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之六

    次明破假观中文自为两。谓略广二破。
    初略破者。略?是总。先序略境次明略观。
    境四观二合为六略。言境四者。一者见略。
    不列有等四句。但云必属一见。二者假略。
    不明三假之相。但云虚妄无实。三者所生
    惑略。不列八十八等。但云浩浩如前。四者
    所防过略。不出生过之相。但云具如后说。
    言观二者。一止观略。不云推至性相二空。
    但云双寂不二。二者结略。不云眼智无生。
    但云从假入空。此六略意。并通此下四见
    首也。后广此六故名为广。言如前者。具
    如五十校计所明。言如后者。如此卷末得
    失中说。前之四略。次第在文可以意得。应
    当下明止观略。初文是止。从又观去是观。
    此中亦是止观总用。亦是别而不别。乃至为
    成下文六十四番不别而别。故知直用四
    性以推三假。具含止观。初文云?依焰者。
    ?字弋障弋彰二反并通。风飘曰?即焰之
    动转也。必依于焰方有动故。焰必依空实
    处无故。焰?俱是动转之法。如见及无明俱
    是动法。如动依焰。焰依于空。空无所依。
    如见依无明。无明依法性。法性无所依。何
    者。法性无体全是无明。故云空无所依。眠
    喻同焰。何者。眠心如法性。昏眠如无明。梦
    事如诸见。无明为本诸见为末。无明无依
    诸见无住。故云双寂。次释观中云无明既
    即是法性。不二?是不异。亦可不二从性不
    异从相。法性本来下释上不二不异。无明既
    其即是法性。法性不为无明所染。名本清
    净。在无明时法性不灭。出无明时法性不
    起。又在无明时法性不起。无明破时法性
    不灭。无明与法性其体一故。故无明体亦
    不生灭。故云无明亦复如是。故知无明无始
    不起。今即法性亦复无灭。无人计人故并
    云谁。若谓此下重释无明同法性故。法性
    无起下重以法性之体。以释无明。能观等
    者。无明法性并是所观。即空之观即是能观。
    非但所观无明法性。体性不二。能观观智即
    无明是。无明如空故观智亦空。如此下略结。
    以明通故共立无明法性之名。今依次第。
    且约破见之无明真谛之法性。故云从假入
    空。次广释中先破有见者。虽对四见离总
    名别。据未分信法回转等别。仍名为总。初
    立利根信法两行。如前略破其文已足。为
    未解者更须后广。其钝根下欲明广观先
    述广意及用广法。若不用广则增众失。故
    云今依中论广观之法。中论正被末代之
    人。世观心者何为弃之。龙树不任为师。
    知复师于谁乎。故此下文并是龙树中论观
    法。故云今亦如是。今亦下依论立观。若一
    念下重述前来所明三假。为所破之假。当
    观下正明用观。初文先以四句破因成假。
    于中先列四句。若心下次正推破。初破自
    生中。云前念为根后念为识者。根无别
    体。还指无间灭意为体。根名能生。由
    前意灭生后意识。故俱舍云。由即六识身
    无间灭为意。身者体也。无间灭时为意根
    体。尔时五识亦依无间灭意。以为亲缘。用
    五色根以为疏缘。而生五识五识无间
    分别生时。即名意识。今此文意不是五识。
    是第六识。缘于有见以为法尘。即名为识。
    即以此识对根研责。故云根为有识故生
    识。根为无识故生识。大论问曰。前念若灭
    何能生后。答。有二义。一念念灭。二念
    念生。有此二故。故灭得生。恐生断见
    是故须立。今为破故。是故须责。生灭虽
    殊根之与识俱是自心。从根从识俱属自
    性。于自性中根识互责求不可得。又心之
    与识俱对于尘。以立心名。是故文中两名
    互用。终不得以法相。分别心意识异而
    拘此文。故此初立皆云生心。下句难中并
    云生识。故此文意两名无在。为从根生问
    灭生也。为从识生问生生也。若根生下
    先破上句。小宗虽许根能生识。今破灭生
    是故须责。若从识生则前识不灭。复生一
    识。为妨最大故不俟责。是故文中但破根
    生。从根为下先双定之。根若有下双责也。
    初责有识。根若有识则有二妨。谓根识并
    及能所并。则有生生无穷之过。若无能所
    生义不成。云何言生。又无间灭方名生识。
    根若有识生灭相违。故并有过。根若无识
    下责下句也。即类无识能生识也。根虽下
    责有识性。此是纵破。亦先立二句。有已是
    下责也。有还同有亦成并生。无还同无同
    无情生。又识性下作一异责。若一者先责
    一句。凡言性者。后方能生。识与性一故无
    能所。若异者责异句。性若异识则同外境。
    外境能生识即同他。如何计自。若言下次
    破他性。如前责已毕定知心不从自生。故
    许不自生云。虽言心不自生。由有外尘
    而来发心。尘望于根尘名为他。引经云下
    引大品文证他性者。尘是外缘来发内根。
    生思即是所生之法。佛赴一机作他性说。
    计者不了引经助执。若尔下判属他生。今
    推下用观也。亦先定两句。尘若是下责也。
    先责是心则有三妨。一尘非心妨则心不
    名尘。二尘非意外同自生妨。三并生妨。
    尘若非心容计尘生。尘若是心还成心处
    生心。即名并生。子若生苗则有能所。子还
    生子则二子并生。有何能所。尘若非心下次
    责非心句也。与前根中无识义同。责意亦
    尔。故云如前破。尘有识性例前可知。若根
    下责合生也。单计自他既并推破。故计合
    生拟免自他。亦先立两句。若各各下责也。
    若各各有还同前文两句中有。故云堕自他
    性。何名共生。若各各无如二砂无油和合
    亦无。亦不名共。譬如下举譬。亦先立两句。
    若各有下次责两句。具如法中若镜面合一
    者。各有各无恐计异方不能生像。和合同
    处方能生像。故结责云实不合一。若镜至
    面方名合一。今取像法不近不远。则能见
    像。若尔。自是不近不远而能生像。何关镜
    面。离复不可故知无像。根尘离合下但合若
    镜面合已下文耳。已上文者。法中已具故也。
    应一一更将根尘合镜面合为一已上文
    也。又根尘下责性及一异。并如前自生中
    说。若根尘下责计离生。前三被推既不得
    生。故于三外别计于离。于中先判属无因
    缘无因不生。次亦先定两句。若有下责。先
    责有离。离即是缘即同他生。何谓为离。若
    无下责同无心。若言下责性也。亦先定二
    句。次难二句。有亦同他无同无心。中论下
    次引中论总证四句。总不应生何故各计。
    若推下结成性相二空。此中初示二空相。但
    无性计名为性空。亦不不住下性既破已。
    但有色心内外之相。既不住于无四句中。
    故相亦叵得名为相空。言不在内外等者。
    内?是因。外?是缘。中间是共。常自有者。?
