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之上

      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之二
      (从此有两卷。并明内方便。今之一卷正释因。止发内外善根。是中明事理诸禅。三昧善根发通约初禅。初境界罔像而辨止。表行人习因根性不同。故于初证之时。发禅有异。若论初禅已后。发事理诸禅三明深妙境界。并在第七。大段修证中广明此文。悉未流通也)
      第二明修禅波罗蜜内方便。开为五重。一先明止门。二明验善恶根性。三明安心法。四明治病患。五明觉魔事。此五通称内方便者。并据初发定时。静细心中。善巧运用。取舍不失其宜。因此必证深禅定。故名方便。今于内方便中。以止为初门者。一切禅定功德。皆因制心息乱而发。故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止为初门。则意在此也。问曰。上来明外方便行五法中。已辨一心。何故重说。答曰。不然。上但通论一心。未是具足分别微细止门之法。此中为令行者善知安心之本。广明修止浅深?细入定之相。重说无咎。问曰。经中说二为甘露门。一者不净观门。二者阿那波那门。不说止为初门。今云何言止为初门。答曰。不然。于诸禅中。止为通门通摄于别。别不摄通。故先教止。若止后入余禅。则有通益。若依余门。则有乖违之过。治烦恼亦尔。复次今明师有二种。第一师者。已得道眼。观机授法。必扶本习。善识对治。不如舍利弗为二弟子说法。不知机故。金师之子。教不净观。浣衣之子。教令数息。违本所习。法则不起。遂生邪见。佛为转观。即悟道迹。第二师者。无他心智。不得道眼。不识机根。其有来学坐者。唯当先教止门。心在定故。即发善恶根性。若因静心。发诸禅定。师即应教。扶本而修。若都不发法门。或贪?痴等。诸结使发。随其多者。即教对治破之遮道法灭。禅定则发。今止门为先者。即是第二师授法之正意。若异此说。则善恶根缘。难可分别。妄授他法。必有差机之过。
      就止门中。自有四意。一者分别止门不同。二者立止大意。三明修止方法。四辩证止之相也。
      第一分别止门不同。即为二意。一约行论止。二约义论止。
      初约行明止。乃有多途。今略出三意。一系缘止。二制心止。三体真止。所以通言止者。止名制止。亦名止息。心起制之。不令流动。故名制。专心定志。息诸乱想。故名止。今言系缘止者。系心鼻柱脐间等处。不令驰荡故。名系缘止。制心止者。心若觉观。即制令不起故。名制心止。体真止者。体诸法空。息诸妄虑故。名体真止。
      二约义论止。亦有多途。今略出三意。一随缘止。二入定止。三真性止。随缘止者。随心起时。悉有三摩提数。故涅??经云。十大地中定。名为下定。入定止者。证定之时。定法持心。心息止住。是入定止。真性止者。心性之理常自不动。故名为止。故思益经云。一切众生。即是灭尽定。今用此三义。成上三止。约随缘任性有定故。说系缘止。约果有定法。说制心止。由具性不动。说体真止。
      第二明立止大意者。自为四。一明浅深。二对治相破。三随乐欲。四随机宜。
      一简别三种止浅深之相不同者。因?入细。则有浅深之义。系缘及制心。既是事故?浅。体真入细。故为深细。
      二明三止对治相破。有二种。一者以深破浅。二者回互相破。以深破浅者。为破缘外之散心故。立系缘止。制心止者。即破系缘止。心非色法。岂可系在鼻膈等处。若欲静之。但当息诸攀缘。故令制心守一。体真止者。即破前制心止。心无形相。性不可得。云何可制。了心非心。不起妄念。无止之止。止无所止。乃名为止。有止之止。由依妄想。不名为止。此则以深破浅。反本还源。故立三止。二回互相破者。随修止时。若有见生。即互取一止。对治破之。细寻可解。
      三随乐欲者。自有人乐。安心境界。自有但乐。制心体真亦尔。若随所乐。以法教之。则欢喜奉行。若乖其情。则心不愿乐。
      四对机宜者。未必随乐。如有人乐欲体真而不入定。若暂系心守境。即发诸禅。此应随便宜而授法。
