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二 >
  • 肇论疏卷下

      涅??无名论并表上秦主姚兴
    此论第四明果申涅??教也。论文有二。前表。
    后论。今初表。云涅??之道妙绝言象。言象苟
    绝。岂有名哉。而有名者。假涅??名也。既云假
    名。则实无名矣。今明实故。云涅??无名。肇法
    师本因秦王而作此论。论成以上秦王。故有
    此表。表者表彰。表己心故。名为表也。古来凡
    有四秦秦始皇一也。名曰亡秦。符坚二秦也。
    名曰前秦。姚苌时三秦也。名曰后秦。沮渠蒙
    逊时四秦。名曰伪秦。今言秦王者。是后秦姚
    苌子姚兴。兴字略。有本作秦主。主亦王也。白
    虎通云。王者往也。天下之所归往。故名为王

    僧肇言者 表文有二。前且称叹秦王。后明
    作论因起。初文有四。一叹秦王。二叙涅??。三
    明国恩。四自谦退。今初也。肇闻天得一以清。
    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
    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天下正
    (音征。为始皇名征。时人为讳正。呼以为征)。肇法师。略取彼意。文小
    改变也。伏惟陛下??吉*吉]钦明。?笔ヒ病?吉*吉]智也。
    钦敬也。明晓也。字林云。陛下阶陛也。言不敢
    直指圣人。指其阶陛之下耳(此倒释句。知之)。道与神
    会。语倒。乃是神与道会也。妙契环中。语出
    庄子。此以喻中道无生理也。庄子内篇云。彼
    是善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
    乎无穷。郭象注云。是非反覆相寻无穷。谓之
    环中。环中空也。今言秦王妙契会于此也。理
    无不统。既契环中。诸理皆统。云无不统也。
    故能游刃万机。游刃及万机事如前解。弘道
    终日。终日弘道耳。语倒也。威被苍生垂文作
    则。言秦王威。被及苍生。苍生者天生也。庄子
    云。天之苍苍其正色也。书云。彼苍上苍苍
    皆天也。言垂示文章。作世间之轨则也。有本
    云。衣被苍生。亦可然也。周易系辞注云。衣被
    万物。或然不如前也。所以域中有四大王一
    居焉。庄子云。道大。天大。地大。王大。故云四
    大。以王能威被苍生。垂文作则。类比余大

    涅??之道下 第二叙涅??也。盖是三乘之
    所归。言三乘学人。皆归此道也。方等之渊府。
    诸大乘经。皆名方等。十二部中。有方广部。方
    广即方等也。以其方弘正等。故云方等。然方
    等所明言迹非一。莫不皆以涅??为穷理尽
    性究竟无余。故云渊府。渊者渊池。府者府
    库。渊池水深。府库财多。毛诗云。渊深也。眇
    漭希夷绝视听之域。眇然漭然。无声无色。故
    云绝视听也。幽致虚玄殆非群情所测。测量
    也。言涅??理致幽深。非诸人之所测量也。殆
    几也。几近也(其音读)。近非群情能测量也
    肇以人微 第三申国恩也。微微少也。谦
    辞耳。猥众也。学肆谓学问之处也。周礼云。司
    市常以陈肆办物。而学中陈引书史。如市肆
    列万物也。肆陈也。今谓习学之处。名为学肆
    耳。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十九事什公。三
    十一亡。十余年也。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大
    品法华等。各有意趣也。然涅??一义。常以
    听习为先。但言听涅??义。不言经也。寻下论
    文。往往有引涅??文处。或可什公亡后。见涅
    ??经也
    但肇才识?短 第四谦退也。识?才短耳。
    汉书云。蒙荷也。漠漠不分明也。为竭愚不已
    如似有解。竭尽愚心。自谓不止。遂如有解也。
    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似是见新涅??
    经本。未有高胜之人先讲。故云不自决耳。不
    幸什公去世谘参无所。不幸无幸也。先师既
    亡。何所谘问也。而陛下圣德不孤。论语。德不
    孤另。必有邻也。神契。谓契于神理。亦可心
    神契会。不待言也。目击道存。庄子外篇田子
    方章云。仲尼见温伯雪子不言。子路曰。夫子
    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也。仲尼
    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亦不可以容声也。
    快尽。说文云。快喜也。以启末俗。故能振彼玄
    风。启兹末俗。至姚兴时。大弘佛法。今称此事

    一日遇蒙答安城候嵩书问无为宗极下 第
    二正明作论因缘也。文亦有四。一序作论之
    元由。二明作论之本意。三重序元由。四重
    明论意。今初。言遇蒙答者。姚兴于什法师亡
    后。通四科义。一通不住法住般若中义。二通
    圣人放大光明义。三通三世义。四通一切法
    空义。通第四义云。夫道者以无为为宗。若其
    无为。复何所有耶。安城候姚嵩作书。难第一
    第二第四。不难第三三世义也。难第四义云。
    不审明道之者。以何为体。若以妙为体。若以
    妙为宗者。虽在谛先而非极。若以无有为妙
    者。必当有不无之因。因称俱未冥。讵是不二
    之道。故论云。无于无者。必当有于有。有无相
    生。犹?短之形。然则有无之津。乃是边见所
    存。姚兴次第答其所难。通第四难云。吾意
    以为道止无为。未悟所以宗也
    何者。夫众生所以久流转者。皆由着欲故也。
    具如此论文所明。肇公因此语。遂作涅??论。
    今言遇蒙答书。即此书也。斯乃下。已前是姚
    兴语。此下肇公称叹也。自非道参文殊。参杂
    也。侔并也(玄??意。参交参也。玄道交文殊大圣也。侔并未详)。此二菩萨。
    一是法王子地菩萨。一是一生补处菩萨也。
    孰能正之。以参并菩萨。故能如此耳。使夫圣
    教卷而复舒幽旨沦而更显也。以宣扬玄道
    为法城堑。故佛教虽卷。今时更舒。幽旨虽沦。
    今时更显也。沦没也。寻玩?@?ァQ岸镣嫖丁2?br> 能舍离。且忻且悟。交在怀抱。动手舞蹈。无闲
    暇也。岂直当时之胜范。岂直言不但也。范法
    也。方者将来也。庄注云。凡言方。且未来也
    然圣旨渊玄下 第二作论之本意也。以姚
    兴意旨深玄。故作论申明之也。可以匠彼先
    进拯拔高士。先进大德僧也。高士高才俗士
    也。言姚兴之言。可以为先进大德之匠耳。可
    拔高才执迷之俗士耳。惧言题之流或未尽
    上意。言题是执著名言题目之类。以其见理
    微言约。故未尽姚与之意。故作论以明之也。
    庶拟孔易十冀之作。庶望也。孔子作十翼赞
    成易道。我今作十演。赞成姚主之意也。十翼
    者。古有两释。一云八卦一。说卦二。序卦三。
    杂卦四。卦词五。爻词六。彖词七。象家词八。
    系词九。文言十。二云。易有上下二经。各有彖
    词象词繇词。是为六。文言七。系词八。说卦
    九。杂离卦十。岂贪丰文。言不求多文也。毛长
    诗传云。丰茂也。图以弘显幽旨。图度弘显
    姚主之幽旨也。论有九折十演。折难也。演答
    也。说文云。演水流也。义亦如之。博采众经托
    证成喻。广采众文旨。为证为喻也。亦可举喻
    证成也。迎述陛下无名之致。赞述涅??无名
    之理致也。岂曰关诣神心。自言不能关涉造
    诣姚主之心也。不能穷尽道理契当佛意也。
    有本云。关诣语俗也。聊以拟仪玄门。拟谓准
    拟。仪仪像也。准像玄理之门。分布班告学徒
    者耳
    论末章云下 第三重序元由也。姚兴通初
    义末章。有此语耳。云比来诸家释第一义谛。
