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义例卷下

    第六行解相资例者。如分别中总以十义
    分别十章。于中且约自行化他。则前八自行。
    于中去果论因则果报为果非今正意。前七
    为因正明修相。于七因中。前五生解后二为
    行。分别文中虽以起教取譬。于自起教化他
    义当于解。越次取文兼化他故。故自行解唯
    前五章是也。大意虽有行及果报等文。但
    是示行及果报等。令知始末。非谓即是修行
    相也。何者。修行俱须二十五法以为方便。
    十乘十境以为正修。所以者何。若无十境乘
    则无体。若无十法名坏驴车。故知必须五章
    以生妙解。于生解中大意则略解始终。自他
    因果则文略而意宽。次四专在名体则文理
    俱广。故以广解导于行。始使二十五法随教
    甄分。会开废?。方可得名妙行之首也。是故
    五章一不可废。若用此解而修十法。则但释
    十法名宗次第。于理自足。而今文中相犹广
    者。为钝根者仍恐不晓观法次第。故引前解
    入观委论。又恐繁文故。于阴入具释十法九
    境比知。是故诸文不无旁正。且如十境。只一
    念心行之地也。一一显示境相不同行之种
    也。一一起于十乘观法行之雨也。一一转成
    不思议境行之牙也。一一发心行之干也。一
    一安心行之叶也。一一破遍乃至正助行之
    华也。一一次位以至离爱行之果也。若无六
    事道树不端。次第虽尔。若从人说上根即
    于境种而生于果。故文云。直闻是言病即。除
    愈为中下根更须后法。是故文云。至长者所
    为合众药。又于十乘一一复须了其文旨。一
    一皆依不思议寂照止观。文之髓也。一一
    乘相生起次第。文之骨也。一一引事助成行
    相。文之肉也。广破古旧问答释疑。文之肤也
    又释名等四文兼于肤义。兼于肉意即骨也。
    意下所诣即是髓也。若无四事法身不成。是
    故读者行者须知缓急。无得谬指偏言僻意
    令行不周。修行之来岂过集解而起方便。行
    因得果果满教他。他机我应感应斯息。自他
    同归灭理真性。今之一部意唯若是。故此十
    章摄无不尽
    第七喻疑显正例者。此所学宗同禀一师。文
    理相承终无异解。忽遇僻者因问异答。事不
    获已而征喻之。问顿教有几种。答有渐顿及
    顿顿。喻曰夫讲贯之法先观本文。本文立名
    不可取异。求异会释仍须体同。顿顿之名经
    论不出。一家著述诸部所无。若名体。俱无。修
    行何托。若以顿顿是圆。如圆圆等此义可尔。
    既分二顿渐顿为圆。更加顿顿为何所拟问
    此二位者断惑何殊。答二位不同。若渐顿者
    初住已前四住先除。若顿顿者初住已前圆。
    伏五住登。住已去圆破五住。喻曰。初住已前
    四住先除。引证属圆处处皆尔。故圆教四念
    处云如。冶铁作器本为成器。非为除垢。?垢
    先除非关渐次顿顿。既云登住圆破即显。住
    前五住全在。当知此义非别非圆。圆则初住
    唯破无明。不应入住。五住俱断别须住前。
    五住全在。住破四住行破尘沙。登地方破一
    品无明。故知非别离二别立无教可凭。问
    二顿修成其相何别。答渐顿观者空观先成。
    顿顿观者三观俱证。喻曰。此甚违背一家教
    文。既云渐圆。是四教中圆。应依六即判此圆
    位。则不应云空观先成。何者。五品即是观行
    三观。六根即是相似三观。初住已去分证
    三观。如何乃云空观先成。又复不识见思先
    落似位之意。若先成者何名似即顿顿。既云
    三观俱证。为是何位。若在初住与渐顿何别。
    若在住前都无此理若云住前但伏初住俱
    断。诸教无文方成邪说。问据何得知有二种
