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之二

    大品被加等者。凡言加者加于可加。以
    须菩提空与般若空相应相似。是故佛加令
    其说空。般若是智故亦加身子。所以但加
    此二人也。故云欲以大空并小空等。以般
    若中盛明此二。是故但加此二人也。法华
    云。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大品中
    佛告须菩提。汝当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
    蜜。如诸菩萨所应成就。须菩提说已。时诸
    菩萨声闻四众天龙八部作是念言。为须菩
    提自力。为是佛力。须菩提知大众心念语
    身子言。岂佛弟子有所说法。皆是佛力。佛
    说法相不相违背。二乘之人无力能说。大
    论五十三云。尔时须菩提作是念。三世诸佛
    从般若波罗蜜生。须菩提小人。佛云何赞
    言欲说般若。当如汝所说。答。须菩提说皆
    承佛旨。正使诸大菩萨大梵王等不承佛
    意。尚不能说。况须菩提在于佛前能自恣
    说。身子有说亦复如是。大论下善用方便。
    意亦同前有门中说。斥非中荡(狄朗切)第三门
    比说可见。第四门中言车匿者。引人简滥。
    佛临涅??阿难心没忧海。阿泥楼豆言。如
    来不久当入涅??。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何
    以忧愁以失法利。阿难因是前白佛言。一
    切经初安何等字。乃至恶口车匿云何摈治。
    佛言。一切经初皆安如是我闻等字。恶口车
    匿依梵法治。若心调柔软当为说那陀迦
    旃延经。离有离无乃可得道。言离有无
    者即是双非。若观境者。亦应云假无同前。
    非前实法有无俱是。是故双非此即境也。
    作此观者即名为观。如此下明门中得益
    之位。言沟港者。古来翻译方言未通。便以
    预流译为沟港。通水曰沟隈水曰港。四门
    下明门异理同。初正明门异理同。有法譬
    证。依理通诤中初正通。跋摩者。宋文帝时
    来至此土敕住只洹。临终遗书自说已证。
    传与此土及外国僧众。偈有四十六行。先
    归敬三宝已。次说不净观。后说得二果。末
    后云。那彼阿?酬妓滴逡蛟捣āJ狄逍抻?br> 智名者莫能见。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
    等。求那依?酬嫉玫馈9食獬陕鄄坏玫?br> 者。但计异端无行契理。然真谛寂寥等非
    偈文也(寥亦寂也。空无人也)。祛者去惑也。论主者。诃黎
    跋摩造成实论。何故下辨诤有无。论文虽
    分大小辨诤今通用之。顺理必无失理故
    诤。菩萨无诤中。释迦初值至三只等者。俱
    舍云。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又如次供
    养五六七千佛。释曰。初僧只初供养七万五
    千佛。二僧只七万六千。三僧只七万七千。颂
    曰。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然灯宝髻佛。初
    释迦牟尼。释曰。第一僧只初值释迦牟尼。第
    一僧只满值宝髻佛。第二满值然灯佛。第三
    满值胜观佛。大论第二僧只名?那尸弃。第
    三名?称攀?摺1舜艘粢臁A?染呷绲谌?br> 卷引。论因则指释迦等者。彼婆沙中释菩萨
    义。明因则指释迦三只百劫。明果则指弥
    勒当成。何故尔耶。释迦果已成是故指因行。
    为令慕果而行因故。弥勒因已满是故指
    当果。皆使观因以知果故。故诸圣教并明
    释迦之因。如说菩萨昔苦行等。并明弥勒
    之果。如说弥勒下生经等。龙树难云等者。
    大论二十七问。观诸法实相及修慈悲令
    三毒薄。薄故能集清净功德者。如离欲人
    断下地结犹有上惑。故名为薄。又如初果
    见尽思存。尚未名薄。如佛所说断淫怒
    痴名斯陀含。故名为薄。如是等义薄即是
    断。汝何未断而名为薄。论云。若得无生忍
    时断正烦恼。得佛果时断余残习。是真实
    说。此仍存通以破于藏。又大论第五。广斥
    六度菩萨云。是迦旃延子辈不读衍经非
    大菩萨。不知实相。自以利根于佛法中
    作诸论议。作结使智根等楗度。尚处处失况
    菩萨论。故此初文云释论引迦旃延子明
    菩萨义。当知大论为破故引。故论斥云。如
    小人尚不能跳小渠。况度大河岂不没
    失。云何没失。如云昔菩萨。为大萨他婆度
    大海水恶风吹船。语贾人言。汝捉我发我
    当度汝。诸人捉已以刀自杀。大海水法不
    宿死尸。即时疾风吹至岸边。大慈如是而
    言不是菩萨。受然灯记身升虚空见十方
    佛。于空立赞。然灯记言。汝于来世作佛号
    释迦牟尼。得记如是如何言未是菩萨。三
