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之一

    次明破思假。初列思假名。云亦名正三毒
    者。思惑有四慢入痴摄。故但云三。一非背
    使二非习气。故名为正。历三下头数也。三
    界九地下品数也。欲四上二各三。上界无?
    故三界但十。欲界六天地狱洲异。同是散地。
    故但为一。四禅合处大意亦尔。无色无处
    由生有四。言九品者。以智断惑智分分明
    惑渐渐尽。何啻有九。立教判果且略为九。
    如判往生据行优劣。何啻九品。亦为接凡
    大略而说。皆能等者明惑功能。于未断位
    一一皆能与力润生。随其何果断尽不生。
    初果七反者与见辨异。极至于七定不至
    八。故名七反。不必一切尽至于七。故楞伽
    第三云。下者至七中者三五上者即生入般
    涅??。成论云。于七世中无漏智熟。如服
    酥法七日病销。如迦罗逻等七日一变。如
    亲族法限至七代。如七步蛇四大力故行至
    七步。蛇毒力故不至八步。惑力至七道力
    非八。婆沙云。应云十四何故云七。答。中
    有本有数不出七。故但云七。又七处生故
    人及六天。又修七道故断七使故。言七
    使者。一欲爱二恚三有爱四慢五无明六见
    七疑。又总论生。应云七人七天。十四中有。
    合二十八生。且依前说不出七故。故但云
    七。如灯灭方盛者。如前随自意中引出曜
    经。虽复有欲等者。道共戒力性离邪行。他境
    自妻一切不犯。以于自妻亦离非时非处
    等故。虫常任运离刃四寸。已断见惑得
    人空智。虽有事中独头相应。了法从缘不
    计性实。以于三毒无邪曰正。虽能润生
    不招四趣。不同下简异见惑。见是着心随
    境生着。以能造四趣因故。故正三毒在于
    具缚圣者身中。非但不为四趣作因。起亦
    离合有取有舍。故不同见澜漫生着。称思
    惟下释名也。此惑因于重虑思惟。方能断
    故。故名思惟。数人下明二部同异。成论难
    数人者。初以上贪下爱相对并难。次若言
    下以名异义同为难。不应轻重而分贪爱。
    言一并者。准彼论师复应更以?恚为
    并。上界既以轻贪名爱。何不上界轻?名
    恚。而言上界不行恚耶。故彼阿?酬夹氖?br> 品中。亦列七使如前所列。唯改第一名
    贪。此之七使界行分别有九十八。贪恚二使
    界种分别各有五使。谓欲界五部各有一故
    (贪不通上)爱以界种分别有十。谓上二界五部
    各五(爱不通下)慢及无明界种分别各有十五。谓
    三界五部各一故也。见使种有五。谓五利
    也。四谛分别合有十二。谓苦下具五。集灭
    各一。道下有三。合有十二。三界合三十六。
    疑四谛各一三界有十二。都成九十八。以
    明贪爱上下互不相通。故招论师二并难
    也。但佛有时下和通。但令下明立名之意。
    为令识境何劳苦诤。举譬示本论结本
    意并如文。○二明体观者。空兼析体故
    须标列。破见亦尔衍门初故。今复更明析
    门用智者。明彼始终俱是析故。辩异故来
    非正用也。正明观法中初标。欲惑下且总
    标一品各有三假。初释因成。引女六欲以
    为外缘。对心为因。所起欲想名所生法。六
    欲境者。大论二十一。释九想中云。此九种
    者。能治行人七种染欲。一或有人染着于
    色。谓青黄赤白。二或有人纵不着色。但染
    形容细肤纤指修目高眉。三或有人不着形
    容。着于威仪进止坐起行住。礼拜俯仰屈伸
    扬眉。顿睫亲近案摩。言恣态者。美容貌善
    进止。四或有人不着威仪。但着言语软美
    辩捷随时而说。应意承旨能动人心。五或
    有人都不着此。但着细滑柔肤软肌。热时
    体凉寒时体温。六或有人皆不着如上。但
    着人相若男若女。七若有人虽得上六无
