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大乘义章 >
  • 大乘义章卷第一

    (草书惑人伤失之甚传者必真慎勿草书)

    义有五聚(一者教聚 二者义聚 三者染聚 四者净聚 五者杂聚)
    教聚之中别有三门(一众经教迹义 二三藏义 三十二部经义)
      众经教迹义三门分别(一叙异说 二辨是非 三显正义)
    言异说者。异说非一。晋武都山隐士刘虬说
    言。如来一化所说。无出顿渐。华严等经。是其
    顿教。余名为渐。渐中有其五时七阶。言五时
    者。一佛初成道。为提谓等。说五戒十善人天
    教门。二佛成道已十二年中。宣说三乘差别
    教门。求声闻者。为说四谛。求缘觉者。为说
    因缘。求大乘者。为说六度。及制戒律未说空
    理。三佛成道已三十年中。宣说大品空宗般
    若维摩思益。三乘同观。未说一乘破三归一。
    又未宣说众生有佛性。四佛成道已四十年
    后。于八年中说法华经。辨明一乘破三归一。
    未说众生同有佛性但彰如来前过恒沙未
    来倍数。不明佛常。是不了教。五佛临灭度。一
    日一夜。说大涅??。明诸众生悉有佛性法身
    常住。是其了义。此是五时。言七阶者。第二时
    中。三乘之别。通余说七(此是一说)又诞公云。
    佛教有二。一顿二渐。顿教同前。但就渐中。
    不可彼五时为定。但知昔说悉是不了。双林
    一唱是其了教(此是二说)又菩提流支。宣说如来
    一音。以报万机大小并陈。不可以彼顿渐而
    别(此是三说)。次辨其非。刘虬所云。佛教无出顿渐
    二门。是言不尽。如佛所说四阿含经五部戒
    律。当知非是顿渐所摄。所以而然。彼说被小
    不得言顿。说通始终。终时所说。不为入大。不
    得言渐。又设余时所为。众生闻小取证。竟不
    入大。云何言渐。是故顿渐摄教不尽(此是一非)又
    复五时七阶之言。亦是谬浪。若言初时为提
    谓等。说人天法。不论出道。何所依据人天教
    门。如来一化。随诸众生。有宜便说。岂局初时。
    又提谓经说。诸众生吾我本净。吾我本净。是
    众生空。又说诸法皆归本无。诸法本无。即是
    法空。又复提谓。为众忏悔五逆等罪。悟解四
    大五阴本净。阴大本净。亦是法空。二空即是
    出世直道。云何名为人天教门。又说法时。提
    谓波利。闻法获得不起法忍时。四天王得柔
    顺忍三百贾人。得成信忍。三百龙王。得信忍
    根。阿须轮等。发菩提心。山神树神水火神
    等。皆得十善。作菩萨道。二百贾人。得须陀
    洹。不起法忍者。是七地已上无生忍也。柔顺
    忍者。四地已上所得忍也。信忍在于初二三
    地。信忍之根。当应在彼解行终心。菩提心者。
    解行之初。言得十善作菩萨者。当应在彼种
    性已上。亦可在彼贤首已去。须陀洹者。小乘
    初果。此皆成就出世正道。云何名为人天教
    门。又普曜经明。佛与彼提谓波利二人授记
    当得作佛。号曰密成。明知。所说非人天教。
    又提谓等。闻法已去。不向鹿苑。?x陈如等。未
    豫斯会。云何以此与后作渐。是大难解。第二
    阶。云如来于彼十二年中。唯说三乘差别教
    门。依何文证。经中但云求声闻者为说四
    谛。求缘觉者为说因缘。求大乘者为说六度。
    何曾说言在十二年。又若众生。于余时中乐
    闻是法。或在此时乐闻余法。佛岂不说。判无
    斯理。然实别教。如来一化有宜便说。不得定
    言在十二年。云何得知。如四阿含五部戒律。
    是小乘法。戒经说言。释迦如来于十二年
    中。为无事僧略说戒经。从是已后。广分别说。
    增一阿含。亦同此说。明知。戒律始终通制。又
    长阿含游行经者。佛涅??时。方始宣说。明知。
    经法始终通说。不止在于十二年中。又佛于
    彼五年之中。说十万偈摩诃般若。明诸法空。
    七年之中。为诸菩萨。说般周经。亦说色心
    一切法空。云何而言十二年中未明空理。以
    斯准验。人言定谬。第三阶。云三十年中。宣说
    大品空宗般若维摩思益。未曾破三以归一。
    又未宣说众生有佛性。言义未了。是故彼法
    华为渐。然般若经。佛成道已五年便说。云何
    定言在三十年。又大品经往生品中。诸比丘
    等。闻说般若赞叹檀度。遂脱三衣。以用布施。
    龙树释言。佛制三衣。不畜得罪。何故不重
    尸波罗蜜。犯戒行施。以此在于十二年前佛
    未制戒。是故不犯以是证文。非局在于三
    十年中。维摩思益三十年者。依何文证故知。
    但是妄情安置时分且尔。若言般若说三同观
    浅法华者。涅??经中亦言。此经出声闻故名
    声闻藏。出辟支佛故名缘觉藏。出菩萨故名
    菩萨藏。又师子中说十二缘。下智观故。声
    闻菩提。中智观故。缘觉菩提。上智观故。菩萨
    菩提。上上智观。阿耨菩提。彼经亦说三乘同
    观。应浅法华。又胜?中说。摩诃衍。出生一切
    声闻缘觉。世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彼经亦应
    浅于法华。彼既是深。大品同观。何为独浅。若
    言般若不破三乘浅法华者。大品经中舍利
    弗问。若都不退。空复不异。何故得有三乘差
    别。不唯一乘须菩提答。无二无三。若闻不
    怖。能得菩提。此与法华无二无三。其言何别。
    而言非是破三归一。又龙树云。当知。般若
    于华手经法华经等无量经中。最以为大。云
    何言浅。若言般若不说佛性浅于涅??者。经
    说佛性。亦名般若波罗蜜。亦名第一义空。大
    品所说般若及空。即是佛性。云何说言不明
    佛性。又大品中。宣说真如实际法性。龙树
    释言。法名涅??。不戏论法。性名本分。犹如
    黄石金性白石银性。一切众生。有涅??性。此
    与佛性有何差别。而言不说佛性。既齐浅深
    之言无宜暂施。又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
    宗。斯乃十解脱中。初解脱门。当知。此是顿教
    法轮。云何言是不了义经。思益亦尔。第四阶。
    云四十年后宣说法华。破三归一。未明佛性。
    又说如来前过恒沙未来倍数。犹是无常。是
    故与彼涅??为渐。经中实说。佛成道已过四
    十年说法华经。然与大品前后难定。何故如
    是。龙树菩萨释大品经云。须菩提闻说法
    华。举手低头。皆成佛道。是故今问退不退义。
    以此文证。前后不定。若言法华破三归一深
    于大品。此如前破。若言法华未说佛性浅于
    涅??。是义不然。如经说性即是一乘法华
    经中辨明一乘。岂为非性。又法华中不轻菩
    萨。若见四众高声唱言。汝当作佛。我不轻汝。
    以知众生有佛性。故称言皆作。但言皆作。即
    显有性。若言如来前过恒沙未来倍数未明
    常者是义不然。当知。彼说踊出菩萨所见
    之应。前过恒沙未来倍数不论真身。若论真
    身。毕竟无尽。云何得知。是应非真。经言我
    成佛已来。说法教化。踊出菩萨。复言我常
    在灵鹫山及余住处天人所见。明知。是应。
    此应何故未来倍数。以其所化踊出菩萨。于
    未来世过倍数劫。皆悉作佛。不假佛化。如来
    尔时。息应归真。故言倍数理实佛化毕竟无
    尽。问曰。若言前过恒沙是应非真。何故论
    中说为报佛。释言。约化显实。故尔化来多
    时明真久矣。彼既说应未来倍数。何得报。
    此疑真不了。又涅??中。叹涅??经有大利
    益。如法华中八千声闻。得授记[?`/别]。成大果
    实。得益既齐。所明宁异。如龙树实云。法
    华经者。最为甚深。以说声闻得作佛故。是故
    余经。皆付阿难。唯法华经独付菩萨。准验斯
    文。不得言浅。第五阶。云如来垂终说大涅??。
    独为究竟了义之唱。然实涅??垂终。所说未
    必垂终。偏是了义。如双林前。宣说胜?楞伽
    法鼓如来藏经鸯掘摩罗宝女经等。皆是圆
    满究竟了义。何独涅??偏是了义。如佛初年
    说宝女经及尼?b子。二年宣说广博严净。五
    年宣说摩诃般若。七年宣说般周三昧。九年
    宣说鸯掘摩罗及法鼓经。十年宣说如来藏
    经。如是等经。皆是圆满究竟了义。何独涅??
    偏是了义。诞公所言顿渐之言。义同前破。然
    佛一化。随诸众生。应入大者。即便为说。随所
    宣说。门别虽异。无不究竟。何独涅??偏是了
    义菩提流支言。佛一音以报万机判无渐顿。
    是亦不然如来虽复一音报万随诸众生。非
    无渐顿。自有众生。藉浅阶远佛为渐说。或有
    众生。一越解大。佛为顿说宁无顿渐。辨非如
    是。次显正义。于中两门。一分圣教。二定宗
    别。圣教虽众要唯有二。一是世间。二是出
    世。三有善法。名为世间。三乘出道。名出世
    间。就出世间中。复有二种。一声闻藏。二菩萨
    藏。为声闻说名声闻藏。为菩萨说名菩萨藏。
    故地持云。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
    十一部。是声闻藏。彼文复言。佛为声闻菩萨
    行出苦道。说修多罗。结集经者。集为二藏。声
    闻所行为声闻藏。菩萨所行为菩萨藏。龙
    树亦云。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三藏。为声
    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山。集摩诃衍。为菩萨
    藏。圣教明证。义显然矣。此二亦名大乘小乘
    半满教也。声闻藏。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
    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教别如此。言
    定宗者。诸经部别。宗趣亦异。宗趣虽众。要唯
    二种。一是所说。二是所表。言所说者。所谓行
    德。言所表者。同为表法但法难彰。寄德以显。
    显法之德门。别无量。故使诸经宗趣各异。如
    彼发菩提心经等。发心为宗。温室经等。以施
    为宗。清净?衬嵊牌湃?洹H缡堑染?R越湮?br> 宗。华严法华无量义等。三昧为宗。般若经等。
    以慧为宗。维摩经等。解脱为宗。金光明等。法
    身为宗。方等如门。如是经等。陀罗尼为宗。胜
    ?经等。一乘为宗。涅??经等。以佛圆寂妙果
    为宗。如是等经。所明各异。然其所说。皆是大
    乘缘起行德究竟了义。阶渐之言。不应辄论。
    教迹之义。略之云尔
      三藏义七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开合广略三 制立四 大小有无五 三藏次第六 料简宽狭七)
    第一释名。言三藏者。谓修多罗?衬?酬肌P?br> 多罗者。中国之言。此方释者。翻译非一。或名
    法本。或复翻为真说语言。或名契经。或翻
    名?。人家所以翻为经本。盖依仁王百论。故
    尔如仁王中。佛告大王。经本偈经乃至论
    义。一切皆如。以彼经中名修多罗为经本故。
    人即执此用为翻名。又百论中。名其经本为
    修妒路。或云经本。人复执此定为翻名。盖
    乃随义以名经体。非正翻名。何者本义。本义
    有四。一理教相对。教为理本。故名为本。二就
    教中经论相对。经为论本。故名为本。三就经
    中自有本末。本自三义。一总为别本。二初
    为后本。三略为广本。是义云何。修多罗中。义
    别有三。一总修多罗?摄十二。莫不皆成一
    修多罗。故涅??云。始从如是终至奉行。如是
    一切名修多罗。二别修多罗。就前总中。开分
    十一。余不收者。还复摄在修多罗中。名之为
    别。三略修多罗。十二部中。初略标举一切。通
    名为修多罗。后广解释。说为十二。如言色者。
    即是根本略修多罗部。谓十一种青黄等色。
    是其广释修多罗部。如喻经中。譬如长者有
    一大宅。即是喻说略修多罗。其宅朽等是其
    广释。譬喻经摄。如是一切。此三种中。总修
    多罗。望别十二。总为别本。故名为本。别修多
    罗。望彼只夜重诵之偈。及望譬喻论议之经。
    初为后本。故名为本。望余非本。略修多罗。望
    广十二。略为广本。目之为本。四就论中。自
    有本末。有二种。一略为广本。如迦旃延所
    作之论。与?称派彻懵畚?尽6?阄?员尽H?br> ?称派场S氚?酬技霸有穆垡晕?镜取1疽?br> 如是。彼仁王中。所云本者。就经以说总为别
    本。故名为本。初为后本略为广本。亦名为本。
    彼百论中。就论以说略为广本。故名为本。
    此等乃是。随义傍翻。非正翻名。人复所以翻
    为直说。依成实论故为此释。彼文说言。修多
    罗者。直说语言。人即执此。以为翻名。盖乃是
    其辨释之辞。非正翻名。诃梨跋摩。作论解
    释十二部经。对彼只夜伽陀偈经。故指序言
    修多罗者直说语言。如似说言热者是火。岂
    是翻名。何故偏对只夜伽陀。以此二种一向
    别故。人复所以翻名契经。依彼增一阿含序
    故。便作此释。彼言。契经是第一藏。?衬岬?br> 二。?酬嫉谌?C髦?F蹙?切薅嗦蕖S忠涝有?br> 业品之文。彼文说言。断律仪者。如契经品。
    乃其所指。是修多罗品。人即执此以为翻名。
    斯乃随义。以名其经。非是翻名。以其圣教称
    当人情契合法相。从义立目。名之为契。此既
    方言。何用私情种种图度。若正相翻名之为
    ?。何以得知。今此且以三门释之。一准定方
    言。二以义解。三以文证。准方言者。外国之人。
    正名世人缝衣之?。为修多罗。那得异翻。言
    义解者。诸法星萝散周法界。所以次第显理
    在世不坠不失。良以圣教贯穿故。尔贯法之
    能。如?贯华。故名为?。言文证者。如律中
    说。如种种华散置案上。风吹则落。何以故。无
    ?贯故。如是种种名种种性种种家出家。令
    佛法疾灭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经教摄取法
    故。故目圣教以之为?。佛法如华。所被众生
    三业如案。造过非如风。由过灭法如华零落。
    若无言教记持彼法。法则隐灭。良以言教记
    持。在世人虽造过。法常不灭。以有此能故说
    如?又杂心言。修多罗者。名曰结?。能贯诸
    法。贯法犹是?之义也。言?衬嵴摺C?鹩兴摹?br> 一曰?衬帷6??静妗H?皇?蕖K拿??伞Q?br> ?衬嵴摺J峭夤?铩4朔??稹M夤?得鸱灿?br> 三种。一者涅??。二尼弥留陀。谓四谛中灭谛
