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七之四

    次明知次位者。先明来意。既用前七以
    为所修。二世善发入位不定。或未入位未
    得谓得。恐极下根生重罪故。故须明位
    令行者识之。四教各有真似二位。在贤名
    似入圣名真。真位究竟名为解脱。证已了
    位能为他说。名为知见。知见?是智眼异
    名。次举喻云朱紫等者。朱正色如真位。紫
    间色如似位。如赤黑合以成于紫。真妄尚
    杂故名为似。终不下正释次位。于中具释
    四教不同。初文通列四门明一一教位意。
    意在断惑以证真故。故三藏中四门名异。
    谓空有等四门。位别即七贤七圣二十七贤
    圣等。故云有殊。一一门中皆断见思缘真
    谛理。故云断及谛理孱然不异。孱者现也。二
    乘多论一生等者。辩门门中二乘不同。言
    一生者。虽有百劫三生种解脱分等。从念
    处去乃至一生。或二或三或七生等。论其元
    意即生取证。元意虽尔非皆一生。是故云
    多。虽有四门明位小异得果大同。如判
    第十六心见修不同。故云小异。自余三果
    多分楷定。故云不过迭动。菩萨三只百劫故
    曰时长。六度百福名为行远。不同二乘一
    生断结。故云亦别。奢促不同名径路殊。
    咸趣真谛名归途一。菩萨之人望于圆教。
    虽权实异。心愿易回不同于小。五功德者。
    具如第三卷引。次此教下斥滥也。此科正
    谓简滥故来。是故须斥。次明通位中云
    简名别义通。如玄文第五卷初十义料简名
    通义圆。名别义圆等。次明别位中。先明别
    位意。次略指经论。摄论华严。多明次第四
    十二位。言一往者诸教不同。且指此教以
    为大略。然华严中有别有圆非专一教。如
    经列位位位皆有行布普贤二门故也。又诸
    经论别位多途。故云一往。但别下示别位
    相。初示经。次示论。通论者如中摄等。通释
    大乘。别论者如智论地论等。别释一经。那
    得等者破执也。论申当门为引偏好。晚
    人不达抑有扬无。失有方便。毁无赞有
    失无通途。三四二门亦复如是。虽欲引进
    翻为哽塞。今明等者次述论意。意在通理。
    阡陌等者。南北为阡东西为陌。经如阡。纬
    如陌。四门如纬诸位如经。门门位殊皆至
    极果。故云一也。此方等者准此望彼。文举
    通别意兼藏圆。此中正明别教次位。故且
    举别以望通教。辩于所通真中不同。是故
    未云藏圆两教。若以四门通理摄教。借使
    西方诸论尽度。门理勘之则易可识。诤论
    自息矛盾不生。经言等者。证向门异理同
    故也。开权显实。三教诸门尚归一实。岂况
    当教诸门不融。世不达者。谓智者大师多
    好破斥。而不见融会令归一乘。况十意
    融通除疑释滞。销通经论教法不壅。结及
    指广如文。次以十意融通经论者。人见十
    意之初有谛理之言。便将十乘以对十意。
    深不便也。若以境对理稍似相当。如何发
    心用对八教。况下八义对意永殊。如四悉
    销经翻译胡汉。将对安忍甚为不类。又第
    四文虽云破遍。乃与通塞共为一文。况今
    文中通塞之名。与十乘中通塞意别。况复自
    云融通佛法。佛法则指一期佛教。故十法
    成观且在行门。故知定不得用十乘释此。
    又圆教诸位经论易同少生诤计。别教既是
    界外析法。所明次位附近教道。文多互异故
    有多途。是故因以十意融通。今之次位即
    是十中之一意也。然此十意一一皆遍一切
    经论。所以前之六意借用释经五重玄义。后
    之四意用附文意。于前六中初五正对五
    重玄义。第六即是今家开拓用义方法。令后
    学者识一法多含无量归一。就前五中第一
    云道理乃至开合等者。一期佛教并以所
    诠而为教体。教既半满偏圆不同。体亦随
    教权实不一。诸谛离合随智随情。归会法
    华唯一实相。具如境妙中说。此用显体意
    也。第二意者。先举譬。次即是下合譬。便将
    合义以释譬意。纲谓纲纪如纲之外围。格
    谓格正如物之大体。以教判释得教远度。
    故云纲格。教随机异如纲目也。外正曰匡
    内实曰骨。四门外正一理内实。横周为盘竖。
    穷曰峙。门门诸行各有横竖。又用渐顿秘
    密不定如匡。用藏通别圆如骨。横用诸
    门如盘。竖归一理如峙。以此八教收摄无
    外。名为包括。八中秘密为密。余七显露名
    露。然余七中皆有密露。又秘密不定名密。
    显露不定名露。泾清渭浊。顿教如清渐教
    如浊。顿中别浊圆清。渐中藏浊余清。又法华
    唯清。鹿苑唯浊。方等般若有清有浊。又此
    八教用各有意。藏等四教是教门法式。顿等
    四教是敷置引入。如来权巧善达物机颁宣
    藏等以为顿等。或开或合。宜盈宜缩。名虽
    有八用必不俱。具如法华玄文第一卷释。
    及第一卷释签中明。此用判教意也。第三意
    者。一代教法首题名字。名该一部。部内义
    兼大小时节因果互形。如是等相莫不相
    违。或一义多名。或多义一名。或离或合或但
    或兼。言义相乖一多违诤。不可以世情和
    会。不可以文字博解。自古迄今。无能达
    者。得四悉意无处不通。诸法相望互为彼
    此。于赴机教情何所疑。此用释名意也。第
    四意者。祛执遣迷。有执咸破。单复具足无
    言等见。渐顿诸教破立不同。计能计所执
    性不等。用法华意。遍破遍立。情无滞碍能
    所适然。此用明用意也。第五意者。凡有所
    说结成法门。以对真似渐顿诸位。位是
    所阶行是能修。能所相带则方便与证因果
    不混。一切权位皆归实果。此用明宗意也。
    第六意者开拓法门使佛意不壅。虽广开
    拓乃符本文。仍使不失部中正意。纶者绳
    索也。绪者丝头也。纵横开合不失次第。??
