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四

    次诸恶中初明观境中。云夫善恶无定等
    者。先明通相善恶也。此则未可尽为观境。
    何者。展转相望得善恶名。是则人谁无善谁
    不有恶。是故不以为今观境。言宁起等
    者。心凶为恶身病曰癞。乍起三途之心。不
    生二乘之念。毒器者。大论斥三藏菩萨云。
    具足三毒云何能集无量功德。譬如毒瓶
    虽贮甘露皆不中食。菩萨修诸纯净功德
    乃得作佛。若杂三毒。云何能具清净法门。
    菩萨之身犹如毒器。具足烦恼名为有毒。
    修习佛法如贮甘露。此法教他令他失于
    常住之命。大经云自此等者引证别教。故四
    相品中迦叶序云。自我未闻四德之前。皆
    是邪见。此是迦叶谦退自斥。义同于邪。岂此
    已前顿同三外。今亦如是。未称理故义云
    邪见。邪即是恶。是故当知唯圆为善。复有
    二意。一者以顺为善以背为恶。相待意也。
    次若达下以着为恶以达为善。相待绝待
    俱须离恶。圆着尚恶。况复余耶。如此下结
    成通相。今就下别明极恶方为观境。于中
    初出恶体即六蔽也。善法下结前生后。前
    虽下明观恶意。以纯恶故不可不观。若
    不观者唯恶无善。自他俱然故须修观。纵
    不下纵释也。他人纵不全起不善偏恶不
    无。出家离世下况释偏起。出家不备理当
    偏恶。白衣纯恶况复偏耶。罗汉残习亦仍偏
    恶。凡夫下明用观所以。圣犹残习凡何可
    纵。如佛世下先举佛世用观有益。引人为
    证。前观恶意中言不可乐想者。大论十想
    中释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云。世间有二种。
    一众生。二国土。言众生不可乐者。三恶八
    苦十四等恶(云云)。或贫而好施多财而悭(约六蔽互
    说)或贫妍富丑。或?x高不下。或接物欺诳。如
    是无量不可称说。国土不可乐者。或多衰
    无告饥渴寒热恶疫毒气。如是种种乃至
    上界亦生大恼甚于下界。如极高坠下苦
    不可说。文云无好人者。略语众生以他
    望己唯纯不偏。是故不可不观于恶。次纵
    释中云多悭等者。略举六蔽以释偏起。前
    四如文。酒为乱原即乱意蔽。根性易夺即
    愚痴蔽。若有慧者不为恶易。能生为根数
    习成性。数数改换故云易夺。又随境而转
    为易。惑??失真为夺。又以愚替智为易。
    智被真掣为夺。次况释中云罗汉残习
    者。身子?习。以过去世从蛇中来。毕陵慢
    习。宿世曾为婆罗门来。如佛在世有一比
    丘。而常以镜自照。世世从女人中来。有一
    比丘常好跳染。以世世从猕猴中来。引人
    证中。在家等者。即且通举有恶之人。央掘
    下别举恶人。先明恶人有道。央掘等者。央
    掘经云。舍卫城北村名萨那。有贫婆罗门
    女名跋陀。有一子名一切世间现。少失其
    父。厥年十二色力人相悉皆具足聪明善说。
    有异村名破诃私有婆罗门师名摩尼跋
    陀。善四韦陀。一切世间现从其受学。师受
    王请留世间现守舍而去。婆罗门妇见世
    间现端正。而生染心前执其衣。时世间现
    而白之言。汝是我母。我岂于尊而生不善。
    内心怀愧舍衣远避。妇人不遂以爪自获。
    以绳自系足不离地。夫既还已恐世间现
    露其不善。便以恶事诬世间现。汝行已后
    世间现于我有不如事。师言。其初生时有
    大瑞相必无是过。然语之言。汝杀千人可
    得免罪。世间现尊师教故。即白师言。呜
    呼和尚。杀害千人。非我所应。师云。汝是恶
    人不乐生作婆罗门耶。答言。善哉奉命。便
    礼师足。师闻见已生希有心。汝大恶人故不
    死耶。当令杀一一人取指为?。冠首乃
    成婆罗门耳。以是缘故名央握摩。善哉