      第三明修止方法。亦为三意。一修系缘止。二修制心止。三修体真止。
      第一先明修系缘止法者。略明有五处。一系心顶上。二系心发际。三系心鼻柱。四系心脐间。五系心在地轮。外国金齿三藏说。此为五门禅。问曰。身分皆可系心。云何的说五处。答曰。此五处于用心为便。余处非安定所。若胁肋等处。皆偏故不说。如头圆法天。足方法地。脐是气海。鼻是风门。发际是修骨。观之所故以为门。令系心顶上者。为心沈?付嗨?省T谏习残摹H艟镁谩<戳钊烁》纭U?绶绮 ;蛩频猛ㄓ?伞S写说裙?2豢珊阌谩H粝敌姆⒓省4舜Ψ⒑谌獍住P脑蛞鬃 ;蚩煞⒈竟枪邸>迷蚬??Q酆蒙险啊;蚩杉?诨瞥嗟壬?H缁?缭啤V种窒嗝病A钋槁堑叩埂H粝敌谋侵?摺1鞘欠缑拧>醭鱿⑷胂ⅰD钅畈蛔 R孜蛭蕹!R嘁苑霰景舶阒?啊P木材芊㈧?āH粝敌钠晗隆F晔瞧?!R嘣恢泄?O敌脑谄辍D艹?诓 ;蚴蹦诩????铩7⑻厥さ褥?H粝敌牡芈帧4俗钤谙隆F?嫘南隆T蛩拇蟮骱汀R嘁苑霰尽P尴安痪还壅摺6啻酉缕稹R虼讼敌摹;蚰芊⒈尽2痪还勖拧T即宋宕ξ?怠A钚牟簧ⅰR员嫘尴翟抵埂R庠谟诖恕F┤缭澈锏檬魈谠咎??hi2。若锁之于柱。久久自调。心亦如是。若心停住。未入定前。复有一止。名凝心止。若得入定。身心泯然。任运自寂。即是入定止。
      二明修制心止者。心非形色。亦无处所。岂可系之在境。但是妄想缘虑。故须制之。心若静住则不须制之。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即是修止。问曰。心非上下。有时若宽若急若沈浮。调适之法。其事云何。答曰。心虽非上下。为治沈浮患故。上下安之。于行无失。若心浮动。可作意下着止之。若心沈没。可上着止之。复次若下着安心。利益众多。略说有二。一心易得定。二者众病不生。
      第三明修体真止者。以正智慧。体一切阴入界。三毒九十八使。及十二因缘等。三界因果。诸法悉皆空寂。如大品经中说。即色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离色无空。离空无色。受想行识等一切诸法。亦皆如是。所以者何。今现见阴入界等诸法自性不有。何能生我人众生寿命等一切诸颠倒事。云何知空。如过去所起一切烦恼业行为因。现在揽父母身分为缘。因缘和合。则有果报。有果报故。则有阴入界等一切诸法者。此业为是何法。而能为果报。阴入等作因。若言过去善心。即是业者过去作善之心。及心数法皆已灭谢。岂得为现在果报。及阴入等法作因。若言心非是业因。心作业。业随心来者。心转灭故。业亦应随心转灭。若业转灭。岂能感今世果报。及阴入等法。若业转灭。当知业即不至现在。何以故。业不来故。若业不来而受报者。此报不名报。何以故。无业则报无所酬。若言过去心虽灭谢。而次心续生故。业得随心来者。亦应过去业虽灭谢。次业续生故。得至现在。若尔即有大失。何以故。或时过去善心灭。而恶心续生。今亦应过去善业灭。而次恶业续生。此唯见恶业至现在。若尔应感恶报。何得感善果耶。若言业来而不随心者。此业应自有报。离心而受。今实不尔。复次业若有相。即是有为。若是有为。必堕三相。若堕三相。即是生灭。若是生灭。即不至现在。过去既灭。当知本业亦灭。谁感此果。不可以新业始生。能感今果。当知业有相貌。此义不可。若言业无相貌而能感果者。此亦不然。所以者何。无相之法。即是无为。无为无业。何得感果。复次无相之法。即是空义。空无生灭。岂得名业。若说空无相能感果者。三无为法。亦应感果。既不得尔。云何而言。业是无相。而能感果。如是种种因缘。业不可得。当知无有此业。若业不可得。云何言阴入界等。一切皆从内业因生。亦不从外缘生者。若定从缘而有报者。则一切阴阳会时。皆应有果报。阴入界等。一切诸法。若尔则不待业持识来。方乃有生。故知非外缘生。若谓因缘合故有果报阴入等法生者。若因缘中各有生。合时应有二生。若各无生。合时何得而有生。若谓离因缘而有生者。此事不然。从因缘故有生尚不可。何况无因缘而有生。若无因缘而有生者。则因果义坏。世间行善之人。应得恶报。行恶之人。应得善报。亦不应有修道。此即破于世间善恶因果。名大邪见。当知阴入等一切诸法。不从内因有。