    谓如此耳。大甚迳廷。迳远也。廷直也。言如一
    物迳廷。然直去不可回转。有此一类人也。伤
    之甚耳。今姚主谓。诸家云第一义大空。甚
    空迳廷非常过人情也。若无圣人知无者
    谁。此姚主难诸家也。实如明诏实如明诏。肇
    公述成也。夫道恍惚窈冥。老子云。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惚不定也。
    窈冥深邃也。说文释之耳。若无圣人谁与道
    游。言有圣人证圣道与道游行耳。顷诸学士
    下。言此学者。闻大虚。心中踌躇怏怏。广雅
    踌躇犹豫也。苍颉篇云。怏怏反怼也。今言反
    怼。有所恨也。幸遭高判宗途[怡-台+画]然。言诸人有
    幸。遭遇姚主高判。心中决了也(呼量反。苍颉云。彼帛之声
    也)。扣关之俦蔚登玄室。扣谓击打也。关谓玄
    门之关也。俦类也(蔚者慰音)。苍颉云。草木盛貌也。
    言学竞造玄门。若草木繁盛耳。真可谓下。称
    叹姚主此言。如法轮再转
    今演论之作 第四重明论意也。演论谓答
    家也。曲辨。谓委曲尽辨也。寂彼廓然。寂灭
    也。灭彼言迹。廓然空寂也。排方外之说。庄
    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
    论而不议。春秋经云。先生之志。圣人议而不
    辨。今明六合之外委曲。故排庄子方外不言
    之说也。条录如左。条录[禾*(垂-┴+山)]牒如后。后为左也。
    若少参圣旨下。或参姚主意。亦或参佛意。故
    云若少参也。如其有差愿承指授。若有差失。
    伏承指示教授也
    涅??无名论九折(一霸体 二征出 三搜玄 四难差 五责异 六诘渐 七讥动
     八穷原 九考得)十演(一开宗 二位体 三超境 四妙存 五辨差 六会异 七明渐 八动寂
     九通古 十玄得) 泥曰泥洹涅??下。此少许语。诸本不
    定。或在九折之前。或在十演之后。或在开
    宗之后。今谓在前为便。取此为定也。又有本
    于此语之前表文之后。题涅??论名。然后始
    言泥洹泥曰等语。亦可然也。古人翻经。多
    称泥曰。次泥洹。后涅??。故云之前后异出耳。
    言楚夏不同者。夏是中国。楚是边国。书云。夷
    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注云。诸夏中国也。
    所以夏称中国者。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禹
    受封为夏伯。在禹贡豫州方外之南。于秦汉
    前。属颖川。本韩地。今河南阳翟是也。避舜子
    于阳城颖川。今河阳城也。夏受禅于平阳。或
    在安邑。玄??谓。疏主虽引尔许古迹。以释中
    夏。此但是外书。周孔典籍。论此九州之大唐
    中夏殊。未消论意也。何者。论主肇公言泥
    曰等三名之别何也。只道西方五天竺国。呼
    唤不同。虽名目有殊。而其义一也。所以楚夏
    者。谓五天语。亦比此大唐楚夏之别也。如
    大唐吴儿。唤火为[(毁-臼+白)-土+工]。?水为锤。呼来为离。呼
    唤虽殊。义皆一也。岂可以葱岭之东为中国
    乎。中国独五天是也。就四天下论之。亦五天
    为中。三千大千论之。亦五天为中。故三世诸
    佛。中天竺中国出世也。幸智者详之。次疏主
    曰。言夏者。白虎通云。夏大也。此意以居中处
    大。故云夏也。九折十演者。九难九答。合有十
    八。开宗一义。是答家之本。亦属于答。故有十
    演。合成十九章也。折谓摧折难家之意。演谓
    演畅答家之意。小雅云。演广也。表中虽已言
    之。至此聊复更释耳
    开宗第一 论有十九章。今第一章。开涅??
    之宗。如孝经之初有开宗明义章。今将谈大
    道。非言不启。故亦建言开宗也。无名曰者。大
    涅??宗。以无名为主。故云无名也。经称有
    余涅??无余涅??者。诸大小乘经。通有此说
    也。涅??者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涅??梵语。此
    国所无。何者。自书契已来。但言人事。至于涅
    ??般若。曾所未谈。庄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
    不论。即其义也。此土既无其言。不知将何所
    译。今言无为灭度。但是义翻之也。肇公是
    后秦时。故曰秦言也。妙绝于有为。不坏假名。
    名无为等。迥然不同。为妙绝也。大患永灭。大
    患者身也。又是身云患。未必即身也。老子云。
    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患也。超
    度四流。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也。斯盖
    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经说诸法。如镜中
    像。令人修学。归于此处也。亦可直谓诸法
    体性毕竟本空。如镜中像。人皆悟此。即涅??
    也。涅??性空也。言此涅??。毕竟性空。诸佛齐
    证。即是安隐幽玄之宅也。而曰有余无余者。
    经也。良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处字上
    声读。非去声之出处耳。出者出也。处者入也
    住也。所以大般涅??或名有余或曰无余者。
    无有有无之别体也。如唤眼为目。亦如左目
    右目义一也。故知出与入。殊而一也。故出
    处之异号。但是应物假设之名耳。良信也。圣
    人出则为有余。处则为无余。应见出者为之
    出。应见处者为之处。故云应物耳。余尝试言
    之者。小雅云。尝当也。当试言也。语出庄子。
    夫涅??之为道也者。言涅??之道。如下所说
    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此道绝言像也。
    夫尽像在乎亡言。言亡在乎无像。像所不能
    像。非像也。言所不能言。非言也。若非像非
    言。则不当像于言。不当像于言。则寂泊幽寥。
    虚通旷远。故云不可以形名得也。微妙无相
    不可以有心知。言其思虑所不及也。超群有
    以幽升量太虚而永久。超越三界二十五有。
    幽远高升群物之外。量同法界。广大虚空。非
    尘沙历数之所能知。故云量太虚而永久也。
    随之弗得其踪迎之罔眺其首。弗不。罔无。眺
    傍视。随后寻。寻求不得涅??之踪迹。眺视不
    见涅??之头首。老子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
    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借此意以言道耳。六趣不能摄其
    生。凡品物之生。不出六趣。言六趣不能摄其
    生也。力负无以化其体。无常大力能负万物。
    而不能变化涅??之体。明涅??无体也。漠漭
    忽?U若存若亡。言漠漠漭漭不知边际。忽忽
    ?U?U无定处所。不当有无。故云若存若亡耳。
    五目莫睹其容二听不闻其响。五目谓肉眼。
    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二听两耳也。又天
    耳。人耳也五目不睹其形。明无形也。二听不
    闻其响。明无声也。言涅??之道。非色声也。冥
    冥窈窈谁见谁晓。庄内篇云。至道之精。窈窈
    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今明。涅??之体更
    过于此。幽深窈冥。难可窥晓也。弥纶靡所
    不在而独曳于有无之表。弥遍。纶通。言涅??