    受教。增一云。如是次第杀千人已。取指
    为?。人白匿王。国有人蟒。害人无数。比丘
    乞食闻之白佛。佛寻往彼。诸取薪人及守
    牛羊者皆不得过。云此有贼。佛乃前进。遥
    见佛来云。我之指?数犹未足。母因送食。
    复自念言。我闻师言害母生天。便撮母头
    以手拔剑欲害于母。佛放光照。掘云。非
    天伐我乎。母曰。非天日月等光。必是世尊。
    掘闻佛名云。我师亦云。若害沙门必得生
    天。语母云。且住。我往害沙门。放母逐佛
    见佛如金山。佛复道而去。奔趁不及白佛
    说偈与央掘经同。央掘经云。住住大沙门。
    净饭王大子。我是央掘摩。今当税一指。如
    是总有三十九偈。但易第二句云无贪
    染衣士。毁形剃发士。知足持钵士等。佛以二
    百六十七偈答云。住住央掘摩。汝当住净
    戒。我是等正觉。输汝慧剑税。但易第三句
    余句并同。余第三句云。我住无生际。我住
    于实际。我住无作际。并用所证以答央掘。
    央掘闻已。以佛力故令悟梵本中语。如来
    出世亿劫乃值。未度者度等(四弘)有见佛者
    即为说灭。走逐不及必是如来。舍剑深坑
    即便礼佛。佛言善来。便成沙门得法眼净。
    净梵王领四兵而往伐之。王念先见世尊
    见已具白佛。佛问其意。王具答其意。佛告
    王言。见其出家为道者如何。王曰。当供养
    礼事。彼无毫善能发此心乎。时央掘去佛
    不远正意结加。佛遥示王。王礼供已叹佛
    能降如是恶人。后佛复为说法得阿罗汉
    果。具六神通。入城乞食。见者识之。有妇人
    胎产甚难见佛。佛言。贤圣已来不曾杀人。
    妇人无他。诸比丘问佛本缘等(云云)。本为婆
    罗门法求欲生天。不违师教兼护妇人谄
    诳之情。而行于杀。故今文云弥杀弥慈
    只陀末利等者。准未曾有经下卷云。只陀
    太子白佛。昔受五戒制酒难持。欲舍五戒
    持于十善。佛言。饮时何过。答。国中豪贤时?
    共饮亦无余过。佛言。若如此者终身无过。
    夫善有二种有漏无漏。饮不起恶业是善
    报也。名有漏善。佛因为说往昔因缘。昔舍
    卫有刹利。因小诤致大怨兴兵相伐。王有
    大臣名提韦罗。恃豪轻慢。于时太子实欲
    诛灭。父王不听抱恨烦恼。太后见之负好
    酒劝我。我言。先祖已来不曾饮酒。若饮酒
    者。那罗天?婆罗门伐我。太后夜分密开宫
    门。再三劝我。饮已忘忧。三日之中受乐欢
    喜。因是仇息。父王复谏。夫修德历代何于
    小事致怨如此。若不忍者亡失国土。因是
    和平。饮之力也。末利者。经言。元是王舍城耶
    若达多婆罗门婢。名黄头。常知守园。因将
    干饭供佛之福。后波斯匿王游猎入园见
    之。婢乃为王种种供给按摩极称王意。王问
    婆罗门。卖不。答言。婢贱何堪。王重问之。答
    云。千两金。王遂以百千两金从其买取。为
    第一夫人。未曾有经云。匿王白佛。如佛所
    说心欢喜故。不起恶业名有漏善者。是事
    不然。如人饮酒心则欢喜不起烦恼。不起
    烦恼故则不杀害。忆念我昔游猎之时。忘
    将厨人山中觉饥。左右言。王朝不敕令
    将厨人即时无食。我闻是已走马还宫敕
    令索食。厨人名修迦罗云。即现无食今方
    当作。饥逼?怒令杀厨人。诸臣共议国中
    唯有此之一人。杀已无人为王知厨称王
    意者。时末利夫人闻已即令办好酒美肉。
    沐浴名香庄严身体。将诸妓女来至我所。
    我见夫人?心即息。夫人辄遣黄门诈传令
    勿杀厨人。我至明旦深自悔恨忧愁不乐。
    夫人问我有何不乐。王云。我因昨日饥火
    所逼。错杀厨人。为是之故悔恨愁耳。夫人
    笑曰。其人犹在。愿王莫愁。王言。为实尔
    耶。为是戏耶。答曰。实在。令使召来。我大欢
    喜。王白佛言。夫人持五戒月行六斋。一日
    之内五戒之中。犯酒妄二戒。八戒之中犯于
