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三之一

    大章第二释名者。夫立名不同。如大经
    云。或有因缘如目连等。或无因缘如桃李
    等。涅??亦尔。无有因缘??为立名。止观亦
    尔??名止观。即此无因名为有因。为众生
    故随机立称。又依于世名立出世名。是故
    众圣先立世名。为出世名而作方便。而是
    世名本是出世。故金光明云。世间名字皆出
    佛经。故知诸名法理而立。名既法理理亦
    因名。故假妙名以诠妙理庄子云。而世
    贵言传书不足贵也。庄既以言传书则庄
    自不足可贵。老子曰。知则不言言则不知。
    而老有言则同不知。意欲使于天下无言。
    独扬己言。不意反以无言自斥世人。被
    此自斥之言。而潜斥之反以为得谬之甚矣。
    今则不尔。因[罩-卓+弟]得兔得已亡[罩-卓+弟]。[罩-卓+弟]何所亡
    弗谓为兔。文字解脱斯之谓欤。立止观名
    例之可见前分别中名为广略。亦云总别。
    总别二文互相映显。故前文云。生起五略
    显于十广。又前略后广为解义故。前广后
    略为摄持故。今演前略令义易了。若为
    利钝二人不同。如大经三十一。佛告舍利
    弗。汝慎勿为利根之人而广说法。钝根之
    人而略说法。舍利弗言。我为怜愍故说非
    为具足根力。佛言。广略说法非诸声闻缘
    觉所知。经明逗机故寄斥身子。今论解释
    兼为二人。况前略文且为生解。解犹未备
    故此广论。又此广文亦与五重玄义意同。五
    重则玄谭教旨。今此则依经起行。所以彼
    为释经此为成观是故次第稍异于彼。初
    释名者即标名也。次体相者即显体也。摄法
    ?明体所摄法。方便下三即是明宗。起教
    是用。偏圆判教。彼释法华理须分别一代
    教门故教居后分别前四。此为成观观由
    解生。名体偏圆并属于解。由解立行故次
    解后方便正观。行始为因行终为果。故次
    正观以明果报。宗是自行用是益他。由自
    行满故能起教旨归?是自他所契。故彼
    玄文引神力品约教次第。故名用体宗若
    引序品约行次第。故名体宗用。今文正当
    约行次第。但以教相在于宗前。前后之意
    如向所说。今解释名。初结前生后亦是来
    意次第。大途去结前也。复以去生后也。途
    道也。未委论其蹊径故曰大途。梗略也。概
    平也。?是粗略出其大纲。如前大意自他因
    果行解略足。复以何义名为止观。故今文
    中开为四门。若无此释将何以辨名体之
    功。是故四段。前三正明能诠之名后一旁立
    以所显能。待诠次第绝诠不次。会异?是
    绝待异名。初相待者彼此互形曰相。以他
    望己为待。如长短大小互受其名。庄子云。
    人长七尺不以为大。蝼蚁七寸而得大名。
    俱舍疏云。待谓观待。前观于后名过后观
    于前名未。父子兄弟更互得名。例此可见。
    判今法华唯具二妙。所谓待绝。所言待者
    唯有待?成妙。更无待妙成?。若以迹
    望本亦可互形。若以部望部一向唯妙。今
    约法华迹理复置互形。所以玄文待绝俱称
    为妙。故以部教相望复有横竖。望前四时
    名为竖待圆望三教。名为横待。此文既依
    法华经意。而释名等大概准彼。相待是?。义
    当待?论妙。绝待是妙。义当开?论妙。
    此二亦名废?开?。故法华中唯论二妙。更
    无非待非绝之名。彼为判教故待之与绝
    同称为妙。今此相待则判为?。唯明绝观
    无部可待则无竖待。无教可望名无横
    待。故唯一绝以为能诠。虽立相待以显绝
    待。尚无于绝何待之有。为诠三德故假名
    绝。借相待名判为思议。故唯绝待方称为
    妙。所以思议境后佛界虽妙。居九界末通
    名为?故并判云。非今所用。次与不次意
    亦如是。故次第意但云衍门。用通用别但
    云似通似别。虽云不用正约思议明不
    思议。开于所待以成能绝。即是今文妙观
    意也。释名下去诸义皆然。所以释名论待论
    绝。体相唯论次与不次。摄法六义偏圆五
    门亦复如是虽无部会可以对论。还借教
    味以显圆妙。境境十观?应唯妙尚寄横
    竖显非横竖。故知一部之文共成圆乘开权
    妙观。岂指一句别谓高深。若其然者。何殊
    体踏。此中四段。文四义二意唯在一。待绝为
    二意在于绝又所一能三亦名义一以所
    显能故云意一。三止者。虽开三名名犹通
    总。该括三谛未判浅深至显体中分方优
    劣。观中三义亦复如是诸恶觉观等者。语
    似见思意且通说。所引净名亦且通证。若
    借体相文来此预辨者。谓止息见思停心
    真理。真理不当止与不止。若止息尘沙停
    心俗理。俗理不当止与不止。若止息无明
    停心中理。中理不当止与不止。此则三谛
