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三

    次历诸善中。先分别四运者。运者动也。
    从未至欲从欲至正从正至已。故通云动
    也。又国语云。陆载曰运水载曰漕。漕字常
    为九界四心所载。故名为运。今摄九运令
    入佛运。仍观佛运不出九运。佛运之体体
    性本无。是故应须分别四运。此分别门冠
    下作受。若不先辨观心无托。故云心识无
    形以四相分别。又为世人多谓生心为妄。
    须观灭心非妄。都不观之。谓为无生谬之
    甚也。世习禅者皆观无生。不知无生为在
    何处。为先有耶为先无耶。先有则已证无
    生。先无如何名观。若知九界而为观境。则
    菩萨界已起未起。尚须观察况复余耶。今
    言已未约缘内外有心无心。有心无心从
    来有漏。岂容据此判生无生。如人防火一
    切俱防。若但防发不防未防。必为未发之
    火所烧。观已未心实为防于欲生正生。无
    生观人但知观于正起之心令心不起。不
    知观于未起之心。心体本无。无既本无。起
    亦非起。此对人间六尘起灭生无生心。如
    此灭心尚不自识。况识欲色无色等心。况
    复析体及偏小等。圆无生心尚须观察。况复
    余耶。又观四运者是随自意中从未从事
    而修观法。如常坐等或唯观理。谓一切法
    无非法性。是故当知修三昧者。于此二
    途一不可废。故占察经云。观有二种。一者
    唯识谓一切唯心。二者实观谓观真如。唯
    识历事真如观理。今文观于十界四运。义
    当占察一切唯心。故今文云。能了此四即
    入无相。若也次第观十四运名思议境。能
    达九界即佛法界名不思议。仍须发心乃至
    离爱。方成一家入道之相。故傅大士独自诗
    云。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著。巡检四运并
    无生。千端万绪何能缚。当知无垢大士亦以
    四运而为心要。大士虽即不云十界。既云
    万绪意亦兼诸。如下六十四句展转推寻。
    是故大士亦云巡检。言一相无相者。九界
    四相皆不可得。名为一相。一相自无名为
    无相。问下料简已未二心。问意者。正斥他
    人但观正起。故先问云。此二无心云何可
    观答中二番。先答未念次答已念。二番皆
    有法譬合也。初法者。但是未起名之为无。
    既非永无是故须观。如人下譬者。作与不
    作自约前事。事虽有无人不可灭。心亦下
    合也。念与未念自约前缘。缘虽有无心不
    可灭。心既不灭因兹广能起一切心。是故
    观之不令缘惑惑即九界观入佛心。作作
    两字俱在祖饿反。作所作事名为作作。次
    念已下第二番答。望事为己心不可无。如
    人下譬。念已下合。次问者。引金刚经三世
    之心皆不可得。已即过去未即未来现在尚
    无。云何乃云观三世心。答中先总非之。若
    过去下别答也。先牒前难。次云何下正答。
    如汝所问不观三世。云何圣人观三世心。
    鬼神下举劣显胜。云何下反斥也。鬼神下类
    尚知三世。岂佛法中令无三世。问。鬼神云
    何知三世耶。答。如婆沙中有鬼入女人身
    中。咒师问云。何故恼他。答。是女人五百生
    中与我为怨常断我命。我亦常断其命(知过去也)
    若舍怨心我亦舍之。时人语女可舍怨心。
    女言已舍。鬼观女心口虽言舍心中不舍。
    即断女命(知现在也)既知自他过现未来准此应
    知。防未来怨故杀现在。又如地狱其类更
    下。亦知过去。如云昔为婆罗门国王为我
    说法不肯信受致受斯苦。又知由造其
    罪入地狱等。鬼及地狱尚知因果隔生三
    世。云何行人不识刹那生灭三世。龟毛兔角
    见者。以此二物喻于断见。汝引三世俱不
    可得。即谓无心如彼二物一向全无。此名