    五戒。谓过中食。服华香。作倡妓。高广床。饮
    酒。妄语。破戒之罪重耶轻耶。佛言。如是犯
    者得大功德。何以故。为利益故。此约亡犯
    济物菩萨利他。乃得名为恶中有善。故云
    唯酒唯戒。欲从斯例善自斟量。若顺贪心
    终非持相。和须蜜多等者。说文云。?H者私逸
    也。在传云。贪色也。华严云。次复南行有城
    名庄严。有善知识。和须蜜多名女(云云)。善
    财至彼求觅是女。城中有不知者言。此童
    子诸根寂静智慧明了。谛观一寻。目视不瞬
    心不动摇。不应于彼女有贪染心。此童子
    者不行魔缚等(云云)。中有先知是女智者。
    告善财言。善哉善哉。汝今乃能求觅是女。
    汝已获得广大善根。汝应决定求觅佛果。
    种种诫之。破一切众生于女色所有贪染
    心。善男子。此女在于城内市[邱-丘+(序-予+墨)]之北自宅舍
    中。闻已欢喜往诣其门。见其住宅种种庄
    严。见此女人容貌姿美。谭说善巧入如幻智
    方便法门。种种严身从身出于广大光明。
    普照宅中。遇光明者身得清净。诣其礼
    足。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等(云云)。女言。我
    得解脱名离欲际。随其所欲而为现身。各
    各令其所见不同。若欲意所缠来至我所
    闻法者。见者。执手者。暂升床者。见我??br> 呻者。见我瞬目者。并得离欲。抱持接?
    吻等者各得法门。我于过去高行王如来所。
    为长者妻舍一金钱。尔时文殊为佛侍者。
    为我说法令发菩提心。由是得菩萨离欲
    际法门。故知能化所化并是因欲而得离欲。
    故云恶中有善。又如慧上菩萨经上卷。阿难
    入城乞食。见重胜王菩萨与女同床而坐。
    我谓犯秽得无异人。学梵行者。于如来
    教将无犯见闻中想。发是语时大千六动。
    菩萨即时身处虚空。去地四丈九尺。语阿
    难言。犯欲者乃能身升空乎。阿难投地自
    悔。如何于大龙所而求短耶。此亦以欲而
    为法门。比见无惭者或称无碍或说理融。
    若得理者应如蜜多慧上之流。身升虚空
    依正严丽。令彼悟入无量法门。纵能现通
    尚应问言。通由何得。若自证法门为名
    何等。从何佛所最初发心。曾供几佛。未来
    几时当成菩提。曾从何佛而得受记。未来
    何方净佛国土。作佛名何。几会说法。侍者
    补处名字何等。佛寿几劫。正像法住其数几
    何。若不能答如是问者。则是鬼通。外道根
    本有漏神通。生染心已此通又失。或是妄语
    无惭之人。若谓此身即是佛者。释尊已灭慈
    氏未降。又复非是他方佛来。若非魔贼谓
    是谁乎。汝若不信有十方佛。自称为佛逆
    之甚矣。故知此人自灭道心破他善种。若
    大权逆化复不自称我行无碍。慧上菩萨经
    又云。过去无数劫有梵志名灯光。在林薮
    间行吉祥愿。经四百二十岁入摩竭国。有
    陶师女。见梵志端正投梵志前。梵志报言。
    吾不乐欲。女言。设不能者吾寻自害。梵志
    自念。吾常护戒。若数犯者则非吉祥。离之
    七步即起慈心而欲犯戒。不然女死。宁令
    女安我入地狱。从其所愿经十二年终生
    梵天。前是法身不思议化。此是实行亡梵
    济物。行效此者审自思之。世间小苦尚不
    能忍。而能犯戒入地狱耶。提婆达多邪
    见即正者。多兜二字随存一字。若两存者恐
    是文误。略如第一卷记。现住阿鼻受无间
    苦。法华复云。由调达故具足相好。记当作
    佛号曰天王。除法华外余一切教。但云生
    生为恶相恼。此乃教法权实不同。若诸下结
    也。大权示迹深浅难量。一往观文。如央掘
    等如似凡夫。如和须蜜久已入位。虽已入
    位即指初为长者妻时于欲能离。名恶有
    善。若永为凡不应证得离欲法门。故知央