    顿。答准玄文。八教谓渐顿秘密不定渐又四
    谓藏通别圆。此四兼前名为八教。渐中既有
    最后一圆。渐外又复更立一顿。故知前圆但
    是渐圆。别立一顿即是顿顿。频将此义以难
    他人。他无对者唯我独知。喻曰。依此所判
    则有多妨。一者不识教名之妨别立一顿。乃
    是华严最初顿部。佛初成道未游诸会。不从
    渐来直说于大。大部在初故名为顿。部仍兼
    别不得妙名。岂以兼别之经。翻为顿顿法华
    独显却号渐圆。二者不识渐开之妨。言渐开
    者。准法华玄。华严顿后别为小机不动不降。
    施于渐教。渐教之初先说三藏。三藏教后弹
    斥洮汰。方具用四故云开出。故玄文中自鹿
    苑来至般若会。皆名为渐。岂此渐中有于圆
    教。便名渐圆。又玄第十渐顿判教。自华严来
    至般若会。皆有渐顿。华严圆教与方等般
    若中圆。圆既不殊。亦应并名为顿顿。何独华
    严。若方等般若中圆。名渐圆者。则华严圆教
    亦名渐顿何关余部。三者不识教体之妨。若
    渐开出四。如开拳为指唯指无拳。合四为渐。
    如合指为拳唯拳无指。存渐则教唯有四。没
    渐则教唯有七。俱存必一边无体。立八则体
    ?名宽。四者抑挫法华之妨。近代判教。多
    以华严为根本法轮。以法华为枝末法轮。唯
    天台大师灵鹫亲承大苏妙悟。自着章疏以
    十义比之。迹门尚殊本门永异。故玄文中凡
    诸解释。皆先约教判则三?一妙。次约味判
    则四?一妙。如何以?。称为顿顿。以妙翻
    作渐圆。五者不识顿名之妨。若从行为名
    圆只是顿。是故旧题圆顿止观。若从味立称
    则顿异于圆。故判初味云。高山顿说。若将
    判味兼带之顿。以斥判教独显之圆。一何误
    哉。一何误哉。六者违拒本宗之妨。本师
    赞为独妙学者毁为渐圆。抑实扬权有何利
    益。七者违文背义之妨。经云。已说今说当说。
    而于其中法华第一华严至般若名已说。无
    量义经名今说。大般涅??经名当说。依彼
    所判则已说第一。何关法华。如此独知闻者
    掩耳。问从渐开四并前但七何成八教答
    开出四已仍有一渐。喻四如前。第三妨中足
    知迷误。彼既不知渐。从鹿苑以至般若。将
    何别立一渐教耶。若知鹿苑至般若来。约时
    名渐终不辄判四教中圆。名为渐圆。岂判法
    华劣于乳教。问法华经部为是何顿知非
    顿顿。喻曰。此师非但不识顿渐之名。亦乃
    不晓结文之意。玄文释前四味教竟。次以渐
    等结释法华云。非顿渐秘密不定。初云。今法
    华是显露非秘密。是定非不定。结非秘密不
    定秘密不定通前四时。次云。是渐顿非渐
    渐。结非前顿后渐教。言渐顿者。约前四时
    渐中有顿。顿中有渐。今法华经迹门圆说。与
    渐顿中其义不殊。但异渐中渐耳。言渐渐
    者。鹿苑一方等三般若二顿中之渐。即是别
    教与渐中渐其义不殊。故不须简顿中之顿。
    同渐中之顿。亦同法华。是故顿教不须别
    简。故玄后文今法华迹门与诸经有同有异。
    本门与诸经一向异。同者谓诸部中圆。异者
    谓诸部中兼于三教。不见此意望声释义。便
    谓法华但是渐顿非顿顿也。文中只云非是
    渐渐。何曾复云不是顿顿。问复何得知法华
    是渐顿。华严是顿顿。答据法华中诸声闻
    人从于小来。经历诸味至法华会。方始开顿。
    故知法华是渐顿也。华严居初不经诸味。故
    是顿顿。喻曰。今法华圆极顿足。此从于法
    不从于人。不应声闻从于渐来。即依声闻判
    经为渐。况复声闻不过五百千二二千。此等
    但名开权显实。又有菩萨开显何独声闻。如
    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等。又下文云。无
