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八之三

    次明十法中有列释结。释中云如癞人
    信血为乳者。乃至信骆驼骨为舍利者。亦
    如荆根得戒羊骨放光等。轸者枕也。若修
    四三昧至而不调差者。此有四意故无病
    不差。一者道力。二者冥加。三者治法。四
    者不惜身命。陈?大师兄也。开善寺藏法
    师。此举罪灭障转之人。陈?年在知命。初
    得相师张果占之。死在晦朔。后时大师
    令行方等忏见天堂上有牌云。陈?之堂。
    至年六十五。此乃一行方等增十五年寿。
    后再遇张果。张果问云。作何福力。此非一
    两百万钱福。计君必无如此等钱。为何方
    便。答云。有小行法不向君说。故知应死
    之业。行能转之。如帝释下举例也。勇进之
    心如帝释。别行道场如释堂。道场神护如
    辅将。小横诸非如小鬼。故知道场神护诸病
    不侵。城主等者。?b怯也。忧惶也。忙遽也。城
    如身。主如心。守者如身神。与身同名与身
    同生。名为天神。自然有故名之为天。虽
    常护人必假心固神守则??。身神尚尔下
    以后况前。身两肩神尚常护人。况道场神。
    大论精进鬼等者。第十六云。释迦先世曾为
    商主。将诸贾客入险难处。中有罗刹以手
    遮之言。汝住莫动。商主以右手击之。拳
    即着鬼挽不可离。又以左拳右脚左脚。
    如是次第皆被粘着。复以头冲其头复着。
    鬼问。汝欲作何等心休息未。答。虽击五
    处心终不休。以精进力与汝相击。要不
    懈退。鬼闻之生欢喜心。念是人胆力极大。
    语言。汝精进必不休息。我今放汝。行者于
    善法中初中后夜身心不懈。亦复如是。次
    明修止观者。思议境中亦应有上中下罪。
    文中已有地狱罪竟。若因病故谄诳求活
    即鬼界也。或求眷属将养病身。即畜生界
    也。造三善界者。文中乃是通总之言。虽知
    因果而常猜忌不病之人。谓我善心胜于
    健者。是修罗界。善心无改是为人界。誓持
    十善是为天界。怖畏生死是声闻界者。亦
    如?酬计派吃啤2钅Ρ惹鸩〖?亍V畋惹鹆?br> 陀摩比丘往问讯。差摩言。我病不差犹如
    壮士取于劣者。绳系其头两手急绞。我之
    头痛亦复如是。又如屠者以刀割牛腹。我
    之腹痛亦复如是。亦如壮者取一劣者。悬
    着火上火炙其足。我之足痛亦复如是。陀
    摩还具白诸比丘如上诸事。诸比丘复令重
    往语言。佛说五受阴。汝能少分观察非我
    非我所不。答言。能观。后复更令陀摩问之。
    能观五阴得阿罗汉果不。亦如教。如是
    观故得漏尽平复痛差。又增一中均头比丘
    病怨如来不看。佛及诸比丘往看。问言。何
    如所苦损无。佛又问。汝修七觉意不。比丘
    言。病。佛言。药中之要不过七觉。令比丘受
    持。次从又观此病去。缘觉界。此文难见须
    分为五。初推现果知往因。次推现因知
    现果。三从狂渴人下。观现果息现因。四
    从若不随下。现因息故十二支息。五从既
    不得下。结成支佛界。初如文。次文又二。初
    观有支以至名色。次从观此根大下。推现
    名色以至于识。初如文。次文又二。先推现
    色。次推于识。初文又二。初推色从缘生故
    无自性。次推色从心生故无自性。初文又
    二。初推五行。次推五藏。初文又二。先横次
    竖。次推五藏亦二。先横次竖。从如是下次
    推色从心生故无自性。于中先横次竖。初
    横者。明由心持四大故四大不坏。识生诸
    心故识如地。想取像貌如风动转。受性领
    纳如火坚物。行心为作如水去来。次此之
    下竖推四心展转相生皆无自性。次识从下
    次推现识从往业生。如狂渴下次推现果
    息现因中。先譬推。次亦复不得四字譬息。
    南走下合推。如是下合息。次若不随下因
    息。既不得下总结十二支灭。故云不得也。
    异于渐破名为不得。为成十界义故。是故
    三藏但出声闻。通教但出缘觉。又观下三藏
    菩萨。先列六蔽。次今以下明愿行。初六蔽中
    初是悭。亦是持戒下破戒。亦是心志下?恚
    也。亦是精进下懈怠。言补禳者。有精进者
    内则补助正道外则禳于灾难。亦是无禅下
    乱意。既有病已唯专爱身。忘于正念故云
    所动。亦是少智慧下愚痴。不达苦空。次愿
    行中先愿次行。愿即四弘。行即六度。初之四
    字是檀。顺理两字是尸。安忍两字是忍。勤加
    两字是进。正意两字是禅。觉悟无常四字是
    智。次通别菩萨。如文可见。菩萨界中既为
    三别。由发心所期。智愿各异。同怀利物并
    名菩萨。两教二乘有离有合。智异界一。思
    应可知。又初标十界皆名思议。今此释中
    但至别教。佛界亦可指别初地。以别初地
    证道同圆。亦可一教总名菩萨。以别教道
    通始终故。具如第二卷中已料简竟。次明
    不思议中。云直闻等者。彼经第三治病品
    云。佛告菩提树神。过去有佛名曰宝胜。灭
    后有长者名曰持水。善知医方救诸病苦。
    持水有子名流水。是时国内天降灾变。流
    水见已自思惟言。我父年迈不能至彼城邑
    聚落。便至父所问医方已。因得了知一
    切方术。遍至城邑作如是言。我是医师。
    我是医师。善知方药疗治一切。一切众生
    闻许治病。直闻是言所患即除。譬闻
    妙境得入初住。言初观者。即是初观不
    思议境。复有下次譬下九。经云。复有无量
    百千众生。病苦深重难除差者。至长者所
    授以妙药。亦得平复。今文从义即譬观境
    无明未除。如是发心乃至离爱。故云众药。
    如是用观亦得入于初住位也。纵未入位
    得入五品。名小除差。一切下次明发心。初
    文明总发心之相。亦先寄次第三观。一一
    观中皆有四文。初以誓自调。次慈悲现生。
    三现生得益。四结教观名。如是下结成一
    心。唯彼下引人为证证今依病起于弘誓。
    即同净名住常寂光。而三土现化。故知法
    身菩萨一切皆然。唯彼文殊等者。净名既依
    不思议化。若非文殊道力相亚。焉能扣机
