。次就位论。总相?分。分
    段死者。是虚伪众生。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
    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等。小乘之中凡夫学
    人。大乘之中外凡善趣。皆于三界。妄爱受
    生。名为虚伪。小乘人中罗汉辟支。大乘人中
    种性已上。以无漏业正智受生。故非虚伪。虚
    伪所受。名分段死。非虚伪受。名变易死。问
    曰。小乘须陀已上。大乘人中十信以上。亦有
    五分法身功德。何故不名为变易死。乃名分
    段。释言。是人于三界中。有漏结业受生未
    尽。故名分段。虽有无漏五分法身。是因法身
    未得果报。是故不得名变易死。?分如是。于
    中细谓分段有二。一者恶道。二者善道。三
    涂名恶。人天名善。小乘法中。恶道分段。见道
    时尽。故须陀洹名为?债。?三涂债。着复
    通论。增上忍时。三恶道报。皆非数灭。善道分
    段。无学时尽。大乘人中。恶道分段尽处有三。
    一恶业为因。四住为缘。受恶道报。十信时尽。
    以修身或心慧等行转恶业故。云地持中
    说为善趣。又花严中宣说。贤首能现作佛。明
    知。亦能离恶趣报。二恶业为因。四住为缘。
    缘力微薄不能牵生。加少悲愿受恶趣身。种
    性时尽。故胜?中说。种性上大力菩萨离分
    段死。三恶业为因。悲愿为缘。四住残气随逐
    佐助。受恶趣生。初地时尽。地前未断。初地尽
    故。地经宣说。初地菩萨。离恶道畏。地持宣
    说。解行菩萨。转恶趣报。入欢喜地。又彼随助
    四住烦恼。初地尽故。地持宣说。增上及中恶
    趣烦恼。初地出过。以其地前未断灭故。地
    持宣说。种性解行。或堕恶道。恶道既如是。
    善道分段亦有三阶。一善业为因。四住为缘。
    受人天报。种性时尽。二善业为因。四住为缘。
    缘力微薄不能牵生。加少悲愿。受人天身。初
    地时尽。地前未断。初地尽故。楞伽宣说。初
    地菩萨。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前未断
    故法华论中宣说。地前犹有三界分段生死。
    故彼论言。所言入生乃至一生得菩提者。谓
    初地证智。所言八生至一生者。是其三界分
    段之生。三善业为因。悲愿为缘。四住残习随
    逐佐助。受人天生。至佛乃尽。自前未断。至佛
    尽故。经叹。唯佛断有顶种。十地已还。人天受
    生。未穷尽故。地持但云。解行菩萨。转恶趣
    报入欢喜地。不言转善。又十地已还人天受
    生。烦恼未尽。故地持中唯说。初地过增上
    中恶趣烦恼。不言出过善趣烦恼。以斯文证。
    人天残习明至十地。于中别分。人分段者。八
    地时尽。自前未断。八地尽故。涅??经中宣
    说。八地为阿那含。不受肉身。前未断故。大
    品经中说。前七地犹是肉身。天分段者。至
    佛乃尽。自前未断。至佛尽故。唯佛一人断有
    顶种。前未断故。八地以上唯名那含。非阿罗
    汉。问曰。地上遍生六道。何故偏说人天中生
    以为分段。释言。地上恶业尽故。虽生恶道。但
    是应现。人天善业。未穷尽故。生人天中。与彼
    凡时微业相应名分段矣。次辨变易。变易之
    中。有因有果。小乘人中。见道以上变易因生。
    无学果后变易报起。何者是乎。如论中说。有
    妙净土。出过三界。无烦恼者。是阿罗汉。当生
    彼中。如是等也。大乘人中分齐有四。一起因
    处十信已上。二得果处种性以上。故胜?中
    说。种性已上大力为变易死。问曰。法华优
    婆提舍说。解行前为分段死。胜?何故说为
    变易。释言。菩萨种性已上有五种身。一法性
    身。谓性种性及解行中清净。向等如地持说。
    六入殊胜无始法尔。如是等也。二实报身。谓
    习种性及解行中得前方便。如地持说。若从
    先来修善所得。如是等也。三者生灭变易法
    身。所谓缘照无漏业果。四分段身。谓无始来
    有漏业果。五应化身。随物现生。此五种身。各
    有因缘。法性身者。佛性为因。谓度为缘。实报
    身者。六度为因。佛性为缘。更有余义。如后二
    种种性中说。变易身者。无漏业因。无明为缘。
    分段身者。有漏业因。悲愿为缘。应化身中。有
    其二种。一者法应依法身起。二者报应依报
    身现。此二种应因缘各别。论其法应。如来藏
    中化用三昧法门为因。悲愿为缘。若论报应。
    悲愿为因。化用三昧法门为缘。此五身中。初
    二非死。次二实死。后一应死。是故于彼种性
    已上。实报身中。有变易杂。应化身中。有分段
    杂。法花论中。据第四门说为分段。胜?经中。
    据第三门说为变易。各是一义。不相乖背。此
    是第二得果之处。三渐舍处。初地已上。四穷
    尽处。在如来地。位分如是(此三门竟)。次就界论。
    界谓三界。于中略以二门分别。一随相分
    别。分段生死是三界摄。三界有漏业之果故。