    所著人犹无所解。舍世所重五种欲乐而
    随其死。此中第七所著人欲。既总于六求
    所著人。今置总存别故但云六。以九治七
    具如禅门。此六下至贪相外现。即是向六
    对内意根成所生法。举初果况及无学况
    如文。难陀欲习如前所引。法华欲想等者。
    为欲深防欲过故也。尚不起想况复形交。
    言欲相者。俱舍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
    ?H。地居形交。但忉利天。以风为事。夜摩抱
    持。兜率执手。化乐视笑。他化但视。尚不生
    想况复视笑。乃至婆沙又辨四洲人欲轻重。
    此洲最多不复可数。东洲极至十二度中
    下或十。西洲多至七八少者四五。北洲极多
    至五少者三四。亦有修梵行者。故多欲者
    不及畜生。此洲亦有少欲之人乃至梵行。
    如是多少?细想相。若取下正明因成。取
    前六相内动意根。即是所生。相续中云致
    行事者。为防行事制内相续。非谓相续已
    有行事。假虚下总知不实。言道理者。对境
    生心尚知虚假。岂更计于以礼婚聘还精
    益寿。一月二时通神养生。西方外道为求
    非想无想等定。尚除下界一切贪欲。况计此
    理以为正道。次正修观推因成中亦先
    例四句。若从下用观推。四句下断惑证真
    结成二空。无欲性空无句相空。利根下结
    利钝根二行不同。利根二行如上破见中说。
    上根之人破有见竟即得入真。若未相应
    亦须用于六十四番。从设未下明六十四
    番。若钝下标相续示观法。例因成说。次二
    空中云四句无欲即性空。亦无于四即相
    空。前破见中破三假后各结二空。此中一
    一假后。亦皆结无生及以二空。文异意同。初
    品下明余品亦有三假。例初品说。破贪下
    余使亦例。九品下结成无生破遍也。问下料
    简。初问如文。答中明两论判品。由用道
    异故品不同。故阿?酬荚炻墼灯鹬性啤N省?br> 何故名阿?酬肌4稹N椒直鹞捶直鹫吖室病?br> 是方便道是胜进道。是无碍道是解脱道。下
    诸楗度文中但云两道伏两道断。若从下判
    两道不同。次破色界思中先明所用智不
    同。言世智者。依于世禅六行欣厌。依无
    漏理名无漏智。俱解脱人俱得二智。断惑
    之时随用一智。若初习下判事性两障。如
    欲入初禅。若犹见有欲界定中床铺等事。
    名为事障。欲惑未除性障仍在。此惑若破即
    发初禅。二禅亦尔。觉观未除不发中间。初
    禅惑破方发二禅。三四两障准说可解。于
    初禅中初文即是初禅发相。次其中下明初
    禅惑相。次品品下明初禅中三假之相。若不
    下明破意。今用下亦明六十四番。次二禅去
    明因成者。并以下地定体为因。相续相待
    比初禅说。第三禅中云此乐乃至为难者。
    圣人及佛弟子修此禅时。于地地中有圣
    种观。故舍为易。凡夫以于诸地生爱故舍
    为难。无想定至禅境中略释。五那含者。若
    以地为名但名第四禅。此禅九处。五是圣
    居名正含天。无想唯凡。三通凡圣。生五含
    者。然由修熏禅有五阶差。大品九定通熏
    九地。此中唯熏第四禅地。先修得已更以多
    念无漏相续现起。从此引生多念有漏。从
    此复生多念无漏。如是后后渐渐减少。乃
    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复引生二念有漏。无
    间复生二念无漏。名熏加行成相。次唯一念
    无漏。次复唯有一念有漏。无间复生一念无
    漏。名根本成。故俱舍云。成由一念杂。言五
    差者。谓下中上上胜上极。一品有三后品
    兼前。故第五品合成十五。如是五品如其
    次第。三六九等生五净居。言夹熏者。谓前
    后无漏中间有漏。使多念等漏俱成一念无