    断见。故成论云。兔角龟毛盐香蛇足及风色
    等。是名为无。此取走兔水龟为喻。若飞兔
    陆龟容有毛角。故大经云。如水龟毛如走
    兔角。当知下结也。此三世心为观境者。非
    断非常。何者。不常故无实。不断故可观。
    不以不实而云永无。以不实故可为观
    境。故引偈者。凡佛所说皆非断常。如何起
    于断灭见耶。若起下结斥。起断灭见无所
    观境。观境既无。一切因果万行俱失。是故须
    观已未二心。故知汝所引经不闲教旨。所
    言三世不可得者。但言无实谁谓永无。是
    故当知佛法二谛。俗谛故有。真谛故无。不
    可以无而难于有。是故金刚观其俗谛。俗
    体不实名不可得。行者下劝进也。既知心
    有十界四运随起而观。善恶即是六趣诸念
    通于四圣。不住九界却观九界乃名反
    照。又善恶者示善恶事皆须观察。是故下文
    即以善恶历于作受而为观境。故历十界
    以显无住。次历下正约诸善。初示舍广从
    略。次明历十二事意。约十二事共论檀。
    受谓领纳所领六尘。作谓为作为此六相。
    问。默何名作。答。作默相者。不出十界。初
    言若有诸尘等者。尘生受故令有尘者约
    受起观。故云须舍。虽以舍标初必六度具
    足。广如后解。若无财物等者。财物虽多不
    出六尘。故无财物且置诸尘但专六作
    以具六度。修六作者非不观尘。随疆修
    观。是故互说。三正释中先受次作。作受共
    修事中檀善令成法界。下各论六亦复如
    是。方乃名为随自意观。受中三观。先空次
    假后明中观。初空观中又先牒四运而为
    观境。又反观下正明空观中。云内出不待
    因缘者。此逐语便。应云内出因不待缘。所
    观下空观成相。问。净名云。所观色与盲等。今
    云何言所观如空能观如盲。答。净名云所
    正显于能。能如盲故所见如空。所见空故
    能则如盲。彼译者巧以所辨能。今释彼意
    故分能所。空明各各无见等者。眼见色时五
    缘和合方能见之。谓空明根境识耳鼻舌身
    不假明缘。余之四缘与眼不别。今文语略
    故不云识。亦是识具如上诸缘而得成
    见。不同小乘或言识见或言根见。因缘下
    次明假观。初文牒前空观从缘生法能为
    十界而作通因。又以无间灭意以之为因。
    根尘空明以之为缘。因缘和合生于眼识。
    眼识因缘生意识者。眼识为因亦以根尘空
    明为缘。无间次第生于意识。依于意识
    有眼识者。只由意识无间灭因成于意根。
    对余境时复生眼识。是故二识更互为因。
    次别明十界。初四趣中眼识能见等者。此依
    经部。附近小乘故云识见。由此展转更互
    因缘。如是次第生于十界。贪染于色等者。
    贪为惑本毁戒堕狱。毁戒具如篇聚持犯
    中明。实爱言不堕谄诳故。计我我所等者。
    问。一切凡夫谁得免者。而独判属畜生四
    运。答。语通意别。若齐圣断者此属通意。此
    中即以眷属为所。次人天中。他惠我色不
    与不取等者。他惠乃取离不与取。下句显上
    成他惠义。不惠不取故云不与不取。以礼
    亡财名为他惠。若为父母夫主佛法之所
    护者。不惠而取名不与取。他惠复离非时
    非处非理非量及?卖等。别论虽尔通意可
    知。余色余尘余界皆尔。是故须明仁让等
    五。让者义也。贞者正也。清正自守即是礼也。
    动中规矩故也。明即是智有权变故。余名
    同旧。五常若具五戒必全。十善若备十恶必
    息。始为欲界地居人天。欲界空居及色无色
    文略不论。观四运下明二乘四运。文中先
    举四念处观显声闻乘。无常故生灭。不净
    故不住。苦故三受。无我故不自在。次因缘
    一句显支佛界。观已下菩萨界中开三菩萨。
    例如下文诸思议境菩萨亦三。初是六度。自
    愍故伤己。愍彼故观他。所以者何下释六
    度相。舍不能亡一句寄斥三藏兼明通意。
