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之三

    一观心下正解十法中。初释境者。问。前
    引诸文广明境竟。此中?应明能观观。何
    故复明不思议境。答。前虽示体但直指心。
    心为一切法文本。故示体是心。然未委示
    不思议相。犹恐人迷。如匠造物有能有所
    能所似殊。是故今文妙观观之令成妙境。
    境方称理。复以所观显于能观。妙境义成
    妙观斯立为是义故复明于境。又为知妙
    境为九乘本。称本修九方堪入位。是故名
    为十乘妙观。于中先明可思议。次明不思
    议。初可思议中文十义十意。但在于显不思
    议。于中先明思议意者。令不思议易解故
    也。言易解者。已闻思议十界历别。示此十
    界同在一心。则一心中十界可识。故可思议
    中此是地狱乃至佛界。无说而已。说必次第。
    十界历历?细不违。人见注云非今所用。
    便弃思议别求不思议者远矣。如为实施
    权权是实权。开权显实实是权实。相待绝
    待次与不次悉皆如是。故下诸文释思议
    境。或至九界而止。或时至佛法界。佛界实
    是不可思议。在九界后亦云思议。如此文
    中思议境后。明佛界云观此能度所度等。
    究竟圆极岂过于此。云思议者意如向说。
    思议法者下明思议之由。由大小乘皆云心
    生。以教权故不云心具。虽若六若十皆
    属思议。若观下正明思议之相也。佛法界
    中。能度所度等皆是实相者。无非法界亡
    泯故也。谁善谁恶。泯前界内三善三恶。谁
    有谁无。泯前三有及二乘无。谁度不度。泯
    前三教四弘能所。虽泯诸法次第炳然。若
    弃思议。当知是人二法俱失。所以大意五
    略释名四段。显体四科摄法六义。偏圆五门
    次与不次。意亦如是。揽彼生解以导方便。
    方乃成今十法妙观。下之九境还移此观以
    观诸境。阿伽陀药遍治众病。此之下结判。
    既非一心且判似别。故云所摄。别则时长
    行远。此则借法显圆。不思议下正明不思
    议境文异义一。意非一异。以三谛法不出
    修性自他故也。于中初引华严者。重牒初
    引示境相文。前云心造即是心具。故引造
    文以证心具。彼经第十八中。如来林菩萨说
    偈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界
    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若人欲求知三
    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不解
    今文。如何销偈心造一切三无差别。言心造
    者不出二意。一者约理造即是具。二者约
    事不出三世。三世又三。一者过造于现过
    现造当。如无始来及以现在。乃至造于尽
    未来际一切诸业。不出十界百界千如三千
    世间。二者现造于现。即是现在同业所感。逐
    境心变名之为造。以心有故一切皆有。以
    心空故一切皆空。如世一官所见不同。是
    畏是爱是亲是冤。三者圣人变化所造。亦令
    众生变心所见。并由理具方有事用。今欲
    修观但观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任运摄
    得权实所现。如向引经。虽复种种不出十
    界三世间等。法界者下释法界名。问。法界法
    性名义何别。答。名异义异而体是一。言法界
    者。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一切诸
    法皆以三谛而为界分。为明三谛故须加
    十以显相状。故释三字离合不同。备成三
    谛。言法性者亦是诸法具三谛性。性亦性
    分不可改故。三谛性冥始终无变。亦可界
    法性法即是实相。实相之体三谛具足。故今
    文中释此三字。初约真谛作所依释。十数
    是假。所依是空。能从于所十法皆空。是故此
    十以空法为界。故云十法界。从又此下次
    约俗谛作隔异释。十法差别名之为界。是
    故十法各有界分故云十法界。从又此下
    次约中道作法界释。十法无非真如法界。
    故名十法界。若读此中十法界三字。随义
    为句。初番十字独呼。法界字合呼。次番十法
    字合呼。界字独呼。后番十法界三字合呼。依
    此读文随语思之。三谛义显。三谛无形俱
    不可见。然即假法可寄事辨。即此假法即
    空即中。空中二体二无二也。心性不动假
    立中名。亡泯三千假立空称。虽亡而存假
    立假号。十法界下次释境中所摄法相。先
    明三种世间。次明一一世间皆具十如。三
    世间者?是十界五阴实法。假名众生及所
    依土。于中先释五阴世间。初列十种五阴。
    释论下次引一论二经。释佛法界具五阴
    义。初引大论。意云。涅??是无上五阴。次引
    无量义经释成大论。云何得知涅??犹名
    无上五阴。经言无者不可都无。验知但无
    九界阴耳。次引大经释无量义。云何得知
    涅??名阴。大经既云色常受想等常。当知
    涅??但无无常九界阴耳。如俱舍中蕴与
    取蕴俱名为蕴。今亦如是。常与无常俱名
