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二 >
  • 三论游意义

      略有开四重(一明经论游意。二明四论大归。三明中观宗者。四明无方问难也)
    第一明经论游意者。略明三种。一者明人论
    菩萨不同。二明诸经论不同。三者所化缘利
    钝不同也。此即是佛菩萨因缘。经论因缘。
    能所因缘也。人即是释迦作佛行化。若是龙
    树即是菩萨行化。有佛应有菩萨。有菩萨应
    有佛。所次非菩萨。行化有佛即不菩萨。佛
    行化故。二智方便益物。以菩萨行化故。二慧
    被缘。二智益物。故所说名之为经。以二慧被
    缘故。所说被缘为论。所说被缘为论。即是
    破邪显正也。所说名之为经故。即是二谛教
    门。以二谛教门。正是被缘故也。所被之缘。便
    禀二谛教。以教破缘故教是缘教。禀于教故
    缘是教缘。教是缘教故。教称于缘。缘是教缘
    故。缘称于教。教称于缘故名为应感。缘称
    于教故名为感应也。感应故说空有二谛。次
    应感故悟空有二不二。如是作益当时开悟
    一道所作已故。方便涅??是名菩萨佛方便
    也。次有菩萨佛方便者。明诸佛去世必有菩
    萨兴者。圣由日月为成就四生。是故在虽隐
    必有月兴也。故诸佛去世便有菩萨。所以远
    法师云。白日虽没寝光。犹何系之朗月。所
    以有龙树兴也。但末世钝根。闻有作有解故。
    有住于有。不识有非有。闻无作无解故。无住
    于无。不识无非无。既住有住无。不不识有
    非有无非无。亦不识有无非非有非非无。是
    故既告不二。亦失于二。既失理故失于教。如
    是二不二皆失。故理教皆失。但成断常虚忘
    故。序云。上圣为之流滞大士所以栖惶。是龙
    树出世。破众生断常诸见故。明不断不常即
    是中实。既识于中。方了诸佛假名因缘空有
    二谛也。此之假名二谛。即是不生不灭乃至
    无来无去也。是故假名二谛即是八不。所
    以璎珞经云。二谛者。不生不灭乃至无来无
    去也。今龙树。为破断常迷错申空有二谛。还
    使众生识于空有二谛即是悟不二。如是作
    益当时同表一道。菩萨出世大意为如此也。
    问云。何是经通经别论通论别。答如来始自
    鹿苑终讫双林。说虽有十二部经八万八千
    法藏。推其大归。皆为息众生虚妄颠倒开一
    道耳。是众经通也
    所言经别者。如来谓大小二种根缘故。开生
    灭无生灭二种方便观也。若是大小之缘。说
    无生灭生灭方便。若大小之缘。开生灭无生
    灭方便。此是经别意也。次言论通别者。佛灭
    度后。传持法藏有二十三人。并为破于邪见
    迷开申正教也。破邪迷即是符提弱丧也。开
    申正教即是报佛恩故也。众论虽多同为此
    意。是论通也。所言论别者。佛既有生灭无
    生灭二方便。末代之缘薄福钝根。禀此二教
    并皆失旨也。闻生灭即住。不知此生灭是无
    生灭生灭故。虽生灭即是无生灭也。闻无生
    灭即住无生灭。不知无生灭是生灭无生灭
    故。虽无生灭即是生灭也。是以马鸣龙树即
    是四依大人。破此二缘故申佛无生灭教。即
    是无生灭论。申佛生灭论方便故名生灭。此
    是论别意也。今且置生灭之经及生灭论。正
    明无生灭经。以对无生灭论也。无生灭经虽
    复无穷。略明般若涅??始终二教。明三种义
    者。一者明二因二果。二者明一因一果。三者
    明非因非果。所言二因二果者。大品所明。般
    若为因。萨婆若为果。涅??云。佛性为因。涅??
