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之一

    初释禅境中先释来意。长病等者。准诸
    部阿含。总有五法退罗汉果。一长病。二远
    行。三谏诤。四营事。五多读诵。尚能退果况
    复退禅。文虽在小意则通大。如四三昧人
    有此五事。非唯妙境不成。亦不发宿习诸
    定。是故引之。文殊问经三十六垢未检。次
    从上诸境下正明来意。到池者初住也。入
    流竟者。初住已去无功用故。若此位兼发
    一切事禅。任运即理不须更观。今令观者
    在于假名五品位中。故云入流不须观也。
    问。若入流已何得事禅。答。如九禅初自性
    等禅。并是事禅即对初地。亦如南狱发得
    相似。亦与一切事禅俱发。但此位发不同
    下位。故不须观。若魔事等者。魔事既过无
    境可对。故无别修。依前观阴故云通修。释
    中云垢腻日增者。诸禅既发。若不于禅更
    修观法。烦恼日增起见起爱。乃至因禅能
    起重过。如诸外道及调达等。并是因禅起
    过之人。为是义故须观禅境。从若谓是
    道至方便者。又更从容进退判之。若存而
    不观。即如下文无所知人。得欲界定未到
    定等。谓为无生。若弃而不习还入散心。散
    心为境用观则难。若以禅为境用观则易。
    若用世禅为妙境方便。多入五品故不可
    弃。但禅支等者引教叹美。明大小乘皆修
    事禅。地持九禅虽非今境。且引大小通显
    修禅。况九禅中通有事禅。但约自行化他。
    而分大小。故知事禅大小称赞。言四禅八
    定者。四在八数重兼列者。若色无色二界
    相对。则色界名禅无色名定。若总以上界
    望于下欲。则上二界俱名定地下欲为散。
    自性等九。地持十地二论俱约六度明九。
    九名皆同。如彼广解。法界次第略注销释。若
    直发九禅即属菩萨境摄。今对引称叹非
    为辩发。次开章别释中。初明开合者。先
    列今文十门。次以五门及十五门。征问同
    异。言五门者。即小乘中七方便初五停门
    也。大小两乘初皆因入。故名为门。远为对
    治入理之由。是故今文以为对辩。十五门
    者。于五停门各开为三故成十五。则大小
    事理诸禅并足遍摄一切大小乘教。今明修
    发但在事禅。理属通修及后二境。故下文
    云。若五门者有所不收。若取十五义滥于
    理。今演略令广故开五为十。去理存事故
    撮十五为十。恐人不晓诸门多少。若开若
    合去取之意。故今以十而对广略问答料
    简。故云十门与五门等。云何同异。答中先
    总。次别。别中开五门以为十门。但对五中
    事不足者。则从事更开。若无事可开者。则
    存事守本。所以数息不净所开属事。随开
    合取。故此两门并本各三。慈心因缘念佛。此
    三无事可开。但存事守本故但各一。念佛
    ?酬荚平绶奖阏摺H绲谄咧?乐幸?I裢ㄏ?br> 非五门之数。但从禅起用。九门咸有故须
    明之。是则前二开而不合。次三合而不开。
    神通一门非开非合。总指五门亦开亦合。
    次明合十五为十者。初之六门开而不合。
    次有九门但合为三。慈心有三但取众生
    缘一。没余二者。以法缘无缘属理故也。若
    开即属二乘菩萨境者。即开法缘以属二
    乘。开无缘属菩萨。文不别对但通指两
    境。以二乘境独在法缘。菩萨则通法缘无
    缘。故不别对。问。无缘应在圆菩萨。何故云
    在菩萨境耶。答。一者别教初地亦属无缘。
    二者圆教亦寄在菩萨境后明之。又别地前
    属众生缘法缘。通八地前亦复如是。三藏菩
    萨三只全是众生缘慈。今据菩萨初异二乘
    及诸凡夫。是故法缘无缘通指在彼二境中
