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一

    释二十五方便。初且通明渐顿二种。次今
    就下。方始别明今文方便。初文通论顿方
    便者。初释名云善巧。回向令成妙因故
    名善巧。又泛引证及功能等。未的委示二
    十五相。故名为通。言善巧者。从初发心权
    实不二。以不二解调停事仪。能使一行一
    切行成三轨真解。一发一切发。入圆初住
    功由善巧。大论下次引论证善巧之相。以
    种智导。毫善不停。能过二乘极果之上。论
    第九云。小善能作大果者。如求佛果赞叹
    一偈。称一南谟。烧一捻香。奉献一华。如
    是小行必得作佛。又第三十二问云。菩萨云
    何少施。答。夫施在心不在事。菩萨或贫。或
    闻他说施无多少。或畏多集财物损他
    财失善心。或恼众生。恼众生故而供养
    佛。佛所不许。是故少施回向菩提。故知善
    巧名方便者。由回向故由智导力。所以下
    文明二十五法。堪为圆方便者。正由回向
    及智导故。又方便下重释也。以善能和合
    故名方便。若为果立因。因立必能克果。故
    号克果之因名为和合取果。大品下引证
    和合。既无量诸法方成佛因。是故和合方名
    方便。是故下文二十五法。和合调停方得成。
    于圆初住因。克妙觉果。若依下明渐方便
    问。四中有圆。何故此四通名为渐。答。先历
    三教故得渐名。然第四圆即同初顿。此四
    通途各以内外凡为远近方便。但列初后
    中间可知。次明今文二十五法。于向所列
    圆教远近方便之前。更论方便者。以为五
    品作方便故。于六即中是名字即。故云假
    名。故知今意并在四教内外凡前。通为四教
    远方便也。言十种者即十境也。若观若发
    入品非遥。故名为近。二十五法去真遥故。
    故名为远。问。阴是正修。余九待发。如何以
    此而名方便。答。今论十境皆是方便者咸
    是所观。若能观之方属正行。是故前八但
    在凡夫。后二名为圣人方便。故知十境并是
    圆行近方便也。若前三教差降不同。别于菩
    萨境但观二教。通但观一。三藏全无。但观
    九境。通二乘人观八境半。三藏二乘观八境
    全。通论虽尔今意在圆。横竖下明观境功
    能。十境横竖如第五初十双互发。由境发故
    观法纵横。复名横竖。至第五卷当更委明
    观横竖相。今意且明二十五法。初列五科。次
    生起。即以初住名为所在。从初住去非今
    文意。故下文云。入住功德今所不论。譬如
    下举譬以譬五科。陶者(大刀切)今濮州南陶丘
    城。尧曾居之故曰尧城。故谓尧为陶唐氏。
    陶即作瓦宇也。今以此名人故云陶师。若
    从所造为名应作??M咂饕病3跗┚?br> 缘。息余下譬呵欲。虽息下譬弃盖。身虽下
    譬五事。上缘下譬五法。止观下合。具合五
    科及提譬帖合。世间下结劝。世间浅事谓
    界内禅定。尚须二十五法而为方便。故云
    非缘不合。何况出世圆顿之道。约事为观等
    者。释中二十五法一一皆悉托事为观。以
    生圆解。言调?等者。若直就二十五法。则
    二十五法以为能调。三业?散以为所调。若
    事理合论则二十五法。以为所调。对事兴
    解解为能调。且约二十五法为能调?。又
    有通别二意。若如生起五科。一一皆为调
    ?检散。即通意也。若别论者。前三调?后
    二检散。此五法下引证。五法?是五科。明
    此五科所行有据。大论释禅度中问曰。云
    何方便得禅波罗蜜。答。却五事(五欲)除五法
    (五盖)行五法(名同)具缘出禅经故引禅经云等。良
    师即善知识也。调五事者。虽是人立行之
    要故。故今用之。此之五科文五义二。所谓事
    理。理复为二。谓次不次。意唯在一。专期正
    观。○次依章解释中初释五缘。大小两乘以
    戒为本。是故先明。内禁虽严必资衣食。进
    修定慧须藉空闲。处虽空闲假绝缘务。
    四缘虽具开导由师。具如禅经。又此五缘
    文五义五。意唯在一。意有远近。近谓开导
    远谓正行。又五文中各有二义。所谓事理。
