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大乘义章 >
  • 大乘义章卷第七

    染法聚诸业义有十六门(身等三业 三性业 三受报业 三界系业 三时报业 曲秽浊三业 黑白等四业 五逆业 六业 七不善律仪 八种语 九业 十不善业道 十四垢业 十六恶律仪 饮酒三十五失)
      身等三业五门分别(释名辨性一 辨相二 开合广略三 轻重四  上下五)
    第一释名。辨其体性。色形聚积。名之为身。起
    说之门。说之为口。伺缘名意。依斯起作。故名
    身业乃至意业。名字如是。体性云何。身业有
    二。一者作业。二无作业。言作业者。论释不
    同。依如?酬肌H?鄯ㄖ小I?ㄋ?铡J???br> 中。色入所摄。彼说身作。是碍性故。色聚所
    收。是实法色眼所行故。色入所摄。所谓高下
    正不正等。若依成实。三聚法中。色聚所收。十
    二入中。法入所摄。色义同前。以何义故。十二
    入中法入所摄。彼宗之中。实色非业。凡是
    业者。要是假色。相续之中。有损有益。方名为
    业。故成实言。余处生时。能有损益。名之为
    业。相续之中。后起异前。名余处生。大乘法
    中。实有作业。相续乃成。义有两兼。不得偏
    取。作业如是。无作业者。依如?酬肌H?鄯ㄖ?br> 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碍性故。
    色法所收。此无作色。非眼所行。唯意识知。故
    法入摄。若依成实。三聚法中。是其非色非心
    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彼宗不说有无作
    色。良以无作不同形碍。故名非色。不同情虑。
    故曰非心。为意行故。法入所摄。大乘法中。义
    有两兼。是身业故。得名为色。无色心相。名非
    色心。身业如是。口业亦二。一者作业。二无作
    业。言作业者。论释不同。依如?酬肌H?鄯ㄖ?br> 色法所收。十二入中声入所摄。是碍性故。
    色法所收。是实法声耳所行故。声入所摄。
    彼宗不说有假名声以为业矣。若依成实。三
    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碍
    性故。色法所收。是假名声意所行故。法入
    所摄。相续之中。方有损益。故名为假。无作业
    者。论释亦异。依如?酬肌H?鄯ㄖ猩?ㄋ?铡?br> 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色性故。色聚所收。是
    无作法意所行故。法入所摄。若依成实。三聚
    法中。非色心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不同形
    碍。故名非色。不同情虑。故曰非心。意所行故
    法入所摄。大乘法中。口业之相。类身可知。意
    业之中。诸论不同。依如?酬肌5?凶饕怠N尬?br> 作业。故彼论言。以三种故。意无无作。言三种
    者。谓善恶等三性法也。色法之中。三性并故。
    善身口边有恶无作。恶身口边有善无作。心
    法不尔。善恶不并。善心之中。无恶无作。恶心
    之中。无善无作。以是义故。但有作业。然彼作
    业。三聚法中心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
    是心数中思数为体。故心法收。是意所行故
    法入摄。若依成实。意地具有作无作业。故彼
    论言。无有因缘令使意地无无作业。彼说
    作业与?酬纪?K?砸煺摺2凰敌耐獗鹩兴?br> 体。故彼论言。思若非意。更复说何以为意
    业。意行缘中说名为思。无作业者。三聚法中
    非色心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不同形碍。复
    非情虑。说非色心。意所行故法入所摄。大乘
    法中有作无作。其中作业。思数为体。三聚
    法中心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无作业
    者。是心业故。得言是心。非心相故。得言非
    心。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意业如是(此一门竟)。次辨
    其相。身业之中有其三种。善恶无记。善中有
    二。一止二作。离身三邪是名为止。礼拜等事
    是名为作。恶中亦二。一止二作。要期作心不
    礼拜等。是名为止。作身三恶杀盗邪?H。是名
    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舍无记心所起身
    业。是名为止。起名为作。问曰。善恶止业之
    中。舍彼恶作。以为善止。舍彼善作。以为恶
    止。无记之中。何不舍彼善恶二作以之为止。
    乃舍无记作起之业。以为止乎。若无记中。还
    舍无记所作之业以为止者。善中之止。还应
    止彼善中之作不舍恶作。恶亦同尔。释言。不
    类善恶二门。正相违返。正相违故。有二相
    翻。一总二别。总而论之。以善对恶。以恶对
    善。别而论之。善中之止。必翻恶作。恶中之
    止。必翻善作。无记望彼善恶二门非正相违。
    非正违故。唯总相翻。无别相翻。总相翻故。无
    记翻彼善恶二门。不别翻故。无记之止。不
    翻善恶二门之作。无记之作。不翻善恶二门
    之止。当分之中。止作相翻。口业亦三。善恶无
    记。善中有二。一止二作。离口四过。是名为
    止。读诵赞叹如法之音。是名为作。不善亦二。
    一止二作。不读诵等。是名为止。作口四过。是
    名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舍无记心所起
    口业。是名为止。起名为作。意业亦三。善恶无
    记。善有二种。一止二作。止离一切不善业思。
    是名为止。起善业思。是名为作。恶中亦二。一
    止二作。要期之心。止离善思。名之为止。起恶
    业思。是名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止离威
    仪工巧等心。名之为止。起此名作。问曰。杀
    生劫盗邪?H是身作者。口教他杀。仙人忿怒
    杀干陀罗一国人民。是何业乎。论释不同。若
    依?酬肌J巧硪瞪恪>烤钩缮薄R?谏砉省?诮?br> 杀者。所教之人要身断命。方始成业。仙人忿
    怒而杀人者。近住鬼神知仙意故。害彼国人。
    若依成实。口教杀者。则是口业。意?杀者。则
    是意业。故彼成实三邪品云。口亦能教。意
    亦能为。但身多故。名为身业。余业道中。互造
    例然。邪?H一种。唯是身作。以其成业要在身
    故。如涅??说。此三业中意名正业。身口二种。
    名为期业。期谓期会。从其业思。期会集成。在
    于身口。故名期业。又彼经言。意直名业。身口
    二业。名为业果。以从业思成身口故(此二门竟)
    次明开合广略之义。开合不定。或总为一。通
    名为业。或分为二。一者作业。二无作业。此如
    上辨。或说为三。于中有三。一就具分别。谓身
    口意三种之业。二随义分别。一者作业。所
    谓身口二种作业。二无作业。所谓身口无作
    之业。三者非作非无作业。所谓意业。三就性
    分别。所谓善恶无记之业。或说为四。谓黑
    白等四种之业。或说为五。如杂心说。身业有
    二。作与无作。口业亦尔。则以为四。意唯有
    作。通前说五。若依成实。意地亦有作无作
    业。若从是义。说业为六。或分为九。身口意业
    各有三种。善恶无记。则为九也。又如成实
    九业品中。更说为九。何者是乎。彼说欲界有
    其三种。一是作业。二无作业。三者非作非无
    作业。此如上辨。色界亦尔。则以为六。无色有
    二。一无作业。二者非作非无作业。通前为八。
    及无漏业。通前为九。或分十三。如?酬妓怠I?br> 口有五。一者善作。二不善作。三无记作。无作
    有二。通前为五。无作二者。一善无作。二恶无
    作。无记羸劣不发无作。身业既然。口业亦尔。
    则以为十。意地唯有三种作业。通前十三。若
    依成实。意地亦有善恶无作。据斯以论。业
    有十五。或复说为二十三业。善业有十。谓不
    杀等。不善亦十。谓杀盗等。通身口意三种无
    记。便是二十三种业也。广以分之。数别难穷
    (此三门竟)。次辨三业轻重之义。三业之中。何者最
    重。于中先以身口二业。对彼意业以辨轻重。
    后别论之。言以身口对意辨者。意业最重。一
    切身口。由意成故。又恶业中邪见最重。能断
    善根。作一阐提。善业之中。三乘出道最为殊
    胜。世间之中。非想业胜。皆是心作。故知意
    重。次就三业别明轻重。身中最重。出佛身血。
    口中最重。所谓破僧谤方等经。意中最重。
    所谓邪见恶业。如是善业之中。菩提之业最
    以为重。此三种中。身轻口中意为最重(此四门竟)
    次辨上下得报不同。如龙树说。不善有三。
    谓下中上。下生饿鬼。中生畜生。上生地狱。善
    中亦三。谓下中上。下生修罗。中生人中。上生
    天生。又更分别。恶有四品。谓下中上及与
    上上。下生修罗。中生饿鬼。上生畜生。上上之
    者生地狱中。善中亦四。下者生人。中者生天。
    上品之者。得二乘果。上上之者。得无上果。又
    涅??中善分四品。下生郁单。中生弗婆。上
    生瞿耶。上上之者。生阎浮提。盖乃对道以分
    上下。彼郁单越。不任受道。下善生之。中上二
    品。生处难解。若对道法。中品之善。应生瞿
    耶。上生弗婆。但彼经中中上两品。约报分耳。
    南阎浮提。受道中胜。上善生之。若对果报。以
    分四品。下生阎浮。中生弗婆。上生瞿耶。上上
    之者。生郁单越。三业之义。略辨如是
      三性业义三门分别(释名辨体一 分相二 就人分别三)
    第一门中释名辨体。三性业者。所谓善恶及
    与无记。顺名为善。违名为恶。此违与顺。如下
    五品十善中释。非违非顺说为无记。解有两
    义。一对果分别。中容之业。不能记得苦乐两
    报。故名无记。二就说分别。中容之业。如来不
    记为善为恶。故名无记。名义如是。体性云何。
    善有二种。一者生得宿习今成。二者方便对
    缘新起。不善唯一。不分生得方便之别。何故
    如是。一切恶法。皆由过去久习性成。不假现
    在。方便修起。为是不分。无记有四。所谓报生
    威仪工巧及与变化。苦乐两报。名为报生。
    进止往来。是其威仪。营世生务。说为工巧。十
    四化等。名为变化(此一门竟)。次辨其相。相别有
    五。一约世法以为三性。一切凡圣身口意中
    止作两善。斯名为善。止作两恶。齐名不善。报
    生威仪工巧变化。通名无记。二约出家道法
    分别。一切凡圣身口意中止作两善。名之为
    善。止作两恶。齐名不善。报生无记威仪工巧
    及与变化。义别有三。如律中说。顺法所作。斯
    名为善。违法所作。通名不善。非违顺者。说为
    无记。三对果分别。生乐名善。生苦不善。不能
    生者。说为无记。于此门中。凡夫学人身口意
    中止作两善。名之为善。能生乐故。止作两恶。
    齐名不善能生苦故。报生威仪工巧变化。说
    为无记。不能生故。无学圣人。一切所作。通
    名无记。不能记得未来果故。故地持中。罗汉
    所犯名为无记突吉罗罪。罪既无记。善等亦
    然。四对理分别。理谓空理。顺理名善。违理不
    善。非违非顺。说为无记。于此门中。凡夫所作
    善恶无记。悉名不善。取性心起。违空理故。三
    乘圣人顺理之行。名之为善。三乘圣人随事
    所作。说为无记。五对实分别。实谓不空如来
    藏性。于此实性。顺名为善。违名不善。非违非
    顺说为无记。于此门中。诸佛菩萨真证行德。
    名之为善。凡夫二乘一切所作。悉名不善。菩
    萨法中缘修无漏。亦善不善。相顺名善。以性
    违故。说为不善。余非情法。说为无记(此二门竟)
    次就人论。人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及佛。凡
    夫二乘及与菩萨。具有三业。如来一人。大小
    不同。小乘法中。宣说如来有善无记无不善
    业。如杂心说。又如成实。佛报无记。余德是
    善。大乘法中。宣说如来一向是善无恶无记。
    故地持云。唯有如来。一切皆善。大智论中。亦
    同此说。故彼宣说十八不共一向是善。三性
    之业。略之云尔
      三受报业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就处分别三)
    第一释名。言三受者。所谓苦乐不苦不乐。逼
    恼名苦。适悦名乐。中容之受。舍前二种。是故
    名为不苦不乐。亦名舍受。所言业者。善恶等
    因起作三受。故名为业。问曰。善恶能生五阴。
    以何义故。偏云受业不说色业想等业乎。
    如成实论三受品说。受是实报。故云受业。
    余是名报。故阙不论。言受实者。苦乐等报。正
    酬过去善恶之因。故名实报。自余色等。非
    是正对善恶二因。故不名实。但是相从说以
    为报。故曰名报。彼论复言。受是最胜。故云
    受业。余者不如。所以不说。所言胜者。酬因明
    显生欣生厌。其力功强。故名为胜。余不如是。
    故名不如。彼论复言。受于缘中相别可得。
    故云受业。余不如是。?而不论。云何受心
    缘中可得。如人说言火苦火乐。如是一切。
    以受缘中发生差别。酬报义显。故名受业
    (此一门竟)。次辨其相。问曰。何业能得苦受乃至何
    业能得舍受。释言。恶业能得苦受。善业能得
    乐舍二受。恶业得苦。义在可知。善业之中。何
    者得乐。何者得舍。?称派持辛绞Ρ鹇邸R皇?br> 释云。善有三品。谓下中上。四禅已上上妙之
    善。能得舍受。故彼论言。得不苦不乐。是说为
    上善。中下二善。皆得乐受。问曰。下地以何义
    故无舍受报。?酬际脱浴O碌厥躯?。舍受是细。
    下地不寂。舍受寂静。又复下地作善之时。但
    为受乐不为于舍。是故下地无舍受报。如此
    说者。三禅已还无有报心。而命终者。无报舍。
    故一师所立。三品善中。上下二善。能得舍受。
    中善得乐。如此说者。三禅已还。亦有报舍。有
    报舍故。三禅已还。报心之中。亦得命终。成实
    法中。同向后说。三品善中。上下二善。能得舍
    受。下者能得三禅已还舍受之报。上者能得
    四禅已上舍受之报。良以善法起不顿成。始
    微次着终则微妙离相寂静。是故上下同得
    舍受。中得乐受。问曰。舍受既从善生酬遂善
    因应名为乐。以何义故说名为舍释言有以。
    下善所得。通应名乐。以轻微故。觉心不了。故
    名为舍。上善所得实是胜乐。以寂静故。舍?
