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二

    次半行半坐者。先释方等。亦通四教。故
    彼经文闻三昧者。结得道益通于三乘及
    以四众。经与今文意亦从别。唯为成圆。故
    意止观但观秘密。依此修行事仪未足。文
    中自指百录等也。聊者略也。先求梦王等
    者。如法华疏引。有五种梦。因疑心分别。学
    习并现事。非人来相语。因此五事梦。此即
    非人来相语也。列子有六梦。谓正梦萼梦
    思梦寤梦惧梦等。此即正梦思梦也。故周礼
    云。占六梦之吉凶。方等云。佛告文殊。为信
    男女广说九十二亿诸陀罗尼。一一陀罗尼
    复九十二亿陀罗尼门。佛告华聚。勿妄宣
    传当以神明为证。何者。神明有十二梦
    王。见一王者乃可为说此陀罗尼。云何名
    为十二梦王。昔雷音比丘为九十二亿魔之
    所?R蔽。生大苦恼。即发大声称于十方三
    世三宝。十方诸佛同发声言。谁能救此菩萨
    苦者。有宝王如来重举声问诸菩萨。有华
    聚菩萨白佛言。当以何法而往救之。佛言。
    当以摩诃袒持陀罗尼章句伏彼魔王。华
    聚往彼调伏魔已。令诸魔受持此陀罗尼。
    诸魔各各脱衣供养已。至佛所白言。我等十
    二大王当受持之。华聚问。何名十二。乃说
    十二王名。至梦行品中明十二梦相。佛告
    文殊。若求此法教求十二梦王。若得见一
    授七日法。一者若于梦中。得通飞行?醺?br> 从后。是名袒荼罗相。二者若见形像塔庙
    大众聚会。是名斤提罗相。三者若见有神
    着净洁衣乘白色马。是名茂持罗相。四者
    若见乘白象渡可。是名干基罗相。五者若
    见乘骆驼上高大山。是名多林罗相。六者
    若见上高座转般若。是名波林罗相。七者
    若见树下升坛受戒。是名檀林罗相。八者
    若见铺列佛像请僧设供。是名禅林罗相。
    九者若见生华树入禅定。是名穷林罗相。
    十者若见大王带剑游行。是名迦林罗相。十
    一者若见王为浴身香坌净衣。是名伽林罗
    相。十二者若见王夫人乘车入水见蛇。是
    名婆林罗相。先须发大勇猛精进生难遭想。
    自伤伤他。如犯刑者从他求脱。如是念
    念归求梦王。若不感者虽行无益。应竭力
    破悭而修供养。世多直行终成无益。于闲
    静处等者。应于僧蓝若兰若处建立道场。
    若有事缘亦听俗舍。谓俗人二众。故经云。
    阿难白佛。是人辞家当作何言。佛言。语父
    母言。我行陀罗尼典。父母若听我当出去。
    如是作已心中默念。我欲舍妇儿家属。行
    陀罗尼典。阿难白佛。父母等不许当服何
    药趣向道场。佛言。向于父母种种烧香劝
    喻三请。若不听者当于宅内默自思惟诵
    此经典。若修行时净其舍内烧香供养。一
    一如八道场入法。若能如是于七日中。
    观音菩萨为其说法。若于梦中现其人前
    与道场无异。若散乱心反堕三途。三途出
    为人奴婢。应当志心后悔无益。若僧蓝等
    处。先有道场更新严净。依经方法无者新
    营。坛外室内及以室外俱须香涂。故云及室
    内外。作圆坛等者。礼云。筑土为之。佛法准
    此作莲华形。故云圆坛及彩画等。五色?跽?br> 总举五色。绣画间色亦应无在。字应作?酢?br> ?跽哽浩熘?苊?病>?卸嘧鞔????字
    耳。今佛法供具相状似彼。故云?醵?7苍?br> ?醴ㄇ胁坏冒卜鹌腥?瘛?跏枪┚吖┯?br> 所供。如何复以形像为之。海岸香者。经云。
    海此岸?钐粗?恪G攵??南裾摺7步ǖ莱?br> 应先严净。然后请像。世人口云求道灭
    障。置道场时令愚童慢竖猥服裸形。云
    将像来把来取来。以此观之可悲之甚。涅
    ??后分阿难问佛。佛灭度后如何供养。佛言。
    灭后供养像者与在世无别。故令供养福
    助正道。生善消障岂复过之。俗礼尚云。过
    尊之位必趋。虽置道场傲慢尊像。反招罪
    累灭障良难。如向所引方等文是。肴馔者。
    肴如前解。馔者。玉篇云。陈饮食也。亦具食
    也。鞋?终摺K???病5莱∧谕飧鞅鹬弥??br> 七日长斋者。此文通俗故云七日。斋者洁
    也。韩康伯云。洗心曰斋防患曰戒。故知俗
    典未晓所洗所防之意。有言无旨浅近疏
    薄。此中且制不过中食耳。三时洗者纵无
    他缘亦须三洗。有所表故。若加出入随
    事量宜。初日供僧者。虽身口精诚须假以
    福助。日日为者弥为增上。恐力不逮听从
    初日。必先课己资财以申倾竭。故经文云。
    竭力破悭。别请师者。南山云。当依大论。明
    解内外律者拟依出罪。乃至七众亦尔。受
    二十四戒者。经云。尔时上首广为恒伽说
    二十四戒。然此戒者顺菩萨律仪。皆名重
    罪。纵已先曾受具足戒。或先曾受梵网戒
    者。亦须更受。轻重不同开遮别故。又授戒
    者仍须曾受。不可辄尔依经授人。具在彼
    经须者往检。经云。又应受六重如优婆塞
    法。既云如优婆塞者。即五众亦受。阿难问