    又此四章文四义二。意唯在一。言义二者。
    谓本专精及以忏净。事理二戒并具斯二。理
    净三德名为本净。观事即理方名忏净。列
    戒名者。具如大品念戒中。及大论二十一。
    与贤护经同。大经数等。名异义同。华严十
    无尽藏品亦列十戒。望此仍阙。彼云。一利
    众生戒。二不受外道戒。唯受三世佛净戒。三
    无着戒。不回向三有故。四安住戒。不犯一
    切戒故。五不诤戒。不非先制不更造立。
    不因此戒恼乱众生。六不恼害戒。不以咒
    术恼众生故。七不杂戒。离六十二见但观
    缘起故。八离邪戒。不作持相欲使他知。
    内无实德现有德相。九不恶戒。见破戒人
    不轻蔑故。十清净戒。舍十恶持十善。此十
    种中二四六八十此属律仪。三七属随道无
    着。五九属出假之由。第一正当利他。菩萨
    元以饶益为本。是故此十利生居初。彼经
    有事及以空假。仍阙自在。入中全无。诸经
    列戒。论十摄尽。论不缺等义兼性制故。且
    初引论释于性戒。因此对辨客旧三学。初
    明旧三学有无。所言性者即旧戒也。不待
    佛制性是善恶。故名为性。并旧定慧名旧
    三学。旧戒通为十戒根本故也。论十戒者即
    客三学。何者。初之三戒即是客戒。义兼于
    旧。次一即是客定。次六即是客慧。初引论二
    文。或八或十并是性戒。所言八者。酒防意
    地即是十中后三意业。数异义同。佛不出下
    旧定。言八禅者。别而言之四禅四空。若从
    通说。或云八禅或云八定。定对欲乱。禅亦
    名静。故诸圣教随用不定。旧医等者。大经旧
    医即是外道。乳药即是邪常等也。常途下破
    古人释。古人唯立客戒客慧不立客定。故
    以戒慧而难于定。今用下释客三学。初释
    客戒中。先列。次明所发不同。初列中三归
    者。即以三藏三宝而为三归。故俱舍云。众
    人怖所逼。多归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
    多等。此归依非胜。此归依非尊。不因此归
    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
    于四圣谛中能以慧观察。此归依为胜。此
    归依为尊。必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准今
    家意但以三十四心断结为佛。生灭四谛
    为法。学无学为僧。若准婆沙俱舍释三宝
    意则少异。略如释签及论文等。今不暇论。
    五戒者四性一遮。故俱舍云。遮中唯离酒为
    护余律仪。若论制已性上皆加一个制罪。
    二百五十戒者。制教满已名二百五十。通初
    而论但名律仪。故列根本十种不同。僧只四
    受。谓自然善来五众十众。五分五受。谓自
    然善来三归八敬羯磨。四分亦五。谓来上归
    敬羯。复有多伽见母等论明受不同。今文十
    受正出十诵。兼用婆沙师义故有一二不
    同之相。十诵初云自然。今云佛唱善来比
    丘自然已得具足戒者。即指罗汉身中自
    然戒也。准诸部文唯四分中善来居初。又
    无自然之语。即迦叶中上法文是。此下文自
    有善来。故知初文即是自然。言自誓者。四
    分中名教授。亦名上法。名异意同。八敬者。
    十诵名八重法。?名八敬。边地第五者。若
    准四分。?是边方白木调外。僧数难得。开
    五人受。今准俱舍业品引婆沙师立十受
    云。第八受者第五律师。谓边地人少。五人受
    中须一人持律羯磨。即以羯磨师为第五。
    中国十僧者。十诵名羯磨亦准?说。俱舍
    云十众耳。故知今文不专一部。已知同异
    相状如何。善来者。佛命善来比丘。当于语
    下须发自落。袈裟在身钵盂在手。犹如
    五岁知法比丘。自誓者。迦叶言。世界所有
    成罗汉者我皆归依。疏引多论云。佛是我
    师我是弟子。修伽陀是我师我是弟子。即时
    果戒俱得。见谛者。初得初果见未曾见。谛
    谓谛理。昔未见谛今得见谛。见谛发时果
    戒俱得。八敬者。世尊不许女人出家受戒。
    尔时爱道遂自剃发倚立只洹阿难为请。佛