    僧只未有相好。亦无种相因缘。见然灯佛
    身升虚空见十方佛。岂非大相。为佛所
    记当得作佛。亦是大相。舍此大相而取三
    十二相。三十二相轮王魔罗亦能作之。调达
    亦有三十相。余人各有少。多如青目长臂
    等。汝何以重相。何经说三只菩萨不种相
    好因。如难陀因浴?称攀?稹R郧圜焱?br> 支佛塔作支佛像。愿得端正金色之身。世
    世受乐处处受生。恒得端正。是福之余。生
    迦?陈奘椭种?小5萌??喑黾业梦扪А?br> 佛说五百比丘中难陀第一。是相易得。云
    何九十一劫中种。余一生中得。是为大失。又
    初僧只不知作佛不作等者。若藏若衍何
    处说是语耶。迦旃延子言。佛口虽三藏中
    不说。义理应然。?酬计派匙魇撬刀?H缡?br> 楞严说四授记中。有未发心与记。有适发
    心与记。他人尽知己不知。有他己尽知。云
    何二僧只不知作佛。又云。种相好唯在欲
    界。色界何故不得种耶。如诸梵王常请佛
    转法轮。云何言上界不得。又不惜身命名
    檀。不知三空故不名净。乃至般若亦须
    知三事皆空。言分地息诤者。云二乘及菩
    萨尚不能分。分地为七分是算数法。是世
    俗般若中少许耳。又云。要在人中种相因
    者。如婆伽度龙十住菩萨。阿那婆跋达多龙
    王七住菩萨。罗[目*侯]阿修罗王亦是大菩萨。何
    故云余道不种相耶。言一思一相者。是心
    弹指顷六十生灭。一心不住不能分别。云
    何能种大相。不应不了心中种。多心和合
    乃能种。犹如重物多人能担。一人不能担。
    若云释迦弟子机熟者。藏衍等经亦无此
    说。出自汝心。如是种种破三藏相好。若尔。
    衍相云何。答。大论二十九云。云何名为衍中
    相好。十方三世诸佛皆悉无相。何故说相。一
    相尚无。何故说三十二相。答。佛法二种世谛
    第一义谛。世谛有相。第一义谛无相。又福
    道慧道。又生法二身。又相好严身无畏不共
    严众生。又为二种众生故现二身。著名字
    者为说相好。知法假名不为说三十二相。
    问。力无畏亦有相好。云何说法身无相。答。
    一切诸法悉皆无相。现色身者为见色生
    喜发道心者。说相无咎。于前多解一一
    皆开为三教意。以斥三藏方称经旨。问。何
    故不多不少。唯说三十二相耶。答。丈六
    身边少则庄严不周。多则杂乱。问。何名为
    好。答。相大庄严身好小庄严身。若说大者
    则已说小。复次相?好细。众生见佛则见
    佛相好则难见。问。佛断众生吾我。何故相
    好自严其身。答。既有妙法庄严其心。身无
    相好或恐度者心生?x慢。谓佛身相不具。
    不能一心受道。如器不净盛好美食人所
    不喜。如臭皮囊盛好宝物。取者不乐。是
    故相好自严其身。又心庄严开涅??道。相好
    庄严开人天路。又心庄严三界心息。身庄严
    者三恶心息。然此中明三只百劫。与俱舍
    小异。俱舍则道树已前四波罗蜜满。至佛果
    位二波罗蜜满。故颂云。但由悲普施。被析
    身无忿。赞叹底迦佛。次无上菩提。六波罗
    蜜多于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
    满。初一谓布施。次二谓戒忍。次一谓精进。
    次二谓禅智。如次对四句。由赞叹底迦其
    超九劫。故从?称攀?鹁攀?唤凫?嵌??br> 罗蜜满。若准大论三阿僧只六波罗蜜满。
    不相违耶。亦无相违。大论三僧只但是事
    禅事智满耳。若至树王下亦是缘理禅智始
    满。俱舍云。因时已断八地惑者。既未断有
    顶但用有漏。故大论没前有漏之名至树
    王下。方云用三十四心断三界见修之惑。
    故知尔时方得无漏。今文且以大论所斥
    立三藏菩萨义。故且存之名为伏道。半字
    者。引证唯小。第五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
    心常爱念。将诣明师。惧不速成。寻便将还。
    以爱念故昼夜?@?ァ=唐浒胱侄?唤袒?br> ?迟ぢ蘼邸Aξ纯肮省:嫌髟啤Q园胱终呶?br> 九部经。?迟ぢ蘼畚椒降鹊洹J驮啤4寺凼?br> 字本。河西云。世间文字之根本也。典籍音
    声之论宣通四辨。诃责世法赞出家法。言
    辞清雅义理深邃。虽是外论而无邪法。将
    是善权大士之所为也。故以此论喻方等
    经。法华称二十年等者。约人即权同二乘。
    约理即真俗二谛。约惑则见思俱破。问。二
    义可尔二十云何。答。二乘各有十智。又断
    见一无碍一解脱。断思九无碍九解脱。贫所
    乐法等者。如耕夫无帝王之念。织妇绝皇
    后之窥。二乘亦尔。法华已前虽闻虽说。自
    鄙绝分而无希取。次通教四门。初是有门。
    云而有幻化即有门正体。如是下破惑结
    成。若言假实下空门正体。如此下破惑结成。
    若明一切法下空有门体。如是下破惑结成。
    既言下非空非有门体。如此下破惑结成。初