亦不从外缘有。亦不因缘合故有。亦不无因缘有。若非有即是空。若于无所有空中计有者。当知但是无明颠倒。妄计为有。若了知颠倒所计之法。一切悉皆虚诳。犹如梦幻。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亦不可得。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毕竟空寂。犹如虚空。若行者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者。无取无舍。无依无倚。无住无着。若心无取舍依倚住着。则一切妄想颠倒。生死业行。悉皆止息。无为无欲。无念无行。无造无作。无示无说。无诤无竞。泯然清净。如大涅??。是名真止。此则止无所止。无止之止。名体真止。故经偈云:一切诸法中 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第四明证止者。有二解不同。有师云。止无别证。但能为诸禅作前方便。若有所证。即属余禅。此义至下明。善根发中。即是其事。二者有师言。止非但通发诸禅。亦自有别证之法。即是五轮禅。所以者何。诸余法门。悉别有安心修习之法。然后次第发禅不同。今明此止。但制心一处。则五轮自发。譬如净水无波。则万像悉现。止亦如是。
      今明因止证五轮。五轮者。一地轮。二水轮。三风轮。四金沙轮。五金刚轮。此五法门。悉是借譬立名。通名为轮者。转也。如世轮若转。离此至彼。禅中明轮亦尔。如地轮。因离下地乱心。转至上地。故名为轮。乃至金刚轮义。亦复如是。转至无学极果故。
      一地轮者。如地有二义。一者住持不动。二者出生万物。行者因止若证未到地定。忽然湛心。自觉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不动。故名住持。因未到地。出生初禅种种功德事。同出生万物。
      二水轮者。水有二义。一润渍生长。二体性柔软。行者于地轮中。若证水轮三昧。即是发诸禅种种功德。定水润心。自觉心中善根增长。即是润渍义。因得定故。身心濡ru2软。折伏高心。心随善法。即是柔软义。故名水轮。
      三风轮者。如世间风有三义。一者游空无碍。二者鼓动万物。三者能破坏。行者发风轮三昧亦如是。若因禅定发相。似智慧无碍方便。如风游空。一切无碍。鼓动者。得方便道。即能击发种种出世善根。功德生长。破坏者。智慧方便。能摧破一切诸见烦恼。若二乘人得此风轮三昧。即是五方便相。似无漏解发。若是菩萨。即入铁轮十信。是名风轮。
      四金沙轮者。金则譬真。沙谕无着。行者若发见思真慧。无染无着。得三道果。若是菩萨。即入三贤十地位中。能破一切尘沙烦恼。是名金沙轮。
      五金刚轮者。第九无碍道。名金刚轮三昧。譬如金刚。体坚用利。能摧碎诸物。金刚三昧亦复如是。不为妄惑所侵。能断一切结使。成阿罗汉。若在菩萨心。即是金刚般若。破无明细惑。证一切种智。亦名清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
      复次如轮若无牛御。终不自转。五轮禅定。亦复如是。虽当地各有诸妙功德。若不体真为导。无着熏修。则于地地有碍。便乖轮用。今行者善修体真无着故。能从初心转至极果。轮用乃成。是以法华经云。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当知行者善修止门。则能具足五轮禅定。证三乘圣果。
      第二明验善恶根性者。行人既能善修止门。息诸乱想。则其心澄静。以心静故。宿世善根。自然开发。若无善者。则发诸恶法。故经云。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止为初门。善恶二事之中。必有其一。行者应当明识其相。取舍之间不乖正道。故须分别。今就善恶根性中。即为二意。一明验善根性。二明验恶根性。然论善恶发之前后。各逐其人。未必定前善而后恶也。
      第一明验善根性。即为四意。一列善法章门。二正明善根发相。三验知虚实。四料拣发禅不定。
