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大乘义章 >
  • 大乘义章卷第五(本)

    染法聚第三此有六十门染法聚烦恼义中有三十门此卷有二十三门(二障义 三障义 三根三道三毒烦恼义 三使义 三漏义 四缚四流四??之义 四取义 四种身结义 五住地义 五盖义 五下分结义 五上分结义 五悭义 五心[打-丁+裁]义 五心缚义 六垢义 七漏义 七使义 八慢义 八种恶觉义 八妄想义 八倒义 九结义)
      二障义两门分别(释名第一 体相第二)
    第一释名。所言障者。随义不同。乃有多种。或
    名烦恼。或名为使。或名为结。或名为缠。或
    名为缚。或名为流。或名为??。或名为取。或名
    为漏。或名为垢。或说为惑。或说为障。如是非
    一。劳乱之义。名曰烦恼。随逐系缚。称之为
    使。结集生死。目之为结。结缚众生。亦名为
    结。能缠行人。目之为缠。又能缠心。亦名为
    缠。羁系行人。故目为缚。漂流行人。说之为
    流。能令众生为苦所??。故名为??。取执境界。
    说以为取。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
    染污净心。说以为垢。能惑所缘。故称为惑。能
    碍圣道。说以为障。如是差别。无量无边。今随
    一义。且说为障。名字?尔。第二体中。差别
    有二。第一略明五住之相。第二就之以别二
    障。言五住者。如胜?经说。一见一处住地。
    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五无
    明住地。名字如是。体状如何。三界五见。名见
    一处。欲界所有一切烦恼。除无明见。名为欲
    爱。色界所有一切烦恼。除无明见。名为色爱。
    无色界中一切烦恼。除无明见。名为有爱。三
    界无明。名无明地。无明之中义。复有二。一者
    染污。二不染污。迷理无明。名为染污。事中无
    知。名不染污。此二合为无明住地。此义广辨
    如五住章。言别障者。障别有三。一四住烦恼。
    为烦恼障。无明住地。以为智障。二五住性结。
    为烦恼障。事中无知。以为智障。三五住性结
    及事无知。同为烦恼。分别缘智。以为智障
    就初番中四门分别。一定障相。二释障名。三
    明断处。四对障辨脱。言定相者。云何得知。四
    住烦恼。为烦恼障。无明住地。以为智障。以胜
    ?经对地持论。验之知矣。胜?经中说。二乘
    人但断四住。不断无明。地持论中说。二乘人
    烦恼障净。非智障净。烦恼净者。犹胜?中
    所断四住。非智障净。犹彼不断无明住地。定
    之?尔。次释其名。五住之结。通能劳乱。齐能
    障智。何故四住偏名烦恼。无明住地独名智
    障。理实齐通。但今为分二障差别。隐显异名。
    等就隐显。各随功强。以别两名。四住烦恼
    现起之结。发业招生。劳乱义强。偏名烦恼。异
    心之惑。与解别体。疏而远翳。障智微故。不名
    智障。无明?惑。正违明解。亲而近翳。障智义
    强。故名智障。任性无知。非是现起。不能发业
    招集苦报。劳乱微故。不名烦恼。名义如是。
    次明断处。略为二阶。第一大小相对分别。二
    就大乘世间出世间相对分别。大小对中义
    别三门。一隐显互论。二乘之人。但除烦恼。菩
    萨之人。唯灭智障。二乘非不分除智障。所断
    微小。隐细从?。是故不说。菩萨非不除断烦
    恼。所断相微。隐?从细。是故不说。二优劣
    相形。二乘解劣。但断烦恼。菩萨治广。二障
    双除。故地持云。声闻缘觉烦恼障净。非智
    障净。菩萨种性。具足二净。三据实通论。二乘
    之人。二障双除菩萨亦尔(此一门竟)。言就大乘世
    间出世间相对辨者。解行已前。名为世间。初
    地已上。名为出世。于中分别。乃有四门。一废
    ?论细。地前菩萨。于彼二障一向未断。初地
    已上。二障并除。故涅??中宣说。地前具烦恼
    性。良在于此。二隐显互论。地前世间。但断烦
    恼。初地已上。唯除智障。地前非不分断智障。
    所断微小。隐细从?。是故不说。初地已上。亦
    断烦恼。隐?从细。是以不论。三优劣相形。地
    前解劣。唯除烦恼。地上解胜。二障双断。四据
    实通论。世及出世二障双除。相状如何。烦恼
    障中。有其二种。一是子结。二是果缚。子结烦
    恼。地前所除。果缚烦恼。地上所断。子结之
    中。复有二种。一者正使作意而生。二者余习
    任性而起。正使烦恼。声闻缘觉乃至习种。断
    之周尽。习起之结。种性已上乃至初地。断之
    毕竟。故地持云。初阿僧只。过解行住入欢
    喜地。断增上中恶趣烦恼。不善正使。名为增
    上。习名为中。入欢喜时。习悉皆断。果缚之
    中。亦有二种。一者正使作意现起。二是习气
    任运而生。正使烦恼。所谓爱佛爱菩提等。始
    从初地次第断除。至不动地断之周尽。故地
    持云。第二僧只。过第七住入第八地。微细烦
    恼。皆悉断灭。八地以上。除彼余习。故地持云。
    第三僧只。断除习气。入最上住。智障之中。亦
    有二种。一者迷相。二者迷实。情所起法。名之
    为相。不能悟解知其本无。说以为迷。如来藏
    性。说以为实。不能穷达。说以为迷。迷相无
    明。地前所除。迷实无明。地上所断。迷相无
    明。复有二种。一迷相立性。二迷性立相。言
    迷相者。妄法虚集。以之为相。不知虚集。建立
    定相。言迷性者。情所起法。无性为性。迷此性
    故。立因缘相。迷相无明。声闻缘觉乃至习种。
    断之穷尽。迷性无明。种性已上乃至初地皆
    悉断除。迷实无明。亦有二种。一迷实相。二迷
    实性。实性空寂无为之法。是其实相。不能知
    是寂泊无为。故名迷相。如来藏中。恒沙佛法。
    真实善有。是其实性。不能穷证。说为迷性。此
    二无明。说断不定。若依地经。初地以上乃
    至六地。除其迷相。是故证得。为柔顺忍。七
    地已上。断迷实性。是故证得无生忍体。若依
    涅??。九地已还断其迷相。是故说为闻见佛
    性。十地以上。断迷实性。是故说为眼见佛性。
    以此验求。烦恼障者。始终通断。智障亦然。治
    断?尔。第四对障以别二脱。断烦恼障。得心
    解脱。断除智障。得慧解脱。是义云何。分别有
    三。一隐显互论断烦恼障。诸佛菩萨世谛心
    脱。断除智障。真谛慧脱。何故如是。烦恼染事
    故断烦恼。世谛心脱。断烦恼时。理实随有一
    切德脱。就主为名。偏言心脱。无明障理。故
    断无明。真谛慧脱。断无明时。即理所成一切
    德脱。就主作名。偏言慧脱。第二对障宽狭
    分别。断烦恼时。唯除事中染爱心。故世谛心
    脱。断智障时。除无明地。及断事中?无明。