    各有三止。观亦如是准说可知。故下文云。
    前三成次三。后一具前三。次第既尔一心例
    然。次停止中缘心谛理。及仁王入理般若
    通而未别意亦如前。故此中云理。但语能
    入之智。未云所入之理。观中亦然。第三止
    中云语通意殊者。此中亦云对于不止以
    明止者。语似上文。上之二止息对不息停
    对不停。今以无明对于法性。一往观之。无
    明似不息不停法性似息似停。故云语通
    上也意则不尔。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
    体同名异相对立称。是故永异上之二止。
    上二不可云相即故今别约等者。正出第
    三止相。所言别者。以上二止但属通途。言
    通途者。二止皆有一智一断。断边有智且
    对生死。即约涅??而立断名。智边有断且
    对理外。即约般若而立智名。断故名息智
    故名停。智约能断断约所断。故云智断通
    论二止。今则不尔。专约谛理理非能所。但
    由具惑惑即法性。惑性相待非关智断。是
    故第三不同前二。又第三止约理立名而
    止非理。前之二止但依智断智断是止。是
    故第三不同前二。又智断依理而智断非
    理。故前二止但以智断而为亲依。不同第
    三专以谛理而为亲依。是故第三不同前
    二。又且顺思议故有斯异。若不思议三体
    本一。如经下引证。通引诸经未为别证故
    无的指。无明法性皆非生灭。理虽俱非若
    云法性须言寂灭。若云无明须言生灭。
    此则二名俱通三谛。名皆对立理并无差。故
    知释名且在消释止观二字名息贯等。未
    暇委述能所浅深。故下文云。不可寻通名
    求于别体。三止既尔三观例然。初观中云利
    ?等者。大?曰?。此琢治玉耳。非今意
    也应作此?邸?壅咂埔病4笫?慌头凼??br> 砂小石曰砾。大经十八性品云。譬如有人
    善知伏藏。即以利??鄣嘏褪?袄?惫?br> 无难。唯至金刚不能穿彻。今借彼譬总
    含三惑准止可知。应置金刚但存穿彻。
    即此中意。次引法华穿凿义边以证贯穿。
    未分干湿故亦通也。次释观达中引瑞应
    文。言虽有息意存达边。次不观观及引经
    等准止可知。是故下结如文。○次释绝待
    者。先总标文意。次破横竖。次正明绝。初文
    意者。以横法破破令成横。令知横待不
    名为绝。以竖法破破令成竖。令知竖待。
    不名为绝。所言横者。四句相望未有浅深
    故名为横。生生等四。四句相望有深浅故。
    故名为竖。初破横中前之两句。皆云照境
    为正除惑为旁者旁即是他。正即是自。欲
    判性过先立旁正。旁正者何。?是一止得名
    处殊。约破惑边即名为息。约依智边即
    名为停。约依体性名不止止。故使得名旁
    正等别。何者。凡论入道正为用智旁为除
    惑。若从除惑而立名者。名从旁立。若从
    照境而立名者。名从正生。所破是惑惑望
    于智。惑即是他。故止息止从所破立即堕
    他性。能破之止复从能照。照望于惑照即
    是自。故停止止从能照立。即堕自性。此中
    所言照境等者。随语便故。据理应云。依
    谛为正息惑为旁。至下释观方可云照。
    从若非下。若双取自他即堕共性。文似双
    非意实双取。故云智断因缘故止。不偏用
    一故似双非。不止止义堕无因性。正是双
    非?是俱离自他故也。非止是离自。非不
    止是离他。离他是离所破。离自是离能
    依。故第三止堕无因性。观亦如是可以比
    知。然能诠名实不出此三止三观。故绝待中
    及显体中。亦约此名而以辨顿。为除情计
    故须破性。故引龙树不自生等。证离性过。
    无生下结也。绝待无生不从相待四句立
    名。四句立名下。斥成待义。互相因依待对
    而立。可思可说即可思议。执性未断名为
    结惑。由结惑故未证无生名结惑生。被
    横法破名为可破。二空义成相待义坏。名
    为可坏。起灭去。别约三止三观破也。略举
    中间一止一观。具足应明三止三观皆悉不
    成。中例前后故略不说。又竖下次竖破者。
    以从前自他四性生故。故是生生。能所俱
    生故名生生。不免性过即是有为。有为即
    为四相所迁大生生小生故名生生。因缘
    是生成所生法。又名为生故名生生。又因
    生果生故名生生。设于中道而起性过。亦
    属生死。况复余耶。虽三止观名通三谛。若
    起四执尚无初观故属生死名为生生。
    破此等生入于涅??名为不生。此之不生
    待生得名名生不生。待真不生说于俗生
    名不生生。待边说中二边俱生。破此二生
    名不生不生。一一文中皆悉应有三止三
    观。文中但有二止名耳。初云止息见思即
    止息止。停住真谛即停止止。下二例之。故
    知三谛并阙不止止及以三观。以不止止?