    数诸佛子闻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大喜充
    遍身。又有显本。如分别功德品中三千微尘
    数。乃至一四天下。又八世界尘数初发菩
    提心。况下方踊现并妙音东来。严王诸营
    从。文殊所教化。如是诸众何曾历四味。应
    当从此方判经为顿顿。况复法师品现在若
    灭后。若有闻一句皆与授佛记。华严经众虽
    不游渐。有二义故不及法华。一带别。二覆
    本。岂阙二义便称顿顿。具二义者称为渐
    耶。问亦有菩萨法准闻顿而独从声闻判
    耶。答据多分说。喻曰。如前所引。应以八界及
    闻一句为多。而反以声闻为多者。非但玄
    理不会。亦乃读文未熟。应知声闻钝根菩萨。
    法华经前机缘未熟。不堪闻顿。更以方等般
    若调治。方堪来至法华闻顿。是故应判此法
    华经是开渐显顿。故名渐顿。人不见之。谓非
    顿顿。问据何得知渐圆之教。四住先落。答
    如引仁王长别苦轮。既云别苦。知是渐顿。如
    引法华六根清净。云肉眼等。知是顿顿。喻
    曰。此一家义前后皆引仁王以证法华。法华
    云。无漏意根。仁王云。长别三界。两经皆是四
    住先落。且于界内得无漏名有漏业除。故云
    长别。当知二处文义本同。如何分擗以证
    两顿。问三种止观中圆顿止观是何顿耶。答
    是渐顿。何以得知。如第一卷以三譬喻三
    止观。以通者腾空喻于圆顿。至第七卷识通
    塞中。中即三观破于神通。神通被破故非顿
    顿。文云。别则略指三门。大意在一顿。又三止
    观竟。又云。今依经更明圆顿。又第五卷安心
    文末。初约三止观结数。次又约一心止观结
    数。又第一结发心文。先三止观结。次云。又
    以一止观结。此等皆是三止观外别一顿顿
    之正文也。喻曰。一往引证似有所凭。子细推
    求都无所据。何以故。以违文故生多妨故。
    何者。如破神通及依经。更明文在序中。序
    是章安所置。说止观时未有此序。如何预将
    正文破之。又三观本传南岳。如何弟子反破
    师宗。乃成逆路伽耶。论又南岳禀承慧文。
    龙树既破师法。观心论中何须更云归命祖
    师。况两处神通其义各别。序中以顿行者譬
    通者履空。空无浅深履者阶降。空喻顿理
    履譬行仪。行虽阶差仍名圆渐。理无深浅
    不当偏圆。第七卷中以步马神通喻横别三
    观。神通即是别相之中。故以中即三观。破横
    别之中。如何不见近文。远破未生之序。次依
    经文更明者。前以三喻证三文竟。更依华严
    以证圆文。故云。更明再治定文意在于此。如
    何见一更字。便于三外立顿顿名。若引华严
    即名顿顿者。玄第十卷亦引华严方等般若
    圆证于顿。华严既其非是渐圆。方等般若
    宁非顿顿。言别则略指三门。大意在一顿
    者。彼料简文问略明三种止观。略与大意
    名相似同。是故重问云何同异。答中分于通
    别二意。通则略指只是大意。别则略与大
    异不同。以不同故略有三种。大意但在三中
    之一。故文云。渐与不定置而不论。人不见之。
    便于三外别立顿顿。安心文末。先以次第三
    观结数。次以一心结数次第义。当于别一心
    义当于圆。此圆还同初总安心为结数。故义
    开三别。次还依本以结一心。不见此意。异说
    便生。言发心文末一止观结者。大意五章文
    相宽总。是故皆以止观结之。或时唯用一止
    观结。如六即文六文皆一。或复唯用三止观
    结。如随自意文末。或时俱用三一结之。如前
    所引。复阙无结文。如常行等三种三昧。又
    若俱用三一结者。只是通别不同。何者。一种
