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四

    第三弃盖中文义同前。于中初文列数。
    释名辨异。举譬引证等文。并可见。婆沙四
    十八云。此五盖中三事各立。谓贪?疑。二事
    共立。谓睡眠掉悔。俱舍云。食治用同故。贪
    以妙欲为食。不净观为治。?恚以可憎
    相为食。慈心观为治。疑以三世相为食。
    缘起观为治。故各立一。昏沈睡眠以五法
    为食。一懵愦。二不乐。三?骨贰K氖巢黄降?br> 性。五心羸劣性。以?巢?崮俏?巍>擅??br> 眠即昏沈是。掉举恶作以四法为食。一亲
    里寻。二国土寻。三不死寻。四念昔事寻。以
    奢摩他为治旧名掉悔。掉即举也。悔即恶
    作。故共立一。问。何故前三各各立一。后二
    二二立一。答。前三独能办。后二共方办。
    如人办事有共有独。今此文列疑在后
    者。以前四盖遍有疑故。而前四增强从四
    为盖 双只之意还依论文。若大乘经意通
    至金刚。具如后释。前诃欲下即辨异也。前
    所诃欲对尘发识。非直五识得五欲名。必
    须同时意识缘现五尘。起五意识分别想
    着起希须心。故名为欲。今此五盖方云转
    入意地者。谓前五尘至入禅时。意地犹染
    能覆禅定。故名为盖。前欲一向对顺情尘。
    盖通违顺对定以说。举譬中先举本譬。次
    重譬。云如毒树等者。文虽同前义意则异。
    令有盖必弃如有毒必剪。检贼亦然大品
    下引证中。云离欲及恶法者。俱舍云。盖五
    唯在欲。世禅尚须离此二法。况圆顿修耶。
    贪欲盖起下次辨盖相。初贪欲中云开结使
    门。九结与八十八使并因欲入。以思香故
    通结使入。香为能通名结使门。又云。结使
    即门名结使门。以能使行者至恶道故。衔
    命曰使为结所使故也。三世九恼者。文通
    列三。谓一恼我二恼我亲。三赞我怨。三世
    各尔。故合为九。问。过去已去未来未至云
    何名恼。答。恼虽过未境实现在。与时相值
    则生于恼。及以过去曾恼于我。若离?者
    虽有恼境恼心不生。如释提婆那以偈问
    佛。何物杀安隐。何物杀无忧。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佛答。杀?则安隐。杀?则无
    忧。?为毒之根。吞灭一切善。眠名增心数
    法者。此中总说睡眠之法。能令心数增长
    不息。彼俱舍中约法相者云。睡眠遍不违。
    若有皆增一以通三性故也。善心所有二
    十二法俱起。十大地十大善地及寻伺。有时
    增恶作。不善心所有二十。谓大地十。大烦
    恼地六。大不善二。寻伺二。四烦恼忿等。恶作
    二十一。有覆有十八。无覆许十二。如前心
    品中。若有皆增一。萨遮尼干经云若人多
    睡眠等二行偈。具如今文。释论云者。大论
    总有八偈(云云)。大经云。如人喜眠眠则滋
    多。掉悔盖相者。掉动也。掉之为法破出家
    心。摄犹不定况更掉散。大论十九偈曰。汝已
    剃头着袈裟。执持瓦钵行乞食。云何乐着
    戏论法。放逸纵恣失法利。萨遮经云。戏论
    垢染心心不住三昧。为智者所诃行者
    不解脱。欲得速利益。应离诸放逸。论云。
    所言悔者二种。一掉后生悔。二如重罪人
    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今亦具二。
    初文即初意。次若人下即第二意。故大论十
    九云。若人有二种。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
    作。是则愚人相。不以悔心故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初句总标。次三