    是谛理故不说也。观义比止亦应可识。四
    句展转生后后名。是故四句俱名相待。故
    须将横入竖。一一竖句无不有横。故止息
    等名遍于竖。是故应须横竖二破方显绝
    待不思议名。皆是下总斥。虽横竖不同能计
    义等。是故亦云待对乃至破坏等也。问。横
    计自他乃至无因是故生惑。竖至中道云
    何亦云结惑生等。答。后后皆是前前结惑。故
    皆是生。又中道未极犹属教道。教道有惑
    故亦是生。又信教道于初心中。预计次第
    展转能生。故判初心生结惑等。尚未是下
    亦别斥也。揽相待名成绝待已。还以待
    名展转相况。是故后望于前虽得名止。复
    望于后还成不止。所以总彼相待中三。尚
    未成于绝待之中止息停止。况不止止。观亦
    如是。中道虽复无别谛境。以之为后。若
    望实道不思议中亦未成止。故三谛止俱
    未名止。何以故下。释前斥意。遣执不尽。
    释待对中横竖四句性执不断。言语道不断。
    释其展转相生成可思议也。业释惑也。果
    释生也。亦可业果二俱是生。言不绝者。释
    可破可坏。今言下正释绝待。先明所绝。所
    绝即上横竖诸待。烦恼?是四性计耳。由性
    计故有业有果。禀教修观次第证得。如是
    皆成可思议等。是故须破。悉皆下次明能
    绝即是止观。虽云能绝能称于所。何者。既
    云绝待即待名绝故名为止。止亦自亡名
    不可得。观亦如是。非所观外能称于所。故
    云观冥如境。观亦自亡故云何得有观。止
    观尚无等者斥于相待。绝待尚无岂立相待。
    故此止观非但无于所除暗散。亦乃止观体
    自本亡。何者。有所破故说有能破。所即能
    故无能可论。不得如彼相待名中。待能说
    所待所说能。又第三止观待于无明说于
    法性。名之为止。待于法性说于无明。名
    为不止。法性不当止与不止。故约法性
    明第三止待前为异。故云待止不止说
    非止非不止。即是待前二止说第三止。二
    止皆对不止而说。故云止不止。若约竖说
    者。今绝待止观尚无绝待。何得待生生之
    不止。说生不生之止观。乃至待不生生之不
    止。说不生不生之止观。何得二字冠下三
    句。故知下结释绝意。先止中言皆不可得
    者。待即是绝。无待可论。故云止不至非止
    非不止皆不可得。横竖并然。细思方见。待对
    既绝下。总结横竖悉皆绝故。斥彼横竖俱有
    为故。今既绝彼故非有为。不可思等者。不
    可以前横竖四句。思之能见。非言说等明
    绝待不可说。既无横竖四句名相。故前横
    竖四句之中所生结惑等。一切皆灭。灭却绝
    待故云灭绝。能灭亦无故云绝灭。次结观
    中颠倒等者。横竖四句皆名为想。亦是绝有
    为等者。结得名异也。能绝体一随所绝处
    得名不同。绝待止观等者。次明利他。先明
    说意。自既证绝能随四机。无说而说故云
    可说。若尔。何但三悉是化他法。第一义悉亦
    为化他。故以四章对于四悉。若有下正释。
    问。今明说绝应但明绝。而以四章对于
    四悉。其义何耶。答。自行唯绝他宜不同。故
    以绝待离为四说。故玄文中。简示用云。
    宗是自行故须简他。用是益他。是故双取。
    不思议用尚取方便。况圆绝待不得作圆
    四悉说耶。故玄文第六卷末明开四悉云。
    开?世界成妙世界。乃至开?第一义同
    成妙第一义。故无说而已。说必四悉。何者。
    异是隔别会成圆异。不异而异故对世界。通
    是生义名能通理。故以理善而对为人。对
    有能所绝无能所。亦寄能所为圆对治。绝
    待约理理虽无说。亦约绝理说第一义。说
    为止观者。如是四章莫非止观。无不皆至
    绝待之理。又约化仪以明绝者。如净名中
    三十二菩萨。各自说己所入之门。门皆通理
    理故名绝。故诸菩萨说已语文殊言。仁者
    当说。文殊言。乃至无有言说文字是真入
    不二法门。得名灭绝。净名杜口无言得名
    绝灭。问。同得绝待何故不同。答。兼有所
    表故示异途。诸菩萨表能诠不同。文殊表
    所诠不异。净名表所诠无说。又诸菩萨但
    表化他。文殊表自行化他。净名但表自行。
    各举一边共成妙事。四悉绝待准此可知。
    又大经不可说。大集无言。般若清净。法华止
    叹。涅??不生。皆绝待之异名也。然又须知诸
    教绝异。开显无外方称今文。此之下。结此
    绝待以成二空。初立。次是字下释。初明性
    空。亦不在下次明相空。既破横竖复赴四
    机。绝理如何所谓实相。实相之体具足二空。
    永异于前从假入空之二空也。是字不可得
    下结名。亦名下。明绝待异名。故如此下。释
    绝待相。绝体既遍无所可对。故不因小名
    为大也。譬如下举譬。可知。止观亦尔下合
    譬。不因愚故名之为观。不因乱故名之
    为止。世人下。破谬也。初总破世人依世心
    说。以语破语。语不可绝。释绝不成。是故
    当知须识绝理。何以故下。释世人语不成
    绝意语随想变故语非绝。是故虽云悟不
    悟等。不免惑染。互待无已故名轮转。悟约
    智证心约惑境。有心非悟悟乃绝心。不?