    漏。故名夹熏。言五天者。谓无烦无热善现
    善见色究竟。从此已上皆无烦杂。无烦之始
    得无烦名。伏烦恼故名为无热。果易彰故
    名为善现。见清彻故名为善见。色中无上
    名色究竟。下之三禅复各三天。若依有宗
    但十六处。于初禅中高胜之处名为梵王。
    故不别立。次破无色中言有对等三种色
    者。从第四禅欲入空处。必作方便灭三
    种色。大论二十一四十一云。三种色者。一可
    见有对。二不可见有对。三不可见无对。大品
    云。为过一切色相灭有对色相。不念种种
    相。入无边空处。过一切色灭可见有对色。
    灭有对色灭不可见有对色。不念种种色
    相灭不可见无对色。一切色法唯十一种。
    谓五根尘法入少分。少分者无表色也。阿??br> 昙云。一可见。谓色是。二有对有十。谓五根
    尘。若云不可见有对。应但云五根四尘。三
    不可见无对。谓法入少分。大经二十一云。眼
    见色坏名为过色。五根尘坏名过有对。于
    二种余及无教坏名过异相。此之三色并
    在色界。欲入无色故灭此三。今此应云
    及背舍胜处一切处中八色等也。若无表色
    虽非今文空观所过。得空观时必定离于
    表无表色。又于可见有对等中。复应明于
    三有对义。非今正意是故不论。灭色方便
    具如禅门。先想此身如甑。如笼如网乃至
    渐空。大论十九云。如鸟在瓶瓶破得出。问。
    无色界中为定有色为定无色。具如释签。
    又曾闻有一比丘得无色定定起摸空。他
    问。何求。答。觅我身。旁人语言。身在床上。于
    此得定尚不见身。故生彼界于小乘定
    判为无色。若大乘中如大经诤论中云。无色
    界色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今且依小。是时
    下正修观以入空处识处。次无所有处中先
    破古谬。如禅门中。问。彼无所有处取少许
    识缘之入定。此事云何。答。不然。应云一
    切时中但缘无所有处。说有少识者。但以
    意根对无所有法尘。生少识想。非取少识
    缘之入定。今文因此便破所有及有用等。
    先识处下次明非想非非想处。依八圣种此
    中文略。应云空处如病识处无所有处如
    文。非想非非想处如刺。今不云者且寄有
    漏。谓此为极故云胜定。若其通途依圣种
    观。用病等四及无常等四。前四对治后四缘
    谛。故以此八缘于无色有总有别。总者。
    总以八观观彼四阴和合不实。别者。前之
    四种治四阴事。受如病想如痈。行如疮识
    如刺。以无常等治四阴理。无常观识苦观
    于受。空观于想无我观行。以有此八心易
    生厌。疾能舍离修习无漏。问。四禅但以苦
    ?障三而为方便。空等四处何须用八。答。
    空处定细不说八过。过患难识。凡夫亦有
    依六行者。不及圣种离之速疾。阿?酬枷?br> 释非想名。引文存略。立世云。非如四色及
    以三空故名非想。非无想天及无心定。名
    非非想。文引婆沙仍不尽语四禅。人师尚
    不许引色无想天。况总引四禅。既是论文
    取亦无失。人师释义亦未全非。今家俱存故
    无破斥。望前三空展转离患。以为释名。故
    知非想。依同界释不无其义。不破人师
    意在于此。大论云一常有漏者。小乘经论非
    想一地并唯有漏。故婆沙云。漏是何义。答。住
    是漏义。凡夫至此被留住故。浸渍是漏义。
    至三有顶常浸渍故。流出是漏义。垂尽三
    有还出下故。持义醉义在内义放逸义并是
    漏义。准初意释。是故有顶专受漏名。论云。
    何故非想及以欲界无无漏耶。答。非由
    器故。无漏之法住中道故。又欲地不定非
    想愚?。圣法反此故二处无。若准大论成
    论。非想同无欲界则有。此定下明非想具
