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之五

    大经下以涅??释义。然无生义散在诸
    教。名相委悉不过大经。故引四句六句释
    无生义。不出自他智断能所事理思议不思
    议。悉无生也。即是因果光扬能显义也。并在
    第十九经也。初释四句言不闻闻一句。有
    种种义者。经初列不闻闻等四句。次以不
    生生等四句。释不闻闻等。复以不至至等四
    句。释不生生等。故云不闻闻等有种种义。
    今处中说又顺无生。故用不生生等释无
    生义。然古人以不闻闻不生生等四句在前。
    下一一但是转释而已。故多释不闻闻等四
    句。余句但例。有云。闻不闻即俗而真。不闻
    闻是即真而俗。闻闻但俗。不闻不闻但真。又
    云。不闻闻从真起应。闻不闻摄应还本。不
    闻不闻法身凝然。闻闻是应迹不已。不生生
    等古亦多解。兴皇以雪山偈销。不生生是诸
    行无常。生不生是是生灭法。生生是生灭灭
    已。不生不生是寂灭为乐。又将四出偈销。
    言四出者此偈四处出之。古人名为涅??
    四柱。谓九十五二十五二十六。不生生本无
    今有。生不生本有今无。生生三世有法不生
    不生无有是处。又云。如来证涅??等四句对
    之。章安云。准下文云我因是事即得解
    于一句半句。得见佛性入于涅??。当知并
    是见佛性句。不闻闻了因性。闻不闻缘因
    性。不闻不闻正因性。闻闻境界性。例此以
    释不生生等。亦应可见。虽古多释未会经
    旨。依章安解复是一途章安云。并不如此
    智断因果俱无生也。但为销经别作一途。
    彼经佛欲说此不闻闻等。放光照于十方
    世界。时东方有琉璃光菩萨。初来之时。一切
    大众非青见青。乃至非白见白等。诸菩萨
    等见此光明。皆相问言。此是何光。皆默不
    答。次问文殊。文殊答言。光明者即是智慧。
    智慧者即是常住。乃至即是如来即是大慈。
    佛言。汝今莫入甚深第一义定。应以世俗
    而为解释。文殊言。东方去此二十恒沙有
    世界名满月。彼有菩萨名琉璃光。于彼
    见光而问彼佛。彼佛答言。西方去此二十
    恒沙有世界名娑婆。佛名释迦。为诸菩萨
    说不闻闻等。彼菩萨而白彼佛。欲来此听
    不闻闻等。从彼发来先现此相。如古诸释
    各自一途。将何以表光召之旨。将何以生十
    方大疑。将无枉辱彼佛遣命。何足以补远
    来之情。偈虽广摄诸师意略。故知不可聊
    尔而释。欲了此文须晓大师用经文意。
    若释余文及下为他。则以生生居初用对
    四教。以随生等义便故也。此中销经释无
    生义。是故具依经文次第。初列四句。次案
    此下略举摄相。不生生者自行因也。即初住
    位。不生不生自行果也。位在妙觉。生不生者
    即化他能。生生者即化他所。若不尔者。何
    名为遍。故破遍门义同一部。一部?是自他
    因果能所故也。不生生者下次释四句。自为
    四文。然诸句中凡云经释。并是大经佛自释
    也。凡云今解。即是大师释佛所解。皆引佛
    藏吹唾结之。初句阙结义亦应有。初不生
    生者。牒经初句。安住下经解也。今解下大师
    释也。欲明所安故先释世谛。次明能安
    故后释安住。理本不二非共非离。约事
    且云无明共等。能生所生能安所安亦复如
    是。以止观安故世谛方成不思议境。安即
    观也。此观初成名观行位。以圆观解托于
    世谛。观是圣孕。圣托胎故名托圣胎。又圣
    种中生名托圣胎。若入初住名出圣胎。圣
    出胎故名出圣胎。从圣生故名出圣胎。
    契一分理故言不见。不见即不生智德成
    也。此释不生。获佛知见下次释生字。论云
    下引论证者。诸法即是无明世谛。般若生是
    佛知见开。此说下结示。经释不生不生下牒
    第二句也。次不生不生下经解也。名大涅??