    说。次因缘门[日*隹]存三世者。二世一念细故附
    理。言果报者即是二世。一念即是刹那。具
    如前第七第八卷引。此两因缘虽非即理
    细义顺理。故亦属理。若开亦属二乘境中。
    念佛中法报属理。此意易知故不别出。神
    通若取无漏通者。亦属二乘境中所摄。若
    但下。结前十五门中简理。五门中开事。神
    通既依事禅而有。故亦属事。虽开合等者。
    若合为五治障义足。可得通为入道方便。
    开为十五为摄事理大小观法。合为十门
    为判法习。习虽通于有漏无漏内外邪正。
    今为简异后之两境及异阴等。是故须辩。
    次判漏无漏者。先略斥二论。二论俱判事
    禅有漏。谛智空心方名无漏。今小下总判。
    今非全夺故云小异。今明事禅是有漏者。
    如二论说。不缘谛智则异二家。故云胡
    瓜能为病缘。有漏亦尔为无漏缘。如根本
    禅。本是有漏不为无漏。但修根本。故云专
    修即属有漏。乃至自行化他等四。俱名有
    漏。具如下文。非一向有漏故云小当分别。
    四十八年者。引证有漏。自行等四各十二门。
    故四十八俱是有漏。彼第二经旧医语新医
    言。卿今若能随我走使四十八年。然后乃当
    教汝医法。此四十八古有多解。宗师云。法
    华已前犹是外道弟子。故云四十八年。开善
    云。八禅各有六行。故云四十八。章安云。四
    见各三假一假各四句。是故三假合四十八。
    若阿含中外道必先四十八年。供给走使然
    后与法。今文正当旧医之法。新医权同旧
    医之法。名随走使。若尔者。阿含经及今所
    引两四十八总当其意。故今文云。自行等四
    合四十八。十二门者。四禅四空四无量心。然
    本业璎珞上卷明第十地入如幻三昧中。亦
    明十二门禅。于中亦云圣人现同凡夫法
    故。如迦?那下。引证事禅皆属无漏。如禅
    法秘要经云。阿难问佛。此迦?那比丘。何因
    缘故随转法轮者。五百比丘为其说法都无
    益耶。佛言。此比丘过去然灯佛所出家。名阿
    纯难陀。聪明多智?x慢放逸。不修念处。身
    坏命终堕黑暗地狱。地狱出已五百身为龙。
    五百身为猴。以前持戒力故复得生天。天
    寿既尽来生人中。前读诵三藏力故今得
    值佛。以放逸故今不觉悟。佛因为说不净
    观法。先从脚起初指一节。如是具如八背
    舍观之次第。九十日中不移心念。至僧自
    恣时得第四果三明六通。既因此观成阿
    罗汉。不应称为有漏禅也。故知二论未为
    全当。次引大经等者。第十一圣行品中。明
    戒定慧。并是事戒及以事禅。既是菩萨圣人
    之行。经文仍云非是声闻缘觉所知。二论
    云何判属世间有漏。又戒圣行末云。诸佛菩
    萨圣人所行。名为圣行。戒行尚尔况复定耶。
    佛说等者。慧圣行末云。如是开示演说。二乘
    及诸菩萨闻己奉行。故云佛说此法二乘
    行之。尚名圣行。况复此法。元是诸佛菩萨
    之法。复云非是二乘所知者。二乘但行少
    分自谓真极。是故斥云二乘不知。此指生
    灭慧圣行也。生灭之慧属佛菩萨。二乘行
    之亦名圣行。故诸事禅亦属菩萨。云何判
    言是有漏耶。引大品者。既是出世法施。复
    是涅??初门。验此事禅非唯有漏明矣。所
    引大品九想等者。九想能开诸不净开。故
    大小不净大小背舍乃至胜处一切处等。皆
    用九想而为初门。不净成故身念处成。身
    念成故余三念成。四念成故三十七品一切
    俱成。是故不应唯是有漏。譬二石者譬诸
    事禅能发无漏。如南石性冷。北石性热。此
    二石膏虽同名石。而冷热不同。故事禅虽
    同而有漏无漏异。若无漏缘下次通他难。
    难云。若九想等为无漏缘。故称九想为无