    ??者文彩顺也。亦犹风之偃草也。谓声韵
    义理无烦杂过。第七已下附文意中。开章
    等者。如诸义疏凡开章段。无不生起如钩
    锁也。如今止观十章十乘。无不前后次第
    生起。八帖释等者。虽文前撮要义门玄解。
    横竖并沓总别离合。或广张旁布。或一辙竖
    深。复须附文次第帖释。不广不略有事有
    理。总用前七法据理销释。无涉华辞意
    存文旨。九翻译等者。前朝诤轻未多纷竞。
    怛是西语。咸曰胡音。后因黄冠虚构伪制。
    近代方始胡梵甄分。葱岭已西并属梵种。铁
    门之左皆曰胡乡。言梵种者。光音初下展
    转出生。是故五天并云梵种。近代著述特讳
    胡音。第十意者。附文成观文不虚设。观与
    文合名为印心。如释法华。一一句经皆为
    四解。一者因缘。二者约教。三者本迹。四者观
    心。若释他经唯阙本迹。三意咸通。事理存
    焉。行解具足。又如玄文一一科义。亦为四
    解。一者分别。二者?妙。三者开显。四者观
    心。玄释附文无不成观。非数他宝等者。华
    严偈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半
    钱分。多闻亦如是。譬如盲瞽人本习故能
    画。悦彼不自见。多闻亦如是。譬如聋聩人
    善奏诸音乐。悦彼不自闻。多闻亦如是。此
    斥偏闻之人。唯翻译下谦退斥夺。方音不
    同非关义理不可卒备。故云未暇。文字
    法师者。内无观解唯构法相。事相禅师者。
    不闲境智鼻隔止心。乃至根本有漏定等。
    一师唯有观心一意等者。此且与而为论。夺
    则观解俱阙。世间禅人偏尚理观。既不谙
    教以观销经。数八邪八风为丈六佛。
    合五阴三毒名为八邪。用六入为六通。
    以四大为四谛。如此解经伪中之伪。何浅
    可论。纵以心王解王五阴释舍。念一体
    为持钵。离二见为洗足。将解般若持钵之
    名。终不可也。用释法华王舍之称。殊无所
    拟。既无分别浅伪何疑。是故今家观心销
    经随经部别。义势不等。以理为本。诠行
    各殊。次位者下正示十乘次位一意。即彼十
    中次位之一。为明别教次位难会。故演十
    意指一通之。若是十乘何不但云此之十
    法是十乘耶。至此但指十中之一。次释圆
    教次位者。先明五悔为入位之方。他人圆
    修都无此意。将何以为造行之始。但云一
    念即是如来。空谭举心无非法界。委捡心
    行全无毫微。若修四种三昧至重作方便
    者。明方便来意。四种三昧通用二十五法。
    为通方便。若行法华别加五悔。不通余
    行。故云唯也。若方等中以求梦王为别方
    便。常行常坐及随自意。直尔行之。逆顺十心
    一切通具。先知下明五悔意为入观之方。
    是故重牒前文观法。但心理下明用向观
    法不能发真。是故应须更加五悔。此之五
    悔为圆位初因。若复悠悠道法安克。忏名下
    次正明五悔。虽有劝请等四不同。莫非悔
    罪。故名五悔。具如下文明悔意中各有
    所治。今僧常仪前四出十住婆沙。愿文在
    大涅??。若占察经亦但列四。南山云。占察不
    须更加发愿。以其四悔皆是愿故。若尔。经
    论皆四。今何故五。答。如弥勒问经云。昼夜
    六时勤行五悔。不假苦行能得菩提。故必
    须愿。此五次第者。若皆名悔莫非治罪应
    无次第。若准婆沙占察次第并同。若如是
    等长悔之文。亦五悔义足。初如是下即忏悔
    也。次今诸佛下即回向也。次众罪去一偈。即
    重举忏悔略例余三。次一偈重举世尊以
    为归礼。故无次第。且依次第为生起者。若
    旧罪不除徒施劝请。既劝请已睹相闻教
    依教修行。若嫉妒不除自善微劣。尚不喜
    他何能回向。四法具足以愿导之。如此五
    法尚能入位。况灭罪耶。比来行人都无介
    意。徒劳赞者急诵未与耳识相应。一生若
    斯枉招信施。业不他受试为思之。初忏悔
    者。初文释名。陈露者。陈列也首也。悔者伏
    也。金光明疏释忏悔品。彼广释名云。忏名
    白法。悔名黑法。白法须尚黑法须舍。又忏
    名改往悔曰修来。又忏名披陈悔名断
    续。五体者如前所释。又今文但是说其忏
    意。忏辞具在法华三昧。亦可随己智力任
    意广陈。次劝请者。大为二意。一者请住于
    世。二者请转法轮。大论至云云者。大论十
    五具释。问。诸佛之法。法应说法。何须劝请。
    又若诸佛现见在前请佛可尔。今乃不见
    云何可请。答。佛虽必说而不待请。请者得
    福何得不请。犹如大王虽多美膳若有
    请者必得恩福。录其心故是故有益。如
    修慈心令众生乐。众生虽无得乐之者。念
    者得福。请佛亦尔。复次佛法待请为说。又
    众生虽不面见诸佛。诸佛何尝不见其心
    闻其所请。假令诸佛不闻不见请亦得福。