    句初意。次四句第二意。故宝积经中有菩萨
    得宿命智。知亿多劫所作重罪。以忧悔故
    不证无生。时文殊师利知其念已。于大众
    中把刀害佛。佛言。若欲害我为善害我。
    文殊白佛。云何名为若欲害我为善害我。
    佛因广说一切诸法皆如幻化。若能如是是
    善害我。菩萨由是照知宿罪皆如幻化。得
    无生忍。疑中言犹豫者。是不决之总名。犹
    者。尔雅云。如麂善登木。尸子言。五尺大犬
    曰犹。说文云。陇右谓犬子为犹。亦?属。言
    此犬子。或随人行时前后不定。故名犹豫。
    疑虽有过然须思择。于自身心决不应
    疑。师法二疑须晓其时。若未入三昧来。
    于此二法若不疑者。或当复杂邪师邪法。
    故应熟疑善思择之。疑为解津此之谓也。
    师法已正依法修行。尔时三疑永须弃舍。五
    盖病相下明弃盖法。此则结前生后。亦先事
    次理。行者下明设治之法随??者故。若贪
    下正明用治。不净治贪者且约实观。具如
    第七卷中。治?中云二世者过现也。亦如
    第七第九。治睡中云如向宝山等者。大论
    释信中云。以信为手。如人无手入宝山
    中无有所得。不信之人入佛法宝山。都无
    所得。以不信故则生疑惑。若有信者入
    佛法中不空剃头能问能答。当知出家之
    人宝山悉至。宁空手归。杖鞠贝等者。杖者
    谓禅堂中行。只律云。以竹为杖。长八肘物
    裹两头。令下座行之。不得拄胁以拄其
    前。三摇不觉左边拄之言鞠者皆以毛
    鞠着其顶上。睡则堕地觉已策发。律云。若
    有睡者以鞠掷之。贝者吹令出声以警睡
    者。星者佛法唯许解睡观星。余一切时制。
    或复以水洗其足面。婆沙云。从日没至日
    出。结跏趺坐勤行精进。顶安禅镇行禅鞠
    法杖。亦更有余圣者治法。如育王经云。一
    比丘喜睡。鞠多和尚化作一鬼七头。手把
    树杖悬在空中。见已还本住处。和尚语言。
    可坐禅。若睡还来。精进得道。又一比丘多
    睡。见鬼鞠多。鞠多语言。鬼不足畏。为
    鬼所杀不入生死。为睡所杀生死无穷。比
    丘还房坐禅得定。又如譬喻经云。有一比
    丘饱食入房睡。佛知过七日当死。佛至
    其房弹指寤之。说偈警之。寤已礼佛。佛
    言。汝维卫佛时作沙门贪利养不习经教。
    饱食却睡不惟非常。命终堕于[鱼*翁]虫蚌虫螺
    虫中。五百万岁常处黑暗不乐光明。一睡
    经百岁乃觉不求出家。今为沙门。云何更
    睡不知厌足。比丘闻自悔自责。五盖即除
    成第四果。此乃圣者知机警睡之方。治疑
    中云雪山从鬼请偈者。具如大经雪山童子
    中说。天帝拜畜为师者。未曾有经上卷。佛言。
    忆念过去无数劫时。?衬Υ蠊?阃由街杏?br> 一野干。而为师子所逐欲食。奔走堕井不
    能得出。经于三日开心分死而说偈言。
    祸哉今日苦所逼。便当没命于丘井。一切
    万物皆无常。恨不以身饴师子。南无归命
    十方佛。表知我心净无己。时天帝释闻佛
    名。肃然毛竖念古佛。自惟孤露无导师。耽
    着五欲自沈没。即与诸天八万众。飞下诣
    井欲问诘。乃见野干在井底。两手攀土不
    得出。天帝复自思念言。圣人应念无方术。
    我今虽见野干形。斯必菩萨非凡器。仁者
    向说非凡言。愿为诸天说法要。于是野干
    仰答曰。汝为天帝无教训。法师在下自
    处上。都不修敬问法要。法水清净能济人。
    云何欲得自贡高。天帝闻是大惭愧。给侍诸
    天愕然笑。天王降趾大无利。天帝即时告
    诸天。慎勿以此怀惊怖。是我顽蔽德不称。
    必当因是闻法要。即为垂下天宝衣。接取
    野干出于上。诸天为设甘露食。野干得食