    为阴。揽五阴下次释众生世间。如揽五指
    假名为拳。大论下次引一论证成佛界亦
    名众生。大经下证成差别是世间义。三十四
    云。内色外色各十时异。内色异者。一歌罗逻
    时异。二阿浮陀时异。三闭手时异。四?时异。
    五初生时异。六婴孩时异。七童子时异。八年
    少时异。九盛壮时异。十老死时异。外色亦尔。
    牙茎枝叶华果时异。故用此异以释世间。
    十种所居下次释国土世间。初列四土为
    十界阴众生所居。仁王下次引经证佛有所
    居亦名为土。前之九界名阴名生。有所居
    土理在不疑。恐不信佛名阴名生犹有
    居土。故但引证佛界三义。此三十种下总结
    从心。问。于不思议中但明四圣。何法不
    摄。何必须明六道法邪。答。为实施权从
    实开出。今欲示实何得不论。总约一化
    有五意说。一者为示人天路故。二者为令
    厌轮回故。三者为知菩萨自誓悲他境相
    故。四者为知不可思议境所摄法故。五者
    为欲令知性恶法门遍故。今文正在第四
    第五。兼用第二第三。问。依何教门立三世
    间答。依大论释百八三昧中。至释能照一
    切世间三昧云。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种世
    间。谓众生世间住处世间五阴世间。至释
    一切住处三昧云。得是三昧者。乐住世间
    不乐住非世间。以世间有无常过故。世间
    有三种。亦如前列。非世间者。无一切法大
    可畏处。且指有漏名为世间。二乘所依名
    非世间。故云可畏。大经十六梵行品释十
    号中。至释世间解中云。有六种世间。一
    者世间名五阴(五阴世间)又世间者十方阿僧只世
    界(国土世间)又世间者一切凡夫(六界众生)又世间者名
    莲花(二乘)又世间者谓诸菩萨(亦摄二乘)又世间者名
    为五欲(更立因法世间)故知六种虽加因法。亦不出
    三。以十如中含因法故。今依义开十界
    各三。又十种下次释十如。十如?是法华实
    相权实正体。亦是车体。亦宝所体。今境是体
    是故须明。故经云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
    相等。既云诸法故实相即十。既云实相故
    十即实相。故使今解不与他同。于一念心
    不约十界收事不遍。不约三谛摄理不
    周。不语十如因果不备。无三世间依正
    不尽。言十如者。南岳读文皆以如为句
    末故也。天台大师依义读文凡为三转。初
    以如为句。如即空也。次以相性等为句。相
    性不同即假也。次以是为句。如于中道实
    相之是。即中也。以一一界具三谛故。义虽
    若是。常读多依相性为句。准偈文云性相
    义等。先释十界五阴十如。于中先且总释。
    次别释。先善总意以冠于别则使别义泠
    然可见。初释相中有法譬合。譬中水火以
    譬别异。揽而可别故名为相。如人面色以
    先现故名之为相。言休否者。尔雅云。休
    者喜也。广雅云。庆也。否者恶也。十界相望善
    恶可知。昔孙刘等者。引事以证先现之相。
    汉末三人俱诣相者。相者见孙刘有社稷之
    相。即便语之。曹公不蒙相者所记。知相者
    不逮褰衣示之。相者见已举声大哭。天下
    鼎峙四海三分等。荼苦菜也。至后汉末。此之
    三人果据三方。孙据吴。刘据蜀。曹据魏。前
    后二汉并王莽十八年。刘玄一年。合四百二
    十六年。后汉末献帝时董卓作乱。杀太后
    焚洛阳。五星失度五岳崩裂。天狗流行地数
    振动。白虹贯日赤气穿宫。谷一斛五十万。
    豆一斛二十万。州县各权群臣饿死。至建
    安元年操为司隶校尉。操本沛人。姓曹氏。
    讳操。字孟德。汉曹参之后。少多机警。有权
    数。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世人未奇之。唯
    南阳何?等异之。本传应别有相者不知。
    ?谓曰。吾见天下之士未见若君者。天下
    将乱非命世之士不能济。能安者在君乎。
    为校尉时知尚书令事。二年袁绍称天子。
    八年操尚为冀州牧。十三年操为丞相。十八
    年后操自称为魏公。十九年刘备刘章据益
    州。备字玄德。涿郡人。备父事州郡。少孤。母
    贩履赁织为生。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高
    五丈余。常望气??如小车盖。往来者异
    之。或云。此家出贵人。备小时儿戏其下
    曰。吾必乘此羽葆车盖。叔父子惊曰。勿妄
    言灭吾门矣。年长大不乐读书。希走狗
    马。奏音乐。美衣服。长七尺五寸。手过膝。少
    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此即显相之貌
    也。至建安二十年。操杀皇后及皇太子。二
    十一年自称魏主。其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孙
    传不能具记。曹公相隐如八界。孙刘相显
    如二界。或已得无生相彰于外。即如弥勒。
    远近皆记者。远记如记鸽雀成佛。法师品中