    承旨问疾。先传如来无量之旨。次自设于
    起等三问。答云下居士答。初答病因起。众
    生病故下答病久如。众生病愈下答当云
    何灭。菩萨初发菩提心时。即名大悲。当知
    此疾与发心同有。众生无始有因果病。菩
    萨亦念无始之病。是故菩萨自念念他。故知
    此病与发心同起。菩萨遍缘一切众生。于
    诸众生悉皆有病。故一切众生病菩萨亦病。
    众生病愈菩萨亦愈。从夫众生下。即以所
    化显于能化。方丈等者。皆是承昔依病起
    誓。故成道已有斯胜能。言茅城背痛者。茅
    城俱尸城也。翻名具如第一卷释。言背痛
    者。如前因病说力中引也。准兴起行经。佛
    告舍利弗。昔久远时罗阅大城。国节会日。国
    王有病力士。一刹利姓。一婆罗门姓。俱来
    在会自共相扑。婆罗门语刹利言。卿莫扑
    我当与钱宝。刹利便不尽力令其屈伏。二
    人俱获王赏。婆罗门竟不报所许。至后节
    日复来相扑。婆罗门复如前求许。刹利复
    饶亦不相报。如是至三。刹利念彼数欺于
    我。便语之言。卿三诳我我不用物。便以右
    手捺头左手捉腰。蹙折其脊如折甘蔗。
    擎之三旋令众人见。然后扑地。堕地即死。
    王大欢喜赐钱十万佛告舍利弗。刹利力士
    我身是也。婆罗门者调达是也。我以?故扑
    杀力士。由是堕地狱中烧煮榜治经数千
    岁。今虽成佛以残缘故患于背痛。此约迹
    说用病法门。以利于他。大经云。吾今此身
    即是法身。为度众生示同毒树。以疾利物
    即此意也。誓愿去明初心誓广。后心方称即
    誓体也。慈悲下明誓功能。云法喜等者。此
    是章安私语。第一本云。如喜禅师天台大师。
    发心真实随念即除。若望差心即不真实。
    此再修补移真诚文。为后得失。喜禅师者。
    初从光州与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建业。
    即其人也。喜师年逾耳顺。大师时年二十有
    七。毛喜戏曰。尊师何少弟子何老。喜曰。所
    敬在德不在年也。问曰。何者是德。喜曰。善
    巧说法即后代之富楼那。降魔除障即后代
    之优波鞠多。毛喜善其识人。谭之朝野以
    为口实。尝行方等雉来索命。神王遮曰。法
    喜当往西方次生得道。岂偿汝命耶建业
    咸睹天下共知。若发心下判得失。言不真
    实要三宝等是也。要谓要勒。亦遮亦约也
    自无专志要佛加持云。佛若不加大慈何
    在。故俗云。要君者无上。言规者或求近果。
    或求速差。具斯二失名诳众生。若能真诚
    翻前二过。尚有至于初住之力。乃至极果
    何但除病而已。次安心中云体解等者。夫
    欲安心。必先了境次起弘誓。故合安心先
    牒二法。体解者。识境也。发心者起誓也。唯
    止唯观者。唯寂唯照更不余求。次善巧下用
    五百一十二番。言大药者。第一义治。兼无
    缘慈悲。是名大药不须纷扰对转兼具。次
    破法遍中。从初至此病推病由心。从今
    观去正明用观。于中从初至如幻故。破
    因成也。不得病心生灭者。破相续也。余之
    相待及假中等其文并略。初因成中云非地
    大不离地大等者。病由心造故非地大。病
    实病身故不离地大。举地为首余亦复然。
    四大无病故非身合。心既如幻幻本无病。
    通塞如文。次道品中云非四大等意亦同
    前。言非净等者。约破倒说。有真等者。约
    谛境说。即前文云。我病众生病并非真非
    有。亦是观病以为中道。共在此中说之。
    空假等者。约观智说。枯荣等者约所表说。
    具如前文义兼大小。枯荣双立等。?是一
    念圆四念处。助道中云若修正观者。即是正
    行。正行即是道品等六。但观前六障若不
    除。当借前来止观气息想术六治。以之为
    助。正助合行具如第七。尚入初住得无生
    忍。况四大病而不销差。释次位中云如
    彼琉璃等者。水清故见深故未得。虽观即
    是而未入位。应约六即以辩始终。不免
    众灾者。即三小灾。谓刀疾饥。若三大灾谓
    火水风。六根虽净实果缚身。在欲色界或
    遇三小。纵逢劫末法尔离灾。若入无生
    如昙无竭尚有果身名为果疾。我今不证
    如上诸位。岂得自谓齐彼上人。次大车譬
    如文。○次明业境者。先明来意中云今修
    止观等者。止观如日光。业相如万像。疑者
    云下料简也。初引二经以证大小悉皆有
    相。次引法华。由深达故见十界相。次引
    净名。由第一义善分别业。四经明文大小
    有相。如何疑云大乘无相。次开章别解者。
    初因缘中先示内外因缘。内因缘中云心渐
    明净者。亦可云明静。明净语通通于止观。
    若云明静即以两字别对止观。以止观故
    善恶有生灭者。由二世善恶。恶有轻重善
    有邪正。及修止观动过去业。又因止观善
    恶生灭者。但是因于止观见生灭相。非谓
    止观令善恶生灭。故举譬云。如镜被磨等。
    理性如镜暗散如尘。止观如磨业如像现。
    次明外缘者。诸佛菩萨望己为外。文中示
    相虽即内外二缘各说。据理必须内外和
    合。文别说者。从??受名。如第一卷释感应
    中。亦因缘各说。此亦如是。修观是显机。诸
    佛是显应。亦得是亦冥亦显机。亦冥亦显应。
    亦有不修而感。修而不感。不修不感以判
    机应冥显四句众生等者。有四悉机能令
    诸佛不起灭定。示善恶相。禅力能示名善
    恶禅。示相显了如华示人。若得等者。明识
    相已自益益他。今但等者明立境所以。次
    正明业相发中言六意者。第一第二单发
    习因报果。第三第四因果互发。第五俱发。第
    六间杂。总而言之。?是习因报果发相。此六
    种发通冠于下善恶二相。至下释文但明
    二相。余但略指此文云前后俱杂可以意
    知。初文先释习因习果。次释报因报果。习
    果报因文虽不立。有二义故亦须释之。一
    者相对故释。二者或互受名。是故文中引论
    通释。言习因是自分因等者。新经论中名
    同类因。故俱舍云。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
