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八之一

    释烦恼境者。自此以下现文六境及略三
    境。咸是发得。此九境外所起烦恼。乃至四弘
    但属阴境三阴所摄。是故寻常非无烦恼乃
    至发心。亦并须观非不名境。今文谓辩
    观阴发得。故须辩异。读者行者无?副咀凇?br> 如前七只分别中。云此之十境是三障摄。
    非即现在所起三障。现三障者。如大经第十
    云。菩萨摩诃萨求种智者。为除众生三种
    障故。烦恼障者。所谓三毒缠盖八慢四邪等。
    业障者。谓五无间报障者。谓三恶道诽谤
    正法及一阐提。故知举恶能障。故名为障。
    今以流类摄彼后两。初总明来意中。先结
    前生后。上阴下结前。而观察下生后。次
    前诃欲下正明来意。先且与上诸文辩异。
    有法譬合。初明与上方便中诃欲弃盖辩
    异。次与上阴境辩异。上之欲盖及阴入
    中。虽有惑相未过增盛非烦恼境。故诃欲
    中且知五尘是生行者贪欲之缘。生欲是
    过。因过生罪是故须诃。盖中但是缘落谢
    尘妨于入观。应须舍弃。又此二五若诃若
    弃。但成方便未正用观。前观阴入观于
    报阴。报阴无记于彼阴上求于妙解。故彼
    阴境未名烦恼。又前别历一心文中。虽观
    贪?非今境意。但是现起善恶诸惑。皆阴入
    摄。是以因阴所起烦恼。皆名阴境。今境必
    须因观阴发。发重贪等方名今境。从今
    观去。正举今境异阴盖等。故云起重贪?。
    从如铁下举譬也。铁如阴火如观。阴未遇
    观宿惑冥伏。故云但黑。因观阴境阴解
    未生。习起异前故曰赫然。又报法下次辩
    难易。更牒欲盖及以阴入。与今烦恼总辩
    难易。故欲盖之体通属阴入。故与阴入通
    名寻常。何者下别释也。与前三法对辩难
    易。初正明相对中先法次譬。法中出前三
    毒与今对辩。前是报法及现烦恼。是故易
    息。今发既重是故难制。倒想是痴。贪者可
    见。言死马者。十诵初戒天魔欲坏难提。变
    为女人诱至马所。便隐形去。是人欲盛乃
    至不简。此惑下更辩助缘。所发烦恼已过
    于常。复加外缘致令狂逸。譬如下举譬
    也。流水如阴法。用观如概木动习如[泳-永+豹]
    起。涟漪等者。风行而流水成文。今以木概
    彼风行急流蹙水[泳-永+豹]起。又涟漪者重波也。
    波上又波故曰重波。[泳-永+豹]者本音豹字。即豹
    变也。今是水起借从水作。健人譬意与水大
    同。烦恼下合譬也。如触卧师子下更重以譬
    释成前譬。若不下结劝令识。非唯下明因
    境起过。如第五卷云随之牵人向恶。即
    此意也。次正释中初释相者。先释名中有
    二解。初合字释者。三毒是能烦。心神是所
    烦。次分字解。烦为能烦恼为所恼。当知通
    名通于见思。此一往分下明钝中有利。如
    虫兽凡夫亦能起我。我即是利虽利属钝。
    故云实不推理乃至自大。蠕者小虫有识能
    动者也。举螫等者蟹类也。埤苍云。其一螫遍
    大。名为拥剑。亦名执火以螯赤故。亦如
    螳?拒辙等是。?者项毛也。说文云。马?