    云。女人得捉衣不。佛言。得捉。但莫着女
    色。又问。不受六重得入道场不。佛言。随
    意。今时行事多不受之。但受二十四戒。即
    准此文也。阿难又问。如向所说为定尔
    不。佛言。三世诸佛悉由此法得成菩提。唯
    除二人。谓谤方等及用僧?乃至一比丘
    物。言及陀罗尼者。准经四番皆悉须诵。具
    在经文。经云。若有持是陀罗尼者。设大火
    起变成宝华。行者闻是无上功德如死重
    生。对师说罪者。故知必须清净明了教相
    识妨障者。若自身犯重不晓妨障。如何
    堪为灭罪之境。月八十五者。黑白两月各
    有两日。多用白月。法华忏仪通取斋日。当
    以七日等者。极少不可减此。若欲进行随
    意多少。故南岳七载。十人已还者。经云。十人
    不得过。南山云。余见京邑行方等者。或百
    或半。喧杂难论更增罪累。请但依经非凡
    所测。忽有多人别置坛场。有何不可。俗
    人亦许等者。经云。趣道场时应如比丘法
    修行净行。具三法衣杨枝澡水食器坐具。既
    云趣道场时。故知出道场时须备俗服。经
    云。其法衣者出常随身。若离二丈得罪无
    量。阿难言。若辞家时用剃头不。佛言不也。
    今时行事少分剃顶未见所出。阿难言。若
    尔。何用三衣。佛言。三衣者。一名单缝。二名
    俗服。出家衣者作三世佛法仪式。俗服者出
    道场时着。三衣者入道场时着尺寸不离。
    若离此衣得障道罪。前云二丈谓余二衣。
    但云得罪不云障道。缝字平声。言单缝者
    不许却刺。若却刺者即是大僧受持之衣。
    是故此衣应须别造。世有借出家人衣者
    深为未可。故知虽制三衣非出家服。口说
    默中云异口同音者。于日初分谓晨朝时。
    众中应取音声明了者以为先导。导者声
    绝余人接和。十佛者在百录中。谓过去云雷
    音王佛等并七佛。方等父母者。经云。雷音菩
    萨得离魔已。白华聚言。持是陀罗尼来救
    我令我增寿。佛法中生如死已还生。汝是
    诸法母。华聚言。我非诸法母。是陀罗尼乃可
    为父乃可为母。故知此陀罗尼即是实相。
    实相即具权实二智。故是父母能生方等正
    空故也。十法王子者。佛为法王菩萨为子。
    即文殊等。百录及南山行仪并列十二菩萨。
    即彼经初列众菩萨皆名法王子也。言百
    录者。大师在世未有此指。大师灭后章安
    等集师事迹。都有百条。故云百录。说止观
    时寺犹未置。即治定时寺已成竟。已撰百
    录故有此指。三业供养者。身翘跪口宣唱意
    运想。南山云。自古相传无别准的如斯置
    立。运想事仪具如天台普贤忏中。礼请者。皆
    须意地精诚身仪设礼。礼法理须双膝前诣
    双肘续施后方额扣。肝胆委地想佛足下施
    手承足如对目前。互跪之仪三处翘耸。曲
    身合掌目注真容。近代浇漓都无跪相。慢
    幢未折业海难倾。尚纵秽躯安期大道。陈
    悔者。陈者列也。说也。别则忆先所犯。通则
    无始已来。随意广宣任己智力。不迟不疾
    者。必使行旋与咒俱尽。思惟者具如意止
    观中。从第二时者谓于晨朝。第一周竟。第二
    周初不须召请。直尔礼佛。意止观者。南山
    仪中修观之法。谨依于此不敢别施。今先
    明实相观法。次明历事观法。然历事观法经
    论皆尔。非独今文。如大经云头为殿堂等。
    法华云。忍辱衣等。净名中法喜妻等。大论中
    师子吼等。何但释教俗典亦然。如东阿王问
    子华曰。君子亦有耘乎。子华曰。夫拔藜莠
    养家苗者。农人之耘也。修正性改恶行。君
    子之耘也。盘特扫帚支佛华飞。并是托事见
    理之明文也。人不见之。但谓大师内合而
    已。初文云思惟者。正观也。摩诃等者正境
    也。显非偏小故名为大。一切法即一切
    法。故名为秘。一法摄一切法。故名为要。体
    遮三惑性持三智。非二边偏。故名为正。正
    体无相故名为空。经言下次明观法。经云。
    佛为雷音说于华聚昔因缘已。又云。过去
    有佛名?钐椿?1朔鹑ナ郎蹙谩N矣诒耸?br> 如汝无异。彼有菩萨名曰上首。作一乞
    士入城乞食。时有比丘名曰恒伽。谓乞
    士言。汝从何来。答言。我从真实中来。又
    问。何谓真实。答曰。寂灭相故名为真实。又
    问。寂灭相中有所求无所求耶。答曰。无所
    求。又问。无所求者何用求耶。答言。无所
    求中吾故求之。又问。无所求中何用求耶。
    答。有所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亦空。著者亦
    空。实者亦空求者亦空。语者亦空问者亦空。
    寂灭涅??一切虚空分界亦复皆空。吾为如
    是次第空法而求真实。又问。菩萨于何处
    求。答。于六波罗蜜中求。恒伽闻已卖身供
    养。上首又为说陀罗尼。闻已复问。云何奉
    持。上首乃说三七日法。具如今文所列方
    法。今文略出应准彼广。亦应可知。修观法
    中又回无所求文以在后者。为欲结诸无