    有门中云诸法不生而般若生者。大论六十
    二先引经云。身子白佛言。云何生般若波
    罗蜜。佛言。色不生般若波罗蜜生。乃至一
    切种智不生般若波罗蜜生。身子问。云何色
    不生等。佛言。色不起不生不得不失。乃至
    种智亦如是。是为般若生。生即是有故证
    有门。虽具三教今意在通。空门中云乃至
    涅??亦如幻化者。大论五十三引经云。诸天
    子念。谁应闻须菩提说。须菩提知诸天子
    念。语诸天子云。如幻如化如是闻法。乃
    至涅??亦如幻化。论释云。佛于一切众生
    中第一。涅??于一切法中第一。以二法名
    字从因缘生故。假令有法胜涅??者能
    令如幻。何况涅??。以无有法胜涅??故假
    设言之。斥三藏如文。体而论破者。此通伏
    难。难云。通人既观诸法如幻。幻本不生今
    无所灭。名之为体。体则非破。今何故云
    体破见思名破法遍。答。此约即体而论破
    也。不破而破故云体破。次引证中云火焰
    等者并证四门不可取也。乃至释第一义
    中。云一切实等四句。四门入池等。并此意
    也。故赞般若偈云。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
    聚四边不可取。无取亦不取。一切取悉舍。
    是名不可取。不可取而取。是即名为取。释
    曰。初句明实相般若。即是所通。次句譬所
    通也。第三句譬能通不可取也。第四句门
    观俱亡。第五句能所俱亡。第六句总结。第
    七八句明无取故名为得八义亦兼三且
    释成通。若不下明门体离诤。问答下与三
    藏辨异。挡字(丁朗切)谓朋挡也。有门挡有而
    拨空。空门挡空而拨有。亦名如实巧度等
    者。大论第七作巧拙二医譬云。如用针药
    名为拙度。用咒术者名为巧度。亦如二渡
    若用草筏名为拙渡。用方舟者名之为
    巧。双舟曰方。声闻化人苦行头陀。初中后
    夜勤心禅观。苦而行道名为拙度。菩萨化
    人观诸法实。无缚无解心得清净。名为巧
    度。巧如喜根拙如胜意。巧拙相形虽复若
    是。揣心量行无令滥非。此斥小宗事相
    头陀专根本禅无常等观。苦励身口不知
    诸法毕竟清净。此以衍教用斥拙度。行道
    之人善自斟酌。三兽渡河者大经譬也。三人
    如兽真如水底。象虽得底仍分二别。小象
    得泥通菩萨也。大象得实即见不空。见不
    空者。复有二种。谓但不但。今文且用得泥
    菩萨以共二乘。次别四门中初略辨异。大
    经下辨行相。经云闻大涅??有无上道
    等。具如释签明圣行中。今云事相次第不
    殊三藏者。且如戒定及生灭慧。此三圣行全
    如三藏。若无生等三慧圣行则异三藏。今从
    初说故云不殊。复约教道初不知圆。余如
    释签次第五行也。初门中云解脱者即是不
    空等者。是大经第五百句解脱中文。彼百解
    脱总而言之不出四门。而多明非有非无。
    当知百句是能通门。三德涅??是所通理。以
    彼百句义兼圆别。故使今在别门引之。如
    来藏十喻者。二文不同。诸文引用。或云佛
    藏者随语便耳。文在方等如来藏经中。彼
    经一卷佛为金刚藏菩萨说。文虽有十义
    但似九。以初二文同一义故。初文云。我以
    佛眼观一切众生。诸烦恼中有佛智眼有
    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譬如
    天眼观未敷华中有如来。除却华已便得
    显现。佛见众生亦复如是。已下九譬总有
    九番长行偈颂各四五行。今略从要各取一
    行令知喻相。初云。譬如萎变华其华未开
    敷。天眼者观见如来身无染。二云。譬如岩
    树蜜无量蜂围?。善方便取者先除彼群蜂。
    三云。譬一切粳粮皮[米*会]未除荡。贫者犹贱
    之谓为可弃物。四云。如金在不净隐没
    莫能见。天眼者乃见即以告众人。五云。譬
    如贫人家内有珍宝藏。主既不知见宝复
    不能言。六云。譬如?罗果内实不毁坏。种
    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七云。譬如持金像
    行诣于他方。裹以弊秽物弃之于旷野。八
    云。譬如贫女人色貌甚丑陋。而怀贵相子
    当为转轮王。九云。譬如大冶铸无量真金
    像。愚者自外观但见焦黑土。文中各以佛
    性合喻。若尼楗经云。有城名郁?廷。王
    名严炽。有大萨遮来入其国。王出远迎。其
    见王已坐一树下。王见致敬。因为王说治
    国之法。乃至为王说佛身相及种性等。乃
    至令王观如来身云。大王当知依烦恼身
    观如来身。依阴界入观如来身。何以故。此
    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佛性
    满足。如石中金。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