    漏者。依根本禅六地断见七地断思。此地
    亦为无漏作缘。应当根本亦名无漏。何但
    独在九想等耶。言六地等者。此准婆沙六
    十一云。云何得天道为得决定。为得漏
    尽。答。若决定者但应六地。谓未到中间及
    四根本。俱舍文同。成论无未到。故取欲定
    中间四根本为六地。若漏尽者应云九地。
    于前六地更加三空。亦以此得决定亦以
    此得无漏。得初果时名为决定。得至无
    学名为漏尽。故俱舍云。道展转九地。言七
    地者有余师说。不取未到及以中间。若大
    论中。以随人故并有欲定未到中间。婆沙
    妙音亦同此说。言中间者。或言唯在初禅。
    或言唯在初禅之上二禅之下。有言。八定节
    节皆有。且从初意故但为一。虽诸说不同
    皆从根本而得无漏。云何独判为有漏耶。
    次从六地下答。前言事禅单能作缘。若六
    七地必依谛智。义既不例何须此疑。故单
    根本非无漏缘。所以下次明去取。所以不取
    十想等者。十想断惑故不属事。何者。如法
    界次第及禅门中。依大论意并云此十想者
    前三断见中四断思后三无学。彼禅门中明
    修次第。是故具列事理诸禅。此明发习故
    唯在事。次慈心下判从所依。慈心等者。始
    慈心禅终至神通。并约他阶级者。根本禅
    中非无慈等判属根本。余禅亦尔故随他
    判也。次来意不同等者。先问。何故有此十门
    禅来。而此禅境与次第禅门中明诸事禅。及
    与五门对治事禅何别。答者。先与次第禅
    门对辩。各有利钝故次第不同。彼禅门
    中列章次第。至第六章明方便中云。方便
    有二所谓内外。外谓二十五法。内有五门
    不同。一者止。二者验善恶根性。三安心。四
    治病。五魔事。止门又三。一系缘。二制心。三
    体真。体真止后。明发五轮。五轮禅后方始
    验于善恶根性。故云禅门先发后验善恶。又
    禅门发已。一一复将善恶门验。善恶是业。
    并病患魔事等。并在五轮禅后。今文先阻烦
    恼境业境魔境。后方发禅。是故当知利钝
    不同。此且据文前后发相。则成利钝两处
    意别。若也今文先观阴入。即发诸禅还成
    禅利。若彼修禅先发烦恼业魔等相。然后
    发禅还成禅钝。据不观阴终成智钝。是故
    得与今文对辩。次对治中下。与五门对
    辩可见。次明深浅者。即是十门生起次
    第。初明根本。何故特胜次根本来。乃至神
    通次念佛来。前浅后深故云深浅。亦名十
    门各有来意。初言凡圣共者。以通共故得
    根本名。如树枝叶通共一根皆由而生。故
    云根本。外道佛法一切皆修。故云世出世之
    根本也。特胜禅中有念处观得净禅名。根
    本但味唯?证故。故次味后而明净禅。特
    胜虽净见相犹总。通明细故故名为别。故次
    总后以明于别。此三同是根本者。根本特胜
    通明。此三通约根本而有。九想已去不假
    根本。治惑又??故次三后。问。特胜通明佛
    未出时凡夫亦修。何殊根本。答。佛虽未出。
    以宿习力能知诸阴苦无常等。是故特胜不
    同根本。然佛未出无念处名。以念处名在
    道品故。道品即是四谛法轮。故知其名佛出
    方有。如佛未出虽得神通。故亦无有通明
    之号。从此已下通名不净。故此九想名为
    初门。九想之中治于外境。未治自心谓从
    外治内。今之背舍专从内治。故云治心。虽
    破内外者。九想已治于外背舍复治于内。
    况复背舍渐至海际。无非白骨。对治自他
    故云内外。虽总别者九想但总。大不净别。十
    二因缘名世正见者。能观三世破断常故。
    既破断常亦除人我。前对治中从别说故。
    故云二世破我。今从通说。三世皆破断常
    人我及以性等。凡为下因圣为上果。次明互