    为果。此即二因二果义也。然般若之因。犹是
    佛性之因故。虽二因终是一因。萨婆若果。犹
    是涅??果故。虽二果终是一果。此是一因一
    果义也。而由因故果。果是因果。所因非果。由
    果故因。因是果因。所以非因。是故非因非果。
    施名正法。在经为正法。在论为中实。中实所
    发名之为观。观之所宜名之为论也。然正由
    于缘缘既非缘正生非正。所以非缘亦复非
    正。既非正即非观非中则不经不论非佛非
    菩萨。泯然无际其道乃平故。开之弥论法
    界。卷之则一豪无从也
    第二重明四论大归。就中凡有二意。明四论
    意同。二明四论意异也。第一明四论意同者。
    略有二种同。一者人同二者法同也。人同者。
    马鸣龙树提婆天亲。虽复人世有殊。同是四
    依菩萨出世行化。是故涅??云。四人出世。能
    多利益。为世四依。当知如佛也。虽同是依。而
    传持法藏始末为论有二十三人也。始自摩
    诃迦叶终讫仰子比丘也。问马鸣付属何人
    乃至提婆付属何人。答马鸣去世付属比罗
    比丘。比罗比丘去世付属龙树。龙树去世付
    属提婆。提婆去世付属罗什。如是相承乃至
    付属师子比丘也。问法胜呵梨乃至旃延达
    摩付属何人。答此并是诸论议师异部相承。
    非传法藏。皆为马鸣龙树之所破也。次言法
    同者。略明四种。一明四论虽复名部不同。同
    是摩诃衍论。无依无得为圣大宗。二者四论
    是佛灭后。为正教?R迟迷错失道故。此四论
    同为破迷。同申佛大教也。三者明龙树提婆。
    虽是师弟子有殊。同禀如来二谛教发生二
    智故。慈风外扇着此共论也。四者龙树提婆
    四依之人。同是佛性河中作此行化。了悟诸
    法不生不灭乃至无来无去故。能申佛教也。
    若法胜呵梨。既成断常生灭。即属生死十二
    缘河也。今之四论。申明八不破于断常。即是
    欲使佛性水生缘河竭义。是故四依出世作
    此四论。大意同也
    次明四论虽同而异者。先就三论对释论明
    异。次明就三论自明异义也。对三论明释论
    异者。若是三论名别通论。若是释论名通别
    论也。三论名别通论者。三论通申佛一切教。
    通破一切迷错。所以中论十二门论。破内人
    一切迷。申佛一切教。百论破外人迷。亦申
    佛一切教故。论二十七品横竖破一切法。始
    破因缘终破邪见。二十七条生死涅??凡圣
    释惑无不洗破也。竖破者。从因缘讫邪见五
    句皆除故。有二破无二破。有乃至非有非无
    非非有非非无皆悉破也。众病既息。佛大小
    假名方便二教自然得开。是故别通论也。若
    是释论意。乃通申众教。通破众迷。而文的释
    般若一部。故是通别论。就释论中开有四句。
    一者破而不收。二收而不破。三者亦收亦破。
    四非收非破也。破而不收者。如迦旃延子及
    诸论义师。自恃聪明作佛法。谓非但不谓非
    但不谓大乘中意。亦失三藏之旨。是故论主
    意但破不收也。收而不破者。则是佛假名方
    便大小教门故。但收取而不破之。三亦收亦
    破者。为缘迷佛大小教。今但破迷以所秤破
    收取佛教。所以名收。四非收非破者。明诸法
    本性清净故。实无所破亦无收也。若是三论。
    但破众迷而收取佛教故。异大论也。问三论
    曲破不收。释论亦收亦破。岂非取舍之必。
    答三论虽破实无所破。释论虽收而无所收

    次就三论自明异者。略开十条。一者三论立
    名有理教不同。二明三论有谛智不同。三明
    三论辨谛有于教不同。四明三论辨智有长
    短不同。五明三论破缘有内外不同。六明三
    论申破有傍正不同。七明三论用假有就对
    不同。八明三论有对缘不对缘不同。九明三
    论所对之缘悟有深浅不同。第十三论师弟
    出世久近不同也
    第一名立不同者。小乘诸论凡有三从。一者
