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二 >
  • 二谛义中卷

    释二谛名者。此义极难。解二谛名者。俗是浮
    虚义。真是真实义。从来久解。今未知那得二
    谛名而欲释耶。解此问者。我家明二谛有两
    种。一教二谛。二于二谛。如来诚谛之言。名教二
    谛。两种谓情。名于二谛。此则就情智判于教
    二谛也。问教谛是佛教。教谛名从佛起。于谛
    是缘于。于谛名从缘起不。解云。教谛是佛教。
    教谛名从佛起。于谛是缘于。于谛名亦从佛
    起。难云。教谛是佛教。教谛从佛起。于谛是缘
    于。于谛那得从佛起耶。解云。领僻。我云。教谛
    是佛教。教谛名从佛起。于谛是缘于。于谛名
    从佛起。于谛与于谛名。此语大??。今明。教谛
    名从佛起。于谛名亦从佛起也。问教谛从佛
    起。于谛亦从佛起。教谛既是教。于谛亦是教。
    反诘云云。解云。两种二谛皆是佛教。问教谛
    可是教。于谛若为亦是教。既有于教之殊。云
    何并是教耶。解云。二于谛名。亦是为众生故
    说。为众生说有。于凡是世谛。为众生说空。于
    圣人是真谛。为众生说空有。是二于谛故。二
    于谛亦是教也。问二于谛名是佛说。名从佛
    起。空有二谛从何起耶。解云。只空有二谛。诸
    佛出世故有。佛未出世则无。缩长为短释。佛
    未出世时。虽言空有。不知空有是二谛。如佛
    未出之时。亦有苦集灭道等名。而不知苦集
    灭道是谛。由佛出世故。说苦集灭道四谛。故
    经云。甘露门初开也。空有亦尔。由佛出世。?
    空有为二谛。故云空有佛出世始名二谛也。
    次更长释者。佛出世佛未出世。空有并由佛
    得知。所以成论云。劫初物未有名。圣人为受
    用故。为物立名。如瓶衣等。空有亦尔。佛未出
    世时。圣人为空有立名。若尔。佛出世佛未出
    世。空有名并由佛有也。次问。于谛名如此。于
    谛从何而起耶。解云。于谛有两种。一两情二
    于谛。二情智二于谛。两情二于谛可解。何者。
    两情二于谛。从佛教起。明佛为众生说二谛
    教。众生不了。作空有两解。成两于谛。此于从
    教起也。问情智二于谛何因得有耶。解云。一
    于但一。一于有二。一于但一者。凡夫颠倒。谓
    瓶衣等诸法为有。此瓶衣等物。有佛无佛。常
    于凡夫是有。如涅??经云。十二因缘。有佛无
    佛性相常住。但小乘释有二人。?称抨A婆提
    云。是无为常住法。萨婆多弹云。恒有为常。如
    火有佛无佛常热。不可言火有佛热无佛不
    热。有佛无佛恒热为常。十二因缘亦尔。今明。
    世谛亦如此。诸法于凡常有。常有世谛也。一
    于二义者。即是诸贤圣。真知诸法空为第一
    义。言二义者。就本迹两意以释之。本迹义。则
    诸佛出世故有。诸佛出世。知向颠倒诸法性
    空也。迹本义。则诸佛法身。本知颠倒性空。故
    法华云。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此即在法
    身地。本知颠倒性空也。略寻二谛名根本大
    意如此。然义必须得其根本识其大意。若不
    得意。义不中用。如中论序大小乘人不识佛
    说空有意所以成失。前序小乘云。像法钝根。
    求十二因缘阴入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
    着文字。次序大乘云。闻说毕竟空。不知何因
    缘故空。为此义故。龙树出世造论。申佛教意
    也。既有明则。今?P而学之也。次问。既有于谛
    教谛。佛何意说于谛与教谛耶。解云。如来所
    以说二于谛者。欲令众生一节转两节转。说于
    令悟非于非不于。何者。于无名相中。强名相
    说。无名而说名。令悟名无名。亦非于非不于。
    为众生说于。令悟于非于非不于。故经云。知
    有非有本性清净。又云。欲令众生深识第一
    义谛故说世谛。又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
    无。为是故。说于令悟非于非不于也。所言一
    节转二节转。何者是耶。一节转者。说有于凡
    是谛。说空于圣是谛。作如此说者。令众生转
    有入空。何者。有于凡是有。此有实无所有。
    宣说有。于凡是有。则知此有不有。此正为
    凡夫。凡夫谓诸法实有。今说此有于凡是有。
    若知有于凡是有。即知此有非有。斯则因有
    悟不有。经云。知有不有。又经云。欲令众生深
    识第一义谛故说世谛。又论云。若不因世俗。
    不得第一义也。两节转者。说有于凡是实。对
    有于凡是实。说空于圣是实名二于谛。既说
    空有于缘二。即知于二不二。说于二显不二。
    故经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也。若好释
    者。于二者明非二。非谓是非二。若言于二为
    显不二。此言平钝。若骏悟解者。于二者。明非
    是二非谓是非二。亦应须上扬。不得下抑。上
    扬则两离。何者。于二非是二则离二。非谓是
    非二。不着不二。此则悟非二非不二非偏非
    不偏清净正道也。然作如此说。于谛者即是
    教谛。何处别有教谛。只作如此目?于谛。即
    是教谛。即是依二谛说法。从来人。闻师说于
    谛教谛。作二谛解。诵语鹦鹉喙鸱脚耳。今
    明。如向所明。无别教谛。说于即教也。问若尔
    从来解那得云有于谛教谛耶。解云。于两情
    名二于谛。佛为众生说此二于。即是教谛。更
    无有二。但约义判。何者。于谛即是所。教谛即
    是能。能所判于教二谛也
    又问。何意说于谛教谛耶。解云。二意。一者为
    释经读论。经论中并有此言也。二者为对他。
    他明二谛是天然之境。有此二理。而二谛名
    境。复名理者。会二谛生二智。名之为境。而道
    理有二谛故。名之为理。道理有此二理。道理
    有此二境。今对彼。明此是于二理。此是于二
    境。非道理有此理有此境也。若尔。今时有两
    境两理。两境者。一于境二教境。两理者。一于
    理二教理。为是义故。明于谛教谛也。然如来
    直说二于谛。凡有三句。谓得失亦得亦失。直
    作此说。若为得解耶。今佛直说二于谛。云何
    得解。答今明。佛说于谛有三句。一皆得二皆
    失三亦得亦失。言亦得亦失者。即是前二于
    谛。诸法于凡是有。此有为失。诸贤圣真知诸
    法空。此空为得。示其空有。令识得失。令其舍
    有学空改凡成圣也。二皆失者。二皆是于。故
    二皆失。于凡有。有既失。于圣空。空亦失。何
    者。诸法未曾空有。于凡谓有。于圣谓空。如一
    色未曾空有。有见之人谓色有。空观之人谓
    色空。一色于空有两缘成空有故。此空有并
    是失也。两皆得者。只知于二。即知不二。此下
    五句皆净。于缘二。岂是二。问于二非是二可
    是非二不二耶。解云。于二非是二。明非是二。
    非谓是非二。既非二非不二。五句皆净。斯则
    上拂霄汉。下漏渊泉也。从来只云二于谛皆
    失。不知有此三句。然此三句。有两种谛。前二
    句即于谛。后一句即教谛。前二句即于境。后
    一句即教境。于境即不转境。教境即转境。言
    前两句是于谛不转境者。诸法于凡是实有。
    有佛无佛常有此境。有境既常有。空境亦常