    发不同中。初文中云八种者。前阴境中九
    双七只。七只但是义摄十境。三障四魔不出
    十故。故今不论三障四魔。于九双中又除
    作意。前以九境对于阴境。阴境作意修习。
    烦恼下九咸是任运发得。今唯发得是故不
    论。故十双中但唯八种。故知九境唯不作
    意。无可对故。故全不列。○大章第二禅发
    因缘者。内种为因外加为缘。初明内种。法
    譬各二。初文先发。次譬。初引大经。一切众
    生皆有初地味禅等者。一切众生皆曾两缘
    得根本定。从近情下释上劫尽不修而得。
    火灾起时一切有情任运皆得第二禅定。水
    风次第准火可知。此劫初成始经九减。去
    前劫尽经时未遥。名为近情。从久远下
    释曾修得。纵非劫尽无始亦曾修得初禅。
    是故名为离欲五盖。故知众生莫不皆有
    根本种子。故因通修发得不定。次譬习近
    远。次明习因不同。初法次譬后合。初法中。
    云当知昔有等者。次不次。是八双之初。乃
    至事修事发者。即是修不修。修即作意。不修
    即是不作意也。修不修门虽非最后略却
    余七。又取作意故云乃至。欲辩过去曾
    修事理诸禅今发不定。是故复取修不修
    门。如初修阴入即是非事非理修。发得诸
    禅名为事发。彼禅门中具列四修。谓有漏
    无漏。亦漏亦无漏。非漏非无漏。漏即是事。无
    漏即是真理。第三即是两兼。第四即是中理。
    中理即是非事非理。事理修发。相对合为一
    十六句。今止观文。则无事修理发事发等
    十二句。但有非事非理修事发等四句。故更
    泛论事修等句。今文四句者。事发正在此
    中。理发在二乘境中。亦事亦理发半在此
    中。非事非理发在菩萨境及阴境中。次譬中
    云梅四等者。此四树性虽同禀天雨熟时
    不等。如发不同。次宿习去合中。总言八种
    者。互发八双也。昔曾修习名内因缘。今发
    不同有八差别。又虽有下次明外加。先明
    所加。次明能加。初所加中。有法有譬。初法
    文者。虽有宿种现修因缘。必假诸佛冥加
    外护。次譬文者。心性地中虽有宿昔诸禅种
    子。必假止观之雨圣加之日。方可成于诸
    禅枝叶果实。次能加中。有法譬合。初法中次
    第不次第。自在众生。佛常普被不谋而应。次
    譬中云鸿者大也。故大者曰鸿小者曰雁。
    次合如文。大论下引证感应。次引净度经
    者。彼经下卷云。如是人辈亿佛不能度。况
    一佛耶。是故人为自度佛不度人。净度菩
    萨云。众生须闻十二部经等。同是一经二
    文似异。今家意者。言乖意顺皆共成一感应
    意耳。?缘众生自度为机。则感佛说十二
    部经。故知?是感应一意。即与大论必加意
    同。○次正明发相。先明根本发中。初文略
    约四种三昧。以判多少。应云三三昧。独云
    般舟者。常行最少常坐最多。故对辩也。亦
    非全无故但云少。如前引经明三昧住处。
    即约根本二三四禅等。当知常行亦发根
    本。但不及于常坐多尔。次今且下正明发
    中九地不同。初欲界中辩欲定有无。二论
    不同今依成论。成论十善相应等者。十善是
    欲界善法。发得欲定与十善法相应。正判
    如文。次正明久。次引证。云遗教电光者。彼
    经云。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
    电光。正当初果也。初得无漏故云初入。次
    引大论阿难者。未得无学至结集处。迦叶
    诃言。汝未得无学。入结集众如驴入马
    群。阿难言。佛记我言。若取无漏如掷石
    空中。未至地顷。即得无学。便于空间之
    处而修习之。未得之间放心就枕。头未至