    名也。三曰?衬帷4巳?伪稹H敉?壑?L逡幻?br> 异。其犹眼目。外国之言。一法十名。此三即
    是十中数也。若别分之。非无差异。异相如何。
    涅??弥留。当体立称。是二何异。义释有三第
    一义云。所灭不同。如涅??释。诸经火灭名
    为灭度。此即是其弥留陀灭。离诸觉观称曰
    涅??。第二释云。通局有异。涅??之灭。偏据满
    处。尼弥留陀灭义通因果。是故灭谛有灭皆
    收。第三释云。通别以分。随事别灭。说为涅
    ??。通相三灭名尼留陀。约对品异名为事
    别尽止妙出四义。宽通名为通相。此二虽异。
    当体是灭。若论?衬帷L宸鞘敲稹S形?械隆D?br> 有所灭。故名为灭。又能证得寂灭之果。故说
    为灭。何故戒行名曰?衬帷S衅淞揭濉R徽呓?br> 行能灭业非。故称为灭。二能得彼究竟灭果。
    故说名灭。何故律教得名?衬帷R嘤辛揭濉R?br> 能诠于?衬嶂?小4悠渌?构屎?衬帷6??br> 生于?衬嵝械隆4悠渌??食?衬帷Q阅静?br> 者。此名解脱。解脱有二。一者无为二者有为。
    无为解脱直名木叉。有为解脱名?衬静妗J?br> 故相续解脱经言。涅??解脱名为木叉。五分
    法身有为解脱。名?衬静妗:喂式湫忻???br> 脱。有其两义。一者戒行。能免业非。故名解
    脱。二能得彼解脱之果。故名解脱。是以经
    言。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也。
    何故律教名为解脱。释有两义。一能诠于解
    脱行德。故名解脱。二能生于解脱行德。故名
    解脱。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
    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
    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
    戒。何故律教名之为戒。亦有两义。一诠戒
    行。故说为戒。二能生戒。故说为戒。所言律
    者。是外国名优婆罗叉。此翻名律。解释有二。
    一就教论。二就行辨。若当就教诠量名律。若
    当就行调伏名律。?衬嶂?獭Z勾寺尚小9食?br> 为律。又生律行。故复名律。阿?酬颊摺C?鹩?br> 四。一名优婆提舍。二名阿?酬肌H??Φ吕?br> 伽。亦云摩多罗迦。此正一名。传之音异。四
    名摩夷。优婆提舍。此正名论。论诸法故。阿??br> 昙者。此方正翻。名无比法。阿谓无也。?澄奖?br> 也。昙摩名法。解释有二。一就教论。二据行
    辨。言就教者。三藏之中?酬甲睢N?直鹬惺ぁ?br> 故曰无比。言就行者。?酬稼够邸;坌凶钍す?br> 曰无比。?酬贾?獭Z勾耸ば小9拭?薇取S帜?br> 生彼无比之慧。故曰无比。摩德勒伽。此方正
    翻。名行境界。辨彰行仪。起行所依。名行境
    界。言摩夷者。此名行母。辨诠行法。能生行
    故。名为行母。与前境界。其义相似。此三之
    中。各有苞含蕴积名藏。三藏名义。略之?尔
    第二门中。言体性者。三藏皆用教法为体。
    何者是教。音声字句。与法相应。是其教也。声
    是声入。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名字句等。诸论
    不同。依如?酬肌J瞧浞ㄈ搿H?鄯ㄖ小7巧??br> 心不相应摄名字句等三种。何别长短屈曲
    高下之法。说之为字。摄字表法。说以为名。拘
    挛名字。共相属着。以成文颂。说之为句。直说
    音声。表法便足。何用字等。若直音声。不与字
    法和合相忘。不成言语。与风铃等音声无
    别。要与字合方成言语。虽与字合得成言语。
    若当不与名法相应。不得以此表呼前法。良
    以与彼名法相应故曰表法。虽得表法。若当
    不与句法相应。名字分散不成文颂。良以与
    彼句法相应故。摄字等得成文颂偈句差别。
    依如成实不相应品。广非前义。彼论不说声
    外别有非色非心字等可得。彼说字等。是其
    声性。即彼声上表召之业。说为字等。理不
    相离。声恒是实。字等恒假。其犹色与色业之
    别。当体是色。色上相续动作是业。色性恒实。
    业恒是假。以此类彼义在可知。不劳说其韵
    数多少。此三何别。即就声上。音韵屈曲。说
    之为字。召法曰名。众多名字。说以为句。大乘
    法中所立字等相同成字。故地持论云。字者
    所谓恶阿等音。不说声外别有非色非心字
    等。又大智论句义品云。天竺语法。众字成
    语。众语成句。字句语等。增减为异。即声为
    语。字等与语。增减为异。宁得异声。三藏体
    性。略辨如是。第三门中。广略不定。或说为
    一。所谓一切三藏之法。通名内论。或分为
    二。谓经与论。一切本教。通说为经。随顺释
    者。斯名为论。若随人别亦分为二。谓声闻藏
    及菩萨藏。或分为三。三有三门。一三藏分别。
    谓修多罗?衬?酬肌6??朔直稹K?揭磺?br> 三乘法也。三随大小渐顿分别。所谓局教渐
    教顿教。一切小法。名为局教。大从小入名为
    渐教。大不从小名为顿教。或分为四。四有两
    门。一修多罗?衬?酬技耙栽硬亍7治?闹帧?br> 三学别论。即以为三。三学杂说。名为杂藏。二
    随人分四。所谓三乘凡夫法也。或分为五。谓
    修多罗?衬?酬荚硬丶坝肫腥?匾病G八男?br> 乘。后一大乘。或分为六。大乘三藏小乘亦三。
    或分为八。小乘之中有修多罗?衬?酬技坝?br> 杂藏。大乘亦尔。或分十二。谓十二部。如地
    持说。大乘之中唯一方广。小乘十一。大小通
    论。故有十二。大小隐显。备如十二部经中
    释。或分十八。小乘有九。大乘亦尔。小乘九
    者。十二部中。除彼授记无问自说及以方广。
    大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因缘譬喻论义。大
    小各九。故有十八。有无所以。广如十二部经
    中释。或复分为二十四部。大乘十二。小乘亦
    尔。或复分为八万四千。随别广论。数别难穷。
    开合之义。略辨如是。第四门中。差别有三。
    一随教本末。二约法辨异。三就行以分。言本
    末者。经律是本。论是其末。但就本中。经律两
    分。末中亦二。所谓?酬寄Φ吕召ぁ7菏头ㄏ?br> 名阿?酬肌1嫘?幸敲?Φ吕召ぁR嘣颇σ摹?br> 以生行故。本末如是。于中随义分别有三。一
    化教所说。名修多罗。行教所说。名曰?衬帷7?br> 宣理事因果是非。是化教也。辨彰行仪。是行
    教也。就彼末中释修多罗。名阿?酬肌=?衬?br> 者。名摩德勒伽。亦名摩夷。第二就彼化行两
    教。集善义边。名修多罗。化行两教离恶义边。
    名曰?衬帷J痛硕?小K?谢?獭C??酬肌J?br> 此二中。所有行教。名摩德勒伽。第三直取集
    善行教。为修多罗。离恶行教。名曰?衬帷S诖?br> 二中。泛尔分别止作之义。为生物解。名曰??br> 昙辨其修相。为起行心。名摩德勒伽(此一门竟)。言
    约法者。如彼相续解脱经说。三藏皆是如来
    本教。于中随法分为三种。若言闻法归依三
    宝。修习诸行。如是之义。名修多罗。分别一切
    戒行轻重。持犯得失。如是之义。名曰?衬帷7?br> 别一切情理虚实诸谛差别因缘法相五明处
    等无量义门。名阿?酬?此二门竟)。言就行者。行别
    有三。谓戒定慧。诠定之教。名修多罗。诠戒之
    教。名曰?衬帷Z够壑?獭C??酬肌H?刂?br> 中。皆明三学。何故如是别配三行。?称派?br> 中。释有两义。一以义分。随彼一切圣教之中。
    诠定之义。斯皆摄之为修多罗。诠戒之义。以
    为?衬帷Z够壑?濉E形?酬肌5诙??曰ハ?br> 助成。修多罗中。虽明戒慧。助成定行。?衬岵?br> 中。虽明定慧。助成戒行。?酬疾刂小K涿鹘?br> 定。助成慧行。以隐显相从故为此判。分相。虽
    然义犹难解。何故如是。以修多罗直彰法体
    令心正住。生定义强。故名诠定。阿?酬颊摺9?br> 开法义。令心照知。生智义强。故名诠慧。?衬?br> 诠戒。义在可知。第五门中。明其大小有无
    之义。通而为论。大小皆具。小乘三者。四阿含
    等。是修多罗。五部戒律。是其?衬帷?称派?br> 等。是阿?酬肌4蟪巳?摺;?系染?J切薅?br> 罗。清净?衬岬取J瞧?衬帷4笾锹鄣取J前?br> ?酬肌H舯鹇壑?P〕司呷?4蟪瞬痪摺:我?br> 得知。如大智论龙树释云。迦叶阿难。于王
    舍城。结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
    山。集摩诃衍。为菩萨藏。又法华云。不得亲
    近三藏学者。名习小乘。为三藏学。准验斯文。
    定知小乘备明三藏。大乘不论何故如是。此
    就如来本教故尔。如来所化。小乘众生。钝根
    难悟。闻说经律。不能广解。是故如来。重以
    ?酬挤直鹂?尽7侥芪蛉搿9视腥?亍H缋此?br> 化。大乘众生。利根易悟。闻说经律。即能深
    解。不假如来重以?酬挤直鸾馐汀J枪什痪摺?br> 以不具故。不说三藏。其犹大乘九部经中
    无论义经。与此相似。以义细推。如来本教。亦
    得具有。但无部别。所以不论。若通末代。并具
    不疑。末代之中。虽有众生听受大乘。不能悟
    入。是故菩萨。为之作论。解释佛经。故有大乘
    阿?酬家病4笮∮形蕖B员嫒缡恰5诹?蔚?br> 略有四门。一起说次第。佛初成道第六七日。
    仙人鹿苑。为陈如等。转四谛法。是故先明修
    多罗藏。若依大乘。第二七日。宣说华严修多
    罗也。依僧只律。五年已后。广制戒律。若依四
    分。十二年后。因须提那广制戒律。故次第二
    明?衬岵亍H缋春笥?成崂牍?R蛴诎详戎?br> 比丘等本末因缘。遂为比丘。说五怖畏。所谓
    杀生乃至饮酒。故次第三明?酬疾亍5诙??br> 其结集次第。经论不同。智度论中。明佛灭
    后摩诃迦叶。先令阿难诵修多罗。次优婆离
    诵出?衬帷:罅畎⒛阉谐?酬肌0⒂?醮?4?br> 第复异。彼文之中。先令阿难诵修多罗。第二
    迦叶自诵?酬肌:笥牌爬胨谐?衬帷N宸致?br> 中。次第复别。先优婆离诵出?衬帷4瘟畎⒛?br> 诵修多罗。复令阿难诵出?酬肌1臼掠σ弧4?br> 者不同。故有此异。第三明其化益次第。?称?br> 沙云。为初入者。说修多罗。以其教化令生信
    故。为已入者。宣说?衬帷A钇涫艹制鹦扌小9?br> 已受持者。为说?酬肌A钇湟佬猩??枪省5?br> 四明其行修次第。先明?衬帷A钇溲Ы洹4涡?br> 多罗。令其习定。后明?酬肌A钚拗腔邸=涠ㄖ?br> 慧义次第故。第七门中。宽狭义者。三藏相
    望。不辨宽狭。今以三中修多罗藏。对十二中
    修多罗部。辨其宽狭。十二部中修多罗部。义
    别有三。一总修多罗。二别修多罗。三略修多
    罗。备如前解。此三种中。总修多罗。一向是
    宽。统苞十二。该括三藏。略修多罗。其义次
    宽。十二部经。及三藏中。皆通有之。别修多
    罗。望三藏中修多罗藏。互有宽狭。三藏之
    中。修多罗藏。具摄十二。是故言宽。不摄?衬?br> 阿?酬疾亍9拭??痢J??恐小P薅嗦薏俊2?br> 摄其余之十一部。故名之为狭。该通三藏。
    是故名宽。虽不具足全摄三藏。三藏之中。通
    皆有故。良以是非差别虽分。今以四句相对
    辨之。一者是其修多罗藏。亦得名为修多罗
    部。谓初藏中修多罗部。二者是其修多罗藏。
    而不得名修多罗部。谓初藏中。余十一部。三
    者非是修多罗藏。而得名为修多罗部。谓彼
    ?衬岚?酬贾小P薅嗦薏俊K恼叻鞘切薅嗦?br> 藏。而复非是修多罗部。谓彼?衬岚?酬贾小?br> 余十一部。三藏之义。略辨如是
      十二部经义五门分别(翻名解释一 体相二  约时分别三 通别四 总别五)
    第一释名。所言经者。就喻名法。圣人言说。能
    贯诸法。如经持纬故名为经。经随义别。故有
    十二。十二名者。谓修多罗只夜伽陀乃至末
    后优婆提舍。修多罗者。是外国语。此翻名?。
    圣人言说。能贯诸法。如诞贯华。故名为?。与
    前经义。大况相似。第二只夜。此翻名为重诵
    偈也。以偈重诵修多罗中所说法义。故名只
    夜。第三名为和伽罗那。此名授记。行因得果。
    目之为记。圣说示人。故称为授。第四伽陀。此
    翻名为不重颂偈。直以偈言显示诸法。故名
    伽陀。第五名为忧陀那经。此翻名为无问自
    说。不由谘请。而自宣唱。故名无问自说经也。
    第六名为尼陀那经。此翻名为因缘经也。籍
    现事缘。而有所说。名因缘经。第七名为阿波
    陀那经。此名譬喻。如百喻等立喻显法。名譬
    喻经。第八名为伊帝越多伽经。此名本事。宣
    说他人往古之事。故云本事。第九名为周陀
    伽经。此名本生。陈已往报。称曰本生。第十名
    为?撤鹇跃?4嗣?焦恪@碚?环健R灞该?恪?br> 教从旨因名方广经。若依小乘。语正称方。
    言多曰广。第十一者名阿浮陀达摩。此翻名
    为未曾有经。青牛行钵。白狗听法。诸天身
    量。大地动等。旷古希奇。名未曾有。说此希
    事。名未曾有经。第十二者名优婆提舍。此名
    论义。问答辨理。名论义经。名义如是。第二
    门中。广略不定。据体唯一。莫不皆是音声言
    教。言教之体。如三藏中具广分别。就相分
    二。所谓长行及以偈诵。制名有三。彼修多罗
    只夜伽陀。就体制名。名彼教体。为修多罗只
    夜伽陀。方广一部。从理立名。理是方广。从之
    名也。余之八部。随事立名。随彼授记无问
    事等。以制名也。定名有四制定。何别而分两
    门。制者所谓立名所依。定者所谓定其名相。
    定之云何。十二部中初修多罗。从喻为名。以
    圣言说能贯法故。说之为?。只夜伽陀。当相
    为名。论义授记无问自说。此三部体事合。
    论是体也。义是事也。授是体也。记是事也。自
    说体也。无问事也。名中含此。是故说为体事
    合目。余之六部。随事受称。大小隐显。离为十
    二。大乘中。唯一方广。小乘十一。合有十二。
    故地持云。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
    余十一部。是声开藏。涅??亦言。十二部经。
    唯方广部。菩萨所持。余十一部。二乘所持。理
    应齐具。何故如是。盖乃是其隐显门也。大乘
    之中。虽有十二。同为显其方广之理故。从所
    诠同名方广。小乘之中。亦具十二。但小乘中。