    之道。非直被通有情无情。亦出有情无情之
    外。故云靡所不在。亦犹牵曳出有无之表。表
    外也。然则言之者失其真下。涅??无言。言则
    失真。涅??无知。知则反愚。涅??非有。有则乖
    性。涅??非无。无则伤体。而言愚者。无知无
    见。似如愚昧。大品色钝故般若钝。即其义也。
    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以理不可言。故掩室
    杜口。掩室事者。有云佛初成道。欲度迦叶。假
    设方便。投彼寄宿。遂以毒龙之室。安置如来。
    毒龙欲害。降伏入钵。示施法化义。如掩室耳。
    ??谓此解不当。下释是也。直是如来初成道
    时。于三七日。思惟未说。似如掩室不开门也
    (此甚当耳)。大智论云。佛初成道。五十七日。不说法
    门。是掩室义也。净名杜口于?骋?6疟杖?濉?br> 净名在?骋?氤恰N手钇腥?欢??拧8鞲?br> 说已。次问文殊。言如我意。一切诸法无言无
    说。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净名
    言。何等是入于不二法门。时谁摩诘默然无
    言。文殊赞云。是真入不二法门也。乃至无
    言无说。故云杜口也。亦以理中无言。言不得
    理。理不可言。故不语耳。须菩提及释梵前已
    出讫。斯皆理由神御故口以之默。以理御神。
    神无有言。口为之然耳。岂曰无辨辨所不能
    言也。心将缘而虑息。口欲辨而辞丧。故云岂
    无。但不能言耳。经曰真解脱者离于言数。此
    等诸文。是涅??经中。解脱大意。非全文也。论
    曰涅??非有亦复非无。此等是中论所明。涅
    ??大意也。亦非全文耳。寻夫经论之作也岂
    虚?k哉。小雅云。寻用也。言用经论而兴制
    作。亦非?k虚也。?k造也。果有其所以不有。果
    果敢。决定义也。言涅??果有其不有之所以。
    故不可说为有。无亦然也(亦合云。涅??果有其不无之所以。故不可
    说之为无。举有既然。无亦如此。故云无亦然耳)。何者本之有境则五阴
    永灭。于有境中。穷本涅??。以五阴永灭。不
    可言有也。推之无乡幽灵不竭。毛诗云。乡所
    也。推究涅??。入于无中。则幽微精灵不可穷
    尽。故云不竭也。抱一湛然。怀抱一相。湛然无
    变也(??谓涅??怀含蕴抱无所不包义也。无生性空统之。万法一义也。此义已无有迁迁然湛湛然也)。
    万累都捐。说文捐弃也。言烦累皆弃耳。与道
    通洞神而无功。此道神妙。谁欲称之。故无已。
    已尚无之。谁复论功耳。至功常在。虽无已无
    功。而功大矣。大则为常则不灭。故曰常在。冲
    而不改。字书云。冲虚也。涅??之道。体性虚
    无。何所迁变。故云不改也。有无绝于内。涅??
    之中。不当有无。本来寂灭。故云绝于内也。称
    谓沦于外。涅??之外。无称谓也。称谓谓名字
    耳。既云涅??无名。名何所有哉。视听之所不
    暨。左传暨至。小雅暨及也。言涅??如此耳。四
    空之所昏昧。外道得四无色定。名曰空定。生
    四空处。将为涅??。而不识真实涅??。故昏
    昧也。恬乎而夷怕焉而泰。夷平也。老子云。视
    之不见曰夷。泰通泰也。恬虚寂泊。甚自空净
    耳。九流于是乎交归。九流者。谓道流。儒流。
    墨流。名流。法流。阴阳流。农流。纵横流。杂
    杂流。亦云小说流也。言此文字语言。皆是
    佛说。并会涅??。故云交归。此即金刚经云。是
    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此之谓也。众圣
    于是乎冥会。上句会法。则无法不会于涅??。
    此句会人。亦无人不会于兹道。是故如来说
    一切人何是圣人。故大品云。佛即众生。众生
    即佛。故云众圣于此乎冥会耳。斯乃希夷之
    境太玄之乡。希微。夷坦。境界。太大。玄幽。乡
    域也。涅??微而坦。大而幽。何界域之不遍。故
    云夷境玄乡也。而欲以有无题?ハ隆D??言
    语道断。而欲以有以无题?ッ?俊1曛阜接颉?br> 其可得乎。不亦邈哉。而云尔者。不亦远矣。故
    云邈哉。邈远也
    ?体第二 ?实也。责?涅??之体。故云如
    此也。有名曰夫名号不虚生称谓不自起。有
    名是难。难家谓。涅??应有名字。不得言无也。
    此两句一意。皆明有因缘。故有名耳。盖是返
    本之真名神道之妙称者。中本起经云。一切
    诸法本。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
    门。今言反本。是达本源也。神道谓神妙之道
    也。谓如来大觉始兴。佛初成道也。法身初建。
    始得五分法身。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也。
    澡八解之清流。以八解为之请流。而澡浴也。
    内有色相外观色。一解脱也。内无色相外观
    色。二解脱也。净解脱身证。三解脱也。空处
    定。四解脱也。识处定。五解脱也。无所有处
    定。六解脱也。非有想非无想定。七解脱也。灭
    尽想定。八解脱也。出大品等经。憩七觉之茂
    林。以七觉为茂林。而憩息也。择法觉分。精进
    觉分。念觉分。定觉分。喜觉分。舍觉分。除觉
    分为七。亦出大品涅??等经。荡无始之遗
    尘。无始已来遗余尘垢。所谓习气也。三明镜
    于内。内心也。天眼宿命漏尽明也。神光朗于
    外。外谓法界也。结僧那于始心。僧那僧涅。此
    梵语也。翻为四弘誓愿。初发心时。先弘此愿
    耳。终大悲以赴难。终以大悲之心。赴救众生
    之苦难也。仰攀玄根。仰求玄理之根源也。俯
    提弱丧。俯下也。提接也。言大圣下接微弱
    将丧之众生。故云俯提弱丧也。超迈三域独
    蹈大方。迈越也。超过也。蹈践也。三域三界
    也。大方大乘也。启八正之平路坦众庶之夷
    涂。启开。开八正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为八也。出大品涅
    ??等经耳。众庶众生也。夷涂犹上平路也。骋
    六通之神骥。广雅云。骋奔也。字林云。骥千里
    马也。以六神通之俊骥而驰骋也。天眼耳他
    心宿命如意漏尽。为六通也。乘五衍之安车。
    衍梵语云摩诃衍。摩诃大也。衍乘也。言五者
    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也。此
    之五乘。入如来乘。皆名为大。故乘五衍也。言
    安车者。曲礼云。大夫七十而致仕。则安车
    赐之以几杖。适四方时即乘安车。自称曰老
    夫。注云。安车者坐乘也。若今之小车耳。玄??