    何况闻见而无益耶。又破外道作如是言。
    道法常定何须多言。防其谤故。故须待请。
    又外道言。诸佛不应贪寿住世。为防此
    谤。是故须请。又若不请谓佛爱着。令知无
    着故须待请。又诸外道皆无请说。故今须
    请。次谓转下至住世者。尽是论文。有此
    诸意故须二请。若佛初成先转四谛。今为
    求圆是故通请。夫命至得住等者。明劝请
    所指。所言请者为请何等。谓请佛大悲非
    请色阴。若大悲不息身则久住。故举命业
    以譬请住。报命如佛我心如业。又报命如
    色身业如大悲心。我心请佛不息。愿佛大
    悲住世。变化亦尔。作意神通随心所期。期
    心未息变化不止。我心如心佛身如化。我
    心不息愿佛莫灭。又佛身如化大悲如
    心。愿莫息大悲则色身不灭。我今请佛
    如大炬火为破无明。我心不息愿佛勿灭。
    次随喜者。佛转法轮众生得三世益。我助
    彼喜者。喜前劝请也。过去下种。现在重闻
    得成熟益未曾下种。现在成种未来方益。
    故三世益皆因法轮。故我随喜众生得益。
    大论六十一云。随喜者有二种。一者世间。二
    者出世。若人无有出世善根。我今随喜众
    生世福。是故随喜通于有漏无漏。俱名为
    福。又福德者是菩萨摩诃萨根本。能满菩
    提。圣人赞叹。智者行处无智远处。是福因缘
    能得轮王诸天乃至一切种智。知如是等
    得正知见。是故见福而生欢喜。复次我应
    与众生善。其自修福是故我喜。复次众生
    有善与我相似。是我同伴。是故我喜。复次
    菩萨摩诃萨于十方三世佛及菩萨二乘一切
    修福者。而生欢喜故名随喜。若无福德
    畜生无异。但同饮食淫欲斗诤。修福之人众
    生尊敬。犹如热时清凉满月。是故随喜。大论
    三十二云。如卖买香等。问。云何随喜心过
    二乘上。答。以随喜善回与众生故。观众生
    至正缘了等者。如法华中常不轻品。不轻
    菩萨见诸众生具足三因。皆当作佛。故不
    敢轻。此但敬其正因故也。正因之中三因具
    足。况无始时曾闻一句即了因种。弹指合掌
    即缘因种。故此菩萨凡见众生皆悉与记。
    乃至身行不轻之行等(云云)。毒鼓者。大经第
    九云。譬如有人以新毒药用涂大鼓。于
    大众中击令出声。虽无心欲闻。若有闻
    者远近皆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谓一阐
    提。才闻即能破无明惑。名为近死。闻未即
    益作后世因。名为远死。诸教诸味及经时
    节。以论远近。四念处云。若有闻者远近不
    死。谓但破于见思尘沙。法华随喜法等者。
    随喜品中从法座起。至于余处为他人说。
    他人闻已复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校量闻法而生随喜。故云随喜法。大品随
    喜人者。经云。若声闻人能发心者我亦随喜。
    声闻是人随喜其人。名随喜人。人必有法
    法必藉人。故云互举。回向者。以随喜福与
    众生共及向菩提。菩提如文。施众生者。然
    修因福不可得共。若得果时则以此福施
    于众生。是故菩萨得世四事利益众生。又
    自以福净其身口。人见欢喜所说信受今
    得十善乃至种智。乃至舍利能令一切众生
    得道。是故果报与众生共。今因中说果故
    云与共。若言福因与他共者。从初发心所
    修善根尽与众生。后时将何以为成道之因。
    以善法体不可与人。故今直以无畏无恼。
    以施众生。用无所得故至菩提。故净名云。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回向为大利等。故法华
    梵天施宫殿时。皆发愿云。愿以此功德等
    (云云)。如回声入角等者。大论三十二云。回向
    者。如少物上王。如回声入角。问。菩萨
    功德胜于二乘。有何奇特。答。今此不以功
    德比之。但以随喜回向心比。如巧匠指示
    倍得价直。执斧之人倍用功力。直不足言。
    声闻自行如执斧者。菩萨教他而行回向
    犹如大匠。大论问曰。何故名二乘为自调
    自净自度。而不回向。答。戒为自调禅为自
    净慧为自度。二乘唯自修此三故。不取等
    者。释上断三界等四。谓不取苦不念集。
    不见灭不得道。于此四中而不分别世
    及出世因果等相。名不分别。如是名为正
    回向也。实相无取乃至无有分别故也。能
    回向至妄想等不生者。大论云。菩萨心空
    檀波罗蜜乃至种智。一切皆空。一相无相如
    佛所说。如是回向如箭射他无不中者。
    以见无相不见不得一切诸法故尔。能
    谓回向之心。所谓众生佛果。如是能所及
    一切法。一心推求皆不可得。亡能亡所。
