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五

    复次四种下料简也。初文略判行异理同。
    以随自意对三辨别。何者以明所发动障
    不同。而理观不别。问。常坐观于三道等。常
    行观佛三十二相等。方等观于摩诃袒持尊
    容道具等。法华观于六牙白象等。随自意观
    于善恶及无记等。四观各别。何名为同。答。
    此并约于所历事说。若能观观无非一心。
    所缘之理莫非三谛。是故得云理观同也。
    若但下明必须理以达事行。又不得理观意
    下。明必用理为事所依。若事相下。以此对
    三辨间无间。方法局三等者。对三以判理
    事通别。此中依经非无方法。况三三昧所
    不摄者并属此中。非谓此中不须方法。
    但此三昧不必方法。是故方法局在前三。问
    下简四三昧有劝无劝。问意可见。答意者。
    此三昧中虽通诸经及以诸善。以许于恶
    修止观故。防护钝根不晓文旨。故直说观
    不明劝修。若据前文而起而照。亦是于起
    而劝修观不得彰言显了奖劝。是故望前
    名无劝修。若据诸经能灭重罪。以有重
    过弥须劝修。故请观音云。荡除粪秽令得
    清净等。诸经例之故非全无。淮河下明师
    有自行之失。淮北河北。邪空之人滥称大
    乘。入恶无观。故以无禁捉蛇喻之。禁者
    制也。术法制物故也。贪欲如蛇观法如禁。
    以观观欲如捉蛇。不善四句如无禁。如
    阿梨吒经云。佛在给孤独。何梨吒伽陀婆利
    生是恶见。我知世尊说行?H欲不障于道。
    比丘三谏不止。来白佛。佛言。唤来。来已佛
    问。答言。如是。佛唤诸比丘问。诸比丘皆言。
    佛但言欲如火如蛇如毒(云云)。佛言。彼倒解
    故。如人欲得捉蛇通行求蛇。于静林间
    见极大蛇。便捉蛇腰蛇回举头。螫其手
    足及余支分。以不善得捉蛇法故但受极
    苦。颠倒解义亦复如是。欲善捉蛇手捉铁
    杖。见极大蛇。先以铁杖压其蛇头手捉其
    项。蛇虽反尾但缠手足及余支分。不能复
    损捉蛇之人。彼以善解捉蛇法故。今无
    观法入恶亦尔。言恶不障反为恶害。若以
    妙观杖入六尘林。遇贪欲蛇按四运头。以
    观捉项不令毒害至成身业。失于清净常
    住法身。彼阿梨者无正观杖。而但说于贪欲
    不障。义稍欲同故借喻此。今当下。即其先
    师。说于无禁捉蛇之相。其先师者钝根障
    重。善修不成。暂放入恶想似空观。谓此空
    解以为深证。即自行之失也。不识下教他失
    也。自善不生故弃善从恶。纯将入恶空解
    教他。他亦时有生空解者。便以为据。谓
    唯恶是实。自此已后空解亦忘。唯遍造恶。
    盲无眼下。弟子谬受之失。无教相眼名之
    曰盲。善修不成名为根钝。数起贪欲为烦
    恼重。如此等人更闻师说纯令入恶。顺欲
    顺情遍造众恶。遂令百姓下。明自他失。忽
    轻也。弃也。自他失故民轻王灭。今时吴越余
    风尚存。将孤介为小乘。以合杂为无碍。
    隋朝犹有故云未改。史记下。引事类失。初
    引史记以类其师有妄授之失。周是国号
    姓姬氏。帝王世纪曰。帝喾妃姜??履神人之
    迹而孕。以为不祥。弃之陋巷牛羊不践。
    置之寒水鸟覆翼之。??以为神收而养之。
    童龀好于稼穑。及长仰伺房星。以为农候。
    舜进之于尧。以掌农正而为稷官。故谓之
    后稷。赐姓姬氏。始武终赧三十七王。颂曰。
    武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厉宣幽携平。桓庄僖
    惠襄项匡。定简灵景悼敬元。贞哀思哲威安
    列。显顺赧王三十七。携不经年。或云三十
    八。左传曰。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
    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
    戎乎。其礼先亡矣。言周末者。但是微末之
    末非谓最后。言犬戎者即六戎是。初名六
    浑。今时其地置六浑县。谓唐虞已上有犬戎
    猃狁薰鬻。居天之北边。随畜牧而转移。逐