    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模中像。孕中胎。云中
    日。是故我言烦恼之中有如来藏。尼楗经
    中虽亦有于如来藏名。十喻亦与今文大
    同。然既引弊帛萨遮中无。故知应是引方
    等经也。涅??非有等者。涅??非是能名所
    名。故云非有。因俗施设名涅??有。既非色
    声云何而言见妙有色闻涅??名。如水酒
    酪瓶等者亦百句文。彼文云。又解脱者名曰
    不空。如水酒酪苏蜜等瓶。无水等时犹故得
    名为水等瓶。如是等瓶不可说空及以不
    空。若说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说不
    空而实无有水酒酪等。非有非无门中言
    绝四等者。意指中为所证之理。理无四故。
    尚无四句焉有百非。此第四门虽四句摄。
    今约理说故云绝四。乃至有门亦复如是。
    故引大经非常非断名为中道。以证于理
    复是双非。如此下判得失也。若得意者得
    入初地名为见实。若不得意但成地前方
    便位耳。若准前明三藏四门。一一门后各
    明得失。为离烦文于此总明。次明圆四
    门中初辨同异。云何下总征起。观见思下正
    释也。初明有门。即指见思为不思议因缘
    生法。生法即假。假是有门。以无空中而不
    假故。故云乃至第一义亦是因缘。大经下引
    证也。三菩提法尚是因缘故知一切无非有
    也。次空门中云三谛者。亦是三谛皆空故
    也。亦是假中皆空故也。言我及涅??此二皆
    空者。我即是俗涅??即真。二谛俱空唯有中
    空。中空亦空故云空病亦空。此即三谛俱空
    故也。次亦空亦有门者。一中一切中约双照
    说名第三门。无有真实亦空也。分别不尽亦
    有也。次引多文以为证也。一微尘中亦空
    也。大千卷亦有也。第一义亦空也。善分别
    亦有也。大地一亦空也。种种芽亦有也。无
    名相亦空也。假名相亦有也。乃至佛亦空也。
    但有字亦有也。既约中道双照二谛。一切无
    非亦空亦有。次非空非有门者。亦是一中一
    切中约双非说名第四门。空有乃至非空非
    有余三门中。皆云一有一切有等。唯第三门
    言虽稍隐意实周具。云何下明门互融。且
    寄四门别说其相。三谛之理一一无亏。所
    以者何下释也。何以故。一门即是三门故也。
    初举因缘。因缘即空。空即是假。假即法界。
    今论行相四悉随便根性各别随依一门。
    初依教门途辙大体。一切且以无生为首。
    今明教旨辨十六门俱断见思。故料简之
    出其元意。意在圆门故通列四。又教教虽
    四随教曲论。一一教中初入复别。故四念处
    云。藏多用有通多用空。别教多用亦空亦
    有。圆教多用非空非有。又但以空有相对
    说者。藏别两教多依有门。通圆两教多依空
    门。但须分别界内界外。偏用虽尔复顺大
    途。是故今文无生为首。文中复须具足列
    四。为偏简故是故通列。如上下结成无生。
    若尔下开权也。先征起。次正开。三引证。若
    尔。?应引法华文以证显实。何须复引大
    品净名。答。彼部中实不殊法华。所显实同
    故得为证。既引法华开诸权已。净名大品
    何权不开。故开彼权还入彼实。即是法华
    权意本实。他人不说此十六门。将何以为
    能通之路。破假不同混然难晓。将何以简
    诸空诸有。乃至诸教非空非有。如上所说且
    寄一法以之为式。若睹诸教准例可从。
    又此十六门藏通圆三。随所列门即可为
    观。唯别闻门稍异前后。如今所列。但是
    且论初心断见思异。若论远理直在教道。
    期心极果缘理生信。即以所信立为四
    门。众生理具为惑所缠。初心顿闻而修渐
    行。至十行后方始造修。向末地初薄证少
    分。信后习观初断见思具如藏通。故云次
    第不殊三藏。从初至后历十六门。自行化
    他或横或竖。若得下开说即理以结门意。引
    证如文。上无生下总结用门本意。此言依
    无生门者。即前大经圆无生门竖破见思。即
    竖而非横竖皆摄一切。若?竖破未涉余
    惑。若得元意本在圆融。故于此中具列诸
    门破见思位。先简后会。故圆四门皆达见思
    即是法界并具三谛。恐人迷旨故于此中
    即示门意。若得意者。终日次第意非次第。
    故云非方便门。此即第三示文旨归。若销
    文势不可于一一句见。一一品思频论文
    旨。若修观者。及寻文旨。不可一句迷于妙
    体。故四念处中问曰。若尔。应直说大何故
    先小。答。经具二意。若先大者如照高山
    纯被于大。仍兼利钝二机不同。若先小者
    如初鹿苑。然今先小其意有十。一为用故。
    亦如净名中先为俗众。二为破故。先弟子
    之砧。后净名之椎。三为摄故。如净名室内
    先说无常。四为会故。大品会宗皆摩诃衍。
    五为开故。如法华中决了诸法。六为学者