    总标也。生相下释两不生。生相尽故即智断
    德满。修道得故明果由因契。今解下大师
    释。二德已圆释生相尽。即指妙觉为寂灭
    果。因果下以佛藏结。结谓结同。经释下列
    第三句。世谛下经解也。今解下大师释也。由
    无明故与法性合出生诸法。故名无明以
    为根本。但破根本诸法不生。死是不生之
    异名耳。此释下重明此句所用义旨。以此断
    德释初智德。若无断德智不成就。是故须
    以断德释智。若初句中智德成即初句中
    下生字也。若此句中断德成。即此句中下不
    生字。不生名同等者。简两句中不生字也。
    初句上不生字。此句下不生字。两处不生其
    名虽同事理则异。初句智德缘理名为不
    生。此句破事惑尽得不生名。以理望事事
    则为下。故云下破。以事望理理则是上。故
    云上缘。次初句下简两句中生字也。初句
    下生字属智。此句上生字属惑。两处生字其
    名虽同。初句生字属智智即是脱。此句生字
    属惑惑即是缚。故云大异。两处俱有生与
    不生。是故须简名同义异。智断二德既无
    前后。若以第三释于第一。亦可第一以释
    第三。以智断同时故也。体虽不二必先运
    智以断于惑。岂惑自断而方智生。是故且
    以第三释初。又假使第三列在于初。亦可
    第一以释第三。言不累书且依文次。又从
    义便是故尔耳。初句下佛藏结。此既释初。
    是故结中亦望初句相即而结。文似前后
    用必同时。故云一时不可前后经重释下述
    经重释第三句也。此初牒经重释也。今解
    下大师释经重释义也。经文但云一生不
    生。经前后释自分两义。故今大师判出两文
    不同之相。先谓前解。既云断德知是自行
    之惑灭也。此中重释既云四住菩萨。即是菩
    萨断四住已能自在生。先断四住即如通
    教菩萨。尚能自在利益众生。况入初住真
    因分开。以通教人断四住劣。显于圆人断
    五住胜。惑灭下亦以佛藏重结两解。惑灭
    显唾以结初释化兴显吹以结重释。经释
    下牒第四句经也。一切下经解也。今解下大
    师释。菩萨何意下牒向重释。以为能化。有
    漏是生。相续不断故名生生。生生即是所化
    之境。是故下重牒能化示生之意。意在所
    化。是为下结成无生功能故也。前之三句并
    是化他之能。因果智断。此句即是化他所也。
    四住下大师重以地持六住中之四住。释佛
    重释四住菩萨也。地持六住即当别义。向佛
    尚以通劣而显圆胜。岂无以别显于圆
    耶。况复幸有地持别文。是故引之以显圆
    妙论六住者从十住去方受住名。若人无
    有种性等者。指十信菩萨故云虽生善道
    等。不在六人数中者。即六住所不摄故也。
    以此六人皆不退故。故名为住。复言究竟
    者乃是菩萨地穷。非永究竟。种性成就即十
    住满。已断见思故云无退。得在一人者六
    中初人也。乃至行向并由住中。断见思已
    方能进行。故云数数增进。即第二住亲为
    初地方便故也。前种性中已入空观。非不
    亦为别地方便。去地遥故。至回向中亲修
    中观。故云方便。净心是初地者。破同体见
    故云离我地前凡夫并未断故。即是别教见
    道位也。行道迹者。别修道位破同体思。决定
    究竟并破思也。经称下以论判经。至行道
    迹名真出假。带教道说故立见思。次第至
    此尚能大益。况复圆教五住尽耶。况复一体
    智断成耶。经又下次释六句。经中所以重
    明六句者。前之四句直明因果能所无生。
    无生之名虽即是破。未破无生。是故今明
    皆不可说。又前四句虽云无生。未知为是
    何等无生。故六句中思议不思议。生与无生
    一切俱破。是故六句皆不可说。乃显今文破
    遍正意。先正释六句皆不可说以明自行。
    于中初列经句。案此下略明句意。若破下
    大师先且销经本句。一一句下皆云不可说
    者。即是破义。初文是略判也。言思议不思议
    惑者。应云思议不思议解惑。文中存略但
    云惑耳。次第解惑即是思议。不次第解惑是
    不思议。解是能破。惑是所破。故解惑相从。同
    名思议不思议也。惑之与解俱须遍破。尚
    不可作不思议说。况思议耶。故一一句下
    皆云不可说。问。思议须破不可思议何用
    破耶。答。理非遍圆故皆须破。若破圆者
    破圆异偏。不破圆理故云不破圣人心中
    所得涅??。为未得者执成戏论。是故破耳。
    何者下释。先释四句思议解惑。于中先破
    惑。次破解。初惑中两句。初释成可思议。次
    释成不可说。初句云界外惑者。理体不生
    而惑是生。故云不生生。界内之惑言枝末
    者。界外之惑已是于生。从生惑上复生于
    惑。故云生生。界外即是无明惑也。界内即是
    见思惑也。有?细故有内外故。是故判为
    可思议惑。此惑下示相待相。初明生生是所
    化境。所言并者。凡是生生皆所化故。因所
    有能故成相待。所化既不可得下释不可
    说。明能化所化皆不可说。犹如幻人为幻
    人说法。问。能化既是别惑。何故乃云自在。
    答。已断通惑。即于通惑名为自在。若于别
    惑仍是系缚。枝之与本并是法性。即观法
    性而亡于惑。名不可说。次若破下破思议
    解者。亦初释两句成可思议。次总释成不
    可说也。界外之解言双遣者。从前得名。亦
    是异时相望名双。应言破惑。今言破分段
    变易者。因中说果。以惑破故生死必破。破
    界内惑令生不生。故云生不生。问。界外之
    惑既是能化。与界内解有何差别。答。界内
    之解破界内惑。而得解名。生界外已于彼
    具缚。名界外惑。虽当分名惑而能化于界
    内之惑。体虽不别得名处殊。此解下示相
    待相。十六门异故云种种。从浅至深皆属
    自行。前后次第及化他位。望四教说。乃成
    多种因果不同。如第一卷四弘中说。理尚下
    释不可说。四种道谛是能趣行。灭理法性是
    所趣理。理体尚无何得种种能趣所趣。故皆
    不可说。次破不思议中亦先惑次解。此之解
    惑但点无明对于圆理。不分内外枝本之
    殊。是故名为不思议也。初破惑中先且释
    成不可思议。故云?是无明。无明不可得下
    明不可说。不可得者?是不可说耳。次破不
    可思议解者。亦先示于不思议相。故云?