    变易生死非三界摄。出世无漏业之果故。故
    论说言。有妙净土出过三界。是阿罗汉。当
    生彼中。明知。出世如是。一切。二就性通论。
    二种生死皆三界摄。此义云何。如胜?经中
    说。世间有二。一无常坏。二无常病。无常坏
    者。是分段三界。无常病者。是变易三界。分
    段生死还是分段三界所收。变易生死。还是
    变易三界所摄。问曰。分段于三界中分齐可
    知。变易生死于三界中分齐何处。唯圣所知。
    亦可变易。依禅地说。依初禅地发无漏业。受
    变易报。系属初禅。如是一切(此四门竟)。次辨因
    缘。亲生名因疏助目缘。总相?论。分段生死。
    有漏业因。四住为缘。故胜?云。又如取缘有
    漏业因而生三有。取犹爱也。于受生时。或起
    ?H爱。或复起于花池等爱。逐即受身故说为
    缘。受生三界。爱力增强。故偏说之。变易生
    死。无漏业因。无明为缘。故胜?云。无漏业
    因。无明为缘。生阿罗汉辟支佛等。缘有二种。
    一前后缘。以前无明不见诸法本性平等故
    求后生。二同时为缘。无明住地。是七识体。
    变易业果。依是得立。故说为缘。如梦所作皆
    依睡心。总相如是。随别细分。分段生死有善
    有恶。恶道分段义别三阶。一凡夫所受恶业
    为因。四住为缘。二十信所受恶业为因。四住
    正缘。悲愿随助。三种性已上至初地受恶业
    为因。悲愿正缘。四住随助。若无恶业。苦果不
    生。是故用彼恶业为因。若无悲愿则不往受。
    是故用彼悲愿为缘。故涅??云。地前菩萨。
    过去所有微尘等业。以愿力故。一切悉受。且
    说愿力。当知。亦以悲力故受苦。善道分段
    亦有三阶。一凡夫二乘乃至大乘十信所受
    善业为因。四住为缘。二者种性解行所受善
    业为因。四住正缘。悲愿随助。三地上所受善
    业为因。悲愿正缘。四住随助。变易有二。一事
    识中变易生死。二妄识中变易生死。事中变
    易义别三阶。一是罗汉辟支所受。用事识中
    众生空观以为正因。无明为缘。二是种性解
    行所受。用事识中法空之观以为正因。无明
    为缘。三地上所受。事识中非有非无息想
    之解以为正因。无明为缘。妄中变易亦有三
    阶。一地前所受。用妄识中一切妄想依心之
    观。以为正因。无明为缘。二地上所受。用妄识
    中一切妄想依真之观。以为正因。无明为缘。
    三是八地以上所受。用妄识中唯真无妄息
    想之观。以为正因。无明为缘。问曰。唯真无妄
    之观。能令妄智更不牵后。云何能与变易作
    因。释言。此观望后同类。虽不牵生。望后胜
    品。非不能生。故得为因。此等观别。如前八识
    章中具辨。前分段死。因故缘新。由是因同缘
    有差异。此变易死。缘故因新。为是缘同因有
    差别。随义细论。分段之因变易之缘。非无差
    别。异相难分。是以不说。理实无明亦扶分段。
    四住之习。亦佐变易。相隐微少。故?不论
    (此五门竟)。次辨断处。分段之中。五道差别断处不
    定。小乘法中。大位论之尽在无学。于中别
    分。三涂分段尽处有三。一不受处。依如成实。
    ??心已上一向不受。于彼宗中。??心已上名
    为住分。不复退堕三涂中故。故彼成实引
    经证言。世上正见者。往来百千世。终不堕恶
    道。??心已去名上正见。若依?酬肌H绦囊陨稀?br> 方是住人。一向不受三涂之报。涅??经中亦
    同此说。据此言之。忍心以上。方得名为世上
    正见。此是第一不受处也。二非数灭处。依如
    ?酬肌T錾先淌薄H?竦辣ā=苑鞘?稹S诖艘?br> 生。定断其因。不受报。故涅??经中亦同此
    说。故涅??言。增上忍时。三恶道报。当知。不
    从智缘而灭。三缘尽处。在见道中。润惑永
    断。业种?鞴省H酥蟹侄巍D呛?讶ァ2桓锤?br> 受。天分段者。罗汉辟支永更不受。大乘法中。
    大位分之。一切分段。尽在种性。故胜?云。分
    段死者。是虚伪众生。于中分别。分段现生
    死有其二种。一者定系为业所牵。定系时处。
    者所谓生后时。处谓六道。二不定系得业自
    在。得生自在。不系时处。不系时故。现生后时
    随意受之。不系处故。六道之中。随意受之。彼
    三涂中定系之者。十信已上修习身戒心慧
    行故。渐次断除。种性时尽。不定系者。种性已
    上渐次断除。初地时尽。地持据此宣说。初地
    离恶趣报。人天定者。种性已上渐次断除。初
    地时尽。若复通论。十信已上渐次断除。初地
    时尽。楞伽据此宣说。初地得二十五三昧。
    破二十五有。不定之者。初地以上渐次断除。
    至佛乃尽。于中分别。人分段者。八地时尽。故
    八地上名阿那含。更不重受臭身肉身。天分
    段者。至佛乃尽。故佛一人断有顶种。度生
    死流。然初地上。虽复说有人天分段。但有微
    习。谓于大悲应现身中。少有残气。无有能
    受分段报者。分段如是。次论变易。变易之中
    有因有果。尽处不定。小乘法中。变易之因尽