    是无。无九界心故名不心。顺想虚谭绝复
    成待无理可依故云无寄。若得意下。出绝
    待正体。既达绝理谁复分别。虽缘绝理分
    别不亡皆名为待。是则唯证名真慧开。又
    得意去明绝不可议。心行去明绝不可思
    随智去重出绝位。亦不下。翻前世人谬解
    也等者。等取轮回等也。种种下重斥也。真
    慧下。重举位功能。如前下。又举譬譬绝。前
    者进也。谓进火杖。杖进火已亦复自烧。绝
    诸待竟绝还自绝。故大论问曰。不应言无
    相。何以故。若言无相即是于相。若无无相
    不应复能破诸法相。若有无相。则不应
    言一切无相。答。以无相破诸相。若有无
    相相则堕诸法中。无相灭诸相亦自灭无
    相。如前火木然诸薪已。亦复自然。是故圣
    人修无相无相三昧以破无相。空空三昧无
    作无作三昧亦复如是。绝已复绝意亦同之。
    若尔下释疑。疑云。真慧开发方名绝者。乃
    被初住。何益初心。今以下释也。初心即是
    故无所失。圣在极位不可滥初。○三会异
    者。会诸经论悉皆成绝止观。初文且会绝
    待异名。诸经下。会止观异名虽通名绝寂
    照宛然。故诸经论所有异名。并是寂照之异
    名耳。故异名下。皆云绝大不可思议。所以者
    何下。释会异意。一切皆是三德异名。是故
    会之令入三德。初般若下是观异名。即般
    若德。解脱下即止异名。是解脱德。如虚空下
    是止观不二异名。即法身德。般若是一法等
    者。即赞般若偈文也。解脱亦尔多诸名字
    者。即大经第五百句解脱文也。近七八纸。古
    今讲者长唱而已。真谛三藏有一卷记。释此
    百句。天台大师曾于灵石寺。一夏讲此百句
    解脱。每一一句以百句释。百句乃成一万
    法门一万名字。章安云。先学自饱而不记录。
    今无所传。惜哉惜哉。后代无闻。虚空等者。
    譬如虚空亦有四名。一虚空。二无所有。三
    不动。四无碍。虚空无形尚有四名。况不思
    议非止非观。问。此中但会止观异名。何须
    列此法身异耶。答。下文通德。既以止观
    通于三德。是故会异列于法身。故知诸经
    虽复多名。不出止观又以不二。故知?是
    三德异名。当知下。结云三德?是一实相法。
    随众生类为立异名。若闻下诫劝也。绝待
    意深诫勿惊畏。会异名广劝勿生疑。相待
    义近故不须劝。通德?是绝待所通。故亦不
    劝。又止观自相会下。今既绝前诸相待名。
    故相待名咸成绝待。所以还寄止息等义。以
    自相会。止亦名观即停止止。观亦名止即贯
    穿观。不止即是不止止也。不观即是不观观
    也。皆须约圆以释息等。三惑体寂名之为
    息。三谛理遍名之曰停。谛理不当止与不
    止。无惑可破名为贯穿。无智可照名为观
    达。达理不当观与不观。若绝待名自相会
    者。止亦名观寂即照故。亦名不止寂体自
    亡。观亦名止照即寂故。亦名不观照体自
    亡。如空非明暗明暗即空。空明非明空暗
    非暗。非暗而暗非明而明。寂照止观例此
    可知。○四通三德中。初文先明用名之意。
    先问。为对下答。次诸法下重问。大论下重答。
    自他初后等者。菩萨初心常观涅??。自行初
    修也。亦令众生常观涅??。化他初修也。安
    置诸子秘密藏中。化他后入也。我亦不久自
    住其中。自行后入也。故知自他初心无不
    皆修。自他后心无不皆入即是今文一部正
    意。始终?是观于三德入于三德。何者。且
    五略中。初发大心去。自行初修也。裂大网去。
    化他初修也。归大处去。自他后入也。次广释
    中。释名自行初也。起教化他初也。指归自他
    后也。若别论者。涅??唯果。今从通义故遍
    初后。故用对之以为行本。次若用下正明
    相通中。初以两字共通三德者。若分两
    字不能具德。故须二合义方具三。问下释
    疑也。凡能通名通于所通。能所相称方期
    所至。但用二法为能通名。云何通至所通
    三法。答。藏通止观二法别异。尚不能通别
    异三德。若不思议一心止观则能通于一心
    三德。二三虽殊不思议一不二而二以通二
    德。二而不二以通法身。又大品下。引证也。
    故大论五十二。委悉列释百八三昧竟。即
    云。前十八空。释般若竟。今以百八三昧
    释禅。既是首楞严禅种智般若。故知此二不
    可孤然。是则一一空中一切空。一一空中一
    切定。一一定中一切定。一一定中一切空。经
    论列数从事而立。破十八有云十八空。对
    百八散云百八定。如火烧物随物得名。岂
    所烧殊令火别异。故引十八空以证于观。
    引百八三昧以证于止。二而不二而证法
    身。是故下复引大经重证二名。义兼三德。