    令阿难遥宣敬法。若能行者即得具足。谓
    百骂举受忏请安恣遣信者。是尼端正。为贼
    难故佛开遣信。尼本法竟往大僧中。僧中
    为秉。使尼却回为腾僧命此尼得戒。亦名
    十二语。三白四故。论议者。七岁沙弥与佛论
    议。佛问五阴为一异等。智逾二十佛许
    受戒。俱舍云佛问。汝家在何处。答云。三界
    无家称可圣心。佛令羯磨与受具足。善来
    如前释。此中既有善来故知前是自然。不
    同诸受托自智力故曰自然。亦非全无
    因缘故也。即以佛法而为缘等(云云)。三归
    者。佛度五人已三宝具足。佛秉三归亦令
    比丘处处宣化引至佛所。后因失信。佛令
    比丘随处各秉。过六年已佛止三归兴羯
    磨受。故有中十边五不同。遣信论议等别。
    言羯磨者。此云办事。此文通俗。律部非宗
    故不广述。问。今明衍门何须小检。而明
    十种得戒人耶。答。如涅??中处处扶律。今
    此亦尔。小为方便。故知出家菩萨六和十利
    与声闻同。六度四弘异于小行。若在家菩
    萨三归五戒咸趣菩提。况复梵网八万威仪。
    七众并资五道通被。岂容破戒称为佛乘
    故以乘戒四句对简。性戒下料简三学无作
    有无。初戒无作者。性戒不受故无无作。若
    受戒下明受得戒即有无作。故性罪之上加
    违无作。出家等戒无作别生。是故持则功等
    虚空。破乃随对一支一境。举持劝受加罪
    遮违。况犯已法除复本清净。故云?卜华
    虽萎犹胜于余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
    道。如伐草下略出遮性同异之相如草畜俱
    有违制之罪。作单提悔二遮俱灭。然于害
    畜仍有性愆。故引论解偿命犹在。问。性罪
    不灭。何须忏耶。答。免违制已持心相续。纵
    果位广偿为利物因。岂同于违且沈三趣。
    偿者还也。复也。故四分下引证。言边罪者。
    谓性四重及曾受五十乃至比丘等戒。杀人。
    盗五。犯淫三趣男女正道。俗非己妻。及非
    处等。妄对人趣。称过人法。犯此四已五十
    进具比丘舍已。重来为难。佛法边人故名边
    罪。重遮徒受是故令问。此罪等者释边遮
    意。若先未曾受犯已尚障五八等戒。况具
    戒耶。况受五等犯四重耶。此准方等陀罗
    尼经。及虚空藏菩萨经。明边罪义。多论亦
    明犯五八十中重障具足戒。故南山钞主
    依之承用。相部对内虽异于此。其如南山
    有教可凭。智者大师依教承用。若有道俗
    犯已能悔更欲进求清净戒者。具如方等
    占察等经。占察上卷云。未来世中在家出家
    欲求净戒。犯增上罪不得受者。当修忏
    法。具在经文。是故当知性戒清净为诸戒
    因。旧名作无作。成论云教无教。新名表无
    表。作谓为作教谓教示表谓表彰。名异意
    同。彼此无在。无作一发无舍失缘。终讫一
    形相续恒起。如初受时作白已后入余心
    者。尚名得戒。故成论云。若人入不善心无
    记心无心。亦名持戒。律疏云。四心三性始末
    恒有。三性加无心为四(云云)。广辨作无作同
    异相状等。非此可尽。具如疏钞。小乘下约
    大小乘以辨三聚。明无作不同。小乘经论
    共立三聚。谓色心非色非心。言心无尽等
    者。意明心性以为戒体。若小乘戒体是第三
    聚者。且依经部。若有部中还用色为无作
    戒体。然大乘中虽以心性而为戒体。若发
    无作。亦依身口作戒而发。虽依身口体必
    在心。若先小后大。一切转为无尽戒体。若
    先受大后方出家。欲在大比丘数而不失
    菩萨法者。则更受律仪。但于一切发得身
    口清净。防非律仪。无作戒体不复发也。故
    涅??中五篇七聚。并是出家菩萨律仪。又若
    先小后大则开小夏以成大夏。若先受大
    后受律仪。在小则依小在大则依大。理虽
    若是方土不同。此土僧徒不简大小。西方
    不尔一向永隔。然四依出世必大小并弘。但
    随物机缘通局在彼。道定无作细简在论
    (云云)。故经云下引证道定复以律仪而为根
    本。○二明持相。先事次理。初事中文十义