    从人立名。如舍利弗?酬际且病6?叽臃ㄊ?br> 名。如成实等也。三者从譬受名。如甘露?酬?br> 及日出论也。今此四论。受名有通别。所言
    通者。四论并破断常。皆明中道实。是故四论
    通得称中。又四论并为开道令众生反迷悟
    入。是故四论皆得称秤门。四论皆有偈数。
    是故四论并秤曰百论。四论皆释佛意。是故
    四论通名释四论也。通而致别即有四意。若
    是中论从理实为名。若是十二门从言教受
    秤。若是百论从偈数立名也。问中论何故从
    理实立名。若从理实立名而秤中者。何故不
    从理实立宗以中为宗。答宗是二谛为申佛
    教。名是理实欲明二谛所表故。二谛所表不
    二之理。名之为中。故名理实宗。是二谛此即
    教理具足。所以宗名互辨也。十二门论从教
    立名者。明行人籍言教并得入道。此教能开
    通道。使行人悟入。是故从言教立名也。是故
    中论从理实为名。十二门从教为秤。此即教
    理因缘能所义也。百论所以从偈数为名者。
    大师举喻云。如百健将能破怨敌使人民安
    稳国家得全故。叹此人为百健将。提婆亦尔。
    以此百偈破九十六种外道怨贼。使众生慧
    明得开如来正法宣流行世故。叹此百偈有
    能破之功即名为百论也。问百论亦得秤中
    不。答凡有四句。一者两舍而非中。二者中于
    而非两舍。三者亦中亦两舍。四者非中非两
    舍。一言两舍而非中者。即是百论。虽复罪祸
    两舍。不作中名也。中而非两舍者。此即经中
    所辨。一色一香并皆是中。未必皆须两舍也。
    亦中亦两舍者。即是中论。双舍断常故名两
    舍也。亦强名中实。所以名中也。非中非两舍
    者。此有二意。一者断常颠倒故非中非两舍。
    二者诸法本性清净故非中非两舍也
    第二明三论宗教不同者。若是中论以二谛
    为宗。若是百论以二智为宗。十二门论前后
    两出。一云同中论以二谛为宗。又云以境智
    为宗也。中论以二谛为宗者。诸佛说法常依
    二谛。但龙树与外人。同学佛二谛有其得失。
    外人学佛二谛。成断常生灭来出一异也。龙
    树了佛二谛不生不灭乃至无来无去。所以
    舍初章即牒八不。八不即是二谛。是故以二
    谛为宗。若是百论面折外道。使故九十六种
    理屈辞穷故。叹此二智有闲邪显正之功故。
    以二智为宗百论宗也
    第三明三论辨谛有于教不同者。通明三论
    辨谛。即有于谛及以教谛。通而致别。百论
    即明于谛。中论即明教谛。所以然者。于谛即
    浅教谛即深。中论明如来假名空有教门。皆
    是不生不灭。若是百论。即就二缘而明于两
    谛也。问于谛教谛有何异耶。答教谛就佛成
    谛之言。于谛即约两缘明二实故。于凡为实
    也。问经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
    谛。此何物。于谛。答此谛是因缘于谛也。同若
    尔。教谛便不就缘用教。何为于谛。便无言教。
    那得谛名。答教谛非不被缘。但缘禀此教。即
    便悟理故名教谛也。于谛亦禀佛教。但于恃
    作解。不能博悟故名于谛也
    第四明三论用智长短者。若是中论明实智
    方便。百论即明实智与权智故。权智即短实
    智长也。问何故龙树用实方便智。百论用实
    与权智。答提婆面折外道。一时权巧功用故。
    权智即短也。中论匡正佛法。整里家国非时
    用。是故二智则长。例如大品净名二经辨智
    有长短。大品即明实方便智故其用则长。净
    名则明权实二智其用则短也。问二经长短
    三智与三论长短智云何。答二经明智通于
    破立故。如大品破有所得。而广明因果法门。
    净名破但大但小。而广明菩萨不思议用也。
    若是三论。但破洗诸法不明立也。问佛法大
    海无量宝聚。三论何但用一破一。而言是佛
    法通方论耶。将旧医用乳田父食盐。答一切
    众生未观波若以来。并皆依着禀教成病。是