    斥三藏者亦兼凡夫。以诸凡夫亦行事度。
    虽即不及三藏菩萨约不能亡其义等故。
    今观下正明通观。三事皆空者。此中三事随
    境起观非谓施者及财物等。应云根尘及
    以受者。金刚下引证也。经云不住正当不
    住六尘行施。若不住尘即是不住根及
    受者。布施既尔余五亦然。又尘即财物见尘
    空故施受俱空。故知两处三事义等。如人下
    举譬也。住相如暗则智眼不开。不能见于
    一切无相。空智如眼不住如日。有日眼故
    见三事空。故知无着与空慧二义相须。方
    能见于三事空也。乃至六十二见一切皆空。
    故云种种。直言下重消经意。经被利根直
    言不见。以语略故相犹难解。故今更释不
    住四句方名不住。乃至不住六十二见。
    名无相檀。故知前文无四相者。?是离于
    六十二见成于金刚离我人等。名为菩萨。
    非独初果破见而已。故知但是真谛无相。
    言六十二见者。大经二十八释第八功德
    中云。谓离五事即五见也。因是五见生六
    十二。章安云。此有二意。一者我见有五十
    六。谓欲界五阴各计四句合为二十。色界
    亦尔。无色除色但有十六。故知三界合五十
    六。边见有六三界各二。谓断常见添前合
    成六十二见。二者三世五阴各计断常。用
    有无二见而为根本。此准大论六十八文。
    谓色如去等四句四阴亦然。合二十句。此即
    计过去世也。又计色常等四句四阴亦然。
    合二十句。此即计现在也。又计色有边等
    四句四阴亦然。合二十句。即计未来也。一
    一句下皆云神及世间。三世六十并有无二。
    论释云。凡夫取着计有神我。若计常者修
    福灭罪。若计无常者为世名利故有所
    作。亦常亦无常者。?是双计初二二句。故
    于神我以计?细为第三句。计神?者身
    死无常。计神细者身死不灭。计双非者见
    计第三二俱有过。何者。常则不变犹如虚
    空风雨不动。若无常者则有变动。如雨在
    皮则有烂坏。离此二过以我心故复说有
    神。神但非常非无常耳。佛言。四皆邪见。此
    即计神也。世间即是国土。是故神于世间
    亦有四见。言计常者。问言。土若本无。计应
    有错。世间是有何故邪见。答。破世间者。
    破常等想不破世间。如无目人以蛇庄
    严。有目语言蛇非璎珞。破倒亦尔。现见无
    常不得言常。三四二句准说可知。有边等
    者。外人求土不得其始即谓无终。无始中
    终则名无边。计有此三即名有边。如得
    禅者计八万劫。三四二句准此可知。亦有
    人云。第三句者。八方有边上下无边。有云。上
    至有顶下至地狱而八方无边。计神或如
    芥子等是。亦有计土及以神我互计有无
    成三四二句。准此可知。如去等者。如人彼
    来去至后世。名为如去。谓先世无来灭亦
    无去名不如去。若谓身死为去而神不去
    名第三句。见俱有过计第四句论文甚广
    须住彼寻。若婆沙中亦立六十五见。即于
    五阴各计四阴以为我所。谓色是我。受是
    仆僮璎珞窟宅。三阴亦然。合我及我所各
    十三句。五阴合为六十五句。故一一阴初一
    是我。三是我所。所以佛说离六十五。为说
    道品成声闻道乃至菩提。故知破见得法
    不同。今此未具恒沙佛法。复能利他成通
    菩萨。方始度于分段彼岸。言一切法趣者。
    此中通教何故亦云一切法趣。然但云趣不
    云是趣不过及不可得。故属通教。所以一
    切法趣之言其名犹通。如玄文云。周行十方
    界还是瓶处如。今下文处处引一切法趣等
    以证三谛。其意则圆。又用彼论非专一文。
    以从义故不可执文。大品云。一切法趣一
    法。大论两文共释此句。初云。云何菩萨为
    世间趣故发菩提心。菩萨为众生说色趣
    空。乃至种智。为众生故说色非趣非不
    趣。乃至种智。次文云。为众生故说一切法