    生活望。非意祸中致斯福。心怀踊跃庆
    无量。于时野干自念言。我得宿命知过去
    (云云)。令诸天敷座(云云)。天帝说得免井厄(云
    云)。野干广说有人乐生恶死。有人乐死恶
    生(云云)。天帝问。济命无功德施法有何功
    德。野干广说施法功德(云云)。乃云。过去有王
    名阿逸多。初持十善。后为边国进女赠宝。
    因即奢侈堕于地狱。出狱堕鬼。从鬼复念
    宿命十善。从鬼堕畜为野干身。我堕分死
    冀得生天。以由汝故违我本愿。是故说言
    济命功少。天帝难言。世尊所说善人求死。
    是事不然。若欲求死何故入衣。答言。有三
    意故。一者顺于天帝意。二为诸天得闻法。
    三为通化宣传法。复为天帝广说法门(云
    云)。大论云。不以囊臭等者。大论九十六波仑
    缘中。若有弟子见师过者。若实不实其心自
    坏失法胜利。故空声告言。莫见师过。应自
    念薄福不值于佛。今值恶师。不应念过自
    妨般若。若师有过不预于我。我从师求般
    若。如狗皮囊盛好宝物不以囊臭而弃其
    宝。如罪人把炬等。具如四三昧中引。万川
    者水会而为川。川大而自穿。穿通也。普超经
    云等者。今引稍略。彼经下卷佛授?王记
    竟。告舍利弗。人人相见莫相平相。所以不
    当平相人者。人根难见。独有如来能平
    相人。行如如来可平相人。贤者舍利弗及
    大众会。惊喜踊跃而记斯言。从今日始尽
    其形寿。不观他人。不敢说人某人趣地狱。
    某人当灭度。群生之行不可思议。佛法如
    海唯信能入者。孔丘之言尚信为首。况佛法
    深理无信宁入。故云。兵食尚可去信不可
    去。华严信为道元功德母等。如诸声闻得
    罗汉已。四智究竟二脱当满。岂更进求大
    乘之道。故自述云。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言以信得入者。若不于方等被弹
    而生信心。安能至法华得授记[?`/别]。和伽利
    者。第一本云。有老年者初始出家。未有所
    识。在僧伽蓝为小沙弥戏曰。与汝初果。
    令其坐已即以毛鞠着其头上。语言。此是
    初果。以信心故即获初果。即语沙弥。我已
    得初果。沙弥复弄之曰。如是依前。四度为
    之至第四果。鞠多教弟子上树者。付法藏传
    云。南天竺有族姓子出家学道。爱着自身
    洗浴涂香好美饮食。身体肥壮不能得道。
    往鞠多所求受胜法。尊者观知以着身故
    不得尽漏。语言。若能受者当授汝法。答
    言。受教。即化作大树令其上之。四边变
    为深坑千仞令放右手。如言即放。如是次
    第乃至都放。分舍身命至地不见深坑及
    树。为说法要得第四果。狐疑者。狐是兽一
    名野干。多疑善听。时人云狐疑盖因此也。
    此兽为鬼所乘。时人以之为精媚。有云。黄
    河水厚。欲度河时委听水声声绝方渡。覆
    器者。信无故如器覆。大论云。罗云自小多
    喜妄语。以妄语故令无量人不得见佛。
    佛欲调之。远行还令汲水。佛脚挑澡??覆
    令其注水。答云。器覆水不入。佛言。汝如覆
    器法水不入种种诃责。今借譬疑亦同覆
    器。问下料简。答中先出多解不同。初文者。
    既有门户诠次不以无知能到。故是障也。
    出入有由故云门户。始自欲界?细等住。
    乃至非想名为诠次。余文可解。虽各异计。
    准今文意应随人判。问下先问起盖相。为
    长远之由。次广开下出长远之相。阿?酬枷?br> 斥偏也。近惑既以覆相而说。当知非但覆
    于贪爱?恚等相。存没不同。亦以近覆远。
    未云五盖通至佛地。上弃下示其偏计近
    盖之相。未发禅来所有五盖皆名钝使。如