    是圆解。于此判出圆因圆果。理不偏圆下
    明不可说。理非偏故不可偏说。理亦非圆
    何可圆说耶。将彼下明用句意。佛自下次
    明大师释佛所释。故句句中皆先举佛自
    释。次今解下明大师所释。意扶佛释但小
    广耳。一一句中皆云依佛此旨者。大师自
    云。已申佛意。重述佛旨以符己见。生即颠
    倒下明不可说也。次释第二句亦先举经
    释。今解下明大师释又二。先释生生。八相
    所迁全是有漏。八相所迁具如前释。问。八
    相中云小生生大。此中何以大生生小。答。
    由有大生引起小生。故令小生能生于大。
    生生故不生等者明不可说。有漏之生即是
    空中。空中不可言思所得。故不可说。但
    云空中者。且以法性空中对幻假说。其实
    须云幻假即是不思议假。何者。今但以此
    假即是空中。此假任运成不思议。故不别
    说。前第一卷四弘文中意亦如之。次释第三
    句者亦先牒经释。次今解下明大师释亦
    二。先释生不生。生即名为生者释上生字。
    般若生时由诸法不生。生不自生下释不生
    字。即以四句推破诸法。诸法破已尚无无
    句。何有四句。是故般若非四句生名为不
    生。又般若生时下重释也。反以不生生而
    释生不生。生即无生者。良由般若生时世谛
    已死。故得虽生而生自在。即是生不生也。
    若般若生下释成不可说也。若般若生牒上
    初解中第二解。又次解中初解。云般若生时。
    若自在生牒上第二释中后解也。言而生三
    界也。此之两生皆不可作生而说者。体非
    次第故也。次释第四句。亦先牒佛解。今解
    下大师释亦二。先释不生不生。尚非下明不
    可说。据此下判句也。既云极果知是界外解
    也。次释第五句。亦先举经。今解下大师释。
    亦先释于生。界内外生?是无明者。览前
    两句思议之惑。?是一念从缘生惑。此惑?
    是障中无明。缘生即空即中下明不可说。界
    内外生生义虽殊。今观同是一念缘生。即空
    即中。何者。以见一念即毕竟空。即法性中。
    前对生生是可思议。见此思议是空是中。
    今见一念即具三惑。名不思议惑。道理即
    是即空即中。大意同前。次释第六句。亦先
    牒经今解下大师释也。亦二。先释不生者。
    亦览前两思议之解。即是此中不思议解。
    故云及界内外解并皆是得。得即诣理。理绝
    心口下明不可说。不可复作圆理而说。理
    无说故名不可说。佛以下随结破遍也。偏
    圆解惑悉皆不生。皆不可说故名为遍。依佛
    藏下总以佛藏。通结前来四句六句。言前四
    句亦吹亦唾者。结初四句。初四句中初句即
    吹而唾。次第三句即唾而吹。次第二句者
    吹唾成就。第四句者吹唾所化。当知前三句
    中。句句之中有吹有唾。第四句者。若单约
    所化则义属于吹。吹不独用义须即唾。若
    以所显能。全是吹唾之功用也。后两句者。
    谓六句中后两句也。以此两句两向用之。
    在六句末同名为唾。唾?是破。破者?是
    不可说耳。故六句中句句皆云不可说也。若
    将结前四句文者。二句既是不思议之解惑。
    解惑相即智断不二。与吹唾义同。故用结
    前四句智断。此乃但用上生不生。不论二
    句下不可说也。故用生字以结前吹。用不
    生字以结前唾。若兼后二句下不可说亦
    结前者。结前吹唾皆悉相即。亦不可作相
    即而说。又楞伽云下复以楞伽释成六句。
    先释楞伽。次结大经与楞伽同。初释楞伽
    义者。彼经第四无常品云。大慧白佛。如佛
    所言。我于某夜成最正觉某夜入般涅??。
    中间不说一字。不已说。不当说。不今说。
    是佛说。世尊。依何密语。作如是说。佛言。
    依二密语谓自证法及本住法。然一代施化
    岂无权智被物之教。但约此二未曾有说。
    故云不说耳。今云自法但约自证耳。自法
    者下释向经中所列二法。亦先列经释也。
    初释自法中。云彼如来者。谓过去诸佛及
    以现在十方诸佛。与彼佛证一体无殊。不
    多不少名不增减。离言说等者。重释自证
    所离之法。释曰下今释经意。离言说等者。彼
    经第七云离言说者。不可议也。离妄想者。
    不可思也。离文字者。离假名文字也。凡能
    诠教无非假名。约自证法有何文字。言二
    趣者。复疏释前言说假名。恐情妄计但离
    能说能思能名。即以所说所思所名。谓为真
    体。故复疏云二趣俱离。何者。于自证中不
    见能所名离二趣。本住下次释本住法
    也。谓佛自行所行之道。及佛本若实相之
    理。并非修成非作法故遍一切处。不可
    改易故名为住。理是所至道是所行。故举
    譬云并非行者至者所作。故本有道为人
    所行。岂行者作。本有理城由本道至。亦由
    行人而能至理。故并不由至者能作。经初
    又云。本住法者。如金在矿及所至城。矿似
    兼别城必从圆。经曰下引彼经助释也。彼
    经次文即以古城为喻。佛问大慧。彼城及
    道并城中物。是彼入者之所作耶。答曰。不
    也。士夫行人但随本有常住之道。至实相城
    得于万德秘藏之物。以受如意涅??之乐。
    本期涅??故云如意。当知下总结前意。非