    故三论。广破依着。广破众生病。众生病若消
    如来正教自开也。是故不须别立
    第五明三论破缘有内外不同者。若是中论
    与十二门即破内学。若是百论即破外学。所
    以然者。龙树出时正法始灭像法始兴。此中
    有内病兴世故。大论云。佛灭后五百岁后有
    五百部出兴于世。皆执自见为是。他见为非。
    不知佛意。为于解脱故闻毕竟空法。开邪覆
    正。是故菩萨破邪显正。所以秤为破内学也。
    问龙树破内学不但除迷教之病。通收取佛
    教者。提婆破外学亦有收取义不。答亦有收
    义。如大经文字品云。一切经书咒术皆是佛
    说法。非外道说。是故亦有收归内。又大经云。
    轮王出世还收取诸牛。亦是其事也。问百论
    破外而有收外义者。中论破内亦有收内义
    不。答亦有此义。故大论云。诸论义师自作此
    说。尚不得三藏中意。况大乘此破不收也
    第六明三论申破傍正不同凡有二种。一者
    就破明傍正。二者就申明傍正也。就破明傍
    正者。中论正破内傍破外道。百论正破外迷
    傍破内执也。所以然者。若外执同内执者。中
    论傍破。若内执同外执者。百论即破也。就申
    明傍正者。中论正申佛教傍破外道。百论正
    破外道傍申佛教。所以然者。中论初发始即
    牒八不二谛。后方破外故。正申傍破也。若是
    百论初发始即归三宝故。正破傍申也。十二
    门论与中论云何。答大师有时云。两诸义无
    有异。有时云。十二门申义为强破义为弱。故
    初发即云说曰。今当略解摩诃衍义也。若是
    中论初牒八不破外人。故论文云。诸法无量。
    何故但以此八事破。故知。中论正破傍申也
    第七明三论用假不同者。假者四种。一者因
    缘假。如空有二谛。二者随缘假。如云世者
    说有我我亦说世智说无我。又百论云。佛随
    众生意故下中上施戒智。三者就缘假。如众
    生执有就求有无从。众生执无就求无不得。
    此是就缘假也。四者对缘假。如说常为对治
    无常说无常为对治常也。若是经中及以大
    论具足四假。若是三论唯有二假。一者就缘
    二者对缘。若中论正因缘假强对缘假故弱
    故。龙树就外人觅生灭断常皆不可得。若百
    论对缘假强就缘假弱故。外道执一借异。对
    破外道执异借一对破也
    第八明三论有对缘不对缘不同者。若是百
    论。提婆菩萨。广集九十六种外道邪师故。八
    方论士。皆集四衢各建其宗也。初立无方论
    者。提婆对面折外道。辨屈邪师也。若中论。龙
    树菩萨。潜惟着笔。玄收迷情。以为折破。故不
    面对外人。异提婆也。问何故如此。答龙树出
    世如第三佛。是故传云。智慧日以颓斯人再
    辉世。昏寝以久?此人悟令觉。又云。明即白
    月争辉。智即圣人并照故。外道小乘闻名立
    伏。不敢论义。所以龙树面不破也。但着论破
    也。提婆不尔。初但隐迹。为婆罗门故。外道诸
    师不畏弹之。故与此交论也。问提婆面对外
    道。亦有着论以不。答提婆九十日中。与外道
    论义。后还闲林。撰当时之言。着此百论也
    第九明三论所破之缘根有利钝不同者。以
    众生根生不同。今约中百二论。略开三论种
    不同。有一种根缘。百论始舍罪福终破空有。
    当此言下即悟无生也。第二有一种众生。即
    是外道。经闻提婆当时所破之理。屈申未悟。
    后出家禀受佛经。方始得悟。是中根人也。第
    三下根人。外道闻百论所破。虽复言理俱屈。
    而不得悟。后禀佛经。亦不得悟。非但不悟
    学于佛经。更复须迷执邪。后为中论所破
    方得悟也。问亦有内道之人虽闻中论所破
    不悟。闻百论破方始悟不。答亦有此义故。中
    论深闻不解。百论就情玄略故。便得悟也
    第十明三论师弟不同者。?惫?啤L祗糜惺?br> 六大国方八十里。三百五十年。有马鸣菩萨
    出世。令大乘之化。重启阎浮提。后五百三十