    有二处。一灭定暂灭。那含已上。二无余永灭。
    无学果中。变易之果。小乘未灭。大乘法中。
    变易之因。种性暂灭。至佛乃尽。变易之
    果。初地渐灭。至佛乃尽。二种生死。大况?尔
      四生义三段分别(辨相一 通局二 宽狭三)
    言四生者。谓胎卵湿化。言胎生者。如今人等。
    禀托精气而受报者名为胎生。言卵生者。如
    诸鸟等。依于卵壳而受形者名为卵生。言湿
    生者。如今夏日湿生虫等。不假父母。依湿
    受形名为湿生。言化生者。如诸天等。无所依
    托。无而忽起。名曰化生。若无依托。云何得
    生。如地论释。依业故生。生相如是。次就
    五趣辨其通局。四生之中化生一种。全摄二
    趣及三少分。全摄二者。诸天地狱。一向化生。
    三少分者。人鬼及畜少分有之。如劫初时。
    人鬼及畜一切化生。今时多无。故曰少分。
    胎生一种。人鬼及畜少分有之。余趣全无。
    卵湿二生。唯在人畜。余趣皆无。人中卵生。如
    ?成岫??成岱?干?淙饴选B阎杏衅?br> 三十二儿。如是等类。是卵生人。人湿生者。
    如顶生王。过去有王。名曰善住。顶生肉胞。
    十月满足中生一儿。因字顶生。如是等。此是
    湿生人。畜生道中卵湿可知。次辨宽狭。如
    杂心问。为生摄趣。为趣摄生。论自释言。四生
    摄趣。非趣摄生。何故如是。一切五趣。无出
    四生。故生摄趣。五道中阴。皆是化生。五趣
    不收。是故五趣不摄四生。四生之义。略辨如是
      四有义六门分别(辨相一 就时分别二 就处分别三 五阴六根有具不具四 染净分别五 凡圣有无六)
    第一辨相。四有之义。出阿含经。?酬悸壑小>?br> 广分别。生死果报。是有不无。故名为有。有别
    不同。一门说四。四名是何。一者生有。二者死
    有。三者本有。四者中有。报分始起名为生有。
    命报终谢名为死有。生后死前名为本有。对
    死及中故说为本。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
    中有。中有相隐。九句辨之。一定其有无。经论
    不同。?酬挤ㄖ小6ㄓ兄幸酢3墒捣ㄖ小R幌?br> 定无。有无偏定。故成诤论。故涅??云。我诸
    弟子。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宣说中阴。一向定
    有。一向定无。大乘所说。有无不定。上善重恶
    趣报速疾则无中阴。如五逆等。余业则有。异
    于偏定故无诤论。二定其生分。生有四种。胎
    卵湿化。一切中阴。同一化生。三辨其形类。中
    阴之形。[髟/弗]缘生阴。趣天中阴。[髟/弗]缘似天。乃
    至趣向地狱。中阴[髟/弗]缘地狱。四明中阴形量
    大小。如论中说。生人中阴。如有知小儿。上天
    中阴。以渐转大。如是中阴。随所向处。小于生
    阴。准人可知。五辨其形色。如地持说。色有
    好恶。好色有二。一者极好。如明月光。二者微
    好。如波罗捺衣。恶色亦二。一者极恶。如夜黑
    ?。二者微恶。如黑羊毛光。然实中阴色万
    差。地持且就?影为言。六明中阴趣向差
    别。如论中说。地狱中阴。向地狱时。足上头
    下。直趣地狱。至地狱中。受报之时。形如人
    立。诸天中阴。上趣天时。如箭射空。余则倚
    行。七明中阴相见不同。有人宣说。一切中
    阴。皆得相见。复有人言。上得见下。下不见
    上。如此说者。地狱中阴。唯得见于地狱中阴。
    不见余者。畜生中阴。能见畜生地狱中阴。不
    见余者。乃至天阴。能见一切五趣中阴。八明
    中阴所食不同。欲界中阴。具足四食。其中段
    食。还食生阴所食香气。上界中阴。则无段食。
    但有识触意思食等。九明中阴衣服有无。诸
    天中阴。一向有衣。人中不定。如近佛地诸大
    菩萨转轮圣王及白净比丘尼等。福德殊胜。
    又具惭愧中阴有衣。余者则无(此一门竟)。次明四
    有时分久近。生有死有时分极短。唯止一念。
    故杂心云。生有及死有。是各一刹那。本有中
    有时分。不定。本有极短至一念。长则或经亿
    百千劫。中有长短。人说不同。有人宣说。极短
    一念。极长七日。如此说者。齐七日来必得生
    处。若七日来不得生处。前阴灭已更受中阴。
    有人复说。中阴极长寿七七日。七七日来必
    得生处。若不得处死而更生。复有人说。寿命
    不定。乃至父母未和合来。常在不灭。此诸说
    中。后说为善(此二门竟)。次就三界五道之处分别
    四有。先就三界辨其通局。生死本有遍通三
    界。中有不定。小乘法中。欲色界有。无色则
    无。大乘法中。四空有色。以有色故。亦有中
    阴。故华严中。菩萨鼻根能闻无色宫殿之
    香。明知有色。次就趣论。当知四有遍通五趣
    (此三门竟)。次辨根阴有具不具。阴谓五阴。根谓六
    根。先就五阴明具不具。生死本有。此三若在
    欲界之中定具五阴。色无色界大小不同。小
    乘说。彼色界地中无想天处。有色无心。四空