    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今且依大论
    略出六因相。次销今文。论三十二云。言六
    因者。所作因共因。自种因遍因。相应因报
    因。言四缘者。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新译次第缘名等无间缘。缘缘名所缘缘。余
    二名同。然龙树立名什公翻译。虽小不同
    应非全失。以大论是一家承用。名字稍同。
    故且依之。大品云。欲知四缘当学般若。
    大论释云。般若中四缘皆不可得。云何说言
    欲知四缘当学般若。答。汝不知般若相
    故。是故云般若无四缘。般若于一切法无
    舍。毕竟清净无诸戏论。如佛所说言四缘
    者。但说少分。无智之人着于四缘而生戏
    论。为破着故说诸法实相空无所有。破此
    诸心如梦如幻。故知四缘非为深极。复是
    般若诸法少分。是故虽说应知离着。何等
    为着。谓为究竟是则名著今为明于事度
    事蔽善恶相发。是六因中四因所摄。四缘之
    中多少不同。是故略明四因及以六因。若下
    修观应观因缘即是法界。欲知四缘先明
    六因。所作因者不碍于他。相应因者心心数
    法。同相同缘。以心心法共相应故。名相应
    因。心心数法以心相应为因。名相应因。如
    亲友知识和合成事。共因者。一切有为法各
    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
    互相成济。自种因者。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
    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无记
    法亦复如是。一切各各有自种因。遍因者。
    苦集谛下十一遍使名为遍因。报因者。行善
    恶因得善恶报。名为报因。言四缘者。如
    上五因名为因缘。心心数法次第无间相续
    而起。名次第缘。心心数法托缘生故。名为
    缘缘。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复次
    心心数法从四缘生。无想灭定从三缘生。
    除于缘缘。诸余心数不相应行及色从二缘
    生。除次第缘及缘缘。余有为法劣故。无有
    从于一缘生者。报生心心数法从五因生。
    除于遍因。无漏心心数法从三因生。谓相
    应共及无障碍。成论但应三因四缘。具如玄
    释签第十记。今业相发属习报两因。习因者
    自种因。文兼释于习果报因。因于前世前念
    善恶。故后世后念善恶得起。并名习因。既
    心心数法共相因依。亦得名为相应因也。
    不障碍故亦得名为所作因也。俱有助作
    故亦名共因。若蔽相起亦名遍因。以此习
    因未能招报。不名报因。言报果者。亦但
    四因。所作。自种。共因。报因。当果相现故云
    报果。据理实是报因而已。不与五部染法
    为通因故。非遍行因。非心心所无相应
    因。若以习因对四缘中。得是因缘等三。不
    托缘而起无所缘缘。习因起时亦有增上
    及有无间相续之义。亦名次第。报果但在
    增上因缘。夫因缘之义佛法根本背邪向正
    之始。入道修观之源。故习佛法者。不可全
    迷。今为判业相未及广辩。亦于修观广
    辩非急。故依大论略出名相。文从云何
    下先释。次明发相。初先明习因习果。于中
    先正释。次判三性。言习果是依果者。依于
    习因而有习果。即等流果。以约刹那释习
    果故。故约前念后念明之。次从此义下
    判三性者。从刹那说耳。若始终说者。即无
    漏果不通三性。次从论家下释习因习果
    不通三性。次明报因报果者。既合习因
    习果。以为报因。当知名虽有四但成三义。
    但以二习望于来报。复受因名。次就今下
    论家复释习因习果。隔世所起同类习果。
    以此二习望后名因望前名果。是则因果
    之上复立因果。望前因之与果俱名为果。
    望后则因之与果。俱名为因。此亦有漏故
    约三世。此与?酬级?筒煌?1寺鄱?途?br> 不望于三世故也。次数家下更明数家与
    论。判报果习果小异。虽判多?H所属不
    同。释义亦与论家不别。数依?酬悸垡狼?br> 释。又今生下论家重释稍异前解。二因二果
    悉皆隔世。约于成业未成业等。以判习因
    报因。约于隔世重起以为习果。酬前世报
    名为报果。此之四名则有四义。不同前释
    但成三义。从若坐禅下次明相现。初明报
    果相现中。云互受名者。此相起时即名果
    相。由昔报因应招来果。故名报果。亦得
    名报因者。此之报果亦得名因。未酬因
    故。故又能下明此报果相现之时。即是能起
    之因故也。此因必定招于当果。是故此相亦
    得名为报因。今但下判相也。后报果相预
    于今现。是故名为报果相现耳。所以名为
    互受其名。次若于坐下明习因发相。于中
    亦云互受名者。此有漏因心习起时。名为
    习因。能牵下能作后时成就习果也。亦得
    名习果者。明此习因心起之时。由昔曾起
    故云酬昔。则名此相亦得名果。名为互
    受名也。应知此中习因报果并约相现。名
    互受名。若如?酬肌5笔老肮??ㄎ?颉<?br> 隔世习果望后为因。虽亦名为互受其名。
    与今相现义意则别。若将此意以判蔽度。
    善恶虽殊其相可见。从善相众多下别明
    发相。初六度中先明施相。诸相不同随见
    一种。即表报相。其中虽有见人而不见
    物。或有见物而不见人等。但使见相与
    习因别即名报相。下之五度准此可知。次
    都不见下明习因发中。直尔起心名之为
    习。表过表现其相不殊。下之五度亦准知
    之。言法门者。过现二世或单分别布施法
    门。或欲施时先简邪正偏圆等心。故此心现
    总名习因。此度既然诸文例尔。次戒相中言
    十师者。且寄中国一法而言。言衣裳者。上