    二十五云。一切众生皆悉尽有首楞严定。首
    楞严定亦名般若。亦名金刚三昧。亦名师
    子吼。亦名佛性。经称首楞严定有五种名。
    楞严亦在五名之内。今引佛性有五种名。
    佛性亦在五名之内。今所引者。以通兼别
    故也。其意如何。答。经释众生有楞严定。故
    云楞严有五种名。若通论者。云师子吼有
    五种名。乃至般若有五种名。于理无失。虽
    皆无失。然五名中佛性是通。通定慧故。余
    之四名二二寄局。般若师子吼从慧为名。金
    刚首楞严从定为名。今明佛性非定非慧
    而定而慧。故云佛性有五种名。以证今文
    不二而二。复次下各通也。初明各通之意。止
    之与观互相有故。故得各通。如止有观亦
    复自有非止非观。观若有止亦复自有非止
    非观。是故止观各得通三。如止息下。次正
    各通。初止次观。又前文共通从名便故。今
    此各通从义便故。故将二止以对二德。不
    止止义似非止观故通法身。观亦如是可
    以准知。复次止观下言共通者。不同前文
    两字共通。今此止观各有三义。二二并通故
    名为共。复次三德下。复以三德通于止观。
    问。止观通德即是能诠通至所诠。何故复以
    德通止观。答。名召于理名为通德。理应
    于名名为德通。理不应名。名无所通。名
    不召理理无能显。又名即理故止观通德。
    理即名故德通止观。又止观并有三德义
    故止观通德。三德亦有止观义故德通止
    观。为此三义复须德通。为显理教融通无
    碍。是故互辨究竟今文。名正理旁已如前
    说。亦应又约行论止观与德互通。义在下
    文故今未辨。于中亦先共次各。共谓三德
    共通止观及非止观。各谓三德各各具三。
    如文可见。若信下。举例劝信。初举异名
    劝信三德。所言止观互相通者。本示止观
    是绝是妙。能通绝妙不思议德。既信三德
    须信止观。若信下。引喻劝信。而诸经下。名
    偏意圆。初诸经。楞严智度如前引证。不二而
    二已略知竟。一一既其诸法具足。当知无
    非秘密之藏。言楞严者。他云宝名。诸大菩
    萨皆以此宝而为首饰。菩萨得此首饰宝
    者。具足三昧。从宝为名名楞严定。大经云。
    首楞者。一切事竟。严名坚固。一切毕竟而
    得坚固名首楞严。大论十八翻为健相。大
    经大论并以三字俱是梵音。俱名三昧。唐梵
    二释未见所凭。故知经题不从首饰。止观
    亦尔下。引于止观以例诸经。偏举下况释
    也。诸经偏举尚具三德。况今止观是圆举耶。
    此是圆具非谓圆顿。义虽圆顿语意且尔。
    次通诸异名如文。又通诸三名者。三名无
    量故云一切。今依金光明观音玄净名疏等。
    并以十三例释三德。言十三者。颂曰。道识
    性般若。菩提大乘身。涅??三宝德。一一皆三
    法。今文略列菩提等三。仍略不释。今依彼
    部略属对之。三德如前。三菩提者。实性即
    法身。实智即般若。方便即解脱。三佛性者。正
    因即法身。了因即般若。缘因即解脱。言三
    宝者。法宝即法身。佛宝即般若。僧宝即解
    脱。三道者。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苦即是
    法身。言三识者。真谛三藏云。阿陀那七识。
    此云执我识。此即惑性体是缘因阿赖耶八
    识。此名藏识。以能盛持智种不失。体是无
    没无明。无明之性性是了因。?摩罗九识名
    清净识。即是正因。唐三藏不许此释云。第
    九乃是第八异名。故新译摄论不存第九地
    论文中亦无第九。但以第八对于正因。第
    七对于了因。第六以对缘因。今依真谛仍
    合六七共为缘因。以第六中是事善恶亦
    是惑性。委释识义非今所论。但以三识体
    性对于三德三因。于理即足。论家虽云翻
    识为智。而不即照三识一心。即此一心三
    智具足。三般若者。实相正因。观照了因。文字
    缘因。对德可知。三大乘者。理乘法身。随乘
    般若。得乘解脱。言三身者。如旨归中。三涅
    ??者。性净即法身。圆净即般若。方便净解脱。
    古人不立圆净。仍以方便对于报身。诸文
    有破(云云)。然此十三展转相对其义不殊。义
    虽不殊生起次第不无前后。无始流转不
    出三道。流转由识识内具性照性由智。智
    满成道道由乘至。至故身显。显必涅??。涅
    ??具故称为三宝。宝必具德。是故始终且
    列此十。问云何下。广料简德。初出旧解。且
    引大经问起其意。是彼经中宗极之义。又
    是一家行解旨归。故须料简。具引古今大小
    乘师比决校量。方显绝待三德秘藏故哀叹