    地中。有心无色。不具五阴。余色界天齐具五
    阴。大乘说。彼无想天处。犹有心想。四空有色。
    是则三界皆具五阴。故地论言。乃至有顶增
    长一切五阴苦聚。中有一种。定具五阴。终无
    缺减。次就六根明具不具。生有之中。唯有意
    根。所缘之色。未成己体。故无身根。以无身
    故。亦无眼耳鼻舌等根。死有不定。欲界众
    生。渐命终者。唯有身根及与意根。最后灭坏。
    顿命终者。一念死时六根俱坏。色界众生。无
    渐命终。是故死时。六根俱坏。无色众生。大小
    不同。小乘说。彼唯有意根。最后灭坏。大乘
    说。彼犹有形色。与色界同。本有之中。诸根
    不定。欲界众生。多具六根。乃至极小。具身及
    意。色无色界。大小不同。小乘说。彼色界地
    中。除无想处。其余诸天。齐具六根。无想天
    中。无其意根。无色界中。单有意根。无余五
    种。大乘说。彼色无色界。齐具六根。何故如
    是。大乘说。彼无想无色有色心故。中有一种。
    定具六根。无残缺者。何故如是。中阴身中。受
    纯业果。不受杂业报。故具六根。又中阴身形。
    色精微无有余缘坏其根者。故具六根。又六
    根中。求受生处。是故中阴。定具六根。然此
    中阴六根猛利。净过诸天。一切世界。应受生
    处。见闻无碍。以其求生自在力故(此四门竟)。次
    辨四有染净之义。生有一种。唯染无净。受生
    必是烦恼心故。余通染净。故杂心云。一染三
    有二。言一染者。是生有也。三有二者。本死及
    中通染净也。此乃局论凡夫二乘。若通菩萨
    愿力受生。是则四有皆通染净(此五门竟)。次就凡
    圣分别四有。凡圣虽异。齐具四有。凡夫可知。
    圣人之中。学具四有。无学唯三。略无生有。无
    学圣人。更不生故。四有如是
      四识住义四门分别(辨相一 漏无漏分别二 就地分别三 三世分别四)
    四识住者。五阴之中色受想行为识所依故
    名识住。住义云何。依如?酬肌P耐踔?濉R烙?br> 同时色受想行故名识住。问曰。彼宗心心数
    法同时相依。何故偏说识依余住不说受等
    依余住乎。释言。住义理实齐通。但识是王
    故偏说之。又破外道识依神住故说识住。
    若依成实。心起前后。不说同时相依而住。
    但说心识缘余四阴。缘而爱着。故名识住。问
    曰。彼宗贪在行心识中无贪。云何经中说为
    识住。释言。依彼贪有二种。一者起贪唯在行
    心。二者性贪遍在四心。性贪通故识中有
    之故得就识说为识住。何者性贪取性烦恼。
    执着境界故名性贪。问曰。性贪既通四心。以
    何义故偏说识住不说受住想行住等。释言。
    住义理通四心。今以三义偏说识住。一以初
    类后。识心在初。但言识住。余类可知。故不具
    论。二举弱显强。就四心中。识心取性最为微
    弱。乃至行心取性最强。就弱说住。增强可知。
    故阙不论。三为破外道说识依神故名识住。
    以彼外道多取心识依神我故。问曰。若言贪
    故住者。何故论言喜润故住。释言。理实贪
    着故住。贪心必由前喜而生。故说喜润。又后
    贪中。犹有喜义。助成彼贪。故说喜润。问曰。前
    说性贪故住。性贪常有。何假喜润。释言。识中
    所有性贪。是前行中重贪气分。彼前行中增
    上重贪。由喜润生。识中性贪。从本论之。故曰
    喜润。问曰。色等望于何识说为识住。若依??br> 昙。通望六识说为识住。成实法中。人解不同。
    有人释言。唯望意地行心说住。以彼行中贪
    爱强故。又人复言。通望六识行心说住。以前
    三心无贪爱故。此皆不然。经说识住不言行
    住。云何说言望行心住。人复释言。彼宗之中
    想受及行。是通名识。故云识住。若言行心是
    通名识说识住者。论通非别。云何得分四识
    住异。当知。成实亦望六识说为识住。何以
    得知。?酬挤ㄖ小Mㄍ??端滴?蹲 3墒挡?br> 非。明知。共用。又六识中性贪义等住着不殊。
    故通望之以说识住。问曰。若言通望六识说
    识住者。六识之心局缘一色不缘余法。云何
    得有四种识住。释言。通望六识之心说四识
    住。非谓一一皆具四住。又问。五识局在一
    念。云何名住。此言住者。住著名住着。不以
    经停说为住故。一念五识。亦得名住。问曰。
    何故唯说色受想行等阴以为识住。不还说
    识以为识住。若依?酬肌J妒切耐酢A酵醪徊ⅰ?br> 故不说识以为识住。若依成实。识时少识。
    故不说识以为识住。云何少识。六识之中唯
    有意识通具续念。自余五识局在一念。不通
    相续。不如六想六受六行并通续念。故曰少
    识。少故不论。又复为分能住所住两义差别
    故。不说识以为识住(此一门竟)。次就有漏无漏分
    别。有漏四阴。望有漏识名为识住。无漏则非。
    何故如是。?酬际脱浴N蘼┲?ā;涤新┦丁9?br> 非识住。又无漏识。厌有漏法。亦非识住。又无
    漏识。于无漏法。亦不贪着。故非识住。有漏之
    识。于有漏法乐着不舍。故名识住。成实亦同