    结云。发菩提心即是观。邪僻心息即是止。当
    知三种无不发心邪僻心息。又三种结者亦
    是通义。以通三故。是故结之。始从三藏终至
    圆顿。皆悉有于渐顿不定。具如第三偏圆文
    中及玄文第十判教中。四教是别。三种是
    通。此第一文。不历四教一一三结。总以四
    教共为三结。以三对一三复为别。人不见之。
    便以又以之言凭兹别立。深不可也。问两种
    顿位同异云何。答住前则别登住则同。喻
    曰。凡列位者皆须准教及以古师。一家立位
    唯分四别。一期教迹因果显著。有始有终莫
    过此四。三藏则四果支佛百劫僧只。通教则
    三乘共位及名别义通别圆并立五十二位。
    但行有赊促断伏不同。圆依法华更加五品。
    一家所用诸部咸然。辄不曾闻两顿之位。已
    如前破。问何故分别立。二顿耶。答由根利
    钝立二不同。喻曰。自昔承禀一圆家教法。
    不见二顿而分两根。处处文中但云华严兼
    于利钝。利则圆教钝则别人。或一一教中而
    分三根。或信法二行以分利钝。是则教教部
    部无不皆然。来至法华同入一实。无容开会
    同一根性。仍称为钝。覆权隐迹有钝有利。
    而名为利。深不可也。问方等中四渐中开
    四。两四中圆为何同异。答但是四。教中圆皆
    是渐圆。喻曰。此师不识渐教之义。是故不知
    方等只是渐中之一。谓言渐教与方等殊。即
    便答云。但是四教皆名为渐。若知不别云何
    便答。但是之言借使法华会前四教中圆。皆
    名渐圆。法华开权独显一圆。何故仍立渐圆
    之称。若尔但识四教从渐之言。不了法华开
    废等意。因兹暗立渐顿之言。问涅??中圆复
    何差别。答亦是渐圆。喻曰。若如所判。始自鹿
    苑终至涅??。一概渐圆。玄文何故若破光宅。
    光宅仍以法华异昔。引昔通谩尚乃破之。此
    师禀受山门。翻更不如光宅。应云涅??虽四
    前三知圆。方等虽四三不入实。渐中开四不
    殊方等。诸文盛说何足复疑。依彼所论涅
    ??圆伊便成无用。复有一行乃是徒设。问
    涅??四教俱入圆不。答有不入者。十仙外道
    即是其流。喻曰。徒闻涅??入实之言。不晓捃
    拾得入之意。若十仙不入三修岂闻。初后俱
    无。中间宁入。十仙不入。世尊何故为其说
    常。破云。汝外道中因虽是常而果无常。我佛
    法中因是无常而果是常。乃至陈如色常受
    想行识常。余诸外道大意皆尔。如何谬判以
    为无常。易见之文尚谬。况复难见耶。问止
    观第一卷后多种譬文。如迦陵频伽声。?F万
    种为丸。在大海浴。阿伽陀药等为喻何顿。
    答并是渐顿。何以故。犹在[谷-禾+卵]中。万种须?F。须
    待诸水入于大海。合诸药为阿伽陀。故是
    渐顿。若不出[谷-禾+卵]。诸水是海。不?F万种。不合为
    药。任运自具方是顿顿。喻曰。此中二失。一者
    不晓喻旨。二者违于自言。不晓喻者。夫言喻
    者但约少分。故大经云。不可以喻喻真解脱。
    如雪山类象。岂可求其尾牙。举扇喻月。岂
    可求其光挂。况本文意。意在一法。具是诸
    法。取现见者以之为喻。未入海诸水不具。
    未?F为丸众气不足。自余诸鸟[谷-禾+卵]中不鸣。余
    药虽合治病不遍。故用此等以为顿喻。如何
    破喻而为渐圆。养子不肖过而难他喻。即其
    事也。二违自言者。自立大意以为顿顿。此等
    喻文皆在大意。如何自斥以为渐圆。问第一
    卷中实非父子两谓路人。此喻何等。答实非
    骨肉是前两教。两谓路人是后两教。喻曰。此
    深不见文中喻意。文以界内界外各有一理。
    理各两教以为能诠。并用四谛以为迷解文
    中自合。?以譬集。打譬苦。若两谓父子?