      第一列善法章门者。善有二种。一者外善。二者内善。
      今就明外善中。善乃众多。略出五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孝顺父母师长。四信敬三宝。精勤供养。五读诵听学。略以此等五种善根。示表外善发相不同。所以悉属外善者。原其本行。悉是散心中。修习未能出离欲界。发诸禅定无漏故。说为外善。
      二明内善者。即是五门禅。一阿那波那门。二不净观门。三慈心门。四因缘门。五念佛三昧门。此五法门。通摄一切诸禅。发诸无漏故。名为内善。问曰。内善无量。何得但说五门。答曰。五名虽少。而行通诸禅。所以者何。一阿那波那门者。此通至根本。及特胜通明等诸禅三昧。二不净观门者。此通九想背舍超越等诸禅三昧。三慈心门者。此通四无量等。诸禅三昧。四因缘门者。此通至十二因缘四谛等慧行诸禅三昧。五念佛门者。此通至九种禅。及百八三昧。复次初数息门。即是世间凡夫禅。次不净门。即是出世间禅。诸声闻人所行。次慈心门。即是凡圣二人。为大福德修慈。入四无量心。次因缘门者。即是辟支佛人之所行。次念佛门。功德广大。即是诸菩萨之所行。此则略明五门次第浅深之相。复次五门禅定。对治四分烦恼。四分烦恼出生八万四千尘劳。当知五门。亦能出八万四千法门。此而言之。但说五门。则摄一切内善具足数人所明初贤五停心观发。与此有相开处。
      第二次明善根发相。亦还为二。一明外善根发相。二明内善根发相。云何外善根发相。外善非一。今依前章门。略出五种。初明行者若坐中静定。忽见种种衣服卧具饮食珍宝田园池沼车乘如是等事。或复因心静故。自能舍离悭贪心。行惠施。无所吝惜。当知此是过去今生布施习报。二种善根发相。二行者若于止静定之中。忽见自身相好端严。身所著衣。清净如法。洗浴清洁。得好净物。见如是等事。或复因心静故。发戒忍心。自然知轻识重。乃至小罪。心生怖畏。忍辱谦卑。当知此是过去今生戒忍习报。二种善根发相也。三行者若于坐中。忽见师僧父母宗亲眷属。着净衣服。欢喜悦豫端严。见如是等事。或复以心静故。自然慈仁恭敬孝悌心生。当知此是过去今生孝顺尊长习报。二种善根发相也。四行者若于坐中。忽见诸塔寺尊仪形像经书供养庄严清净僧众云集法会。见如是等事或复于静心中发信敬。尊重三宝。心乐供养精勤勇猛。常无懈倦。当知此是过去今生信敬三宝精勤供养习报。二种善根发相也。五行者若于坐中。因心澄静。或见解释三藏。听受读诵大乘。有德四众。或时因心静故。读诵自然而入。随所听闻。即时开悟。或复自然能了解三藏大乘经典。分别无滞。当知悉是过去今生读诵听说习报。二种善根发相。行者见如是种种好相。及发诸善心者。此非禅定。多是过去今生。于散心中。修诸功德。今以心静力故。得发其事。见诸相貌。悉属报因相。现善心开发。皆是习因善发也。如是众多说不可尽。此则略示大意。复次发习报两因。行人根性不同。自有行人。但发报因相。不发习因善心。自有行人。但发习因善心。而不发报因之相。自有行人。具发习报两因。自有行人。二俱不发。如是等事。因缘难解。岂可谬释。问曰。散心善根。何得于静心中现。答曰。于禅定中。尚得见过去今生所起烦恼恶业。何况善根扶理而不得见。问曰。见此等诸相。亦有是魔所作不。答曰。亦有是魔所作。若欲分别。但魔名杀者。若此等相发时。能令行人心识动乱。或复增诸烦恼。逼迫障蔽。众多妨难。不利定心。悉是魔之所作。其善根发者。行人自觉。见此相已。虽复未证禅定。而身心明白。诸根清净。身有色力。所为吉利善念开发。因此已后。自觉心神易可摄录。身心安隐。无诸过患。当知此为善根发相。复次若此等事。善根发者。报因之相。则暂现便谢。习因心善。则相续不断。若是魔作相。则久久不灭。虽谢更来。逼乱行者善心则暂发还灭。或时变成恶念。当知邪也。复次邪正之相。甚为难测。自非亲近明师。非可妄取。问曰。此诸善根为当一向前发。亦得证诸禅时。于深定中发也。答曰。此事无定。未必一向定前见也。外善既?故。先明耳。
      第二云何名内善根发相。今约五门禅中。辨内善根发。此五门中。一门开为三。合有十五种善根发。一明阿那波那门。有三种。善根发相不同。一数息善根。二随息善根。三观息善根。