    有。诸贤圣常知诸法空。亦常有此空境。今时
    亦有天然之境。亦有天然之智。常有此境。常
    有此智。此之境智。并是于缘境智。非是转悟
    境智也。言转悟境者。只说于缘有。即知于有
    不有。说于缘空。即知于空不空。识于有无不
    有无。识教悟理。悟理即生权实二智。生二智
    时。空有之教即转名境。故是转悟境也。问犹
    有一疑妨。何者前明二于谛一得一失。失是
    所化得是能化。今那得云说于空令悟不空。
    若说于空令悟不空者。此乃所化。何谓能化
    耶。解云。前明二于谛。空是能化者。引凡令学
    圣。凡夫颠倒谓有。诸贤圣真知诸法空。明能
    化空。令其舍有。若玄变之徒。既知有不有。即
    知空不空。不须为说空令悟不空。但钝根之
    人。舍其所见有。学能化空。既学得能化空。作
    于空解。为此人故。说道于汝是空诸法实非
    空也。此约渐悟为论。前令悟有不有。次令悟
    空不空也。问他亦明有境谛有教谛。彼有境
    界法宝。有言教法宝。境界法宝即境谛。言教
    法宝即教谛。汝既有教谛。他亦有教谛。汝有
    如来诚谛之言。他可无如来诚谛之言耶。若
    尔皆有境教。斯有何异。解云异。今明。汝二谛
    天然之境。是我家于境失。于境失中。有无量
    失。此是我家?失。细失非汝所及。故经云。菩
    萨微细碍相。非二乘境界。今亦尔。汝天然之
    境。是今家?失。故与彼大异也。所以大论云。
    外道与佛法相去玄殊。犹若天地。又云。天食
    须陀比人中臭粪。又如驴牛二乳。驴乳抨成
    粪。牛乳抨则成苏。今亦尔。他得为今失也。此
    即是依二谛说法。二谛是境义也。又问。教
    谛为若异耶。解云。一往拔者。我有三种二
    谛。汝所明二谛。是我初节二谛。三假有为世
    谛。四绝为真谛。此之二谛。是我家初节二谛
    也。又问。汝二谛教表何物。彼云。二谛还表二
    理。若尔二还表二。指还指指也。又彼唯有二无
    不二。则唯有教无理。无理则无教。今有理即
    有教。具足理教也。前来明立名意。今次释名。
    然虽无名而名。是故今释名也。故肇师云。无
    名之道。于何不名。师云。于无名相中。强名相
    说。既无名强说名者。为令因名悟无名。说名
    不令众生住名中。若说名令众生住名中。此
    还是众生。非谓是佛。今明。无名强说名。令众
    生因名悟无名。然须知此名即无名。只名无
    名。无名而名。既知无名名。即知名无名。此即
    除故不造新也。若是从来人。则造新不毕故。
    何者。本有身心之病。今闻佛说真俗。后作真
    俗解。有真可真。有俗可俗。有名异无名无名
    异名。即有所得义。有所得者。名曰声闻。是魔
    眷属。像法决疑经云。是十方三世佛怨。佛藏
    经云。刀轮杀一切。有得之人罪过于此。华严
    云。譬如饿鬼等云云。所以大论云。有生死来。
    无能治此病也。今摄山兴皇出世。拆破此病。
    说名令众生悟名无名。不住名亦不住无名。
    举譬如双六打隐。打不隐即为他打。说二谛
    名。本为除病。若住名中。名复成病。今明二谛
    如双六打隐也。问何故恒作此释。解云。只为
    恒有此病故。恒作此说。如诸声闻恒障菩萨
    道故也。师何因得如此解。学龙树提婆两论
    主。两论主。何因得此解。学诸佛也。问曰。经中
    有立有破。何得言皆破耶。解云。经中若立若
    破。皆为破病。何者。经中若说一色一香皆为显
    道。若不显道。可不破病。既若立若破。皆为显
    道故。破立皆为破病也。经既然。故论主学经。
    师学论主。大小乘人。有新故两病故。有两论
    主出世破之。提婆破故病。龙树破新病。论主
    既然。大师亦尔。破此新旧等病故。作如此说
    也。然道义大意如此。必须得如此意。非为立
    名道义。乃道义为息名也。将欲息名故。前须
    释名。释名凡有四句。一者一名一义。二者一名
    无量义。三者一义一名。四者一义无量名。名不
    出此二种。义莫过斯之二条。言一名一义者。
    一名即一俗名一真名。一义者。俗以浮虚义。
    真真实义。从来得此一句。今明。是四句中一
    句也。次一名无量义者。若为一名无量义耶。
    解言。一是无量一。一岂不是无量。此则无量
    一。一无量。故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
    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也。问曰。若为一名
    有无量义耶。解云。就四义解之。一随名释。二
    就因缘释。三显道释。四无方释。随名释者。如
    俗以浮虚为义。又俗以风俗为义。然此具出
    内外故。律有国土?衬帷K婀?链λ?7缢撞?br> 同也。礼记云。君子行礼不求变俗。故风俗为
    义也。从来唯得前释。无有后解也。问此两释
    何异。解云。俗以浮虚为义。此即望真释。明圣
    人所知真实。凡夫所知浮虚。对真释俗也。若
    是风俗释俗。则当俗释俗。只处所风俗不同
    故名为俗。此无所望也。前则望他。后则当自。
    自他异也。又前约经释。后就律释。河西云。佛
    法不出经律二藏。阿?酬贾环直鹁?啥?9?br> 经律摄佛法尽也。前释约经者。经明。诸法浮
    虚无所有故。浮虚释俗约经也。风俗释就律
    者。明律中不得道诸法浮虚无所有。不得道
    人是浮虚草木浮虚。何以故。为制戒令佛法
    久住故。所以不得明物浮虚无所有。但明国
    土风俗不同也。此则就经律释异。由来亦不
    知也。次第二就因缘释义者。明俗真义。真俗
    义。何者。俗非真则不俗。真非俗则不真。非真
    则不俗。俗不碍真。非俗则不真。真不碍俗。俗
    不碍真。俗以真为义。真不碍俗。真以俗为义
    也。问前随名释有二义。一望他当自释。二约
    经就律释。今就何物义释耶。解云。对有碍有
    得。就无得无碍释。若言俗浮虚义真真实义。
    此是凡夫二乘有得解义。今明。菩萨无得无
    碍义故。明俗是真义真是俗义也。他家无此
    义。他俗定俗。真定真。三假定俗不得真。四忘
    定真不得俗。真俗有碍声闻解义。今明。真是
    俗义俗是真义。真俗无碍。菩萨解义也。问何
    故作如此说耶。解云。对彼自性。明今因缘。因
    缘动彼自性之执故。经云。前以定动。后以智
    拔。今前明因缘。动彼性执。后当拔之也。但今
    一往且明因缘。动彼自性。彼明浮虚定俗义
    真实定真义。为是故。今动摇已。明俗是真义
    真是俗义也。问若为俗是真义真是俗义。空
    是色义色是空义耶。解云。大品经中自释。彼
    经云。色即空空即色。真即俗俗即真。既云真
    即俗。真岂非俗义。又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
    说即是空。因缘生法即是有。既即是空。真岂
    非俗义。释此偈具释经。论引经释。论即释经
    也。又义是名之所以。真是俗之所以。故真为
    俗义。经云。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是故如
    来宣说世谛。既说世谛令识第一义谛者。则
    俗为真。名真为俗义也。俗谛既然。真亦尔也。
    次第三就显道释义者。明俗是不俗义。真是
    不真义。真俗不真俗义。真俗不真俗即名义。
    不真俗真俗即义名。真俗不真俗教理。不真