    七。意在正修。言义七者。前四各一后六成
    三。所谓三观。亦可二义四六异故。前四直
    尔论事。后六寄理义当于事。意在比决令
    知浅深。先释不缺即持四重。若毁下以犯
    显持。言失比丘法者。既犯重已不任僧
    用。大经云。犯重比丘不能复生善芽种子。
    如断多罗树等。不破者。名损为破犹胜于
    缺。是故仍在生善僧数。若毁下以犯显持。
    不穿者。虽不破缺。如犹有穿易可补治。
    若有下以犯显持。不杂者即是事定。有事
    定者任运持得。虽持下以犯显持。大经二
    十九云。若有菩萨虽不与彼女人和合。而
    共言语嘲调戏笑。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
    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
    戒具足。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不与彼女
    人身合。言语嘲调而于壁外闻?钏声。是
    名菩萨成就欲法。乃至不名净戒具足。复
    次自言戒净。乃至不闻?钏声等。若见男
    子随逐女人。若见女人随逐男子。如是菩
    萨乃至不名净戒具足。乃至为天乐故。广
    如初句。如四分中持戒有四。一贼分齐。如
    谄媚胜他。邪命名利等。二罪分齐。畏三途
    等三福分齐。欲天乐等。四道分齐谓为解
    脱。除为解脱前三种持。及限尔许日。如是
    时处支等恐不发戒。用中道下亦名开权。
    既得中已以此中慧融一切法。故使一止
    一作无非法界。故云大乘式叉迦罗尼。此
    名为学别在第五通约诸篇。今并开之成
    摩诃衍故大经及十住婆沙。皆指篇聚云。
    菩萨摩诃萨持是禁戒。当知戒无大小由
    受者心期。是则中道遍入空假及事律仪。方
    得名为具足持戒。涅??五支等者。彼圣行中
    先明自行五支。后列愿他十戒。菩萨摩诃
    萨持一一支。皆愿众生当得禁戒等十。言
    五支者。一具足业清净戒。谓四重。二前后
    眷属余清净戒谓偷兰遮为前眷属。此语
    因兰。能为重罪前方便故。十三僧残列在
    重后为后眷属。所言余者。如后释。三非诸
    恶觉觉清净戒者。即是不杂定共戒也。四护
    持正念念清净戒者。即四念处道共戒也。五
    回向具足无上道戒者。佛菩萨持非诸凡小
    所能持得。护他十戒者。一禁戒。二清净戒。
    三善戒。四不缺戒。五不析戒。六大乘戒。七不
    退戒。八随顺戒。九毕竟戒。十具足诸波罗蜜
    戒。今亦以十愿对行。故大经十戒与论意
    同。五支复与愿他十戒开合异耳。是则还
    将自行以愿于他。故玄文中具将论十。以
    对经十及以五支具如释签中和会同异。
    束前下判位。既约事释以辨一心。故此十
    戒离对凡圣大小位别。不杂戒云凡夫入定
    能持得者且约有宗。若据余部余心亦得。
    智所赞自在行向人持。据此以论十住即持
    随道无着。十信唯持律仪诸戒。随定具足云
    非六度通教菩萨所持者。且一往简云此具
    足是大根性人所持得。别人有分故不简
    之。据理亦非别人行向所能持得。唯是初
    地已去方能持得。向判下约理观论持戒。
    先结前生后。先束下正释。此中文十义二。意
    在转事以修正观。言二义者谓境及观。四
    之与六如前事中。今之三观三一不二。然前
    十戒非无理观。即后六是。分张对位故属
    事相。况律仪不杂当分未融。故今更约一念
    心中具明十戒。而不滥尊极不离凡心。用
    前四戒通为观境。以六观之事理相即。当
    知篇聚一不可亏。世人蔑事而欲尚深理
    者。验知此观孤虚无本。既亏观境观亦无
    从。是故今文尚观缘生一念心起为善恶
    因。由此亦能破于不缺乃至不杂。况复但
    观身口重业及轻吉等耶。尚观此心即是
    法性。岂直观于善恶因耶。是故今文与他
    意别。次观善恶下观戒即空中。引金刚释。
    故知下略申经意。虽此略申未知法与非
    法为是何等。今云下释法非法。即以破见