    水草而迁徙。无耕田有畜养。各有地分而
    无文书有言语约束。儿能乘羊引弓射鸟。
    唯习弓箭而无礼义。君王已下皆食畜肉。
    少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少贱老。父死
    妻其母兄死妻其嫂。自殷周已来侵抄中
    国。不绝如?者。周家被侵宗社几尽。余不
    尽者其犹?也。后西伯伐犬戎逐于洛北。
    时时入贡名为荒服。自尔已后犬戎不至。
    被袒自是周室衰相。岂可效之。时浇如周
    末。邪师如被袒。正教如识者。破戒如失礼。
    欲境如犬戎。破损正观如侵中国正因不
    绝如似一?。缘了渐亡义如渐尽。又阮籍
    下。类弟子谬受之失。于中初举公卿效阮
    为类。列传云。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
    容貌魁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喜
    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读书累日不出。或登
    临山水信宿忘归。嗜酒能啸忽忘形骸。时
    人多谓之痴。晋魏之世天下故多名士。而少
    有全者。因不交世事酣饮为常。及文帝
    辅正。拜为东平相。乘牛而往旬日而还。
    虽性志孝而不拘礼教。母终正与人棋。对
    者求止。固留决赌。赌讫饮酒二升。举声一
    号。吐血数升。裴楷往吊。但踞醉直视而已。
    见礼俗之士以白眼视之。由是礼俗之士
    嫉之若雠。或时辄卧邻家少妇之侧。或他
    有亡者无亲而往吊。驾不由路。穷则哭还。
    宗集不复用杯。团坐围盆而相?f。如此奢
    诞岂可效耶。是为司马氏灭相者。国号晋。
    姓司马氏。高阳之子黎为夏官 及周以夏
    官为司马。因以为姓。怀愍至孝武来。一十
    五帝。愍帝之时晋国亡者。由诸贤达不习
    兵戈尚文奢诞。后公卿子孙效之。遂为五
    胡侵国。因幸江东。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
    一马化为龙。因兹惠帝第三子?钡柔愣冀?br> 业。号为东晋称元帝。至孝武时仍多酒
    色。由兹祚倾。晋祚倾者。由公卿子孙谬效
    阮籍。初有嫉贤之难。避世佯狂。后无妒才
    之危。何须效诞。又如阮籍兄子咸。咸次子
    孚。元帝时为参军。蓬头饮酒不以王务经
    怀。恒为右司所按。帝容之。后拜扬州长
    史。帝谓曰。卿镇军府。宜节饮也。对曰。陛下
    不以臣不才。委以军旅之重。臣不敢有言
    者。以今王莅作威风教赫然皇泽遐被寇贼
    息迹。氛?既澄日月明白。亦何可爝火不
    息。正应端拱啸咏。以乐当年。寻被苏峻作
    难。此亦不修兵甲之失故也。习三昧者亦
    复如是。为难逢障于恶修观。无难何须
    舍善从恶。依教修观如用文武。无故入
    恶如效诞逸。忘授邪法如阮狂酣。弟子妄
    受如公卿子。宇文下。明周武信谶以类妄
    受。其先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避
    之。居于朔野。鲜卑奉以为主。其后曰普回。
    因狩得玺。普回异之以为天授。其俗谓天
    曰宇故曰宇文。初登之时亦信佛法。后信
    谶纬云黑衣当王。遂重道宗。亲承符?。玄
    冠黄褐内常服用。心忌释宗尽欲诛殄。而
    患信佛者多。未敢专制。有道士张宾诡诈
    罔上。私达其策。潜进李宗排斥释氏。谶纬
    如恶师。周武如弟子。亦由元嵩魔业等者。
    周武已忌更加元嵩。故云亦由元嵩魔业。
    元嵩相副帝纳其言。欲觇经过贬量佛失。
    召僧入内七宵行道。帝与同场七宵无过。
    又敕司隶大夫甄鸾。详佛道二教。鸾上笑
    道论三卷三十六篇。用笑三十六部。其时又
    有安法师与帝情重。又着二教论十二篇。
    明道教摄在九流之内。不应独为教主。故
    教唯有二。远法师有抗帝论。后帝东巡任
    道林开佛法。又因王明上表以开佛法。其
    元嵩本河东人。远祖从宦家于蜀川。梁末
    都东城。即后梁萧察也。察灭岿立。至天保