    识内外典离邪曲误。七为知故。知佛方便
    不应辄破。八示末代坐禅内证。邪正空别。
    九为学者识于内外孟浪行说。十为学者
    识大小门成遍习故。今约自行似阙前
    三。兼于利他全须十意。为此意故应遍
    立门。应以此意该通上下。○次明入假
    破遍。初文意者大悲利物。是故二乘但住于
    空。不能从空出假利物。简小正明出假
    意如文。善巧下示假观相。空中种树者譬
    出假相。既以大悲为利众生。应于生死
    善巧方便。如空中种树知病识药。大论二
    十八引网明菩萨经云。舍利弗白佛。是菩
    萨所说有能解者。得大功德。何以故。是菩
    萨乃至得闻其名得大利益。何况闻其所
    说法耶。世尊。如人种树不依于地而欲
    令其华果枝叶成果实。者。是难可得。诸法
    行相亦复如是。不着一切而得菩提。今亦
    如是。菩萨证空而不住空。能于空中分
    别药病。虽知不实而常运怀。??相拄者
    大论云。菩萨虽行诸法未具佛法故不取
    证不取证者谓不住空。如佛所说。譬如
    仰射虚空箭箭相拄不令堕地。菩萨摩诃
    萨以般若箭射三空门。后以方便箭射般
    若箭。不令堕于涅??之地。大悲心厚为利
    众生。此即入假之本意也。若住下结意。○次
    入假缘中初云同体哀伤者。且约出假。见
    众生苦同于己苦。名为同体。非谓无缘同
    实体也。忆本誓者。本拟利生策发令忆。
    故引二乘以励先志。利智者。应知住空有
    弃他过不习法过。善巧者。既出假已不为
    假污。令假智牢??。精进者。誓填本愿无
    使一念生畏惮想。次引净名三慰喻者。此
    是大师判释净名问疾品中为三慰喻。所
    言三者。亦名三观亦名三教。言入空者
    彼经云说身有苦等。此约通教。亦以三藏
    助成于通。于两教中但在菩萨。二乘无悲
    将何慰喻。于彼文中初约果次约因。初约
    果中谓苦下四行。说身无常不同凡夫计
    之为常。不说厌离不同二乘自谓满足
    于身生厌。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说
    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
    竟寂灭。并如初释。次约因者即约集谛。说
    悔先罪者。菩萨为他理须悔罪。二乘抵债
    不同凡夫顺罪不悔不同有部计于罪性
    从现入过。故云不说入于过去。令诸众
    生观此因果。并是三假俱顺入空。下入中文
    云。今我病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
    有。入假文在空中中间。故云中间即是入
    假慰喻。亦名别教慰喻。彼入假文五意具足。
    故引别教证次第假。彼文三观并约利他。
    是故三观皆云慰喻。今入空即属自行。虽
    不引彼意亦大同。言入假五意者。经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证今文中同体大悲
    等者。自悲悲他。我昔有惑生死轮回。是故
    起悲利彼含识。同体义者具如前释。若以
    文旨释同体者。见诸众生体性同己。与
    十方佛体性无殊。我既知已众生不知。非
    誓而誓观己利彼下之四意准此应知。问。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自既有疾何能利他。
    既先入空复不应有。如其无者以己悯彼。
    义云何通。答有二意。一四住已断犹有无
    明故生念云。我无明尚尔。况众生见思。四
    轻悯重是故出假。二者无明轻四住重。何
    得以轻而悯于重。但以昔苦悯彼今苦。
    故第二意引经云。当识宿世无数劫苦。第
    二意者。如布衣登极知人苦乐。忆昔四弘
    以饶益彼。故第二意正当今义。次引经云
    当念饶益诸众生者。入空则弃他。人假则
    念彼。次引经云忆所修福念净命者。此语
    明具福慧二严。福是福严。净命是慧。言净
    命者。无四邪五邪。乃至不见中理。皆名邪
    命。故以慧严判属净命。当念于慧忆福
    利生。次引经云勿生忧恼等者。劝起勇健
    心也。应如经云。菩萨于生死而有勇。若
    有忧恼或堕二地。故劝勿忧常起精进。若
    无精进则生退没。从空下料简也。有法譬
    合。初法中云利根钝根住空出假等。四句不
    同。譬与法文前后互列。法中利钝两根。入
    空在前入假在后。譬中入假在前入空在
    后。又法说中入空入假。并利前钝后。譬中入
    空利前钝后。入假钝前利后。随文语便应
    无别意。又法说中乃以利根对于住空。而
    料简五事者。利根即是利智。住空即无四
    事。故将利根以对四事而为料简。有阙
    四事。未必钝根。具四事者未必利根。次譬
    中身力譬利智。胆勇譬精进。余之三事并须
    有进。故且举进以摄余三。亦可胆勇总譬
    四事。以对身力五譬具足。何能有功者。?