    掘且从迹说。若从本说。亦是昔于杀等恶
    中能出离故。是故迹中亦以杀为利他法
    门。又凡云示者。示为实行令无量人不复
    为恶。从实行说于理无伤。世人多迷权迹
    之意。凡诸胜行咸拨为权。若如此者。诸菩
    萨行事同虚构。?缘实恶者坠。改恶者升。
    是故圣人示为升坠。令实行者改恶从善。
    是故文云。虽行众蔽而得成圣。言不妨
    者。谓恶可改劝令于恶而修止观。不可
    恣恶永作凡夫。非谓存恶名为无妨。又
    道不妨恶下。明虽复得道犹有余恶。须陀
    洹者。出曜经第十一云。昔有初果。意专
    女色通于梦想。妇大弊之遇于亲族知识
    比丘。妇人白言。我欲陈情为可尔不。比丘
    答言。无苦隐密之事当为覆之。妇人言。我
    夫多欲不容食息。由是生疾恐命不全。比
    丘曰。夫若近汝汝当语言。须陀洹人法应
    尔耶。后时如教。夫闻惭愧得第三果。便不
    复与女人从事。妇人问夫。何故永息。夫曰。
    我审见汝何由更往。妇曰。我有何咎汝云
    审见。即集亲族云。夫见疏弃永息情亲。夫
    曰。引证自明。乃作画瓶满中盛粪盖口
    令弄。见其弄已以杖打破。秽污流溢。汝今
    更能弄此瓶不。妇曰。宁抱死尸火坑深水
    高山下坠。终不能近。夫言。我观汝身复过
    于此。乃说偈曰
     勇者入定观  身心所兴坐
     见已生怨恶  如彼彩画瓶
    毕陵尚慢者。其渡河水水急难渡。乃叱之
    曰。小婢驻流。河神?之诣佛诉曰。毕陵骂
    我。佛命毕陵伽来与河神忏悔。毕陵唤曰。
    小婢来。我与汝忏悔。众人笑曰。忏而更骂。
    佛问河神。汝见毕陵合掌未。曰具见。佛言。
    忏已无慢而有此言者。当知是人五百世
    中作婆罗门。又见河神宿生曾为己婢。常
    自高慢轻笑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身子
    生?者。时罗云从佛经行。佛问罗云。何为
    羸瘦。罗云以偈答佛。若人食油则得力。若
    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
    世尊自当知。佛问罗云。是众中谁为上座。
    罗云答。和尚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净
    食。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出食。作是
    誓言。我从今不复受请。时波斯匿王须达
    多等诣身子所。佛不以无事受请。今不受
    请我等云何得清净信。身子述佛所诃语
    王。王白佛。佛敕还受请犹故不受佛言。是
    人心坚不可复转。昔曾为蛇害国王。医收
    令嗽毒。若不[口*敕]者即须入火。思之曰。我
    毒已放云何更嗽。乍入火死。以由善恶不
    相妨故。故得极果犹有于恶。譬如下举譬。
    大虚空中都无明暗。明暗约色故有相除。
    法性太虚本无善恶。凡夫情谓善恶相除。故
    寄小乘及诸凡夫。善恶二法不相妨者。以
    由体性本不二故。如是达者方显菩提。所
    以于恶令修止观达恶无恶见恶体性。即
    知体性本无善恶。若人下正明于恶修观。
    此且通明对恶设观。虽用九想等折伏弥
    剧。故应用今四运推检。恣其意地制其身
    口。以观推穷今欲破坏。故云蔽若不起不
    得修观。譬如下举譬也。纶者丝索也。亦可
    作轮字。钓法似轮故云轮钓。大论云。吞钩
    之鱼虽在池中。在水不久。行者亦尔。信深
    般若当知不久在生死中。此观贪欲。论云
    生死者。因中说果故云生死耳。重欲如鱼
    强观微如绳弱。恐观力微为欲得便。不
    须卒断恣之用观。是故诫言不可争牵。
    观法为钩恣起为饵。饵者食也。欲输观便