    鬣也。如狼等?必张?怒曰。此举虫等劣
    类以况于人。此尚计我何况人耶。底下凡
    劣下举钝使凡夫而亦有利。五利至何尝
    等者。次明利中有钝。如诸外道依于诸
    见而起?恚。若未发禅来等者。问。如佛弟
    子次第修人亦未发禅。何故名为须陀洹
    人所断见惑。答。今判利钝约现发见见所
    起惑。如未得禅来纵起宿习所有烦恼。及
    因现阴起于我见。仍属钝使。初果所断
    凡夫共有。冥伏在身障真无漏。若见谛理
    此惑自除。故名此惑以之为见。故不同于
    禅后所起。若诸外道由未见谛。得禅定已
    虽断钝使。仍未曾断一毫见惑。见惑现行。
    故不同于未发禅来所有见惑及冥伏者。
    是故不以八十八使中见惑为例。故八十
    八使义属阴境所摄。对简利钝方受见名。
    复异禅后见惑之相。今但对禅后见简。故
    云若得禅起见。纵有贪?同属于利。如两
    学人下举例也。得语如钝得意如利。二俱
    得语得意诤强。二俱计我得禅见盛。若发
    下简示境体。身中虽具八十八使。然所起
    者但属钝使而在今境。若利中下次判根
    条。先且征起也。若利中有钝。断见惑人但
    名断利。利中之钝此惑应在。若不尔者。利
    中有钝不名为钝。故次引?酬际驮啤@?br> 虽有钝此钝属利。从于利使背上而起。底
    下之人虽起于利。此利属钝。从于钝使背
    上而起。故云思惟亦如是。若开等者次明
    开合。开为八万合但三毒。八万既不出于
    三毒。今观三毒即观八万。为是义故须
    辩开合。三毒下明为障不同。初明四分
    俱能障定。唯有无记不属善恶。即不障
    定。是即不障定者仍属阴境。若为障者两
    属不同。谓发不发。如前简也。经云下引大
    品证无记不障。即师子等定所入散心。此
    并依?酬家庖病4我莱陕廴艘庖嘈?酬?br> 四分俱散。而不云四分俱障。但云散中无
    不并有相应痴惑。故云散兼无知。能障定
    者则在于痴。若尔下难成论人。四分俱散。
    散兼无知。痴能障定。此相应痴。痴必?欲。
    痴既障定。痴有?欲何不障定。而独立云
    痴能障定。今释下今家正解。言别意者。如
    上释盖随人不同。若贪重者贪即为盖。?
    痴为障亦复如是。故今为障准彼应知。故
    ?酬技宜??笃芬晕?ふ摺J且宀蝗弧1?br> 大品经明超越三昧。从灭定起入散心中。
    故言此散而不障定。今所论散障与不障。
    应辩凡夫所有三毒。如何引于罗汉胜定
    出散等相。但烦恼下明今辩相为所观境。
    但云四分相实未周。若论自行足得为
    境。故引法华明观境意。意在除弃分别
    非急。言二十年者。疏有多解。见思未除大
    机未熟。故二十年且令除粪。又破见惑用
    一无碍一解脱。破思惟惑用九无碍九解
    脱。合为二十。又二道中断结总名二十。又
    上分下分总名二十。又依二使人共断见
    思。亦名二十。初解即以离系得数而辩二
    十。后解并以二义而为二十。若尔下释疑。
    疑云。若意在除弃。五百罗汉岂非除弃。而
    婆沙中种种分别耶。为持下释疑。五百本于
    一门入道。亦未分别得罗汉已。为持佛
    法使久住故。既为众首须通外难。是故
    五百广演分别。若不为众首纵成罗汉。非
    入假位亦未必须种种分别。复次下。明此
    惑相。正为十观所观之境。是故须辩是通
    是别思议不思议等。既云各具四分。今境但
    是钝中四分。今文语略不暇简之。但且简
    通别等耳。若委简者。属阴利钝非今所观。
    所发利钝是今所观。所发复二。禅后之利属
    下见境。见慢业外是今所观。初辩通别中。
    云利钝合各为四分者。为对前开为八万
    故。故今云合但有四分。界外既立四分之
    名。开合之义义同界内。但是别惑异界内
    耳。若作相关等者。次辩思议不思议等。
    明向通别随教不同。若作相关即是别义。
    不明相即故曰相关。通惑如枝枝谓枝叶。
    别惑为本本谓根本。枝本但得相关而已。