    方广经者。直以语广。名为方广。非显广理。隐
    入余中。故有十二。又复大小有无互彰。离为
    十八。小乘有九。大乘亦然。小乘九者。十二部
    中。除去授记无问自说及与方广。小乘之中。
    不明行因作佛之义。故无授记。法浅易谘。故
    无无问自说经也。未显广理。故无方广。大乘
    九者。除去因缘譬喻论义。大乘众生。利根易
    悟。不作因缘譬喻论义。方始悟解。故无此三。
    但有余九。若就大小具义论之。各具十二。合
    说通有二十四部。广则无量。体相如是。第
    三门中。约时别者。十二部。本生本事。唯说
    过去。授记一门。唯说未来。方广一部。所说之
    理。不属三世。理平等故。若从诠别。得通三
    世。自余八部。所说一向。通于三世。第四门
    中。言通别者。十二部中修多罗者。义别有三。
    一总修多罗。统包十二。二通修多罗。通遍在
    于十二部中。于十二部中。初略标举一切。通
    名为修多罗。三别修多罗。就前总中。开分十
    一。余不收者。还复摄在修多罗中。名之为别。
    别修多罗。望余十一。有通有别。今先就彼别
    修多罗只夜陀二部相望。并对余部辨其通
    别。此相望。一向是别。无相通理。望余九部。
    义有通别。通而论之。余部之中。长行直说。斯
    皆是其修多罗摄。若别分之。唯取直说阴界
    诸入十二因缘四部等法。为修多罗。余九部
    中。长行直说。悉皆摄入余九部中。只夜亦然。
    通而论之。余九部中。有重诵偈。一切皆是只
    夜所摄。若别分之。唯取重颂别修多罗所说
    法者。以为只夜。余九部中。重颂偈者。悉皆摄
    入余九部中。伽陀亦尔。唯不重颂以为异耳
    次就授记本事本生三部相望。及对余六明
    其通别。此三相望。一向是别。以其时异自他
    别故。若望余六。义有通别。通而论之。授记之
    中。具余六部。若别分之。授记之中。虽有因缘
    譬喻等事。悉成授记。无其余义。向言通时授
    记之中具余六部。云何得具。籍现事缘。与人
    授记。即是因缘。以喻况彼未来所得。即是譬
    喻。无问自说。即是自陈。彰彼未来所证之
    理。即是方广。说彼未来所有神变。名未曾有。
    问答辨宣未来三事。即是论义。具足如是。
    授记望余。通别既然。本生望余。通别亦尔。通
    而论之。本生之中。具余六部。具相云何。类前
    授记。义在可知。唯时别耳。若别分之。本生之
    中。虽有余义。悉成本生。无其余义。本事望
    余。通别齐然。唯有自他。以为别耳。次就无
    问及与论义二部相对。及望余四。辨其通别。
    无问论义二部相对。一向是别。无相通理。何
    故如是。论义经者。因问起答。无问经者。不由
    问起。是故不通望余四部。义有通别通而为
    论。无问之中。得有因缘譬喻方广及未曾有。
    论议之中。亦具此四。差别分之。无问之中。设
    有余义。摄成无问。无其余义。论义之中。别亦
    同尔。次就方广及未曾有。二部相对。并望因
    缘譬喻二部辨其通别。方广未有二部相望。
    一向是别。事理异故。望余二部。义有通有
    别。通而论之。方广未有二部之中。皆有因缘
    譬喻之义。籍现事缘。而说方广。或说未有。即
    是因缘。借喻况彼方广之理未曾有事。即是
    喻经。若别分之。方广之中。虽有因缘譬喻之
    义。摄属方广。未曾有中。因缘譬喻。属未曾
    有。自斯以外。所有因缘譬喻言说。显示一切
    阴界入等诸法相者。判属因缘譬喻经也。次
    就因缘譬喻。二部相对。以辨通别之义。此二
    相望。义有通别。而论之。于因缘中。亦有譬
    喻。故涅??中。解因缘义。莫轻小恶以为无
    殃。水?v虽微。渐盈大器。水盈大器。即是譬
    喻。成因缘经。譬喻之中。亦有因缘。如因现
    在事相因缘而兴喻况。是譬喻中因缘经也。
    若别分之。因缘之中。设有譬喻。摄属因缘。
    譬喻之中。设有因缘。判属譬喻。如佛制戒。因
    于比丘犯过因缘起说义强。假令立喻。判属
    因缘。百喻经等。为使众生因喻知法。纵因现
    事而说譬喻。喻显法强。判属喻经。通别如是
    第五门中。言总别者。小乘法中初修多罗。亦
    总亦别。统摄十二。莫不皆是一修多罗。是故
    名总。就中随义开分十一。余所不收。还复摄
    在修多罗中。是故名别。余之十一。一向是别。
    大乘法中修多罗部。望余十一。义同前释。方
    广望余。亦总亦别。统摄十二为一方广。是故
    名总。于中开出余之十一。余所不收。还复摄
    在方广部中。是故名别。余十一部。一向是别。
    问曰。若使修多罗中统摄余别。令修多罗具
    余别部。合为十二。就涅??中开分四相。何
    不总别合为五相。如是类难法门非一释言。
    齐类亦得无伤。但经论中。彰法不同。不可一
    类。云何不同。不同有六。一唯总门。如说一乘
    一实谛等。统摄三乘。以为一乘。统收二谛。为
    一实谛。故名为总。如是一切。二唯别门。如
    阴界入十二因缘四真谛等。三总别通门。如
    六度等。如大品说六波罗蜜。一一为主。皆收
    余五。故通名总。分相各异。故皆名别。总别之
    义。彼此齐有。是故名为总别通门。大乘行德。
    多皆同尔。四总别异门。如经中说。众生佛
    性。不即六法。不异六法。言六法者。五阴及
    我。我唯是总。五阴唯别。又如三谛。一实唯
    总。二谛唯别。总别不通。故名异相。如是一
    切。五亦总亦别。及一向别门。如彼十力五眼
    六通三聚戒等。于十力之中。是处非处。亦
    总亦别。余九唯别。五眼之中。佛眼一种。亦总
    亦别。余四唯别。至佛之时。统收四眼。皆名佛
    眼。名之为总。分出余四。唯取见实。为佛眼
    者。名之为别。六通之中。神通一种。亦总亦
    别。余五唯别。三聚戒中。律仪戒者。亦总亦
    别。余二唯别。是等门中。并有斯义。是故名
    为亦总亦别及一向别。如是一切。六非总别
    门。废诠亡对。以论道理。理非总别。体非假
    集。是故非总。更无所成。是以非别。如上所
    说。涅??四相。乃是第二一向别门。今此所论
    十二部经。乃是第五亦总亦别及一向别门。
    法门不同。有此差异。宁可一类。问曰。若使十
    二部中修多罗部亦总亦别。三藏之中修多
    罗藏。得如是不释言。亦得一切圣教。统摄皆
    是一修多罗。就中开出十二部经。修多罗部。
    亦总亦别。还即就此总修多罗。分为三藏。是
    故得说修多罗藏。亦总亦别。余二唯别。十二
    部经。辨之?尔
    义法聚中此卷有六门(佛性义 假名义 入不二门义 二谛义 二无我义 如法性实际义)
      佛性义五门五别(释名一 辨体二 料简有无内外三世当现之义三 明因义四 就性所以五)
    第一释名。佛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觉。返
    妄契真。悟实名觉。举佛树性。故明佛也。所言
    性者。释有四义。一者种子因本之义。所言种
    者。众生自实如来藏性。出生大觉与佛为本。
    称之为种。种犹因也。故经说言。云何名性。
    性者所谓阿耨菩提中道种子。大智论中。
    亦云性者。名本人分种。如黄石中所有金性
    白石银性。一切众生。有涅??性。斯文显矣。
    二体义名性。说体有四。一佛因自体。名为佛
    性。谓真识心。二佛果自体。名为佛性。所谓法
    身。第三通就佛因佛果。同一觉性。名为佛性。
    其犹世间麦因麦果同一麦性。如是一切当
    知。是性不异因果。因果恒别。性体不殊。此前
    三义。是能知性。局就众生。不通非情。第四通
    说。诸法自体。故名为性。此性唯是诸佛所穷。
    就佛以明诸法体性。故云佛性。此后一义。是
    所知性。通其内外。斯等皆是体义名性。三不
    改名性。不改有四。一因体不改。说之为性。非
    谓是因常不为果说为不改。此就因时。不可
    随缘。返为非因。故称不改。故经说言。若杀
    众生。丧灭佛性。无有是处。又复说言。因不改
    者。得果之时。因名虽改。因体不亡。因体即
    是。如来藏性显为法身。体无变易。非如有为
    得果因谢。就体以论。故名不改。二果体不改。
    说名为性。一得常然。不可坏故。第三通就因
    果自体不改名性。如麦因果麦性不改。以不
    改故。种麦得麦。不得余物。如是一切。佛性亦
    尔。佛因佛果。性不改故。众生究竟。必当为
    佛。不作余法。经说佛性旨要。在斯第四。通
    说诸法体实不改名性。虽复缘别内外染净。
    性实平等湛然一味故曰不改。此是第三不
    改名性。四性别名性。性别有四。一明因性别
    异于果。二明果性别异于因。第三通就因果
    体性别异非情故。经说言。为非佛性一切草
    木石等。说于佛性。四就一切诸法理。实别于
    情相虚妄之法。名之为性。故经说言。如来藏
    者。非我众生。非命非人。又复经言。佛性虽
    住阴界入中。而实不同阴界入也。以此界别
    故。名为性。佛性名义。庶判如是。第二次
    辨性之体状。然佛性者。盖乃法界门中一门
    也。门别虽异。妙旨虚融。义无不在。无不在
    故。无缘而非性。无缘而非性故。难以定论。是
    以经中。或说生死。以为佛性。或说涅??。以
    为佛性。或说为因。或说为果。或复说为非因
    非果。或说为空。或说为有。或复说为非空非
    有。或说为一。或说为异。或复说为不一不异。
    或说为有。或说为无。或复说为非有非无。或
    说为内。或说为外。或复说为非内非外。或说
    为当。或说为现。或复说为非当非现。或说色
    心以为佛性。或复言非。或说一切善恶无记
    以为佛性。或复言非。如是一切无非佛性。虽
    复异论。莫不皆入一性门中。性义既然。执定
    是非。无不失旨。经说摸象喻失在此。斯等
    诸法。云何名性。为性之义。备如初门。良以诸
    法无不性故。诠题异辨。广略难定。或立为
    一。乃至众多。所言一者。虽复缘别染净之
    殊。性旨一味湛然若虚空。故云一也。或分
    为二。二有四门。一约缘分二。缘有染净。染
    谓生死。净谓涅??。生死涅??。体皆是性故。
    涅??中师子菩萨问于佛性。如来赞言。师子
    菩萨具二庄严。能问一二。佛具二严。能答一
    二。一谓涅??。二谓生死。二体用分二。废缘
    论性。性常一味。是其体也。随缘辨性。性有
    净秽。是其用也。三能所分二。一能知性。二所
    知性。能知性者。谓真识心。以此真心觉知性
    故。与无明合。便起妄知。远离无明。便为正
    智。如似世人以有报心觉知性故。与昏气合
    使起梦知。远离昏气使起正智。若无真心
    觉知性者。终无妄知。亦无正知。如草木等。无
    智性故。无有梦知。亦无悟知。此能知性。局在
    众生。不通非情。故经说言。为非佛性说于
    佛性。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又经
    说言。凡有心者悉是佛性。此等皆是能知性
    也。所知性者。谓如法性实际实相法界法经
    第一义空一实谛等。如经中说。第一义空。
    名为佛性。或言中道。名为佛性。如是等言
    当知。皆是所知性也。此所知性。该通内外。故
    经说言。佛性如空。遍一切处。四对果分二。一
    法佛性。二报佛性。法佛性者。本有法体。与彼
    法佛体无增减。唯有隐显净秽为异。如矿中
    金与出矿时体无多少。亦如冻水与消融时
    体无增减。报佛性者本无法体。唯于第八真
    识心中。有其方便可生之义。如矿中金有可
    造作器具之义。非有器具已在现中。如树子
    中未有树体唯有方便可生之义。若无生性。
    虽以无量百千方便。佛不可生。如?髦种惺?br> 不可生。如胜?说。如来藏中。具过恒沙一切
    佛法。如来藏经说。众生中。具足如来一切种
    德。马鸣论说。从本以来。具足一切性功德法。
    华严经说。一切众生心微尘中。具无师智无
    碍智广大智等。当知皆是法佛之性。如涅
    ??说。众生身中。未有德体。如树子中未有树
    体。箜篌之中未有声体。如是等言当知。皆是
    报佛之性。问曰。向言法佛之性本有法体。其
    相云何。如妄想心。虽未对缘现起烦恼。体是
    一切过恒沙等诸烦恼性。真心如是。虽未从
    缘现成诸德。体是一切三昧智慧神通解脱陀
    罗尼等一切德性。是诸德性。同体缘集不
    离不即。不异不脱。二相如是。或分为三。三
    有四门。一约缘分三。如涅??说。一不善五
    阴。二善五阴。三佛果五阴。不善阴者。佛性集
    成外凡五阴。阴即是性。如冻是水。故经说
    言。生死二法。是如来藏。言善阴者。佛性集
    成三乘圣人无漏五阴。阴即是性。言果阴者。
    佛性集成佛果五阴。阴即是性。如汤是水?
    钏是金。二约缘就实。以分三种。一者染性。二
    者净性。三非染净性。性在生死。名为染性。性
    在涅??。名为净性。此二约缘。就实论性。性外
    无缘。可随变动以不变故。古今一味。是故名
    为非染净性。三体相及用以分三。如马鸣
    说。一者体大。谓真如性。二者相大。谓真如
    中。具过恒沙性功德法。三者用大。谓真心
    中。备起法界染净之用。此三如后八识章中
    具广分别。四对果论三。一者法佛性。二报佛
    性。三应佛性。法报两性义。如前释。应佛性
    者。应佛有二。一者法应以得现化法门力故。
    普门皆现。二者报应以本大悲大愿力故。随
    物异示。法应家性。本有法体。如来藏中。现
    像起法门。是其体也。报应家性。本无法体。唯
    有方便可生之义。或说为四。如涅??说。一
    阐提人有。善根人无。二善根人有。阐提人无。
    三二人俱有。四二人俱无。是义云何。佛性
    有四。一不善阴。二善五阴。三佛果阴。四是
    理性。四中前三。随用以分。后一就实。不善阴
    者。凡夫五阴。真妄所集。唯真不生。单妄不
    成。真妄和合。方有阴生。摄阴从妄。唯妄心
    作。如梦中身昏梦心作。如波风作。摄阴从真。
    皆真心作。如梦中身皆报心作。如波水作。从
    真义边。说为佛性。与胜?经生死二法是如
    来藏。其义相似。善五阴者。地上之身。通而论
    之。地前亦有。此阴真心缘治合成。摄阴从缘。
    缘治所造。如庄严具模样所作。摄阴从真。真
    心所为。如庄严具真金所作。真作义边。说为
    佛性。佛果阴者。是佛果德。与前善阴。大况相
    似。满不满异。言理性者。?缘谈实。实之处
    无缘。以无缘故。真体一味。非因非果。与涅??