    口言者。不可议也。非分别者。不可思也。称
    本法故不可变异。此义下会同中。乃以
    生生为本法者。前释生生指有漏法。今
    指有漏体全是理。问。前释何故云是所化。
    今何故云是本法耶。答。一切所化无非本
    法。故晓法师云。水穷波末波彻水源。生随
    顺缘生不可说者。结前生生不可说。故前文
    释云。生即空中故不可说。今亦如是。随顺缘
    生不可说生即空中故。第二三句准前可知。
    不生不生即究竟者。智断究竟也。余并同前。
    大经云十因缘下次明可说。凡诸文中不可
    说后。必明可说者。先自证已必化他故。十
    二因缘中不云生死者。此属未来。今明从
    过至现。以成机根故不取也。故大经中续
    前不可说文后。即云十因缘法为生作因。
    所言十因为生作因者。以宿种子在无明
    行中。来至今世。复依本习起爱取有。复由
    现在闻法发习。此中因缘且语众生十因
    缘边。亦应义兼感应因缘。谓感佛四说即
    因缘义。彼地持文立四种性。于中声闻种
    性谓永入灭者。非今所用。然瑜伽论解深
    密经等。并方等部摄。挫云永入策发令起。
    如净名中迦叶自叙云。于此大乘已如败
    种。败种岂有更生之理。至法华会中根获
    记。是故今文且附方等。但以四性对于四
    教义味泯合。问下料简中初文令立第四句
    也。赴机是立六句是破。前四句中有智有
    断。即是义当亦破亦立。答中亦以大经文
    答。彼文释五行竟。次明十功德云。十事功
    德不可思议。非难非易等。当知十德皆证
    中道。此五行十德自古多释。瑶亮云。五行
    是略十德是广。各以二德对于一行。宗师
    破云。初六对三相貌可尔。后四对行全不
    相应。光宅云。行与功德一体异名。并从因
    以至果。开善云。五行浅十德深。五行者。始从
    初心终至地前。十德者。始从初地至金刚
    心。若作别义开善最亲。若依圆义光宅似
    当。具如玄文明圆五行。然亦不是全用彼
    经。但彼经文兼圆带别。十地证道虽与圆
    同。地前教道未曾闻故。故云不可思议闻者
    惊怪。河西云。若准梵本应云希有奇特。钝
    根小智闻则惊怪。译者略之。但云不可思议
    等。章安释云。深无底故惊。广无边故怪非
    分别智能知故非难。泥洹智不洎故非易。
    非真故非内。非俗故非外。非色故非相。
    非心故非非相。无去来今故非是世法。无
    中边故无有相貌。绝四离百故世间所无。
    疏中不释非方圆尖邪。今助释曰。非别故
    非方。非通故非圆。非空故非尖。非有故
    非邪。若作非破非立为言者。非破故非
    难。非立故非易。非破故非内。非立故非
    外。非立故非相。非破故非非相。非破故
    非圆。非立故非方。非立故非尖。非破故
    非邪。次问者。圆有四门若无生摄尽。何用
    诸门。答意者。今说无生则云无生摄尽。若
    说余门则应一一各云摄尽今从行便且
    云无生。乃至开为三十二门。何但四耶。既
    云从于智断二德以立门名。三十二门未
    尝别异。随举一门摄三十一。月无增减等
    者。譬不异而异。约惑智边说有增减。见
    有增减月体常圆。诸门依于智断二德。但
    从能入差别不同。而其理体未尝生灭。大
    经云。因须弥山故有亏盈。俱舍复云。近日
    自影覆。诸小乘经多云白银琉璃渐渐互现。
    故有增减。今取此意譬无增减。意甚便也
    若无生下以门结遍。问无生门门称无生等
    者。门称无生则应一切悉称无生。前诸句
    中何故复云无生生等。无生生是初四句中
    第一句。生生是第四句。生自在故是第三句。
    引三生句以难无生。答意者。三句明生。并
    是无生功能故也。次正明破法遍中初列三
    章。一一章门皆云从始至终尽其源底者标
    中探说章中之意。尽源故横周。尽底故竖
    穷。竖破灼然有始有终。于一一见一一品
    思无非法界故也。横门一一亦各复有从
    始至终。不二门中不无横竖。如是皆悉横
    竖不二。若欲且从三章各说者。三惑各遍
    名为横周。通至实相名为深穷。一一惑智
    理非横竖。横中一一亦复如是。又横摄一
    切名为横周。一一至极名为竖深。不二门
    中具摄诸横名为横周。无不圆极故云竖
    深。虽有三文但成二义。谓次不次。横竖但
    成次第故也。虽有二义共成一心。当知
    竖中具足有横及以不二。余二类之。故云
    竖则论高。乃至无竖而不广也。法华大车意
    亦如是。当知?是高广大车。故知横竖但
    论相入不得不二未免纵横。虽横竖皆
    遍须识不二。故次释云非横非竖。随文见
    者奈何迷深。故一家释义前总次别。后还结
    撮归于元意。意虽若是为显不二。还依章
    门横竖解释。则于一中。横竖甄分浅深不
    乱。一无生门下先列竖章。亦先列竟。次如
    此下述竖章意。此文分明寄三显一。如何
    弃此漫指偏文。大论下引论证于寄三显
    一意也。是故此中文三义三。意在度入归
    于不二一心中破。故知下文句句之中。皆有
    一文一义一意。不烦文故且立六处。华严
    下重引华严意。以显今文。彼经二根而分
    两意者。此亦先次后论不次。故似于彼。彼