    名为入口。长时为远少时为近。增盛为浮
    微劣为沈。恒用此观追之不舍。不使成
    因至于来果。名为不久。欲断观成名为收
    获。初成为收。入位为获。于蔽下合中言若
    无等者。此观既有治欲之能。数起重欲弥
    彰观妙。故云有鱼多大唯佳。常以妙观随
    之不舍。数起为多深重为大。此蔽不久等
    者。复更借喻以结法文。御者进也。大经第
    九云。如以咒术咒药令良。用涂革屣以
    触毒虫。毒为之消。蔽亦如是。以观观之。
    是蔽不久堪任为观。蔽体全转故云堪任。
    欲如革屣观如良药。以法法欲义之如涂。
    观成入欲欲无不破。如触毒虫毒为之
    消。欲转为智智能进道。运至涅??名堪乘
    御。云何下别明用观。初约贪欲于六蔽中
    即属初蔽。贪欲即是悭之流例。于三毒中正
    是初毒。即为三观。注其三者是也。初空观
    中初文四运用观方法。为当下正用观推。今
    初是初运望第二运四句推法。先列四句。
    若未下却覆推检。即灭而生生灭相违者。灭
    与生反。若即灭生故成相违。如灯灭处即
    名为明。故无是处。若离生则无因者。离此
    灭处孤然自生。故成无因。如离灯灭处自
    然生焰。又若许无因而有生者。诸无因处
    亦应有生。如无乳处亦应有酪。乃至木
    石应有心生。次未贪至无因者。贪虽未起
    体性是生。初立句竟。次为即为离者先定
    之。若即下次难。先难即也。不灭而生。即此
    不灭复生欲贪。故成未贪与欲贪并。若许
    二并则应生边复生于生。故云无穷。若离
    下难离句也。无因同前故云亦也。若亦灭
    下难第三句者。若俱存者。如相违因而生
    果者。是义不然。相违之法二法不并。岂共
    为因而能生果。是故互责云不相须。亦是
    于灭复是不灭。故云不定。此不定因。岂生
    欲生决定之果。若其下复以一异重责其
    因。若言体一相违之法体不应一。若言体
    异灭与不灭复不相关。何得二法共为一
    因而生于果。如云乳亦灭亦不灭而生酪
    者。无有是处。若非下难第四句。凡双非句
    本破两亦。两亦即是第三句也。故第三被破
    更至第四。故亦责云。为有为无。若是有是
    无还同第三。单有单无复同初二。是则双非
    不异前三。何须更立。是故结云何谓双非。
    以乳为譬准前可知。此妙观门假设宾主。
    念念研?使一刹那无逃避处。性相俱泯方
    名即空。空故不见欲贪欲生。次还转下准
    义应有六十四句。现文唯有一十六句。如
    向四句即是责于欲贪欲生不可得竟。还
    转向来四句之法。推下三句。?应合云不
    生乃至非生非不生。今文云生乃至非生非
    不生者。或是重举或是文剩。问。何故复推
    下之三句。答。前虽推于欲贪欲生。既不见
    生。恐计无生乃至转计非生非无生等。是
    故还须更推下三。若推无生应云为当
    未贪欲灭欲贪欲不生。为当未贪欲不灭
    欲贪欲不生。为当未贪欲亦灭亦不灭欲贪
    欲不生。为当未贪欲非灭非不灭欲贪欲
    不生。一一亦须复推重责有无即离及以性
    等。具如初句。但以不生用替于生为异
    耳。复应以未贪欲灭等。对推欲贪欲亦生亦
    不生非生非不生亦如是。此名推于具足
    四句相。故复更推正贪欲及以已未更生
    三个一十六句。故知今文但推初句。初句既
    尔余三准知。皆以未贪欲中四句着前。欲
    贪欲中一句在后。即以生等四欲贪欲对
    前四个未贪欲故成十六句。今且具作三个
    十六句图使文可见。则已望未比准可知。
    初十六句者如向已释。更为图之。为当
    欲贪欲生(未贪欲灭)(未贪欲不灭)(未贪欲亦灭亦不灭)(未贪欲非灭非不灭)
    欲贪欲不生(未贪欲灭)(未贪欲不灭)(未贪欲亦灭亦不灭)(未贪欲非灭非不灭)
    欲贪欲亦生亦不生(未贪欲灭)(未贪欲不灭)(未贪欲亦灭亦不灭)(未贪欲非灭非不灭)