    名为皆空。何者。虽破我人众生寿者。假无
    与实犹见是有。名之为法。若见为无乃至
    见是非有非无。皆名非法。依此起见犹名
    为着。是故须舍。若不起四见即无六十二
    见。故云防止有无六十二见。若大品中十
    六知见。此我人等四亦摄在彼十六见中。十
    六亦为此四摄尽。此四见者。无着论云。我
    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以续前为义寿者
    以趣后为能。若依大论释十六知见中云。
    我者。于阴界入计我我所若即若离。人者。
    谓于阴界入中谓我是行人。行通善恶无
    非行者。众生者。于阴界入和合之中计有
    我生。寿者者。于阴界入中计一期报若长
    若短。亦与无着大同。二论并以阴界入法
    而为所执。今文通以假实四句。皆为所执。
    以能计有等为我人也。以此少异。是则近
    约随道戒说。为顺经文破我故也。经意既
    远所执亦通法与非法岂唯假实。然能计者
    但成六十二见而已。若通论者。法谓衍也。
    非法小也。衍尚不着何况于小。又法谓大
    小。非法谓假实。又法谓大乘是有。非法谓
    大乘是无。乃至非有非无。如是皆名我人等
    见。是故犹属六十二也。故云大乘生着。犹
    须无常幻化等破。通义虽尔今且从别。智
    所赞中云知心非心。法亦非法。此亦仍顺般
    若近意。心谓能计假名之心。法谓所计五阴
    实法。乃至若计假实非有非无。皆破入空。
    故云知心非心。法亦非法。知空非空故云
    而不永滞非心非法。从空出假还是出此心
    法之假。故云道种方便无所有中立心立法。
    立于三界假实心法。即是入于爱见之假。假
    既立已对病设药。名为拔出。若约自行论
    拔出者。大经云。愿作心师不师于心。欲
    得不退菩提。当发此愿。净名云。弟子众尘
    劳随意之所转。化他亦然。以自在故为智
    为赞。故知两戒一体无殊。随如是定结随
    定名。无不具足结具足名。故知二名亦非硕
    异。三观及境一一文中。皆先释。次以止观
    结之。故梵网下引证理观持戒。名为止观。
    故知应以第一义光寂照相即。而为防止善
    顺戒体。孝者畜也。事亲之道宜恒畜在心。
    以在心故能顺颜色。故名为顺。今亦如是。
    观不思议理恒照在心善顺于理。顺故观
    于三谛。孝故止于三惑。如是持戒尚不与
    别教出假持戒义同。岂与天子庶民行孝为
    同年耶。臣轨云。夫孝者先须安国。国安所
    以家安。家安所以行孝等。如是尚不逮于
    人天。况大小乘防止善顺。言本师及我皆诵
    者。背文曰诵舍那释迦以证戒体。禀教义
    绝无说而说。故名为诵。十住广说者。?称派?br> 此云广说。得人法二空名离我我所。及离
    诸法有所得想名离戏论。以如此法名上
    尸罗。故知亦是约理名戒。净名云等者。净
    名疏引。时二比丘疑犯?H杀二波罗夷。是二
    比丘共居兰若。一人他行一人露卧。?H女采
    薪盗行不净。伴比丘来见而逐之。女人避
    走堕坑而死。卧者疑犯?H逐者疑犯杀。不
    敢问佛来白波离。波离为其准律解释。若
    犯根本令其学悔。若犯方便令其忏兰。
    若本无心令不须忏。大士诃曰。我念声闻
    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此二比丘久发大心。
    如何以小而教导之。彼罪性者不在内外
    两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此即无生悔之
    要观也。如是是名善解奉律。今亦以此名
    上尸罗。上尸罗者无持无犯。犯必无生。岂
    以无生而令必犯。故知应以四句推持
    无持犯性。名真奉律。岂要推犯名善解耶。
    复次下更约五名以为观解。四分上下唯
    有四名。准古诸释但存三名。谓尸罗?衬?br> 木叉。故南山引十八法中?衬嵊肼啥???br> 并。今家意者。具依诸名以存于四。名虽不
    并既得名律复名?衬帷J枪式裎拇用??br> 用。并取根本八十诵名。即优波离一夏八十