    品云。云何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
    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
    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我
    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如来之身亦
    非涅??。摩诃般若亦非涅??。三法各异亦
    非涅??。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
    入涅??。如世伊字。章安云。西方俗典伊有
    新旧。旧伊纵横如横川等可譬他经。新伊
    字者不纵不横。如此方草下可譬圆经。欲
    释新伊。应须先了他人异解。方免旧伊
    纵横等过。乃至邪宗横计等失。故涂灰外道
    亦计大自在天。具足三德云。法身充满法
    界。报身居自在天。三目八臂即摩醯首罗是
    也。化身随形六道。况大小乘诸师释义。为
    是义故。委出诸师。初小乘师。言种智已圆
    者。谓三十四心断结之时。已有般若名为
    种智。父母生身犹未灭度。名为果缚。虽断
    子缚果缚未除。但是有余未得无余。故云
    未具。虽断通惑未有法身。身是无常犹资
    段食。段食非一是故云杂。以三藏佛同凡
    报故。一优。谓般若德种智已圆。二劣。谓解
    脱未具身是杂食。此二虽劣已有少分。具
    在不久义当一时。譬之横川及以走火。走
    火者烈火也。并一画长余画短故也。三德亦
    尔。虽则俱有优劣不同。又云下第二师中。
    言先得相好者。谓百劫已满。次得种智者。
    谓三十四心。后灭身智者。谓八十入灭。无
    余在当故云方具。譬意可知。而生公云。般
    若居宗在上。全滥小乘初师三德。纵异小
    乘终成纵义。仍同次师。若入下第三师。若
    入灭定等者。既有身在名为法身。受想心
    所识智不行。名无般若。故云无智。罗汉在
    无色等者。无色般含。于彼无色得有余般。
    名为罗汉。唯有心智而无色身。似有般
    若而无法身。若入无余等者。灰身故无身。
    灭智故无智。独一解脱故云孤调。此则三法
    各属一人。云不相关。若使三法并在一人。
    谓灭定起有断结智。不在无色复名有
    身。定当无余名有解脱。同在一人故名
    为并。若以三法累在一人。谓先得无色
    次在灭定后入无余。故名为纵。此则小乘
    三师。永阙伊字义也。次大乘初师云法身
    是正体等者。法身本有是故居初。二德当
    有是故居次。于二德中般若必居无累之
    前。故成纵义。此二弥[一/旦]者。般若解脱也。弥
    满也。布也。[一/旦]遍也。虽修种智种智未具。分
    得解脱。解脱未满亦得名净。亦得名秽。
    展转相望互为净秽。隔无量生跨无量世。
    生世无别绮文故尔。经历时节三德次第。
    故名为纵。次师云三德无前后等者。初师
    体唯法身。此师体具三德。虽具三德义同
    初师。据体具边复不相冥。故成横义。以本
    有故名为体横。从修得边名为义纵。后师
    云体义俱不殊等者。体之与义俱从本有。
    故云不殊。据行证得复似前后。故云隐显。
    法身一德在缠为隐出缠为显。余之二德种
    子久具。名之为隐究竟果满名之为显。三
    德俱有此之二义。本有三法俱名为横。俱
    有隐显故俱名纵。以隐显故则有先后。故
    成纵也。众释如此下结斥也。大小六释皆悉
    不与大经文会。今明下。今家正释。以三义
    故方应经旨。理性三德含一切法。故名为
    藏。一皆具三三三相冥。三?是一一一无
    一。是故此藏不可三一纵横一异。而言思
    之。是故皆云不可思议及那忽等。一异等者。
    并别名异。对异语便故云一耳。身常等者。
    此之行因修向理藏。至得果时法身已满。
    故云身常。种智已成故云智圆。烦恼永尽
    故云断具。理藏释者。六即之中当理即也。
    行因释者。六即之中别在究竟通具五即
    也。今对理释别从究竟。虽身常等得非前
    后。故不成纵。理之与修因之与果。并一时
    具而皆互融。彼彼相冥故非横义。言相冥
    者且从行说。理性冥故方令行冥。行能显
    理故从行说。能种种者。非但三德有利他
    用。法身亦然。故约化用则一身一切身。一
    智一切智。一脱一切脱。是故名为种种建
    立。息化论归同归冥寂。故云第一义也。次
    即一下约字义释者。?是三点同是一伊。
    虽是一伊而有三点。是故伊字非纵非横。