    俗真俗理教。斯则名义理教中假横竖也。何
    处作如此说也。解云。即如华严所明。一切有
    无法。了达非有无。以达有不有故。不有为有
    义。达无不无故。不无为无义。亦如了达明无
    明二不二。既达二即不二故。不二为二义。了
    达真俗不真俗故。不真俗为真俗义也。问何
    故明不真俗为真俗义耶。解云。前明因缘横
    义动。今真俗不真俗竖义拔。横义动竖义拔。
    故一家从来明假伏中断义。言假伏者。真是
    俗义。俗是真义。伏彼自性也。既知因缘真。即
    知真不真。知因缘俗。即知俗不俗。悟真俗不
    真俗自性永断。为是义故。前横伏今竖断也。
    次第四节无方释义者。明俗以一切法为义。
    人是俗义。柱是俗义。生死是俗义。涅??是俗
    义。无方无碍故。一切法皆是俗义也。问何故
    明一切诸法皆是俗义耶。解云。从前第三义
    生。前第三义云。俗不俗义。真不真义。真俗悟
    不真俗。此则悟无碍道。既悟无碍道故。有无
    碍用。以得无碍用故。所以一切法为俗义也。
    前则是从用入道。今则从道出用也。问若为
    得一切法并是俗义耶。且引例通。汝家有别
    待通待义。长短真俗因果待即别待。长待不
    长。俗待不俗。此即通待义。所以俗待不俗为
    通待者。明除俗之外一切皆不俗故。云通待
    也。一切法是不俗。不俗待俗。不俗既是俗
    义。故一切即俗义也。又泛简待义。从来云长
    短待因果待瓶衣二果不得待。今明瓶衣二
    果相待也。问高下相倾有无相生可得待。瓶
    衣二果云何待耶。反问汝。是非得待。不是瓶
    待非瓶不。彼云。是非得待。瓶待非瓶也。若尔
    衣是非瓶。非瓶既待瓶。衣即待瓶也。衣既待
    瓶。则瓶衣因缘。衣是瓶义。瓶是衣义。衣既是
    瓶义。一切物皆是瓶义也。又明。一切法是俗
    义者。就如义显之。色如一切法如。色如即一
    切法如。一切法即色。举譬如破僧?掖笥杏?br> 瓶一义。为有瓶不异有即瓶。有与万法不异
    万法亦即瓶。今亦尔。如与俗不异。俗即如。如
    与一切法不异。一切法即俗。何以故。体如故
    也。华严何意云一念无量劫无量劫一念耶。
    体道故如此。何者。一念即是道。无量劫亦是
    道。故无量劫即一念。何以故。无碍道故。体无
    碍道故。得无碍用。一念无量劫。无量劫一念。
    无量劫一念非一念。一念无量劫。非无量劫。
    非一念非无量劫。而一念无量劫。此中横竖
    无碍具足故。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
    也。然此四义次第不得前后。何者。第一就世
    俗以释义。俗浮虚义风俗义。且随情释也。第
    二渐深。明俗真义真俗义也。第三从真俗入
    不真俗。从用入道。第四悟道竟从道起用。次
    第相生也。就真俗释此四义。例一切因果人
    法等皆尔也。前释一名一义一名无量义竟。
    今次释一义一名一义无量名。言一义一名者。
    以正道为一义。真俗为一名。然正道未曾名。
    为一道故立乎一名。亦立一名为显乎一道。
    何者。既为一道立一名。一名岂不显一道。故言
    一义一名也。一义无量名者。还以一道为一
    义。无量名者。为显一道立无量名。立无量名
    为显一道。既为一道立无量名。无量名岂不
    显乎一道。故言一义无量名也。问若为无量名
    耶。解云。名无量略出四种。谓世谛俗谛真谛
    第一义谛问唯有此四名不。解云。名无量。世
    谛俗谛有谛凡谛真谛第一义谛空谛圣谛。故
    华严四谛品云。此娑婆世界。有四十亿百千
    那由他四谛名。况十方世界名号。斯则有众
    数名。不可具举。若具举。竹帛所不能载。今且
    略释世与俗真与第一义四名也。然此四名有
    离有合。合者合世俗为一谛。合真第一为一
    谛。故经云。世俗谛故说。第一实义故即无
    也。离者则有世谛俗谛真谛第一义谛。问何
    故或离或合耶。解云。为存略故。离释。为义同
    故合明。世俗名虽异。其义是同。故合名世俗
    谛。真第一义亦尔也。问此之四谛名何异。他
    解云。真俗当体得名。世与第一。褒贬为称。言
    真俗当体得名者。明俗是浮虚为义。当体浮
    虚。真是真实为义。当体真实。故真俗当体得
    名也。世与第一为褒贬者。明世是代谢隔别
    为义。第一则莫过为义。既隔别为世。莫过为
    第一。故世与第一。是褒贬之名也。然此释不
    可解。且难之。俗当体浮虚。世亦当体隔别。俗
    体是浮虚。既是当体得名。世体是隔别。亦当
    体得名。若便贬世是隔别非第一。我亦贬俗
    是浮虚非真实。俗实是浮虚既非贬。世实是
    隔别。那忽是贬耶。然俗之与世。世乍可是当
    体。俗应是贬毁。何者。知世隔别。今言世隔
    别。岂非当体。俗不知浮虚。今名其是浮虚。岂
    非是贬。若尔那得言俗浮虚是当体得名。世
    隔别是贬毁为称耶。次难。真与第一。真当体
    真实。第一亦当体第一。若对凡非第一。褒圣
    为第一。亦对凡非真实。褒圣是真实。若言褒
    真为第一亦褒第一为真。何得言真是当体第
    一为褒耶。问难他如此。今作若为解释耶。今
    明。世与俗是横竖之名。何者。俗名则横。世名
    则竖。俗横者。俗是风俗义。处处皆有风俗之
    法。故云。君子行礼不求变俗。一切国土各有
    风俗故。俗名即横也。世名竖者。世是代谢隔
    别三世迁异。岂非是竖。内外具明。经云生生
    世世。书云。三十年为一世。虽然终以代谢隔
    别为世故。世是竖名也。然此二名。并是当体。
    俗当体是浮虚。世当体代谢。不有世而已有
    世。即是代别。不有俗而已有俗。即是浮虚。当
    体是浮虚代谢。岂有褒贬于其间哉。故不可
    也。次望真释之。论云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
    世间颠倒虚妄谓有。诸贤圣真知性空。俗谛
    既颠倒虚妄谓有。当知俗谛虚妄颠倒。俗既
    然世亦尔。此则望圣。世与俗皆虚妄颠倒。就
    颠倒中。自有俗有世有横有竖也。此有差别
    无差别义。以圣望之。同是颠倒故。无差别。而
    不无世俗横竖故有差别也。问望圣唯无差
    别亦有差别耶。解云。就圣亦知彼差别故。大
    品云。若诸法无所有者。何故有六道差别耶。
    佛答云。于彼颠倒故。有六道差别不同。若尔。
    佛具知颠倒差别无差别。若是众生。唯知差
    别不知无差别也。次释真与第一。所以说真
    对凡。凡谓所解真实。佛?云。汝所解者。颠倒
    非实。圣人所解真实。此则对颠倒明不颠倒。
    对虚明实。对俗明真也。第一义对凡非第一。
    明圣所解是第一。何时褒为第一。对非第一。
    明第一若是褒者。对非真实明真实。亦应
    是褒反诘云云。问若尔从来何意言真俗当
    体世第一是褒贬耶。解云。师作此释别有意。
    若守语不得意。还成鹦鹉喙鸱足类耳。且自
    思之。问前明俗横世竖。俗有二释。浮虚义望
    真释俗。风俗义当体释俗。世有代谢义隔别
    义。此望何义释耶。解云。代谢隔别并当体释。
    世中自有代谢隔别也。问唯得是当体释亦是
    诸佛说耶。解云。亦得是佛说。但此说随世说
    世。与前说俗异。前说俗是浮虚义。反俗说
    俗。今说世是代谢隔别。随世说世也。问何故
    说此二耶。解云。众生自谓所解为实。圣人?