    是无因。无此计故即无四性。此之二空言
    虽前后。意不异时。若四句下复以二谛结
    成二空。若有性执世而非谛。破性执已乃
    名世谛。故云世谛破性。性执破已但有名
    字。名之为假。假即是相。为空相故观于法
    性。观理证真。名真谛破相。空非前后二
    谛同时。为辨性相前后说耳。思之思之。不
    见此意徒谓即空。故大品中历一一法。皆
    云不在内外中间等。此则三乘通观二空。
    次劝学品中。云菩萨摩诃萨等皆应修学。此
    之三假即是空所破假。次集散品一一句中。
    皆云但有名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言集
    散者。散所集故名性相二空是则诸菩萨
    等皆学此二空。得是二空具十八空。性相俱
    空等者。总结示于总别空相也。此中言总
    但指二空名之为总以此二空遍空一切。
    故名为总。若望初文此总仍别。以于四句
    句句破故。若一句得入亦具二空。非必四句
    方名二空。文言四者。为转计者。极至无因。
    故云破四名性相空耳此中总者。望下六
    十四句复名为总。故中论等者。前引此文
    证四俱性。性并须破破已名空。即是性空。
    此中引者证无自性乃至无无因性。亦复
    无名名为二空。故云用观与中论同。若根
    检下具二空故。即具十八。此内外等并是
    所空。空十八事得十八名。若历一一空皆
    识能所。销之可见。法界次第中亦略销释。
    意甚分明。以此望彼言虽小异意亦大同。
    问。从有法至无法有法空。既对三句。何故
    不空非有非无句耶。答。前毕竟空破不生
    不灭。即是破第四句也。故下文无。问。前之
    六空已明二空须更说次七空空耶。答。以
    向性相重历诸法。故更明七。问。内至毕竟
    破诸法尽。何须后五。答。大论云。十三破尽。
    后五重说耳。此十八空大论三十四广释相
    状。又九十二云。是十八空性亦自空。即是能
    空亦复皆空。大经十一空及二十空。亦何出
    此十八空耶。楞伽但列七空。一者相空。分
    析自他共不生故。二者自性空。空于诸法自
    性不生故。三者无行空。阴本涅??故。四者行
    空。阴入和合离我我所故。五者不可得空。
    诸法妄计无可说故。六者第一义空。自证
    圣智离过习故。七者彼彼空。空中最下无
    复彼此。亦是合十八为七空耳。然彼经意
    与大论不无小异。故知楞伽七空多在藏
    通。以自证中云离过习故。从容取之稍通
    圆别。如大品十八亦通三教。次明相续比
    因成说。亦应可见。然须细销以出相状。此
    中云堕断常者。即定有定无也。于相待中
    先辨相待与二假异。初若不得下明异之由。
    由计有心待无心故。因成下正明异相。指
    相续中为别灭者。别在有情心所灭故。异
    于虚空在生灭故。异于择灭是有为故。于
    非择中又不与彼阙缘义同。于所缘处心
    生灭故。故但与彼生灭义同。唯对此灭后
    念心生。名为相续。若相待中言对通者。三
    无为法通是无生。无生之名义同于灭。对彼
    三灭知我有心。言虽不并是者。谓三无为
    虽不并是生灭之灭。而得是无生者。三无
    为法同是无生故也。生灭之灭义似无生。彼
    三无为是无生故。无生是灭。故对灭知生。
    言虚空等者。举一例二。上既下借于开善
    因兼之名。以释相待。初牒开善旧解者。旧
    是开善寺藏法师所立。因上兼此故云因
    兼。上但二重今至第三。故曰过之。又因兼
    下今解异旧。上因成中及相续中。惑虽未
    破缘无生解以此无生对意根生。即相
    待中因成相也。因上假心来续相待。即相待
    中相续相也。因上至此故名为因。此具上
    二故名为兼。是则释因大意同旧兼与过
    之与旧释殊。开善但以共起名兼。不云
    具二。上惑不除复起此惑。是故名兼。不云
    通灭名为过之。释既下结斥。虽用他名义
    与彼异。但借旧名显相待义。即以今义还
    破于彼。今检下正释如是四下结成二空十
    八空等。上文阙于慧眼言者。略也。又亦应
    云一切智等。文无者略。非但下例破诸见。
    而此见惑由见理故破有见。见理之时单
    中余三。复具绝言一切俱破。是名下结也。止
    观能显光扬并由见破。故教门光显。但破于
    见尚是光扬。况破诸思尘沙无明。况一心
    破具如前说。但前约圆门。此寄破见。得意
    何别。妙旨如初。于此有见亦名总修。若不
    悟下对于信法六十四番。复名为别。还离
    前来初总止观。以对四悉二行故也。下去例
    然。具如前文安心中说。于一一见并作此
    结。故知前文离开三谛及以一心。犹名为
    总。用此总别有见即伏。望小同于四善根
    位。故且结为善有漏阴。以被下见度计转以
    不起故便起无见。有见犹在谓心起无。亦
    成见也。夫破见下欲破无见。先明破由即
    二行三根。依无起计已成下根。如前总后。
    亦判利钝二行不同。下去亦尔。或但文略。
    明三根中。闻观于生等者生即有见。谓有
    为无谓无为实。是故此见应须委破。又当