    故二谛慧脱。三随义通论。断烦恼障。二谛心
    脱。世谛心脱。义如前释。真心脱者。以彼爱
    结微细习气。与无明地。同一体性。缚真心故。
    断烦恼时。真谛心脱。如涅??说。断除智障。二
    谛慧脱。备如前释(此一门竟)。第二番中。亦有四
    门。一定障相。二释障名。三明断处。四对障
    辨脱。言定相者。云何得知。五住性结。为烦恼
    障。事中无知。以为智障。如涅??经说。断除
    一切贪?痴等。得心解脱。一切所知。无障碍
    故。得慧解脱。贪?痴者。即是五住性结烦
    恼。一切所知得无碍者。当知即是除事无知。
    又如地经。以佛无碍。为慧解脱。当知即是除
    事无知。远离痴染。为心解脱。当知即是五住
    性结。为烦恼障。又杂心云。如来断除二种无
    知。一断染污。二断不染。染污无知。即是五住
    性结烦恼。不染无知。即是事中无明之心。准
    验斯等。当知。以彼五住性结。为烦恼障。事中
    无知。以为智障。定之?尔。次释其名。何故五
    住性结烦恼。为烦恼障。事中无知。以为智障。
    五住性结。能起分段变易生死。劳乱行人。名
    烦恼障。事中?惑。能障如来种智明解。是故
    说之以为智障。名义如是。次辨断处。处别有
    三。一世出世相对分别。二以功用望无功用
    相对分别。三因果分别。就初对中义别有三。
    一隐显互论。地前断除五住性结。以彼舍相
    趣顺如故。初地以上。断除智障。以彼地上契
    合法界了达诸法无障碍故。故地经云。于初
    地中。一切世间文诵咒术不可穷尽。二优劣
    相形。地前菩萨。唯除烦恼。初地以上。智行宽
    广。二障双除。三就实通论。地前地上。皆除
    二障。第二对中义亦有三。一隐显互论。七地
    已前。唯除烦恼。八地已上。灭除智障。如八
    地中净佛国土。断除一切色中无知。九地之
    中。了物心行。灭除一切心行无知。第十地
    中。于诸法中。得胜自在。断除一切法中无知。
    此等皆是除事无知。二优劣相形。七地已还。
    唯断烦恼。八地已上。二障双除。三就实通论。
    七地已还。双除二障。八地已上。类亦同然。第
    三对中。义别亦三。一隐显互论。金刚已还。断
    烦恼障。如来地中。种智现起。了达一切差别
    诸法。断除智障。以事无知难断除故。至佛乃
    尽。二优劣相形。金刚已还。但断除烦恼。如来
    果位。二障双断。三据实通论。种性已上乃
    至如来。二障双遣。治处且尔。次对障辨脱。除
    烦恼障。得心解脱。灭除智障。得慧解脱。言心
    脱者。有其二种。一佛菩萨行世间心。二佛菩
    萨第一义心断四住故。世谛心脱。除无明故。
    第一义谛心。得解脱。言慧脱者。谓照世间一
    切种智。得解脱也(此两门竟)。第三番中。亦有四
    门。一定障相。二释障名。三明断处。四对障辨
    脱。言定相者。云何得知。五住性结及事无知。
    为烦恼障。分别之智。以为智障。如胜?中。五
    住及起。同名烦恼。明知五住及事无知。是烦
    恼障。言分别智为智障者。如宝性论说。有
    四种障。不得如来净我乐常。一者缘相。谓无
    明地。以是障故。不得如来究竟真净。二者因
    相。谓无漏业。以是障故。不得真我。三者生
    相。谓意生身。以是障故。不得真乐。四者坏
    相。谓变易死。以是障故。不得真常。彼既宣
    说。无漏业障不得真我。是故定知。分别缘智。
    是其智障。又如地论八六地中说。智障净
    因事谓不分别空三昧。以不分别。为智障净。
    明知。即用分别之智。以为智障。又楞伽云。
    妄想尔炎慧彼灭我涅??。灭尔炎慧方为涅
    ??。明知。所灭妄慧是障。又龙树说。如彼觉
    观。望下为善。望第二禅。即是罪过。乃至非
    想。望下为善。望出世道。即是罪过。如是慧
    观。望世为善。望其实相。亦是罪过。既言罪
    过。何为非障。定之?尔。次释其名。五住性
    结及事无知。体是?惑劳乱之法故名烦恼。
    分别之智。能碍真证无分别慧。故名智障。问
    曰。此智能显真德。何故言障。释言。此智能
    除?惑。分能显真。是故经中说为了因。多
    义妨真。故复名障。如药治病。若药不去药复
    成患。此亦如是。云何妨真。如维摩说。寂灭
    是菩提。灭诸相。故此智是相。所以是障。不观
    是菩提。离诸缘故。此智是缘。所以是障。不行
    是菩提。无忆念故。此智忆念。所以是障。断是
    菩提。断诸见故。此智是见。所以是障。离是菩
    提。离妄想故。此智妄想。所以是障。障是菩
    提。障诸愿故。此智是愿。所以是障。菩提真
    明。此智性?。所以是障。如世乐受性是行苦。
    如是等过。不可具陈。皆违真德。故说为障。名
    义如是。次辨断处。断处有二。一地前地上相
    对分别。二直就地上世出世间相对分别。就
    初对中。义复有三。一隐显互论。解行已前。增
    相修故。断烦恼障。初地已上。舍相修故。断除
    智障。云何增相。能断烦恼。烦恼正以?惑为
    患。从初以来。修习明解。缘智转增。?惑渐
    舍。至解行时。明解增上。惑障穷尽。说之为
    断。云何舍相能断智障。智障正以分别为过。
    初地已上。穷证自实。缘修渐舍。分别过灭。名
    断智障。二优劣相形。地前菩萨。唯断烦恼。初
    地已上。对治深广。二障双除。三就实通论地
    前地上。并断二障。烦恼通除。义在可知。云何
    地前能灭智障。事识中解。以渐息灭。妄识中
    智。渐现前故。如地持云。种性菩萨六入殊胜
    展转相续。无始法尔。当知。即是真实行德。既
    得证实。宁不舍妄。故知。地前亦断智障。此
    初对竟。次就地上世出世间相对分别。初
    二三地。名为世间。四地以上。名为出世。于
    中亦有三门分别。一隐显互论。三地以还。世
    间之行。断烦恼障。四地已上。出世真慧。断
    除智障。云何世间断烦恼障。如地论说。初
    地断除凡夫我障。凡夫我是见一处住地。第
    二地中。断除能起犯戒烦恼。犯戒烦恼。即
    是欲爱色爱有爱三种住地。第三明地断除
    ?相闻思修等诸法妄障。?相即是无明住
    地。云何出世间能断智障。智障有三。一是
    智障。所谓分别空有之心。二是体障。所谓
    建立神智之体。相状如何。谓彼缘智正观诸
    法非有非无。舍前分别有无之碍。虽舍分别
    有无之碍。而犹见已以为能观。如为所观。见
    已能观。心与如异。如为所观。如与心别。由
    见已心与如别故。未能泯舍神智之碍。说为
    体障。三是治想。通而论之。向前二种。俱是治
    想。但此一门。治中究竟。偏与治名。然此治
    想。亦是缘智。对治破前神智之碍。实心合如。
    虽复合如。论其体性。犹是七识生灭之法。障
    于真证无生灭慧。故名为障。障别如此。治断