    问曰。佛既乘彼大乘。只可喻以大车。今云坐
    乘如似小也。何耶。代疏主答曰。既称老夫。老
    必大也。以人摄乘。人大乘大。既大且安耳。言
    余乘未安。故?佛乘为安车也。亦如前五衍
    义。小乘入如来乘。皆名大乘也。经曰。是大乘
    安隐快乐。即其义也。此是中道。非如曲礼耳。
    至能出生入死与物推移。应物之生为出。出
    生也。应物之灭为入。入死也。进退随同世间。
    故云与物。言推移即进退也。洽沾洽也。施施
    设也。化母。正道能育万物。如子从母而生。千
    变万化。不出道体。佛尽其源。故云化母也。玄
    枢者。玄谓幽玄。枢枢要也。谓至理幽玄。教门
    枢要。佛穷尽之耳。廓虚宇于无疆。开廓法宇。
    无有疆界也。如华严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是
    也。曜萨云以幽烛。萨云梵语也。此云一切
    智。照烛幽暗。故云烛幽。亦法光潜照。故云烛
    幽也。将绝朕于九止。将欲也。绝灭也。朕迹也。
    九止谓九居也。欲界中除三恶趣。取人天为
    一。四禅中除第四禅。取前三禅为三。无想天
    为一。四空为四。合九居也。九类众生居止之
    处。为九止耳(玄??谓曰。既云除第四禅。复云无想为一。此岂非彼四禅天乎。幸详之)。
    永沦大虚。长没虚中也。而有余缘不尽余迹
    不泯。余缘谓所应化度众生也。余迹谓有余
    身迹。未亡泯也。玄??谓。此诸语皆是前九折
    家之难词耳。难意云。既能廓虚宇曜萨云将
    绝朕。如此即令沦同大虚。迥无一物。何得
    复有众生未度。余缘不尽也。佛身尚存。余迹
    不泯也。若直读疏。都不见折难之意。今指出
    其文。似如可解。幸鉴者详之。如错勿哂也。次
    疏业报犹魄圣智尚存。魂者身之主。既有其
    身。必有余业。业必须受。受之曰报。如木枪偿
    对食马麦等。是谓业报之事。尚如魂魄。魂魄
    必存身中。有身有魂。即令招业。故云业报犹
    魂耳。犹如也。故下句云圣智尚存。存在也。佛
    既有智虑犹在。即知业不可忘也。亦折难之
    词耳。玄??意。经曰陶练滓秽如练真金。练金
    之法。水中陶汰。?中冶铸。言圣人陶练尘滓
    如此也。无余者下。翻上有余。即无余也。大患
    莫若于有身。身患最大。若如也。故云莫若也。
    智动最先。故云莫先也。灭智以沦虚。谓沦没
    同于虚空也。?涂。?涂长路也。弗已无止也。
    经曰智为杂毒形为梏桎。智慧离好。终劳神
    识。如食杂毒。终能害身。说文云。桎足械也。
    梏手械也。文云。桎械梏枷害身之具。渊默
    以之而辽患难以之而起。渊深也。默寂也。言
    有身有智。则分别患难由之而生。至于幽微
    之道。则辽远也。故云渊默以之而辽。患难
    以之而起耳。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捐弃也。言
    身既如此。患难须磨灭。令同灰尘弃绝智虑。
    使无患累耳。内无机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
    内若无智。则无机动之心。亦无照察之虑。外
    若无身。则无寒暑之患。亦无资费之劳也。超
    然与群有永分下。谓鉴知诸法性本自空义。
    如超超然与群有长别。其实不别。不别者何。
    盖色即空。空即色也。对凡未解。似若永分。圣
    鉴体之。岂唯无色。空亦无也。寂焉无闻。无音
    声故不可闻。无萌兆故不可见。莫知所之。不
    知所适也。其犹灯尽火灭膏明俱竭。涅??第
    九卷云。一阐提人。见于如来毕竟涅??。犹
    如灯灭膏油俱尽也。然则有余可以有称下。
    结难也。谓有余涅??可名为有。无余涅??可
    名为无也。忻尚于冲默。爱重空者。闻无余则
    欣喜贵尚而求之也。弥仰于圣功。爱重有。闻
    有余则信仰功德而求之也。斯乃典诰之所
    以垂文下。典籍诰训。垂布文理也。谓诸大乘
    经。群圣行路。故云轨辙。轨者作车之法。辙谓
    车之辙迹也。使夫怀德者自绝下。怀德者。闻
    涅??非有。则不求也。宗虚者。闻涅??非无。则
    不学也。自绝者。谓无心求。靡托。谓无托。无
    托心处也。无异杜耳目于胎[谷-禾+卵]下。杜塞耳目
    于胎[谷-禾+卵]之中。而责有辨。宫商不可得也。掩玄
    象于云霄之外。而令辨玄素不可得也。玄象
    谓天象也。玄黑幽。幽然也。素白也。而论旨竟
    莫知所归。不知何所明也。幽途故自蕴而未
    显。道理蕴积。故未显明也。静思幽寻寄怀无
    所。无安怀抱处也。岂谓。不谓也。朗大明于幽
    室。众生暗昧如冥室。今作此说。非谓朗冥
    室令其见也。众生无知无闻。今作此说。非是
    奏玄响令闻也。小雅云。奏诣皆进也
    位体第三 尚书云。位次也。如阶品次高下
    不同。今明涅??体相次第。故云尔也。无名曰。
    无名是答。答家明涅??本无名字。故曰无名
    也。盖是涅??之外称下。涅??正体非有非无。
    言有言无。乃是应物云假名。故云外称也。
    而存称谓者封名志器像者耽形。存称谓者。
    谓著名字人也。志器像者。谓着形相人也。封
    封执。耽耽着也。名也极于题目下。言名字者。
    但能游在于题目之内。已外不能名也。形但
    尽在于方圆之内。降此之外本能形也。方圆
    有所不写下。言方之与圆。不能图写得非方
    圆之法。题目亦不能传得非题目之法也。焉
    可以名于无名下。焉可者不可也。无名者。非
    题目法。无形者非方圆法。所谓涅??也。难
    序云有余无余者下。前难中所序有余无余
    也。信是权寂致教之本意下。谓序有余。是权
    教意。所序无余。是实教意。权谓显也。实谓隐
    也。但未是玄寂绝言之幽致下。玄寂谓寂灭
    真理也。环中空也。术者道路也。韩子云。弃灰
    于术者斩指。此古法也。子独不闻正观之说
    下。二经是正观文也。然则圣人在天下寂漠
    虚无下。言圣人应物如此也。无执。谓无所执
    着也。无竞。谓不与物竞也。涅??云。世智说
    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也。即其事
    耳。譬犹幽谷之响明镜之像。此二喻喻后。不
    喻前也。不知所以来而来。不知所以往而往
    也。恍焉而有下。此亦是来往义也。动而逾
    寂。逾越也。越动越寂。越隐越彰也。变化无
    常。言不恒也。其为称也因应而作。谓因应化。
    故有称谓动作耳。然则有无之称本乎无名。
    本是无名。从应化故。方有有无之名耳。无名
    之道于何不名。于于也。虽曰无名。无所不名
    种种名也。是以至人下。明种种应现也。原
    夫能天能人者。原本也。若实是人。则不能为
    天。若实是天。则不能为人耳。果以非天非人。
    而能应化人天耳。其为治也。谓圣人治化世
    间也。应而不为下。虽应化而终无心有所为
    作固事。而为无所施设也。施莫之广。广施设
    也。为莫之大。言大圣凡所施为。人天六道。小
    圣小贤。更莫能加莫能过。故云施莫之广。为
    莫之大也。返于小成。返在小也。归于无名。返
    归无也。经曰菩提之道不可图度下。此是修
    行道地经文也。然则涅??大道下。结归非有
    非无耳。而惑者下。非惑计也。岂足以?バ?br> 道而语圣心者乎。不得以有无边见。题?ツ?br> ??之道。语般若之心也。题谓名题。?フ?ナ尽?br> 言涅??无名。不可如此而得耳。意谓至人寂
    泊无兆下。通示至人之相也。隐显同源者。谓