    所求文故也。今此中意借彼观文成今三
    昧。求者。谓求三昧之人。著者。谓于三昧
    生着之人。实者。谓于能行所行计我我所。
    来者。谓行三昧者往来出入。语问者等准
    说可知。此与大品十八空同者。引例也。何
    故来去乃至涅??一切皆空。亦如大品十八
    空中何法不空。十八空至第五卷释。大经
    下又引大经空义亦同。如来涅??尚自皆空。
    况余法耶。故二十四云。佛告德王。汝言见
    空空是无法为何所见。菩萨实无所见。若
    有见者不见佛性。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
    不入涅??。菩萨不但因空见般若亦空。六
    波罗蜜五阴如来大涅??等一切皆空。如来
    昔在迦?陈蕹恰S锇⒛蜒浴H昴?钅铡0⒛?br> 言。我今亲属皆悉殄灭。云何不愁。如来与
    我同生此城。俱同释种亲戚眷属。云何如来
    独不忧恼颜色更显。我复告言。汝见城有
    我见空寂。汝见亲戚。我修空故悉无所见。
    以是因缘我更光显。以此下历事修观中。
    先约经名方便次约尊容道具。初方等下先
    约经名修观。令求下次约方便修观。事仪
    既先求梦王。习观亦先修空假。托事作观
    且言先修。不别而别即胜别也。谓先修不
    可得空及以事仪之假。由此方便以入袒
    持。场是所依故表净境。世以治谷及以祭
    所俱名曰场。说文云。不耕曰场。诗云。九月
    筑场圃以治谷。今依净境以治五住故曰
    道场。亦是等者。场是所严。能严虽多不出
    定慧。供具虽众不出动与不动故也。究竟
    戒香遍涂实理。观阴本空为免子缚。无缘
    慈阴故遍法界。翻三惑迷观惑法界。迷即
    法界故名不离。戒香普熏智灯圆照。与净
    境等方云普遍。觉智之佛栖理境空。观于
    逆顺二十四支。从境立数云二十四。如法
    华中观于无明乃至老死。观无明灭至老死
    灭。如此并是顺观因缘。中含五十四云。老
    死缘生乃至无明。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是
    为逆顺观因缘生。老死灭乃至无明灭。无明
    灭乃至老死灭。是为逆顺观因缘灭。是则
    逆顺因缘生灭。俱有二十四番觉了智也。境
    虽寄昔智必依圆。肴馔众味如法华经盐
    醋之属。彼文喻权今以助实。寂尔称体如
    衣在身。对忍为名故立?号。?含诸惑全
    翻曰新。七日观于袒持如以七智观实。
    所除如惑能洗曰观。身无垢故能所俱净。
    师亦所依故同谛义。亦依所观逆顺数故。
    立二十四无作道共。属对名咒义立此名。
    设法不差故云属对。咒破三道不差曰
    对。璎珞十种者。本业璎珞观法缘起中。观
    十二缘有十种。一我见不二。二心为。三无
    明。四相缘。五助成。六三业。七三世。八三苦。
    九性空。十缘生。彼经具释不能具录。次明
    破障中事理具如第四忏净中说。具于事
    理方忏三道。文云等者。引证事理也。虚空
    藏神咒经云。若大比丘志心方等诵陀罗
    尼。一千四百遍乃一忏。如是次第八十七日
    行道。比丘尼四十九遍一忏。九十七日行
    道。沙弥沙弥尼信男信女四百遍一忏。四十
    七日行道。若诸菩萨八百遍一忏。六十七日
    行道。经中随众各有小咒。初文既以七日
    为期。复云行道。八十七日等。即是八十个
    七乃至六十个七。仪则具如七日行法。但咒
    不同耳。尼众皆须大僧为生。如是忏者皆
    论夷罪。犯此罪竟佛法死人。今复清净戒
    体还生。悔法若成罪无不灭。故云若不还生
    无有是处。然小乘教门尚不开忏。虽曰还
    生无任僧用。沙弥犯已忏成进具。大乘所
    许事可通行。傥听大僧招奸来诈。况宝梁
    诚制足数无文。信大小区分听制条别。小无
    忏重之说。仍成重罪未亡。安用大教忏夷
    以足小乘僧数。依大忏已内进已道。何须
    混滥以惑时情。眼等净者。唯至六根方名
    相似苦道净耳。第七日见十方佛者。彼经日
    日各有相状。前苦道净位在六根。此中不退
    位在初住。破于无明名烦恼净。三障去即
    因缘树坏等者。婆沙云。过去二支为根。现在
    五支为质。现在三支为华。未来二支为果。
    有华有果谓凡夫。无华有果谓学人。无
    华无果谓无余。义推亦应更云少华有果
    谓学人。无华有果谓有余。此乃藏通约界
    内说。若依宝性论缘相生坏四事俱无。方
    名永坏者。谓缘为根相为质。生为华坏
    为果。即界外两种十二缘也。亦是五阴舍空
    等者。诸教不同。阴空亦异(云云)。今且置别以
    存于圆。净名云。不观色不观色如。色假。
    如空。即双非空假以显中道也。四阴亦尔。
    大品云。色净乃至识净。大经金刚身品云。如
    来身者非阴界入不离阴界入非增非减
    等。皆是观阴毕竟空也。故知因果俱明阴
    空。劝修中三分宝者。实相之理必无阶降
    心行优劣故使差分。修望中下虽名全分。