      一数息善根者。行人如上。善修三止。身心调和。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诸禅。身心湛然空寂。定心安隐。于后或一坐二坐。乃至经旬。或经月经年。将息得所。定心不退。即于定中心。忽觉身心运动八触次第而起。此即发根本初禅善根之相。于此定中。喜乐善心安隐不可为谕。如是发初禅已。乃至发四禅定空等。
      二随息善根发。亦于欲界未到静定心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及遍身毛孔虚疏。即以心明见于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谷粟麻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除诸身行。乃至心受喜乐等。是为特胜善根发相。
      三明观息善根发者。亦于欲界未到细静心中。忽见自身气息。从毛孔出入。遍身无碍。渐渐明利。如罗?中见皮重数。乃至骨肉等。亦如是。亦见身内八万户虫?细长短。言语音声。定心喜乐。倍于上说。或见自身。犹如芭蕉聚沫云影相等。此是通明观善根发相。
      二明不净观中。有三种善根发相不同。一九想。二背舍。三大不净观。
      一九想善根者。亦于欲界未到静定心中。忽然见他男女死尸[?-舟+月]胀。尔时其心惊悟。自伤往昔。?该匝峄肌K??逵?S啦磺捉?;蚣?囵鲅?颗Ю谩?n残狼藉。白骨散坏等相。此为九想善根发相。
      二明背舍善根发者。亦于欲界未到静定心中。忽见内身不净[?-舟+月]胀狼藉。或见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乃至骨人光明昱?d。定心安隐。厌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
      三明大不净观善根发者。亦于欲界未到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山林树木。皆悉不净。或见一家一聚落一国土。乃至十方皆悉不净。或见白骨乃至见自身白骨。光明昱?d等。此为大不净观胜处善根发相。此观发时。能破一切着心。
      三明慈心观中三种善根发不同者。一众生缘慈。二法缘慈。三无缘慈。
      一众生缘慈发者。亦于欲界未到静定心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先缘亲人得乐之相。因发定。安隐快乐。乃至中人怨人。悉见得乐。无?无恨。无怨无恼。广大无量。遍满十方。是为众生缘慈善根发相。或发众生缘悲。乃至喜舍。亦如是。
      二明法缘慈发者。亦于欲界未到静定心中。忽然自觉一切内外。但有阴入法。起唯法起。灭唯法灭。不见众生及我我所。但有五阴。于受阴中。有乐受。如是知已。即缘此乐受。发于慈定。无?无恨。无怨无恼。广大无量。遍满十方。是为法缘慈。或发法缘悲。乃至喜舍。亦如慈善根发相。
      三明无缘慈发者。亦于欲界未到定心中。忽然觉悟一切诸法非有非无。不见二边。所谓若众生非众生。若法非法。皆不可得。则无所缘。以无缘故。颠倒想息。寂然安乐。心与慈定相应。等观一切。同此安乐。无?无恨。无怨无恼。广大无量。遍满十方。是为无缘慈善根发相或发无缘悲定。乃至喜舍。亦如是。
      四明因缘观中有三种善根发不同者。一三世十二缘。二果报十二缘。三一念十二缘。
      一明三世十二因缘善根发者。亦于欲界未到定心中。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过去。无明以来。不见我人无明等法。不断不常。能破六十二种诸邪见网。心得正定。安隐寂然。观慧分明。通达无碍。身口清净。正行成就。此是三世十二因缘观慧善根发相。