    隐显无别。即如下说也。何则佛言吾无生不
    生下。无有生处。而不受生。此大品经文也。彼
    具文云。菩萨终不受胞胎。终不受五欲。无生
    不生。终不为生法所污。今加以无形不形。准
    生言之耳。以知存不为有者。此结不有也。以
    此文证。故知存不为有也。有本云。以知存不
    为有更加亡不为无者。非也。亡不为无。自在
    后文。不阙此段也。经言菩萨入无尽三昧。此
    下方明亡不为无耳。此经未详。又云入于。般
    涅??而不入于涅??。此涅??经文也。彼云般
    涅??时。不般涅??耳。以知亡不为无者。此句
    始结不无也。以此经文。故知亡不为无耳。亡
    不为无虽无而有下。此两句但覆疏非有非
    无耳。然则涅??之道。果出有无之域。绝言
    像之径为句也。果决定。定出有无之域。定绝
    言像之经也。断矣者。判断分明。可得知矣也。
    子乃云下。非前说也。无乃乖夫神极。无乃乃
    也。无乃乖者。意言乖也。经曰法。身无像应物
    以形下。形现也。缘境也。万机顿赴而不挠其
    神。言圣应感之道。一时适赴万缘。心神不
    挠乱。说文云。挠字扰音。文字集略云。挠者曲
    行也。一时各对千难。而思虑无所挠浊也。动
    若行云止若谷神。行云虽动而无心。谷神虽
    止亦无心也。谓山谷之神老子谷神不死。是
    谓玄牝。谓能养神。如山谷之神。则不必死也。
    注云谷养神者。非也。无器而不形。有缘皆现
    也。无感而不应。有扣皆应也。然则心生于有
    心。众生有心感之。则现形像耳。故金流而不
    ?髡摺W?釉啤V寥艘参锬??艘病4蠼???br> 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今言不
    焦即不热也。日用而不动老云。用之不勤。
    勤劳也。纷纭自彼于我何为。纷纭缘自纷纭
    也。圣人常静。我者圣人也。所以智周万物而
    不劳。圣智通鉴万物。何所苦劳者。为无心也。
    身形应八方而无患害者。为无身无我也。益
    不可盈损不可亏。欲益之而不可益。欲损之
    而不可损也。宁复?疠中逵寿极双树。?疠
    病也。逵道路也。尔雅九达谓之逵。双卷泥洹
    经云。佛将涅??。向拘尸国。中路患痢。后至双
    树。遂即涅??。今言何有斯理也。涅??经云。佛
    正说法。至第十卷。中途现病。此亦?疠中逵
    也。灵竭天棺体无焚燎。佛涅??后。叠缠绵[果/衣]。
    入金银椁。次铜次镜。盛满香油。以火焚之。此
    是转轮圣王之法。故云天棺也。焚燎皆烧也。
    而惑者居见闻之境。寻常耳目见者。见灭烧
    尽。大谓圣亦然耳。寻殊应之迹。寻遂事迹。有
    谓言定有。无谓言定无也。秉执规矩以拟大
    方。贾逵注国语云。秉执也。规圆矩方也。大方
    谓大乘也。老子云。大方无隅。何得执规矩以
    拟议耶。欲以智劳至人下。谓有智为劳有形为
    患也。舍有入无因以名之。舍有为入无为。名
    涅??也。故云因以名之耳。岂所谓采微言于
    听表。言微言深妙。可以意得。玄根冲邃。可以
    理宣。执言取相者。此非采微言于视听之表。
    拔玄根于虚无之境也
    征出第四 征责涅??出有无外。故云征出
    也。有名曰夫浑元剖判万有参差。剖开也。判
    分判也。老子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谓之为
    道。今言浑元。即斯道也。易云。天地未分。谓
    之大易。元气始萌。谓之大初。气形之端。谓之
    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大素。质形已具。谓之太
    极。形气既分。曰两仪。以人参之。曰三才。今
    言参差者。即三才之间。万有诸法如此也。有
    既有矣不得不无下。言有法终归于无也。必
    无因有耳所以高下相倾。举体例。皆相待有
    也。此自然之数者。言理极数自然矣。数极
    于是。理数极此也。化母所育理无幽显。化母
    道也。育养也。若幽若显皆道生也。恢诡谲怪
    无非有也。恢大也。诡戾也。谲乖也。怪异也。
    今云。此等诸法皆是有也。诡谲字。或有从心
    者。字林尔也。有化而无无非无也。有变化即
    成无也。然则有无之境理无不统。理皆统摄
    诸法也。经曰有无二法摄一切法。此是诸经
    大义也。虚空谓太虚也。数缘尽。以智数断烦
    恼惑尽也。非数缘尽。谓不由智数。自然而断
    者。如须陀洹人。初得果已。三恶道业自然
    而尽。不由智数断之令无。智所断者。谓五见
    及疑也。数缘尽即涅??也。此言涅??是无为
    法。不得非无也。?责?也。为定是有。为当是
    无果。若无也无则无差。若定是无。无则无别。
    同无为之无也。总而括之即而究之。双论有
    无两法也。无有异有而非无下。异有即是无。
    异无即是有也。而曰有无之外可有妙道下。
    非前说也。吾闻其语矣。虽闻此语。心未信

    超境第五 超谓超越。境谓境界。明涅??之
    法。超越有无之境界也。无名曰有无之数诚
    法无不该。诚信也。该括也。统摄也。然其所统
    俗谛而已。而有无之法。但摄俗法也。经曰
    真谛何也下。此是引经文。或是释经语。引经
    文者。通真俗两句。皆是经文也。释经语者。经
    言真谛者。涅??是也。经言俗谛者。有无是也。
    何则有者有于无下。对明有无。皆俗法也。然
    则有生于无下。有从无生。无从有生也。有无
    相生其犹高下相倾。此直世间之事耳。然则
    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言有言无。皆俗谛有
    法也。此乃言像之所以形下。言必言于有无。
    像必像于有无。是之与非。皆因有无而起。或
    有以有为是。以无为非。或有以无为是。以
    有为非也。岂是统夫幽极。此之有无。既是是
    非之境。不得统摄涅??幽极法也。良以有无
    之教止于六境耳。有无之数。但在六尘境界
    也。六境之内非涅??之宅故借出以祛之耳。
    六境既非涅??。故云涅??出有无耳。云言也。
    庶希道之流。庶冀望也。希冀慕也。仿佛谓近
    真而非真也。幽途谓玄道也。托情谓安心也。
    绝域谓至理也。得意亡言。取意弃言也。言者
    所以在意。得意亡言。吾安得亡言之人。与之
    言哉。体者解也。解其非有非无。明是中道也。
    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不离有
    无。条然别有一妙有。谓之涅??也。经言三无
    为下。解前无为难也。纷挠谓邪乱也。笃甚
    也。尤过也。绝有之称莫先于无。破有要假于
    无。故说三无为明涅??。是数缘灭以破众生
    有病耳。故借无以明其非有。借无为名。明涅
    ??不是有为也。明其非有非谓无也。但言非
    有。非即无也
    搜玄第六 搜谓搜括。玄谓玄妙。搜括玄妙
    之所在。故云搜玄也。有名曰论云涅??既不
    出有无下。牒前语也。不在有无则不可于有
    无而得之下。定宗也。求之无所使应都无然
    复不无其道。既无定求之处。则应都无涅??。
    而复不得云无涅??也。其道不无则幽途可
    寻。言幽玄途略可寻求耳。所以千圣同辙。千
    圣言多佛。多佛谓诸佛。诸佛皆同此辙。辙车
    辙。喻正道也。诸佛皆遵此辙。无有虚返。虚返
    者。谓前无涅??。然后却返也。其道既有下。既