    一句一偈我皆与记。及常不轻等。近记者。
    如弥勒及贤劫中九百九十五佛。法华迹本
    二门。诸经会末得无生记乃至一生等。亦如
    楞严四种授记。佛告坚意。是恶魔从今已
    往。渐渐当得首楞严三昧乃至成佛。坚意
    语魔如来已与汝记。魔言。我不净心。如来
    何故与记。佛欲断一切众生疑故。告坚意
    言。记有四种。一者未发心记。或有流转六
    道。生于人间好乐佛法。过百千万亿劫当
    发心。过百千万亿阿僧只劫行菩萨道。乃
    至供养佛化众生。皆经若干劫当得菩
    提。迦叶白佛。我今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
    佛言。仁者善哉。不应妄称量众生。唯有如
    来能量众生。二适发心与记。是人久劫种
    诸善根。好乐大法有慈悲心。发心即住不
    退地故。故发心与记。三密记者有菩萨未
    得记。而行六度功德满足。天龙八部皆作
    是念。此菩萨几时当得菩提。劫国弟子众数
    如何。佛断此疑即与授记。举众皆知。此菩
    萨独不知。四无生忍记者。于大众中显露
    与记。经四记中。未发心记最远。密记次远。
    发心记次近。无生记最近。是故今云远近皆
    记。今修观者并随实观不随于权。故照己
    他十界相足。如是性者。初正解中有法譬
    合。性既有三。以相例此。相亦应三。故本末
    文并作三谛。如竹下譬中云燧人等者。燧
    者出火物也。此土先古燧人能出火故。后
    名出火物名之为燧。字统云。夜为烽昼
    为燧。非今正意。郑玄云。金燧者火镜也木
    燧者火钻等。论语云。钻燧改火四时不同。
    大经云。因燧因钻因手因干草。四法和合
    故有火生。今文语略但云燧人。止观如钻。
    观境如燧。助道如草。运功如手。断惑性显
    犹如火出。自既除惑亦能利他。名烧一切。
    世间下破他。先总破次别破。此即总也。自
    古共许涅??为常住宗。以法华经不明佛
    性则非常宗。故今破之。又有师下别破判
    法华十如。不应分之各明权实。又涅??下
    引净名文例破。体力等余意可见思之。释
    力中云烦恼病故等者。且约四圣力用以
    说。若准通意。凡有心者莫不堪任十界用
    故。次类解者即别解也。应约十界别别明
    之。相繁难见故束明也。涅??者即无余也。其
    法?者名之为相。言解脱者谓法乐也。其
    法细者名之为性。得无余者可表二乘。
    得法乐者性必无改。五分为体者亦是色
    心。以戒为色余者为心。分为支分。五法和
    合名为法身。身即体也。言五法者谓道俱
    戒。事理诸定。无漏正慧二种解脱。及了解
    脱智。广解如论。无系为力者。择灭离于三
    界系也。修二乘者必有是力。既后有田中
    不生者。未来生阴名为后有。阴复生阴名
    后有田。若入无余无生处故。故名不生。论
    云。本有中有当有。当有即后有也。以无生
    故。故名无报。田是生义。此间古者以猎为
    畋。畋者取狩也。则四时不同。春?夏苗秋
    ?冬狩。今以能生五谷为田。拟昔之畋故
    尔雅云。田者地也。即取五谷之处也。即是
    无复来报生处。大经三十四云。黑业黑报。白
    业白报杂业杂报。非白非黑业非白非黑报。
    非白非黑名为无漏。迦叶难言。世尊先说无
    漏无报。今云何言不白不黑报耶。佛言。义
    有二种。一者亦果亦报。二者唯果无报。黑等
    三业亦果亦报。黑等因生故得名果 能作
    因故故亦名报。无漏因生故名为果。不作
    他因故不名报。果即是习果。报即报果。
    从习因生故云从因。至报方能为他作因。
    今此无漏唯果无报。是故无漏不受来报。
    即不生义也菩萨佛类中。问。总中既以色
    心为体。此中但以正因为体。何故阙色。
    答圆释正因?是色心。如苦道为正因非
    全心也。况修德性德并不离色心。因缘有
    逆顺者。重约因缘作逆顺释。以义便故可
    例余法。顺界内法如四趣等。逆界内法
    如前二乘。顺界外法亦如二乘。但以无明
    为缘有异耳。至界外时界内行息。则须界
    外无明润生故也。逆界外法如菩萨佛。又
    菩萨类多种不同。如后说。逆界外法既以
    中道为因。当知皆取破无明位。言余至准
    此可知者相性体三但是总说因缘之意。力
    者但是因缘功能。作者是预说因缘运用。果
    报?是因缘习果及报果耳。故知略说即以
    因缘为本广说始终故须明十。是故界外
    皆取破无明位。若依大乘三佛者。佛有报
    身故名为报。具如玄文约现生后论九论
    十。及以断惑尽义等也(云云)。又如大璎珞第
    八。慧眼菩萨问文殊言。如来相好为有报
    耶。为无报耶。文殊言。如来色身有报。法身
    无报。慧眼复问。去贪欲内心净获大果。六
    度之法非无相报。如何而得成法身耶。文
    殊言。如来法身有耶无耶。慧眼曰。色身是有
    法身是无。如我观察如来身者。非报非无
    报。据此应以四句分别。谓色有报法无
    报。事亦报亦无报。理非报非无报。故不
    应以无报为定。次明众生世间但假实
    异。余如前说。次明国土者应以四土横
    竖销释。具如净名疏中。彼明随见不同。此
    明所依各异。今论当分所居各别若如玄