    曰衣下曰裳。故古人服饰如道士无帔者
    是。至魏朝时。道士方始加于横帔。今出家
    人亦以袈裟涅??僧等。以例衣裳。第一本
    云。陈留一人坐禅发习忽然讲律。忍进禅
    等相略可知。智相中云菩萨境者。通论通
    取三教菩萨。若论现相多在于事。三藏菩
    萨亦有无常伏惑之智。乃至别教住前望理。
    亦得名事。若二乘智通取亦应寄在般若
    文中。别论六度唯在大乘。虽此分别通别
    去取。其相定属二乘菩萨境中。是故但指在
    于后境。六度习报下劝诫。前第五卷已劝诫
    云。慎之勤之重之。但细寻六意无事不
    了。诸方等师下次明判须偿不同中。贷字
    应作?。求物也。曾于三宝借物未还。即
    (他得切)若作贷字。先曾借与他。即(他代切)非此
    中意。小乘取果尚许不偿。况今大乘本为
    利他。近期无生远趣极果。广能益彼供养
    三宝。故知大小两乘正为入道并未偿责。
    旧责虽然终无新造。?字亦可作抵。抵者
    拒也。次明六蔽相现者。悭中云?氛咂R病?br> 诟者(许遘乎遘居候三切)耻辱也。次明破戒中唯举七
    支性戒之相。遮戒非一略出一酒。通例诸
    遮。?故即杀贪故是淫。此二并盗及口四过。
    即七支也。若口过同一妄者。即五戒也。复
    次内心下略举四分习因之相。余略不论。次
    料简者。初约障不障料简中。先列四句。次
    释。次判。初约事生灭判。次约三谛中言初
    善者。总约有漏及以三谛。故以有漏名为
    初善。次约作无作中言性与无作者。习因
    既以内心验之。但依心判善恶易知。报果
    相现于禅心中。忽见外境不由于心。是故
    难判若善报相下正判也。今以性之善恶。因
    时必假相扶而起。故后相现亦须相扶。若
    无作善恶一发已后未舍失来。任运恒有。故
    今相现不假内心。此且据发得形俱无作。
    若作俱无作亦假内心。以作事时必须于
    心。是故若有外相复有内心。或是因时作
    俱无作。既成无作。后时违教及违本要。名
    违无作。故无作后复以十法三相往验。复次
    诸恶下更约三时。以判善生恶灭之相。文云
    初?后喜则恶灭相。以此例知初喜后?即
    善灭相。初后俱?即恶生相。初后俱喜即
    善生相。谏者。字书云。以道训人名之为谏。
    又云。谏有五。谓讽顺?指陷。此中即讽谏
    也。天发心下约解行简。若自正正他下约
    师证简。谓他判相实不容易。故须自证
    方可彰言。所言证者。非谓入位。但是曾
    感以自证他。若全未感卒无师氏。应以
    此文及禅门中验善恶相。并大师口决此
    附略知。若不尔者。但以不思议观观之。令
    成不思议境。一切诸障无如之何。即如向
    文观解者是。文中所以诫者。恐后学辈自
    无微行倚傍少解。徒占师氏之位。辄[(???+工)*(白-日+丁)]
    判断之能。翻为自沈益他无几。若近师氏
    理须谘疑。仍须善用观力抵拒。氏者族姓
    也。古人从师为姓。是故自古名为师氏。自
    安公来同称释种。问下简现相疑。问中本
    问诸恶业相现。答中不非相现之问。故初
    文但云实尔者。凡道场神非护怨责。如军
    虞候。但业是实责非神所防。所言防者。防
    于横扰耳。言虞候者。军中游逻伺候之官。
    虞者助也。专也。备也。候者伺也。亦云掌山
    泽之官。候于山泽非常之过。觇亦候也。亦
    ?见也。复次诸业下释阙略疑。云彼二家互
    有所阙者。?酬笺诠鄯āV新坫谝迪唷=衤?br> 明业相足辩邪正。竖明观法入门深诣。
    自行入道诚为有余。若望二家虽曰未
    足。二论但横明法相而已。约法成观彼论
    疏遗。次正明修观中。初思议六界之文。略
    列而已。次总结。云如是等业招于色心者。
    善恶等业不出界内分段生死。故曰色心。
    色心尚摄十界善恶。何但六界。今且列六。
    具如阴入境初所引经论。次声闻观业是
    集。缘觉观业是行。并不云无常与幻化者。
    意通两教声闻等故。通教不云菩萨者。通
    三乘故。又此文中不列三藏菩萨者。前所
    发度义当三藏菩萨次明不思议境。初重比
    决。引于法华遍照十方等者。下文既云依
    正二报。此之十方即具二意。若作正报即
    以十方表于十界。虽曰百界千法等不
    出十界。若作依报。三千世间亦不出十方。
    能照即是不思议观。所照即是不思议境。十
    界依正二意具足。其致甚深。次正明中先出
    境。次引证。问。证中所引华严者。与前别教
    引经既同。今成圆教如何辩异。答。前明
    别教但云地是能生。能所不同故成别义。
    今明圆教地体生性一切具足。况复牙坚全
    是地坚。能生所生无非法界。既深达业下发
    心也。为对业故。下一一文皆约善恶。亦先
    寄于别相三谛。次方总约一心三谛。一一皆
    云非违非顺。当知并寄次辩不次。次安心
    中从业空去。亦奇次第以明不次。一一谛
    中皆云善顺恶息者。善顺即观恶息即止。次
    破法遍中先引二论。虽复各计共成三世。
    三世即是所观之境。次从今观下即能观观。
    亦且约次第故先观空后结成三谛。三世
    相望名之为竖。次若言下于过现中。以时
    与者相对为横。者谓宰主。主者我也。一一
    世中皆推四句。复名为横。三世下结成空
    观。而言下假观。所以下中观。次通塞中四句
    者。业即有漏非业即无漏。亦业非业即出假
    也。先已入空得名非业。又复出假名为亦
    业。双非即是中道非漏非无漏业。于一一句
    捡??能所具如阴境。次道品中从成论至
    身念处者。是念处也。意业单起是心念处。意
    得实法者。领纳名得是受念处。想得假名
    是想阴。行则同缘是行阴。想行两阴共成法
    念。并身口业名身念处。总成四念处。依经
    部宗次第而起。得作此说。?酬既缥摹4饲?br> 略述三藏念处。从今观去。正辩无作四念
    处也。言同类者。虽十界别。同名五阴故
    名同类。余如阴境中说。次明助道中。念佛
    治障障即是业。故用念佛以为对治。念三
    十二相及报佛功德。共破习因恶业者。是恶