    中非因果性。其一也。四中初一阐提人有。
    善根人无。第二善阴。善根人有。阐提人无。第
    三果阴。二人俱无。第四理性。二人俱有。通而
    论之。三人俱有。佛亦有故。四种如是。经中或
    复说性为四。一是因性。二是果性。三是因果
    性。四非因果性。言因性者。所谓生死十二因
    缘。能与菩提作因缘。故名为佛性。是以经
    言。譬如胡[?`/瓜]能与热病作因缘。故名为热病。
    因缘亦尔。问曰。因缘是虚妄法。云何能与菩
    提作因。然彼生死十二因缘起。由妄情托真
    如立。故经说言。十二因缘。皆依真实第一义
    心。就妄论之。虽是虚?k。据真缘摄。斯无不
    实。穷缘悟实。便成大觉。是故因缘能为佛因。
    故经说言。因者所谓十二因缘也。言果性
    者。谓大涅??如来藏性。体虽净从缘说染。染
    时为因。复随对治。息染为净。净相始显。说之
    为果。果德寂灭。名为涅??。故经说言。果者
    所谓无上大般涅??也。是因果者。所谓观察
    十二缘智。未满为因。满足为果。此是方便有
    作行德。故经说言。是因是果。如十二缘所
    生之法。非因果者。如实法性。旨通染净。而非
    因果。故经说言。非因非果。名为佛性。?缘
    谈实。就体指也。又如经中说性为五。如涅
    ??说。一者因性。二因因性。三者果性。四果果
    性。五非因果性。言因性者。谓十二缘。能与
    涅??为本因故。问曰。因缘是生死法。云何能
    与涅??作因。释言。因缘真妄集成。摄缘从妄。
    妄心所为。虚诳无法。不名佛性。摄缘从实。皆
    真心作。故地经言。十二因缘。皆真心作。由
    真作故。穷之得实。便名涅??。故得为因。因故
    名性。义如前释。言因因者。谓菩萨道。道起必
    由十二缘生。从因起因。故曰因因。然此通说。
    证教两行。以为因因。非独教行。言果性者。谓
    大菩提。言果果者。谓大涅??。前言果者。方便
    菩提有作之果。此果者。性净涅??。无作果
    也。通而论之。性净方便。俱是菩提。并是涅
    ??。为别两门。异名互说。此之二果。虽复同
    时。随义分之。得以菩提显彼涅??。菩提能显
    义。说为因。涅??所显义。说为果。然彼菩提。
    返望前因。已受果名。涅??是彼果家果。故
    云果果。云何因中因缘之理。单说为因。所生
    行德。名为因因。乃至果中方便菩提。单名为
    果。性净之体。名为果果。以彼因中始终方
    便依理起行。是故理本。直名为因。行为因因。
    果据终极。摄德归体。德名为果。体名果果。然
    彼果中。方便菩提。说名为果。性净涅??。别
    为果果。何故因中。证教两行。通为因因。以果
    类因。因中教行。应名为因。证为因因。但彼因
    中。位分参差。义别前后。凡时生死。就本说
    因。圣道之中。证教虽殊。同依前起。但名因
    因。果无先后。故就同时。体德分二。随义左
    右。隐显言耳。非因果者。释不异前。又准经
    中。乳酪等喻。分性为六。喻相如何。一杂血
    乳。二出血乳。三者是酪。四者生苏。五者熟
    苏。六者醍醐。以此况性差别有六四门分别。
    第一依彼迦叶品中。凡夫佛性。如杂血乳。
    须陀斯陀。断小烦恼。所有佛性。如出血乳。
    那含之人佛性如酪。罗汉佛性。如似生苏。缘
    觉菩萨性。如熟苏。佛如醍醐。第二依彼如
    来性品说。凡夫佛性。如杂血乳。声闻佛性。如
    出血乳。缘觉如酪。菩萨佛性。如生熟苏。七
    地已还。如似生苏。八地已上。如似熟苏。佛如
    醍醐。第三通说。凡夫二乘。乃至大乘善趣之
    人所有佛性。如杂血乳。种性解行。如出血乳。
    初地如酪。二地已上乃至七地。如似生苏。八
    地已上。如似熟苏。佛如醍醐。第四门中。凡
    夫二乘。地前菩萨所有佛性。如杂血乳。初地
    佛性。如出血乳。二地已上佛性如酪。八地已
    上性。如生苏。后身佛性。犹如熟苏。佛如醍
    醐。此后两门义有文无。或复随义分性为七。
    如经中说。众生佛性。不即六法。不异六法。
    不即六法。以之为一。不异六法。即以为六。通
    前说七。言六法者。所谓五阴及以我也。何者
    是我。五阴和合。假名集用。说名为我。真性缘
    起。集成此六。六即是性。故云不异。性体平
    等。妙出名相。称曰不即。又如经说。涅??河
    中。有七众生。不离性水。性随人别。亦分七
    种。七众生者。一是常没。二是暂出还没。三
    出已即住。四住已观方。五观方已行。六行已
    后住。七水陆俱行。然此所说差别有五。一
    常没人。喻一阐提常没三涂。暂出还没。喻彼
    外凡乃至小乘?^顶之人。虽作善业。以不坚
    固还堕三恶。故名还没。亦可取彼求有凡夫
    乃至念处以为还没。?^顶已上。圣性成就。迳
    百千世。必得解脱。成为住人。出已即住。喻彼
    忍心世第一法。此人毕竟。永出三途。故说为
    住。亦可?^顶俱名住也。观方喻于须陀洹人。
    观察四谛。行喻斯陀。住喻那含。水陆俱行。喻
    阿罗汉缘觉菩萨乃至如来(是一门竟)。第二常没。喻
    外凡夫常没三有。暂出还没。喻五停心总别
    念处。圣性未成。还复退故。住喻?^等。圣性
    成就必得涅??。故名为住。余皆如前(此二门竟)。第
    三常没。喻外凡夫。暂出还没。喻五停心总别
    念处。住者喻于四贤忍心。观方喻于四沙门
    果。观已行者。喻于缘觉观四谛已趣入因缘。
    行已住者。喻于菩萨。舍离烦恼。故名为行。为
    化众生。不舍三有。因之为住。水陆俱行。喻于
    如来(此三门竟)。第四常没。喻外凡夫暂出还没。喻
    五停心总别念处。住喻?^等乃至大乘解行
    之人。言观方者。喻于初地。观已行者。喻二地
    上乃至七地。行已住者。喻八地上乃至十地。
    水陆俱行喻于如来(此四门竟)。第五常没。喻于一
    切凡夫二乘。常住凡夫二乘地故。暂出还没。
    喻彼大乘善趣之人。分决定。容有退失故名
    还没。住喻于彼种性解行。观方已后同前第
    四。此等差别。随义左右。莫不依性。性随此等
    故有七种。又随人别分性为八。当体为一。通
    前为八。如宝性论说性为十。一者体性.二
    者因性.三者果性.四者业性.五相应性.六行
    性.七时差别性.八返处性.九不变性.十无
    差别性。彼论偈言。体及因果业。相应及与行。
    时差别遍处。不变无差别。初体性者。论释有
    三。一如来藏。染时之体。二法身。净时之体。
    即前藏体显名法身。此二唯就众生以说三
    真如体。旨通染净内外诸法。体融一味故说
    为如。随义辨体。名乃无量。且随隐显理实
    论三。此三乃是诸法之体。故名体性。言自
    性者。性从缘起。集成行德。行德未圆。说之为
    因。因行虽众。且论四种。一者信心二是般
    若三是三昧四是大悲。故彼论言。信心与般
    若三昧大悲等。以治四障。得四果故。且说四
    耳。言四部者。如彼论说。一阐提谤法。二外
    道着我。三声闻畏苦。四缘觉舍心。舍诸众生。
    对治此障。故说四因。信大乘故。断除谤法。般
    若实照远离着我。三昧空定。除灭畏苦。大悲
    随物对治舍心。得四果者。谓得如来净我乐
    常。以有此能故说四因。就因辨性。故名因
    性。是以经言。佛性者名大信心。名般若波
    罗蜜。名首楞严定。名大慈悲。斯文显矣。言
    果性者。佛性之体。缘起成德。德满名果。果德
    虽众。且论四种。一净二我三乐四常。故彼论
    云。净我乐常等。彼岸功德果。以翻四倒除灭
    四障对四因故。说果为四。翻四倒者。声闻计
    佛无常无乐无我不净。同凡夫法故。说如来
    净我乐常。除四障者。一者缘相。谓无明地对
    除彼故。说果为净。二者因相。谓无漏业。以有
    此业。能招变易不得自在。对治彼故。说佛真
    我。三者生相。谓意生身是苦法故。不得真乐。
    对治彼故。说果为乐。四者坏相。谓变易死。不
    得真常。对除彼故。说果为常。对四因者。信治
    谤法得其净果。慧除妄我得佛真我。定除畏
    苦得佛真乐。以大悲心不舍有。故得佛真常。
    然此四果体相各二。净中二者。一是因相。本
    来无染。二是胜相。离染清净。此方便净。我
    中二者。一离外道虚妄着我。二离声闻倒见
    无我。乐中有二。一离诸苦。二除烦恼。常中
    二者。一离有为断边。二离无为常边。斯等差
    别。同皆是果。就果辨性。故言果性。言业性
    者。业性有二。一者厌苦。二求涅??。故彼论
    言。厌苦涅??。欲愿等诸业。依性起作。故名
    为业。业即是性。故名业性。是以经言。若无
    如来藏。不得种种厌苦乐求涅??也。然上因
    性。在于善趣。今此业者。种性以前。大乘善趣
    忻厌心也。相应性者。明因及果。即性而起。与
    性相应。如庄严具与金相应。名相应性。因相
    应中。义别有三。一信大乘为法身因。二者定
    慧为佛智因。三悲心与彼如来大悲为因。此
    等皆悉与性相应。果相应中亦有三种。一者
    五通。二知漏尽。三漏尽无垢。此之三果。不离
    于性名果相应。就相应义以辨性。故名相应
    性。言行性者。行别有三。一妄见凡夫起颠倒
    见。二实见圣人离妄相心。三者如来无戏论
    习。三行虽殊。性体不二。其犹种壳牙茎等异。
    壳性无别。就行辨性。故云行性。故彼论言。不
    见实者。说言凡夫。圣人及佛。能见众生如来
    藏中真如无差别。时差别者。有三种时。一不
    净时。位在凡夫。二净时所谓菩萨。三善净时。
    名为如来。故彼论言。有不净有净及以善净
    等。如是次第。说众生菩萨佛。就时差别。以分
    性故。名差别性。言遍处者。处别有三。一者凡
    夫。二者菩萨。三者如来。三处虽殊。性无不
    在。如器虽异空无不在。故名遍处。就遍处义
    以辨性。故名遍处性。故彼论言。如空遍一切
    而空无分别。自性无垢。心亦遍无分别。不变
    性者。就前三时明性不变。一凡夫时。性体不
    变。不变有三。一耶念。风不能吹变。二业结。
    水不能渍变。三病死。火不能烧变。二菩萨时。
    性体不变。不变有二。一生不变。二灭不变故。
    彼论言。菩萨佛性不生不灭。三就佛时性体
    不变。不变有四。一生不能生。二老不能老。三
    病不能病。四死不能死。是以如来。常恒清凉
    体真不变。就不变义以辨性。故名不变性。无
    差别者。明其众义。体无差别。故彼论言。法身
    及如来。圣谛与涅??。功德不相离。如光不离
    日。当知此等随门异辨。而体不别。故经说
    言。佛即涅??。涅??即是第一义空。第一义空
    即是实谛。实谛即佛性。如是等也。就无差别
    义以辨性。故名无差别性。又随人别。或时分
    性。为三十三。何者是乎。如涅??说。如来佛
    性义别有七。一常二乐三我四净五真六实
    七名为善。后身佛性义别有六。一常二净三
    真四实五善六少见。我是佛义。不得同佛究
    竟自在。故不说我。乐涅??义。分相涅??唯在
    佛果。不得永安。故不说乐。理实通有九地佛
    性义。别有六。一常二净三真四实五善六可
    见。六七八地佛性有五。一真二实三净四善
    五者可见。然向九地。闻见之穷。十地眼见
    如来究竟。故说为常。八地已还。未得同彼。略
    隐常义理实有之。从初欢喜。乃至五地佛性
    有五。一真二实三净四者可见五善不善。以
    其未得般若空。但能除?惑微障未遣。名善
    不善。地前佛性。略无分别。此则初地乃至如
    来。二种五种。两种六种。一种七种。都合有其
    二十九种。通彼凡夫声闻缘觉大力菩萨四
    人佛性。则有三十三种佛性。随缘广分性。
    乃无量。故经说言。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
    百法。不名千法。当知一切善不善者。斯名佛
    性。第三门中。差别有四(一明有无二明内外三就世论四辨当现)言
    有无者。义有两门。一约缘以论。二就体分别。
    言约缘者。经说有四。一阐提人有。善根人
    无。二善根人有。阐提人无。三二人俱有。四二
    人俱无。义如上辨。今重论之。阐提有者。有不
    善性。佛性缘起。为不善故。不善之法。即是佛
    性。此不善性。阐提则有。善人无也。善根人
    有。阐提无者。谓善性也。佛性缘起。三乘无
    漏。名之为善。善即是性。故名善性。此性圣
    有阐提无也。二人有者。同有理性。二人无者。
    同无果性。言就体性辨有无者。佛性之体。亦
    得说有。亦得说无。亦得说为非有非无。所
    言有者。如来藏中。缘起法界恒沙佛法。说之
    为有。所言无者。解有两义。一离相名无。如
    净醍醐体虽是有。而无青黄赤白等相。亦如
    一切众生心识体虽是有。无有大小长短等
    相。佛性亦尔。体虽是有。而无一相。无相之
    义。如后八识章中具辨。二无性名无。如来藏
    中。恒沙佛法。同一体性。互相缘集。无有一
    法别守自性。如说诸法以之为常。离诸法外。
    无别有一常性可得。诸法齐尔。故说为无。有
    无如是。非有无者。非谓有无两法。并说为
    非有无。亦非无除舍有无二法为非有无。亦
    非有无合为一法为非有无。亦非有无二法
    之中。别立一法为非有无。当知说彼无法为
    有。有则非有。还即说此有法为无。无则非无。
    是故为名非有非无。故经说言。有无方便入
    非有非无。遣相论之。妙绝四句。何等为四。一
    者非有。二者非无。三者非有非无。第四非是
    非有非无。缘起诸法。皆无自性。以无性故。说
    无为有。无为有故。有即非有。无无性故。说有
    为无。有为无故。无即非无。还即说彼有无之
    法。为非有非无。无有非无。亦无自性。故经
    说言。乃至如离性也。还即说此非有非无。
    为有无故。有无之法。亦不可得。是即佛性。理
    绝形名。心言不及。无取无舍。正智所知。圣慧
    巧悟。妙在其中(此一门竟)。言内外者。义别两门。一
    随相以分。二情理相对。言随相者。众生为内。
    山河大地非情物等。以之为外。若当说彼因
    果之性。局在众生。得言是内。若说理性。性通
    内外。虽复约彼内外相辨。而体平等。非内非
    外。言情理者。即彼妄想阴界入等。以说性
    故。得言在内。而真平等。妙出情妄。名之为
    外。故经说言。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
    者是如来藏。又经复言。性虽住在阴界入
    中。而实不同阴界入也。以不同故。名之为
    外。不同情取。亦得说为非内非外。故经说
    言。众生佛性。非内非外(此二门竟)。言就世者。论
    其性体。古今常湛。犹若虚空非三世摄。故
    经说言。佛性非是三世摄也。随缘辨性。有
    是三世。有非三世。相状如何。今先就佛辨其
    性相。如来佛性。据因以望。得说未来。对因辨
    果。得为现在。舍对论之。非三世摄。良以如
    来体穷真性悟法本如。非先有染后息为净。
    德同法性。故非三世。又复所得。常不生灭。
    故非三世。故涅??经迦叶品云。如来佛性。非
    是过去现在未来。后身佛性。据前以望名为
    未来。就佛返望。名为过去。形前对后。说为现
    在。随所得处。分离生灭。契合如理。亦得说
    为非三世摄。若非三世。何故经。言后身佛
    性现在未来。少分见故名为现在。具见在当
    名为未来。此亦不违非三世言。盖乃对果说
    之为现。对因名果。说为未来。舍对论之。则非
    三世。九地菩萨下。至初地论其行。实与十地
    同。然经中。说九地以还闻见佛性未眼见故。
    一向是其三世所摄。种性解行所有佛性。穷
    实如言。分显之处平等离相。亦非三世。但今
    为判地前皆凡。佛性一向三世所摄。下至阐
    提佛性同尔。随相流转。名三世摄。体非生灭
    (此三门竟)。言当现者。若就凡说。因性在现。果性在
    当。若就佛论。果性在现。因性过去。语其理
    性。旨通当现。体非当现(此四门竟)。第四门中。就
    性辨因。于中两门。一缘正分别。二生了分别。
    言缘正者。亲而感果。名为正因。疏而助发名
    为缘因。佛性望果。是何因摄。经说。正因其
    法佛性。还望法佛。以为正因。如矿中金与出
    矿金为正因矣。其报佛性。还望报佛。以为正
    因。如彼树子不腐不坏有可生义。与树作因。
    缘正因如是。若就菩提总为一果。佛性本
    体。起果义强。故说正因。诸度等行方便助发。
    说为缘因。若分果德。性净方便二种差别是
    则缘正差互不定。若望性净菩提涅??。是则
    佛性同体。相起以为正因。诸度等行。名为缘
    因。若望方便菩提涅??。诸度等行。同类生果。
    名为正因。佛性理资。说之为缘。缘正之义。?