    前辨盖相文是也。利使下次明利使五盖。
    指前随自意中邪空之人。此为利使之例。由
    此使故生于五盖。亦如前明五欲中六十
    二见。皆名为欲。即利钝两盖皆为观境。从
    呵弃下明破盖入空。且结初果者。且从
    破利使为名故也。从初果下。复约初果
    为钝使五盖之相。为后三果之所破也。例
    初果盖相以辨二三果上盖相。复次依空下
    明出假上盖而依空起。言五种盐者。大论
    二十四云。六师不听食五种盐。未审彼土
    五盐如何。若此土五盐。谓颗盐绿盐赤盐白
    盐印盐。盐有多类大略五耳。西方准此亦
    应可见。有阿罗汉为他所问。何名赤盐。
    不识所从而问三藏。三藏云。盐是味赤是
    色。未晓小事者由未有出假智故。既是不
    了义当于睡。依中起盖中云大树折枝等
    者。大论三十云。譬如空泽有树名奢摩黎。
    枝觚广大众鸟集宿。一鸽后至住一枝上。
    枝觚即时为之而折。泽神问言。?鹫皆能
    任持。何至小鸟便不自胜。树神答云。此鸟
    从我怨家树来。食彼尼俱类树子来栖我
    上。或当放粪子堕地者恶树复生。为害必
    大。是故怀忧。宁舍一枝所全者大。菩萨摩
    诃萨亦复如是。于诸外道天魔诸使及恶业
    等。无如是畏。而畏二乘。二乘于菩萨摩
    诃萨边亦如彼鸟。坏彼大乘心永灭佛
    乘心。论中明三乘共位以大斥小故对二
    乘心。今借彼文亦且依彼云二乘心。若准
    今文意。应云不喜二边心如不宿冤鸟。
    以不喜故义当于?。大论云等者。证地地
    中皆有无明。有无明故即有五盖。故大论
    释大品云。经前后文何故处处说破无明三
    昧耶。答。法爱难断故处处说破无明三昧。
    此即真道法爱不同似爱。是则初住虽破
    一品品品须破。若暗证家谓才知真理即
    是佛者。不晓教相故也。是故今云菩萨比
    佛犹有漏失。是则等觉比佛犹有一品漏
    失。况复下地。地持云第九等者。论文以等
    觉当第九禅。第九禅名离一切见。故知等
    觉犹修离见。故见义不近。故云唯佛究竟。
    乃至八万四千?是四分。四分?是五盖。所
    以佛地方尽五盖。复次下约一心弃盖。前
    虽三谛以次第故。非是一心。于中初文先
    斥次第。故云后不关前。况复分属三人不
    同。以凡夫有利钝乃至菩萨有俗盖。故云
    凡夫时所弃。乃至菩萨时所弃等。地摄下
    引二论明次第之计。圆释下引佛化仪以
    证圆教。然圆顿教本被凡夫。若不拟益
    凡夫。佛何不自住法性土。以法性身为诸
    菩萨说此圆顿。何须与诸法身菩萨。示于
    凡身现此三界耶。若待下正结示。一心在
    凡即可修习。故大品下引经示相。经中既
    明欲具诸法。当知欲盖即是法界。故一切
    法皆趣于欲。释趣下释出经意。先略。次
    广。初文略者?是三谛。三谛?是趣等三耳。
    略即不可思议。不可思议难见故。从今更
    下。广约思议以示不可思议相也。下去诸
    文皆先明思议。次撮思议成不思议。上来
    诸文皆先次第。次明不次。唯此一文后以思
    议释不思议。故知前后广略相显。但在通
    理文相何恒。人不见之随文生想。逐语迷
    文。便于此部而欲简择此文可修彼非修
    者。未见今家始终大体。识大体已。简与不
    简旨在其中。故于略文善须晓意。故大论
    十七云。如禅弃盖摄心一处。是菩萨以利
    智慧观于五盖。无所弃舍。于禅无取知
    诸法空。非内非外亦非中间。若得诸法实
    相则知五盖空无所有。是则名为知盖实
    相是禅实相。菩萨亦尔。知欲及盖禅及枝林。
    一相无相依之修入。是为禅波罗蜜。乃至
    四念亦复如是。次广释中云欲为法界者。
    即指最初一念欲心。于中已具十法界性。