    下正破。先标也。总谓直修观破别谓三假
    四句。故此等总即同初文。前于单见名之
    为总。虽对四见名总今文重述。故于一
    见对别名总。又亦不同有见因成末文总
    别。若对信法六十四番。此之总别复成于
    总。总破者下正明破无。先引二经明破之
    相。初引大品者。以识了别于生即有见无
    生即无见。有无俱破故互相况皆云不可得。
    即是举深况浅。举浅况深也。思之思之。
    次引楞伽者。彼经第四云。若起空见名为
    坏者堕于自共。彼前后文破见非一。次然
    无生下斥夺也。舍有着无何殊步屈。次别
    破者。亦先序见由。由前有见三假惑伏。成
    今无见所执之境。总别二破名用止观。不
    见三假似性相空。故云泯然入定。不见
    内外似因成破。亦无前后似相续破。无相
    形待似相待破。寂然下正明无见所计之
    相。而起见着下责见过相。故论偈云。诸佛
    说空法。为破诸见故。而复着于空。诸佛所
    不化。释论下比决简异。大论十八云。外道
    爱慢多故。不舍一切法。论问云。外道观空
    则舍一切。云何不舍。答。外道虽观空而取
    空相。虽知诸法空不知我空。爱着观空
    智慧故。若爱著者便成我见。我见即具八
    十八使。论又问云。外道既有无想等定。灭
    心所法应无取着观空智慧。答。无想定力
    非智慧力。如是下出见过由结成空见。佛
    弟子下显正辨异。明知过由。由谓着心。着
    心若生知过故离。离即修观。岂更谓此为
    真无生。云何下示无见中三假具足。良由有
    见来入此中。无生法尘下出无见中三假之
    相。当推下次正用观。先破因成。当知下结
    成二空十八空等。非但下例破诸见。意如前
    说。者未下别约六十四番。如前说。勤修下
    见度计转。次破亦有亦无见。亦先牒前见
    为此见体。或进下辨此见相。如长爪下引
    例也。一切能破是亦无见。计有此见是亦
    有见。又见心谓无破他成有。言得悟者。
    示计是见因示得悟。若非见者云何被破。
    发见下指同。云何下广示见心是苦集之相。
    言五不受者。第三行相品云。菩萨摩诃萨
    行般若波罗蜜时。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
    亦行亦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
    受亦不受。舍利弗问须菩提。何故不受。答。
    般若波罗蜜空故。自性不受。不受尚不受。
    汝受是亦有亦无。即受第三句也。汝云何
    下示见心中苦。即污秽五阴。又我下示见心
    中集。又此下点示此亦有亦无见心中三假。
    今破下正破也。如是下亦结成二空等。即是
    下结成眼智。若不入者下别明六十四番。
    此见初文亦应有总。文无者略。亦有下见
    度计转。次破下略示见由。所以者何下
    略释见由。由惑不破故成此见。若不定下
    正示见体。何以故下见者引论以证己执。
    法正人邪名同义异。坚着下见成起计。即
    见相也。亦是责过。略以四德证法责之。
    世人谁不自云常等。咸计所得起爱恚痴。
    虽非六师定属见计。若不云证?免夷
    愆。自谓高深真为上慢。我心生故下示
    见所生苦集之过。言宁起等者。楞伽第四
    无常品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恶取
    见怀增上慢。此乃少分与而言之。乃至应
    云宁起我见遍于法界。不恶取空如微尘
    许。不识此见毒草药王者。毒草譬苦集。药
    王譬道灭。世有草木可治病者。于中为
    最称为药王。如耆婆经云。耆婆童子于货
    柴人所大柴束中。见有一木光明彻照名
    为药王。倚病人身照见身中一切诸病。道
    灭亦尔。能照众生烦恼诸病。略过有十者。
    如向所列十使是也。广不可尽。谓由十使
    生一切过。又一一等者。此一切过各具三
    假。用观如文。复次下结示向文不出四谛。
    夫一切下明示四谛所以。如来下引证。谓
    初转法轮正在破见。初转虽未尽具四含。
    四含并是生灭四谛。义同初转。故云阿含四
    谛之力。如中含云。舍利子问拘?罗言。颇
    有事因此得见谛耶。拘?罗言。有。谓知食
    知食集知食灭知食灭道迹等。具如释签
    中引。生灭尚尔。况后三番三种四谛。何所
    不破。若非有下例破诸惑。兼结成眼智。故
    云发正智慧。名从假下结成空观。若不下六
    十四番别破。此见下见度计转。所以下结劝。
    言不杂者。见见之中俱云三假。所计不同
    一一假异皆四句破。破体各别。四句之后并
    结二空。所空义殊。复皆各修六十四番。番
    番显异。一往似杂章节自分。能了等者。深
    劝深诫。若能了者则可与论观行之道。不
    识一句如何能识真谛之乳。况横竖不二
    一心诸番。次破无言。亦初明见由。由用观
    破上之四句。复起下正明见体。谓出下责
    过。略有下复以众多绝言通责。若谓下别
    判。判其不出复具四句。何谓绝言。所言不