    趣空无相愿是趣不过。何以故。是空无相
    中趣不趣不可得故。初文以能趣为假。具
    历色心乃至种智。故知具一切法即是假
    也。所趣为空非趣非不趣为中。次文以能
    从所为空。是趣不过为假。趣不趣不可得
    为中。此下诸文用语稍异者。中假二意全
    依论文。次但况出。故云一切法趣色色尚
    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等。何以故。一切
    法趣色能所皆假。色不可得一切法亦不可
    得。能所皆空。趣不趣不可得。即不住二边
    正显中道。言异意同。细思可见。又观下即
    通教佛四运也。故四德之名义不关别。真谛
    如空不变故常。不受界内三苦故乐。不
    为六道起业故我。不为见思所污故净。
    故知即是通佛四德。如是下出假四运。虽如
    通教观于即空。空中具见十界四运。故云
    种种。此属别教。故云假名。若以向四德为
    圆佛界。菩萨文中全无恒沙别教相状。故通
    佛四德但云虚空乃至不染等。至此方云假
    名四运。若空下中道四运。故知中道必须即
    于十界空假而辨中者。方名圆中。中即佛
    界对前成十。所以前九义当思议。佛界即
    当不可思议。例中余之五尘但以圆心觉
    了三谛(云云)。次观下约六作者。庄周亦云出
    处语默。出处即行住坐卧。然庄周不云以
    为观境。今具三观空观准前意亦可见而
    由下假观也。由心动役为十界由。谓由此
    心为何事故而行住等。故诸为字皆去声
    呼。毁戒狱也。诳他鬼也。眷属畜也。胜他修
    也。义让人也。善即十善欲天也。禅即四禅色
    天也。略无无色涅??二乘也。慈悲去六度菩
    萨也。方便去通菩萨也。?U[怡-台+两]者无形不实貌
    也。举足下足与空相应。故亡能所及以近
    远。凡有所作若有一念不应于空。名为唐
    丧。如此下别教也。空心入假故云如此。摄
    空成假故云恒沙。文相既狭义亦兼于通
    教出假。向明通教但云空观。不分三乘空
    假之别。又别教人指前九界故云如此。九
    界既空。空即九界故成别教恒沙佛法。又观
    一运下中道观也。非一非十准前说之。故法
    华下引证也。问。那引舍衣以证六作。答。文
    势相从。总引舍服证作受檀。及引佛道以
    证圆中。前约下约十二事各论六者。先标
    同异。前十二事并且论檀是故云共。今一一
    事并具论六是故云各。又前共论檀于十
    二事。一一皆明十界檀相。今各论中准例亦
    应具足如前列十二事。一一皆明十界六
    度。文从略故。或时九界或但佛界。广略互形
    共成圆意。又何但十二一一具六。六中一一
    各具于六。故一一度以五庄严。即是以五
    严檀乃至以五严智。能所合说皆名具六。
    诸大乘经首楞严大论大品等六度皆尔。故
    今准彼以明度相。今文所用即首楞严。亦
    如大品相摄品云。富楼那白佛。我今欲说
    菩萨之行。佛言。随汝意说。乃广说六度更
    互相显。乃成六六三十六度。故云。或以施
    为名说诸波罗蜜。乃至或以般若为名说
    诸波罗蜜。五度入一从一为名。又摄大乘
    论互显章。大璎珞无断品并与楞严意同。大
    论八十二问云。若皆互严。何故但以檀为首
    耶。答。摄生便故。贵贱乃至畜生檀能摄之。
    乃至宛转为亲。诸佛相好皆从施生。如此
    说者仍属教道。若证道说无非法界。摄无
    前后谁论次第。初文以行中具六檀与能
    严文相次第。不假别说能严所严。初文云
    大悲眼等者。如胜天王云。菩萨行时视前
    六尺。双犁扼地不左右视。不恼众生。见诸
    众生同一子想。视之无偏名大悲眼。故知
    菩萨视诸众生。常欲与其一实之乐拔其
    二苦。眼视既尔五根例之。于菩萨得无畏者。
    正当无财运于六作。施无畏故。名之为