    必能次第生于欲界。始终并在初一念中。故
    云一切法之根本。言一切法者因果中间始
    终诸法也。故云如初起欲觉已具诸法等。以
    不知故便谓轻心其过轻微。向若已知诸
    法具足。即惊怖毛竖。岂令身口造趣迷荒。初
    试歇热等者。蕴积欲想内热于心。初一行
    之似如稍歇。续起续行无时暂舍。故使未
    曾于一餐食一啜饮顷。而离欲想。或偷或劫
    等者。隐匿不与取名偷。即是私通人法所
    护者是。对面不与取名劫。即是彰灼??夺
    所护之境者是也。逼谓抑他有护无护情
    不愿者是也。贸谓于非护境?卖求财者
    是也。如是等者等取非上诸类。但是形交
    遂欲事者。若得此境等者。夫以下荐上为
    供。以卑资尊曰养。是人弃于三宝胜田。唯
    尚五欲秽境供给所须。故云供养。法华疏
    云。施其依报名为供养。第一本云。若得此
    境大须供给。语虽似顺不及今文。得欲
    境已不问贫富。皆生过罪。适有此有等者。
    才趣欲境名为适有。欲业已成名为此有。
    未来招报名即有生死。世世增长故遍受
    果。亦复因于杀盗等故。受果亦遍。欲法界
    外无复别法。且举一念具足利钝。利钝遍
    于十方三世。亦由利钝生于三谛。当知欲
    法摄诸法尽。此即一念欲心具六界法。以
    为观境。如上者上所明利钝也。云下推于
    欲空约四句三世。三世中云过去欲缘等
    者。落谢五尘名为过去。尘虽过去犹发现
    欲。名为欲缘。现在欲想名为欲因。行于欲
    事名所生法。此法必能招于苦果。今推三
    世皆不可得。横竖者结前两推。横谓四句
    竖为三世。既识下明观盖为假也。譬云对
    寇设阵者。寇贼也。其寇若多设阵必广。所
    破既大其勋益高。欲广功深故是勋本。破欲
    入位名为大功。位具诸法名大富贵。贪欲
    为种者能生佛故。于一念心分别无量。故
    能出生无量法门。欲如薪多粪坏。观如火
    猛华生。合譬可知。此且约俗谛说也。坏者。
    尚书云。土无块曰坏。俗谛若成位在七八
    等信。故云能净诸根。如此下判位。○第四调
    五事者文义同前。文相又二。所谓开合。从
    调食者下正释。亦先事次理。眠食各为一
    调。余三合为一调。初调食中不安身食者。
    如第八卷。尼干经者。彼经尼干答严炽王
    云。波斯匿王食?n太过。身重懈怠。现在未来
    于身失利。睡眠自受苦亦恼于他人。迷闷
    难醒寤应时筹量食。窳堕等者。窳(余乳切)
    郭注尔雅云。劳苦多堕曰窳。亦懒也。如
    人懒故不能自励如瓜瓠在穴。故字从穴
    下两瓜。又云。懒恒在曰窳。博物志云。皇甫
    谧问青牛士说养生法云。人欲常劳食欲
    常少。劳无过极少不至虚。去肥腻节咸
    酸。俗养生法尚令自劳。岂志道者过食懈怠。
    非唯失利而已。亦乃增病损生。眠是眼食
    等者。增一云。佛在给孤独园为多人说法。
    阿那律于中眼睡。佛说偈曰。咄咄何为睡。
    螺蛳蚌蛤类。问曰。汝为畏王法为畏贼盗
    而出家耶。答曰。不也。我厌生老病死故求
    出家。既信心坚固而出家者。佛躬说法而
    眼睡耶。那律座起白佛。自今已后形融体
    烂。终不于佛前眼睡。因达晓不眠眼根
    便失。佛言。勤加精进者与掉戏相应。懈怠
    懒堕者。与结使相应。汝行中道。那律云。已
    于佛前发誓不能复违先要。佛令耆域治
    之。耆域曰。若少不眠。治之可差。此不可
    治也。佛告那律。汝当寝息。何者。一切由食
    存。眼以眠为食。乃至意以法为食。涅??以
    不放逸为食。我无放逸得至涅??。那律
    云。我不敢违。后因得天眼。眠是欲界报法。
    既未得禅。但可调停而已。若无禅而不睡
    者。必是鬼也。如下第八卷引。王是鬼种而