    欲贪欲非生非不生(未贪欲灭)(未贪欲不灭)(未贪欲亦灭亦不灭)(未贪欲非灭非不灭)


    下三四句例初四句作应可解。故今文中
    不复委书。如是推检未贪欲中求欲贪欲
    四句叵得。尚不见有欲贪欲心非生非不
    生。况复于生。虽有此推欲心?盛。或复未
    推欲贪欲心。以至正起。虽尔非身造境名
    之为正。但是起心推令不起。故须还用一
    十六句。向欲贪欲中求正贪欲。永不可得。何
    者。此之正起必藉欲起。故推欲起求正叵
    得。为当
    正贪欲生(欲贪欲灭)(欲贪欲不灭)(欲贪欲亦灭亦不灭)(欲贪欲非灭非不灭)
    正贪欲不生(欲贪欲灭)(欲贪欲不灭)(欲贪欲亦灭亦不灭)(欲贪欲非灭非不灭)
    正贪欲亦生亦不生(欲贪欲灭)(欲贪欲不灭)(欲贪欲亦灭亦不灭)(欲贪欲非灭非不灭)
    正贪欲非生非不生(欲贪欲灭)(欲贪欲不灭)(欲贪欲亦灭亦不灭)(欲贪欲非灭非不灭)



    如是推捡。尚不见正贪欲非生非不生。况
    复见生。虽复不起惑既未断。但是暂息及
    缘境谢。名贪欲已。防后起故故须更推。若
    谓此心为无生者。谬之甚矣。为当
    贪欲已生(正贪欲灭)(正贪欲不灭)(正贪欲亦灭亦不灭)(正贪欲非灭非不灭)
    贪欲已不生(正贪欲灭)(正贪欲不灭)(正贪欲亦灭亦不灭)(正贪欲非灭非不灭)
    贪欲已亦生亦不生(正贪欲灭)(正贪欲不灭)(正贪欲亦灭亦不灭)(正贪欲非灭非不灭)
    贪欲已非生非不生(正贪欲灭)(正贪欲不灭)(正贪欲亦灭亦不灭)(正贪欲非灭非不灭)


    此前贪欲虽复暂息名贪欲已。对余境时
    复名为未。已未虽即同是不起。对境时别。
    相待成异。初息名已。息已名未。故此未心
    通对十界。后若别起此未属别。恐属别故
    故亦须对起已观之。应云为当贪欲已心
    灭。未贪欲心生。为贪欲已心不灭。未贪欲
    心生。贪欲已心亦灭亦不灭。未贪欲心生。贪
    欲已心非灭非不灭。未贪欲心生。乃至未贪
    欲心非生非不生。成十六句。问。已但名灭
    未名不生。云何俱具生等四句。答。今观念
    念皆是于生。但望境暂息及以未起。得已
    未名。于此已未恐计生等。故须复以四句
    推之。若言已心但名灭者。正心亦应但名
    为生。何等亦具无等三句。是故当知皆
    用四句。又于已心推未心者。一防当起。
    二未契真。防过入理是故须检。并此十六。
    合成四个一十六句。若才观便悟。一句即足。
    何须苦至六十四耶。为钝根者展转生计。
    是故具破六十四句。若是具出转计之相。
    至第五卷三假四句。具足说之。若论文意
    即应顿推一一令成不思议境。今文且寄
    次第别说。故六十四句但名入空。况复先
    知不思议理。欲心才破妙境宛然。事助尚须
    正助合行。况此推穷宁不即理。即理之时
    方见四运心性真如。观贪欲下结成空观。
    言双照者。贪欲是假推破是空。空无空相。
    空即假故。假无假相。假即空故。双亡双照。
    如是空假谁不谓是三观一心。应善推思
    言同意异。故今但是入空观耳。皆如上说者。
    此还转句皆如初文观于生句。若是三观其
    一之言诚无所以。是故圆观必云百界即空
    假中。若言此空虽云其一。空中已具假中
    观者。假中二观例亦应然。假观文中何故直
    列十界而已。若蔽恒起下观成气分。恒起等
    者。问。四句推检贪欲泯然。但有妙观无复
    贪欲。何得复云而起而照。答。言起照者正
    明有起无时不照。照时岂可必须于起。今
    明此观有破蔽功。是故须云而起而照。又
    为防于起时妨照。是故复云而起而照。理
    须起不起俱照。照不照俱亡。亡不亡咸泯。泯
    不泯湛然。如是方成入空之道。是故今云
    不见起照起照宛然。又观下假观也。还举作
    受一十二事。一一十界名之为假。一家教门
