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之四

    即起下正明起誓中。初约众生起于初
    誓。次约烦恼起于次誓。若己若他并缘
    无始经历之境。故并约事以辨悲心及论
    发誓。并须缘理。故下诸誓皆约三谛。三谛
    复须寄别显总。下慈誓意比此可知。次众
    生下正明誓相。亦寄次第以辨不次。初文
    即是空观誓相也。次虽知下假观誓相也。次
    虽知下中观誓相也。一一观相皆有两誓。誓
    愿既广苦集亦长。何者下重释誓相。兼斥偏
    小。初斥三藏。次若偏下斥于通教钝根菩
    萨。次若偏见下斥别教教道。亦兼通教出假
    菩萨。未得真应犹同见爱。二观犹为无明
    所缚名非解脱。今则下显正中先法次譬。
    法中正明中道故双非毒伪。毒伪者如前
    已释。次譬中飞空不住空。譬即空而假。虽
    不住去。譬即假而空。虽空而度下合譬也。
    度即是假。即是空假不二故也。是故下更以
    斗空帖合前譬。次明慈誓者。亦初明誓
    境境中亦初总牒前妙境不思议乐。道灭二
    谛俱名为乐。义摄四教?在一念。故云一
    乐一切乐。不说妙境一念三千。如何可识
    一摄一切。三千不出一念法性。是故唯有
    乐因乐果。由知法性?是无明。是故起慈。
    我及众生下别明誓境明无道灭。言昔虽
    等者。但求人天二乘之乐明无灭也。而不
    知发菩提之心。习诸佛法为究竟乐因。明
    无道也。前悲誓中明无道灭。义兼于此。故
    此文略但举譬云如执瓦砾譬不识灭。妄
    指萤光譬不识道。妄谓世间及小因果。以
    之为实。今方始解下正依境发誓。初约道
    谛起于初誓。次约灭谛起于次誓。虽知下
    次明誓相。亦寄次第以辨不次。初文即是
    空观誓相。次虽知下假观誓相。次虽知下中
    观誓相。画空种树并思益文。中观文中法门
    是标初誓佛果是标次誓。非修等者释初
    誓也。非证等者释次誓也。中道之体虽非
    修证亦可修证。是故发誓自为为他。是名
    下显正也。此中圆教真正发心。应约三教
    以简毒伪。所谓非空及非爱见也。三教菩
    萨未证中道通名为毒。两教二乘及九非
    心。通名为伪。两教二乘及以通别入空菩萨。
    俱名为空。三教出假通名爱见。从初发心
    常观中道。故永不同毒伪空假。如此下结
    束也。初明誓愿与境智相即。次慈悲下明
    智慧与慈悲相即。智?是解。依境生解依
    解起愿。境为所缘誓为能缘。以无缘慈
    悲缘不思议境。境名无缘誓名无念。运此
    慈悲遍覆法界。故能任运拔苦自然与乐。
    不同下重总斥前次第慈悲也。前二文后虽
    各斥竟。今二文竟复更总斥。是名下亦总结
    之。义不异前故还指上。此中应具云慈
    悲。单云悲者随语便耳。又此四弘更互相
    资。一念具足无前无后。具如第一及下诸
    文(云云)。观心者。约一念心无作四谛。寄于弘
    誓略明观心。亦应可解。如前誓相即其相
    也。○三明安心中初文释名也。善以法性
    自安其心。故云安心。上深达下结前生后。
    既自达妙境结前正境深也。故云渊奥。
    次博运去结前弘誓广也。故云[一/旦]盖博广
    也。国语曰。东西曰广南北曰运。即横遍也。
    [一/旦]亦遍也。境摄诸法非不横广。依理发心
    非不竖深。且寄事理释名为便。正境是理
    理深也。慈悲属事事广也。具如前说故云
    若此。虽有事理但是空愿。从须行下即是
    生后。若不安心无所克获。故次正愿而
    明安心。初妙境中一念具足无作四谛故四
    弘中依无作谛而发弘誓。今以能安安于
    所安。能所相称名为妙行。既安心已广能利
    物填初誓也。欲利众生先须断惑填次
    誓也。欲利众生复须习法填第三誓也。
    分分证实填第四誓也。至究竟位四誓方
    满。若尔。从此安心乃至正助通名填愿。若
    有解无行名枉死人。如譬喻经云。如一母
    二子。一善习浮。二不习浮。不习浮者堕
    水而死。其母不哭。先习浮者堕水而死。其
    母大哭。人问其故。答云习浮者死名为枉
    死。是故哭耳。愿如习浮无行如死。大文有
    二。于中先总明安心。次别明安心。总别俱
    是依于妙境。以随人故总别不同。惑重观
    微应须随事。故使行相若信若法。四悉回
    转。人不见之。便于别安而生异计。则失
    大师逐宜之能。初总安中?是止观。于中先
    重明法体。以为所安。法体者何。即妙境也。
    先法次譬。初法文中但指无明即是法性。但
    观法性不观无明。故大论六十九云。若以
    常无常等求之皆错。若入法性则无有错。
    九十一云。法性即是实相。实相?是法性。如
    寒来下为体举譬。寒譬无明水譬法性。无
    明法法性名寒结水。眠覆于心准水水
    说。水本是水梦不异心。寄事引迷云覆云
    结。今当下次示能安止观安于法性。观前
    无明?是法性。如融水为水觉无明眠。于
    中先止次观。初正明用止。如旋下举譬。但
    信其火不信于轮。不信去合。以法性念
    法性。文似于观但成止义系之与念俱止
    法性故也。体达下止成相。观者下次明用
    观。譬如下火空水三共譬于观。初劫火者劫
    如前释。三灾者略如通释十境中说。虚空
    藏海慧此二并是大集经中菩萨。彼经广集
    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于欲色二界大空亭中。
    故云大集。此菩萨欲来于众会中先现此
    相。凡诸菩萨皆从德立名。故入众现相亦
    随其德。所以空藏现空海慧现水。并不见
    大众唯见空水。修观亦尔法外无法。介尔
    下明观成相并结二空。亦先法次譬后合。
    初法说中言介尔者。非缘妄境但生一念。
    谓我观成名为介尔。介者助也。助谓微弱
    之念。此念起时念与念者。随念即亡名为
    性空。空无空相名不可得。即是相空。所念
    谓法性。念者谓介尔。此中且指观行未论
    入真。如前下举譬。能所俱烧可以譬于亡
    能亡所。能空亦空故也。法界洞朗去合也。不
    可得亦不可得。止?是下明止观体一。即不
    二而二寂照无殊。故云止?是智。为令下
    文别安可识。故今预辨止观别相。故知此中
    别而不别。下文别中不别而别。不动下重
    释相即。初明止即是观。不动智下明观?