    须分六即以判浅深。故彼经广说功能文
    竟。次文结云。若能修行受持读诵。当知是人
    全用宝者。若复有人但能读诵。当知是人
    得中分宝。种种供养得下分宝。故知全分
    与须修行及读诵等。据理亦应须兼供养。
    经中文殊广说下分(云云)。若从地等者。经云。
    佛告舍利弗。有人舍头目身体妻子七珍
    供养于我。不如有人礼拜此经。若人积宝
    满四天下上至梵天供养于我。不如与
    持经者一食充躯若复有人积宝至到住
    界供养于我。不如持此章句一日一夜
    (云云)。但供养于中分宝人功德尚尔。况复
    供养得上分者。又如昔有长者名曰鸠留。
    不信因果。与五百俱行。远见丛树想是
    居家。到彼唯见树神。作礼已说己饥渴。神
    即举手五指自然出于饮食。甘美难言。食
    讫大哭。神问其故。答曰。有五百伴亦大饥
    渴。神令呼来如前与食众人皆饱。长者问
    曰。何福所致。答。我本迦叶佛时极贫于城
    门磨镜。每有沙门乞食。常以此指示分
    卫处及佛精舍。如是非一寿终生此。长者
    大悟。日饭八千僧。洮米汁流出城外可乘
    船。指示常人乞食之处其福尚尔。况亲施
    食与持经者。次释法华者。部属醍醐不
    通余教。初开章中言兼说默者。亦可言
    兼意止观也。彼别行文但推四句。故今文
    中广修象观。以广于彼。初引观经以证有
    相。次引安乐行以证无相。观经云。若有
    四众八部诵大乘者。修大乘者。发大乘
    意者。乐见普贤色身者。乐见多宝释迦及
    分身者。乐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此观功
    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
    故。故名有相。此经者具如安乐行一十八
    句。故知相与无相俱成方便。但随宜乐为
    初入门。二经下释相违意。安乐行下引兼具
    文。安乐行文四行之中。第一虽令观一切
    空如实相等。文初又云。于后恶世护持读
    说。第三文中云。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
    心恭敬礼拜。所言等者。等取答问离恼乱
    等。观经文中虽云读诵亦兼无相。南岳下
    重引南岳理须具二。彼别出四安乐行偈
    文云。修习诸禅定得诸佛三昧。六根性清
    净。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者有相行。
    二者无相行。无相安乐行甚深妙禅定。观察
    六情根。有相安乐行此依劝发品。散心诵法
    华不入禅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华文字。
    行若成就者。即见普贤身。此亦一往分于二
    人。究竟而论二行互显。特是下明此二人并
    是证前约方便说。引字胤音。人见文中借
    音作胤。便作子胤释甚为可笑。引是发
    曲之端。亦可作哂。今之二行亦复如是。有
    相为序者。如南岳诵经感普贤等。智者道
    场见宿世等。无相为序者。亦如南岳一夏
    策观具发诸禅等。智者一夏降魔进行等。
    妙证下判文元意。意在证法证于真似。似
    即近入相似位也。真即远入初住位也。以
    初品中权实理即。第五中事理不二今历文
    下历事修观者。例如大论二十八师子吼法
    门。大经二十七波利树法门等。象身法门义
    甚委悉。但须寻文意趣次第。六通如下助
    道中明。八解如下禅境中说。四摄者。谓布
    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者如法求财常思行
    施。爱语者施已安处令住安乐。利行者自利
    利他平等摄取。同事者为利益故同其事
    业。又如行而说为布施。无染心说名爱语。
    授他无疲名利行。离过安他名同事。前是
    约财。后是约法。故云财法二施。应具四教
    开显等意。故云引物多端(云云)。皆法华下结。
    如文。劝修中云肖者。说文云。骨法相似也。谓
    除彼不与佛乘骨法相似之者。次释非行
    非坐中。初释得名之由。由对四句故也。
    实通等者约行实说。次南岳大品并释随行
    立名。南岳即是别行一卷。名随自意三昧
    者是也。具约四仪食及语默等。彼文问云。此
    出何经。答。出首楞严。故此下文释诸善中。
    亦具别首楞严。大品云。若得是三昧。能令
    诸三昧变成无漏。如一斤石汁变千斤铜
    为金。智者亦有别行觉意三昧。虽复下会通
    也。虽有非行非坐等三名不同。?是四仪
    修观之法。今依下重依教释名有所凭故。
    诸数下问也。大小乘经诸心所法其数非一。
    何故但以意为观境。穷诸下答也。诸数既多
    不可遍列。意为能造举一蔽诸。对境下
    释意异名。观于心性体同名异。堕心想见