    云非实。乃是虚妄。复有众生谓其所解是第
    一无过者。圣人?云汝所解非第一。乃是世
    人所解耳。为是故。佛说世说俗也。俗有浮虚
    风俗。世有代谢隔别。此之四名。有广有狭有
    通有别。何者。风俗与代谢则别。浮虚与隔别
    则通。别则狭通则广也。问何故但解此名耶。
    解云。此四名具通别广狭。通别广狭摄一切
    尽。故但解此四名也。众生国土等世间风俗。
    但是风俗之法。唯是无常。所以为狭。若是浮
    虚则广。浮虚只是虚假。明一切诸法皆是虚
    假。一切世间。乃至诸佛菩萨所说所现皆是
    虚假。是故广也。代谢隔别亦尔。代谢但是无
    常流动法故狭。隔别则通常无常空有。常无
    常空有隔别也。故佛母品云。示五阴世间十
    八界世间十力世间一切种智世间。世间即
    隔别故。隔别广也。次释谛义。例前亦应有四。
    一依名二因缘三显道四无方。今就依名释。
    谛以审实为义。于谛于两情审实故。名为谛
    也。问于谛为当属境为当在智耶。解云。于谛
    于两情智为名。何者。于凡所解为俗谛。于圣
    所解为真谛。于两情智为谛。不取空有两境
    为谛也。问于谛是智教谛属何耶。一切法不
    出境智。境智往收。为属境为属智耶。解云。教
    谛属境。问教谛若为是境耶。从来多不解此
    义。闻此亦不知是何言。今明。是境者。如来如
    行而说。如说而行。如说而行。即二智照空有
    境。如行而说。即说二谛故。一家云。潜谋密照
    名智。外彰神口名谛。今亦尔。以二智照空有。
    空有则名境。说空有义表一道即名教。境即能
    所。教即所能。教能表道故。教是所能。境是所
    照故。境是能所。所照名境。能表为教。故教谛
    属境摄也。问若尔从来那。得云缘禀二谛教
    生智之时教转名境耶。解云。此不相关。前是
    能化。后是所化。此凡经两过转。前境转为教。
    后教转为境。何者。如来二智照名为境。次说
    表一道。则转名教。所化缘禀此教。识教悟理
    生智。教转名境。此则教谛。或名境或名教也。
    问教谛既得是教是境。于谛亦得是教境已
    不。解云。于彼何容不得。但无表道教。无生智
    境。于谛不转故也。于二谛不能表十方三世
    诸佛正道故。不得名教。复不能生法身父母
    故。不得名境。若于彼是谛。于彼是境。于彼是
    教。于彼是理。何者。彼亦有言说故有教。彼亦
    言有理故于彼有理。此之理教。并是谓情故
    也。次更正于谛教谛义。问于谛是两谓情。教
    谛得是诸佛二智不。解云。然教谛亦名二谛。
    亦名二境。亦名二智。亦名二身。诸佛二智为
    教谛。众生谓情为于谛。此则迷悟判于教。何
    者。于谛即是迷情。教谛则是悟智也。问若为
    教谛是二智耶。解云。诸佛如行而说。如说而
    行。如行而说。说我所行。如说而行。行我所
    说。说我所行。说名行说。行我所说。行名说
    行。斯行说相应。皆是波若。大论释圣说法圣
    默然云。从波若心还说波若。名圣说法。说般
    若法已还入般若心。名圣默然。圣默然圣说
    法。皆是波若。今亦尔。如说而行名二智。如行
    而说名二谛。二谛亦得名二智。何者。说何所
    说。说只说二智故云。欲知智在说。故二谛即
    是二智。但随义不同。表理义为教。宣智义名
    智。所照义名境。若尔教谛之名。亦得名境。亦
    得名智也。问于谛得如此不。解云。于谛于智
    于教于境定性义也。问他亦明二谛是二境
    二境是二见。今亦明二谛是二教二教亦是
    二见。与彼更何异耶。解云。他二谛定是二境。
    今明二谛是教。不定是教。表理则名教。所照
    则为境。宣智为智。无有定相。既知教不定教。
    即知境不定境。若如此解。即是悟理。悟时悟
    教非教。即知理非理教理非教理。如幻如化
    空谷之向明镜之像。虽如幻化而理教宛然
    也。次更正前二于谛。问前二于谛一往判有
    得失。有凡圣故。论云。诸法性空。世间颠倒谓
    有。于凡为实。名之为谛。诸贤圣真知颠倒性
    空。于圣是实。名之为谛。有于凡实。凡但有有
    谛。空于圣实。圣但有空谛。如此已不。解云。
    然一往于凡圣两实名谛。有于凡实为谛。空
    于圣实为谛。若两互望。二并非谛。何者。有于
    凡是谛。空于凡非谛。凡夫谓瓶衣等法现见
    定有故。有为实空非实。圣人瓶衣等空是
    实。瓶衣等有非实。故一家云。凡实为圣虚。圣
    实为凡虚。凡虚为圣实。圣虚为凡实。若尔凡
    圣各有一谛。凡但有有谛。圣但有空谛也。难。
    凡但有有谛。圣但有空谛。亦应凡但有权智
    圣但有实智。解云。有例不例。言例者。于两情
    有二谛。于两情有二智。凡作有解。凡有有智。
    圣作空解。圣有空智也。言不例者。不可言圣
    人但有一智。圣人具权实二智也。若言但有
    一智则谤圣人。信一半不信一半故。经云。信
    六部。不信六部信不具足。今若言圣有空智
    无有智。则信不具足也。问今明。圣有一谛而
    具有二智。然此解偏揭圣人。既具有二智。即
    应有二谛。何得但有一谛有于二智耶。解云。
    圣有二智者。圣人知诸法性空故有实智。复
    知凡夫颠倒有故有权智。照不颠倒性空名
    实智。照颠倒浮虚名权智。谛则不尔。二谛皆
    不倒智则知倒知不倒也。二者知实为实智。
    知虚为权智。知虚实故有二智。谛则不尔。二
    皆是实。为是义故。圣人一谛而有二智也。次
    更释二谛名。前出他释。他云。俗谛审实浮虚。
    真谛审实真实。以审实浮虚故。名真俗二
    谛。今难。汝真谛审实。俗谛审虚。若尔则审虚
    为谛。何谓审实为谛耶。彼云。俗审实是浮虚。
    是故审实为俗谛。何者。俗三假真四忘。俗实
    是虚假也。今家者。谛以审实为义。俗于凡
    实。真于圣实故。谛以实为义也。然此释具出
    经论。凡有两论释。一者百论。二者中论。百论
    云。俗于世人为实也。中论云。俗谛者。一切法
    性空。世间颠倒谓有。于世人为实。名之为谛。
    诸贤圣真知诸法空。于圣人为实。名之为
    谛。此则两论。皆以审实释谛也。我明谛是
    审实。出于论文。汝明俗谛审虚。出何处耶。
    责之无通也。问汝难他如此。汝明二谛皆
    审实。若为相待耶。解云。俗谛于凡是谛。于圣
    非谛。空于圣是谛。于凡非谛。如中论明。诸法
    性空。世间颠倒谓有为谛。诸贤圣真知诸法
    空为谛。此则有于凡是谛。空于凡非谛。何者。
    凡闻空不信。谓是虚妄非是真实。若瓶衣等
    法。道理是有。何以故。今现见瓶衣等法是有
    故。谓诸法道理实有也。问既道理实有。云何
    是于谛耶。解云。于凡道理是有故。名于谛也。
    次空于圣是谛。有于圣非谛。何者。圣人知诸
    法虚妄非实。若诸法性空此为真实。故论云。
    诸贤圣真知诸法性空故。诸法道理是空也。
    问既道理是空。云何是于耶。解云。于圣道理
    是空。故云于谛也。问若尔云何得相待耶。解
    云。百论明相待义。论文云。相待故如大小。
    言相待如大小者。如一奈望[?`/瓜]为小。望枣则
    为大。奈亦大亦小。俗亦尔。望凡为谛。望圣
    则非谛。俗亦谛亦非谛也。问何意举大小释
    耶。解云。此引例通。前明俗亦谛亦非谛。彼
    即云。若是则应言是。非则应言非。云何犹
    豫云亦是亦非耶。即为是故举奈释。如一奈
    亦大亦小。望[?`/瓜]小望枣大。何妨俗亦谛亦非
    谛。望凡是谛望圣非谛耶。将奈释俗既然。将
    奈释真亦尔。望圣为谛。望凡非谛。故真亦
    谛亦非谛也。他问。此明俗亦谛亦非谛。此
    是是非相待。二谛若为言待耶。他二谛是空
    有虚实。可得言待。汝二谛并实。云何待耶。
    今且反难彼二谛待义。师云。径有人竖三
    假义。问相待假义。汝世谛待何物耶。彼云。
    俗待不俗。责不俗是何物耶。彼云。不俗是