    不眠睡。三事合调中初文者。即合调之由。
    为何事故须三事合调。以始终三事合故。
    言七日一变者。如阿难问经。佛为难陀广
    说胎相六趣不同。兼辨六趣中阴等相。乃
    至父母精血互有无等成不成相。及精血净
    不净相等。初入如风雨入舍等诸相不同。
    有在母腹而命终者。以酥油榆皮汁涂
    手。挟薄刀子。推手入割死儿身片片而出。
    又母胎诸患种种相貌而不入胎。入已若不
    坏者。七日一变。初七名柯罗逻如薄酪。二
    七名阿浮陀如厚酪。三七名闭手如短小
    药杵。四七名伽那如温石。五七名波罗奢
    呵五?开张。六七现膝相。七七现手足相。
    八七手指相。九七眼耳鼻口大小便道相。十
    七坚实有风门吹胎如囊。十一七七孔开
    彻。母性改常。十二七生大小肠如丝?。有
    三支节一百孔穴。十三七生饥渴想母食资
    润。十四七生九脉交络缠绕。十五七生二
    十脉一边各十。又四十脉脉八万名。十六
    七气息通。十七七眼得光。十八七诸根明。十
    九七诸根具。二十七生诸骨。二十一七生
    肉。二十二七生血。二十三七生皮。二十四
    七生肤。二十五七血肉长。二十六七生发。
    二十七七以业力故分别端丑。男居母左
    女居母右。男面向内女面向外。皆手掩面
    蹲踞而坐。二十八七生八种想。谓座榻园林
    等。二十九七生光润。五色别异。三十七长
    发爪。三十一七至三十五七人相具足。三十
    六七生厌离心不乐。三十七七生秽狱想。
    三十八七风力所转头向产门。申两臂出
    产门。每于一七各有一风吹令变异。风各
    有名具如彼经。生已八万户虫从身而生。
    纵横饮?n。左右各五百。诸节各有若干虫户。
    长大衰老常与虫居。是则三十八七计日成
    二百六十六。计成九月。所以少四以半
    小故。问。世教及经并云十月。何故唯九。答。
    九即十也。何者。经涉十故。如月初一日受
    胎者。则定唯九月。二日已去日数满时即跨
    至十。大数虽尔。又有罗云六年胁尊六十。
    亦有减者乃至五月。虽增减不同然三事
    必具。问。寿??识三与身息心。既其不同由
    义何在。答。??即是身。以由??故精血不坏。
    从功能说故名为??。寿名风息。初托胎时
    有一毫气。但根未具时随母气息根具气
    分。名为儿息。由有息故连持此身。从能
    持说故息名寿。识即是心从当体说。既从
    初识与寿??二不前不后。当知身息心三
    未曾相离。是故应须三事合调。若能调停依
    之入道。即是依因死尸得到彼岸。一切善
    法由之而生。乃至成于三德秘藏。故云若
    能调凡夫三事成圣人三法。即此意也。初
    入定时下正明调法。谓入住出三时调之。
    故禅门中调身云。夫坐者须先安处使久
    无妨。若半加以左压右牵来近身。使与左
    右髀齐。若欲全加更[跳-兆+必]右以压左。宽衣
    带周正身。勿令坐时更有脱落。手以左压
    右。重累相当置右脚上。亦令近身当心安
    置。挺动支节七八许度。如按摩法。勿曲
    勿耸正头直项令鼻对脐。不偏邪不低
    昂。身如碇石无得骚动无宽急过。是身调
    相。调息者身既调已。次开口吐胸中气自
    恣而出。使身中百脉处皆悉随气出。次闭
    口鼻中内清气。如是至三。若息已调一度
    亦足。次闭口?齿才相拄。舌向上?闭眼
    才令断外光。次简息风气息若调者则易
    入定。次调心者。一者调乱令不越逸。二
    者调心令沈浮得所。若心沈时系念鼻端。
    心若浮时安心向下。复有三种。一下着心。
    二宽身体。三想息遍身毛孔通同而出。以
    此三法调三使调。此即初入调三之相。住
    在禅中若有不调如初入法。如调弦等者。