    藏通即约六道论假。用观即有即不即异。
    其法即是藏通入门。别圆假观必约十界。
    但以次第不次第别。一心异心。明境?妙。
    比者频闻观柱缘生。缘生即空。空假不二名
    为三观。作此说者尚未成通。通须四句
    成性相空。若有中名异通教者。通教何曾
    无中道名。况复通教仍须四门。门门十乘方
    名通观。人不见此何殊暗空。为六度下结
    成三三昧等恒沙佛法。如是下中观也。初辨
    观相。还撮前来空假二观。即边而中方名
    妙中。是故初云如是观时指前二观。并于
    作受推成空假。今于空假而见即中故云
    分明。幻化即前十法界假。与空即前性相二
    空。空假与性三法相即。故无妨碍。故知此
    中双照之名与前永别。传大士独自诗云。独
    自精。其实离声名。三观一心融万品。荆棘
    丛林皆自平。故知大士亦于作受以修三
    观。所以者何下重释三观相即之相。前空观
    中。但云起照不及见等。此中法性与蔽相
    即。是故中观永异于空。贪欲极?尚即法
    性。况复余法而非三谛。若蔽碍法性等者。法
    性与蔽不相碍者约理而说。如水与波不
    相妨碍。乃至法性与蔽起息相即者。正明令
    观蔽中法性。法性无起亦复无息。蔽起息
    故。故云起息。若尔。性无起息蔽有起息。其
    性天殊何名体一。答。?以蔽性其体不二。
    故云法性无复起息。是则从理俱无起息。
    从事说者。蔽有起息性无起息。若绝待者。
    无蔽无性亦无起息。若得此意。但观贪欲
    即是法性。法性无性。是故名为世谛破性。
    即是性空。此性即法法体即空。名为相空。无
    行经云下引证也。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
    复然。如是三法中。无量诸佛法。若有人分
    别?H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
    经意正明蔽性不二。是故诫之。不许分别。
    净名下复引净名者。非道即蔽佛道即性。众
    生即菩提涅??者。具存应云一切众生即是
    菩提。不可复得。一切众生即涅??相。不可
    复灭。菩提乃是证得之道。既即众生故无
    所得。涅??即是寂灭之果。既即众生亦无
    别灭。菩提涅??是果上法。尚即众生。岂令
    法性离于贪欲。为增上下断疑也。疑云。若
    尔。何故经中令断贪欲。故为断云。为增上
    慢说断贪欲。凡夫谓证二乘谓极。为此二
    人说离?H怒。何者。凡夫痴慢是故令断。二
    乘机近宜为说断。若无此二纯诸菩萨。即
    应为说?H怒痴性即是解脱。故今观蔽。不
    谓此二上慢之人。一切尘劳是如来种者。
    后经具明三种种性。尘劳即是了因种也。五
    无间等缘因种也。六入七识正因种也。故知
    欲蔽即法性种。经文别对。今文从通。是故但
    云蔽即法性。山海色味等者举譬。如须弥
    色如大海味。?酬季闵岵⒃啤C罡咚拿娓?br> 有一色。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玻璃。随
    其方面水同山色。众生入中尽同水色。大
    论一百云。外书说。此山纯黄金色。众生投
    中其色无二。故云山色。海味者。大经云。众
    流入海同一咸味。故云海味。文隔字对故
    云山海色味。法性亦尔。诸法入中同一理味。
    故法性外更无余法。故云无二无别等也。常
    修观下结位。即观贪欲若不结位恐迷者
    滥。故须结之。六即之中不云理者。现修观
    故。所观之理即是理也。破蔽根本者。观法虽
    圆铜轮已前?惑前去。故至此位方破根
    本。于贪蔽中下。结成横竖。六即浅深故名为
    竖。诸度相望无复前后。故名为横。例上六
    度皆应结之。善中少滥故不结耳。次观?