    咒如是(此一门竟)。言生了者。望方便果。报佛之性。
    是其生因。真心体上从本已来。有可生义。生
    彼果故。故涅??云。佛性虽无。不同[少/兔]
    角虽以无量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以可
    生故。名为生因。问曰。何故[少/兔]角之无。无而不
    可生。佛性之无。无而可生。释言。[少/兔]角于四
    无中。是毕竟无。故不可生。望性净果。法佛
    之性。但是了因。非是生因。云何得知非是生
    因。如涅??说。涅??因者。所谓佛性。佛性之
    性。不生涅??。故非生因。是义云何。性净因
    果。体一无别。随时分异。在染为因。出缠为
    果。据因以望。因外更无果体可生。据果以望。
    果外更无因体能生。故非生因。但是了因。是
    义云何诸佛之性。是真识心体有。从本已来。
    有可显了成果之义。故名了因。如瓶中灯有
    可了义破瓶则见。以有如是可了义故。涅??
    说云。佛性虽有不同虚空。虚空虽以无量方
    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可见犹是可了义矣。
    以可了故。名为了因。问曰。何故虚空之有。
    有而叵见。佛性之有。有而可见。释言。虚空
    说无故有叵见。佛性之有。说有为有。故有
    可见。因义如是。若就果德。总以为一。是则佛
    性说为生因。同一体性。转变相起。义说为生。
    不同有为因果。互与异体相辨。因谢果起。说
    为生也。诸度等行方便显了。说为了因。是以
    经说。佛性如乳。方便之行。喻以醪暖乳能
    生酪。名为生因。醪暖等缘显了于酪。故名了
    因。若就果德分其性净方便差别。是则生了
    二相不定。若望性净菩提涅??。诸度等行。是
    其了因。故彼金刚般若论言。檀等波罗蜜。于
    实为了因。斯文显矣。佛性望彼性净之果。但
    是正因。非生非了。言非生者。佛之体隐时
    名因。就因以望。因外更无果体可生。显时名
    果。据果以望。果外更无因体能生。故非生
    因。是以经言。佛性之性。不生涅??。涅??之
    法。不从因生。更复说言。生因所起。名为无
    常。了因所起。名之为常。涅??但因所得。
    不从因生。故名为常。言非了因者。佛性据
    体。非是方便显了之行。故望涅??。不名了因。
    若言佛性随缘转变。籍前起后。满足涅??。亦
    得名生。但非异体。无合掌有。名之为生。又复
    佛性。在诸地中。从缘显了。满足涅??。亦得名
    了。但非异相显了涅??。故言非了。若望方便
    涅??菩提教道之行。亦生亦了。言生因者。
    籍修诸度起彼报果。故名为生。是以经言。
    复有生因。谓六波罗蜜阿耨菩提。言了因者。
    前诸地中。所成方便教道行德。与体相应。德
    体虽成。望后犹为?障所覆。不得显了。成大
    菩提中。有所修方便诸行。遣除?障。了前诸
    德。成大菩提。故名了因。是以经言。复有了
    因。谓八正道阿耨菩提佛性。望彼方便之果。
    亦生亦了。言生因者。即性起彼方便果德。如
    从真金起庄严具。故名生因。是以经言。复
    有生因。谓首楞严定阿耨菩提。首楞严定。即
    是佛性。故经说言。佛性名为首楞严也。言
    了因者。佛性为彼方便行显。体则明了。明了
    之性。资成果德。故名了因。是以经言。复有
    了因。所谓佛性阿耨菩提。辨因差别。略之?尔
    第五门中。辨明经论说性所以。经多说空。破
    诸法性。说诸法空。今此何故宣说佛性。然彼
    清净法界门中。备一切义。诸法缘起。互相集
    成。就空论法。无法不空。据性辨法。无法非
    性。空之与性。各是一门。门别既殊。所为亦
    异。说空为破执有众生。说性所为。经论不同。
    涅??经云。为令众生不放逸故。宣说佛性。
    若不说性。总心自轻。谓己不能成大菩提。无
    心趣道。多起放逸。故说众生悉有佛性定必
    当成。令舍放逸随顺趣向。宝性论中。所为有
    五。一为众生于己自身生怯弱心。谓己无性
    自绝不求故。说佛性众生同有当必得果。如
    矿石中有其金性消融必得。木有火性。攒之
    必生。乳有酪性。缘具便出。增其勇猛。求佛
    之心。此之一义。与涅??同。二为轻慢余众生
    故。宣说佛性。彼当作佛。云何可轻。是以经
    中。不轻菩萨。若见四众。高声唱言。汝当作
    佛。我不轻汝。以知众生有佛性故。三为妄执
    我众生故。宣说佛性。不同情取。故经说言。
    如来藏者。非我众生。非命非人。四为执着虚
    妄法故。宣说佛性。不同所取。五为诽谤真如
    佛性。谓是则断灭。故说佛性。是真是实常乐
    我常。亦可为于怖畏断灭乐实众生故说佛
    性。佛性之义。略辨如是
      假名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假名有无二 辨相三)
    第一释名。言假名者。释有四义。一诸法无名。
    假与施名故曰假名。如贫贱人假称富贵。如
    是等也。二假他得名。故号假名。如假诸阴得
    众生名。假楝梁等得屋宅名。如是一切。又复
    大小长短等事。假他得名。大假小故。得其大
    名。小亦如是。长假短故。得其长名。短亦如
    是。如是一切故曰假名。三假之名称曰假名。
    世俗诸法。各非定性。假他而有。名为假法。树
    假之称。故曰假名。四者诸法假名而有。故
    曰假名。是义云何。废名论法。法如幻化。非有
    非无。亦非非有。亦非非无。无一定相可以自
    别。以名呼法。法随名转。方有种种。诸法差
    别。假名故有。是故诸法说为假名。如一色法。
    同体具有苦无常等一切诸义。随义分别。苦
    无常等诸法之外。无别有一色之自性。假施
    色名呼集彼法。彼法随名集成一色。色相方
    立是故色法。假名而有。还即说此色无常等。
    以之为苦。随义分别。色无常等诸法之外。无
    别有一苦之自性。假施苦名呼集彼法。彼法
    随名集成一苦。是故苦法假名而有。乃至宣
    说色苦无常空无我等。为非有无。随义分别。
    色等法外。无别有一非有非无自性可得。假
    施非有非无名字。呼集彼法。彼诸法义随此
    名字。集成非有非无之法。亦假名有。色法既
    然。诸法同尔。假名有之。故号假名。名义如是
    第二次辨假法有无于中两门。一总解释。
    二别分别。总而论之。假法不定。云何不定。
    寻名取法。集用异本。非无假法。得言有体。据
    实以分。假无自实得言无体问曰。假法若有
    体者。何故经言但名但用但假施设不说假
    体。释言。经说但假施设。即是假体。假体非实。
    是故说言但假施设。总相如是。次别论之。假
    法有三。一体二用三者名字。于中义别乃有
    四种。一摄名用。从体说无。随别以求。非直假
    体空无所有。名用亦无。如彼众生。随阴别求。
    生体叵得。既无生体。知复就何施名。起用设
    有所作。但是阴用。如是一切。是故就实体用
    及名。一切皆无。第二分名异于体用。就实以
    求。但无体用。非无假名。何故如是。随别以
    分。假体不立。故无假体。用必依体。以无体
    故。用亦不有。故无假用。名依相生。不依体
    发。故得有名。如贫贱人虽复无其富贵体用。
    亦得假名说为富贵。如是一切。三分名用异
    于假体。就实以论。但无假体。非无名用。何故
    如是。体据自实随别求假。假无自实。是以无
    体。用谓集用。诸法和合。相假成用。故有假
    用。如以一缕独不制象众多相假便有制能。
    如是一切。既有假用。依用立名。名亦非无。四
    摄体用以从其名。非直有名。亦有体用。依和
    合相而起名字。故有假名。用此假名。统摄别
    法。皆成一总。故有假体。依体施用。故有假
    用。是故三种俱皆是有。有无如是。第三辨
    相开合不定。总唯一假。以一切法因缘集起
    相假成故。或分为二。二有两门。一生法分别。
    二就因和法和分别。言生法者。假有二种。一
    众生假名。二法假名。众生假名。从内立称。名
    不尽法。云何不尽。假通内外。内是众生。外
    非众生。经中直言众生假名。外法不论。所以
    不尽。亦可众生内外通因。内外法中。总相
    集起。斯名众生。众生虚集。名众生假。相状如
    何。分别有三。一内外分别。揽内五阴。以成
    众生。名之为内。揽外四大。成草木等。以之为
    外。二?细分别。内中揽阴以成假人。名之为
    细。人成军众。以之为?。从细立称。是故偏言
    众生假名。外中揽大成草木等。以之为细。草
    木集成丛林等事。以之为?。三染净分别。染
    谓凡夫。净谓贤圣。生死法中。五阴成人。以之
    为凡。涅??法中。五阴成人。以之为圣。法假名
    者。就通为目。法物事有。诸法通名法。体虚
    假名法假名。相状如何。分别有三。一内外
    分别。内谓六根。外谓六尘。二?细分别。因和
    为?。法和为细。此如后释。三染净分别。染谓
    生死。净谓涅??。生死涅??。经说不定。或有宣
    说生死假名。涅??非假。生死不真。虚假而有
    故名为假树假之称。故曰假名。涅??体真。非
    是假名。以非假故。涅??之号。非是假名。良
    以生死是假名。故维摩经说。出离生死。名
    超假名。或有宣说涅??假名。生死非假。涅??
    无名。假为施名。故曰假名。是以经言。涅??
    无名。强为立名。如恒罗婆夷。实不食油。假
    言食油。生死法体。是有为法。非是假立。故非
    假名。或有宣说生死涅??二俱假名。生死涅
    ??。皆非定性。因缘假集。故说为假。树假之
    称。故曰假名。亦可生死涅??之法假名而有。
    故曰假名。故地持言。色假名乃至涅??一切
    假名。或有宣说生死涅??俱非假名。废名求
    法。法离名故。故地持言。一切诸法。离名自
    性。问曰前说生死涅??二俱假名。今言皆非。
    有何所以。释言。将名以呼诸法。法随名转故
    皆假名。废名求法。法皆离言。是故一切皆非
    假名。今就第三故。说生死涅??之法。为法假
    名(此一门竟)。次就因和法和分别。言因和者。是因
    和合假。言法和者。是法和合假。是二云何。
    于事分齐。揽别成总。以细成?。名因和合假。
    揽别成总。如阴成人。以细成?。如似细色成
    ?色等。于法分齐。无常苦空无我等义。同体
    相成。名法和假。成实论中。因和合空名为生
    空。法和合空说名法空。大乘法中。亦有此
    义。浅深为异(假如是)或分为三。如大品经三假
    品说。一者受假。二者法假。三者名假。于中略
    以三门分别。一释其名。二辨体相。三观入次
    第。先释其名言受假者。总含多法。故名为
    受。受假多法聚集而成。故曰受假。言法假者。
    自体名法。法体虚集故云法假。言名假者。显
    法曰名。依法依想假以施设。故曰名假(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受法二门相对分别。如龙树说。
    假法是受实法是法。总相虽然。义犹难解。于
    中略以两义分别。第一直就因和合中。随义
    分别。一切受法。揽细成?。摄别成总。皆名为
    受。随别细分皆名为法。如人成众。众名为
    受。人一是法揽阴成人。人复是受阴复是法。
    如是一切。受法虽异。同籍缘成。假集义一。
    故通名假。二就因和法和分别。一切因和。揽
    别成总。斯名受假。一切法和苦无常等诸法
    相成皆是法假。受法如是。言名假者。论释
    有二。一就通以释。前受及法二种名字。通为
    名假。故论说言。用其名字。取前二法。是其名
    假第二唯取受假之名。以为名假。法假之名。
    判属法假。故论释言。于多名边更有名生。说
    为名假。如五阴名边有众生名生。根茎枝叶
    华果名边有树名生。众树名边有林名生。如
    是一切说名为假。体相如是(此二门竟)。次辨观入破
    遣次第。如论中说。先破名假。良以名字。依
    法依想。假以施设。浮虚易破。故先破之。次破
    受假。受依法成。虚集易分。故次破受。后破法
    假。法是根本微细难觉。难可分折。故后破
    之。破法云何。泛解有八。一责情破。如说痴
    盲贪着于我。三界虚妄但妄心作。如是一切。
    二推智破。如说智者不得有无明法无性。如
    是一切。三推因破。如推阴因破众生性。推其
    往因破现常性。如是一切。四推果破。如当
    果破现无因。如是一切。五推对破。如说有我
    则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又如经说。
    有缚有解。无缚无解。如是一切。名推对破。六
    推理破。如说诸法性自虚等。七推名破。如说
    乳时不得酪名。明无酪性。如是一切。八推实
    破。如人夜?见绳为蛇。言但是绳见如来藏。
    以为生死。言但是藏本无生死。如是一切。以
    斯八种破坏诸法。名破法假。破法假已到法
    实相。法实相者。即是法空(三假如是)或分为四。
    始从因生乃至相续。于中略以五门分别。一
    释其名。二辨其相。三约时类。彰假差别。四辨
    宽狭。五对三假。苦相收摄。第一释名。名字
    是何。一因生假亦名缘生。二因成假亦名缘
    成。三相待假亦名相形。四相续假。言因生者。
    从因生果。别体相起。故曰因生。生假因起。名
    因生假。生托缘集。名缘生假。言因成者。法有
    总别。别为总因。总为别果。揽彼别因而成总
    果。果假因成。名因成假。又揽别缘而成总果。
    是故亦名缘成假也。相待假者。长短大小高
    下等事。相形分别。相待名别。名相待假。相
    续假者。有为迁流。籍前生后。前后两边。谓之
    为相摄对名续。所言假者。前后两边。互以相
    望相假成续。名相续假。亦可相续以成一法。
    一假续成。名相续假。名义如此(此一门竟)。第二门
    中。辨其体相。就初假中。名别有二。一名因
    生。二名缘生。就此二中四门分别。一随法异
    论正因生果。名因生假。如善恶业起苦乐等。
    缘因得报名缘生假。如从烦恼生苦乐等。二
    摄缘从因。一切诸法异体相起皆名因生。不
    简亲疏。故地持中。宣说十因生一切法。以一
    切法十因生故。皆名因生。三摄因从果。一
    切诸法果体相起。皆名缘生。不简亲疏。而
    说四缘生一切法。以一切法四缘生故。皆名
    缘生。四者因缘共显诸法。一切诸法。别体
    相起。皆号因生。亦名缘生。是故经中。十二因
    缘通名因缘。因缘通故所生之法。齐号因生。
    同名缘生。问曰。向说正因起法名曰因生。缘
    因起法说为缘生。因缘既殊。何不分二。乃合
    为一。释言。别立理亦无伤。但以此二别体起
    法。其义相似。故合为一。又如向说因生缘生
    亦有其义故为一矣。第二假中。名亦有二。一
    名因成。二因缘成。就此二中。辨义不同有
    四门。一随法异论。就彼揽别成总法中。同类
    之法。以细成?。名目因成。如以细色成?