    出复见第二句者。谓无无句。汝此绝言与
    无无不别。所言不出具足见初句者。即初
    四句中第四句也。谓有非有非无及第四句
    中初句也。谓非有非无有。故知下结其见惑
    难出故也。法华云下引证也。此文通譬见
    网蒙蔓。经中鸠??茶下别譬见惑。玉篇云。山
    神为魑魅。水神为魍魉。西京赋云。山神虎
    形为魑。宅神猪头人形为魅。通俗文云。木
    石变怪为魍魉。以向二例摄鬼神尽。故以
    此鬼譬一切见。次复具中亦应复具。各各
    先明略境略观。次广以四句一一责之。乃
    至亦以二空之总。以对四句之别。一一结
    成二空十八空等。但例前可知故不烦文。
    下绝言见虽无别相可对为总。应但用别。
    具如有见。乃至先出见相。次出绝言。今文
    存略。亦先略出复具之见。于中略出见由
    见体。见相正破。结成转计等。又复下出复具
    下绝言之相。亦略出见由见体。如此下正判
    属见。何以故下释判也。何故判此而属见
    耶。待对生故。言不绝故。四句本绝。何须避
    句别求于绝。空譬可知。又竖下更复竖破
    绝言之计。前以诸绝相望故横。又以不绝
    对破于绝。绝还不绝故名为横。今以因果
    前后相望。故名为竖。因不绝故果亦不绝。
    上来下重判前来单复等见所破横竖也。如
    一有见中三假四句。相望成横展转度入。至
    四名竖。于一见中因成内外相望故横。相
    续念念相望故竖。相待待于前灭名竖。待
    三无为名横。一一见初皆有总破。直以空破
    未分横竖。大途?是横破者。若曲分委判如
    向所说。大概而言但成横破。何者。诸见体横。
    还以三假四句破之。是故大判能所俱横。今
    当下次明竖破者。以竖法责故云竖破。言
    竖法者。有浅深故。始自三藏五停。终讫圆
    教妙觉。此等位发名之为生。汝若言生为
    何等生。又此竖破不同次第三谛之竖。次第
    三谛依谛破惑。前后不同故名为竖。此中
    但以竖法往责。责其成见。见故须破。故
    云竖破。如前释假。还约佛法四教明假。
    假皆须破。今明破假。还约佛法四教辨位
    责其见心。诸教全无非见何谓。定属有见
    终非位生。为是五停下三藏位生。言苦忍
    等者。无漏十六心此居其首。乃至道比第
    十六也。为是干慧下通教位生。为是三贤
    下别教位生。为是铁轮下圆教位生。别无
    信位圆无五品者。?是略耳。言重虑者。
    虑谓思虑。见道观真已发无漏。今复重观
    故云重虑。言神通等者。入位菩萨道种
    智明。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大论九十三问
    云。神通所作何名游戏。答。犹如幻师种种
    变现。菩萨亦尔。故名为戏。复次三三昧中空
    名为上。诸余行法皆名为下。下如儿戏。故
    名为戏。论第七又问云。菩萨但当出生三
    昧。何须游戏。答。菩萨心已出生三昧欣乐
    出入。亦名游戏。既不同于结使游乐。欣乐
    出入即是出假。言誓扶习者。大品云。留余
    残习以誓愿力。及扶余习。而生三界利
    乐有情。若计下竖破无生。初文正约无生
    以破。次从有人下。难中论师寄非辨异。
    初文征起。为是下正责也。于中初约三障
    以明不生。见思等三属烦恼障。为行下约
    事理破。为破三障须约行理。是故次明
    行穷理满。名为不生。世人下约三佛破。于
    中先破世人误释。言不生者即是法佛。虽
    甚会理若唯法佛。未是通方。然此中不生不
    生。不得作重语读之。应须间书。上不生
    字为上句末。下不生字为下句头。今解下
    正释。文存四解。初约事理隐显释。法身本
    有名之为隐。报应二身破惑方显。故以三
    惑并对二身。破无明尽究竟智满。故名报
    身。尘沙障法门见思障化道。此惑俱为应
    身家障。故二惑不生名为应身。二者对治三
    惑释。故将三身以对三惑。无明障中理中
    显法身现。见思障空理空显报身现。尘沙障
    俗理。俗显能垂化。三约能治所显释。业行位
    智以为能治。真如实相以为所显。复由业
    行及位智故。三烦恼尽。烦恼尽故报应成就。
    报应成故本有理显。此则法身本有报应修
    成。四者别对三因释。修性皆尔。故用对之。
    此之四解义通圆别。意唯在圆。故初三两解
    义扶于别。二四两解义扶于圆。以别助圆
    共成责义。又初之三解皆约诸法不生而三
    佛生。第四一释。约诸法生而三佛生。三佛下
    约理结。当知四释总论诸法不生而三佛
    生。故总结云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他解不生
    唯在法佛。尚不见法佛不生即生。况见四
    重三佛生无生耶。然今文意本责无生。解
    三佛义因破他解故论相即故知三佛生
    则俱生。若也无生悉皆无生。是故须立相即
    义也。若闻阿字下引证也。闻一不生解一
    切义。如闻不生即知三佛皆生无生。乃
    至四解三佛无生。云何?作法身一解。若
    如今解三佛体遍。不生亦遍。将诸下结责。