    文用教多少。今所未论。故净名疏四土相
    望。十种差别。以销天器饭色不同。前九正
    当今文世间义也。一同居自异。二同居与
    方便不同。三方便自异。四方便与实报不
    同。五实报自异。六实报与下品寂光不同。
    七与中品寂光不同。八与上品寂光不同。
    九诸土总对寂光不同。十诸土非垢寂光
    非净。前九正明诸土不同。第十但明诸土
    体耳。土虽差别不异寂光。寂光虽寂不
    异诸土。今文不论诸土体者。为成世间
    差别义故。于同居中别开善恶者。今文为
    明十界所依各各不同。尚应须明十土相
    别。且合六道以为善恶。如释十如亦合
    四趣及合人天。无漏即是方便土也。佛菩萨
    土者义通三土佛则唯在上品寂光。○夫一
    心下结成理境。如前所释本在一心。圆融
    三谛既已开释。恐人生迷故重结之令入
    一念。当知身土一念三千。故成道时称此本
    理。一身一念遍于法界。言无心而已者显
    心不无。言介尔者谓刹那心。无间相续未
    曾断绝。才一刹那三千具足。准八相喻思
    之可知。若具三千即具三德。故金光明第
    一云。依于法身。初发心时显现不退心金
    刚心如来心。不退即解脱心也金刚即般若
    心也。如来即法身心也。故知因心果体具足。
    又介尔者。介者弱也。诗云。介尔景福谓细
    念也。但异无心三千具足。故大师于觉意
    三昧。观心食法。及诵经法。小止观等。诸心观
    文。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并未云一念
    三千具足。乃至观心论中亦?以三十六问。
    责于四心亦不涉于一念三千。唯四念处
    中略云观心十界而已。故至止观正明观
    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
    说。故序中云说己心中所行法门。良有以
    也。请寻读者心无异缘。问。此三千为初心
    观后心亦观。答。初后不二。问。凡夫心中具
    有诸佛菩萨等性。容可俱观。中心后心界如
    渐减。乃至成佛唯一佛界。如何后心犹具三
    千。答。一家圆义言法界者须云十界即空
    假中。初后不二方异诸教。若见观音玄文
    意者。则事理凡圣自他始终修性等意。一切
    可见。彼文料简缘了中云。如来不断性恶
    阐提不断性善。点此一意众滞自销。以不
    断性善故缘因本有。彼文云。了是显了智
    慧庄严。缘是资助福德庄严。由二为因佛
    具二果。元此因果本是性德。性德缘了本自
    有之。今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缘
    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是故他解唯知阐
    提不断正因。不知不断性德缘了。故知善
    恶不出三千。彼又问云。既有性德善亦有
    性德恶不。答。具有。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
    恶。答。阐提断修善但有性善在。如来断修
    恶但有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以不断。答。
    性德但是善恶法门。故不可断。一切世间
    无能毁者。如魔烧经卷岂能令于性法门
    尽。纵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问阐提
    不断性善故。后时还起善。如来不断性
    恶故。应当后时还起恶。答。阐提不达性
    恶故。后时还起于修恶。不了于性善故。后
    时还为修善染。是故修善还得起。即以修
    善治修恶。则令修恶不得起。佛虽不断
    于性恶。而能了达于性恶。而于恶法得自
    在。不为修恶之所染。是故修恶不得起。
    故佛永无于修恶。自在用于恶法门。阐提若
    能达修恶则与如来无差别。故知于善于
    恶善达修性。于修照性以性了修。能知
    此者方可与论性德三因。生死涅??烦恼菩
    提。十二因缘即是三德。如是无量理无不
    通。彼文又问。阐提断善尽为黎耶所持。一
    切诸种子为内外所熏更能起善者。此识
    既无记与真如何别。又此种子住在何处
    而不早熏。故知权说非为了义。若有说言
    佛起神通现恶化物。此作意通同彼外道
    及二乘通。不同明镜任运现像。若大经三
    十二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古
    师谓是恶境界性。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
    人无。古师谓为缘因性也。复有佛性二人
    俱有。古师谓为正因性也。复有佛性二人
    俱无。古师谓为了因性也。如此释者。亦别
    教意不了义说。若了义者。应云阐提善人俱
    有性德。而阐提无修善。善根人有。阐提有
    修恶。善根人无。二人俱无无不退性。未入
    似位故也。举例云如八相迁物者。相为能
    迁物为所迁。俱舍颂云。此谓生生等于八
    一有能。谓本四相及随四相。名之为八。大