    度升座诵之。故得名也。故总约五名以申
    观解。若诸部异名虽随事别立。与诵义同。
    故举诵言以摄诸部。今既以十戒合为三
    观。观心五名亦约三观。余名可见。所言律
    者不取律吕之律。但约如世律令陶虞始
    造。萧何以为九章者。渐分轻重委悉故也。
    尔雅云。法也。法律所以诠量轻重犯不犯
    等。观心亦尔。诠量惑智各有轻重持犯之
    相。如上菩提心中等者。第一感应发心。结成
    三种止观文中。?细难易深浅巧拙等。亦是
    诠量之义也。人有四者。若论果报以南洲
    为下下。若约值佛即以南洲为上上。故大
    论六十二云。阎浮提以三事故尚胜于诸
    天。北洲不及。一能断?H欲。二识念力。三能
    进精勇猛复有书般若。是故诸天来下听
    法。故大经三十三云。下下因缘故生于北
    洲。乃至上上因缘故生于南洲。上品多种者。
    如六欲天及日月星。以分九品。上上他化乃
    至下下是星。乃至福报多种不同。如净名
    云。随其福德饭色有异。乃至诸禅各各不
    同。如经论中随其义旨。各有品类秩轴
    不同。可以意得不烦文者。约观解中若
    横若竖若自若他。一心异心诠量轻重。况复
    一一各摄无边。但可意知岂可文具。私谘
    下重释。谓章安面于大师亲重谘决若诸文
    中直云私谓是灭后述己。初文即是述己
    问也。向之三观各有三品。空为下假为中
    中为上。空假各三皆约发真。入中亦有三
    品。即以五品为下。六根为中。初住为上。
    则三品之中有真有似者何耶。此问且据大
    分而说。空假三品亦非全发真。如假三品
    即以三藏菩萨为下。如初番释。入中三品
    亦皆发真。且约后番为此问也。答。即出大
    师答也。有二意。初云前三道未合者。空假
    二种三品之中。既对三教根缘隔异。所以分
    张横对三人。人既不同皆约发真。于理无
    失。若入中已毫善悉融唯约六即义似于
    竖。又亦得下以此中道从人从教。亦得
    横论。别接等三皆破一品。三人相望可非
    横耶。虽复名横证道无二。仍本而说且为
    横三。岂止煮烧覆障耶者。不同律文篇聚
    各有根本方便后起。对心对境。若罪若事
    若双若单。约报则有煮烧等轻重之相。三观
    相即三谛互融。随诠一尘一心一观。皆遍
    法界。十诵中呼地狱为煮烧覆障。八热十
    六通为煮烧。八寒黑暗等通为覆障。若事下
    比决。是则于事劝更加观。不闻有观而
    忽于事。是则一心三观以照持犯。岂同护
    根制六识耶。○三明犯相者。先标譬本。即
    是罗刹同为爱见而作喻也。行人下略合。
    爱见皆能损于篇聚。故并喻罗刹来乞浮
    囊。爱罗刹下广合。此中文九义二意在显
    持。言文九者爱见各有九。谓五篇定及三
    观。言义二者复有三别。一者爱见。二者事
    理。三者持犯。持犯是能判。事理是犯境。爱
    见是犯因。言显持者。犯亦成持况复本净。
    若从理说本净虽持。犹名为犯。用忏净已
    方复本净。先合爱中经但五段。一者全乞
    喻犯四重。二者乞半喻犯十三。三乞手许
    喻犯偷兰。今文称为乞重方便。且为成
    于渐犯之相。故置果存因。四乞指许喻犯
    二提。五乞微尘喻犯吉罗。今文依经故
    无所改。为篇阙于提舍又剩偷兰。为聚
    不开第五亦阙提舍。大乘经文佛意罕测。
    文殊问经篇聚亦尔。彼列五夷三兰二提一
    吉。罪种虽少该摄极宽。此等并是菩萨律仪。
    是故不可全同三藏。若破观境是犯律仪。
    即于十中犯前三戒分为五罪。五罪不同
    复分爱见。五中前夷及残。各先犯次持。兰提
    吉三。文相略故但存犯相。次夷罪中持相文
    言汝宁杀我等者。宁杀阴身戒囊叵得。乃
    至应云毒蛇口中等也。次残犯相中云摩
    触等者。若分因果以对罪名具如律部。次
    持相中云下意等者。犯第二篇。僧中行白。
    名为下意。别住名摈乃至夺其三十五事
    及本日等。名为治摈。次乞重方便者则喻因
    兰吉罗下举况劝持。微尘不足损于浮囊。
    而惜惠于罗刹者。恐水渐入。能为没海远
    方便故。今亦如是。吉罪既为染污种类。能