    是钝根声闻五事都无。何能有利他之功。今
    住空下合五缘也。还牒向譬来此帖合。初
    文总云住空出假各两种者。具如法譬即
    以利智对四事说。次具五缘者。释第二句
    五事具足。若对前五少不次第。有亲如天
    性即同体也。有约谓要约即本誓也。有策
    谓奇谋即善巧也。有力谓勇健即利智也。
    有胆谓勇捍即精进也。○次入假观中列
    三法者。阙一不可。如大经二十三释第七
    功德中云。善男子。佛及菩萨为大医故。名
    善知识。何以故。知病知药应病授药。譬如
    良医善八种术。先观病相后授以药。大经
    教道真位故在七地。今论似位故在地前。
    释知病中初列。次释。释初根本先起次息。
    初又三。初明见根本。次从此下明从本起
    见。三从为此下起成苦集。自上沈下名
    为堕坠。升沈更互名之为回。结业为集堕
    坠为苦。苦集更互如旋火轮。如旋火轮下明
    息。先譬。知心下合。知起因缘中初标。次释
    中先以能辨所。所谓内外相。次正释。先释
    外相。产者养也。育者收也。蓄字应作蓄谓
    积也。散弃也。贫者无福无财也。富者福也。
    周礼云。丰财也。形貌下内相。伟大肥也忽
    荣弃位者。如诸经中舍国城妻子及此方先
    代。若庄子云。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
    谓也。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
    在身非性命之有。物傥来寄不可却。其去
    也不可止。故不可以轩冕肆其意。破曰。
    庄斥今人庄岂非今犹云来寄而不可
    却。虽似斥彼意在苟求。求之未会反斥
    求者。与负鼎等曲直天别。与忽荣等是非
    倍隔。樵渔自乐者。樵如郑弘。渔如渔父此
    则安贫以自处也。叩牛干相者。非理造求
    为干。辅佐王者曰相。如甯戚邀齐桓公。
    乃于城旁饭牛。至夜叩牛角而歌曰。南山
    岸白石璨。下有寒泉文章焕。中有鲤鱼长
    尺半。生不逢尧与舜膳。短褐?衣齐至?
    (故旦切。亦下晏切胫也)从朝守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
    时旦。黄犊黄犊伍官。何时用汝为国相。桓
    公夜闻之召为国相。负鼎等者。指事求利
    曰邀。亦古尧反。伊尹邀相常负鼎而语
    曰。若使以我为国相者。如鼎调味。鼎者。
    说文云。三足两耳调五味之宝器也。尔雅
    云。绝大者曰鼐(奴戴切)汉书郊祀志云。昔太
    昊兴一鼎象一统。黄帝作三鼎象三才。夏
    禹作九鼎象九州。故伊尹负之以邀汤也。
    太公亦以钓而邀文王。专文专武等者。嗜好
    不同。俗古贤良偏嗜非一。文武可知。如尼
    干经云。有黑王子多财疾妒。有胜仙王
    子为性多杀。有无畏王子大悲太过有婆
    薮天子行事太迟。有天王子轻[跳-兆+参]戏笑。波
    斯匿王为性贪食。有严炽王子为性大暴。
    严炽问尼干子云。有谁无偏过耶。答。唯佛
    无过。出假菩萨应须渐习。使知众生偏病
    不同。设药治之。如此下结意。如文。久近如
    文。知重数中本文多有不同。但依算法合
    之。应知文中。有直尔合数。有带根本数
    合。寻之可知。派者别水也如于大水派为
    小流。今亦如是。此见思重数。文文皆有止
    观信法等者。正是出假六十四番。但文存略
    无相资耳。病相下结苦集。言此彼者。以
    有望无乃至无言。言深浅等者。从有乃至
    非有非无。单复乃至绝言故也。言轻重者。
    于一一见皆有轻重。又诸重中皆由能治
    治于所治。所治未破。破法未尽。有诸重生。
    又入空下于成入假方便。初正示。言薄修
    则明者。由初有方便及见思已破。下诸意
    例然。二乘下斥小。而菩萨下观成破遍。知
    思病中初列。次略例。释重数中初正释。次
    举广况略。三准例。并如文。此缘一谛。谛字
    应从言。四十里水既是四谛下惑。断思但
    直缘一真谛。或四谛中随缘一谛。如十里
    水故。称之一谛者字应从水。故大经云。
    须陀洹所断如四十里水。其余在者如一毛
    ?v。思惑虽多不横起故。二乘直入等者。次
    明入假方便。并须先预分别。以作后时出
    假方便。诸教皆尔。但要期克果。长短不同。而
    分教异。如此习者岂与习法相者意同。故
    先总知之。后以观助发。别修各有方法者。
    修观结成。于一一法通以止观研之。况复
    俗谛恒沙三昧。修各不同。如此修习助开法
    眼。岂与扶顺宿惑苟遂现情。读春秋诵
    左传。终朝心游战阵口演诈谋。云助佛法
    者远矣。又如向说者仍顺教道。若从实义
    略此预知。但专三昧至六根净。则遍见闻
    三千色声。欲说一偈不可穷尽。况至初住
    不思议发。上见思下结劝。五部不填胸者。
    劝令预作助法眼因。举知五部以为况
    喻。言五部者。若遗教三昧经。因罗旬喻比
    丘乞食不得。佛令分僧五部以验僧福。与
    佛灭后五部名同。其事则别。一昙无德部法
    名四分。二萨婆多部法名十诵。三弥沙塞部
    法名五分。四婆?富罗部律本未来。五迦叶
    遗部法名解脱。僧只为根本部。分出前五。
    如是五部习之在心。岂填胸臆。习止观者