    习因也。恶业?重须加色相。是故须念应
    佛三十二相。复念报佛所有功德。方可为
    治。若单善习因心起。则但念法门佛。以为
    对治。若善报果相现。报是色法。故但念应佛
    色相为治。若恶报果相现令念法门佛者。
    准例习因恶业。既念三十二相及以报佛无
    量功德。今但令念法门佛者。文从胜说。若
    本缘理不能治恶。言恶业障转者通论善
    恶俱皆是障。六蔽业重最能障故。故从恶说
    ○次明魔境者。言魔事者。天魔正以顺生
    死贪五欲退菩提。嫉眷属为事。行者宿
    行魔业。今违宿因宿事来遮。故云魔事。大
    论魔以破人善法为事。具如魔事品中说。
    初来意中具破四悉。言修四三昧者。重牒
    前来通修阴入。从恶将欲谢去。牒前业境。
    前观业境为不思议。事恶将谢理善将生。
    魔恐出境作损坏事。是故须观魔事境也。
    故有此境次业境来。言出境者破世界意。
    从又当去。恐生理善破为人意。从又虑
    其去破对治意。得大神通止也。得大智慧观
    也。彼止观或必能坏我。是故我今应预破
    之。遽及也。言坏善根者。夫魔唯忌菩提之
    善不忌有漏。有漏同魔故魔不忌。言当
    界者。近以欲天为界。远以非想为界。若
    知众生不出生死不慕佛乘。魔于是人
    犹生亲想。戍者。尔雅云。遏也。守以止贼故
    字从人执戈。故佛于魔如怨贼也。经云去。
    大品魔事品文。所言罪者。因魔有事因事
    生罪。故名魔罪。又但顺生死皆名魔罪。
    大品云。教菩萨离六波罗蜜皆名魔事。又
    有恶知识亦名魔事。又魔罪者。菩萨摩诃
    萨不语众生作是言。魔作佛菩萨像僧像
    来教言。用是六波罗蜜为。或云。汝无真菩
    提非不退行。亦不得菩提。或云。空中无一
    切法用是菩提为。或云。空中亦无三乘用
    是菩提为。不名菩萨皆名魔事魔罪故也。
    大论八十云。有微细魔事者。未得跋致诳
    言已得。准今文中即是魔罗能作如上等
    事。故须略知如是等事。若不为他善分别
    者。名恶知识皆名魔罪。若达下略示观境
    破恶之相。恶若已破怀抱??然。知魔界如下
    即第一义意。魔佛理一故名为如。首楞严云。
    说此经时佛记众中二百魔女。已曾五百佛
    所深种善根。过七百阿僧只劫。当得作佛
    同号净王。魔闻诸女得记作佛。来白佛言。
    我今于自眷属不得自在。是时天女示怯
    弱相而宣妙理。便语魔言。汝莫愁恼我等
    今者。不出汝界所以者何。魔界如佛界如
    不二不异。我等不离如是魔界。魔界即佛
    界故。魔界无有定法可示。佛界亦无定法
    可示。一切诸法皆无定性。无定性故无有
    眷属及非眷属。次别释中初辩异同者。与
    前四境对辩异相。业境文中略无对辩。
    从然四倒去。与四倒辩异。文云四倒?
    是烦恼魔者。如前烦恼境中所引十军。此
    十军中具足四倒。若望四魔虽但烦恼。由
    烦恼故生后三魔。若前十军是魔所置。复
    属今境。若界外下约界辩异。依涅??第二
    十文既以无常等四。为界外四魔。此乃通
    途立魔名耳。非今魔境。若且以涅??。而例
    此文。界内烦恼亦为四倒。对余阴死天子等
    三。合成七魔。准例界外亦成七也。内外合
    成一十四魔。故须料简内外阴死天子三
    魔。今言异者。但不得以无常四名以对阴
    等。若各论者。界内名为常等四。界外名为
    无常等四。此之四魔名体俱异。内外阴死天
    子等三。体异名同。是故应须辩同异也。大
    论第六问。何处说阴为魔。答。佛在莫拘罗
    山教罗陀云。色是魔乃至识是魔。此即且
    据界内说也。言乃至等觉三魔已过等者。
    此璎珞经教道说也。若从实说过则俱过。言
    无第六天魔等者。既至等觉三魔已过。唯
    有一分死魔在耳。此仍从教。故等觉已前
    四魔具足。问。尔前?应有烦恼阴及变易
    死。如何得有天子魔耶。故文释云。实无第
    六天天子魔也。但是赤色三昧未穷。于中
    义立天子魔耳。是故名为具足四魔。故知
    凡界内名通至界外。并是义立体不得同。
    故赤色三昧观于他化自在天有。破彼天有
    三惑未尽。是故通名天子魔也。大经十三
    具列二十五三昧名。玄文第四委释。次引经
    文以辩同异者。新经五十八离世间品云。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一者阴魔。生诸取
    故。二者烦恼魔。生杂染故。三者业魔。能障
    碍故。四者心魔。起高慢故。五者死魔。舍生
    处故。六者天魔。自?x纵故。七者善根魔。恒执
    取故。八者三昧魔。久耽味故。九者善知识魔。
    起着心故。十者菩提法智魔。常不舍故。若
    将彼十以望今文。有通别二意。所言通者。
    十魔一一通界内外。谓界内阴及界外阴。乃
    至二乘菩提法智。别教菩萨菩提法智。若别
    论者。六唯界内。余通内外。界内六中初一
    五六。界内三魔。第二三四。合为界内烦恼
    魔也。余四通者如前通释。故与界内四
    明。同者。则从别释。若名异者。即从通释别
    义复通。故如前释虽有通别仍不出四。
    余四摄在烦恼魔中。是则内外俱十各四。亦
    如前文俱七各四。彼经复有十种魔业十离
    魔法。具如彼经不能委引。又大品十三魔
    事品文。并是第六天子魔摄。大论六十七六
    十八魔相甚广。何但于三昧中现。乃至一
    切事业中恼乱行者。经云。若魔若魔民恶因
    缘故。入人身中娆乱人心。或令书者疲极。
    国土事起。或书者不得供养。若读诵时师
    徒不和。若大众中说。有人来说法师过失。
    言法师不能如说而行。何足听受。或言
    虽能持戒。而复钝根不解深义。听之何益。
    或言大乘是空灭之法无可行处。或时作
    好敬信沙门。云般若波罗蜜空无罪福名。
    无有道理等。如下发相中云令堕恶者。
    即其意也。或云可取涅??。即发相中令堕
    二乘者是也。又云。或法师不受弟子信施。
    或师好施弟子不受。论释云。弟子法应供