    如是一切所回向之法。无不归实故不可
    得。无已今当等者。三世推求此之能所生
    灭不住。又发心为已。回向为今。所回向处
    为当。又所回向中极果为当众生为现。又
    众生者亦有当现。即诸众生名之为现。共
    福当得名之为当。如是三世毕竟叵得。如
    三世诸佛所知等者。唯一实相是佛所知所
    见所许。于中能知即种智。能见即佛眼也。能
    许即是本时弘誓及一切行。是名真实等者。
    如佛所知方名真实。非向权果。权果虚妄
    即对破藏通所期之果。言最上者非上中
    下之上。即指圆教名为最上。最上故具足。
    此破别教也。则不谤佛等者。计佛果为有
    乃至非有非无。皆名谤佛。何以故。佛果非
    有乃至非有非无。非苦故无过咎。非集故
    无系着。有道故无毒。有灭故无失。此依
    无作四谛为回向也。言无苦集唯有道
    灭。且约事说。理即苦集本是道灭。何但等
    者。前三谓忏悔劝请随喜。后一谓发愿。前
    后皆例今回向意。依无作谛而不见谛。名
    真五悔。能发真位。故引婆沙证成圆意。故
    知五悔并依无作。方令忏悔见罪性本空。
    劝请知法身常住。随喜了福等真如。发愿
    达能所平等。次明发愿者。初释名云如许
    人物等者。卷者约也。亦契也。说文云。券别
    之书以刀判其旁。故谓之契。故字从刀。御
    者侍也。主也。一切诸法以愿侍之。以愿为
    主。亦名下至盛物者。四弘誓中众生烦恼
    为恶。法门佛道为善。遮恶为遮持。持善
    为总持。诸行如坯誓愿如火。坯者瓦未
    烧也。堪任利他名为盛物。四弘为总愿等
    者。一切诸愿四弘摄尽。故名为总。法藏等
    者。观经悲华并云。弥陀因名法藏。于自在
    王如来所。闻说二百一十亿佛刹发愿又
    观经云。法藏比丘为欲摄取诸佛土故。发
    四十八愿发是愿已地为六动。为佛所记。
    大阿弥陀经云。为菩萨时发二十四愿云。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愿数不同部异见别。
    不须和会。悲华经中则无别愿。但云为取
    佛土故发四弘誓愿。故知一切菩萨凡见诸
    佛。无不发于总愿别愿故大论第八问曰。
    菩萨修行自得净报何须发愿。答。福若无
    愿。如牛无御则无所至。如佛所说。不知
    法人闻天中乐心便念着。问。若无愿者不
    得报耶。答。虽得不如有愿。有愿则少福
    而得大果。华严者。新经第十四。历事别愿。
    又如梵网发十大愿十三誓等。大经圣行愿
    文大同。又第十四梵行品云。若施食时令诸
    众生得大智食法喜食般若食。若施浆时令
    诸众生趣涅??河。饮八味水得甘露味。准
    如此例及华严等随境发愿。随其智力。何
    必如文。若有文者幸依佛说。如此等文并
    别愿也。今五悔中义兼总别。故知五悔非小
    行所宜。如弥勒问经。佛告阿难。弥勒往昔
    不修苦行。但修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习
    无上正等菩提。阿难言。云何名为善巧方便。
    佛言。弥勒昔行菩萨道时。但昼夜六时勤
    修五悔而得菩提。彼经悔文有二十三行。
    亦无别列五悔辞句。但数数请佛数数说
    悔。余三亦然。如云有罪悉忏悔。是福皆随
    喜。我今请诸佛。愿成无上智。若准此例未
    必各说。但修行者智力微弱。缘心难当。故
    须一准。如婆沙四悔虽僧常仪。亦须善其
    意以为运念。具如南山正行仪中注解。从
    令于道场等者。总结悔意。皆为破罪故
    也。昔作大恶三业俱重。故今忏悔三业并
    运。发大勇猛方破大恶。劝请破谤法罪者。
    亦应先云忏悔破于三业遮性等罪。文阙义
    足。次文者。昔闻诸法而生诽谤。今请佛说
    令一切闻。是故能翻谤法之罪。随喜破嫉妒
    罪者。昔对境生嫉。今随喜一切。故得翻破
    昔嫉妒心。回向破为诸有罪者。昔所作福但
    顺生死。为诸有因不能自免。岂能令他
    离于有因。今具二回向自免免他。是故回
    向。顺涅??门故云顺空无相等也。亦应更
    云发愿者破邪愿罪。即导前四令至所在。
    若能下正释圆位。于中初明五悔功能能
    入品位。由此五法助开初品。乃至入住远
    由此五。一一品文皆先正释。次引证释。初
    品引文。据疏分文乃是现在四信之文。言
    四信者。一者一念随喜。二者解其言趣。三
    者广为他说。四者深信观成。与佛灭后五
    品之初。两处随喜文义大同。故今互引以证
    初品。第三品引文中。云不须复起塔寺等
    者。此第三品观行犹弱。且以说法增其观
    心。观心成就方行第四。第四未能事理相
    即。故云旁行。至第五品事理不二。即云若