    (此二门竟)。次就诸地分别识住。地谓九地。始从
    欲界乃至悲想。若依?酬肌R?钡胤ㄍ?钡?br> 识说为识住。异地则非。?细别故。若如是
    者。依下地身起上心时。下地之身。应非识
    住。论自释言。住相成就。犹名识住。若依成
    实。莫问自地及与他地。但有缘着。斯名识住
    (此三门竟)。次就三世分别住义。若依?酬肌S谌??br> 中。同时相依。斯名识住。异时则非。若依成
    实。于三世莫问同时及与异时。但令缘着。
    皆是识住。不简前四识住义。略之云尔
      四食义两门分别(辨相一 就起分别二)
    言四食者。所谓段食触食思食及与识食。此
    之四食。论释不同。若依成实。羹饭等事名
    为段食。冷??等名为触食。或有众生。以思
    活命。名为思食。虽有此言。不知何思。有人释
    言。过去业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断。说为思
    食。若如是者。一切众生所有寿命。皆由往思。
    不应言无。或当应以彼现在思想而活命者。
    说为思食。如思玄妙得不死等。有漏识心命
    报不坏名为识食。若依?酬肌S?绲刂邢阄?br> 触等。是其段食。心数法中有漏触数。能知一
    切心心数法。令法今不散坏说为触食。有漏
    思数起后不绝说为思食。有漏心识。是其心
    王。能令一切诸心数法住持不坏。说为识食。
    问曰。无漏何故非食。释言。无漏坏相续相。是
    故非食(此一门竟)。次就趣论。先论生阴。地狱之
    中。论释不同。若依成实。但有识食。?酬挤?br> 中。具有四食。彼说。地狱吞热铁等能坏饥
    饿。即为段食。余三心法常有可知。鬼畜两
    趣齐具四食。人中不定。若有心者。皆具四食。
    灭心之者。论说不同。若依?酬肌6问秤嗍屏?br> 身不坏。更无余食。故彼宗中入灭定者。远至
    七日即须出定。若过七日。段食势尽。起则身
    坏成实法中。灭心之者。现虽无心识得在
    故。犹名识食。以识食故。入灭定虽迳多时身
    亦不坏。天中不定。欲界诸天。与人相似。色界
    诸天。若依成实。唯有识食。?酬挤ㄖ小1擞行?br> 者。唯无段食。有余三种。若灭心者。四食俱
    无。无色界天。与色界中有心者同。无色界中。
    无灭心故。生阴如是。次辨中阴。成实法中。
    一切中阴。唯有识食。?酬疾欢āS?缰幸酢>?br> 有四食。随其所起。还食彼趣所食香气。以为
    段食。余三心法有之可知。色界中阴。唯无段
    食。有余三种。彼说。中阴虽有三食。思食最
    增。以求生故。四食如是
      五阴义七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先后次第三 三性分别四 漏无漏分别五 常无常分别六 三界有无七)
    第一释名。言五阴者。所谓色受想行识也。质
    碍名色。又复形现亦名为色。领纳称受。?酬?br> 亦言觉知名受。取相名想。?酬家嘌运持??br> 想起作名行。了别名识。?酬家嘣品直鹈?丁?br> 此之五种。经名为阴。亦名为众。聚积名阴。阴
    积多法。故复名众。问曰。一色一受想等无多
    聚积。云何名阴而复名众。释言。此等阴积之
    分故名为阴。多中之分故复名众。如众僧中
    请得一人名请众僧。此亦如是(此一门竟)。次辨体
    相。色阴之体。离合不定。总唯一色。或分为
    二。一内二外。眼等五根。是其内色。色等六
    尘。是其外色。或分为三。如?酬妓怠R豢杉?br> 对。谓眼所行青黄等色。二不可见有对。谓
    耳鼻舌身所行之色。三不可见无对之色。意
    根所行无作之色。前二种色。为其对碍色根
    所对故名有对。后一无作。不为对碍色根所
    对故名无对。成实法中。宣说无作非色心
    故。唯有前二。略无第三。或分为六。所谓色声
    香味触法六尘色也。前五可知。法尘色者。若
    依?酬肌N甯?拮魇欠ǔ旧?3墒捣ㄖ小9?br> 未五尘五根四大假名之色。是法尘色。或分
    为十。如涅??说。故彼经中上下数处皆说十
    色。五根五尘。是其十也。彼经何故不说无作。
    彼说。无作但是色法非是色事。成身相微故
    阴不彰。或分十一。如?酬妓怠N甯?宄炯拔?br> 作色。是其十一。彼说。无作是身口业性。四大
    造故。色阴收。成实法中。色有十四。五根五尘
    及与四大。为十四也。有人说言。成实法中。声
    不成人。非是色阴。此言不然。阴积义异。成人
    法异。何得说言不成人故令声非阴。云何阴
    异成人法异。阴通内外。成人唯内。阴通色
    声。成人唯色。是其异也。云何知声是色阴。如
    彼成实色相品说。言色阴者。所谓四大及
    大所因色香味触。亦因四大所成五根。是等
    相触故有声生。举此以释色阴体相。宁非色
    阴。又?酬贾兴瞪??酢3墒挡环恰C髦?J?br> 用。问曰。?酬妓滴拮魃?晕??酢3墒捣?br> 中何故不论。释言。成实宣说。无作为非色心。
    行阴所收。色阴不摄。故此不论。问曰。成实