    俗。难。俗待不俗。不俗还是俗。乃俗待俗。长
    待不长。不长还是长。则长待长也。彼又云。
    俗待真。难。汝真谛四念都绝。何得俗待真
    耶。汝义俗有三假。真非三假。汝今既俗待
    真。真则是相待假。何者。长待短。长是能待。
    短是所待。能待所待皆是待。俗待真。俗是
    能待。真是所待。能待所待皆是待。若尔二
    谛皆是相待假也。彼脱又解。云俗谛待真谛
    名。真谛体绝不可待。但真谛名待也。责。汝真
    谛名是何物耶。若言名是俗谛。则俗还待俗。
    若名是真谛。那得言真绝名。进退无通也。前
    明谛非谛义未讫。若为未讫耶。前云俗亦谛
    亦非谛。俗于凡是谛于圣非谛。真亦尔。亦谛
    亦非谛。真于圣是谛。于凡非谛。问汝解如此
    耳。论何时作如此说耶。解云。论所以但明俗
    是谛非谛。此有义。何者。欲明二谛根本义。发
    初开真俗二谛者。但俗得是亦谛亦非谛。真
    唯得是谛。不得是非谛。问何意尔。解云。既名
    真。真即是真实为义。故真唯得是谛。不得是
    非谛。若言俗谛即可疑。何者。俗是浮虚非实。
    既言俗。那得为谛耶。是故释云。俗亦谛亦非
    谛。俗于凡是谛。于圣即非谛。故亦谛亦非谛
    也。又真唯是谛。不得是非谛。俗亦谛亦非谛
    者。圣得望圣。圣得望凡。凡但望凡。凡不得望
    圣。故真但谛不得非谛。俗亦谛亦非谛。言
    圣得望圣圣得望凡者。圣人了达圣境故得
    望圣。问何物是圣境。解云。诸法性空。圣
    人还了达。圣空为实故。空于圣名谛。圣人
    复了达凡夫颠倒虚妄有非实故。有于圣非
    谛也。凡但得望凡。不得望圣者。凡但知凡颠
    倒境。此境于凡是实故。俗于凡是谛。凡不能
    知圣诸法性空故。真不得是非谛。凡若能了
    性空。则成圣。真复不得非谛。真有两义。不得
    非谛。一者凡都不知圣空故。真不得是非谛。
    二者若知圣空。则便成圣。空成真谛。复不得
    是非谛。大而为言。俗为凡知。复为圣知。故俗
    亦谛亦非谛。真唯是圣知。凡不能知。故真唯
    谛。不得为非谛也。问若尔乖前言。前言俗亦
    谛亦非谛。于凡是谛。于圣非谛。真亦谛亦非
    谛。于圣是谛。于凡非谛。有四句义。有于凡
    实。空于圣实。空于凡虚。有于圣虚。凡实为圣
    虚。圣实为凡虚。凡虚为圣实。圣虚为凡实。今
    那得言俗有谛非谛真但谛无非谛。前后之
    言自相违返耶。解云不相违。今明俗亦谛非
    谛真但谛无非谛者。此约初发心开真俗二
    谛义。圣人有权实二智。了性空即实智。知颠
    倒即权智。凡但知俗不知真。是故俗亦谛亦
    非谛。真但谛非是非谛也。而前明四句互虚
    实者。还是圣人?之耳。明凡谓诸法道理实
    有。若于诸法本性空。便不生信故。性空于凡
    非谛。非是凡知性空谓性空是虚。非谛乃是
    圣?。道凡于性空不生信故。言非谛耳。若尔
    前后无相违也。次更释于名。问因缘假有为
    教谛。谓情性有为于谛不。解云。从来解如此。
    因缘假有是不有有。不有有悟有不有名为
    教谛。若是性有则有故。有名于谛。好乎唯得
    此解。今明不如此。今明于有为于谛。然诸法
    本无所有。于众生有。何以知然。论云。一切
    法性空。世间颠倒谓有。故诸法本无。于众生
    有为于也。若言诸法无所有因缘有。因缘有
    不有有名教谛。众生有故有名于谛。此是后
    时语耳。次更释于谛义。明众生本无所有。于
    众生有。故大品云。众生颠倒因缘故。有六道
    差别。又涅??云。随其流处有六味不同。然此
    语并是释于义。何者。六道本性清净无所有。
    于众生故无所有如是有也。论释亦尔。诸法
    本性空。世间颠倒谓有。名之为谛。亦六道本
    无所有。于众生有六道也。既云于众生有六
    道。即知不六道。佛说此于名不无所以。说此
    令众生悟道。何者。既云于六。即知不六也。
    如人可怜。实不可怜而言可怜者。于此可怜。
    既知于可怜。即悟不可怜。诸法亦尔。于有即
    悟不有也。次释真于谛也。问俗于谛既然。可
    得真于谛亦尔不。实无有于凡有。实无空于
    圣空不耶。解云。一往发趾开真俗二于谛。不
    得如此。何者。说于凡有。亦为化凡。说于圣空
    亦为凡。说此二谛。并为化凡。何者。说俗于为
    显迷。说真于为显悟。如中论所明。诸法性空。
    凡夫颠倒谓有。诸贤圣真知诸法性空。正开
    凡圣真俗。明此是凡于圣于。此是真于俗于。
    正示其是迷是悟是真是俗。示俗于是迷。示
    真于是悟。大品云。波若为大事故起。所谓示
    是道是非道。今亦尔。说俗于示非道。说真于
    示是道。为是故。于凡有不有。圣空是真空。此
    即第一节也。第二节并转。于凡有既不有。于
    圣空亦不空。诸法非是有于凡有。诸法非是
    空于圣空。既知于空有。即知不空有。于二即
    知不二。关中昙鸾法师。举渔人与饿鬼譬。渔
    人入则鼓棹扬波。饿鬼入则炎火?魈濉H凰?br> 未曾水未曾火。于人见水。于鬼见火。火有两
    微。触具能烧。色具能照。水有三微。成论云。天
    雨无香。人中水具四微。饿鬼见则成两微。渔
    人见则成四微。于鬼两微。于人四微。水未曾
    二之与四也。诸法亦尔。于凡有于圣空。于凡
    圣空有。实非空有。于凡圣二。实非二。此则于
    二为世谛。不二为真谛故经云。明与无明。愚
    者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
    实性。故知不二。始是真实谛也。次第三节。二
    不二并是俗。何者。于二于不二。正道非二非
    不二。正道既非二。岂是不二。但于凡夫声闻
    二。于菩萨不二耳。道何曾二不二耶。如净名
    云。身子见秽。梵王见净。华严五百声闻。不见
    法界。诸菩萨见法界。于身子见秽。于梵王见
    净。正士非净非不净。亦于五百声闻不见。于
    诸菩萨见。正道非见不见。两人并非见。一往
    声闻。修别异善根。菩萨修无得善。故声闻不
    见。菩萨见。望道并不见也。问诸菩萨在法界
    中。既于诸菩萨见者。如来亦在中。亦于如来
    见不。释云不例。如来随汝见。如来何曾有见
    不见。故经云。随顺众生故。普入诸世间。智慧
    常寂然。不同世所见。故不得引如来为例。如
    来非见不见。于汝见。于汝不见。见不见既是
    于。即知道非见非不见。今亦尔。于二乘二。于
    菩萨不二。二不二既是于。即知道非二非不二
    也。如此三节。并是于非是正道也。问若为是
    正道耶。解云。诸佛不能行。诸佛不能到。诸佛
    不能说。今作若为说耶。故经云。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又云。甚深微妙法。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诸大声闻不退菩萨。皆不能了
    也。然此始是好。情智二谛。前来三节。并是情
    谓二谛离前三节。乃是智谛。所以法华明。如
    来从三昧。安详而起。叹甚深二智也。次更从
    前释。问前云六道无所有于众生有六道。诸
    佛随众生现五道身。为是俗谛。为是真谛。真
    谛则无六道。众生无所有。有既是于谛。佛随
    众生有六道。亦是无所有。有亦是于谛不。
    解云不例。六道无所有。于众生实有。故是于
    谛。佛现六道身。非是实谓有。故非于谛。难。
    既非于应非是俗。解云。是俗非是于。何者。以
    虚假故是俗。非实有故非于谛。自有是俗非
    于谛。自有是俗是于谛。颠倒六道。则是俗是
    于谛。诸佛随众生。是俗非于谛也。次时更
    简此语。六道无所有。于众生有六道。是俗谛。
    诸佛随众生有六道故。经云。随顺众生故。普
    入诸世间。既随众生有六道身。为是真谛。为