    故有三别。乃至下文非一非异等。问。理性
    若是何故立三。如婆沙中问曰。此三何别。
    答。或别不别。言不别者。心即意识。如火名
    焰亦名为炽亦名烧薪。?是一心有三差
    别。言有别者。名即差别。或云。过去名意未
    来名心现在名识。或云。在界名心在入名
    意在阴名识。或云。杂色名心如六道由
    心。系属名意如五根属意。语想名识如分
    别属识。俱舍云。集起名心筹量名意了别
    名识。且准小宗。此之三名尚是一法异名
    而已。是故今云三一合散不可定执。如是
    等者欲观略斥。心想见倒者。婆沙云。无常谓
    常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我乐净等。亦复如
    是。旧云。四阴之中三心无倒识心有倒。有
    云。识心无倒三心有倒。谓想有想倒受有
    心倒行有见倒。有云。通在四心。识有心
    倒想受有想倒行有见倒。有云。初心妄计
    名心倒。次心想成名想倒。想成外执名见
    倒。初婆沙释。正当今文堕心想见倒以见
    三异。执为常等不名为觉。觉了此倒非
    一异相。唯观法性方名为觉。觉者了知下
    正立观也。三名相望都成六句。具出般舟
    三昧经也。分别三名既斥为非。应观其体
    性离名字。故六句中言非有者即是体同。
    言非无者即是名异。复应勿计名体同异。
    故复结云非一说三非三说一。余各散等准
    此可知。若知名非名下。总有六句复疏重
    释。此六并是双非双照。假名及性皆不可得。
    若寄此文立三观者。非一立三假也。非
    三说一空也。名非名性非性中也。余五准
    此。于此复疏能达心性。方是不可思议三
    谛妙境。若观下立名之意。意能遍造故但观
    意则摄一切。若破下例破诸使。如是圆观
    非但观意为诸法本。亦破无明诸惑之源。
    故知非但意摄一切。亦乃意即无明。无明去
    时诸惑安在。故云皆去。故诸下摄略结名。
    虽有诸名及以诸数。今但立名觉意三昧
    者良由于此。随自下二名既是觉意异名。其
    名虽殊义同觉意。就此下开章也。夫有累
    之形绝事时寡。上三三昧缘具诚难。若不随
    境用观意起即观。三性无遗四运推检。历
    缘对境咸会一如。安有克于大道之期。初
    诸经中初明此章摄广。次正释。先请观音
    亦属方等。文通三乘。故意止观中具出三
    相。若用二十五三昧义唯圆别。先约事仪。
    请字二音。受施为净音。谘尊为请音。今文
    正当第二义也。请具三义。一自二他三护
    正法。经中初托优波斯那即是自请。月盖是
    为他。七言偈是护法。亦应具于三十六句。
    今文但是显机显应。亦冥亦显机显应。请又
    三义。延请为身业。祈请为口业。愿请即意
    业。又五体是身业。四偈是口业。系念是意业。
    又延是请人。祈是请法。愿总人法。机既
    开三应亦应尔。三业亦应各有二句机应
    不同。前三三昧准此例知。观音之名亦约四
    悉逗物不同。具如法华疏普门品委释。又
    准观音疏明方法云。旧分为十。一严净道
    场。二作礼。三烧香散华。四系念。五具杨枝。
    六请三宝。七诵咒。八披陈。九礼拜。十坐禅。
    准前方等皆应事理二解。今文十意事理亦
    足次第少别。具在百录。设杨枝等者。以观
    世音左手把杨枝右手持澡瓶。是故请者
    须备二物。若作所表者。杨枝拂动以表慧。
    净水澄?s以表定。五体投地者如僧常行。
    准地持阿含皆以双膝双肘及顶至地。名
    五体投地亦曰五轮。五处圆故。况下五悔中
    如树崩倒。又理观解者。观音疏云。若起五
    阴离萨婆若名为平立。左足如色右足如
    受。左手如想右手如行。头如识。若入萨婆
    若成于五分名为投地。戒如色。定如受。慧
    如想。解脱如行。解脱知见如识。应具明所
    以思之可知。系念数息者。今文依经但至
    十数。疏中因息而起诸行。何者。息风是色。
    领纳此息。缘想此息。诸数是行。心王是识。
    此观息中五阴四念成声闻法。若观息是过
    去无明因缘成现报息乃至未来。是名观
    息成缘觉法。又不受着息名檀。不起不
    善名尸。能数此息名忍。念念相续名进。
    在缘不乱名禅。分别风喘明识邪正
    名智。此名观息成六度菩萨法。若观息成
    无相等慧是名数息成通教法。见息不空
    不俗中道佛性前后观之。是别教法。若观
    此息一心三谛。是圆教法。数息既尔诸行例
    然。乃至余文亦应分别。三称三宝者。表除
    三障。委明行法具在百录及正行仪并彼经
    中。故云可寻经补益。今文及百录正行仪并
    不录四行偈。偈云
     愿救我苦厄  大悲覆一切
     普放净光明  灭除痴暗瞑
     为免毒害苦  烦恼及众病
     必来至我所  施我大安乐
     我今稽首礼  闻名救厄者
     我今自归依  世间慈悲父
     唯愿必定来  愍我三毒苦
     施我今世乐  及与大涅??