    责汝执心并不入此诸不生中。非见是何。
    有人下约中论师被破之义。而广辨非。初
    述他人破中论师。论师转释不生不灭。虽
    作多意而不明破深浅分齐。故被他人约
    破惑责。但成入空。言?不者。不者破也。非
    也。中论下论师不晓被他破已。便加不字
    令使会中。若尔。非向烦恼之生。非向迁灭
    之灭。似显中道何殊见真。此解下正破。初
    略斥。今且与其不不生边。故云此解扶中。
    责其不周故云伤文失义。何者下释也。先
    释失义次释伤文。初言失义者。谓失兼
    通含别之义。论之圆宗有此兼含。如何被
    破伏无中道。如汝被破正当论文所兼通
    藏。即此初文是也。若生若灭下为出论文含
    别之义。若生灭下正显论文圆宗本意。初
    言破二十身见等者。此果破见。经论列数
    多少不同。?酬荚啤H缧胪愉∮骶?怠6衔?br> 量惑名须陀洹。何故大经但断三结。或随
    病故或随根故。为钝根者说八十八。为利
    根者说断三结。今此即是大论之文。约处
    中说言破二十。又或时为钝但说断三。婆
    沙云。如昔一时有?忱枳臃鸱ǔ黾摇J狈?br> 已制二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随作乐行。彼
    人闻已乃生忧虑。谁能守护如是诸戒。便
    诣佛所头面礼佛。白佛言。我不堪护如
    是诸戒。尔时世尊现亲善相而不诃责。以
    软美语而慰喻之。善哉善哉。为能善持三
    戒不耶。谓戒心慧。彼人闻已即大欢喜。我
    能善持如是三戒。断惑亦尔。若世尊说断
    八十八使及无量苦。名须陀洹。则受化者
    心生忧虑。何能拔除八十八树。度八十八
    大河。竭八十八大海。摧八十八大山。修八
    十八对治。若佛但说断三结者。则受化者
    生大欢喜。言二十者。五阴各四。谓色大我
    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即色是
    我离色有我。四阴亦尔。故此二十名为身
    见。八十八使具如前释。案文下结也。兼二
    谓通藏。龙树下推功论主。解释自我论意
    本然。如何弘论受他暗破自惬无中。若开
    ?下释伤文也。吃者不利也。寄事以斥论
    师如吃。即论语第九有楚狂接舆。见孔子
    领徒而行。乃为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尔雅云。雄曰凤。雌曰凰。意斥孔子?如凤
    兮。出不遇时。周道若斯欲行礼教。亦如
    凤兮出非时也。故邓艾对魏主以此为讥
    警。魏主令其破蜀。艾为性吃。对魏主时频
    称艾艾。魏主戏曰。艾艾为有几艾。答曰。凤
    兮凤兮?是一凤。今以此意斥彼论师。?
    如邓艾以凤兮凤兮酬于吃讥。当知不下
    加不如重吃声。虽云不不?是一不。纵欲
    显中失论兼意。此则斥其所说伤文。抽笔
    下正斥著述伤文。伤者损也。已损圆文徒
    加点?V。既能著述从?抽笔。染毫于砚不
    能开拓演其深致。而于不下加点?V乎。
    徒增不不之声。却失兼含之富。?得双非
    但中一意。全失通藏及论圆宗。悬疣下重约
    喻责。疣者肉之余也。横生一肉着体为赘。
    赘又生疣不字加点如赘生疣。被破无中
    意欲补助还成却失圆及藏通。今解下兼
    约彼非以显今是。为扶含显存本不生。
    依汝加不。亦有多种不生不不生也。故今
    责彼见心。为是何等不生不不生耶。故初标
    云。且略出其十种。于中分为三意。第一第
    二明非但破生不生。不生须破。故更加不
    不生。此乃以正而破于邪。第三至第九皆
    以两不破两惑生。故云不不生。即是以一
    生字对上两不。义而言之开为两生。故上
    不生是一不不见生。次一不生是一不不思
    生。及论结句一一但云不不生者。还存略
    故。故以下句不字次前不下。故云不不。下
    去诸句准此可知。故云正习乃至别圆。第
    十约妙觉位。智断永满两生不生。名不不
    生。此中三释同在妙觉。初但标十意在于
    此。又从第三至第九一一文中。皆释前竟
    次生后句。前虽不生望后犹生。如释三藏
    二乘。不见不思两不生竟。即生后云习气
    犹生。若不尔者。后何所破。初文长爪成第
    四句及绝言者。一切能破。义似双非。语皆
    可转义似绝言。是则一计前后四出。谓无
    见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及以绝言。今总判之
    似一不生。不生邪见是故须破。名不不生。
    如非想下复引须跋非想无生。无生须破名
    不不生。犊子例此。言第五不可说藏者。大
    论第一云。佛法中亦有犊子道人。说四大和
    合故有眼。五众和合故有人。如犊子阿??br> 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五众不
    是人人不是五众。人在第五不可说藏中
    所摄。故一切有道人皆言。一切种一切时。