    十二年。当陈太建六年。即宇文建德三年灭
    佛道二教。宇文经于七年至天和二年。嵩
    上表云。唐虞之世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
    寺舍而祚灭。但利民益国即称佛心。夫佛
    者以大慈为本。终不苦役黎民虔恭泥
    木。请造平延大寺。容着四海万姓。不劝立
    曲见伽蓝。偏安二乘五典。平延寺者。无间
    道俗罔择冕亲。以城隍为塔寺。即周武
    是如来。用郭邑作僧坊。和夫妻为圣众。
    推令德作三纲。遵耆年为上座。选仁智
    充执事。求勇略作法师。是以六合无怨纣
    之声。八方有歌周之咏。飞沈安其巢穴。水
    陆任其长生。都上一十五事。上表后身生
    恶疮亡也。邕是法灭之妖怪。何关随自意
    意耶。元嵩如恶师。周武如弟子。何以故下。
    释谬信也。三昧之人亦复如是。一内无慧
    解。二信其本师。三贪慕前达。故知先须以
    教自轨。方信其师。不然则全谓行恶而为
    正道。觉已改弃趣理非遥。如譬喻经云。有
    驴挽车日行数百里。于息处见兄。兄语弟
    曰勿放此驴与余驴相见。弟曰。夫善者相
    得谀谄相遇。物类相逢无不欢喜。弟故放
    之与他驴相见见已亦复不鸣不食。相嗅
    而已。兄后驾之便卧不行。兄便大?截尾
    剪耳被苦乃行。驴语大家。君放我见恶知
    识。我问。汝何以肥充。答言。我给陶公负土。
    若得恶道便卧不行。公便负担放我道边
    食。食得好草归得刍散是以得肥问我何
    瘦。答曰。挽车日行数百里。饮食?轲。我今
    效彼谓得放免。反见髡截不复敢卧。乞
    得存活。主愍放之。人亦如是。信其恶师必
    招恶果。譬如西施等者。?股胪床∫饕病6耪?br> 不出门也。亦塞也。潜者隐水也。逝者往也。
    庄子云。西施心痛而?蛊淅铩F淅镏?笕思?br> 而美之。亦归捧心而?蛊淅铩F淅锔蝗思?br> 之坚闭门不出。贫者见之挈妻子而去之
    走。彼知美?共恢?怪??悦馈Qㄕ呱钋薄?br> 飞者高逝。此之二句在庄子毛嫱丽姬文中
    云。如一女人人见之即爱。鸟见之高飞。鱼
    见之深潜。今文将此二句共成西施之文。
    彼注西施文云。夫礼义者当时而用则西施
    也。过时而不弃。即邻女也。夫三皇五帝之
    礼义法度其犹?祭骈勹帧F湮断喾炊?钥?br> 口。故礼义法度者。须应时而用之。今取猿
    狙衣以周公之服。彼必?啮挽裂尽去之。
    观古人与今其犹猿狙之异周公。随自意
    者亦复如是。须应时而变知宜不宜。岂可
    唯效入恶不知入恶之所以。今以西施
    譬宜入恶修观人也。根利得时如西施。
    性多贪欲如心病。于欲巧修如美?埂C衷?br> 明静如益美。根钝失时如邻女。智非善
    巧如本丑。谬习入恶如效?埂Nǔざ裥?br> 如弥剧。有人将国王大臣等。合贫者远徙
    等文。语不相当复非文次。今试为合之则
    顺文旨。小乘之人如贫者。大乘之人如富
    者。修事善人如穴者。习事定人如飞者。
    是四种人不喜恶见。见是恶已弥为自勉。
    小乘涅??为远徙。大乘秘藏如杜门。坚固
    事戒为深潜。期心上界为高逝。前文以类
    本师之过。此文以类弟子之非。如此消释与
    文会也。彼诸人下。重责也。贪欲狂故逐入
    恶雷。无观凡夫犹如仓蝇。而专入恶为
    欲唾黏。嗜亦贪欲也。其师过下。明师差机
    迷旨之失。此师不达入恶之言。次引佛意
    责有法譬合。初法。如文。譬如下。举譬。热甚
    口噤宜治以黄汤。不可惜齿而致损命。
    起重贪欲如热甚。不受对治如口噤。随
    自意法如黄汤。于恶修观如凿齿。入恶虽
    鄙为存慧命。纵恶不观如药不入。佛亦
    如下。合也。通合逗机。初明恶机中。云如快
    马等者。根利如快马。起恶如僻路。闻说
    如鞭影。欲息如正路。杂阿含云。佛告比
    丘。有四种马。一者见鞭影即便惊悚随御
    者意。二者触毛便能如上。三者触肉然后乃
    惊。四者彻骨然后方觉。经合喻云。初马如
    闻他聚落无常即能生厌。次马如闻己聚
    落无常。即能生厌。三者如闻己亲无常即
    能生厌。四者犹如己身病苦方能生厌。大