    说次者。意亦为成圆顿不次。与今似同。若
    论今文约观但是借别显总。全非别教意
    复成异法华唯一则开钝成利。人无不开
    法亦无二。正当今意。今欲下显文元意。诸
    教既尔。今亦依之。故示读者。预于文前遥
    点六处结撮要意。一破见位后二破思位
    后。三四门料简中。四出假利益位五结破法
    遍文后。六修中观文初。频此六文殷?ブ?br> 的。显露彰灼读者尚昏。傥沈密隐映如何取
    解。故逆提纲领至文重示。此仍不论标
    章指意等直指文内有此六重初释从见
    假入空中。先明从解得名。次释当体受称。
    初文中且通释云见惑等者。明见所从而
    生及以能障功能。如焰下举譬。焰梦者见惑
    也。空觉者真体也。此惑下合。然见则见理下
    释从解得名。见惑下列释。单四见中亦先列
    四见。于一下先明有见中利钝十使。初利中。
    谓有于我者。外人计我。或如麻豆及母指
    等。或计遍身神身四句及一异等。计我不
    忘名为我见。计我断常名为边见。由计
    断常不信因果。复计此我以为自然冥初
    世性世性即是二十五谛及六谛等。或计从
    于父母微尘梵天等生。皆名邪见。执邪为
    道名非因计因。名戒取见。谓因此见通
    至非想。信此非余名为见取。是己法者爱
    下。明因见惑起于钝使。如是下历三界四
    谛结八十八使。如文可见。三界合有五十
    二钝三十六利钝五十二者。谓欲界二十。四
    谛各五。上界无?但一十六。上二界合成三
    十二。并欲二十合五十二。利三十六者。三
    界各十二故也。如欲界中苦下具五。道下
    有三除身边。集灭各二除身边戒取。合十
    二也。上二界亦然。三十六及五十二。合八十
    八。问。四谛下惑依何理教。减不同耶。答。依
    阿?酬忌辖绮恍许!N省:喂噬肀呶ㄔ诳?br> 耶。答。此见依身故名身见。依于身见而起
    边见。余三非身故无此见。又见苦断故故
    在苦下。问。戒取何故唯在苦道。答。唯彼所
    起。问。戒取计因苦谛是果。何故在苦。答。
    计多苦行望为实因。故在苦下。非出道故
    妄谓出道。是故复于道处能起。集灭异此
    故无身见。无身见故亦无边见。集灭非道
    不生戒取。又复戒取在于苦道二谛下者。
    本是内道见苦能断。本外道者见道能断。故
    唯在二。问。八十八中初果所断。既唯见惑。
    何故中有五十二思。答。此思依见见为根
    本。但断于见根坏条枯。若迷事思此中不
    摄。故文云是己法者爱。即指五见为己法
    也。问。修所断中何故无疑。答。见道已断理
    合无疑。余三见下但例于有则三见可解。
    但以无等而为根本。如计我是无乃至非
    有非无也。若历下明历六十二各生八十
    八。澜(力旦反又力丹反)澜漫游波也。漫亦散漫。纵逸
    也。言此倒惑如波之逸。五十校计下明生
    百八也。此经是后汉安世高译。所立法相稍
    异诸经。经云。佛在王舍。十方菩萨问佛。何
    故诸行因缘不同。佛言。校计五根及以意
    识。为一切法本得十方佛智。问。云何具足
    行道。谓常守根识修校计者。为黠菩萨。
    若不修校计者为痴菩萨。问。云何不修校
    计为痴修校计为黠。佛以五十法答。一
    一法中皆云校计。故云五十校计。一一法中
    皆有百八。初尽百八痴次尽百八欲。乃至
    得百八真证百八尽力。诸菩萨问。云何百
    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
    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
    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
    知着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
    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
    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既
    以心意识三为意地三。故通三世。如云集
    起名心。筹量名意。别知名识。意三既尔。故
    使所依五根亦尔。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
    百八经又问云。我设知百八痴灭为痴为
    黠。佛言。未黠。诸菩萨言。何故尔耶。佛言。犹
    有百八痴乃至未得百八尽力。以念念中
    不离六根刹那三世。故一一见皆一百八。乃
    至五十个百八烦恼。故彼经云。举心动念生
    死无尽。若准大论六根各三受。三受对三
    尘。三世为百八。此则约果报以论三世。若
    诸论中。复以十缠加八十八为九十八。加
    十思惟合一百八。言十缠者。论云。缠八无
    惭愧。嫉悭并悔眠。及掉举昏沈。或十加忿
    覆。故知念念有多百八。理含义别。大论又总
    以十四难而摄六十二见。谓三世各四句。
    并根本二句。有此难者不应为答。当知下
    结也。心昏眼盲。盲故不见。昏故不觉。即是