    檀。于众生无所伤损者。称理而观不偏
    空假不坏实相。故云无损。损犹减也。即是
    央掘无减修也。见罪福法界名无罪福。不
    为空假所摄。名心想不起。想不起故名无
    动摇。遍一切处名为无住。阴即法界故亦
    不动。心无前思等者。念念称理无横计思
    后方觉了。故起信云。觉知前念起恶。能止
    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思即
    法界能觉者谁。虽是不觉即名为觉。一切
    法中等者。念念法界是故不为生灭所间。
    不得身心等者。不得二边边即中故。禅中
    既尔前后例然。语异意同。善须思择。无受等
    者。不领受边。不念着中。不味涅??。不乱
    生死。行时头等六分者。行时如影。不谓更
    有二手二足身及头异也。如云如影如下十
    喻中说。虽俱法界而有去来。去来无实名
    如影等。不同通教幻化即空。无生死之生
    涅??之灭。二乘空断凡夫计常。五阴即是毕
    竟空舍。是故无复二边缚脱。具如下正指
    楞严以是互严之式。彼经佛告坚意。云何
    于一念中行于六度。答曰。是菩萨一切悉
    舍心无贪著名檀。心善寂灭毕竟无恶名
    尸。知法尽相于诸尘中而无所伤名羼
    提。勤观择心能知离相名?忱嬉?1暇股?br> 寂调伏其心名禅那。知心无心通达心相
    名般若。今文博附彼经文意。是故与彼大
    同小异。问。文语既通。如何得知彼文在圆
    而引来证圆。答。经中佛为坚意广明次第
    文竟。佛问坚意。云何一念具行六度。坚意
    乃以此文答佛。故知次第之后释圆明矣。
    不见经意便谓此释而为臆断。是故近代
    释义全弃此文。使后学者圆行靡托。今文
    准彼历一切法无非无作六度相也。故法
    华云。仁者受是法施珍宝璎珞。璎珞是财。财
    即法故。又行中下重辨禅慧二波罗蜜。皆先
    举过后明其德。初文即是举禅过也。虽曰
    楞严于法起着故云生染。今观下明德。观
    前能着心尚无心。岂复更计楞严定处。当
    知下重判也。言有定者。从颠倒生。如是下
    结也。有定乱相岂复见空及与不空。即破
    于定生染之相。即离贪着禅味之缚。体同
    法界遍应一切。名方便生。行者下次举慧
    过。有能计者己自为?。况复自高岂名为
    慧。着心障智名为智障。一切外道各自谓
    是。今既自高反同外道。岂唯失于中智而
    已。大论云。若有菩萨于余菩萨作是念言。
    汝无此事我独有之。以是因缘故还失道。
    故大品云。有余菩萨轻余菩萨经一念顷。
    经于一劫远于佛道。还经一劫更修佛道。
    故不自高亦不下他。即反下次明德也。反
    观能着中智之心。观者是我。及非观者谓
    散心人。中智之心无彼二待。观者既无下了
    计者无所观亦破。不得下重破能计。是此正
    意故重言之。大论下引证破于能观之想。
    计有中智名为戏论。念想在意戏论通口。
    说必假心名戏论心。今灭其本故念想除
    名戏论灭。由戏论故而生众罪。故戏论灭
    名众罪除。本修中智由着妨中。故众罪除
    复本常一。如是等者。此无着人方见妙智。
    大集观于心心者。谓所观心及能观想名
    观心心。若不俱观复生戏论。能如是照亦
    名常一。故云即此意也。如是下结成前文
    成三三昧。道品之后既开三脱。六度道品名
    异义同。故六度后结成三脱。六度道品同异
    之相。至第七卷助道中说。今此六度既是无
    作。故三三昧应从圆释。亦如第七卷道品
    后释。又破下结成诸波罗蜜者。破倒故毒
    灭。毒灭故越有越有故降魔。降魔故波罗
    蜜满。三倒者谓心想见。此属见惑。三毒者
    谓贪?痴。此属修惑。三有流者谓欲色无
    色。因果不住。故名为流。漂没行者故复名
    流。四魔者谓烦恼等。在下魔境。魔为佛怨