    初如调弦入弄后不成曲。如住禅中三
    事不调心不入法。轸者方言枕也。即?下
    柱名之为枕。若欲出定渐渐申舒按摩其
    身。渐渐吐纳细细呼吸。勿令外?顿冲内
    细。渐渐放心缘于外境。心仍观了本所缘
    境。调三事法委在禅门。若能下调三事意。
    元为何事而调此三。若修根本乃至圆顿。
    今文本意令至三德。故云成圣人三法等。
    是故此三是三学之由。成于常住身息心三。
    故转凡身以成法身。转凡息以成慧命。
    转凡心以成菩提之心。始此等者。凡夫三
    法为始。初修圆观名为圣胎。至初住位
    名出圣胎。至妙觉位名身成就。此即合调
    之位也。次观心调者亦为三段。初调食亦
    并约三谛三观。食中引法华经者。无中道
    法食为饥饿。无功德万行为羸瘦。未有
    清净法身。唯有尘沙无明诸恶庄严。名疮
    癣。次三事合调文有三番。一番约教二番约
    观。文虽标合义必各释。义虽各释理实不
    分。初约教中身云六波罗蜜者。调无作六
    度令满足法身。故大经师子吼云。六波罗
    蜜满足之身。大品云乐说辩等者。问。何故
    将乐说辨以释六度。答。六度以般若为
    本。及禅进等并是乐说之相。此三又与戒施
    忍三互相庄严。是故六度皆名乐说。大品文
    中复以说法为乐说辨者。亦是般若之相。
    经云乐说卒起不卒起等者。或有法师偃
    蹇或歌笑心乱。论六十六释云。高座说法
    乐说不生听者忧愁。我故远来法师不说。或
    复思惟怖畏故不说。或不知不说。问。卒起
    何故复为魔事。答。法师求名生着自恣而
    说。无有义理故亦是魔事。大品云般若非
    利等者。利钝是空假。中道种智不同二边。
    故非利非钝。非难非易者。二乘出界由经
    八六四二。故为难。三教菩萨虽未契真妙。
    既云已发名之为易。圆人六即。六故非易
    即故非难。次约观二番中。初番三观共三事
    各。次番三观各三事合。初番之中调心在初
    者。随便而释应无别意。寄事显理前后无
    妨。行者下结位可见。如即行人未有所
    获者。但勤行权智父实慧母。令成圣胎。○
    第五行五法者。文义同前而不分事理。标
    列可知。前喻下牒前本喻。先牒次合。初文
    先反譬无五法则所作不成。初不肯作譬
    无乐欲。作不?@?テ┪蘧??2淮孀鞣?br> 譬无念也。作不巧便譬无慧也。作不专
    一譬无一心。则事不成譬正行不成。今亦
    如是下合无五法。若无两字总冠于下。若
    无乐欲希慕。合无乐欲。若无身心苦策。合
    无精进。若无念想合无念。若无方便合
    无巧慧。若无一心合无一心。止观合正
    行不成者。备上二十若无五法尚自不成。
    况二十中阙或无五法耶。若能下正合有
    五法。亦以若能两字冠下五句。若能欣习
    无厌。合有乐欲。若能晓夜匪懈。合有精
    进。若能念念相续。合有念。若能善得其意。
    合有巧慧。若能一心无异。合有一心。此人
    下合正行成就。次二譬者。船游法性之水
    以至彼岸。次鸟如行者从初发心游实相
    空。至涅??果。若无五法诸行不成。又以初
    住而为所至。无此五法下举浅况深。故初
    文云小事尚难。即世禅也。当知下结意也。
    大即三教小即三藏。事即世禅理即出世。又
    世出世各有事理。故前初文通约渐顿以
    释方便。次别约今文圆顿之教。于五品之
    前以立二十五法。为远方便。准此为例。三
    教并应别于外凡之前并用二十五法。为
    远方便。但近方便所观各别。若修事禅则
    以七境为近方便。若两教二乘则以八境
    为近方便。若通教二乘复以三藏为所观
    境。亦用八境半为近方便。三藏菩萨专以
    前九境界。为近方便。若通别菩萨亦以十