    人起立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乃至具
    六。岂执第三永令舍事。岂执第五一概
    令行。故修行者应善教意。入第五品营事
    未迟。初心行人必以此五善自调御。委识
    进否应止应行。又此五品品品之中令修
    五悔。况常人乎。以品品中各有障故。故四
    念处中以此五品拟五停心。防初心故。其
    相云何。初三藏教以数息停散。今以随理
    除于疑散。三藏以不净停贪。今以读诵
    除于杂染。三藏以慈心除?。今以说法
    治秘法恚。三藏以因缘除痴。今以六度
    治无明暗。三藏以念佛除障。今以理观
    除于事相。若尔。通别云何。答。别教中但以
    戒定二行而停其心。通教中五。应观息等
    不生不灭而为停心。若尔下辩同异。复次
    下约阴界入以明次位。前虽约教以明圆
    位今复约凡圣明五阴位。言五种人者。果
    地二乘及后三教断惑菩萨生界外者。此位
    之后既对四德以为佛位。故知降佛皆是
    三种菩萨所摄。是故次品而明其位。于中
    次明十信位者。五品已能圆伏五住。岂至
    此位别断见思。但是圆修?惑先断。犹如
    冶铁?垢先除(云云)。人不见之。便谓法华六
    根为圆。仁王长别三界为渐。既云法华部
    是渐顿。云何释位即是顿顿。况所引仁王本
    证法华。如何离开分属两种。又除圆位已
    一切诸位无有十信破见思者。委释圆信
    具如四念处文。今文但略释初信而已。今
    依菩萨戒疏以十法成乘竖对十信。复以
    十法横入十信。言竖对者。今文初信以对
    于境。次修慈悲以对念心。善修寂照以对
    进心。善修破法即入慧心。善修通塞即入
    定心。善修道品入不退心。善修正助入回
    向心。善修诸位入护法心。善修不动即入
    戒心。善修安忍即入愿心。今止观文少不
    次第及名不同。今云陀罗尼即彼不退也。
    余不次第者但将向列戒疏之文。对之可
    见。言横入者一一信心各具十法。故璎珞
    云。一信有十十信有百。又四念处云。五品
    各有十法成观。五品尚尔。何况十信。所以十
    信各具十法。故至初住转名十大。次入下
    真位。四念处中及菩萨戒疏。并略明初住已
    上圆教圣位。亦略录之。何者。初发心住三种
    开发即正缘了。谓境智行三法相应。是故名
    为分证三德。故华严云。初住所有功德三世
    诸佛叹不能尽。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
    诸法真实之性。所有闻法不由他悟。净名
    云。知一切法是为坐道场。大品云。初发心
    坐道场。阿字门等。并是圆教十住位相。若别
    教位十地方与圆十住齐。故璎珞云。初地一
    分无相法身。智行成就。百万阿僧只功德双
    照二谛等。具如第三卷引。乃至等觉功德
    难思。但约化道以辩功用。如初地百界二
    地千界乃至万亿等界。现身亦尔。十住之后
    实相更复十倍增明。更十番智断破十品无
    明。念念流入平等法界海。诸波罗蜜任运生
    长。名为十行。十行之后无功用道。真明复更
    十倍开发。愿行事理自然和融。回入平等法
    界海。更破十品无明。名十回向。向后复破
    十品无明。无功用道犹如大地能生一切功
    德。荷负一切佛法。荷负法界众生。入三世
    佛智地。地后观达无始无明源底。边际智满
    究竟清净。断最后微细穷源无明。登中道山
    顶与无明父母别。是明有所断者名有
    上士名等觉位。此位后心究竟解脱无上佛
    智。无所断者名无上士。十法至此方受大
    名。谓理大愿大。庄严大智断大。遍知大道
    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大。次第以对十
    法成乘。释名对义亦应可解。○第九安忍
    中初亦先法。次譬。后合。初法中云。爽者明
    也。次喻中云锋等者。又以飞霜喻于锋刃。
    聪善于听心敏于事。睿者说文云。深明也。
    智也。喻过也。越也。疏者记也。洞者疾流也。
    即彻过也。亦深邃也。怀者安也。诗云。怀我
    好音。术者道艺也。邺洛禅师者。邺在相州
    即齐魏所都。大兴佛法。禅祖之一王化其
    地。护时人意不出其名。洛即洛阳。群者友
    也。辈也。武津叹曰者。南岳大师。陈州项城武
    津人也。武津是所居地名。传中不云领众
    太早。但云有智断师谘疑禅要。思因为说
    十地法门。惊异心目。智断曰。恐师位阶十
    地。师曰。吾是十信铁轮位耳。应是习传者异
    闻。着愿文者其文现行。然文引四择者。有
    人将此以对三术。非但数不相当亦乃文
    意永别。三术是天台密意。四择是南岳愿文。
    引彼对此多恐未便。今言大师所引意者。