    打薄者。以譬直教。两谓路人?打厚者以
    喻纡回。此谓道谛智解不同。故使灭谛即
    离亦别。若即解者苦集即理。如路人为父子。
    若离解者苦集异理。如父子为路人。当知实
    非骨肉两谓路人。但约拙教一离义尔。亦阙
    分判界内外。是何等拙而便跨节以为四教。
    具如止观记中释。问渐之与别为同为异。答
    此二不同。渐则开四。别不开四。喻曰。既其不
    识渐教开四。徒与别教辨异何益。今言渐别
    皆应开四者两文不同。渐教开四已如前说。
    别开四者具如别教四弘之中。约四谛境皆
    历四教。但须委知开四所以。然于别人。自
    行化他未必全立四教之名。但云界内界外
    曲直巧拙。自行则次第竖入。化他则随缘横
    被。被机虽横行终成竖。自行虽竖遍学成横。
    如初入空偏用析体。以破见思。仍是偏用一
    门自行。若至十行为利他故。方始遍习析体
    八门。及以无量无作八门。尔时所习乃得名
    横。是则自他四教义足。读文不委义理轻
    疏。而便谬判别不开四。问商略之文为是
    何处。答挹流寻源已下文是。喻曰。此亦二
    失。一者不晓新旧文意。二者商略谬判祖承。
    初不晓文意者。旧文十章前五是序后五是
    正。故旧本初云。窃念述闻共为十章。商略等
    五名为窃念。己之私窃念兴序故。开章等
    五名为述闻。述已亲从法会闻故。再治改者。
    良以。窃念不应连接。述闻为十故废商略。五
    章之名章名虽废仍存其文。述闻五章次第
    虽在。亦没章名。新移商略之文以为引证
    之例。首加止观等字用为通序。则以挹流等
    文用拟别序。人不见之。便为乱说空张。旧本
    商略以消别序。新文柰何商略之文复彰祖
    承之后。甚不可也。问挹流已下正当旧本祖
    承之文。如何将为商略文耶。答正是商略有
    师无师。故云商略。喻曰。旧释商略云。略述
    佛经粗彰圆意。故云商略。即引华严了达贤
    首闻圆等文。今乃判他祖承之文。而为商
    略有师无师。既将祖承以为商略。祖承傥更
    指后辨差。从始至终重重妄说。问有情心
    法并有情之色。及外依报。此之三法顿及顿
    顿起观何殊。答顿顿随观即具诸法。渐顿心
    具余□则无。喻曰。据此答文却用渐圆为顿
    顿。何者四教中圆奚尝不云三处具法。故四
    念处圆文中云。非但唯识。亦乃唯色唯声唯
    触。二处具法正是四教末后之圆。今谬判为
    顿顿文者。验知诸判但用胸襟。又渐圆既知
    心具诸法。诸法遍摄。岂隔色耶。色摄入心心
    即是色。如何谬判唯心具耶。若别教人初心
    色心并不具法。何独色耶。渐顿回互教门
    杂矣。教门既杂依教修观。冥如夜游。问此
    二种观初心何别。答顿顿观者初发心时三
    谛俱观。渐顿观者先观中道离于二边。二观
    先成见思前破。后证中道三谛方同。喻曰。
    虽指文中三处五处以立顿顿。既无正义。约
    观判位亦无正文。大师唯引诸经明位。以证
    四教。不见引证。四教之外别立一顿。况彼诸
    处顿顿之文。尽是四教最后之圆。彼以此圆
    判为渐圆。云初发心者。先观中道一切教法。
    都无此文。别则先观二边。方乃见思先落。岂
    有但观中道先破见思。圆别不成都无所据。
    问一心三观与三观一心。二文何别。答一
    心三观即是假。三观一心即是空。非三非一
    即是中。为破步马神通。故云空假。若论顿
    顿一中具三。喻曰。本论三观须有所以。此