    相名本。小相名随。以此八故令一切法成
    有为相。言生生者。所谓小生生大生等。等
    谓等于余之三相。谓小住住大住小异异
    大异小灭灭大灭。于八一有能者通无穷
    难。所谓小相于一有能能相大相。大相于
    八有能。谓一大相起时必与三大相及四小
    相俱起。并一本法故云于八。余三大相各
    亦如是。故此八相望于本法不前不后。心
    具三千亦复如是。三千如八相一心如本
    法。今心下合譬。一念尚无。谁论横竖。当知
    一念心中此三千法实非横竖。非识是不思。
    非言是不议。故大经三十三云。佛性者不名
    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
    名万法。未得菩提时一切善恶无记皆名
    佛性。经文既云非一乃至非万。复云善恶无
    记即是佛性。善恶无记即三千也。故知三千
    非三千具足三佛性也。下文结成三谛等
    义。并依理境。若无理境约谁论谛。问。此
    不思议还?次第以释十界与思议何别。
    答。其实无别。思议乃作从心生说不思议
    作一心具说。以生显具何须更问。○问下
    次明修德不思议境。即是自行须明行相。
    故以问答推检而为行体。如前理性本无
    性过。约修门说须明离计。故约四性以
    为征问。然此问中且约所起对理自具而
    为研?其实但推本具理心。恐生计故故
    须此?。故下答文但离横等四句执竟。还
    归本理一念三千。又此问答亦名料简。前
    云理性。又云修具。即名推检而为料简无
    复别途。又此理具变为修具。一一修具无
    非理具。所以将理对修料简。令识修具全
    是理具乃达理具即空即中。故妙境初文。章
    安料简云。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尘中
    有大千经卷。故知章安深领玄旨。答者。然
    此破性不同三教。前之三教或约远理。或
    约事行。或约俗谛。推因缘法生即无生。今
    此不尔。约理本无四性计相。凡情易执约
    执破性。寄二论破者。论随教道顺物机
    缘。恐迷者执权即成性过。故寄破之令成
    圆极。言无没无明者。即阿黎耶识无始恒
    有。故云无没。没谓失没恒不失故。不同
    俱生及现行等。若从下示各计人以成过
    相。心成自性缘即他性。若法性下以他破
    自。法性非心非缘者。还举其所计准理破
    之。法性之理既非心缘。地人所计义当于
    心。法性非心若许心具。法性非缘亦应缘
    具。何得不许摄论黎耶。此即破地师也。若
    言下以自破他。还以道理破其所计。法性
    之外无别黎耶。若许黎耶依持则许法性
    依持。若不关者义理乖各。是故不关。义必
    不成。若即是者何得不许法性依持。此破
    摄师也。又违下次引经论示计有过。经论
    皆云非内非外等及非自他等。二论师何得
    各计一边。经即大品文也。更就下约譬检
    过。初文先定。若依下征责。四句下结成无
    生。心喻下合。恐写者误。喻中既以眠心相
    对。今合应云心喻法性眠喻黎耶。梦事则
    喻生一切法。纵使眠人亦有不睡时者。?
    应改云睡喻黎耶。若言睡人亦有不梦时
    者。今文但取梦时为喻。四句推梦虽不可
    得而梦事不无。若为他说还依四句。不可
    顺计言自他等。此之三千亦复如是。二师
    何得各计一边。然虽破计说必顺机。何但
    说尔观亦随宜。故观心论中观于一句各
    生三十六法。良由于此。已明横破竟。次约
    竖破。初之横破但约黎耶法性。以为内外。
    已异藏通。藏通但约心境等生灭。乃至非生
    非灭相望名竖。此中则以三千四计为生。
    以四句推三千叵得为灭。故此生灭尚异
    于别岂况藏通。故知若计黎耶及法性等。乃
    成别义。今欲明圆是故须破。此之四句亦
    是为防转计故说。推亦生亦灭者。单生单
    灭被破不生。故转计双共生诸法。故须破
    之。各既不生二不生合。云何能生。故云其
    性相违犹如水火。水火和合二俱损坏何能
    生法。破第四句者。灭为能生不灭为所。
    既云双非即无能所。云何更生三千法耶。
    亦横亦竖者。前两四句单约横竖既被推
    破。又恐双计横竖能生。故复更推。言亦横亦
    竖者于竖四句一一计横。初句计四即初
    文是。灭句计四者。云自灭生。他灭生。共灭
    生。无因灭生。第三第四准此可解。计相既
    尔。破亦准知。此是以横织竖而为计相。若
    总论者谓横及竖方生诸法。破亦准知。言
    非横非竖者。单约双计既皆被破。便谓俱
    离生三千法。俱合尚不能生三千。俱离云
    何能生法耶。问。双非心性其相如何。答。横
    既是生竖是生灭。双是?是是生是灭。双非
    ?是双非生灭。心体其实未契双非。但是
    计此谓为能生。是故须破。既不可以横竖
    等生。生即无生。言语下结成不思议境。前
    虽结成理性境竟。若不推检何殊鸟空。此
    即结成修德境也。大经下引证也。此生生等
    四不可说。义意含故。故总引证前两四句皆
    不生也。生生等文已成竖竟。若证横者。生
    生?是自。生不生?是他不生生?是共。不
    生不生?是离。第三?是俱计横竖。第四?