    无明心昏。智慧眼盲。故不见不觉真谛之
    理。世讲者下斥谬也。以彼不知俱是见故。
    谬生去取。讲者私解也。此语下明其谬见违
    经负心。世人但云初三是见。二四非见。则
    六十二中但有其半。故云欠少。是故违经。
    言负心者。若实作此见。但有违经之失。若
    隐知虚说则有负心之过。中论下且证有
    无俱是性计。计即是见也。无既成见。当知
    第四句悉亦是见。又此下验无非证。故知属
    见。诸外道下是邪人所得。验知是见初文通
    举外道所计。以辨人非。言本劫本见等者。
    长阿含十三云。佛告善念梵志。此本末见不
    出六十二也。本劫本见一十八。末劫末见
    四十四。合六十二。言十八者。有四四句及
    根本二。初四句者。一见二十劫成败。二见
    四十劫。三见八十劫。四以捷疾智说(一一句皆云神
    及世间常)第二四句者。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
    二计由戏笑。三计失意生。四以捷疾智说
    (广如初句)第三四句者。一神及世间有边。二无边。
    三上下方有边。四方无边。四以捷疾智说
    (广如初句。此三四句初皆云。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定意。观见二十劫等)第四四句者。
    一我不知不见善恶有报无报耶。二我不
    知不见有他世无他世耶。三我不知不
    见何者善何者恶耶。四愚痴暗钝随他问答
    (此四句头皆说异问异答)根本二句者。一定意知众生未来
    无因缘而有。二者捷疾智说。次末劫末见四
    十四句者。初四四句中第一有想四句。一我
    此终后生有色有想。二生无色有想。三生
    有色无色有想。四非有色非无色有想(广如初句)第
    二四句者。以有边无边对有想作四句。第
    三四句者。以有乐无乐对有想作四句。第
    四四句者。一有想。二若干想。三少想。四无量
    想。第二有二四句。初四句者。以有色无色
    对无想作四句。如初四句。唯以无想替
    有想。次四句者。以有边无边对无想为四
    句。如初文中次四句说。但改无想以替有
    想。第三有二四句。初四句者有色无色对
    非有想非无想为四。次四句者。有边无边
    对非有想非无想为四句。此两二四并前
    四四。合三十二句。复有断见七句。一若沙
    门婆罗门作是论。我身从父母乳哺衣食
    长养而生。终归磨灭。二者欲界诸天生。具
    足断灭。三者色界诸天生。具足断灭。四者空
    处。五者识处。六者不用处。七者非想非非想
    处(广如欲界句说)次常见有五句。计一切众生现在涅
    ??。一计现在五欲自恣得涅??。二初禅。三
    二禅。四三禅五四禅(并计得涅??)合十二句。并前
    三十二句。合四十四句。经释甚广。数虽六十
    二不出单四句见也。捉头拔发者。即六十
    二见中有无等见互相是非。如大经十八。耆
    婆为?王作外道譬中云。见二小儿相牵
    鬪诤捉头拔发。章安释云。二小儿者断常有
    无。互相是非如捉头拔发。因既不善果苦
    无边。故生死浩然。如长爪等者。次举长爪
    亦不出四句。大论第一云。有外道梵志名
    长爪。亦名先尼。亦名婆蹉。亦名萨遮迦。亦
    名摩楗提。是大论师计一切论可破。一切
    语可坏。一切执可转。故无实法可信可敬。
    如舍利弗本末经中说。舍利弗母即是其姊。
    姊梦见一人。具如法华疏舍利弗缘中(云云)。
    学讫还国。觅甥不见。往难世尊云。一切论
    可破等。佛以一句责云。汝见是忍不。思惟
    于久不得一法入心。乃云沙门瞿昙着我
    置二负门中。若我答忍是负门?。众人皆
    知。云何自言不忍而今言忍。现见妄语。若
    答言我见不忍是负门细。无人知者。即便
    答言。是见亦不忍。佛言。不忍是见将何破
    他。众人无异。何用自高而生慢为。长爪于
    是不能答佛。自知堕负。世尊不彰我过
    不言是非。心调柔软得法眼净。即属单四
    句中非有非无见摄。若准下文并此中意。长
    爪义当单四见中。后之三见及无言见。若
    言一切不受即似无见。高着下举况释也。
    即指长爪为外道中高流上辈。所学已着
    尚未出单。况余暗钝随时问答者耶。今判
    下今家判前本末见等。并不出单。次明复
    见。句别具二故名为复。一一并缘法尘
    而起(云云)。于一一下明复见生惑。具足下明
    具足句。句法至四。今一中具四故名具足。
    虽复单复不同。并以四为句法。故并云四。
    但三四中单复具异。得三四句名耳。单则四
    人。复则八人。具十六人复中一往列句。虽
    似单四句上各加有无。然有有同单有无
    无同单无。但于有上加无无上加有。第三
    第四各加两句。句法应云亦有亦无有。亦
    有亦无无。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今文开
    于两亦双非。合有无也。此开合者或写误。
    或别有意。第二本中都不列句。但直标云
    复具而已。此乃修补时添。应是元听具闻列