    一切法门中求不可得。如龟毛兔角其体常
    无。阴界入等无有自性。此是一不生。犊子
    所计犹违小宗。故此不生犹更须破。故云
    不生亦不生。次意中三藏菩萨未得不生。是
    故不论。缘觉侵习习未都尽非不不生。故
    亦不论。言体不见思者。巧智所观故云体
    不。通教菩萨空同二乘假同别教。故今文
    中亦不说之。别人两不不通不别。而上地
    犹生者。别惑未穷故也。别佛约教且云究
    竟。故大论第九云。小小因缘能惑大果。况
    闻般若波罗蜜实相。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
    灭。言小小因缘者。谓如少施少戒之流。远
    愿导之尚感大果。况闻圆中不不生等。第三
    意及结斥如文。竖破第三第四句。如上菩提
    心中者。第一卷发大心中。非九缚故非有。
    非一脱故非无。若尔。第三句云何。答。双非
    即第四双照即第三。若历推理乃至起过闻
    法开四。是则五十六重双非双照。更加四
    弘六即。是则六十六重双非双照。况复通教
    八地已上。及以别圆地住已上。位位无不
    双非双照故也。我今将诸第三四句。勘汝
    执心。汝是何等第三第四耶。释名绝待者。先
    破横竖中。各有第三第四句。及绝待与绝
    体。体是双非双照句也。虽即略指复更历
    教一一委释。二文各三。初征起。次正释。三
    结。尘妙不生通用生者。破一一惑即得无
    量俗谛三昧。利物自在名通用生。内外业报
    者。?是约界论内外也。析断常者。二乘亦
    得不名双非。双非之义具如第三卷中。通
    教三乘亦离断常。意如三藏。通教菩萨八地
    已上。道谓化道。观谓空观。带空出假故曰
    双流。入空非有。入假非空故名双非。别圆
    地住妙中双非。初地去是别。文中应剩得
    字。双遮之言顺第四句。理不异时。次竖破
    绝者。初列外外等六绝责之。言婆罗门
    受哑法者。彼外道中有计哑法。不共言说
    以为至道。三藏去复以佛法多绝责之。初
    正责。四教皆以四门通理。得理方绝。杜者
    如前解。不可说众多下况责。为此下明过
    患。更重下复以十种四句外责。初标也。十
    种者下列句也。一往者下释也。直立四句
    故云一往。四上复四故曰无穷。如前四见
    一一见上。复以三假四句破之。见各十二
    成四十八。见复起见乃至复具无言等见。皆
    以四句三假破之。故曰无穷。从门得悟门
    有四故。名得悟四句。言摄属者。如诸四
    门皆名有等。随人修习为入何法。若真若
    中以法摄门。门属于法。问。摄属与[袖-由+聂]亵
    何别。答。[袖-由+聂]亵则摄法入句。摄属则摄句
    入法。权实者。权实各四。为是何等四句外
    耶。开显者。一切皆实。汝为出此实四句耶。
    若实若开句外无法。云何言出。一期佛教
    毕于法华故云齐此。今依法华亦但齐此。
    灭后起诤是故失意。作论通经故云得意。
    若不下结责。惬者伏也。前横破等者判横竖
    文。具如前广约外外及附佛法。乃至佛法。
    一往成十。既从外外至佛灭后故名为竖。
    今世多有下斥伪释疑。初邪人邪教邪正相
    滥。初约人释以正滥邪。言恶魔比丘者。
    谓曾出家还家破戒。复作道士破灭佛法
    者是。又何但比丘越济名为恶魔。如大品十
    六。天魔波旬亦作比丘。为菩萨说相似道。
    所谓骨想乃至亦说阿罗汉法。语菩萨言。
    汝用此道尽苦。何用于生死受种种诸苦。
    今四大身尚不欲受。况当来身。又大经第九
    云。有一阐提作罗汉像住空间处诽谤方
    等。凡夫见之谓真罗汉。此等即是作比丘
    身破灭佛法。若退戒还家如卫元嵩等。即
    以在家身破坏佛法。言越济者。报恩经第
    六云。贼住越济断善根人五逆等人。受戒不
    得。此即正以破内外道。名为越济。济者道
    也。越谓违越。即当破义。先破外道来投出
    家中途背此却复邪宗。若更重来成难障
    戒。今文不论重来成难。且以彼此俱破义
    故。名为越济。此人偷窃正教助添邪典。淮
    南子云。偷者天下之大贼。邀者(古辽反)要也。遮
    截也。不可图胜且求平等。押高等者。平斗
    之木曰概。以道士心为二教概。使邪正等
    义无是理。曾入佛法偷正助邪。押八万十
    二之高就五千二篇之下。用释彼典邪鄙之
    教。名摧尊入卑。如安法师着二教论。引
    班固九流。道教则是九中之一。谓道流也。
    若使道流立为一教。则余之八流法尔分
    源。若其九流合为一儒。是则对释唯存二
    教。尚不合独为教主。况复翻欲混和。自古
    先贤久判真伪。近代名德仍困是非。不如
    儒俗犹分清浊。如李思慎十异等文。又牟子
    曰。尧事尹寿舜事务成。丘学老聃旦师吕
    望。四师虽圣比之于佛。犹白鹿之比麒麟。
    比其教也犹乌鹊之与鸾凤。比其形也犹
    丘垤(徒结反蚁封也)。之与华恒。他又问曰。盖诸道丛残
    凡九十六。澹泊无为莫尚于佛。神仙之术
    仆以为尊。殆佛法之不如乎。牟子曰。指南
    为北自谓不惑。引东为西自谓不迷。如