    用诫后学善须决择。勤勤不已四度言之。
    故天台大师指南岳为高胜之人。垂于深
    诫以为后轨。后代学者可以为镜。镜可以
    照不整之形。次引大论菩萨深山等者。大
    论十九释禅度中。问云。菩萨摩诃萨应教
    化众生为事。云何深山自静。弃舍众生违
    于慈悲利他之行。答曰。身虽远离心不远
    离。犹如病人服药将身身康已后方可复
    业。康者安和也。菩萨亦尔服般若药烦恼
    病损法身康复。为化未晚。若至六根等者。
    此语初依最后极位。通前五品并属初依。
    故大经云。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
    无明全在名具烦恼。大象捍格等者。即以久
    行名为大象。不同前文对治文中。但以三
    只名为大象。不惮生死名为捍格。捍者卫
    也。格应从土(户白切)。礼云。发然后禁则捍[土*各]
    而不胜。注云。捍[土*各]者坚不可入也。从木
    从手并非今意。前既以五品为小象。今且
    以六根为大象。既离界系自在堪能。烦恼
    不染如刀箭无施。种智化物如日光照世。
    物无始苦犹如长水。机熟获益名为自治。
    象喻现身应世利物。若被名誉等者。为此
    三事之所动坏。前二如妨蠹令观法散灭
    名为内侵。眷属若集令诸行破坏。名枝叶
    外尽。犹如大树外集众鸟内抱虫蝎树必
    死坏。蠹者害物之虫也。亦云。食桂虫也。
    言三术者。如上文自列。一莫受莫着。二缩
    德露?。三一举万里。内三术者。谓空假中。
    外障是软贼谓名誉等。内障是强贼谓烦恼
    等。是故内外用术不同。沦者没也。?翅罢?br> 猛风也。此风在大铁围山外。若无铁围吹
    须弥山犹如腐草。故引为况。文举片禅少
    恶为违顺之端。故知违顺未堪不应领众。
    如弥沙塞律佛因调达领众。乃引事云。
    往古有仙在山中诵刹利书。有一野狐而
    便诵之。自思惟言。我解此书足为兽王。因
    出游行。逢一困狐而欲杀之。困狐曰。何以
    见杀。答云。我是兽王。汝不伏我故当杀
    汝。彼困狐云。汝勿杀我我当随汝。如是
    展转伏众师子。师子伏已便作是念。我今
    不复以兽为妇。乃将诸兽绕迦夷国百千
    万匝。王令使问。使回答意。诸臣皆许。唯一
    臣言。自古及今。未曾见人王以女嫁兽。
    臣要当杀令此狐走。王问如何。此臣答曰。
    遣使克求从期一愿。必令师子先战后吼。
    彼谓吾等畏师子吼。必令师子先吼后战。
    师子若吼诸兽必散。王如其计。至日出军
    事果如计。狐等才闻师子吼声。心破七分
    堕象而死。群兽皆走。佛说偈言
     野狐?x慢盛  求欲爱眷属
     行到迦夷城  自称是兽王
     人?x亦如是  现领于徒众
     在于摩竭国  法主以自号
    早领众者亦复如是。名成损己益他盖微。
    庄子云。名者功之器不可多取。坯器?华者
    并在大论。喻以初心。堆者聚土也。若作堆
    字义亦通于堆阜也。?罗华者多华少实。
    若得此意不须九境者。若能于此阴境安忍。
    必得入于六根清净。尚离二乘菩萨二境。
    况复烦恼等七。故约此人不须更明下九。
    不忍违顺故九境生。违即是恶。顺即是善。
    具如前文互发中判善恶等相。故知上根唯
    观阴境。故于阴安忍不顺下九。○十无法
    爱中。行上九事过内外障等者。内外如向分
    别。安忍此已。已入六根。不得发真良由
    住着。着相似法名为顶堕。应通历四教
    明顶堕义。初文且寄三教顶堕。从既不入位
    去。正明今文顶堕之义。初明三藏顶堕。具
    如?酬贾兴怠N闹邢燃蚍嵌ザ槲弧N?^一
    向退不名顶堕。忍位过顶复不名堕。于
    三位间住顶名堕。何者。五根忍位不复
    出观。上忍发真是故不堕。于顶位法中
    多生爱心。则应入顶而不得入。由退顶
    故造于重逆。故名为堕。通教顶堕例此可
    知。别教顶位在十行中。故无堕义。于行向
    中纵起着心。但未地之名为顶堕。终无
    造过。大论云下出圆似位有爱。今人下今
    论圆教至十信时。若生爱心不入初住。
    而六根净位定不堕小。则以住顶名之为
    堕非谓退堕。以六根中无退义故。况复更
    有造重逆耶。故此顶堕异前通藏。故大论
    三十。明顶堕义二种不同。一者顶退名之
    为堕。二者住顶名之为堕。小乘教中虽具
    二义住顶多退。故今圆位见思已落但有住
    顶一堕义耳。故大论四十三问曰。顶不应
    堕。云何言堕。答。垂近应得而便失者。名
    之为堕。若得顶者智慧安隐则不畏堕。此
    约初义以退为堕。若第二义但以住顶不
    进不退。名之为堕。是则十信初心犹名为
    ?^。今止观下总结示之。初从妙境终至离
    爱。行解具足正助不亏。已送行者至于初