    年。有龙树菩萨出世。扇无相之道。三启末俗
    也。八百余年。有婆罗门种名曰提婆。是龙树
    上足弟子。其人皆与玄师并照德。与皆机净
    行故。令佛法兴隆邪道隐塞也。问中论既得
    秤中。百论亦得秤中不。答二论俱得秤中。问
    若俱得秤中更有何异。答若是中论即对偏
    辨中。若是中论即对邪辨中。所以然者。中
    论迷教之缘。学佛二谛不悟二不二。故成偏
    执。所以今破此偏二故。明不二之中也。若是
    百论不学佛教故。一向邪错。破此邪错以明
    中故。是破邪中也
    次第三约释论中论宗百论明秤中观论。今
    作离合两释也。前则离解三字。次则合释三
    字也。然虽复离释非是异义。虽复合释非是
    一义。所以然者。正为学人若闻合释即作一
    解。若闻离释则作异解。为此人故。所以言
    虽复离释非是异义。虽复合释非是一义。例
    如人闻波若如佛性法界涅??便作异解。若
    闻波若即佛性法界即是涅??便作一解。对
    此人故。明波若佛性法界涅??虽复合非一。
    虽复离非是异也
    所言中者。以实为义。亦以五为义也。以实为
    义者。开中?笔υ啤R灾形??摺H黄涫狄病?br> 以正为义者。肇公正观论云。中即是正也。若
    以实为中义者。即名为实相实际。若以正为
    中义。即名正法正性也。问云何中以实为义。
    答正为失道之人。明学皆是虚妄。对此虚妄
    故名中实也。问何者是失道人。答通而为论。
    未见佛性。未观波若以来。并是虚妄也。断常
    中行故是失道人也。别而为言。有三种人。第
    一是失佛教人。言世谛是有真谛是无生死
    定断佛果定常。如此人等。即是虚妄也。第
    二自树之人。即是九十六种外道所行所学
    皆是也。邪错之是虚妄也。第三即是任运颠
    倒不学佛教。亦不自树邪候。直是随逐世
    乐。任运失道故。如此三种人。皆虚妄也。问今
    辨中实正对何人。答通而为论。并对三人。别
    而为言。正对第一失佛教人也。问此失佛教
    人是何时失。答正法之末像法之始。禀佛教
    人。成断常虚妄。以成断常故失中道。是虚妄
    故。便失实相成邪见故。即失正法也。问何
    故失教人为虚妄耶。答彼云。有生有灭有有
    有无。是故龙树责外云。汝若实有生灭实有
    有无者。就汝救之。便应可得。今就汝生灭无
    从实有无不得。故知。汝之所见是无而谓有。
    故是虚妄。是以对此虚妄偏邪故。明不断不
    常不生不灭则是中道。以中实故名为正法。
    故净名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如此观者名
    为正观。以他观者名为邪观。故知。中则是实
    实即是中也。所言中解不同。一者外道明中。
    二者?酬既嗣髦小H?叱陕廴嗣髦小K恼咧?br> 假人明中也。外道明中者。僧?胰搜浴?泥/土]团
    非瓶非非瓶即是中也。次卫世师言。声不名
    大不名小为中。勤娑婆言。光非明非?为中。
    三师并明中也。次?酬既嗣髦姓摺1擞惺吕怼?br> 事中者。如国中满大王。不在欲界复离非想。
    相离此二边居在中道也。理中苦集之理不
    断不常即是中道也。次成论人明中者。彼有
    三种中。一世谛中道即是不断不常等也。二
    真谛中道即非有非无等也。三□谛中道即
    非真非俗也。次中假人明中者。如非有非无
    为中。而有而无为假。如此等解。别须广破付
    在论文也。今明中略有三种。一对偏中。二因
    缘中。三绝待中也。所言对偏中者。学佛教人。
    既失其旨故。成断常偏执。对此偏执的申故
    言对偏中也。次言因缘中者。如假有不得言
    有。不得言不有。此有即是中也。次言绝待中
    者。本对偏故。所以有中在。偏既去中亦不立。
    故非偏非中强名中也
    所言观者。论有广略二文。若是广文则云中