    此四偈中初二正请。次二结请。初又二。初
    一总请。次一别请。初行又二。初句唯自请。次
    三通自他。苦厄者谓六根患。覆一切者。不
    独舍离通于十界。次二句请治痴。次别请
    中请除三障。毒即是业。烦恼如文。众病
    是报。乐是涅??。涅??即三德。三德破三障。
    结如文。诵此四偈为转障缘。亦为入观相
    应之本。故须略识。又诵三篇咒者。咒文在
    请观音经。若修行者往彼寻之。发露洗浣
    者。如有垢衣应须洗浣发露如示人。事仪
    如灰汁。理观如清水。理体如净衣。藏垢不
    悔永入恶道。午前等者。方犹法也。日夜二
    时各取初分。故曰午前及初夜也。余谓四
    时。必依常仪不可废也。经云下正明修观。
    初约六尘及以五阴而为观者。初观六尘。
    虽引大集如空如心名犹通总。据下观阴
    但离性相成声闻空。是故次须修于幻化
    及实观也。地无坚者下次观五阴。于中先
    观色阴。色即四大。初观地大。地是事坚因
    缘所成有本非有。而情谓有有即是坚。故
    于地大起情执坚。今寄事坚以破情坚故
    云有是坚义。无等二句及余三大例之可
    知。彼经因优波斯那问身子答。答中云。当
    观地大无坚水大不住风大无碍。从颠倒
    生。火大不实假因缘生。受想行识一一性
    相同于四大。皆悉入于如实之际。优波斯那
    得四大定通达五阴。得罗汉果。今文准经
    以义开拓委作观法。故于四大各以四性
    推令如空。末代钝根不同佛日。故依中论
    观于二空。如地大中初句云有是坚义。此
    则但谓地是定有。为防转计三句破之。计
    云。有既是坚。无何得坚。乃至转入第四句
    计非有非无亦谓无坚。今并破之无非计
    坚。然此地大本非四句。无坚名字因情谓
    坚。故用四句寄坚破执。三大准地思之
    可知。是名破色阴以入性空。如初地大中
    云毕竟不可得。次水大风大中并云亦不
    住无四句。亦不住不可说中。并相空文也。
    唯火大中相空文略。受等四阴性相准此亦
    应可见。问。推前三大并用有等四句破
    之。至火大文乃用自等四句破者何耶。答。
    有二义故。一者依经。经云火大不实从因
    缘生。因缘宜作自他名说。二者名异义同。
    有?是自无?是他。乃至双非?是无因。经
    文存略余阴不说。应云受无领纳性不可
    得。若谓受是有有是领纳。乃至谓受是非
    有非无亦是领纳。乃至识是了别亦复如是。
    具足应如第五卷中破假四句。如是观者是
    声闻法。即以真谛名为如实。问。若声闻法
    应观四谛。答。阴是苦谛性执是集。观法是
    道。实际是灭。观阴既尔下次明缘觉观法。始
    自无明终至老死。皆如谷响悉破性相。何
    者。若有四句。即是无明乃至老死。若入实
    际名空观成。观慧之本等者。若无观慧乃
    成无益苦行故也。是故须用如幻等观得
    性相空入如实际。实际有二。二乘依通通
    即真谛。别圆依中不与小共。今且从通。至
    下六字三陀罗尼方从中道。况下文观恶纯
    用圆观。应知今文本意在圆。销伏下约三
    陀罗尼对破三障。言销伏者。销谓销除伏
    名调伏。报障之毒螫害行人。以此总持能
    销伏之。?成崂肴讼旅髌普瞎δ堋>?啤6?br> 时?成崂牍?磺腥嗣裼龃蠖癫 R徽哐鄢?br> 如血。二者两耳出脓。三者鼻中流血。四者
    舌噤无声。五者所食之物变成?涩。六识
    闭塞犹如醉人。疏云。五根病故意识昏迷。故
    云六识乃至如醉。经云。有五夜叉吸人精
    气。疏云。如是病鬼从五根入。伤坏病者
    名五夜叉。经云。尔时长者名曰月盖。与其
    同类五百长者俱诣佛所。而白佛言。此国
    人民遇大恶病。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
    能救。唯愿世尊救斯病者。佛告长者。去
    此不远西方有佛名无量寿。彼有菩萨名
    观世音及大势至。恒以大悲救济苦厄。汝
    今当请。说此语时即于光中见无量寿佛
    及二菩萨。如来力故佛及菩萨俱到此城。住
    城门阃放光照之。于是长者说四行偈。称
    三宝名诵陀罗尼。平复如本。疏云。西方极
    远那云不远。有云。于凡为远于圣不远。今
    云。若机合时虽远而近。若机未熟虽近而
    远。问。何故但西请耶。答。若约五行西方主
    金是决断义。若约四谛东集南苦西道北
    灭。西方属道是能通义。若尔。与法华疏东
    西驰走以譬苦集不相违耶。答。各随义便
    亦不相违。彼则因果相对以配。则东集西苦