    有涅??之道。而复言其不出不在。必应有意。
    愿欲闻也
    妙存第七 非有非无。是谓妙有。故云妙存
    也。无名曰夫言由名起下。言因名字。名字因
    体相也。相因可相无相无名也。若以义分之。
    则因可相属前科。谓相貌因可相而立也。无
    相无名下。覆遣前语。诸法无相。是故无名。以
    无名故无言说。以无言说故不可闻也。若以
    文势读之。则相因可相。无相无名为句也。经
    曰涅??非法非非法下。涅??十九云。如来涅
    ??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等。今述彼大意
    也。子欲闻之耶。而汝欲闻。当为说也。小雅
    云。而如汝乃。尔若皆汝也。虽然善吉有云。此
    大品经文也。庶述其言亦可以言。汝既望述
    其言。今亦可以言说也。净名曰不离烦恼而
    得涅??。此是彼舍利弗章中语耳。天女曰不
    出魔界下。即净名天女语也。彼云佛说?H怒
    痴性。即是解脱。解脱佛界也。?H怒痴魔界也。
    然则玄道存于妙悟。若然者。妙悟即见道也。
    妙悟存于即真。知即俗是真是。谓妙悟也。即
    真则有无齐观。既知即俗即真。即有无齐一
    同实相也。齐观即彼已莫二。既能齐观。则此
    彼何别。已是此也。所以天地与我同根。同一
    道根也。万物与我一体。同一道体也。同我
    则非复有无。既知同矣。更无有无之别也。异
    我则乖于会通。若言万物与我异者。则不能
    会通也。所以不出不在下。正以万物无别故。
    道在其中。体之则不出。惑之则不在也。何则
    夫至人虚。心默照下。释所以不出不在也。虚
    心者无执。默照者潜通也。妙理皆尽。故无不
    统耳。怀六合于胸中下。四方上下六合也。明
    见六合于心中。而心智有余力也。明见万有
    于心中。而心神无滞执也。至能拔玄根于未
    始。无始已来。玄理根源。而能拔出。又如群动
    即静也。恬淡渊默妙契自然。恬淡静也。渊
    默如渊之澄静也。妙契谓妙悟也。自然谓天
    然之理也。所以处有不有居无不无。处有不
    同有也。居无不同无也。居无不无故不无于
    无下。居无不同无。亦不无于无也。处有不同
    有。亦不有于有也。故能不出有无。而不在有
    无。正以处有不有故不在有中。不有于有故
    不出有中。居无不无故不在无中。不无于无
    故不出无中耳。然则法无有无之相下。若然
    者。则知诸法无有无之相等也。无有定有定
    无相。无有定有定无知也。圣无有无之知故
    则无心于内下。心是内法。数是外法也。此
    彼寂灭物我冥一。此谓内心也。彼谓外法也。
    物我亦是内外彼此也。泊尔无朕乃曰涅??。
    寂泊无迹也。图度绝矣。言不可测度也。容可
    责之于有无之内下。何容可责于有无之内
    求涅??也。又可征之于有无之外。容字贯下
    句。何容复可问有无之外征涅??乎
    难差第八 史记云。言论相拒。谓之难。今难
    三乘三位两种差别。故云难差也。有名曰涅
    ??既绝图度下。领前言也。斯则穷理尽性下。
    穷尽至理究竟物性也。理其然矣。谓其理实
    然。无有差别也。而放光云三乘诸道。大品经
    文也。金刚般若亦云尔也。佛言昔我为菩萨
    名曰儒僮于燃灯佛所已入涅??。儒僮之名。
    诸经散说。已入涅??。是法华文。彼云。于此时
    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今
    所引者。义意与法华有别。法华燃灯佛涅??。
    今引言儒僮涅??。恐是旧经。翻译有异也。于
    七住初获无生忍。关河大德。凡言住者。皆是
    地也。儒僮菩萨见燃灯时。位当七地。得无生
    忍也。进修三位者。谓八九十三地也。若涅??
    一也则不应有三下。双难前三乘之三。及三
    位之三也。如其有三则非究竟者。若有三乘。
    若有三位。明知未究竟之道。下既云究竟。何
    有升降之殊。升谓高升。降谓降下也。众经
    异说下。诸经各说不同。何为耶中正耶
    辨差第九 辨别也。分别三乘差别。故云辨
    差也。至于三位差别。下第十四章中重难。第
    十五章中方答耳。无名曰然究竟之道理无
    差也。言究竟之道。实无差别也。法华云下。引
    正法华文也。以俱出生死故同称无为。皆同
    无为。而有差别也。所乘不一故有三名。随
    其所乘之因不同。故有三乘之果耳。结其会
    归一而已矣。结论终归同一无为也。此以人
    三三无为非无为有三者。以三人分无为成
    三耳。无为无三也。故放光下。说声闻结尽。习
    不尽已来。通是经文也。请以近喻。将事显理
    也。如人斩木。斩去一尺。一尺在木。不关虚
    空。断除烦恼亦复如是。但在于人。不关无为
    也。夫群生万端下。明根性不同。大小有异。深
    者大。浅者小。厚薄亦然。所以俱之彼岸下。之
    适也。小雅云。造之如往适也。彼岸岂异异自
    我耳者。彼岸不异。异自三人也。众经殊辩
    其致不乖也。经说同一无为。复云三乘差别。
    以解脱是同。故云同一无为。以断结有异。故
    云三乘差别。言虽有异。理致不乖也
    责异第十 责三乘之异。故云责异也。有名
    曰俱出火宅则无患一也下。法喻双明也。三
    子俱出火宅。三乘同出生死也。而彼岸无异
    异自我耳者。牒前言也。若我即无为下。若
    一则人法无别。不得言法同而人别也。若我
    异无为下。若异即人法全别。不得言人会无
    为也。无为自无为下。明所以异不同是一。
    故曰不通也。然则我与无为下。双结一异两
    关也。一则不合有三乘。异则不得有一乘也。
    三乘之名何由而生者。一异两关。既无有三。
    何得有三乘名字耶
    会异第十一 会释三乘之异。故云尔也。无
    名曰夫止此而此下。此谓有为。彼谓无为。在
    有则同有。在无则同无也。所以同于得者得
    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失之。老子云。得者同
    于得。失者同于失。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
    失者。失亦失之也。而在有同有在无同无。事
    如在得同得。在失同失。所言得失者。则善恶
    是非等也。我适无为我即无为者。定宗也。无
    为虽一何乖不一耶。法虽是一。不妨人自不
    一也。譬犹三鸟出网下。此喻分明历然可见
    也。如是三乘众生下。合喻分明也。樊者笼
    也。庄云。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
    中。郭注云。蕲求也。樊所以笼雉也。今以惑妄
    樊笼系众生。如雉在于笼也。然则我即无为
    下。我谓三乘人也。无为谓三乘法也。所以无
    患虽同下。覆明前法喻两种同异也。升虚有
    远近。明三鸟异也。幽鉴有深浅者。明三乘异
    也。无为即我我即无为也。既双明法喻。此
    类可知也。今结答意。偏明法耳。无为涅??。即
    三乘人。三乘人亦即无为涅??更无别也。此
    非我异无为。明所以有三也
    诘渐第十二 诘责也。渐消也。出广雅。今诘
    三乘渐断烦恼。不能顿尽也。有名曰万累滋
    彰本于妄想。滋彰多也。老子云。法令滋彰。盗
    贼多有。而本由妄想。所以万累多也。妄想
    既祛则万累都息者。祛遣也。有本作去。亦是
    除遣也。二乘烦恼尽。故云得尽智。菩萨得无
    生法忍。故云得无生智也。二乘得尽智。结缚