    是止。不动智照法性下。双明止观同照法
    性。止观得法性故方始名安。故云观智得
    安亦是止安。不动于法性下更却。覆释也。上
    句观安故止安。此中止安故观安。并由法
    性故无二无别。故金光明第一云。依于法
    身大智大定。法身者即法性。智定者即止观。
    即是法界系缘一念。若俱不安下欲明别安。
    先序别意。俱谓止观。俱不得安则总非其
    宜。虽以法性自安其心。弥增暗散。既俱不
    安当复云何者。问生后别。夫心神下欲明
    别安。先辨不定之相。为别安之由。冥昧者
    是观不安。梭利者是止不安。梭字应作[这-言+坐]。
    疾也。息和反。汨为笔反。去貌。亦疾亦流急
    也。字从曰于月反。若从日是亡的反。此音
    即是屈原所沈之水。非今所用。?┱呤灰病?br> 亦惊也。亦可作倏。楚辞云。往来速疾也。敌
    强下引事以况不安之相。明须事安。礼云。
    知天文鸟也说文云。水鸟能知天雨。暗散
    如敌强观微如力弱。事在六国时。六国者
    韩齐楚魏燕赵。并秦以为七雄。赵将伐燕。
    苏代为燕说赵王曰。今者臣从外来遇小
    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夹其啄。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见蚌脯。蚌亦
    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见死鹬。两
    者不舍渔次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
    赵相支以弊其众。臣恐强秦为渔父也。故
    愿。大王熟计之。赵王乃止。出春秋后语。今
    文但取相扼义边。不用强秦得便意也。凡
    用俗书皆取少分非全其意。如总修止
    观而非其宜但增暗散。不可常与暗散
    相扼。应誓以别安破其暗散。如苏说赵
    也。当殉命等者。总示事安之仪。以生从死
    曰殉。如魏时有人发周王冢。得殉葬女子。
    今以生从死不舍精进。荐献也。肌皮也。假
    使皮骨销尽尽命奉道。专修止观誓死不
    休坚志别安以令入品。故云誓巧。乃至入
    位谓初住也。安心下正明别安。乃是望总
    名别。不得以为次第之别。若望下文结会
    数中。别仍成总。总即是圆下之一心即指
    此圆也。以于法性分于信法及四悉檀回
    转相资故别。还用总中一止一观对法对
    信。自他并然。于中先明教他者。菩萨运怀
    利他为本。故先他后自。圣师三力者。中道空
    慧名为慧眼。慧眼鉴机名为法眼。任运逗
    药名为化道。此是不可思议之三力也。故
    于一眼以分二名。如鞠多下次引鞠多化
    弟子相。以证圣师。鞠多虽在罗汉之位。既
    在付法圣师之类。故知即是四依人也。教弟
    子上树者如第四卷引。以食悟者。有一比
    丘性嗜饮食。由此嗜欲不得圣果。鞠多请
    令就房以香乳麋与之。语言。待冷可食。
    比丘口吹寻冷。白尊者曰。麋已冷也。尊者
    曰。麋虽冷汝欲火热。应以观水灭汝心火。
    复以空器令吐食出。还使食之。比丘曰。
    涎唾已合。云何可食。尊者语云。一切饮食与
    此无异。汝不观察妄生贪着。汝今当观
    食不净想。即为说法得阿罗汉。应以诃责等
    者像者似也。文选海赋云。仿像其色。鞠多
    现者似女人故。多弟子中有一比丘信心
    出家。获得四禅谓为四果。鞠多方便令往
    他处。于路化作群贼复化作五百贾客。贼
    劫贾客杀害狼藉。比丘生怖即便自念。我
    非罗汉应是第三果。贾客亡后。有长者女
    语比丘言。唯愿大德与我共去。比丘答言。
    佛不许我与女人行。女言。我望大德而
    随其后。比丘怜悯相望而行。尊者次复变作
    大河。女人言。大德可共我渡。比丘在下女
    在上流。女便堕水。白言。大德济我。尔时比
    丘手接而出。生细滑想起爱欲心。即便自
    知非阿那含。于此女人极生爱着。将向屏
    处欲共交通。方见是师生大惭愧低头而
    立尊者语言。汝昔自谓是阿罗汉。云何欲
    为如此恶事。将至僧中教其忏悔。为说
    法要得阿罗汉。故知习圣教者薄知次位。
    纵生逾滥亦易开解。曾闻有人自谓成佛。
    待天不晓谓为魔障。晓已不见梵王请说。
    自知非佛。仍便自谓是阿罗汉。他人骂之
    心生异念。自知非是阿罗汉。仍谓是第三
    果也。见女起欲知非圣人。此亦良由知
    教相故。不待不过者。非未熟而化名不待
    时。非机熟不化名不过时。故金光明第
    一释化身云。以自在力随众生心行。随众