    不同旧义。故曰真伊。应知大经始终三德。
    故于经初哀叹品中。以伊字义释此三德。
    三十六问广显三德。所以序中序于三德。纯
    陀一品明涅??施正明三德。从长寿去十
    四品中。明涅??义解释三德。言以佛法
    不付声闻付诸菩萨者。正是付此三德秘
    藏。从现病去凡有五品。明涅??行修此三
    德。从师子吼去至陈如品。凡有三品。明涅
    ??用即三德功能。若了三德在一心中。则
    大经一部居于方寸。况法华开显十方三世
    同说三轨。三轨妙故。故云妙法。华严法界
    净名解脱不共般若与此三德一体无殊。若
    识此意。今文可了十方佛法在一刹那。问
    下料简。有二重问答。初文正判。次文开通。
    初文问者。三德四德俱在涅??。云何同异。
    答意者。三四似别俱在涅??。涅??不殊三
    四不别。是故会通令识不二。于中复有通
    别二会。初通会者。三德一一皆具四德。故名
    为通。通复二解。初引大经。法身常故二德
    亦常。既有于常岂无乐等。此乃比望准例
    以释。法既有常必有余三。复以余二反例
    法身。佛是觉了。觉了是智。故属般若。又能
    垂形调伏于他。故属解脱。是故佛字具有
    二德。次引大经因灭五阴。皆具四德。阴即
    法身。法身既然。余二例尔。故知三德皆具四
    德。是则通对有此二解。次若依下。复转五
    阴及四念处。以成四德。别别相对故名为
    别。是则别对亦有二解。谓阴及念处开合
    不同。准文可见(云云)。是则下结。依圆是顿义
    等者。如向所对通别二解。但以法对法未
    论行相。若初心观便成顿义。后心方会便
    成别义。次开通中初问意者。前第二卷末云。
    有发心所治之三障。乃至究竟所治之三障。
    又云。有发心所得之三德。乃至究竟所得之
    三德。此则三障三德俱通至极。今将三道四
    倒以并三障。障之与道及以四倒。名异义
    同。隐蔽圣德名之为障。通至生死名之
    为道。见解违理名之为倒。倒故能障。障故
    生死。是故今以三道四倒并难三障。开谓
    开拓通近至远。答中先许所问。次为解释。
    先许问云。倒道及倒三义既同。俱应至
    极。次何者下。为释倒意以义同故。于中
    重明三障义通。通至极故极方破尽。故云
    至极。以许三道亦至极故。所以业报烦恼
    一一开三。言报由三种烦恼者。恐文误。应
    云业由三种烦恼。从又约下。次示三道四
    倒至极。报障分三既至于极。一一报中开
    于三道。是故三道亦至于极。何者。分段三
    道。谓见思惑为烦恼道。烦恼润业名为业
    道。感界内生名为苦道。方便三道。谓尘沙
    惑为烦恼道。以无漏业名为业道。变易生
    死名为苦道。实报三道。谓无明惑为烦恼
    道。非漏非无漏业为业道。彼土变易名为苦
    道。问。何不感寂光。答。今论感报不论寂
    光。寂光无报故不说也。约三烦恼各开四
    倒者。见思烦恼有常等四。尘沙烦恼有无
    常等四。无明烦恼又有常等四。问。今文三障
    之中已明苦及烦恼。何不云业开为三耶。
    答。业由烦恼是故感报。已说余二业居其
    间。故不须说。问。何故。诸倒唯说有四不
    三不五。答中但说常及无常等耶。答。理
    本无名??为立名。虽??为立德不出四。佛
    灭度后外人窃佛常等四名。以计神我。故
    佛初出说无常等。以破常等。二乘不了计
    无常等。以之为极。故佛复说常等四德说
    无常等。出假菩萨异二乘边。名为常等。菩
    萨不达但执教道。又说非常非无常等。以
    破常等。此约渐教化仪以说。若顿教者。即
    于常等说无常等。而达无常。即达中道秘
    密之藏。依圆是顿依别是渐。意亦同此。但别
    教次第少异化仪。思之可见。○次释体相
    中。明此止观所显之体。虽用止观以为能
    显。止观是行行藉教兴。教为能诠行理为
    所。行望于理复为能显。能显复通因果得
    失。得谓能显今之妙体。失谓但属方便凡
    小。是故今文四章显体。于中初明来意。亦
    是结前生后。从初至若向是结前两章。既
    知至如前结前大意。名字至若向结前释
    名。须识已下生后显体。大意通于因果自他。
    故云豁达。释名遍于偏圆横竖。故云旷远。
    旷横广也远竖深也。如释名中相待即是亦
    横亦竖。绝待即是横竖不二。此约横竖而论
    不二。通德竖远也。会异横广也。此则约不二
    而论二。初云如前。次云若向者。前之与向
    义俱在往。义而推之以小远者为前。以稍
    近者为向。故法华经不轻品云。诽谤获罪
    如前所说。指法师品在第四卷。所得功
    德如向所说。指法师功德品在第六初。须