    住。入无功用自堪进道。入住已去今文不
    论。故云齐此。故诸经论初住已去。多明辅
    佛化他之相。不复委悉论于自行。是故今
    云入住功德今所不论。今意且赴末代修行。
    后当重说者。至菩萨境中应更广辩。夏
    终不说下无所论。始从第五卷初来至此
    中。正当法说。明于阴境十法成乘竟。是十
    下次引法华大车。以譬十法。初略标。次列
    经文。次合。次结。且顺经次第不复依于十
    法次第。今以十法随对整足。大车高广不思
    议境也。?腋谴缺?1ι?宦缂捶⑿囊病0仓?br> 丹枕。枕有内外。若车内枕休息众行。即安
    心也。若车外枕或动或静。动静?是通塞义
    也。破塞存通即塞而通。其疾如风即破无
    明。是破遍义也。大品云。法爱难断。故处处
    说破无明三昧。始自白牛终至平正。道品
    义也。又多仆从即正助也。颂中云傧从。礼
    云。导也。又云。侍边也。游于四方。即次位也。
    安忍离着在次位之初。是故更加复次结
    位。始从初心终讫究竟。安忍?是忍于五
    品违顺二境令入六根。离爱?是离六根
    中相似法爱。??者。埤苍云。?者衣绣裳也。
    ?者席也。应作?字。此?字是天子覆冠
    曰?。亦可通用。又次位者?是行之所阶。
    恐行者生滥。故于次位中别出五品六根
    清净。劝励行者令离障离爱。故知前七正
    明车体及以具度。后三?是乘之所涉。若
    无所涉运义不成。是故十法通名乘也。次
    结位者。夫有心者悉具三轨。此之三轨通
    于六即。理性车体。具度资成。白牛观照。在
    一念心即是理性。闻名起观名为等赐。诸
    子乘乘入位不同。故有观行相似等别。乃
    至四方直至道场。道场犹受果乘之号。是故
    因果乘义不无。今人下斥邪也。设谓假设。
    借字(子谢切)设使借之与乘名者。但是邪乘。
    乘者本以运载为义。邪法无运故名为借。
    既是邪法不出诸见。诸见即具六十二也。
    从正法下显正也。不同恶空故云正法。
    正法御邪故云大城。不可坏故名为金刚。
    具足诸法名为宝藏。具足者释宝藏也。无
    缺者释金刚也。如此妙乘岂同恶空。与而
    言之但有车体。既无具度故名为秃。夺而
    言之体用俱非。故名为秃。故引大经乘坏
    驴车。非但阙于白牛般若。为驴所乘。任运
    非正故非高广。又复言坏全无庄严。况复
    起见入三恶道。○端坐观阴界入境。所
    云端坐者。岂隔余仪。四三昧中常坐居首。
    是故先明。常行等三亦可通用。历缘对境自
    摄余三。是故且判以为端坐。问。五阴尽在
    端坐观耶。答。阴通三性不隔余义。前文且
    明端坐用观。余义在后历缘对境。次明历
    缘对境。者先序来意。次下正释。正释文中先
    明历缘。次明对境。就历缘中初于行缘具
    明十法。次是约下结意也。次行缘既尔下
    例余五缘。次三三昧下释疑。次昔国王下引
    证。故大论二十云。昔有国王园中游戏。朝
    见华林茂盛可爱。食已卧息。夫人采女皆共
    取华毁折林树。觉已见之。悟一切法皆悉
    无常。如是思惟悟辟支佛。宿福既厚。藉少
    因缘易得圣果。次对境中亦先约眼色具
    足十法。次例余根等。初境中次结数引例
    引证结非。若观下不思议境。初引经总立
    三智五眼。次别释三观。假观中云外道打髑
    髅作声者。增一阿含云。佛在耆?崛山与
    五百比丘俱。从于静室下灵鹫山。与鹿头
    梵志俱行。至大畏林。取死人髑髅授与鹿
    头。而作是言。今此梵志明于星宿兼善医
    药。善解诸声知死因缘。问云。此是何人髑
    髅。答曰。男子。问。云何命终。答。众病皆集百
    节酸疼。故命终也。何方治。答。呵梨勒和蜜
    治必不终。又问。生何处。答。生三恶道。又
    打一髑髑问之。答。女人。何病死。答。怀妊
    死。何方治。答。服好酥醍醐。生何处。答。畜生
    中。又取一髑髅打。问曰。何故死。答。食过差
    死。何方治答。三日绝食。生何处。答。生鬼
    中。以想水故。又取一髑髅打之。问曰。何
    人。答。女人。何死。答。产死。生何处。答。人中。
    又打一髑髅。问曰。何死。答。被人害死。生
    何处。答。生天。佛言。为人害死必生三恶。更
    打之。答云。此人持十善。又夫饿死者生人
    天中。无有是处。凡一一答佛。佛皆语云。如
    汝所言。香山南有优陀延比丘。入无余界。
    佛申手取髑髅来。问。生何处。答。无本。非
    男非女不见生处。不见周旋往来八方。
    都无音声。未审是谁。佛言。止止。又重问佛。
    佛具答。鹿头叹曰。此未曾有。我观蚁子尚
    知来处。鸟兽音声尚别雌雄。观此罗汉不
    见生处。如来正法甚奇甚特。九十五道我皆
    能知。如来之法不识趣向。唯愿世尊听在