    经十六释调御中。亦以四马喻闻生老病
    死。故知二经并喻三藏中意。今借喻此以
    对四教。快马即是圆机。贪欲即是道也。若取
    意僻越浪行贪欲。则都非四数。若机浅者
    次用别教。乃至通藏如余三马。于圆机中
    仍须称机宜善宜恶。若有下善机也。佛具
    二说下。结斥。公者非私也。灼者明也。公然
    拒佛而差物机。复次下。举时结过。初文举
    时宜于恶中而习止观。次汝今下。引譬引
    事。三破坏下结过也。非有难时不应用
    恶。何意纯用等者引经类释。事不获已
    令于恶修。汝不观机纯令用恶。如诸外
    道纯用邪常。故大经云。譬如旧医纯用乳
    药。如彼外道唯说邪常。客医如来初令制
    乳。如说无常以破邪常。成无常已还用
    真常以破无常。新旧二乳乳名虽同。邪正
    义别。进退适时。不同外道纯用邪常。毒
    他慧命。今亦如是。用既非宜损他慧命。故
    阿含下。引经中事以证适时结过之意。增
    一四十六云。佛在给孤独。告诸比丘。如放
    牛人具十一事。牛群长益。结为颂曰
     解色及相应  摩刷覆疮痍
     放烟并茂草  安隐及渡处
     时宜留[(壳-一)/牛]余  将护于大牛
     比丘亦如是  知四大造色
     善别愚智相  摩刷六情根
     善覆十善想  传所诵为烟
     四意止茂草  十二部安处
     圣八支渡处  莫受轻贱请
     名曰知时宜  知足为留余
     敬护是将护
    佛说偈云
     放牛无放逸  其主获其福
     六牛经六年  展转六十牛
     比丘戒成就  于禅得自在
     六根而寂静  六年成六通
    今文引经安隐渡处。渡处即津济也。即渡水
    处也。此即兼于自行化他。自行有难故听
    从险。如王事等令于恶修。无难恶息必
    须从善他机例然。应须详审。复次下。故以
    水火现事验之。夷平也。蹈践也。蹑履也。?
    也。又不下。责其差机纯令用恶。净名下引
    证。举二乘以况凡师。自是下伤叹则戒海
    等者。譬此等人于佛法中。名之为死。律云。
    譬如彼死尸大海不容受。为疾风所吹置
    之于岸上。犯重如尸众海不受。作法摈弃如
    疾风吹。甄出众外如置岸上。兼斥自他
    故云行说。若未行唯说则同梨吒违僧屏
    谏但结提吉。谓于恶证堕过人法。自行口
    说。又云证得则两夷一提。文据重夷故云
    摈弃。若但自行教他则一夷一提。无令毒树
    者。引譬摈弃。大经第三云。譬如长者所居
    之处。田宅屋舍生诸毒树。长者知已即便斫
    伐。悉令永尽。长者宅者清众所居。毒树者
    犯重比丘。生必伐者。犯必摈也。经有三喻。
    初邻国相攻。中毒树生宅。后首生白发。章
    安二释正用后意。初对三惑释。邻国相攻
    譬除四住惑智相倾。除剪毒树譬除尘沙
    体外之惑。拔弃白发譬除无明同体之惑。
    次对摈弃释。邻国譬治各住各学而行非
    者。毒树譬治同住各学而行非者。白发譬
    治同住同学而行非者。文虽引一意亦该
    三。同住各住。若行若说俱须摈弃。复次检
    其恶行下。斥师自行行偏违心。初以事难
    难其行偏。譬如下。譬其行偏而秽清众。难
    其下。难其违心。所以下。明此料简诫劝之
    意。入恶似易尚须诫忌。岂得于此而更劝
    修。如服黄汤下。譬诫忌意。入恶称病如服
    黄汤。指恶为道名为过度。须备律教而
    补止之。问者。正观如水理性如珠。诸行
    如风风多浪鼓。事仪动役令观混浊。何
    须用此四三昧耶。鼓者动也。答中二番各
    有譬合。初譬贫人责其不具。若一下合。若
    于一种三昧观心即足。心若乐行及余仪
    等。如何悦此乐欲之心。若用下化他。自行既
    然化他准此自行则初后不同。他机则彼彼
    非一。譬如下重譬。且许自行一种为得。若
    以化他专一则失。烦恼下合。初约一人。若
    化他者应具四悉。乃成四番四种三昧。何
    但四耶。次约多人。初总约四三昧。若为多
    人彼彼相望。复须四四。又约下。何但如向
    四种三昧相望为四。一一三昧尚具四悉。况
    复四耶。若乐行等者。乐行下世界。若善根
    下为人。若坐时下对治。若行时下第一义。初