    根尘之外别说四大。以为色阴。?酬挤ㄖ泻?br> 不如是。释言。成实宣说。四大是假名色。揽四
    尘成。能成五根。根尘不收。故别说之。?酬挤?br> 中。宣说四大是实法色触入所摄。故不别说。
    色阴如是。次明受阴。受阴体中。广略不定。总
    唯一受。或分为二。一者身受。二者心受。如
    地持说。五识相应名为身受。意识相应名
    为心受。问曰。五识是心非身。何故与此相应
    之受名为身受。释言。此从所依以名。五识依
    于五根之身而生意心。故所生受名为身受。
    意识依心。故所生受名为心受。又复苦乐亦
    得分二。恶果名苦。善果名乐。一切报受无
    出善恶二业果故。问曰。舍受何受中摄。释
    言。乐摄。善业果故。或分为三。一苦二乐三
    不苦乐。亦名舍受。辨此三受。略有五门。
    一分三受。二定优劣。三明通局。四生过不同。
    五厌舍难易。就初门中差别有六。一当相分
    别。如彼成实受相品说。损恼身心名为苦
    受。增益身心名为乐受。非损非益名不苦乐。
    二对因分别。一切恶果。斯为苦。一切善果。
    说为乐舍。是义云何。依如?酬肌H??鸦瓜?br> 善业果。名之为乐。四禅已上上善业果。说以
    为舍。是则彼宗。三禅已还无舍受报。若依
    成实。分善为二。一欲界散善。二上界定善。
    散善之中增上业果说为乐受。微下业果名
    为舍受。以此微乐难觉知故。问曰。苦中亦有
    微下不善业果。何不名舍。偏说下乐为舍受
    乎。释言。苦果违害之法。性与情返。微有即
    觉。故入苦中。不得名舍。乐果顺情。非切心
    法。微者难觉。故分为舍。又复一切苦乐二受。
    皆用微细行苦为体。于行苦上。宣说苦受。苦
    受必重。为心觉恼故不名舍。于行苦上。宣说
    乐受。乐受必微。于中上者。为心觉适当相名
    乐。轻微之者。非心能觉。博名为舍。定善之
    中。下善业果。名之为乐。四禅已上胜善业果。
    说之为舍。以彼寂静难觉知故。三对缘分别。
    缘有三种。谓违顺中。违缘逼恼名为苦受。
    顺缘生适名为乐受。中境所生名为舍受。四
    对想分别。适想所起名为乐受。不适想生名
    为苦受。中容想发名为舍受。五对行分别。
    生?是苦。起贪是乐。生痴是舍。六就时分别。
    于中约对三缘辨之。若对违缘。相应时。苦离
    时生乐。久离则舍。若对顺缘。初受生乐。中受
    则舍。久受便苦。或有顺缘。相应时。乐离时生
    苦。久离则舍。若对中缘。初受时舍。久受生
    苦。离时生乐。或有中缘。初受时舍。久受乐
    着则生乐受离时生苦。以此六义分受为三。
    次明三受优劣不同。苦受最劣。乐舍二受。上
    中不定。若依?酬肌@质芏ㄏ隆O律乒?省I崾?br> 定上。上善果故。若依成实。在欲界地。舍受为
    中。乐受为上。在上二界。乐受为中。舍受为
    上。次明三受通局之义。依如?酬肌?嗑钟?纭?br> 乐通欲色。舍通三界。成实法中。?同?酬肌R?br> 实细论。并通三界。故彼文言。苦乐随身至于
    四禅。忧喜随心至于有顶。次明三受生过不
    同于中有二。一明三受生过多少。苦生过少。
    局在欲界。生?恚故。乐生过中。在欲色界。能
    生不善秽污法故。舍过最多。遍通三界具生
    一切诸烦恼故。二明三受生过轻重。舍受最
    重。能起邪见。断灭善根。作阐提故。又生无明
    能为一切生死本故。苦乐二受轻重不定。
    若论所为。乐重苦轻。为求乐受。多作罪故。若
    论所生。苦重乐轻。嗔恚大罪。从苦生故。三受
    生过不同如是。次明三受厌舍难易。于中
    有二。一明三受起厌难易。欲界地中所有三
    受。苦为易厌。人憎恶故。舍受次难。不烦恼
    故。乐受最难保爱深故。若论上界乐舍二受。
    乐为易厌。以其?动易憎恶故。舍受难厌。以
    其寂静难觉知故。二明三受舍之难易。苦受
    易舍。得初禅时。已远离故。问曰。若言初禅离
    苦。何故经言二禅灭苦。释言。初禅有眼耳身
    三种识在。此三识身苦根所依。所依未尽。
    是故不说初禅灭苦。理实苦受初禅灭尽。乐
    受次难。至四禅灭。舍受最难。涅??时灭。三受
    如是。或分为五。所谓忧苦喜乐及舍。此之五
    种。随处不定。若在欲界。五识地中逼恼名苦。
    适悦称乐。意识地中虑恼名忧。庆悦名喜。六
    识地中中容受心。舍苦乐等。说之为舍。问曰。
    何故苦乐二受。流至意地返名忧喜。舍不如
    是。六识地中。通名为舍。释言。苦乐从微想
    生。忧喜二受。从强想发。为是须分。六识中
    舍。同微想生。为是不分。欲界如是。若在初
    禅。眼耳及身三识。身中适悦名乐。意识地中
    庆悦名喜。四识身中中容受心。说以为舍。三
    中喜受。通定内外。余二定外。初禅已上。无鼻
    舌识。亦无忧苦。为是不论。在二禅地。唯就意
    识。说喜说舍。在三禅中。唯就意地。说乐说
    舍。既在意地。何不名喜。乃说为乐。是乐性
    故。虽在意地。不得名喜。故杂心中。说之以为
    乐根意行。涅??中说下名为喜。上名为乐。?