    色等。异类相成。名曰缘成。如以五阴成众生
    等。同类亲故。说作因成。异类疏故。说为缘成。
    二摄缘从因。一切诸法。但使揽别而成总者。
    斯名因成。对彼别体疏远法故。说为因矣。三
    摄因从缘。一切诸法。揽别成者。斯名缘成。
    对彼过去亲生因故。四因成缘成共显诸法。
    一切诸法。揽别成者。齐名因成。同号缘成。问
    目。向说同类相成名因成假。异类相成名缘
    成假。因缘既殊。何不别分。乃合为一。释言。
    别立理亦无伤。但以此二揽别成总。其义相
    似。故合为一。又如向说因成缘成亦有共显
    诸法之义。故说为一。第三假中。诸法非一。其
    中长短大小高下。彼此往来贵贱好恶。如是
    一切皆是相待。如一丈物不对五尺。长相不
    生。长名不起。由对五尺。长相始分。长名得
    起。名相待假。如是一切。第四假中法亦非
    一。但令诸法从前起后。次第相接。皆名相续。
    问曰。此续为在于前。为在于后。既云相续。宁
    容偏在。又问。此续云何名假。释有两义。一据
    两边。迭相假籍。得成续义。故说为假。相状
    云何。如前念法。假后念故。前得成续。后念之
    法。假前念故。后得成续。相假成续名相续假。
    此是一义。第二义者。两边虽异。续成一法。
    一法假彼前后两边。相续而成。故名为假。问
    曰。若尔与彼前后缘成何别。释云。一体随义
    分异。分取揽别成总义边。说为缘成。分取前
    后相续义边。说为相续。又更分别。亦有少异。
    异相如何。缘成则宽。相续则狭。如续缘成
    中。揽十二时。合成一日。十二时中。寅申相对
    卯酉相生时。虽隔绝不相接续。而得和合共
    成一日。故说为宽。相续假中。虽复宣说十二
    时分续成一日。于中寅申卯酉相对。时中隔
    绝。不得说为相续成目。唯相邻者。得说为续。
    故名为狭。体相如是(此二门竟)。第三门中。约就时
    类彰假差别。因生假中。差别有四。一者同类
    同时因生。如天上日生水中日。如面生像。如
    声发响。如因香树生孤游香。如是一切色声
    香等。当分相生。故名同类。一时相起。称曰
    同时。二者同类异时因生。如麦生麦谷生谷
    等。三者异类同时因生。如从眼色生于眼识。
    如钟生声。如岩发响。如是一切。四者异类异
    时因生。如过去世业与烦恼生今苦乐。斯乃
    缘生。同名因生。缘成假中。亦有四种。一者同
    类同时缘成。如以细色成于?色。众多小声
    成于大声。如是一切。二者同类异时缘成。如
    十二时合成一日。如是一切。以时成时。故名
    同类。前后合成。称曰异时。三者异类同时
    缘成。如大乘中五阴成人。?酬家喽?K?剿?br> 大。成诸根等。四者异类同时异时和合缘成。
    如成实中。五阴成人。阴与人别名为异类。色
    心并故称曰同时。四心前后故云异时。若依
    余论。五阴成人。一向同时。斯乃因成通名缘
    成。相待假中。亦有四种。一者同类同时相待。
    如现在世人人相形天天相比。如是一切。二
    者同类异时相待。如以今人比劫初人。如是
    一切。三者异类同时相待。如现在世色心相
    形空有相待。如是一切。四者异类异时相待。
    如对过因宣说今果。如是一切。相续假中。亦
    有四种。一者同类同时相续。如现在世同类
    色物互相接续。以绳相接。如是一切。二者异
    类同时相续。如现在世异色物迭相接续。以
    梨接杜。如是一切。三者同类异时相续。如从
    前色生于后色。如是一切。四者异类异时相
    续。如从过因续生今果。如是一切。时类同异。
    略之云尔(此三门竟)。第四门中。辨其宽狭。于中有
    二。一就有无辨其宽狭。二就常无常辨其宽
    狭。就有无者。四假之中。相待缘成及与相
    续。通于有无。因生一种局在于有。问曰。相
    待通于有无。义在可知。缘成假中。云何通有
    无。此如经说。大涅??中。总摄一切智断功
    德。智断功德。缘成涅??。智是其有。断是其
    无。是故缘成。得通有无。又地持说。二断二
    智。以成菩提。此亦缘成。得通有无。问曰。相
    续云何通有无。释言。相生相续之义。局在于
    有。接对之续。义通有无。如涅??法接续生死。
    就常无常辨宽狭者。四假皆通常与无常。云
    何皆通。因生假中。句别有四。一者无常还生
    无常。谓世间中。从无常因生无常果。二者
    无常生常。谓从世间无常之善。生彼出世
    菩提常果。故涅??中佛答?提。汝法之中。
    从其常性生无常果。我佛法中。从无常因生
    于常果。竟有何过。此则无常生于常也。三常
    还生常。谓从佛性出生菩提。故经说言。复
    有生因。谓首楞严阿耨菩提。首楞严定。即
    是佛性。四常生无常。谓依真识发生妄识。依
    于常身起化生灭。缘成假中。句别有三。一者
    无常还成无常。谓世间中。揽五阴成人。人成
    众等。二常还成常。谓出世中。常住五阴。成
    佛菩萨。三常无常和合缘成。谓以八识合成
    众生。前七无常。后一是常。相待假中。句亦
    有三。一者无常还待无常。谓世间中。长短相
    形。大小相比。二常还待常。谓佛菩萨上下
    相形。如是一切。三无常待常。谓待生死。宣
    说涅??。如是一切。相续假中。句别有四。一
    者常还续无常。谓世间中有为相续。二常续
    无常。谓彼出世常住果德。接对生死。三无常
    续常。如成实说。从于灭定起后心识。四常还
    续常。谓以常因续生常果。故地持云。种性菩
    萨六入殊胜。展转相续无始法尔。问曰。常法
    则无迁变。云何说续。释言。常法无迁变。故不
    就一法起尽说续。但说后起接于前德。故名
    为续。如二地中常德起时。接于初地。如是
    一切。又就一法随缘转变。得说续。如地持
    说。六入相续。即其事也。宽狭如是(此四门竟)。次对
    三假共相收接。言三假者。如上所说受法名
    也。接相云何。释言。法中通具四假。如一色
    法从前起后。是因生假。过因所起。亦是因生。
    以细成?。是缘成假。苦无常等诸法相成。亦
    是缘成。大小相形?细相比。是相待假。前后
    相接。是相续假。受假之中。亦具四假。如说众
    生。以之为受。众生各从过因而生。是因生假。
    揽阴而成。是缘成假。尊卑相形贵贱相比。是
    相待假。起尽相接是相续假。如是一切。四中
    缘成。是其正义。余三是傍。何故如是。夫言受
    者。缘成假中。接受多法。故名为受。是故受
    义。正当缘成。余非受义。故说为傍。名假之
    中。亦具四假。依如成实。名是声性。从于四
    大击发而生。是因生假。依于余论。名是非色
    非心之法。从于想生名因生假。故地持云。
    建立施设地等假名。是名地想。故知。名字从
    想而生。依如成实。名是假声。揽彼实声和合
    而成。是缘成假。依如余论。名是非色非心之
    法。然此有为。一念之顷具生住灭。以生住
    等四相合成。名缘成假。多少相形善恶相
    比。是相待假。前后相接是相续假。若依成实。
    此四种中。缘成相续。是其正义余二是傍。何
    故如是。彼说名字是其假声。揽彼实声。前后
    续成。是故正当缘成相续。余不正成。故说为
    傍。若依余论。因生缘成及与相续。是其正义。
    相待是傍。何故如是。彼说名字是非色非心
    依想而生。又生住等四相合成。前后续成。故
    说因生缘成相续。以为正义。相待非是亲成
    名。故说之为傍。问曰。成实亦说。名字依四大
    生。何故彼宗不说因生以为正义。释言。有以。
    彼成实中。宣说四大和合生声。是声和合。
    方得成名。疏挟一重。是故因生不名正义。地
    持等中。宣说名字。亲依想生。故说因生以为
    正义。不类譬斯。问曰。何故法假之中。四假皆
    正。名受二中。有正有傍。释言。法通四俱是
    正。名受局故有正有傍。随法异论。假乃无
    量。假名义。略辨?尔
      入不二门义三门分别(释名一。辨相二。约说分异三)
    第一释名。入不二门。如维摩说。言不二
    者。无异之谓。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
    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问
    曰。诸法有一二三乃至众多。翻彼说理。理应
    不一不二不三乃至不多。以何义故偏言不
    二。释言。不一乃至不多。经有说处。故涅??
    云。除一法相。不可算数。华严亦云。众多法
    中。无一法相。于一法中。亦无多相。但今且
    就一不二门而辨道理。余略不论。良以二者
    彼此通谓。是故偏对而说不二。又复二者别
    法之始。今此为明理体无别。故偏对二而说
    不二。虽说不二。不一不三乃至不多。悉入其
    中。是义云何。若立一相。以一对多。即是其
    二翻对彼二。故名不二。若立多相。以多对
    少。还即是二。翻对彼二。故名不二。又立多
    相。于多法中彼此相对。亦即是二。翻对彼二。
    故为不二。以是义故。遣多悉入不二。多少
    既然。遣染遣净。遣缚遣解。遣有遣无。类亦
    同然。若立有相。以有对无。即是其二。翻对
    彼二。名为不二。若立无相。以无对有。还即
    是二。翻对彼二。名为不二。翻若当定立非
    有无相。以非有无对有对无即复是二。翻对
    彼二。名为不二。乃至建立不二门相。不二对
    二。还复是二。翻对彼二。名为不二。是故不
    二。有相皆遣有理悉收。故偏名之理体名法。
    又为心轨。亦名为法。此不二法。形对佛性空
    如等义。门别不同。故名为门。又能通人。趣
    入名门。舍相证会。名之为入。名义如是。第
    二辨相。此不二门。是法界中一门义也。门别
    虽一。而妙旨虚融义无不在。无不在故。一
    切诸法。悉是不二。诸法皆是。岂有所局。但
    维摩中。且约三十三人所辨。以彰其异。所辨
    虽异。要摄唯二。一遣相门。二相双遣名为
    不二。非有所留。二融相门。二法同体名为不
    二。非有所遣。遣相门中。曲复有三。一就妄
    情所取法中相对分二。翻除彼二故名为不
    二。如维摩说。我我所二。因有我故使有我
    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不二。如是等也。
    二情实相对以别其二。翻对此二名为不二。
    是义云何。据情望实。情外有实。将实对情。说
    之为二。据实望情。情本不有情。既不有实。亦
    亡对故云不二。如维摩说。实不实二。其实
    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如是等也。三唯就
    实。离相平等名为不二。是义云何。就实论实。
    由来无异。异既不有一。亦亡对故曰不二。
    维摩默显义。应当此遣相。如是融相门中。
    义别亦三。一就妄情所起法中。义别分二。二
    法同体名为不二。如经中说。无常即苦。苦
    即无常。是苦无常同体无别。名为不二。如是
    一切。二真妄两别。名之为二。相依不离。名为
    不二。如维摩说。明无明二。无明性即是明。
    名为不二。如是一切。三就真中义别分二。二
    法同体。名为不二。于此门中。曲分有四。一直
    就真体。随义分二。如来藏中。具过无量恒
    沙佛法。彼法同体。名为不二。又如经说。空
    即无相。无相即无愿。名为不二。如是等也。二
    就真中体用分二。如依真心缘起集成生死
    涅??。用不离体。体用虚融。名为不二。如经
    中说。佛性如来。无二无别。如是等也。三就
    真体所起法中。相别分二。如经中说。佛性之
    性与不善。俱名为无明。无明与善法。俱名
    之为明。如是等辈。彼二同依一佛性体。名为
    不二。故涅??云。明与无明生于二相。智者
    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相即是实性。如是等
    也。又如经说。一实谛中开分二谛。二即一实。
    亦当此门。四就真性所起法中。相别分二。如
    依佛性缘起集成一切行德。德别名二。于彼
    德中。门别相即名为不二。如维摩说。佛法
    众三。佛即是法。法即是众。名为不二。如是
    等也。不二虽众。要不出此。言其入者。义别
    有四。一就信明入。于此不二。信顺不违。故
    名为入。二就解说入。于此不二。解观相应。
    名之为入。三就行论入。依定照见。明了现前。
    不见二相可以住中。名入不二。不见二相。即
    是止也。明了不二。是其观也。四就证辨入
    亡情契实。名之为证。于得证时。不见如外
    有心能证。既无有心。宁复心外有如可证。不
    见能证。妄想不行。不见所证。虚伪不起。如不
    离心。妄想不行。心不离如。如心不异。是即真
    名入不二门。入不二义。辨之略尔。次第三
    门。约说分异。如维摩中。义别三阶。一维摩
    问诸菩萨等。以言遣相。明入不二。二诸菩萨。
    问文殊师利。以言遣言。明其不二。三文殊问
    彼维摩诘。以默遣言。而显不二。此三皆是化
    益方便分齐。息相教入。之阶降也。若论自觉
    相应境界。不可言彰。叵以默显。何故如是。据
    实以求。法外本无音声文字。何言能彰。法外
    亦无形相可得。谁用默显。无言能彰证处亡
    语。非默能显证处绝相。诠相悉无他所莫测
    是故名为自觉境界。对处无他。自亦亡对。问
    曰。维摩阐玄之极。亦使默外犹有自觉相应
    境界。何故不论。释言。为化极于言默。言默之
    外。不复可陈。不可陈处。从来未辨。岂独今
    哉。不二之义。辨之略尔
      二谛义两门分别(释名一 辨体二)
    第一释名。言二谛者。一是世谛。二第一义谛。
    然世谛者。亦名俗谛。亦名等谛。世名为时。事
    相诸法。生灭在时。就时辨法。故云世谛。若尔
    无为非生灭法。应非世谛。释言。有名不尽诸
    法。何等谛之中。该摄有为无为之法。有为
    是世。无为非世。从有立称。故云世谛。与前众
    生假名相似。又云世者。是其世人。一切事法。
    世人所知。故名世谛。故涅??云。世人所知。
    名为世谛。问曰。世法圣人亦知。何故偏言世
    人所知名为世谛。释言。圣人虽知此法。随世
    故知。是故犹名世人所知。又复圣人。就彼世
    人所知法中。知其虚假。虚假是其世法之实。
    故名世谛。若尔圣人。亦就凡夫生死法中。知
    其苦集。所知苦集。应名凡谛。然彼苦集。虽
    是凡法。圣人知故得名圣谛。世谛似彼。何缘
    偏就世间之人。说为世谛。释言。互从皆得无
    伤。但经论中。为明苦集非圣不知故名圣谛。
    又知成圣。亦名圣谛。世法虚假。虽是圣知
    非精上。故非第一。非第一故。判入世中。言
    俗谛者。俗谓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谛。言等
    谛者。等谓齐等。统摄之义。世法非一。不可别
    论。等举诸法。故云等谛。第一义者。亦名真
    谛。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真者是其
    绝妄之称。世与第一。审实不谬。故通名谛。真
    即可实。世法虚诳。云何名谛。言虚诳者。对真
    辨义。然于世法。事实不无。故得称谛。又复世
    谛实是虚诳。故名世谛。然彼世谛。若对第一。
    应名第二若对真谛。应名妄谛。第一义者。若
    对世谛。应名出世。若对俗谛。应名非俗。若对
    等谛。应名非等。立名不可一一返对。是故事
    法。且名世谛俗谛等谛。理法且名第一义谛
    乃至真谛。谛者犹是真实之义。何故二种并
    得称谛。不得并说为真谛乎。释言。今此谛门
    辨义。故通名谛。为分真俗。是故世谛不得名
    真。实若当就彼真实门中。以论诸法。是
    即理事俱名为真。故地持中。事实二性同名
    真实。今据谛门。二俱名谛。二谛名义。略之云
    尔。第二门中。差别有二。一分宗别。二约宗
    辨谛。言分宗者。宗别有四。一立性宗亦名因
    缘。二破性宗亦曰假名。三破相宗亦名不真。
    四显实宗亦曰真宗。此四乃是望义名法。经
    论无名。经论之中。虽无此名。实有此义。四
    中前二是其小乘。后二大乘。大小之中。各分
    浅深。故有四也。言立性者。小乘中浅。宣说诸
    法各有体性。虽说有性。皆从缘生。不同外道
    立自然性。此宗当彼阿?酬家病Q云菩哉摺P?br> 乘中深。宣说诸法虚假无性。不同前宗立法
    自性。法虽无性。不无假相。此宗当彼成实论
    也。破相宗者。大乘中浅。明前宗中虚假之
    相。亦无所有。如人远观阳炎为水。近观本无。
    不但无性。水相亦无。诸法像此。虽说无相。未
    显法实。显实宗者。大乘中深。宣说诸法妄想
    故有。妄想无体。起必托真。真者所谓如来藏
    性。恒沙佛法。同体缘集。不离不脱不断不
    异。此之真性缘起。集成生死涅??。真所集故。
    无不真实。辨此实性。故曰真宗。此四宗中别
    乃无量。且据斯义以别宗耳。前之两宗。经同
    论别。后之二宗。经论不殊。随义分之。前二宗
    中。言经同者。据佛本教。同显在于四阿含中。
    无别部党。言论别者。小乘众生。情见未融。执
    定彼此言成诤论。故有?酬汲墒抵?稹:蠖?br> 宗中。言经同者。据佛本教。随就何经以义分
    之。不别部帙。是曰经同。言论同者。大乘之
    人情无异执。言无诤竞故无异论。有人一向
    言无四宗。是所不应。四中前二不分自异。不
    待言论。后之两宗。经中处处。且有斯义。何须
    致疑。如胜?中明如来藏。有其二种。一者空
    藏即是不真。二不空藏即是显实。又如鸯掘
    摩罗经中。彼诃文殊不知真法妄取法空。所
    取妄空即是不真。其所不知真实法者。即是
    显实。又涅??中。见一切空即是不真。不见
    不空。不空之实即是真宗。经说非一。何得言
    无。又人立四别配部党。言阿?酬际且蛟底凇?br> 成实论者是假名宗。大品法华。如是等经是
    不真宗。华严涅??维摩胜?。如是等经是其
    真宗。前二可尔。后二不然。是等诸经。乃可门
    别浅深不异。若论破相。违之毕竟。若论其
    实。皆明法界缘起法门。语其行德。皆是真性
    缘起所成。但就所成行门不同故有此异。华
    严法华。三昧为宗。诸部般若。智慧为宗。涅??