    即别义也。若作不思议者。应云通惑如华法
    性如空。以眼病故于空见华。若能体病
    知华即空空华体同。即圆义也。已如第一卷
    以三止观结发心中说。故知思议不思议
    二皆观界内通惑为境。以所发者必非别
    惑故也。下起观中先明思议。故今预辩亦
    双明之。意在相即。于通惑上二义俱通。故
    云若作。次释因缘有三。如后说者。谓习等
    三。起相下先以四句判其起相。于中先列
    四句。次判境相。前文虽复辩其离合通别
    等义。而未明内心起之相状。故于此中重
    辩起相。故知今起异于欲盖及阴入等。因
    缘下正明因缘。集因谓因熏习相续为缘。意
    业为因身口恶行为缘。魔行为因十军摄擒
    为缘。有此三故今修道品。此三复发又名
    为缘。初集有法譬合也。言道品者。?是正
    观阴入境耳。顺流曰沿。不修观故顺生
    死流。若修道下即现在观阴复发宿种。逆流
    曰??。有即二十五有。谓四域四恶趣。六欲
    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含。嵬谓崔嵬
    高起貌也。嵬字(五回五非五韦三切)惑被观制是故嵬
    起。次明业中。那者何也。卓者高也。业相已
    起名为成就。品位不成名为不立。譬中云
    如河等者。??水定也。无水者非也。波如连
    山者。庄子云。白波如山。文选海赋云。波如
    连山。阴境如河??。修观如风起。惑发如大
    波。纵身口如掷帆。失一心如放柁。由此
    放掷行船破坏。若心柁决断正身口帆。则正
    观船必免业败。过烦恼河至涅??岸。次明
    魔中言十军者。大论释四魔中问曰。何处
    释烦恼为魔。答。如杂宝藏经中佛说偈语
    魔言
     欲是汝初军  忧愁为第二
     饥渴第三军  渴爱为第四
     第五睡眠军  怖畏为第六
     疑为第七军  含毒为第八
     第九利养军  着虚诳名闻
     第十军自高  轻慢出家人
     诸天世间人  无能破之者
     我以智慧力  摧伏汝军众
     汝虽不欲放  利汝不到处
    今烦恼起由魔为缘。以此十军遮逻行人。
    不令出界故即属下魔境所摄。是故所起
    虽是烦恼非烦恼摄。但名十军。并由魔立
    故曰魔军。喻海等者。纵无前二魔能击动。
    流如习种风如业力吸如魔扇。吸者内息
    也。水随息入故曰吸水。大论第七云。五百
    贾客入海采宝。值须摩竭鱼王开口。船去
    甚疾。船师问楼上人。何所见耶。答言。见三
    日及大白山。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云。
    三日者。一是实日二是鱼目。白山是鱼齿。水
    奔是入鱼口。我曹了矣。时船中人各称所
    事都无所验。中有优婆塞语众人言。吾等
    当共称佛名字。佛为无上救苦厄者。众人
    一心共称南无佛。是鱼先世曾受五戒得
    宿命智。闻佛名字即自悔责。鱼便合口众
    人命存。魔扇如摩竭吸水。重惑如水流奔
    趣。身口散善所不能制。如不可以力拒。
    唯寂照止观能达。如专称佛名。次总以火
    譬者如文。魔业下简示境处。虽通列三今
    唯观集。次明治法。初明大小两乘治法不
    同。次约四悉以判大小。初文先小次大。初
    明小中先略标列。次示阙文处所。将五门
    禅对治四分。唯阙治障道一故指在下
    文。即业境中六蔽及障不障等是也。对治等
    五具如助道记中。此但更加不转一种。彼
    治六蔽此对四分。句数多少准说可知。今
    对治中云十二者。此下文中十法成观第七
    对治文中具释也。不净实观如上第七助治
    摄法中说。亦如华首选择长者。假想如下禅
    境中说。但彼发今修以此为异。余慈心等具
    如禅境。初病不转而治转者。如不净境转
    为亲想。即指亲想以之为净。不应于亲
    起欲想。故。即此不净而生亲想。名为慈观。