    枕便得无学。当知电光非但独发初果。亦
    能漏尽。是故电光亦名金刚。从金刚下释
    疑。疑云。如何欲定名金刚三昧。释云。此是
    尽无生智名为金刚。此用欲定断最后品。
    入无漏疾。故名金刚以为电光。非全欲定
    得金刚名。次明定法经时如文。从是下明
    未到定相?渍吖庖病T略裁饕病2则∑?啤4?br> 明也。无所知下斥伪中有法譬。譬中云如
    灰覆火等者。有漏如火未到如灰谬计如
    蹈。大经第九云。愚人作恶不知受报如乳
    成酪。如灰覆火上愚者轻蹈之。今借用
    之。愚人不知未到?浅。妄计此定以为无
    生。计成堕苦若依下辩未来有无。先出二
    论。论家唯明欲定。即指?酬妓?魑蠢础6q
    是欲定意者。斥他?酬嘉尬蠢挫?室病??br> 昙有者。指尊者瞿沙所说。非无凭据。释论
    下次引释论准佛意说。不同二论随物偏
    伸。今则下判佛意也。机缘不同不可偏计。
    若节节下明上界八地。初以诸禅对欲界。
    辩难有无。次通判四分。初标。云通有四
    分者。即四种相分位不同。欲取进分为今
    文相。禅门名达分此中云护分。达谓体达
    护谓防护。以达自防故名为护。余三名同。
    言退分者。有因缘退名缘触退。无因缘
    退名任运退。二十五法等者是外缘触退。
    吐者去也。纳者取也。五缘五法为取。诃欲弃
    盖为去。调五事中有去有取。除不调等
    名之为去。使调停等名之为取。于静心下
    内缘触退中。三障四魔者。通论既各摄十境
    故。得以三障摄于三魔。加天子魔即四魔
    也。若尔。亦可四魔摄于三障。次护分中。云
    善以内外方便者。如前所引禅门明二十
    五法中内外之相。住分者从于初心以至
    上地。或守护住或任运住。横竖者。如第五
    卷辩互发中说。于四分中分分皆具四
    者。辩四分互通也。禅门中云退分中退分
    者。从九品至初品并失也。退住者。至初
    品便住也。退进者。至初品已更能策进至
    二品。乃至九品亦能更进。退护者。退已将护
    使从初品以至九品。勿使更退。余之三分
    例说可知。次正解释中四分之中。且明进
    分者。意欲通辩诸禅发故。于进分中除
    勤策进。且从任运进至非想者说也。初明
    初禅中。先辩八触。次明十功德。次五支。
    次品数。初正辩触相中。初明外发。次若言
    下。明触内发。言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禅
    者。上八地中初。故云初地。既云众生皆有。
    何必外来。故大经二十三云。如欲界众生。一
    切皆有初地味禅。若修不修必定当得。彼
    二家者各据内外未为应理。故今评云。若
    定执自出外来堕自他性。准根本禅未应
    破自他性。今取衍门之意破其互执。故三
    藏学者尚未破性。况根本耶。又八触下判
    体用。言体用相添者。轻??冷重是体。动痒
    涩滑是用。若动下次约八触以四分判。或
    从头发等者。既知三发是三种相。宜应作意
    以防退相。动触下次明十功德。前魔境中
    未暇委辩。今此正明故应广释。问。何故
    前文以解脱为爱憎。以相应为祸福耶。
    答。名异意同。言解脱者。?是离盖以太过
    不及故。不能离盖但生爱憎。相应?是与
    初禅相应。亦以若过若不及故。不得相应。
    不相应故名之为祸。若相应时亦名为福。
    释善心中。云信一切贤圣具深妙法者。意
    亦如前简性过说。故知根本即是贤圣之
    行。或是过现皆以大乘心修此根本故也。
    [怡-台+龙]??者不调之貌。出字书。如脑等者熟皮
    之药名脑脑者头中髓也。次或一下明触功
    能。次判横竖。次结五支。次示不得俱成。