    觉心。故说为舍。问曰。所感上下二乐名为舍
    者。能感之善应名无记。释言。不类。夫无记
    者。不能记得当来果报。方名无记。良以记法
    生果为义。但令生果。斯名为记。乐者是其觉
    知为义。上下二乐。觉心微少。故不名乐。说为
    舍矣。问曰。下善所得乐果。觉心微故便名舍
    者。下不善业所得微苦。觉心亦少。以何义故。
    不名为舍。释言。不类。苦性?重。违心义强。
    皆有觉知。故不名舍。乐性轻薄。起不违心。生
    觉义微故说为舍。问曰。苦乐并从业生。以何
    义故苦?乐微。释言。三界有为之法。体是无
    常生灭行苦。彼苦受者。用彼微细行苦为体。
    苦上生苦。苦增故?。彼乐受者。亦用微细行
    苦为体。苦上生乐。浮薄故微。以苦?故。轻重
    之苦。皆名苦受。以乐微故。?为乐受。细为
    舍受(此二门竟)。第三门中。就处论之。处谓三界五
    道差别。先就三界分别其相。苦受业者。依如
    ?酬肌F鹪谟?纭K?霉?āR嘣谟?纭H粢?br> 成实。苦受之业。起通三界。系属欲界。欲界
    正起。上界寄起所得果报。起通三界。系属欲
    界。欲界是其正受报处。上界是其寄受之处。
    问曰。上界云何起苦。释言。上界报欲尽时生
    忧恼心。忧恼即是苦受摄也。故彼论言。苦
    乐随身至于四禅。忧喜随心至于有顶。忧苦
    并是苦受摄故。乐受业者。依如?酬肌T谟??br> 界三禅已还。所受之报。亦在欲色三禅已
    还。若依成实。乐受报业。三界遍起。系属在于
    三禅已还。三禅已还。是正起处。三禅已上。是
    寄起处。所得之报。亦通三界。系属在于三禅
    已还。三禅已还。是正受处。三禅已上。是寄受
    处。舍受业者。起通三界。受报不定。若依成实。
    三界受之。问曰。舍受既通三界。何故经中。说
    四禅上有舍受乎。成实释言。四禅已上。更无
    余受。故偏说舍。然实舍受。非不通下。若依??br> 昙。唯四禅上有舍受报。下地无之。下地设有
    受。是方便舍。三界如是。次就五道分别其
    相。苦受业者。五趣通起。受报亦然。下三趣
    中。受总报若。人天二趣。受别报苦。乐受业
    者。依如?酬肌N迦け槠稹K?美止?S凶苡?br> 别。总报之果。唯在人天。别报乐受。唯除地
    狱遍余四趣。此云何知。如杂心说。善业有四。
    一现报业。二生报业。三后报业。四不定报业。
    此四种中。地狱造三。除现报业。以地狱中无
    善报故。余四趣中。具起四业。明知。余趣通有
    善报。若依成实。实受之业。五趣通起。所得
    乐受。亦遍五道。故彼论言。善业大利。得人
    天报乃至涅??。善业小利乃至三涂亦得少
    乐。舍受业者。依如?酬肌H颂焱ㄆ稹1ㄔ谏?br> 天。若依成实。舍受之业。五趣通起。受果亦
    然。三受报业。略述如是
      三界系业义五门分别(释名一 能系二 所系三 处分别四 治断五)
    第一释名。三界系者。所谓欲色无色系业。欲
    谓欲界。染爱尘境。名之为欲。欲别上界。名为
    欲界。然欲界中。亦着己身。但欲五尘。下有上
    无。为别上界。就欲名矣。色谓色界。对下以
    名。应名无欲。以此界中着内色形。从其所著
    故名为色。色别上下称曰色界。言无色者。谓
    无色界。从其所取。应名心界。以此界中绝其
    色报。背下彰名。故云无色。以斯别下名无色
    界。言系业者。释有四义。一就业体以辨系义。
    有漏之业体属三界。是故名为三界系业。二
    就得果以辨系义。有漏之业受报之处。定在
    三界。是故名为三界系业。三就业果相对辨
    系。于三界中。业果相缚。是故名为三界系业。
    故成实云。始从地狱乃至他化。于中受报名
    欲界系。始从梵世至色究竟。于中受报名色
    界系。始从空处乃至非想。于中受报名无色
    系。四对惑辨系。为其当界烦恼缘缚。故名系
    业。问曰。业果共相缚故名为系者。以何义故
    不名系果。偏云系业。释言。就果说系亦得。
    今据业门故名系业。又业是本故偏说之。又
    问。烦恼亦能系果。以何义故不说烦恼以之
    为系。偏云系业。释言。烦恼理亦是系。今就业
    门故云系业。又业正种故偏说之。问曰。无记
    不定报业何界系乎。成实释言。是欲界系。
    所以者何。能是欲界业果报故。又问。系业
    系法何别。释言。系业局在三业。不通余法。若
    论系法。通业烦恼及彼相应心心法。等皆名
    系法。名义如是(此一门竟)。次辨能系。于中有四。
    一漏无漏相对分别。有漏是系。无漏不定。
    小乘法中。一向不系。大乘法中。无漏有二。一
    者真证。一向不系。二者缘照。亦系不系。望分
    段果。不集不招。故名不系。望变易果。因果相
    缚。亦名为系。谓于变易世间之中。受果报
    故。二就善恶无记分别。若言业体定属三界。
    又为当界烦恼缚故名系业者。一切有漏善
    恶无记。斯名系业。若言得果定属三界。又
    在三界因果相缚。名为系者。有漏善恶名为
    系业。无记不系。无果报故。就彼善恶二业
    之中。不善之业定系欲界。善业有二。一定
    二乱。乱者所谓施戒等善。系属欲界。定者所
    谓八禅定业。八中四禅。系属色界。四空定业。
    系属无色。三就身口意业分别。身口二业系
    属欲色。意业一种。通系三界。四就罪福不动
    分别。罪者所谓不善之业。福者所谓散善之
    业。言不动者。八禅定业。此三种中。罪福二
    业。系属欲界。不动业者。系上二界(此二门竟)
    次辨所系。于中有二。一对系业。明其所系。二
    对系法。明其所系。业所系中分别有四。一就
    有漏无漏分别。依如?酬肌S新┍ǚù右邓?br> 生。是业所系。无漏不从有漏业生。非业所系。
    若依成实。一切有漏皆从过去有漏业生。
    是业所系。无漏之法。亦从过去施戒等生。
    但是业果而非业系。何故如是。经中说有不
    系受故。又无漏法起必藉因。生必托缘。过
    去所修施戒等善。以之为缘。方便无漏以之
    为因。因力大故。所以不系。论释如是。若言因
    果共相属著名之为系。理亦无伤。大乘法中。
    真证无漏。非业所系。变易无漏。是业所系。二
    三性分别。依如?酬肌N藜欠ㄖ斜ㄎ藜欠āJ?br> 其业果。为业所系。余非业系。若依成实。有漏
    法中三性之法。皆从过去有漏业生。是业所
    系。故彼论言。我说业报有其三种。善恶无记。
    言善报者。有人过去修善法故今报纯善。不
    善报者。不能男等贪欲之报。毒蛇蝎等?恚
    之报。如是一切。无记之报。义在可知。是业报
    故。是业所系。又彼论言。诸所生法皆业为本。
    若无业本云何能生。故知。诸法皆业所系。三
    内外分别。?酬挤ㄖ小V谏?诒ù右刀??J?br> 业所系。外山河等一切境界。不从业生。非业
    所系。问曰。一切山河大地乃是众生依报之
    果。云何说言非业所系。又人作善便生好处。
    若人造恶便生恶处。云何说言非业系乎。??br> 昙释言。外山河等。还用外法四大为因。不由
    业起故非业系。言作善业生于好处作不善
    业生恶处者。业力如风。善业风故。吹诸众生。
    好处受乐。恶业风故。吹诸众生。恶处受苦。然
    所住处。不由业起。故非业系。若依成实。一切
    内外皆是业果。并是所系。问曰。外法非众生
    数。先自有之。不由业有。云何说言是业系乎。
    又复外法同类相生。如豆生豆麦生麦等。何
    用于业而云业果业所系乎。成实释言。外
    法虽复非众生数。而是众生共业果故。亦从
    业起。若言外法同类相生不由业者。是义不
    然。云何不然。如彼众生。虽从父母和合所生。
    亦假于业。外法亦尔。虽复同类。迭相因起。由
    业。何伤。又一切物。不尽从于同类因生。如劫
    初时。一切万物无因而起。明知。由业。由业生
    故是业所系。四三聚分别。言三聚者。所谓
    色心非色非心。依如?酬肌I?ㄖ?小Nūㄎ?br> 根及彼扶根色香味触。是其业果。业之所系。
    自余一切方便长养眼等五根及外五尘。皆
    非业果。非业所系。心法之中。唯有报生心心
    数法。是其业果。业之所系。自余一切三性心
    法。皆非业果。非业所系。非心法中。唯有命根
    无想天报众生种类及彼相应生住灭等。是
    其报法业之所系。余皆非报。非业所系。若依
    成实。有漏法中。一切色法。一切心法。及非色
    心。通是业果。是业所系。上来四门。对业分
    别。次对系法明其所系。依如?酬肌S?绲刂?br> 一切有漏。为欲界中烦恼缘缚。名欲界系。
    色界地中一切有漏。为色界中烦恼缘缚。名
    色界系。无色亦尔。成实论中不存此义(此三门竟)
    次就处所分别系相。依如?酬肌S?缦狄怠N?br> 欲界起。受报之时。亦在欲界。色界系业。起在
    欲色。受报之时。唯在色界。不通余处。无色界
    业。三界通起。受报之时。必在无色。问曰。何
    故下界之中得起上业。身在上界不起下业。
    释言。以其界地断故。身生上界。下地法断。是
    故在上不起下业。问曰。若既欲界系业唯欲
    界受非余处者。如经中说。洗僧之福。得生梵
    世。洗僧散善。是欲界业。云何而得上界受乎。
    释言。洗僧福德因缘导生禅定。故生梵世。非
    洗僧福亲能生彼。经就远缘故。说洗僧得生
    梵世。又问。禅定是上界业。唯上界受非下界
    者。经说。修慈正报梵世。后生欲界身心无恼。
    云何而言非下界受。释云。慈体是上界业。唯
    上界受。经中所说。后生欲界身无恼者。彼修
    慈时。前后方便。身口柔软不恼众生。此之方
    便是欲界善故生欲界。身心无恼。若依成实。
    三界系业当地亦起。在他界中亦得寄起。如
    在欲界修起八禅。则是下界寄起上业。又在
    上界起邪见等。则是寄起下界不善。又如初
    禅婆伽梵王语诸梵众。汝但住此。我能令汝
    尽老死边。汝等不须诣瞿昙所。亦是寄起欲
    界不善。又诸梵等。见佛礼拜发言赞叹。则是
    寄起欲界善业。问曰。上界邪见等心是无记
    法。云何说言下界不善。成实释言。经说。邪
    见是苦因缘。其犹苦报所有四大一切皆苦。
    邪见如是。云何无记。是不善故。系属欲界。又
    成实中。三界之果。亦得寄受。如上二界。报欲
    尽时。心生忧恼。此之恼苦。系属欲界。上界寄
    受。又经中说。洗僧之福。得生梵世。亦是上界
    寄受欲果。又经中说。修慈因缘。正生梵世。后
    生欲界身心无恼。亦是欲界寄受上报。大乘
    法中。同成实说。一切诸业。皆得寄起。悉得寄
    受。乃至正报。亦是寄受。非直残气(此四门竟)