    约常行借坐对说。若不对说。不可但云
    乐行即行不乐不行。此则反开懈怠之门。
    何名具须四种三昧。故初标云一种具四。下
    复结云余三例然。常行既然。若云常坐故
    应还对行等说之问善扶下。简根遮。善谓
    上三及随自意中诸经及善。此善顺理可修
    止观。如起信云。已知法性体无悭贪。随
    顺修行檀波罗蜜等。恶既乖理。何不弃恶
    于善修习。而令于恶修止观耶。答约四
    句故。故须观恶。大论二十四云。世尊智力
    知诸众生上中下根。是人根利为结所遮。
    犹如央掘。是人根利不为结遮。犹如身
    子。是人根钝而无结遮。犹如??特。是人根
    钝而为结遮。谓诸凡夫。论寄小乘故引此
    四。通论四教例应有之。又复论文通明如
    来善知诸根。不以根利无遮为首。今明修
    行。是故别以根利无遮。而为上品。初身子
    者。一闻三谛而得初果。见勇堕负证阿
    罗汉。至法华会先获记[?`/别]。行人下举今以
    例。准今识昔引现知当。故知今文善恶二
    修。即是有遮无遮不同。为破遮故俱须修
    习。昔无二义者。昔既不曾于善修习。是故
    阙于根利无遮。次句如?王央掘等者。论既
    寄小故无?王。今辨有遮是故并列。?王
    造逆罪深缠厚。法华座席障未发故。为凡
    夫众闻兹妙经。涅??会中机发障动。心生
    悔热遍体生疮。世无良医治身心者。六臣
    虽引六师之言。未审能治我之重患。家兄
    耆婆引至佛所。蒙佛召命惭愧悚栗。闻说
    阴幻知罪无生。如从伊兰生?钐词鳌U铣?br> 机熟无根信成。发菩提心述己弘愿无根
    信者。小乘即是初果位也。大乘即是别住圆
    信。央掘者。若央掘经得无生忍。阿含经中。
    初闻佛偈即得初果。匿王去后得阿罗汉。
    障虽不如?王造逆。已成害佛及母方便。
    兼杀九百九十余人。如是重遮不障证法。
    良由根利故使尔也 鞭者策进也。今时行
    人下。举今以例。正当酬前于恶修观之问。
    善自斟量察其可不。傥宜入恶专善复失。
    宿种难知不可率尔次第三句如??特者。
    法句经第一云。佛在舍卫。有比丘名??特。
    新作出家禀性顽塞。佛令五百罗汉日日
    教之。三年始获一偈。今文依阿含大论。故
    云九十日。佛知愍伤即呼着前授与一偈。偈
    云。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特感佛恩深诵得上口。佛告??特。汝今年
    老唯诵一偈。人皆知之不足为奇。须解
    其义。所谓身三口四意三。观其所起察其
    所灭。由之生天由之坠渊。由之得道泥洹
    自然。分别乃至无量妙法。心开意解得阿
    罗汉。由无遮故其根虽钝易得道果得道
    果已。五百比丘尼请教诫说法。次当??特。
    至彼食讫诸尼皆笑。升座已自惭鄙曰。自
    幸薄德得为沙门。最为顽钝。所学一偈粗
    识其义。当为敷说诸少年尼先知其偈。欲
    预前诵。口不能开惊怖悔过。??特于是依
    于佛说。次第敷演。诸尼皆得阿罗汉果后匿
    王请佛及诸比丘。于正殿坐。佛欲试其神
    力。令其取钵。来至王门守门者不许其
    前。其于门外申手送钵。王惊问佛。此谁手
    耶。佛言。??特。王问。但诵一偈云何乃尔。佛
    言。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要闻可
    灭意。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要闻
    行得度。虽诵千章不解何益。解一句法闻
    可得道。二百比丘闻之得阿罗汉。王及夫
    人方乃不疑。此偈乃对极钝者说。岂可例
    于多闻增智慧。广读诸异论。则知智者意
    等耶。然各有意勿妄去取。若增一第六云。
    兄见弟诵法句难语言。汝若不能诵法句
    偈还作白衣。弟闻之诣只桓门泣。佛见
    问之具答兄言。佛言。成菩提可由汝兄。
    佛手牵诣静室令诵扫帚。复名除垢。??特
    思念。灰土瓦石除即清净。结缚是垢智慧是
    除。今以智帚扫除诸垢。今文所引偈文。即
    大论及大经二十四。经云。四事为涅??因。若