    生界多种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
    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身而度。今但引两
    句。摄经意尽。故知圣师位在初住。初住得
    法身之本。能起应化也。盲龟下譬圣师难
    遇。如大海中有一盲龟。尔时海中复有浮
    木。木唯一孔可立龟身。此龟三千年方得
    一出。亿百千出何由可值浮木之孔。故大经
    第二云。生世为人难值佛生信难。犹如大
    海中盲龟遇浮木。亦如针锋竖阎浮提。以
    一芥子从忉利天投阎浮提。何由可得贯
    针锋上。佛去世后非无四依。众生薄德何
    由可值。次明凡师施化。劣于圣师无三力
    故。譬如下譬有三力而亦无益。故令凡师
    施化。如世医法。上医视色中医听声下医
    诊脉。犹如圣师观诸众生三业之机现三
    轮化。视色如观身业。听身如观口业。诊
    脉如观意业。障重无机虽是圣师亦不能
    化。故云亦不能起死等也。若不解下明无
    三术或亦有益。但牒不能观于意业。但
    观余两。依语作方亦有得益。则大师自斥
    我为凡师。众生既无值圣之缘。遇此凡师
    亦遇然得益。故云挑脱。即大师自谦被物
    不周也。兼示后代勿废化道。皆问病者故
    云依语。如下诸文皆云师应问言。及其人
    若言等。即是其相。身子下举小乘中善说法
    者。转法轮将智慧第一尚自差机。大经三十
    四云。虽有身子目连非真知识。生一阐提
    心因缘故。如我昔于波罗奈时。舍利弗教
    二弟子。一令骨观。一令数息。经历多年皆
    不得定。以是缘故皆生邪见。言无涅??
    无漏之法。若其有者我应得之。我能善持
    所受戒故。我于尔时见是二人生邪见心。
    唤舍利弗而诃责之。云何乃为此二弟子
    颠倒说法。汝二弟子其性各异。一主浣衣。
    一主金师。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子
    应教骨观。以错教令生邪见。我即为其
    如应说法。二人闻已俱得罗汉。是故我为
    众生真善知识。庄严论云。浣衣渐净白如
    骨。能调[?-米+革]囊善知息。凡夫具缚者。若通论
    者六根五品皆属凡师。未破无明通皆具
    缚。若别论者。五品位也。六根清净离二缚
    故。相似圣师。准第一卷料简文中。通取六
    根以为凡师。前指圣师在初住故。六根尚
    称为病导师。况三藏菩萨一切未断。次结
    示。如文。他有下判行。萨婆多下泛引二论
    以出同异。非用论意。彼在小宗各依一
    门。未为通方遍被之道。如?酬际?逶啤6?br> 名信行利名法行。信行者少观察故。法行
    者多观察故。与萨婆多同。彼但判位在于
    见道。少观察者正当因门。今引昙无德
    两行俱在世第一前。故云方便。然数下从容
    和通。数据行成故在见道。论据根性故在
    方便若多论云所因不同。即似今家一向根
    性。德宗多少不同。即似今家相资根性。是故
    为会而复两存。又阿?酬际归ザ戎性啤<嵝?br> 人有如许慧。坚法人有如许信。何故一人但
    名坚信。一人但名坚法。答各随所因从胜
    立名非不互有。此亦似于相资意也。?酬?br> 又云。定入名信慧入名法。若据初文定慧
    并以内思为法。闻定慧者名之为信。是
    故今文止观各立信法二行。今师下正明今
    师二行之相。则以久因为现种子。明现有
    者必藉久因。久因异于德宗方便。现在亦
    异多论行成。是故今家但论由宿种故。现
    堪修观及以闻法。验今知昔得二行名。大
    经二十云。如有咒术若有一闻。后二十年
    不中毒药。若有诵持。乃至命终无有众病。
    是大乘法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一经于耳。
    却后七劫不堕恶道。思惟其义必得菩提
    净见佛性。经耳即是信行种也。思惟即是法
    行种也。法华云。若有闻解思惟修习。又大
    经云。一听闻正法。二思惟其义。经论此
    类并是久远信法种也。若论下今家判利钝
    也。更互得名不同两论一向判之。已说下
    结前生后。师应下欲为说法先审根性。定
    ?是止。慧?是观。汝于此二为志闻耶。
    为志思耶。其人下述彼根性所尚之相。既
    知下既知根性病相定已。于一人所依语
    作方。止观各四故旦为八。一一文中各有
    三意。一示法相。二指广。三结成悉檀。初文
    初意。咄男子下正为说法。说法之相随有