    慈若转为不净观者。即见父母[?-舟+月]胀烂坏亲
    不应?。况令烂坏。痴中修因缘为治。痴
    若不破却用邪慧思边无边。此独头痴心
    多沈没。故用思惟以为对治。此边无边是
    六十二中未来四句。本是邪慧今翻成治。若
    用数息不能治散。应思出世无漏法相。
    缘于杂境散乱便息。四药互转为十二句。
    俱转为转亦名为对。准前可知。次明大乘
    非对等者。唯第一义如阿伽陀药。此且一
    往夺小以明治相。未论具用诸教互治。及
    以对治治摄法等。在下修观第七门中。今此
    且用第一义治。名为阿伽陀治。此大乘治
    具如上文随自意中观贪欲等。故下诫言。善
    取其意。若失意者。具如随自意中师资之
    失。次云小乘中多用下。以四悉判治。大论
    云。余经多用三悉檀。即指三藏经名之为
    余若通论者。大小俱四。今舍通从别故且
    依论。前阴入中意亦如是。虽复通具但在
    通圆。藏别必无用第一义而为治也。空无
    生中等者。正宗无生第一义相。如梦中救
    火能所俱无。次修止观者。从此已下讫菩
    萨境。观法同前。但对境有殊随病别说。今
    先正明十观。次会异名。先十法者。先思议
    境中。畜以无惭为本。故使亡于礼度。礼度
    在人。故失礼度名失人种。亦悭他家者。
    非但己境不欲人侵。亦不欲人侵他欲境。
    鬼以悭贪为本。复以谄故悭他。鸩陷者。陷
    他如鸩故也。郭注山海经及广雅云。其鸟
    身有毒。大如鹗紫绿色。颈长嘴赤。长七八
    寸而食蛇。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以其尾历
    食食则杀人。故以言之。婚者昏也。昏时行
    礼故曰婚也。尔雅云。婿名为姻妇名为婚。
    娉者娶也。周礼曰。众来曰罟牙丛绘场n
    字(土调切)娉者。谓执玉帛而趣问也。撙节
    者。有礼仪也。礼云。君子恭敬撙节。鄙人
    欲?者。如难陀等。又观欲心诃弃等者。弃
    如弃盖中。呵如呵欲中。以呵弃故发得
    初禅。虽胜难陀尚未出色。又若观欲是
    蔽而行于舍。乃至痴者。略举六中初后二
    蔽。次不思议中。先正释。次销诸经意以释
    成妙境。初正释中先引经立境。次释。释中
    初略明进不。次引净名不断等释不随等。
    次引不住等释不断等。初文正以净名转
    释无行者。不断痴故起于三明。痴即无明
    无明即明。不同二乘断于无明起小三明。
    不断爱故起八解脱。爱是系缚系缚即脱。
    不同二乘断贪爱已起小八脱。于明于脱
    诸法具足。是故不同凡夫二乘。及教道中诸
    教菩萨。次引不住等释不断等者。先列句。
    次所以者何下释。初释经意开为四句。次
    从今言下。开为八句。初四句者。初释经
    斥过。彼经本立不思议意。正为菩萨兼斥
    偏邪。今欲明不思议境。亦先斥偏邪。次立
    妙境。故判凡小住于第一第二句失。次从
    不断烦恼下斥于邪伪。即是住于第三第四
    句失。初凡夫下斥凡夫中云很戾等者。很
    者诤讼也。亦戾也。戾者曲也。如犬出户而
    身曲。此??字悲吟也。非今意。驯者。字林云。
    性行调驯。驯字(余轮切)亦旬音。二乘下次斥小。
    阿罗汉者下重辩小失。三界惑尽无惑可
    调。此释不调意也。不同大乘不生不生名
    为不调。以用拙智分断通惑。通惑尽处分
    明不调。此之不调正名为调。从焦种去更
    斥小失。故净名云。如焦谷芽。亦如迦叶见
    诸菩萨不思议事。乃自鄙云。我等于此已如
    败种。菩萨下举胜况劣以辩于得。初双立。
    次双释。释中先释有勇中。云如华在泥等
    者。经云。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
    生此华。故知涅??高原不生菩萨大悲之
    华。生死泥中乃有菩萨利他胜用。虽在生
    死而生死不染。医譬大同。又华譬菩萨身
    轮。医譬菩萨意轮。亦可俱譬菩萨三轮。故