    次辨治断。于中有二。一总明治断。二随位别
    论。所言总者。?酬挤ㄖ小2簧扑家怠7衬障?br> 应。正断其体。以断体故。此业尽处。名为数
    灭。自余一切身口恶业。及诸善业。但断业思
    系缚之义。不断业体。不断业体。故不名数灭。
    成实法中。断烦恼故。令业不起。名为断业。然
    彼宗中。由断烦恼。令业不起。悉是数灭。不同
    ?酬肌S惺怯蟹恰9时寺垩浴<?戏ㄕ摺N绞?br> 相慢及彼所起诸余法也。修断法者。不示相
    慢及彼所起诸余法也。示相我慢是见谛惑。
    所起法者。谓此所生业及苦果。不示相慢是
    修道惑。所起法者。谓此所生业及苦果。故
    知断处则是数灭。大乘法中。亦断业体。以知
    诸业妄想心起本无法故。总相如是。次约诸
    位别以论之。依如?酬肌H?慷褚怠S惺羌?br> 断。有是修断。凡夫先来。依见谛惑。所起之
    业。见道时断。凡夫先来。依修道惑。所起之
    者。欲界修道九无碍断。此义如后四业章中
    具广分别。欲界地中人天所受别报恶业。得
    那含时一切皆断。人天善业。得那含时。永
    断系缚。生上地时。永更不行。上界善业。随
    地各别九无碍道断其系缚。生上地时。入
    涅??时。永更不行。若依成实。三涂恶业。一
    向在于见道中断。问曰。?酬既?恳抵蟹治?br> 两分。有是见断。有是修断。何故成实。三涂
    恶业唯见道断。释言。两宗辨惑各异。?酬挤?br> 中。凡夫并起见谛修道二轮烦恼。迷理生者。
    是见谛惑。缘事生者。是修道惑。此二种惑。并
    发三涂不善意业。造业已竟。恒有能得法。
    得彼往业。系属行人。入见道时。见惑所起不
    善家。得一切皆断。欲界修道九无碍时。修惑
    所起不善家。得一切皆断。故分两处。身口
    二业。唯修惑起。彼是世断刹那断故。无得得
    之。但为欲界业思。系缚。断业思时。彼缚亦
    断。故名为断。成实法中。凡夫之时唯起见惑。
    修惑成就而不现行。何故如是。彼宗之中。一
    切烦恼皆有取性。凡夫起惑取性则重。见道
    时断。是故凡夫所起烦恼。悉名见惑。圣人起
    惑。取性轻微。凡夫起惑。不能如是。故凡夫
    时。不起修惑。良以彼宗凡时唯起见谛惑。故
    三涂恶业。悉见惑起。是故一切唯见道断。欲
    界人天别报恶业。及与欲界一切善业。得那
    含时。一切不行。于中虽有礼拜等善。名用心
    起。是无漏善。非欲界业。上界善业。随断结
    处。一切不生。于中虽修禅定等业。名用心起。
    非是系业。大乘法中。三涂恶业未起之者。至
    种姓时。毕竟不起。已起之者。有重有轻。重为
    定系。轻为不定。所言定者。有三种定。一者时
    定。现生后时定受报故。二者报定。定得果故。
    三者处定。定于三涂受果报故。言不定者。
    亦有三种。一时不定。现生后时无定在故。二
    报不定。遇缘则受无缘不受。三处不定。于六
    道中。得受便受。无定所故。彼定业者。种姓时
    断。不复用之。受恶果报。以种姓上生自在故。
    彼不定业。初地时断。故地经中宣说。初地离
    恶道畏。又地持云。解行菩萨。转恶趣报入欢
    喜地。明知。初地恶业永尽。解行已还。以悲愿
    力用之受生。故地持云。种姓解行。或生恶道。
    又涅??云。地前菩萨。过去世中微尘等业。
    以愿力故。一切悉受。问曰。论说种姓菩萨
    超过声闻辟支佛上。声闻法中入见道时。已
    于恶道毕竟不受。云何种姓乃至解行犹受
    恶道。释言。二乘于生死中一向厌离。不愿不
    堕。故见道时。三恶道业毕竟不受。地前菩萨。
    悲愿随物。故于三涂受恶果报。若尔地上何
    故不受。以业尽故。欲界人天别报恶业。亦至
    初地毕竟永尽。恶业如是。人天善业未起之
    者。至初地时。见法空寂。舍离取着。不复更起。
    若复通论。种姓已上。见诸法如。不复起之。已
    起之者。亦有二种。一者定系取性心起。二者
    不定随顺世谛。假名心起。彼定系中。有正
    有习。不定亦然。定中正者。种姓时尽。不复用
    之受生三有。以种姓上于六道中生自在故。
    定中习者。种姓已上。以悲愿力转为不定。
    用之受生。至初地时。究竟穷尽。故初地上名
    出世间。故彼法花优婆提舍。宣说初地为离
    分段。又楞伽云。初地菩萨。得二十五三昧。离
    二十五有。明知。初地三有报尽。不定之中所
    有正业。初地已上。犹用受身。彼初地上虽复
    内有法性之身。犹杂彼报。故大品中。宣说七
    地有其肉身。良在于此。至八地时。究竟穷尽。
    故涅??云。八地已上名阿那含。不复还来
    二十五有。又不更受臭身虫身。不定之中。微
    细习气。至佛乃穷。以十地还未穷尽故。不得
    名为断有顶种。唯佛尽故。独佛善断有顶种
    也。三界系业。略之云尔
      三时报业义五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定其业体二 界趣分别三 因缘分别四 得果多少迟速分别五)
    第一释名辨其相。三报业者。所谓现生后报
    业也。受果于今。名之为现。次现报起。目之为
    生。过生方受。谓之为后。现起善恶。造作彼
    报。名三报业。名义如是。相状如何。开合不
    定。或分为二。谓定不定。三时定受。名之为
    定。不定受者。名为不定。或分为三。以时统
    摄。无出现生后时业也。良以受报无出现
    生后报时故。定不定业得现报者。通名现业。
    生后亦然。或分为四。如经中说。前三种上。更
    加一种不定报业。则以为四。若现作业。现
    还受之。现若不受。于即不受名现报业。若现
    作业。次生应受生。若不受于即不受名生报
    业。若现作业生后应受。后若不受。于即不
    受名后报业。若现作业。于三时中。遇缘便
    受。不遇不受。名不定报。或离为八。向前四
    业。望果各有定与不定。故有八也。相状如何。
    有业属现还于现时定受果报。则以为一。有
    业属现而于现在受果不定。遇缘便受不遇
    不受。则以为二。有业属生而于生时定受果
    报。则以为三。有业属生而于生时受报不定。
    缘会便受不遇不受。则以为四。有业属后而
    于后时定受果报不可移转。则以为五。有业
    属后而于后时受报不定。缘会便受不会不
    受。则以为六。有业不定属于三时。而于三时
    定得果报不可差脱。则以为七。有业不定属
    于三时而于三时受报不定。缘会便受不会
    不受。则以为八。此八种中。义别有四。如经中
    说。一者时定而报不定。二者报定而时不定。
    三时报俱定。四时报俱不定。相状如何。就彼
    三时定业之中。分为两句。定得报者。以为一
    句。时报俱定。不定得者。复为一句。时定而
    报不定。就彼不定三时业中亦分两句。定得
    报者。以为一句。报定而时不定。不定得者复
    为一句。时之与报。二俱不定(此一门竟)。次辨业
    体。若对三报以定其业。此相易分。一切业
    中现所受者。说为现业。次生受者。说为生业。
    后中受者。说为后业。若就四业以定其相分
    别有二。一随心分别。求现报者。说为现业。求
    生报者。说为生业。求后报者。说为后业。心无
    期为。而造业者。说为不定。二就业相随义
    分别。如成实说。利而不重。是现报业。所谓
    于佛及诸贤圣父母等所。数起善恶。数起名
    利。起不?@至说为不重。以求上境数起善恶。
    故得现报。若于上境重心作业。此报广大。非
    现能受。是故偏简不重之者为现报业。问曰。
    若言利而不重得现报者。末利夫人一食施
    佛。便得现果。何待利乎。释言。有以。利而不
    重得现报者。是现报业而得现果。就因为论。
    不据其缘。末利夫人一食施佛而得果者。约
    心以分。是现报业。求现报故。若就业相以分
    四业。此不定业。得现果报非现报业。以不利
    故。但可为缘助彼过去不定报业而受今果。
    不关缘事。重而不利。是生报业。谓五逆等
    于一境上。不过起于一逆两逆。故曰不利。于
    上境界。起此违害。非极重心。不能成辨。故说
    为重。此报重故。不得现受。何故如是。以身小
    故。则无大苦。以命促故。便无久恼。是故现在
    不受重报。五逆之业。引报促故。不至后中。故
    生受之。亦利亦重。是后报业。所谓轮王菩萨
    业等。彼业难成。非数不就。是故须利。彼报难
    阶。?@至方克。是故须重。以难成故。后中
    受之。不利不重。是不定业。就此业中。现及不
    定。善恶通论。生报业中。偏说其恶。后报业
    中。偏彰其善。盖隐显耳(此二门竟)。次就界趣分别
    其相。界谓三界。趣谓六趣。先就三界分别其
    业。于三界中。一一皆得具起四业。总相如是。
    若随人地以别论之。则有无量。人谓凡圣。地
    谓九地。始从欲界乃至非想。凡夫于彼九地
    之中。随身何处。但令自地烦恼未尽。于自
    地中。具起四业。若结尽者。在欲界中。退种姓
    人。于自地中。具起四业。以彼可退还生自地
    故有生业。余三可知。若不退者。于自地中。
    但造三业。除生报义。起余三种。以不退者次
    身必定生上地故。在上八地。自地结尽。莫
    问退性及不退性。于自地中。皆造三业。除
    生报业。自地结尽。次身必定生上地故。一切
    上界。皆无退故。不简退者。自地如是。于上地
    中。结未尽处。具起三业。除现报业。身在下
    故。身在欲界。于上地中。结已尽处。退种姓
    人。亦起三业。除现报业。身在下故。退种姓
    人。容可退上生彼地故。得有生业。后及不定
    义在可知。若不退者。但造二业。除现生业。
    有余二种。身在下故。除现报业。以不退者彼
    地结尽。次身必定生上地。故除生报业。若身
    在于初禅已上。至无所有。于上地中烦恼尽
    处。莫问退者及不退者。于上地中。皆起二业。
    所谓后报及不定报。身在下故。不造现业。
    天无退故。次身随逐有结处生。故结尽处。
    不造生业。身在上地。于下地中。一切不起。下
    结断故。?酬既缡恰H粢莱墒怠7卜蛏碓谝?br> 切地中。于其自地。结尽不尽。皆起四业。于上
    地中。所得禅处具起三业。除现报业。起余三
    种。于下地中。亦起三种。除现报业。以彼宗
    中三界之业得寄起故。凡夫如是。次论圣人。
    若论圣人。身在欲界二禅三禅及第四禅。但
    令自地烦恼未尽。皆于自地具起四业。以此
    四地多生处故。身在初禅。于自地中。烦恼未
    尽。唯造三业。除其后报。何故如是。初禅之中
    天。虽有三处但有二。梵身一处。梵辅大梵。同