    相应。即便引用或儒或小或偏或渐。言近意
    远。且为助成圆教圆观。四悉信法止观之
    相。为后来者作于化他说法之式。乃至据
    下结文。于一一文有次与不次。意且在圆。
    文中所列四教及似次第三观语者。意在
    闻咸欢喜。是善并生恶无不破。见一切理。
    故遍列耳。故知至下结文。方开次第。次第
    则历于三谛。不次唯约一心。一一番中以
    后望前皆成四意。谓次第三观有三。一心
    三观为一。一其意者。老子曰。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意
    但以合阴阳之道。以为天地得一。合君臣
    之道为侯王得一。今废彼理但借彼名以
    证今理。苦集得一谓灭谛。因缘得一谓
    无明灭则行灭等。六蔽得一谓至彼岸。凡
    引俗典例皆如此。一是三乘之最。故云唯
    此为快。快故适其乐欲。如天亢旱等者。亢
    亦旱也。万之与百并小数之极。随便互彰。
    卉是草之总名。举彼不生欲显降雨以成
    于生。生即生善。娑伽龙者华严文也。长含又
    云。阿耨达龙王身心降雨满阎浮提。今文云
    四方[雨/注]雨者。是也。言七日者。是摩那斯龙
    王欲降雨时。先七日布云。令一切众生究
    竟诸业。渐降微雨恐损物故。人亦如是下
    合譬。而不合七日及以四方。但合通途[雨/注]
    雨意耳。合河兼池加道品树。既非全出正
    经盈缩随时。初反合善根不生。若能下正
    合善根生也。可对三观四教释之。发诸
    禅如雨者。禅定若发。无量善法一切法门并
    因禅发。?^顶等三藏也。眼智等见道中位也。
    苦法忍为眼。苦法智为智。苦比忍为明。苦
    比智为觉。顺忍等通教中诸善根也。外凡为
    信内凡为顺。余文并略。寂灭无生是别圆中
    善根也。此等并因禅静而生。即生善义。缘
    喻等者。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因缘?是广引
    今昔共成此义。下去例然。醉象如卷初释。
    穴驼出大论三十三。第七又引。亦同无钩
    意也。五翳等者经论大同。成论云。譬如天
    日月其性本明净。烟云尘雾等五翳则不现。
    等者等取阿修罗手。尔雅云。阴而风曰翳。
    翳谓障光。今则通取五皆能障通名为翳。
    又风动尘起曰埃。烟云雾起曰霭。霭谓云
    等掩也。曜灵者日名也。谓日被掩。亦可曜
    谓七曜。七曜图云。日月五星名为七曜。日
    是阳精月是阴精。五星者东岁南荧惑西太
    白北辰及中央镇。所言灵者大戴礼云。阳之
    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尔雅云。八方神
    为八灵。五翳翳于八方故也。是故俗典凡
    释神灵变化精微及道性等。不出阴阳。彼
    教未知出世道故。又大经譬日月又为烟
    云尘雾及修罗手因缘故。令诸众生不能
    得见。既为烦恼翳之所障。故须对治。睫
    近霄远等者。霄者近天赤气也。云得日光
    虽赤色可见。云无实体而可见也。中论大
    经大同小异。大经二十六云。有因缘不可
    见者如空中鸟迹。近不可见者如眼睫。坏
    不可见者如根败。乱不可见者如不专
    一。细不可见者如微尘。障不可见者如云
    外月。多不可见者如稻中麻。相似不可见
    者如豆中豆。中论加远不可见者如霄。则
    无根败。今文意者。由烦恼故故不可见。远
    不可见如不见中。近不可见如不见俗。
    从夫散心来至皆不可见者。举彼诸恶显
    此修定。以为所治。故膜尘等皆是所破。密室
    中灯除外风也。破内暗也。金?等者。大
    经第八如来性品迦叶问佛。云何佛性难见
    难入。佛言。如百盲人为治眼故造诣良医。
    良医即以金?决其眼膜。一指示之。问言
    见不。答言不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问言
    见不。答言。少见。合喻云。无量菩萨虽具足
    行六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如来既说
    则便少见。此乃别教十住故云未见。疏引他
    释。一云。三指譬三乘。二云。譬三慧。三云。譬
    三教。初譬小乘初教为一。般若至法华为
    一。涅??为一。四云。信顺无生为三。章安云。
    既譬佛信不应余解。即以三谛而为三
    指。初指如空观故云不见。三指如十住故
    云少见。即圆十住也。金?如教。故下文云。