    是俗谛耶。若是真谛。真谛无有六道。若是俗
    谛。复非实有。那是俗谛。为是义故。就俗谛中
    有三句。一是俗非谛。二是谛非俗。三亦谛亦
    俗。若圆成四句者。望真则有非俗非谛也。一
    是俗非谛者。诸佛随众生有六道。非情谓实
    有。以有六道故是俗。非情谓实有故非谛。是
    为是俗非谛也。然从来无此义。一往闻亦不
    信受。今明者。诸佛随众生有。非情谓有。所以
    是俗非谛也。二是谛非俗者。望圣是俗。于其
    非俗。此两名相妨。俗即非谛。谛则非俗。望圣
    为俗。于其非俗。但是实有故。是谛非俗也。三
    亦谛亦俗者。凡圣合论。望圣是俗。于凡是谛。
    故云亦俗亦谛。又就世俗谛中。复有亦俗亦
    谛义。何者。其自有风俗世俗之俗。此之风俗
    及与世俗。于其并实故。亦俗亦谛也。风俗之
    俗则横。世俗隔别则竖。此之横竖皆实故。名
    俗谛也。问若尔从来。何意云俗非谛缘谛俗
    故名俗谛耶。解云。此语有两望。何者。俗非谛
    则望圣。缘谛俗。名谛则就缘。望圣俗是浮虚。
    故非谛。于缘为实。故秤谛。所以云俗非谛缘
    谛俗名俗谛耳。非俗非谛者。望真谛并非故。
    论云。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颠倒既空。何处
    有俗。既非俗。何所论谛。故望圣非俗非谛也。
    次更简前诸佛随众生有六道是俗非谛。为
    当唯得是俗非谛。亦得是谛耶。解云。此言非
    谛者。明随顺众生示有六道。非是情谓实有
    之于谛耳。问既非于谛得是何物耶。解云。得
    是教谛。然诸佛菩萨。从实方便起迹现身说
    教。所现不出形声。故形声等并是教谛。何者。
    此两种并谛。当根缘不差。是故名谛。此之两
    种。实能表道。是故名谛也。问俗谛中有四句。
    真谛中亦有四句不。解云。真谛但有两句。一
    者是真是谛。二者是真非谛。是真是谛。此可
    知。真必是谛也。言是真非谛者。随真说故是
    真。非情谓之实故非谛。如前随俗谛说非俗
    谛。今亦尔也。次更明于谛教谛合论谛义有
    三句。一者能谛所非谛。二者所谛能非谛。三
    者亦能亦所谛。能谛所非谛。即是于谛。所谛
    能非谛。即教谛。亦能亦所谛。于教合论。言于
    谛是能非所者。有于凡实为谛。空于圣实为
    谛。取两情智为谛。不取空有二境为谛。二境
    那忽是谛。但有于凡是谛。空于圣是谛。取二
    于为谛也。此于亦不孤。然于不于。不于本于。
    空有能所并是于谛。但能边强。境智并于谛。
    智边强。此则带所明能。取能不取所。带智论
    境。取智不取境也。言教谛是所非能者。二智
    是能说。二境是所说。能说非谛。所说是谛。此
    就境智判能所。前于谛。亦境所智能。取能为
    谛。不取所为谛。今教谛。取所为谛。不取能为
    谛。故一家云。潜谋密照为二智。外彰神口名
    二谛。二智能说。二谛所说。正取所说真俗化
    缘。名教谛也。亦能亦所谛者。合取于教二谛。
    为亦能亦所谛也。更就教谛中复有三句。一
    能名谛。二所名谛。三亦能亦所名谛言能名
    谛者。则是真俗二教。以真俗二教实能表
    道故名谛。二谛当根缘不差故名谛也。言
    所名谛者。从所表理为名。以所表理实故。
    能表之教亦实也。此则从表实为名。如法
    华云。开方便门示真实道。此门即是实门。以
    通至实故。名方便门。又如佛门通至佛故云
    佛门。今亦尔。教能通实故云实也。亦能亦
    所者。即理教合说。非理则不教。不教则不理。
    非理不教教名理教。非教不理理名教理。理
    教因缘斯二皆实。故能所皆谛也。问教谛有
    三句。于谛亦有三句不耶。解云。于谛但有一
    句。唯是能谛。能谓之情为谛也。次更举事显
    此三名。自有从能不从所。从所不从能。具从
    能所。从所不从能者。如饮食名为食。何者。口
    能食饮食是所食。而饮食名食者。此即从所
    名食也。从能不从所者。如云行路。路是所
    行。人是能行。但从人能行为名也。具从能所
    者。如云洗水。是能洗物是所洗。直云洗通
    能所也。世间得名。既有此三句不同故。谛得
    名亦有三句不同。次简经中一句义。涅??经。
    文殊问二谛义云。世谛中有第一义不。第一
    义中有世谛不。如其有者。即是一义谛。如
    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答云。世谛即
    是第一义谛。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此明道理唯有一谛无有二谛。但随顺众生
    故说二谛也。问若为唯有一谛耶。大师旧云
    有四谛二谛一谛。言四谛者。真谛俗谛空谛
    有谛也。二谛者。空有二谛。还是真俗二谛。有
    还是俗。空还是真。故言二谛也。问一谛者若
    为是一谛。为当非真非俗。为一谛耶。解云。不
    相关。今言一谛者。团[?K-木]始终只是一谛。何者。
    望凡夫唯有俗谛。凡夫但知诸法是有。不知
    诸法性空。故凡夫唯有俗谛。无真谛也。若望
    圣亦唯一谛。何者。圣知诸法性空为实名谛。
    知诸法虚妄不实非谛。然圣人。知诸法颠倒
    虚妄非谛。非都无虚妄之法。若无虚妄之法。
    则成断见也。何者。有大乘人。闻毕竟空成空
    见。便谓无罪福报应等。今明。不无罪福报应。
    只罪福报应毕竟空。毕竟空而罪福报应不
    失也。又中论云。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非是
    离颠倒别有性空。只了颠倒性为空故。性空
    于圣人是实为谛。又知颠倒虚妄不实故非
    谛。望圣唯一真谛无俗谛也。次转者。俗于凡
    是谛。真于圣是谛。二皆是于。二皆非谛。非真
    非俗。始是真实。始名为谛。故经云。世人知
    者。名为世谛。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
    之。名第一义谛。于世出世人是谛实。非是
    谛。唯非真非俗。是实是谛。若尔亦唯有一
    谛也。然从来人无有此义。亦不得释涅??经
    文。何者彼明。二谛是二境。亦是二理。道理
    有此二理。何得言世谛即第一义谛。随顺众
    生故说有二谛耶。佛亲明无二谛。随众生故
    说二耳。不应云道理定有二谛也。彼脱云此
    是二谛相即义故云即是者。亦不然。彼虽相
    即恒二。二而恒即。终是二理。二理不可无
    故。彼不得言实无二随顺众生故说有二也。
    问经云世谛即第一义。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可得前两节并得作此说不。解云。并得。一往
    正对凡夫。明唯真是谛俗非谛。问若尔应无
    二谛。解云。实唯一谛。但随顺众生故。说二谛
    也百论亦尔。俗非谛。随俗故说有俗谛。故论
    文云。随俗说故无过也。第二节。明俗于凡是
    谛。真于圣是谛。真俗并非谛。非真非俗乃是
    谛者。仁王经。何故云三谛有谛无谛中道第
    一义谛耶。解云。实唯一谛。无有三谛。但随顺
    众生说有三谛。随真俗缘故。说真俗谛。所以
    涅??经明世谛即第一义。次即云世人知者
    名世谛。出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也。脱真谛
    三藏。明有三谛义。今明。此三谛并随众生故
    说耳。二谛既是随众生说。中道第一义谛。亦
    是随众生说。何者。既非二。岂是不二。故中论
    云。若有无成者。非有非无成有无既不成。非
    有非无何成。一切皆净。师云。四谛二谛一谛
    无异。只是一谛耳。然复有一种四谛二谛一