    在一处。圣人一处不重生故。无后报业。?酬?br> 如是。若依花严大智论等。初禅有其四天三
    处。是则圣人在初禅中亦起四业。一切圣人
    身在四空。于自地中烦恼未尽。皆起二业。所
    谓现报不定报业。现报之业。随身受之。故有
    现业。不定之业。现在得受。故有不定。无多处
    故。无其生报及后报业。一切学人。随所在处。
    自地结尽。于自地中。但造二业。所谓现报不
    定报业。于自地中。不重生故。不造生业及后
    报业。问曰。凡夫退种姓者。于自地中。烦恼虽
    尽。犹起四业。圣人亦有退种姓者。何为不得
    具起四业。释言。圣人虽有退者。终不经生。是
    故不得具起四业。自地如是。一切圣人。随在
    何地。于上地中。所得之处。结未尽者。具起三
    种。除现报业。身在欲界。于上地中。结已尽
    处。退种姓人。亦起三种。除现报业。退种姓
    人。容可退上生彼地。故不退之者。于彼上
    地。结已尽处。但造一种。不定报业。身不在彼
    故无现业。更不生彼故无生报及后报业。一
    切圣人。身在初禅至无所有。于上地中结尽
    之处。但造一种不定报业。以生天者无退转
    故。何故圣人生天无退。以色界上无退缘故。
    于下地中一向不造。学人如是。无学云何。
    释言。无学得造现报及不定业二种善业。虽
    无文证。准彼那含。造业可知。?酬既缡恰3墒?br> 法中人释不同。有人说言。圣人一向不造新
    业用之受生。设令造者。但起现报不定报业。
    不作余二。论文似尔。故彼成实三报品云。
    无学圣人。不集诸业。学人亦然。虽有此言。其
    义难解。云何难解。有人先在见道已前修得
    初禅。依此初禅入见谛道。乃至那含后更修
    得二禅三禅乃至非想。用之上生。则是圣人
    造业受生。云何不造。以此难故。今更释之。无
    学圣人。一向不造。学人不定。结尽之处。一向
    不造。与罗汉同。结未尽处。得有造义。问曰。
    圣人作业生者。何故论言一切圣人散坏诸
    业不集不积灭不然等。答曰。圣人结尽之处。
    不集不造。非有结处亦不造义。故彼成实三
    报品中问曰。若人离此地欲还能集起此地
    业不。论自释言。有我心者。还复起之。无我心
    者。不复更起。无我心者。是其圣人。圣人于彼
    离欲之处。方始不起。明知。未离得有起义。问
    曰。圣人得造业者造何等业。于中略以三门
    分别。一辨惑相。二约惑辨业。三就地分别。言
    惑相者。一切圣人修道烦恼伏断不同。乃有
    四种。一未伏未断。未得上禅伏下烦恼名为
    未伏。未有圣慧断下烦恼名为未断。二已伏
    未断。已得上禅伏下烦恼名为已伏。未有慧
    除名为未断。三已伏少断。已伏同前。言少断
    者。如斯陀含。欲界修惑已断六品。三微犹在
    名为少断。一切地中同有此义。四已伏已断。
    已伏同前。言已断者。已有圣慧断之毕竟。此
    之四义遍通诸地。惑相如是。次约诸惑有无
    之义。明其起业多少不同。当知。圣人于彼
    未伏未断之处。具起四业。就所起中善具
    起四。不善唯二。谓现不定。圣虽造恶。但起
    意业不发身口。又意业中轻而不重。是故唯
    造现及不定。余二全无。于彼已伏未断之处
    及少断处。但造善中现与不定。余悉不起。
    于彼已伏已断之处。一切不造。设令起之。
    是习非正。不能牵报。次就地论。依如彼宗。圣
    人身在欲界二禅三禅四禅。烦恼未尽得起
    四业。若已尽者。一向不造。若在初禅烦恼
    未尽。得造三业。除其后报。若已尽者。一向不
    造。于上地中。结未尽处。得造三业。除现报
    业。结已尽处。一向不造。于下地中。一向不
    为。成实如是。大乘法中。分段之业。种姓已上
    一向不为。若别分之。不善四业。种姓已上。一
    向不作。人天善业。初地已上。一向不为。地前
    菩萨。纵令受身。但以悲愿受于本业。初地已
    上。得法性身。设有人天微细习身。乃是本业
    非是新作。种姓已上。不造业故。不须约就界
    地论之。种姓已前。位分未成相同凡说。以实
    论之。十信已上。亦能不起分段之业。圣人造
    业差别如是。问曰。颇有自地烦恼犹未穷尽
    而得造作上地业不。释言。得有。谓欲界中烦
    恼未尽。修习成就未来禅定。此则是也。未
    来禅定与彼初禅。同招梵果。故名上业。问曰。
    此业四种业中得具几业。此义不定。依如??br> 昙。凡夫修得则具三义。除现报业。圣人修得。
    则具二业。所谓生报不定报业。相状云何。或
    有凡夫。欲爱未尽。修得未来。得未来竟更断
    残结。得初禅定。是人命终。用此未来及初禅
    定。而生梵处。此则名为生报之业。复有凡
    夫欲爱未尽。修得未来。则于欲界经生已后。
    复断残结。用此未来及初禅定。生于梵处。
    此则是其名为后为后报之业。不定。凡夫
    如是。圣人何故但造二业。圣人之中。初二果
    人。欲爱未尽。得未来禅。是人后时断欲爱。
    尽用此未来及初禅定。而生梵处。此则是其
    生报之业。不定可知。以何义故非后报业。
    圣人欲界。经生之者。终不上生。不同凡夫经
    生而往。故非后业。又未来禅禅中下品。设
    生梵处。唯得初天一身果报。不至二身。故非
    后报。若依阿育王传。欲界地中经生圣人。亦
    得上生。依如彼说。圣人亦用未来禅定为三
    报业。与凡夫同。界别如是。次就趣论。依如??br> 昙。不善四业。五趣具起。善中四业。人天鬼畜
    四趣。具起。地狱之中。但有三种。除现报业。
    地狱之中。无善报故。虽有三种。成而不行。此
    义难解。如仙誉王杀婆罗门生地狱中。发生
    信心生甘露国。如慈童女在地狱中发生慈
    心舍地狱身。如涅??说。魔王教彼地狱众
    生。专念如来。于施随喜。此等皆于地狱之中
    发生善心。云何不行。释言。论说善不行者。当
    应就彼方便为言。以地狱中无闻思修。名善
    不行。生得善根。非令不行。向前所举。当应悉
    是生得善矣。若依成实。善恶四业五趣皆起。
    彼说三涂有善报故(此三门竟)。次辨因缘。现报
    业中。若当一作而获报者。但可名缘不得名
    因。斯乃现缘助于过去不定报业。得今果故。
    若当数作而得果者。得名为因。用其多作。方
    名因故。论中宣说。利而不重。是现报业。现
    业得果。是甚难故。多作之者。方得为因。若论
    生后不定报业。一作多作皆得为因。亦得为
    缘。经生业熟。得果易故。于中亲生。说之为
    因。疏助他者。说之为缘(此四门竟)。次明得果多
    少迟速问曰。几业得一身报。杂心释言。生后
    不定得一身果。现报业者。但得别报苦乐等
    受。不得一身。多少如是。言迟速者。问曰。颇
    有前念作业后念之中则得报不。论言。不得。
    业未熟故。要经多时方乃得报。三时报业。略
    辨如是
      曲秽浊业义
    曲秽浊业。如?酬妓怠1寺坌?怠G?叽于破稹?br> 秽从?恚生。欲生谓为浊。世尊之所说。谄心
    不端。难出生死。难入涅??。犹如曲木难出稠
    林故名为曲。从斯曲法所起三业。皆名为曲。
    以其因果相似法故。?恚之心。能秽自他。故
    名为秽。秽法所起身口意业。名之为秽。果
    似因故。贪心浊乱。犹如浊水。故名为浊。浊法
    所起身口意业。名之为浊。问曰。余结亦能起
    业。何故不说。释言。今据一门为论。余结起
    业。皆入是中。所以不说。曲秽浊业。略之?尔
      黑白四业义两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第一释名四业之义。众经通说。名字是何。一
    黑黑业。二白白业。三黑白业。四不黑不白业。
    言黑黑者。是不善业。不善鄙秽。名之为黑。因
    果俱黑。名黑黑业。言白白者。是其善业。善法
    鲜净。名之为白。因果俱白。名白白业。言黑白
    者。是其杂业。善恶交参。名黑白业。所言不黑
    不白业者。是无漏业。如涅??云。无漏寂静
    离黑白相。是故名为不黑不白。问曰。无漏白
    中最胜。以何义故名为不白。成实释言。一切
    世人重有漏善。故名彼善以之为白。无漏舍
    彼。故名不白。又得涅??寂静之果。离于白相。
    从其所得故云不白。又无漏业。白中最胜。过
    于余白。故云不白。如转轮王。体实是人。以殊
    胜故。世间咸言转轮圣王清净过人。无漏亦
    尔。故云不白。龙树释云。是无漏业。与空无
    相无作相应。离分别相。是故名为不黑不白。
    又有漏业。黑白相待。无漏离待。故名不黑
    不白业也。名字如是(此一门竟)。次辨其相。论释不
    同。若依?酬肌I?缟埔得??装住H?克??br> 一切恶业。名为黑黑。鬼畜之中别报善业。欲
    界人天一切所受善恶二业。名黑白业。亦名
    杂业。此前三种。对治无漏。是第四业。故杂
    心云。色有中善业。是白有白报。黑白在欲
    中。俱黑说不净。若有思能断是诸业。无余。
    当知。第四业。问曰。何故色界善业偏名为白。
    白相显故。离无惭愧及?恚故。欲界善业。
    何故非白。杂不善故。无色善业。何故非白。彼
    实是白。白相不显。是以不说。云何不显。造因
    之时。不具三业十善道相。受报之时。但有生
    阴而无中阴。又生阴中。但有四阴而无色阴。
    以如是等白相不具故不名白。何故三涂一
    切恶业皆为黑黑。以其因果一向黑故。故彼
    成实破?酬荚啤S腥诵?怠I?缟埔狄晕?br> 白白。三涂之业。以为黑黑。欲界人天所受之
    业。以为黑白。十七学思。为不黑白。是义不
    然。准彼以验。故知?酬既?慷褚狄晕?诤凇?br> 何故宣说。鬼畜之中别报善业以为杂业。彼
    作因时。与恶和杂。得报之时。与苦参受。故说
    为杂。问曰。何故别报善业偏在鬼畜不通地
    狱。地狱苦重能感之因唯不善故。鬼畜报轻
    能感之因得杂善故。此云何知。如杂心中
    辨明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业。此四善业。地
    狱有三。除现报业。以地狱中无善果故。余四
    趣中。具造四业。明知。鬼畜有善业果。以其
    得造现报善故。又如经说。阿修罗等受报
    如天。明有善业。问曰。若言鬼畜之中有善
    果者。何故成实破?酬肌T朴腥诵?等??br> 之业为黑黑乎。彼举恶业不妨有善。若有
    善者与成实同。成实论家竟何所破。释言。
    同者成实不破。于中异者。成实破之成实
    宣说。地狱之中。初出炎火。则得寒冰触身
    之乐。并猪犬等食粪之乐。如是一切皆是