    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今从决膜
    除惑义边。故云对治。心若等者。世间是生
    灭法。出世是不生不灭法。由定能了故云
    也。亦可世间生灭是界内俗。出世不生不灭
    是界外真。界内略真界外略俗。内外真俗即
    三谛也。三谛是理。理即第一义意也。如来成
    道即第一义意。犹尚乐定。入定复是第一义
    意。况诸凡夫。凡夫理合修第一义。佛示凡
    故。故诸经中多处有文明佛入定。有禅定者
    等者。电光者如第九卷释。见道即是第一义
    意也。虽成论中本譬欲定今通用之。凡初
    见谛理皆名电光皆名见道。破无数等者。
    意以一切种智为第一义。破恶之言因便
    来耳。其人若言下信行约观四悉。前双问故
    今但出答。我闻等者斥法行也。三恶等者
    举世间苦况出世苦。烧然是地狱。驼驴是
    畜生。如是等苦苦有期限。痴暗无明障三
    谛苦。终至实报故云大苦。方隅可譬权实
    理也。四方曰方四维曰隅。隅如权方如实。
    尔雅曰。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
    宦音怡。郭云。未详。麻杲云。养养万物也。东
    南隅谓之突乌钓切。西南隅谓之?。谓屋
    中隐?之处。亦可以生灭四谛如隅。无生
    四谛如方。界外两教方隅亦然。多闻分别等
    者。据此四句皆以乐为名。初句云多闻等
    者。乐即乐欲闻即信行可对世界。攻恶等言
    相从来耳。若尽一偈文意四悉义足。四句次
    第以对四悉可见。如教至道非道者。四种
    道品名之为道。分段变易名为非道。界内
    以三途为坑坎。界外以分段为坑坎。若
    作陷字(户忏切)非今所用。分别苦乐道非道
    等间隔不同。即世界意。月开等者。青莲华因
    月而开。赤莲华因日而开。有人云。白莲华
    因日。并取开生。是为人义。大经第九云。譬
    如莲华为日所照无不开敷。日兴等者。大
    经第九云。譬如营作至暗皆息。若未成就
    要待日明。义同于月。主胶火导并譬于观。
    商画坯盲并譬于行。行即善也。从胜别举
    一切种智亦推于观。种智即是善中之最故
    也。自余诸善但是庄严观耳。怨即是恶。识
    即能治观也。武将有谋者。如秦将王剪。魏将
    吴起廉颇。李牧张良樊哙之徒。善破阵故。以
    譬破恶。并须委释破三惑恶。次云热火暗
    并譬所破之恶。薪缚例之可以意得。井中
    七宝等者。大经十九。佛告德王。如暗室中
    井种种七宝。人亦知之暗故不见。有善方
    便然大明灯持往照了悉得见之。是人
    终不念言是水及宝本无今有。涅??亦尔。不
    可说言本无今有。瓶盆亦尔。今云日明者。
    举明中之盛。众生如井佛性如宝。众生如
    室佛性如瓶。并以无明如暗灯日如智日
    照如见。今此文中以日替灯。须以智慧去。
    般若偈文。能见于宝及观法实。即第一义
    意也。等观入者至第一义故名为入。知诸
    法实及等观入。般若为最。故须用观入第
    一义。默复默者明思不移。损之又损之等
    者。周易云。以至于无损。肇公改用。今且依
    肇。以真理极名为无损。烦恼损尽亦名无
    损。斥信行闻属有为故。坐驰等者。庄周贵
    坐亡故云驰无益。今借彼意忘闻观理。
    随文曰驰。思理之外余皆曰驰。又外篇云。
    敬孝易爱孝难。爱孝易亡亲难。亡亲易使
    亲亡我难。使亲亡我易兼亡天下难。兼亡
    天下易使天下亡我难。注云恣之使天下
    自得。安得不亡我耶。以是而言。?是庄生
    无亡他之智。反斥他不亡。而令天下亡
    己。注家云恣未足释亡。今之天下可由
    不恣。恣若是亡何曾不亡。而展转比云最
    后难耶。故知汝之所恣非他之亡。他之所
    亡何关汝恣。是则坐亡有言无行。今借语
    成理依理曰亡。当为下诸句皆须知。是诸
    法是止。随四悉意。话(户???何法不备下止具
    十度。一一度中一切法足。善虽无量不出
    此十故是生善中最。前六可见。因止等者。
    止为双非之方便故。故云也。止中具诸愿
    亦遂众生愿。是故云一切。有除惑功故
    名为力。此是中智故云无二。止具一切即总
    结也。且约当机故云何用别修。壁定者。室
    有四壁则八风不入。若得止已离界内外
    违顺恶觉。八风?是四违四顺。书中八风者。
    尔雅曰。南为凯风东为谷风。北为凉风西
    为泰风。从上下为颓风。从下上为[台-台+焱]风。与
    火俱为?莘纭?葑?徒昆切)回转为旋风。室壁
    亦免此之八风。故以为喻。亦是四方四维之
    八风也。朝露见阳者。露如散阳如止也。??