    观论也。若是略文但言中也。关中影?绷绞Α?br> 具广略释二义也。影师云。寂此诸道故名为
    中。问答折征故秤为论也。又云。观者直以观
    达于心故名观。论宣于口也。?笔υ啤R灾形?br> 名照其实也。以论为秤者尽其言也。但释中
    论不明观也。今依广本明观义也。所言观者
    观照为义。龙树正观。照了诸法不断不常不
    生不灭故名为观。有二种。一生灭观。二无
    生灭观也。生灭观者。有惑可灭。有解可生。有
    圣可取。有凡可舍故。生灭取舍之观也。无生
    灭观者。知惑本自不生。今何所灭。故了悟诸
    法不生不灭故名无生灭观也。就此二观各
    有三种。一名字观。二义相观。三心行观也。名
    字观者。知一切诸法但名字不内不外亦非
    中间不住亦非不住故。不名悟名字即是解
    脱故言名字观也。义相观者。既有其名。必应
    有义。如真俗是名非真非俗。是义亦得真俗。
    是名真以实为义。俗浮虚为义。了达此义名
    义相观也。心如此行名心行观也
    所言论者。论有二种。一者小乘二者大乘。小
    乘论亦有二种。一通论二别论也。大乘论亦
    有二种。一通二别也。小乘通论者。即是成
    实?酬嫉榷?邸Mㄊ头鹑?亟桃夤省3陕墼啤?br> 我欲正论三藏中实义也。小乘别论者。释论
    云。有胁比丘造四阿含论也。此上无也。大乘
    通论者。中百等三论。通明佛大乘经意也。大
    乘别论者。即是释论地论波若论别释经故
    也。问论是何义。答直名论交言曰论。又云。宾
    主往复为论也。今依关中序云。论者欲以穷
    其源尽其理也。又言论者。尽其言也。他问。尽
    言为论者。为当用言为论为当。用无言为论
    若用言为论。言那得导尽言。若用无言为论
    者。复何秤尽言耶。答导尽言为论。那得用言
    为论。若无言何得尽。是故宾主。交言为欲尽
    言以为论也。若不交言。言何由尽也。问云。
    交言为欲尽言。答论主之难拟无不摧。外人
    无不屈。外人若不屈。即断常不尽拟。若不摧
    戏论不消。戏论不息则中不生。断常不尽观
    则不发中。若不生则佛性不现。波若不显。今
    断常息。所以中生观发。中生观发故佛性现
    波□显。是故以尽言为论也。问但尽邪言为
    尽。为尽正言□尽耶。答一往为论。但尽邪
    言。二往为论。邪言既尽正言亦息。问论主既
    言那得尽言。答论主为论尽言。是故言也。如
    大论云。执事比丘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此是
    以声遮声。非求声也。今以言尽言。非立言

    次合释三字者。以为二意。以中对观。即是境
    智之名。以观对中。即是智境观。即是境智。以
    境是中实故生观。便是正观。以观正故。所以
    境即是中。故中发于观观发于中也。所言中
    发观者。由诸法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是故能
    发菩萨正观。故理乘云。十二因缘。不生不灭
    非因非果故能生观者。犹如胡芥能发热病
    是中发于观义也。观发中者。以观正故。能了
    达诸法皆无生灭。是观发于中也。以观对论
    为行说者。观论即是如行而说。论观即是如
    说而行。如行而说。即是说我所行。如说而行。
    即是行我所说。说我所行故名为中论也。行
    我所说故名中观也。问此中观论三字通别
    云何。答通而为论。三字皆中皆观皆论也。所
    言三字皆中者。中既不生不灭。观亦不生不
    灭。故即是中。中即所行不生不灭。观即能行
    不生不灭。中即所照不生不灭。观即能照不
    生不灭。论即是能论不生不灭。所论不生不
    灭。既是中能论不生不灭。亦是中也。三字皆
    观者。中即是义相观。观即是心行观。论即是
    名字观□故三字名观也。三字皆论者。论则
    是能论故。能论既是所论。中观亦是也