    况似此。四禅已上。唯有意舍。更无余义。五受
    如是。或分为六。所谓六根所生受也。或分十
    八。六根所生。各有苦乐不苦不乐。故有十八。
    又成实说。十八意行。亦是十八。谓五意识
    第六意识所生之受。各有忧喜不忧不喜故
    为十八。或复分为三十六受。如成实说。六根
    所生各有苦乐不苦不乐。并通染净。是故合
    为三十六受。或分百八。如龙树说。前三十
    六。三世分别故有百八。若广分别。受乃无量。
    受阴如是。想阴体者。开合不定。总为一想。或
    分为三。一者适想。二不适想。三者非适非不
    适想。取顺名适。取违不适。取中容者。名为非
    适非不适想。或分为六。所谓六识相应想也。
    或分十八。六想之中。各有三种。适不适等。
    为十八也。随缘辨想。想亦无量。想阴如是。行
    阴体者。广略不定。总唯一行。或分为二。一者
    心法。二非心法。心法之中。依如?酬肌7憾??br> 论。有四十六。行阴所摄。有四十四。四十六
    者。通地有十。想欲触慧念思解脱忆定及受。
    善地有十。所谓无贪无?惭愧信倚不放逸
    不害精进及舍。通前二十。不善有二。谓无惭
    愧。以此通前为二十二。大烦恼中别数有
    五。不信懈怠无明悼放逸。以此通前为二十
    七。小烦恼中。有其十种。所谓忿恨诳悭嫉恼
    谄覆高害。以此通前为三十七。余数有五。所
    谓觉观睡眠及悔。以此通前为四十二。十使
    之中。别有四数。贪?慢疑。以此通前为四十
    六。此等如前三有为中具广分别。言四十四
    行阴摄者。就前四十六心法中。除受除想。自
    余一切皆行阴摄。问曰。何故诸心法中。偏分
    受想。别为两阴不入行中。杂心释言。受为
    爱根想为见本。以此二种轮转生死。故分别
    之。又复论言。受修诸禅。想修无色。以此二种
    别地义强故。别立阴。成实法中。心法无量。
    除识想受自余一切。皆行阴摄。心法如是。非
    心法中。依如?酬肌P?凳?牟幌嘤π形??br> 色心。此亦如前三有为中具广分别。成实法
    中。唯说无作以为色心不相应行。问曰。五阴
    通皆是行。以何义故。偏说此一以为行阴。杂
    心释言。行阴之中。有为行多故偏名行。余四
    阴中。摄行少故。更与异名。行阴如是。次辨识
    阴开合不定。总唯一识。或分为二。一者有漏
    二者无漏。或分为三。一善二恶三者无记。或
    分为四。一善二恶三隐没无记。谓欲界地身
    边两见及上二界一切烦恼相应之心。四白
    净无记。所谓报生威仪工巧变化之心。或分
    为六。所谓六识。始从眼识乃至意识。或分为
    七。谓七心界前六识上加以意根。是其七也。
    或分为九。一方便善心。二生得善心。三不善
    心。四阴没无记。五报生心。六威仪心。七工巧
    心。八变化心。九无漏心。或分为十。一方便善
    心。所谓一切闻思修寿相应之心。二生得
    善心。过习所成信进念等相应之心。三不善
    心。谓欲界地除身边见自余一切不善结业
    相应之心。四隐没无记。谓欲界中身边见两
    及上二界一切烦恼相应之心。五报生心。谓
    三界中报无记心。六威仪心。所谓一切行住
    坐卧见闻等心。七工巧心。所谓一切营生之
    心。八变化心。谓作是念。我当化作如是事业。
    如是之心。九者学心。谓三乘人因体无漏及
    学等见。三乘因中断结无漏。是学心体。游
    观无漏。是学等见。十无学心。谓三乘人果体
    无漏及无学等见。三乘果中尽无生智。是无
    学体。游观无漏。是无学等见。或分十二。如杂
    心说。欲界有四。一者善心。二不善心。三隐没
    无记。四白净无记。色界有三。于前四中。除不
    善心。有余三种。无色亦然。此十有漏。并学无
    学为十二也。或分二十。欲界有八。一方便善。
    二生得善。三不善心。四隐没心。五报生心。六
    威仪心。七工巧心。八变化心。谓依上禅为欲
    界化色界有六。前八种中。除不善心及工巧
    心。一切上界。无有不善及工巧。故有余六种。
    无色有四。前八种中。除不善心威仪工巧及
    变化心。有余四种。并学无学为二十也。广
    则无量。识阴如是(此二门竟)。次明五阴次第之
    义。诸论不同。?酬挤ㄖ小N逡跬?薄K嬉逡?br> 论。有二次第。一顺二逆。顺次第者。先明色
    阴。次受次想次行后识。何故如是。论释有
    三。一?细次第。色阴最?。相状显著。故先明
    色。受细于色。?余心法。如人所患首足等痛。
    觉恼增强。故次明受。想细于受。?余心法。取
    相分明。故次明想。行细想受。?于心识。作用
    相显。故次明行。识心最细。故在后说。二破患
    次第。如论中说。本际已来。男为女色。女为男
    色染着处故。先观色阴。令人厌离。乐受贪故
    染着于色。故次观受。想颠倒故。起乐受贪。故
    次观想。以其贪爱烦恼行故。起颠倒想。故次
    观行。以依心故。起烦恼行。故后观识。三观入
    次第。如论中说。二种色观。入佛法中。为甘露
    门。一不净观。二安般念故。先观色。以观色
    故。便知受妄。故次观受。知受妄已。想不颠倒
    故。次观想。想不倒故。烦恼不行。故次观行。
    烦恼不行。心则堪忍。故次观识。上来三种。是
    顺次第。逆次第者。翻前即是。如论中说。净秽
    之生。以心为本。故先观识。以观识故。烦恼微
    薄。故次观行。烦恼薄故。便起法想。想于一切
    苦无常等。故次明想。起法想故。贪受不生。故
    次观受。贪受息故。能见色过。故次观色此逆
    次第。?酬既缡恰3墒捣ㄖ小R跗鹎昂蟛坏?br> 一时。次第如何。先明色阴。次识次想次受后
    行。何故如是。心识之起。必托六根。于中五识