    养于师。何以言师施于弟子。然弟子作是
    念。师少物尚不舍何能舍身。虽赞布施乃
    是欺诳。名不和合。是故师须布施弟子。弟
    子复以四事供师。师少欲故而不肯受。便
    羞愧言。如卖买法是故不受。或师多知识
    无乏。能养弟子。弟子自念。人当谓贪师之
    衣食。是故受法。或云德薄不胜师施。如是
    等心虽好。不成般若波罗蜜。亦是魔事。此
    等即前发相中令堕善者是也。虽非因观
    而发。或当亦是宿缘相关。或行三昧师与
    弟子有上诸事。妨三昧故不可不觉。此
    等既尔诸行例然。故略记之以示后学。次
    明发相中初辩民主。可知。次开释中初文
    可见。啾[言*祭]者。楚词云。啾[言*祭]虫鸣。又云啾啾鸾
    声。[言*祭]者小语也。魔似彼声故云也。次时媚
    中初辩权实。大集十二时兽者。若五行中
    名十二肖。肖者似也。此十二神似彼故也。
    大集二十四云。东方海中有琉璃山。高二十
    由旬中有虎兔龙。南方海中有玻璃山。高
    二十由旬中有蛇马羊。西方海中有白银山。
    高二十由旬中有猴鸡犬。北方海中有黄金
    山。高六由旬中有猪鼠牛所住之窟(经各有窟名)
    东方树神南方火神。西方风神北方水神。一
    一方各有二罗刹女及五百眷属。随其方
    命。各自供养其方三神。其窟皆云是菩萨
    住处。一一兽皆云修声闻慈。昼夜常行阎
    浮提内人皆恭敬。已曾于过去佛所发愿。
    一兽每一日一夜遍阎浮提。余十一兽安住
    修慈。从七月一日鼠为其首。二日牛乃至
    十三日还从鼠起。是故此土多有畜兽能
    行教化。故他方恭敬。经云。若此佛四部弟子
    欲得大智大定大神通。欲受一切所有典
    籍。增进善法。应作白土山。方广七尺高一
    丈二尺。种种香泥以金薄薄之。四面二丈。
    散?卜华以铜器盛种种非时浆。安置四
    面。清净持戒日三洗浴敬信三宝。去山三
    丈正东立诵如是咒(云云)。经十五日当于
    山上见初月像。即知已见十二时兽。见已
    所有愿求随意即得。此十二兽或时作鬼
    鸟等像。行阎浮提教化同类。菩萨?作人
    天等像是未为难为兽则难。此兽既云一
    日一夜行阎浮提。故知即是权化者耳。今下
    文言随其时来恼行人者。乃是支流实行
    之辈。若邪想下正明发相。今欲下以时验
    之。此九属东方木等者。如东方九兽但三
    为正。故以三正而对孟仲季。言前后者。
    孟者首也。正兽则在三中之后。仲者中也。正
    兽则在三兽之中。季者末也。正兽则居三中
    之初。余之三方亦复如是。居初之后居末
    之初。故云传作前后。欲使九座均调。孟仲
    季等。是故传作前后分之。余五行法并但十
    二。唯六壬式中列三十六。准彼文者。已有
    三。谓蝉[鱼*单]蛇。今文云鲤。多恐字误。又列子
    云燕鼠伏翼。今文云猫。仍恐彼误。余诸兽
    名并与式同。豺者犬足。貉者应作貉(胡各切)尔
    雅云。雌者曰[豸*(止/(止*止))](乃老切)今江东呼为狯[狂-王+吏]。?字
    从豸。??类?虎爪食人迅走。?(敕俱切)若
    更开为一百八兽。但为时分犹宽。恐在时
    间不识。故更开为一百八也。随其时分还
    以十二收之。随其时来但称十二兽名。或
    称三十六名。其媚则去。故知鬼法惧人识
    名。识名尚不敢来。况复识形。故识其形
    名。不敢为非。次魔罗发者。初明破意及破
    方法。前堆?帐泵牟⒉ㄑ?妒簟=衲?拚摺?br> 皆波旬近属。或天主自来最为难伏。二善二
    恶者。四弘为已善诸行为未善。见思为已
    恶无明为未恶。大论云下引证。言华箭等
    者。大论问曰。何名为魔。答。魔者破慧命坏
    道法。是故名魔。诸外道辈云是欲主引人
    生着。复名为华。从五根入破坏五根。复
    名五箭。破佛法善法故名魔罗。复次作世
    间结使因缘。亦魔王之力。为诸佛怨雠破
    一切圣人。逆流人事。不喜涅??法。又云。是
    魔有三种事。能破行人。谓戏笑语言歌舞邪
    视等。是从爱生。缚打鞭拷斫刺。破截等。是
    从?生。五热灸身自饿投岩等。是从痴生。
    此等即是三贼之流也。乃至贪染世间皆是
    魔事。又云。或作种种形恐怖菩萨。或作上
    妙五欲恼乱菩萨。或转世间人心作大供
    养。贪供养故则失道法。或转人心令恼
    行者。随前人趣向因而恼之。论文甚广随
    要而记。五根各一刹那者。五根取尘必为
    魔罗之所得便。魔罗得便良由失念。失
    从于根故曰五根各一刹那。故婆沙第九
    云。佛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波旬作是念。当
    坏其道。便作御车人类把鞭觅牛。着弊
    坏衣头发蓬乱。往至佛所问佛见我牛不。
    佛念是魔乱我。即语魔言。恶魔何处有牛
    用是牛为。天魔作是念。沙门知我是魔。即
    白佛言。眼触入处是我乘。乃至意触入处是
    我乘。沙门何所之。佛言。我到彼无六触处。
    汝所不到处我当往彼。波旬意以我如御
    者。六触如乘。能御此乘运诸众生。至于三
    界。所以涅??非其到处。故佛语言。我到无
    六触。及汝所不到处。即涅??也。故大品诸
    文魔罗作恼。不出六触。故今文中外扇内
    恼。不出六触。天魔波旬尚以色等恼乱于
    况佛。悠悠行人者耶。令云五触意即兼
    六。以从五根转入意故。即有法触。故云
    共坏。根尘相对即有十八。复次下广释
    外来。初令堕恶次令堕善。若本是出世高
    士得作此说。若本是散善之人元是魔属。何
    所论堕。如此之人若废善法却成魔事。次
    令堕二乘中。言行当者指示也。次令堕无
    方便空等者。恶空假也。不先观于缘生四
    句。不了诸法皆无自性。不解诸法性空相
    空。虽生空解不损烦恼。名无方便空。若
    不为菩提无大悲心。虽云化物但增生
    死。如是名为偏事邪假。尚不及三藏菩萨
    之假。况余教耶。乃至亦能令人入于三藏之
    假。如为阿难亦似别教。但非从空故云
    偏耳。阿难下举深况浅。阿难如来临涅??