    第四无方问答也
    问经中二谛论中二谛。经中中道论中中道
    同异云何。答通而为论更无异也。论中二谛
    既即论中二谛也。经中二谛亦即是经中二
    谛也。通而致别。经中所辨。则前假后中。论中
    所辨。即前中后假也。所以然者。经中前明二
    谛教门。说此二谛为表不二。如说空有为俗
    有空为真。空有为俗。有不自有。有即是假。有
    空为真。空不自空。空即是假。故此空有既是
    假名。因此空有之假。表非空非有不二中。是
    经中前假后中。故因假得中。因教悟理也。若
    是论中则前中后假。将执教之缘闻有即住
    有。闻无即住无。此有无即成性实故。龙树破
    此性实明诸法非有非无。即破性有故云非
    有。破性无故云非无。非有非无即是双去。不
    知何以名强为中。是前明中义。因此中悟假。
    由非有非无中故。得生而有而无之假。是前
    中后假也
    问经中明中实与论中辨中实同异云何。答
    若是经中明二谛教实。若是论中已辨中实
    即理实也
    问中教实云何理实云何。答教实者。即是诸
    佛二谛教门成谛之言以为实。若是理实。则
    是明诸法不空不有实相为实也。复有于缘
    实义。有于凡是实空。于圣是实。此二缘故秤
    两实也。问答未尽。付入中文辨也。又成实
    论师云。三论师不得破成论。三论师云得破
    也。成论师言不得破。意以有八义故。何等是
    八。一者破异同。二者明二谛同。三明中道同。
    四明波若同。五明人同。六明异出世故。七明
    破小大同。八明破而有立故也。第一破异同
    者可辨也。第二明二谛同者。成论十号品云。
    不说世谛为第一义谛。说第一义谛为世谛
    也。又论文品云。有我为世谛。无我为第一义
    谛故。不得破也。三明中道同。论有无品云。方
    便说有。方便说无。若决定有即堕常边。若决
    定无即堕断边。离有无二边名为中道也。四
    明波若同者可解也。五明人同者。增一阿含
    云。是故比丘当成四谛故也。六明异出世者。
    龙树七百余年造论。呵梨跋摩亦八百余年
    造论。如此有前后。前不得破后也。七明破大
    小故不及者。放广道人破故也。八明破而有
    立者。亦可知也。彼虽如此云。而三论家皆
    得破也。破方可解也。至理非有非无非因非
    果。而涅??以无所有为宗。大品以有所无为
    宗故。依涅??经辨不有有十种。无亦然。不有
    十种者。一就体明不有有。二就侧明不有有。
    三就假有明不有有。四就举用结体明不有
    有。五就万法明不有有。六对病明不有有。七
    竖明不有有。八就有无明不有有。九者对无
    名有明不有有。十者还以诸用结明不有有
    也。一就体明不有有者。大经云正法宝城善
    有。此有是不有有也。此妄作何者。不二正
    法非有非无而强名善有故。此有是不有有
    也。二就侧有明不有有者。直从体起有。此
    有是不有有。何者空有故言不有有。所以者
    侧者。置无边言有边故也。三就假有明不者
    者。此假有是不有有。以假有非真有故。言不
    有有也。四举用结体明不有者。此用有如体。
    是不有故言不有有也。五就万法明不有者。
    此万法是不有有。以其空有故。故言万法是
    不有有也。六对病明不有者。拨无阐提言一
    切无故。此无病明不有有故。言不有有也。七
    竖明不有者。有非有非非有。是不有有故言
    不有有也。八对无名有明不有者。以对无故
    言此有。是不有有也。九就有无明不有者。此
    有无非真有无故。言不有有也。十明不有还
    以诸用结体故。言不有有也。又能所四句义
    者。一经能经所。论能论所。合为一句也二经
    能为论所。经所为论能。论能为经所。论所为
    经能。合为一句。三经能所皆是经能。论能所
    皆是论能。合为一句。四非能非所为无句义
    也。经能者即是佛能说二智。经所者即是所