    汝所言。似以鸱枭而笑凤凰。执?蜓而
    嘲龟龙。然世人有背日月而向灯烛。深沟
    渎而浅江河。岂不谬乎。汝背佛法而尊神
    仙者。此之谓也。以道可道下斥其以邪滥
    正。如新注云。若称可真常之道。非常人所
    行之道。旧注云。可说之道非真常之道。名
    可名例之可知。虽有二解望理惑智行位
    因果。无可以拟别圆四德常乐之道。故云
    不可均齐佛法不可说等。何者下引例结
    责。诸法下重广解释不齐之相。如道士李
    仲卿着十异论。琳法师立十喻论。以喻其
    异而异于彼。喻犹晓也。晓彼迷故以今
    文望彼。似彼七异。复加威仪及族位不齐。
    合为九异。一者理本不齐。亦指向来所滥
    之法。道可道等将真如常住之法望之。云
    何得齐。然聃虽有无为无欲之语。语下无
    旨。虽有常名常道之说。说无所归。若言
    常无欲观其妙。妙理众多。欲非一揆。为是
    何等欲妙者乎。故不可以常道之名。均于
    实相。教相下二明教相不齐。今文但略举一
    不齐之言。然五千之文。但去奢去泰自约自
    俭。守雌守弱患智患身。是故聃化以虚无
    为本??怕为先。岂与八万法藏十二分教。
    逗大逗小若偏若圆。四悉赴机五乘接物。冥
    益显益逆化顺化。欲校优劣安可同耶。况
    以下三以苦集不齐况之。老虽患身去欲
    未达患原。弊智劳形不穷弊本。苦集增长
    去道弥遥。岂与夫舍三界系离六趣果同
    耶。况三惑二死四智五眼。彼无其名安知
    其义苦集彰露具如前说。况将下四以道灭
    不齐况之。故三十七品彼典无名。四德涅
    ??归乎释教。徒施患身之说信无不净初
    门身念既无。道品安在。生灭道品尚已天隔。
    况复衍门彼无毫厘。本既下五示迹不齐。灭
    理为本应化为迹。俗以三十年为一世。今
    但以前王后王而为一世。居五天中故云
    正也。天竺身毒印度并是梵音轻重。三世诸
    佛皆降迦维是故名正。言金轮者王四天
    下。故俱舍颂云。金银铜铁轮一二三四洲。律
    中从劫初来次第相承。八万四千二百五十
    二帝。有十轮王余皆粟散。悉王天竺。悉
    达生彼净饭王宫。当此周昭王甲寅之岁。若
    不出家当为轮王。不绍王位夜半逾城
    志求大道。既成道已现胜劣应说权实法。
    乃至入灭利益无疆。老在桓王之年托牧
    母之野合居陈州之苦县厉乡曲仁之里。
    字伯阳?老聃。吝柱史处小臣。庄任漆园
    德位可识。言边地者。望彼五天此居边
    地也。即如严观法师与何承天论中边事。
    具如释签。佛以下六相好不齐。如来聚日融
    金之色。既彰希有之征。?d字千辐之奇。诚
    标圣人之相。况分身百亿光照十方。化及
    泥黎声振尼吒。李氏之形凡庸丑蔑。手把
    十文足蹈二五。语其同年终不可得。佛说
    下七化境不齐。先老次庄。老子窃说。说字音
    税。述也。宣意也。非私曰公。灼明也。隐窃
    私说尹喜一人。是故非为彰灼公道。列传
    云。喜谓周大夫善星象。因见异气而东
    迎之。果得老子。请著书五千有言。喜亦自
    著书九篇。名关令子。准化胡经。老过关西
    喜欲从聃求去。聃云。若欲志心求去。当
    将父母等七人头来。乃可得去。喜乃从教
    七头皆变为猪头。然俗典孝儒尚尊木像。老
    聃设化令喜害亲。如来教门大慈为本。如
    何老氏逆为化原。又漆园下述庄。庄子蒙人
    也。名周。梁惠王同学。著书十余万言而皆
    寓言。今宋州北故蒙城是其处也。现有漆园
    乡于彼著述。改足句治点笔题简。岂同众
    圣结集。轧轧若抽岂同圆音梵响。自规显
    达岂同无缘大悲。无闻无得岂同尘界获
    记。轧轧车声。迟貌也。复次下第八威仪不齐。
    九族位不齐。??仰也。尔雅云。??昂昂
    君德也。诗云。万人??。盲人下结斥。复次下
    单明所滥之法。先辨同异。前既已明多种
    绝言。绝言之前应有多种四句。中论不生不
    灭。乃是别圆第四句相。即真中道正绝言也。
    故正绝言句外无法。如何以外外绝言破
    他圆别。外外尚为三藏所破。何客此见辄
    破衍门。次问答料简中初问意者。既不
    许以外见而破中论不生不灭。若于中论
    不生不灭起见如何。答中更开六句。分别
    判释。释中意者。本以中论不生不灭而为
    难辞。故今还以中论意答。中论兼含既具
    四意。亦以四意不生不灭。对彼外人绝言之
    见。复以四种不生灭见。对四教下四正绝
    言。故有相破相修相即。且如三藏对外简
    者。三藏不生不灭破绝言见。三藏绝言破不
    生不灭见。绝言见更修三藏不生不灭。不生
    不灭见更修三藏绝言。三藏绝言即三藏不
    生不灭。翻到亦尔。次以外外对衍说之。
    是则复成三个六句。又除外外但于教教。
    自以绝言破不生不灭等。复成四个六句。
    又以藏对通对别对圆。复成三个六句。复
    以通对别圆。复成两个六句。复以别对圆。
    复成一个六句。如是都成十四六句。若论
    答问一个破邪六句即足。准楞伽文中广
    明破见。及以此文依教起见。是故须此委