    是佛法大体。又是一家要门。凡用其名须得
    指实。既用此三格一切法。应晓三意。方尽其
    门。一者对境成观。如观一心为不思议境。及
    破法遍等文是也。二者覆疏收束。如第一
    卷合散非合非散。三一非三非一等。是三者
    寄名义立。如门非门非门非不门。权实非权
    非实等。是此三观一心一心三观。都非此之
    三观意。只是翻对破彼纵横观。纵观唯约次
    第之三而不得一。故以即一而三破彼纵义。
    故云一心三观破竖通塞。横观唯得各别之
    一。而不得三。故以即三之一破彼横文。故云
    三观一心破彼横通塞。人不见此。便加双非
    以对三观。又文自云。空即三故破步涉。假即
    三故破乘。马中即三故破神通。彼师乃云。
    为破步马神通故云空假步马。元是单空单
    假何须更以空假破之。破于横别步马神通。
    正用圆教一中具三。何故别云。若论顿顿一
    中具三。此是违文谬说。令迷文者信之。亦是
    立观违文。令误观者辄受。问相待绝待有
    何同异。答顿顿是绝待渐顿是相待。喻曰。误
    之甚矣。依此所判则应相待绝待俱非顿顿。
    何者以玄文中判今法华。具有二义。谓相待
    绝待。若尔何处别有顿顿绝耶。又依彼所
    判。则唯华严是绝法华纯待。若知法华具
    有二义。复以待绝分为二顿。当知此判自语
    相违。据斯以论俱迷二待。何者。二待并须非
    渐唯顿判为相待。又判为渐。此复一重自语
    相背。凡言相待。待前诸教为渐为?。方今法
    华是顿是妙。顿居渐后兼所破说。对渐明顿
    故云渐顿。人不见之。徒分待绝以对二经。又
    亦不识绝待之意。绝于所待。名绝待者方是
    妙顿。彼乃离顿待别立绝名。何为顿顿。
    问此法华之文具足二待。岂可离文判属二
    涂。答会竟无二未会则别。喻曰。此师非但迷
    于玄文待绝之名。亦乃不达法华开会之意。
    一代教法会在法华。彼判法华唯有相待。更
    立何部称为会经。若以法华会入华严。实
    无开显之说。若尔两俱未会应别立一经以
    会斯二。若以观会会则无文。今家所判以法
    华之绝。绝彼华严。当知华严未绝明矣。又何
    但未绝。亦乃无待。以兼别故独显不成。尚非
    相待绝何所寄。会竟无二还归法华。何故判
    之。云非顿顿。问法华之文岂有不会。答对
    前称待应无别理。喻曰。若据此答定判。法华
    唯有相待。虽有相待理亦不周。但得待前之
    言。失于能对之妙。纵使法华但有相待。终成
    不晓所待之名。所待即前诸?。前谓华严。
    若望彼所判还负己宗。华严既?顿顿何在。
    法华咸妙顿顿不疑。相待既然绝待可判。问
    修观之法准义用文。既同法华。应依会义因
    何对昔而分二涂。又以法华为不会。乃将华
    严为绝待。答修观不同于教。是故观二教一。
    喻曰。凡修观者必依于教。若观二教一其理
    不成。法华既融。只应还依融义修观。其虚立
    二观。谬以绝为华严会义。既归法华顿顿之
    名徒设。况教一观二。一观无文。又与立宗
    全成乖互。本立华严为顿顿。顿顿却归于法
    华。顿义既归于法华。言判为渐者谬矣。问
    观本依教无教。如何立观。答根别。喻曰。此乃
    临急之说不思前后相违。观既随根。根本顺
    教。有根无教同于本迷。若以顿顿为华严。则
    渐圆无教。若以法华为渐教。则顿顿无文。
    问曰。云何名为顿顿观相。答前即后故名
    空。后即前故名假。前后不二名中。喻曰。后