    时在娑罗林外。为六万四千亿魔之所恼
    乱。佛问诸大众。阿难今者为在何许。答曰。
    今在娑罗林外十二由旬为六万四千亿魔
    之所恼乱。诸魔皆自变形为如来像。或说
    诸法从因缘生。或说不从因缘而生。或
    说从缘生者皆是无常。或说是常。或说阴
    入是实。或说是虚假。或说十二因缘有四
    种。或说如幻化。或说因闻因思因修。或
    说不净观出入息。四念处四善根。三空门无
    学。初地乃至十住。十二部经三十七品。现十
    八变八相成道。阿难念言。如是等相昔所
    未见。谁之所作将非如来作耶。欲起欲
    语都不从意。魔入骨故。复自念言。佛于今
    者所说不同。我于今者为受谁语。阿难今
    者极大苦恼。佛令文殊以咒术力破坏诸
    魔。然诸魔所说。唯不能说圆顿法门。以圆
    顿法非其境界故也。言笈多者于魔突罗
    国半月说法。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
    为不净出要第一。魔王波旬便生愁恼。而
    作是念。忧波鞠多作大集会。必当教令出
    我境界。我今当往坏其众意。于说法处。雨
    真金华璎珞华等。化作白象七宝庄严。化
    为七人端正殊特。举会观察无听法者。
    于三日中演说深法。无有一人得道果
    者。魔王欢喜深自庆幸。鞠多即入三昧观
    之。谁之所作。即知波旬魔王所作。复以璎
    珞着尊者顶上。知已便作是念。恶妒弊魔
    坏乱正法。如来何故而不调伏。即观佛心
    知佛令已而调伏之。即以三尸蛇人狗等。
    化为璎珞。感魔令至而谓之曰。汝与我?
    深感厚施。令还以此用酬赠汝。魔大欢喜
    舒颈受之。至其颈上还见死尸虫蛆欲
    出。魔见是已深生厌恶。语鞠多言。汝今
    云何以此死尸而系我颈。答曰。比丘不应
    以华?庄严。汝先何以为我着之。今为汝
    着正得其宜。魔以神力欲去。不得。此尸
    在颈如须弥山不可动转。踊身虚空请
    求诸天为脱此尸。诸天皆言。此是大圣之
    所为作。非我庸下之所能脱。诣梵王所求
    为脱之。梵王言。十力弟子所作我不能脱。
    假使劫风旋岚所吹。亦不能动。如因地倒
    还从地起。若能归依优波鞠多。容有得脱。
    魔受梵王教至鞠多所。深生敬重五体投
    地白言。大德。佛初成道我率官属而逼恼
    之。未曾一言而见轻辱。汝阿罗汉少慈悲
    力。于人天前见陵毁我。鞠多言。汝大愚痴
    无有智慧。以声闻人用比如来。欲以芥
    子比须弥山。萤烛之光齐辉日月。我今?