    善果。?酬妓滴?簧浦?ā4斯猿墒怠3墒怠?br> 破之。不破善果。何故人天一切善恶悉为
    杂业。以因杂恶果杂苦故。第四业者。如彼
    论说。有其十七无漏学思。为第四业。思是
    思数。此是业体。故偏说之。何者十七。如彼
    论说。说有十二思。断于黑报业。四思能断
    白。一思二俱离。是则通合有十七思。所言十
    二断黑业者。见道之中。有其四思。修道之中。
    有八思。是故通合有其十二。见道四者。
    谓四法忍相应思也。此四正断欲界地中三
    涂恶业。故云断黑。问曰。忍体亦断恶法。以何
    义故偏说思乎。释言。忍心非不断恶。但思是
    业。今为辨业故偏说之。相从以论。忍等是
    其思业眷属。亦得名思。问曰。法智相应之思。
    何故不说。释言。法智累外证除。非正断故。
    所以不论。又问。比忍相应之思。何故不说。释
    言。比忍相应思者。但断上界无记染思。不断
    不善。所以不说。修道八者。欲界地中修道对
    治有九无碍九解脱道。九无碍中前八。无碍
    相应思也。此八正断欲界黑业。故云断黑。问
    曰。?酬妓等?恳狄晕?诤凇<?乐卸稀J侵?br> 何处更有黑业。而言修道八思断黑。此如上
    释。凡夫具依见修二惑发三涂业。见道烦恼。
    迷理生故。但发意业。修道烦恼。缘事起故。具
    发三业。见修烦恼。所发意业起已。谢往有得
    得之。入圣道时。断彼业得令不属己。名之为
    断。见惑所起。见道中断。修惑所起。欲界修道
    九无碍断。第九一品在后别论。故说前八断
    黑报业。修惑所起身口二业。以其世断刹那
    断故。无得得之。但为修惑缘缚彼业。修惑
    断时。修业免缚。名之为断。断之品数。与断修
    惑所发意业。其义相似。所言四思能断白者。
    四禅地中修道烦恼相应染思。皆能系缚自
    地善业。一一地中。各有九品无碍解脱。断其
    系缚。就彼四禅九无碍中。分取第九相应思
    业。以为四思。此四正断四禅善上系缚之义。
    名为断白。不断善体。问曰。四禅九无碍思皆
    能断除善上系缚。以何义故偏说第九能断
    白乎。释言。前八非不能断。但彼四禅地地
    之中九品染思。共缚自地一切善法。前八重
    缚。虽复断竟。第九一重系缚。犹在令自地
    中一切善法皆不得脱。故不名断。彼第九品
    无碍起时。断彼微品染污业思。令自地中一
    切善法皆得解脱故。偏就之以说断白。所言
    一思二俱离者。欲界修道九无碍中第九品
    边相应业思。以之为一。此思正断黑黑业中
    第九微品。并断欲界一切杂业。名为俱离。故
    杂心云。断黑黑业及黑白业名俱离矣。于
    彼黑业及杂业中。不善意业断其得体。自余
    一切不善身口。及杂业中一切善法。但断系
    缚不断得体。问曰。欲界前八无碍非但断黑
    亦断杂业。以何义故不名俱离。释言。前八
    断黑业时。杂中恶业。随分亦断。但杂善上系
    缚未尽。是故不得说断杂业。彼杂善业犹为
    自地微品黑业及杂恶业所系缚故。问曰。若
    言杂善之上系缚未尽不得名为断杂业者。
    前八无碍断黑未尽。亦应不得说断黑业。释
    言。恶业断体名断。以断体故。随分尽处得与
    断名。善断系缚不断其体。善断缚故。欲界地
    中九品不善。共缚欲界一切善法。前八无碍。
    虽断善上八重系缚。第九一重系缚。犹在。系
    缚在故。一切善法未有脱处。故不说断。问曰。
    若使恶断体故随分尽处得名断者。前八无
    碍亦断杂中八品恶业。以何义故不说断杂。
    释言。彼恶与欲界善合为杂业。虽断杂恶。杂
    善未出故不说断。其犹头顶手足等事共成
    人身。虽断手足不名杀人。此亦如是。问曰。
    若言前八思时杂善未出。虽断杂恶不名断
    者。黑业之中。虽断意业。身口二业。未免缘
    缚。以何义故。得名断黑。释言。有以。彼黑
    业中意为正业。身口随业。意为正故。前八思
    时。虽身口业未免缘缚。正业已除故说断黑。
    如人斩头或复截腰。手足虽在而名被杀。杂
    中虽断不善意业。善中意业。被缚未出。善恶
    身口。亦未免缚。故不说断。问曰。无色无漏业
    思。何故不说为无漏业。理亦通是。但非前
    三对治法故。所以不论。?酬既缡恰3墒捣?br> 中四业。复异彼说。色界无色界业。一向是白。
    及欲界中纯善之业。亦名为白。阿鼻之业。一
    向是黑。自余地狱及鬼畜中纯苦之业。亦名
    为黑。欲界人天。非纯乐业。及下三趣非纯苦
    业。通名为杂。一切无漏。通名不黑不白业也。
    就无漏中别而论之。唯取思心以为业体。故
    彼成实九业品云。意思名业。通则俱是大
    智论中。地狱之业。鬼畜少分。是其黑业。论自
    释言。是中众生。大苦闷极故名为黑。一切天
    业。是其白业。论自释言。三界诸天所受乐报。
    自在明了故名为白。人及修罗八部神等所
    受之业。名黑白杂。以此业中有善有恶受报
    之时苦乐杂故。一切无漏。能破不善及有
    漏善。并拔众生善恶之果。名不黑不白。涅
    ??经中。三涂之业名之为黑。上二界业。说
    之为白。欲界地中人天之业。以之为杂。一
    切无漏。为不黑不白。四业如是
      五逆义七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三业三毒分别二 轻重分别三 多少次第四 人处分别五 受报久近六 可尽不尽分别七)
    第一门中。释名辨相。言五逆者。谓杀父杀母
    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之五种。经
    名为逆。亦名无间。何故此五偏名为逆。以其
    背恩违福田故。杀父杀母背恩故逆。余三违
    于福田故逆。杀阿罗汉破和合僧。违僧福田。
    出佛身血违佛福田。问曰。三宝皆是福田。
    以何义故不说违法。释言。谤法重于五逆。
    是故不入五逆罪中。其犹五逆不入四重。此
    五何故名无间业。释有四义。一趣果无间故
    曰无间。故成实言。舍此身已次身即受。故名
    无间。二受苦无间。五逆之罪。生阿鼻狱。一劫
    之中苦苦相续无有乐间。因从果称名无间
    业。三寿命无间。五逆之罪。生阿鼻狱。一劫之
    中寿命无绝。因从果因名为无间。四身形无
    间。五逆之罪。生阿鼻狱。阿鼻地狱。纵旷八万
    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满。一切人入。身
    亦遍满。不相障碍。因从果号名曰无间。名义
    如是。次辨其相。前之四种。相显可知。破僧难
    识。今宜广辨破僧之义。泛释有二。一破羯磨
    僧。二破法轮僧。于中略以六句分别。一明破
    法。二明破人。三明破时。四明破处。五明破
    相。六明破性。言破法者。法有二种。一邪二
    正。邪为能破。正为所破。就正法中泛释有三。
    一出家众法。谓百一羯磨。出家之者。详崇不
    乖。方得成僧。若不如是。不名为僧。是故名为
    出家众法。二出家行法。所谓四依。一尽形寿
    树下常坐。二尽形寿着粪扫衣。三尽形乞食。
    四尽形有病。服陈弃药共行此法。方名出
    家。方名为僧。若不行此。不名为僧。是故名
    为出家行法。三随行别法。所谓礼拜学问
    诵经坐禅念定。乃至修习无漏圣慧。如是
    一切随人异习。非出家者。同崇之法。是故
    名为随行别法。三中前二。是其僧法。出家之
    行。后之一种。道俗通行。不止出家。不名僧
    法。就僧法中。初者是其羯磨僧法。第二是其
    法轮僧法。是僧者。是其所破。非僧法者。非是
    所破。所破如是。何者能破。破羯磨中更无别
    法。破法轮僧用于五邪。一者乞食。二者粪
    扫衣。三树下坐。四不食酥盐。五不食鱼肉。前
    三相似。后二妄语。以此五种翻违正法。故名
    为破。破法如是。次辨破人。于中有三。一明所
    破。二明能破。三就能所辨定多少。就所破中
    有其二种。一羯磨僧。出家之中。具戒比丘。四
    人已上。不简凡圣。在一界内。于彼百一羯磨
    之法。同遵不乖。名羯磨僧。二法轮僧。出家之
    士。不简凡圣。同行如来四依正法。和而不乖。
    名法轮僧。有人说言。四真谛者。是其法轮。会
    谛之人。名法轮僧。然彼四谛。乃是随人别行
    法中法轮之义。非僧法中戒僧法轮。若当四
    谛是法轮者。调达破僧。应说五谛翻违四谛。
    以说五邪翻四依故。明知。四依是其法轮。
    若言圣人会谛之者是法轮僧。在家圣人。应
    名为僧。彼非僧故。明知。不以会谛之人为法
    轮僧。良以世人所取谬滥。今以四句辨之。令
    异辨相。云何。一者法轮而非无漏。谓出家凡
    夫奉行四依。故名法轮。未证圣道。故非无漏。
    二者无漏而非法轮。谓在家圣人。内有圣解。
    故名无漏。不行四依。故非法轮。三者无漏亦
    是法轮。谓出家圣人。内有圣解。故曰无漏。
    奉行四依。故名法轮。四非无漏。亦非法轮。谓
    在家凡夫。内无圣解。故非无漏。不行四依。故
    非法轮。以此辨之相别可知。此二僧中。破羯
    磨僧。通破凡圣。凡僧乖圣。亦名破故。破法轮
    僧。在凡非圣。圣信成就。不可坏故。所破如是。
    次辨能破。破羯磨僧。见爱俱能破。法轮僧局
    在见行。以利根人方能破故。又破羯磨。通其
    净行毁禁之人。除犯重者。皆能破之。破法轮
    僧。局在清净。以毁禁人人不信故。不能破僧。
    故杂心云。久清净人乃能破僧。能破如是。次
    就能破所破之人辨定多少。破羯磨僧。于一
    界内极少八人得成破僧。彼此成众。别作法
    故。破法轮僧。于一界内极少九人。方得成破。
    何故须九。正众四人。是其所破。邪众五人。是
    其能破。故须九也。邪众之中。何故须五。调达
    一人自称为佛。余四为众。故须五也。问曰。邪
    中有佛有众故。须五者。正中亦有佛之与众。
    何不说十乃说九乎。释言。正中虽复有佛。佛
    非僧摄。是故不论。邪中调达虽自称佛。体
    实是僧。故说为五。又正破时佛不在众。若佛
    在众。调达比丘。无有威德。不能破僧。故不论
    佛。问曰。破彼羯磨僧时。两众异处别作羯磨。
    故须彼此并皆成众。破法轮者。但破行法不
    关众事。何须彼此皆成众乎。释言。有以。破
    法轮者。必须羯磨和众忍可邪法方行。故须
    彼此皆成众矣。破人如是。次辨破时。于中有
    二。一明破时。二明破竟久近之时。正破时者。
    破羯磨僧。时节宽长。从佛在世乃至法末。皆
    得破之。破法轮僧。时节短促。唯佛在世不通
    末代。故杂心云。不结界前后。牟尼般涅??。?