    永除。菩萨得无生智。妄想都尽。结缚既除心
    则无为者。悟无为也。心既无为理无障翳。若
    悟无为。则于理明见无障翳也。经曰是诸圣
    智不相违背不出不在其实俱空。此大品经
    习应品文也。二乘但出。即不在也。菩萨之人。
    不出世间。知诸法皆空故也。又曰无为大道
    平等无二。此正法华文也。既曰无二。则不容
    异心。法既无二。体法之者。不应心有异也。不
    体则已体应穷微。已止也。若不体止而不论。
    既论体悟。则应穷尽微。妙也。而曰体而不
    尽是所未悟也。难前以未尽无为。故有三也。
    所未能解。故云未悟也
    明渐第十三 明三乘渐悟。故云尔也。无名
    曰无为无二则已然矣。无为之中。无有二法。
    已如前说也。结是重惑下。结谓烦恼。烦恼重
    惑。而言顿尽。不解此也。经曰三箭中的三兽
    渡河。此?婆沙论文也。名论为经。故云经曰。
    如迦旃延造发智论。名发智经也。三箭谓三
    人射箭也。的即渡齐也。三兽谓象马兔也。中
    度无异下。三箭皆中。中无异也。三兽皆渡。渡
    无异也。兽力有不同。故入的有浅深。入水
    亦有浅深耳。三乘众生下。合喻也。十二因缘
    如河津也。四真谛法如射的也。绝伪即真同
    升无为。断烦恼结。故云绝伪。证悟涅??。故云
    即真也。升高升也。然其乘不一下。三机不同。
    故所行之法各别也。夫群有虽众然其量有
    崖。万有非一。故云群有。虽云不一。终有涯畔
    也。正使智犹身子下。正犹身子之智满愿之
    辩。不能知群之畔齐。况虚无而能顿尽乎。书
    不云乎下。言为学日益。谓渐益知见也。为道
    日损。谓渐损学华也。损谓损折耳。为道者
    为于无为者也。修无为道。故名为道也。为于
    无为而日日损。修无为道。而言渐损也。此岂
    顿得之谓。此不谓顿损。故云渐损也。要损之
    又损之以至于无损者。损之更损。然后都尽。
    无可顿损也。经喻萤日智用可知者。维摩云。
    无以日光等彼萤火。今言佛智如日。声闻如
    萤。何能顿除烦恼令尽。即同佛耶。所以优劣
    不同。故有三乘之别耳
    讥动第十四 讥判菩萨进修涉动。故云如
    此也。此章乃是前第八难差章中之义。今更
    发起。然后答也。有名曰经称法身已上入无
    为境下。七地已上菩萨悟无生忍。得法性身。
    心形如此。何得云儒僮菩萨进修三位。广积
    众德耶。夫进修本于好尚下。进修为有好尚
    之心。积德谓有涉求之意也。好尚则取舍情
    现下。取胜舍劣。有损有益也。既以取舍为
    心下。若有此心。则非寂灭也。此文乖致殊下。
    谓取舍寂灭。两文乖异。理致殊别。而今会在
    一人之上。事如指南为北。晓悟迷人。不可得

    动寂第十五 动即是寂。故云动寂也。无名
    曰经称圣人无为下。圣人自在。无为即为。为
    即无为也。无为故虽动而常寂下。虽动常寂。
    故曰无为。虽寂常动。故无不为也。物莫能一
    者。人不能令其常寂也。物莫能二者。人不能
    令其常动也。逾动逾寂者。虽动常寂。故越动
    越静也。逾寂逾动者。虽寂常动。故越动越静
    也。所以为即无为下。以动而常寂。故为即无
    为也。动寂虽殊而莫之可异。虽异不可言异
    也。道行曰心亦不有亦不无。此谓圣人心也。
    不有者下。择上不有不无也。何者有心则众
    庶是也下。众庶谓众生。庶品众也。众庶止于
    妄想下。众生止有妄想心。大虚无鉴照也。岂
    可以止妄想下。不得以众生之有大虚之无。
    为无生之道般若之心也。是以圣心不有不
    可谓之无下。明圣心也。不有不于有。不可即
    言无。下句反此也。不有故心想都灭下。既云
    不有。明知无心想也。既云不无。明知契妙理
    也。理无不契故万德斯弘。既契妙理。所以修
    德齐物。既灭心想所以忘己无我也。所以应
    化无方下。复明动寂不二义也。经曰心无所
    行无所不行信矣。圣心如此。何不信也。儒僮
    曰昔我于无数劫下。此是当得记时之言。言
    今施华知空。故名施耳。又空行菩萨入空解
    脱门。此智度论文也。言今行空。不应取证也。
    然则心弥虚行弥广下。第二正答也。七地已
    上。心益空行益大。何得不进修耶。是以贤
    劫称无舍之檀者。贤劫经第四云。一切诸法
    无有与者。是曰布施也。成具美不为之为者。
    彼经云。不为而过为也。禅典唱无缘之慈者。
    彼经广明无缘大慈义也。思益演不知之知。
    彼经云。以无所得故得。以无所知故知也。圣
    旨虚玄殊文同辩。旨意也。诸经殊文同辨圣
    意。动即寂也。岂可以有为便有为下。言不可
    也。菩萨住尽不尽平等法门下。维摩经也。而
    以南北为喻下。非前难耳
    穷源第十六 穷涅??之根源。故云如此也。
    有名曰非众生无以御三乘下。谓人能御法。
    因能成果也。然必有众生下。既云人能御法。
    则先有人。既云因能成果。则后有果也。是则
    涅??有始下。学而始成。故有始也。而经云涅
    ??无始无终湛若虚空者。无始终则不生灭。
    如虚空则常住也。若如虚空下。虚空不可学
    成。涅??何得然耶
    通古第十七 涅??之法。古今同一。故云通
    古也。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像而物无非我
    者。字林云。洞音动。疾流也。比来学者。皆作
    同音。空故无象。故以万物为己体也。会万物
    以成已下。圣人无体。以万物之体。为己体耳。
    何则非理不圣下。非悟理不成圣。非圣人不
    悟理也。理而成圣者。既悟理成圣。则圣与
    理不异也。肇公此言。妙尽幽极也。故天帝曰。
    大品文也。又曰见缘起为见法性。大品大集
    皆有此文。斯则物我不异之效者。十二因缘
    即是。明知万物不异己体。以此文为效验也。
    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者。戢谓钦?a也。戢
    (阻立反)文选诗云。戢翼希骧首。乘流畏暴鳃。言
    ?a翼也。玄机谓圣人心也。未萌之事。未现无
    兆。至人?a心预见之也。藏冥运于既化者。冥
    运亦是圣心也。过去之事。已往无形。至人运
    心。却见之也。总六合以镜心。观现在也。四方
    上下曰六合。至人之心。皎明如镜。照万事耳。
    一去来以成体。知三世同体也。言圣人以此
    三世万物为体。无别体也。故物不迁云。道远
    乎哉。触物而真也。即三世万物耳。真者物
    性即无生。无生即真。真即空也。圣人体此空
    理以成圣。故云成体也。古今通下。谓圣人知
    古今。终始不别。本末不二。浩汗然大均平。得
    此心者。名曰涅??耳。亦可以古今终始本末
    等。法体平等。是大涅??也。经曰不离诸法而
    得涅??者。即维摩云。不断烦恼而入涅??也。
    又中论云。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又云
    诸法无边故下。此谓诸法与菩提同也。以知
    涅??之道存于妙契。契会妙理。即是涅??也。
    本乎冥一者。知万法冥然一体。是谓妙契也。
    然则物不异我下。覆明不二也。物我玄会归
    于无极者。物我同归无极之理也。进之不先
    下。推进涅??于先而不先。抑退涅??于后而
    不后。既而不先不后。有何始终乎。天女曰
    下。维摩文也。耆年谓舍利弗也。言汝得解脱
    有久近乎。解脱既无久近。我止此室亦无久
    近。今引此文。直明解脱无久近也。解脱涅??