    是双非横竖。但证初二即证三四。问。前理
    性境及前章安料简文中。皆云一心任运具
    足。今此何得对缘推耶。答。今此正推一念
    起心已具三千。故推此具为心为缘。若推
    此起起不可得。念与三千并不可得。不得
    而得三谛宛然。○当知下结前生后。结前自
    行生后化他。自行若满必有化他。故引多
    义结前生后。初约二谛也。第一义谛结前
    自行推法不生。若世谛者欲为他说。说必
    四句以生三千。亦是举况。明有三千可为
    他说。如佛告下即大品中佛告德女。世尊问
    德女答。答文并是结前自行。佛言如是有者。
    生后化他。次引龙树及更引大经四不可
    说。以结前。有因缘故。以生后。即有利他因
    缘故也。虽四句下释前诸文结前生后。四
    句冥寂释前自行以结前。慈悲怜愍释前化
    他以生后。若圣若凡。凡欲利他皆须四句
    横竖破执。乃可四句慈悲为他。然此为他
    与后起教。其义不同彼唯实报八相被物。
    发起权实施开废等。此唯初心依理生解。
    无性执已为他四说。亦通后心仍在习果
    无生忍位。四执实破赴物说四。问。前自行
    中具破四性。今此化他何故各一。受化之徒
    还成自行。何故与前自行不同。答。圣人设
    化逗彼所宜。受者成观实离四执。若其执
    自佛岂增执而为说耶。余之三句准此应
    知。或作世界下正明逗物。依四悉檀作四
    句说。即十六番说化他境。化他遍被故列十
    六。若彼受者随用一句或二三四。观心论中
    遍约四性各三十六问者。为遍责故遍生
    法故。仍略四悉直举自等。今但约四悉望
    彼仍总。今初世界中四者。若言心具心即
    是自。善知识者即是他也。以水银他和真
    金自即是共也。自尔?是无因异名。此四皆
    须顺欢喜义成世界悉。为人四中言唯信
    者。信即是自。云但发心。发心是自。若云见
    佛。佛即是他。自珠待他水清即共也。又他
    慈善根令我自见亦共也。非内非自非外非
    他即无因也。先尼者以证四句无着即属
    于离。离即无着。若有著者如先尼梵志。于
    小乘中生信尚难。况复大乘。大论四十七
    云。若佛法中有微法而可得者。先尼于一
    切法中终不生信。云何生信。信般若波罗
    蜜不以有相不以无相。不取相故住信
    行中。论问。此中何故引先尼耶。答。此经种
    种因缘说法空乃至无有微相可得。人心
    疑怪不信此理难见。是故须菩提引小乘中
    尚有法空。况大乘法。论文引意先尼有着。
    信小乘法空尚难。况信大乘法空。小乘法
    空如阿含中是老死谁老死也。余二悉比知。
    佛旨尽净下明佛意体性。即明自行化他相
    即。不在因缘等即是第一义。即化他心不乖
    自行。故即世谛是第一义谛。又四下化他
    中。初法。若为盲等者重约譬说体性相即。
    为盲四说贝等俱是。如前四四一十六说皆
    契悉檀故云见乳。即世谛者以法结譬。当
    知下结意也。不说即默。即是终日说默相即。
    终日双非说默终日双照说默。破即不说。
    立即四说。又破即双遮。立即双照经论者如
    前所引。天亲下重申二论本意。先明失。论
    主逗机各演一门。论师各执偏弘成诤。致
    使后学情见不同。矢石者如箭矢射石义
    非相入。以各计故不入圆理。如彼矢石。
    次若得下明得。若约二论论主元意及得
    今文悉檀之意。四俱可说。据理俱不可说。
    虽不可说如前一十六番。并是随宜而说。
    若随下教门大体。逗物虽用适时之变。佛
    出世意教门大体。皆是因缘和合乃生诸法。
    是则若自若他若无因等。皆属于共。故今复
    依大体而说。故云无明法法性。无明是暗
    法。来法于法性。如丹是药法来法于铜等。
    因缘和合有成金用。是则无明为缘法性
    为因。明暗和合能生诸法。自行犹观染因
    缘生。化他则以净因缘生。自他相对则以
    染净和合因缘而生。又自行染有内有外。
    内谓无明。外谓他境。以内具故他境能熏。
    故观所熏唯见理具。若观理具则识真如
    常熏内具。诸论教道不见此实。虽内外熏
    以立种义。不了新熏本有之意。是故种子
    但同冥初。故是教道非真实说。今观此等
    染净虽殊即理无别。?约此因缘而推多
    种自他共等。其理不殊。故知凡推四句之
    法。皆推诸法已和合性。所以推一至理染
    净缘起。因边缘边各不能生。二不生合故
    无生理。和合尚无离二焉有。不有而有三
    谛宛然。一性下释和合性。一性虽少而不无
    者。为缘成法生一切故。无明虽多而不有
    者。推此性故一法亦无。不少不多妙理斯
    在。何者下重释上句。指法性为无明则多
    非多。指无明为法性则一非少。故名下