    故云魔怨。此三倒等文近义远须分二意。
    若?惑者。即是圆人?惑先除。若细惑者。即
    须并约界外以释。同体见修变易三界。界
    外四魔乃至?细体一。方名圆波罗蜜。摄受
    下况释。尚成一切况复如上所破三倒及
    破四魔成三三昧等。次更历下以尸为头。
    以五庄严历十二事。初明尸以历十二者。
    前明檀中引首楞严义圆语总。此明尸中
    别出观相。初约作受以明观境。观境且述
    事相而已。对尘制心故喻油钵。六作动止
    故云威仪。言油钵者。大经二十云。譬如世
    间有诸大众满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擎一
    油钵。经游中过勿令倾覆。若弃一滴当
    断汝命。复遣一人拔刀随之。臣受王教
    尽心持行。经历尔所大众之中。虽见五欲
    心常系念。若放逸者当弃所持命不全济。
    是人怖故不弃一滴。菩萨亦尔。于生死中
    不失念慧。虽见五欲心不贪着。唯观阴
    苦不生不灭。五根清净获得戒根。欢喜行经
    语异事同。但名下斥事。事相持戒但能升出
    三途人天受乐。不名三谛三昧二死彼岸。
    据理亦应合斥持戒堕三恶道。如大经中
    有四善事堕三恶道等。今未暇论。升出
    人天尚斥无理况此等耶。是故不论。若得
    下明用观意。应须具如檀中六度之相。但
    应义释令五严尸。下四亦然。谓观下空观。
    未见者且举六受之初。六作文略。即以六道
    四运为境。二圣四运为观。四运四句乃至
    四运六十四句。故云种种。所起谓六道四
    运。能观谓能推观慧。能所俱泯方成衍门。
    不内外者明六受空。不去来者明六作空。能
    如是下次明假观。直列十戒不出十法界
    者。事戒向已斥成观境故不复论。净若虚
    空。牒前空观所观之境七支无染。喻之若
    空。若以十戒对三观等。至第四卷当自
    释之。心既下中观。色者色法下。次明以五
    严尸。文相渐略。色者即能见识也。色法即所
    见色也。受者即分别领纳。三事?是色者等
    三。此等皆约圆意解释。例如前引首楞严
    文。檀后列忍者尸是所严故不重明。色色者
    等者此中文略。具足应如前文所列色者色
    法及以受者。下去例然。此下结成三三昧等。
    文略例前。何但下况出一切。意亦同前。观色
    下例余作受。据文?应更云六作。或是文
    误。引法华者。威仪证作佛道意通。次历下
    明忍度为头以五庄严。文相甚略。但举事
    忍及以空观。余并略无。初可意不可意即事
    忍也。次于违下空观也。无见别举六受之初。
    无作通举六作故也。见即能见所见者谓于
    见色分别计我。作亦如是。余假中观及结
    成等并略。次历精进下以进为头五度庄严。
    于中先述旧解。云无别体者。但勤行五
    度即名精进。笃者厚也今言勤策应作督
    字。率也勤也策也。字亦训守非今文意。即
    指五度以为众行。义而推之下欲出别体。
    先略斥旧。通义非无理非全当。是故从容
    云义推耳。若但通者应唯五度。何故诸教
    并列六耶。若大论十八云。菩萨摩诃萨以
    精进为首行于五度。乃名精进。此即具于
    通别二意。是故今意应有别体。例无明下例
    释也。如无明惑亦有通别。通名相应入诸
    使故。别名独头不入诸使。以例精进说
    之可知。今且下正出别相。其流非一且寄
    诵经。既非五收验知有别。而非下斥事也。
    三昧是定。定慧二法导一切法。乃至成于波
    罗蜜等。若如大师诵经观法则事理具足。
    如开皇初有扬州僧诵通涅??自矜其业。
    复有岐州东山下林寺沙弥。唯诵观音一品。
    二俱卒死同见阎罗。阎罗乃处沙弥于金座。
    甚敬重之。诵涅??僧令处银座敬心不
    重。事讫问云。俱有余寿二皆放还。诵涅??