    肉未出时。及无第一双。于此六时中。则无破
    法轮。不结界一。破僧前二。破僧后三。牟尼涅
    ??四。?肉未出五。无第一双六。此六时中。无
    破法轮。不结界者。破法轮时。必依羯磨。羯磨
    依界。故不结界。不得破僧。言前后者。彼破僧
    前及破僧后。此二时中。众僧一味。不可破
    坏。故无破僧。已涅??者。佛涅??后。无正师
    故。亦无邪师。故无破僧。所言?肉未出时者。
    调达恶人。起于恶戒恶见之患。如疮?肉。此
    未出时。亦无破僧。无第一双。舍利目连。此之
    二人。弟子中标名第一双。此未有时。则无破
    僧。何故如是。调达见佛有胜弟子。学佛别蓄
    胜弟子故。又此二人能和合僧。故有此双。
    方起破僧。盖乃是其佛力法力一切众生善
    根之力故使然矣。问曰。世尊未出之时亦无
    破僧。何故不论。释言。六时不破僧者。有僧
    时说。佛未出时。本未有僧知。后就何说为不
    破。是以不论。以此六时不破僧故。名为短促。
    问曰。破僧前后二时。一王舍城调达比丘。宣
    说五邪。行筹和众。五百新学。受筹之时。二
    在伽耶邪正两众别作法时。此二时中。何时
    正破。释言。二时俱有破义。王舍行筹。破行法
    时。伽耶布萨。破众法时。是故二时皆名破僧。
    问曰。伽耶别作布萨。乃破众法不关行仪。何
    故名为破法轮乎。彼作羯磨。忍邪必定故。亦
    名为破法轮矣。此正破时。破竟久近还复和
    合。如经中说。不经一宿。僧还和合。何因故
    和。由舍利弗及目连故。目连以通。令其调达
    眠而不觉。又现胜通。化彼新学五百比丘。令
    其生信。舍利辨说。令其生解还来归正。故得
    和合。破时如是。次辨破处。如论中说。破羯磨
    僧。在三天下。除郁单越。彼无僧故。破法轮
    僧。唯在阎浮不在余方。何故如是。论自释言。
    此有正道故有邪道。此有正师故有邪师。故
    在阎浮。又破羯磨。局在界内。所损之处。亦
    在界内。破法轮者。破处局在一界之内。所损
    遍满三千世界。故律经言。三千世界一时之
    中应学。不学应诵。不诵应习禅定。不习禅定。
    乃至应入无漏圣道。不得入之。破处如是。
    次辨破相。破羯磨僧。要是大僧一界之内。下
    极八人分为两众。彼此各作如法羯磨。方名
    破僧。若一处作一处不作。此直名为别众羯
    磨。不成破僧。又设二处并作羯磨。若当作其
    非法羯磨以法羯磨皆不成破。以其所作非
    僧法故。破法轮者。亦是出家具戒之人。在一
    界内。下极九人。正众有四。邪众有五。调达一
    人自称大师。宣说五邪。四人忍可违背正众。
    不得同崇四依之法。名破法轮。有人释言。
    调达五人。化彼正众。四人从邪方名破僧。故
    须九人。是义不然。化正从邪。破僧所损非是
    破僧。所言破者。本是一和。今分两和方名破
    僧。与破羯磨大况相似。问曰。向前破羯磨
    中两众皆作如法羯磨。方名破僧。破法轮中。
    何不如是。一正一邪。乃名破乎。释言。两异不
    得相类。前破羯磨。情乖故破非是法乖。故无
    别法。破法轮者。法乖故破。故立邪法翻违正
    轨名为破矣。破相如是。次明破性。破僧何性。
    若论破罪。是其口业不善之性。若论所破。不
    和合性。不和性者。是四相中第四坏相。三
    性之中是不隐没无记性也。破僧如是。此破
    僧中。破羯磨僧罪轻非逆。破法轮僧。罪重
    故逆。上来第一释名辨相(此一门竟)。次就三业三
    毒分别。言三业者。五逆之中。杀父杀母杀阿
    罗汉出佛身血。是其身业。破僧之罪。是其口
    业。言三毒者。前之四种?心所起。破僧一种。
    贪嫉心发。以贪名闻。妒嫉心故破坏僧轮
    (此二门竟)。次辨轻重。杀父最轻。杀母次重。杀阿罗
    汉罪复转重。出佛身血转转弥重。破僧最重。
    故成实云。破僧最重。何故如是。离三宝故。
    令僧离佛。亦碍法宝。又于佛所起深嫉心。违
    转正法。复恼大众。应入圣者。不得入圣。坐禅
    学问读诵礼拜。如是等事。一切不得。所以最
    重(此三门竟)。次辨多少次第之义。言多少者。一人
    极多得造几逆。若论佛在得具造五。先作破
    僧后造余四。若佛去世极多造三。谓杀父母
    及杀罗汉。问曰。前说。一人不过起于二三。
    今云何言得具起五。释言。义推得有具理。就
    人别论。无过二三。言次第者。杀父杀母杀阿
    罗汉出佛身血。此四相望无其次第。随何在
    先皆得起之。若以破僧对杀父母杀罗汉等。
    破僧在先。久清净人。能破僧故。若先杀父杀
    母罗汉。人不信受。何能破僧。若以破僧对出
    佛血。次第不同。若依杂心。要先破僧。后出佛
    血。清净之人。能破僧故。四分律中。先明出
    血。后明破僧。彼说云何。提婆达多。先教世王
    杀害其父。自欲杀佛。望为新王新佛化世故。
    先害佛。以害佛故恶名流布。利养断绝。五人
    相将家家乞食。因即起于破僧之心。遂便破
    僧。故知破僧定在其后。二说云何。并是圣言。
    难定是非。若欲和会。律中所说。就最初者。出
    血无犯故得破僧。杂心所论。据彼后时所防
    者语。必先破僧后得出血。若先出血不得破
    僧(此四门竟)。次就人处分别其相。言就人者。依如
    杂心。唯男与女。能成逆罪。唯男不能成其
    逆罪。就五逆中。破僧之罪。局唯男子不通男
    女。成实无文。准彼所明七恶律仪。不能男等
    得有成义。五逆应然。于中破僧。其唯男子余
    通男女。不能男等亦能起之。言就处者。所谓
    三界五道处也。三界之中欲界能起。上界不
    能。五道之中人趣起之。就人趣中。破僧出血
    局在阎浮。余通三天。除郁单越(此五门竟)。次明
    受报时节久近。五逆之罪。若有作者。阿鼻狱
    中一劫寿报。问曰。有人具造五逆。是人为当
    一劫之中具受五报。为当前后。如阿含中。同
    在一劫。火有厚薄。涅??亦然。若依?酬肌>?br> 五逆者。五劫受报。不在一时。成实亦然。故彼
    论言。是罪重故久受重苦。于是中死还是
    中生。若此劫尽。生于他方阿鼻狱中。问曰。五
    逆是生报业。次身受者可是生业。后余劫中
    所受之者。便是后业。云何名为生报业乎。
    释言。重罪报分相排。所以无过。若无初逆。不
    至后劫。是故犹名生报业矣(此六门竟)。次明五逆可
    尽不尽。五逆之罪。是定报业。假修对治。但可
    令轻。不可令尽。故成实云。五逆之罪。但可
    令灭。不可都尽。如王法中有重罪者。但赦令
    轻不可全放。故彼?王杀父之愆。诸佛忏悔。
    如来但言阿?世王重罪微薄。不言灭尽。五
    逆之业。略之云尔
      六业义
    六业之义。如成实说。所谓地狱畜生饿鬼人
    天之业及不定业。是其六也。三涂业者。如经
    中说。十不善业。上生地狱。中生畜生。下生饿
    鬼。又身口意具起不善。生地狱中。具二重者。
    生畜生中。具二轻者。生饿鬼中。如彼成实
    六业品中。无量分别。不可具论。人天业者。散
    善下业。生于人中。散善上业。生于欲天。八禅
    定业。生色无色。不定业者。如论中说。微善下
    恶名不定业。微末之善。或三涂受。或在欲
    界人天中。受故曰不定。下恶亦然。问曰。三涂
    无善业果。云何下善三涂中受。论释不同。??br> 昙法中。地狱之中。全无善果。鬼畜分有。成实
    法中。下三恶皆有善果。六业如是
      七不善律仪义五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开合广略二 对治分别三 得舍成就四 形趣分别五)
    第一门中。释名辨相。不善律仪。无作恶也。
    恶法违损。称曰不善。禁制之法。名之为律。律
    犹法也。恶行顺法。称之为仪。问曰。恶法何所
    禁乎。释言。禁善通名禁矣。律仪不同。一门说
    七。谓杀盗?H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相状如何。
    如论中说。杀律仪者。屠牛屠羊屠犬猎师司
    猎魁脍守狱养猪养鸡捕鱼捕鸟咒龙等事。
    如是一切。是杀律仪。问曰。养猪养鸡等事皆
    非是杀云何名为杀生律仪。养皆为杀故入
    杀中。盗律仪者。谓常作贼以活命等。?H律仪
    者。如论中说。非道行?H及?H女等。妄语律
    仪。论言。所谓常习歌戏及俳儿等。两舌律仪。
    谓喜谗谤读诵。谗尽遘合国事。如是等也。
    恶口律仪。论言。狱卒及常恶口自活命等。
    绮语律仪。谓常合集不正言辞令人笑等(此一门竟)
    次辨开合。总之唯一。就具分二。前三身业。后
    四口业。相别有七义。如上辨。对因分别有二
    十一。谓前七种随上中下三品心发。是故合
    有二十一种。约惑分别有六十三。前二十一
    随贪?痴三烦恼起。是故通合有六十三。问
    曰。有人先依下心得恶律仪。后更以彼中上
    心起。更得以不。论释不同。若依?酬肌R坏靡?br> 后终不重得。与善律仪其义相似。若依成实。
    随何心起。念念更得。又问。有人贪心之中得
    恶律仪。是人后时更以?痴起于不善。重得
    以不。论亦不同。类前可知(此二门竟)。次对境论。
    问曰。为望所杀所盗所?H等所而发律仪。为
    于一切众生边得。答曰。一切众生边得。若
    望别境。但得不善不名律仪。以其律仪类通
    故尔。由类通故。杀一众生得二无作。一恶业
    无作。二律仪无作。望余众生。但得一种律仪
    无作。问曰。已知不善律仪。普于一切众生边
    得。为于现在众生边得。亦于过未众生边得。
    论释不同。若依?酬肌Nㄓ谙衷谥谏?叩谩?br> 过去未来不可杀故。若依成实。通于三世
    众生边得。三世皆得起恶心故(此三门竟)。次明得
    舍成就之义。先明其得。依如?酬加卸?值谩?br> 一者作得。二受事得。言作得者。有人生在屠
    杀儿家。未杀已来未得律仪。一杀已后得恶
    律仪。乃至尽寿。更无新得。言受事者。有人生
    在非屠杀家。作如是言。我当尽寿杀生自活。
    尔时即得不善律仪。乃至尽寿。更无新得。
    盗等皆然。若依成实。随行恶时。念念皆得不
    善律仪。不局前二。问曰。七种具作具受方得
    律仪。不具亦得。?称派乘怠>咦隳说谩H舨痪?br> 者不名律仪。?酬汲墒挡痪咭嗟谩9食墒?br> 言。若具不具皆得律仪。杂心说言。不能言
    者。得身律仪。非口律仪。明知不具。次辨其
    舍。依如?酬肌S兴氖鄙帷R皇苌平洹6??br> 命终。三得诸禅。四二形生。设有众生。发深善