    识体理渊玄者。复以体相望于前二。前二俱
    横体相唯竖。故云渊玄。渊深也。玄幽也。故
    分别中云。体相竖余八横。此据一往大分而
    言。故释名中复通横竖及不二等。次开章别
    释中。所诠谛理名之为体。分别权实大小
    不同。故名为相。亦云显体者。体是所显。教
    相眼智即是能显。能从于所故云显体。初
    云粗寄四意者。粗略也。体相难申略寄四
    意方能识体。夫理藉下。明用章所依及生
    起者。教能诠理故教居初。诣理须行行即
    眼智。是故居次。次辨所诣即是理境。是故
    居次。辨取理人自他得失。是故居次。若从
    生起似如四章共成体相。解释文旨当分
    高深。俱能显体岂须相假。问。初教相章与
    释名何别。答。彼释通名但得名教。今判
    同异故云教相。问。既云体相那列教相。
    答。虽语能诠意在所诠。不约能诠无以
    辨所。约眼智章能所亦尔。如前通德德是
    所诠。明能通名能至于所。以所显能故云
    通德。故释名四段意在绝待。体相四章意在
    境界。是故四章文四义二。章意在一。法华
    下。明用章意者。前释名中既用玄文待绝
    二妙。故今显体。还用疏中四一显实。实不异
    彼是故用之。此四一名本出光宅。光宅疏
    意。以三三为权指于昔教。以四一为实
    指于法华。昔三无果故三但三。今教无三
    四种皆一。故云四一。今家和旧亦作四一。
    数同名异不全同旧。旧云果一今云理一。
    若无理印则同魔说。旧云因一今云行一。
    因语则单。行通因果。人教二一与旧不殊。
    玄文有破今不具论。玄文复以十妙而为
    十一。今且依四以对四章。故经云。为令众
    生开佛知见。取所知见而为理一。但教菩
    萨即是人一。常为一事即是行一。为众生
    说即是教一。疏释理一约能知见。又为四
    释谓四智四门四位观心。能所相对四章义
    足。智是眼智。门是教相。观心?是禀教证
    智次位?是眼智所阶。以契于理。于中先
    明教相中。初文更明来意故也。名即是教
    故云教相。但前释名。名通凡圣大小偏圆。
    不能寻之求于别体。别体不显欲舍偏
    从圆。无由能致。今明此章分其相别。教
    家之相。故云教相。言通别者。如大经三十
    三云。佛言。须陀洹者名为逆流。迦叶难言。
    若如是者阿罗汉乃至佛。亦得名为须陀
    洹耶。佛乃至须陀洹亦名佛耶。迦叶正以
    通名难于别体。以逆流名通一切故。若
    言所断三结名须陀洹。乃至三十四心名
    为佛者。则名体俱别。前止观名其名既通。今
    以别体甄于通名。故不必须名体俱别。又
    如成论止观异时。萨婆多宗止观同时。虽
    有同时异时之言。岂可以彼同时为圆异
    时为别。是故须以教相简之。前释名中。意
    且总语衍门三谛。亦可义兼三藏真谛。今
    显体中欲委分别从宽就狭。所以始自凡
    夫终至圆极。皆名止观。初明有漏者界内
    法也。止善所治谓杀盗等。行善所生谓放生
    等。由行由止故得善名。名止行善。四禅等
    者。准下摄法此据多分。若委说者。如四禅
    中各有一心。名为止相。余并属观。又第四
    禅复是止相。余属观相。今通云止者通属
    定故。四无量心前三观相舍心止相。又悲令
    离苦亦是止相。慈令与乐亦是观相。喜心
    具二兼于止观。今通云止者。此之四心非
    定不克。六行观者。别论亦可厌下为止。欣
    上为观。通云观者有欣厌故。故大论下约
    譬斥夺。大经亦云。除摩黎山能出?钐础S?br> 无出者。且以出世三乘望于有漏名真智
    慧。故有漏法非今所用。次若二乘下。明三
    藏析法所有法门。一切事定多属止者。且从
    定故大判为止。若别论者。且如十想见道
    有三。谓无常苦无我。修道有四。谓食不净
    世间不可乐死不净。此七属观无学道三。
    谓断离尽。此三属止亦可俱观一一文下。
    皆云智慧相应故也。判为止者既名事禅。
    禅宜属止。又无学后三其名近止。故判属
    止。八背亦可前三属观后五属止。色望无
    色无色宜作止名说故。九次第定练八背
    舍。亦可随彼以分止观。既俱云定故判属
    止。有此不同。是故文中皆云一往。言有作
    四谛慧等者。一往虽复从禅判止。彼大经
    中九想等文。皆在慧圣行中。既以慧为名
    复判属观此之下斥拙度法。以巧望拙拙
    不名观者。止观二法同灭色故。是故灭名
    且与止号。次释如文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三之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