    境。为近方便。据此意者托事生解。随其
    所为立行不同。今文显圆亦须寄次以显
    不次。又复随事先立于次。若论元意专在
    不次。又前四科寄事显理。则约事论转。今
    此五法即事论转。是故直约法相而说。不
    须更为事理二重。是故但云为大小事理
    而作方便。随为何教而生乐欲乃至一心。
    次正释中先判定体方便不同。次正释方便。
    初文先旁引成论璎珞。明方便不同。璎珞四
    禅各一默。然支为定体。次?酬枷陆窦艺?br> 用。即此五法俱为方便。大论同?酬脊室病?br> 初约初禅。次约三观。初禅中云施戒忍世
    间常法。如客主之法。法应供给。乃至畜生
    亦知布施。或畏他故而持戒。如畏王法等。
    或畏他故行忍。今欲知诸法实相行般若
    修禅定。禅定为智慧之门。为禅定故故须
    精进。复次施戒忍是大福德。更欲修妙定妙
    慧。故加精进。譬如穿井见湿土泥。若无精
    进水不可得。钻火亦然。此中云今欲求般
    若者。且约远论。如向所论既求初禅。五
    法并应尽为初禅之方便。般若亦应世智
    而已。引佛说者。如瑞应云不得佛终不
    起等得是三事者精进定慧也。因果合论则
    十二观者。初攀为因至上为果。初厌为因
    去下为果。若依此言下简异也。依此攀厌
    因果之言。似不殊外道。此是佛弟子暂用
    六行。以修初禅。用禅以为实相方便。或为
    诸教方便。并名正法。准此文意虽云初禅。
    此禅亦为诸教之门。如渐次修故列在三
    观之初。决定一心者。决定为求初禅。乃至
    三观非已入定。若已入定即正修也。何
    名方便。次约三观中初是空观。复次欲者欲
    化众生下假观。复次欲者如萨陀波仑下中
    观。于中先约求般若。即是求于中道之教。
    次从复次重说下即是约观。初约求般若
    中。云七日七夜等者。七日七夜闲林悲泣。
    不知何处闻般若。七岁行立者。至香城中
    值昙无竭菩萨入定。待彼起定七岁行立
    不坐不卧。卖身等者。初闻空声云。香城中
    有菩萨。名昙无竭。为办供养以自卖身。
    高声唱令。为魔所蔽人无闻者。虽蔽余人
    并是不能为我办供养者。有长者女。于
    高楼上独闻菩萨自卖身声。而为菩萨广
    办供具。故云魔不能蔽。刺血等者。在彼行
    立过七岁已。菩萨定起求水洒地。以散
    香华。为魔隐水更加精进自刺身血。魔虽
    隐水。增其善巧勇猛之念。一心者。常求般
    若不生余想。菩萨既求不共般若。亦得是
    引证意也。次约观者。初文是欲。不杂下进。
    系缘下念。修中下巧慧。息于二边下一心。准
    义亦应更明大心三观。向约教明求于般
    若。已是求于圆实般若也。是故从略不复
    更明。从此二十五法下结示二十五法功
    用。一切者亦不出世间及以四教。以世禅
    四教观解。导此二十五法则所为皆别。故
    云亦转。譬中云曲弄等者。正曲之弄名为
    曲弄。调?即正曲之序也。细分无量者。通
    举世禅。禅禅不同。及以诸教四门。门门不
    同。故成无量。今用下正明今文方便功深。
    即为圆顿远方便也。以对十境为近为内
    故也。大品下证。既见理已理无远近。即以
    远方便为外。近方便为内。以此方便观不
    思议见不思议。谁复更论内外近远。虽非
    内外必假内外成于妙观。故云不以无观
    得是智慧。是智慧者。中道种智以为能观。今
    且下且寄未见理前。须立此二十五外方
    便也。然不可定执下破执。若以解导事。及
    观境界不失观意。则俱成方便。若失此
    意则内外俱非。人不见之。痛哉痛哉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