    亦复如是。广习诸句作不思议开发之由。
    于理弥明于智弥显。○次明识法药者。楞
    伽亦云。智有三种。第五又云。五度有三。并
    云世间乃至上上。但彼经分属三人。大品
    明逗机设药。即如下文授药是也。此中令
    习之在心。故与二经为异。初明世间法
    药中。初引大论。次引大经金光明。并云世
    法即出世法。然两经语同而有显密。大经在
    法华后。已开权竟。是故显说。金光明中但
    云世间皆因此经。此乃密示。又大经虽云
    是佛所说。仍不云所说即是妙理。显密虽
    尔顺次第意。且引文证世法是药。亦为治
    于众生世病。以为出世之梯渐也。深识世
    法即出世法。一一世法无不为令众生出
    世。以五戒为出世法者。以佛出世方制
    此戒。世即出世。故引五行五常及十善法。即
    是五戒。问。知病中但云见思不说尘沙无
    明之病。次识药中何故乃云出世及以出世
    上上法耶。上上法药应治尘沙无明之病。
    何故药病不相对耶。答。通论药病应如所
    问。今明知病识药及授药法。并是菩萨从空
    出假破尘沙惑。应须遍识世法等三。故此
    菩萨初入空时。先用一门破见思病。后出
    假时亦先分别众生见思。令其先破。破已
    亦令广习法药。后入中道。方复自以上上
    法药。治无明病。故无明病非入假正意。若
    众生有宜用上上药。亦应为说此上上法。
    令修假中二种观法。中道亦属假观摄也。
    言五常似五戒者。如提谓经中长者问佛。
    何故但五不说四六。佛言。但说五者。是天
    地之根太乙。之初。神气之始。以治天地制
    御阴阳成就万物。众生之灵。天持之和阴
    阳。地持之万物生。人持之五藏安。天地之
    神万物之祖。是故但五。又云。所持五戒
    者。令成当来五体顺世五常五德之法。杀
    乖仁盗乖义淫乖礼酒乖智妄乖信。悯伤
    不杀曰仁。清察不盗曰义。防害不淫曰
    礼。持心禁酒曰智。非法不言曰信。此五
    不可造次而亏。不可须臾而废。君子奉之
    以立身用无暂替。故云五戒。又云。不杀过
    于二仪。不盗如太素。不邪行如虚空。不妄
    语如四时。又五行似五戒者。略以白虎通博
    物志意。会释其相。木主东方。东方主肝。肝
    主眼。眼主春。春主生。生存则木安。故云
    不杀以防木。金主西方。西方主肺肺主鼻。
    鼻主秋。秋主收。收藏则金安。故不盗以防
    金。水主北方。北方主肾。肾主耳。耳主冬。
    淫盛则水增。故不淫以禁水。土主中央。中
    央主脾。脾主身。土王四季。故提谓经云。
    不妄语如四时。身遍四根。妄语亦尔。遍于
    诸根违心说故。火主南方。南方主心。心主
    舌。舌主夏。酒乱增火。故不饮酒以防于火。
    五经似五戒者。已略如前释。此中开礼乐
    为二。不语春秋。又与提谓对义少别以
    五行名与五经不同。故使尔也。礼云酒者
    因祭祀而用之。非谓常饮。非祭而饮尚
    违世礼。况佛制耶。古制礼乐以防淫乱。今
    习郑卫反增邪浊。故古乐器但吹[(大/云)*包]击缶
    叩磬鸣钟而已。故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
    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
    不知倦。敢问。古乐于彼如何。新乐于此如
    何。子夏曰。夫古乐者始奏以文复乱以武。
    修身及家均平天下。此古乐之发也。夫新
    乐者?杂子女不知子父。此新乐之发也。
    夫乐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
    疾疹不作而无妖祥。故曰乐以防淫。诗防
    杀者。谓毛诗刺上专防暴杀。谓上以风化
    下。下以风(去声)刺上。尚书防盗者。专明帝
    王义让之德。故防于盗。易测阴阳等者。如
    孔子有三备卜经。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
    知地理。使诈者不行。如是下结劝。入假下
    示修观处。欲知此法等者。如向所对未为
    善修。若通明观以三昧力。知此身中具仿
    天地。知头圆像天足方像地。身内空种即
    是虚空。腹温法春夏。背刚法秋冬。四体法
    四时。大节十二法十二月。小节三百六十法
    三百六十日。鼻息出入法山泽溪谷中风。口
    息出入法虚空中风。眼法日月。开闭法昼
    夜。发法星辰。眉法北斗。脉法江河。骨法玉
    石。肉法地土。毛法丛林。五藏在天法五星。
    在地法五岳。在阴阳法五行。在世法五
    常。在内法五神。修行法五德。治罪法五
    刑。谓墨劓?|宫大辟。主领为五官。五官如
    下第八卷引博物志。谓句芒等。升天曰五
    云。化为五龙。心为朱雀。肾为玄武。肝为青
    龙。肺为白虎。脾为勾陈。又云。五音五明六
    艺皆从此起。亦复当识内治之法。觉心内
    为大王居百重之内。出则为五官侍卫。肺
    为司马。肝为司徒。脾为司空。四支为民子。
    左为司命。右为司录。主司人命。乃至脐为
    太乙君等。禅门中广明其相。大悲下明眼
    智开发。然世下次判浅深中。云漏器等者。
    禅法如水。心性如器。心行如漏。世禅如彩