    并如文。次此下明不同。初法。次譬。沸羹热
    ?等者。明一一触皆具十德。虽是一触十
    德不同。沸羹与热?同一热触。而热味不
    同。鲭鱼与沈李同一冷触。而冷味各异。余
    六亦尔。当知一触十味不等。若欲下略示
    邪正。次释中初劝识。云如开门等者。带欲
    界心如开门。邪法得入如贼进。邪法若入
    鬼随邪入。名为鬼禅禅实非鬼。次示邪触
    相。次示二十邪法相。结数判有无并如文。
    若单下判处所可见。次明邪法功能中。云
    大论有风等者。大论二十三释三觉云。谓
    贪?恼。此三?觉能坏于禅。如风坏雨。有
    三善觉能成于禅。如风成雨。即无贪等。今
    借以喻邪正二触。东北等者。第一本云。东北
    风云屯而雨。西南风云散而晴。释上风譬
    也。若一下明主伴如文。次明五支中。初
    明支相中。云恬愉者。恬静也。庄子云。无为
    也。愉者悦也。乐也。和也。?酬枷卤绶奖阏?br> 体。二十三心数者。婆沙第四云。云何有觉有
    观禅。谓通大地十。大善地十。及心。云何无
    觉有观禅。谓通大地十。大善地十。及心。云
    何无觉无观禅。谓亦如是。心者第六识。余识
    不能次第入定。故不说之。觉观并二十
    为二十二。欣厌随一为三十二。中间已上
    随义减一。谓中间无觉。第二已上觉观俱
    无。今辩五支故在初禅二十三心。故五支
    起时非无余数。但二十三中五支??故。得
    五支名。婆沙中问。初三何故五。二四何故四。
    答。自古相承释云。欲界五欲为外乱。初二
    禅喜为内乱。二禅治外乱之始。三禅治内
    乱之始。故各有五。二禅外乱息。四禅内乱
    息。是故二四但立四支。又初禅五支治欲界
    五欲。为治二禅喜故。三禅立五。二四无
    如是事故。但立四支。大集默然支者。大集
    于四五支外。各更立一默然支也。有人云
    下明判支处不同。初出他解。言欲界第九
    心等者。欲定九品。他云。至第九心即属五
    支。若云在欲定前。即指?细住以为五支。
    此大落漠。次今家正释如文。次明??弱
    中。初总明五支。初法中云五支同起等者。
    依?酬济拧H粢莱陕邸N逯?昂蟠蔚谙嗌??br> 次如一下举譬。初下槌时名为大声。非无
    中细但初?声翳于中细。?声若过中细方
    现。初从??受名。名为大声。五支亦尔。初从
    ??受名名为觉支。觉支息已。观等方现。五
    支下别明五支。亦初法。次譬。次如初开宝藏
    等者。次第相生而显一心。故大论十九偈云。
    离欲及恶法有觉并有观。离生得喜乐。是
    人入初禅。如贫开宝藏大喜觉动心。分别
    则为观。入初禅亦然。今此文意觉是宝物。
    名为觉支。觉支成已。亦知珍贵是已有观
    支。喜乐是已有喜乐支。定想是已有一心
    支。虽于觉支已有余四。为觉所翳而未
    成就。未受四名。观等未现亦复如是。次分
    别去譬于余支成就之相。分别是观成。生喜
    至一心是三支成。次如人下别显一心。如
    人食时譬前四支。若足食已无所复须。譬
    于一心。亦如下重更以譬别显一心。对欲
    虽乐久则疲睡。故大论十九偈云。譬如人大
    极安隐睡卧时。若有呼唤声其心大恼乱。摄
    心入禅时以觉观为恼。大论则以呼唤之
    声喻于四支。今文以五欲喻四支。故四支
    虽安不如一心。故四支后明入一心。如五
    欲后疲极则睡。论中明入一心不须余四。
    故入一心以四支为恼。用譬虽别两意不
    殊。若四禅下释疑。疑如文。次今分下释。若
    进下释别支之意。次释五支名义者。今文
    指在修证中。彼文具列五支名义也。婆沙
    问。支是何义。答。随顺义。圆满义。成就大事