    大论云。佛如大医王。经教如药方。僧如看
    病人。故知至佛方名大医。又云。菩萨化生
    虽见众生种种烦恼不肯受化。反?菩萨。
    菩萨尔时犹如大医治人鬼病。病者反骂医
    于尔时不责病者同其?恚。即知其人为
    鬼所使。菩萨亦尔。知诸众生为烦恼鬼之
    所驱使。次释不味中。云如鸟飞空等者。菩
    萨摩诃萨断惑入空而不住空。必应出假
    利益众生。初淤泥喻喻苦不能污。次疗病
    喻喻集不能染。后鸟飞喻喻不着灭道。文
    中虽对出假菩萨。正意为成不思议境。即
    成出假不思议用。故以菩萨异于二边。正
    显真常中道妙境。前引净名。初文既云不
    断痴爱起于明脱。当知此文须约无作
    以明菩萨真应自在。不断烦恼下斥邪伪
    也。初正斥不住第三第四句失。于中初正
    辩第三第四句失。次重辩第四句失。初
    辩第三第四句者。先标出所迷句相。次以
    结前兼生后失。次今末代痴人下斥失。言
    刻核太过者。大经第十云。善男子。譬如有
    人食庵罗果吐核置地。而复念言。是核甘
    味。即便还取破而尝之。其味甚苦。心生悔
    恨恐失果种。即便收拾种之于地。勤加修
    治以酥油乳酪。随时溉灌宁可生不。不
    也世尊。假使天降无上甘露犹亦不生。不
    生者名一阐提。尝者试味也。末代痴人亦
    复如是。闻不断等以为双非。谓此双非不
    碍双住。以为无碍。便背二边行于无碍。
    背调伏法如失甘味。背不调伏如失果
    种。菩萨不尔。得明脱故。故曰双非。双照
    二边化益无穷。故曰双住。故知痴人但背
    如来伏惑方便。名不住调。纵于生死不住
    观察。名不住不调。故知此人二种俱失。失
    第四句谓不碍于调不调也。闻于双非谓
    不碍双住。广行非法而为双住。故知即是
    失第三句。此是下以譬结失。斥前无碍恶
    空。?n盐太过者。盐者。此土齐灵公臣煮海
    为盐。彼方久有。言不识者应是有盐之始。
    或是假设为譬。故大论十八云。如田舍人初
    不识盐。见人种种菜肉之中而皆着盐。问
    他人言。何故尔耶。答曰。此盐能令诸味皆
    美。是人便念。盐既能令诸味皆美自味必
    多。便空器满口食之。咸苦伤口。而怪他言。
    汝何故言盐能作美。他言。痴人。此当筹量
    多少。和之令美。云何全食。无智之人闻空
    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
    见断诸善根。若解空三昧则知诸义不相
    违背。能知是事即般若力。若得般若入一
    切法皆不邪见。又论九十九云。譬如有人
    食酱太过。譬不行五度但行般若。有欲
    着故但生邪见。不能增进一切善法。应
    以五度和合功德。具足义味方名无碍。今
    文失于双非等意。义亦同之。当知失意之
    人行于无碍。非但失于诸法中味。亦乃伤
    于常住之口。如贪盐酱失味殒身。经云下
    引证也。初引无行证乖法之失。次引大经
    以非修往验。此人下总斥。复有行人下重
    辩第四句人。同第二句失。不住调与不
    调望求中道。虽求中道此但成住于第二
    句故。是故名失。次北方下结北方双具三
    四句失。文中虽结成住第一第二句失。此
    失本从第三第四句生。又初学中观下结失
    之相。初结双住即成失者。一切经论不云
    初心断于贪欲。又云修中非圆非渐。是故
    相违。况复尔后恣行无碍。周家下引事为
    验。如前随自意中引宇文邕等。皆第四句
    失。亦是住不调及住调者。是住双住及双住
    失。初学中观断于贪欲似住于调。住调
    无益放心入恶。名住不调。是人执中以
    为不住调与不调。后复纵心成住不调。
    并前乃成住于调不调失。何关不住等者。
    正斥双非之失。是名大碍等者。斥前住第
    三第四句无碍之失。此并失于净名无行经
    意。如是下总结前文四句。复成住第二句
    失故云不调。是故皆失不思议意。从今言