    云何。始从四地乃至七地。断除智障。入第八
    地。断除体障。八地已上。至如来地。断除治
    想。云何断智。四五六地。观空破有。舍离分
    别取有之智。故地论中广明。四地观察诸
    法不生不灭。舍离分别解法慢心。第五地
    中。观察三世佛法平等。舍离分别身净慢心。
    第六地中。观法平等。舍离分别染净慢心。
    此皆观空。破取有心。第七地中。观诸法如。
    舍前分别取空之心。离如是等。名断智障。云
    何八地。断除体障。前七地中。虽观法如。犹见
    已心以为能观。如为所观。以是见故。心与如
    异。不能广大任运不动。入第八地。破此智碍。
    观察如外由来无心心外无如。如外无心。无
    心异如。心外无如。无如异心。无心异如。不
    见能知。无如异心。不见所知。能所既亡泯同
    一相。便舍分别功用之意。舍功用故。行与
    如等。广大不动。名入八地。此德成时。名断
    体障。云何八地至如来地。断除治想。向前
    八地。断除体障。治想犹存。故八地云。此第
    八地。虽无障想。非无治想。然此治想。八地已
    上。渐次断除。至佛乃尽。彼云何。断分别息故
    真相现前。觉法唯真本来无妄。以此见真无
    妄力故。能令妄治前不生后后不报前。于是
    灭尽。至极微细。不复可以观解破遣。唯可修
    力任运舍之。八地已上。熏修力故。令彼治想
    运运自谢。真证行德运运自显。至如来地妄
    尽究竟。真德穷满。名除治想。此是第一隐显
    互论。二优劣相形。初二三地。对治微劣。唯断
    烦恼。四地已上。对治深广。二障双除。三就实
    通论。始从初地乃至佛地。当知念念二障并
    断。缘智渐明。断烦恼障。真德渐显。灭除智
    障。治断如是。次对障辨脱。就此门中。除断
    烦恼。二脱俱生。息除智障。二脱俱显。相状如
    何。前修对治断烦恼时。能治之道。必依真起。
    所依之真。恒随妄转。故以妄修薰发真心。令
    彼真中二脱德生。真德虽生。犹与七识缘智
    和合。为彼隐覆真德不显。息除彼智。真德方
    显。其犹腊印腊与泥合。令彼泥上文像随生。
    泥文虽生。腊印覆之不得显现。动去腊印其
    文方显。彼亦如是。二障之义。难以渊穷。且随
    大纲略标旨况
      三障义两门分别(释名一 断处二)
    言三障者。谓皮肤骨。论其体性。唯一无明。
    故地持中说为智障。?细不同。分为此三。相
    状如何。所障法身事等如髓。能障无明阶降
    不同。如皮肤骨。?品无明。浮浅如皮。故就喻
    名说为皮障。中品无明次深如肤。故从喻称
    说为肤障。细品无明。穷深如骨。从喻立目说
    为骨障。亦可从于所障为名。所障法身阶降
    有四。一皮二肤三骨四髓。地前菩萨法身如
    皮。初地已上乃至七地法身如肤。八地已上
    至第十地法身如骨。如来地中法身如髓。能
    障无明差别有三。谓?中细。?品无明有两
    种义。说为皮障。一?品无明与彼先成下品
    法身。一处在同。如似世人皮中之患故曰皮
    障。二?品无明。障于未起下品法身故云皮
    障。中品无明亦有两义。说为肤障。一中品无
    明与彼先成中品法身。同在一处。如似世人
    肤中之患故名肤障。二中品无明。障于未起
    中品法身故称肤障。细品无明。亦有两义。说
    为骨障。一微细无明。与彼先成微细法身。同
    在一处。如似世人骨中之患故名骨障。二微
    细无明。障于未起微细法身故名骨障。法身
    之髓。精穷出累。故不说障。随义细分。理亦有
    之。故地论中说如来地有微细障。名义如是
    次辨断处。初皮障者。始从解行至欢喜地。
    断之穷尽。故地持云。初阿僧只解行住过入
    欢喜地。皮障断也。第二肤障。始从初地至第
    八地。断之究竟。故地持云。第二僧只远行住
    过入不动地。肤障断也。第三骨障。始从八地
    至如来地。究竟穷尽。故地持云。第三僧只过
    毕竟住入如来地。骨障断也。相续解脱。亦如
    此说三障之义。略辨如是
      三根三道三毒烦恼义四门分别(释名一 废立二 相对辨异三 料简优劣四)
    第一释名。言三根者。谓贪?痴。染境名贪。忿
    怒曰?。?惑名痴。此三乃是思前烦恼。发生
    思业。故名为根。言三道者。所谓贪?及与邪
    见。贪?同前。言邪见者。谬执乖理。目之为
    邪。邪心推求。说之为见。以何义故。前三根
    中。第三名痴。此三道中。说名邪见。成实释
    言。痴中增上说名邪见。畅思烦恼。必是增上。
    故说邪见。此三乃是思后烦恼。通畅前思。故
    名为道。言三毒者。名同三根。以何义故。不同
    三道。乃同三根。三根之中。痴名是宽。故此同
    之。三道之中邪见义狭。故此不同。然此三毒。
    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
    犹毒蛇。亦如毒龙。是故就喻说名为毒。名义
    如是。第二门中。约对十使料简废立。问曰。
    三根十使之中具摄几使。依如?酬肌Nㄉ闳?br> 使。谓贪?痴。不摄余七。何故如是。释者相
    传。以五义故。建立三根。一明贪等遍通六
    识。故说为根。以能具生一切恶故。不同慢等
    唯在意地。二通五行。谓迷四谛及障修道。以
    能具生一切恶业故。说为根。不同见疑局在
    见谛。三具使性。力强能生一切恶业。故说为
    根。不同缠垢悭嫉等也。四断善根时。为方便。
    是故证之为不善根。不同一切无记烦恼。五
    能发业。不同过未性成之结。要现行者。能发
    业故。又此三种。多恼众生。名偏说之为不善
    根。又此三种众生多起。乃至蚁等亦常起之。
    是以偏说为不善根。若依成实。三不善根具
    摄十使。贪?二使。当相各一。余之八使。总名
    为痴。何故如是。以依三受及三境故。言三受
    者。谓苦乐舍。依苦生?。依乐生贪。依舍生
    痴。言三境者。谓违顺中。依违生?。依顺生
    贪。依中生痴。余之八使。同依舍受中容境起
    故通名痴。次辨三道。问曰。三道十使之中具
    摄几使。若依?酬肌>呱阄迨埂K?教安_邪见
    戒取及与见取。五中前二。当相各一。后三合
    为邪见业道。以此五种是其增上。能畅思业
    发动身口。是故偏说为恶业道。以何义故不
    摄余五。身边二见。是无记故。不得说为不善
    业道。疑慢及痴。非增上故。不能畅思发动身
    口故不说之。问曰。?酬妓怠P凹?让岳矸衬铡?br> 不动身口。云何说为不善业道。论自释言。迷
    理烦恼。虽复不作刹那等起动身口业。而能
    远作因等起。故说为业道。若依成实。具摄七
    使。为三业道。贪?二使。当相各一。五见之心。
    通名邪见。彼宗宣说。五见之心。同能发起不
    善业。故次辨三毒。问曰。三毒十使之中具摄