    义。坚固义。别异义。最胜义。言随顺者随顺
    彼地而立支也。诸义比说亦应可知。又问。
    禅支十八实体有机。答。实体十一。初禅有
    五。二但内净。三有四支。四唯不苦不乐。复
    有说者。实体唯十。初二三禅同一乐故。不
    应别说。四空无支不得名禅。若修证中始
    从初禅。一一皆以三门分别。一释名。二修
    习。三证相。修习中二。一修方便。二证中间。
    证相中六。一明禅支。二明支义。三明因果体
    用。四明浅深。五明进退。六明功德。四空处
    中余文。悉同。唯至第二明支义中。辩有支
    无支。是故四空无支可立。又禅支。是触
    有一十六。四大名。四故也。地大四者。重沈
    坚涩。水大四者。凉软滑冷。火大四者。??热猗
    痒风大四者。动调轻浮。问。四大何故各四触
    耶。答。互相兼故。火兼水故??。兼地故猗。兼
    风故痒。热是火体。风中地调火轻水浮。水中
    风凉地软火滑。地中风重水沈火涩。婆沙又
    以四句分别。问曰。初禅支是二禅支不。答。
    有初禅支非二禅支。谓觉观。有二禅支非
    初禅支。谓内净。有亦初禅支亦二禅支。谓
    一心。有非初禅支非二禅支。谓除尔所
    事。即三四禅支。次以初禅对三禅。次以初
    禅对四禅。次以二禅对三禅。次以二禅
    对四禅。次以三禅对四禅。此等例初皆为
    四句。言五支者为是何义。答。觉悟名觉。细
    心分别名观。庆悦名喜恬愉名乐。寂然名
    一心。为对五欲名为五支。若对善法名
    为五法。复次下明品数。初明品数之由。次
    正明品数。次举譬。言应对者应作[鹰-鸟+言]字。
    若作应者感应意耳。出散下功能。若欲下次
    明二禅。先设方便。言但诃觉观者。亦应
    云总诃五支。但此二为首诃此二已余者
    随去。又此二难断故但诃之。言即发中间
    单定者。诃离初禅即灭五支。名为单定。前
    虽一心一心从于四支后得。今此单定从
    于一心支后而得。一心支后复更一心。故云
    转寂。言退禅者。以舍为退非谓退下。无
    前功德故云蔑屑。若不下明发二禅。言混
    四大色者。若在初禅八触四大体用各别。
    若入二禅同成一色。故名为混。照心下释。
    言四支者。离觉观垢依内净心皎洁分明。
    名为内净。此内净定与喜俱发。名庆名喜。
    受于喜中胜上之乐绵绵美快。名之为乐。
    受乐心息。名为一心。若欲诃喜准初禅说。
    故第三禅亦先设方便。如初禅法。忽发下正
    明发相。言五支者。乐生舍喜名之为舍。
    护令增长名之为念。善巧离著名之为
    慧。快乐遍身名之为乐。此乐不同二禅中
    乐。二禅中乐猗喜而生。又亦不同觉观生
    乐。此受乐息名为一心。次引教如文。次明
    四禅亦先设方便。次正发中言四支者。与
    不苦不乐相应。名不苦不乐。舍下胜乐不
    生忧悔。名之为舍。等智照了名之为念。
    无下地染名为清净。定体无动名为一心。
    次明空界四处相者。灭三种色如第六卷。
    又诸经论。唯大璎珞说四空处各有五支。名
    字并同。深浅各异。一想。二护。三止。四观。五
    一心。天台云。支名虽同处既四别。恐是修时
    方便既用八圣种等。致有五支之别。大论
    十九问。应明禅波罗蜜。何事明事禅定。答。
    以众生但于五欲求乐不知禅乐。菩萨知
    故。示其乐相。次即令其入于道味。今虽明
    发兼示人知。若不知者则有二失。一不知
    禅乐。二滥谓何疑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之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