    惑。言细法者。彼地犹有四阴二入三界故
    也。所言十种者受乃至慧。受谓识之所受。
    想谓识之所想。行谓法行。触谓意触。思谓
    法思。欲谓欲入定。解谓法胜解。念谓念
    三昧。定谓心如法住。慧根慧力。此之十法
    及无色爱无明掉慢。心不相应诸行。苦集因
    缘和合得生于彼。欲入灭定先灭此等。应
    知下明用观意。既知彼地具细烦恼即有
    三假。用观破之使入无生。烦恼尽故名事
    无生。真谛理穷名理无生。故不由地而住
    有漏。若用下次判二智得名不同。是名下
    结遍也。此即破思假遍也。○三明破假
    位中初明三藏位。先出异部者。成论之外
    并属异部。诸阿?酬疾⒚骷?涝谑?逍摹?br> 次正释中先释声闻。且依修道至尽等者。若
    释家家应须先辨欲惑九品能润七生。断
    品多少对果高下。谓上上能润二生。上中
    上下中上各润一生。中中中下共润一生。下
    之三品共润一生。断多少者。俱舍云。断欲
    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断至五二向。断六一
    来果。释曰。断上三品则损四生。余三生在
    为六品润名三生家家。进断中上又损一
    生并前损五。余二生在名二生家家。更断
    中中未损一生但名二向。更断中下兼
    前中中成损六生。余下三品但润一生名
    为一来。问。何缘无断一品二品及断五品
    名家家耶。答。必无断二不至第三而命
    终者。亦无断五不至断六而命终者。谓由
    圣者起大加行。必无不断大品惑尽。而命
    终者。言大品者谓三品也。离三成九故三
    名大。若断至二必至于三。是断初大品也。
    若断至五必至六者。是第二大品。又无一
    品能障于果。是故断五必至于六。此次断
    义与今文同。问。若无不断大品而命终
    者。何故断八不至于九而有命终。答。断
    九二义故异三品。一者得果。二者越界。第
    九一品以有障果及能越界。故断至八有
    命终者。六唯得果无越界义。是故断五必
    至于六。二三品中全无二义。断二必三于
    理不疑。今文中言超断者。即是下文小超
    之人。本在凡地未得色定。或修欲定欲惑
    未断。此人至十六心超断五品。名为家家。
    此之五品同四品故。随其本断品之多少。
    而得名为家家种子及以无学向果等名。然
    大师所用并准旧婆沙。若欲知者更检彼
    文。又家家者。有二不同谓人及天。天谓欲
    天二三家生而证圆寂。人谓人处或三二
    家或三二洲而证圆寂。若天三生天三人二。
    若天二生天二人一。人生三二反此可知。故
    天家家先于人中得见道已。若超若次进
    断三四。后于天中三二处生。人中反此。天
    家家者。于最后生天中余残结断名得圆
    寂。人中家家准此说之。六种那含位在其中
    者。大论三十三云。五那含者。谓中。生。行。不
    行。上流。复有六种。五如上加现。复有七
    种。六如上加无色。俱舍不立现般但取
    无色般并五为六。颂曰。此中生有行。无行
    般涅??。上流若杂修。能往色究竟。超半超遍
    没。余能往有顶。行无色有四。住此般涅
    ??。释曰。不还有五。一中。谓欲界没于色中
    阴而般涅??。二者生般。生色界已而般涅
    ??。三者有行。生色界已长时修行方般涅
    ??。但有勤修无速进道。四者无行。生色界
    已不经久修无功用行而般涅??。勤修速
    进二道俱无。五者上流。于色界中要转经
    于四禅天处方般涅??。上流又二。一者杂
    修。即乐慧是。二无杂修。即乐定是。有杂修
    者往色究竟。无杂修者往于有顶。颂中余
    字是不杂修。又有三种。一全超者。谓在欲
    界于四禅中已遍杂修。遇缘退失。从梵众
    没生色究竟。中间尽越故名全超。二者半