    几使。当知。三毒最为宽通具摄十使。贪?各
    一。余之八使。同名为痴。同依舍受中容境故
    第三门中。约就三界二轮烦恼。辨其三根
    三道三毒差别之相。先辨三根。若依?酬肌H?br> 不善根。唯在欲界。非上二界。上二界中。无不
    善故。就欲界中。通说见修二轮烦恼为不善
    根。同能发起不善思故。若依成实。三不善根
    亦在欲界。非上二界。上二界中。设起不善。系
    属欲界。是故偏说在于欲界。然成实中。在上
    二界。亦得寄起欲界不善。不同?酬家幌虿?br> 起界地断故。复欲界中见谛烦恼。一向定说为
    不善根。修惑不定。若望杀等根本业思。修道
    烦恼。非不善根。何故如是。凡夫之时修道烦
    恼。但可成就而不现行。不现行故。不能发起
    不善业思。及在圣时修道烦恼。虽复现行。圣
    人不起杀等业思。是故修惑非不善根。若望
    打缚。如是等思修惑。亦得为不善根。圣人亦
    起打缚等故。次明三道。依如?酬肌H?婪衬铡?br> 亦在欲界。上二界中。无不善故。就欲界中。亦
    通二轮。于中贪?通于见修。邪见业道正在
    见惑。何故如是。修道惑中。无邪见故。若依
    成实。三道烦恼与成实中三根同也。但可优
    劣。上下为异。次明三毒。三毒烦恼。二轮齐
    等。通摄三界一切烦恼。斯名三毒。第四门
    中。三门相对辨其优劣。烦恼有三。谓上中下。
    三道烦恼。唯在上品。不通中下。故杂心云。
    于中增上说为业道。又成实云。畅思烦恼。必
    是增上故说邪见。若论三根。通取中上。不通
    下品。微下烦恼。不发业故。三毒则宽。三品俱
    摄三根等义。略辨如是
      三使义三门分别(释名辨体一 断处二 约对三障辨同异三)
    三使之义。出在相续解脱经中。烦恼之性。随
    而系缚。名之为使。使义不同。一门说三。一害
    伴使。二者羸使。三者细使。论其体性。乃是四
    住性成之结。?细不同。分为此三。言害伴者。
    四住使中?品之使。能生现起诸烦恼结。所
    生烦恼。与彼能生?使为伴。初至五地断除
    彼使。伴亦同已。名害伴使。故彼经言。不俱
    生惑。与彼俱生烦恼为伴。初至五地。修习抑
    止令其不行。名害伴也。不俱生者。犹是所生
    现起烦恼。对缘现生。不同使性与报俱起。名
    不俱生。言俱生者。犹是能生?品之结。久
    习性成。与报俱起。名曰俱生。不俱烦恼。
    与俱生使相随名伴。断彼使地。伴亦随倾。
    故说害伴。此举害伴彰其所伴使之?也。言
    羸使者。四住使中中品之使。微劣于前。不能
    发生现起烦恼。故名为羸。言细使者。四住使
    中下品之使。残余习气。微下于前。故名为细。
    名义如是。次辨断处。如经中说。初至五地
    断除害伴。六地七地。断舍羸使。八地已上。断
    除细使。以八地上所依智障无明薄少故。令
    四住习气不行。断处如是。次辨同异。今此
    三使与皮肤骨三障何别。释言。三使是烦恼
    障。彼三障者。是其智障。故彼相续解脱经中。
    就烦恼障。宣说三使。就智障中。宣说三过。三
    过犹是。地持论中皮肤骨等智障所摄。烦恼
    即是四住之惑。智障即是无明住地。三使之
    义。略辨如是
      三漏义
    言三漏者。一切烦恼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
    名为漏。故经说为诸漏疮疣。漏别不同。一
    门说三。三名是何。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如
    杂心云。欲界地中一切烦恼。唯除无明说为
    欲漏。上二界中一切烦恼。唯除无明说为有
    漏。外道谓彼色无色界是其结尽无漏涅??。
    对除彼见故。说为有三界无明。名无明漏。问
    曰。何故三界无明合为一漏。以彼无明迷理
    之心。理相平等。不可别分。故能迷心从之说
    一。又问。四流四缚等中。皆说其见。何故漏中
    不说见漏。杂心释言。连注之义。是其漏义。
    见心捷疾。于连注义。不相顺故。不说见漏。虽
    不别说。当知。摄在前二漏中。然此三漏。通摄
    二轮一切烦恼。三漏之义。略述如此
      四缚四流四??义
    言四缚者。所谓欲缚.有缚.无明缚.见缚。名
    虽有四。体性唯三。一见二爱三是无明。取执之
    心。说名为见。染境之情。说以为爱。痴?之
    意。说为无明。问曰。一切疑慢等结。摄在何
    中。当知皆是爱分。所摄有何所谓。偏摄在爱。
    不在余中。为分本末利钝故尔。无明是本理
    别为一。余皆是末。不得入中。复就末中见
    是利惑。理复须别。自余钝者。不得在中。为是
    义故。疑慢等结。不入痴见。摄在爱中。爱中既
    摄众多烦恼。以何义故。偏名为爱。以爱重故。
    偏标其名。譬如世间王来王去主得其名。彼
    亦如是。就此三中。爱分为二。痴见各一。故有
    四种。故杂心云。欲界地中一切烦恼。除无明
    见。说为欲缚。色无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见。
    说为有缚。云何名有。诸外道人谓。色无色毕
    竟无爱。为破彼见故。说为有。三界无明。名无
    明缚。三界诸见。说为见缚。何故分爱痴见合
    乎。此义广释如五住章。然此四种。系缚众生。
    故名为缚。漂流行人。故名为流。能令众生为
    苦所??。故名为??。名义虽异。体性不殊。四中
    初一止在见谛。见道时断。后三通于见修二
    轮。上下通除。四缚等义。略辨如是
      四取义
    于境执着。名之为取。取别不同。离分四种。一
    名欲取。二名我取。成实论中。名我语取。三
    名戒取。四名见取。名字如是。于中辨释诸论
    不同。若依?酬肌S?缫磺兄疃鄯衬铡T滴逵?br> 生。同名欲取。于中亦有取自身者。从多立名。
    故说欲取。上二界中诸钝烦恼。缚自身起。同
    名我取。三界之中戒取之心。说为戒取。三界
    之中余之四见。合为见取。问曰。何故余之四
    见合为见取。独一戒取为戒取乎。杂心释言。
    以等担故。云何等担。谓彼戒取炽燃。集业及
    违正道。与余四见。功力齐等。故说等担。云何
    违道。如诸外道。取不食等。以为正道。佛诸弟
    子。取粪扫衣。持戒行等。以为正道。乖违八
    正。故名违道。良以功力等余四见。故独为
    一。若依成实。取身见者。名我语取。以无我
    实但取我名。故云我语。非缘内报名我语也。
    依此我见。起于边见。取着断常。若断见者。则
    取五欲。名为欲取。以无后世。贪现乐故。若常
    见者。有利有钝。若利根者。说神是常苦乐不
    变。则无罪福故起邪见。说为见取。若钝根者。