    干也如定。止是大慈等者。慈定治?。大明
    咒如释签。大明咒是般若故。能除恶觉贪
    ?H恚怒痴疑朝露之恶。止即是佛等者。念佛
    治障道。今修于止如法佛故。治障妙道。
    阿伽陀及妙良药。并咒枯起死之术等。并
    举能治之止。止即体真等者。用彼释名中
    次第之名。以成不思议理。止是佛母等者。实
    母权父共生佛子。父母相即准上可知。即
    净名经意。理体寂照是佛师也。止是佛身即
    法应二身也。亦可三身具足。因名止果名
    眼。定慧能严今止属定。故名相好。具一切
    法故名为藏。为诸法依故名住处。何法不
    具牒前便宜。何法不除牒前对治。乃是
    见理故恶灭善生。正觉等者。在因名观
    在果名觉。正大遍等。借用果上之称。能
    生等者。信戒等五即五分法身。既能生于
    五分即生善中最。化道大行者。即应病授
    药也。能照道者亦取破暗之意。能得宝者
    除贫苦之恶。但当勤观开示悟入等者。此四
    皆是无生观也。具如疏中约观心释故第
    一义也。次明回转者。先序二论中言始终
    者。二论并以始钝终利。今言须臾故不同
    彼。次明自行则止观并说。亦先标二行。教
    他以说法为本。故先信后法。自行多在
    于思惟。故先法后信。前教他中十六番各
    属一人。故止观离明。今自行中并在一人。
    故止观合明。又前非不合今非不离(云云)。
    次乐寂下正释法行。于四悉中各一止一
    观。乐欲中初是止。若欲下观。并依世界以
    赴乐欲。以在初故未论过生。故但直举一
    止一观。次其心下明为人等三。皆先明因
    前生过次用止观。初文是因世界中用观
    生过。过谓毫善不生。次即当下用止。若凝
    停下因止生过。次当校计下用观。若念念
    下对治中一止一观。初文是因为人中用观
    生过。过谓长恶。即当下以止治之。次若静
    下用止生过。即当下用观治之。修止下次
    第一义中一止一观。初文虽上治中用止用
    观理不开发。初文用止不开。即是过也。本
    为见理理既不发。故名为过。次即应下用
    观令开。次修观下过生。次宜更下用止令
    开。信行下。次信行中四悉各一止一观。初乐
    欲中亦如前意。但直赴乐欲。明一止一观。
    听观下次为人中一止一观。先明生过等。初
    文生过。即应下听止令益。或听下生过。即
    应下听观令益。或时下对治中一止一观。初
    听观生过。即应下听止治之。或沈下听止
    生过。即当下听观治之。或听下第一义中
    一止一观。不语生过。直云豁豁朗朗得益
    之相。前之三悉如世医治。此第一义如如来
    治。故不生过。次回转。可见复次下相资
    先标来意。如法行下正示相资之相。若法多
    信少名信资法。若信多法少名法资信。亦
    曰正助。初明信资法。既云相资乃是信法
    二行俱有益也。初止中四悉。言法行者。既
    信资法。以法为正从法行立名。故云如
    法行者。初总明信以为能资。冠下四悉。若
    具广说应一一悉上皆云随闻一句乃至皆
    遣。为避烦文故标初一句。还坐下法行乐
    欲。次下有三个又闻。即法行中为人等三。又
    闻下观中四悉。信资于法即初二悉有闻观
    之言。下二悉略例止可知。破恶即对治。欲
    悟即第一义问。何不云悟而云欲悟耶。答。
    此四悉中第一义者。何必证理名第一义。但
    取非前三悉之相。附理气分即属第一义
    故。前文但云豁豁朗朗等耳。此乃下结信
    资法。信行下法资信。比前法行可以意
    知。是为下结法资信。夫心地下结安心意。
    以总安中唯止唯观。今以四悉等故云逐
    愿加以饮食丸散阴阳三双譬之。一一双
    中皆遍前意。合成四悉意也。随其所愿乐
    欲也。饮食生善也。丸散对治也。阴阳云见
    性即第一义也。一种下明偏修之失。故知二
    师非但止观偏用。亦乃并无信法等中一止
    一观故也。二师引偈并未见正典。各随一
    门得入。以自行所禀未遇通途。便以偏
    门遍令他学。致令学者彼彼相非。若尔。则
    人天之善尚无。安克至真之妙。故引大经
    一向服乳。经第三中佛告迦叶。譬如长者
    (佛也)多有诸牛(教也)色虽种种(随机)同共一群(理一)付
    放牧人(弘教)令逐水草(被机)唯为醍醐(常住)不求
    乳酪(人天二乘)时放牧人[谷-禾+牛]已自食(弘者自益)长者命终
    (佛灭)所有诸牛悉为群贼之所抄掠(盗佛教法)贼得
    牛已无有妇女(无慈)[谷-禾+牛]已自食(利养)群贼相谓。长
    者畜牛唯为醍醐不求乳酪。当设何计
    而得之耶(钦慕)我等无器(非根)虽复得乳无安置
    处(设复持戒非常住本)复共相谓唯有皮囊可以盛之。
    (人天阴果)虽有盛处不知钻摇。浆犹难得况复
    酪酥(无定慧方便名不知钻摇。似道尚无况复真常)尔时群贼为醍醐
    故加之以水(起见)以水多故一切皆失(起见堕恶失人
    天果)今此二师偏执大理寂照定慧。义当群贼
    不知钻摇等。佛何故说种种耶者。引诸四
    悉重斥偏迷。若就下更历三种止观以结
    前数。言若就者别立之辞。文虽唯顿若更
    别约次第三观。则一一各有百二十八。故
    着若就之言。次第三合故立一心。依前重
    举故云又耳。人见三番之后更云一心。便
    谓顿等三止观外。更立一心。谓此一心不
    关前顿。今安心者依前妙境及前妙愿。故
    前文云须行填愿。则愿行相称。故向安心若