    南道北灭。此约因果次第相生。各有所以
    以成所表。若约方所者。日从东出而没于
    西。表东土释迦能生物善。西土弥陀除众
    生惑。无量寿者。有云。佛有生法二身。二土
    二佛俱有生法二身。于生身中随化缘故。
    此寿有量彼寿无量。有作本迹释有作真
    应释。见应迹不能除障。见真本则能除
    障。此并不然。但随机宜以此为因以彼
    为缘。不须别解。问。何故请三。答。机缘在
    三。若约所表者。佛表法身观音表智势至
    表福。通论俱具且从别说。问。何故请三经
    题从一。答。智能销毒即破惑义。从义便
    故。故且题一。佛说销伏陀罗尼已云。若有
    四部持是菩萨名及诵咒者。一切不善如
    火烧薪。破恶下次明破恶业陀罗尼。释名
    可知。破梵行下次明功能。经云。破梵行人
    作十恶业。闻此咒时荡除粪秽还得清净。
    设有业障诸恶不善。称菩萨名诵陀罗尼。
    即破业障现前见佛。六字下次释六字陀
    罗尼。言六字者。他云。称三宝名一宝二字。
    谓佛陀达磨僧伽。有人云。三宝为三字。观
    世音为三字。此皆无有标章结句。是故不
    用。疏案经文应为三种六字之义。一约果
    报以为六字。说偈竟云。有四部众闻此六
    字。即广说六道拔苦功能。次约修因以为
    六字。如优波斯那闻六字章句令观心脉。
    即广明六妙门。三约六根以为六字。如舍
    利弗在寒林中答斯那问云眼与色相应
    等。即广说六根。三文之后一一结云闻此
    六字章句故也。故六字义不出此三。今文正
    用初后二义。大悲等言今家义立。净于下明
    六字功能。于中初文先约能破根本之惑。
    三毒是根名三毒根。此三能生一切不善理
    通一切。故今此文净三毒根。能见佛道。又
    以无明为三毒根。是故破已能见佛道。六
    字即是下正释六字功能。能破六道三障二
    十五有。成二十五王三昧。言六道者。诸论
    及阿含正法念广明其相。大论三十三问云。
    云何六道复云五道。答。佛去世后五百年中
    部别不同。各回佛经以从己义。故使修罗
    一道有无不同。此中虽通云三障轻重不
    同。是故须云六道三障。地狱从义立名。谓
    地下之狱名为地狱。梵云捺落迦。此云苦
    具。八寒八热等具如释签第四。鬼者。梵云
    ?梨哆此云祖父。尔雅云。鬼者归也。尸子
    曰。古者名死人为归人。又云。人神曰鬼地
    神曰只天神曰灵。有云。饥饿谓饿鬼也。恒
    被驱使。此趣在阎浮下五百由旬。有阎浮
    界是根本处。亦有住阎浮洲者。有德者住
    华果树林无德者住不净中。东西二洲亦有
    鬼。北洲唯有威德者。诸天亦有。随生处形。
    俗中有阮籍兄孙瞻。每执无鬼论。忽有客
    诣之言及鬼神之事。客乃理屈作色曰。鬼
    神者古今贤圣共许。君何独言无。即仆是鬼
    也。遂变形而灭。又阮咸有从子修亦执无
    鬼。有论者云。人死为鬼。君何独言无。曰。
    今有见鬼者。言着生时衣。若人有鬼衣亦
    有鬼耶。论者伏焉。此亦论者不达鬼化为
    衣。令似彼人生时所著。俗虽说有非委
    悉知。故俗教中但见人畜少分。不见余之
    四道。故孔子云。生与人事此尚未知。死与
    鬼神我为能测。畜生者褚究许六向究三反
    并通若非褚六音即六畜也。谓牛马鸡豕
    犬羊则摄趣不尽。今通论此道不局六
    也。婆沙云。旁生形旁行旁故云旁生。或云
    遍有。遍五道中有之故也。无明多者不过
    畜生。又大论以三类摄之。谓昼行夜行昼
    夜行。又三。谓水陆空。长含广明。阿修罗者。
    阿之言无。修罗云天。彼非天故。又修罗此
    云端正。彼无端正故云也。又云无酒。世界
    初成住须弥顶亦有宫殿。后光音天下如
    是展转至第五天。修罗?便避之无住处
    下生此。又嫉佛说法。佛为诸天说四念处
    则说五念。佛说三十七品则说三十八品。
    常为曲心所覆。猜者疑惧也。诗传云。以色
    曰妒。以行曰忌。害贤曰嫉。疑如后释。故
    知修罗嫉贤忌行。人者。梵云摩[少/兔]赊此云
    意。人中所作皆先意思。易曰。唯人为万物
    之灵。礼云。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此亦未
    知五道故也。婆沙云。五道多慢莫过于
    人。又云。五道中能息意者亦不过人。住处
    有四。破人三障而云天人者。以人道中
    有事理故。故加之以天方伏于人。言丈
    夫者。人长一丈故曰丈夫。此则指人中最
    胜者。方名丈夫。白虎通曰。夫者扶也。以道