    则取持戒。望后世乐。说为戒取。成实如是。论
    宗不同。各随一义。难定是非。问曰。何故流缚
    等中。皆说无明。四取之中。不说无明。杂心释
    云。执取之义。是捷疾行。彼无明心。非捷疾
    故。所以不说。四取之义。略之云尔
      四种身结义
    四种身结。如成实说。于彼世间。自身他身
    系着不舍。故名身结。结别不同。离分四种。一
    贪嫉身结。二?恚身结。三戒取身结。四取身
    结。此四犹是贪?痴也。初一是贪。次一是?。
    后二是痴。相状如何。成实释言。于他资财。
    生贪嫉心。名贪嫉结。他人不与。则生?怒。加
    刀杖等。名?恚结。此二是其在家之人。斗诤
    根本。亦即名为随顺乐边。若人持戒取。为清
    净无漏圣道。又持乌鸡鹿狗戒等。以为真净。
    名戒取结。即谓所取以为真实余皆妄语。名
    见取结。此二是其出家之人。斗诤根本。亦即
    名为随顺苦边。就此四中。初二钝使。后二是
    利。四种身结。辨之?尔
      五住地义八门分别(释名一 辨体二 地起不同三 心相应不相应四 即心异心五 见修分别六 对果辨因七 治断分齐八)
    第一释名。五住之义。如胜?说。一见一处住
    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五
    无明住地。见者所谓五利烦恼。推求名见。入
    见道时。一处并断。名见一处。本为末依。名之
    为住。本能生末。称之为地。言欲爱者。欲界烦
    恼。除无明见。着外五欲。名为欲爱。欲界非
    不爱己色身。着欲情多故言欲爱。又为别上
    故云欲爱。住地同前。言色爱者。色界烦恼。
    除无明见。舍外五欲。着己色身。名为色爱。色
    界非不可亦爱己心。着色情多故言色爱。又
    为别上故云色爱。住地同前。言有爱者。无色
    界中所有烦恼。除无明见。舍离色贪。爱着己
    心。说为有爱。然此有爱。若当从彼所爱为名。
    应名心爱。若就背下以立其名。名无色爱。今
    就破患故名有爱。破何等患。外道多取四无
    色定。以为涅??。灭离心爱。对破彼见。故说有
    爱。住地同前。言无明者。痴?之心体。无慧
    明故曰无明。住地如上。此五皆能劳乱行人。
    故曰烦恼。名义如是。第二门中。辨其体性
    体性唯三。一见二爱三是无明。五中初一。是
    其见惑。中三是爱。后一无明。烦恼无量。以何
    义故偏说此三。此三重故。所以偏说唯说此
    三。诸结皆随。譬如世间王来王去余众皆
    随。当知。一切诸烦恼中。除见无明。自余诸
    结。悉入爱中。若使爱中备含诸结。以何义故。
    偏名为爱。受生三界。爱力增强。从强立称。故
    偏名爱。问曰。成实说。除贪?自余烦恼。皆
    痴使摄。今此何故摄入爱中。释言。法门各异。
    不可一类。彼成实中。约别三受及三境界。以
    别三毒。贪依乐受。顺境而生。?依苦受。违境
    而发。痴依舍受中容境起。除贪除?。自余诸
    结。皆依舍受中容境起。故摄痴中。今此为分
    本末利钝差别不同。是故诸结悉入爱中。相
    状如何。此义如彼四缚章中具广分别。无明
    是本。理别为一。余皆是末。不得入中。复就末
    中。见是利使。理宜须别。自余是钝。不得入
    中。是以?慢疑等诸结。不入痴见。摄在爱中
    受分为三。痴见各一。故有五住。见通三界。
    何故为一。释有两义。一见是迷心。易可断除。
    入见道时。一处顿尽。故从治处摄之为一。是
    故论中说。断见惑犹如折石。二见迷理生。理
    通不别。故从所迷合之为一。何故分爱以为
    三种。释有两义。一爱性缠绵难可断除。治处
    非一。故别为三。是故论中说。断爱结如绝藕
    丝。二爱缘事生事。别内外色心之殊。故随所
    缘分之三矣。三界无明。治非一处。何故为一。
    良以无明微细难断。若从治处品别无量。不
    局在三。以是义故。不随界别说为三耳。然复
    无明迷理?惑。不缘事生。所迷之理平等一
    味。故从所迷说以为一。斯乃且就一门之中。
    离合如是。若入余门。痴之与见。亦得分多。故
    彼九十八使门中。痴见之心。分为多矣。体性
    如是。第三明其地起之别。四住之中。地起
    不同。泛释有四。一性事分别。彼事识中取性
    烦恼。名之为性。说之为地。余见爱等一切烦
    恼。随境别起。说之为事。皆名为起。彼取性
    者。马鸣论中名执取相。亦名执相应染。余见
    爱等。马鸣论中名计名字相。寻名计我。及生
    诸结。名计名字。二本末分别。于前事中十使
    是地。十缠六垢。是其所起。使缠垢等。有何
    差别。如?酬妓怠8?驹錾稀K抵??埂R朗顾?br> 生津液之结。说为缠垢。云何津液。如瓶盛酥
    蜜津液外出。津液结中急缚名缠。轻系称垢。
    三成起分别。一切烦恼久习性成。说之为地。
    成何处在。成在本识。对缘现生。说以为起。四
    前后分别。一切烦恼。前能生后。名之为地。后
    起依前。说之为起。就无明中。如胜?说。无明
    为地。恒沙为起。此义云何。分别有二。一就痴
    中?细分别。妄识之中。任性无知。是无明地。
    缘而不了。是恒沙惑。二痴妄分别。于妄识中
    痴?之心。是无明地。妄想分别说为恒沙。如
    地持说。如是如实。凡愚不知。当知。即是无
    明地也。以是因缘。起八妄想。当知。即是恒
    沙惑也。又复如彼起信论说。妄识之中。义别
    六重。一无明地。所谓根本不觉知心。二是业
    识。依前无明不觉。妄念忽然而动。三是转识。
    心想渐?。转起外境四是现识。妄心所起。虚
    浪之法应现自心。如明镜中现众色像。五是
    智识。于前妄心所现法中。分别违顺染净等
    别。六不断识。亦名相续识。妄境牵心。心随妄
    境相续不断。犹如海浪。六中初一。是无明
    地。后五妄知。是恒沙惑。问曰。若此是恒沙
    者。二障之中。应智障收。何故论中。说初一
    种以为智碍。后之五种名烦恼碍。释言。二障
    阶降不定。五住相望。四住及起。同为烦恼。无
    明及起。齐为智障。故地持中。无明八妄同为
    智障。就无明中。随义更论。所起恒沙。复为烦
    恼。无明住地。独为智障。故为此说。问曰。于
    彼事识之中。取性无明。是何地收。妄识之
    中。所有爱见是何地摄。释言。不定。略有二
    义。一隐显互论。彼事识中取性无明。以本从
    末。摄为四住。彼妄识中所有爱见。以末从本。
    收为无明。二随义通论。妄识之中所有爱见。
    皆四住收。事识之中所有无明。亦无明摄。地
    起如是。第四门中。明其相应不相应义。于
    中有二。一对心识明其相应不相应义。二就
    惑体明其相应不相应义。言对心者。心有三
    种。一事识心。所谓六识。二妄识心。谓第七