    衣。心行如雨雨。退失如色脱。次识出世法
    药者初通列诸法。意通两教。次又如下约
    增数。具如玄文约教增数中前二教数。即其
    相也。今文无约教。但有通途以教判之便
    同约教。此中人天亦可三藏摄。如增一中
    亦以增数明人天教。今且不论。今增数法
    遍大小教。且如增一阿含偈云。以此方便
    了一法。二从二法三从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十一之法无不了。从一增一至诸法。义
    丰慧富不可尽。一一契经义亦深。是故名
    为增一含。三藏教化无差别。乃至一切诸大
    乘经。亦从一法增至无量。又如大经二十
    八文。亦从二法乃至十法。是一一下明习
    法药意。为欲下破惑结成。次出世上上法药
    中有法譬合。初明法中凡约增数者。文
    遍摄故。一一数中虽至无量。该摄行要莫
    过二法。如即行人若能总识十重二法始
    终无阙。方可论道。谓真俗教行信法乘戒
    福慧权实智断定慧悲智正助。此之十双阙
    一不可。以摄一切诸增数尽。应细思之以
    为行相。然此法药文相名目。虽与出世法
    药名同。释义皆须归于圆别。如四念处六
    念等文。文相自显自余诸文名犹兼含。如八
    正九想十智等文。不可聊尔违于深致。如
    九想中即以四见为污秽阴等。如是四见。
    凡夫之人谓之为净。得观而变名为不净。
    乃至白骨即是见真。进至烧想实相无相。
    初后既然中间比说。十智亦尔。必不可依
    小乘十智而销此文(云云)。譬如下譬知法药
    之相。初总譬增数也。为病用药故有增减。
    又世出世莫不皆为治见思病。故言近而
    意远。入假下合如文。又如下别譬也。初譬
    依于佛经以明法药。皮肉汁果如其次第
    以对四悉。根茎枝叶如次以对信戒定慧。
    山海水陆以譬四门。以四门中各有四悉及
    信等故。四方土地以譬四教。于一一教各
    四门故。如一一方各有山等。采掘干湿。通
    譬四教各有权实真俗定不定等。有定如
    顿渐。不定如秘密不定。有入假菩萨用佛
    正教于定不定用与不同。用苗为采。用
    根为掘。用权为苗用实为根。根苗各有
    干湿不同。用真如干用俗如湿。又知下明
    用药所治不同。善知授法适时不差。入假
    菩萨虽未能作真秘密化。相似位中亦有
    分似秘密之义。如一卷明或得不得等是
    也。入假菩萨下合中。但合四悉。四悉在初
    遍入诸教。举初摄后咸在悉中。故下信等
    略而不合。欲治下明法药体遍。大医者别出
    假位。即十行是。又如大下次譬开权。即是菩
    萨法药所依依于大地。以随病故。故有增
    减。地无分别而用药不同。法药下合也。文
    似于一说多。正当于多会一。何者。若未开
    权不说多一。观合大地。止合大河。又如下
    复以四谛譬者。止观所开不出四谛。乃至
    前来世出世及上上等。不出四谛。故一一谛
    皆云种种。汤饮等者复譬四谛设治不同。
    一一四谛各有定慧。即是止观。定慧是道。举
    道即知具足四谛。谓慧汤定饮。生灭中二。
    慧吐定下。无生中二。定炙慧针。无量中二。定
    丸慧散无作中二。则应须以教意释出。入
    假下合。合中先合四谛。苦集不同集谛也。
    苦家之集名为苦集。苦果不同即苦谛也。道
    灭如文。种种下合四止观具四四谛。设治
    不同故云种种。复次下明出假菩萨造论
    通经。先譬。次合。譬中先总举譬。所以者何
    下释。初文云神农者。是黄帝时医。后虽有
    妙医并则于神农。华他者。列传云。字文化。
    沛国谯人也。专游学举孝廉。避而不就。晓
    养生之术。时人以其年且百岁。貌如二十。
    精于方药心解分剂。不假秤量。若?药不
    及则饮以麻汤。须臾如醉开腹取病。若在
    肠中则便断肠湔洗缝肠。膏傅二三日便
    复。此例甚众。扁鹊者。后语云。越医也。因过
    齐见桓侯云。王有疾在腠理。桓侯曰。寡人
    无疾。如何欲治无疾为功。五日后复见王
    云。有疾在血脉。五日后见云。有疾在肠胃。
    五日后扁鹊退走。桓侯使人逐之问其故。
    扁鹊云。疾在腠理可汤熨。在血脉可?
    炙。在肠胃可酒药。过此后在骨髓。司命所
    及不可治也。神农如佛。华他等如出假菩
    萨。依经造论名为作方。次释中乡土等者。
    诸土不同设药亦异。如似中边机见各别。
    西方则大小乘局诸部抗行。此土则所习互
    通以小助大。行事不壅稍顺化仪。人有??
    健等者。利钝根也。诸土各有利钝故也。??
    病也。食为病缘故咸淡各异。利根钝根病因
    各别。如大经云。或因解义而生?x慢。或因
    读诵而生?x慢。贵性颜貌。饮食利养。住处
    新友。生慢不同。生慢既然。诸惑亦尔。药
    有浓淡者。顿渐也。渐中圆浓三淡。亦可展转
    迭为浓淡。病有轻重者。一贪一?各有厚
    薄。良由过现缘习不同。此中并释造论意
    也。佛初出下合神农。后代下合华他等。释
    论下引证造论意也。菩萨下明请佛加意。
    为成法眼大悲利物故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之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