    心。作永断意。若不受戒。皆不能舍成实法
    中。有三时舍。一受善戒。二者命终。三发深善
    心。要期不作。此三时中。舍恶律仪。得禅舍
    者。彼论不说。二形生者。论言不舍。故彼论
    言。不能男等亦得律仪。云何二形能舍律仪。
    问曰。有人受八戒时。舍恶律仪。至明清旦。舍
    八戒已还复得彼恶律仪不。有人言得。复有
    人言。受八戒时舍恶律仪。得善律仪。至明旦
    已舍善律仪。亦更不得不善律仪。以无作事
    及受事故。舍义如是。次辨成就。问曰。几时成
    就恶戒。依如成实。未舍已来现在时中念念
    成就。以恶律仪念念生故。过未不成。?酬挤?br> 中。最初一念现在成就。第二念后。若未当舍。
    念念之中现在成就。及成过去。非心法故不
    通未来(此四门竟)。次就形趣分别其相。趣谓五趣。
    五趣之中。唯人成就。余趣之中。但有业道无
    恶律仪。故成实言。但人成就。?酬家喽?N?br> 曰。成实宣说龙等得善律仪。何故不得恶律
    仪乎。以善律仪从师而受。以缘强故。所以得
    之。恶不如是。所以不得。趣别如是。形别如
    何。依如?酬肌D信??巍5枚衤梢恰S嘟圆?br> 得。成实法中。不能男等亦皆得之。不善律仪。
    略之云尔
      八种语义
    八种语者。所谓见闻觉知而说不见不闻不觉
    知说。相状如何。今先明其见闻觉知四种心
    异。后明见等发语差别。见闻觉知分别有三。
    一随根分别。如?酬妓怠Q凼端嫔??6??br> 随生闻。鼻舌及身尘到方知合名为觉。意识
    名知。二约境分别。如成实说。六识之心。得现
    境界。名之为见。故论说言。见名现信不现
    境界藉教而知。说之为闻。故论说言。闻名信
    于贤圣之语。于彼不见不闻境界。依前见闻。
    譬度知者说以为知。故论说言。知者比知前
    三心。后重分别心名之为觉。云何分别。先
    因见已后重思惟起于见想。或忘前见起不
    见想。此则是其见后觉也。闻知后觉类亦可
    知。然此觉心。非直从于见闻及知。三心后起。
    盖亦从于不见不闻不知后生。如先不见。后
    忘不见生于见想。此则是其不见后觉不闻
    不知生觉例然。此是第二约境分别。三就四
    心随义分别。识心名见。得现境故。想心名闻。
    境不现故。又复想心知于假名。故说为闻。受
    心名觉。觉违顺故。行心名知。强分别故。四心
    如是。次明见等发语不同。要略唯八。广则
    众多。广相如何。若依?酬妓?怠<?确⒂锊?br> 同有三十二。十六正语。十六邪语。是故通合
    有三十二。十六正语者。心境俱实有其八语。
    境虚心实。复有八语。故有十六。心境实者。
    有人实见亦生见想。他问见不。答言。实见。闻
    觉知等。亦复如是。即以为四。有实不见不
    见生不见想。他问见不。答言。不见。闻觉
    知等亦复如是。复以为四。通前即为八种
    实也。境虚心实八种语者。有实不见后忘不
    见便生见想。他问见不。答言实见。其境虽
    虚以心实故亦名实语。闻觉知等类亦同然。
    即以为四。有人实见后忘此见生不见想。他
    问见不。答言不见。虽不称事。以心实故亦名
    实语。闻觉知等类亦同然。复以为四。通前为
    八。此前十六。是其正语。就邪语中。心境并
    虚。有其八语。境实心虚。复有八语。是故通合
    有十六语。境心并虚八种语者。有人实见还
    生见想。他问见不。答言不见。闻觉知等类亦
    同然。即以为四。有实不见生不见想。他问见
    不。答言。实见。闻觉知等亦复如是。复以为
    四。通前为八。境实心虚八种语者。有人实见
    后忘此见生不见想。他问见不。答言。实见。虽
    当前事。以心虚故亦名妄语。闻觉知等类亦
    同然。即以为四。有实不见后忘不见便生见
    想。他问见不。答言。不见。虽当前事。以心虚故
    亦名妄语。闻觉知等亦复如是。复以为四。通
    前为八。并上八种合为十六。彼成实论所明
    见等发语差别。人释不同。有人释言。见闻及
    知。此三是本。各别发语。觉者是前三种之后
    重分别心。无别所知。不别发语。若存此义。所
    发但有二十四语。见中有八。四正四邪。闻知
    亦然。是故通合有二十四。于中具辨与前不
    异。验求成实觉亦发语。云何得知。如彼成
    实八语品中。明见发语差别已竟。闻觉知等
    亦复如是。论中既以闻觉知等类同见心。明
    知觉心亦别发语。若存此义。所发亦有三十
    二语。与上相似。问曰。觉心云何发语。有人先
    来曾起觉心。亦生觉想。他问觉不。答言。实
    觉。此是初句。有人先来不起觉心。生不觉想。
    他问觉不。答言。不觉。此是两句。有人先来曾
    起觉心。后忘觉心生不觉想。他问觉不。答言。
    不觉。虽违前觉不违已想。犹名实语。此是三
    句。有人先来不起觉心。后忘不觉便生觉相。
    他问觉不。答言。实觉。以称想故亦名实语。
    此四正语。后四邪语。翻上可知。八种语义。略
    辨如是
      九业义三门分别(列名辨释一 三性分别二 就趣分别三)
    第一门中。列名辨释。九业之义。出成实论。
    名字是何。如彼论说。欲界系业有其三种。一
    者作业。二无作业。三者非作非无作业。色界
    亦尔。即以为六。无色有二。一无作业。二者非
    作非无作业。通前为八。及无漏业。通前为九。
    言作业者。谓身口业。无作业者。所谓身口
    无作业也。无作差别。泛释有九。一形俱无作。
    所谓五戒出家戒等二心俱无作。所谓禅戒
    无漏戒等。三要期无作。谓八戒等乃至一切
    善恶诸业。皆有要期。相状如何。如似世人。起
    要期心。我齐某时。常为此业。随所要期。分齐
    已来。无作常生。过期则止。故曰要期。四??望
    无作。如有人言。我从今日常为此业。不作期
    限。自从??心。未息已来。无作常生。心息便止。
    故曰??望。五作俱无作。如人造作善恶业时。
    即有善恶无作随生。六从用无作。如人造作
    桥梁等事。随人受用。无作随生。名为从用。七
    事在无作。如人造作塔厕等事。未坏已来常
    有善生。名为事在。八异缘无作。如人手书而
    成口业。如是一切。九助缘无作。如人教他自
    得罪福。此前九种。身口无作。依如成实。更有
    一种。心法无作。唯从心生。?酬嘉拗?4宋拮?br> 中。除却心俱道共无作。余者皆名无作业矣。
    所言非作非无作者。所谓意业。思是意业。不
    同向前身口作业故名非作。不同身口无作之
    业名非无作。无漏业者。所谓无漏身口意业。
    道共无作。是身口业。无漏思心。是其意业。问
    曰。无色以何义故无其作业。以无身口造作
    业故(此一门竟)。次就三性分别其相。言三性者。所
    谓善恶无记业也。欲界作业通其三性。色界
    作业唯善无记。不通不善。若言寄起欲界恶
    业。得有不善。?酬挤ㄖ小Oの藜钠稹=绲囟?br> 故。欲界无作。唯善与恶不通无记。无记羸劣。
    不能发生无作业。故色界无作其唯善业。若
    言寄起下界恶业。得有不善。无色无作与色
    界同。欲界非作非无作者。该通三性。色界非
    作非无作者。当界以论唯善无记。若言寄起
    欲界恶业。得有不善。无色非作非无作者。与
    色界同。无漏业者。局唯在善(此二门竟)。次就趣
    论。趣谓五趣。若依?酬汲墒捣ㄖ小H颂於?ぁ?br> 具起九业。余之三趣。唯起欲界三种之业。自
    余六业。皆悉不起。依杂阿含天品之中。有
    鬼神母。名富那婆薮。佛为说法得入圣道。案
    如彼文。鬼道亦得起无漏业。方等经中。亦
    同彼说。然彼既能起无漏业。明知亦能起上
    界业。以无漏法依禅生故。九业如是
      十不善业义七门分别(释名一 辨体二 业起次第三 资料简宽狭四 作无作五 三毒分别六 界趣分别七)
    第一释名。十不善业者。所谓杀生乃至邪见。
    多生相续名曰众生。隔绝相续目之为杀。于
    他资财。非理侵夺。故名为盗。奸行违礼称曰
    邪?H。此三身业。问曰。一切打缚等事。亦是身
    业。何故不说。以彼轻故。所以不论。又打缚
    等。是杀眷属助成杀业。但举正业助亦随之。
    是故不论。又十业道。唯论根本。彼是方便。所
    以不说。言不当实故称为妄。妄有所谈。故名
    妄语。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
    起故曰两舌。言辞?鄙目之为恶。恶从口生
    故名恶口。前言两舌。此言恶口。绮互言耳。邪
    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此四
    口业。顺境染爱目之为贪。违境忿怒说以为
    ?。迷正道理。邪心推求。故曰邪见。问曰。三根
    三毒之中皆说为痴。今此何故说为邪见成
    实释言。夫邪见者。痴中增上。畅思烦恼。必是
    增上。故说邪见。此后三种。是意业道。然此十
    种起作名业。能通曰道。总相如是。于中别论。
    释有三义。一对思以辨不善业。思能起杀等
    故名为业。杀等十种。通畅前思。名为业道。二
    对果以释。杀等十种。能起来报。故名为业。通
    人至果。称曰业道。三当相辨释。杀等十种缘
    中集起。故名为业。若望业思。通思名道。若望
    后报。通人至果。故名为道。名义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体性。先论身业之中有作无作。先辨作
    业。宗别不同。所说各异。?酬挤ㄖ小K捣奖闵?br> 为身作业。此方便色。是其色入为眼所行。
    问曰。若此是色入者。于青黄等二十色中何
    色摄乎。所谓高下正不正等。若依成实。是假
    名色法入所收。是义云何。于色尘上。相续之
    中能有损益。是身作业。有人宣说。成实法中。
    身业用彼思为正体。身为业具。是义不然。业
    前方便思为正主。身口为具。正论成业。是则
    身业假色为体。故成实论业相品云。色法相
    续余处生时。能有损益。名为身业。不言思是。
    明知不用思为正体。色法相续。后起异前。
    名余处生。次辨无作。依如?酬肌R嗍巧?苑?br> 入所收。若依成实。非色心性法入所摄。次论
    口业。于中亦有作无作别。先辨作业。依如??br> 昙。声入为体。为耳所行。若依成实。是假名声
    法入所收。于实声上。前后相续能有损益。是
    口作业。次辨无作。与身业同。次论意业。依如
    ?酬肌R獾?凶魑尬拮饕怠R孕姆ㄖ腥?圆?br> 并。善时无恶。恶时无善。故无无作。故论说