    悉论之。故楞伽第四。大慧白佛。外道亦说
    不生不灭。与佛法何别佛言。不同。如幻而
    生如幻而灭。名不生灭。此即通以大乘不
    生不灭。破外不生不灭。举一例诸他皆准
    此。又如向所说相破相修。破中皆以大破
    于小。若准起见皆以藏破之。复应以藏对
    三以藏破三。修中亦以小修于大。助中亦
    以大修于小。次约一切凡夫无非见也。鱼
    王等者。此二行时众鱼众贝皆悉随从。尔雅
    云。贝居陆者曰?(卑遥切)在水者曰?(古含切)
    大经十一云。如转轮王主兵大臣。常在前
    导王随后行。亦如鱼王蚁王螺王商主牛王。
    在前行时诸众随逐。芜蔓者草滋长曰芜。藤
    滋长曰蔓。又曰。木藤草蔓。当知下示见过
    患劝勤修观。且约外外故云避具入绝。
    若约佛法亦应云乃至避别入圆。皆以止
    观逐而破之。具足如向一十四番六句。故
    云无远不届。乃至如金刚刀等。此约破见
    以成伏道。若得下明成断道。以见望思名
    之为多。故云从多为言。且约破见竖论名
    遍。望横望后及以一心。不名为遍。下去例
    然。言三结者。问。见惑既有八十八使。如何
    但说断三结已即令得果。答。论云。此三种
    结是三三昧近对治法。身见是空近对治法。
    戒取是无愿近对治法。疑是无相近对治法。
    复次三结生惑增上。身见生六十二。戒取
    生一切苦行。疑于过未一切处生犹豫。是
    故经中但说三结。大经三十三云。须陀洹人
    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略言三结
    此三重故。譬如大王出游巡时。虽有四兵
    世人但言王去王来。问下释疑。先释能破
    疑。初问意者。能破止观既有三种。空观已
    云破无量见。后之二观更何所破。言无量
    见者。如前所列单复乃至圆门绝言。圆绝
    尚破况复余耶。当知后观无所复破。答中
    意者。初观所破谓见及思。束此二破但成
    破有。见虽无量尚未破思。且言见遍耳。
    若其通途以见为名。后之二观破于无见及
    以双非。各有所以何虑无破。故释论下引
    证者。中道双非方尽二见。故知诸见下结
    意也。通以诸惑同作见名。界内诸见虽复
    纵横。但为初观之所破耳。故云尚不为第
    二观所破。云何而言第三观无所破耶。云
    何下兼责前诸见横计也。诸见尚在未得
    初观。况第二第三。云何诸计自谓真道。故
    大论中若有若无通皆是见。汝尚未出有见
    况复无耶。即大论序中归敬偈文也。又通
    以诸见而名有者。为斥二乘为无见故
    次问者。有之与无同斥为见。有既无量无
    岂不然。答意者。大论颂文。一往斥小且通
    名见。妄计已断故不纵横。大段第二得失
    中。问意者。所破之见是失非得。能破止观
    从单至具。乃至圆门随逐不舍。为唯是得
    有失不耶。答中。分为四句。先列四句。次举
    譬。前二下判。且从末说。所以下释。初之
    两句外道得失。亦言修止观者。本是佛弟
    子。因观起见过同于外。于中复辨事感伏
    者且名为得。事惑未伏者。唯起诸恶名之
    为失。又以外道中有断常二见。常见之人
    断钝使者。名之为得。断见之人拨因果
    故。名之为失。此且寄外论得失也。次佛弟
    子两句论得失中。虽复用观见惑未断。位
    在方便名之为失。惑断入真方名为得。若
    望外道失却成得。何者。外道虽得仍起见
    故。是故外道得翻成失。以此四种判前破
    假观者得失异耳。即如前文破一一见三
    根不同。上根是佛弟子中得者是也。中根
    是佛弟子中失者是也。下根即同外计得失
    者是也。若成外得失及佛法得失。并应更
    观(云云)。三明位者。列位可见。文虽具列
    四破见位。今文所用既观三假四句不生。即
    是次第衍门之初。为欲遍知存文旨故。断
    伏下判同异。次料简中次问意者。若兼示
    文旨。须存次第以显不次。即应直明别
    圆之位。以次第意似别位故。故双为问。
    若直论文旨。何不直明圆破见位。何须用
    前三教位耶。若单存次第?应明别何用
    三耶。此是止观正文读者尚暗。或销文者
    唯云次第。或修观者别求圆融。但观答
    文义理自显。前第一卷发心文末。已约四
    悉料简三教菩萨发心。今于此中复申四
    意。一从上明下恐修观时发宿习故。须
    识诸教断见次位。二从又欲下为令行者
    识半满位。如其不识权实互滥。三从又半
    下明识前三教。并为圆顿助道法故。若不
    识者圆乘倾覆。侍者承事也。卫者护也。四从
    又岂下显同。见为法界无位不实。若畏分
    别何异避空。言是菩萨无生忍者。借大品
    语。语通意圆善须得意。体假下次以止观
    结之。见息入空名止。达见二空名观。通
    结前来一切诸见悉达即空。此是第一节
    示妙旨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之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