    识。三真识心。谓第八识。彼事识中所有烦恼。
    有其相应不相应义。现起之者。与心相应。是
    义云何。烦恼之数与心别体。共心同缘。故曰
    相应。如想受等。故马鸣言。心与念异同知
    同缘。故号相应。性成之者。是不相应。即说心
    体。为烦恼性。不别有数与彼心王共相应。故
    彼妄识中一切烦恼。亦有相应不相应义。是
    义云何。如马鸣说。妄识之中义别六重。广如
    上辨。此六种中。根本四重。名不相应染。末
    后两重。名心相应染。相应之义释不异前。不
    相应者。即妄心体性。是烦恼。非是心外别有
    烦恼共心相应。名不相应。故论说言。即心不
    觉常无别异。名不相应。问曰。何故?者相应。
    释言。?者有时作意别想而起。故与心别共
    心相应。细者性成非别起。故与心一体。名不
    相应。一切烦恼。望彼真心。亦有相应不相应
    义。真妄和合。名为相应。真妄性别。名不相
    应。故地经言。心相应不相应相。论家释言。
    不相应者。永可得脱(此一门竟)。次就惑体明其相
    应不相应义。惑体有四。一无明地。二无明起。
    三四住地。四四住起。此四重中。无明住地。定
    不相应。故胜?言。心不相应无始无明。妄识
    之心体是无明。故不相应。无明所起。经说相
    应。故胜?云。于此起烦恼。刹那相应。随义
    细论。于中亦有不相应义。此云何知。如马鸣
    说。业转现识。是不相应染。智识续识是相应
    染。此五皆是无明所起。故知亦有不相应义。
    若尔胜?何故一向说为相应。为别无明故
    偏言耳。四住地者。总相?论。唯心相应。随
    义分。亦有相应不相应义。现行之者。共心
    相应。性成之者。与心同体。名不相应。以有此
    义故。杂心中。一家说使定心相应。一家说使
    定不相应义。既两兼不可偏取。四住所起一
    向相应。以彼?起与心别故。故胜?云。四住
    起者。刹那相应
    第五门中。辨其即心异心之义。此约解心明
    其即异。随相别分四住之惑。一向异心。不与
    一切解心俱故。无明即心。细?得与?解俱
    故。问曰。若言四住之惑不与解俱名异心者。
    见解起时。修惑未断。是时修惑。岂可不与见
    解俱乎。释言。不俱解惑。两心不并起故。若不
    并起。彼见谛解。应治修惑。释言。非治心不并
    缘故。不并起。虽不并起。修道惑得与见解俱。
    故不名治。问曰。若言心不并缘修惑见解不
    起俱起者。无明与解。亦应如是。何缘得并。
    释言。不类修道之惑。是起烦恼。故与起解
    不得俱生。无明是其任性无知。非作意起。故
    得与彼起解同体。分相如是。随义通论。四住
    无明。皆有即心异心之义。彼四住中。有?有
    细。?者对缘作意现生。一向不与解心同体。
    细者与彼无明同体。任性成就。得与?解同
    体之义。无明之中。亦有?细。异相无明。说之
    为?。自性无明。说以为细。于诸法中。迷而不
    了。相返明解。名为异相。妄识心体。性是无
    知。设于诸法缘照分明。犹是?惑。名性无明。
    如人梦中虽有所了性是昏睡?昧之心。亦
    如乐受性是行苦。此亦如是。此二无明。皆有
    即心异心之义。异相无明。望前品治。一向即
    心前治起时。后无明犹在心故。望自品治及
    上品治。一向异心。彼治起时。前品无明已断
    灭故。自性无明。望前品治及自品治。一向即
    心。此治起时。自性无明。未断灭故。望上品
    治。一向异心。后治起时。前念无明已断灭故。
    问曰。若言自性无明与自品治得同体者。云
    何能断。释言。此断非是解生惑灭名断。由同
    体智顺真力故。令其即体自性无明更不牵
    后故。说为断。此义如后断结章中具广分别
    第六门中。约对见修分别五住。于中分别
    凡有三种。一隐显互论。初一住地。唯障见谛。
    后四住地。唯障修道。见道之中。非不亦断后
    四住地。隐钝从利故偏说见。修道之中。非不
    亦断初见住地。隐利从钝故。不说之。二难易
    分别。初一住地。偏障见谛。后四住地。通障见
    修。何故如是。见惑易除。入见道时。一处并
    断。是故偏说。初见住地。障于见道。故地论
    言。诸见缚者。见道时断。后四难断。一处不
    制。始终方遣。故说后四转障见修。三就实为
    论。五住烦恼并障见修。后四住地。通障可解。
    初见住地。云何障修。释言。见惑则是二种着
    我之心。无我之理不可顿见。诸地渐证。明知。
    我心不可顿遣。诸地渐断。故地经中宣说。
    四地断除身见。为护烦恼。第六地中。断除二
    我。为离障胜。明知。见惑亦障修道。若言见惑
    通障修见。云何得名一处住地。言一处者。盖
    乃从前二门为言。就实通论。斯乃直名为见
    住地。不名一处。见修如是。第七门中。约对
    生死以别其因。生死有二。一者分段。二者变
    易。三有生死。名为分段。三乘圣人生灭法身。
    名为变易。五住之中。前四住地。能与分段生
    死为因。故经说言。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
    三有。取缘犹是四住地也。问曰。四住云何作
    因。解有两义。一依四住造业牵生故说为因。
    二由四住润业受生故名为因。依如?酬肌R?br> 切烦恼。同皆能润。若依成实。爱结能润。余
    惑佐助。地经亦尔。无明能与变易为因。故
    经说言。无明为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
    支菩萨三种生身。问曰。无明云何能与变易
    作因。解亦有二。一由无明起无漏业。生变易
    果。故说为因。二依无明起变易报。故说为因。
    问曰。无明云何能起无漏之业。解有两义。一
    前为后因。由前无明。修起后治。二同时因。无
    明即是七识心体。依此心体。起无漏业。如依
    睡心而起梦知。故胜?云。无漏业生依无明
    地。又问。无明云何能起变易之报。解亦有二。
    一前为后因。由前无明不了真如。令后生灭
    变易报起。二同时因。无明即是七识心体。此
    依心体起变易果。如依睡心起梦中身。故说
    为因。理实凡时无明住地亦起分段。依妄想
    心起生死故。如依睡心而起梦身。故涅??云。
    身与烦恼。一时而有。虽俱一时。要因烦恼。而
    得有身。终不因身而起烦恼。如灯因炷非炷
    因灯。此望无明以说同时。非望四住。亦起
    变易之果。爱佛烦恼。能得变易法身果故。微
    故不说。第八明其治断分齐。治断之义。如
    二障中具广分别。今略显之。于中有二。一就
    大小相对分别。二直就大乘世出世间相对
    分别。就初对中。义别有三。一隐显互论。小乘
    法中。唯断四住。大乘法中。唯灭无明。故胜?