    言。以三种故意无无作。就作业中。思为正主。
    余心心法相从名业。若依成实。通作无作。
    思为作业。随此作边。无作法生名无作业。此
    无作业。亦非色心。业性如是(此二门竟)。次明业起
    次第之义。于中有二。一明业起次第之相。二
    明业道通局之义。言次第者。业起次第乃有
    四重。第一先起三根烦恼。第二次起不善业
    思。第三次起三道烦恼。第四次起身口七业。
    如欲杀生。或先起贪。或起?痴。次起思心。思
    欲断命。从此思后次起重贪。或重?痴。通畅
    前思。然后重起威仪之心。发动身手。隔断彼
    命。如杀既然。盗等亦尔。次第如是。言通局
    者。业道相对四句辨之。一业而非道。所谓思
    心筹虑造作故名为业。前无所通。故不名道。
    二道而非业。所谓思后贪?邪见通畅思前。
    故名为道。而非作性。故不名业。三亦业亦道。
    谓身口七业。缘中起作。故称为业。通畅前思。
    故名为道。四非业非道。所谓思前三根烦恼
    体非起作。不同思等。故不名业。前无所通。故
    不名道。然此四种。若望来果。俱得称业。齐得
    名道。能作来果。故通名业。能通至果。故通名
    道。问曰。思前三根之中有思业不。若依?酬肌?br> 思是通数一切处有。故三根中亦有思业。但
    诸心法。随时受名。故隐不论。若依成实。心起
    先后。三根之中。不得有思。问曰。思时有贪等
    不。若依?酬肌2簧菩谋叱S蟹衬铡9仕夹谋?br> 亦有贪等。亦以心法随时受名。所以不彰。若
    依成实。无别思数。爱分之愿。说名为思。是
    思业外更无别体贪等可得。若就思心随义
    说有。理亦无伤。问曰。思后三道之中有思业
    不。是义与前三根相似。问曰。正起身口业时。
    得有思心及三道不。若依?酬肌=跃哂兄?U?br> 义隐显。所以不说。依昙无德。尔时但有运动
    身口恶威仪心。是故一切不善业中。皆有非
    威仪突吉罗罪(此三门竟)。次辨宽狭。于中以其十
    不善业对彼三邪七恶律仪。以明宽狭。此三
    门中。身口意等三种邪行。一向是宽。具四义
    故。何者四义。一具身口意。二通根本及与方
    便。三通轻重。四通作无作。具此四义。是故最
    宽。十不善业。望七律仪互有宽狭。十不善
    业。三宽一狭。言三宽者。一通三业。二通轻
    重。三通作无作。言一狭者。唯在根本不通方
    便。七恶律仪。三狭一宽。言三狭者。翻前可
    知。言一宽者。通其根本及与方便。言根本者。
    谓屠杀等。言方便者。谓蓄养等(此四门竟)。次辨
    有作无作之义。于中先就根本业道明作无
    作。就彼身口七业之中。邪?H一种。一向具足
    作与无作。究竟成业。要在自身。是故有作。随
    作即有无作罪生。故有无作。自余业道。无作
    是定。作业不定。无作之业。若身自作。若教他
    作。皆悉随生。故称为定。若论作业。自作则有
    教他。则无。故曰不定。根本如是。次就方便明
    作无作。当知。一切前后方便。作业是定无作
    不定。云何不定。重心作者则有无作。轻心作
    者则无无作。故曰不定。有作无作。略辨如是
    (此五门竟)。次对三毒分别诸业。依如?酬肌R磺幸?br> 道。皆三毒起。成则不定。杀生恶口及?业道。
    ?心所成。盗?H及贪。贪欲究竟。邪见业道。唯
    痴心成。余三业道。具三事成。若依成实。邪?H
    一种。从三事起。唯贪欲成。自余业道。皆三事
    起。具三事成。宗别各异。难以会通(此六门竟)
    次就界趣分别业道。界谓三界。依如?酬肌J?br> 不善业。系属欲界。唯欲界起。若依成实。系属
    欲界。起则不定。杀盗邪?H恶口两舌。唯欲界
    起。妄言绮语欲色俱起。如梵天王。自言尊胜
    能令诸梵尽老死边。即是妄语。此不应法。
    即是绮语。贪及邪见三界皆起。彼邪不善。
    得寄起故。趣谓五趣。如?酬妓怠5赜?逡档馈?br> 郁单越有四。余方各有十。及余恶趣天。地狱
    五者。地狱唯起恶口绮语贪?邪见五业道
    也。受罪之时。恶骂狱卒故有恶口。恶口违法。
    即是绮语。尔时忿怒即是?恚。贪及邪见成
    而不行。郁单四者。唯有绮语贪?邪见。彼有
    欲咏故有绮语。贪?邪见成而不行。问曰。
    彼方有行欲事。何故不说有?H业道。释言。彼
    方无有夫妻共相配匹。虽共行?H无相凌夺。
    不名邪?H。是故不名邪?H业道。问曰。郁单有
    行欲事。欲因贪起。云何说言贪心成就欲不
    现行。释言。彼方起?H之贪。其实现行。但此贪
    心所起之?H。非十恶收。能起之贪。亦非不善
    业道所摄。故虽起此不名贪欲业道现行。如
    人夫妻共相缠爱。不名业道。彼亦如之。问曰。
    若彼起?H之贪非业道者。善恶无记三性之
    中。何性所收。若性是善。贪欲烦恼不应名善。
    若是无记。论说欲界一切烦恼除身边见余
    悉不善。不言贪欲是其无记。若性不善。便是
    十恶业道所摄。何得说言不名贪欲业道现
    行。夫妻相爱事亦同尔。释言。此贪性是不善。
    性虽不善其过轻微。三毒所收。非业道摄。
    故虽现起不名贪欲业道现行。问曰。郁单既
    有绮语。绮语必依贪?痴起。亦依彼成。何故
    不名贪等现行。释言。彼方所有绮语。实依痴
    起但佛经中。宣说邪见。以为业业。不说痴心
    以为业道。是故彼痴虽复现行。但是痴毒。
    犹故不名邪见现行。无推求故。良以彼方邪
    见。不行故无断善破僧事等。问曰。彼方有歌
    咏等。此不应法。即是妄语。何故不说有妄语
    乎。彼无诳心故非妄语。余方十者。余三天下
    各具十也。恶趣天者。谓余鬼畜及与天趣皆
    具十也。若依成实。唯郁单越与?酬纪?W杂?br> 三方三恶及天皆具十业。彼地狱中重处。虽
    少轻处具有十不善道。辨之略尔
      十四垢业义
    十四垢业。出长阿含善生经中。何者十四。如
    彼中说。有四结业。即以为四。依于四处作诸
    恶行。复以为四。通前为八。六损财业通前十
    四。四结业者。谓杀盗?H及与妄语。问曰。何
    故不说两舌恶口绮语。以在家者不能离故。
    所以不说。言四处者。所谓爱恚怖痴处也。此
    之四种。起业所依。故云四处。六损财者。一是
    耽酒。二是博戏。三是放荡。四迷妓乐。五恶友
    相得。六是懈惰。饮酒之过有其六失。一者
    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恶名流布。五?
    怒暴生。六智慧目损。博戏之过亦有六失。一
    财物耗减。二虽胜生怨。三智者所啧。四人不
    敬信。五为人疏外。六生盗窃心。放荡之过亦
    有六失。一不自护身。二不护财货。三不护子
    孙。四常自惊惧。五诸苦恶法常自缠身。六喜
    生虚妄。迷于妓乐亦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
    求舞。三求琴瑟。四波内早。五多罗??。六首呵
    那。此后三门。胡语不翻。不知是何。恶友相得
    亦有六失。一方便欺诳。二好喜屏处。三诱他
    家人。四图谋他物。五财利自向。六好发他过。
    懈惰之过亦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
    者贫穷不肯?バ蕖H?吆?辈豢?バ蕖K恼?br> 热时不肯?バ蕖N逭呤痹绮豢?バ蕖A?呤?br> 晚不肯?バ蕖J?墓敢怠1嬷??尔
      十六恶律仪义
    十六恶律仪。出涅??经。无作之恶。常生相
    续。说为律仪。律仪不同。宣说十六。一为利
    养羊。肥已转卖。二为利故。买买已屠杀。三为
    利养猪。肥已转卖。四为利故。买买已屠杀。五
    为利养牛。肥已转卖。六为利故。买买已屠杀。
    七为利养鸡。肥已转卖。八为利故。买买已屠
    杀。九者钓鱼。十者捕鸟。十一猎师。十二劫
    盗。十三魁脍。十四两舌专行破坏。十五狱
    卒。十六咒龙。?酬悸壑小P?凳??R徽咄?br> 羊。二者养猪。三者养鸡。四者捕鱼。五者捕
    鸟。六者猎师。七者作贼。八者魁脍。九者守
    狱。十者咒龙。此与前同。十一者屠犬。十二者
    司猎。此二异前。言屠羊者。如?酬妓怠R陨焙?br> 心若卖若杀。悉名屠羊。摄十六中第一第二。
    言养猪者。亦以杀心。若卖若杀。悉名养猪。摄
    十六中第三第四。养鸡亦尔。摄十六中第七
    第八。言捕鱼者。杀鱼自活。捕鸟猎师亦复
    如是。言作贼者。常行劫盗。言魁脍者。常主
    杀人以自存活。言守狱者。守狱自活。言咒
    龙者。谓咒龙蛇戏乐自活。言屠犬者。谓旃
    陀罗屠犬自活。言司猎者。所谓王家主猎者
    是然就屠羊者。虽不起心杀余众生。而于一
    切诸众生所。得恶律仪。一切众生。悉皆可有
    作羊理故。余者皆尔。问曰。此等七律仪中几
    律仪摄。释言。若依涅??所说。杀盗两舌三律
    仪摄。以此三种损恼处多故偏说之。?酬妓?br> 说。唯杀盗摄。作贼是盗。余皆是杀。十六律
    仪。辨之如是
      饮酒三十五失义
    饮酒之过。有三十五失。出大智论。一者现世
    财物空竭。二众病之门。三斗诤之本。多致忿
    讼。四裸露无耻。五丑名恶声人不恭敬。六覆
    没智慧。七所应得物而不得之。已得之物而
    复散失。八私匿之事向他论说。九种种事业
    废而不成。十忧愁之本。十一身力减少。十二
    形色损坏。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
    五不敬伯叔尊长。十六不敬沙门。十七不敬
    婆罗门。十八不知敬佛。十九不知敬法。二十
    不知敬僧。二十一恶人亲附。二十二疏远善
    人。二十三作破戒人。以其饮酒违戒法故。二
    十四心无惭愧。二十五不守根门。二十六纵
    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
    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行不
    善法。由其饮酒多生罪故。三十弃舍善法。三
    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三十二远离涅??。
    三十三多种世世狂痴因缘。三十四身坏命
    终堕诸恶道。三十五若得为人。随所生处常
    当愚?。酒过如是。应当断之

    大乘义章卷第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