    说经教者。论能者即是菩萨二慧也。论所者
    即菩萨造论也
    问何故二智与佛二慧与菩萨。即答通而为
    论。皆得相通。别而为言。于佛二智菩萨二慧
    者。依大品经云。于佛种智一切种智。于菩萨
    道慧道种慧也。智是决断义。慧是解知也。异
    句可知也。内道有四悉檀。一者世谛悉檀。二
    第一义悉檀。三对治悉檀。四各各为人为人
    悉檀也。外道亦有四悉檀。一平等悉檀。二不
    平等悉檀。三依止悉檀。四自证悉檀。又之可
    解也
    三论家对何人明三种中道耶。山止观法师
    云。正对成实论明也。山师常读诵大品经故。
    依之而说也。彼经云。言说是俗谛。无言说是
    真谛。作中相可解也。而后师等。依中论文
    不生不灭等不转依生灭明之也。用小顿悟
    师有六家也。一肇师。二支道林师。三真安??br> 师。四邪通师。五理山远师。六道安师也。此
    师等云。七地以上悟无生忍也。合年天子竺
    道师。用大顿悟义也。小缘天子。金刚以还皆
    是大梦。金刚以后乃是大觉也。又用五时教
    师不同也。白衣刘虬云。用七时。一树王成
    道为瞽聋说三归等为世俗教也。二为说三
    乘别教则是三教并四时也。五大品维摩思
    益楞伽法鼓等是也。六者法华也。七者涅??
    也。又用五时师慧观开善等。如常闻也。而慧
    观师云。从第二大品为常教。何以知之。仁王
    经云。超度世谛第一义谛湛然常住。又偈云。
    一转妙觉常湛然也。开善云。前四时皆是无
    常教也。用四时者慧观师也。大经云五味相
    生解师不同也。刘虬云。从佛出十二部经者。
    即是世谛。及三乘别教从十二部出修多罗
    者。大品经也。从修多罗出方等经者。即维摩
    思益等经也。从方等经出波若波罗蜜者。即
    法华经也。从波若波罗蜜出大涅??等经也。
    即第五常住教也。开善慧观师说。如常闻也。
    今三论家云。佛出十二部经者世谛俗半教
    也。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者初半教也。从修
    多罗出方等者维摩思益等也。从方等出波
    若波罗蜜者大品般若经也。从波若波罗蜜
    出大般涅??者即是涅??也。所以然者。波若
    为因涅??为果故也。若尔波若能生一切法。
    应是法本也。何故初教为法本耶。答理应波
    若是法本。所以初教为法本者。此家不须五
    时次第。但以满半故也。以半为因开满教故
    也。问何故成论师等。从方等出波若波罗蜜
    者。为第四法华教不常经名耶。答见多宝塔
    品云。善哉释迦牟尼佛。能以平等大会教菩
    萨法也。平等慧者即是般若也。又涅??为本
    有三种。一者双卷泥洹即支谦法师翻。云胡
    音般泥洹。二者释道安法师抄作双卷。云胡
    本般泥洹。三者佛陀拔提作双卷。云方等泥
    洹。智炎法师作十卷泥洹。又法显法师自天
    竺将六卷泥洹。初双卷后六卷也。此二部多
    行世也。双卷者但说涅??第一第二卷也。六
    卷者唯说第一至第一卷也。涅??四十卷者。
    智炎法师于武威郡孤臧县翻也。又昙无谶
    法师。自中天竺将来诸巨牟[仁-二+尔]国翻为四十
    卷。后东安寺慧严师道场寺慧观师。谢令郡
    作三十六卷。其来所以如传云也。又竺道生
    师。涅??未至汉地时。看六卷泥洹一阐提成
    佛。尔时国中诸大德云。泥洹无言阐提成佛
    故。而生师独言阐提成佛。是故诸大德。摈生
    师虎山五百里也。晋末初宋元嘉七年涅??
    至阳州。尔时里山慧观师。令唤生法师讲此
    经也。又涅??或云二万五千偈。或云三万五
    千偈。外国以三十二字为一偈。而大品有二
    万千偈。以此而当涅??有三万五千偈也

    略三论游意义(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