    云。声闻缘觉。断除四住。不断无明。无明住
    地。唯佛所断。小乘法中。非不亦有分断无明。
    所断微少。隐细从?。故不说断。设有无明。四
    住所摄。大乘法中。非不亦有分断四住。所断
    相微。隐?从细。是故不说。二优劣相形。小乘
    解劣。唯断四住。大乘治广。通灭五住。故地
    持云。声闻种性。烦恼障净。非智障净。菩萨种
    性。具足二净。声闻之人。烦恼障净。当知。即
    是四住断也。菩萨二净。当知。即是五住断也。
    三就实通论。小乘法中。分断五住。大乘亦然。
    小乘法中。除爱除见。即是四住。所断无明。即
    是第五无明气分。此初对竟。第二直就大乘
    之中世出世间相对分别。解行已前。名为世
    间。初地已上。名为出世。于中分别。乃有四
    种。一??论细。地前菩萨。五住烦恼。一向
    未断。初地已上。五住之结。一切皆除。故涅
    ??云。地前菩萨。具烦恼性。良在斯矣。然初地
    上理实念念齐断五住。随相别分。非无先后。
    先后如何。初地见道。断初住地。二地已上乃
    至七地。除灭爱结。断彼欲爱色爱有爱三种
    住地。八地已上。断除无明。先后如是。二隐
    显互论。地前世间。唯断四住。初地已上。唯灭
    无明。地前非不分断无明。所断微少。隐细从
    ?。是故但说断除四住。初地已上。非不亦有
    断四住义。所断相微。隐?从细。是故但说断
    除无明。虽无明文。义亦应尔。准彼证教。类
    之可知。三优劣相形。地前解劣。唯断四住。地
    上解胜。五住皆断。四就实通论。地前地上并
    断五住。始从种性断除五住。二障清净。乃至
    佛地。皆亦如是。五住之义。难以具论。且随?
    相略之云尔
      五盖义五门分别(释名一 体性二 离合三  次第四 对行辨盖五)
    第一释名。言五盖者。一贪欲二?恚三睡眠
    四掉悔五疑。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忿怒曰?。
    言睡眠者。论释不同。依如?酬肌R磺蟹衬铡K?br> 着境界。不能堪忍。名之为睡。身心昏昧。略缘
    境界。说之为眠。五识无用。名身昏昧。意识
    沈没。名心昏昧。昏心少不知能广缘一切境
    界。故曰略缘。若依成实。心重欲眠。说之为
    睡。摄心离觉。目之为眠。言掉悔者。躁动名
    掉。于所作事。追恋称悔。于法犹豫。说以为
    疑。此五何故说之为盖。论解有四。一是障义。
    二破坏义。三是堕义。四是卧义。言障义者。论
    自为喻。譬如小树大树所覆不生华果。众生
    如是。欲界心树。为烦恼覆。不能生于觉意之
    华及沙门果。故名为障。言破坏者。此五能破
    世及出世一切善法。故曰破坏。所言堕者。此
    五令人颠堕三涂堕落生死。故名为堕。所言
    卧者。此五令人转回三趣长寝生死。故名为
    卧。四中初障。正是盖义。破等三种。傍论其
    过。问曰。盖覆为异。通释是一。其犹眼目。于
    中别分。义有左右。如?称派场K木浔嬷?R桓?br> 而非覆。所谓过去未来五盖。是义云何。盖
    是障义。有处无道。斯名为障。过未烦恼成
    就之处。必无圣道。故得名盖。论其覆者。现
    起烦恼。覆蔽人心。令不惺悟。故得名覆。过
    未烦恼。成而不行。现起心处。无此覆蔽。不
    妨念善乐求净法。故不名覆。二者是覆不
    名为盖。除五盖外诸余烦恼现行者。是谓欲
    界中见慢无明。及上二界一切烦恼。此等非
    盖。在后别解。三亦盖亦覆。五盖烦恼现行者
    是。四非盖非覆。谓欲界中见慢无明。及上二
    界一切烦恼。过未者是非五盖收故不名盖。
    不覆现心故不名覆。名义如是。次第二门。
    辨其体相。于中曲有六门分别。一多少分别。
    二使缠分别。三六识分别。四三界分别。五
    三性分别。六约时分别。言多少者。?称派?br> 云。此之五盖。名五体。七种别三十。名五如
    上。言体七者。贪?痴三睡眠掉悔合为七
    也。种三十者。贪欲嗔恚睡眠及掉见修通
    断。约彼四谛。及望修道各别为五。此则别为
    二十五也。疑唯见断。约谛分四。悔唯修断。约
    修为一。通前合为三十种也。多少如是(此一门竟)
    次约使缠而为分别。使谓十使。五见及疑
    贪嗔痴慢。是其十也。缠谓十缠。无惭无愧睡
    悔悭嫉掉昏忿及覆。是其十也。义如后解。盖
    体七中。贪嗔及疑。是使烦恼。余四是缠。问曰。
    何故使缠之中偏说此七以为五盖。余者不
    论。?称派持小R宦凼υ啤4耸鞘雷鹩杏嘀?怠?br> 为受化者。故作此论。瞿沙释云。此五能障众
    生圣道及道方便。为是偏说。又此五种。因果
    俱障。为是偏说。因时障者。此五烦恼。一一
    现时。则不得生有漏善心及不隐没无记之
    心。何况圣道及道方便。果时障者。五盖之果。
    生恶趣中。则障一切诸善功德。以此过重。是
    故偏说。又成实云。此之五种。障定力强。为
    是偏说。贪嗔二种。染污故障。睡之与眠。昏
    沈故障。掉之与悔。动乱故障。疑心犹豫。败善
    妨行。所以是障。问曰。使中五见烦恼何故非
    盖。?称派吃啤8悄苊鸹邸N寮?腔邸2豢梢?br> 慧还灭于慧。为是不说。又见妄执翻违圣慧。
    非事缘动。障定力微。为是不说。何故慢使不
    说为盖。?称派吃啤K?愿钦摺8裁挥谛摹B??br> 心高。覆没不显。为是不说。又复慢使。恃己