    超。梵众没已中间渐受十四天处。或超一二
    乃至十三。后乃方生色究竟天。皆名半超。
    非全超故通受半名。全不能超名为遍没。
    无杂修者生无色界。唯不能生五净居天。
    从广果没生三无色。后生有顶方般涅??。
    故此那含纵生无色犹属色摄。若欲界没
    生无色天即无色摄。复有九种中生上流
    各三种故。如释签引。此六九中未入般前。
    或得名为罗汉向摄。在色界时或有勤修
    速进故也。第九无碍等者。从断九惑各一
    无碍及一解脱。断名无碍证名解脱。阿??br> 昙中加二如前。三界下结成无生。言尽无
    生者。?酬荚啤>≈钦摺N轿抑?嗄酥林?馈?br> 无生智者。言我知苦已不复更知。乃至我
    修道已不复更修。又云。我漏已尽不复更
    生。又云。世智无漏智断。又云。慧解脱人俱解
    脱人。并从此等得二智名。分别相状等
    广如诸论。次释通位中初列经正判。言共
    声闻等者。通教二乘七地已前与菩萨共
    名共声闻。若尔。八地已上过二乘地。何故
    亦名共菩萨耶。答。以初名后从本立名。
    不同别圆始终别故。三藏教中虽有二乘
    菩萨行远。始终伏惑永异二乘。故不名共。
    不闻别理复非不共。问。七地思尽何故六
    地名共声闻。八名支佛地何故七地名共
    支佛。答。通位从容具如后简。所言下略释
    也。此意正言三乘共地。何故诸教判断惑位
    高下差别。何故三乘惑断前后。智行不同。虽
    复不同而涉共位。以由此故而得共名。干
    慧下正释也。初释声闻中五停四念。略如
    玄文及释签引。并望三藏立内外凡。若论
    观行巧拙虽别。总别等相何妨稍同。未有
    理水故名为干。薄有理解故名为性。忍者
    因也。见谓见谛。欲惑稍轻故名为薄。欲惑
    全亡故名为离。智断功毕故名为办。三别名
    名通位中。先破立序旧明断见思位皆
    不同。今?下先总破其断见位殊。?是不
    解通教义耳。何者下别责也。通位断见两
    地不同。断见复应不出入观。人师下人师
    不晓推过与经。故今折言不解经意。今言
    下略示。别见下略释。然名下判断。例如下
    引例。此十六心同是一位。尚判两道。何妨
    断见二地不同。问。当通教中判断见位。自
    分二地。何须破他自立借别。立断见位还
    同通教。答。?缘同通故得名通。通虽二
    地断时仍促。三乘共故虽促复长。是故须
    分三地四地。或时借别别见更长。仍有二
    意。若约理说通至佛地。若约教道云三四
    地。虽二意各别见义并长。以别长故故借
    教道用判两地断见无爽。若依通义云不
    出观。若依别义但云地地皆能破见。以
    此为异。以别长故故后两番。通用四地皆
    断见位。人多不见谓通义足。何须借别。此
    是大师通申经论。有此判者属借别名名
    通位也。何者。若定属通不应地前而立伏
    位。若定属别不应行向属四善根。乃至四
    地共断见惑亦复如是。故立北式示后
    学者。使古今异说冷然可见。言借别下正明
    借位。先借别教始终名通。通教地前无位
    可论。故借别教内外凡位。但名通教初地
    二地。通教地后亦无复位。故但以别教法云
    佛地。以名通教九地十地从容不定。故有
    或言。大品既云十地如佛。当知即是别名
    名通。故楞伽第七偈颂品云。远行善慧法云
    地是佛种性。余者悉是二乘种性。此亦别名
    名通位也。若是别位岂远行已前属二乘
    耶近代释位地前伏惑正是斯例。若借下次
    单借别十地名通十地。则彼此地前通为
    伏惑。通虽无位即未断惑不入地故。四别
    名名通菩萨位者。此单约菩萨故。修观断
    见不定。如此下。略以菩萨断见之位。斥前
    旧师三地四地断见义也。薄即去菩萨断思
    位。旧云下重序旧师六七两地为断思位。但