    远开于无救之门。第五既然余三亦然。重罪
    如死故云而死。贪攀下定共戒也。定共虽
    即未证于真。欲违于定故即名犯。深着下
    即空戒也。以无随道无着。不能破于三有
    之因。是故名为为有造业。假中二戒例前
    说之。从深着下名为犯理。次以罗刹
    喻见者。初文辨异。则色属爱因此破戒。
    一切皆然故云触人。无始与俱名已生恶。
    依见破戒或因后时推理起计。名未生恶。
    预识防过是故列之。故云此见虽未起。后
    为内外两缘所坏而生恶见。一得少禅。二
    无师友。非深非久故名为少。适得根本
    因而生见。即生念着吉罗也。而起过患重罪
    也。佛在世一比丘下引事。大论十九云。有
    一比丘得第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果。初
    得初禅谓得初果。乃至得第四禅谓得
    罗汉。恃此自高不肯进道。临终之时见四
    禅阴便生邪见谓无涅??。佛为欺我恶见
    生故。失禅中阴。阿鼻相现命终生彼。诸比
    丘问佛。阿兰若比丘死今生何处。佛言。生
    阿鼻狱。诸比丘大惊。坐禅持戒便至尔耶。
    佛如前答竟。而说偈言。多闻持戒禅未得
    漏尽法。虽有是功德是事难可信。堕狱
    由谤佛非关第四禅。此证得少禅也。佛
    在世下举况以释师友意也。大师在世尚有
    僻计生见之人。况灭后无师不得禅者。又恶
    见者。如譬喻经贤愚经并云。佛在舍卫。有
    婆罗门邪见与五百弟子相随。莫不归敬。
    因与佛弟子触试不如。耻见本群没水
    而死。佛言。彼有二罪。一毒盛。二谤佛。佛言。
    今堕阿鼻。故大虚空藏等者。彼虚空孕经下
    卷。文列六重。第三云。复次善男子。或有
    初行菩萨见他众生作如是言。仁者勿行
    ?衬峤渎伞N鹞???俜⑵刑嵝乃偎芯?br> 典。作身口意恶。因为恶故即得清净。是
    名第三重罪。云何下正明犯相。亦先事犯后
    理犯。初事犯中亦先明五罪。犯十中三。食
    ?n人狗喻破世出世因果。此从优劣为譬
    也。破正见威仪等者。起见即破正见。应引
    大经十二等。文无者略。犯前三聚名破戒。
    犯下四聚名破威仪。四邪五邪名破正命。
    邪法活命故云邪命。四邪者。一方邪。谓通
    国使命。二维邪。谓医方卜相。三仰邪。谓仰
    观星宿。四下邪。谓种植根栽五谷等类。亦
    曰四口食。故大论舍利弗乞食。有一女人
    问舍利弗言。汝方口食耶。乃至下口食耶。皆
    答言不。女人言。何食耶。舍利弗次第解释四
    种食已云。我唯乞食自活。五邪者。一为利
    养故现奇特相。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
    卜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畏
    敬。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此等并是高
    名上辈所慎。应非寡德末流所?。或重方
    便乃至吉罗准爱中说。谓诸法下重明过相。
    从初乃至永没例前吉罗乃至而死。当知此
    人下结破僻计。近尚等者。近谓见心远谓
    谛理。既以恶空下例前贪攀等乃至破律仪
    戒。坚执见下例前贪五欲故破于理戒。当
    知下结中。云尚不得人天涅??者。人天中乐
    亦名涅??。何不引无行等者。经中总有七十
    余行偈。汝何不引终不破于戒等文。独引
    贪欲是道文耶。况复经说欲是道者。?云
    道性不出于欲。亦云欲性不离于道。约理
    云即约事须离。而汝错计谓欲是道。若尔。
    ?有道即是?H。何曾?H即是道。经又云。见
    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若知有无等超胜
    成佛道。汝唯见有尚不见无。况有无等经
    又云。道及?H怒痴是一法平等。意亦如前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