    结化他妙境。若解下还依教体。历前三科
    三种世间及界如等。专云妙境三谛之相。
    虽先约识心至此且总结成三谛。知其阴
    等皆是妙境。初一心下正明历前心造诸法。
    一阴下历前五阴。一入下历前十二入。一界
    下历前十八界。三科即是五阴世间。一众生
    下历前众生世间。一国土下历前国土世间。
    一相下历前三处十如若法性下以教体意
    结前所历成三谛等。初文即是结成三谛。
    如是下例。若一法一切法下结成三观。一空
    一切空下释向三观成总相也。非但空空
    亦空假中。假中亦然。若净名疏亦明总相
    三观之相。与今意别。故彼文云。有三种三
    观。一者别相即别教也。二者通相亦名总相。
    语似今文其意则别彼但是方等部中通相
    之意。如观众生品等三观虽空三观犹别。
    如佛道为假入不二门为中。其意亦然。三
    一心三观正当今总。若因缘下结成三智。例
    上下即以权实例于三观。亦应如前对三
    法竟。次明总相。故云一权一切权等。若随
    下结成三语。能说名语被物成教。故以渐
    等三止观教结之。故云无非渐等。故此三
    止观即是三语。随他是渐。随自是顿。随自他
    是不定。前大意中于一圆顿结示三种止
    观之相。今妙境中收三止观同一圆顿。故
    以此三会于三观及三语等。由有教故。故
    令趣入。故以三趣。对于三教。合不可得及
    趣非趣为顿。一切法中开对渐及不定。是
    故属假。前一一文皆先正结。次例诸法。唯
    此三趣阙例诸法。此等下会异。此不思议
    ?是妙境何故乃云亦是三观。乃至三趣等
    耶。故更会之。妙境不殊得名处别。名处虽
    别同归一理。轨?是法。以三轨则之使始
    终不改。故名为法。法即所照故立谛名。三
    轨所发以立观名。智望于观因果乃殊同
    是所发。所发成果故能教他。教他未尝不
    与法俱。教他既满自他归宗。名之为趣。种
    种下诫劝。如如意珠下举譬以譬于境。前文
    以三千等别明理性乃至十界别含权实。
    前文虽以八相为譬。别为破于心法前后。
    虽有梦譬别为破于四句计性。故今正用
    珠譬妙境。即总譬于前来理性自他横竖及
    结成等。今珠义者。第一义天。天然理体。即胜
    宝也。性无杂染名之为净。无非佛法故
    名为妙。在一刹那故云介粟。大论云。古佛
    舍利状如芥粟。能满自他菩提妙果名大
    功能。珠中所雨不增人欲生一切愿。从??
    须边故名为欲。欲不出五故总举五。又理
    为四弘所缘之境。故名??须。七宝者。谓金
    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宝不出七故并
    举之。即譬无作道品宝炬陀罗尼也。真宝
    名琳。似宝名琅。有云。琅?G琳皆石似玉。
    今且依前真似二宝皆生于珠。即正助二门
    不出于理。非自性故非内畜。非他性故
    非外入。既离自他即无共离。故但两句不
    云三四。从不谋去有化他用。非纵故不
    谋前后。非横故不择多少。任运施化名
    为不谋。称机设逗名为不择。虽五味不同
    而秘密不定。故纵而不纵。虽诸教不同而
    适时增减。故非多非少。若机若应并非权
    非实。故云不作?妙。触缘斯现。故云称意
    丰俭。多名为丰少名为俭。益物不穷故降
    雨穰穰。穰穰福也。乃至依正珠亦雨之。雨
    字去声呼。自天而降曰上声。降之所被曰
    去声。大经云。无上法雨雨汝身田。非本无
    今有故不添。非本有今无故不尽。若自若
    他皆不出三谛。下之二喻拟此可知。单销
    譬事意则可见。故直对理以明体用。珠是
    色法世福所感。尚能如是。况复心神不思议
    境。故大论十一云。此珠随念能出四事及音
    乐等。次约三毒为譬中。言定有定无等者。
    定有谓已具。定无谓永阙。若谓已有如仓
    中盛物。若谓永无如砂中无油。故并不可。
    次梦喻为三。初总举梦事。梦事如三千。豁
    悟如一念。未眠如法性。法性非无如不
    觉。法性非有如不梦。不梦故不多。不觉
    故不一。无明眠故谓之为多。观一念故谓
    之为少。无明与一念不出法性。故非多
    非少。庄周梦喻亦复如是。无明如梦蝶。三
    千如百年。一念无实犹如非蝶。三千亦无
    如非积岁。?小飞。翔回飞也。郭璞云。布
    翅翱翔。无明下以譬帖合。合文犹略。无明
    法法性合梦蝶。一心一切心合百年。达无明
    即法性合悟知非蝶。一切心一心合非积
    岁。言云云者。长非长故梦非梦。短非短
    故悟非悟。故以心性为不思议境。彼论齐
    物一梦为短而非短。百年为长而非长。今
    借喻妙境理稍可通。若均山毫等凫鹤恐