    下广开八句摄一切法成不思议。先列两
    四句。何以故下释也。先释不住四句。初之二
    句可解。次第三句云即中故不住两亦者。
    两亦即是中道双照。双非即是中道双遮。以
    双照故不住双非。以双非故不住双照。
    总而言之。?是非一二三而一二三。次虽
    不住下明住四句与不住四句相入相即。住
    不住中各但举初二两句。等取余二。准文
    具义。亦应更释住四句已方与不住四句。
    相入相即。为避烦文故便明相即。准不住
    义释住四句者。即空故住调伏。即假故住
    不调伏。双非故住第三句。双照故住第四
    句。问。住与不住俱有第三第四两句并是
    遮照。二文何别。答。不住是不住遮照。住中
    是住于遮照。虽有住与不住并是中道体
    用。住是中道之用。不住是中道之体。若准此
    意亦应更问。住与不住俱有第一第二与
    第三第四何别。应云初二单明住与不住。
    三四双明住与不住。此仍别对故作此说。
    若通论者。八句并是中道体用。以边即中
    故。故有两重三四二句。中即边故。故有两
    重初二二句。既观贪欲即是八句。当知贪
    欲即是法界。何以故下释法界也。次用此下
    结贪欲。遍一切法随其所属。或复于此相
    即句中作随宜说。是则随顺方便教意及
    迷法者。并为八句摄尽故也。依此而说乃
    得名为自在说之。故知依于观境之妙。方
    可穷劫说不出此。如是体达等者。寄能乘
    人释住不住得失之相。于中先得次失。初
    明得中先明近益以释于得。于中又先明
    住不住得益。次云何下释也。文中引和须蜜
    者具如第二卷。此住四句俱云益者。以一
    一句皆具诸句。虽复或云住调乃至俱观
    等。以一一句中皆不思议。是故俱益。亦应
    更云不住调等无不得益。文无者略。如喜
    根下次明远益。大论第七释巧拙二度中
    云。草筏为拙。方舟为巧。拙谓声闻。巧谓菩
    萨。如文殊白佛。昔过无量劫佛号师子音
    王。及诸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以三乘
    化人。宝树常出不生不灭之音。闻者得道。
    诸菩萨众皆得无生法忍陀罗尼三昧。新入
    道者不可称计。佛涅??后树无音声。时有
    二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喜根容仪质
    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别善法恶法。喜根弟
    子聪明乐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持戒行
    头陀等。但说诸法实相。语弟子言。?H欲痴
    相即是实相。无所?碍。以是方便于众人
    中。无?无悔得无生忍。于意法中不动如
    山。胜意持戒头陀四禅。弟子钝根多求分
    别。胜意异时至喜根弟子家。赞说持戒头陀
    闲静毁訾喜根。此人教他入于邪见。说
    ?H怒痴无所?碍。是杂行人非纯清净。而
    是弟子已得法忍。问胜意言。大德。是?H欲
    法名何等相。答。烦恼相。又问。内耶外耶。答。
    是烦恼不内不外。若在内者不应待缘。若
    在外者于我无事。居士言。若如此者烦恼
    非内非外。非在十方求不可得。即不生
    灭。云何能作烦恼事耶。胜意闻已其心不
    悦。不能加报。从座起去言。喜根诳惑诸
    人令着邪见。胜意未得音声陀罗尼。闻佛
    说便喜。闻外说便?。闻三善则喜。闻三
    恶则?。从居士家诣林树间。至精舍中
    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诳惑诸人入邪见中。
    其言淫欲是无碍法。是时喜根作是念言。
    是人大?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当为