    言勤修苦行是涅??因者。无有是处。是故
    ??特思惟一偈得第四果。言鸠摩罗者。此
    云童真。亦曰毫童。亦曰名童。即童真无染
    偈也。三业无染得无染果。若据得果。过去
    亦非全不习观。观力薄故其根仍钝。以无
    遮故闻易得道。次第四句者可知以是下结
    劝。道谓乘种信法二行俱可为乘。亦俱得
    名为止观故。故诫行人。不可废之不习
    乘种。大经云下。引乘戒四句释成根遮四
    句。第六云。若无清净持戒之人僧则损减。
    若有清净持戒之人则不失本戒。善男子。
    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
    菩萨于此大乘心不懈慢。是名奉戒。经文
    先列事戒。次善男子下。举乘况释。若无大
    乘虽有事戒。不名奉戒。若有乘者虽云
    戒缓不名为缓。正意欲令乘戒俱急。今家
    乘此开为四句。以对根遮。根遮是果乘戒
    是因。是故有遮由戒缓。根钝由乘宽。俱急
    则根利无遮。俱缓则根钝有遮。戒急乘缓则
    根钝无遮。乘急戒缓则根利有遮。经云宁
    作等者。引证乘也。故梁武发愿文云。宁作
    提婆达多长沦地狱。不作郁头蓝弗暂得
    生天。故知调达诵经已为信行乘种。虽堕
    地狱亦由此脱。蓝弗事定无出世乘。纵得
    生天终沦恶道。应勤听等者。劝修乘也。听
    即信行思即法行。二行既勤智根必利。如醉
    婆罗门下。引证戒也。大论十三。佛在只桓。
    有醉婆罗门来至佛所欲作比丘。佛敕诸
    比丘。与剃头着袈裟。酒醒惊怪见身变异
    忽为比丘。即便走去。诸比丘问佛。何以听
    此醉婆罗门而作比丘。而今归去。佛言。此
    婆罗门无量劫中无出家心。今因醉后暂发
    微心。为此缘故后当出家。如是种种因缘。
    出家破戒犹胜在家持戒。以在家戒不为
    解脱。戏女披袈裟者。如郁钵比丘尼本生经
    中。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罗汉果。具六神
    通。入贵人舍常赞出家。语诸贵人妇女
    言。姊妹可出家。诸女言。我少年容色盛美或
    当破戒。比丘尼言。欲破便破。诸女问曰。
    破戒堕地狱耶。比丘尼言。欲堕便堕。诸女
    笑言。堕狱受苦。比丘尼言。我忆念本宿命
    时。作戏女着种种衣服。或时亦着比丘尼
    衣。以为戏笑。以是缘故迦叶佛时作比丘
    尼。自恃高姓颜貌端正。心生?x慢而破禁
    戒。破戒罪故堕于地狱受种种苦。受罪毕
    已遇释迦牟尼出家得道。成阿罗汉六通
    自在。故知出家受戒皆由于初以为远因。乃
    至值佛得果并由于初。是则戏女尚远助乘
    种。况复戒耶。第三果报中。初证明。言果报
    者在实报土。若言实报无障碍土。必出方
    便有余之外。若单云果报其名犹通。故以别
    简通对边辨妙。违宽顺狭。妙克边通。收教
    乃周摄入方遍。故对方便同居曰边。独以
    实报称顺曰妙。是故但未破无明未证
    中道。皆名为违。初住已上法身所居。方名
    为顺。是则六道三藏菩萨。通初二地。两教二
    乘方便之位。别圆外凡。此等皆属有边。报
    在界内。两教学人。别七住已前。圆七信已前。
    残思未尽犹有余残有边果报两教二乘。通
    七地已上。别七住已上。圆七信已上。并属空
    边报在方便土中。别教行向。圆七信去。虽
    破尘沙及伏无明。尘沙既不润界外之生。
    牵报并由无漏为因。所以在方便土者并
    属空边。唯有别圆初地初住获妙果报。空
    有二边通名果报者。通有由因感果之报。
    未入实报故名为?。设未出下。明习果也。
    言果报者从报果为名。若破无明得无
    生忍。设未出分段者。犹未入灭。所居之土
    名为华报。言异七种方便者。同约华报以
    说。若七方便生方便土。土相亦应不劣香
    城。大论云。从此东行五百由旬。有一大城
    名曰众香。其城七种七宝庄严七重行树。
    其城纵广二千由旬。五百市里街?相当。座
    高五里种种庄严。昙无竭菩萨日日三时说
    般若。百千众生闻般若故。常勤供养。既云
    五百由旬当知去五天不远。论问。昙无竭
    菩萨为生身为化身。若是化身。何用六万