    经者。以佛果德涅??为宗。维摩经者。以不思
    议解脱为宗。胜?经者。一乘为宗。如是诸经。
    宗归各异门别。虽殊旨归一等。勿得于中
    辄定浅深。众经宗别。分之?尔。第二约宗
    辨谛相。门别有四。一约宗分法。二以深摄
    浅。随义具论。三历法分别。四辨即离。约宗
    分者。约宗之中。事理相对。事为世谛。理为
    真谛。阴界入等。彼此隔碍。是其事也。苦无常
    等十六圣谛。通相之法。是其理也。第二宗中。
    因缘假有以为世谛。无性之空以为真谛。第
    三宗中。一切诸法。异相之有以为世谛。无
    相之空以为真谛。此与前宗假名无性有何
    差别。前宗之中。观因缘相。破法自性。此宗
    之中。观诸法性。破因缘相。言法性者。妄想
    诸法。以无为性。故观法性不取缘相。前宗破
    性。观法假有。如土木城虽无定性。不无假城。
    此宗破相。观法如似干闼婆城。无城为城。
    即非城。城喻既然。幻化等譬类亦齐尔。第
    四宗中。义别有二。一依持义。二缘起义。若就
    依持以明二者。妄相之法以为能依。真为所
    依。能依之妄。说为世谛。所依之真。判为真
    谛。然彼破性破相宗中。有为世谛。无为真谛。
    今此宗中。妄有理无。以为世谛。相寂体有为
    真谛也。若就缘起以明二者。清净法界。如来
    藏体缘起。造作生死涅??。真性自体。说为真
    谛。缘起之用。判为世谛(此一门竟)。第二门中。以
    深摄浅。随义具论。初宗之中。随义具论。凡
    有七种。一情理分别。二假实分别。三理事分
    别。四缚解分别。五有为无为分别。六空有分
    别。七行教分别。言情理者。妄情所立。我众生
    等。以为世谛。无我之理。说为真谛。问曰。我
    等情取为有。于法本无。说何为谛。释言。凡夫
    取阴为我。阴随情取名为我人。说为世谛。非
    全无法。其真谛者。圣人知阴非我我所。阴从
    圣解说为无我。名为真谛。亦非无法。言假实
    者。人天男女舍宅军众。如是一切。有名无实
    名为世谛。阴界入等事相诸法。有名有实说
    为真谛。故杂心云。若法分别时。舍名则说等。
    分别无所舍。是名第一义。言理事者。阴界入
    等事相差别说为世谛。十六圣行通相之理。
    以为真谛。十六圣行。后四谛中具广分别。言
    缚解者。苦集缚法。说为世谛。灭道解法。名为
    真谛。言有为无为者。苦集及道三谛。有为判
    为世谛。灭谛无为寂止胜法。说为真谛。言空
    有者。十六行空与无我理中胜。故说为真
    谛。余名世谛。言行教者。三藏言教。以为世
    谛。三十七品。说为真谛。故杂心云。经律阿
    ?酬肌J敲?渍?āH??呔跗贰J敲?谝灰濉?br> 初宗之中。具此七种。虽有七种。事理二谛正
    是宗归。第二宗中。世谛有二。一有二无有。中
    随义分为三种。一事相世谛。谓阴界等。于事
    分齐。真实不虚。故称为谛。此同初宗世谛事
    也。二法相世谛。谓一切法苦无常等。法之实
    相。故称为谛。此之一门。是初宗中真谛法
    也。三理相世谛。谓法虚假因缘集用。世法实
    尔。名为世谛。此之一门。不同前宗。所言无
    者。五阴之中。无彼凡夫横计我人。世谛法中。
    实无此我。故名世谛。此空无我。?酬甲谥小R?br> 向说为第一义谛。成实论中。义有两兼。若就
    五阴事法之中辨此无我。摄入世谛。若就性
    空第一义中。无彼妄情所立我人。即是真谛。
    今就初义说为世谛。真谛之中。义别有二。一
    因和合中无性之空。法和合中无性之空。以
    为真谛。二就性空第一义中。无彼凡夫所立
    我人。以为真谛。第三宗中。世谛亦二。一有二
    无。有中随义分为四种。一者事相。谓阴界等
    此。同初宗世谛事也。二者法相。苦无常等。此
    同初宗真谛法也。三者假名集用之相。此门
    同前第二宗中理相世谛。四者妄想。所谓世
    法道理。悉是妄想之有。如阳炎水。此之一门。
    不同前宗。所言无者。随义有二。一者阴上。无
    彼凡夫横计我人。以为世谛。若就无相。第一
    义中。无彼凡夫横法我人。即是真谛。今就
    五阴因缘法中。无彼我人。判入世谛。然此世
    谛。同前初宗真谛法也。二就五阴假名法中。
    无彼妄情所取自性。世谛法中。实无此性。故
    云世谛。故地持云。非有性者。世谛无性。此之
    无性。第二宗中。说为真谛。今入大乘破相宗
    中。义有两兼。若就五阴因缘法中。无彼凡夫
    所取自性。判属世谛。若就无相第一义中。无
    彼性者。即是真谛。今就初义说为世谛。真谛
    之中。义别有三。一者毕竟妄想空寂。以为真
    谛。二此空中。无彼凡夫横计我人。以为真谛。
    三此空中。无彼凡夫取立自性。以为真谛。
    第四宗中。世谛有二。一有二无。有义不同。差
    别有六。一事相有。谓阴界等。此同初宗世谛
    事也。二法相有。苦无常等。此同初宗真谛法
    也。三假名有。此门同前第二宗中世谛理也。
    四妄想有。此门同前第三宗中世谛理也。五
    妄想有。辨明心外毕竟无法。但是惑心妄想
    所见。六真实有。谓如来藏缘起。集成生死涅
    ??。此后两门。不同前宗。上来六种。世谛有
    也。所言无者。随义有四。一者阴上无彼我
    人。此同初宗真谛理也。二者假名因缘法中。
    无性之无。同第二宗真谛理也。三妄想无。同
    第三宗真谛理也。故彼六地因缘观中。逆观
    因缘空寂之义。名世谛观。四妄想无。不同前
    宗。此之四种世谛无也。真谛之中。义别有
    二。一有二无。有者所谓如来藏性恒沙佛
    法。无中有五。一者真实如来藏中恒沙佛法。
    同体缘集。无有一法别守自性。名之为无。二
    此真中。无彼凡夫横计我人。故经说言。如来
    藏者。非我众生。非命非人。三此真中。无彼凡
    夫取立自性。四此真中。无彼二乘取因缘
    相。五此真中。无彼妄想空如来藏。此五通就
    如来藏体第一义中。随义分别。同是真谛(此二门竟)
    第三门中。历法辨者。诸法虽众。不出无有。有
    中随义差别有六。无中有五。有中六者。一阴
    界等事相之有。二苦无常等法相之有。三者
    因缘假名之有。四者诸法妄想之有。五妄想
    之有。六真实有。此六之中。初事有者。四宗之
    中同为世谛。第二法相。初宗之中用为真谛。
    后三宗中说为世谛。第三假名。初宗未说。后
    三宗中说为世谛。第四妄想。初二宗中。未说
    此义。后二宗中说为世谛。第五妄想。前三宗
    中未说此义。第四宗中说为世谛。第六真有。
    前三宗中未说此义。第四宗中。分为二谛。体
    为真谛。用为世谛。无中五者。一者阴上。无彼
    凡夫横计之无。二者假名因缘法中无性之
    无。三离妄想无。四离妄想无。五者真实寂
    灭之无。此五之中。第一无者。初宗之中说为
    真谛。后三宗中义有两兼。就世辨者。判属世
    谛。就真辨者。判属真谛。第二无者。初宗未
    说。第二宗中说为真谛。后二宗中义有两兼。
    就世辨者。判属世谛。就真辨者。判为真谛。
    第三无者。前二宗中未说此义。第三宗中说
    为真谛。第四宗中义有两兼。就世谛辨说为
    世谛。就真谛辨摄入真谛。第四无者。前三宗
    中一向未说。第四宗中义有两兼。就世谛辨。
    判为世谛。就真谛辨。说为真谛。第五无者。前
    三宗中亦所未说。第四宗中。一向说之为真
    谛也(此三门竟)。第四门中。明即离者。就初宗二谛
    相望。即离不定。三句分别。一者世谛即第一
    义。如说阴界十二入等。事相差别以为世谛。
    即此法中。所有谛理说为真谛。二者世谛。不
    即真谛。谓非数灭虚空无为。三者真谛。望彼
    世谛。不即不离。谓空无我。即就阴上明空无
    我。名为不离。然彼但无横计我人。不空阴法。
    故名不即。第二宗中所说。二谛形对不定。对
    前宗中阴上无人。得说性空即于世谛。今说
    性空即阴无性。不同前宗阴上无人。若对后
    宗。得言不即。后宗之中。即指妄想虚诳之法。
    以之为空。故名为即。今此宗中。就假名因缘
    法中。说无定性。不空假名因缘之相。故曰不
    即。第三宗中所说二谛。一向相即。彼说诸法
    妄想虚诳。体是无法。其犹幻化。幻化之有。喻
    彼世谛。幻化之。无喻彼真谛。然彼幻有。无别
    体性。说无为有。无为有故。世谛即真。幻化之
    无。亦无别体。指有为无。有为无故。真谛即
    世。世谛即真。色即空也。真谛即世。空即色
    也。色即空故。有即非有。空即色故。无即非
    无。故地持云。从有无方便。入非有非无。
    第四宗中。两种二谛。一者依持。二者缘起。备
    如前辨。若就依持二谛相望。不即不离。依真
    起妄。即妄辨真。得说不离。真妄性别。得云
    不即。故经说言。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
    者。名如来藏。若就缘起二谛相望。得言相即。
    即体起用。用即体故。二谛之义。厥趣如是
      二无我义四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约宗分异三 就人辨定四)
    二无我者。一人无我。二法无我。人无我者。经
    中亦名众生无我。亦名生空。亦名人无我。亦
    名人空。亦名我空。众法成生。故曰众生。生但
    假有。无其自性。是故名为众生无我。众生性
    相。一切皆无。说之为空。寄用名人。无我与
    空。义同前释。性实名我。阴中无我故曰我空。
    法无我者。亦名法空。自体名法。法无性实。
    名法无我。诸法性相。一切皆无。名为法空。
    此即二种。俱名为空。齐号无我。若别分之。
    空与无我。隐显互彰。若依?酬肌R醴鞘?br> 我。名为无我。阴非我所。说之为空。成实
    法中。众生空者。名之为空。法体空者。名
    为无我。故彼论中。观生空者。名为空行。
    观法空者。名无我行。问曰。何故众生空者。
    说为空行。不名无我。释言。众生着我之中。
    有十六种。所谓我人众生寿命养育知见。
    如是一切。若说空行。通摄十六我人等空。故
    名空行。若言无我。不摄余空。为是不论。若依
    维摩。众生空者。名为无我。法体空者名之
    为空。故彼经言。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
    切法是道场。知法空。故空与无我眼目之异。
    左右名之皆得无伤。名义如是。第二门中。
    生法二空。相对辨异。各有四门。一辨惑情。二
    对情彰理。三显法实。四对实彰用。先就生空
    四门分别。言惑情者。计我心也。计我之心。
    开合不定。或总为一。谓五见中。我见心也。或
    分为二。二有两门。一总别分二。总就众生计
    有我人。名为总计。别计诸阴以为我人。名为
    别计。二即离分二。就阴计我。名之为即。计有
    常我遍一切处。名之为离。又就向前即阴计
    中。复有即离。指色为我。名之为即。余为我
    所。名之为离。如是一切。或分为四。一者即
    阴。如优楼?宜?莆乙病V敢跷?摇R趺鹞彝觥?br> 二者离阴。如僧?胰怂?莆乙病@胍跤形摇R?br> 灭我存。若说离阴计我者。何故经言众生计
    我终不离阴。彼起傍阴。故说不离。然不指
    阴以为我。故说为离也。三亦即亦离。如先
    尼计常我离阴。犹如虚空遍一切处。阴灭我
    存。作我即阴。阴灭我亡。四不即不离。如彼
    犊子道人所计。五阴和合更有我生。就阴辨
    我。故云不离。而我非阴。故曰不即。然今世
    人。建立有体假名之我。大况似此。彼亦取
    其佛经之言。故为此计。如经中说。众生佛
    性。不即六法。不异六法。言六法者。所谓五阴
    及与我也。彼依此言故说有我。然佛法中。所
    说我者。诸阴和合。假名集用。故名为我。彼立
    定实。所以是患。或随阴别说之。为五人计不
    同。或有宣说色阴为我。或受或想或行或识。
    或说十六。如大品说。一我.二众生.三寿者.