    说其深法作后世因。即集众僧一时说
    偈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等。七十余行
    偈。三万天子得无生忍。八千声闻皆得解
    脱。胜意即时见身陷入地狱受千万亿岁
    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
    劫中不闻佛名。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
    为道而复舍戒。如是六万二千世常舍于
    戒。无量世中作沙门。虽不舍戒诸根暗钝。
    喜根菩萨今于东方。过十万亿佛刹作佛。
    土号宝严。佛号光逾日月。尔时胜意即我身
    是。文殊白佛。人有求三乘道者。不应着
    相而怀?恚。佛问文殊。汝闻诸偈得何等
    利。答。我闻诸偈得离众恶。世世利根得诸
    法根本。巧说诸法。于菩萨法得最第一。巧
    观下结得益相。近谓居士闻喜根说得无
    生忍。远谓胜意久方得益。得益不出八句
    之相。若不下反以失结得。自行必依于妙
    境。教他必位在法身。方可称于八句体用。
    若一念等者正明八句成不思议境。先法。次
    喻。喻中云暗中树影等者。初譬理性暗中
    有明。次譬智障明中有暗。三譬神珠中道
    智光。此三意明明暗不二。以成不可思议
    境也。初文意者。大经第三释三宝常住中
    云。譬如因树则有影生。若有三宝即有归
    依。迦叶难言。暗中有树而无有影。佛言。暗
    中之树非无有影。但非肉眼之所能见。如
    来智眼乃能见耳。初佛立喻云。若有树必
    有于影。若有三宝必有归依。迦叶难者暗
    树无影。应有三宝而无归依。佛转答云。暗
    树有影当知三宝悉有归依。今云凡有树
    处必障光明。若障光明必有影生。暗亦有
    明是故生影。但非肉眼之所能见。如无明
    中有法性明。但非四眼之所能见。故烦恼
    体本不思议。但非偏小之所能了。今示烦
    恼即是法性。故知暗体与明不二。是故名为
    不思议境。智障下明明中有暗。二智之体智
    虽曰明。体是无明。故知明体与暗不二。是
    故名为不思议境。亦如下次为智障作初
    灯譬。灯如智障暗如无明。如是下观明暗
    性。先喻。次合。喻中先立。何以故下释。释中
    意者。暗体即明。明体即暗。?指智障即是
    无明。义云暗来。暗实不来。?指二智即
    是无明。故云灯灭。亦指二智能破二惑。义
    云暗去暗实不去。从求暗无暗去。正譬用
    智而起于照。照于明暗。从虽无去合。合
    中先正合也。体虽不二破盖宛然。破谓破
    暗盖谓盖明。不受等者。重显妙境行相故
    也。初不受等先列四句。次新起下释也。中智
    为新无明为旧。理性为内诸法为外。若以
    十二因缘根尘为新旧等。自是三藏通教等
    意。从若世智灯去。复以神珠喻显中智。
    中智常明不同二智兼明兼暗。始从树影
    终至神珠。由识智障及灯喻等。故识中体
    智光不二。即指烦恼以为妙境。故总结云。
    观烦恼暗即大智明。显佛极果无明永尽。
    方名不来。准上等者。阴境不异无明故也。
    如是观时下二明发心。还约烦恼以为明
    暗。约此明暗而起弘誓。约明起慈约暗起
    悲。即是约于无作四谛具发四弘。故云俱
    起。具如阴境。为满下次明安心。先寄次第
    三种止观。次善巧下示于总别安心之相。如
    前五百一十二番。以明一心智眼成就。若
    眼智未开下。次明破遍。准依前文唯阙授
    药及三假中无明法性。但是文略。于即空中
    下次明通塞也。言翻构者于通起塞。故
    曰翻构。此则正当别相通塞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八之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