    释。今加不云私谓故也。是则四单之上。更
    加六句以为复句。具足四句一往亦似于
    单四上。各加四句。然亦有有同单有无无
    同单无。两亦之上虽加两亦。同单两亦。双
    非之上虽加双非。同单双非。是则于前单
    上。成加一十二句。于前复上但更加六。并
    前单复则成十六。是则于一四句之上。离
    之乃为二十八人。计但成于十六句耳。故
    六十二中并无复具。次一句下具所生惑。次
    明绝言见。一一下诸四句后。各有绝言各
    生若干。诸惑不已故云一一。又约下次明
    依于佛法生见。亦有绝言并所生惑。余并
    如文。复次下当体名见见?是假。假者?是
    不实为义。得名虽殊见体不别。所以重于
    当体立假名者。欲于一一立三假义。知
    见体是假。是故先云见体是假。假谓三假。
    又前文云。从解得名见理方断。云何见理
    必推三假。是故复云当体名假。应以四句
    破假。假破故见理。亦应合云假所生惑。此
    释三假为破惑故不应生惑。若无四句
    及性相空还生于惑。故此未明出在后文。
    法尘下释三假相中。先约心释。因内因外
    和合方成。故所生法名因成假。念不实故。
    故前念灭。灭已复生。生者必灭。计能相续。
    名相续假。他待于己故立他名。己待于
    他假立于己。相待不实名相待假。若竖待
    者意亦如是。言三无为者。一虚空。二择灭。
    三非择灭。旧名数缘非数缘也。俱舍颂云。
    此中空无碍。谓太虚空无碍为性。非谓所见
    空一显色及窍隙等。颂云。择灭谓离系随
    系事各别。随三界系见见品品皆名为系。
    所系不同名为随事。离一系故得一择灭。
    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择谓断智。推度令
    灭故名择灭。非择灭者。颂云。毕竟碍当生
    别得非择灭。此非择灭。二类不同。谓根尘
    阙缘及所证位。诸无知惑不得续起。名碍
    当生。如缘一色时。于余诸色及余四尘
    得非择灭。为正缘色碍余色等。当不生故
    名碍当生。三皆无心待我为有。故有是假。
    开善下此明他解。后文当破。次约色者。四
    大色身体全不实。是三假故。前念灭时假后
    念续。故名为假。待中亦应具有横竖。待往
    灭身名为不身。竖待也。他非我身名为不
    身。横待也。夫相待文皆有二义。并须思知。
    次约依报者。正报既假依报亦然。依必随
    正如影随形。委释如论师者。如成论师委
    明三假。今文虽释义犹似略。已明色心依
    正三假。足晓破见故无旁及。但此下明随
    理三假。言大乘者。即衍门三教。无明幻化
    其名并通。外四大柱既从四微和合所成。
    外四大柱复现镜中。镜中岂有能成四微。能
    成尚无岂有所成镜中幻柱。镜柱如幻故云
    幻柱。以幻喻像故复云幻。镜柱无者本是
    外柱。由镜明故像现其中。镜是外柱现
    像之缘。若尔。外柱亦尔。柱体则由外四大
    种而令木现复由工匠假立柱名。当知外
    柱亦复如是(云云)。言四微者色香味触。由四
    大和合造此色柱。于外即是所造之柱。于
    像即是能成之柱。由有四微所造柱故。而
    令镜中所成柱现。故于镜中推能造微及
    所成柱。永不可得。因成既无安有续待。故
    但况云况历时节者。即以相续况也。以幻
    化长短者。即以相待况也。故总结云宁复
    可得。以一况字冠下二句。大论四十六。广
    明衍门三假之相虽云随理理有权实。通
    教随权理。别圆随实理。今云三假附无明
    起。故知无明亦通深浅。今既破见且从竖
    义。且通教三假也。别圆三假在第六卷修
    中观中三番是也。故有次第三不次第三等
    (云云)。又通论虽尔。若别论者。如章安云。声闻
    观因成。缘觉观相续。菩萨观相待。虽此为
    首后必具三。举易况难者。如向镜柱以例
    外柱。即其相也。言不实者。但以诸法从因
    缘故。念念不住故待他假设故。当知镜柱
    与外柱等。无非三假不实义同。虽同不
    实像等易解外柱难解。故大乘经共立十
    喻。言十喻者。大论第七云。如幻者。譬如幻
    师幻作种种。虽无有实然是色法而可见
    闻。诸法亦尔。无明幻化而可见闻。二如焰
    者。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犹如野马。无
    智谓水。诸法亦尔。结使光诸行尘忆想风。生
    死旷野中转。无智之人谓之为实。三水月
    者。月在空影在水。实相之月在实际空。于
    凡夫人心水之中。我所相现。四虚空者。空但
    有名而无真实空不可见。远视光转令见
    缥色。诸法本无远无漏智。故见诸相。五如
    响者。深山中语及打木声从声有声。无智
    谓有。一切语言亦复如是。但是口中优陀
    那风触于七处。和合有声。六如城者。日初
    出时见城楼橹行人去来。日高则灭。无智谓
    实。诸法亦尔。妄计吾我。七如梦者。梦中无
    实谓之为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诸结眠
    中无而生着。得道觉已乃知无实。八如影