    所长。欺陵于物。有慢心者。不妨为胜。而求善
    法。行有此义。故不说盖。何故痴使不说为
    盖。?称派吃啤8彩歉且濉L班恋任濉8舱嫌?br> 等。为是宣说。无明覆障势用偏多。非五伴类
    故。于五中不说无明。又复无明最为深重。非
    五流类。为是不说。如谤法罪不入五逆。又复
    无明性少分别。障定义微。为是不说。又复无
    明。微细难觉。圣慧方遣。定中常行。非定所
    治。为是不说。问曰。缠中无惭无愧。以何义
    故。不说为是盖。此过?现。修戒所防。非定
    亲断。为是不说。又无惭无愧。是不善地中
    通有。非别所治。是以不说。悭之与嫉。何不
    说盖。彼违利他。不防自善。所以不说。忿之
    与覆。何故非盖。忿义从嗔。覆义从贪。故不
    别说(此二门竟)。次约六识分别五盖。依如成实。
    一切诸盖。皆在意识。后行心中起。彼宗意
    识。义通三性。五盖不善。故在意地。彼宗五
    识。一向无记。五盖不善。故不在中。?酬剂?br> 识皆通三性。五盖不善。六识俱有总相。虽然
    于中分别。有通有局。是义云何。贪嗔睡掉遍
    通六识。眠悔及疑唯在意地。良以五识寤时
    所用取境分明。焉眠返有。为是无眠。五识一
    念。无思量性。不辨得失。为是无悔。不能分
    别若是若非。为是无疑(此三门竟)。次约三界分别
    五盖。通论五盖。悉在欲界。于中细辨义。有通
    局。?眠及悔。唯在欲界。贪疑睡掉。遍通三
    界。此虽遍通。于中分取。在欲界者。说为五
    盖。非上二界。何故如是。?称派吃啤R陨隙?br> 界无不善故。成实释云。以欲界者一向障
    定。上二界者非全障故(此四门竟)。次约三性分别
    诸盖。善恶无记。是三性也。通论五盖。悉是不
    善。于中分别。义有通局。?唯不善。以与无
    惭无愧俱故。贪疑睡掉。依如成实。一向不善。
    若依?酬肌Mǘ裎藜窃谟?缯摺C??簧啤T?br> 上二界。说之为隐没无记。义虽两兼。今唯分
    取不善为盖。眠悔二种。体通三性。今唯分取
    不善眠悔。以为五盖。余者不说。问曰。何故唯
    说不善以为五盖。?称派吃啤6陨品ü仕怠:?br> 等是善法聚谓四念处。何等不善。所谓五盖。
    就?重过宣说五盖。故唯不善(此五门竟)。次约起
    时以辨多少寤时起贪。三盖并生。谓贪睡掉
    眠中起贪。四盖并生。于前三上。更加一眠。?
    疑及悔。类皆同尔。与贪相似。寤时起睡。二盖
    并生谓睡与掉。眠中起睡。三盖并生。于前二
    上更加一眠。体相如是。次第三门。料简离
    合。以何义故。贪?及疑。独立为盖。余二合
    乎。解有三义。一约使缠强弱分别。贪?及疑。
    是其使性。覆障力强。故独立盖。余是缠性。覆
    障力微。故合为盖。二约生缘以辨离合。此生
    因缘。成实所云。?称派持小K抵??场7衬?br> 因缘。资生烦恼。故曰食矣。其状如何。贪?及
    疑。生因缘别故别立盖。何者别缘。?称派吃啤?br> 贪用净想以之为食。谓色是净便生食染。?
    用害想以之为食。以于众生生怨害想故生
    ?恚。疑用世法犹豫之想以之为食。以于世
    事犹豫不了故生疑心。睡之与眠。生因缘同
    故合立盖。何者生缘。缘别有五。如成实说。
    一单致利。所谓好乐睡眠之病。?称派持兴?br> 为睡梦。二者愁忧心不善乐。?称派持兴滴?br> 愁愤。三者频申。?称派持兴滴??怼K囊??br> 不调。?称派持忻?巢幌?N逍耐嗣凰??C
    息。?称派持忻??拿啤5糁?牖凇I?蛟低?br> 故合立盖。何者生缘。缘别有四。一亲黑觉。
    ?称派持忻?钋资簟6??⒕酢?称派持忻?br> 念国土。三不死觉。?称派持忻?畈凰馈K哪?br> 所更喜乐之事。约缘如是。三约对治以辨离
    合。如?称派乘怠L班良耙伞6灾胃鞅稹9时鹆?br> 盖。贪用不净观而为对治。嗔用慈观而为对
    治。痴因缘观而对治。睡之与眠。对治同故。
    合为一盖。所谓智慧。掉之与悔。对治同故。合
    为一盖。所谓禅定。离合如是。次第四门。辨
    其次第。如成实说。一切凡夫。多起贪欲。故先
    明贪。以着欲故。他侵则忿。故次明嗔恚。经
    言。从爱生嗔嫉妒等也。是人贪嗔所劳乱故。
    则欲睡眠。故次明之。睡眠小息。贪嗔还成。娆
    动其心故次明掉。以掉动故。不具前利于所
    修善。便生忧悔。故次明悔。以掉悔故。于出离
    法。不能正信。便作是念。为有解脱。为无解
    脱。故次疑。烦恼起。未必一定。盖且言耳。
    次第如是。次第五门。对行辨盖。义有通别。
    三门显之。其一义者。别约三学以辨五盖。如
    ?称派臣俺墒邓怠L班炼?恰D芊⒍褚怠U辖?br> 义强。偏覆戒品。掉悔动乱。定障义强。偏覆
    定品。睡眠昏沈。障慧义强。偏覆慧品。疑心败
    善妨于正行。通覆三品。其第二门。别约止观
    以别五盖。如彼深密解脱经说。掉悔动乱。障
    定义强。偏覆止行。睡眠及疑心无决了。障慧
    义强。偏覆观行。贪嗔秽浊。通覆止观。其第三
    门。通望诸行。以辨其盖。此五烦恼。通障诸
    行。以障通故。?称派吃啤S写烁钦摺I胁荒?br> 生有漏善法。何况圣道及道方便。龙树宣说。
    断除五盖。得初禅等。地论宣说。断除五盖。
    得四无量。五盖如是

    大乘义章卷第五(本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