    四命者.五生者.六养育.七众数.八人.九作
    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
    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见者。此义如
    后十六我中具广分别。又随阴别所立不同
    分为二十。如一色中。人计不同。差别有四。有
    人计云。即色是我。此是一也。或有计云。色非
    是我。色是我所。此是二也。说何为我。而云色
    者是其我所。彼乃指其受等四阴。以之为我。
    未须分别我所起处。分别起处。在后六十五
    种我中。今此且可总相言耳。或有计云。色者
    是其我之窟宅。我居其中。此是三也。或有计
    云。我者是其色之窟宅。色住其中。此是四也。
    四中初一。是其我见。余三是其我所见也。如
    色既然。受想行识。类亦齐尔。五阴各四。四五
    便有二十种计。此二十中。五是我见。十五是
    其我所见也。若具分别所起处者。便有六十
    五种计我。如一色中有其十三。即色是我。以
    之为一。色是我所。离分为四。有人计彼受阴
    为我。色阴是彼受我所有。如人有物。如是差
    别。乃至有人计识为我。说色以为识我所有。
    如是说色与彼受想行识之我以为所。故便
    分四种。通前为五。或有说色。与彼受想行识
    之我以为窟宅。复分为四。通前为九。或有宣
    说受想行识四阴之我为色窟宅。复分为四。
    通前十三。此十三中。初一我见。后之十二是
    我所见。如色十三。乃至行识类亦同然。五阴
    之上。各有十三。通合有其六十五种。六十五
    中。五是我见。即阴而计。六十我所。异阴计
    也。绮互相望。以为异阴。非全阴外。多人别
    计有六十五。非是一人。惑情如是(此一门竟)。次对
    惑情。以辨道理。圣慧观察。知但是阴无别我
    人。故地持云。声闻缘觉。见阴离阴。我不可
    见。诸行缘起。生灭和合阴与离阴。无我人性。
    即是理也(此二门竟)。次辨其实。见阴生灭。即是实
    也。故维摩言。既除我相。当起法相。应作是
    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
    生灭是其法之实相。故云实也(此三门竟)。所言用者。
    依前五阴假名集用。便有人天男女等别。此
    之假用有而非患。是故圣人。常随世俗。说有
    我人众生寿命。上来四门。辨其生空。次明
    法空。于中四门。先辨其情。于前生空分齐
    之中。所立法实及以假用。执相取定。望彼
    法空。悉名惑情。以此同是法着我故(此一门竟)。次
    辨其理。菩萨正观知前所取毕竟无法。不但
    无性。相亦不有。无法即是遣情之理(此二门竟)。次
    辨其实。既空情情相。妄想心息。便见真实
    如来藏性自体法界秘密法门。是其实也
    (此三门竟)。次辨其用。依前真实如来藏体。缘起集成
    生死涅??。是其用也。如经中说。十二因缘。
    皆一心作。又云。三界一心作。复言。法身
    轮转五道。名曰众生。此是真实起生死也。又
    如经中。如来藏性。显成法身。如是等义。起
    涅??也。无我体相。?况如是。第三门中。约
    宗分异。于中有二。一定其宗别。二约宗辨异。
    言宗别者。宗别有四。一立性宗。二破性宗。三
    破相宗。四显实宗。此四如前二谛章中具广
    分别(此一门竟)。次约宗辨异。初宗之中。但明生空。
    不说法空。虽说生空。但说阴上无彼凡夫横
    计我人。目之为空。未说众生因缘虚假无性
    之空。第二宗中。具明二空。五阴及生。揽别成
    总。是因和合。因和合中。空无定性名众生空。
    不同前宗阴上无人名众生空。苦空无常等。
    集成诸法。名法和合。法和合中。空无定性。是
    其法空。问曰。五阴因和无性。云何得名众生
    空乎。释言。五阴是我所法。从内作名。故曰生
    空。又复一切总因别起。通名众生。彼生无
    性。故名生空。第三宗中。亦具二空异于前宗。
    言生空者。前宗直就因和合中虚假无性。名
    众生空。不空假生。今此宗中。假生亦无。故名
    生空。如似空中无事见人。当知。彼人无人为
    人。人即非人。不待以阴离分破坏方为无人。
    如是一切。故维摩云。菩萨观生。如第五大
    第六阴等。言法空者。前宗之中。但说诸法苦
    无常等和合无性。故名法空。不说空无假名
    诸法。此宗所说。假法亦空故云法空。如空中
    华。无华为华。华即非华。不待以彼苦无常等
    离分破坏方为无花。诸法如是。故维摩云。
    如??谷-(一/禾)+采]互须陀见等。不但无性。相亦非有。
    第四宗中。亦具二空。与前复异。于中且以两
    门分别。一依持门。二缘起门。若论依持。妄想
    法空。名众生空。所依真寂。名为法空。良以妄
    想众生所起。故妄想空名众生空。所依真实。
    是法自体。法体寂。故名为法空。若就真实缘
    起门。说真如体寂。名为法空。缘用寂灭。名众
    生空。真体寂者。真实法界。恒沙佛法。同一体
    性。互相集成无别自性。故曰体寂。如说诸法
    以之为常。随义分别。诸法之外。无别常体。我
    乐净等一切诸门类。亦同尔。无有一法别守
    自性。是故诸法一切皆寂。此法体寂名法空
    也。缘用寂者。彼如来藏缘起。集成生死涅??
    一切诸法。用相寂灭。名众生空。良以作用缘
    集在人。是故用寂名众生空。宗别如是。第
    四门中。就人辨定。人谓声闻缘觉菩萨。菩萨
    之人。具解二空。声闻缘觉。经论不同。?酬嫉?br> 持十地论等。说声闻人但得生空。缘觉亦尔。
    成实论中。说声闻等有得二空不简利钝。大
    智论中。说利根者具解二空。如先尼等钝根
    之者。单解生空。是义云何。释言。此等各有所
    以。于中略以三门释之。一明如来所说不同。
    二明声闻根有利钝所解各异。三正会其言。
    所说不同者。如来于彼立性宗中。唯说生空。
    后三宗中。具说二空。如上所辨。根利钝者。
    声闻人中。根有三品。谓下中上。此三品人。闻
    彼初宗立性之教。但解生空。以此教中未曾
    宣说法体空。故闻第二宗破性之教。钝者但
    能悟解生空。中上二人。通解二空。闻第三宗。
    中下二人。但解生空。利人俱解。闻第四宗。
    三品之人。同解生空。不解法空。以彼但于众
    生所起情相法中悟解空故。次会其言。阿??br> 昙者。据彼初宗。是故宣说一切声闻但解生
    空。成实执彼第二宗中中上之人能解二空。
    过分说言。一切声闻。莫问利钝。同解二空。成
    实有此过分之失。大智论中。据第三宗。说彼
    钝者但解生空利解法空。此乃中下。同名钝
    根。十地地持据第四宗。是故宣说声闻之人
    但解生空。妄想法中而得空故。亦可从彼初
    宗为言。无我之义。略判如是
      如法性实际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大小有无三)
    第一释名。如法性实际义。出大品经。此三
    乃是理之别目。故龙树言。如法性等。实相
    异名。所言如者。是其同义。法相虽殊。理实同
    等。故名为如。言法性者。自体名法。法之体性。
    故云法性。言实际者。理体不虚。目之为实。实
    之畔齐。故称为际。名义如是。第二门中。辨
    其体相。于中有三。一通就二谛以别三门。二
    唯就真谛以别三门。三就观入以别三门。就
    初门中。论释有二。一通就诸法空有二义。以
    别三门。二通就诸法九义差别。以别三门。言
    就空有以别三者。世谛为有。真谛为空。如法
    性等。皆通此二。相状如何。如论中说。如有
    二种。一各各相如。谓地坚相水湿相等。问曰。
    此等事相各异。云何名如。良以诸法皆有自
    相。自相齐通。彼此相似。故名为如。又就地
    中有多种地。同皆是坚。坚义相似。故名为如。
    水等亦尔。亦可所说地等诸法如其体实。不
    如狂人颠倒所见。故名为如。二真实相。如
    论自释言。于彼相中。求实叵得。即是空义。
    此之空义。诸法同等。故名为如。言法性者。
    论释有二。一事法性。谓地坚性水湿性等。
    故论说言。用无着心分别诸法。各各自性。
    名事法性。二实法性。诸法实相名实法性。此
    二法性与地持同。言实际者。论言。法性即
    是其实。如亦是实。据后为言。证处名际。此
    就空有。以别三门。次就九义。以别三门。先辨
    九义。然后就之以别三门。何者九义。如论中
    说。一各各体。谓一切法各有自体。如彼眼根四
    大所造净色为体。如是一切。二各各相。相谓
    相状。一切诸法。各有相状。故名为相。三各
    各力。力谓力用。一切诸法。各有力用。四各各
    因。谓一切法各有所因。五各各缘。谓一切法
    各有所缘。因缘何别。盖乃亲疏以别二门。亲
    生曰因。疏发名缘。六各各果。谓一切法各自
    有果。七各各性。性谓三性。一切诸法无出善
    恶无记三性。故名为性。此非体性。若言体
    相前体中摄。八者诸法各有限碍。谓一切法
    各有分齐。如阴唯五不得为多。如是一切。又
    如色法。唯有十入及一少分。不得有余。如是
    一切。名为限碍。九开通义。谓一切法义相开
    通。如似色义通于十入及一少分心通六识。
    如是一切。九义如是。如法性等。皆通此九。所
    言如者。论释有三。一者下如。谓前九义。各
    各差别。既言差别。云何名如。以一切法同有
    此九故。名为如。二者中如。谓前九义。皆是无
    常生灭之法。三者上如。谓前九义。皆非有非
    无非生非灭究竟清净。言法性者。论自释言。
    九法中性。名为法性。于中有三。谓下中上。义
    如前释。所言异者。向前直取相似为如。今此
    明其法之体性。故云法性。言实际者。论自
    释言。九中证果。名为实际。于前所说如及法
    性。穷证名果。一义如是。又论复言。此九法
    中。有相名如。空名法性。于中得果名为实际
    (此一门竟)。次就真谛以别三门。于中有四。一遣生死
    涅??之相。以别三门。二遣三世差别之相。以
    别三门。三就空理总别之义。以别三门。四就
    实性有无之义。以别三门。言遣生死涅??相
    者。如论中说。观察生死涅??皆空。名之为如。
    问曰。经说生死是其无常无乐无我不净。涅
    ??是其常乐我净。云何言空。论言。为破颠
    倒心故。宣说生死苦无常等。不欲令人着无
    常等。以实相中无常苦等不可得故。又为破
    人颠倒心故。宣说涅??常乐我净。不欲令人
    着常乐等。亦以实中常乐净等不可得故。良
    以诸法皆不可得。故故名为如。言法性者。
    入彼如中。舍离所观染净法相。不见生死涅
    ??可得。此不可得法性自尔。故言法性。故
    论说言。譬如小儿见水中月谓为实有。入水
    求之。求之不得便生愁忧。智者谓之水中无
    月。法性自尔。法性如是。故云法性。言实际
    者。如与法性。是其理实。此之理实。圣所证
    处故。名为际。言遣三世差别相者。如论中
    说。观三世法。不生不灭寂静平等。名之为如。
    斯乃三世空同曰如。言法性者。如论中说。
    法名涅??。不戏论法性名本分种。如黄石中
    金性白石中银性。一切法中有涅??性。故云
    法性。言实际者。如向所说。法性名实。如亦是
    实。据后为言。入处名际。言就空理总别分者。
    随诠辨空。空有差别。说之为如。故论说。
    空有差品名为如矣。问曰。差品云何名如。
    以诸法中同有空义故名为如。言法性者。废
    诠论理。理是一味。一味之理。是法体性。故云
    法性。是以论言。总为一空名为法性。言实
    际者。论自释言。如及法性。名之为实。证处
    名际。言就实性有无分者。如经中说。如来
    藏中。具过恒沙一切佛法。不离不脱不断不
    异。是诸佛法。同一体性。互相集成。无有一
    法别守自性。虽无一性。而无不性。无有一性。
    即是如义。而无不性。即是法性。言实际者。
    彼如法性。即是其实。证处名际(此二门竟)。次就观
    门入以别三门。于中有二。一就观入息染分
    别。二就观入舍净分别。言息染者。如论中
    说。何者是如。诸法实相常住不动。以有无明
    诸烦恼故。转变邪曲。后息妄染。得于实相。如
    本不异。故名为如。言法性者。论言。实相体
    虽清净。与烦恼合名为不净。息除烦恼得本
    清净。净是一切诸法体性。故云法性。言实际
    者。如与法性是其理实。菩萨知此广大无边
    微妙最胜。更不余求。安住其中。住处名际。言
    舍净者。如论中说。菩萨观察实相法中无常
    无乐无我无净。舍离凡夫常乐我净。亦舍是
    观。实相如本。故名为如。论自为喻。如水性
    冷从火变热。是火灭已水冷如本。故名为如。
    诸法如是。实相平等。如水性冷。随观转变。如
    水变热。观心息灭。实相如本。如火灭已水冷
    如本。故名为如。准验斯文。妄想缘智决定灭
    尽。言法性者。实相常住不变不动。法性自
    尔。故云法性。言实际者。若得证时。彼如法
    性。即是实际。体相如是。第三次明大小有
    无。大乘具有。广如上辨。小乘亦具。云何得
    知。如龙树说。杂阿含中。说十二缘是如法
    相法住法位。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即是如义。
    又复如彼杂阿含中说。舍利弗善达法性。即
    是宣说法性之义。言实际者。龙树释言。小
    乘法中无其说处。虽无说处理实有之。云何
    知有。论言。涅??即是实际。小乘法中说涅??
    故。即是宣说实际之义。但涅??法有种种
    名。或名为止。或名为妙。或名为离。或名为
    出。或名实际。是故涅??即是实际。问曰。虽知
    小乘法中具此三义。相别如何。龙树释言。
    声闻法中。观法生灭名之为如。灭离诸观得
    法实相。名为法性。彼名涅??为实相矣。即此
    法性。圣所证处。名为实际。如法性实际义。略
    辨如是

    大乘义章卷第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