    未可也。具如论衡范?与静泰论于齐物。
    ?屈于泰者以齐物无理故也。次安乐行
    人梦喻比庄周梦。意亦可知。若信下劝信
    也。言三喻者。一如意珠。二三毒。三三梦。非
    口为不议。非情为不思。信此三喻即信一
    念不思议境。此不思议下明境功能。依此发
    誓下明例余九法。皆满足等。良由于境说
    时下收入一心总为观境。如前所明事理
    自他并在一念。说必如上行无先后。○次
    明发心。初起大志造趣所期名之为发。
    不依教道为真。依三谛理名正。菩提
    即是所期之果。妙境即是所行之路。心即能
    行能趣有情。以无始来随逐尘染。不知无
    缘体遍法界。唯随妄我虑知之执。今依圣
    教从迷反迷故名为发。制此虑知令上
    求下化复名为发。此中文四义唯有二。所
    谓慈悲意在极果。若从利他意在遍益。问。
    应先起誓后观妙境。何故境后方云发心。
    答。境前非不发心具如五略中意。今发重
    为成观故须缘理益他。于中先悲次慈。
    若从名便应先慈次悲。今从行便故先
    悲次慈。必先离苦方与乐故。理无先后文
    且附事。初释悲中先明誓境。于中先总牒
    前妙境。故云一苦一切苦。苦集二苦俱名
    为苦。义摄十界?在一念。故云一苦一切
    苦。不明妙境一念三千。如何可识一摄一
    切。三千不出一念无明。是故唯有苦因苦
    果。由知无明?是法性是故起悲。自悲下
    历境思惟为起誓之由。亦先寄次第方解
    妙境。初文即是昔来所起三途因也。轮环下
    明三途因招三恶果。而今下今世复起三途
    之因。三界之集亦不出于痴爱两心。恒为
    所误喻蚕喻蛾。百千下惊叹。设使下明无
    道灭但有人天。设谓假设。常在流转假使
    欲舍但欣戒善不求无漏。名为相心。如市
    易去。并喻相福反更益罪。若修相福得人
    天乐换三途苦。复由此乐得三途苦易人
    天乐。杜延业云。福有五种。一曰寿福。二曰
    富福。三曰康宁福。四曰攸好德福。五曰考终
    命福。此之俗儒但知有福而不辨所感。亦
    不云须戒以为受福之器。以福多故招罪
    亦多。名为更益。笱者取鱼器也。相心如鱼
    如蛾。相福如笱如灯。相心感果如入如
    赴。情想虚构名为狂计。非出世慧名为邪
    黠。逾犹越也。甚也。结集既厚名为逾迷。招
    苦必深名为逾远。贪爱之心乏真理水义
    之如渴。又相心修福作五欲因如更饮咸
    反增生死如渴更甚。次明损道。有相之福
    如龙须牛皮。戒定慧三如身如体。有相心
    修如缚如系。受人天果如入如向。却堕
    三途如弥坚转痛。故大论云。夫利养者如
    龙须绳缚身入水。初损戒皮。次损定肉。后
    损慧骨。今由相福得人天利失于三学亦
    复如是。无明如盲。戒善如入。所感果报如
    在棘林。有相心修犹如不固。所获相福犹
    如溺堕。生死难出犹如洄??。溺是堕水。洄
    ??者。逆旋流也。把刃下叹无道灭。一豪之
    善本趣菩提。如操刀执炬得其要柄。若以
    相心如把刃抱火。睹前相心生死苦集。如
    履虎尾蛇头等也。悚谓惊惧悼者伤也。栗
    谓战栗。以伤惧故所以起誓。次自悲悲他。
    文中斥于凡夫生死。亦兼斥于六度二乘。故
    下结云。今则非伪非毒。三藏菩萨名杂毒
    也。二乘六道名之为伪。故前简非九缚一
    脱皆名为非。非即是伪。假令下明但有一
    脱。二乘因果亦成誓境。稣者死而更生。字或
    作稣或作稣。并不从草。从草者菜也。三藏
    观境不能即事。名为隘路。故大经第二云。
    声闻缘觉犹如隘路不受二人并行。色空相
    即故名为并。灭色存空故云不并。灭色之
    空名为隘路。修菩萨行义如公行。背舍生
    死义如叛出。烦恼生死损害涅??。是故如
    冤。三界皆是生死住处。名为冤国。周遍五
    道名为备历。三界无安名为辛苦。失菩提
    愿名之为绝。更发小志名为复稣。背大
    乘父名之为往。五尘求解如至贫里。除
    烦恼粪求智慧钱名为佣赁。生死为夜涅
    ??为日。小果息处名为草?。未发大心名
    不肯前进。拙度破惑名为鄙事。不信等者
    悯伤之由。由二乘人背大向小是故悯伤。
    方等已前未免生谤名为不信。方等虽闻
    不解不行。名为不识。故迦叶云。犹如盲
    人。不知别惑是故可悲。不识别理是故可
    怪。又可悲之甚名之曰怪。思惟下正明悲
    伤自伤伤他。思惟是弘誓之始。鲠痛是悲愿
    习成。鲠者谓鱼骨鲠喉。如是伤痛至甚之
    相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之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