    扶接故也。今亦如是。以理扶之方名丈夫。
    见佛性理方名丈夫。故涅??曰。见佛性者
    虽是女人亦名男子。男子即丈夫也。若据
    此意。天道亦应有第一义天为事理二释。
    天者。俗释如第一卷。俗亦未识三界诸天。
    是故但以清浊分之。今释典中所言天者。
    亦名最胜亦名光明。欲色无色(云云)。标主得
    臣者。大梵天王为三界主。余皆属臣。今但
    标主摄得臣下。臣者男子之贱称。让主为
    贵故也。此六得名或从对治。如四恶趣及
    人初释也。或从理说如人后释。天从便宜。
    广六下约二十五三昧中。云如幻等四者。
    南用如幻东用日光西用月光北用热焰。
    不动等十七者欲界用六色界用七无色用
    四。欲六者。不动破四王难伏破忉利。悦意
    破夜摩青色破兜率。黄色破化乐赤色破
    他化。色界七者。白色破初禅。种种破梵王。
    双破二禅。雷音破三禅。[雨/注]雨破四禅。照镜
    破那含。如虚空破无想。无色四者。无碍破
    空处。常破识处。乐破不用处。我破非想非
    非想处。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四恶趣六
    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含。二十五
    三昧破二十五有。在大经圣行品。具如玄
    文第四卷释。此经通三乘下结成三乘用观
    不同。六道二十五有其义一也。以由能观
    智不同故分三人别。虽曰三乘教应分
    四。前明二乘之法。此法即与两菩萨共。今
    破二十五有见于我性。故菩萨乘中唯在
    别圆。破障通三破有则别。自调者从因为
    名。自度者从果为名。杀贼者从义立名。谓
    害物曰贼。为圣人之患害故也。尔雅云。虫
    食苗节为贼。三界结虫食无漏苗。故阿罗
    汉翻为杀贼。福厚等者。百劫修福故云福
    厚。福多助智是故根利。若起下由起大悲
    缘如实际得不退转。此位应在初住初地
    念不退也。问。若尔。何故彼经云。佛告坚意。
    首楞严定非初地所得乃至非九地所得。
    唯第十地乃能得之。答。此是别教教道之说。
    以首楞严名健相故。故非下地之所能得。
    圆义具如第一卷末。初心尚得观于涅??。
    岂不得观首楞严耶。七佛八菩萨等者次
    约诸经。七佛神咒经中。初明七佛各有陀
    罗尼。及说功能以为忏法。次文明八菩萨。
    一文殊。二虚空藏。三观世音。四救脱。五跋陀
    和。六大势至。七坚勇。八释摩男。亦各有神
    咒及功能悔法。乃至经下文复有普贤菩萨
    等及八龙王。亦各有灭罪咒。又如七佛俱胝
    陀罗尼。及瑜伽中八大菩萨各有陀罗尼。谓
    观音势至普贤文殊虚空藏金刚藏除障盖弥
    勒。虚空藏八百日涂厕者。厕谓间杂也。人
    之间上其处杂秽故名也。虚空藏经云。未来
    世中善?衬嵴哂?讨谏?抵巫锓āS腥?br> 十五佛救世大悲。须立道场具诸供养先
    礼十方佛。称三十五佛名别称大悲虚空
    藏名。何者。虚空藏顶上有天冠。冠中有如
    意珠。冠中有三十五佛现。是菩萨结加趺
    坐。或时现作一切色像。行者若于梦中若
    坐禅中见此相时。以摩尼珠印印行者臂
    上作灭罪字。若得此相还入僧中如法说
    戒。南山行仪亦用此文。若准此意足数可
    矣。故付法藏中灭重罪已。时人名为清净
    律师。若优婆塞得字不障受戒。故钞主依
    之对俗辨边非无凭据。若不得字空中唱
    言罪灭罪灭。又无此相知?衬崛恕C渭?br> 虚空藏告言?衬崛??衬崛?摺F浔惹鸺坝?br> 婆塞更令忏悔。一日至七日礼三十五佛。
    菩萨力故其罪轻微。知法者复教八百日涂
    厕。日日告言。汝作不净事。一心涂治一切
    厕勿令人知。涂已洗浴礼三十五佛。称虚
    空藏名。向十二部经。五体投地自说罪咎。
    又经三七日应集亲友于佛像前称三十
    五佛名。文殊贤劫菩萨为作证明。白四羯磨
    如前更受。此亦是犯重失戒之文。若不失
    者如何悔已令其更受。经云。佛告波离。汝
    为未来无惭多犯者。应作如此忏悔方法。
    具在南山仪中。言集亲友者应非俗眷。比
    有犯重之徒直来受者未见益方。若受后
    生惭犹胜沈俗。自谓不舍。来入僧中。根本
    既无。坐次安在。此文且顺虚空藏意。若准
    律文一支一境虽复已坏。余支余境犹转如
    故。是故依律坐次非无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