    六地下今家难也。先难六地。六地离欲。止
    离欲惑。如何即云与罗汉齐。次纵云。纵带
    三果行四果向。余一品在亦名为向。如何
    复得与罗汉齐。若七地下次难第七地。若
    最后品尽名第七者。此则可然。前六地中
    既但名离欲将向来属果。初禅初品亦属
    已辨。断初一品实未办故。故亦不可与
    罗汉齐。今若下。今为申之则不取通十地
    之名。但用十度对果名便。以别教义多以
    十度对于十地。故亦依此以申今意。立此
    意者。亦恐后人不晓经论对果高低不
    识别教名通之意。次此皆下谦退推功。次
    问者。三乘共位借义已成。别立菩萨恐无
    诚证。次答意者。经论各有两处明文。意并独
    语菩萨智断。初引大论三处焦炷者。意引
    干慧别在菩萨断惑之位。若共二乘不名
    初焰。初焰即是断位故也。论别立菩萨故
    以初地而为断位。故大论七十八灯炷品
    云。十地有二。一菩萨初地为初焰。二声闻
    见地为初焰。若独菩萨地即欢喜地为初焰。
    论文既以菩萨初地而为初焰。故今取之
    以为况释。于共伏道尚得以为菩萨初焰。
    今但退取共断位者。为独菩萨初焰。有何
    不可。故知此文别判通教菩萨位也。下文自
    有独菩萨位。即别菩萨位也。所言三种菩萨
    者。即共地菩萨中根之人。亦同二乘三四地
    断。又大品下次引大品况释也。第十佛地尚
    名菩萨。况前诸位无菩萨耶。故云岂得无
    中及以初耶。言邻极者。以别佛地过十地
    故。今借别名乃云十地邻极故也。若无下
    重引大品。从初地来。皆云菩萨修治地业。
    故大品云。初十。二有八。三五。四有十。五十
    二。六六。七二十。八五。九十二。十佛(今略为颂)彼
    文一一具列释之。当知此亦独开菩萨。次
    引大论。于菩萨边别得忍名乃至游戏神
    通等名。故知此名别属菩萨。大品忍名亦复
    如是。如此下正申今意。依向所引尚得别
    开菩萨地位。准此以为借别名通。别对菩
    萨何咎。次问者。断欲九品那制两果。答意
    者。圣制果名休息疲怠。散地惑重名为多
    难。恐为难退立两果名。次问者。凡禅为治
    散。欲散既多应多立治。答意者。禅从地立
    定散相违。岂可于欲而多立禅。次问意者。
    前别为菩萨立忍名者。六七地前所有智
    断与二乘同。何故菩萨别立忍称。答中有
    三义故菩萨名忍。初引十五十六心例。如
    十五心。虽已有于七智八忍。未入果位故
    道比忍犹名为因。菩萨虽断诸地见思习
    未尽故。位未满故。故但名忍。余二意可
    见。次约别教破思假者。前借别名但显
    通义。今正在别复显竖义。故次明之。问。开
    章之初不列别圆。何故至此便释别圆。答。
    但论空位正在藏通。为显通义更借别
    名。若论始终竖义似别。若论文旨须知
    圆融。故于此中明别圆位。言十行出假不
    复关前者。此中竖意从假入空。故别十行
    不关前空。但列藏通意在于此。故显体中
    云。若论三人则有诸位大小。次圆位中。但
    云八信至第十信断习尽者。习通界外尘沙
    无明。例亦应云不复关前。此不云者。从
    初已来三谛圆修。与次第义永不相关。此
    论?惑任运断处与次第齐。是故不须云
    不相关。引华严者。恐人不了?惑先除。
    初证初住却望十信故云界内习尽。次华
    严下证初住位。近代释义地前咸伏。云何
    销通住过牟尼。此是第二番示文圆旨。云
    何下释华严意。初文略释。若尔下征难。既
    有菩萨过佛。岂无声闻过菩萨耶。然以下
    答。佛道属于别圆地住。尚能过于藏通牟
    尼。灼然过于藏通菩萨。此约当分作此比
    决。复次下辨同异。同断见思得名功用。巧
    拙不同。此虽辨前破思假位智用各别。亦
    是遥判诸经论中智断异同。初文且列四教