    谛义。若尔有两义四谛二谛义。前四谛二谛
    一谛。此无深浅。后四谛二谛一谛。则浅深大
    异。言四谛者。即无量四圣谛。次卷四谛为二
    谛。次卷二谛为一谛。真俗不俗。俗真不真。不
    真不俗。名一实谛。次卷一谛成无谛。真俗二
    不真俗。不二二不二。非不二不二。二非二。非
    二非不二。名无谛。次舒即无谛一谛二谛四
    谛无句一句二句四句无量句。卷舒明义故。
    此两种异也。前鹿卢唯有一谛。凡夫以有为
    实。不知性空。于凡唯俗是谛。真非谛。圣人以
    性空为实。知俗虚妄不实。于圣唯真是谛。俗
    非谛。菩萨即唯非真非俗。是实是谛。余则非
    谛。于三缘有三谛。三缘中趣举一缘。唯一是
    谛。余悉非谛。然经论正意。明唯真是谛俗非
    谛。何故尔。真是实义。俗非实义。故唯真是谛
    俗非谛也。次释相待义。问若尔云何相待。解
    云。约此义是虚实待。是非待。谛非谛待。不
    得二谛相待。何者。庶卢唯有一谛故。唯得谛
    非谛待也。问经复有二谛故。云随顺众生说
    有二谛。又世人知者名世谛。出世人知者名
    第一义谛。既有二义。云何相待耶。然唯有一
    谛。随众生故说有二谛。此一句语所净事
    大。何者。此语若成他义则坏。非但义坏。亦不
    得读涅??经。今时得作此释。非但经如此。论
    亦复然。由有论故解经。所以云经有论故义
    则易解也。前问云既有二谛云何相待者。从
    来解云。真俗待。二谛不待。若谛相待。则长长
    相待。故真俗待。二谛不待也。且难。真俗不
    自。谛是不自不。若真俗与谛皆不自。真俗与
    谛皆相待。若真俗待谛不待。真俗不自。谛应
    是自也。今明。无非因缘。无非相待。故师云。
    我佛法中。无非因缘。若非因缘。乃是外道义
    也。问若皆相待。师何意云真俗待谛谛不待
    耶。解云。此语有意。人不解师语耳。原相待
    义。必须相显相成。如长短相待。非短不长。非
    长不短。由长显是短。由短显是长。名曰相待。
    故中论云。非如长短彼此待他而有无自性
    也。若直云谛谛。若为得相显。若为相成。故谛
    谛不得相待也。今言。相待者。谛带真俗。名真
    谛俗谛。论相待。由性空是真俗。则显有是俗
    谛。亦由瓶衣等法是俗谛。显性空是真谛。此
    则由真谛显俗谛。由空谛显有谛。由圣谛显
    凡谛。就此义故。明二谛相待也。举事如善人
    恶人。直言人不得相待。由此是善人。显彼是
    恶人。善恶二人待。二谛亦尔也。次断郑二谛
    相待义。弹他释非。显山门正意。弹他者。凡弹
    两人。一者弹成论。二斥学三论不得意者。弹
    成论者。彼释俗谛审是浮虚。此解定非。今不
    将三论难彼不学三论闻三论不信。今将涅
    ??经文以弹之。经云。世人知者名为世谛。出
    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汝若谓审浮虚是俗谛
    者。世人应知诸法审是虚假。既有此理。世人
    岂能知诸法虚假耶。世人既不知诸法虚假。
    故不得以审虚为俗谛也。今释是谛实义。正
    会经文。世人所知。于世人是实名为世谛。出
    世人所知。于出世人是实。名第一义谛。今得
    作此解。论释如此。故云。世若无论。即为邪
    智所障也。次斥学三论不得意者。明二谛
    真俗。待非真俗。二谛待。此义不然。如前所
    弹。今反此释明真俗。故宜相待。只二谛正
    论相待。何者。由二谛相待故有二谛。若不
    相待。则无二谛。唯有一谛。何以故。若不相
    待。则无可简别。混成一谛。要由相待显别。
    所以得有二谛。虽二谛相待。要须真俗标
    别。由真谛显是俗谛。由俗谛显是真谛。故
    真俗二谛待。虽真俗二谛待。正是二谛待。正
    是二谛待故。经论皆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二谛若不待。则无二谛。无二谛佛无所依。
    故是二谛相待也。问若尔用真俗何为耶。解
    云。真俗标别。二谛明此是真谛此是俗谛。由
    真谛显彼是俗谛。犹如一赤色虽同是赤色。
    而色有胜劣。此是劣赤此是胜赤。由劣赤
    显此是胜赤。胜劣两赤待。二谛亦尔。俗是
    劣谛真是胜谛。胜劣两谛待。凡圣空有真
    俗皆例尔。问此为教谛待。为于谛待耶。解
    云。教谛待义易。于谛相待难解。为此义故。今
    开三句释之。一者俗于谛。唯有不待无有待
    义。二者真于谛。亦待亦不待。三者教谛。唯待
    无不待。言俗于谛唯不待者。凡夫知实有。不
    知性空。但有俗谛无有真谛。既无真谛。故无
    相待。若知真谛。即知俗虚俗即非谛。此亦无
    待。以其不知真故。无真谛可待。若知真则无
    俗谛可待。故俗于无有二谛待义也。真于谛
    亦待亦不待者。言无待者。例如俗真于圣实
    故真是谛。圣知俗虚妄不实。俗于圣非谛。若
    尔唯真是谛。俗非谛。俗非谛故。不得有二谛
    待也。言亦有待者。圣有权实二智。就权智中
    有两知。一知俗虚于圣非谛。二知俗虚于凡是
    谛。就此而论。亦有二谛待义也。言教谛唯待
    无不待者。此义易知。如来因缘有无教谛。有
    名无有。无名有无。有无皆是因缘假名义。所
    以华严云。谛了分别诸法时。无有自性。假名
    说故。有无教谛。皆是因缘假名义也。次更正
    前二于谛待义。明凡于谛无待义。但圣于谛
    有待义。有两种待。一者知俗于圣虚。即虚实
    待。二者知俗于凡实。即两实待。两谛待也。凡
    于谛无两种待。一者凡不知真故。无虚实待。
    二者凡不知真。于圣实故。无两实待。此则圣
    于有待。凡于无待。以圣于有待。是得是悟是
    因缘。以凡于无待故。是失是迷是自性。此正
    开能所得失凡圣故也。然二谛虽有十重。余
    重不可要急。今遂要急者以辨之。涅??圣行
    品。明十种二谛义。今次第依经释之。经中。前
    文殊问。次如来释。文殊问中有三。一牒二定
    开三诘难。文殊白佛言。世尊所说世谛第一
    义谛。其义云何。即牒二谛。世尊第一义中。有
    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即定开。如其
    有者。即是一谛。第三诘难。亦前是领佛语。次
    问佛语。第三难佛语。难中有二。初难第一义
    中有世谛义。然此中言有者。非如穴中有蛇
    屋中有人。人屋二谛。论有今言有者。乃明。世
    谛即第一义谛。二谛一义。名之为有也。举譬
    如僧?乙蛑杏泄?R蚬?惶濉C???幸病N?br> 是故难云。如其有者。即是一谛也。如其无者。
    将非如来虚妄说耶。第二难第一义中无世
    谛。前难若有即是一。今难无则是二。如外道
    僧?乙蛑杏泄?且弧N朗酪蛑形薰?词嵌??br> 今亦尔。如其有即是一谛。如其无当知是二
    谛也。问既有二谛。若为言虚妄耶。解云。有两
    义故虚妄。一者即事虚妄。二者远望虚妄。言
    即事虚妄者。那得有二谛。谛是实义。唯有一
    实。唯有一谛。若有二谛。则应有二道。诸有二
    者。无道无果。道既无二。谛那应有二。故云将
    非如来虚妄说耶。言远望者。明若第一义中
    无有世谛。乖大乘经。佛从来于诸摩诃衍经
    中。说真即俗俗即真。如大品。须菩提问云。世
    谛第一义谛异耶。佛答云。世谛如即第一
    义谛。如是二。无二无别。今若有二谛者。将非
    如来虚妄说耶。进退两关难也。善男子。世谛
    即第一义谛。此佛答彼二难。答二难者。即前
    一关通。后一难印。前者明世谛即第一义谛。
    如汝所言也。答后者明此难虚设。何者我明。
    唯有一谛无有二谛。但明有义不明无义。故
    无虚妄之过也。斯则一即之言。二难双拆也。
    世尊若尔即无二谛。此更别难。若世谛即第