    依五色根。意识一种。依于意根。从多为论。识
    依色生。故先明色。第二明识。于识所缘。分别
    取相。故次明想。于取想所。领纳违顺非违
    非顺。故次明受。于所受法。起贪?等。故次明
    行。大乘法中。亦说五阴体性同时。随用隐显。
    非无先后。其中次第。多同?酬?此三门竟)。次就
    三性分别五阴。言三性者。所谓善恶无记性
    也。依如?酬肌R醣鹩芯拧O啻游??K?跃?br> 者。一生得善阴。二方便善阴。三无漏善阴。四
    不善。五阴五秽污五阴。六报生五阴。七威仪
    五阴。八工巧五阴。生得善者。一切众生。无
    始已来曾修善根。未起邪见断灭已来。此善
    相续。生便得之名生得善。生得善根。起身口
    业。是其色阴。余心法等。为余四阴。方便善
    者。于现在世。近友闻法。思惟修习起诸善
    根。是方便善。于中所起身口二业。是其色阴。
    余心法等。为余四阴。问曰。方便与生得善。同
    是现起。有何差别。释言。此二分齐难知。但由
    宿习。任性能起。是生得善。因他教化。闻法
    思惟。力励起者。是方便善。无漏善者。远离
    系缚。合理相应。是无漏善。于中道共无漏律
    仪。是其色阴。余心法等。为余四阴。言不善
    者。一切无惭无愧俱者。是不善阴。于中所起
    身口恶业。是其色阴。余四可知。问曰。善恶相
    对之法。善中得有生得方便。不善何故总说
    为一。不分二乎。释言。齐类理亦应然。但今为
    明恶法本来九品性成。非是方便进习始具。
    是故隐其方便之名。既隐方便。生得亦?。
    又复善法。难以顿成。须分上下令渐习故。
    说生得方便之异。恶法易断。总相厌离。是以
    不分生得方便两种之别。言秽污者。欲界地
    中身边两见。及上二界一切烦恼。能染污心。
    名为秽污。于中初禅秽污烦恼。能动身口。具
    五阴性。如彼梵王语诸梵众。汝但住此。我
    能令汝尽老死边。即是妄语。牛牵黑齿屏处
    求之。是身邪[言*舀]。此身与口。是其色阴。余心
    法等。是余四阴。欲界秽污。是迷理惑。不能亲
    发身口二业。二禅已上。烦恼微细。不动身口。
    无色界中。无身口业。一向不发。故无色阴。但
    有余四。言报生者。过因所生眼等诸根。是其
    色阴报。心法等为余四阴。言威仪者。身口进
    止。是其色阴起。此心法为余四阴。言工巧者。
    身营世务。口言分处。是其色阴。余四可知。言
    变化者。依其通体。或化色身。或化口语。是其
    色阴。欲起化时。先作是念。我今当作如是色
    像如是语言。以此起化心心数法。为余四阴。
    问曰。化心与身通体为一异。释言。是异。异相
    如何。变化心者。是起化心。身通体者。是起化
    力。又复化心。是远方便。身通体者。亲能起
    化。又复化心。唯是无记。身通体者。或时是
    善。或复无记。何故如是。通体有二。一是修
    慧。二是生慧。依定修得。是其修慧。天龙鬼
    等。不假习性。能变现。是其生慧。是修慧者。
    体性唯善。与定相应。生慧无记。又复化心。或
    自地收。或他地摄。起自地化。即自地收。起他
    地化。则他地摄。论其通体。唯在自地。问曰。
    何不直依通体而起变化。别从化心而起化
    乎。虽有通体能起化事。若无化心终不起化。
    故须化心。问曰。若使要从化心而起化者。何
    须通体。若无通体。虽有化心。欲化前事。终不
    能现故。复须之。问曰。化色为当正从化心而
    现。为当正从通体而发。释言。化色正依通体。
    远依化心。化心不能亲动身口。是故必依通
    体化也。九阴如是。相从三者。初三是善。次一
    不善。后五无记。?酬既缡恰3墒捣ㄖ小Nㄒ?br> 行阴。该通三性。余皆无记。大乘所说。多同??br> 昙(此四门竟)。次就有漏无漏分别。依如?酬肌>拖?br> 九种五阴之中。第三无漏。余八有漏。成实法
    中。义有两兼。若断漏故名为无漏。唯在行
    心。余皆有漏。若不生漏名为无漏。无学五阴。
    一向无漏。凡夫五阴。一向有漏。学人不定。若
    断结处。是其无漏。结未尽处。是其有漏。大乘
    法中真德五阴。一向无漏。分段因果。一向有
    漏。变易因果。随相无漏。体性有漏。以相顺理
    故名无漏。以性违故名为有漏(此五门竟)。次辨
    五阴常无常义。小乘法中。一向无常。大乘法
    中。大位以分。生死五阴。一向无常。涅??五阴。
    一向是常。故经说言。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
    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随义通论。生死
    五阴。有常无常。涅??亦尔。生死阴中。有相有
    实。六识七识。是其阴相。如来之藏。一在灭
    谛。是其阴实。阴相无常。阴实是常。涅??阴中
    有体有用。体则是常。如上所说。用则无常。故
    经说言。功德庄严有为有漏有碍非常。良以
    随世有生灭故(此六门竟)。次辨三界有无之义。
    小乘法中。四空无色。灭定涅??一向无心。其
    无想定及无想报。两论不同。?酬嘉扌摹3墒?br> 有之。故彼论言。凡夫不能灭心心法。但无
    ?心。故说无想。大乘法中。四空有色。故涅
    ??言。如非想天。亦色非色。我说非色。非想既
    有。下三类然。又大乘中。说无想定乃至小乘
    无余涅??悉皆有心。六识虽亡。七识心在。故
    说有心。以有心故。受想行识四阴不无。五阴
    之义。?辨如是

    大乘义章卷第八(本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