    总若别。并是圆顿填圆顿愿。更开对于次第
    三观。一一观中皆具前来一百二十八。对本
    一心乃成四番一百二十八。合五百一十二。
    人不见之妄生穿凿。况复空假中三。不异
    顿渐不定之三。故前不思议未会异名中
    所发为三观。观成为三智。教他为三语。归
    宗为三趣。三趣即是顿等三也。以一部文
    共成一意。尚恐疏漏。岂有潜于结数之中
    ?云一心即令妙行成之于此。此则上下
    诸文便为繁[?`/仍]。具如卷初及第四第三中撮
    说文旨。不见此意自失安心。自安既无。教
    他何在。应从初已来钩锁相承横竖高?F。前
    后冠带方成行仪。岂有辄尔立斯异计。如
    破遍中一一句见。一一品思。尘沙无明皆云
    信法相资回转。即是见品思品无知无明。各
    六十四番。横竖不二即是一心。故自他相对
    亦各须有一百二十八。此云五百一十二
    番者。且从合说随谛言之。若作相显说
    者。即以次第显不次第。具如前后诸文料
    简。又何但约于不次第义。后立三个一百二
    十八。?约不可思议一中之三。以为三番。
    三中之一而为一心。三一共论亦有五百一
    十二也。问。圆人那得三观别论。有此信法
    相资等别。答。如后第六云多入空少入假
    中等。既许偏入亦可偏观。又破遍初。无生
    为首无生即空。空门既尔余门亦然。随宜乃
    成七句不同。尚成七番一百二十八。何啻三
    耶。故知自他皆有七句。若次第观唯得为
    三。三悉下判前四悉。虽复五百一十二番。
    但语信法。或以止观无不摄尽。为判权
    实须约四悉。所言世医等者。借大论中文
    以成今意。故但属世谛判为世医。如世界
    后复须生善。善若不生复须破恶。恶去不
    去皆须见理。故云三悉差已更生。至第一
    义纵未无生。于斯必契。故云差已更不复
    发。况复结云世出世法互相成显。故一一行
    皆历四悉。虽行三悉必须见理。若入第
    一义见理未深。还须更以三悉成之。况
    复三悉本为期于第一义故。故云相显。况
    开权显实次第四悉。尚皆入于不次第四。
    况此本是不思议悉四中之三。况不思议中
    三皆第一义。若离下重示前妙境。为所安
    处。止观四悉但是能安之方法耳。若心安下
    释疑。疑云。为一一行者。必须如前诸句
    安耶。故今释曰。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
    前总安但安法性。如其不安则置总用别。
    别中或唯一悉即足。以观世界即第一义
    故。或用二句乃至多句。乃至具用六十四
    番。乃至用多六十四番。故云巧用方便令
    心得安。一目下举譬也为逗多人或一人
    初后故须广设。若随其得入则不须多。故
    云得鸟罗之一目。言一目者。乃据最后入
    法之言。一生行之岂唯一目。是故或一人
    用多。或多人用一。况一人始末非一可
    辨。故下合云如为众多。一人亦尔。罗者。
    尔雅云。鸟罟曰罗。兔罟曰第。亦曰?。众
    生下合。捕者陆猎也。逐也。四破法遍者。初略
    明来意中。初征起设问。即约上不思议境
    正设问也。故云法性清净不合不散等。即
    是境中一念三千离四性计。是故略云不合
    不散。合谓一念散谓三千。但众生下答中
    意者。约不思议理之与惑。不当一异破不
    破等。随迷妄故事须设破。众生无始全体
    颠倒谁论多少。但曾解境发心安心。心既
    未安故云少耳。全未破故故复云破。前以
    定慧处于法性。故名为安。今以准教四句
    推责不安之心。故名为破。破非不安安非
    不破。得名随事心境唯一。上善巧下约上安
    心对辨破否。若已安于谛定慧已发。彼即
    是破。何须至今更须论破。次若未下正明
    破意。由未安故。若未破故今更论破故云
    若未相应等也。言有定之慧等者。然安心
    破遍并是绝待。咸具定慧。今据初心欲入
    未入。随事调熟用与不同。或宜有慧之定
    如前安心。或宜有定之慧如今破遍故从
    行立名名不虚说。又前安中先推法性
    以多从定。是故云安。今此破中先准教门
    义多从慧。是故云破。二文兼具法体无遍。
    故前信法莫非法性止观故也。今此无生亦
    由同体止观故也。然破法下欲明无生破
    法之门。且先通举诸门不同。从广之狭以
    指无生。故先列经论所出诸门。谓教行智
    理。文字即是教为门也。大品四十二字大论
    广释。南岳大师分为二解。一通约三乘。二
    别约圆顿。今废通从顿。大品云。菩萨摩诃
    衍所谓语等字等。诸字入阿字门。阿字门
    具一切法。乃至荼字尽诸法边。究竟穷底
    不终不生。过荼无字可说。不可说不可尽。
    一切法如虚空。或观行下明行为门。三昧
    是行。大论云。菩萨修三三昧名诸三昧门。
    能通至实相。是故能为实相作门。若十六
    行为三三昧门。但为真谛作门。非今文意。
    或智慧下以智慧为门(云云)。或理下以理为
    门(云云)。依教下且生起前所列教等四门次
    第。教既居初故今依教。复为令知教有功
    能。能通至于观智理等。是教光显。是故生
    起。三门下明去取。三藏下教中复简藏等三
    教。言三藏先破见等者。若佛弟子必先破见
    或慧行欣厌。或闻善来等成罗汉者。或佛
    三十四心等。并俱断也。通教大同。但俱破之