    ?榕?T傲衷〕匾宰杂槔帧H羰巧?怼T坪文?br> 令供具在空化成宝台。入诸三昧经于七
    岁。有人云。得诸法实相及诸三昧神通力
    故。为欲度脱此城众生。如诸菩萨入诸禅
    时。亦入欲法摄诸众生。故受欲乐不失
    禅定。如避热故在泥中卧。洗则如故。凡人
    根钝不能如是 亦云化作宝台虽是生身
    未离烦恼。而能修习一切善法。有人云。法
    身若生身者云何能令十方佛赞。复令波仑
    得六万三昧。今言已断无明必出分段。设
    为众生未出分段。华报若斯。七方便者。
    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别取教道地前位也。
    此义下指广。至大章第八应广说之。夏终
    虽即缘阙不说。何妨至此且指后文。下第
    九第十指后亦尔。问下料简也。问意者。次第
    禅门中。大章第七明修证。因修获证故名
    修证。证即是果。与此果报有何同异。答中
    意者。修之与证虽似因果。但是习因习果。
    故云修名习行即是习因。证名发得即是
    习果。并在现世。今论果报等者。果报既在
    来世故与禅门不同。二乘但有习果等者。
    判大小乘也。果报之名。言不涉小。虽得
    罗汉但名习果。习果谢已不云有生。故
    小乘教不说二乘更有处。言方便土者。
    出自大教耳。四明裂大纲者。裂破执于
    权教疑网。初文通除自他疑网。故云通裂。
    乃至须晓渐顿诸教出自一心。若不善用
    不思议观观于一心不思议境。何由可裂
    执教大疑。若欲下。为利他故裂他疑网。今
    明果报且语初住。以初得故。越却中间
    故云乃至。成佛即指妙觉。初住已去通能八
    相裂大疑故。故云裂网。自此已去节节能
    起十法界化。是故法王乃至八部皆云或也。
    言顿渐者。皆如今佛先顿后渐等也。对
    扬及转如前分别。众生机熟必假菩萨承佛
    力答。及设问等如此自他皆由妙观契于
    妙境。是故能有如是妙用。第五归大处者。初
    文总序旨归来意中。云夫胶手等者。心性
    如手或着如胶。随文封滞迷于旨趣。婆沙
    二十四云。譬如有山人兽共居。猕猴行处。
    猎师以?涂其草上。黠猴远离痴猴不知。
    以手小触即黏其手。以手解手复黏其手。
    以足以口悉皆被黏。??卧地。猎师以杖
    贯担将去。比丘亦尔。不守根门为魔波旬
    而担将去。大经二十三文同。今行人亦尔。
    不达教相不晓旨归。随文生着互相是非。
    非但不至三德旨归。为阴集魔而担将去。
    ??梦等者。梦甚故??。??故难醒。法性如眠无
    明故梦。僻执如??。执重难除名为难醒。
    封文等者。封闭也。塞也。诸教诸门诸谛诸
    悉随一各执。故云齐意。竞执等者。此即大
    经春池喻意。如前已释。近事等者。如愚痴
    人指点现事。世间显语犹尚不识。况中道
    远理。圆常密教。宁当可识。此乃一往举况
    斥之。亦有不晓世语达远理者。如会稽
    道树寺顿悟禅师。能悟深理而不晓近事。
    出涅??疏(云云)。旨归者下释名。文者教也。旨
    者意也。归者趣也。教意所趣名为旨归。如
    水下。举譬也。水火如教法。趣向如文意。空
    海如所趣。故知若识密教而达远理。则
    不稽显教不滞近理。譬如下。重譬密教
    也。臣者。说苑曰。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一
    者[?`/朋]兆未现见存亡之机。名为圣臣。二者
    进善通道功归于君。名为大臣。三者卑身
    进贤称古行事以励主意。名为忠臣。四者
    明察早见终无忧患。名为智臣。五者守文
    奉法饮食廉节。名为贞臣。六者国家昏乱而
    不谕犯主严颜。言主之过身死国安。名为
    直臣。今虽云智义兼圣大。余非文意。言
    密语者。大经云。盐水器马一名四实。智臣
    善知。谓洗时奉水。食时奉盐饮时奉器。游
    时奉马。王皆但云先陀婆来。俱舍亦以九
    义立一瞿声。章安云。此之四义亦与四教
    四门四句意同。应皆次第对盐等四。经文
    自合。先对无常等四。次对四常。谓不动
    无相不变佛性。此四亦是四门异名。亦可以