    也。久近始终也
    考得第十八 考??得涅??之人。故云者得
    也。有名曰经云众生之性极于五阴之内下。
    此通说诸经大意也。然则众生之性顿尽于
    五阴之内者。五阴尽则众生尽也。又云众生
    局在五阴内。故名为尽耳。涅??之道独建于
    三有之外者。涅??出世间。故建立涅??三界
    外也。邈然殊域下。一内一外。故曰殊域。既言
    殊域。故不得言众生得涅??也。果若有得下。
    若定言众生得涅??。则有众生五阴外。而言
    其得也。若必止五阴下。若众生局在五阴内。
    而复言得涅??。则五阴不定无也。五阴若都
    尽下。五阴若尽。则无人得涅??也。此结难之
    大意耳
    玄得涅??第十九 虽得涅??。乃是无得之
    得。无有定得。故云尔也。无名曰夫真由离起
    下。离着则成真。有着则成伪也。着故有得下。
    心中有着。则有所得。若离着反此也。而云
    无名者。无有得名也。是以则真者。同真则谓
    准则也。依真无着。则成于真。依伪有着。则成
    于伪也。子以有得为得故求得于有得者。此
    乃法伪同伪也。吾以无得为得故得在于无
    得者。此是则真同真也。且谈论之作必先定
    其本者。本宗也。既论涅??下。依涅??宗。而说
    涅??也。若就涅??以兴言下。若就涅??本宗
    为言。则一切诸法。体性皆空。皆是涅??真体。
    复何得耶。何者下。释涅??之真性也。妙尽常
    数者。不同诸法之数。亦可是五阴十二入十
    八界。亦得但是心数也。融冶二仪者。融通
    天地。如?冶之?金。无不同也。涤荡万有者。
    洗涤除荡无不空也。均天人下。明不二也。内
    视不见己者。内视涅??。不见其己体也。返听
    不闻我者。却听涅??。不闻其声也。我者涅??
    也。未尝有得下。非二边也。经曰涅??非众生
    者。此论凡所引经。乃有二体。一者标名。二者
    不标名。标者是经全文。不标者是诸经大况。
    未必全然。多如此也。今此所引。是诸经之大
    况耳。维摩诘云至不复更灭。净名全文也。此
    明下。释经意也。虽灭不灭。故言无灭耳。然则
    众生非众生下。已前皆是?冶总答。此下正
    答所难。明玄德也。众生自空。故无能得之者。
    涅??亦空。故无可得之者也。放光云菩提从
    有得耶下。此引大品文。以明涅??耳。从此至
    然则都无得耶答曰不也。皆是经文也。有谓
    有心。无谓无心。余句亦尔。皆论心也。又以有
    所得为得。无所得为无得。余句亦尔。又以
    有相为有得。无相为无得余。句亦尔。又以有
    人法为有得。无人法为无得。余句亦尔。都无
    得者。谓总无有法得如虚空也。是义云何者。
    既五句皆非。云何得耶。答曰无所得故名得
    者。即以无所得。名为得耳。亦以得无所得名
    为得耳。亦可直以无得即名为得耳。是故得
    无所得也。以是义故。虽得涅??。亦无得也。亦
    可言得涅??得于无得也。无所得谓之得者
    谁独不然乎者。此句诸本不同。人多不解。
    遂加咸字。迷误于人。今此本皎然可见也。
    若以无得谓为得。不以有得名为得者。诸法
    皆无得。何人独不得耶。然则玄道在乎绝域
    故不得以得之者。此谓真谛也。真谛性空。与
    有乖绝。乃是无真之真。故有无得之得耳。妙
    智存乎物外故不知以知之者。此谓般若也。
    般若玄妙。物像之外。乃是无物之物。故有
    不知之知也。大像隐于无形故不见以见之
    者。此谓法身也。法身无边。故云大像虽云大
    像。不见其体。故云隐于无形。既是无形之形。
    故云不可见而见也。大音匿于希声故不闻
    以闻之者。此谓一音也。一音说法无有定声。
    故云希声。虽云大音。不闻其声。故云匿于希
    声。既是无声之声。故云不闻而闻也。大像大
    音。语出老子。借文明意耳。至能括囊终古者。
    易坤卦云。括囊无咎无誉。子夏云。括结也。谓
    涅??之道苞括终古。如括囊之盛物耳。终古
    者。终极上古也。道达群方者。道引通达也。群
    方万方也。亭毒苍生者。亭毒养育也。苍生
    天生也。众生是天之所生。故曰苍生。疏而不
    漏下者。通谓上三句。皆不漏也。囊括终古。终
    古无遗。导达群方皆尽。亭毒苍生。苍生不失。
    故总言不漏耳。老子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借语以明涅??也。汪哉洋哉者。毛诗注云。汪
    洋水盛大也。尚书注云。洋洋美貌也。何莫由
    之哉者。何物不由涅??也。故梵志曰下。此
    八师经文也。此经一卷云。有外道。名耶旬。作
    此语也。无崖者。谓无边际也。靡不成就者。谓
    能成就众生也。靡不度生者。谓能度众生也。
    然则三乘之路开者下。此结涅??论之大意
    也。涅??是三乘之路。是真而非伪。是贤圣之
    道。无名之致。显于此矣。又释。此通结上来
    诸论也。三乘之论路开。谓宗本也。真伪之途
    辨。谓不迁不真空也。贤善之道存。谓般若无
    知也。无名之致显。谓涅??无名也

    肇论疏卷下(终)

    建长三年十月二十五日丑刻于戒坛院
    僧房一交了 三论末资?@道沙门圣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