    一义谛。即无二谛。佛何意从来说有二谛。又
    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耶。佛答云。有善方便。
    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即答前一难。明道理唯
    有一真谛无有二谛。而言二谛者。善巧方便。
    随顺众生。说有二谛。随凡有说有。随圣空说
    空。随两缘故说二谛也。然此两随但为一缘。
    两随不同也。两随但为一缘者。随凡说有为
    凡。随圣说空亦为凡也。随圣说空亦为凡者。
    圣如实悟空。今还说圣所悟。引化凡夫也。两
    随异者。随凡说有为凡。随圣说空不为圣。一
    往开得失二谛。此是能化之圣。何须为说耶。
    问若为凡说空不为圣者。何故有佛话经却
    除诸菩萨两佛共话。此则佛佛相为也。今明。
    佛话不为佛。佛话为众生。若不为众生。佛则
    非话。故随凡说有。亦为凡。随圣说空。亦为
    凡。不为佛也。善男子。如出世人所知者。名第
    一义谛。世人之所知者名为世谛者。前明依
    二谛说。今明所依二谛。即前是教二谛。今是
    于二谛。然此文与中论一种。故三论义可信
    也。中论云。世间颠倒谓有。于世人名俗谛。诸
    贤圣真知诸法空。于圣人名第一义谛。如此
    文。世人知名世谛。出世人知名第一义谛也。
    论次云依是二谛为众生说法。即是此云随
    顺众生说有二谛。随世人说世谛。随出世人
    说第一义谛也。成实论义坏。今明。随众生故
    说二谛。何时道理有二谛耶。二谛义若坏。一
    切义坏也。次更简前一句。前既云世谛即第
    一义。可得第一义谛即世谛不。解云。通皆得。
    于圣唯有真谛。世谛即第一义谛。亦于凡唯
    有世谛。第一义谛即世谛。通论皆得。但今正
    是世谛即第一义谛。唯有真谛无有俗谛。何
    者。唯真是实俗非实。唯有一如无二如。唯有
    一真无二真。故无世谛也。而今有二谛者。有
    二义。一者随顺众生故说有二谛。即教谛。二
    者于众生有二谛。即于谛也。然于教二谛。他
    家所无。唯山门相承有此义也。问此经何意
    明于教二谛耶。解云。为答文殊与大众疑。谓
    唯有一谛。正作无二谛难。为是义故。佛开
    于教二谛答之。明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
    谛。何意无二谛耶。次云。世人知者名世谛。出
    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何意无二谛。前随众
    生说。即二教谛。世出世人知。即二于谛。为释
    无二谛疑故。明于教二种二谛也。问经明于
    教二谛可如此。论何意明于教二谛耶。解云。
    百论正为诸外道不识不闻如来二谛。所谓
    迦?陈蘼鄣取N羲?晃拧N羲?皇丁N?洳皇?br> 二谛。所以论主。示其二谛也。中论明。二谛者
    通为一切。但正为内学不识大乘二谛。如萨
    卫等五百论师。不识诸法性空二谛。此则与
    百论??一节。有小乘二谛大乘二谛。百论缘
    皆不识二谛。为彼不识故。提婆示大乘二谛。
    此即简异数论。数论亦破外道。百论亦破外
    道。何异。解云。大异。数论破外道示小乘法。
    故是小乘论。百论破外道示大乘二谛法。故
    是大乘论也。若是中论。缘已学佛小乘二谛。
    不识大乘本性空二谛。为是故。龙树菩萨。明
    大乘本性空二谛也。今此经并异两论。何者。
    文殊与大众。已解二谛。但疑无二谛故。佛明
    有二谛也。善男子。五阴和合有众生名世谛。
    即阴离阴。无众生名第一义谛。此下更就异
    义。约法广明二谛义。不同前明教二谛次明
    于二谛。世人知者名世谛。世出人知者名第
    一义谛。今第三就我无我明二谛。与前异。前
    明二谛。通直明世人知名世谛。世出人知名
    第一义谛。不判有人无人有法无法。今的就
    有人无人明二谛也。善男子。或有法有名有
    实。第四二谛。前就人明二谛。今就法明二谛。
    前就真俗明二谛。今就世谛中更开二谛。前
    就真俗明二谛者。我是世谛。无我第一义谛。
    大论云。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谛则无也。今
    就世谛中自明二谛者。世谛者。世谛法中。自
    有有名有实。自有有名无实。有名有实为第
    一义谛。有名无实为世谛。如火水等物。有名
    有实。有实者有实义。为实有义。应名有名。表
    义故为第一义谛。有名无实者。如蛇床虎杖。
    大论云。草名朱利。此云贼。何其曾作贼。但有
    假名。无有实义应。名以无实义故为世谛。此
    则就于虚实判二谛也。善男子。如我众生第
    五二谛义。此就事理明二谛义。束前有名有
    实有名无实。并为世谛。苦集灭道为第一义
    谛。何者。阴界入等有名有实。龟毛等即有名
    无实。此之二种。并为事法故为世谛。苦集灭
    道是理法故。为第一义谛。善男子。世法有五
    种者。第六就如实知不如实知判二谛。不如
    实知五种世法。则名世谛。如实知五种世法。
    无有颠倒为第一义谛。五种世法者。一名世
    二句世三缚世四法世五执着。如经文释云
    云。善男子。若烧坏者。第七就续不续明二谛。
    若谓烧坏等法相续不断名世谛。若知烧坏
    等法念念生灭实无相续。为第一义谛。此异
    成论假实义。假名不灭。实法则灭。今明。若言
    诸法相续不断为世谛。若诸法实不续为第
    一义谛。如肇师物不迁论云。旋岚偃岳而常
    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
    历天而不周。即其义也。善男子。有八苦者。即
    第八就生死涅??明二谛。有八苦生死为世
    谛。无八苦生死为第一义谛。然大判。生死为
    世谛。涅??为第一义谛。今言。无八苦不全是
    涅??。何者。涅??有有所无无所有义。无八苦
    生死等。是涅??有所无义。故经云。空者二十
    五有。不空者大般涅??。今无八苦生死。即涅
    ??有所无义也。涅??有所无。既无生死。涅??
    无所有。亦无生死。今无生死。具含涅??。故言
    生死为世谛。涅??为第一义谛也。次文云。依
    因父母而生名世谛。十二因缘生名第一义
    谛。此则第九就因缘判二谛。亦是亲疏判二
    谛。亦是?妙判二谛。因缘者。父母和合则缘。
    十二因缘即是因。因亲缘疏也。又父母生?。
    十二因缘生妙。众生但知?不知妙。故父母
    生为世谛。十二因缘生为第一义谛。此即九
    种二谛义。足前菩萨对声闻判二谛义。为十
    种二谛也。中间简二谛义。举譬如一人多有
    所能。或名走者。或名[?`/刈]者。或名锻者。只是一
    人。随义立多名。二谛亦尔。只是一二谛。随义
    有多名也。问此经何故明此十种二谛耶。解
    云。为答难。故明此十种二谛。文殊与大众。疑
    无二谛。正作无二谛难。所以如来开十种二
    谛答也。此则为释无二谛难。故明二谛说。二
    为破不二。二既去不二亦不留。故大论云。破
    一不着二。又说二表不二。今因二悟不二。二
    无不二无也。然此十种。置前一种。就答难中。
    有九种二谛。前明二教谛。次明二于谛。此正
    明二谛义。从我无我去。就世谛中自有深浅
    不同。历法广论二谛义。然此七种二谛。应须
    一一判其广狭辨其深浅。如我无我二谛。但
    就人明不就法辨。此义则狭。有名有实有名
    无实。虚实判二谛。此义则广义。可知也。须
    一一释之

    二谛义中卷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