    断思智用各别。次若言下判向所辨同异
    文也。初文是当通教三乘自相比望。次若言
    下即以别圆菩萨比望。通藏二乘同断见
    思而智各异。亦可云智断俱异。即是通教
    不断别惑。此中未论断于别惑。故不论
    也。又通三乘自相望者。亦可云智同断异。
    习有尽与不尽异也。次问下料简超果等
    四。初问可解。答中初明有超。虽不下明果
    虽超而品数不失。如神通人及常人行迟
    疾不同。岂无里数。次问者。夫论超者。应是
    利根。身子利根何不超耶。初闻三谛但得
    初果。答中言七日或十五日者。大论三十八
    云。身子见舅与佛论议。有云。闻??说三
    谛。或云。经七日。或云。经十五日得无学
    果。阿难为侍者者。大论云。佛求侍者心在
    阿难。如东日照西壁。至结集时至法会中。
    迦叶诃云。汝如驴入马群。阿难闻已。于闲
    静处精勤修习。未得无学。放身欲卧将头
    就枕。未至枕间得阿罗汉。故知尔前非无
    智力。以阿罗汉不合为侍。故不取证。如
    罗什入天竺。国人敬重以沙弥五人为侍。
    据此降佛已还。并不应以大僧为侍。通
    教菩萨下一往且明不超之义。故云亦应有
    超。菩萨无不荷负众生故不论超。论超
    自约人行不同思假不得不破故也。超果
    下四种论超。言本断者。本在外道修世
    禅时已断思惑。名为本断。随本时断品数
    多少。故使于今入十六心超果不同。本
    得非想即是已断下八地思。至十六心应
    名阿罗汉向。但名那含者。以凡地时用有
    漏智智力弱故但名那含。得那含时此十
    六心起无漏得替前有漏。名印持定。本得
    初禅至二三四。比说可知。欲界九品随以
    世智断之多少者。若本断九今名三向。若七
    八品得名二果。断六品等名二果向。断五
    四等但名初果。不同次断意如向说。或三
    两品名家家者。应云三四品。或恐文误。或
    婆沙不同。善来者如第四说。正习尽者?是
    三藏佛耳。圆人云最超者。问。前云荷负是
    故不超。云何不同。答。此言超者。以圆望别
    故得超名。故引璎珞证超不超。彼本业经
    敬首菩萨白佛言。诸佛菩萨以大方便平等
    大慧照诸法界。为顿等觉为渐渐觉。佛言。
    我昔法会有一亿八千无垢大士。即于法会
    达法性源顿觉无二。一切诸法皆一合相。
    各于十方说此璎珞。大众皆见一亿八千
    顿觉如来。故知彼经唯有顿觉。玄文第五判
    为初住。龙女亦尔。并名顿觉。言无垢者。且
    约六即以明无垢。净名者。虽成佛道。明初
    住超。行菩萨道。此即不超。实相理下即第四
    句。○三四门料简者。初文者明须门意。为
    通理故故十六门并破见思。今明入空破
    见思竟。应须更简能入之门。为是义故须
    明诸门。诸门虽即俱有智断有次不次。见
    思并障故须明门。若即门通中是今文正
    意。余三能所为显圆极。彼此乃成一十六
    门观于是思。又若识诸门。观诸经论冷然
    可见。以诸经论不出十六故也。初释三藏
    四门。初明有门中。初引论起观。如此下
    用观破惑。鹿苑下明得益之人。言俱邻五
    人者。谓陈如??跋提十力迦叶拘利太
    子。佛初成道欲度二仙。以初出家于二仙
    所习世间定。欲报往恩故欲先度。空声报
    曰。二仙已死。次思度五人往到其所。五人
    立制。佛到制破。五人恭敬为敷具等闻法
    得道阎浮提中五人得道。最在一切人天之
    前。并是有门之力故也。又??说三谛者。
    如论偈曰。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
    舍利弗。智慧及多闻。于十六分中。犹尚不
    及一。因见??威仪庠序而就问之。汝师
    是谁。谁之弟子。??答曰。悉达太子舍生老