    对四教之理。随义思之亦应可解。又如贝
    秣等四经中合喻。喻常等四有时借喻。喻
    于四门。经意纵别借用无失。况此喻意彼此
    不殊。所言密者。如四教四门同名有等。四
    教旨异所诠不同。若未开权覆实名密。若
    开权已无外曰密。自非菩萨密识开权教
    下旨归。何由可晓旨归三德为智所依名
    为智地能生智故亦名智地。此约弘教释
    也。又自入下。约自行化他分字以释。次广
    解中。先正释三德。次寄旨归两字以释三
    德。初文正明总别两解。然今文中约义多
    作指字者。指谓指示。能指是教。约能化边
    令他归于意旨三德。约自行边同入旨归。
    名之为旨。应作旨字。能化之意意在三德。
    故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化毕亦自入于三
    德。故云我亦不久自住其中。言总相者。但
    总云三德。未于三德更各开三。大经下引
    证。问。若尔。如来久已证于三德。何故于今
    方云不久自入其中。答。约化仪说非全自
    行。从真起应示同凡夫。化道欲终摄应归
    本。故以示灭表自行灭。双树中间表四念
    处亦复如是。故哀叹品云。我今当令一切
    众生及我诸子四部之众。皆悉安住秘密藏
    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入于涅??。次别相
    者。于一一德各开三德。如身有三余二亦
    然。何者。岂有起应而无二德。余二亦然。言
    息化者。谓化缘讫示入涅??。即是示归
    三德秘藏。次约不思议者。与前总别意亦
    大同。但不别列三身三智三脱之名。直尔名
    为身非身等。何故尔耶。明前总别皆相冥
    故。又诸经论或时直名身非身等。即是一德
    具于三德不可思议。次更约事理始终释
    不思议意者。亦先总次别初言总者。总约
    三障及以三德德障相对不异而异。若约理
    说德障不二。亦无新故。然约事说障名非
    新约本有说德名非故约修得说。事理
    无二不二而二。故一一句皆云非新非故而
    新而故。约修得故从德立名。约性得故
    名为三障。是故得有能障所障。有本有今
    有终有始。若约理者则无能所乃至终始。
    又说者下。别以三惑对于三德。若达下结
    上总别。言纵横开合等者。举例也。文列必
    先法身。次列般若。后列解脱。故名为纵。
    约义一一复开为三。故名为横。亦名为开。
    三?是一故名为合。发心为始。究竟为终。
    又鹿苑为始双林为终。如此横横开合始
    终。皆应以不可思议及新故等释其行相。
    故云例皆如是。次约旨归两字说者。能旨
    能归即三德教。所旨所归即三德理。是故更
    此一种释之。旨归三德下。会异名也。三德
    既得遍收诸法。是故须会一切异名。当知
    下结也。相即法身说即般若。力即解脱。三德
    皆言种种者。一一德中具一切法。更互相
    收故云种种。虽云种种不出三德一秘密
    藏。何但法门三德摄尽。化仪所表亦不出三。
    如华严中遮那即法身。舍那即般若。释迦
    即解脱。佛即般若。台即法身。坐即解脱。净名
    中自念寝疾于床。床即法身。寝即般若。疾即
    解脱。床是所依故。寝是能契故。疾是示现故。
    般若中。身即法身。光即般若。说即解脱。法
    华中。衣即法身。座即般若。室即解脱。又本即
    法身。迹即解脱。本即不二即是般若。涅??中
    正明三德已如前说。若所表者。四枯即般
    若。四荣即解脱。双非即法身。如此旨归佛若
    未会菩萨尚昧。况复二乘。今运居像末瞩
    此真文。自非宿植妙因诚为难遇况十乘
    十境出自一家。十界十非他所未简。教行
    无准如何旨归。且如六宗情期大同。九流
    诠述小异。庄生归于自尔。老氏专叹去奢。
    况马祀羊?A因招三恶。脯祠粟祭果致烧然。
    如此旨归所趣非远。尚不逮于人天。何关
    藏通漏尽。如其所计岂知凡有所说咸混
    一如。愿诸同遇者深生庆幸心冀来世重闻
    早契无生忍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