    言不在佛耳。别但次第从浅至深故云竖
    遍。且寄教道故云竖遍。依实但断一十二
    品。竖尚未遍况复横耶。言横不遍者。如初
    观见思具摄诸惑。能观之智摄一切智。位
    位皆然故云横遍。别教不尔故须简之。今
    不思议下示圆门相。一境一切境指前不思
    议境。一心一切心指前发心安心。依此论破
    故名破遍。余门下正明简意正用圆门。所
    谓下正列圆门。今于圆门复论去取。理虽
    相即初心从易。及随便宜多用无生。故于
    圆门去三存一。无生门下正示无生横竖
    破遍摄法功能。于中先略次广。初中先明竖
    门者。初标能通光显二意。何者下释。通释
    二意。先释到因。净名下引证也。净名大品
    皆以教门通行至因。并以无生为首。故
    彼净名三十二菩萨中。初法自在云。生灭为
    二不生不灭为不二。不生不灭即圆无生。大
    品四十二字亦无生居首。故今亦然。文列虽
    以有门居首。依前诸意且用无生。止观下
    明止观能显。虽有此教必须行显。故前生
    起云依教通行。若无教者行无所克。以
    有教故令行智门通至于理。初住见理外
    用自在。令无生门一重光显。故云纵横无碍
    触处皆通。故生起中云虽无所通。遍通一
    切。譬如下举譬也。人谓行人位谓入住。若
    空有其门教何所被。空有其人行何所禀。
    禀教行行得至于理。故云有人有位。如人
    入相门方荣显。次通果者。初出所通之果
    即涅??不生。次定慧俱满故名不生。智断俱
    满故名不生。故定慧二法至果方满。大品文
    者。无生理满故云不来不去。至佛方名无
    生故也。法华文意例涅??可知。止观下明
    能显果。由果满故。自他依正一切俱满。巍
    巍等者。巍巍高出貌。堂堂者尔雅云。堂堂容
    也。白虎通云。堂堂明也。如月高明即是果
    智。诸明中最如月在星。灌顶经云。巍巍堂
    堂如星之月。销除生死之云。今明果满能
    益他也。照十宝山等者。华严二十一云。佛
    子。菩萨十地因于佛智而有差别。如因大
    地有十宝山。谓雪香轲黎罗仙圣由干陀。
    马耳尼民陀斫迦罗宿慧。并及须弥山。一一
    皆云王雪集一切药。香集一切香。轲黎罗
    集华。仙圣集五通。由干陀药叉。马耳集妙
    果。尼民陀集龙。斫迦罗自在。宿慧集修罗。
    须弥集诸天。言自在者。谓诸大力。即以十
    山所集功能。对于十地。初地已上心证佛
    智阶降不同。唯佛能知。此地亦尔。故云因
    于佛智而有十地。今文用喻与经稍别。经
    以十山譬于十地。十山依地地喻智果。今
    亦以十山喻于十地。月喻佛智。下照十山
    譬佛果智起于诸地。故合喻云。功高十地。
    影临四海喻起应也。果亦下合也。汲引四机
    者。水如机影如应。四教四门四悉并是垂应
    设教。金光明经佛礼骨塔者。新译第十云。尔
    时世尊为诸大众说十千天子本缘已。于
    座上结跏趺坐。告诸比丘。汝等乐见菩萨
    本身已不。诸比丘言。我等乐见。尔时世尊
    即以百福庄严手按地。即便开裂。有七宝
    制多忽然踊出。众宝庄严尔时世尊即从座
    起。作礼右绕还就本座。告阿难言。汝开塔
    户。阿难如教开已见七宝函。见有舍利白
    如珂雪。告诸比丘。汝等礼拜菩萨本身。阿
    难白佛。如来世尊出过一切。为诸有情之
    所恭敬。何因缘故礼此身骨。佛告阿难。由
    此速能证得菩提。为报法恩我今敬礼。因
    为大众说萨?时驹怠1巳?收呒次疑硎恰?br> 故知佛地因果由止观教。虽得佛果敬禀
    教身。是故佛今而礼身骨。无生下次明横
    摄。此即先结前生后。大品下正示横门。问。
    前无生竖门。亦见四十二字之初。何故而今
    乃以字门为横。答。前于无生一门竖入。故
    有因果相望浅深。所以名竖。今以二十四
    字各各相望。已自成横。又各各摄于四十二
    字。则一一字中所摄又横。故知横竖备摄其
    中。此亦非横非竖而论横竖。此意下欲广
    示相释义功能。故先提起。但云因果横竖
    无生意犹难见。是故更须约佛藏等。今此
    文中释佛藏义。先事次观。事释中先正引经
    以明外用。次合无生门。言外用者。经上卷
    云。无名相中假名相说。皆是如来不思议
    力。譬如有人嚼须弥山飞行虚空。石筏渡
    海。负四天下及须弥山。蚊脚为梯登至梵
    宫。劫尽烧时。一唾劫火即灭。一吹世界即成。
    以藕丝悬须弥山。手接四天下雨。如来所
    说一切诸法。无相无为无生无灭。令人信解
    甚为难有。甚为希有。若少有所得与佛法
    僧诤。入于邪道不听出家受戒。饮一杯
    水。当知经明无生外用。以显妙理因果无
    生。是则不了一体三宝常住。不听出家。言
    不听者。若不解此戒不具足。此即同前第
    三卷末胜?后解。彼经下内合无生者。吹唾
    ?是智断之用。智断不二故吹唾同时。若有
    自言得无生者。请验外用。须识下次明观
    心释佛藏义。观心即是修智断因。是故更
    须约观心释。一刹那起名一众生。即起即
    灭名为一期。念念之中恒起三毒。即当劫
    尽三灾义也。三毒贪为首。三灾火为端。以
    不思议止观。观此三毒(云云)。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之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