    者。见不可捉。诸法亦尔。虽情谓实求不可
    得。九如镜像者。非镜非面四句叵得。但有
    名字。诸法亦尔。非自等四但有名字。十如
    化者。诸天圣人能有所化所化无实。诸法
    亦尔。皆无生灭。犹如化人本自无生。何有
    老死。又释论下会异也。谓会三有及三聂
    提与三假同。大论四十六。广释三有三聂
    提义。并在三假品中明之。故得会同。然论
    文三有与三假名义有同有异。则相待名
    同。余二名异。二异名中法同因成。假名但
    览法假而立。故不同相续。文中但释而
    不见会。今文列释意者。本在会同故须会
    之。假名即当相续假也。何者。以于法上
    假立名故。则谓诸法相续名住。今文初释
    相待有中。全用彼文。如五寸之物待一尺
    为短待三寸为长。彼此亦尔者。在此则以
    彼为彼。在彼则以此为彼。物东等者。如
    彼人在物东则以此物为西。故云则以此
    为西。在西则东者我在物西则以此物为
    东。一物未尝异。由人在于物之东西。却谓
    物之在我东西。当知物上假名东西。次释
    假名有中。云虽有不同因缘等者。和合法
    上立一假名。此之假名是有是无。能诠故有。
    不实故无。是故不同因缘实有及兔角无。何
    者。如酪四微非酥四微。方有酪名。故知
    酪名不同兔角。如瓶等名下。则有实瓶。兔
    角名下。无实兔角。龟毛亦尔虽有复不同
    于实法之体体则有实名则假立。是故假有
    不同实有。言色等四事因缘和合者。此非
    和合造酪因缘造酪。应以乳因人缘方名
    为酪。因缘所成必具四事。故名四事为和
    合法。和合具四假立酪名。又如下重约端
    [叠*毛]立重重实法重重假名。释假名有。论中
    广破端[叠*毛]无常无我。如坐禅人观于端[叠*毛]。
    作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等。或复都空。是故端
    [叠*毛]但有名字。今文略撮论文甚广。从一极微
    色香味触以为实法。假名毛分。毛分者。毛
    中小分名为毛分。故极微微等皆名毛分。
    合聚故名为毳。毳即细毛。尚书云。皆生濡
    毳细毛以自温也。故知七水为一兔。兔亦细
    毛之类也。乃至成衣。衣是假名。[叠*毛]是实法。
    如是展转迭为假实。假名有无例如前说。
    论又云下次会三聂提。聂提西音翻假施设。
    欲会令同故先问起。答下先会名。次释义。
    法中既云五众和合。故与因成义同。次受
    假中受谓领纳。由根茎枝叶故树可领纳。
    领纳树故有树始终。即名相续是故与前
    假名有同。用是名字下会相待假。用于树
    名及枝叶名。取二名下二种之法。树名之下
    枝叶为法。枝叶名下四大为法。二名二法若
    待非树有树名生。一切诸法乃至心所亦复
    如是。论云。行者先坏名至受。次坏受至
    法。以坏法故得诸法实相。依论次第。即先
    破相待以至相续。后破因成。若论三假起
    之次第。则必先因成乃至相待。展转生计展
    转破之。故破相待以至因成。得实相空次
    第稍异。文意各别善须思择。璎珞下引证三
    假。初引璎珞者。彼经具有。故总证也。彼本
    业下卷云。诸法缘成假法无我。有法相待一
    切相虚。相续名一空不可得。皆上句明其假
    相。次句明其总破。以破因成故求我叵
    得。破相待故一切相虚。破相续故空不可
    得。次第复不与大论文同。佛旨深远我别
    有意。大品下别引三经各证一假。此即衍
    门三假义也。大品者。有外缘故令内思生。
    思生即是所生之法。大经文者。第十二释外
    道计常中云。如读诵法。从一阿含至一阿
    含者。如人欲诵四阿含经。能从一部以
    至一部者。由相续故。阿含此云无比法
    也。食法亦尔。相续故饱。外计实故。谓相续
    常。故今破之。相续是假具如后破。净名等
    者。从破边说云不相待。四句破已。待不可
    得无一念住。引此衍文者。为欲显于小
    衍同有故也。所谓下具列小衍各具三假。
    前文虽明小门三假。未云四门各具三假
    及所生惑。今对衍门故重列之。如来下明
    生惑之由。由生着故。佛教本意示人无诤。
    诤者人过何关法非。但三藏门拙易生诤
    耳。然大论文本斥三藏以为诤法。即以衍
    门为无诤法。故论云。佛法有二。一者诤处。
    二无诤处。余经已说诤处。今欲示人无诤
    法。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乃至有相无相
    有依无依有对无对有上无上。以分二门亦
    复如是。今则通以佛法大小。皆本示人无
    诤之法。故云生语见故。于十六门而起假
    也。如天甘露本令长生。愚食不消反令寿
    促。佛教亦尔。本令通至常住涅??。以生诤
    故反入三途。言语见者。语谓言教。依门各
    计随生一见。既不能达语下之旨。名为语见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之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