    道次。佛言善来。得无学果。听声既尔。余尘
    亦然。外道之法听死骨声能达远事者。良
    由声中本具诸法。故使外道得其少分。冥
    依其本日用不知。况今妙观直观本理。理
    具诸法不足置疑中观如文。虽无下释
    成五眼。次引二经证。次结成一心次明互
    用。问答并如文。引证中净名云不来相等。
    举六作中初行缘也。不见相等举六受中初
    见色也。当知根尘无非法界。故云不来而
    来等。如四念处中引唯识云。言唯识者唯
    是一识。复分二种。一者分别。二无分别。分
    别识者名为识识。无分别者名似尘识。一切
    世间皆为似尘识之所成。三无性等色心之
    法本来不二。彼既分于二识。例亦分于二
    色。问。色之与识如何同异。答。若色心相对
    则有色有心。论其体性则离色无心离心
    无色。若色心相即二则俱二。一则俱一。故圆
    说者亦应得云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何
    但独得云唯识耶。若合论者。无不皆悉具
    足法界。复次若从末说。一切众生二种不
    同。上界多着识下界多着色。若约识为唯
    识揽外向内。令观内识皆是一识。识既空
    已十界皆空。识若假者十界皆假。识若中者
    十界皆中。专于内心观一切法。观外十界
    即见内心。是故当知若识若色皆是唯色。若
    识若色皆是唯识。虽说色心但有二名。论
    其法体?是法性。如是即是心地法门。不
    动寂场现身八会。诸佛解脱于心中求。心
    为佛种心即菩提。当用此意通一切心
    通一切教。理行位等准此说之。识次位中
    若渐见等者。普贤观云。行者若能随普贤教
    正心正意。渐以心眼见东方佛黄金色身
    端严微妙。见一佛已复见一佛。如是遍见
    东方诸佛。心想利故遍见十方一切诸佛。顿
    见者。不轻品云。彼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
    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
    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六根清净。经文不云
    渐见一佛乃至诸佛。故名顿见。次譬大车
    结成佛事。若眼入等者即自行也。次引净名
    或有佛土光明等者。自行化他皆名佛事。若
    云或有佛土等者。即化他也。如楞伽第三
    云。不瞬世界。妙香世界。令诸菩萨瞪视不
    瞬得无生忍。即眼为法界也。更有诚教准
    此思之。次例中先例余受。次例余根。次明
    大车。如文。若能下劝修。初总中先法。次引
    譬斥中。云黑??是长蛇。绮文互说耳。不
    修止观如长蛇。善解止观如怀珠。解而
    不用为无益。大论第十释因不同故果不
    等中云。有一黑?怀摩尼而卧。有罗汉
    乞食不得。论明破戒而犹有福。故使堕
    ?尚怀宝珠。今借斥之。以譬有解而不能
    行。如?怀珠于蛇何益。次别引三譬者。
    皆先譬次合。初譬中云。赐者与也。亦惠也。禄
    者。尔雅云。福也。孝经注云。食廪曰禄。杨承
    云。上古无禄。人食野禾因朝阙食。猎者
    赐鹿以当于食。故变为禄字。匹夫所得薄
    禄也。械是兵器总名。戟者短戈。钩子槊也。郭
    璞注方言云。戟中有小刺谓雄戟也。若为
    麴[薛/木]等者。尚书殷高宗聘傅说于傅岩之野
    云。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
    作霖雨。若作酒醴尔惟麴[薛/木]。若作和羹尔
    惟盐梅。帷帐者。说文云。旁曰帷上曰幕。帐
    者。说文云。四合象宫室张之曰帐。淮南子
    云。将军帱帐也。折冲者。折者截也。冲者。说
    文云。通道也。广雅云。突也。弋击也。用而
    屡北者。说文云。北者乖也。又军走曰北。又
    北主阴方。阴主杀也。即被杀者为军败也。
    解髻等者。尚书云。德懋懋官功懋懋赏。懋者
    勉也。今圆破烦恼得实相赏。赏中之极如
    解髻与珠。如诸声闻来至法华。功之极也。
    故譬轮王解以权髻显实相珠。野巫者。男
    师曰觋。女师曰巫。谓阴神也。说文云。巫
    者祝也。祝者祭主申赞辞者也。三事不办
    者。不能破魔军。不能除烦恼。不能显法
    性。对前三喻如文可知。区区者?区屈曲
    终日故也。军者众也。万二千人曰军。今之
    魔军何必定数。但言众耳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七之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