    僧心大恨恨。恃所诵多。于是乃问沙弥住
    处。各辞俱醒。诵涅??僧至岐州访。果得沙
    弥具问所以。沙弥言。初诵观音别衣别座
    烧香发愿。然后乃诵。斯法不怠更无余术。涅
    ??僧谢曰。吾罪深矣。所诵涅??威仪不整。身
    口不净救忘而已。故古人言。多恶不如少
    善。于今取验。此亦精进非波罗蜜。今观下
    理观也。初举空观。念念已下略明中道。烦恼
    不问名精念念流入名进。问但寄诵经。云
    何推检六受六作。而言受者及作者等。答。通
    云作受何必具六。故一切善作受所摄。借
    使单约诵经说者。即对六尘诵而无间。即
    是于受而行精进。唯对六作阙于卧默。
    病时开诵故亦通卧。默诵无间于理又通。
    故知诵经作受具足。次历诸禅下。以禅为头
    五度庄严。初文总举事禅。但是下斥事。观
    入定下正明理观。以心况定者。心谓散心。
    散心尚无岂更计定。定即九想八背舍等。不
    计定散见禅实相。实相遍摄一切法故。故
    论第五下。引论证成禅即实相。先引论文。
    次诸师下辨诸论师误解论意。论意正以
    观于九想即是实相。故八想后即说十力四
    无所畏等。何者。如不坏法人修第八竟。于
    骨想中尚具一切神通变化。故大乘人于此
    复能具诸佛法。又何但论文。大品广乘品中
    广明身念处。佛为须菩提广释。释九想竟。
    结云。是名菩萨摩诃衍。次即广释三十七品
    乃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大论三十八
    已下文。仍是释经。论师云误谬之甚矣。问。
    余之七想亦能发不。答。若论不定及如
    用助。亦有发义而多在第八。以第八想
    生诸禅故。次历智慧者下。以智为头余五
    庄严。以文略故。直云大论有八种解。八种
    解中具有事理。大论十一释不住法中问
    云。般若是何等。答。有云。无漏根是。以无漏
    慧第一故也(一)有云。至道树时始断惑故。
    前有漏智但是福德。烦恼未断但是有漏(二)
    有云。从初发心至道树下皆名般若。至成
    佛时名萨婆若(三)有云。有漏无漏总名般若。
    何者。常观涅??行道故名无漏。结始未断
    故云有漏(四)有云。菩萨般若无漏无为不可
    见无对(五)有云。般若绝四句。犹如火焰四
    边不可取不可触(六)有云。上来诸说各各
    有理。如五百比丘各说二边及中道义。佛
    言。皆有道理(七)有云。末后者是。以有法如
    毫?有斫杂泄??八)人虽有八义唯有六。
    第七总许前六第八唯存第六。六中第一既
    别指无漏。未出二乘。第二因是有漏但成
    三藏菩萨。第三果名萨婆若多属通意。第
    四义通圆别得是般若是波罗蜜。第五亦
    属共教菩萨仍通小乘。第六义通三教。故
    亦事理具足。七八二师共许前六亦通圆
    别。故略引之以证今意。今且下正释。初文
    是事故属世知。四运推下即是约理。理即三
    智故云如上。历十一事故名为余。应云一
    切善法一一历十二事。但是文略。问下料简。
    正应料简六波罗蜜。止观乘便来此为问。
    又复六度不出止观如摄法中。还引大品
    六度相成以为此答。然事六度若无互严
    尚名不蜜况复理耶。何者。如檀无戒不生
    善道。无忍感报卑陋。无进形质?段ⅰN揿?br> 便成散善。无智不了无常。犹如富人余事
    并阙。余五无五准说可知。如被甲入阵等
    者。譬相成也。论问。何故。一度须五庄严。
    答。各各助行有力故也。如人未集则无战
    力。大军都至庄严器仗则能破阵。菩萨亦
    尔。六度互严方能破惑疾得菩提。大论十九
    释云。一念心具足六度及一切法及六度相
    摄等。并是此意。观如下次答止观。言密室
    者。有慧无定如风中灯照物不了。故用定
    室离狂散风。慧灯方破无明大暗。使实相
    宝显了可见。故云多修慧故增长邪见。多
    修定故增长愚痴故应均修。不须此难。若
    不等者。小乘尚阙况复大乘。?纫碌日摺4?br> 经二十九云。菩萨摩诃萨具二庄严能大利
    益。一定二慧。如?裙敢隆O纫曰抑?:笠?br> 清水。今以楞严定灰种智慧水。?热?蠊?br> 净实相衣。又云。如刈菅草执急则断。断
    运力也。若物体已离非此中意。比人不晓
    一概用之。大论七十九云。如执菅草执宽
    则伤手急捉则无伤。刈者获取也。亦杀也。
    尔雅云。白华野菅也。郭璞云。茅属。手执定
    也。刀断慧也。又如拔坚木先以定手动。后
    以慧手拔。彼大经文都有八喻。一一皆合
    菩萨定慧。又般若下重述般若正出圆意。
    法相次第应具列六。若论法体一一皆悉
    摄一切法。何用六耶。又般若下又重更辨。
    所言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者亦即六度。故
    重释云。般若诸法彼此相即。亦何简于一之
    与六。欲出圆旨。故为此问生其答耳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