      二明果报十二因缘善根发者。亦于欲界未到定心中。忽觉心识明利。即自思寻。我初生时。揽父母身分。以为己有。名歌罗逻。歌罗逻时。名曰无明。因缘则有行识乃至老死。名为十二因缘。若歌罗逻时。但有三事。合和无人无我。三事不实。今无明等十二因缘诸法。竟何所依。若不见无明等诸法定是有者。岂是无邪。如是念时。破有无二见。归心正道。正定相应。慧解开发。离诸邪行。此为果报十二因缘观智善相发相。如此明十二因缘。出大集经中。具辨作。此明因缘相。与苦集正同。亦得约此明四谛善根发也。
      三明一念十二因缘善根发者。亦于欲界未到静定心中。忽然自觉刹那之心。无人无我。性本无实。所以者何。一念起时。必藉因缘。言因缘者。即具十二因缘。缘无自性。一念岂有定实。若不得一念之实。即破世性邪执。心与正定相应。智慧开发,犹如涌泉。身口清净。离诸邪行。是为一念十二缘善根发相。此之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中具辨。亦得约此十二缘明一心具四谛善根发也。
      五明念佛中。自有三种善根发相不同。一念应佛。二念报佛。三念法佛。明三佛义。出楞伽经。广分别其相也。
      一明念应佛善根发者。亦于欲界未到静定心中。忽然忆念佛之功德。即作是念。如来往昔阿僧只劫中。为一切众生故。备行六波罗蜜。一切功德智慧故。身有相好光明。心有智慧圆照。降伏魔怨。无师自悟。自觉觉他。转正法轮。普度一切。乃至入涅??后。舍利经教。广益众生。如是等功德无量无边。作是念时。即敬爱心生。三昧开发。入定安乐。或于定中见佛身相。善心开发。或闻佛说法。心净信解。如是等胜善境界非一。是为念应佛善根发相。
      二明念报佛善根发者。亦于欲界未到静细心中。忽然忆念十方诸佛真实圆满果报之身。湛然常住。色心清净。微妙寂灭。功德智慧。充满法界。不生不灭。无作无为。岂有王宫之生。亦非双树之灭。为化众生。十方佛土普应生灭。如是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心定安隐。三昧开发慧解分明。或作定中。见不可思议佛法境界。即便出生无量愿行。无量功德。无量智慧。三昧法门。是为念报佛善根发相。
      三明念法佛善根发者。亦于欲界未到静定心中。忽然忆念十方诸佛法身实相。犹如虚空。即便觉悟一切诸法。本自不生。今则无灭。非有非无。非来非去。非增非减。非境非智。非因非果。非常非断。非缚非脱。非生死非涅??。湛然清净。有佛无佛。相性常然。众生诸佛。同一实相者。即是法身佛也。故大品经云。诸法如实相。诸法如实。即是佛。离是之外。更无别佛。如是念时。三昧现前。实慧开发。即时通达无量法门。寂然不动。一切不思议境界皆现定中。成就之相。如法华经六根清净中广说。是为念法佛善根发相。
      是中所明。因止发十五门禅相。并悉约初禅。初境界罔像而辨。夫一切禅定证相。不可具以文传此止是示表。行人过去习因不同故。发禅不等。若欲具论十五门禅。事理广博。深远之相。下第七大段明修证中。一一从始讫终。当少分分别。复次若于欲界未到地中。身心澄静。或发无常苦无我不净世间可厌患食不净死断离尽等想。或发念佛法僧戒舍天等念。或发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等。或发空无相无作四谛十六行等观。或发六波罗蜜四摄四辩等。种种诸行愿功德。或发天耳他心宿命等诸神通。或发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等十八空。或发自性禅十力种性三摩跋提首楞严师子吼等诸三昧门。或发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等一切陀罗尼门。如是等种种诸禅三昧。境界不同。其相众多。在下第七大段明修证中。辨种种诸禅三昧深广境界之相。当具分别也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之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