    劣故相毁辱。又如来使我调伏于汝。汝因
    斯故。有善心生不堕恶道。魔闻欢喜生希
    有心。今可为我除此三尸。尊者答言。汝于
    正法莫作恼害。然后乃当为汝脱之。魔
    言受教。乃至令为现如来相等(云云)。宁免自
    他三十六箭者。一根有三三五十五。转入意
    地又有三箭。故成十八。魔自作恼名之为
    自。扇动檀越名之为他。自他各有一十八
    箭。故三十六。若知下正约理调。违实际故
    见魔异佛。若入实际魔佛不二。魔不为违
    佛亦无顺。大经下引证。小乘断惑故说调
    魔如鞠多等。大乘体法魔为法界。如楞严
    中说三昧时。魔欲为恼自见被缚。无人
    调之。又小乘人既未能破。但名为伏。大乘
    之人无魔可调。乃名为断。次明妨乱中。
    对空等十法简二十邪法。文望正法皆名
    太过。其实若过不及各各有十。至禅境中
    当辩。次结数中云三百邪法者。且约邪
    从外来。故云三百。若兼度入意地则三百
    六十。故文中云。而其初入必因五根。故且
    从因以明三百。治堆惕中云偷腊等者。盗
    增法岁意避僧役。希利贪食故得此名。腊
    者猎也。于此月中猎取禽兽以祭其祖。从
    事而立故名为腊。或曰腊者接也。史记云。
    始皇名腊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
    (?架切)自汉后为腊以至于今。吉支者鬼名也。
    此鬼本由破戒所致。故闻戒序犹生愧心。
    况戒神为护今破戒鬼去。亦如前所引五
    戒缘起则一切鬼神皆惧戒法。俗有相传
    云。请僧禳灾。僧诵戒序尸被戒神移之旷
    野。即其事也。治魔罗中。云一切物莫受者。
    空无所得也。具如玄文第四卷初引。增一
    二十七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
    力能拒。谓不放逸。大论问。新学菩萨道力尚
    弱。云何能使魔不得便。答。诸菩萨护故。又
    云。是人善修空故魔无如之何。如身无疮
    毒不得入。是故修空魔不得便。次明修
    观者初三恶者(云云)。大经云。有四善事堕三
    恶道。一者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者为利
    养故受持禁戒。三者为他属故而行布施。
    四者为非想故系念思惟。言他属者施物
    本为摄他从己。今以他属为三善者。且
    据施边从事而说。若从心说则属三恶。虽
    生善道世世相染等者。意令他属而反属
    魔。是故世世为魔所娆。经云下大品文也。
    大论八十一云。阿难问佛。魔为都娆一切
    菩萨。亦有不娆者耶。佛言。有娆不娆。阿难
    白佛。何者被娆。佛言。或有菩萨先世闻般
    若不能信解。远善知识亲近恶友。离般
    若行恶法。闻深般若语他人言。我尚不
    得其底汝何用学。又轻余菩萨言。我行般
    若汝无是行。又有菩萨恃姓轻他。天魔欢
    喜云。我宫殿不空益三恶道。又有菩萨与
    求声闻者诤。魔言。秽萨婆若。或与求萨
    婆若。者诤。魔言。两失萨婆若若无是事甚
    深清净者则无魔恼。虽在善道与魔相关。
    如是菩萨为魔所恼言拙度者通至别教。
    如魔为阿难说法等(云云)。次不思议境中言
    一魔一切佛等者。魔既即理故一魔即一切
    佛。如此下明妙观功能。言治魔显理者。降
    魔是道场。即是治于魔糠显于理米。魔为
    侍者者。夫为侍者随顺人意。故观魔界
    随顺实相。缘修不能寂照等者。即净名中持
    世菩萨住于静室。天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
    状如帝释。鼓乐?歌至持世所。持世谓是
    释提桓因。而慰之言。善来?x尸迦。次复责
    言。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
    以求善本。魔言。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
    洒。意以闻法用申供养。因兹作恼坏菩萨
    心。持世未晓故但答言。无以此非法之物。
    邀我沙门释子等。时维摩诘为调魔属。诃
    持世言。是为魔来非帝释也。时维摩诘即
    语魔言。可以此女与我。如我应受。大士
    意言。我是俗流正应受之。彼出家之人非
    所应也。今文便释经意云。持世但是别教
    菩萨。缘修出观不觉魔娆。净名是圆教菩
    萨真修寂照。观无出入。故斥持世不能寂
    照为魔所谋。从魔界即佛界去发心也。慈
    与众生魔界即佛界之乐。故云慈无量佛。悲
    拔众生佛界即魔界之苦。故云悲无量魔。
    从欲满此愿去安心。文中寄事故约悉达
    降魔。以明止观。从但以下结成行人用安
    心相。次随魔下破遍。初总。次历教。历教中
    三藏伏四在三只百劫。坐道场时三十四
    心破烦恼魔。尔时乃名为菩提道。入无余
    后名法性身。由菩提满故成佛果。由成佛
    故。故入无余。入无余故破于阴魔。由破
    烦恼及得法性身故。永无分段故也。是故
    此两共破死魔。故三藏佛虽降天魔断烦
    恼魔。有余身在仍未免阴。八十入灭仍未
    免死。故得菩提。及入灭已至法性身。方
    免阴死二魔。文中存略但言死耳。得不动
    三昧等者。具如大集云。天主初令诸军。次
    遣太子。次遣三妃。皆不能坏。后自领军为
    佛所降。大军退败王颠倒堕冠盖剑三各
    在一处。此并大论第六文也。今文义通至后
    三教。通教见位同三藏伏。至六地时得菩
    提道。同三藏断。两教声闻不破天子魔故
    初为所恼。修得神通。虽复调伏亦不名
    断。据教全未识于赤色三昧。别依教道故
    前后断。是则前之三教并属教道。若不尔
    者。岂有断通惑伏利惑而能破魔。圆教
    俱破无复前后。应约六即以辩浅深。初
    住俱破八魔者。大论二十云。若欲修习首楞
    严定。须破八魔。应当亲近大般涅??。谓阴
    等四及无常等四。义通内外如前所说。从
    于上一一下通塞。道品如文。从门若未开
    下助道。此之六种于魔成度。于行人成蔽。
    为生死故即成魔度。违菩提道所以成蔽。
    今以依理而斥事度。以此事六治于魔六。
    此六蔽者虽似六度不为菩提。皆属魔摄。
    前之四度灼然生死。所得禅定与鬼交通。所
    得船若不离见着。言正度者。四教六度
    皆名为正。具如助道摄法中说。兼治者。以
    魔中兼二故须借用。若杂烦恼及业如前
    两境中用治。杂业借念二佛者。谓色身法门
    身。杂中有恶当用念色。杂中有善当念
    法门。闻慧者。四教并在外凡。故今圆教在
    于五品。黜者退也。贬去也。此十法后亦应
    以大车为譬。文无者略。但云直至道场。复
    次通用一意为观下。结观通别。十乘观法有
    通别二意。一以阴境十法冠下九境。名之
    为通。?是一法不思议观。人根钝故开对十
    法。先了通意节节入别。境境皆然观法易
    了。故引中论通别为例。次料简中问如文。
    答中先违问答。故云缘别。次引论文证者。
    即顺问答。虽顺问答此成不定。故不同
    于寒去春来。魔若去已好法来者。不必全尔。
    是故不同。大论云。乐法梵志于十二年。遍
    阎浮提求知圣法。而不能得。时世无佛佛
    法亦尽。有婆罗门言。我有圣法一偈。若实
    乐法当以与汝。答言。实乐。婆罗门言。若实
    乐法。当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髓为水。
    以血为墨即如其言书得佛偈。偈言。如法
    应修行非法不应行。今世若后世行法者
    安隐。又有说云。魔来诳乐法令剥皮等者。
    意欲退乐法心。乐法心坚即便剥皮等。魔
    便隐去。感下方佛为其说偈。后释与文合。
    与论稍别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八之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