    即是前何异。前即是后徒于不二。前后谬立
    空假之名。实未能知三观相状。又自说云。
    顿顿如法华六根清净位。但云六根清净不
    云先断见思。故知是顿顿。渐圆如仁王十
    信菩萨位。既云长别苦海。即是先除见思。
    故云渐顿。喻曰。自言相违不可穷尽。初以
    法华为渐顿。今以法华为顿顿。况复不知山
    门诸部。并将仁王以证法华。法华云。无漏意
    根。仁王云。长别苦海。无漏与别苦但有因果
    之殊。不见义同。从文分二。又云。前文既云。
    大意在一顿。当知五略正明顿顿。释名已去
    并是渐顿。喻曰。大意与下文但是广略之殊。
    如何分二。故分别中将大意对八章十义。分
    别广略即其一焉。岂有略顿而广渐耶。又第
    五初列前六重。以开解令依解以立行。如何
    以解为顿顿。以行为渐圆。依解起行行既违
    解。此乃目视东而足西。膏南而明北。又
    若大意唯在于顿顿。何故大行通引三乘。若
    下文唯在于渐圆。何故复有一心止观及中。
    即三观破前神通。又若大意唯在顿顿。何故
    发心。四谛四弘十种发心皆列四教下文属
    渐。破亦同前。文既相违依何立行。又云。此
    之两观初心修观大难分别。须自入观方乃
    得知。喻曰。如破遍初初入无生。咸须依教。况
    大章生解以导行。初既云分别大难。信是
    解心冥。昧解既冥昧入观无。由彼解未明便
    推入观。何异?证增上。鼠即鸟空而宣入
    证之言。令他生于圣想。忽令领纳说实坠
    于过。人实得说尚招愆违想。故当重衅。又
    若实得为何位次。若假名与他何异。若五品
    位便同大师。子实不裁证者自了。愿不欺圣
    无违自心。又云。依顶法师。十二部经观心
    之文。修观必得。喻曰。夫三观者义唯三种。
    一者从行。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
    观理等。如观阴等即其意也。二约法相。如
    约四谛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为圆观。三托
    事相。如王舍耆?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
    执情。即如方等普贤。其例可识。故十二部观
    寄事立名。虽有三观之名。十境十乘不列。一
    部名下唯施一句。岂此一句能申观门。若此
    一句足得修行。十境十乘便成烦[?`/仍]。故知偏
    指文中。一句两句。以为顿顿。义同顽境体心
    踏心。十卷之文便成无用。兼出大师虚构之
    愆。问渐圆观但中中。是实相不。答非即实
    相体是但中。喻曰。实相与但中体同名异。实
    即俱实权即俱权。若约教释文但中在别。修
    观次第仍居后心。四教中圆一切诸文。并皆
    初心圆修三观。彼将此观属顿顿人。别为圆
    人立但中观。遍寻诸部都无此文。唯烦恼境
    中斥失玄云。不住调伏不住不调伏。初心修
    中成双非失。如何拾失以判法华。苦哉苦
    哉。不可救济。问初心修中既非实相。是涅
    ??不。答是涅??。喻曰。涅??实相大小名通。初
    心修中既非实相。若非实相亦非涅??。若是
    涅??亦是实相。若是实相即是从初常观涅
    ??。如何乃云非是实相云是涅??。若从初心
    是小涅??。此通别二种菩萨偏是一往。通
    涂而说。若别论者。通教菩萨至第七地。恐