    蔽广应同前。此文渐略。初文立境。即指重
    ?为今观境。郁谓郁怫。勃谓卒起。当恣任
    下明起观方便。例前贪欲可以准知。次起
    观。例上亦应六十四句。文中略存四四句
    中两四句头。谓生及无生。三四并略。文从
    语便。但云既不得其生亦不得其灭。灭即
    不生。言从谁等者。历十二事必属一事。总
    推宰主故但云谁。相貌空寂空观也。十界
    假观也。四德中观也。是为下引证也。前引
    无行具明三毒。是故此中不重引之。净名
    众生菩提涅??。意并同前。观犯戒下。略例
    余蔽余毒。余有毒蔽之所摄者。故云一切。
    痴带于邪故云邪痴。故用因缘为能治
    者。因缘一法治邪痴故。故云深入缘起断
    诸邪见。四观无记者。初示观境出无记相。
    [梦-夕+登]瞢者无所明也。异前诸善诸恶二相。所
    以下用观意也。有此一机。是故今识此之
    无记。复堪为境。是故得观。大论云下引证
    也。无记之心似无知相。论中既云有般若
    故。是故须观。向云奈何者。其性昧劣不同
    善恶。且折伏之。故云奈何。复更引论而开
    许之。何者。有漏之法三性收尽。已说善恶
    须辨无记。若不尔者观境不周。又若任善
    恶亦无观慧。何但无记。若有般若通得修
    观。何独善恶。且据一往善恶易动。无记难
    抬。难易虽殊咸须用观。又向从报法大概
    判之。若委论者。蔽度之外。余一切心俱名
    无记。是故无记不可不观。观此下推成观
    境。心相不显其境难缘。若与善恶对辨同
    异。则无记可识便成观境。故云同则非无
    记。异者下。以四句推。记即善恶故对推之。
    其性[梦-夕+登]瞢四运不显。故但对善恶四句推
    之。现文但有四句推法。若防转计。亦应具
    用一十六句。谓无记不生亦生亦不生非生
    非不生。亦各四句。既无四运不须转推至
    六十四句。求记不可得者。求于善恶尚自
    叵得。无记与谁对辨同异。既无同异生即
    无生。故不可得。若转计者从此句生。今文
    存略故但复云非合非散及非生灭。是则
    无记心性与前善恶心性不殊。体同名异。
    是故名为非合散等。性既若是是故无记堪
    为观境。又历下次将无记历十二事。即指
    十二事名之为处。无记及者例前可知。如
    此下结成三观。初是空观。十界是假。法性是
    中。法性常寂下一止观结。于无记下引证也。
    意亦同前。亦应具引无行等经。无记即当
    痴蔽故也。亦应用于净名中意。无记即是
    菩提涅??。但推无记与记同异。即见无记
    法性之理。亦应对于增上慢者说断无断。
    及结摄等准前可知。故云例上。复次下以
    三止观结前三章。最后善者。指诸恶初通
    相善恶。展转相望唯圆为善。圆居最后是
    故成渐。如思议境最后佛界。先历前九故
    成思议。况复结文非修行相。不须更以圆
    渐为妨。善恶俱等者。别相之恶六度之善。
    一一无非三观法界。故即名顿。具如前说。
    [袖-由+聂]揲善者。非前两收不出前两。起空属空
    起有属有。中道慈悲亦复如是。是故[袖-由+聂]揲
    名为不定。与下第五卷[袖-由+聂]揲四句。文异义
    同。彼但为成四句故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