    病死出家修道得三菩提。是吾师也。身子
    又问。师说何法。答。我年尚幼稚。学戒日初
    浅。岂能演至真广说第一义。身子言。略说
    其要。??曰。诸法从缘生。是法说因缘。是
    法缘及尽。我师如是说。身子闻已而得初
    果。初??晨出佛已告之。今日所见必是利
    人。应略说法。是故略说四谛中三。诸法从
    缘生苦谛也。是法说因缘集谛也。是法缘及
    尽灭谛也。身子闻已还其所止。目连见之先
    起迎逆而谓之曰。汝得甘露应可共尝。身
    子便为如闻而说。目连闻之亦得初果。二
    人见佛。佛命善来并得罗汉。千二百人者。
    三迦叶千人。优楼迦叶五百。二弟各二百五
    十。目连身子二百五十。今文阙五十。大论问
    曰。此诸比丘何故常随世尊。答。如病者得
    差常随大医。如众星绕月显佛德尊高。大
    论下明用门者善须方便。言方便者。般若
    以无着为宗。若无方便于门起着。用有
    则堕有中。乃至诸门亦复如是。大集下引
    佛世人依门得益。次明空门。故彼下证门
    体。云是老死谁老死者。大论引杂含云。十
    二因缘从无明至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
    若言谁老死。皆生邪见。乃至无明亦复如
    是。若说无谁老死当知虚妄。是名生空。
    若说无是老死当知虚妄。是名法空。乃至
    无明亦复如是。彼经佛在调牛聚落。告诸
    比丘。初中后善乃至梵行清净。所谓大空经。
    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彼即言。我
    即老死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所。若无明离
    而生明者。彼谁老死老死属谁。老死则断。
    断其根本则无明灭。无明灭则诸行灭。具
    二空故名为大空。故知小乘空于我所。名
    为法空。空于我人名众生空。若诸菩萨以
    空涅??恒沙佛法。名为法空。人谓小乘不
    明法空者。未晓经意。纵有诚教云声闻
    人但得生空。且让菩萨与夺之言
    须菩提空智偏明等者。虽得罗汉何废
    偏长。石室观空者。佛在忉利一夏安居。佛
    以神力制诸人天。不知处所。夏受岁已。佛
    摄神足欲还阎浮。尔时须菩提于石室中
    住。自思惟言。佛忉利下当至佛所礼佛耶。
    为不至耶。复自思惟。佛常说法。若人以智
    慧力观佛法身。是名见佛中最。佛时已从
    忉利下阎浮提。四众皆集人天相见。座中有
    佛及转轮王诸天大集。众会庄严先未曾有。
    须菩提念。今此大众虽复殊特势不久停。
    磨灭之法皆归无常。因此无常观之初门。
    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证。
    时一切众皆欲先见如来礼拜供养。有莲
    华色比丘尼。常为他人呼为?H女。欲除恶
    名便化为轮王。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悉
    避座。化王见佛还复本身。为比丘尼最先
    礼佛。佛告尼言。非汝先礼我。唯须菩提最
    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为见
    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供养生身名
    供养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之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