    堕涅??。如三恶道。别教初心但名真谛。仍不
    得立涅??之名。故知初观唯在于顿。言非实
    相是涅??者。无教可凭。问岂有但中名为初
    心观涅??也。答有也。喻曰。不知求教但任己
    言。须无即无须有即有。一家教相不见少
    判。但中涅??。问如其必有二种顿者。大师
    何不分明显说。答如大意在一顿等。即其文
    也。又顶法师涅??疏释不次第五行中云。十
    信断或即是渐顿不断。或者即是顿顿。喻
    曰。大意一顿已如前破。彼引涅??疏亲共对
    捡。全无此文。应是续后谬。思便将想心证义。
    文所不载。故使再捡无文。又大师诸文文所
    不载。何须更引章安之文。况复再捡全无。
    何劳苦据。况复不次第行正是四教中圆。又
    数数常云有八教故。故有二顿。喻曰。八教中
    意具如前破。又云。二顿初心非一向异。虽
    异而同虽同而异。喻曰。无将此异质窍。他
    人不许渐圆即是顿顿。理穷无据。同异混和。
    问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是何观相。答是渐顿
    非顿顿。喻曰。此师已执初心修观。但闻中道。
    便谓渐圆而不晓于言偏理圆。故大意云。勿
    守语害圆诬罔圣意。故经论名数或具或偏。
    言下之旨理必周备。大师以备具释偏言。故
    大意中云。空即不空等自语相违。亦如前破。
    问初心起观。若舍二边但观中道。何异通
    教但有中名。如何初心见此但理便默不。答
    喻曰。言若有旨言胜不言。言既无归不言
    胜说。凡修观者须立解心。解心未成辄立此
    观。言究理极以至无言。又云。据文须分两
    种顿异。初心修观实难分别。喻曰。前云。教唯
    有一观则有二。此中复云。文虽分两两观难
    分。据兹又成文二观一。前后违反不可复论。
    故知学宗不得辄尔。此时犹可旷累多生。仍
    使未来不逢善友。问别教地前为登地双亡
    双照方便。其义如何。答地前双亡登地双照。
    至第二地又亡又照。喻曰。非但观门失绪。亦
    乃文义参差。既云地前以为初地亡照方便。
    当知正亡正照合在初地。如何乃云登地双
    照地前双亡。具如止观第三卷中。此是读文
    未周。不须别破。问何名四三昧是通修。念
    佛是别修。答顶法师误。应云四三昧是别修
    念佛是通修。喻曰。此师自误。推失与他。今
    言。通修者。以四三昧摄一切行。故曰通反
    以为别。念佛通收诸行不遍。乃是通中之
    一。故名为别。反名为通深不可也。又云。三
    贤十圣住果报者。此兼两教。圆教三贤别教
    十圣。喻曰。言果报者。是实报土既生果报即
    是圆教四位之人。此师但见是贤圣之名。便
    分以为别圆两教贤圣之称。乃借别名圆俱
    生实报。即是正明圆位。若言别教贤圣位。不
    合生彼而判十地。属别者圆四十位俱破无
    明。因何乃分十地属别人。又约证道地即是
    住。何须分别。纵存教道。则十地以含两教。
    亦无分义。问彼问人曰。声问经渐名渐圆
    者。八界发心不从渐来。从此应判以为何教。
    答顿顿人也。喻曰。难已如前。何不从于八界
    尘数为判顿顿而名渐圆。自此已前略明观
    失教失不论。归命诸贤圣。愿舍是非心。为树
    涅??因。非欲贬量失

    止观义例卷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